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感受

逍遥派门徒






背景介绍:
亚里士多德学派被称为“逍遥派”或“散步学派”以其自由 轻松的学术和逻辑极强的哲理推断著称。表面上无拘无束的自由散步之下,却蕴含着极强的思维脉络。






特别喜欢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小言中的一段话“散步的时候可以偶然在路旁折到一支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子上以作散步后的回念。”看这本书如同在读一首哲理小诗,看似不相容的散布与逻辑,在宗白华先生的诗性圣手下变得相容,读书感想就是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散步不一定没有逻辑,如果是“逍遥派”门徒的话,以一种散步的心态,自由地跟着思绪走,当散步回来的时候,自己会不经意间地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读书习惯和方式写了出来,先读人再读书进而有所思。所以在本篇散步日记中,你会发现我在《中国美学史大纲》、《西方美学简论》、《美学散步》这三个美学花园中散步时留下的足迹。
一:散步之初,心情准备。
书名之谜。两本书中我比较喜欢研究《美学散步》,也许是《中国美学史大纲》的书名过于直白让我失去了探秘的兴趣,而《美学散步》中散步与逻辑的冲突让人着迷。也就像宗白华先生自己说的那样“散步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而你们却能在行云流水般的话语中感受到传统意味的隽永哲理。本以为就像散步一样随手拈来的名字,但是读过之后,才慢慢地感觉到这种散步的风格有其必然性。首先,宗白华先生生活在一个民族危亡和学术危机的特殊历史时期,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否定传统文化,以及排山倒海般的“西化”风潮冲击下,宗白华先生并没有随波逐流,他的美学研究方式也就是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精神,本着要突出中国美学个性的研究目的,以中国美学为根基,将西方美学有益的成果转化为促进中国美学现代化进程的动力。这就使他的研究必定不会只是局限在中国美学范围之内,也不会脱离中国美学而全盘西化,却是要在古代与现代、中国和西方、感性与理性之间勾连和贯通。“散步”这种方式成为实现上述勾连和贯通的有效形式,这种有效形式给予他的研究以充分的自由,可以从不同的时代、地域、观念的美学中获得营养,并将它们化作血液融入他的美学的生命节奏之中。因此在《美学散步》中,你可以一会和晋人谈玄论道,一会在罗丹的雕塑面前感慨自然之美。其次,朱光潜先生说的好“不

通一艺莫谈艺”自己没有丰富的艺术实践,就很难谈出真切的艺术感受,因而也很难让人信服。宗白华先生不仅仅是著名的美学家,还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他的《流云小诗》与冰心、冯雪一起曾轰动当时。“艺术家中的哲学家,哲学家中的艺术家。”难怪在读此书的时候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诗性魅力,原本枯燥的理论,在宗白华先生的笔下,却能流出诗一样的和谐。再加上中国人追求的是心灵与自然的合一,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直接起源于对山水美的发现和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所以《美学散步》的名字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二:散步之时,惊奇发现。
《美学散步》的诗性散步,也只是简单地引你入美学大门,但是当你要仔细去观赏美学之花时,你会不自觉地拿起叶朗的这本《中国美学史大纲》,过度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彷徨,带着镣铐的跳舞,而能展现出最有魅力的舞姿。如果你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中国美学史大纲》,你会不自觉地记下这些文字。本书对于中国美学史做了系统地研究来论证中国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首先,没有任何一本书会无缘无故地形成这样的特征的,要想弄个明白,我们可以翻开书的绪论部分,过去世界各国讲的美学理论,基本上属于西方文化的范围,并不包括东方文化。这样的美学史片面的,称不上是真正的国际性的学科,所以必须着重研究东方美学(特别是中国的美学)的独特范畴和体系,叶朗先生也就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中国美学体系的建设的研究,《中国美学史大纲》也就是叶朗先生努力践行这个目标的成果,所以本书进行系统地研究中国美学的产生、发展就能找到根源了。其次,“略小而存大,举重而明轻”。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程,美学观念何止千万,要是都一一到来,一本633页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是根本不够的。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也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中国美学的精华所在,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什么是精华,每个时代的代表性美学家和代表性的美学著作既是精华。中国不管是在政治史还是文化史,都不会忽略掉一个时代,那就是先秦时代,用宗白华先生的话就是,那是一个政治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却是思想上最自由的时代,思想上的活跃留给人们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思想文化宝库,面对如此庞大的思想文化素材,如何建设系统、脉络清晰的美学历程。略小存大举重明轻。比如在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作者着力研究的是老子、庄子、孔子,以及《易传》、《管子》、《乐记》的美学思想,从这些重

要美学家和著作中分析中中国古典美学在发端的特征,而对孟子、墨子等人以及《考工记》、《礼记》等著作,有的没有论及,有的则是一笔代过或者只是作为背景资料来论述。这样对发端时期的美学思想的研究就能更集中、更彻底,使作者能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深入下去,在总体上把握住许多重要的、有价值的线索。最后,注意对中国美学史上的美学命题的深刻、系统的研究。作者认为“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同时“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所以在书中,你会发现作者集中了每个时代的最精华的美学命题进行研究,并注意在美学命题的历史发展规律中进行思考。比如在讲到意境说的诞生,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意境说”的提出年代,而是深究其本源,从先秦《易传》提出的象这个范畴,再到魏晋南北朝时由象向“意象”的转化,从而在范畴的转化上揭示了“意境说”的诞生;又从“意境说”对书画美学、诗歌美学等影响中,探究它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意境说”是作者在美学命题上的系统研究,而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作者在绪论中就 读者提供了一条中国美学史发端、展开、总结的基本脉络。表现在书中就体现在对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命题的研究上,作者没有吧它从美学发展的系统逻辑上抽离。
一部著作中必定有作者本身的思考角度。记得看过曾繁仁先生写的《西方美学简论》,本书的大概脉络是按照年代的发展脉络截取了西方美学发展史上一些著名美学家的思想。书中多以第三人称的转述形式,高度精炼地概括美学家的思想,并在最后对美学家进行总结式的评论。是著作必定包含着作者自己的主观倾向,比如在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时,曾繁仁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更偏向于陶冶作用。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你也可以看到叶朗先生在理论提出的自己的新观点。关于中国美学史的起点问题,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孔子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的起点这个命题是值得商榷的。分别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进行论证,从历史角度看,孔子并不是最早的哲学家,老子要早于孔子,《史记》中有老子的传,传中说老子就是老聃,是《老子》一书的作者,而且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问题。从理论本身来看,《老子》一书的哲学味道要比《论语》弄得多。《老子》书着重讲宇宙观和认识论,而《论语》侧着重讲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老子建立的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从美学的发展规律看,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如

“道”、“气”、“象”的范畴和“涤除玄虚”等命题,影响和规范了后世一系列美学范畴和命题的产生、发展,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观照理论、意志理论、审美风格理论以及审美心胸理论等的形成都发生了极大的作用。中国美学的许多范畴和命题在起点上几乎都可以归结到老子美学那里。其次,对一些过去和现代的美学命题认识上有了更精到的理论。如果在三年前你问我中国美学的先驱是谁?我可能回答你是王国维,就像叶朗先生说的那样。中国在近代之前是没有美学的概念,是由具体引入进的外来概念,王国维就是西学东渐的先驱,他的理念借鉴更多地是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在对分析王国维的评论中,叶朗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比如王国维所谓的“入乎其内”,同我们现在主张的深入生活的含义并不相同,原因在于王国维关于“宇宙人生”的概念同我们关于社会生活的概念是根本不同的。我们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王国维所说的宇宙人生或者生活,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生活者非他,不过自吾人之知识中所观之意志”这十分鲜明而确定的唯心主义人生观。理解王国维所谓“入乎其内”,自然不应该脱离这一唯心的人生观。
三:散步之后,回味无穷。
首先,一个理论家不仅是某种政治和哲学路线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改革开放,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宽容的增加,文化上更是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革期间由于学术研究中的极“左”思潮而后简单化倾向,再加上受到苏联界的影响,在学术中出现了一些错误观点。改革开放,百废待兴,时代在召唤学术界纠正一些错误观点。如果你翻开曾繁仁先生的《西方美学史简论》你就会发现书中无不透露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一种新思维的成熟一般都是从批判已有的思想开始的,就像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从批判柏拉图开始。“不仅仅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而且还暴露出柏拉图藐视人民群众的奴隶主贵族观点”这是汝信、夏森先生在谈到柏拉图有关美的本质理论时,认为曾繁仁在书中看先肯定了了汝信、夏森先生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列宁所说过:“原始的唯心主义认为,一般是单个的存在物,这看来野蛮的,骇人听闻的荒谬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对美本质的探讨上有其贡献性。因为在柏拉图之前,人们对于美的认识还处在朦胧的状态,而将美与美的事物及美的特性混淆在一起,只有柏拉图才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美本身”这个概念,并将“美本身”与美的事物及美德特性区别开来。在曾繁仁先生的《西方美学史简论

》中,你会发现在本书中作者把对西方美学家理念的理解很好地和中国那个时代的美学潮流相结合,有的是批判潮流中的错误理解,有的是对当下理论进行理论的源泉的剖析,这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中的时代气息相似,只不过相对比曾繁仁对美学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进行更为细致的剖析。在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你会感觉到本书不管是在纵向还是横向的分析上都有很高的建树,但是单单缺少对政治、经济等的分析,往往对书中的历史政治背景只是一句话的介绍,比如对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思潮的分析上,对历史政治只做了一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后就是集中篇幅研究美学命题,有意无意地远离了历史的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经济为美学命题的建立、发展、研究提供而来无穷的素材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美学就是满足社会历史发展提出的要求,同时社会历史也是美学发展的必然。还是拿魏晋时期作比较。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历史在起到很大的作用,魏晋时期的社会动荡,政局混乱极大地刺激了文人对于自热山水的厚爱,从山水之乐品味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魏晋时代出现的一个特殊阶层---士族,他们生活富裕,世袭的官位、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有充足的条件去体验自热品味人生哲学。这也直接导致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和对玄学的热爱。这只是简单地列举从社会历史中寻找美学源泉的基础。而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针对单一美学命题进行分析,虽然在前后历史时期上系统逻辑能使人们对美学的发展脉络很好理解,但是对于美学的根源研究总是稍有所缺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