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悖论

成功的悖论

英特尔从伟大到平庸的商业逻辑

曾经从“死亡之谷”上升到“新的高度”、成为一代产业领袖的英特尔,为何再度奔向“死亡之谷”?

一个对战略转折点有如此痛切的感受、回想起都感到后怕的公司,是如何丧失对新的战略转折点的敏感的?

一个可以调动强大的资源打击对手而毫不留情的公司,怎么可能让对手在近年来屡屡得手、越来越显得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英特尔2006年的困境归根结底在于一个关于成功的悖论:如果你过度相信和依恋导致你成功的逻辑,那么成功的逻辑必然会把你带向失败或平庸。持续地按一种路径追求卓越的曲线,恰恰是一条“追求”平庸的曲线。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2006年对英特尔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重要到可以与1968年(公司成立)、1971年(发明微处理器)、1985年(主营业务转向微处理器,并推出386处理器)、1991年(启动“Intel Inside”品牌推广计划),1993年(推出“奔腾”处理器)相提并论。但与前几个年份不同的是,2006年包含的更多的是凶兆而不是吉兆,虽然我们还不确切地知道这凶兆到底有多凶。

2006年新年伊始,英特尔以“万象更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公司的标识换了;那句著名的“Intel Inside”口号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含义模糊且至今没有官方解释的口号“Leap Ahead”(“超越未来”);为英特尔立下汗马功劳的Pentium(奔腾)品牌也停止使用。

七个月后(7月20日),英特尔公布第二季度财报,其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总收入下降

了13%,营业收入下降了60%,净收入则下跌了57%。与此同时,英特尔高层大洗牌。原三星电子的CMO、被称为“营销奇才”的金炳国高调进入英特尔任CMO,英特尔换标时他作为发言人慷慨陈词,但在此次高层洗牌中他被调换到家庭娱乐事业部任总经理。另外,有1000名中层管理人员被裁掉。这一切,在英特尔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英特尔历史上也有过一次类似的重大转型。1985年那次转型也是危机驱动下的战略转折。

那此转型让英特尔从一家平庸的公司成为了一家堪称伟大的公司。但仔细思考我们就能发现,英特尔这两次很不一样。其中最大的不一样是:上一次的战略转折发生时,英特尔还是一家平庸的小公司,而现在的英特尔的规模、产业地位和心态已大不同于20年前。

英特尔当年是从微妙的迹象中感受战略转折点的来临的。格鲁夫在回忆那次转折时这样说道:“大多数转折点并不是…呼?地一声而到来的,而是如卡尔·桑德堡描写雾的名诗所形容的那样,…蹑着猫足而至?。常常只是在你回忆往事的时候,它们才显现出来。最后,如果你问自己,何时你才对面临战略转折点有最初的一点朦胧意识,你就会想起一些好像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来,正是它们,暗示着竞争力的改变。从前的存储器风波中,去日本访问的英特尔人回来报告说:那些原来毕恭毕敬的日本商人,如今似乎开始对我们睥睨视之。他们从日本回来后就说,…有些东西变了,和以前不同了。?这些观察和评论使我们更强烈地感觉到一次真正变化的迫近。”

然而这一次,让英特尔感到需要转型的坏消息远不是“蹑着猫足而至”。早在2002年,WINTEL 联盟开始出现裂隙,英特尔最亲密的盟友微软一步步远离英特尔,向英特尔的死敌AMD靠近,直到宣布推出支持AMD64位的操作系统。

在2004年11月的一次行业大会上,时任英特尔CEO的贝瑞特在主席台上向与会者下跪,右膝着地、双手合十,为取消预告中的新一代奔腾4芯片上市而道歉。差不多在同一时候,英特尔最大的客户戴尔公司的CEO罗林斯称,与AMD的合作只是时间问题。2005年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出售AMD的芯片,2006年7月,迈克尔·戴尔正式宣布,与AMD展开“长期、大范围的合作”。

从1998年开始,英特尔的主产品PC芯片的收入和利润率就开始明显下降。当时的媒体上已经有了“后PC时代”(PC不再是IT产业的主流)的说法,业界也有不少人在提低端PC (性能要求不高,价格较低)市场的重要性。从2002年以来,英特尔最大的挑战者AMD 在整体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开始频频得分。2003年4月23日推出了64位芯片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随后的两三年间,英特尔的很多产品一直放不下架子又不得不在羞羞答答和自我辩解中处于跟随的状态。

格鲁夫有一个IT业人尽皆知的说法:“只有迫害妄想狂才能活下来”(通常误译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所谓“迫害妄想狂”(Paranoid)就是对环境中不利于自己的迹象过度敏感,总以为别人想要害自己的人(鲁迅《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得的就是这种病)。格罗夫说:“我常笃信…只有迫害妄想狂才能生存?这一格言,我不惜冒…迫害妄想?之名,整天怀疑事情会出岔。”“尤其当战略转折点来临的时候,你的迫害妄想才更显出它的必要性。只要涉及企业管理,我就相信迫害妄想狂万岁,企业繁荣之中孕育着毁灭自身的种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他们一块一块地窃取你的生意,直到你最后一无所有。”今天的英特尔人重读这些话的时候一定会更有感觉。

然而就是高呼“迫害妄想狂万岁”的格罗夫本人也有不是迫害妄想狂的时候。他把英特尔从谷底带到了顶峰,当他从CEO的位置上退下来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蹑着猫足而至”的坏消息。但处于成功顶峰的他已经渐渐失去了对坏消息的敏感了。他相信让英特尔走向辉煌的“摩尔定律”永远不会变,所以断然否定低端市场的重要性。1998年第一季度的业绩令很多追捧英

特尔的人大跌眼镜,在半是疲惫半是被迫中把CEO的位子交给了守业型(以在判断力上平庸而以忠实和执行力见长)的贝瑞特。

在长达七年任职期间,贝瑞特忠实地执行英特尔的既定战略,以复制和单线延伸格鲁夫时代的成功为己任,然后把位子交给做财务出身的欧德宁。

“人们仍然看重性能,但他们也想要其他东西。”“我们必须提供这些东西,以另外的方式来看待性能问题。”“现在销售技术必须化繁为简,你不能尽是谈比特和字节。”欧德宁的这些话听起来多有见地,表明英特尔已经从英特尔的金科玉律摩尔定理中走出来了。只可惜晚说了八年(欧德宁是在英特尔宣布换标和转型后说这番话的)。这些话本来应该由格鲁夫或者至少应该是贝瑞特上任初期说的。

英特尔的这次转型应该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但却不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在阐述他的“第二曲线理论”时说道:“当你知道你该走向何处时,你往往已经没有机会走了。或者,更严重的是,如果你一直沿原来的路走下去,你将失去通向未来的道路。”这就是在不正确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所遭遇的两难境地。

汉迪是在一次旅行途中悟出这个道理的。他向一个当地人问路。当地人告诉他,一直往前走,就会看到一个叫Davy的酒吧,在离酒吧还有半里路的地方,往右转,就能到他要去的地方。在指路人离开之后他才明白过来,指路人说的话一点用都没有。因为当他知道该从哪儿拐的时候,他已经错过了那个地方了。如果你“以为通向未来之路是你已经走过的路的延续,你可能在到达Davy酒吧时,除了被你的悲痛淹没、追悔逝去的光阴,就再没有别的了”。

汉迪把从该拐点开始的那条线称为“第二曲线”。任何一条增长的曲线都会滑过抛物线的顶点(增长的极限),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S曲线。如图所示,开始第二条曲线的正确位置是在A点。在这一点上,时间、资源和动力都足以使新曲线度过它起初的探索挣扎的过程,而此时第一条曲线正开始向下走。

然而,A点又恰好接近顶峰,公司处于A点也就是处于黄金时代。有远见和勇气在公司高歌猛进的时候从成功偏离已有的成功路径,投入充分的资源来培植一种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业务的领导人少之又少。通常的情况是,直到现有的成长曲线明显下滑时,人们才想到另辟新的成长曲线,所以人们通常把B点而不是A点当作公司的战略转折点。

但此时,企业能够调动的有形无形的资源都在明显地减少,已有和新出现的竞争对手很可能趁此时机对你进行穷追猛打,公司内部明显缺乏创造一条新的业务成长曲线所需要的从容、自信。所以从B点出发培植第二条曲线的难度远远高于从A点出发。从B点出发的业务曲线,很可能是一条低增长甚至一直处于负增长的曲线。

这就是成功的悖论和曲线逻辑:使你达到现在位置的东西不会使你永远保持现在的位置,如果你过度相信和依恋导致你成功的逻辑,那么成功的逻辑必然会把你带向失败或平庸。持续地按一种路径追求卓越的曲线,恰恰是一条“追求”平庸的曲线。

“你可能想从一件好事中得到太多,那么曲线逻辑就开始了。”英特尔今天的困境是因为它想从它的成功里得到太多,在始于上一个转折点的从平庸到伟大之路上奔腾得太久了。而当它在各种显而易见的信息的提示下匆忙拐出去的时候,发现自己早已经走在一条从伟大通向平庸的路上。

大学生创新基础满分题库(单选题)

【单选题】著名创造学家德·博诺说,(B)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思的探究。 A、概念 B、创意 C、意识 D、思维 【单选题】心理学家托兰斯对二战期间有过种种艰难经历的幸存者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条件是(D)。 A、体力 B、运气 C、接受的教育和训练 D、创造力 【单选题】(B)是人类出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 A、技术创新 B、科学发现 C、技术发明 D、生产实践 【单选题】钻木取火的发明是摩擦生热经验的启示,轮子的发明源自圆木滚动省力经验的启示,这表明(A)。 A、创造发明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或向自然学习的结果 B、创造发明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C、创造发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D、创造发明不需要任何思考 【单选题】创造发明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其中不包括(B)。 A、青铜工具的出现,促成了奴隶社会的出现 B、铁制工具的出现为生活带来便利 C、蒸气机和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 D、现代交通和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了全球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创业者个人或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是指(D)。 A、个人创业 B、机会型创业 C、创新型创业 D、自主型创业 【单选题】屠呦呦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创造?C A、技术发明 B、艺术创造 C、科学研究 D、医学发明 【单选题】(D)是创新的灵魂,必须对其加以发挥并使之形成合力。 A、创新领导 B、创新文化 C、创新制度 D、创新人才 【单选题】任何使现有财富创造能力发生改变的行为或活动都可以称为(B)。

布雷斯悖论

在一个交通网络上增加一条路段后,这一附加路段不但没有减少交通延滞,反而所有出行者的旅行时间都增加了,这种出力不讨好且与人们直观感受相背的现象就是所谓布雷斯悖论。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认为,当交通流量很高的时候,新增一条路线并不会增加出行时间,因为人们都不会走那条新路线。 在交通繁忙的市区,建一条新路,分流拥挤的交通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根据布雷斯悖论,结果正好相反:对于出行的个体来说,往交通网络中增加一条新路线会增加他们所有人的出行时间(如果他们都想通过这条新路抄近道)。这个理论是由迪特里希. 布雷斯于1968年提出,虽然不是一个严格的“悖论“,但针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情况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反常识的发现。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面,科学家们重新分析了布雷斯悖论,发现了如果交通流量进一步增加的话,悖论中提到的现象不会再出现。科学家们推测,在更高的交通流量需求下,由于“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新路不会再被使用。 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Amherst大学的教授安娜,则第一次证明了该假设。她推导出的公式标明,交通需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新路线的不再使用而不会增加出行时间。换句话来说,就是布雷斯悖论仅仅适用于特定的交通需求量下。 尽管布雷斯悖论本身就是反常识的,那么在更高的交通流量需求下,此悖论的结果会消失掉则是更加反常识的。纳格尼解释到,在交通需求更高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想,交通会更加拥挤,于是乎大家应该走走其他更多的路线来分流。 纳格尼说,也许这个结果可以由“群众的智慧”来解释解释。研究普遍认为出行者的行为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用户自行优化,这类出行者会独立选择他们认为最优的路线;第二类是系统优化,存在一个中央控制器统一指挥交通。仅仅当“用户自行优化”时(换句话说就是“自私”),布雷斯悖论和其相反结论才会发生。但“自行优化“和”自私“结合到一起的时候,一个足够多的人群都在自行优化出行路线,那么所有出行者的的出行时间就被莫名其妙的全局优化了。 纳格尼说:“我觉得,因为交通流量的高需求,出行经过某条特定的路就会增加很多出行时间(因为交通网络的设计和其拓扑结构),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在出行时换条路线走走,所以就到达了这个“均衡临界点”,而本来是该布雷斯悖论起作用,结果却正好相反。出行者们也发现了这种“群众的智慧”,当交通流量需求更高的时候,某些十字路口甚至没啥车”。 纳格尼还解释到,和布雷斯悖论相反的结论也是正常的:当交通流量需求足够低的时候,布雷斯悖论就不再成立了。 纳格尼说:“也有其他人研究了交通需求量非常低时候的情况”纳格尼先前的研究也对关于该情况的分析做出了贡献,“布雷斯悖论问题中的新路是设定为吸引人去走,那么在低交通流量需求下,所有出行的人都会

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编辑 “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中文名节约悖论推广人凯恩斯根据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性质矛盾 理论解释编辑 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混为一谈。一般地,静态分析的结论常常与动态分析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如静态地来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动态地来看,则有“买涨不买跌”之说,即当一种商品价格动态地随着时间下降时,消费者将持币待购,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下降。 再如经济学中着名的“消费函数之谜”实际上也是混淆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果。静态地来看,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地来看,在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所以,当库兹涅茨试图用动态统计资料来验证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时,就会弄得混乱不堪了。 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其实不然。 抽象地来讲,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储蓄,而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它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 但实际上,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例如,中国在2000年前后,市场上积压了大量彩色电视机,尽管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家庭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并不会用于购买彩电。于是进一步影响到彩电厂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生产投资。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更明确地讲,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例如,在模拟信号彩电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该开发数字化的液晶彩电或等电离子彩电,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

创新经济学

第一讲:技术创新基础理论1.熊彼特对创新的理解是怎样的,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熊彼特对于创新的理解: 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市场创新) 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要素来源创新) 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组织创新) 【熊彼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主要观点: 1)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2)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3)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 4)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5)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6)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2.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区别。 技术是指能用于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生产和交付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巧和手艺。 技术的关键要素可能是隐含的,只以隐藏形式存在(如以技术诀窍为基础的商业秘密)。

技术的成功标准也是技术上的(能否执行任务),而不是商业上的(能否通过执行任务盈利)。 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是商业上的,而非技术上的。 技术创新的特征: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创新的不确定性,创新的市场性,创新的系统性。 处于技术创新过程源头的时发明或发现。 技术发明是指在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并创造出与已有产品原型或方法完全不同或有很大改进的新产品原型或新的方法。(发明不一定是创新) 技术发明仅指技术活动,只考察技术的变动性,不考察是否应用和产生经济效益。在科学研究和运用发明、发现得到成功创新之间,可能有相当长得时间滞后。 3.技术创新动力有哪些? 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政府作用;企业家的精神; (1)技术推动模式:科学家作出不可预见的发现,技术人员应用于开发产品创意,然后工程师设计师把这些创意变成样品进行测试,制造部门设计出有效生产产品的方式。最后,营销部门把产品推销给客户。 (2)需求拉动模式强调技术创新起源于社会的技术需要,需求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 (3)企业家管理也是一种“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 (4)政府干预技术创新过程,最重要的原因是技术知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外部性,这是市场失灵要求政府通过制度、立法形式干预。政府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得作用,为创新者、计划着、裁判、立法者。 第二讲: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1.创新有哪些分类? 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根本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

说谎者悖论故事

说谎者悖论故事 说谎者悖论故事 【问题】 在古希腊美丽众多的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克里特岛上住着一位名叫厄匹门尼德的人。当他幼年时,有一天,他跑到一座荒凉的小山丘上玩耍。玩累了以后,就跑到一个常去的山洞休息。不料,他在山洞里一下子睡着了,这一睡竟睡了57年。他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位大学者,谙熟哲学和医学,并能预知将来要发生的种种事件。于是,岛上的人就称他为“先知”。据说,他喜欢和别人讨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借以显示自己有非凡的智慧。一天,他在和别人讨论关于克里特人是否诚实的问题时,厄匹门尼德断言: “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 “先知”的这句话极大地困惑着克里特岛上的居民。这句话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结果他们发现,要确定这句话的真假几乎是不可能的。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分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克里特岛。 在古希腊全盛时期,它的面积比现在的希腊王国要大得多,它拥有爱琴海峡诸岛、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部、黑海沿岸和意大利南部近海地区。它西起西西里,南抵地中海,北邻马其顺,东达黑海沿岸,拥有许多城邦或小国,其中以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米利都、底比斯、奥林匹克最为著名。希腊大陆为古希腊城区的中心,而克里特岛位于希腊大陆的南面。它的自然环境良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社会稳定,商业繁荣。公元前2500年至前1400年是克里特文化的鼎盛时期,它被称为“米诺文化”(米诺是克里特王的名字)。 现在,我们对“说谎者悖论”作些分析。我们知道,说这句话的厄匹门尼德本人正是一个克里特岛人。我们假定:如果厄匹门尼德的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从这句话的内容中必然可以推出它是谎话。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为假,这就构成了自相矛盾,就构成了人们所常说的“悖论”。当然,严格地说,这个命题作为悖论仍然是有漏洞的。因为,在分析这种悖论时,对“悖论”的严格定义是:由这句话是真的,可以推出这句话是假的;并且,由这句话是假的,由可以推出它是真的。

节俭悖论

20 节俭悖论 古老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罪恶? 这是一个蜜蜂王国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本故事出自于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的《蜜蜂的寓言》。在这个故事中,曼德维尔博士旨在表述自己的一个令世人十分惊骇的观点——“节俭的罪恶,奢糜的贡献”。这就是让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的“节俭悖论”。 受这个故事的启发,经济学家凯恩斯发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他还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在他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中,凯恩斯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公众节俭,就会降低消费;增加储蓄,社会收入势必减少。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看起来节俭悖论的确是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理论,因为,人们的普遍观点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而储蓄又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则国民收入就会减少,储蓄减少,则国民收入就增加。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了: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对个人是件好事,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其实不是,从个人理财角度来说,储蓄也未必就是最好的致富途径。

从前,有一个惜金如命的财主,他把自己的金子埋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面,每隔几天就要挖出来,自我陶醉一番。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就把他藏在树下的金子给偷走了,为此,财主痛不欲生。后来他的邻居们来看他,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他们就问他:“你从没花过这些金子吗?” “没有,节俭是我们家的传统,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他回答。邻居听了,就哈哈大笑起来,并对他说:“按你这种对待金子的做法,有和没有金子对你来说都是一样啊!如果你还是感到难受的话,就在大树底下再埋一些石头,把它们当作金子收藏起来好了。”邻居们说完就走了,只剩下财主呆若木鸡地站在树下,想着那些被偷走的金子。 与其把金子提心吊胆地藏起来,还不如用它来生财,去获得更多的财富。藏匿和闲置财富就等于浪费,用现代理财观念来看,财主这样的“节俭”的确称得上是“现代的罪恶”。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现代意义的节俭应包含以下内容: *节俭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美德,毕竟原始积累的最好途径之一还是节俭。.. *节俭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追求财务自由,但是节俭并不能让我们达到财务自由的最高境界。.. * 节俭不等于把钱闲置起来,而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节俭下来的钱最好能用于购买资产而不是负债。 财务安全与财务自由

大学生创新基础期末答案

具有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是()。 A、独立性 B、自信 C、对复杂问题感兴趣 D、冒险精神 我的答案:ABCD 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是()。 A、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B、个性灵活、开放 C、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D、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我的答案:ABD 高智商即等于高创造。(√) 人类创造发明简史 着名创造学家德·博诺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思的探究。 A、概念 B、创意 C、意识 D、思维 我的答案:B 心理学家托兰斯对二战期间有过种种艰难经历的幸存者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A、体力

B、运气 C、接受的教育和训练 D、创造力 我的答案:D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智力资源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创造发明改变了世界 创造发明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其中不包括()。 A、青铜工具的出现,促成了奴隶社会的出现 B、铁制工具的出现为生活带来便利 C、蒸气机和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 D、现代交通和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了全球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 我的答案:B 钻木取火的发明是摩擦生热经验的启示,轮子的发明源自圆木滚动省力经验的启示,这表明()。 A、创造发明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或向自然学习的结果 B、创造发明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C、创造发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D、创造发明不需要任何思考 我的答案:A ()是人类出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 A、技术创新 B、科学发现

D、生产实践 我的答案:B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者个人或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是指()。 A、个人创业 B、机会型创业 C、创新型创业 D、自主型创业 我的答案:D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高校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举措包括()。 A、创业实验室 B、创业孵化基地 C、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D、校外任意创业顾问 我的答案:ABC 什么是创新 屠呦呦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创造? A、技术发明 B、艺术创造 C、科学研究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来自: 哔。黑猫警嫂。(Dream maker, heart breaker.) 2011-11-30 18:34:34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

王尔德悖论

的记录。 15、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那就是没有人议论你。 16、女人如何能期望会从男人那里获得幸福,如果他坚持把她 当作一个完全正常的人。 17、要避免争论,争论总是俗不可耐,而且常常令人信服。 18、邪恶是善良的人们编造的谎言,用来解释其他人的特殊魅力。 19、孩子最初爱他们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 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20、如果一个女人不能让她犯的错误变得迷人,她就只是一个 雌性动物。 21、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任何东 西的价值。 22、摆脱**的唯一方式是臣服于**……我能抗拒一切,除了**。 23、情感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引入歧途,而科学的好处是不感情 用事。 24、女人在世上的日子要比男人好过得多。她们有太多禁忌。 25、20年的韵事使女人变成一片废墟,20年的婚姻使女人变 成一座公共建筑。 26、我喜欢自言自语,因为这样节约时间,而且不会有人跟我 争论。 27、报纸和文学的区别是,报纸没法读,而文学则没人读。 28、恭维话从来没有让女人缴械,但可以让男人缴械。这就是 性别差异。 29、每个人犯了错误,都自称是经验。——经验是一个人给自

己所犯的错误取的名字。 30、生活从来不是公平的……而且,或许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件好事。 31、生活是世上最罕见的事情,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 32、坏女人给我麻烦。好女人令我厌烦。这就是她们唯一的不同。 33、所有人类的重大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点幽默和疯狂 是没办法解决的。 34、对富有的单身汉应该客以重税。让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快乐 是不公平的。 35、争论是俗不可耐的,因为道德社会里每个人都持完全相同 的观点。 36、男人因疲倦而结婚,女人因好奇而结婚;最终他们都会失望。 37、只要一个女人看上去比她自己的女儿小十岁,她就一定会 心满意足。 38、女人的生活中只有一个真正的悲剧:她总在缅怀过去,却 必须活在未来。 39、我一点都不浪漫。我还不算太老。还是把浪漫留给比我老 的人吧。 40、除了感官,什么也不能治灵魂的创痛,同样,感官的饥渴 也只有灵魂解除得了。 41、我喜欢人甚于原则,此外我还喜欢没原则的人甚于世界上 的一切。 42、当美国的好人死了,他们就去巴黎。当美国的坏蛋死了,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十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 [Income-Expenditure Model] 本章内容又被称之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或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所谓简单是指仅从产品市场的角度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不考虑货币市场和要素市场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总需求决定论——决定国民收入或产出水平及其变动的基本力量是社会总需求。本章内容属于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分析, 即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第一节均衡产出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四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五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均衡产出概念 均衡产出[Equilibrium Output]——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即与全社会所有居民和厂商的计划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二、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 两部门( 居民户和企业) 经济——不考虑政府和对外贸易的作用。 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出。 Y=C+I (C+I=总支出[AE]) Y——收入, C+I——计划消费与计划投资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总支出]AE=Y [总收入] AE=C[计划消费]+I [计划投资] Y=C[计划消费]+S[计划储蓄] I 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 S AE 100 AE Y=AE Y—AE=UI(非计划存货) UI>0 E AE 100 UI<0 45。45。 0 100 Y 0 100 Y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消费函数概念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 关系。递增函数。 C=C(Yd) C——消费, Yd——个人可支配收入 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APC = YdC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MPC(β) = ??YCd或= dYddC 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 自发消费[Autonomous Consumption]——不取决于收入的消费。 引致消费[Induced Consumption]——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 α——自发消费(常数); β——边际消费倾向, βYd——引致消费。 C=α + βYd [α>0, β>0] 若消费函数为线性, b为常数。 消费曲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线性消费函数 C C C=C(Yd) C=α + βYd α 45。45。 0 Yd 0 Yd 二、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概念 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递增函数。 S=S(YD) S-储蓄, Yd-收入 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 1三元悖论概述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在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国际经济情况以后,提出了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J.Marcus Fleming)提出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分析,堪称固定汇率制下使用货币政策的经典分析。该模型指出,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The Eternal Triangle),从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 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 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根据 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 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 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 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 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 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 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 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2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不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

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作业提交

第十一章作业 一、名词解释 1、自发消费 是指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4、引致消费 自发消费的对称,指消费中由内生变量所引起的消费。 5、平均消费倾向 是指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比率,或者说,平均消费倾向就是消费与可支配收入的比值。 6、边际消费倾向 是指在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率。 7、平均储蓄倾向 是指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平均关系,即储蓄与可支配收入的比值。 8、边际储蓄倾向 是指在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比率,也就是储蓄的变量化(△ S)与收入的变化量(△Y)的比值。 9、均衡的国民收入 在短期内,价格水平和社会总供给是不变的,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即均衡的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由于总需求又可以用总支出来表示,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与总支出相等的收入。 10、自发性支出乘数 在宏观经济学中,自发支出是指不受国民收入、利率和价格水平影响的支出。从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计算式可以看出,自发支出A由自发消费Ca、自发投资Ia、政府购买Ga、转移支付TR和政府税收T组成,即A=Ca+Ia+Ga+TR-T。 二、如何理解凯恩斯关于“节约的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

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经济繁荣时期,储蓄的增加能有助于减轻社会通货膨胀压力,是有利的。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根据乘数理论,消费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从而使经济进一步恶化!所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总会增加财政支出,鼓励消费,来挽救经济颓势。 三、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1000.8C Y =+为,投资为50(单位:10亿美元)。求: (1)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NI=C+I=100+0.8NI+50,NI=750,C=700,S=50 (2)如果实际产出为800,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是多少? 非自愿库存累积为50 (3)若投资增加到100,则增加的收入为多少? 增加的收入为250 (4)若消费函数变为Y C 9.0100+=,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NI=C+I=100+0.9NI+50,NI=150,S=50,NI=500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乘数由5变至10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电车难题等)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当为这种行为负责。 行为并不是行动,你什么也不干也是一种选择,因而也是一种行为。 我们将这个思想实验稍作修改,就可以看到什么也不干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

悖论大集合

悖论大集合 (1)米堆悖论。如果一粒米不算一堆米,两粒米不算一堆米,三粒米不算一堆米……那么照此逻辑,一万粒米也不算一堆米。与之相对的是(2)沙丘悖论。如果有一堆沙,拿走一颗沙这还是一堆沙,拿走两颗沙这还是一堆沙,那么,拿走n颗也算是一堆沙,所以一颗沙也叫一堆沙。和我们的认识抵触。 (2)赌徒的谬误。假设有一个赌徒,他在赌博中连续赢了9次,请问第10次他会输还是赢?这个问题一般有两种答案,第一,他会赢,因为很多人觉得前9次赢了,说明他运气来了,下一次要赢了。第二,他会输,因为风水轮流转,不可能一直好运,这样才能平衡。这和买彩票号码是一样的,有人认为要买前几次出现过的号码,觉得这是热门号码。而有人则认为应该买其他号码,因为既然前几次是那个号码,那么后来就肯定不是了。这种对不确定的事情以前面的结果进行推测就叫赌徒的谬误。其实,第10次赌徒到底是输还是赢还是一件未知的事情,所谓运气楼主也不知道到底存不存在这种东西。你们呢?觉得运气存在么? (3)怕老婆悖论。电台举行节目,要求所有男性出场。要求怕老婆的就站左边,不怕的站右边。中国男性以怕老婆为荣。于是纷纷走向左边。只有唯一一个男性在右边。主持人不解问他是不是不怕老婆,他说:“我老婆不让我去人多的地方。”这下主持人犯了难。到底他是怕老婆还是不怕呢? (4)万能溶液悖论。(很多经典的悖论有可能大家见过就当复习吧,蹭)一位科学家的弟子好高骛远,于是有一天他非常骄傲的对老师说,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任何东西的万能溶液。他的老师只是轻轻的说:那你用什么容器装它呢? (5)鳄鱼悖论。一头鳄鱼抓住了一个小孩,它对小孩妈妈说:“你猜我吃不吃他?猜对了我就不吃他。猜错了我就吃了它。”小孩妈妈说:“我猜你要吃了我的孩子。”鳄鱼说:“哈哈,那我要吃了它。”小孩妈妈说:“我猜对了那你就不应该吃他。”鳄鱼这下糊涂了,如果还给她孩子,那他就猜错了我应该吃了它,但是我吃了他她就猜对了不应该吃他,最后鳄鱼还给了她孩子。 (6)部分等于整体悖论。请问偶数的个数和整数的个数相等么?可以知道当取任意整数n总会有一个对应的偶数2n。所以应该是相等的。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整数包括偶数和奇数,所以不等。 (7)飞箭不动悖论。将飞箭运动过程分成无限个短过程,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这样是可以的。那么每一个过程都可以看成静止的,所以飞箭没有动。但是事实上飞箭动了。这是我国古代的悖论哟。支持。 (8)告示悖论。很多景点被人乱涂乱画。所以有工作人员就在墙上喷上请不要乱涂乱画字样。结果换来的是更多的乱涂乱画。有的人在那句话下面写你为什么乱涂乱画。有的人写我就乱涂了你打我呀。=_=。这种告示自己本身就违反了自己的原意。说不要乱涂乱画但是本身就在乱涂乱画。那应该怎么办呢?

节俭的悖论

在微观经济学中,S↑→个人财富↑,从这个角度看,节俭是美德。而在宏观经济学中,C↑→Y*上升到Yf。这便引出了消费致富论(越花钱,越有钱)、节俭的悖论。18世纪初,英国医生孟迪维尔,在他写的讽喻诗《蜜蜂的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里就主张:“增加经济繁荣的,是消费而不是储蓄。”该诗的内容是说有一个社会,人们贪婪自私,追求浮华虚荣,所以无不奢侈浪费,以此炫耀自豪。但是,整个社会反而兴盛繁荣。忽然有一天,其中的公民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于储蓄,因此奢侈品无人问津,货弃于地。依供给奢侈品为生的人无法谋生,结果弄得一团糟。因此孟迪维尔认为:“节俭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私人从事储蓄的确是致富之道。”但是他认为:“实行这个方法,令国家也可以致富则是错误的。”凯恩斯继承了孟迪维尔的观点,也认为:“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之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凯恩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节俭是美德的观点,断言节约造成失业。他说:“节约的目的是使工人解除工作……不论什么时候,你节约了5先令,你就要使一个人失去一天的工作……假定我们处于这样的极端情况,把自己的收入全部储蓄了起来,那就没有一个人再能找到工作。”“节俭是美德”和“节俭的悖论”的争论体现了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的存在。 局部合成谬误整体 ↑ → ↑ (个体)(总体) 合成谬误:对局部是正确的,对整体未必正确。例如:单个农民的大丰收,增加了个人的收入;整个地区的大丰收,出现了谷贱伤农。单个厂 商的涨价,增加了个人的收入;全体厂商的涨价,导致了通货膨胀。 局部整体 ↑ ← ↑ (个体)(总体) 分解谬误:对整体是正确的,对局部未必正确。例如:整个国家消费旺盛,经济繁荣起来;个人的铺张浪费,增加了个人的负债。整个国家厉行节约,经济萧条;个人的厉行节约,增加了个人的财富。合成谬误、分解谬误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理论推导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则深刻地体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矛盾、互斥。这些都根源于宏、微观经济学假设的不同。消费致富论的适用条件:深度萧条的背景下,生产能力闲置,价格具有刚性,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总供给不会成为约束总需求的条件。在经济繁荣时期,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资源被充分利用,总供给开始约束总需求。扩张总需求的结果,不是致富,而是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_诺斯悖论_的理论逻辑解析_陈文申

2000年第1期 第37卷 (总197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P EK ING U NI VERSIT 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1,2000General No .197Vol .37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 ———“诺斯悖论”的理论逻辑解析 陈文申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北京100871) 摘 要:在制度创新理论的逻辑里,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否的根源,政府则是制度的载体和基 本的存在形式,同时是制度创新的经常和基本的主体。但是,由于政府存在统治者和代理人,二者 如同个体的“理性人”一样也是会犯错误的,因此,“诺斯悖论”在根本上是不可解的。然而,通过制 度在产权、国家、意识形态三者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进而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均 衡,使国家对社会经济的人为破坏较之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为轻却是可能的。在制度 创新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可以克制“搭便车”以及国家统治者及其代理人的自利倾向,因此,其作用 至关重要。问题在于,国家如何克服意识形态的“刚性”,并适应“经济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设而发 展出一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国家功能;意识形态;产权;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0)01-0035-11 收稿日期:1999-09-10 作者简介:陈文申(1956— ),男,福建仙游县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博士生。 一、制度创新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诺斯悖论”从属于制度创新理论,是以诺斯(Douglass C .North )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描述的是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关系形态,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1](P20)按照制度创新理论,这一矛盾产生于国家相互矛盾的双重目的:第一,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的结构;第二,在产权结构的框架内通过输出国家公共产品、提供公共供给、降低形成契约的交易成本,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问题在于,这样两个目的经常并不一致,或处于冲突状态:第二个目的意在实现完全有效率的产权,进而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第一个目的则在于确立一套保证统治者利益收入最大化的基本规则。“悖论”由此产生。在诺斯看来,这种悖论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2](P301) 不难理解,“诺斯悖论”所指的国家是具有人格化涵义的国家,注重的是国家作为公共权力

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 研究性课题

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其中有一些现象,看着貌似是对的,但生活常识又告诉我们它是错的,我们把这一类问题叫做悖论问题。 悖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而且其中充满着许多数学乐趣,所以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悖论问题。 一.悖论问题的原理及解悖的方法 首先,悖论是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正确所致。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且深刻,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数学、逻辑学、语义学等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而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 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其次,就是悖论的解决办法,一般而言,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例如,用对称逻辑思维层次法解"说谎者悖论",这个悖论即"我在说谎"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悖论。这个悖论表面上由"我在说谎"和"我说实话"这两个对立的"命题"组成,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并不等价--前一个命题包含思维内容,后一个"命题"只是前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因此后一个"命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命题。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把其看成悖论,是由于把两个"命题"看成等价,即都是思维内容和语言表达式统一的命题。只要把思维的两大层次:命题的思维内容和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区别开来,"我在说谎"这个悖论即可化解。 二.数学界典型的悖论 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