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四 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四 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80年代初中期以来,一些国有文化单位,以文为主开展多种经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采取文经结合、以文补文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改革,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求发展。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部署,把文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新的阶段。

2002年,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确定了未来五年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四大主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底,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文化强省建设包括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壮大,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在全面发展我省文化事业的同时,要以壮大文化产业为突破口,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将文化产业逐步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意见》还阐明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培育“一个文化中心”,突出“四大特色文化”,达到“三个四分之一”,实现“两个提高”。

“一个文化中心”是:把成都市培育成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

“四大特色文化”是:革命传统文化、巴蜀历史及文学艺术文化、少数民族及宗教名胜文化、现代高科技文化。

“三个四分之一”是:四川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文化从业人员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获国家级奖的文化成果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

“两个提高”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其增速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所占份额。

5年奋斗目标现在已经过了3年多。2005年,四川省文化产业总资产突破700亿元,总收入达到48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西部首位。

一、宏观数据分析

我们先从宏观层面观察四川文化产业,着重分析四组数据。目前最新的权威数据是四川统计局编撰的《四川统计年鉴2005》,就以它为资料来源。

第一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面。四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人均支出,2003年为824元,2004年为874元,增长 6.0%。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人均支出,2003年为202元,2004年为210元,增长3.9%。需求意味着市场,它是评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按产业惯例,市场成长率大于10%就是高增长;那么,单看这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市场并不乐观。

第二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供给面。我国于2004年发布了两个文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但四川还缺乏这方面的具体数据。我们只能从GDP增长推断一个大概,2005年,四川GDP 增长12.6%。而在2001 年~2004年,四川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1%,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4%;如果再看更长时期,1996年~2004年,四川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4%。从1996年到2005年,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四川第三产业是以超过10%的速度在高增长。供给增长大大高于需求增长,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市场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需要到另外地方找原因。

第三组数据:四川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例。以上关于文化产业需求的第一组数据是看绝对增长,这第三组数据是观察四川居民的消费构成,看相对增长。2004年,四川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22.57%,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16.21%。《四川统计年鉴》的数据始于1978年,我们只以10年为界看增长。在1978年,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8.36%,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3.95%;1988年,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9.11%,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4.39%;1998年,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22.01%,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10.58%。从长时期看,四川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增长是很明显的。这意味着,四川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提升,文化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在平稳上升。

第四组数据:四川文化消费与全国的横向比较。根据《2005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增长 10.5%,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14.38%,达到1032.80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5%,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 11.3%,达到247.63元。将四川与这组数据对比,有两个差距引人注目。一是四川文化消费的人均绝对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仅看城镇居民,四川低于全国的15.37%。二是四川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结构的份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仍看城镇居民,四川高于全国的56.95%。由前者,可看出四川文化消费的落后;由后者,四川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高出全国平均一半多,又意味着这是一片发展文化产业的沃土。

通过以上四组数据,可以得出几点结论:一是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随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随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在平稳上升。二是这种上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四川文化产业不能靠市场自然增长,必须人为促进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是发展四川文化产业的瓶颈,人为促进既要促进供给面,更要促进需求面,需要考虑如何大力鼓励内需,何况四川居民的消费结构说明有开发内需的巨大潜力。四是四川文化产业在西部居于前列(详下),仅从四川就可看出,从全局着眼,我国文化产业东部实力强大而西部尚待开发,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在东部,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西部。

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发展四川文化产业不能靠市场自然增长,必须人为促进。其中,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起着特殊的作用。2005年8月,省委宣传部主办“四川省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研修班”,与会的有四川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企业的负责人,有人还希望多讲讲关于文化产业的基础知识,这样的客观现实,怎么让企业来主导发展? 必须明确,发展有阶段性,发展较高阶段上遇到的问题与较低阶段的问题是不同的;较高发展阶段上是错误的东西,在较低阶段上往往是正确的,反之亦然。在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比文化产业成熟阶段要大得多。关键是在这个阶段,发展的各种问题不是那么复杂,而政府比企业更容易、或成本更低地获取

宏观公共信息,如关于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各地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发达地区通过失败与挫折积累起来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与知识,使自己的发展可以避免从头摸索,尽可能少走弯路。政府“多一些知识”,这是它“多一些作用”的可能性,将其转化为现实性,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产业发展。四川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是培育产业主体。2003年10月,四川省委宣传部制定了《关于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五年规划》,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思路。其中就有“整合资源、调整结构”,要“培育七大产业集团”;从此,四川确立“以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即利用政府力量推动资本的原始积累,以迅速培育产业主体(详下“大集团带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加快体制改革。政府“多一些知识”却不能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直接插手企业经营。政府推动原始积累初步培育起产业主体后,下一步就是加快体制改革,以激发产业主体的内在活力。200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来川考察,要求四川:“步子迈得再大一些,思想再解放一些,在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并同意将四川列为不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的试点省,享受国家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李长春同志离川当天,省委召开常委会,重要议题之一就是文化体制改革。2个月后出台两个重要文件,一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二是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省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从此,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详下“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传播公共信息。政府多一些知识,当知识被广泛传播,它就成了公共物品,成为不发达地区重要的后发优势。四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制定发展规划。2003年省委宣传部制定《关于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五年规划》,其目标任务为:“创作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建设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发掘一批珍贵文化资源,培养一批优秀文化人才,组建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各项还有细化要求。市场经济中政府对企业、产业的“指导”或“劝说”,主要就是通过提供信息实现调控。指导性的发展规划给企业打信号,提出奋斗目标、发展趋势和问题,当企业更加明确宏观大势时,自然会进行内部改善来回应。其次,标明可行领域。 2005年11月,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了《四川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指导目录》,向社会公布29个行业的准入信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再次,树立行业标杆。2005年 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这是一次别致的会议,7个半小时的会议,有6个小时是在现场观摩考察。“多看、少讲”,省委书记张学忠说,“这既是会议,更是培训。”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庆、四川省电影公司经理张北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张丽君、德阳市杂技团团长周小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文化经营管理突出贡献者”称号,代表着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高度。

四是改善市场环境。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哪个阶段,这都是政府的基本职责。2004年6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政府有关综合部门和财政、国资、人事、劳动保障、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商,认真落实好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中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社会保障、产业经营、投融资、资产处置、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保障政策。”还要求“抓紧制定符合我省实际、与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为文化体制改

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也就是改善市场的制度环境,其实质是保护产权,以利于企业形成长远稳定的社会和制度预期,这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五是搭建会展平台。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大型会展就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制定规则,调动多方力量,利用大型会展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突出现象。2005年11月,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四川省委宣传部成功举办了必将载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史的盛事——“文化产业发展(四川?成都)论坛暨首届四川文化项目推荐会”。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张晓杰称评此次论坛为:“官产学携手、会展经济发力”,说四川“所展示的文化强势不仅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以强烈的冲击,而且使众多欲以文化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政府要员们为之倾倒。”论坛虚实结合,采取“论坛+项目推介+成果展示”的模式,四川各大文化集团豪华亮相,政府要员、企业精英、学界名流推波助澜,“压轴戏”是四川文化项目推介会,最后一天是大型签约仪式。据不完全统计:共有43个文化项目达成合作协议,项目合同金额40.4亿元人民币。其中,文化艺术类项目11个,签约金额11.8亿元;广播影视类项目9个,签约金额4.44亿元;新闻出版类项目16个,签约金额7.81亿元;旅游文化、动漫网络、会展服务等其他文化产业项目7个,签约金额共16.35亿元。

三、大集团带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当今文化产业竞争的主战场在集团化的“巨人之战”,在实践中,四川逐渐形成以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目前,全省共组建八大文化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峨眉电影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博文集团(筹)。8个集团资产总计、年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等5个集团资产均超过10亿元。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等3个集团年纳税额超过亿元。

各大集团通过资源整合,体制创新,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按照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已经形成以下业务板块:一是以文轩连锁总公司、教材发行公司、新华图书贸易公司、新华出版公司为核心的图书板块。二是以时代新华音像连锁总公司为核心的音像、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板块。三是以“西部出版物物流配送、交易中心”为主的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物流配送枢纽。四是以四川省出版对外贸易公司、省外文书店为核心的对外贸易板块。五是由新华国际酒店、新华旅行社、花岛度假村组成的旅游板块。从2000年到2004年,新华发行集团总资产从19亿元增至36.7亿元,年均增长17.89%;净资产从10亿元增至15亿元,年均增长10.67%;利润从7470万元增至1.6亿元,年均增长 20.98%。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经过整合《成都日报》、《成都商报》和《成都晚报》,并兼营其他实业,总资产增至25亿元,净资产增至12.7

亿元,年收入12.25亿元,是西部最早拥有上市公司,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进入报业十强的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集团总资产增至17.48亿元,四川出版集团总资产增至14.5亿元,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资产增至10.7亿元。

以八大集团为龙头,四川已形成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艺为主,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元产业结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县、乡、集镇的产业区域布局;以大型国有文化集团为主体,多种文化经济实体并存的文化企业布局。全省共有11家音像出版社,16家图书出版社,3539家印刷企业,112 家音像制作单位,39家电子出版物批发单位,214

家图书批发单位,5384个图书零售企业,134种报纸,335种期刊。共有20家广播电台,22家电视台,56个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28.5万KM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968.84

万户有线电视用户,广播综合覆盖率95.34%,电视综合覆盖率 96.39%。拥有太平洋、峨眉、星美3条电影发行院线,其中太平洋、峨眉两条跨省发行,太平洋院线票房收入占全国总票房的5%以上,位居全国院线前列。 2004年,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艺三个领域文化总资产484亿元,总收入279亿元,产业规模在西部地区位居第一。

四、核心层与外围层齐头并进

按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产业分类,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化艺术,它们在四川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作为新闻出版大省和西部出版发行基地,四川新闻出版行业总资产达190多亿元,综合出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出版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30%以上。文化演艺业共有经营单位39090 个,2004年,实现总收入143亿元,从业人员达11.4万人,年利润达6.58亿元,上缴营业税金4.1亿元。从2003年至2005年,核心层三个领域总资产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2%。

前面八大集团都位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再来看看文化产业的“外围层”。四川在文化旅游、会展服务与网络文化业三个领域尤其发展强劲。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2003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四川旅游业的发展要“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2004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将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巴蜀文化景观结合起来,“打造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精品,把四川建设成为中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全省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的 125.9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66.23亿元,增长近4倍,年均增长26.5%。全省召开了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各地对发展文化旅游的认识不断提高,自2002年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的增长保持着每年超一个百亿元的水准,在2002年300多亿元的基础上,2003年突破400亿元,2004年达到 566亿元。200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21.26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7.4%;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名次,从第12位上升到第9位。

据《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4年,全国共办展览会2467个,四川举办会展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位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四川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专业展览馆4个,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在工商注册的会展企业33家,每年举办大中型展览项目160余个。每年创造的直接产值在5亿元以上,间接产值在45亿元以上,约占GDP

的2.5%。每年与会参展的国内外客商超过40余万人次,年拉动消费超过100亿元。每年或两年一度的全国糖酒会、西部博览会、国际电脑节、中医药科技大会等,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即将投入初步使用的“世纪城?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人民币50亿元,占地1500余亩,集展览、会议、酒店、旅游、餐饮、娱乐、休闲、购物、居住于一体,是目前中国建筑规模最大、功能配套最完备、设施最先进的多功能国际会展中心。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1月发布的《四川省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至2004

年底,四川网民数为523万人,占全国网民总数的 5.6%,占四川总人口的6%。上网计算机243万台,占全国计算机总数的5.8%。分布在全省各地的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有8200多家。成都是除北京和上海之外,目前全国三大数字娱乐中心之一,已建成“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园”,有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研发企业近60家,所研发的优秀游戏如《海天英雄传》、《魔幻之旅》等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有游戏运营企业10余家,天府热线数据中心架设使用

了2000多台游戏服务器,代理了国内外近50款数字娱乐产品。还有从事数字娱乐产业的教育、科研机构20余家。位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这几个产业,体制束缚较少,市场化程度较高,发展空间大,正在成为四川文化产业的强劲增长点。

五、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李长春同志来川考察时要求四川“在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随后出台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则明确指出:“我省的文化体制改革,要以省本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艺领域为重点进行综合性试点,以搞活微观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创新管理体制为着力点。”

创新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加快职能转变,完善管理方式,强化依法行政和行业监管。省级和部分城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实现了管办、政企和政事“三分开”,明确了省新闻出版局和新华发行集团、出版集团的职能划分,省广电局和广电集团、峨眉电影集团的职能划分。

搞活微观主体方面,是明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坚持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四川日报》走在全省、也走在全国省级党报的前面。2003年10月~12月,《四川日报》的所有职工,除省委任命的干部之外,全员下岗,重新竞争上岗。先竞聘中层干部,再竞聘编辑、记者,按照先高级岗位后低级岗位的顺序,一个不拉竞聘到勤杂工。聘任之后,再将个人收入与履行岗位职责的实绩挂钩,与《四川日报》的总体效益挂钩。《四川日报》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量化计分的考核制;依据绩效的分配制;中层干部任期制、轮岗制、引咎辞职制;全员竞聘上岗制;未聘员工分流制;新进员工招聘制;首席专业职务制(新设首席编辑、首席记者);归结起来就是用人上的竞争机制与分配上的激励机制。这引来全国众多省级党报的考察学习,也促进了四川文化事业单位的三项制度改革。目前四川的文化事业单位大多建立了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度;中层干部竞聘选聘制度;全员聘用制度;绩效挂钩、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制度;对特殊贡献人员的重奖制度和优秀人才引进制度等等。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则加快了转企改制的步伐。首批涉及转制的有6个产业集团和12家演艺单位,正着手整合资源,重组资产。将成都歌舞剧院、话剧团、木偶皮影剧院、京剧院等组建为成都艺术剧院,将杂技团、艺校合并,通过“院带团”和“团校合一”等形式,逐步实现土地、房产、设备、技术和艺术资源的整合。以成都艺术中心为基础组建了成都演艺(集团)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四川新华发行集团经过授权经营、整体改制,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已经进入股份制改造阶段,正积极筹备上市。

六、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速形成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为文化产业领域落实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指明了方向。

四川近年来大力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文化经济,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四川民营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进入出版物分销、影视制作、影院改造和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娱乐及

动漫、游戏制作等领域。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各种广告公司、印务公司、文化中介公司、文化工作室、文化发展中心、影视制作中心、演艺团体以及艺术培训、娱乐休闲、古玩字画等经营性机构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呈现出强劲的成长势头。四川省电影公司、成都演艺(集团)公司、川剧艺术中心、四川电视台峨眉电影频道、成都印象大书房有限公司、金手指文化传播公司等文化多元投资单位或民间文化投资公司等应运而生。只看绵阳,2004年民营文化企业达3200余家,资产7.7亿元,产值超过8亿元,创利税1.2亿元。旭日印务、丰泰包装、泉丰印务、求索书店、天元书店、市少年宫、百分百歌城等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绵阳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

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受到表彰的德阳市杂技团,前身只是资阳县的一家个体“背篼”马戏班,两代7个民间艺人,靠几百元起家。但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由一家“背篼”马戏班成长为总收入6000多万元、演出总场次20000余场、观众总人数2000万人次的民营文化企业。经营收入在国内民营杂技业中名列第一,演出到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并在国外投资兴建大型马戏表演场。大英县引进民间资金10亿元建成亚洲最大的室内盐水浴场——中国死海,成为四川旅游业的新亮点。目前又与新加坡宏景集团签订了投资2亿元人民币的协议,联合开发中国死海盐疗保健项目。

四川民营资本参与的文化项目层出不穷,仅靠政府投入办文化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公司成功地修建和运作了“锦里”仿古旅游街,充分展示成都的民风民俗,被誉为“成都清明上河图”;它与四川建川实业集团在大邑县安仁镇倾力打造的博物馆群落,双双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什邡开发“西部惊奇欢乐谷”景区,先有万贯集团的投资,后来共吸引了103家外商近5个亿的资金。什邡最大的化工、冶金企业宏达集团,又先期投资400万参与蓥华山开发的基础建设,并预计总投资40个亿进行综合开发。名闻全国的自贡灯会,从2002年起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把过去“举办”灯会改变成“营销”灯会;在过去“政府主办、业主承办”的基础上,变一个单位主办为多个单位联合主办;变一个业主单独承办为多个业主按照“股权配置、参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共同承办,促进灯会向产业化经营过渡。为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进一步明确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准入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了《四川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指导目录》,面向全社会公布。

七、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近年来,四川加快推进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超过30多亿元的1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这主要有两类,一是作为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支撑的重点设施,如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投资近2亿元,占地43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为西部规模最大的印务公司,目前日均印刷量已达500多万对开张。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的西部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是国家在四川等6个省区建设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战略规划的重点工程。该中心占地76 亩,立体储存面积10万平方米,每天可加工处理3.5万个运输包件,为500家连锁网点提供配送服务。已于2005年11月试运行,正成为出版物在西南地区的重要集散枢纽。

二是作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基础的重点设施,如巴金文学院和沫若艺术院已建成对外开放,四川广播电视高塔建成投入使用,省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西部传媒中心、四川广播电视中心、出版传媒中心、省图书馆新馆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行政村“村村通”数字

卫星广播电视工程已经完成,“西新”工程第三阶段已进入第二期。这些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四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起到积极作用。

西部文化强省的建设包括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壮大,必须“两手抓、两加强”,故有以上两类重点设施。但它们只能大致划分,正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互相促进的一样,它们也是互相渗透和补充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经济联盟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提出了“非赢利性文化产业”的概念。它认为,“赢利性文化产业”是要为投资者争取直接的利润回报,如好莱坞电影;而“非赢利性文化产业”则是一些基础性的文化投资,如大型剧场、博物馆、艺术中心、培训机构、会展中心等等,它以政府投入为主,不是为某一家企业去赢利,而是首先着眼于降低公众消费文化产品的代价,并打下一个基础,让后来的私人投资者可以从此起步,进一步增加投入。

该报告还认为,基础设施在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尤其重要。在美国大费城地区,数量上占10%的大型文化机构带来了80%的消费额;而数量上占 70%的小型文化机构只带来了约10%的消费额。因为大型机构有广泛的品牌效应,它是文化产业的中坚,需要政府先期投入建设,以凝聚人气,推动文化产业迅速起飞。同时通过减税或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投资进入,随着企业进入的增多和收益率的提高,政府就可以减少投资。

八、文化产业成为十一五规划的新亮点

2005年是“十一五”的“规划年”,四川不少地市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纳入了十一五规划。而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在制定规划时也各有侧重。

走在全省前列的成都,专门成立了编制《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总课题组,多方调研,反复讨论,几易其稿。最后确定“十一五”期间,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产权明晰、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管理适度、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6%以上。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入全国中西部城市前列,文化产业成为成都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为“一轴、两带、三圈层”。一轴,指都市核心区容纳的广播电视内容产业,新闻出版业中的报业、印务业,文化演艺业,文博业,网络文化(数字娱乐)业,会展业。两带,指以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和龙门山、邛崃山构成的文化旅游环线。三圈层,指都市核心区以体验为主的娱乐业圈层,以休闲为主的近郊自然和民俗圈层,以生态旅游为主的远郊自然景观圈层。

另外一些地区,尽管没有编制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十一五规划,但却编制了更具体的规划。如阿坝州,就是立足于“特色优势资源”,深入开展全州文化资源摸底调查,着手编制《阿坝州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阿坝州藏羌民族文化风情走廊整体设计方案》以及《阿坝州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提出构建“一带五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框架。“一带”即汶川至九寨沟文化旅游精品带。“五区”即以马尔康为中心的嘉绒藏族文化产业区;以茂县、汶川、理县桃坪为主体的羌族文化核心区;以黄河大草原为核心的安多藏族文化产业核心区;以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栖息地为核心的大熊猫自然生态文化区;以“艰苦卓绝?革命奇迹”为主题的覆盖全州的红色旅游精品区。

一些地区,还提出了更长远的规划。如根据《绵阳科技城建设纲要》和“绵阳市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试算方案”,绵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壮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分段发展指标为:全市文化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2.3%,到2010年实现产值 36.94亿元,占经济总量的4.7%左右,使文化产业成为绵阳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实现10%,到2015年实现产值 65.43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以9%增长,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6亿元,届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世界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只看这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四川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____《论语·子罕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____《论语·季氏篇》

君子不器。____《论语·为政篇》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____《论语·八佾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论语·里仁篇》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____《论语·微子篇》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____《论语·八佾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____《论语·里仁篇》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____《论语·子路篇》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____《论语·述而篇》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____《论语·卫灵公篇》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____《论语·里仁篇》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____《论语·雍也篇》

德不孤,必有邻。____《论语·里仁篇》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____《论语·里仁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____《论语·雍也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论语·为政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____《论语·子路篇》

未知生,焉知死?____《论语·先进篇》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____《论语·里仁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____《论语·为政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论语·颜渊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____《论语·述而篇》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____《论语·季氏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____《论语·公冶长篇》

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论语·为政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____《孙子兵法·九地篇》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____《论语·为政篇》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____《论语·颜渊篇》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____《论语·为政篇》

欲速则不达。____《论语·子路篇》

朝闻道,夕死可矣。____《论语·里仁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论语·子罕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____《论语·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论语·为政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____《论语·泰伯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___《论语·子路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论语·为政篇》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四川城市文化旅游的现状与未来

《成都文化旅游的现状与未来》—— 以巴蜀文化为底蕴 摘要 本文一共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巴蜀文化为底蕴分析了成都文化旅游 资源的概况,并对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划分的不同类型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从 目前成都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出发,总结了成都文化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据此 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战略建议。 关键词:成都巴蜀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发展 1.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 1.1.成都文化旅游的背景 成都是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古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中心,是巴蜀文化永恒的故乡。源远流长的巴蜀文明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有4500年以上从未间断的文明发展史,传承至今,积淀深厚。早在4500年前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就诞生了最早的城市文明。到3000年前殷周时期,成都产生三星堆青铜文明。秦汉时期成都成为世界漆器的中心和我国西南地区的冶铁中心。西汉时期的成都是全国五大商业都市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地方郡学,使汉代巴蜀文化比于齐鲁,与中原文化并肩发展。唐代,成都手工业盛极一时,是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城市,曾有“扬一益二”之说。宋元时期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成都也曾拥有领先世界1000年以上的深井钻探、采盐和制盐技术,闻名全国的川菜、川剧、川酒也得利于岷江所赋予的富庶的物质和优越的地理条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岷江流域更显示出现代经济、文化的蓬勃生机,位于成都盆地的成都既有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又具备了全国闻名的时尚、创新和休闲等适宜现代人类活动的流行元素,具备开展“城市游”的良好条件。传统的巴蜀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补充,提升了成都盆地及相关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竞争力。 1.2.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江源文明类、巴蜀文明历史古迹类、宗教文化类、名城古镇文化类、红色文化与英杰伟人故里类、民间文学艺术及手工技艺、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现代餐饮娱乐节庆民情风俗等7大类,1依此划分;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 1.2.1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文化旅游资源 岷江流域是古蜀人最早开发的经济文化区域,古称“江源”,为江、淮、河、济“四渎"之首2。古蜀人整治岷江经历了大禹治水、鳖灵凿金堂峡、李冰建都江堰与开锦江、文翁开湔江、高骈改道府河、今天的锦江和沙河整治工程等六个大阶段,从而以“江源”为源头,发展出如锦如绣的锦江文明。在这里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四 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80年代初中期以来,一些国有文化单位,以文为主开展多种经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采取文经结合、以文补文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改革,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求发展。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部署,把文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新的阶段。 2002年,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确定了未来五年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四大主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底,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文化强省建设包括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壮大,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在全面发展我省文化事业的同时,要以壮大文化产业为突破口,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将文化产业逐步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意见》还阐明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培育“一个文化中心”,突出“四大特色文化”,达到“三个四分之一”,实现“两个提高”。 “一个文化中心”是:把成都市培育成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 “四大特色文化”是:革命传统文化、巴蜀历史及文学艺术文化、少数民族及宗教名胜文化、现代高科技文化。 “三个四分之一”是:四川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文化从业人员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获国家级奖的文化成果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 “两个提高”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其增速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所占份额。 5年奋斗目标现在已经过了3年多。2005年,四川省文化产业总资产突破700亿元,总收入达到48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西部首位。 一、宏观数据分析 我们先从宏观层面观察四川文化产业,着重分析四组数据。目前最新的权威数据是四川统计局编撰的《四川统计年鉴2005》,就以它为资料来源。 第一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面。四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人均支出,2003年为824元,2004年为874元,增长 6.0%。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人均支出,2003年为202元,2004年为210元,增长3.9%。需求意味着市场,它是评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按产业惯例,市场成长率大于10%就是高增长;那么,单看这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市场并不乐观。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 f the development of Municipal Cultural Industry 编订:JinTai College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 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 “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XX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 为“陕西民歌之乡”,XX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最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就业,而且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因此,必须从加强规划、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培育龙头、搭建平台等多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品牌;产业园区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做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综合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

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如,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业等,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四)产业外向度有所提升,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企业通过提升竞争力加大产品服务出口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扭转文化贸易方面初显成效。2007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再创新高,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收入总计20.2亿元人民币。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9:1缩小到2007年的5:1。境外演出收入大大提高,有的节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演艺产品的价格水平。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状况依然存在。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口和出口比例约是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一些更名改制的集团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集群等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数目众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产业集群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理念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兴起于英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集合了文化创意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于一身,涵盖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经济活动。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基本等同,都能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高度的经济价值,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 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产业区理论,他在1890年开始关注产业地理集聚现象。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可以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一是通过批量购买原料和集中制造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通过共享基础设计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一般经济性成本开支,三是通过集中和批量销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通过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也降低了组织内部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1]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表现和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创意企业所需要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正式版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市文化局 近年来,**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放到重要位置,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安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既有以殷墟、甲骨文、周易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又有以红旗渠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文化,又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安阳市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市以建设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市区为主、辐射全市各县(市)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 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十五”以

三台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三台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三台县委宣传部 根据《绵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方案》和《三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方案》及县委3月21日召开的三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精神,从3月21日——4月18日,由县委统一领导,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县文体局、教育局、工商局、广电局、旅游局等10余个部门30余人分别对全县体育产业、文化娱乐业、印刷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广告业、广电传媒业、文化旅游业等8大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 一、三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三台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四川省历史名城,自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臵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三台县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8月,三台县召开了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安排和部署。近年来,三台县以建设四川文化名县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城市辐射农村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

1、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娱乐业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遵循“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原则,全县娱乐行业逐步从过去杂乱无序的膨胀过渡到繁荣有序的稳步发展阶段,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投资主体的文化娱乐市场。目前,全县有歌舞娱乐场所50家(其中县城区49家,镇乡1家),有电子游艺场所84家,有营业性演出场所3家,有旱冰场3家,有台球经营场所35家,有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120家;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单位,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5家,50万元-100万元以内的12家,投资在20万元-50万元以内的56家,投资在20万元以下的227家;文化娱乐行业固定资产总值3793万元,年终营业收入4042万元,从业人员1221人,年上缴税金230余万元。 2.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三台县是四川省文化旅游资源大县。辖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郪江汉墓群,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郪江镇,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第二大道教圣地――云台观,有国家水利风景区、四川省第三大人工湖泊——鲁班湖。近年来,三台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精心培育,大力发展。目前,全县拥有旅游固定资产7.25亿元,旅游企业43家,涉旅企业671家,其中旅行社7家、旅游汽车公司、车队13家、从事旅游服务的大小汽车750辆。城区近郊型农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会展1111班 学号 姓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创业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我认为从大趋势上讲,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还不成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会展业发展非常不成熟。中国会展起步晚,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就目前看,由于会展是一种新型行业,教育体系还没跟上步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没有经验,使的现在从事会展工作的人都是学其他专业的,与会展工作不搭边。2、会展管理体制有很大缺陷,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3、场馆的利用率很低。场馆的建设面积很大,维护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闲置不用时,企业又没经济收入,又要投入成本,很不划算。浪费国家资源,行业效率低。 4、会展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限制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 而我个人还认为会展行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会展的服务范围太窄,没有向市场进一步扩张。应该进行宣传和示范,让的企业和个人了解

会展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总体上看,会展行业发展很快,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巨大的行业作用将蓬勃发展。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经济文化的“带状”发展新趋势,中国设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带状经济发展区。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开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以“家”和“国”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和理念;强调“和谐”,追求“圆满”;强调人本精神和忧患意识。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2、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吸收西方广告文化,充分进行商业开发从美国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创意文化产业都是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火花,中国应充分发挥商业的和市场的价值,尊重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就能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中国创意产业布局逐渐完善,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出现以集聚区为载体,以区域板块为格局,以行业集群为纽带,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态势。逐步向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 ) 期)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与趋势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会展1111班 学号 姓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创业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我认为从大趋势上讲,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还不成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会展业发展非常不成熟。中国会展起步晚,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就目前看,由于会展是一种新型行业,教育体系还没跟上步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没有经验,使的现在从事会展工作的人都是学其他专业的,与会展工作不搭边。2、会展管理体制有很大缺陷,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3、场馆的利用率很低。场馆的建设面积很大,维护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闲置不用时,企业又没经济收入,又要投入成本,很不划

算。浪费国家资源,行业效率低。 4、会展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限制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 而我个人还认为会展行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会展的服务范围太窄,没有向市场进一步扩张。应该进行宣传和示范,让的企业和个人了解会展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总体上看,会展行业发展很快,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巨大的行业作用将蓬勃发展。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经济文化的“带状”发展新趋势,中国设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带状经济发展区。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开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以“家”和“国”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和理念;强调“和谐”,追求“圆满”;强调人本精神和忧患意识。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2、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吸收西方广告文化,充分进行商业开发从美国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创意文化产业都是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火花,中国应充分发挥商业的和市场的价值,尊重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就能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264-78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

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

绵阳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f9627044.html, 绵阳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探析 作者:曾川江余蓉 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8期 [摘要]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不断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在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使物流业更好地服务于绵阳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绵阳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其发展特点,提出了发展绵阳市现代物流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现代物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 [DOI] 10.13939/https://www.360docs.net/doc/4f9627044.html,ki.zgsc.2016.28.027 现代物流业是建立在传统物流业的基础上,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1]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就 在于通过互联网整合各物流节点,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规划建设物流集中发展区,做大做强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集中培育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能提高绵阳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其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对于巩固和扩大其作为川西北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绵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有着“ 蜀道明珠”“西部硅谷”的美誉,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唯一科技城。截至目前,绵阳市已建立初具规模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名牌;根据2014年统计,绵阳拥有4A级物流企业1家, 3A级物流企业3家,2A级物流企业2家。[2]综观西部城市的发展现状,各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同时,纷纷出台措施加速本地物流业的 发展,争先抢占物流领域的高地。据绵阳统计局公布,2014年实现全年生产总值1579.9亿元,增长9.1%;2015年实现全年生产总值1700.33亿元,增长8.6%,绵阳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增长率逐渐协调(如下图所示),第三产业增长率逐渐赶上并超过第二产业增长率。到2015年,绵阳物流业虽有了较大发展,发展进程逐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也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与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相比,物流业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更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 从总体来看,绵阳市发展现代物流具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现代物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着机遇同样挑战也必不可少,绵阳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