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输注时间标准及要求

血液输注时间标准及要求

血液输注时间及要求

1 / 2

血液灌流操作流程

血液灌流操作流程 一.血液灌流目的 血液灌流是将患者血液借助体外循环通过灌流器中吸附剂非特异性吸附毒物、药物、代谢产物,达到清除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及代谢产物等中大分子致病物质的作用,将净化了的血液回输体内的一种血液净化。 二.操作前准备 1.灌流器的准备 根据病人病情合理选择灌流器,并在使用前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 2. 血管通路的建立与选择 在血液净化前确保患者有可以进行血液净化的血管通路,如长期留置的动静脉瘘或血管通路大双腔置管,并确保管路通畅。 3. 体外循环的动力模式 合理选择外源性辅助动力模式血液净化机型及配套管路,如专业血液灌流机或常规血透机或CRRT机。 4.预冲液的准备 准备三种浓度的预冲液,按先后循序分别为:生理盐水3000ml+肝素1支、生理盐水500ml+肝素1支、生理盐水500ml。 5.抗凝剂的准备 医生根据病人病情及凝血结果合理选择抗凝剂及抗凝方案。 三.操作基本步骤 1.灌流器与血路的冲洗 (1)开始治疗前将灌流器以动脉端向上、静脉端向下的方向固定于固定支架上。 (2)动脉端血路与生理盐水3000ml+肝素1支连接,然后正确连接于灌流器的动脉端口上。同时静脉端血路连接于灌流器的静脉端口上,另一端连接废液收集袋。 (3)启动血泵,速度以100ml/min预冲管路。如果在预冲过程中可以看到游离的炭粒冲出,提示已经破膜,必须进行更换。 (4)更换高浓度肝素盐水(生理盐水500ml+肝素1支),启动血泵,以50ml/min速度预冲管路,让灌流器充分肝素化。 (5)预冲即将结束前,用生理盐水500ml以50~100ml/min速度预冲管路,让生理盐水充分置换出管路中肝素盐水。 (6)在预冲过程中注意轻轻敲击灌流器,尽量排尽灌流器中的空气,最后将灌流器反转至动脉端向上、静脉端向下的固定方式,准备开始治疗。 (7)如果患者处于休克或低血容量状态时,可于灌流治疗开始前进行体外

2017年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科学用血,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为确保临床用血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输血申请 第二条申请输血应由临床主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上级医师核准全名签字,连同病人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第三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病人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病人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上全名签字。《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归入住院病历或门诊病历档案。如未建立门(急)诊病历保管的,应当由医护人员在递交《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同时,将《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送至输血科保存。患者输血相关检验报告单贴病历后由患者本人保存。无直系亲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保存。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时需履行报批手续,须经科室主任签名或输血科医师会诊同意,报医务科批准(急症除外)。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输血,审批手续应在事后补齐。 第四条申请输血患者,应进行输血前的检查包括: 1.输血相容性检测:ABO血型鉴定、Rh(D) 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选) 和交叉配血试验。 2.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 第五条首次输血患者必须进行输血前的检查,间隔三个月应重新进行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 第六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贮存,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七条麻醉科医师在术前访视患者时,应认真核查《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前的检查等备血情况,对于违反规定的应当提请患者主管医师及时备血。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检、复检,并负责调配血液。 第九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和配合型输血。 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第十条确定病人输血后,医护人员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采集血液时不准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采集后注意混匀抗凝剂,以防血液凝集。医护人员在标本采集完毕后在输血申请单上

临床成分血的输注及护理

临床成分血的输注及护理 【关键词】成分血;输注;护理,, [关键词]成分血;输注;护理 Nursing of Clinic Composition Blood lose to note Key words:Composition blood; lose to note; Nursing 1 临床上常用成分血种类添加剂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血小板、血浆、冷沉淀。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输成分血和输全血一样,也有发生输血传染病的危险,患者因此而担心害怕在所难免。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风险二者的关系,做好解释工作,并做好输血前患者各种传染性指标检测工作,让患者放心。 2.2 严格查对制度

在抽血做交叉配血及输注过程中,认真严格地查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床号、住院号、血型及输注成分的种类,确保输血安全。 2.3 输注过程中的护理 2.3.1 红细胞输注及护理 输注前需将血袋轻轻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匀,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也要不时轻轻摇动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洗涤红细胞是开放性制备的,故应尽快输注,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 ℃条件下保存24 h;最好用Y型管的输血器输注:输注中途不畅时,可通过Y型管将生理盐水移入血袋以稀释红细胞。血液输完时,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袋,尽可能不浪费血袋壁上的余血,且不应与其他药物混合输用;大量快速输血时,除血液要适当加温外,还要对输血的肢体进行保暖,以消除肢体静脉痉挛,并注意给患者保温;血液加温一般在32 ℃,绝不允许>38 ℃,最好放在现代专用血液加温器加温,也可直接将血液浸入35 ℃水中,但必须由专人不断摇动和测试水温。2.3.2 血小板输注的护理 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用,因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

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介绍

输血标本采集规范 1、查看输血申请单,询问病史,查对输血申请单上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等项目与病人是否吻合。 2、请患者准备,对孩子应多哄劝,避免剧烈躁动、哭闹。对于紧张或有晕血史的病人要进行安慰。 3、采血器材准备,选择相应的真空采血管并记录采集时间。 4、选择穿刺血管:扎好压脉带,观察血管走向,选择穿刺点,正在输液的病人绝对不可同侧采血,更不可以利用原有的输液针头采血。 5、消毒:以穿刺点为圆心,用蘸有碘伏的棉签由内到外螺旋型涂抹,消毒范围为直径大约5厘米,注意消毒过的地方不能重复涂抹,在涂抹的过程中棉签必须也要同时旋转。 6、采样及混匀:等待碘伏干了以后,再次扎好压脉带,将针头平面朝上与手臂成15°刺,最好一针见血。拔出采血管后立即进行颠倒8次混匀。在抽学时要询问病人感受(如有无心慌,头晕等情况),当出现异常时如:病人出汗、面色苍白、晕倒时立即拔出针并急救;操作失败,取得病人谅解,再次进行操作。采样尽量在1分钟内完成。 7、止血:采血结束后,解开压脉带,退针后请病人“手指压住棉球,手伸直抬高于心脏,保持两分钟”(如果是有出血倾向患者如紫癜,ITP,血液病等要压迫5~10分钟直到无血渗出)。 8、送检:抽血后立即在试管写上病人的姓名、科别、床号,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

输血查对制度 一、采集血样查对 1、接医嘱后,认真核对姓名、床号、输血申请单。 2、采集血样前,2人再次核对姓名、床号、年龄、性别、病案号、血型,在试管上写上病人的姓名、科别、床号。 3、采集血样时,必须一人一次,如同时输2人或2个以上人的血,应分别执行。 4、将血样及输血申请单同时送至输血科并与对方逐项核对。 二、去输血科取血与发血者共同核对,内容为: 1、交叉配血试验单:受血者姓名、科别、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病案号。 2、检查血袋标签:血袋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储血号。 3、检查血袋有无破裂或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或凝块,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核对无误后双方在交叉配血试验单上签字。 三、血液领到病房后2人共同逐项核对 1、受血者姓名,床号,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病案号,血袋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储血号。 2、再次检查,血袋有无破裂渗漏,血液有无凝集或溶血、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 3、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皮条,输2袋血之间应用生理盐水冲洗。 注意事项: 1、禁止同时采集2个人的血标本,输2个人或2个以上病人的血液,应分别执行。 2、血液切勿振荡,加温,血液领会后应在30分钟内输用。 3、输血过程应严密执行无菌操作,不可随意加入任何药物,防止血液凝集或溶解。 4、输血病人应做到三查八对。 5、输血病人24小时三班交班。 6、按临床输血管理制度执行。

血液灌流技术规范及操作流程

血液灌流技术规范及操作流程 1 定义与概述 血液灌流技术是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循环系统内,通过灌流器中吸附剂吸附毒物、药物、代谢产物,达到清除这些物质的一种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或手段。与其它血液净化方式结合可形成不同的杂合式血液净化疗法。 2 适应证与禁忌证 2.1 适应证 a、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 b、尿毒症,尤其是顽固性瘙痒、难治性高血压。 c、重症肝炎,特别是暴发性肝衰竭导致的肝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 d、脓毒症或系统性炎症综合征。 e、银屑病或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f、其它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甲状腺危象、肿瘤化疗等。 2.2 禁忌证 对灌流器及相关材料过敏者。 3 血管通路的建立 药物中毒等短时性血液灌流者以临时性血管通路为宜,长期维持性血液灌流者宜采用永久性血通路。具体参照血管通路建立章节。 4 操作流程 4.1 治疗前准备 4.1.1灌流器的准备 一次性应用的灌流器出厂前已经消毒,所以在使用前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 4.1.2血管通路的建立与选择,详见血液净化血管通路制备章节。 4.1.3体外循环的动力模式 a、非外源性动力模式,依靠患者良好的心功能与血压,推动体外血路中血液的循环。仅限于医院无专用设备的急诊抢救时,而且患者无循环衰竭时的治疗。 b、外源性辅助动力模式,利用专业血液灌流机或常规血透机或CRRT 设备,驱动并调控体外循环。

4.2操作程序及监测 4.2.1灌流器与血路的冲洗 4.2.1.1开始治疗前将灌流器以静脉端向上、动脉端向下的方向固定于固定支架上。 4.2.1.2动脉端血路与生理盐水相连接并充满生理盐水,然后正确连接于灌流器的动脉端口上,同时静脉端血路连接于灌流器的静脉端口上。 4.2.1.3启动血泵,速度以200~300ml/min,预冲盐水总量2000~5000ml 为宜。如果在预冲过程中可以看到游离的炭粒冲出,提示已经破膜,必须进行更换。 4.2.1.4预冲即将结束前,采用肝素生理盐水充满灌流器与整个体外血路,最后将灌流器反转至动脉端向上、静脉端向下的固定方式,准备开始治疗。 如果患者处于休克或低血容量状态时,可于灌流治疗开始前进行体外预冲,预冲液可采用生理盐水、代血浆、新鲜血浆或 5%白蛋白,从而降低体外循环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4.2.2体外循环体系的建立 冲洗结束后,将动脉端血路与已经建立的灌流用血管通路正确牢固连接(如深静脉插管或动静脉内瘘),然后开动血泵(以 50~100ml/min 为宜),逐渐增加血泵速度。当血液经过灌流器即将达到静脉端血路的末端出口时,与已经建立的灌流用血液通路正确牢固地连接。 4.2.3抗凝 4.2.3.1治疗前患者凝血状态评估和抗凝药物的选择,参照血液净化的抗凝治疗章节。 4.2.3.2抗凝方案 a、普通肝素 一般首剂量0.5~1.0mg/kg,追加剂量10~20mg/h,间歇性静脉注射或持续性静脉输注(常用);预期结束前30分钟停止追加。实施前给予4mg/dl 的肝素生理盐水预冲、保留灌注 20分钟后,再给予生理盐水500ml冲洗,有助于增强抗凝效果。肝素剂量应依据患者的凝血状态个体化调整。 b、低分子肝素 一般选择60~80IU/kg,推荐在治疗前20~30分钟静脉注射,无需追加剂量。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点复习过程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点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点 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成分输血有针对性强、制品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使一人献血、多人受益等优点。这是输血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在输注过程中,临床护士应掌握各种成分血的特点,以保证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全血和红细胞的输注和护理 储存温度为4~6℃,稍复温后即可输注;选择比较粗大的静脉穿刺;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合,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轻摇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若已出现滴速不畅,则可将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通过Y型管(双头输血器)注入血袋中加以稀释并混匀,在血液输完时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袋,尽可能不浪费血袋内的余血;严格掌握输注时间,先慢后快,输注时间一般不超过4h;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必须在2h内输完,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冰箱保存24h;红细胞内不能加任何药品,尤其是乳酸钠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否则会发生凝固、凝集或溶血;对于有ABO新生儿

溶血病的患儿应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幼儿也尽可能输注洗涤红细胞;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血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血小板的输注和护理 保存条件为24~26℃,轻轻振荡;因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所以取回后应立即输注(输注前将血袋混匀,切忌剧烈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用输血器输注;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应在常温(22±2)℃下保存,并每隔10min左右轻轻摇动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不能放冰箱暂存;ABO血型同型输注,Rh阴性患者如有条件应输注Rh阴性血小板;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小板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血浆的输注和护理 保存条件为-20℃以下,融化后应尽快取回;输注前必须检查血浆外观,正常应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如颜色异常或有絮状物则不能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输注,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丧失活性;输注速度一般为5~10ml/min;用输血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如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能超过24h;血浆原则上需同型输注;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浆有特殊要求,一般输注AB型血浆,应特别注意。 冷沉淀的输注和护理

(完整版)血液系统护理-常规试题整理

血液科护理常规试题 一、单选题 1.成人的主要造血器官是:A. A.骨髓 B.肝 C.脾 D.淋巴结 E.胸腺 2.贫血的定义是指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E. A.循环血容量低于正常低限 B.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C.红细胞数和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 D.红细胞数和网织红细胞数低于正常 E.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 3.贫血时病人皮肤及粘膜苍白,检查较为可靠的部位是E. A面颊、皮肤及上腭粘膜B手背皮肤及鼻腔粘膜C耳轮皮肤及口腔粘膜 D颈部皮肤及舌面E手掌皮肤、睑结合膜、口唇及指甲 4.各种贫血首要的护理措施是 D. A.高热量饮食 B.高蛋白饮食 C.补铁 D.休息 E.补叶酸 5.急性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 A.血小板减少 B.白血病细胞浸润 C.感染 D.免疫下降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6. 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A. A.贫血,发热,出血,肝、牌和淋巴结肿大 B.贫血,出血,肝、牌和淋巴结肿大,肾功能衰竭 C.贫血,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蛋白尿 D.发热,出血,肝、牌和淋巴结肿大 E.贫血,乏力,出血,肾功能衰竭 7.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健康指导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A 病人易出现病理性骨折,故应卧床休息,应使用软床垫; B 应注意劳逸结合,要避免过度劳累、做剧烈运动; C 适度活动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血钙在骨骼的沉积,减轻骨骼的脱钙; D 注意预防感染,一旦出现发热或活动后出现剧烈疼痛,应及时就诊。 8. 护理白血病化疗病人的措施中,下列哪项不妥:D. A.化疗药液必须现用现配 B.呕吐后鼓励进食 C.严密观察血象变化 D.有明显脱发者应暂停化学治疗 E.定期作肝功能检查 9. 患者,女性,24岁,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年余。目前贫血、出血明显加重,脾迅速肿大. 护士为其提供的护理措施中,不妥的是D. A.适当限制活动 B.预防各种创伤 C.尽量减少肌肉注射 D.保持鼻黏膜湿润,清除鼻腔内血痂 E.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 10.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急性白血病的主要区别为: B A.全血细胞减少 B.有无肝脾肿大 C.网织红细胞缺乏 D.外周血中有无幼稚细胞 E.骨髓象特点 11.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防性治疗,鞘内注射常用药物是: C. A.环磷酰胺 B.柔红霉素 C.甲氨蝶呤 D.长春新碱 E.泼尼松 12.下列哪种白血病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E. 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3.对于急性白血病护理最重要的措施是预防和观察: B. A.药物不良反应 B.颅脑出血 C.感染情况 D.贫血情况 E.口腔溃疡 14.白血病病人的健康指导不正确的是: E. A.指导病人加强营养 B.向病人说明坚持用药的重要性 C.向病人解释化疗的不良反应 D.指导病人定期复查血象

血液灌流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血液灌流技术规范及操作流程 一、定义与概述 血液灌流技术是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循环系统内,通过灌流器中吸附剂吸附毒物、药物、代谢产物,达到清除这些物质的一种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或手段。与其它血液净化方式结合可形成不同的杂合式血液净化疗法。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 2、尿毒症,尤其是顽固性瘙痒、难治性高血压。 3、重症肝炎,特别是暴发性肝衰竭导致的肝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 4、脓毒症或系统性炎症综合征。 5、银屑病或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其它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甲状腺危象、肿瘤化疗等。 (二)禁忌证对灌流器及 相关材料过敏者。 三、血管通路的建立 药物中毒等短时性血液灌流者以临时性血管通路为宜,长期维持性血液灌流者宜采用永久性血通路。具体参照血管通路建立章节。 四、操作流程 (一)治疗前准备 1、灌流器的准备一次性应用的灌流器出厂前已经消毒,所以在使用前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 2、血管通路的建立与选择详见血液净化血管通路制备章节。 3、体外循环的动力模式 (1)非外源性动力模式依靠患者良好的心功能与血压,推动体外血路中血液的循环。仅限于医院无专用设备的急诊抢救时,而且患者无循环衰竭时的

治疗。 (2)外源性辅助动力模式利用专业血液灌流机或常规血透机或CRRT 设备,驱动并调控体外循环。 (二)操作程序及监测 1、灌流器与血路的冲洗 (1)开始治疗前将灌流器以动脉端向上、静脉端向下的方向固定于固定支架上。 (2)动脉端血路与生理盐水相连接并充满生理盐水,然后正确连接于灌流器的动脉端口上,同时静脉端血路连接于灌流器的静脉端口上。 (3)启动血泵,速度以200~300ml/min,预冲盐水总量2000~5000ml 为宜。如果在预冲过程中可以看到游离的炭粒冲出,提示已经破膜,必须进行更换。 (4)预冲即将结束前,采用肝素生理盐水充满灌流器与整个体外血路,最后将灌流器反转至动脉端向上、静脉端向下的固定方式,准备开始治疗。 如果患者处于休克或低血容量状态时,可于灌流治疗开始前进行体外预冲,预冲液可采用生理盐水、代血浆、新鲜血浆或5%白蛋白,从而降低体外循环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2、体外循环体系的建立冲洗结束后,将动脉端血路与已经建立的灌流用血管通路正确牢固连接(如深静脉插管或动静脉内瘘),然后开动血泵(以50~100ml/min 为宜),逐渐增加血泵速度。当血液经过灌流器即将达到静脉端血路的末端出口时,与已经建立的灌流用血液通路正确牢固地连接。 3、抗凝 (1)治疗前患者凝血状态评估和抗凝药物的选择 (2)抗凝方案 1)普通肝素一般首剂量0.5~1.0mg/kg,追加剂量10~20mg/h,间歇性静脉注射或持续性静脉输注(常用);预期结束前30 分钟停止追加。实施前给予4mg/dl 的肝素生理盐水预冲、保留灌注20 分钟后,再给予生理盐水500ml 冲洗,有助于增强抗凝效果。肝素剂量应依据患者的凝血状态个体化调整。 2)低分子肝素一般选择60~80IU/kg,推荐在治疗前20~30 分钟静脉注射,无需追加剂量。同样肝素生理盐水预冲有助于增强抗凝效果(方法同上)。 (3)抗凝治疗的监测和并发症处理参照血液净化的抗凝治疗章节

输注血液血制品规范

输注血液血制品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1目的与适用范围 制定本规章与流程的目的是规范护士采集与送检血样、领取与输注血液/血制品时应遵循的原则,以保证患者的用血安全。 2 规章 护士须遵医嘱为患者输血,输血前查看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附件1)。 应由两名医护人员为患者输血,做到“三查十三对一注意”:“三查”是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对;“十三对”包括查对门急诊/病室、床 号、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血型、血液品种、血量、有效期、血液或血制品外观、交叉配血结果及血袋编码;“一注意”是注意输血后反 应。 3 名词释义 血袋编码:为献血唯一识别码,一般为13位条形码,如编码为00101 10 123456,一区码00101为采血机构识别,001为北京,01为红十字血液中心;二区码10代表年代(2010年);三区码6位数字代表献血者编码。 4 规程 血样的采集与送检 确定输血后,两名医护人员持执行单(附件2)与临床输血申请单(附件3)和贴好标签的真空采血管核对患者姓名、门急诊/病室、床号、性别、 病案号、血型。 采集血样前,请患者说出床号、姓名,护士复述患者床号、姓名,核对腕带信息(床号、姓名);如果患者无法正常沟通,需要双人核对腕带信息 (床号、姓名)。 配送人员/医护人员将装有患者血样的真空采血管及临床输血申请单()送至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逐项核对后双方在输血科登记本(附件4) 上签字。 注意事项 不能同时采集多名患者的血标本。 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血液/血制品的领取 接到输血科通知后,由医护人员持取血单(附件5)取血。 取血者与发血者持输血记录单(附件6)、取血单(附件5)和取血登记本(附件7)对血液/血制品进行“十三对”(包括查对门急诊/病室、床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素

2掌握各种成分血液得输注与护理要素 2、1全血与红细胞得输注与护理储存温度为4~6℃,稍复温后即可输注;选择比较粗大得静脉穿刺;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合,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轻摇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得现象,若已出现滴速不畅,则可将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通过Y型管(双头输血器)注入血袋中加以稀释并混匀,在血液输完时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袋,尽可能不浪费血袋内得余血;严格掌握输注时间,先慢后快,输注时间一般不超过4h;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必须在2h内输完,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冰箱保存24h;红细胞内不能加任何药品,尤其就是乳酸钠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否则会发生凝固、凝集或溶血;对于有ABO新生儿溶血病得患儿应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幼儿也尽可能输注洗涤红细胞;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血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2、2血小板得输注与护理保存条件为24~26℃,轻轻振荡;因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得延长而下降,所以取回后应立即输注(输注前将血袋混匀,切忌剧烈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以病人可耐受得最快速度输注,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用输血器输注;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应在常温(22±2)℃下保存,并每隔10min左右轻轻摇动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不能放冰箱暂存;ABO血型同型输注,Rh阴性患者如有条件应输注Rh阴性血小板;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小板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2、3血浆得输注与护理保存条件为-20℃以下,融化后应尽快取回;输注前必须检查血浆外观,正常应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如颜色异常或有絮状物则不能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输注,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与不稳定得凝血因子丧失活性;输注速度一般为5~10ml/min;用输血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如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能超过24h;血浆原则上需同型输注;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浆有特殊要求,一般输注AB型血浆,应特别注意。 2、4冷沉淀得输注与护理冷沉淀就是从200ml新鲜冰冻血浆分离制备得,其容量为20~30ml;在37℃水浴中快速融化后,应以患者可以耐受得最快速度输注(可以加入10~15ml0、9%氯化钠溶液稀释);未能及时输注得冷沉淀不宜在室温放置过久,不宜放于4℃冰箱,也不宜再冰冻保存;不主张静脉推注,建议选择输血器输注;原则上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2、5机采粒细胞得输注与护理机采粒细胞主要应用于治疗因粒细胞严重减少或功能障碍,伴严重感染,经联合抗感染治疗48h无效,经充分权衡利弊,可考虑输注粒细胞;不提倡预防性输注粒细胞;一般每天至少应输注1、5×109~ 3、0×109个粒细胞才能取得较好得疗效,一般主张连续输注4~5d,或至感染消失,骨髓恢复功能;从血液分离开始到给患者输注最好能在4~6h内完成;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可置于室温暂时保存,但不能振荡,保存时间不超过8h;输注过程中如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并给予药物治疗。 3严格按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执行 3、1输血前得护理护士在输血前应充分掌握病人得病情(如疾病得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与肝肾衰竭等)、输血得目得、输注得血液类型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得顺序、速度与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得潜在危险。护士应运用自己得专业知识,针对病人及其家属有关输血得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需求,进行必要得输血前心理护理,特别就是要说明输血得目得与必要性,以消除病人对输血得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得信心;也需说明输血可能发生得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让病人及其家属有一定得思想准备。 3、2采血据文献报道[3],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血样收集与管理。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得联号(必须完整、规范填写病人得住院号、病床号、姓名);检查病人在输血前,就是否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医生就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准确、无误采集患者得交叉配血标本(如病人在输液时必须应选另外部位,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如果同时为2名以上得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应加强核对,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得顺序逐个完成。抽血完毕,应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输血科或血库。 3、3取血护士接到取血通知(最好能记录通知时间与通知者姓名),应尽快到输血科(或血库)取血,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一)输血安全制度 1.接到输血医嘱后,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 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由医院专门人员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3.接到血库通知可以取血后,先测量患者体温,体温正常者通知血库送血;高热 者通知医生。 4.运送中心送血到病房后,经两名医护人员进行三查后签收。 5.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持受血者病历、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共同核对:①血 型检验报告单上的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②供血者和受血者的交叉配血结果; ③血袋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④输血 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受、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及血量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由两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全名。 6.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再次对上述项目进行核对,同时 让病人自诉姓名及血型(包括Rh因子),有疑问时应再次查对。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 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7.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 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用盐水。不得自行储血。不得长时间放在温室中或置于无温度监控的冰箱中。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能退回,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血液离开冰箱超过30分钟,由迹象表明血袋已被打开或有任何现象应当报废。 8.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 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连续输血时,输血器12小时更换一次。 9.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 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重新核对病历、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3)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血库值班人员。 10.输血的时间限制:血液一旦离开正确的储存条件就有发生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

成分输血和护理

成分输血和护理 护士应掌握哪些与输血有关的知识 1.了解国家及有关部门制订的有关输血的政策法规; 2.熟悉主要血型、全血及其成分的主要适应证、禁忌证和 并发证,尤其要熟悉经血液能转播哪些疾病,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3.掌握各种血液成分的输用方法、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主 要抢救措施; 一、输血技术 输血速度 应根据病情决定输血速度。如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速度应较快,心脏功能差者输血速度较慢。通常开始输血时速度应慢,约5ml/min,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及循环系统耐受情况;10-15分钟后一切正常时可适当加快速度,一般200ml血液可在30-40分钟输完 二、护理

(一)输血前的护理 心理护理 输成分血和输全血一样,也有发生输血传染病的危险,病人担心害怕在所难免。护士应根据病人病情和输血风险三者 关系做好解释工作;并做好输血前病人各种传染性指示 检测工作,让病人放心。 输血前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掌握输血的有关知识,熟悉输血的全过程,操作熟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 “查”:的内容 查血液有效期及血袋外观: 有效期、检查血袋封口有无破损和渗漏,标签是否清晰或有无脱落等。 查血液质量:①正常库血:肉眼观察主要分为二层,上层为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浆,下层为均匀暗红色的红细胞,上、下层界限清楚,无血凝块或异物。②异常库血:血浆变红或浑浊或有泡沫,红细胞呈暗紫色,两者界限不清或有较明显的血凝块存在等,说明血液可能变质或有细菌污染,切勿输

入。 查输血器:①有效期;②包装有无漏气、污染;③输血器是否完整无损。 “对”的内容 认真对照病历上医生医嘱、输血申请单、血型血清学报告单和交叉配血报告单,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鉴定抗体筛选结果及交叉配血试验单的各项内容;还要核对血袋上的编码、血型、血量、血液品种、有效期等是否正确和一致。 其他血制品,如血浆、白细胞、血小板、某些凝血因子(冷沉淀)等均需要核对血型,必要时也需做交叉配血。 配血和输血的准备 抽取配血标本时,由责任护士到床边与患者核对,要确定输血申请单内容、试管标示内容、病员资料,三者完全一致后方可抽取血标本,并贴上标签。 抽取后在输血申请单上签上责任护士全名,连同血标本送输血科(血库),由输血科工作人员当面核对无误后签收,做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执行输血医嘱

血液输注护理管理程序

血液输注护理管理程序 1.目的 为保证正确、安全和有效地输入血液,对患者实施输血全程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注血液的全过程护理及对患者的监护。 3.职责 3.1护士 3.1.1严格执行输血核对制度、《成分输血护理标准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 3.1.2在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争取早期发现、报告并及时处理各种输血不良反应。 3.1.3负责输血记录及输血相关医疗废物处理。 3.2临床医师 3.2.1负责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3.3输血科(血库) 3.3.1严格执行血液发放核对。 3.3.2配合临床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工作。 4.管理程序 4.1输血核对管理输血核对须两名医护人员共同参与,输血核对包括血标本送检前核对、取血时核对,血液输注前、中、后核对。输血前核对应包括患者腕带信息、血液信息、《临床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核对、及血液外观等。 核对正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4.2 输血过程管理 4.2.1 输血器选择:输注血液一律使用一次性过滤装置的输血器。 4.2.2 输血速度 (1)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4.2.3 输血时限 (1)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贮存。 (2)一袋血须在4h内输完。 4.2.4药物禁忌: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4.2.5血液加温:冷藏血不可随意加温,若确需对血液进行加温,只能使用专用加温装置,具体执行《医用输血输液加温器(QW-518Ⅱ型)标准操作规程》 4.2.6加压输血:如果不具备建立更多通道或以建立的通道输血、输血速度不能满足抢救需要时,可以进行加压输血,但应采用专门设计的加压输血器或血泵,具体执行《加压血液输送器(MEDI-QUIC型)标准操作规程》。 4.2.7静脉通道观察:保持血液输注通畅,防止输血管道扭曲、受压;当针头脱落、移位或阻塞时应及时处理。 4.2.8患者的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临床医师或值班医师,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3输血严重危害监控管理包括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过程记录、调查分析、处理流程、回报及统计等相关内容。执行《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管理程序》。 4.4输血后管理完成《输血安全护理单》等输血记录。输血相关医疗废物管理,执行《医疗废物管理规程》。

临床紧急用血操作规范流程

临床紧急用血操作规程 1 目的 为保障紧急抢救患者情况下临床血液能快速安全输注于临床,制定紧急用血工作操作规程。 2 依据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2 《艾滋病防治条例》 2.3 《临床输血技术规》 3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临床紧急用血进行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4 组织及职责 4.1 为做好临床紧急输血工作,确保紧急用血的顺利实施,成立临床紧急用血协调小组。 组长:医务部主任 副组长:输血科主任 成员:各临床科室主任 4.2 职责 4.2.1 医务部主任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4.2.2 医务部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操作规程。 4.2.3 输血科负责操作规程的具体实施。 4.2.4 其他各科主任具体负责各部门的应急工作。 5 紧急用血管理操作 5.1经治医师首先为患者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最好静脉插管,

通过该插管采集供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传染病筛查试验用的血标本,并同时通知输血科做好紧急用血准备。 5.2输血科在确认库存血液不足时,立即与采供血机构联系,说明哪种血液不能满足紧急输血的需要。 5.3如果有多名医护人员处理多名伤员,此时应指定1名医师负责血液申请并与输血科联络。每个患者的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上应清楚地标明患者和唯一性病案号。若无法识别患者(如患者昏迷),可在病案号的基础上加紧急入院号(紧急绿色通道患者号),避免在确认受血者身份和粘贴血标本标签时出错。 5.4如果在短时间发出另外一份针对同一名患者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应使用与第一份《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上相同的标识编号,以便输血科技术人员确认处理的是同一名患者。 5.5急性失血患者如经液体复后收缩压能维持在 10.66kPa(80mmHg)左右可暂不输血,因为患者维持在许可的低血压状态可减缓出血,防止在伤口处形成的一个不结实的止血血栓被血流冲走。 5.6对于低血压急需手术的患者应尽快送手术室。 5.7特别紧急情况下,需要紧急同型输血时,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标明血液需求的紧急程度,并统一特定用语表达的含义:“火急”:10~15min以;“紧急”:30min以。申请单连同血标本快速送达输血科。血液输用后,经治科室应尽快到医务处审批补办相关手续。 5.8输血科在接到《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血标本后,如病情“火急”且不知患者血型情况下,应在10~15min发出第一袋未经交叉配血的O型悬浮红细胞(O型红细胞必须正反定型相符),并在血袋上标明发血时尚未完成交叉配血试验。此后,应尽快鉴定供、受者血型并根据临床输血需要,发出经交叉配血主侧相合的同型悬浮红

2020年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最新课件)

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 作流程 (SOP -培训版) 一、受血者血样采集 操 作流 程 要点说明 ......感谢聆听 采集血样 采血后核对 采血标签、患者、床边卡、腕 严格执行双人核对 治疗室核对 医嘱、《输血治疗同意书》、采血 询问患者输血史,既往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严格执行双人查对 着装规范 洗手 严格执行双人查对, 必须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对病人身份进行确认 告知 采血的目的、配合事项 双签名,送血库 在试管指定位置进行双签名, 将血样、《江苏省公民临床用 血申请单》(首次输血者)、收费通知单一起送到血库; 废物处理 洗手, 严禁从静脉输液通路中采集血标本 采血时核对 采血标签、患者、床边卡、腕

二、接收血液......感谢聆听 三、输血 接收核对 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 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 用血量、编号、交配试验结果、 核对采血日期、有效期 严格执行双人核对 检查血液质量 色、质、量 凡血液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拒绝接收: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的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9、血液不是由本院血库验收并出具血库检 建立静脉通路、使用输血前用 药 严格按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建立静脉通路;将输血医嘱转抄到输液单上并核对 输血前核对 核对方式: 一人持病历、输血单另一人持血

严格执行双人核对; 核对内容同输血前核对 洗手,至病人床边 严格执行双人,同时携带病历、输血单、输血用具和血制品;必须推治疗车 输血时核对 患者、床边卡、腕带、输血单、病历、血袋、输液单 严格执行双人核对 接血袋 确认通畅、消毒 确认病人静脉通路完好 用安尔碘棉杄2次消毒血袋的出口周围,将其覆盖段的塑料管旋下,将输血前输液袋上的输血器针头拔出,插入血袋入口,血袋挂于输液器架上 调节滴数,<20滴/min , 输血后核对 输血单、输液单、患者、腕带、床边卡 签名 输血单、输液单、临时医嘱 输血单上必须双签名

血液灌流操作流程

血液灌流操作流程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血液灌流操作流程 一.血液灌流目的 血液灌流是将患者血液借助体外循环通过灌流器中吸附剂非特异性吸附毒物、药物、代谢产物,达到清除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及代谢产物等中大分子致病物质的作用,将净化了的血液回输体内的一种血液净化。 二.操作前准备 1.灌流器的准备 根据病人病情合理选择灌流器,并在使用前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 2. 血管通路的建立与选择 在血液净化前确保患者有可以进行血液净化的血管通路,如长期留置的动静脉瘘或血管通路大双腔置管,并确保管路通畅。 3. 体外循环的动力模式 合理选择外源性辅助动力模式血液净化机型及配套管路,如专业血液灌流机或常规血透机或CRRT机。 4.预冲液的准备 准备三种浓度的预冲液,按先后循序分别为:生理盐水3000ml+肝素1支、生理盐水500ml+肝素1支、生理盐水500ml。 5.抗凝剂的准备 医生根据病人病情及凝血结果合理选择抗凝剂及抗凝方案。 三.操作基本步骤 1.灌流器与血路的冲洗

(1)开始治疗前将灌流器以动脉端向上、静脉端向下的方向固定于固定支架上。 (2)动脉端血路与生理盐水3000ml+肝素1支连接,然后正确连接于灌流器的动脉端口上。同时静脉端血路连接于灌流器的静脉端口上,另一端连接废液收集袋。 (3)启动血泵,速度以100ml/min预冲管路。如果在预冲过程中可以看到游离的炭粒冲出,提示已经破膜,必须进行更换。 (4)更换高浓度肝素盐水(生理盐水500ml+肝素1支),启动血泵,以50ml/min速度预冲管路,让灌流器充分肝素化。 (5)预冲即将结束前,用生理盐水500ml以50~100ml/min速度预冲管路,让生理盐水充分置换出管路中肝素盐水。 (6)在预冲过程中注意轻轻敲击灌流器,尽量排尽灌流器中的空气,最后将灌流器反转至动脉端向上、静脉端向下的固定方式,准备开始治疗。 (7)如果患者处于休克或低血容量状态时,可于灌流治疗开始前进行体外预冲,预冲液可采用生理盐水、代血浆、新鲜血浆或5%白蛋白,从而降低体外循环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2.体外循环体系的建立 冲洗结束后,将灌流管路动脉端与患者留置大双腔动脉端连接,然后开动血泵以50~100ml/min 引血为宜,逐渐增加血泵速度。当血液经过灌流器即将达到静脉端血路的末端出口时,将回血管路与患者大双腔静脉连接建立体外循环管路。

输注血液血制品规范

1 目的与适用范围 制定本规章与流程的目的是规范护士采集与送检血样、领取与输注血液/血制品时应遵循的原则,以保证患者的用血安全。 2 规章 护士须遵医嘱为患者输血,输血前查看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附件1)。 应由两名医护人员为患者输血,做到“三查十三对一注意”:“三查”是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对;“十三对”包括查对门急诊/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血型、血液品种、血量、有效期、血液或血制品外观、交叉配血结果及血袋编码;“一注意”是注意输血后反应。 3 名词释义 血袋编码:为献血唯一识别码,一般为13位条形码,如编码为00101 10 123456,一区码00101为采血机构识别,001为北京,01为红十字血液中心;二区码10代表年代(2010年);三区码6位数字代表献血者编码。 4 规程 血样的采集与送检 确定输血后,两名医护人员持执行单(附件2)与临床输血申请单(附件3)和贴好标签的真空采血管核对患者姓名、门急诊/病室、床号、性别、病案号、血型。采集血样前,请患者说出床号、姓名,护士复述患者床号、姓名,核对腕带信息(床号、姓名);如果患者无法正常沟通,需要双人核对腕带信息(床号、姓名)。配送人员/医护人员将装有患者血样的真空采血管及临床输血申请单(附件3)送至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逐项核对后双方在输血科登记本(附件4)上签字。注意事项

不能同时采集多名患者的血标本。 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血液/血制品的领取 接到输血科通知后,由医护人员持取血单(附件5)取血。 取血者与发血者持输血记录单(附件6)、取血单(附件5)和取血登记本(附件7)对血液/血制品进行“十三对”(包括查对门急诊/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血型、血液品种、血量、有效期、血液或血制品外观、交叉配血结果及血袋编码)。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不得领取 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血袋有破损、漏血。 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核对无误后,取血者与发血者双方在取血登记本(附件7)及输血记录单(附件6)上签字,将血液/血制品和输血记录单(附件6)放于密封容器中取回。不同患者的血液/血制品分开放置。 输注血液/血制品前的确认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持病历、输血记录单(附件6)对血液/血制品进行“十三对” (包括查对门急诊/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血型、血液品种、血量、有效期、血液或血制品外观、交叉配血结果及血袋编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