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三章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三章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 三 章 酶(试题与答案)

第三章酶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酶13.最适pH 2.固定化酶14.不可逆性抑制 3.同工酶15.可逆性抑制 4.酶的特异性16.激活剂 5.酶的活性中心17.抑制剂 6.酶原及酶原激活18.核酶 7.抗体酶19.变构酶 8.活化能20.酶的共价修饰 9.诱导契合假说21.酶的Vmax 10.初速度22.结合酶 11.Km值23.酶活力 12.最适温度24.比活力 二、填空题 25.酶是由产生的对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 26.酶加速反应的机制是通过降低反应的,而不改变反应的。 27.结合酶,其蛋白质部分称,非蛋白质部分称,二者结合其复合物称。 28.酶活性中心与底物相结合那些基团称,而起催化作用的那些基团称。 29.当Km值近似ES的解离常数K S时,Km值可用来表示酶对底物的。 30.酶的特异性包括特异性,特异性和特异性。 31.米曼二氏根据中间产物学说推导出V与[S]的数学方程式简称为,式中的..为米氏常数,它的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到一半时的。 32.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S]对酶促反应V作图呈线,双倒数作图呈线,而变构酶的动力学曲线呈型。 33.可逆性抑制是指抑制剂与酶进行结合影响酶的反应速度,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 34.反竞争性抑制剂使酶对底物表观Km ,Vmax 。 35.无活性状态的酶的前身物称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有活性酶的过程称。其实质是的形成和暴露过程。 36.丙二酸是酶的抑制剂,增加底物浓度可抑制。 37、同工酶是指催化化学反应,而酶蛋白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的一组酶。 38.辅酶与辅基的区别在于前者与酶蛋白,后者与酶蛋白。 39.肌酸激酶的亚基分型和型。 40.最适温度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与反应时间有关,当反应时间延长时,最适温度可以。 41.某些酶以形式分泌,不仅可保护本身不受酶的水解破坏,而且可输送到特定的部位与环境转变成发挥其催化作用。 42.不可逆抑制剂常与酶以键相结合使酶失活。 43.当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如下Km ,Vmax 。 44.当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的80%时,底物浓度是Km的倍。 三、选择题 A型题 45.关于酶概念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所有蛋白质都有酶的活性 B.其底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C.其催化活性都需特异的辅助因子 D.体内所有具有催化活性的物质都是酶 E.酶是由活细胞合成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3.2制备和应用固定化酶

第三章酶的应用技术实践 3.2制备和应用固定化酶 探究目的: 1说出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作用和原理 2、尝试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并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探究预习: 固定化酶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了固定化细胞 技术。通过各种方法将细胞与一定的载体结合,使细胞仍保持原有的生物活性,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固定化。固定化细胞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由于保留了细胞内原有的多酶系统,这对多步催化的连续反应优势就更加明显。细胞固定化的方法也有多种,主要是吸附法和包埋法两大类。 吸附法是制备固定化动物细胞的主要方法。动物细胞大多数具有附着特性,能够很好地附着在容器壁、微载体和中空纤维等载体上。吸附法制备固定化植物细胞,是将植物细胞吸附在泡沫塑料的大孔隙或裂缝之中,也可将植物细胞吸附在中空纤维的外壁上。 包埋法是指将细胞包埋在多孔载体的内部而制成固定化细胞的方法。凝胶包埋法是应用最广泛的细胞固定化方法,适用于各种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固定化。凝胶包埋法所使用的载体主要有琼脂、海藻酸钠凝胶、角叉菜胶、明胶等。 海藻酸钠凝胶包埋法制备固定化细胞的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对细胞无毒性。通过改变海藻酸钠的浓度可以改变凝胶的孔径,适合于多种细胞的固定化。用海藻酸钠凝胶制备的固定化细胞已用于多种酶的发酵生产与研究。 固定化细胞技术可以取代游离的细胞进行发酵,生产各种物质。 材料用具:干酵母,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无水CaC2,蒸馏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三 角架,石棉网,注射器等。 探究过程: 探究反思: 固定化酵母菌技术有哪些优点? 探究示例: 请参照细胞固定化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细胞固定化技术一般采用包埋法固定化,采用该方法的原因是 (2)包埋法固定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埋法固定化细胞常用的载体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三种即可) (4)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固定化细胞技术的优点是 (5)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为: 【解析】(1)固定化细胞的方法有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一般来说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因为个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且不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2)(3)包埋法固定化即将微生物细胞均匀地包埋在不溶于水的多孔性载体中。常用的载体有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等。 (4)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 (5)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程序为:酵母细胞的活化T配制CaC2溶液T配制海藻酸钠溶液T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T固定化酵母细胞。 【答案】(1 )细胞个大,不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2)将微生物细胞均匀地包埋在不溶于水的多 孔性载体中;(3)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素、聚丙烯酰胺等;(4)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5)①酵母细胞的活化②配制CaC2溶液③配制海藻酸钠溶液④海藻酸钠溶液与酵 母细胞混合⑤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矫正反馈】 1?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其中适合细胞固定的方法是() A.包埋法 B.物理吸附法 C.化学结合法 D.高温冷却法 2.与固定化酶相比,固定化细胞制备的特点是() A.成本高,但操作更容易 B.成本低,但操作更复杂 C.成本高,且操作更复杂 D.成本低,且操作更容易 3.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废水处理中有着重要作用,用于处理含氮、氨丰富的废水的固定化微生物通常是() ①酵母菌②青霉菌③硝化菌④反硝化菌 ①③D.②④ 让酵母细胞在缺水状态下休眠 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细胞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5.下面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其正确的操作程序是 () ①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②配制海藻 酸钠溶液③酵母细胞的活化 ⑤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0.05 mol/L的CaC2溶液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⑤④ C.③⑤②①④ 6 .试分析下图中,哪一种与用海藻酸钠作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酵母细胞相似( 7 .下列有关固定化酵母细胞制备步骤叙述,不恰当的是() A.应使干酵母与水混合并搅拌,以利于酵母菌活化 B.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要用小火间断加热的方法 C.向刚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充分搅拌并混合均匀 D.将与酵母混匀的海藻酸钠溶液注入CaC2溶液中,会观察到CaC2溶液中有球形的凝胶珠形成 8.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葡萄糖溶液时,为了能产生酒精,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A.向瓶内泵入氧气 B.应将装置放于适宜的条件下进行 C.瓶内应富含葡萄糖等底物 D.将瓶口密封,效果更好 探究步骤探究记录结论或解释1.实验准备准备各种实验药品和器具。 2?制备麦芽汁称取一定质量的干麦芽粉,加入其质量4倍的水,在58~65C下 糖化3-4 h。每隔一定的时间用碘液测定,如果仍显蓝色,说明糖化还不完全,继续糖化直至不显色为止,得到麦芽汁。煮沸、冷却麦芽汁后用纱布过滤,再调节pH至6.0,在121 C下灭菌15min,制成无菌麦牙汁。 3.活化酵母菌细胞称取1g干酵母放入50 mL的小烧杯中,加入蒸馏水10 mL。用玻璃棒搅拌酵母菌液,使其活化1h左右。 4.制备固定化细胞称取4g聚乙烯醇(PVA)和0.2 g海藻酸钠,加入无菌水40 mL,适当加热至完全溶化,将溶液冷却至45 C,加入预热至35C的 酵母菌培养液,混合均匀形成酵母菌谒藻酸钠胶液;将酵母菌- 海澡酸钠胶液倒入带有孔径为 2 mm喷嘴的小塑料瓶或吸入注 射针筒中;以恒定的速度滴入预先盛有50 mL饱和硼酸-氯化钙 溶液的烧杯中,采用磁力搅拌器或手摇的方法使溶液不停地旋转;酵母菌-海藻酸钠胶液在溶液中逐渐形成凝胶珠。待凝胶珠在溶液中浸泡30 min后,取出用无菌水洗涤3次备用。 5.发酵麦芽汁将固定化酵母菌细胞凝胶珠加入300 mL无菌麦芽汁中,置于 25C下发酵7~9 d。待发酵结束后品尝其味道。A.①② B.③④ C. 4 .酵母细胞的活化是指() A.让酵母细胞恢复运动状态 B. C.让酵母细胞内酶活性加倍 D. ④固定化酵母细胞 D.③②⑤①④ )

高中生物第三章酶的应用技术实践第二节固定化酶的制备和应用学案苏教版选修1

第二节固定化酶的制备和应用 学习导航明目标、知重点难点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应用。(重点) 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难点) [学生用书P43] 一、阅读教材P63分析固定化酶 1.概念:是指用物理学或化学的方法将酶与固相载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仍具有酶活性的酶复合物。 2.优点:在催化反应中,它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反应完成后容易与水溶性反应物和产物分离,可被反复使用,且保持了酶的催化性能,可实现酶促反应的连续化和自动化。 3.制备固定化酶的常用方法 目前,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化学结合法、包埋法等。 二、阅读教材P64~65分析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 1.应用:固定化细胞可以取代游离的细胞进行发酵,生产各种物质。 2.优点 (1)固定化细胞技术无须进行酶的分离和纯化,减少了酶的活力损失,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2)固定化细胞不仅可以作为单一的酶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利用细胞中所含的复合酶系完成一系列的催化反应。 (3)对于活细胞来说,保持了酶的原始状态,酶的稳定性更高。 (4)细胞生长停滞时间短,反应快等。 3.缺点 (1)固定化细胞只能用于生产细胞外酶和其他能够分泌到细胞外的产物。 (2)由于载体的影响,营养物质和产物的扩散受到一定限制。 (3)在好氧性发酵中,溶解氧的传递和输送成为关键的限制因素。 4.酵母菌细胞的固定化技术的主要流程 准备各种实验药品和器材 ↓ 制备麦芽汁 ↓

活化酵母菌细胞 ↓ 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0.05 mol/L的氯化钙溶液 ↓ 制备固定化细胞 ↓ 浸泡凝胶珠,用蒸馏水洗涤 ↓ 发酵麦芽汁 判一判 (1)酶在催化时会发生变化,不可反复利用。(×) (2)某种固定化酶的优势在于能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 (3)固定化细胞所固定的酶都在细胞外起作用。(×) (4)制备固定化细胞的方法主要有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连一连 固定化酶技术[学生用书P44] 由于酶的分离与提纯有许多技术性难题,造成酶制剂来源有限、成本高、不利于大规模使用。人们针对酶的这种不足寻着改善的方法之一是固定化酶技术的应用。结合教材P63内容完成以下探究。 (1)图A为物理吸附法,它的显著特点是工艺简便且条件温和,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 (2)图B为化学结合法,它是利用多功能试剂进行酶与载体之间的交联,在酶和多功能试剂之间形成共价键,从而得到三维的交联网架结构。 (3)包埋法是将酶包埋在能固化的载体中。将酶包裹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高分子凝胶中(如图C),包埋成格子型;或包裹在硝酸纤维素等半透性高分子膜中(如图D),包埋成微胶囊型。 各种固定化酶方法的比较

第三章 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

?第三章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固定化酶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固定化酶的制备 ?第四节固定化细胞 ?第五节固定化辅酶和原生质体 ?第六节酶反应器和固定化酶(细胞)的应用 ?第一节概述 ?什么是固定化酶? ?第一节概述 二.固定化酶的优缺点 ?多次使用 ?可以装塔连续反应 ?优点:纯化简单 ?提高产物质量 ?应用范围广 ?缺点:首次投入成本高 ?大分子底物较困难 ?第一节结束 ?点击返回 ?第二节固定化酶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一.影响固定化酶性质的因素 ?二.固定化后酶性质的变化 ?三.评价固定化酶的指标 ?一.影响固定化酶性质的因素 1.酶本身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高级结构和电荷状态等发生了变化。 ?二.固定化后酶性质的变化 ?1.固定化对酶活性的影响: ?酶活性下降,反应速度下降 2.固定化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稳定性提高(原因) ?3.pH的变化(原因) ?载体带负电荷,pH向碱性方向移动。 ?载体带正电荷,pH向酸性方向移动。 ?催化反应的产物为酸性时,固定化酶的pH值比游离 ?酶的pH值高;反之则低 ?固定化后酶稳定性提高的原因: ? a. 固定化后酶分子与载体多点连接。 ? b. 酶活力的释放是缓慢的。 ? c. 抑制自身降解,提高了酶稳定性。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1)改变酶的空间构象 ?(2)影响酶的催化基团的解离

?(3)影响酶的结合基团的解离 ?(4)改变底物的解离状态,酶与底物不能结合或结合后不能生成产物。 ?4.最适温度变化 一般与游离酶差不多,但有些会有较明显的变化。 5.底物特异性变化 ?作用于低分子底物的酶特异性没有明显变化 ?既可作用于低分子底物又可作用于大分子低物的酶 ?特异性往往会变化。 6.米氏常数Km的变化,Km值随载体性质变化 (链接) ?米氏常数Km的变化,Km值随载体性质变化 由于分配效应:ρ=[Si]微环境/[S]宏观环境 Km'=Km/ρ(表观米氏常数) ?(1)载体与底物带相同电荷,Si]<[S],ρ<1,Km’>Km固定化酶降低了酶的亲和力。 ?(2)载体与底物电荷相反,静电作用,[Si]>[S],则ρ>1,Km'

2酶促反应动力学共39页word资料

2 酶促反应动力学 教学基本内容: 酶促反应的特点;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米氏方程)的推导;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推导;产物抑制、底物抑制的概念,产物抑制和底物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多底物酶促反应的机制,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推导;固定化酶的概念,常见的酶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对酶性质的影响及固定化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外扩散过程和内扩散过程分析;酶的失活动力学。 2.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 2.2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 2.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2.2.2 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2.2.3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2.2.4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2.3 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 2.4 酶的失活动力学 授课重点: 1. 酶的应用研究与经典酶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2. 米氏方程。 3 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4. 非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5. 产物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6. 底物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7. 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8. 外扩散对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Da准数的概念。 9. 内扩散对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φ准数的概念。 10. 酶的失活动力学。 难点: 1. 采用稳态法和快速平衡法建立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2. 固定化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五大效应(分子构象的改变、位阻效应、微扰效应、分配效应及扩散效应)的区分。 3. 内扩散过程分析,涉及到对微元单位进行物料衡算和二阶微分方

程的求解、无因次变换、解析解与数值解等问题。 4.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失活速率的双重影响,最适温度的概念。温度和时间对酶失活的影响。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稳态法和快速平衡法推导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2. 了解酶的固定化方法。理解固定化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Da准数的概念及φ准数的概念,理解外扩散和内扩散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3. 了解酶的一步失活模型与多步失活模型,反应过程中底物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2 酶促反应动力学 2.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 2.1.1 酶的基本概念 2.1.2 酶的稳定性及应用特点 酶是以活力、而不是以质量购销的。 酶有不同的质量等级:工业用酶、食品用酶、医药用酶。 酶的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没有必要使用比工艺条件所需纯度更高的酶。 2.1.3酶的应用研究与经典酶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经典酶学研究中,酶活力的测定是在反应的初始短时间内进行的,并且酶浓度、底物浓度较低,且为水溶液,酶学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酶促反应的机制。工业上,为保证酶促反应高效率完成,常需要使用高浓度的酶制剂和底物,且反应要持续较长时间,反应体系多为非均相体系,有时反应是在有机溶剂中进行。 2.2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