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ppt]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ppt]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篇一:文言文直译翻译技巧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

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

郑伯克段于鄢篇二: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

先秦: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

郑伯克段于鄢篇三: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郑伯克段于鄢》

出处:《左传》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 ,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

2郑伯克段于鄢

文選一鄭伯克段于鄢 教學目標:從字、詞、句、篇各方面掌握《鄭伯克段于鄢》的内容和在語言、文字、語法諸方面的特點,熟讀文選,培養語感。 教學重點:文字、詞彙、語法。 學時:3 教學内容: 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叙事詳細的完整的歷史著作。關於《左傳》的作者和成書時代,歷來有過許多争論,比較可信的説法是:《左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後來經過許多人增益。一般人認爲它原是一部獨立的歷史著作,但也有人認爲是傳(zhuàn)《春秋》的(《春秋》是魯國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質的歷史書)。到了晉代,杜預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後邊。 《左傳》所記載的歷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當,同起於公元前722年,但訖年比《春秋》晚28年,即止於公元前453年。它比較系統地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左傳》在文學上和語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既善於突出事物的本質,用簡括的語句寫出複雜紛繁的事物(特別是善於寫戰争),也善於用極少的筆墨刻畫出人物的細微動作和内心活動,使人物躍然紙上。《左傳》有許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 《左傳》爲後代歷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樹立了典範,後代的一些偉大作家如司馬遷等,都從中吸取了營養。 自東漢以來,爲《左傳》作注的很多,現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經注疏》中的《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 一、解題 1.《春秋》與《左傳》 《春秋》本是魯國的編年大事記,經過孔子删削,用來教授學生,因而成爲儒家經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春秋》即爲“五經”之一。 《春秋》的紀年起自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于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記載了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召、定、哀十二位國君在位時周朝及諸侯國間的重大歷史事件。魯國的這十二位國君也被稱爲“春秋

(完整版)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一)有关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左传》这部书。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顾名思义,这部书是一位姓左的人为《春秋》所作的传。因此,我们首先谈一谈《春秋》。《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统称,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史官记载本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他们编写的历史书都叫“春秋”。不过除了鲁国的“春秋”以外,其它各国的“春秋”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重新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记载的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 年,截止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 年。人们就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完备,242 年的历史只有18000 多字,连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左”相传是指左丘明,“公羊”是指公羊高,“谷梁”是指谷梁赤,这是三位解说传授《春秋经》的人。本来,经与传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古人叫做“别本单行”。到了西晋,杜预着《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经》和《左传》按年编插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明《春秋经》的微言大义,所以历史史实的补充就很少,作为历史著作的价值远远不如《左传》。《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全书18 万字,远比《春秋》的内容丰富,加上文笔简练流畅,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因此自魏晋以来《左传》就压倒了《公羊》和《谷梁》二传。 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左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创作的,不过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的中期,这中间经过了他人的增补。 关于《左传》的特点和价值,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实际记事止于鲁悼公14 年(公元前453 年),比《春秋经》多了28 年。所谓编年体史书,是以国君在位的年份为线索记载历史。因为现存《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记载历史就以鲁国国君在位的顺序为线索,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范文一: 大家好,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位历史上的有趣人物——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贵族,他是郑国的第八代国君,从公元前767年一直统治到公元前716年。在他的统治下,郑国逐渐强大,并建立了自己的地位。 对于他与鄢的关系,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传说当时,鄢国的国君武公听说郑伯克段的美女若愚极为美丽,就派人前来请求将她娶为妻子。郑伯克段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嘲讽鄢国国君的贪婪和破坏心态。之后,鄢国发动了一场战争,但郑伯克段最终获胜。 这个故事虽然富有传奇色彩,但它很好地反映了当时两国之间的斗争和竞争。在这个时期,周朝的管仲和鲁共公都已经落幕,各诸侯国之间的势力开始发生变化,国内外的竞争格局更加激烈。 总的来说,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是由许多小故事叠加而成的,而这些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传递的信息和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 写作重点:本篇文章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传说,富有情趣和表现力。同时,文章还将传说与历史事件进行联系,

以此谈及郑国和鄢国之间的关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价值。 用词分析:文章中运用了不少诗歌和文学语言,如“富有传奇 色彩”、“格局更加激烈”等,这些词汇灵活、生动地表现了文 章主题,增添了阅读趣味。 范文二: 大家好,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春秋时期的名人——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国君,被认为是一位开明、能干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郑国逐渐强大,领土扩张,外交关系也比较稳定。 然而,郑伯克段与鄢国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31年,鄢国发动了一次对郑国的进攻,但是在郑伯克段的率领下,郑军最终在鄢国取得了胜利,战争结束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是,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关系非常复杂,而郑伯克段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时常与其它诸侯结盟或联合作战,因此加深了郑国与鄢国的对立关系。 总而言之,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现实,及其对国家稳定和安全的影响。他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为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郑伯克段于鄢ppt]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ppt]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篇一:文言文直译翻译技巧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

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B辟→避:躲避,避開——古今字 ?鄙:引申義:邊邑,邊遠的地方。本義:周代地方行政單位。王城郊外以五百家為“鄙”。 ?斃:倒下去,指失敗或垮掉。引申义:毙命,死亡 C初:当初 D 大:極多或極大→太(後起字) ?度:法度,標準。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合乎法度,合乎標準。“不度”是說不合乎 法度。 E 貳:兩屬,事二主,臣屬二主,與“專屬”相對 “国不堪貳”“貳”是“不堪”的賓語,表不堪之事 F弗:否定副詞,一般否定及物動詞,且及物動詞的賓語不出現,故很多學者認為“弗”是“不+之”的合音形式。弗許=不之許,不許之 ?非:否定副詞,譯為“不是”,後加名詞性成分。 J及:1與,和——連詞(生莊公及共叔段) 2到了——動詞(及莊公即位) 3本義:追上、趕上(将自及)→引申:到、比得上、和 ?即:表示靠近去吃。所以有“靠近”、“接近”義。 ?既:表示進食之後,引申為“完了”之義。 ?既:表示時間過去,與“而”連用表示時間剛過不久。 ?驚: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吃驚、受驚。 G 國1:諸侯的封地,與今天“國家”的概念有區別。 2:國都。(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國1VS家:國:諸侯所統治的政治區域家: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 國2VS都VS邑:國:諸侯貴族的宗廟所在地都:諸侯子弟或卿大夫的宗廟所在地(採邑) 邑:人所居住的地方,大小不定 H 乎:是句末語氣助詞,在此表反問語氣。 K克:战胜,攻破引申义:制伏,抑制OR 能夠 M 命:前置賓語。 Q亟(qì):屢次。 ?请:1表敬副詞,表示請對方做什麼事情,例如“若弗與,則請除之”,這與現代漢語?的用法相同; ?2表示請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件事情,例如“欲與大叔,臣請事之”一句中的“請” 字,是指公子呂請莊公允許自己去事奉共叔段,而不是“請莊公去事奉他。” ?阜:無石之山 S遂:於是,從此就。 ?是:代詞,複指 T佗=他:異體字——音義相同而字形不同旁(別)指代詞,意思是“別的,另外的”。 ?聽:動詞 W寤:本指睡醒(~寐求之),這裡是通假字,通“啎”,倒着。“寤生”就是倒生,胎兒出生的時候腳先出來,即難產的一種。《史記·鄭世家》裡記載這件事情說:“生之難。”可與此處相互印證。 ?为:wèi:介詞,替,給。wéi:動詞;介詞,被。 ?唯:語氣副詞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知识回顾】 1、《春秋》是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历史书。 2、的文字,就是“传”。“春秋三传”为。《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的历史著作。 【关于《郑伯克段于鄢》】 1、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2、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 3、第7节:“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话解释经文何以如标题这样记的原因。 4、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探究性问题 1、究竟谁是这场战争的赢家? 2、这是一出家庭悲剧,还是政治悲剧,或社会悲剧、人性悲剧、道德悲剧? 【赏析】

经典作品需要反复品味,在不断的阅读中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认识。每一次阅读可以侧重一个方面,几遍读下来,我们对文章就会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细读《郑伯克段于鄢》,读者或许将领略风采各异的文章魅力! 初读:看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 公元前722年,在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了一件骨肉相残的事件,《春秋》做了如下记录:“郑伯克段于鄢”。而专门阐释《春秋》的史学巨著《左传》则对这六个字有这样长长一段的具体精彩注释,它包含着事件的起始,事件的曲折过程,还有各种议论和讨论以及事件的结尾和评论等等,可以说是一相当完整的叙述式的故事。 姜氏厌恶其子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就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正是行文的脉络所在。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篡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标准的记叙文。记叙性文章的情节结构形式一般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六部分。 序幕(1):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 开端(2~3):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 发展(4~5):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到廪延。 高潮(6):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将为内应。 结局(6~8):大叔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颖。 尾声(9):颖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再读:品一组个性鲜明的人物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文言句式: 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固定句式 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郑伯克段于鄢》省略句 制,岩邑也《郑伯克段于鄢》判断句 郑武公娶于申《郑伯克段于鄢》状语后置句 亟请于武公《郑伯克段于鄢》状语后置句 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状语后置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宾语前置 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宾语前置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判断句 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否定判断句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固定句式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宾语前置 古今异义: 都城过百雉《郑伯克段于鄢》古义: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郑伯克段于鄢》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未尝君之赐《郑伯克段于鄢》今义:不曾古义:不曾吃

词类活用: 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立,使动用法,使……立 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献,动词作名词,献的东西。 公赐之食《郑伯克段于鄢》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隧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启,为动用法,开,这里指开城门既而悔之《郑伯克段于鄢》悔,为动用法 通假字: 庄公寤生《郑伯克段于鄢》牾,逆,倒着 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大,通“太”。身分最高或呈分更高的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参,“三”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个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当时,郑国的伯克与鄢国的段于都是才华横溢的文人,两人因为文章风格迥异而产生了笔法上的竞争。伯克的文章喜欢使用简洁、直白的笔法,而段于的文章则喜欢使用错落有致、生动形象的笔法。 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两种不同的文体或笔法。"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春秋笔法指的是春秋时期文人所使用的笔法,这种笔法具有简洁、直白的特点,喜欢使用较为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相反,"错落有致、生动形象"的笔法则指喜欢使用富有表现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思想的笔法。 春秋时期的文人在使用笔法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文体特点进行选择。有些人喜欢使用简洁、直白的笔法,表达思想更加简单易懂;而有些人则喜欢使用富有表现力、生动形象的笔法,使文章更加有趣、富有感染力。无论使用哪种笔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文章更加有吸引力。 在春秋时期,文人们在使用笔法时还注重结构和排版。春秋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结构有四行诗、五行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等。这些结构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文人们在使用时要注意遵循这些规律,使文章更具有美感。 另外,春秋时期文人还注重使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来使文章更加美妙。押韵是指在同一韵脚的两个词之间使用相同的音节来使文章更加流畅;对仗则是

指在同一句话或同一段落中使用对称的结构或语言来使文章更加美妙。在春秋时期,文人们还十分注重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比喻是指使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拟人则是指把事物、动物或抽象概念比作人,使文章更具有生动形象。 例如,在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常常会使用比喻来描述忠诚、勇敢等美好的品质。比如,《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载我归去来,莫愁前路无知已”,其中的“载我归去来”就是用马来比喻忠诚。同时,在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使用拟人手法来描述某种事物或抽象概念。例如,《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山之高,莫之能攀;江之深,莫之能涉”,其中的“山”和“江”就是用来拟人的。 总之,春秋时期的文人在使用笔法时十分注重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生动形象,更能打动读者。这些修辞手法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他们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作品介绍】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人认为是传注孔子的《春秋》的。它的作者,《史记》说是比孔子稍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按照鲁国先后l 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情况,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左传》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左传》的这些叙事方法、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通.啎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通.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 】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通毋】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寘(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在这里读yù】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通赐】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下庄公及共叔段。庄公是倒着出生的,使姜氏受了惊骇,所以取名寤生,于是厌恶他。(姜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

第三讲《郑伯克段于鄢》

第三讲《左传》赏析(一)——《郑伯克段于鄢》 一、《春秋》与《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一)“春秋大义”与“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暴行邪说,是其主要思想倾向。《史记·孔子世家》云:“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义,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或寓褒贬于记事,鲁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或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作者的爱憎和立场。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这就是被后世所称赞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故《春秋》书法谨严,欧阳修称之“简而有法”(《尹师鲁墓志》),刘知几谓“加以一字太详,减其一字太略”(《史通·叙事》)。 如:《春秋》卷一首条:“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不书鲁隐公“即位”。对此,三《传》都认为《春秋》这样记载大有深意。如《左传》先释“隐公”:“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后释“元年,春。王正月。”云:“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表明隐公即位是暂代国君行政的性质。为什么会这样呢?《公羊传》解释此条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而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之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谷梁传》释云:“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子不取,为公也。君子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弑之,则桓恶矣。桓弑而隐让,则隐善矣。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西欧内,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郑伯克段:春秋时期权力斗争的缩影《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国内的一次政治斗争。文章以“克段”命名,一方面是因为段是郑国的公子,是郑伯的弟弟,同时也是一位有野心和实力的政治家。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描述郑伯和段之间的斗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复杂性。 文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场景。在文章开头,作者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让读者对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文章通过描述郑伯和段的矛盾和斗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郑伯和段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兄弟之间的私仇,更是代表着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在人物塑造方面,文章通过描绘郑伯和段的性格和行为,展现了他们的政治才能和人格魅力。郑伯是一位有远见、有胆略的政治家,他能够看清形势,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段则是一位有野心、有实力的公子,他渴望掌握更多权力,对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有着强烈的追求。两人在斗争中各展所长,展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在情节安排方面,文章通过合理的铺垫和转折,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作者先是通过描述段的崛起和扩张,为后文的冲突埋下伏笔。接着,通过描述郑伯对于段的限制和打压,使得两兄弟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最后,通过描述两人在战场上的决斗,将故事推向高潮。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合理,让读者充满了紧张感和期待感。 在艺术手法方面,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等细节,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真实的时

代背景。同时,文章通过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 总的来说,《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章。它不仅描绘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文章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完整版)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三)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省略句 2.制,岩邑也。判断句

3.郑武公娶于申。状语后置句 4.亟请于武公。状语后置句 5.有献于公。状语后置句 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 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译成:孝子推行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赐予(能感化)你的同类。 7.段不弟,故不言弟。 译成: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昵;厚将崩.. 昵;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省略句 2.制;岩邑也..判断句 3.郑武公娶于申..状语后置句 4.亟请于武公..状语后置句 5.有献于公..状语后置句 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 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第一讲:郑伯克段于鄢01 注释译文创作背景作品赏析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郑伯克段于鄢 初1,郑武公2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5。庄公寤生6,惊7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8。爱9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10,公弗许11。 及庄公即位12,为之请制13。公曰:“制,岩邑14也,虢叔死焉,15佗邑唯命15。”请京16,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7。祭仲18曰:“都城过百雉19,国之害也20。先王21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24,小九之一25。今京不度26,非制也27,君将不堪28。”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29?”对曰:“姜氏何厌之有30!不如早为之所31,无使滋蔓32,蔓难图33也。蔓草犹34不可除,况35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36,子姑37待之。” 既而38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39。公子吕40曰:“国不堪41贰,君将若之何42?欲与大叔43,臣请事之4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45。”公曰:“无庸46,将自及47。”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48,至于廪延49。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50。”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51。” 大叔完聚52,缮甲兵53,具卒乘54,将袭55郑。夫人将启之56。公闻其期57,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58以伐京。京叛59大叔段,段入60于鄢,公伐诸鄢61。五月辛丑62,大叔出奔共63。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64,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65;称郑伯,讥失教也66;谓之郑志67。不言出奔,难之也68。 遂寘69姜氏于城颍,而誓之70曰:“不及黄泉71,无相见也。”既而悔之72。颍考叔73为颍谷封人74,闻之,有献75于公,公赐之食76,食舍肉7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78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79,请以遗之80。”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81!”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82?”公语之故83,且告之悔84。对曰:“君何患焉85?若阙86地及泉,隧而相见87,其谁曰不然88?”公从之。公入而赋89:“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90!”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91。”遂为母子如初92。 君子93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94。《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95。’其是之谓乎96!”[1]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 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 寤(wù)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 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爱:喜欢,喜爱。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课件

课题:郑伯克段于鄢课时安排: 2 课时 【学情剖析】 文言文教课易言文分别,先一字一句地梳理课文字词句,而后剖析课文;从前者为要点, 此后者为次。课文内容的剖析理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只见字句,不见全文。单调 的字词句的讲解简单堕入照本宣科的圈套。现在高考用全国卷,文言文观察更着重理解文意和迁 徙能力,因此文言文教课应既重文言字词句的累积又着重学生个体的读懂能力与剖析能 本课拟在学力的培育。学生经过初中及高一的学习,拥有了必定的文言文累积及读懂基础。 生预习以后,发挥小组谈论解疑的功能,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术:认识对于《左传》的基本文学知识,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疏导文意,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学会多角度地评论人物。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课重难点】 要点: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联合语境推断语意。 难点:多角度地剖析人物形象 【教课时数】 2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认识有关知识;掌握要点词语的意义和特别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放录音或范读课文,正确认读,扫清语言阻碍。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联合语境推断语意。 【教课重难点】 梳理文章脉络;掌握要点实词和虚词。 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 知识累积: 1.解题及《左传》简介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的一句经文。《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册,记录了鲁隐公元年 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鲁国及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本书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目的是传述《春秋》,即把《春秋》中所提到的,所简洁记述到的事件, 发展成为较完好的叙事散文,如《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就是由《春秋》中的一句“郑伯 克段于鄢”加以丰富,表达成这个较完好的故事的。 《春秋》是“经” ,文字节省,微言大义。《左传》是“传” ,“传”是对“经”的详细表达。解说《春秋》的除《春秋左氏传》以外,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史称“春秋三传” 。 2.背景: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各诸 侯国的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特别残忍的钩心斗角、相互倾轧的矛盾矛盾,如鲁国一度君权旁落、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早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 而大动兵戈的一个历史事件。 3、达成以下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释翻译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释翻译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释、翻译、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第三讲《郑伯克段于鄢》

第三讲《郑伯克段于鄢》 第一篇:第三讲《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这种微言大义的笔法在《郑伯克段于鄢》里也有具体的体现。 (二)《左传》的思想、表现手法及影响:重视伦理等级秩序;强烈的民本思想。善于叙事尤其是善于描写战争;善于塑造形象。对传记体和小说的影响。 (三)《郑伯克段于鄢》赏析:《春秋》:鲁隐公元年(722B.C.):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匿,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12.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13.永锡尔类。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省略句 2.制,岩邑也。判断句 3.郑武公娶于申。状语后置句 4.亟请于武公。状语后置句 5.有献于公。状语后置句 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 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译成:孝子推行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赐予(能感化)你的同类。7.段不弟,故不言弟。 译成: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介词,向。(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在。 (4)段入于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在那里。(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怎么。(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呢。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战胜。(2)克勤克俭。动词,能够。 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给。(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安排。(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作为。 (七)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城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