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明肃王墓“小十三陵”的前世今生

榆中明肃王墓“小十三陵”的前世今生
榆中明肃王墓“小十三陵”的前世今生

榆中明肃王墓“小十三陵”的前世今生

肃藩王墓群,习惯上呼之为肃王墓,坐落于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南麓,距兰州市区约15公里,在当地有“小十三陵”之称,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区有墓室十一座,葬有明代十位藩王、两位妃子和一位夫人。

数百年的风霜后,肃王长眠的崇山峻岭间,旧坟新冢散乱杂陈,勾起人们许多感慨……

2011年10月20日,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晏家坪发现了两处墓葬和一块墓碑,经考证,此处两座古墓均为明代肃王家族墓,墓主为郡王级皇室成员。明肃王家族,这个在甘肃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家族,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肃王墓,坐落在距兰州市区约15公里的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南麓。墓葬依山就势,“头枕峰峦(平顶峰),脚踩玉带(苑川河),坐北向南,次第排列”,隐迹于树影樗茅之间。目前,肃王墓的地面建筑已无一留存,只在周围零星分布着一些今人的坟冢,几乎很难搜索到一丝昔时的盛景。

据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明史研究学者杨林坤先生介绍,明朝前期,肃王府本来设在张掖,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蠢蠢欲动,建文帝对手握重兵的几个边塞王顾忌愈甚,便以边地苦寒、心忧诸王的身体为由,进行“移藩”,肃王府也由张掖“内迁”至兰州。自此,有明一代,先后有九位肃王、两位世子经略兰州。肃王家族也在兰州驻足约二百五十年之久,与兰州结下不解之缘。

而肃藩王墓群的修建,也从明永乐十七年延续到明崇祯十六年,跨越了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留下那段时期宝贵的历史缩影。

古人迷信皇帝和藩王的风水关系到国运昌盛,明朝的帝陵和藩王陵寝亦多坐落在依山傍水之处,肃王墓址的选择也是几经波折。

来紫堡的老辈人还依稀记得一个传说:肃王迁兰后,便请了许多风水先生勘察“陵脉”。最初选址在榆中县新营东侧的山坡上,将近竣工时,庄王朱楧听说上面的山岔叫温家岔,因忌“瘟疫”,便将原址废弃,重新选建在今定远乡水岔沟村和百石崖村中间的山坡上,死后葬于此。后来,有人在墓地下方发现了三条煤系,康王朱瞻焰觉得真龙(帝王)和火龙(煤炭)相克,又将墓地选定在平顶峰下质孤堡,并将先父母迁葬于此。据传当时此

地已有人居住,康王便屈尊将这户人家的孩子认为义子,又用不菲的钱财将这块地买了下来。后来,当地人将质孤堡改为“买子堡”,又因方言里“买”与“来”接近,遂讹变为“来子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又附会为“来紫堡”,取紫气东来之意。

墓区葬有十位肃王,共有墓室十一座。“肃庄王朱楧、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錝、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鐀、宪王朱绅尧妃子薛夫人、末代肃王朱识鋐都葬在此处。这些在《甘肃通志》和《皋兰县志》上都有详细的记载。”杨林坤说。

而肃宪王朱绅尧并没有和薛夫人合葬,而是另葬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周家山,原因不得而知,似乎留下无尽的可能供后人臆测。

庄王、康王、简王、恭王、靖王、定王、昭王、怀王、安王、懿王、宪王、末代肃王朱识鋐,明肃王明明有十二王,何以有九位肃王两位世子之说?

靖王、昭王及安王皆属追封,故实际在位过的肃王只有九位。

靖王朱真淤和昭王朱缙炯,是为两世子。

肃王与兰州

“肃王对兰州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林坤说。

明初,朱元璋把他认为有才干的儿子安排到北方的战略要地,作为国家屏藩。肃王朱楧的军权是相当大的,远远超过了其他亲王。《明史·朱楧传》记载,肃王管理着陕西行都司甘州前、后、左、右、中五卫的军务,朱元璋更是对他寄予厚望。

朱棣上台后,加紧对藩王的控制,肃王也备受掣肘。

永乐六年,有人向朝廷汇报朱楧听信小人朱典之言,捶杀兰州卫戍卒星得名三人,私受进贡的马和布匹等事,朱棣斥责“朱典构谗杀人,长史不能辅导规正,悉械送京师”。朱楧为此上书检讨,并为朱典求免,遭到朱棣的严斥。朱棣杀鸡儆猴,朱楧虽没有受到直接处罚,但长史必须为他承担责任,不留情面。肃王被逐步解除兵权,且受到严密控制,在政治上已经难有所作为,转而寄情诗文风物。

建文元年,朱楧迁兰后,在今省政府的位置上营建了殿阁巍峨的肃王府。王府有花园3座,西南角上的后改为中山公园,东南角的花园有石雕假山群,名为“山字石”,花园北面临河的城墙上有一座巍峨的“拂云楼”。

在兰州市工人文化宫内的聚文社西南侧过廊古槐下,立着一块肃懿王朱缙鐀的七言诗碑,后人多习惯称之为碧血碑。相传其后还有一段惊心的故事:这块草书诗碑原来立在肃王府后花园北城垣的拂云楼下,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贺锦部攻陷兰州,王妃颜氏带领宫人想攀上北城垣投河殉节,但时间仓促,于是颜氏以头猛触碑石而死。鲜血染满碑石,后每至阴天下雨,血迹若隐若现,传为奇谈,为纪念颜氏刚烈,后人称之为“碧血碑”。左宗棠还亲撰对联挽悼:“一抔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

金天观唐代为云峰寺,宋代为九阳观。朱楧从张掖抵达兰州,俯仰观察,见这里三面环山,有仙人舞袖之形,河距北流,如九曲之势,便于次年营建道观,取名金天观,作为避暑行宫,并亲自作《金天观》一文。现在的兰州市工人文化宫所在地即金天观旧址。除了金天观,肃藩还在兰修建了玄妙观、普照寺、华林寺、白衣寺、五泉山的崇庆寺等;昭王朱缙炯还重修了白塔寺,对兰州寺观文化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肃王家族重文教,尤其是宗教,明肃王尊佛崇道,对两者都给予大力扶持。这对兰州佛道古迹的兴盛厥功至伟。”杨林坤说。

杨林坤说,肃王笃好书法,极大地推动了兰州文化事业的发展。“兰州‘碑林’文化的繁盛,除了草圣张芝的影响外,也

与明肃王有莫大的关系。朱元璋将宋拓《淳化阁帖》真本赐给肃王朱楧,历代相传,诸肃王组织进行翻刻,在他们带动下,兰州的碑林文化蔚为大观。”

历代肃王多笃好诗文,论成就和数量以靖王朱真淤为甚。著名的兰州古八景便与肃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是肃藩建造的,也由其诗文而名声大噪。

明正德年间,阿干河漙惠渠年久失修,朱真淤就让肃府捐助木材,重新维修,不仅解决了百姓的用水问题,也让“梨苑花光”的盛景重现。朱真淤还留有《梨苑花光》诗,诗曰:“袅娜柔条出短篱,徘徊素影照清池。阴繁御宿春深后,色炯樊川雨霁时。风舞落英飞历乱,鸟冲弱蒂动参差。杜陵韦曲纷如雪,语燕鸣鸠日正迟。”这是现存最早吟诵兰州梨园胜景的作品。

诗中的“清池”即莲荡池,位于今日的小西湖公园,原本是肃王别墅,专为蓄存所谓的神泉水而建,朱真淤作《莲池夜月》诗。

同样,在夜雨岩、华林寺、金天观等地,朱真淤都有诗作遗存。

保护开发之难

肃王墓群之“重见天日”,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榆中县博物馆的负责人谈道,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当地农民在平田整地时,无意间发掘开了1号墓。墓室平面呈“亚”字形,全长26米,共三重门,分前、中、后室,除前室和后室的门为石料构筑外,其他都是砖砌。第一道门为双扉枢轴式,第二道门为木质,第三道门与第一道门相同。

据说当时出土的墓志铭残片上刻有“妃……薨于永乐”等字样,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铜器和灰陶俑,只是当时人们对文物的概念还很模糊,出土后绝大部分都遭到破坏。

林健在《明代肃王研究》中提到,“根据墓志铭的纪年,此墓应该是庄王朱楧之墓”。

据传肃王墓在古代就被盗掘得甚为严重,根据现场痕迹推测,盗墓贼似乎对墓室的构造颇为清楚,甚至有人怀疑有墓室的建造者或其后人参与。

而肃王墓“重见天日”之初更是再遭摧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并打开的1号、2号墓,出土文物现仅存两口大缸、一件陶马和一件铜香薰,前两者现藏于榆中县博物馆。县博物馆讲解员钱斌谈及,大缸为点“长明灯”之用,在古墓葬中极为常见。可能寄寓为逝者照亮往生的路之

意,而且能消耗氧气,更有利于尸身的保存。“这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民间征集回来的,1号墓旁边是个果园,当时村民正用它们装果子。据说刚发掘出来的时候里面还有灯油。”陶马造型精致,只是光鲜得很不正常。钱斌说,那本来是灰陶马,捡到它的农民自己刷上了漆。看着眼前这个通体赭色,还配有镶黑边的红马鞍的“彩漆陶马”,钱斌摇头苦笑,发出一声冗长的叹息。

这样的损毁并不少见。

家住平顶峰下的黄老先生说,那时候没人管,孩子们经常下到墓室里嬉戏,他曾多次看到小孩把里面的“泥娃娃”拿出来玩,他们图个新鲜,腻了也就砸碎了。“搁现在能卖老多钱呢!”老人家说。

据县博物馆的人介绍,肃藩王墓群被发现后,直至1977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才对7号墓进行发掘,但因为经费紧缺,并没有进行全面清理。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才设立了专门的保护小组。

1993年,肃王墓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肃王墓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肃王墓又一直蛰伏在一片寂静中。

兰州市文物局文物科的陈科长谈道,目前兰州正在筹划《兰州历史文化研究开发实施方案》,肃王墓的开发也提上了日程。“榆中县文体局正在联合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和设计,估计今年就能做好,到时候会请专家进行论证。”她说。“不同于古建筑有大量可供参考的范本,墓室工程不好做,经验少,范例欠缺,而且还面临着资金紧张等问题。当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宁愿将它闲置在那里,真实地存在着。建设性的破坏,损失是最惨重的。”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3月28日,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中国国家地理徒步队再次出发,六十多人奔北而行,在山村之间寻访十三陵的影踪。 摄影/伊凡 这次徒步线路包含十三陵之中的十个陵墓以及十三陵水库的一段路程。十三陵是明朝帝王的墓葬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目前定陵、长陵、昭陵已开发为旅游景点。其他几个陵墓散落在不同的村子中,不对外开放,所以很多人知晓十三陵,却未曾见过全貌,这次徒步就是要更多了解十三陵。 摄影/伊凡 每到一处皇陵,《中华遗产》美女编辑会给大家介绍一段皇帝的背景和趣事。也有网友读者参与讲解明朝皇帝历史,与其他人分享历史典故和知识,让大家体会到徒步的乐趣不仅仅在于行走,交流和学习也很重要。 摄影/伊凡

十三陵所在地周边大多是以其命名的村庄,徒步的过程就是在各个小村庄的往返。这次活动的强度不大,没有太多上升路面,有队员反映要提升难度。我们的队伍之中确实隐藏诸多高手,有每年都参加国际马拉松长跑的“高材生”,曾经参军重装上阵的“大个子”,头发花白却能一直走在最前的老队员,做足了明史功课的一朋同学,手握十三陵详版地图的青铜锁美女…… (原文链接:windflower)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摄影/静隅归心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摄影/静隅归心

游明十三陵有感作文1000字

游明十三陵有感作文1000字 五月二日,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到了位于昌平区的明十三陵。自从拜读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很久之前就想去看看明朝皇帝的陵墓。 走进大宫门就算是真正地进入了陵园,明十三陵坐落在天寿山下,四周围绕着虎峪山和大峪山。在陵内,有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其中十三位的陵墓,我感到很疑惑,为什么十六个皇帝不都葬在这里呢?经过上网查找资料,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明太祖朱元璋的墓在南京,因为在朱棣时才迁的都,所以朱元璋的陵园只好被留在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因皇位被朱棣夺去,只好逃到了较为偏远的地方躲了起来,据说后来被朱棣派去的使者找到,声明不想再回京城,只愿做老百姓。另一个明英宗朱祁玉死后被哥哥朱祁镇以王礼葬在了别的地方。 景区里一共开发了三个陵园,分别是朱棣的长陵、朱翊钧的定陵和朱载垕的昭陵,因昭陵正在维修中,所以我们只参观了定陵和长陵。 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陵园。长陵中间的大殿中,屹立着六十根金丝楠木的柱子,听爷爷说,这些柱子全都是用整棵大树做成的,我不由地感叹:“古代人的建造技术是多么精湛啊!”大殿的后面有一个宏伟的石楼,在石楼正中的亭子里,有一座乌龟驮石碑的石像。听说座陵墓里都有一个石碑,但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有字,其余十二个都是无字石碑,由此可见,朱棣的在位时做了许多宏伟的事业。 定陵时十三陵中唯一被打开的陵园,也是“最遗憾的”一个陵园。明定

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合葬在这里的还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和孝靖。20世纪50年代中期郭沫若和吴晗带领团队开始挖掘朱棣的长陵,但因为长陵的地宫被隐藏得太深,挖了很久还是没找到入口,而恰好在这个时候,定陵的宝城塌了,大家才一拥而上去挖掘定陵。在地下,考察队发现了3000余件古物和万历皇帝以及皇后的尸骨。1966悲剧降临了,文革时一些冲动的青年就将墓中的万历的尸骨和皇后的尸骸拉出来焚烧了,大量的无价之宝挖掘出后没有好的环境,直接堆放到民院中,无法得到保存,重要文物遭破坏。这是历史的损失,也是全世界的损失,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去挖掘十三陵,就算有也被国家制止了。 这次旅行让我学到了很多,也给了我很多的惊喜。我很遗憾吗,没有看到朱棣的地宫,也没有看到嘉靖的陵园。但我依旧可以在一本本书中了解那个时代的繁荣,希望人们能尽快研究出保护文物的办法,让我能一睹长陵地宫的神秘面貌。

大清十三陵墓

大清十三陵墓 清朝共12帝,而大清却有十三陵墓,那么还有一座是谁的呢?原来慈禧虽然没有称帝,但她实际上却掌握权力40余年。慈禧的陵墓也是按照皇帝的规格来办的。现在随来看看更多大清十三陵墓的知识吧! 大清十三陵墓1、永陵,原皇帝、直皇帝、翼皇帝、宣皇帝(辽宁抚顺市新宾县赫图阿拉城) 2、福陵,努尔哈赤(辽宁沈阳市天柱山) 3、昭陵,皇太极(辽宁沈阳市北陵公园)、昭西陵,庄妃(河北遵化市) 4、孝陵,顺治(河北遵化市)、孝东陵,顺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河北遵化市) 5、景陵,康熙(河北遵化市) 6、泰陵,雍正(河北易县)、泰东陵,雍正皇后钮沽禄氏(河北易县) 7、裕陵,乾隆(河北遵化市) 8、昌陵,嘉庆(河北易县)、昌西陵,嘉庆皇后喜塔腊氏(河北易县) 9、慕陵,道光(河北易县)、慕东陵,道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河北易县)

10、定陵,咸丰(河北遵化市) 11、惠陵,同治(河北遵化市) 12、崇陵,光绪(河北易县) 13、菩陀峪定东陵,慈禧(河北遵化市)或东京陵,舒尔哈齐、穆尔哈齐、巴雅喇、雅尔哈齐、褚英、大尔差(辽宁辽阳市) 清代皇陵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 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 清代辽阳古墓1、王尔烈家族墓----(清代)该墓位于蓝家乡风水沟村王家林子山北麓。墓地依南面北,设在一道南高北低的山梁上,略呈台阶状。占地约1.4万平方米,其中坟丘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此墓建于明末清初,为王尔烈祖先祖墓地,王尔烈故后安葬于此,墓地共有129个坟包,先后立有20多块石碑。民国初,墓地四周树木成荫,松、槐、杨、柳郁郁葱葱,至东北沦陷时期,尚有根部直径二尺多的大松树。墓地东面有座石门,石门一侧立有高太余的石碑,外面建有碑楼。 2、按官厅石棺墓群----在辽阳灯塔市张台子镇接官厅村东,1965年3月修灌渠工程取土发现,省市考古工作人员联合清理了这处石棺

明文化历史知识有奖问答题-明十三陵

明文化历史知识有奖问答题 一、明十三陵(75道) 1、明十三陵是哪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2、明十三陵能够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取决于哪两个方面的因素? 3、明十三陵共埋葬了多少个明朝皇帝和皇后? 4、明十三陵哪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十三陵文物保护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6、明朝共有多少位皇帝? 7、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8、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9、明朝的皇帝陵寝共有多少座? 10、明朝统治时间长达多少年? 11、明朝皇帝中没有陵墓的是哪一个? 12、朱元璋父母的陵墓被称作皇陵,位于什么地方? 13、明十三陵的首陵是哪个陵? 14、定陵的墓主是谁? 15、长陵的墓主是谁? 16、长陵背后的上原名黄土山,后来成祖下令改名为什么山? 17、十三陵按照营建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哪十三个? 18、明十三陵中有殉葬妃子的陵墓是哪3个? 19、明代宫人殉葬制度是由哪个明代皇帝废止的? 20、奉命卜选长陵陵地的风水术士是谁? 21、明十三陵中,哪三陵是皇帝生前为自己建造的? 22、营建明十三陵所用的汉白玉石采自什么地方? 23、营建明十三陵所用的楠木采自何处? 24、城砖有白城砖和黑城砖两种。明十三陵各陵所用城砖大多是什么城砖? 25、营建明十三陵所用的金砖采自何处? 26、朱棣是明朝第几个皇帝? 27、朱棣即位后,做了许多青史留名的大事,请举出3件。 28、我国历史上内容最为广博的综合性大类书之一是明成祖派人编辑的哪本书? 29、明朝郑和奉命下西洋共有几次? 30、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31、长陵的建筑主体部分由哪两部分组成? 32、神道总长多少公里?

明十三陵内不能参观的陵寝

献陵 在天寿山西侧,与长陵相距约1里,地名黄山,埋葬着明朝第四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明仁宗),年号洪熙,在位仅10个月(1424—1425年),合葬的有皇后张氏。明仁宗是个节俭的皇帝,就连陵寝也提出要从俭,因此献陵规模较小,在仁宗死后用了3个月时间就建成。 景陵 在天寿山东侧,与长陵相距约1.5里,地名黑山,埋葬着明朝第五个皇帝、明仁宗的长子朱瞻基(明宣宗),年号宣德,在位10年(1426—1435年),合葬的有皇后孙氏。宣宗在位期间施行仁政,与民生息,史称仁、宣两朝为“仁宣之治”。景陵是在宣宗去世之后开始营建,从献陵制,亦较为简朴。 裕陵 在献陵西北,相距约3里,地名石门山,埋葬着明朝第六个皇帝、明宣宗的长子朱祁镇(明英宗),他有前后两个年号:正统(1436—1449年)和天顺(1457—1464年),共22年,中间由他弟弟朱祁钰做了8年皇帝(明代宗),年号景泰。裕陵中合葬的有皇后钱氏、周氏。明英宗9岁即位,重用太监王振,朝纲废弛,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虏,1年后被放回,幽居7年后发动“夺门之变”,废明代宗,再次登上皇位,是明代唯一两次登基的皇帝。他死前,下令废除宫妃殉葬,结束了这种残酷的人殉制度。 茂陵 在裕陵西,相距约1里,地名聚宝山,埋葬着明朝第八个皇帝、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明宪宗),年号成化,在位23年(1465—1487年),合葬的有皇后王氏、纪氏、邵氏。宪宗即位之初,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大赦天下,但后来政治趋于腐败,宦官当道,各地反抗不绝。茂陵从裕陵制,不失其豪华,但因年久失修,不少建筑已经倒塌。 显陵 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北7.5公里,有近五百年历史,它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显陵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修建,至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成。显陵的主人兴献王朱佑杬没有做过一天皇帝,是明朝第八个皇帝明宪宗的次子,成化年间册封兴王,食邑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正德十四年卒,谥号献,称兴献王,同年葬此。他的儿子朱厚熜做了嘉靖皇帝(明世宗)后,于嘉靖三年(1524年)追尊其父为恭睿献皇帝,改献陵为显陵。 显陵的建筑规模和祭扫制度与其他皇陵大体相同。显陵有两座大红门,因当年按王爷等级建造陵墓时,已建有一道大红门,嘉靖皇帝的母亲逝世后将灵柩运回钟祥与其父合葬时,又加建了一道大红门。这一构造,也颇具特色。大红门西侧的一池水格外引人注目,祾恩殿前还有一池水,这两池水分别称为“外明塘”和“内明塘”,前者椭圆形,后者正圆形。一条拐了五道弯的水道(上面架有五道御河桥)自北向南穿陵区而过,注入陵西的莫愁湖。陵

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范文5篇

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范文5篇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XX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 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13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1992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城定在今日的南京,死后葬在南京钟山南,称明孝陵。(我们知道南京别称是“金陵”,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时建此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建议联东吴抗曹,来到金陵,见此处“虎距龙蟠”,建议孙权建都于此,历史上“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巧借东风”等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期。朱元璋就是因为喜欢南京的风水所以建都的,死后自然葬在都城附近的钟山旁)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在其叔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下落不明,有人说葬身火海,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没有定论。 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钰,被其兄朱祁镇以亲王的身份礼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口。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部队在河北怀来城西20里的土木堡遭瓦剌大军围歼,英宗也成了俘虏,史称“土木之变”。这时明朝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的天子,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最后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 (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

明十三陵的欣赏与保护

明十三陵的欣赏与保护 摘要:明十三陵于2003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 届世界遗产大会 上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作为我国陵墓类文化遗产的代表,明十三陵起着过渡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科技价值。 关键词:十三陵景区历史价值保护 一、概述 1、总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昌平县北10公里处。依营建时间的先后依次为:长陵(成祖朱棣陵)、献陵(仁宗朱高炽陵)、景陵(宣宗朱瞻基陵)、裕陵(英宗朱祁镇陵)、茂陵(宪宗朱见深陵)、泰陵(孝宗朱祐樘陵)、康陵(武宗朱厚照陵)、永陵(世宗朱厚熜陵)、昭陵(穆宗朱载垕陵)、定陵(神宗朱翊钧陵)、庆陵(光宗朱常洛陵)、德陵(熹宗朱由校陵)、思陵(思宗朱由检陵)。 陵内处葬有13位皇帝外,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宫人。此外,陵区内还有7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以及为谒陵服务的行宫、园囿等各式建筑。陵域周围则因山设险,在10个天然山口修建了城垣、拦马墙等军事防御工程。明十三陵的陵域面积达80余平方公里。巍巍燕山山脉自西北逶迤而来,在陵域周围形成天然屏障。环山之内,是洪水冲刷成的小盆地,山壑中的水流在平原中部交汇后曲折东去。绿树浓阴中,一座座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檐牙高啄、金碧辉煌,坐落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其中,长陵位于北面正中位置,余陵分裂左右。整体分布庄严和谐,宾主分明,在青山碧水的掩映下,显得格外肃穆幽雅。 2003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次大会审定通过,明十三陵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了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500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2、景区简介

杨毅明十三陵教案

课题:明十三陵课时:一课时 类别:欣赏评述领域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美术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关十三陵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2)在“舞动画笔”新浪博客中交流资料收集资料情况,自学后的心得体会情况。 (3)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自学,丰富视觉体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十三陵的布局、建筑特色等知识。 2 运用对比观察法欣赏神道的建筑,提高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通过自学交流与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欣赏十三陵的文物古迹,感受陵墓建筑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了解明十三陵的布局和建筑艺术,了解定陵出土文物。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文物的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真实的感受并与同伴交流。 四、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美术书 教师:课件、范画、磁力扣,视频资料。 课前准备:黑板上画一条神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5分钟) 视频导入(边播放边叙述)北京这个掩藏着无数古老故事的城市,多少王朝兴衰的往事在这里上演,历代帝王在这块土地上大兴土木,建造出数不胜数的皇家宫苑。现已成为文物古迹。 回忆一下我们欣赏过哪些皇家的建筑? 今天我们欣赏另一种类别的建筑——陵墓。 出示课题《十三陵》板书 2、新授(35分钟) (1)自学交流(6分钟) 自学内容:1阅读书中的文字,欣赏书中的图片。2神道上有哪些墓仪设施?它们的次序是怎样排列的? 交流内容:1与大家分享收集来的资料。2收集同伴们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内容。 交流要求:充分交流、汇总个人资料 小结:你自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了解那些相关的知识? (2)在脑海中建立神道的整体概念(2分钟) 出示图片(石牌坊、大红门、龙凤门、碑亭、石像生、七孔桥已毁坏) T谁能给神道的这些建筑按照建造次序进行排列?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排列. (3)欣赏石牌坊(2分钟)

北京十三陵详解

北京十三陵详解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座落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和数十名殉葬皇妃。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宏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起到极高的历史及其文物价值。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所以,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及其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及其植被的美满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地,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通各陵的“总神道”。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法,使陵区的建筑密切相联,构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起到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法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及其恢宏的气势。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来自德国的游客在定陵参观石雕 在各陵中,仅定陵于195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他陵寝墓室建筑均保存完整。各陵陵前的神道,主神道的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主要建筑都保持原来的风貌。明朝时陵宫内外及神道两旁栽植的大量松柏,现在仍长势茂密。陵区内的妃子坟、太监墓虽于清末时相继被垦辟为农田,但其地下墓室仍保存完好,地上陵寝建筑存有残垣断壁及部分石雕。

明十三陵英文导游词

十三陵的英文导游词---不是一般的费劲 THE MING TOMBS The Ming Tombs are 40 kilometers north of Beijing City on the southern slopes of TianshouMountain. They are the burial grounds of 13 Ming Dynasty emperors. In July 2003 the site was designated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by UNESCO. Empress Xu died in the 5th year of Yongle (1407). Zhu Di sent Zhao Hong, secretary of the Ministry of Rites and a geomancer----Liao Junqing along with many others to Beijing in search of an auspicious place for the tombs. It is said that this group of people first selected the area of Tu Jia Ying, which means slaughter-house, and as such, it couldn't be used as the burial ground. Next they selected the foot of Yangshan Mountain, Changping. However, since the surname of the emperor (Zhu) is a homophone for pig and because a village named 'wolf mouth ravine' was located there, they decided against using that area. Later, they found Yan-jiatai west of Beijing. Again, since 'Yanjia' was the homonym of the death of the emperor, it was also deemed unsuitable. It was not until the 7th year of Yongle (1409), that they finally chose the present Heavenly Longevity Mountain as their cemetery grounds. The whole area covers 40 square kilometers. It has mountains to its east, west and north, and Dragon Mountain and Tiger Mountain are on either side of its southern entrance. The 13 tombs go from north to south. They are arranged in the manner of the Imperial Palace,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area in the front and living quarters in the rear. In front of the tombs are divine passes, stone archways and steel towers. The Precious City and Ming Tower stand over theUnderground Palace. There were 16 emperor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Buried in the Ming tombs, are 13 Ming emperors and 23 empresses, as well as many concubines,

八达岭长城_十三陵_一日游_攻略

第三天行程: 具体线路: 德胜门乘车(919)→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王府井步行街(东安门夜市)→返回酒店 活动安排: 1、建议6点起床,可以在酒店或者附近吃完早餐乘坐地铁到积水潭站下,A出口(东北口) 往东德胜门城楼方向走,沿途有很多919支线,不要理睬,一直走到看到德胜门城楼下的公交总站的919才对,乘坐直达八达岭长城的,票价:12元(提示:是到八达岭长城,而不是到八达水关长城。沿途会有很多黑旅游巴士,不要理会,千万紧记只能坐绿白相间的大公交车919路) 2、约1小时车程后到达八达岭,门票:45元,如果有学生证可以半价。上山时有缆车和索道,乘八达岭缆车来回程60元。建议徒步登阅长城,下山时可坐滑车,票价:30元 3、从八达岭下来后,记住一定要到詹天佑纪念馆对面乘坐919慢车(记得一定要在这边坐车,八达岭有两个车站的,一边快车,一边慢车),而且千万紧记只能坐绿白相间的大公交车,不能坐旁边黄色的“银建”中巴,那些绝对都是黑车。919慢车,在昌平西关环岛下车(您可以在这里选择吃午餐),一般车会在环岛的西南角停。下车后往东到政府街,在“昌平西关”站坐北京314路车,314途径神路、定陵、长陵,从西关环岛到定陵的车程大概也就是二十分钟左右。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被挖掘的,开放了地下宫殿,到十三陵主要也就是为了看看地下宫殿,而且在定陵的门票中包含了十三陵博物馆的票,在博物馆可以了解到十三陵的其他十二陵的情况。门票60[旺季]有学生半价票。 特别提醒: 定陵内的两个展厅以及十三陵博物馆都有免费的讲解员,仔细观察就可以找到她们,在博物馆里逛一定要有讲解员讲解才能有收获。 4、游览完定陵后到公路边可以乘坐昌平22路到立水桥地鉄站坐5号线(也可以在定陵门口坐314到西关环岛转919回德胜门再转乘地铁),地铁到达东单站下车后,您可以直接进入东方新天地,沿商场一直向东走就能来到王府井步行街,王府井商业步行街又称“金街”,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中国美术馆,全长约1600 米,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王府井的日用百货、五金电料、服装鞋帽、珠宝钻石、金银首饰等,琳琅满目,商品进销量极大,是号称“日进斗金”的寸金之地。在王府井您可以品尝到东安门夜市的小吃和北京最有名的东来顺涮羊肉,肯定会让您赞不绝口。 79是旅游专线,你可大长城景区车站坐,然后过居庸关、南口、昌平西关、十三陵就到定陵了。你若返回,可从十三陵那坐314先回昌平东关,在东关坐345直接达得胜门。 追问 所以说定陵是终点站咯,巴士会报站吗?那我要从定陵去长陵怎么 去呀?两个是挨着的吗? 回答 定陵不是终点站,879路车从八达岭长城过来,先到定陵,然后再 转去长陵。 长陵是终点站。两陵不挨着,坐车10分钟,走路,个把小时吧。

陵墓建筑明十三陵

陵墓建筑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的石牌坊 明代皇帝陵地两处,一在南京钟山南麓,为太祖朱元璋孝陵;一在北京之北昌平天寿山下,葬成祖朱棣以后十三帝,总称明十三陵。 明陵制度与南宋陵墓有较多相似,坟堆则改为圆形土堆,称"宝顶"。宝顶前沿纵轴串有一系列院落,也是强调纵轴线的纵深构图。有些陵仍保存上宫、下宫串连而有一定距离的做法,但包括孝陵和十三陵成祖长陵在内的大多数陵墓则将上、下二宫连成前后紧邻的二部,前部是下宫,每日奉祭,加强了陵墓构图的纵深层次,也更加紧凑,是良好的构思。明陵又改变了南宋诸陵在神道两侧不设石刻的做法,恢复了唐与北宋的做法,神道两侧有许多石刻,称为石象生。 更值得注意的是明十三陵群陵的成团布置方式,是一个重大创造。在此以前,各陵墓都只是单独营建,互不相关。十三陵则采取了以成祖长陵为中心,其他各陵环成弧形并共用神道的方式,不只是省减了人工,也使陵墓区的气势更加宏大了。 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在北京以北45公里昌平县境内,山岭逶迤相连,呈向南敞开的马蹄形,在马蹄最北中央,山麓下建成祖长陵。长陵之南6公里是马蹄敞口处,有两座东西对峙的孤立小山岗,在二者之间建大红门,整个陵区即以此为起点。大红门以南直至北京都是平原。这种利用自然地形的方式,令人想起中国古代城市和其他大型建筑重视与大环境密切融合的优秀传统,除长陵外其余十二座陵都分散在马蹄形两翼,略呈弧形,面向公共神道。 据《日下旧闻》的记载,当初选址时,大臣们多主张京西潭柘寺一带,成祖永乐皇帝独看中天寿山,是他亲自选定的地方。成祖在南京登基不久,北京仍时时受到蒙元残余力量的威胁,他决意先在昌平营造陵墓,以示保卫国土迁都北京的决心。 长陵前后三院同宽,围以高墙。陵门砖建三孔券,单层,覆单檐歇山顶。门内第一进院甚浅,东侧有碑亭一,重檐歇山。第二进院方形略纵长,入口为棱恩门,在中柱一线开三门。棱恩门座落在白石栏干围绕的单层石台上,很象紫禁城太和门。第二进的主体建筑棱恩殿在院落后部,形制同于太和殿,正面宽度比太和殿还略大,但深度较浅,是中国现存规模第二的大殿。

明十三陵的风水术(图)

明十三陵的风水术(图) 明十三陵的风水术(图)1、明十三陵大区风水总览图 2、明长陵落脉图 3、明长陵落脉、结穴及水法图尽管风水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其中不乏荒诞无稽的说教和蛊惑人心的骗局,但在它的合理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历史上确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和皖南徽州地区的村镇就是其中的典范。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在昌平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其间。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人们由大红门一路向内,可以领略到各陵建筑和雄伟山势和谐统一结合在一起所产

生的感人效果。明十三陵地形和帝陵分布示意图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水是分不开的,北京城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风水之城,所以要了解风水,不能不来北京,阳宅不能不看紫禁城,阴宅不能不看十三陵,而公墓的风水,正如上面所述,不能不看位于昌平的凤凰山陵园。2006年1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