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前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当我们带着一种回味与欣赏的目光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是否深思过,这种辉煌的基础是什么?那就是经济(可让学生说)。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必修二的第一单元,我们将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我们会发现,中国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出发达的农业,并在此基础上经营出先进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经济的繁荣为文明的萌生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让我们走进历史,一起去了解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表现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进

问题一:中国早期农业的基本状况如何?(课件显示神农氏图像,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和半坡遗址出土的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图以及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家畜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和表格讲述起源概况。其次,让学生阅读课本P4的“历史纵横”的内容,说说中国早期农业起源有哪些特点?此处不用板书,可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这一子目归纳即可。)

教师归纳: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2)原始农业和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问题二:原始农业产生后,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可以通过几个问题结合表格内容和图片引导学生:①“刀耕火种”有什么弊病?②“耜耕”相对“刀耕火种”有什么优点?③为什么这时人们不必频繁迁徙寻找新的土地耕种呢?④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⑤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粗放经营向什么发展的历程?)

教师归纳:

(3)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耜耕——铁犁牛耕

问题三:什么是精耕细作?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是如何实现田间的精耕细作的?(结合表格内容配以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耕作方式、耕作方法、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上可贵的优良传统,给我们今天农业生产的跃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归纳:

(4)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耕作方式、耕作方法、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

2、原因

幻灯片演示材料:

材料1:西欧总体来说地理条件不如中国,西欧的地形极其破碎,本身陆地上没有大平原,而且各处都被高山阻隔,海岸线极长极曲折;而中华文明兴起的关键区域——中原地形很好,气候非常适宜农业,有利于古代中华人民的生产;两地相比:中原地区宜农,面积超大,而且气候良好,陆上交通便利,由于陆地伸展的余地大,古代中国基本上对海洋没有兴趣;而古代希腊(包括罗马)平原小,而且气候不利,地形破碎,陆地海洋交错,所以海上交通发达。

材料2:汉文帝经常对下臣们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3:董恺忱在《从世界看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一文中指出:一、……;

二、中国框形犁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传统犁之一。它的特点是具有曲面壁和摆动性。西方近代犁吸收了中国犁的特点,成为近代农业革命的契机;三、……;四、在

世界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我国是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几个仅有的国家之一,这主要得力于中国农民善于利用生产、生活上的废弃物给土地施肥;五、我国传统农业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精耕细作农艺和较高的单产上。

材料4:在我国,石器生产工具同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一致,那时用石镰收割、石磨盘和石磨棒加工粮食,已经相当进步了。到殷商时期发明了牛耕,生产力水平较过去又有了新的提高,但受到奴隶制的束缚,农业生产很难有更大

广。到了战国时代,“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由于冶铁技术的发明和铁农具的出现,牛耕得以普遍推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问题生成: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分析出古代中国农业发达的原因吗?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古代中国农业发达的原因有自然环境因素,统治阶级采取的政策,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等;而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教师补充: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因此,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也就成为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生和发展,是同当时的经济形态和科技水平相适应的。并且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古今历史发展概莫能外。)

二、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思考与讨论:

1.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

2.什么是小农经济?它还有哪些特点?

3.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能一直存在发展?可是它的发展极其艰难的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以下材料思考分析)

幻灯片演示材料:

材料1:《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西汉晃错《论贵粟疏》(可围绕这几个小问题解决: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

产生活状况?请你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教师总结:

1.小农经济的形成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含义/特点

A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B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男耕女织

C 、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封闭性

D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 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①沉重的封建剥削。

②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有利因素:①有一定的技术基础:铁犁牛耕的普及。

②有一定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

③有限的土地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④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此处有时间可以和学生一块探讨小农经济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如勤劳、朴实、狭隘、目光短浅、小农意识等等)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幻灯片演示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犁耕图

问题生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师总结:

黍 稷 粟

麦 豆 麻 稻 马

牛 羊 狗

猪 五谷六畜图

基本特点:(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结束语】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感悟历史】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不少地方曾燃起过古代文明的火炬,但大多都熄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的衰落;而中国古代农业非常发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今天,中国农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出路在哪里?……(可让学生谈谈)

海南中学历史组:王京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学案导学) 长沙市十一中谢征 学情分析 1.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学案,把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课本结合学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之后老师把学案收上来检查,提取典型案例,拍照后并入教师制作的课件。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史概况,但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线索不太明晰,教师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形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认知障碍点: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城市,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不多,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时难于对本课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看书(P4——P7),划记要点(10分钟) (设计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学案,把学案

最新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培训资料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一、课标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二、课标解读 1.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2.说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3.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范围,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处理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对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让学生先查阅水稻的习性及本地水稻田的种植特点;对于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引导,组织一些练习,让学生分析讨论。课堂结束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范围内,说出一两个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在班上分析讨论。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讨论法,联系实际分析法以增加感性认识,原因分析法,通过因果分析加强各知识的逻辑联系。 五、课时安排 2课时,每目内容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知识,请一位同学总结

学习这一内容的方法。 学生:确定学习对象、分析区位因素、总结生产特点。 师:如何进行区位因素的分析? 生:先利用地图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再分析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找出优势区位因素。 (学习新课) (第一目季风水田农业) 师:下面请大家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以讨论。 (三分钟后) 师:现在请大家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生:要讲季风水田农业的自然因素,先要知道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哪里。 师:那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即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亚洲地图,让学生查找自己的地图,引导学生查找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位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分析区位因素之前要找出农业地域的位置。只有位置找准了,才能准确地查找地形、气候特征及水源情况,这就是寻找农业自然因素的过程。哪谁来概括季风水田农业的自然因素呢? 生:多平原地形,利于水田管理;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水源充足,满足了水稻生长的水分条件。 师:社会经济条件又有哪些呢? 甲生:这里是人口稠密区,对粮食的需求量很大,水稻产量高,种水稻很合适; 乙生:这里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人们的种植经验丰富; 丙生:这里人均耕地少,种植其他农作物很难养活这么多人; 丁生:这里人多,水稻精耕细作需要大量劳动力。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内容】 (人教2003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二教材的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与学生已学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所联系,也为学生学习必修二的第一单元以及后续内容,如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做出铺垫。本课内容包含三个子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学情分析】 5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政治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历史时空和历史常识的把握,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但学生对于史料的解读以及运用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史料,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运用能力,努力做到以生为主,把思考探索交给学生,辅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探讨它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基本特征,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第1课 古代埃及 教案

第1课古代埃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古代埃及地图,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2)知道古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及其专制统治;知道法老的相关知识。 (3)了解金字塔修建的原因、特点以及金字塔建造中体现出的古埃及人民智慧;通过了解金字塔折射出的社会结构,掌握古埃及的阶级状况。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金字塔”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埃及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通过学习法老的统治,掌握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培养认识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君主专制统治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古埃及史,认识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感受古埃及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2)通过了解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感受人类文明的伟大,认识统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奴役和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体会高超的建筑技术以及奴隶们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教学重点 法老的统治;金字塔。 教学难点 通过对金字塔的学习,认识和理解金字塔折射出的上古时代埃及的阶级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网络,查阅古埃及概况、了解尼罗河风光,搜集卡纳克神庙的图片、金字塔图片,以及狮身人面像的神话传说等,力图了解储备更多的古埃及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查阅尼罗河风光、美丽的金字塔、卡纳克神庙,搜集与占埃及有关的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情境导入:[讲故事——法老魔咒之谜(《图坦卡蒙的诅咒》),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故事有很强的趣味性,讲故事既能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有谁愿意讲一讲古埃及的故事法老魔咒之谜。 生:在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墓志铭:“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数十年来,所谓的“法老咒语”越传越神秘,不仅令盗墓者望而却步,而且令很多考古学者和观光客心存疑虑。l999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哥特哈德·克拉默在木乃伊身上发现了足以致命的细菌孢子,它在木乃伊身上可以寄居繁殖长达数个世纪之久。埃及古文物协会秘书长:考古学权威扎西·哈瓦斯博士认为,法老陵墓中充满着一种可以致癌的氡气。经过检测,哈瓦斯发现,尼罗河谷诸法老陵墓的石灰墙内普遍充满了一种叫作氡的有害气体,而医学专家早有定论,氡气可以致癌,也许这正是导致部分考古人员患病的诱因!哈瓦斯公布了检测结果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的科研人员对5座尚未挖掘的陵墓作了进一步气体探测,以便将氡气的危害降至最低。依仗科学这把利器,一个个法老“魔咒”正被哈瓦斯逐个破除。 师:法老是古埃及的国王,法老是如何统治埃及的?而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又应如何认识和评价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古代埃及。 讲授新课: 一、发现古埃及史 1.位于埃及境内的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而古希腊历史学家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请你说说理由有哪些。 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终年干旱少雨,所幸尼罗河纵贯全境,在浩瀚的沙漠中辟出一条狭长的绿洲,而尼罗河流域的居民利用河水涨落的规律,开垦荒地,引水灌田,使尼罗河沿岸变成地中海区域的谷仓,造就了繁荣的古代文明。故古希腊历史学家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明白古埃及文明属于大河流域文明。) 2.古埃及文明是如何消失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1)公元前6世纪始,古埃及文明因外族的不断入侵而衰亡,记载古埃及历史的文字工具——象形文字的识读方法失传,致使古埃及文明史一度湮没无闻。(2)1799年,法国士兵在一个叫罗塞塔的村落旁偶然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陌生的文字。(3)后来,法国文字学家商博良凭借渊博的语言学知识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破解了碑上的象形文字。(4)19世纪,欧洲古文字学家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考古学家不断发掘出古代遗址和文字史料,为现代人认识古埃及文明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一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1)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注: 凡是本文中标有此★符号,就是为了“刻意强调”。后面课文解读就不特别说明。 标题信息: 1、时间—古代(原始社会——1840年) 2、内容:古代农业 3、对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评价,是指同一时期相对中国以外的地区,农业的发展程度相比较而言。 温馨提示:农业发展史的探究,主要从以下九点展开:①农作物种类②农具革新③耕作技术④耕作制度⑤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⑥经营方式⑦社会环境⑧农业政策⑨土地制度。本课主要探究①——⑥点。⑦⑧⑨三点在第四课讲解。 教材原文: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一耒耜(lěi sì释义:古代一种耕地用的农具,即原始的犁。也用作农具的统称。),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教材里的这段文字从两个方面解读: 1、由于中国在商朝时期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探索这之前的农业发展史主要参照民间传说,虽然可信度低,但是反应了中国先人重视农业和农耕文明的历史悠久。 2、今天,科技发达,通过考古,发现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的神农氏之前,即一万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也由此说明历史书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定位,可能随着科技发展、考古发掘、资料解密等而重新定位。) 手持双齿耒的神农氏 (图片解析:神农氏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他手中农具双齿耒才值得关注的,因为此农具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农具用于“松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早期农业主要是相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而言。主要指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农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

农业教学设计(成)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 威海市乳山大孤山镇中心学校刘海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分类。并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图表数据,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3、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并通过了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辩证的资源观、正确的人地和谐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互动)正如歌中所唱的,相逢是首歌,我很荣幸今天能够跟大家一起合作学习,听你们班主任说,咱们同学特别积极向上、也特别好客。所以我很有信心与你们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你们有信心吗?好,孩子们咱上课吧? 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朋友,一个来自广东、这位来自新疆。为了尽地主之谊,老师用威海的特产招待他们。大家猜一猜老师请他们吃了哪些食物? 那么,这些食物都来自哪个部门呢?导入第二节农业 大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课 (一)农业及分类: 1、教师问:你觉得农业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有狭义和广义分。狭义农业泛指种植业;广义农业除种植业外,还包括哪些部门呢?(请赶紧借助课本了解一下)。 2、农业的分类 教师:指大屏幕,这就是老师为远方的朋友准备的午餐,谁能将它们对号入座?。 (二)农业的重要性 1、 人类生存离不开农业 教师:这些饮食都来自于农业。 那么同学们再想想看哪些方面也离不开农业?请解释说明。学生自由回答:身上穿的衣服、鞋;用的课本、桌凳......联系实际利用身边所用物品进行教学。 教师总结:由此可知,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物品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农产品。农业为我们供给吃的、穿的,也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国家政策鼓励从事农业 漫画欣赏:《惠农政策》 教师:大家请欣赏这幅漫画,你能说出这幅漫画的含义吗? 老师也来自农村,记得以前种地需要交税,现在不仅不用交税,反而还有补贴。大大提高了人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3、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同时还吸引了一批年轻大学生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教 师:假如你是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你提倡农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学生回答。 ——播放视频 4、我国农业的现状 (过渡)教师:正如咱们同学所想的那样,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部门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分类 ① ⑥ ⑤ ④ ②

发达的古代农业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A.核心素养: 1.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掌握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 2.掌握小农经济的形成。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B.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C.难点教学: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D.教学方法:启发、探究、练习 E.课前自主学习: 1.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其耕作方式先后经历了从“”到阶段,战国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至西周,主要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我国非常注重水利灌溉工具的创制,主要有曹魏时的、唐朝的和宋代的和明清的风力水车。 F.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人们先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后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3.距今约七八千年时,松土工具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 国农业进入“耜耕时代”,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只是很少使用,主要仍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工具。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商周时,农作物种类更丰富,后来习称的“五谷”均已种植。人们的生活由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注意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趋势 (1)生产工具的数量不断增长,还有品种也不断增加。 (2)许多生产工具自身都在不断完善。如从牛力耕犁的出现,到犁壁的发明,再到曲辕犁的产生等。 (3)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为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 典例剖析 【例1】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 钱、镩 D.铁铲、铁犁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开始出现当时世界上 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战国出现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 (2)汉代 ①发明了播种用的工具——耧车。

第1课 古代埃及 教案

第一课古代埃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金字塔、法老、木乃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在天文和历法方面的成就。初步理解古埃及文明。 2.从《古代埃及》等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3.教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书写“象形文字”的历史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尼罗河这一古埃及文明的母亲河和古埃及国家的演变历程的学习,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古埃及文明进行考察。 2.通过课外寻找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解除对有关金字塔建造的疑惑,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通过课堂展示的象形文字图片,从历史的角度、历史的眼光观察、分析和理解古埃及文字的创制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古埃及文明的学习,了解和认识古埃及的发展历程,尊重古埃及文明的成果,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古埃及金字塔。 【教学难点】 古埃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下载有关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新课,收集金字塔的相关知识及古埃及文明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走过悠久的中国历史,今天开始我们步入世界历史的殿堂。人类文明依河而兴,滚滚逝水交织着人们对河流的记忆。 古代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先后出现了最旱的奴隶制国家,四大文明古国相继形成。 (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并指图讲解。) 教师: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国,还有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展开一场穿梭时空的文明之旅,让我们一起穿过历史隧道,学习和探究古代埃及的历史、建筑与文字。 新课教学: 1.古埃及国家——尼罗河的赠礼 教师: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经常要使用历史地图。通过历史地图,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历史信息。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第5页《古代埃及》地图,并要求学生回答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找到尼罗河并结合地理知识初步了解埃及的自然条件。) 【设计意图】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运用历史地图,能有效的增进历史教学效果。 教师: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文明完全是围绕着尼罗河展开的。在贫瘠的沙漠里,尼罗河为埃及提供了最重要的生命线,它水量充沛,定期泛滥,将从非洲热带雨林带来的带有大量腐殖质的泥沙淤积在两侧的河谷,为农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尼罗河两岸河谷地带,以及地中海出海日附近的三角洲,构成了一条绿色的生命带。直到今天,这条仅占埃及面积三十分之一的生命带,仍养活了埃及90%的人口。 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约1350千米,自南向北流,从南方到北方只需坐船顺流而下,十分方便。那么可能有人要说了,从北向南逆流坐船岂不是很费力?事实上,尼罗河上的风是往南吹的,只要扬起风帆,从北向南行船也很省力。如此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极大地方便了中央政权对埃及全境的控制,因此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宁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 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 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 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重点: 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教师利用引言中神农氏的传说和农作物的遗存,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农业教学设计

密封线 第二节农业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生产部门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分类。(重点) 2、读图说出我国的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重点、难点)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际说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阅读地图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的主要类型及我国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差异。教学难点:导致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读图、填图法、综合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对农业这两个字不陌生,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农村,是个农民,我们的家长几乎天天与农业打交道。大家不妨把自己印象中

密封线 的农业描述一下。(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说的这些活动都属于农业活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农业的有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板书) 同学们在谈论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农业的劳动对象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对,是生物。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 1、归纳:因此,我们把这种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练习:现在让我们小试牛刀:以下活动是否属于农业? 养鸡、养花、打猎、采草药、养蚕、种果树、捕鱼、种甘蔗等 3、按劳动对象不同,农业可划分为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农业部门。 4、农业的重要性:展示课件图片并读课本P91图文材料,完成P92活动题。 (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1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我国众多的人口需要吃饭和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现代化。 从图4.7得出:目前,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多媒体展示各种农产品,提问水果中,本地可生产那些?其他的水果来自什么地方?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土地制度。 识记: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耒耜的出现和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生产力的发展史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劳动者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

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 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 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 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 人民,从此有了农耕。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那么实际上考 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考古 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 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 期农业。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为 什么说是发达的古代农业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一下。 首先整体来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了三个 方面的内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 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大家可以结合书本内容了解 以下,我国早期农业生产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它与后来 出现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答:早期农业的典型特点是刀耕火种。它与精耕细 作的农业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不同。 问:从早期农业到精耕细作的农业在生产工具和耕 作技术上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呢?

最新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农业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农业 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农业的地区分布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状况。 2.认识我国农业分布特点,理解造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差异的原因。 【学习重点】 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 造成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数据调查导入,通过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展示我国众多人口所消耗的产品数据,(例:中国人一天消费多少粮食?一天要吃掉多少头猪?吃掉多少个鸡蛋?喝掉多少吨纯净水?等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 (一)自主探究: 1.学生阅读课本P90-91页内容,独立完成P92页活动1、2,体会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学生结合本市县的农业生产概况,了解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状况。 教师小结: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还未全面的形成农业的现代化。 (二)合作探究: 认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学生阅读课本P93页图4.10,完成以下任务: (1)图中的红线有什么地理意义? 学生指出:400mm等降水量线。 (2)以这条线及秦岭——淮河线为界,我国农业分布整体上体现出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表现为东西差异,南北差异。 2.结合课本文字内容,学生归纳整理,完成下列两个表格: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区域产业主要分布地区原因 东部 种植业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 林业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和东南部的人工林 区 渔业东南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淡水渔业最发 达) 西部畜牧业 四大牧区(内蒙古牧 区、新疆牧区、青海 牧区、西藏牧区) 主要由降水的空间分 布规律决定 (2)阅读课本P94页图4.11,列举出我国东部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差异。 分布地区耕地熟制主要作物原因北方 东北 华北旱地为主 一年一熟粮食作物:春小 麦 经济作物: 玉米、大豆、甜 菜 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粮食作物:冬小 麦 经济作物: 玉米、花生、棉 花 降水较少、热量 较低 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秦岭—淮 河) (三)合作探究:

第1课古代埃及学案

第1课古代埃及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图片识记古代埃及文明发源地,古代埃及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古代埃及文明成就和象征。 2、理解古代埃及文明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和理解古代埃及最高统治者法老与金字塔修建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1、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古代埃及文明与大河流域的关系。 2、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重点 1、古代埃及文明发展的过程 2、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及与法老统治的关系 学习难点

1、古埃及文明的产生与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2、理解古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二)新知学习: 【导】教师:”……金字塔是一个巨大无线电放大器”这绝对是一个足以轰动世界科学界的超级新闻,因为谁也不曾想到4000年前技术落后的古埃及文明竟建造出这样一个无比神奇的无线电放大器。这到底是一次巧合还是一次有意识的安排呢?现在没人知道,还需要科学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不过这次有关金字塔的重大发现对科学家却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金字塔是什么象征?这里发源了什么文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代埃及》,共同探寻答案。 1.自主学习(独学) (1)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哪里?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 (2)古埃及文明的国家的发展历程有哪些?(何时出现国家?何时统一?经历了哪三个时代?谁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其领土南北到哪里?何时发生灭亡?)(3)古埃及在科学和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 (4)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什么?最大的金字塔是什么?最高统治者称什么?古埃及文明象征与最高统治者有什么关系? 2.合作探究(群学) 【议】讨论:尼罗河与古埃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3.展示提升(群学) 【展】 个人展示一:(1)古埃及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有哪些?它属于一种什么类型的文明? 个人展示二:(2)金字塔主要是由谁来建造的?你从中能够悟出什么道理?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它的建造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说明了历史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4.达标测评: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宏观概览 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纲明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主干知识理一理] 1.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 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拨云见日想一想] 1.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 试答 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 2.你知道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什么吗? 试答 提示:曲辕犁的出现。 3.“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 试答 提示:否。“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什么? 试答 提示:(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5.试分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试答 提示: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史论要旨背一背(先填后背)]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古代埃及教案

第1课古代埃及 教材分析 《古代埃及》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1课,新的部编教材对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重编.原人教版教材利用一节课讲述了除中国之外的亚非三大文明古国,而新教材则将其编为一个单元,分三课时,分别讲述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古代埃及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史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法老的统治。三部分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长,精力旺盛,独立性增强,接受新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也趋于成熟,完全具有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但他们还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精力充沛,但不耐久;活泼热情,但不深刻。所以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本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充分利用古代埃及文明的魅力—金字塔的神秘科学严谨;木乃伊的奇妙制作;太阳历的先进;象形文字的产生等等,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历练,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同学们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埃及文明的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概括古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说出古代埃及疆域的发展变化。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知道古埃及医学和天文学的产生。概括金字塔的情况,知道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及修建的意义。 2.通过识读《古代埃及图》了解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的疆域。 4. 了解古代埃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锻炼概括归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古代埃及文明与金字塔 教学难点 埃及文明中的成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4)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本课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第一目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第二目从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三个方面加以介绍;第三目讲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经济史的掌握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有普遍较差,因此在讲述经济史的内容,特别是古代经济史时,需要我们尽量联系实际,借鉴浅显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学生。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 第二课时教案 定安中学陈发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东部与西部的差异: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界线是等降水量线。 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 洲。、、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为 主;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 国最发达的地区。

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差异: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 是。 读上图和文字,完成表格。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粮食作物──、、玉米、谷子等 纤维作物──、麻类植物 油料作物──、、芝麻、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等

饮料作物──、可可、咖啡等 药用作物──人参、天麻、黄连等 ①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春小麦)和南方北部地区。 九大商品粮基地: ①三江平原(春小麦)②松嫩平原(春小麦)③江淮地区(水稻)

④太湖平原(水稻)⑤鄱阳湖平原(水稻)⑥江汉平原(水稻) ⑦洞庭湖平原(水稻)⑧成都平原(水稻、冬小麦)⑨珠江三角洲(水稻) ②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疆南部。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油菜带); 主要分布在华北的河北、山东等地区(黄淮花生区)。

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新疆等高纬度地区。 主要农产品出口基地与新型农业: 农产品出口基地:、太湖平原、闽南、。 新型农业:农业(以出口创汇为主)、农业、农业、农业、大棚农业等。 ③我国畜牧业的分布 仔细读我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完成表格。

[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刀耕火种”、“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等词语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简要情况。 (3)简述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的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课标内容全解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耕作方式的出现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经历了由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的简单模仿到“火耕”的变化。 在原始农业的最初阶段,农业生产具有下列显著特点:耕作方式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生产工具只是极端简单的石器;人们受地力所限而经常迁徙,因此生活极其困苦。总之,“刀耕火种”代表着最原始、最低级的生产力水平。 [“火耕”图片说明] 课本插入了两副图片,一是云南独龙族人砍伐森林、准备火耕的场面,二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两个民族都曾经长期采用火耕的方法进行耕作。由于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原始社会人们实行火耕的典型遗址,所以两族采用的耕作方式被认为是原始社会人们的耕作方式。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人们无法找到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有力证据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根据部分落后部族的相关情况进行推断。例如,近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研究远古人类的社会组织情况,就是根据一个海岛上原始部族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情况来判断的,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和分析,写出了著名的《古代社会》,成为研究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权威。[概念理解]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也称为“火耕”。是在砍伐树木和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以起松土和增加肥力的作用,然后用极端简陋的木器、石器耕种的耕作方法。这是原始农业曾经长期采用的生产方式,代表的是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例1]下面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