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

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
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

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

【摘要】意象,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核心的传承,它连接着古人和今人,贯穿着历史和未来。不管明月、春

天、荷花、蜡烛、青山、绿水还是鸟啼、虫吟,中国人在时光中感悟,或喜、或悲、或愁、或苦,这些

意象正是能够让我们将这些感情托付的一个又一个载体。本文选取了三个意象:春意盎然,青春草地,蕙

月馨荷,并做了一一的论述。认为意象的创造既不是对生活的复制更不是对生活的逃遁而是诗人思想和情

感与万物交融后的升华,让你回味无穷。

【关键词】诗歌意象美

【作者简介】张严心(1977年5月),女(汉族),北京,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主

要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研究和文学研究。(北京100029)

诗歌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读者对于意象的诉诸。“意象”

为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是以词语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是熔铸着

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物象、人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人象的和

谐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可感可触的视觉具象。意象是诗歌艺术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诗歌艺术离不开意象,意象美是诗中音乐美、建

筑美、绘画美的结晶,而徐志摩恰恰是一位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美的意

象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

意象,作为诗歌的重要元素,是体现诗歌生命的基本结构内核和功能单位。诗人郑敏说:

“诗人的创造灵感与对生命的敏感与经验都凝聚于意象之中”,意象之于诗歌,如情节之于戏

剧和小说,“它是诗歌独特的叙事方式”。意象作为诗的灵魂与生命符号,是一种富于暗示力的情智符号,也是富于诱

惑力的期待

结构。诗人常以想象的方式将特定的情感或智慧通过比喻性、象征性的意象暗示给读者,读

者则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体验此中情智。通过天空意象群这扇独特的窗口,希望我们能够窥探

出徐志摩这位天才诗人的功夫密笈。西方现代主义诗学认为,意象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多元意义的载体,是实际

事物的具体形

式,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是想象力对真理的投射。可以说,徐志摩的天空意象群本

身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从意象的来源,到意象的营造,再到意象的呈现,都是徐志摩

创作个性、人生经历、审美追求及文学素养等合力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星星是以它的亮赢得了徐志摩的青睐,那么月亮则是以它的美让徐志摩难以忘怀。

月亮的美是最让人心动的,自从嫦娥奔月的故事诞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寂寥的月宫里居

住着美丽的嫦娥。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对月一往情深。从初一到十五,月亮渐渐地由亏

而盈,更是寄托了人们对圆满的一种祈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不外乎都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徐志摩视野里

的月更多的侧重于它的美,是对美的一种呈现和欣赏,更纯真,也更深刻。“月:我隔着窗纱,

在黑暗中,/望她从峻岩的山肩挣起一一轮惺忪的不整的光华:/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她那样玲珑,那样美,/水底的鱼儿也得醉!”“秋月的美满,/熏暖了飘心冷眼,”“看它,

一轮腴满的妩媚,/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云堆里升起——/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徐志摩毫不吝啬地用他最美的笔墨来描画他心目中的美入——月亮。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徐志摩写月的诗:

望月

月:我隔着窗纱,在黑暗中

望她从峻岩的山肩挣起一一

一轮惺松的不整的光华:

象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

惊惶的,挣出强暴的爪牙;

这使我想起你,我爱,当初

也曾在恶运的利齿间捱!

但如今,正如蓝天里明月,

你已升起在幸福的前峰,

。洒光辉照亮地面的坎坷!

这首《望月》,借用“月”的意象将主体不屈抗争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一扫过去月意

象的纤弱悲情。全诗共有两节:第一节主要是点明意象,开头一个“月”字就点出了物象,

即月亮。但在对具体物象月亮的描写中,不像过去侧重于对月亮形状、颜色、大小等外在特

征的描绘,将其喻为“银钩”“玉弓”“金轮”“玉镜~‘银盘”等,而是通过“望”这一独特

的视角,侧重于对月亮升起过程的描绘。在这一过程中,又寄寓了主体强烈的情感,一个动

词“挣”的运用就将月亮不畏峻岩、坚守贞洁的抗争精神突显了出来,“月”不再是一个存在

于天空的直观的死板的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成为了一个存在于人的内心的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的表情达意之象。诗的第二节望月怀人,由眼前景通过想象返回到过往的

经历,从物到人,由意象到主体,更加侧重于主体情感的阐发。“恶运的利齿”“坎坷”见出

现实的残酷,“捱”表达了抗争的勇敢与坚忍,“升起”“洒”表达出胜利后的欣喜与满足。本

诗中的物象与主体同病相怜,“月亮”像“你”,“你”像“月亮”,它们共同的遭遇使意象与

主体具有了相同的惊恐到幸福的情感特征。

这首《两地相思》和前面的《望月》结构相似,意象相同。既继承了中国古诗对月怀入

的传统情怀,又情感的表达上有所创新。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他”对“她”

的思念,即男性对女性的思念;第二部分是“她”对“他”的思念,即女性对男性的思念,

两部分构成了一个整体,即“两地相思”,与诗题相对应。这首诗乍一看有“千里共婵娟”的

感觉,像传统的睹物思人,见月怀人一类的诗歌,如张若虚那样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

相思明月楼?”或苏轼那样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细细品味,却有所不同。这首诗更像是把月当作知己,和知己当面谈心,互诉衷肠,将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真真切切地暴

露在读者面前,毫无虚假隐匿之心。而传统的咏月诗虽借月寄情,但感情的表达非常隐含,

读者只能在字里行间捕捉一些情感的影子。传统古诗抒发的大多是泛泛的相思之情,而徐诗

抒发的却是具体的个人感情,所以,此诗的情感要热烈,集中,大胆很多。这也是现代诗相

对于古诗的重要不同,更注重主体情感的直接抒发。

徐志摩的天空意象群,在意象营造时采用的主体化和情感化的两种方式其实是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的,高度的主体化才能表达强烈的情感,强烈的情感化才能体现高度的主体性,最

终形成意象与主体合一的美学效果。但是这又和传统诗歌意象的“物我相融”有所区别,传

统的意象更侧重于人的“物化”,而徐诗则更注重的是物的“人化”。

意象是诗的细胞,是诗的具体元件。一首诗,往往不只有一个意象,那么要想使一首诗

成为好诗,就必须对意象进行组合,然后再呈现出来。吴晓在《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一书

中指出:“意象组合的实质,是意象的有序化并置,是诗人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按照一定的

构思,根据审美形式规律,将一个个意象进行组接和排列。”@朱自清曾经评价李金发的诗歌

意象像一粒粒的“珍珠”,但是缺少将“珍珠”连接起来的“串儿”,致使诗意晦涩。也就是

指其诗歌意象任意堆砌,没有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

意象是诗的细胞,是诗的具体元件。一首诗,往往不只有一个意象,那么要想使一首诗

成为好诗,就必须对意象进行组合,然后再呈现出来。吴晓在《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一书

中指出:“意象组合的实质,是意象的有序化并置,是诗人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按照一定的

构思,根据审美形式规律,将一个个意象进行组接和排列。”@朱自清曾经评价李金发的诗歌

意象像一粒粒的“珍珠”,但是缺少将“珍珠”连接起来的“串儿”,致使诗意晦涩。也就是

指其诗歌意象任意堆砌,没有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

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月”意象出现的很多,大体也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作为主体意象,

如<望月》、《秋月》、《两个月亮》、《秋月呀》、《两地相思》等等;另一类是作为辅助意象,

如《月下雷锋影片》、<月下待杜鹃不来》、<月夜听琴》等等。

第一类诗作中,“月”意象常和“她”一起出现,如《两个月亮》“我望见两个月亮:/一

般的样,不同的相”“一轮完美的明月,/又况是永不残缺!/X要我闭上这一双眼,/她就婷婷

的升上了天!”,《望月》“月:我隔着窗纱,在黑暗中,/望她从峻岩的山肩挣起/一轮惺忪的不

整的光华:/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惊惶的,挣出强暴的爪牙;”。在这些诗中,诗人突破

传统从外形上寄寓月意象的圆满与残缺的含义,而是将“月”与“她”联系在一起,分不清

何为“月”,何为“她”,“月”即是“她”,“她”即是“月”,诗人所赋予月亮的是丰富的内

在品格及精神内涵。在《秋月》一诗中,主体意象是“秋月”,诗人先写“秋月”的美丽“看

它,一轮腴满的妩媚,/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云堆里升起—_/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然后写“月色”的无处不在“它展开在道路上,/'B飘闪在水面上,/它沉浸在/水草盘结得如同

忧愁般的水底,/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最后写它的力最的强大“解化’的伟大/在一切纤

微的深处/展开了/婴儿的微笑!”此时的“秋月”,深沉而含蓄,它所寄寓的是在死生之间的逆

差与和谐里追寻生与死的意义的爱。

第二类诗作,诗人常为诗作设置一个“月下”“月夜”的背景。在《月下雷锋影片》中,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_/假如你我荡一支无遮的小艇,/

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月色的笼罩像一层薄纱,将现实掩盖,使梦境突显,使诗歌具

有了梦幻般的效果。在《月下待杜鹃不来》中,“月儿,你休学新娘羞,/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月儿,像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样,是诗人孤独时的伴儿,任由诗人将心中的怨曲倾吐。

诗歌的创作要追求语言的委婉、含蓄和凝练。诗人在抒情时往往不会将感情直接抒发,也不会将思想直接流露,而是言此意彼,借景来抒情,托物以言志。这里的“景”和“物”就是意象中的“象”,它指的是客观的物象和现象;借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意象中得“意”,它指的是主观的意念和情意。因此,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智慧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只有在领悟诗歌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意象,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核心的传承,它连接着古人和今人,贯穿着历史和未来。不管明月、春天、荷花、蜡烛、青山、绿水还是鸟啼、虫吟,中国人在时光中感悟,或喜、或悲、或愁、或苦,这些意象正是能够让我们将这些感情托付的一个又一个载体,神之于心,驰之以文。

意象之一:春意盎然

什么是春天呢?春天是人们心中最美丽的憧憬,充满着生命的希望和色彩。这是韩愈眼中的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那润如酥的小雨,朦胧远望的草地,摇漾如烟的柳丝组成了一幅早春的风景图,这些意象,形成了串串的光影,缭绕在心头。白居易在67岁暮年时写出的江南的春天:《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里的花儿红得比火还要艳,那里的水绿得比蓝还要浓,明艳鲜亮的色彩,蓬勃新鲜;浓浓热烈的春意,充满所在。这些都是我们曾经相逢过的春天,这些意象一点一点地唤醒这我们对春天的回忆,点燃着我们对春的向往。

春花红,春柳碧,春水长,春天如诗如梦如画,在无言中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内心,飞花柳浓,桃红草翠,经历了一个漫漫的冬天,看着柳发丝丝,春花朵朵,心中怎不会有一些春风拂漾和春思涌动呢?目睹这样的生机,这样的美景,心中怎么会不感叹天地造化万物的神奇呢?独自漫步在青草间,静静抬头望着流云,低头看一看小草,闻一闻花香,放眼望去,那青青的绿,淡淡的红,在这初春的季节一叠一叠的绵延下去......追忆如同前尘往事,恍如隔世,人间此刻,此情何寄?心事如此缠绵,在烂漫的鲜花绿草中伫立......感受着清风拂面,聆听着春鸟啼鸣。我们的内心慢慢柔软,渐渐地,渐渐地,心中的春天苏醒了,如此舒展,这般从容!心灵,花禅焕焕;生命,春色如许。这份精细的心情会让你深深看见生命的深处...... 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窗外风禅禅,青香依依。

水飘万点红,春意翩翩。

柳发曳丝丝,人间天上。

意象之二: 青春草地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充满朝气的歌,它奋发向上、斗志昂扬。有人说:青春是一张面庞,一张充满自信与欢乐的面庞,它笑容灿烂、美丽动人。有人说:青春是一条路,一条充满鲜花和掌声的路,它前途明亮、前程似锦。有人说:青春是一轮朝阳,一轮充满阳光与温暖的朝阳它激情飞跃、如火蒸蒸日上。我说:青春是我深藏在心底不变的旋律,悠扬、缓慢而又漫长,托出自我人生,展现自我风采。”这是《青春赞》中不同的人对青春的不同解读。一首歌、一张面庞、一条路、一轮朝阳和深藏心底的旋律这些形象正是我们表达充满朝气、自信、激情的青春之意的载体。赋情于景,借景抒情。这些形象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中所封存的记忆大门。顷刻间,仿佛嗅到了那甜甜的青春的气息,它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微风中徐徐地摇曳,渐渐地化为永恒。

青青翠翠的小草,阳光灿烂的春天,绚烂多姿的花朵。青春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是宁静,蓬勃充满欢乐的心态。是柔软的,是飞扬的。是如水的眼神,是柔和的笑容。青春是曾经,是现在,更是将来。赤子之情于怀,坦荡之气入心。它是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泪珠,默默地从眼角溢出,也是一张张如沐春风的笑脸,淡淡地映入眼帘;它是凝挂在脸颊的感动,更是铭记在心头的喜悦。岁月的印痕,虽然辗过生命的碧空,我相信青春,依然还是一片绿野青葱的草地….。

意象之三:蕙月馨荷

月亮和荷花都是非常重要的诗歌意象,月亮的皎洁明亮,荷花的淡雅清幽,它们为喧嚣的尘世带来一股清风,徐徐吹来;为烦躁不安的人心注入了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月有阴晴圆缺,花有开有谢,月亮和荷花的那份宁静,那份飘逸,那份美好以及圆缺开谢的变化激发了人们的灵感,激励着人们去参悟这世事变化的无常。从借月抒情,托物言志中不断领悟生命的真谛,淡定我们的心态。月亮,不比太阳的光芒四射,荷花,也不比牡丹的艳丽妖娆,它们总是能给人温柔而飘逸的感觉。

从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王维《山居秋暝》

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李白《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到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月光在心灵深处静静的流淌,自己仿佛卸去了一身的尘埃,伫立在天地之间,接受着大自然的洗礼。

荷花,又称为“莲花”,“水芙蓉”,被誉为“花中仙子”。有关荷花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北宋著名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荷花虽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洁身自爱;它虽然清姿素容,却不显媚态,天真自然。它静静的立在水中,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如同傲然不群的君子,决不容俗人轻慢亵渎。荷花之“象”入人之“意”了然于心,此刻,尘封已久的心门似乎被这股精神力量冲撞而开,真是妙不可言!

温馨的夜晚,朗月当空,月光倾洒在一池静静的荷花上,明月之光润入心怀,照彻肺腑。荷花之清香沁入心脾,远播四溢。那一个瞬间多么绚烂,天空月色,池中荷花,人的身影,在如诗的月光中陶醉,在如画的景色中徜徉;它们唤醒着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情愫,就像袅袅升腾的炊烟,弥漫在心河里,薄雾浓云,久驱不散。馨荷蕙月岂终极,让我们的心能够在如水的月光涤荡中穿梭而过...,忘我,忘尘,清心如水!

蕙心月朗静而雅,馨逸荷清花如雨。

问月那得香如许,清荷淡淡溢芳馨。

意象是诗歌中永恒的主题,是情感玄妙的衣裳。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再到现代体诗歌,诗歌体的流变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而沉积在诗歌里面的意象也记载着中国文化审美的特征。在诗歌中,万事万物似乎都充满了灵气,诗人通过选取,改造,创新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意义,有时是借景抒情,有时是感物思人,有时是托物言志,意象的创造既不是对生活的复制更不是对生活的逃遁而是诗人思想和情感与万物交融后的升华,意象的三棱镜在诗人的手中折射出了绚丽的色彩,有如一杯香浓的酒,让你回味无穷。让我们怀揣满腹柔情,通过自然流淌的文字,将生动而富于生命的意象一点点打开,窥见生命深处最美丽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张丽. 文学教育[J],2011.09 .

[2] 萧莆春. 论诗歌的物象和意象[J]宜春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3] 吴乐群. 想象让我如此美丽——谈诗歌鉴赏教学[J].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2009:12,15.

[4] 李艳慧. 浅析诗歌的意象之美[J] 论坛集萃,2012年第6期.

[5] 张桂凤. 诗歌的意象美[J],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3月第1期第22卷

[6] 魏全凤. 诗歌的意象美的传递[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9卷

潘晓青天空里的一片云——徐志摩诗歌天空意象群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0401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一、地点类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 二、植物类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黍离,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杨柳,杨柳依依,离情与杨柳相关合,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柳”这一意象,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莲,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红豆,以红豆表男女爱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气节、积极向上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 兰:高洁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浮萍:漂泊不定 三、动物类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也喻指小人、俗客庸夫 蟋蟀,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蛩”古书上也指蟋蟀。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猿,以猿啼表悲哀、忧伤的感情。 大雁,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以鸿雁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青鸟,传书的信使。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也表达思乡之情。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马国轩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象征离散 梧桐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纯净洁白 兰花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桃花形容美女的容颜牡丹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草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②表现荒凉、偏僻 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花落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鸳鸯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悲伤、凄凉 燕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猴猿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鱼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 太阳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细雨潜移默化的教化 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月亮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冷清 霜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雪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暴雨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 春风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1

西风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浮云表现游子漂泊、飘零晴天表现光明、欢娱 浓云表现愁肠压抑 阴天表现压抑、愁苦、寂寞 玉象征高洁、脱俗 尺素指代书信 吴钩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 珍珠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红色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 白色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 绿色象征希望、活力、和平 黑色表现黑暗、绝望或神秘 蓝色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象征温暖、平和紫色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南园泛指花草园林 落日惆怅冬雪冷峻 秋雨忧愁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落叶失意、伤感丁香指愁思或爱恋情结 大漠苍凉旷野凄清 红豆相思 竹林闲趣、隐逸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秋虫凄凉故园乡愁 烛相思、别愁 枯藤萧瑟、荒凉 古琴知音 古道荒凉 飞鸟空远 长亭送别 楼兰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莲“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 阑(栏)干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梅子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

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 【摘要】意象,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核心的传承,它连接着古人和今人,贯穿着历史和未来。不管明月、春 天、荷花、蜡烛、青山、绿水还是鸟啼、虫吟,中国人在时光中感悟,或喜、或悲、或愁、或苦,这些 意象正是能够让我们将这些感情托付的一个又一个载体。本文选取了三个意象:春意盎然,青春草地,蕙 月馨荷,并做了一一的论述。认为意象的创造既不是对生活的复制更不是对生活的逃遁而是诗人思想和情 感与万物交融后的升华,让你回味无穷。 【关键词】诗歌意象美 【作者简介】张严心(1977年5月),女(汉族),北京,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主 要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研究和文学研究。(北京100029) 诗歌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读者对于意象的诉诸。“意象” 为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是以词语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是熔铸着 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物象、人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人象的和 谐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可感可触的视觉具象。意象是诗歌艺术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诗歌艺术离不开意象,意象美是诗中音乐美、建 筑美、绘画美的结晶,而徐志摩恰恰是一位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美的意 象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 意象,作为诗歌的重要元素,是体现诗歌生命的基本结构内核和功能单位。诗人郑敏说: “诗人的创造灵感与对生命的敏感与经验都凝聚于意象之中”,意象之于诗歌,如情节之于戏 剧和小说,“它是诗歌独特的叙事方式”。意象作为诗的灵魂与生命符号,是一种富于暗示力的情智符号,也是富于诱 惑力的期待 结构。诗人常以想象的方式将特定的情感或智慧通过比喻性、象征性的意象暗示给读者,读 者则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体验此中情智。通过天空意象群这扇独特的窗口,希望我们能够窥探 出徐志摩这位天才诗人的功夫密笈。西方现代主义诗学认为,意象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多元意义的载体,是实际 事物的具体形 式,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是想象力对真理的投射。可以说,徐志摩的天空意象群本 身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从意象的来源,到意象的营造,再到意象的呈现,都是徐志摩 创作个性、人生经历、审美追求及文学素养等合力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星星是以它的亮赢得了徐志摩的青睐,那么月亮则是以它的美让徐志摩难以忘怀。 月亮的美是最让人心动的,自从嫦娥奔月的故事诞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寂寥的月宫里居 住着美丽的嫦娥。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对月一往情深。从初一到十五,月亮渐渐地由亏 而盈,更是寄托了人们对圆满的一种祈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不外乎都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徐志摩视野里 的月更多的侧重于它的美,是对美的一种呈现和欣赏,更纯真,也更深刻。“月:我隔着窗纱, 在黑暗中,/望她从峻岩的山肩挣起一一轮惺忪的不整的光华:/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她那样玲珑,那样美,/水底的鱼儿也得醉!”“秋月的美满,/熏暖了飘心冷眼,”“看它, 一轮腴满的妩媚,/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云堆里升起——/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徐志摩毫不吝啬地用他最美的笔墨来描画他心目中的美入——月亮。

诗歌中的意象

月亮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象征正直、不从俗、有气节、积极向上。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柳”谐音“留”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常作留客之意,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杨花:象征离散。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花草类: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芳草:常喻离恨。 桃花:象征美人。兰花:高洁、美好。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菊:隐逸、高洁、脱俗。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梅子:成熟的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浮萍、飞蓬:表现漂泊之感。连理枝(比翼鸟):喻思爱夫妻。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哀伤,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沙鸥: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鸟:象征自由。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梦蝶: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古人以为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DOC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 台湾诗人余光中有着深深的中国的情结,他的《等你,在雨中》这样写到“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 神的悠悠天地,接近心灵和智慧,让夜雪山深明烛秋音,黄昏细雨娓娓道出强烈的美感与悲怆,让我们用中国人的心灵,中国人的耳朵去感悟倾听从河洲水湄就唱响的心音。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那是我们的先民的第一次深情的吟唱,它历经500年岁月的淘洗,洗尽了铅华,洗尽了岁月的风沙,它拥有诗的清雅,有经的深邃,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 有着千年的美丽,千年的忧伤,千年的沧桑,千年的雄奇。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感

情,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讲究“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讲究“含蓄凝练”,“朦胧蕴藉”,“风流婉约”,“妩媚宛转”,讲究“言有尽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 教化广运而久长,以寄讴歌与祝福之意。 而我们从古诗文中所见的典型意象,都是经过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在继承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生活

方式、语言习惯以及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意象,在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风霜雨露都浸透着人的情感,都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给中 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3.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

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 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 面之间的辩证发展。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

古代诗歌意象的作用及分类

古代诗歌意象分类 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象的作用: ①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②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③借助意象(组合)营造氛围、环境或意境。以送别诗、山水诗和边塞诗为代表。如“枫叶荻花秋瑟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分析诗歌意象的方法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找意象诗中的意象有: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莲等 (2)析意象首先抓住意象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即意象前后的形容词或动词,有突出事物特征的作用。 “空”“新”“明”“清”“喧”“动”更渲染突出了“幽静”“清新”“皎洁”“清澈”的特点。 (3)分析寄托在意象上的情感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的幽静、清新、皎洁、清澈等烘托了清幽澄澈的环境,寄托了作者对宁静淡雅、清新质朴生活的向往,折射、反衬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所描绘的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光、联拳静憩的白鹭,跃出水面拨剌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落月、啼鸟、霜满天的秋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旅之愁 一、送别类 1.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神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恩。例句:《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代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例句:《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39407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古典诗词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古典诗词具有情感性,还让古典诗词具有了承载文化底蕴的生命力。若诗人词人想要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意象就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梧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是诗人词人们所喜欢引用的一种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它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诗人词人情感抒发的一种实物载体,它能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它所被寄予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象征着那单调的愁苦。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 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是其艺术的灵魂。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梧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也变得很丰富,很有意味的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做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二.象征着爱情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有抒发爱情的文学作品,而古典诗歌中的爱情,往往都是抽象式的抒发,在众多象征爱情的意象中,梧桐凭借着它的根深蒂固,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被赋予了忠贞爱情的意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梧桐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象征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的永恒爱情诺言。又如孟郊的《琴曲歌辞·烈女操》里的“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词句都是把“梧桐”这一意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与节操的高尚,梧桐就是其中常用的意象之一。诗人词人往往赋予了梧桐高洁、孤直、虚心等等高尚品格与君子风度。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张燕公的贤明的高尚的品性。又如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衬托了作者年老志未衰,时刻为君民解忧的高洁品质。无论是诗人以梧桐来称赞别人,还是以梧桐自况,都说明了梧桐这一高尚的品格所带有的价值。 ( 四.象征着友情 梧桐,是文人心目中高贵品质的代表,所以,在往来酬唱时,诗人们都把梧桐当作良朋知己,也用它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中说到“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宋无” ,白居易与元稹二人仕途坎坷,

高中常见诗歌意象

常见诗歌意象 (一)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比喻哀伤痛苦、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已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渔舟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鸳鸯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桃花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蝴蝶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草木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烂柯喻离家时间之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西风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夕阳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彩袖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红颜。 锦瑟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蝉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喜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杨花飘零之意。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待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饿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松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意象浅析新人教版

古典诗歌意象浅析 什么是意象? 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具体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相关结合,就是“意象”。意象具有含蓄性,在诗歌鉴赏时,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才能整体感知诗歌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 知识点提示: 1、诗歌意象虽从外表看呈现直观形象性,但它本质上是为负载诗人思想情感而存在的。因此,“象”是其“标”,“意”乃其本。而意象的表意又不是简单地直译,往往含有一定的比喻意义。比如写“雨”,不是光说天气阴霾,而常是表达某种愁绪,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写“夕阳”不是仅为说明天色将晚,而是暗示一种伤感,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2、理解典型意象解读诗歌 在庞大的诗歌意象家族中,有些意象可以称之为典型意象,即该意象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历朝历代诗人递相沿袭,使得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喻意义比较接近、比较固定。因此,在解读诗歌时要熟悉常见意象的一般象征意义,尤其是一些约定成俗的固定意象。 像杨柳多表现送别或思念,如李白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送别》)借杨花营造送别的氛围;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则借杨柳表示别后的寂寞凄清的情怀。芭蕉与丁香则多与愁结缘,如“芭蕉不解丁香结,备向春风独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芭蕉空结雨中愁”。这些固定的意象是理解鉴赏诗歌的捷径。 知识点辨析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区分 1.诗歌中的文学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一般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而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直接或隐喻的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晤,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有些时候,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原因,或者是作者为了使诗意含蓄些,其诗中的形象不以“人”的形式出现,而代之以“物”。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明写“蜜蜂”,实为写“人”、喻“人”,所以,鉴赏蜜蜂的形象,不能从我们熟悉的概念出发去生搬硬套,而要从诗里的“不论”、“无限”、“尽”等词语去解读其采花的“辛苦”。至于诗人的态度、观点,还得通过琢磨诗中反诘句以领悟其对蜜蜂的同情、怜惜之意。因此蜜蜂的形象定位在“辛苦”劳作,积累多而享受少这个基点上。由此归结出来的“寓意”似乎有几种理解:讽刺坐享其成的剥削者或赞颂辛勤耕耘者的劳动者。有时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让自己进入到诗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周敦颐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种植物都被人格化,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这种文化特色由来已久。其实关于中国文化中赋予植物人格特点的传统,始于屈原的楚辞。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正是由于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后世诗人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并发扬了植物人格 化的传统。于是便有了梅花高洁,绿竹不屈,等等深入人心的植物意象。本文结合这种诗歌 创作传统,重点分析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梅花,指梅树的花,寒冬先叶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是有名的观赏植物。享有“花之魁”之誉,具有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独领天下春的风姿。 古往今来,梅花诗词不胜枚数。据不完全统计,从先秦到清末,有关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诗词作品,有关梅的达3500多首,仅次于竹的4100多首,而高于菊(3400首)和兰(3000 首)。我国最早的梅花诗大约是《诗经》,《召南》中有首《摽有梅》,摽有梅,其 实七兮”,《终南》中也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但彼时的诗歌创作中虽有比兴,却还未达到人格化的高度,梅花的表现意义较为单一。晋时,咏赞梅花的诗赋开始出现。陆凯赋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他在早春梅开之时,自荆州摘 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晔,诗意隽永,情趣盎然。南北朝时,梅花诗文渐盛,尤以何逊《咏雪里梅》、庾信《梅花》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唐诗中的梅花意象渐渐走出自然局限。梅花的曲折多姿、傲雪斗寒、幽香艳丽,激发了诗人更多的激情与灵感,由感官向心灵开拓,梅花开始被赋予品格操守的内涵。接下来的宋朝成为了梅花诗的一个 高峰,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等大家纷纷留下了众多咏梅绝唱。其中有梅妻鹤子”的林逋,有因落梅诗案”坐废十年、留梅诗130余首的刘克庄,还有堪称咏梅专业户”的张道洽,一生写梅诗300多首。 纵观这些古诗词中梅花所代表的意象,不难发现,共有以下几点: (一)脱俗高洁的形象: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咏梅(其一)》:“南 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二)凌寒不屈的形象: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明代李渔曾论赏梅:“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可见,雪与 梅常常是不可分开的,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 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都表现出梅之傲骨不惧严寒。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7、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花卉类: 8、落花(时光飞逝,青春不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9、菊(高洁,隐士,顽强的生命力)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诗歌意象浅析

诗歌意象浅议 基于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朱建省 综观现行语文教材,古诗篇目较以往大大增加,这既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个回应,更是为了能全面而深入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古诗阅读作为高考阅读的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普遍较低,甚至说很差,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读不懂诗,而学生读不懂诗的根本的、主要的原因又在于教学中诗歌意象分析的缺失。诗歌教学,贵在分析意象,而不是通过翻译直接告诉学生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诗歌教学贵在意向分析呢?因为诗的本体就是意象。就诗歌创作而言,往往会遇到“文不逮意”,故而选择“立象以尽意”;就诗歌欣赏而言,“象”是寻“意”基础和依托。可见,“意”与“象”密不可分,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意象简述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哲学典籍中的“意”和“象”,经后世学者的完善与发展,才成为我国古代诗论和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顾名思义,指意与象的融合体。最先由汉哲学家王充提出;作为审美范畴,魏晋时刘勰最先运用。刘氏认为“意象”就是心意与物象的契合体。后来唐代王昌龄、司空图都对此有所发挥。但无论是刘勰还是王昌龄、司空图,他们所谓的“意象”仅属于正在艺术构思中的形象。自宋代之后的文论,所谓的“意象”大多则是指已经创造出来的艺术想象,明清两代最为明显。清初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可谓“意象”之集大成者。他认为“意象”乃是诗的本体,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景”不能脱离“情”,脱离了“情”,“景”就成了“虚景”,就不能构成审美意象;同样,“情”不能脱离“景”,脱离了“景”,“情”就成了“虚情”,也不能构成审美意象。据此,王夫之指出意象的两大基本形态:一为“情中景”,一为“景中情”。此后,关于“意象”的论说仍持续不断,比如晚清的王国维,近现代的宗白华、朱光潜等都有独到的见解,这里就不再述说了。 意象浅见 “意象”的发展与完善是艰苦而卓越的;同样,诗歌“意象”的分析也是艰苦而难懂的。既如此,就高中生而言,怎样教会其理解诗歌意象呢?我认为没必要进行学理上的深究,然可通过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使学生明白其个中意思即可。“意象”之“意”与“象”犹如“盐水”之“盐”与“水”。这样比喻的根据在于“意象”是“意”与“象”、“情”与“景”

浅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特征1

浅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特征 作者:张莉 班级:08级语文教育三班学号:080110318 摘要:李商隐诗歌运思奇特,兴寄深微,达意婉曲,以细针密线织就情思绵邈、朦胧绝丽的意象,他善言总是把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借助虚实相生的景物和历史典故,造成隐约的诗歌意象。 关键词:李商隐;意象;朦胧;幽怨凄恻;柔婉优美。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描写入微,真挚感人,多以男女情爱为题材,运思奇特,兴寄深微,达意婉曲,以细针密线织就情思绵邈、朦胧绝丽的意象,他的诗抒情但很少直抒胸臆,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寄兴深微。[1] 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可谓在唐诗中独树一帜,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然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形成意象。而李商隐的诗歌的意象选择得十分巧妙,运用也十分的独特。呈现出变幻多姿和凄迷伤感的审美特质。吴桥《围炉诗话》卷三甚至认为:“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惟李义山一人。[2]李商隐诗歌的题材十分丰富,他的政治在晚唐诗坛独占鳌头,咏史诗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代表李商隐诗歌风格与成就的却不是这类作品,而是那些寄寓个人身世之感的诗大多作。而这类诗大多以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景物为题材赋予其深刻的意象,而令人回味无穷。 一、意象的朦胧多义性 李商隐的诗歌现存600多首,意象的数目竟多达8000个左右,且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诗句中所蕴含的含义却不同。 朦胧多义性是李商隐诗歌意象的一大特色,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十分忧意象愁苦闷,无奈的情绪,他的诗歌往往借朦胧的意象来抒发,这些意象难以确指,男以一言以蔽之,这些意想结构成诗,自然就形成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诗境。[3] 烛是李商隐钟爱的意象之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这里的烛虽是实指但其深层的含义是表示怀恋同爱人相聚后,并坐窗下,共剪残烛的场景,深刻地反映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屈复《玉溪生诗意》说:“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同样写的是蜡烛,在他的《无题》诗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单元考点链接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诗三首》中的三首诗都借助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如《涉江采芙蓉》借助“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短歌行》借助“朝露”“明月”“乌鹊”等意象,渲染了诗歌的格调,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惆怅;《归园田居(其一)》借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鉴赏诗歌意象的作用”这一考点,在高考诗歌阅读题中经常涉及。 诗歌中的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鉴赏诗歌,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高考中诗歌意象鉴赏类题目的命题方式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 1.意象特点分类,一般问法有:“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象(景象、景物)?”“请简要分析诗中××这个意象”“请概括诗中××意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2.意象内涵概括类,一般问法为:“概括诗中××意象的内涵”。 3.意象作用分析类,一般问法有:“为什么要写××意象(景象、景物)?”“××(景象、景物)意象有怎样的作用?” 一、把握解答诗歌意象类题目的方法 针对不同问法,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1.意象特点分析类题目。一般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一是外在的意象的特点,二是内在品格方面的特点。 2.意象内涵概括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对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内涵有所了解,二是要对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准确把握。二者结合,就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 3.意象作用分析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要具备下面几种意识,即结构意识(结构上的作用)、内容意识(意象内涵,全诗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情感意识(对于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表达意识(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有何作用),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要想准确把握诗歌意象,离不开长期积累。许多意象在传统中已有了相对稳定的内涵,只有了解了这些意象的内涵,我们才能对其有更准确的理解。如“月”,可以象征高洁,可以寄托相思;“水”可以表达别离愁绪,可以感叹时光流逝等。这方面的知识应作为专题加以整理,在此不再罗列。有了这些积累,再加上对诗歌具体内容的理解,把握诗歌意象就不再是什么难题了。 二、掌握答题思路 1.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2.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3.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