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重点(四至六章)

临床心理学重点(四至六章)
临床心理学重点(四至六章)

第四章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

第一节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

1、应激现象的特点:

1)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如生物学和理化),又有象征性或符号

刺激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刺激物)。

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多数情况下,生

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4)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

5)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

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应激——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

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3、心理应激指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在心理应激中,心理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对

环境要求的认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心理应激(概念)——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

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5、应激原——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

6、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原,除了同该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

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特点等。

7、应激原分为两大类: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前者可称作物质性的;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作

“符号”刺激物。

◆躯体性应激原——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分为社会性应激原、生活应激原、工作(学习)应激原、文化性应源原和心理性应激

原。

1)社会性应激原——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情境和事件。

2)生活应激原——包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或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

3)良性应激——由积极的小事引起的应激。

4)工作应激原——又称职业性应激原,指职业活动或工作中影响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稳态的诸因素。

5)文化性应激原——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的文化方面。

6)心理性应激原——指一个人头脑中的不切实际的预测、预期、凶事预感以及内必的矛盾冲突等。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致应激作用评估中采用的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杨德森和张亚林编的

《生活事件量表》(LES)、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第二节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调节和整合机制

1、应激期间发生的生理反应既是身体对应激的适应、调整活动,又是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疾病的生理基础。

因为这些反应如果适度,有助于身体对抗应激原所造成的变化、恢复内稳态;但如果它们过于剧烈、过于持久,便会损害人的适应能力,从而引起身心症状和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易感状态,甚至造成疾病。

2、影响应激的生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1)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强度;

2)当事人本人的特点(特别是体质和健康状况);

3)环境因素。

3、应激的生理反应的几个经典模型:

1)坎农的应急反应模型;

2)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模型(GAS):分为警戒期、抵抗期、耗竭期三个阶段;

3)英格尔的保存---退缩反应模型。

第三节应激的心理反应及其调节与中介机制

1、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从功效上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类型。

2、应激下的情绪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反应包括快乐、幸福和精神振奋的内心体验,多见于

积极的生活事件之后。应激条件下主要的情绪反应是消极的,其中最常见的有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

这些消极的情绪反应又称作“情绪应激”。

消极的情绪反应的类型:焦虑与恐惧、愤怒和怨恨、抑郁。

3、抑郁反应的4组特征:悲观、悲哀、失望乃至冷漠或绝望的心境。

4、处于较强应激中的人常常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认知功能的障碍。

5、在不良情绪与认识功能障碍间会形成恶性循环:不良情绪→认识功能障碍→失败与挫折增多→不良情绪

反应增强→认识功能进一步下降。。。。。。

6、自我评价下降的原因:

1)应激原所引起的心理失衡会损害人的自主感和自负感。

2)应激常常是同对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如健康、友谊、亲人)的威胁或实际的丧失有联系的,这

会使人感到悲伤、忧郁,从而降低了自我价值感。

3)应激下的人往往担心自己不能成功地应付应激原的挑战,从而使自信力下降。

7、行为反应可以看作是情绪和生理反应的外在表现。

8、行为反应——主要涉及面部表情、手势、目光、身体姿态和动作等,也涉及说话的声调、节奏、语速和

重音等所谓“副言语”方面的变化。

9、影响应激的心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1)刺激特的性质与特点;

2)当事人本身的心身特点;

3)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

10、躯体性应激原造成心理应激反应的机制:像微生物这样的应激原首先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之后随着人们对生理反应的认知评价和归因过程,导致心理应激和心理反应。

11、知觉在心理应激中的中介作用:

1)心理应激产生于应激原或环境要求的知觉觉察和识别;

2)知觉到的信息的数量也同心理应激有关系。过多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会增加知觉的负担,

造成心理超负荷状态,并引起心理应激;

3)知觉也有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

4)知觉的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还表现在选择性地注意和知觉某些类型的刺激,避免某些类型的刺激信

息进入知觉系统。

12、评价——是一个按照一定标准为某一具体事物确定价值或判断其性质的复杂的认知过程。评价意味着价值或意义的判断,它需要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广泛参与,所以又称为认知评价。

评价影响甚至决定应激反应。

13、拉扎勒斯关于评价过程的观点:提出心理应激的评价模型,将评价分成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1)初级评价初级评价涉及所遭遇到的问题或情境对个人的意义的判断。

a)初级评价有三种不同的结论:第一种是“无关”的评价;第二种是“好事”的评价;第三种是

“应激性”评价。

b)第一种评价结论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二种评价结论在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三

种评价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应激反应。

c)拉扎勒斯将第三种评价分为三类:

“丧失-伤害”的评价;“威胁”的应激性评价;“挑战”的应激性评价。

2)次级评价的任务---是对个人的应对资源(能力、经验和技巧)与应激情境的要求间的匹配程度做出

判断。

14、影响认知评价的心理社会因素:

1)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a)应激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生活事件最可能造成心理应激并由此发展成为疾病。

b)应激原本身的可控性和可预料性,是影响人们的主观认识、判断与评价的另一个因素。

2)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支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的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

3)当事人本人的心身特点

●个人心身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人口统计学特征,第二类是身体或生物学因素,

第三类是心理特点。

●影响个体对刺激物和态度和认知评价的个人心理特点,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

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格、气质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自我概念等。

●心理特点:

a)认知和归因风格;

b)人格特点;

c)情绪状态;

d)应对能力和应对风格;

e)人格动力特征;

f)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

g)自我效能感——是关于个人有能力控制环境事件的影响或应对环境要求的信念。

第四节心理应激的自我防御和应对机制

1、防御机制——是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应激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2、常见的防御机制:否认、压抑、曲解、倒退、固着、投射、幻想、隔离、转移、转换、反向形成、抵消、

理想化、合理化、补偿、理智化、幽默、升华。

3、关于防御机制的一些基本观点:

1)应激条件下,人们可能会采用多种多样的防御机制以摆脱情绪困扰。

2)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情绪应激,为人们赢得时间和条件以便从正面处理应激

情境或外界环境的挑战。

3)心理健康的人一般不会极端地或长期单独应用防御机制,而心理障碍者可能唯一地依赖防御机制,

或毫无变通地采用某一机制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防御机制的极端应用和发展会形成神经症和精神病症状。

4)自我防御机制同一个人的人格有密切联系。

5)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属于自我的潜意识部分。

6)防御机制是通过对人行为方式的观察而推测出来的东西,它们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在应激条件下的复

杂行为。

4、应对——又称“应付”和“因应”,指一个人努力处理充满紧张性的环境要求及其对个人的心理生理影

响的过程。

5、关于应对的理论观点:

1)应对的过程理论: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知评价,第二个阶段是应对行为。

2)应对和特质理论:特质论认为一个人在应激条件下所采用的应对方式也具有稳定性或跨情境的、跨

时间的一致性。

3)应对情境---特质理论:应对的情境—特质理论认为,过程(情境)理论和特质理论不应当互相排斥,

而应当相互补充。在应激条件下,一个人的应对方式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毫无规律的变动不定。人格是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应激情境则是造成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的决定因素。

6、应对方式的分类:

1)注重情绪的应对——指将应对的重点放到对应激的情绪反应上,努力减轻情绪应激或心理压力,而

不是直接处理造成焦虑等情绪应激反应的应激原。

2)情绪的应对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

3)注重问题的应对;

4)注重情绪的应对同注重问题的应对相互促进,也会相互干扰或妨碍

第五节心理应激与健康

1、良性应激——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有促进作用,这类应激被称为“良性应激”。

2、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见于临床,成为人们身体不适、虚弱和心

理痛苦的根源和就医寻求帮助的原因;

2)心理应激可以加重已有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或使这些疾病复发;

3)心理应激可以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并且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新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

病。

4、急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

急性焦虑反应;血管迷走反应;过度换气综合征。

5、慢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它是由长期性的应激事件引起的紧张状态。慢性心理应激所造成的典型综合

征是“神经血管性虚弱”。

第六节心理应激的管理

1、管理心理应激及其消极影响的策略主要有:

1)消除压力源(紧张性环境要求);

2)改变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评价;

3)改进应对方法和策略;

4)做好时间管理;

5)寻求并利用社会支持;

6)身体应对策略;

7)培育坚韧人格;

8)必要时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

第五章躯体疾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1、人类躯体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学因素,一类为心理社会因素。

2、医学将人类的疾病分成两大类: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

第一节心理生理疾病概述

◆心理生理疾病——又称心身疾病。狭义定义:即使不是完全,至少部分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广义定义:把心理生理疾病看做是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

心身障碍或心理生理障碍——指只有躯体功能障碍、没有器质性病理改变的情况。

◆心理生理疾病的判定标准:

1、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

2、该躯体症状或者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者有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为基础;

3、不是神经症或精神病。

◆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种理论——生物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生理学理论。

1、生物学理论认为:心理生理疾病是由于个体身体器官或系统脆弱,或对心理应激刺激的过度反应所致。

特定反应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在对心理应激的反应方式上存在着个体差别,这种差别很可能是由遗传决定的。个体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对应激刺激做出反应,对应激刺激最为敏感的身体器官或系统便易于发生心理生理疾病。

2、心理学理论包括:心理动力学理论和行为心理学理论。

1)心理动力学理论:

a)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冲突在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b)心理动力学的心身疾病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在和邓巴。

c)亚历山大提出“冲突特异理论”,强调心理冲突在心理生理疾病中的作用。他认为,心理生理

疾病的发病有三个要素:

i.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ii.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iii.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邓巴提出了“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同心理生理疾病有特异关系。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心理应激刺激的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决定了他是否会因心理刺激而罹患心理生理疾病以及患何种心身疾病。

2)行为心理学理论

a)行为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某些心理生理疾病的获得有学习的成分,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式的

学习、操作条件作用式的学习和观察学习。

b)行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米勒。他认为,人类的某些具有方向性改变(如血压升高或降低、

腺体分泌能力的增强或减弱、肌肉的舒缩等)的疾病可以通过操作条件作用式的学习的方式而获得。

3、心理生理学理论

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看,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应激原所引起的心理应激须通过心理生理反应作用于脆弱易感的身体器官方可最终造成疾病。

◆心理生理反应与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类别有关系。

◆应激原的情绪反应分成两大类:

1、情绪反应包括愤怒、焦虑和恐惧等;

2、情绪反应包括忧郁、悲伤、失望和无助等,

◆应激原的行为反应的形式分成两类:

1、行为反应同愤怒、虑和恐惧等情绪相联系;

2、忧郁、悲伤、失望和无助的情绪。

第二节几种心理生理疾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其作用

1、A型行为(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的典型表现:

1)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催促感;

2)急躁、无耐心;

3)醉心于工作,追求完美,为工作甘愿牺牲休息、娱乐、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

4)争强好胜、雄心勃勃,经常将目标制定过高;

5)对人常怀有敌意,有支配他人的倾向,若处于领导地位其行为常带有侵犯性;

6)不能放松,总想找点事做,若不能“有利可图”地占用时间就只会引起内疚;

2、B型行为者表现:做事从容不迫、耐心、稳重、现实、悠然自得、待人随和。

第三节心理生理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1、心理生理疾病是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心理卫生学和健康心理学应成为心理生理疾病预防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源泉。应激接种训练,行为的

自我监测和自我控制,行为协议和反应代价法,放松训练、示范法和认知疗法等,都可被用来促使人们遵从医生的劝告和减轻应激,使预防措施得以实施。

3、心理生理疾病的诊断:

1)躯体诊断:需要对病人的身体异常的性质、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等做出判断。在躯体诊断中要注

意的一个问题是,有些病人可能有许多躯体症状,而没有相应器官的组织损害。心理检查的常用方法是会谈法和心理测量。

2)心理诊断:(1)病人的人格(或性格特点或类型);(2)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3)影响疾病

的心理社会因素(如生活或工作应激因素、心理冲突或挫折)

3)社会功能情况的诊断:可以根据病人当前的工作和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操持家务的

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并对照病前的情况,做出判断。

4、心理和社会水平上的干预或治疗,主要有三个目标:

1)努力帮助病人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例如移除应激的来源,或增强病人的应对能力;

2)努力矫正由应激原引起的生理反应,以减轻其对身体器官的冲击;

3)设计适当的治疗方案以降低身体器官对心理生理反应的脆弱程度。

5、心理生理疾病的治疗措施:

(1)改变环境;(2)精神药物治疗;(3)心理治疗。

6、心理生理疾病病人的行为治疗主要采用两大类行为技术:

1)自我调整技术:分为基于学习原则的行为技术(如放松术、认知行为矫正和应激接种训练等)和其

他自我调整法,如静默、自生训练、自我催眠和气功、瑜珈等。

2)生物反馈技术。

第六章临床心理评估与诊断技术

第一节临床心理评估的一般概念

1、心理评估——运用多种手段从各个方面获得信息以对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描述的过程。

2、心理评估临床上的用途:

1)单独或辅助做出心理诊断;

2)指导制定心理干预措施,并用作干预效果的评价指标;3)科学研究。

3、临床常用的心理评估手段:

1)观察法;2)会谈法;3)心理测量法;4)调查法;5)实验室检查与躯体检查。

4、临床心理评估——指临床心理师利用观察、会谈和心理测验等方法所获得的来访者信息,对来访者的心

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5、临床心理评估的主要目的:

1)对心理障碍或疾病做出诊断;

2)全面了解来访者目前的机能以及在出现问题之前的机能,并根据其可利用的资源指导制定心理障碍

或心理疾病的防治措施;

3)为估计心理障碍或疾病预后提供依据。

6、临床心理评估的一般步骤:

1)决定评估的内容;2)确定评估的目标;3)选择作决策的标准;

4)收集评估资料;5)判断和决策;6)交流信息

第二节临床会谈

1、临床评估性会谈的类型:

(1)非结构式会谈;(2)结构式会谈;(3)半结构式会谈。

2、会谈技巧:

1)注意倾听的技巧;

2)提问技巧;

3)澄清技巧。

3、心理状态检查主要包括的内容:

1)外表和行为;

2)思维过程和言语;

3)心境和情感;

4)知觉经验;

5)认知功能。

第三节心理测验

1、心理测验——是测量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的个体差异的方法、技术。

2、心理测验的种类:

1)按测验材料性质分: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2)按施测方式分:团体测验和个体测验;

3)按测验材料的意义是否肯定和回答有无限制分为:常规测验和投射测验;

4)按测验目的和功能分: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临床评定量表和职业咨询测验等。

3、标准化测验的基本要求如下:

1)标准条件;2)信度;3)效度;4)常模。

4、国内常用的智力测验:

1)中国比内测验:1981年,吴天敏修订。是对一般能力的测量,适用于2~18岁,最佳适用年龄为6~

14岁。量表的编制每岁为3个试题,共51个试题。

2)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1993年,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适用于6~16岁农村和

城市儿童年使用。量表的文字部份称为:言语分量表(V),操作部分称为操作分量表(P)。分别计算出言语智商(VIQ)和操作智商(PIQ)。C-WISC包括11项分测验。

3)中国联合型瑞文测验(CRT-C):1978年,李丹和王栋编制,分别编制出城市和农村儿童智商常模。

CRT由六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有12个测题,每个由一张抽象的图案或一系列无意义的图形构成一个图阵。CRT的最大优点是测验对象不受文化、民族和言限制。另一优点是可用于团体施测(一个班级)。

5、人格测验的主要方法有:情境测验、问卷式测验和投射测验。

6、问卷式测验——是以自我报告形式出现的自陈量表。

7、国内应用广泛的人格问卷: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有10个临床量表,4个效度量表。MMPI共有566个项目(陈

述句),其中16个为重复项目。与临床量表有关者多集中在前399题。临床上,人们主要是通过对所有10个临床量表得分剖面图的评价来解释MMPI测量的结果。MMPI的优点是题目多,信度与效度高。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发表于1975年,分儿童(7-15岁)、成人(16岁以上)。量表的题目分属

于四个量表:内向-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测谎(L),前三个量表代表EYSENCK人格理论中的三个维度。四个量表的题目混合编排,全部题目答完后,计算出各量表原始分,而后换算成T分(平均分为50,标准差为10)。L量表T分大于70者无效。P量表的T分值在56.7~61.5区间内外,E量表的T分值在38.5、38.5~43.3、43.4~56.6、56.7~61.5区间内外。N量表类推,亦分为5种类型:稳定型、偏稳定型、中间型、偏不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N量表测评情绪的稳定性:高分为不稳定型,低分者为稳定型;

E量表测评性格内外向:高分表示外向,低分表示内向;

P量表测定精神质:极端高分者孤僻,低分者合群,适应性强;

L量表分除反映回答时说谎或自身掩饰外,也可能反映了被试者在社会纯朴性及幼稚程度。若因前者而致总分增高,则测验无效。

四个气质类型:抑郁质、粘液质、胆汁质、多血质。

3)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16PF每种人格因素都含有10个以上测题,共187个题目,由受试者

在“是”与“否”及“不一定”三者中选答。适用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和老年人,属团体测验。临床适用的有内外向、适应与焦虑、心理健康因素等。

4)大五人格问卷(NEO-PI-R):该问卷适用于16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量表包括五个维度:神经质、

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每个维度又包含六个子维度。NEO-PI-R中每个维度的子维度包括8个项目,每个维度分量表包括48个项目,全量表总共240个题目。

修订的大五人格问卷(NEO-PI-R)包括自我报告和观察者报告两种形式,分为五个等级来记分。

8、投射人格测验——是向受试者提供一些模糊的、无结构的刺激情境,让其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自由做出反应。

9、投射技术分为五大类:

1)联想技术:墨迹测验、词的联想测验;

2)构造法:主题统觉测验(TAT);

3)表露法:画人测验、游戏测验、投射性玩偶剧、木偶和字迹分析等;

4)完成法:句子完成测验和图片挫折测验;

5)选排法;

10、临床神经心理测验的分类:

1)单个的测验:如格式塔测验,主要测查空间能力;

2)成套测验:如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RB),中国版本HRB(A)-RC包括6个分测验:范畴、触

觉操作、音乐节律、词语声音知觉、手指敲击和连线测验;4种检查:握力、感知觉、失语甄别和侧性优势检查。

第四节生理评估

1、监测心血管功能:心电图ECG;

2、测量肌肉的电活动水平:肌电描记器(EMG);

3、人在感觉紧张时会出汗,会引起皮电(GSR)的变化,皮电是情绪反应的敏感指标。

4、评估活脑的最早技术之一就是脑电图(EEG),EEG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确定脑部是否存在疾病,

比如癫痫、睡眠障碍、脑瘤。

5、电脑断层扫描(CT或者CAT),用于确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非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是否不同。

6、另一个评估脑结构的成像技术就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现在出现了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

7、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扫描(PET)是另一种评估大脑功能异常的神经成像技术。

第五节行为评估

1、行为评估量表——就是提供有关问题行为的频率、强度和范围信息的清单。

第六节临床常用评定量表

1、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90个反映常见心理症状的项目组成,从中分出9个症状因子,采用5

级评分,但在计算总分时,应将所得总分减去90。

●总分:将所有项目评分相加,即得到总分。

●阳性项目数:大于或等于2(或1)的项目数。

●因子分:将各因子的项目评分相加得因子粗分,再将因子粗分除以因子项目数,即得到因子分。

◆9个因子的定义及其含义如下:

1)躯体化:主要反映主观的身体不舒适感受和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强迫症状:主要反映那些明知道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3)人际关系敏感:主要反映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

4)抑郁:主要反映抑郁症状,包括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

5)焦虑:主要反映焦虑症状;

6)敌对:主要反映敌对的思想、情感或和行为;

7)恐怖:主要反映恐怖症状;

8)偏执:主要反映偏执性思维;

9)精神病性:主要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精神分裂症症状。

10)附加项,主要反映睡眠和饮食情况。

2、抑郁自评量表(SDS),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SDS由20个与抑郁症状有

关的条目组成,反映了四种抑郁状态的特异症状: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和抑郁的心理障碍。受测者须根据个人当前或近一周内的实际情况作答。

SDS按4级评分,将所有项目得分相加,即得到总分,在计算出抑郁指数(抑郁指数等于总分/80),此指数的范围在0.25~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

3、焦虑自评量表(SAS):4级评分,将所有项目得分相加,即得到总分。总分超过40分可考虑筛查阳性。

4、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27个负性生活事件构成。评定期限为最近3个月、6个月、9个月和

1年,分5级评定。此量表包括以下6个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处罚因子、亲友与财产丧失因子、健康与适应问题因子、其他因子。

5、应付方式问卷:包含62个条目。

6、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7、康奈乐医学指数(CMI)

第七节心理障碍的诊断

1、心理诊断虽然就其内涵来说仍然是通过个案法、会谈法、观察法、测验法、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等方法

获取临床资料,而后通过资料的分析与综合,对来访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智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等做出判断。

广义的心理诊断既涉及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诊断,也涉及临床精神病学的辅助诊断、疗效和预后评定问题。

狭义的心理诊断则是专指临床心理学中对各类心理紊乱的定性区分。

2、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

DSM-Ⅳ的5个轴:

1)临床障碍;

2)人格障碍;

3)躯体情况;

4)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

5)全面功能评估。

在5个轴中,轴Ⅰ和轴Ⅱ是对障碍进行分类,包含了所有的心理诊断,后三个轴是对患者更完整的描述。

3、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ICD-10):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4、中国心理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其诊断标准部分参考了ICD-10研究标准和美国的DSM-

Ⅳ,尽量向ICD-10靠拢。CCMD-3的分类兼顾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

2010年4月自考临床心理学历年试卷及答案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临床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5622)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断一个实验设计是不是真实验设计,应当主要看【】 A.受试者是如何选择和分派的 B.是否设置对照组或控制组 C.是否采用独立组设计 D.实验条件的控制如何 2.具有肛欲性格的人表现为固执、整洁、吝啬、学究气等。一些研究表示,此类人容易患【】 A.强迫症 B.焦虑症 C.厌食症 D.社交恐怖症 3.将个人所爱或所崇拜的人或事物完美化,而忽略其实际存在的缺陷的自我防御机制是【】 A.曲解 B.合理化 C.补偿 D.理想化 4.在阐述应激的生理反应模型中,提出应激是“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学者是【】 A.英格尔 B.弗洛伊德 C.坎农 D.塞里 5.用于证实不可控制或不可预见的应激事件更易于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的一项实验是【】 A.拟合控制实验 B.轭合控制实验 C.虚拟控制实验 D.模拟控制实验 6.邓巴曾预测具有勤奋工作、易于紧张和雄心勃勃人格特征的人易患【】 A.冠心病 B.高血压 C.糖尿病 D.溃疡病 7.艾森克提出可以依据性格内外向和情绪的稳定性两个维度组成的平面图来判断被试的气质类型,其中内向、情绪不稳定属于【】 A.粘液质 B.胆汁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心理治疗结果评估的评定内容是【】 A.有效性 B.治疗结果的持久性 C.治疗的频率 D.不良结果 9.在神经症的治疗中,以将自我从精心的防御工作中解放出来为治疗目标的心理治疗流派是【】 A.心理动力学疗法 B.行为疗法 C.人本-存在疗法 D.认知疗法 10.青少年的人际心理治疗(IPT)模式增加的第五个聚焦点是【】 A.悲愤 B.人际角色冲突 C.角色转换 D.单亲家庭 11.下列心理治疗理论流派中主张顺其自然的是【】 A.心理动力学学派 B.行为心理学学派 C.森田的神经质理论 D.认知心理学派 12.情绪支持与行为应对方法训练的目的不包括【】 A.减轻病人的焦虑 B.减轻病人的恐惧 C.克服治疗中的挫折与痛苦 D.自我催眠 13.透析治疗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人格改变是【】 A.过度焦虑 B.思维混乱 C.过度依赖 D.过高期望 14.在心理障碍的社会预防措施中,病因预防是【】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15.2001年,中国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出版新版的《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手册》,这个版本的英文代码是【】 A.DSM-IV https://www.360docs.net/doc/5016914665.html,MD-3 C.ICD-10 https://www.360docs.net/doc/5016914665.html,MD-4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临床心理学的基本研究类型有【】 A.调查研究 B.(操控)实验研究 C.流行病学研究 D.描述研究 E.相关研究 17.临床心理师主要从事的工作有【】 A.心理治疗 B.思想教育 C.会诊 D.科学研究 E.教学 18.非结构式会谈通过一系列可以自由回答的问题来进行,主要目的在于确定来访者的【】 A.年龄 B.家庭背景 C.症状 D.政治态度 E.生活经历 19.抑郁症的人际心理治疗的早期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有【】 A.和病人建立合作的工作联盟 B.对病人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估 C.对病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的质和量进行充分了解 D.积极鼓励病人摆脱病人角色 E.和病人一起选择和确定后面的治疗将要解决的人际关系问题 20.下列学科中,属于主要关注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的有【】

潘绍伟第三版学校体育学(体育课教学)考研知识点

体育课教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是指通过理论讲授、讨论等形式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体育科学知识、卫生与健康知识及方法的一类课。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是指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练习或健康保健操作的一类课。 3、新授课:是指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为主的课。 4、复习课:是对所学过的动作、练习、技战术等进行复习、改进和巩固提高的课。 5、综合课:是指既有新授内容,又有复习内容的体育课。综合课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如篮球)的新授与复习的组合,也可以是 不同教学内容(如篮球复习与武术新授)的结合。 , 6、考核课:是指以检查学生阶段学习或学期学习成果,并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考核的一种课,主要是对运动技能、体能、体育 与健康知识的全面考核。 7、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几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工作安排的顺序与实践的分配等。 8、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教与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 项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比例。 9、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各项练习之和)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它直接反映一节课中学生实际进行身 体练习的时间。 10、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和强度对机体刺激以及机体反应的程度。 11、生理测定方法:是指通过测定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吸氧量、血成分、体温、心电图、肌电图等)来确定和测出学生生理负荷的手段或方式。运动负荷的测定一般采用手测脉搏或遥测心率方式进行。 12、心率测定法:是在一节体育课中按时间间隔或活动前后多次测定学生的心率,掌握与分析学生在课中心率变化情况的方式或手段,以此推断生理负荷是否合理。 13、心率指数的计算公式:心率指数=课中安静心率/课前安静心率 / 14、备课: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5、集体备课:是指体育教研室(组)或同年级的体育教师在学年、学期或单元教学前集中起来,共同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的备课形式。 16、个人备课: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对课的思考、设计和实际准备的过程。 17、体育课的分析:是指根据学习目标.对体育课的教与学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8、健康: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状态,才算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19、健康教育:是指以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作为主要出发点,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人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20、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它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21、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作为学习领域的的这会领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 二、简答题 1、简述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这一类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讲授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和体育人文素养,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增进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1)体育知识包括体育文化知识,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运动项目的价值、功能、特点、规则、技术与战术、比赛的 组织与观赏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主要采用讲授与讨论的形式。 2)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具体选择安排课程教学。高中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在三个学 年专门安排健康教育的学时与内容,另外应根据学生所选学的运动项目,讲授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以及如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等。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一般包括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4种类型。 2、简要说明确定体育实践课结构的依据。 ^ (1)学生生理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一是由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即集体工作能力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准备部分; 二是机体工作能力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高的水平,这一阶段称为基本部分;三是机体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机体在进行比较长时间 的身体活动,承担比较大的运动负荷后机体的工作能力下降,这一阶段称为结束部分。 (2)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中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变化的规律。在体育课准备部分,学生体力比较 充沛,其注意往往比较容易集中。随着学生承担运动负荷时间的加长、集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其注意力也开始出现下降。 (3)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以及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对体育实践课的结构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合理地确定与安排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使学生的机体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稳定、适宜的工作水平,从而为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简述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 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 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依靠被试自我观察) 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 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 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是20

临床心理学重点(四至六章) 2

第四章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 第一节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 1、应激现象的特点: 1)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如生物学和理化),又有象征性或符号 刺激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刺激物)。 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多数情况下,生 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4)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 5)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 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应激——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 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3、心理应激指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在心理应激中,心理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对 环境要求的认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心理应激(概念)——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 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5、应激原——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 6、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原,除了同该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 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特点等。 7、应激原分为两大类: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前者可称作物质性的;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作 “符号”刺激物。 ◆躯体性应激原——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分为社会性应激原、生活应激原、工作(学习)应激原、文化性应源原和心理性应激 原。 1)社会性应激原——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情境和事件。 2)生活应激原——包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或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 3)良性应激——由积极的小事引起的应激。 4)工作应激原——又称职业性应激原,指职业活动或工作中影响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稳态的诸因素。 5)文化性应激原——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的文化方面。 6)心理性应激原——指一个人头脑中的不切实际的预测、预期、凶事预感以及内必的矛盾冲突等。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致应激作用评估中采用的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杨德森和张亚林编的 《生活事件量表》(LES)、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 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 1.西方体育发展 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 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 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 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 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 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

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 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 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 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 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 (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通过着眼于发生在个体内部的过程以及从自然或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力量来回答这个问题。根据这个一点,我们正式把心理学正式定义为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 所以说心理学不只是一个学科也是一种实验形式的学科在中国这种学科很少,也是因为这样在中国心理学的工作职位并不多也是这样的原因,每年主修这门学科的学生很少。 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行为就是行动。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很大程度是与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有关联,如微笑、哭泣、击打、交谈、以及触摸,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子在生活都是,心理学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个体比如一个才出生的孩子,一个著名运动员。或者其他等等,心理学家都在探索个体在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在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和广泛的社会环境或文化环境中做那些事。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应用心理学还有第五目标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学习心理学的第一任务是学会观察,要对个体有一个精心的观察,心理学家通常把这种观察的数据叫做行为数据。行为数据是关于有机体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这是观察者要记录的数据。当研究者进行数据线收集时,他们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并且要设计出能保证客观性的度量行为的方法。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不可以不客观的分析和记录数据;心理学的解释通常承认大多数人的行为受到的因素的共同影响,一些因素在个体内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构成、动机、智力水平或自尊。行为的这些内部决定的因素叫作机体变量,它们是关于机体的一些特殊的内容。就人类而言,这些决定因素是所谓的秉性变量。而有些因素是在外部作用的,例如一个孩子试图取悦老师来硬的奖励,一个堵车的人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或着变得沮丧,这些对行为影响的因素叫作环境变量或情景变量。心理学家在考虑变量是都是以这两种类型解释的,心理学家都是通过潜在的问题去解释多种行为的。 在研究时通常都会给出一个大概的解释(一种秉性的解释)然后是一种情景的解释,然后是综合的解释。这样解释有点笼统我们举个例子,研究者要解释一些人为什么要开始抽烟。研究者会认为这些人具有冒险的性格或者具有倾向冒险的可能性(这是一种秉性的解释)或者这些人经历了同辈人的压力(这是情景的解释)或者是,一种倾向冒险的性格以及某种情景下同辈的压力都是必要(一种综合的解释) 心理学的预测是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时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一个科学的预测是基本于对事件互相关联方式的理解,他指出什么样的机制把那些事件与特定的预测的事物起来。 控制发生的事情对大多数心理学家来说是最核心的、也是最激励人心的目标。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引发它维持它,停止它,并且影响它的形式、强度或发生率。如果一个对行为原因的解释能创造控制行为的条件,那么这个解释是有说服力的。 控制行为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为心理学提供帮助人们改进他们生活质量的途径。说完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研究方法:内省法 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评价:构造心理学的诞生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分析,严重脱离实际。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意识的作用于功能,强调意识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即“意识流”,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评价: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其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3、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观察的行为,遵循S-R的公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应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行为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 评价: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张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他们对于研究客观性的强调,有利于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 4、格式塔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该学派主张心理学的整体性,著名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学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评价: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他们强调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 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且他们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具有积极的意义,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5、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个案法等 主要观点:理论来源于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无意识会表现在人的 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评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 的作用,早期的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这些都是错误的。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学 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论,更强调其他因素对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6、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重视人格,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各种需要的实现,以建立完善的自我, 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但其理论 体系仍不完备,其人性本善的观点也有待商讨。 7、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西蒙等 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主要观点:认为人脑中进行着积极地对所接受的信息认知加工的过程。他们将人与计 算机进行类比,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评价: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家相信,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 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在新世纪,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临床心理学知识点名词解释等

一.名词解释? ?1.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无器质性基础? 3.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意识到它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并为此苦恼而不安,自知力完好,求治心切。? 4.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知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与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变态的。(?临床上常将自知力作为判断病情轻重或病情好转?的重要指标)? 5.双相(Ⅰ型)情感障碍:患者交替出现抑郁和狂躁症状,每一种症状都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在某些患者身上可能会出现几个狂躁或抑郁时期,其间有一段“正常”时期,一些患者在一天之内既有抑郁的经历又有狂躁的经历。? 6.病理性赘述:思路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迂回曲折,讲话罗嗦,?无意义的繁枝细节掩盖主要内容,思维速度缓慢,但不离题或离题不远,最后能达到预定的终点。? 7.躁狂掩饰:个体经历一些不幸的事件时,便会出现抑郁的情绪以及与低自尊相关的认知,或者对这些事件做出防御性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他们通过躁狂掩饰表现出正常的自尊水平。8。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9.?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二、选填? 1.性偏好障碍: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和性受虐狂、混合型性偏好障碍等? 2.几种不同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 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 偏执型人格障碍:总是怀疑别人的可信度,怀疑他人,将善意的行为误解为隐含的关系或威胁,不愿或害怕向人倾诉? 边缘型人格障碍:担心被抛弃,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自我认同混乱,反复自残,空虚感? 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重视规则和细节,事必恭亲,完美主义,吝啬,喜欢储藏东西? 3.精神障碍的成因:遗传模型,生物模型,心理模型,社会-文化模型,系统模型,系统模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包括(对精神障碍具有易感性还是适应力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生物因素:基因的构成、病毒的感染、损伤? 心理因素:童年的创伤、对环境事件的不良认知反应?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社会支持缺失? 4.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因素有:经济地位、-精神分裂症基因型母亲、NEE家庭(高度消极情绪表达)? 神经病学基础:多巴胺过量,病毒感染,妊娠分娩并发症,母亲的压力?5.认知技术包括:自我指导训练和认知挑战? 6.人本主义治疗:其中罗杰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疗法的最为杰出。7.影响情绪和行为的许多关键结构位于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和边缘系统?8.行为主义治疗的基础是经典条件反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1)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拖至门外;2)竞技体育进入学校的途径是竞技体育项目教材化 3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结构: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3)中等教育阶段4)高等教育阶段;功能:1)教育功能(德育、智育、美育)2)健身功能3)娱乐功能4)文化功能5)辐射功能6)经济功能7)竞技功能;目标:1)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A学校体育基本功能;b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c社会发展的需要;d学校体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e学校体育的环境条件。 2)学校体育的目标;a)学校体育的目标b.效果目标①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②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知识,以及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社具有一定的体育化素养③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基础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⑤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4体育课程:指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主要手段,以身体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矛盾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5体育课程的特征:1)实践性: 体育课程必须通过身体实践活 动,并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 促进身体器官、抗能的发展,提 高身体质量,并通过实践活动掌 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 的兴趣及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等。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 惯。2)整体法:根据体育锻炼 的规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无 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只有课内向 课外的合理眼神与有机结合才 能收到预想效果。3)社会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小 集体小社会、随时会出现好多适 应社会问题。4)差异性:体育 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和性别的 制约较之其他课程更为显著,更 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 且地理气候办学条件,体育传统 等因素对课程的影响,也比以室 内教学为主的深程更为明显。5) 非阶梯性:体育课程的许多内 容和手段在教学安排中没有明 显的阶梯性,本身很难分出先 后顺序,因此,体育课程体系必 须从小学到大学进行通盘研究, 以免顾此失彼。6)复合法:体 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 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一 体,既要提高身体质量,又要提 高“智商”,这与其他课程相比 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6体育课程的目标:1)增强体能, 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 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兴趣 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 出人际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4)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 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 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7体育课程的内容的分类:1) 体育知识与技术:主要是指间接 的,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 容评价,按传统运动方式项目, 可分为球类,体操,田径,游泳, 冰雪等内容,按运动与外界的关 系,可分为开放式运动和封闭式 运动,按运动结果的判断标准, 可分为评分式,计数式,计时式, 测量式。2)运动参与类:主要 指学生实际进行体育活动的状 态。按人体参与活动的解剖部位 分类。可分为上下肢运动,躯干 运动,合身运动等,按人体参与 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类,可分为 走,跑。跳,跃,投掷,攀登, 爬越,悬垂支撑和平衡,脚力等; 按参与活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 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等内容;按 参与活动的情感分类,可分为接 触与接受,爱好与兴趣,自愿与 自觉,自信与表现等内容。3) 体育活动经验类:主要指学生在 体育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机体 及心理的反应。按体育活动过程 中学生素质发展情况分类,可分 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 韧等内容;按体育活动过程中防 病治病的效果分类,可分为养 生,健康,防病,治病,康复等 内容;按体育活动对人体新陈代 谢的影响分类,可分为有氧和无 氧运动。 8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1) 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 案的适应性;2)课程的教学功 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3)开 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4) 课程教材多样化;5)课程内容 组织现代化,生活化;6)课程 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9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1)三要 素说:体育教师,学生,教育教 材;2)四要素说:体育教师,

心理学流派列表

学派 时间代表人物理论主张构造主义1879年-1930年冯特、铁钦纳情感三度说:愉快 不愉快、兴奋 压抑、紧张 松驰三对不同的性质机能主义1890-1950詹姆斯、杜威、安吉尔、卡尔、吴伟士、卡特尔机能主义学派认为,意识是不能还原为元素的,相反,意识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其目的在于使有机体适应其环境。意识是机体适应环境达到生存目的的工具;心理学的任务是对意识状态“适应功能”的描述和解释。它认为,意识状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都是“本能”冲动的作用。 精神分析1900年-至今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自我发展理论 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0-1.5岁) 第二阶段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1.5-3岁) 第三阶段 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3-6、7岁) 第四阶段 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6、7-12岁) 行为主义1913年-至今华生、桑代克、巴甫洛夫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操作”。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 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 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新行为主义1930年-至今 托尔曼学习理论:认为动物在迷津中学习,除必须被一定刺激物所引起外,还须针对环境的当前特点(他称作对象-符号或符号)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尝试中,逐渐过渡到按记忆中的这些特点(他称作意指之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这些特点包括对行动的方向、到达目的的距离以及其间的关系(他称作手段-目的-关 系)。在托尔曼看来,动物学习任何迷津,都是对这种特定的整体(符号、意指之物和意指着的手段-目的- 关系)形成认知-地图,从而产生期待的过程。这一整体,托尔曼称之为符号-格式塔。他的这一学说也就被 称作符号学习理论斯金纳: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 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应答性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操作性行为的产生。教育心理学 1903年-至今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布卢姆、奥苏伯尔试误说(学习律)、斯金纳箱、强化理论、程序教学法、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发生认识论 (日内瓦学 派) 1950年-至今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认知心理学1950年-至今加涅信息加工理论斯金纳、托尔曼、赫尔、班杜拉 科学心理学主要流派一览表

临床心理学知识点

1.科学家-实践者(scientist-practitioner )模式。目标:培养集研究者和高水平实践者于一身的心理学家 该模式要求临床心理学家:(1)要在大学里进行必要的训练;(2)应该先成为心理学家,其次才是职业心理学家;(3)需要经过临床实习阶段;(4)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5)受训的最高学历应是哲学博士。心理学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事治疗和咨询工作。 2.“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头脑:研究:数据收集,假设检验,变量的控制、结果的评估;学习:合理使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知识心理干预:治疗关系建立与维持的能力、有效干预的能力;对干预过程和结果评估的能力、对危机等的干预能力心理评估:观察与分析、心理测评、综合因素考虑、预测。 3.1988年APA分裂,导致了心理协会APS成立 APS的目标:推动心理学学术的发展;保持心理学的科学根基;促进公众对心理学科学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心理学走向大众。 4.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认定的共同点:对专业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国家制定认定标准;学历要求比较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和认定。 5.精神障碍的分类的优缺点优点:有助于治疗者决定如何治疗;便于专业人员交流,达成共识,理论与技术推广。缺点:对疾病的认识模式化,固定化,干扰其他信息的获得,影响治疗的有效性,灵活性。 6.菲利普.皮尔内是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临床精神医学治疗创始人。 7.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8.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 9.动力学模型的侧重点:①推论与解释②强调“自我”作用的发挥,即理性的力量,强调智能过程③强调历史,历史与现实的关系。10.行为模式的理论前提:①假设:行为是习得②核心策略:将人们暴露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而这些情境可以修正过去适应不良的反应模式。 11.行为模型的侧重点:①关注症状本身:人的行为是可观察的过程;重点是行为过程,而不是思维和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历史无关的进程。 12.行为模式的贡献:①使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明确的目标,减少的治疗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②拓展了心理治疗的范围③注重可观察的症状④关注个体的当下功能性状态。 13.现象学的侧重点:当事人的主观过程;当事人如何感受;强调非历史的过程,当事人的如何有效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14.现象学的贡献:注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注重个体内在发展与生存的内在动力①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中心由咨询(治疗师)转向了当事人。②使工作的重点由理论转向了技术与技巧③使心理咨询(治疗)成为一项职业化的工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5016914665.html,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编写原则①遵循为病人服务的原则,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③继承《CCMD》以前版本的优点;④注意与国际接轨; ⑤简明,便于操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5016914665.html,MD-3(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7.心理评估的含义:系统化的收集关于个人及其有关环境信息,对个体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专业性判断,以此为基础做出对个人最恰当决定的过程。目的:形成能够指导心理干预的具有时限性的结构化、概念化的专业判断。主要任务:1、懂得要获得的基本信息2、学会根据求助者的问题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3、能够加以整合,形成临床预测和假设4、根据信息和假设确定治疗计划。步骤:1.决定评估内容:评估始于问题2.确定评估目标:面临多重选择3.选择决策标准4.收集评估资料:全面收集资料5.判断与决策:诊断与干预政策6.报告与交流:梳理与反思。 18.好的评估报告包括的内容:1、案例叙述:求助者的情况、问题、假设与验证2、详细说明评估的程度与方法:使读者能够理解评估的适宜性3、结果的报告:①数据清楚、概括简洁、结论明确、讨论与解释富有逻辑性②将来继续评估的建议③干预设计。 19.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理念:预防重于治疗;强调力量和能力;讲究生态学观点;尊重多样性与多学科视角。 20.危机事件处理六个方针:快——及早发现,及早介入;稳——稳定情绪,真面宣传;化——坚持协调,化解矛盾;活——弄清起因,分类处理及早介入;公——秉公处理,分清是非;清——总结经验,清除隐患。 21.危机事件指的是导致个体产生中度和重度应激反应的某个事件或 一系列的事件,死亡、严重的躯体伤害、惊恐、无助感是灾难事件最 常见的特点。 22.心理危机定义:广义: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应对和解决时。狭义: 突然遭遇逆境或变故,无法解决,心理失衡。三个标准:1.经历重大 影响与突发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认知、行为、躯体改变(非精神 病性);3.用平常手段无法解决。 23.自杀的原因1、精神障碍导致自杀;2、躯体疾病导致自杀;3、非 疾病(普通)人群自杀;4、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精神疾病是 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精神障碍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30-40%,其中, 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障碍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 障碍自杀的27-30%。高危因素:心情忧郁或抑郁;近期,特别是最近 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 工作或心理压力;既往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24.抑郁症的六项评估指标:情绪极度低落,早晨最为明显;负性认 知堆积,觉得失败、愧疚、无望;行为一反常态,哭泣、易怒、退缩、 混乱;无法入睡或睡眠过多,精神不振;食欲改变,肠胃功能紊乱, 体力不支;强迫性地一再产生“死”的念头,怕自己失去自制力。 25.自杀(自杀未遂)干预的操作要点:1、敏锐的观察2、初步接触 3、直接询问 4、评估致命危险程度 5、寻求支持的资源 6、自杀危机 与入院干预。 26. 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征兆/自杀未遂的人:相信他说的话;当他 说要自杀时,要认真对待;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 不要答应;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 帮助;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 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 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如服毒、割腕等)的人, 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27.对有暴力行为患者的检查治疗技巧避免给患者过度的刺激(声 响、强光)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尊重、 镇静、耐心、认可患者有意义的感受;向患者表示随时随地的帮助意 愿,多作言语安抚和教育指导(症状、用药、不良反应)以减少患者 对治疗的恐惧;避免过多的目光直接接触。 1.科学家-实践者(scientist-practitioner )模式。目标:培养集 研究者和高水平实践者于一身的心理学家 该模式要求临床心理学家:(1)要在大学里进行必要的训练;(2) 应该先成为心理学家,其次才是职业心理学家;(3)需要经过临床 实习阶段;(4)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5)受 训的最高学历应是哲学博士。心理学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 事治疗和咨询工作。 2.“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头脑:研究:数据收集, 假设检验,变量的控制、结果的评估;学习:合理使用最新的科学研 究成果、临床实践知识心理干预:治疗关系建立与维持的能力、有效 干预的能力;对干预过程和结果评估的能力、对危机等的干预能力心 理评估:观察与分析、心理测评、综合因素考虑、预测。 3.1988年APA分裂,导致了心理协会APS成立 APS的目标:推动心理学学术的发展;保持心理学的科学根基;促进 公众对心理学科学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心理学走向 大众。 4.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认定的共同点:对专业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国家 制定认定标准;学历要求比较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和认定。 5.精神障碍的分类的优缺点优点:有助于治疗者决定如何治疗;便于 专业人员交流,达成共识,理论与技术推广。缺点:对疾病的认识模 式化,固定化,干扰其他信息的获得,影响治疗的有效性,灵活性。 11.菲利普.皮尔内是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临床精神医学治疗创始人。 12.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13.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 14.动力学模型的侧重点:①推论与解释②强调“自我”作用的发挥, 即理性的力量,强调智能过程③强调历史,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15.行为模式的理论前提:①假设:行为是习得②核心策略:将人们 暴露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而这些情境可以修正过去适应不良的反应模 式。 11.行为模型的侧重点:①关注症状本身:人的行为是可观察的过程; 重点是行为过程,而不是思维和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历史无关的 进程。 12.行为模式的贡献:①使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明确的目标,减少的 治疗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②拓展了心理治疗的范围③注重可观 察的症状④关注个体的当下功能性状态。 13.现象学的侧重点:当事人的主观过程;当事人如何感受;强调非 历史的过程,当事人的如何有效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14.现象学的贡献:注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注重个体内在发展与 生存的内在动力①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中心由咨询(治疗师)转向 了当事人。②使工作的重点由理论转向了技术与技巧③使心理咨询 (治疗)成为一项职业化的工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5016914665.html,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编写原则①遵循为 病人服务的原则,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 中国国情;③继承《CCMD》以前版本的优点;④注意与国际接轨; ⑤简明,便于操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5016914665.html,MD-3(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 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 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 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7)精神发育迟滞 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 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7.心理评估的含义:系统化的收集关于个人及其有关环境信息,对 个体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专业性判断,以此为基础做出对个人 最恰当决定的过程。目的:形成能够指导心理干预的具有时限性的结 构化、概念化的专业判断。主要任务:1、懂得要获得的基本信息2、 学会根据求助者的问题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3、能够加以整 合,形成临床预测和假设4、根据信息和假设确定治疗计划。步骤: 1.决定评估内容:评估始于问题 2.确定评估目标:面临多重选择 3. 选择决策标准4.收集评估资料:全面收集资料5.判断与决策:诊断 与干预政策6.报告与交流:梳理与反思。 18.好的评估报告包括的内容:1、案例叙述:求助者的情况、问题、 假设与验证2、详细说明评估的程度与方法:使读者能够理解评估的 适宜性3、结果的报告:①数据清楚、概括简洁、结论明确、讨论与 解释富有逻辑性②将来继续评估的建议③干预设计。 19.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理念:预防重于治疗;强调力量和能力; 讲究生态学观点;尊重多样性与多学科视角。 20.危机事件处理六个方针:快——及早发现,及早介入;稳——稳 定情绪,真面宣传;化——坚持协调,化解矛盾;活——弄清起因, 分类处理及早介入;公——秉公处理,分清是非;清——总结经验, 清除隐患。 21.危机事件指的是导致个体产生中度和重度应激反应的某个事件或 一系列的事件,死亡、严重的躯体伤害、惊恐、无助感是灾难事件最 常见的特点。 22.心理危机定义:广义: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应对和解决时。狭义: 突然遭遇逆境或变故,无法解决,心理失衡。三个标准:1.经历重大 影响与突发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认知、行为、躯体改变(非精神 病性);3.用平常手段无法解决。 23.自杀的原因1、精神障碍导致自杀;2、躯体疾病导致自杀;3、非 疾病(普通)人群自杀;4、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精神疾病是 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精神障碍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30-40%,其中, 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障碍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 障碍自杀的27-30%。高危因素:心情忧郁或抑郁;近期,特别是最近 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 工作或心理压力;既往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24.抑郁症的六项评估指标:情绪极度低落,早晨最为明显;负性认 知堆积,觉得失败、愧疚、无望;行为一反常态,哭泣、易怒、退缩、 混乱;无法入睡或睡眠过多,精神不振;食欲改变,肠胃功能紊乱, 体力不支;强迫性地一再产生“死”的念头,怕自己失去自制力。 25.自杀(自杀未遂)干预的操作要点:1、敏锐的观察2、初步接触 3、直接询问 4、评估致命危险程度 5、寻求支持的资源 6、自杀危机 与入院干预。 26. 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征兆/自杀未遂的人:相信他说的话;当他 说要自杀时,要认真对待;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 不要答应;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 帮助;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 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 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如服毒、割腕等)的人, 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27.对有暴力行为患者的检查治疗技巧避免给患者过度的刺激(声 响、强光)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尊重、 镇静、耐心、认可患者有意义的感受;向患者表示随时随地的帮助意 愿,多作言语安抚和教育指导(症状、用药、不良反应)以减少患者 对治疗的恐惧;避免过多的目光直接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