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大一统”货币政策负面效应与矫正之策

一、宏观视角下:“大一统”货币政策调控形势下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这样做,国家可以从总量上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控并促成二者的基本平衡,保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和较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效应差别较为明显,并由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全社会和谐发展

各具特色的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区域在经济波动周期上存在差异,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也相应有一定的反差。新一轮宏观调控后,中央银行收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对防止苏南等发达地区经济过热有显著的效果,但对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显得“刹车”过早。2004 年 1 季度泰州经济欠发达的兴化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2%,比全省、苏南水平分别低53.58 和73.48 个百分点, 2004 年以来,随着国家连续推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正处于健康发展周期的泰州市房地产市场“过早”降温,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出现了建市以来的首次下降,乃至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排队购房的现象。信贷投入与现行生产投资热土地区错位,沿江开发的主体地位和区位条件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和发挥。

(二)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居民和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一般大于45%,比经济发达地区高出10~15 个百分点。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富裕社会,而欠发达地区才初步进入小康阶段,相当多的人口还只是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承接国家货币政策的条件和能力都非常有限,所需资金主要靠自筹资金和民间借贷解决,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居民和企业负担。调控作用显现后,即使在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更多的微小企业主要偏好于民间融资,且主要融资行为不受国家宏观调控的“深度”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这一难题,而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组织规模过小,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欠佳,资信等级偏低,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又不完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成为货币政策难以覆盖的盲区。2004 年宏观调控后,泰州辖内“马太效应”更趋明显。中小企业和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融资难度上升。

(三)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货币政策信号的有效传导

本轮宏观调控中,尽管中央反复强调“有保有压”,但由于一部分商业银行信贷调控机制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在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时,往往更多地采用贷款余额控制等硬性调控手段,特别是银行监管机构对2004 年3 月末所有固定资产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后,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信贷投放“一刀切”现象。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未能从根本上走出“一放活,一控就死”的境地,信贷投放一度呈大幅回落态势,在某一时点上还出现了“只收不放”的现象,全年新增存贷比较大程度上存在不平衡性。2004 年一季度贷款净增39.15 亿元,同比增长36.41%,4 月至11 月份,宏观调控效果作用显现,贷款增速持续加速下降,并于10 月份达到谷底,当月净下降 4.21 亿元;12 月份受部分新的储备项目启动和年末信贷计划控制放松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恢复性大幅反弹,净增7.75 亿元,同比多增14.52 亿元。

贷款增长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经济发展对信贷供给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匹配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全年新增贷款高度集中在年初和年末,一季度和12 月份新增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的比例高达74%,同比提高37 个百分点。年末,中长期贷款新增占比同比提高了4.93 个百分点,而短期贷款占比却下降了10.13 个百分点。各地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对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机构传导的有效性影响较大。从地区结构看,新增贷款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2005 年全年市区新增贷款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0%,占比较上年上升10 个百分点。经济相对薄弱的兴化市和姜堰市新增贷款份额仅为11%和9%,分别比上年下降5 个百分点和7 个百分点。本轮宏观调控中,在兴化市这一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不良贷款率较高,“双降”的压力很大,并使信贷投放能力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将贷款权限上收到分行,县支行基本上无权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较低,较多的存款难以转化为贷款,货币政策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图难以实现;证券、保险机构规模小,数量少,市场资金交易总量不大,金融市场整体来讲很不发达,货币政策信号通过金融市场传导时部分“失真”。随着宏观调控作用的继续显现,一些企业的资金链还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企业存量贷款还存在劣变风险。2005 年末,剔除政策性剥离、核销因素,泰州市不良贷款实际比年初上升1.3 亿元,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升2.88 亿元,其它商业银行上升

0.16 亿元。

(四)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最终不利于调控目标的实现

宏观调控后低收入阶层、下游企业承受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 对地方经济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央行关于稳定币值、抑制通胀的目标还远没有达到。一是低收入阶层生活更趋困难。粮食、油、肉、菜、煤炭、液化气,是居民生活消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上述商品20%以上的价格涨幅如果对中等收入阶层还能承受的话,对低收入阶层可说是难以承受,高位运行的物价走势对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态势和增幅产生负面影响。二是部分下游生产企业难以为继。煤、电、油、运、农产品和钢铁是工业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提高难以得到转移和消化。价格上涨对交通运输和化工行业影响产生了一定影响。据对兴化运输公司调查,04 年宏观调控后客运每辆车每天因燃油价格上涨要增加直接成本70 元,1- 12 月因燃油价格上涨而增加成本2700 万元,成本上升18%。另据对泰兴化工开发区调查,05 年1- 12 月其主导产品总体成本上升了25%,其中的88%的上涨成本是由煤炭涨价上涨引起的,1- 12 月份,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5.12%,减少0.26 亿元。三是一部分工业企业效益出现下滑现象。从我中心支行2005 年监测的30 户工业景气企业情况来看,企业对原材料购进价格和生产资料综合价格水平判断指数分别比同期上升21 和15 个百分点,多数中下游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速度远远快于消费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亏损面增加。1- 12 月景气企业产品销售成本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6.11%和下降12.36%。同时,由于投资增速骤然下降,导致投资领域的部分企业产品库存迅速增加,12 月末景气企业存货同比增加1.06 亿元,增长4.59%。企业效益下滑必然会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货币政策区域性取向:应妥善解决三个问题正确处理三对矛盾

在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金融差距越来越明显的条件下,集中统一的金融政策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效应明显不同,形成各经济区域之间的不同产出,不利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总量调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适度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实施结构性调控,促使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和适度差别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应是今后加强和完善金融调控的现实要求。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妥善处理好1、货币政策的集中统一性要求和区域性取向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企业商业化经营方向与县域经济、特别是“三农”比较效益没有优势的矛盾。货币政策在结构调

控和区域化取向上应侧重促进经济增长,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上,应对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进行必要的授权和实施有效的激励,实现信息、权力和责任三者之间的对称,这样,才能在不违反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确定符合各自区域特殊性的区域货币政策。在农村地区,要充分认识“三农”问题的弱势效益、农村金融的“脆弱性”与商业化经营方向的深层矛盾,要与农村经济产业政策“量体定制”出相适宜的货币信贷政策。2、妥善处理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总量稳定和区域协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服务功能扩张的冲动与金融管理价值取向的矛盾。实践证明,各区域、各行业之间的经济如果不能协调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很难实现,人民银行要实现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是非常困难的。央行监管职能调整后要协调相关监管部门注重主动培育农村经济中的活跃成分和市场化主体,重点监测民间资本流向和民间融资规模、投向及利率,引导民间融资更好地为“三农”服务。3、妥善处理好资金存量流量调控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与社会生态环境不佳之间的矛盾。在各经济区域的市场化、货币化程度很不一致,金融繁荣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资金的边际利润率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资金总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和金融繁荣地区,导致资金的流量、流向和总量的地区分布失衡,形成“马太效应”,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适度差异化的区域货币政策能够调整各地区之间的资金边际利润率,调节资金的流量,促使社会资金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同时,还能趋向地区平衡,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产权制度

当前最为迫切的是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金融制度中最核心的制度,它的建立与完善能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有利于财富积累和长期的经济活动。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在于通过产权界定、产权安排、产权经营以构成完整的产权运行,激励足够多的有谈判能力的产权主体的产生,并通过多元化产权主体的市场竞争,增大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化的份额,以外在的压力和竞争迫使现有金融体系发生变迁,从一元垄断走向多元竞争。

(二)完善金融发挥作用的环境,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

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一方面取决于金融体系本身是否完善,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金融运行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这两个方面互相作用,相互制约,直接影响着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效率。在现阶段,货币政策经受着来自经济运行的诸多挚肘,要想在现行条件下成功地进行宏观调控,必须寻求货币政策同其他宏观政策的配合。

(三)改进金融管理行为和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经济金融生态环境

各级政府要积极创建营造守信的经济安全区和金融环境生态示范区,深入开展“一创四评”和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为“创建金融安全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为先导,形成县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推进县域经济金融环境综合整治,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搭建“金融生态平台”。改进金融监管行为和方式,为县级支行传导实施货币政策作保障。当前要积极消除以往偏重防范风险、限制银行竞争、压制金融创新的消极监管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金融监管的弹性,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开展同业竞争,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增强微观金融主体的活力和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灵敏性。要创造条件建立全辖范围内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与农户贷款担保机构和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完善农业贷款保险机制;要协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切实解决资产评估、公证、转让中的收费过高、手续过繁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为基层商业银行发展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创造条件。要尽快改革现有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参考文献:

[1]梁卫军.浅议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作用[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05).

[2]钟瑶. 对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徐瑞娥.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观点综述[J]. 经济纵横,2005,(03).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范文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 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1.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决策时滞。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1.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调整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或力度,需通过操作变量的反应,传导到中介变量。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都要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动来影响中介变量而产生效果。而政策是否能够生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敏感程度。2.市场时滞。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货币政策要通过利息率的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或者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经由消费的收入弹性产生效应。不仅企业部门对利率的变动、私人部门对货币收入的变动作出反应有一个滞后过程,而且投资或消费的实现也有一个滞后过程。各种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作用力度大小不等,社会经济过程对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反应也是具有弹性的。因此,中介变量的变动是否最终能够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还取决于调控对象的反应程度。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外部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 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5(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5(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 观调控) 课程时间教学环节:社会调查 【实践教学目的】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使学生对金融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为学习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内容】 货币银行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担负着向学生开启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大门和提高学生金融理论素养的任务。 实践教学大题目安排为三个 1、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2、关于我国金融监管 3、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 近三年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媒体上的讨论也很多。在课堂上,有些老师说人民币照着这势头升值,终有一日能替代美元的地位,也有些说这时候人民币是不好的做法。 昨天在《经济郎眼》看到这样的报告:“近期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而逆转。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约30%,但自去年第四季度起,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持续扩散,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明显,0.88%的贬值幅度创下了自1994年以来最大值,有媒体认为这基本宣告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时代的结束。”中,我发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幅度波动挺大的。 由此可看我国的货币汇率变动波动幅度大且持续的。因此,我想要探讨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情况,了解我国货币政策下的汇率变动情况。 (二)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生活联系的日益紧密,各国经济生活的现实表明,国际货币交换作为国际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仍然受着价值规律的支配。谁违背这个规律,谁就必然要付出代价。由于汇率作为一种特殊的价格,不但影响个别的经济活动,而且还会影响一国所有的对外交易,因此,研究我国货币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货币政策控制

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它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有三大构成要素:①货币政策工具;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③货币政策目标。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去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由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因而货币政策的三要素之间存在一种逆向制约关系。 2.试述货币政策目标内涵及诸目标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答: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亦称货币政策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①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 ②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 ③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 ④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①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了,就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定,物价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两者难以兼顾。 ②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一般而论,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稳定币值有利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币值。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在经济发展快时,总是伴随着物价较大幅度的上涨,而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又会受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国家政策和货币管理当局只能在可接受的物价上涨率内发展经济,在不妨碍经济最低增长需要的前提下稳定币值。 ③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衡国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因为国际收支

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

第七篇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 ●本篇与前几篇的关系: ▲前一个循环的结束,下一个循环的开始,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发展及经济发展。 ●主要内容: ▲第二十章讨论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介绍了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讨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问题。 ▲第二十一章讨论金融监管:分析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着重研究了国家对商业银行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二十二章讨论金融与经济发展:辩证地分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介绍了“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探讨了金融创新对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影响,以及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 第二十章货币政策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货币政策理论中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作用过程诸范畴,学会利用货币政策原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实现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习要求: ★了解货币政策的定义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内涵,理解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 ★掌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原因。 ★熟练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了解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使用情况。 ★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容和过程,认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内容: (一)本章应该重点识记的基本概念: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措施的总和。 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则专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狭义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中国货币政策

一.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这几年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结构化,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稳回升。 从宏观上来说,2013年至今,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呈现“精准定位,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持续发挥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完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其政策内容满足了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拓宽了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的成本,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了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3—15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根据外汇流入、货币信贷增长等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政府方面也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了每年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物价调控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双向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分析监测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力度和节奏,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适时适度进行流动性双向调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 B、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稳定。在国际金融形势复杂、流动性供求方向多变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保持操作利率大体稳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C、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持续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2.适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接受高等级债券和优质信贷资产等合格抵押品,向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视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金融稳定。 3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并持续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信贷支持。 4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

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

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饿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而现代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社会总需求的平衡;2、通过调控利率和控制货币总量追求货币均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 4、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5、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中央银行难以正确地制定和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货币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导性金融变量。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并不直接处于中央银行控制之下,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选择某些与最终目标关系密切、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影响并在短期内度量的金融指标作为实现最终目标的中间性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控制和调节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因此,中间性指标就成了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对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择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自1984年到1995年,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种做法符合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在把银行信货作为资源进行直接分配的情况下,货币总量控制与信贷投向分配都由计划安排,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两个目标比较容易协调。但是改革开入以后1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倾向政策的双重目标并没有能够同时实现。1953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对“双重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个目标体现了两个要求:第一,不能把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从主次看,稳定币值始终是主要的。从顺序来看,稳定货币为先。中央银行应该以保持币值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货币的基本立足点。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20世纪8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沿用了改革开放前的做法,即以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把贷款规模作为中介指标的理论依据是:货币都是通过贷款渠道供应的,“贷款=存款+现金”,只要控制住贷款,就能控制住货币供应。随着市场化金融运行体制的确立,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逐渐失去了两个赖以生存的条件:一是资金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二是国家银行的存款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迅速提高。因此,中央银行指令性的贷款规模不宜再作为中介指标,而应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变量。中国人民银行按月对其进行统计监测,以利于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四个: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超额储备金率。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

(2020年编辑)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 3、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主产总值的年增长

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主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4、国际收支平衡所谓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一般而言,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一般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的。因此,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贯彻和目标实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方式转向间接调控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五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①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②存款准备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 从汇率情况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采取类似于一种参考双“锚”模式,即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在美元走强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美 元走弱时则参考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元上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 相对走弱,但对一篮子货币仍然是上涨的。这有助于防止或减缓人 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对内将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对外将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主动挤压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也是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 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 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 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 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 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 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

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 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 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 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 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 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 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 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 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 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 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 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 增速依然高达22.1%。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最终版.doc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 (一)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 政策。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 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二)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 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 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 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 的主要推手。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 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 好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 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 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 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 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 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 一定的局限性: (四)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 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

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 1.调整产业结构,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 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 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5.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 通道。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 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 涨。 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对结构性通胀,财税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和轻重可调节性而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平抑价格上涨。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1.控物价,就是要保证有效供给,特别是食品、煤、电、油、气、 运的供给,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 面通胀。 1)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完善 和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

货币政策调控

货币政策调控 货币政策理论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 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主要的货币政策理论有以下四种: 古典学派: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名义货币数量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变量完全没有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化只能引起物价的同比例变化,因此货币政策对调节经济景气无能为力,即“货币中性论”。凯恩斯学派: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真正起点,应该是凯恩斯在1933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在该书中,凯恩斯认为,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通过利率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因此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中性”的,同时由于价格粘性因素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修复所出现的失衡,需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对

市场失衡进行修正,以减小经济的波动。其政策操作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相对低迷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在经济相对过热时,则用相对从紧的政策来应对。随后,宏观经济政策成为各国政府所倚重的经济 调控工具。货币学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通货膨胀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首要难题时,面对无法解释通货膨胀的凯恩斯学派,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又以现代货币学派的形 式卷土重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更是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高峰。合理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卢卡斯为首的合理预期学派给了凯恩斯学派 最后一击,提出没有预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原因,有预期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完全没有影响。 综观以上各学派的观点,基本结论大致可以分为“货币政策有效”和“货币政策 无效”两种对立的观点。凯恩斯主义认为能通过宏观政策逆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 经济波动;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

小度写范文2017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2017中国货币政策]模板

2017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2017中国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中国货币政策,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7中国货币政策如下 一、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项: (一)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三)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法定准备金的交存分以下情况: 1.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人民银行总行。 2.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其总行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 3. 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行。 4. 城市信用社(含县联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现行体制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 5.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存入其总部所在地的人民银行总行(或分行)。 6. 经批准,已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其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法人(或其一家分行)统一存入所在地人民银行分行。 (四)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 1. 各商业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旬第五日至下旬第四日每日营业终了时,各行按统一法人存入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与上旬末该行全行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低

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1)论文

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1)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有效性货币政策理论概述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主要的货币政策理论有以下四种:古典学派: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名义货币数量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变量完全没有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化只能引起物价的同比例变化,因此货币政策对调节经济景气无能为力,即“货币中性论”。凯恩斯学派: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真正起点,应该是凯恩斯在1933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称《通论》)一书。在该书中,凯恩斯认为,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通过利率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因此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中性”的,同时由于价格粘性因素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修复所出现的失衡,需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对市场失衡进行修正,以减小经济的波动。其政策操作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相对低迷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在经济相对过热时,则用相对从紧的政策来应对。随后,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所倚重的经济调控工具。货币学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通货膨胀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首要难题时,面对无法解释通货膨胀的凯恩斯学派,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又以现代货币学派的形式卷土重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更是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高峰。合理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卢卡斯为首的合理预期学派给了凯恩斯学派最后一击,提出没有预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原因,有预期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完全没有影响。综观以上各学派的观点,基本结论大致可以分为“货币政策有效”和“货币政策无效”两种对立的观点。凯恩斯主义认为能通过宏观政策逆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经济波动;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按规则行事”,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而在实践中,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但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

第十一章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 2、物价稳定: 3、充分就业: 4、经济增长: 5、国际收支平衡: 6、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7、防御性公开市场业务: 8、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9、货币政策效应: 10、货币政策时滞: 二、单项选择题。 1、因具备调控力度大、效果好、灵活性大等优点,而成为各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最常用的手段是(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产业政策 D、收入政策 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都把( )作为其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A、稳定物价 B、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均衡 3、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消除了(),社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A、摩擦性失业 B、自愿失业 C、非自愿失业 D、结构性失业 4、中介目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是指中介目标具备()。 A、相容性 B、可控性 C、相关性 D、准确性 5、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 A、可贷资金量减少 B、可贷资金量增加 C、可贷资金量不受影响 D、可贷资金量不确定 6、凯恩斯学派主张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A、货币供给量 B、利率 C、法定准备金 D、超额准备金 7、货币学派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D、超额准备金 8、目前,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 )。 A、信贷规模 B、现金发行量 C、货币供应量 D、信用总量 9、下列不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主要冲突的是()。 A、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B、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 C、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D、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试述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

试述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 答:(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第一,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第二,再贴现率的含义及应用。再贴现率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西方国家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再贴现率。我国分别称为再贷款和再贷款利率。第三,存款准备率的含义及应用。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中要上缴一部分给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率。 (3)货币政策的应用 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当经济萧条时,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社会上存在失业的压力,政府的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为此就是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所以必须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反之,当经济膨胀时,必须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具体地说,在萧条时,要买进有价证券、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繁荣时,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

结合实际: 由于经济危机刚刚过去(或者说还没完全过去)我国目前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进而降低银行利率以及调整银行间隔夜拆借率来保证充足的货币供给适度扩大借贷规模从而实现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目的对于外向型经济体来说在低利率水平运行对保持本国汇率优势是有利的比如日本长期的零利率政策中国现在基准利率大概是2.4%左右吧相对大部分国家还低很多的。 又例如:2008年底,我国为了抵抗由美国传导至国内的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不断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例如最新的一次应该是2008-12-25从14.%下调至13.5%。同时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9年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总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这些货币政策缓解量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量经济的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