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第4讲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知识体系建构

真题考向引航

真题回眸

考向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1.(2010·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

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右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

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

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

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

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

分布特点。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M处位于大兴安岭,N处位于长白山地,两者之间是东北平原。等雪期线中段向北(东北)凸出,表明地势高的山地气温低,雪期长;地势低的平原地区气温高,雪期短。第(2)题,从图上可以读出甲、乙两地雪期的长短,影响雪期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甲、乙都位于山地,但是乙地的纬度更高,气温更低。根据等降雪量线可以看出甲地多于乙地,原因是东北地区的水气主要来自太平洋,甲地距海近,位于长白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多。第(3)题,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主要有植被,径流量的大小和流速、土质状况、坡度以及人类活动等。丙地是丘陵,乙地是山地,丙地的地势比乙地低,集水多,加上丘陵地区农业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因此更容易受到侵蚀。答案(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C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C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考向二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分析

2.(2010·上海地理)读有关厄立特里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厄立特里亚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稳定。2007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0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在平原、山地斜坡主要采用传统地面灌溉和引洪灌溉的方式,很少实施喷灌、滴灌。目前我国和厄立特里亚正在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

(1)从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及该国所处的大洲方位,概述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特征。

(2)归纳厄立特里亚的地势特征,并根据地势判断该国从东南部到西北部气温变化趋势是。

(3)由于地势的影响,河流的流向具有的特征。一般而言,A、B、C三条河流发源区大气降水补给量由大到小依次是。

(4)由于受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的影响,厄立特里亚农业除游牧畜牧业以外,农业地域类型还有农业,其主要粮食作物是,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厄立特里亚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第(1)题,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可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大洲中的相对位置等方面回答。第(2)题,从地形示意图看,该地中部在1 500米以上,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由气温随海拔的变化规律可推知该地中部气温低,东南部和西北部气温均高。第(3)题,受地势影响,该地区的河流由中部向四周流。从图上看,A、B、C三条河流发源区依次由南向北排列,从所处气候区来看,由南向北干旱程度增加,故大气降水补给量为A >B>C。第(4)题,从题干条件可知,该地区降水量少且不稳定,故农业地域类型除游牧畜牧业外,还有旱作农业,主要粮食作物应为小麦或大麦、玉米、高粱等耐旱作物。题干中提到“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粮食不能自给”等,由此可归纳出该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率低等。第(5)题,从材料中可归纳该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缺水、生产技术落后、资金匮乏等。可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修建水库,缓解水资源不足问题;推广喷灌、滴溉等灌溉技术;加强国际合作等。

答案(1)位于热带,东濒红海,非洲东北部。

(2)中部高,东、西部相对较低;东南地势低气温高,中部地势高气温相对较低,西北部地势下降气温随之升高

(3)从中部流向四周A、B、C

(4)旱作小麦(或大麦、高粱、玉米等) 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产品商品率也低

(5)问题:水资源匮乏;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措施:在高原修建水库与水坝,实现雨水的季节调配;培养农业技术人员;推广喷灌与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国际合作,解决资金短缺困难等(任答两点即可)

考向三区域差异的分析

3.(2010·四川文综)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1中①河流与图2中②河流补给的差异是:①河流;②河

流。与①河流域相比,②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明显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图1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并

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

(3)分析图1中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4)七月,当你乘坐热气球在图2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时,请把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景

观描述出来。

(5)请在图3模式图中选择两条竖线,画上箭头并注明水循环环节名称,以正确表示图

2中丙地区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水分交换。

解析(1)由图中经纬度数值得出①河流为松花江,②河流为锡尔河。松花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锡尔河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晴天日数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由图示看出130°E以东地区等温线数值变化总体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且沿海地区等温线密集,内陆稀疏,说明沿海温差大于内陆。东北角有呈闭合状的等温线且数值为该区域最小,则该区域低温中心位于东北角。在甲地等温线弯曲处做等温线的切线,可知虚线处气温高于两侧,由图中等温线数值推断此季节为冬季,此

区域主要受冬季风影响,而虚线西侧为大兴安岭,即虚线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3)湿地的形成条件有:湿润地区,降水充沛或气温较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等。它具有调节气候、调控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要结合地区特点相应分析。(4)丙处为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形平坦,河流纵横,纬度较高,易形成沼泽,亚寒带针叶林广布。(5)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该题不难画出。

答案(1)夏季以雨水补给为主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光照充足(或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

(2)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递减,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或东南部大于西北部),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等温线弯曲原因: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或背风坡)增温。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致使等温线向北弯曲。

(3)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作用: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或保护生态系统)。(4)平原广阔,地形坦荡;河流纵横,沼泽广布;亚寒带针叶林绵延不断(或狐、熊穿行)。(5)所画箭头与环节名称标记如下图所示。

命题预测

本讲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学会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认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探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应当采取的措施等,是区域地理考查的核心。

在考查内容上主要是结合国际重大时事热点相关的国家、地区的地理特征为命题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经纬网地图,并结合其他图表信息,将两个具有明显差异性或相似性的区域进行比较,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与论证等能力。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在以后的复习中要关注重大时事发生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国家或地区,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深刻认识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利用综合分析法,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

高频考点突破

核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地理位置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确定一个区域范围或具体地点)。

(2)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判断。

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2.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地形

①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上来描述。

②地势特征:主要从地面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来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有两种:一是某方向高,相反方向低;二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③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作用,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风力作用。

④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2)气候:从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方面)。

①气候类型: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②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一般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指其气候特征;第二种是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要根据其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3)河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大小、水系排列形式)等。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凌汛)等。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3.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2)农业: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注意生产结构的调整及其影响。

(3)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4)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5)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6)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预测演练】

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并说出①、②两地地形类型。

(2)为什么③海区7月经常出现浓雾?

(3)简析④地的气候特征。

(4)分析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读出该地位于非洲索马里地区,海拔较高,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海岸线平直;①地势平坦,②地势较高。

答案(1)山地、高原为主;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大;海岸线平直。①丘陵;②高原(山地)。

(2)7月有寒流;近海面气温低;水汽充足。

(3)终年温暖,年温差小;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变化明显。

(4)光热资源丰富,湿季雨量充沛;有灌溉水源;地形平坦,适合耕种;农业基础好;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多地少,对粮食的需求量大。

核心点二适合比较的地理区域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的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

1.地理位置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地区

(1)60°N亚欧大陆东岸和西岸,可从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成因等方面进行比较。

(2)印度河与恒河入海口都位于23°26′N附近,可从气候特点、主要农产品、附近的工业城市、宗教等方面进行比较。

(3)对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等。

(4)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5)回归线附近的巴西圣保罗与印度加尔各答,可从气候类型、矿产、主要农产品、人口与工业、经济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6)直布罗陀海峡与曼德海峡的密度流及其成因的比较。

(7)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2.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地区

(1)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

(2)喜马拉雅山南坡和阿尔卑斯山南坡冬、夏季雪线变化及其成因的比较。

(3)比较中亚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4)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安第斯山南段东部与西部气候、自然景观差异及其成因的比较。

(6)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3.经济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地区

(1)日本和英国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工业分布和经济特点等方面的异同。

(2)鲁尔区与辽中南工业区在区位条件、工业部门结构、整改措施等方面的差异。

(3)北非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气候、资源、人口、经济特点等方面的异同。

(4)比较俄罗斯四大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工业部门结构及工业城市的分布。

(5)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与我国东北部商品粮基地的比较,可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技术水平等方面来进行。

(6)世界棉花主要产区(中国、美国、印度、中亚地区、埃及)共同的优势条件。

(7)澳大利亚与加拿大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特点等方面的异同。

【预测演练】

2.(2010·浙江杭州)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浙江省地形复杂多样,西南部山地高峻,中部多丘陵、盆地,东北部则为冲积平原。本区喀斯特地貌较为丰富,如瑶琳仙境、灵栖洞、金华双龙洞等。“喀斯特”原本是迪纳拉山脉西北部高原的地名,19世纪末,西方学者鉴于喀斯特高原上石灰岩侵蚀地貌最为典型,遂以“喀斯特”命名这种地貌,并得到国际上的通用。

材料

二浙

月份123456789101112

降水量43 75901371792231602761821024451

(1)图1所示的岩溶地貌在图2区域西北部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简述该类地貌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2)试比较图2中的甲城与浙江杭州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浙江某地6、7、8三个月之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解析(1)注意喀斯特地貌要从地表和地下两个角度分析其特征,其形成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关。(2)结合图示可知,甲城为地中海气候,主要是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而形成,而浙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而形成。(3)从材料二可知浙江6月份降水多,是梅雨所致,而7月份降水少,应该是受副高控制,8月份降水又增多,主要受台风影响。答案(1)岩溶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嶙峋,奇峰林立,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成因:地表附近多(节理发育的)石灰岩;降水量较大,气温较高,岩溶地貌发育;地下水循环通畅,多溶洞、暗河。

(2)两者均位于亚热带,甲城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杭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成因:冬季:甲城受温和湿润的盛行西风影响,气温较高且降水较为丰富;杭州冬季受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气温较低且降水较少。夏季:甲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杭州

受湿润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3)6月梅雨季节(或锋面雨带到达),降水量较大;7月为伏旱天气(或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量较少;8月多台风雨,降水量较大。

核心点三不同尺度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类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双版纳长江沿江地带

自然特征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

荒漠广布

热带季风气候,原始热带

季雨林,热带动植物王国

地形多样,亚热带季风气候,河

湖密布,长江东流

发展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天山、昆仑山等山区降水和冰雪融

水;能源丰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茂密

的雨林;少数民族民俗文

自然资源丰富;水热条件优越;

“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承东启

西的纽带

区域发展绿洲农业,棉花、甜菜、瓜果为特

色农产品;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

有望成为石油及天然气工业基地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重要的农业区,沿江工业和城市

带,我国的沿江经济地带

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问题;生态环境脆弱

旅游开发与自然保护区建

上游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中下

游洪涝灾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预测演练】

3.北京时间2009年10月3日凌晨,国际奥委会第121次全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在2016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地票选中,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三轮投票击败西班牙马德里,获得2016年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这也是奥运会首次登陆南美大陆。下图为9月初国际奥委会公布的四个候选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里约热内卢在四个城市中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2)常以“三月如冰九月如烘”来形容马德里的气候特点,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3)里约热内卢所在国家,有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简述其成因,并评价其航

运价值的大小。

(4)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分析东京、芝加哥所在国家农业生产规模的特点及其机械化发

展方向。

解析(1)从图中里约热内卢的绝对和相对位置可得出答案。(2)“三月如冰九月如烘”说明年温差大,结合图示可知该地位于山地内部,受海洋影响小。(3)河流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降水的多少;航运价值与河流的航运能力和流域内的经济状况都有关系。(4)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多山地且面积小,而美国平原面积大,进而分析回答即可。

答案(1)位于南半球;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临大西洋。

(2)马德里地形闭塞,大陆性气候显著,气温年较差大。

(3)亚马孙成因:流域内西部为山地,北部和南部均为高原,流域面积大;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易深入内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该河流经热带雨林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航运价值小。

(4)日本受山地影响农业规模小,而美国中部平原面积广阔,农业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日本的农业机械向小型化发展,而美国的农业机械向大型化、联合方向发展,甚至飞机作业。

南部沿海

地区

水稻、甘蔗珠江三角洲水热充足,农作物可一年三熟

平原面积小;多洪涝灾害;

多台风

西南地区

水稻、小麦、

油菜、甘蔗

成都平原

气候温暖湿润;四川盆地土壤肥

山地、高原面积广,耕地面

积小,易产生水土流失青藏地区青稞

雅鲁藏布江谷地,湟

水谷地

日照时数多;光照强;昼夜温差

大,作物生长期长

海拔高,气候寒冷,土壤贫

瘠,耕地少

西北地区

小麦、水稻、

棉花、甜菜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

黄河水、高山冰雪融水的灌溉;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气候干旱、缺水;荒漠化严

【预测演练】

4.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说明图1中的A地与图2中的B地等温差线在凸出方向上有何不同,试分析其主

要影响因素。

(2)B地区所在国家与C地区相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试分析两地发展该农业地域类型

条件的异同。

(3)图中A、B、C、D四地的自然环境各具特色,请指出在开发过程中各自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解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中央大平原气温年较差分布图为载体,考查气温年较差变化的原因以及两地农业发展情况。两地气温变化的原因都是受地形的影响,但具体情况各有所不同;两地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都较高,但美国农业科技水平更高一些,两地在开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1)A地等温差线向北(或向高纬)突出,B地等温差线向南(或向低纬)突出。主要影响因素:受地形影响,A处为山地(或大兴安岭),B处为平原(或中央大平原)。

(2)商品谷物农业。

相同点:耕地面积广大;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土壤比较肥沃。

不同点:B地区所在的国家(美国)农业科技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更高一些。

(3)A地分布的主要是林地,应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禁止乱砍滥伐等;B地分布的主要是草原,应防止土地过度垦殖造成水土流失,再次引发黑风暴;C地分布的主要是沼泽,防止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遭到破坏,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D地分布的主要是草原,应防止过度放牧、过度垦殖产生的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出现。

热点综合探究

金砖四国与基础四国

背景材料

“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BRICS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基础四国”来源于英文BASIC一词,是指巴西(Brazil)、南非(South Africa)、印度(India)、中国(China)四国。取各国首字母刚好组成英文单词:BASIC。BASIC——基础之意。2009年11月,面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议题,中国、印度、巴西与南非四个国家走到了一起,首度携手“崭新亮相”。

命题视角

【视点1】南非自然环境特点

命题角度(1)南非的地理位置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东、西、南三面濒临印度洋和大西洋。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冲,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线历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命题角度(2)南非的自然资源

南非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钛和铝硅酸盐的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黄金出口额占全部对外出口

区域差异分析常用指标

衡量区域差异的几种方法 一、概述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 所谓区域差异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现有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可预期的前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二)国外文献中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 根据测算指标个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 第一类,测算单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差异。在单变量地区差异的测算中,穆勒、赫斯特、史密斯 (W.Molle,Holst.B.van,Smith.H,1980)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单变量地区差异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分析单个变量的极值,二是分析样本观察值的离散趋势。衡量单个变量极值差异的主要方法有:极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率)、极均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均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比率)、相对差距系数(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除以最大值)。分析样本观察值离散趋势的主要方法有:相对平均离差、加权平均离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数变异系数等。这些指标均大于或等于零,当系数等于零时,表示最大的平等,系数值越大,表明地区间差异越大。 第二类,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域分布。研究双变量地区差异,就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这种方法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效果系数,二是可分解系数。单一效果系数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地区差异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其指标很多,其中以基尼系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洛伦兹曲线(M.o.Lrenz,190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单一效果系数还包括两变量的平均离差、两变量的标准差和地理联系率等。 以上是对国外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的概括,下面是就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到的一般用法。 二、测算区域差距的一般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2]。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练习:规范答题13 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类综合题

(2018·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下图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下图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下图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2分)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3分) (3)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6分) (4)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样卷 展示 得分:9分 样卷剖析 失分原因:第(1)题,差异比较出现较大偏差,不能笼统地说南、北 坡的大小关系,要从夏季、冬季两方面分别比较。第(2)题,综合思 维能力不够,夏季气温高的原因有地势低,还有夏季处于背风坡, 有焚风效应。第(3)题,忽视了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关 中平原位于秦岭以北,自然景观是温带落叶阔叶林。黄土高原自然 植被较复杂,属于以森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景观。第(4)题,陕南应当 是水田农业、林业、渔业等;陕北的黄土高原应以林牧业为主,以 及部分种植业。 标准答案(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2分)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地形(3分) (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专题复习《区域差异分析》 作者:杨村一中金玉玲 指导教师:宋印海顾启凤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比较区域的不同点,掌握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图片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图片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终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对习题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解决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区域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二、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同区域异同及其区域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五、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相关材料和图片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最近我收到了两位好朋友的来信,信上的邮票吸引了我。(呈现出两幅邮票的画面)同学们能判断出我的朋友是来自哪里的吗?你是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朋友是来自江南地区,另一位来自内蒙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民居判断出来。 【承接】建筑是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缩影,而建筑形式、风格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试着分别说明,两处的建筑怎样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究竟是什么那?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并总结】 1、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通风散热是建筑房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屋脊高,房间空间大,利于通风;屋檐宽,利于遮挡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南方房屋顶坡度陡是为了容易排水,屋檐宽也是为了雨水排得更远。 2、温带大陆性气候,日夜温差大,风也很大,这里的居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便于移动又可以御风保温——蒙古包。 【小结】 民居只是反映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一部分,而一个区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我们具体来讨论一下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教师承接提问】 区域是人为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我们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板书】一、描述区域特征。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间为两分钟)

区域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与区域差异 最新考纲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分析解读 1. 以区域图、统计表或文字材料等为信息载体,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以热点区域为背景,对比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认识区域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 、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 特征 内部某些特征 ,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 指标:可采用 指标,也可采用 指标;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 来划分 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 地 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 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__________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________。 (2)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联系。 误区警示 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不等于说没有界线。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

3. 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 地势:西高东低,呈 分布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 降水:受 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 递减 (2)划分指标:________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①三大自然区名称???? ? a. b. c. ②界线????? a 与 b 界线Ⅰ大致与 年等降水量线吻合 a 与c 界线Ⅱ大致与 吻合 b 与 c 界线Ⅲ大致与 吻合 特别提醒 长城的分界意义 沿长城一线,由于它基本上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一致,因而承载了许多自然要素的差异:在气候上南侧属于暖温带,北侧属于中温带,南侧是半干旱地区,而北侧是干旱地区;在植被上南侧属于森林草原,北侧是草原与荒漠草原、荒漠;在水文上除局部地段外,长城一线基本还是内流域与外流域的分界线;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经济的特点,即界线以南以种植业为主,界线以北牧业占优势,而且界线以南两年三熟,冬小麦可以安全越冬。 考点一 区域的含义 典例导入 1.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1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图1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水平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方向 D .发展条件 (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2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l 中的 图 2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疑难剖析 1.区域的整体性 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高寒是其主要特征。受其影响,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下图所示:

区域差异分析

5 / 5 9.区域差异分析类 设问1: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设问2: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设问3: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设问4: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背景:山地垂直带内部分异概况及苔原带受干扰后植物多样性差异变化示意图 考向: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差异表现及原因分析 背景:茉莉生长习性及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考向: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差异分析 背景:卤虫生长习性、美国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变迁及大盐湖位置示意图 考向:产业规模的时间差异 背景:冻土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特点、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考向: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 考向 区域环境差异的分析

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下图,回答下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解答示例: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答题模板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 显旱、雨两季 地形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 地势起伏 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高×低;自×向×倾斜 5 / 5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12.1 区域特征与差异比较学案

专题区域特征与差异比较 【知识建构】 自然因素 (基础) 人文因素 (决定) 施

【知识精析】 一、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 2.人文地理特征描述

二、区域地理特征差异比较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地区比较的侧重点 (1)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比较我国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的差异。 (3)比较中亚地区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4)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比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5)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6)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三、区域差异分析 1.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和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

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第4讲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知识体系建构 真题考向引航 真题回眸 考向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1.(2010·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 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右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 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 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 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 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 分布特点。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M处位于大兴安岭,N处位于长白山地,两者之间是东北平原。等雪期线中段向北(东北)凸出,表明地势高的山地气温低,雪期长;地势低的平原地区气温高,雪期短。第(2)题,从图上可以读出甲、乙两地雪期的长短,影响雪期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甲、乙都位于山地,但是乙地的纬度更高,气温更低。根据等降雪量线可以看出甲地多于乙地,原因是东北地区的水气主要来自太平洋,甲地距海近,位于长白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多。第(3)题,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主要有植被,径流量的大小和流速、土质状况、坡度以及人类活动等。丙地是丘陵,乙地是山地,丙地的地势比乙地低,集水多,加上丘陵地区农业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因此更容易受到侵蚀。答案(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C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C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考向二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分析 2.(2010·上海地理)读有关厄立特里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厄立特里亚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稳定。2007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0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在平原、山地斜坡主要采用传统地面灌溉和引洪灌溉的方式,很少实施喷灌、滴灌。目前我国和厄立特里亚正在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 (1)从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及该国所处的大洲方位,概述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特征。 (2)归纳厄立特里亚的地势特征,并根据地势判断该国从东南部到西北部气温变化趋势是。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题型 6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分析含答案

题型6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分析

依据苏拉威西岛的可可树种植环境,推测可可树生长喜好的气候条简述苏拉威西岛可可种植园枯枝落叶覆盖层的作用。

答案:(1)苏拉威西岛纬度低,热量充足,可可树喜好高温;苏拉威西岛地处赤道多雨地带,降水丰富,可可树喜好湿润;赤道附近太阳高度角大,光照较强,椰树林为可可遮挡部分阳光,可可树喜好适当荫蔽;地处赤道无风带,风力和缓,且有椰树林挡风,可可树喜好弱风。 (2)枯枝落叶覆盖层可以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表土和养分的流失;降水较少的季节枯枝落叶覆盖层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高温条件下枯枝落叶的分解可以增加土壤养分。 (3)欧洲、北美经济发达,且居民喜爱可可制品,可可制品消费市场广阔(印尼远离欧洲、北美等主要可可制品消费市场);欧洲、北美可可加工业技术领先,历史悠久(印尼可可加工业起步晚,产业基础和技术相对落后)。 (4)印度尼西亚征收可可出口税使得可可出口利润降低,短期不利于本国可可种植业的发展;提高欧美等国可可加工企业的原料成本,有利于吸引可可加工企业在印尼投资,促进印尼本国可可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印尼可可加工附加值)。 2.[2018·南昌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科特迪瓦气候高温湿润,河网密集。降水量存在较大的季节差异,南部地区各月降水较多,夏季降水明显偏多。 (1)指出科特迪瓦地势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2)说明南部地区各月降水较多的共同原因。(4分)

(3)分析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多的原因。(6分) (4)科特迪瓦北部和南部的河流地貌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这一差异的具体表现及成因。(8分) 解析:(1)河流一般由陆地流向海洋,则可依据河流分布与流向判断地势高低。(2)(3)可从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注意该地位于几内亚湾北部,纬度较低,图示还有洋流信息。(4)河流地貌类型主要包括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种;可从地势落差角度分析河水流速差异,从而分析地貌差异。注意图示河流发源于北部、在南部注入海洋,则北部为山地而地势落差大,沿海地势较低平。 答案:(1)地势特点:北高南低。(2分)判断理由:河流向南流动。(2分) (2)临近海洋;(2分)受洋流影响。(2分) (3)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偏转形成西风,(西南风)来自海洋,(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答出其中3点给6分) (4)北部(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2分)以侵蚀地貌为主(多峡谷,多V 型谷),(2分)南部(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河流流速慢),(2分)以堆积地貌为主(多冲积平原)。(2分) 3.[2018·合肥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俄罗斯亚马尔半岛的涅涅茨人自古以驯养驯鹿为生。驯鹿能刨食雪下一定深度的苔原植被并适宜在较寒冷的地带生活。涅涅茨人每年随驯鹿南北迁徙,在迁徙途中会生食少量富含维生素的鲜鹿肉。21世纪初,随着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亚马尔半岛传统的驯鹿游牧业受到了冲击。2017年12月8日,中俄亚马尔项目产出的天然气首次由LNG(液化天然气)船通过北方航道(北冰洋—白令海峡—太平洋)运往中国。下图示意亚马尔半岛及周边地理事物分

怎样分析区域差异

【地理】怎样分析区域差异?( 高考中经常出现比较区域差异的试题,但许多同学却不知从何入手,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差异类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一、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具体如下: 1.综合分析法: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区域的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总体特征,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特征,多采用列表比较的形式,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下面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为例对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进行列表比较:

二、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现。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包括区域要素特征(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经济特征等)分析、区域特征和成因的分析等。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主要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考虑。具体如下所示: 1.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的分析思路 (1)绝对位置: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如某地位于10°S~40°S,120°E ~150°E,即可判断该地是澳大利亚。 (2)相对位置:①海陆位置:主要包括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大陆东岸和被海洋包围的岛屿四种情况。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如某大陆的西面为太平洋,东面为大西洋,且位于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南美大陆。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如某地位于太行山的西侧,某河流的凸岸等。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使之形成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影响所在地区的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常见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地形特征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解题流程] 角度一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典例](2014·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运往。 材料二、两省区相关地图。 (1)岛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水源B.热量光照 C.降水热量 D.热量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还有________,还有________。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应用流程] [答案](1)B (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 (3):中部高,四周低;: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 (4):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 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答题术语]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 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陆 气候 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 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

学案1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WHY(师).doc

地理 步 物 的 分 布 和 发 展 变 化 学案1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构建知识体系】 t 知识梳理】 1.区域地理特征 ⑴区域自然地理要素 区域要素 具体内容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 方面 地形特征 地形种类、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地势起伏、地形成因、地形对所在区 域其他自 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方面 气候特征 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要素(主要指降水和气温)分布、影响气候的因 素、气 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流征 可寺 水文特征 年径流总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水文特 征 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河长、流域面积、干支流、河网密度、落差、河流分 段与注入 海洋等水系特征 开发利用 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 是开发水 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 量稳定的地区,主 要是开发内河航运 (2)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区域要素 具体内容 农业 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 型、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 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 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人口特征 从居民的语言、民族、宗教、人口数量与素质、性别比、人口年龄构成、人口 迁移、城市 人口比重等方面分析

江苏省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 第五部分 专题一 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和地理信息技术

第五部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一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和地理信息技术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某国简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多为平原 B.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城市都分布在石油产地 D.河流众多,水资源充足 2.图中卡维尔盐沼的成因有()。 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②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深入,气候干旱③ 地势四周高中间低④多外流河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示国家为伊朗。伊朗气候干旱,降水季节变化

大,水资源比较缺乏,地形多为高原、山地。第2题,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该区域四周高中间低,该种地形阻挡了海洋水汽的深入,使区域内部气候干旱,蒸发作用强;周围多内流河,河流在低洼处汇集,故有盐沼形成。 答案 1.B 2.C (2013·浙江五校联考)下图所示岛屿面积约为15万km2。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②终年受西南风控制, 降水丰富③河流短小湍急,落差大,水力丰富④西南部冰川地貌发育显著⑤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D.②④⑤ 4.该岛屿西侧以畜牧业为主,东侧以种植业为主,形成此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日照时数与地貌B.地面物质与土壤 C.坡度与人口分布D.地面坡度与交通 解析第3题,结合经纬网和河流流向知该岛屿(新西兰南岛)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该岛面积及其地势变化判断③正确; 峡湾属于一种冰川侵蚀地貌,④对。该岛受南半球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北风, ②错。该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第4题,该岛西北侧

2021届广西高考地理导学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6 区域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

考点规范练26区域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与区 域差异 考点规范练第52页(2019江西上饶月考)“海草房”零星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自然村中,屋顶用海草等覆盖,外面紧绷着渔网,屋顶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海草主要是用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晒干后制成,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下图为海草房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其原因可能是() A.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 B.自然灾害增多,海草房的遮风避雨功能减弱 C.海草房知名度高,需要保护 D.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迁出增多 2.针对现存海草房,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 A.保留海草房现状,留住乡愁 B.发展租赁业,开发民俗旅游 C.全面改造,融入现代化生活需要 D.争取国际合作,建立民居博物馆 3.古代海草房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 A.海草为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容易降解 B.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整齐美观 C.海草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可防蚊虫 D.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 答案:1.A 2.B 3.D 解析:第1题,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随着近海养殖的增多,渔民养的海带、海蛎子等用的网拦住了海草,近年来,海岸上已经看不见有大量的海草涌上来,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A项正确。第2题,保护性开发既要保护,又要开发。发展租赁业有利于海草房的修缮和保护,开发民俗旅游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B项正确。第3题,海草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 nin 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 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 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 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 n econo 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 nee of area developme nt con diti ons, the imbala need resources distributi ons, the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has become eve n more serious. The in flue nee of enlarging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 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 alysis to the regi onal economy differe ne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is in 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 nee has eon ti nu 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 alyzes the reas 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 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 onal economy;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bala need developme nt; statistical an alysis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学案(教师用)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考纲浏览: 1、中国的区域差异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4、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5、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6、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7、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热点提示: 1、以局部区域图为背景资料,综合考查各个区域的自然条 件、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工农业特色,西北地区干旱和青藏地

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2、关注台湾问题、南水北调、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三 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等热点问题 3、关注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和城市的主 要区位因素 4、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开发往往是命题的切入点 自主学习和探究: 第一部分中国区域地理 一、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览 北方地区 1、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2、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辽河)、

地理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特征与差异比较

微专题 区域特征与差异比较 【知识建构】 【知识精析】 一、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 自然因素(基础)人文因素(决定)施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地区比较的侧重点 (1)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比较我国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的差异。 (3)比较中亚地区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4)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比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5)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6)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三、区域差异分析 1.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和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图所示:

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考向预测】 1.结合某区域图考查经纬网的定位以及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2.结合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和热点地区图示,考查不同区域的特点差异。 【专题网络构建】 【案例探究一】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阅读阿根廷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2)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潘帕斯草原成为世 界著名牧区的有利条件。 (3)位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 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试分析原因。 【案例探究二】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 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图8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1)与旧金山相比,R 地的气温有何特点,并指出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6分) (2) 根据内华达山脉(中部)地形剖面图,分别比较B 处与A 、C 两处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4分) (3)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表3内容。 表3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课堂练习】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圣多美岛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可可,其次是咖啡和椰子。 材料二 圣多美岛略图 (1)分析该岛的地形、地势特征。 (2)描述该岛河流的水文特征。 (3)分析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0300 120 两地月平均气温 -20 -100202010-10-20 气温/℃降水/mm 1234567891011R 地(40°N ,122°W) 气温/℃降水/mm 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38°N ,122°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图例 沙漠

2019届 二轮 :题型 6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分析 专题卷(全国通用) Word版含答案

依据苏拉威西岛的可可树种植环境,推测可可树生长喜好分) 简述苏拉威西岛可可种植园枯枝落叶覆盖层的作用。

影响。(4分) 解析:(1)气候条件包括光照、温度、降水、风力等。(2)可从保土、减少蒸发、增肥等角度分析。(3)可从市场、技术,以及生产历史角度分析。(4)征税可减少初级品出口,增加加工品出口;可从对本国和欧美的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1)苏拉威西岛纬度低,热量充足,可可树喜好高温;苏拉威西岛地处赤道多雨地带,降水丰富,可可树喜好湿润;赤道附近太阳高度角大,光照较强,椰树林为可可遮挡部分阳光,可可树喜好适当荫蔽;地处赤道无风带,风力和缓,且有椰树林挡风,可可树喜好弱风。 (2)枯枝落叶覆盖层可以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表土和养分的流失;降水较少的季节枯枝落叶覆盖层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高温条件下枯枝落叶的分解可以增加土壤养分。 (3)欧洲、北美经济发达,且居民喜爱可可制品,可可制品消费市场广阔(印尼远离欧洲、北美等主要可可制品消费市场);欧洲、北美可可加工业技术领先,历史悠久(印尼可可加工业起步晚,产业基础和技术相对落后)。 (4)印度尼西亚征收可可出口税使得可可出口利润降低,短期不利于本国可可种植业的发展;提高欧美等国可可加工企业的原料成本,有利于吸引可可加工企业在印尼投资,促进印尼本国可可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印尼可可加工附加值)。 2.[2018·南昌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科特迪瓦气候高温湿润,河网密集。降水量存在较大的季节差异,南部地区各月降水较多,夏季降水明显偏多。 (1)指出科特迪瓦地势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2)说明南部地区各月降水较多的共同原因。(4分) (3)分析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多的原因。(6分) (4)科特迪瓦北部和南部的河流地貌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这一差异的具体表现及成因。(8分) 解析:(1)河流一般由陆地流向海洋,则可依据河流分布与流向判断地势高低。(2)(3)可从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注意该地位于几内亚湾北部,纬度较低,图示还有洋流信息。(4)河流地貌类型主要包括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种;可从地势落差角度分析河水流速差异,从而分析地貌差异。注意图示河流发源于北部、在南部注入海洋,则北部为山地而地势落差大,沿海地势较低平。 答案:(1)地势特点:北高南低。(2分)判断理由:河流向南流动。(2分) (2)临近海洋;(2分)受洋流影响。(2分) (3)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偏转形成西风,(西南风)

高三地理:区域差异分析类

10.区域差异分析类 模板展示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答题模板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 风带) 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 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无)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 (小);水能丰富(贫乏)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 (稀疏) 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疏,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种类、数量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答题模板 农业 农业地 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 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 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工业类型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 (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