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最新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最新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

比较

第4讲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知识体系建构

真题考向引航

真题回眸

考向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1.(2010·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

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右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

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

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

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

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

分布特点。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M处位于大兴安岭,N处位于长白山地,两者之间是东北平原。等雪期线中段向北(东北)凸出,表明地势高的山地气温低,雪期长;地势低的平原地区气温高,雪期短。第(2)题,从图上可以读出甲、乙两地雪期的长短,影响雪期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甲、乙都位于山地,但是乙地的纬度更高,气温更低。根据等降雪量线可以看出甲地多于乙地,原因是东北地区的水气主要来自太平洋,甲地距海近,位于长白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多。第(3)题,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主要有植被,径流量的大小和流速、土质状况、坡度以及人类活动等。丙地是丘陵,乙地是山地,丙地的地势比乙地低,集水多,加上丘陵地区农业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因此更容易受到侵蚀。

答案(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C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C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考向二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分析

2.(2010·上海地理)读有关厄立特里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厄立特里亚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稳定。2007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0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在平原、山地斜坡主要采用传统地面灌溉和引洪灌溉的方式,很少实施喷灌、滴灌。目前我国和厄立特里亚正在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

(1)从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及该国所处的大洲方位,概述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特征。

(2)归纳厄立特里亚的地势特征,并根据地势判断该国从东南部到西北部气温变化趋势

是。

(3)由于地势的影响,河流的流向具有的特征。一般而言,A、B、C三条河流

发源区大气降水补给量由大到小依次是。

(4)由于受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的影响,厄立特里亚农业除游牧畜牧业以外,农业地域类型

还有农业,其主要粮食作物是,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厄立特里亚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第(1)题,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可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

位置和大洲中的相对位置等方面回答。第(2)题,从地形示意图看,该地中部在

1 500米以上,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由气温随海拔的变化规律可推知该地

中部气温低,东南部和西北部气温均高。第(3)题,受地势影响,该地区的河流

由中部向四周流。从图上看,A、B、C三条河流发源区依次由南向北排列,从

所处气候区来看,由南向北干旱程度增加,故大气降水补给量为A>B>C。第

(4)题,从题干条件可知,该地区降水量少且不稳定,故农业地域类型除游牧畜

牧业外,还有旱作农业,主要粮食作物应为小麦或大麦、玉米、高粱等耐旱作

物。题干中提到“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粮食不能自给”等,由此可归纳出

该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率低等。第(5)题,

从材料中可归纳该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缺水、生产技术落后、资金

匮乏等。可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修建水库,缓解水资源不足问题;推广喷灌、滴溉等灌溉技术;加强国际合作等。

答案(1)位于热带,东濒红海,非洲东北部。

(2)中部高,东、西部相对较低;东南地势低气温高,中部地势高气温相对较低,西北部地势下降气温随之升高

(3)从中部流向四周A、B、C

(4)旱作小麦(或大麦、高粱、玉米等)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产品商品率也低

(5)问题:水资源匮乏;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措施:在高原修建水库与水坝,实现雨水的季节调配;培养农业技术人员;推广喷灌与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国际合作,解决资金短缺困难等(任答两点即可)

考向三区域差异的分析

3.(2010·四川文综)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1中①河流与图2中②河流

补给的差异是:①河

流;②河流。与①河流域相比,②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明显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图1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并

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

(3)分析图1中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4)七月,当你乘坐热气球在图2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时,请把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

景观描述出来。

(5)请在图3模式图中选择两条竖线,画上箭头并注明水循环环节名称,以正确表示

图2中丙地区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水分交换。

解析(1)由图中经纬度数值得出①河流为松花江,②河流为锡尔河。松花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锡尔河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晴天日数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由图示看出130°E 以东地区等温线数值变化总体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且沿海地区等温线密集,内陆稀疏,说明沿海温差大于内陆。东北角有呈闭合状的等温线且数值为该区域最小,则该区域低温中心位于东北角。在甲地等温线弯曲处做等温线的切线,可知虚线处气温高于两侧,由图中等温线数值推断此季节为冬季,此区域主要受冬季风影响,而虚线西侧为大兴安岭,即虚线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3)湿地的形成条件有:湿润地区,降水充沛或气温较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等。它具有调节气候、调控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要结合地区特点相应分析。(4)丙处为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形平坦,河流纵横,纬度较高,易形成沼泽,亚寒带针叶林广布。(5)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该题不难画出。

答案(1)夏季以雨水补给为主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光照充足(或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

(2)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递减,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或

东南部大于西北部),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等温线弯曲原因: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或背风坡)增温。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致使等温线向北弯曲。

(3)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作用: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或保护生态系统)。(4)平原广阔,地形坦荡;河流纵横,沼泽广布;亚寒带针叶林绵延不断(或狐、熊穿行)。(5)所画箭头与环节名称标记如下图所示。

命题预测

本讲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学会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认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探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应当采取的措施等,是区域地理考查的核心。

在考查内容上主要是结合国际重大时事热点相关的国家、地区的地理特征为命题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经纬网地图,并结合其他图表信息,将两个具有明显差异性或相似性的区域进行比较,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与论证等能力。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在以后的复习中要关注重大时事发生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国家或地区,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深刻认识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利用综合分析法,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

高频考点突破

核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地理位置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确定一个区域范围或具体地点)。

(2)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判断。

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2.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地形

①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上来描述。

区域差异分析常用指标

衡量区域差异的几种方法 一、概述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 所谓区域差异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现有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可预期的前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二)国外文献中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 根据测算指标个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 第一类,测算单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差异。在单变量地区差异的测算中,穆勒、赫斯特、史密斯 (W.Molle,Holst.B.van,Smith.H,1980)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单变量地区差异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分析单个变量的极值,二是分析样本观察值的离散趋势。衡量单个变量极值差异的主要方法有:极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率)、极均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均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比率)、相对差距系数(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除以最大值)。分析样本观察值离散趋势的主要方法有:相对平均离差、加权平均离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数变异系数等。这些指标均大于或等于零,当系数等于零时,表示最大的平等,系数值越大,表明地区间差异越大。 第二类,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域分布。研究双变量地区差异,就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这种方法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效果系数,二是可分解系数。单一效果系数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地区差异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其指标很多,其中以基尼系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洛伦兹曲线(M.o.Lrenz,190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单一效果系数还包括两变量的平均离差、两变量的标准差和地理联系率等。 以上是对国外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的概括,下面是就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到的一般用法。 二、测算区域差距的一般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2]。

第八章-西北地区区域特征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 课题第一节区域特征主备人序号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地理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等特点, 从而得出西北地区气候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 3.分析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及其措施。 能力目标 理解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区域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对西北的自然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农业生产的特点教学方法探究讨论分析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本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附案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学 习的兴趣 三.新课传授 复习就知识: 1台湾因物产丰富而享有哪些美誉? 2、台湾经济的特点? 导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 见牛羊”“大漠孤烟直”指的是哪里? 一、草原和荒漠 出示图片: 1、自然特征:草原和荒漠广布,景 观向西的递变: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地理位置:大兴安岭以西、长城 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3、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问题 看70页8-1-1“西 北地区地形”及“天 山牧场”景观图, 讨论西北地地区的 自然地理特征及形 成原因? 读图讨论西北的地 理位置、地形、河 流等特点。找出重 要的草原区、地形 区、山脉、河流、 湖泊等 草原:贺兰山以 东分布有呼伦 贝尔草原、锡林 格勒草原等大 型大型优质草 场,以西分布由 于高山草场 地形从东往西: 山脉、高原、盆 地:大兴安岭、 阿尔泰山、天 山、昆仑山 两盆:塔里木和 准格尔盆地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练习:规范答题13 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类综合题

(2018·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下图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下图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下图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2分)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3分) (3)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6分) (4)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样卷 展示 得分:9分 样卷剖析 失分原因:第(1)题,差异比较出现较大偏差,不能笼统地说南、北 坡的大小关系,要从夏季、冬季两方面分别比较。第(2)题,综合思 维能力不够,夏季气温高的原因有地势低,还有夏季处于背风坡, 有焚风效应。第(3)题,忽视了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关 中平原位于秦岭以北,自然景观是温带落叶阔叶林。黄土高原自然 植被较复杂,属于以森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景观。第(4)题,陕南应当 是水田农业、林业、渔业等;陕北的黄土高原应以林牧业为主,以 及部分种植业。 标准答案(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2分)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地形(3分) (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专题复习《区域差异分析》 作者:杨村一中金玉玲 指导教师:宋印海顾启凤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比较区域的不同点,掌握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图片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图片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终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对习题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解决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区域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二、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同区域异同及其区域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五、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相关材料和图片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最近我收到了两位好朋友的来信,信上的邮票吸引了我。(呈现出两幅邮票的画面)同学们能判断出我的朋友是来自哪里的吗?你是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朋友是来自江南地区,另一位来自内蒙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民居判断出来。 【承接】建筑是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缩影,而建筑形式、风格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试着分别说明,两处的建筑怎样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究竟是什么那?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并总结】 1、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通风散热是建筑房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屋脊高,房间空间大,利于通风;屋檐宽,利于遮挡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南方房屋顶坡度陡是为了容易排水,屋檐宽也是为了雨水排得更远。 2、温带大陆性气候,日夜温差大,风也很大,这里的居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便于移动又可以御风保温——蒙古包。 【小结】 民居只是反映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一部分,而一个区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我们具体来讨论一下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教师承接提问】 区域是人为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我们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板书】一、描述区域特征。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间为两分钟)

区域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与区域差异 最新考纲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分析解读 1. 以区域图、统计表或文字材料等为信息载体,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以热点区域为背景,对比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认识区域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 、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 特征 内部某些特征 ,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 指标:可采用 指标,也可采用 指标;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 来划分 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 地 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 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__________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________。 (2)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联系。 误区警示 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不等于说没有界线。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

3. 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 地势:西高东低,呈 分布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 降水:受 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 递减 (2)划分指标:________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①三大自然区名称???? ? a. b. c. ②界线????? a 与 b 界线Ⅰ大致与 年等降水量线吻合 a 与c 界线Ⅱ大致与 吻合 b 与 c 界线Ⅲ大致与 吻合 特别提醒 长城的分界意义 沿长城一线,由于它基本上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一致,因而承载了许多自然要素的差异:在气候上南侧属于暖温带,北侧属于中温带,南侧是半干旱地区,而北侧是干旱地区;在植被上南侧属于森林草原,北侧是草原与荒漠草原、荒漠;在水文上除局部地段外,长城一线基本还是内流域与外流域的分界线;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经济的特点,即界线以南以种植业为主,界线以北牧业占优势,而且界线以南两年三熟,冬小麦可以安全越冬。 考点一 区域的含义 典例导入 1.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1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图1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水平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方向 D .发展条件 (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2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l 中的 图 2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疑难剖析 1.区域的整体性 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高寒是其主要特征。受其影响,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下图所示:

区域差异分析

5 / 5 9.区域差异分析类 设问1: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设问2: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设问3: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设问4: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背景:山地垂直带内部分异概况及苔原带受干扰后植物多样性差异变化示意图 考向: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差异表现及原因分析 背景:茉莉生长习性及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考向: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差异分析 背景:卤虫生长习性、美国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变迁及大盐湖位置示意图 考向:产业规模的时间差异 背景:冻土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特点、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考向: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 考向 区域环境差异的分析

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下图,回答下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解答示例: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答题模板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 显旱、雨两季 地形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 地势起伏 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高×低;自×向×倾斜 5 / 5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反思 地理组温顺5月初我校组织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树蕙杯教学大赛”活动,这次赛事中我的教学内容为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各位听课领导与教师的悉心指导,收获颇多。同时自己在回顾教学过程时也发现了一些细节和问题,值得反思。下面我就《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这节课以及评课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总体来说非常清晰,分为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特点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突出该地区的特殊地形特征、东西差异大的植被特点、干旱的气候及其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第二部分农业特点是利用前一部分所学习的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西北地区畜牧业的东西差异和西北地区东西部灌溉农业的不同特点。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干旱这一突出自然特征,先通过地表景观让学生认识到该地区气候干旱,再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让学生理解西北地区在总体干旱的特征下由于西北东西跨度大干旱程度由东向西逐渐加重,由此进一步认识干旱对植被景观的影响,对本地区河流的影响,更影响了本地区的农业特点:无法像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一样发展大范围的种植业,从而延伸出西北地区的种植业只能在有灌溉水源的局部地区发展,而在适合草类生长的地方更适合发展畜牧业,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而由于干旱程度不同畜牧业和种植业的生产特点也在西北地区的内部区域中出现了自东向西的过渡变化。 在根据本节的教学设计思想展开教学时,我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图首先明确本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范围,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大体的印象。在进行自然特征的教学中,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在七年级下学期就已经学习过世界区域地理,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因此我尝试先复习,让学生回忆区域地理的学习模块,然后将自然环境的几大要素: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点、植被特点等按照区域地理的模块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来学习掌握,由于教材中提供的地图与景观图有限,我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考虑到班级中的电视屏幕大小有限,部分地图在课件中体现或许效果不好,我运用教师基本功中的版画技巧,在黑板上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优质公开课课教案优秀

第一节区域特征 一、学习目标 1、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以高原、盆 地为主的地形。 2、明确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其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 探讨其形成原因 3、运用地图和材料,说出西北地区的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明确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4、运用资料分析归纳西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并能提出合 理化的治理建议。 二、教学重点: 1、干旱的自然环境和区域内部差异。 2、草原与牧场的分布及主要优良畜种。 3、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三、教学难点 1、西北地区东西差异。 2、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四、教学方法 自学、检测、讲练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等。 五、教学课型 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西北地区景观图,师指图问:同学们知道在哪个地理区域能看 到这些景观吗?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 出示目标:投影学习目标。(学生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承转)为了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同学们认真紧张地自学。 自学指导一: 认真阅读教材70—72页,完成下列题目,并在课本上标出答案。时间5分钟。 1、西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行政区域的大部分,面积约占全国的______。 2、西北地区地处大陆内部,属于典型的________________,干旱和 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河流稀少。_______是本区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 3、西北地区自然环境东西差异明显,自东向西依次为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北地区河流很少且多为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 河;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是沙漠,位于 盆地。 5.西北地区地形以和为主,主要地形区有 高原、盆地、盆地等。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检测: 1、投影:西北地区图,学生看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 2、投影:中国政区图,学生看图说出西北地区的具体范围。 3、投影:西北地区地形图,学生看图回答西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及地形区名称。 4、投影:西北地区地形图,学生看图回答西北地区主要的河流。 5、投影:我国气候图,学生看图回答北方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 6、投影:我国干湿地区图,学生看图回答西北地区主要的干湿地区。后教: 师讲:西北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特别是干旱面积更大,所以干旱是本区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干旱的原因。(转)西北地区各地的干旱程度是否一致呢? 投影: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 引导学生分析自东向西降水量的变化及植被变化。 总结:西北地区地处大陆内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植被自东向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本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因素是水源。 (转)西北地区有“有水则有地,无水则无田”的说法。当地人民凭借河流、冰雪融水、地下水等水源,发展农业生产,一些地方成为著名的灌溉农业区。 投影:西北地区农业图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12.1 区域特征与差异比较学案

专题区域特征与差异比较 【知识建构】 自然因素 (基础) 人文因素 (决定) 施

【知识精析】 一、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 2.人文地理特征描述

二、区域地理特征差异比较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地区比较的侧重点 (1)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比较我国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的差异。 (3)比较中亚地区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4)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比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5)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6)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三、区域差异分析 1.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和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第4讲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知识体系建构 真题考向引航 真题回眸 考向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1.(2010·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 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右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 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 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 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 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 分布特点。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M处位于大兴安岭,N处位于长白山地,两者之间是东北平原。等雪期线中段向北(东北)凸出,表明地势高的山地气温低,雪期长;地势低的平原地区气温高,雪期短。第(2)题,从图上可以读出甲、乙两地雪期的长短,影响雪期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甲、乙都位于山地,但是乙地的纬度更高,气温更低。根据等降雪量线可以看出甲地多于乙地,原因是东北地区的水气主要来自太平洋,甲地距海近,位于长白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多。第(3)题,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主要有植被,径流量的大小和流速、土质状况、坡度以及人类活动等。丙地是丘陵,乙地是山地,丙地的地势比乙地低,集水多,加上丘陵地区农业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因此更容易受到侵蚀。答案(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C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C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考向二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分析 2.(2010·上海地理)读有关厄立特里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厄立特里亚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稳定。2007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0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在平原、山地斜坡主要采用传统地面灌溉和引洪灌溉的方式,很少实施喷灌、滴灌。目前我国和厄立特里亚正在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 (1)从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及该国所处的大洲方位,概述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特征。 (2)归纳厄立特里亚的地势特征,并根据地势判断该国从东南部到西北部气温变化趋势是。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 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n econo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of area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even more serious. The influence of enlarg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has continu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 中国地理-西北地区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高二地理导学案(二)

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 (2)填写出图中字母和数字所代表的地理名称A 山脉,B 山脉,C 山脉,D 山脉, E 山脉, F 山脉, G 山脉, H 山脉,I 平原,J 平原,K 高原,L 盆地,M 盆地,N 盆地,②河 2、气候特征 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干湿地区中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大,日照强,降水稀少,自东向西递减。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过程:位置:深居远离水汽难以到达;环绕面积广大高原隆起,阻隔水汽进入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 兰 山 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不足毫米毫米以下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自然景观和(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 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 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3、河湖特征 (1)西北地区河湖稀少,以内流河、内流湖为主。主要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主要湖泊:博斯腾湖、艾丁湖、罗布泊 (2)河流的水文特征: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山岭重重阻隔,降水少,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量小,有大片无流区;汛期短,主要出现在夏季;植被覆盖率低,河流含沙量大;黄河上游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4、植被特征 西北地区降水的不同表现在植被的变化上,本区植被以和为主。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基本以贺兰山为界。 5、资源状况 地名主要矿产地名主要矿产新能源 霍林河白云鄂博太阳能和风能 石嘴山金昌 玉门和田宝石

间形印度洋 塔里木盆 地南疆,天山和 昆仑山之间 封闭的椭 圆形 暖温带 极少<50毫 米 内流河以塔里木 河最长 极差,多流动沙丘 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工程 (1)西气东输的原因: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调整能源;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重点在; (2)西气东输线路:起点;终点;全长;经过的省区;(3)西气东输的影响: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提高促进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篇】 自主探究:右下图是某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 (1)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 的不利因素。(6分) (2)分析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该地正 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 合作探究1:读“新疆河流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l)据图分析新疆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 (2)该地区河流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3)图中八地农产品(如葡萄和哈密瓜等)质地优良,其主 要原因是什么? (4)新疆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什么?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合作探究2:根据图示信息,完成 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自然景观以() 为主,成因是 2.图示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区 是,限制农业的主导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题型 6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分析含答案

题型6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分析

依据苏拉威西岛的可可树种植环境,推测可可树生长喜好的气候条简述苏拉威西岛可可种植园枯枝落叶覆盖层的作用。

答案:(1)苏拉威西岛纬度低,热量充足,可可树喜好高温;苏拉威西岛地处赤道多雨地带,降水丰富,可可树喜好湿润;赤道附近太阳高度角大,光照较强,椰树林为可可遮挡部分阳光,可可树喜好适当荫蔽;地处赤道无风带,风力和缓,且有椰树林挡风,可可树喜好弱风。 (2)枯枝落叶覆盖层可以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表土和养分的流失;降水较少的季节枯枝落叶覆盖层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高温条件下枯枝落叶的分解可以增加土壤养分。 (3)欧洲、北美经济发达,且居民喜爱可可制品,可可制品消费市场广阔(印尼远离欧洲、北美等主要可可制品消费市场);欧洲、北美可可加工业技术领先,历史悠久(印尼可可加工业起步晚,产业基础和技术相对落后)。 (4)印度尼西亚征收可可出口税使得可可出口利润降低,短期不利于本国可可种植业的发展;提高欧美等国可可加工企业的原料成本,有利于吸引可可加工企业在印尼投资,促进印尼本国可可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印尼可可加工附加值)。 2.[2018·南昌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科特迪瓦气候高温湿润,河网密集。降水量存在较大的季节差异,南部地区各月降水较多,夏季降水明显偏多。 (1)指出科特迪瓦地势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2)说明南部地区各月降水较多的共同原因。(4分)

(3)分析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多的原因。(6分) (4)科特迪瓦北部和南部的河流地貌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这一差异的具体表现及成因。(8分) 解析:(1)河流一般由陆地流向海洋,则可依据河流分布与流向判断地势高低。(2)(3)可从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注意该地位于几内亚湾北部,纬度较低,图示还有洋流信息。(4)河流地貌类型主要包括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种;可从地势落差角度分析河水流速差异,从而分析地貌差异。注意图示河流发源于北部、在南部注入海洋,则北部为山地而地势落差大,沿海地势较低平。 答案:(1)地势特点:北高南低。(2分)判断理由:河流向南流动。(2分) (2)临近海洋;(2分)受洋流影响。(2分) (3)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偏转形成西风,(西南风)来自海洋,(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答出其中3点给6分) (4)北部(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2分)以侵蚀地貌为主(多峡谷,多V 型谷),(2分)南部(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河流流速慢),(2分)以堆积地貌为主(多冲积平原)。(2分) 3.[2018·合肥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俄罗斯亚马尔半岛的涅涅茨人自古以驯养驯鹿为生。驯鹿能刨食雪下一定深度的苔原植被并适宜在较寒冷的地带生活。涅涅茨人每年随驯鹿南北迁徙,在迁徙途中会生食少量富含维生素的鲜鹿肉。21世纪初,随着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亚马尔半岛传统的驯鹿游牧业受到了冲击。2017年12月8日,中俄亚马尔项目产出的天然气首次由LNG(液化天然气)船通过北方航道(北冰洋—白令海峡—太平洋)运往中国。下图示意亚马尔半岛及周边地理事物分

怎样分析区域差异

【地理】怎样分析区域差异?( 高考中经常出现比较区域差异的试题,但许多同学却不知从何入手,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差异类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一、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具体如下: 1.综合分析法: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区域的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总体特征,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特征,多采用列表比较的形式,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下面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为例对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进行列表比较:

二、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现。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包括区域要素特征(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经济特征等)分析、区域特征和成因的分析等。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主要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考虑。具体如下所示: 1.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的分析思路 (1)绝对位置: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如某地位于10°S~40°S,120°E ~150°E,即可判断该地是澳大利亚。 (2)相对位置:①海陆位置:主要包括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大陆东岸和被海洋包围的岛屿四种情况。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如某大陆的西面为太平洋,东面为大西洋,且位于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南美大陆。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如某地位于太行山的西侧,某河流的凸岸等。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使之形成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影响所在地区的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常见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地形特征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解题流程] 角度一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典例](2014·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运往。 材料二、两省区相关地图。 (1)岛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水源B.热量光照 C.降水热量 D.热量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还有________,还有________。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应用流程] [答案](1)B (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 (3):中部高,四周低;: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 (4):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 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答题术语]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 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陆 气候 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 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