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时的优缺点

试述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时的优缺点一、前言

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紫外线的吸收来测定物质的含量或测定反应的进程。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本文将详细介绍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时的优缺点。

二、原理

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的吸收来测定物质的含量或反应进程。当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会吸收特定波长的电磁辐射能,使得物质在该波长下出现吸收峰。根据比尔-朗伯定律,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其摩尔浓度成正比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溶液中溶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来计算其摩尔浓度。

三、优点

1. 灵敏度高: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检测极小量级的样品,常规情况下检出限可达10^-6~10^-8g/mL,甚至可以检测到10^-9g/mL 以下的物质。

2. 准确性好: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达0.1%~1%。

3. 选择性强: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对于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波长下的吸

收峰有明显差异,因此可以通过选择不同波长来区分不同化合物。

4. 操作简单: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常规情况下只需将样品置于光

路中即可进行测量。

5. 范围广: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适用于多种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中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如药物含量测定、生物大分子定量等。

四、缺点

1. 受基质影响:样品基质对于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会产生

较大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基质校正或者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

2. 精密度受波长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波长越短精密度越高。因此需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波长进行测量。

3. 受溶液浓度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溶液浓度越高,吸光度值越大,

但是当溶液浓度过高时会导致吸光度值饱和,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稀释。

4. 受温度影响: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对于温度敏感,因此需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测量。

5. 数据处理复杂: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数据处理较为复杂,在计算摩尔浓度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五、总结

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在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但是受基质影响、精密度受波长影响等缺点也不可忽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分析灵敏度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分析灵敏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与方法,及其优缺点; 2.掌握分析灵敏度的概念及原理; 3.进一步掌握标准曲线的测定及利用标准曲线求物质浓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分析灵敏度即可检测的最低分析物浓度。这个浓度限值对毒品检验在法庭上特别重要,希望通过检测知道样品中究竟有无药物,这是很关键的。另外,肿瘤标志物及许多特定蛋白应该有一个可检测的最低浓度或某个量;如:前列腺特异蛋白,这是病人治疗后监视复发的重要信息;长期来,临床对报告的前列腺特异蛋白究竟有意义的最小量要求予以明确。核酸检测报告的阴、阳性也要求说明,能检出的最小拷贝的核酸量或者相当于多少病毒,因此,确定检测系统的可报告底限是重要的分析性能。 检测低限(LLD ) 每次检测,总是做一个空白样品。检测方法常以空白响应值校准至零点,再检测各检测样品的反应响应值。这些样品的反应响应值在扣除了空白相应量后,是分析物的对应响应量。但是,空白响应量也有波动。若重复多次做空白检测,以空白均值和标准差表示这些空白响应量的平均水平和所有空白响应量对于空白均值的离散程度指标。在确定方法性能或绘制标准曲线时,常常以空白均值表示空白响应量。实际工作时,每次只做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响应量各有50%的可能性,大于或小于空白均值。当空白响应量小于空白均值,对同一个样品检测响应值(为扣除空白响应量)。似乎反映分析物要多一点,检测方法要灵敏些,当空白响应量大于空白均值,似乎原先可以检测出来的东西检测不出来了。统计说明:如果空白响应量的波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每个单位检测的空白响应值x 有95%的可能性为: 空白 空白空白空白s *2x x *2+≤≤-s x 即空白空白空白s *2x -x ≤ 其中较空白均值小的一半会使分析物更易检测出来,若有一个检测响应量较空白响应量均值大于空白s *2,仍然认为是响应量的可能性只有5%;有95%的可能性 属于样品中分析物形成的检测响应值;它较空白均值差 空白s *2以上。同理,响应量较空白均值相差空白s *3以上的,还认为是空白响应量的可能性仅0.3%;而有99.7%的可能性是样品内有分析物形成的响应量。所以若检测样品的反应响应量较空白均值相差空白s *2空白s *3或者以下的,只能说这些响应量是空白样品单次检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在临床检验中发展和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类很重要的分析仪器,无论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材料学、环境科学等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化工、医药、环境检测、冶金等现代生产与管理部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都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着较长的历史,其主要理论框架早已建立,制作技术相对成熟。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更是广泛,现在国内几乎每个乡镇医院的检验科都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构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光、机、电、算等任何一方面的新技术都可能再推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整体性能的进步。在追求准确、快速、可靠的同时,小型化、智能化、在线化、网络化成为了现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新的增长点。关键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验医学 l9世纪50年代,首先出现了用千目观比色法的纳氏(Nessler)比色管,不久有杜氏(Duboscq)比色计,后者一直沿用到本世的40年代。1911年,使用硒光电池的Berg比色计制成。而这种光电比色计是分光光度计的雏形和基础。本世纪3O年代看,由于秉灯、氢灯和各种棱镜,光学器材和电学器材的发展,美国Beckman公司的第~台分光光度计终于在1941年问世。至60年代,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 计)基本上取代了光电比色计 1957年,美国Technicon 公司按照Skeggs医生的方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化的临床生化分析仪。60年代以后.各种自动化分析仪层出不穷。特别是70年代起,各种分光光度计与计算机联姻,明显地扩大了仪器功能现在,分光光度计作为综台光学、电学(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精密机械学的发展和应用,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工业和农业等许多领域。其中以uV—V计系列彰响最广、应用最普遍,并且还是其他分光光度计(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仪器价格低廉适用性广泛,尤其是采用微机控制以来,该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检验医学中必备的一个常规仪器,本文将重点介绍uv—v 计的原理,结构,特点及其在临床检验医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简介1852年,比尔(Beer)参考了布给尔(Bouguer)1729年和朗伯(Lambert)在1760年所发表的文章,提出了分光光度的基本定律,即液层厚度相等时,颜色的强度与呈色溶液的浓度成比例,从而奠定了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著名的比尔朗伯定律。1854年,杜包斯克(Duboscq)和奈斯勒(Nessler)等人将此理论应用于定量分析化学领域,并且设计了第一台比色计。到1918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制成了第一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此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经不断改进,又出现自动记录、自动打印、数字显示、微机控制等各种类型的仪器,使光度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2.原理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吸收了紫外可见辐射光后,发生了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它是带状光谱,反映了分子中某些基团的信息。可以用标准光图谱再结合其它手段进行定性分析。 根据Lambert-Beer 定律:A=εbc,(A 为吸光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为液池厚度,c 为溶液浓度)可以对溶液进行定量分析。 3.结构无论哪一类分光光度计都由下列五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狭缝、样品池,检测器系统。 (1)光源 要求能提供所需波长范围的连续光谱,稳定而有足够的强度。常用的有白炽灯(钨比灯、卤钨灯等)、气体放电灯(氢灯、氘灯及氙灯等)、金属弧灯(各种汞灯)等多种。钨灯和卤钨灯

试述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时的优缺点

试述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时的优缺点一、前言 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紫外线的吸收来测定物质的含量或测定反应的进程。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本文将详细介绍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时的优缺点。 二、原理 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的吸收来测定物质的含量或反应进程。当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会吸收特定波长的电磁辐射能,使得物质在该波长下出现吸收峰。根据比尔-朗伯定律,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其摩尔浓度成正比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溶液中溶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来计算其摩尔浓度。 三、优点 1. 灵敏度高: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检测极小量级的样品,常规情况下检出限可达10^-6~10^-8g/mL,甚至可以检测到10^-9g/mL 以下的物质。

2. 准确性好: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达0.1%~1%。 3. 选择性强: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对于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波长下的吸 收峰有明显差异,因此可以通过选择不同波长来区分不同化合物。 4. 操作简单: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常规情况下只需将样品置于光 路中即可进行测量。 5. 范围广: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适用于多种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中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如药物含量测定、生物大分子定量等。 四、缺点 1. 受基质影响:样品基质对于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会产生 较大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基质校正或者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 2. 精密度受波长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波长越短精密度越高。因此需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波长进行测量。 3. 受溶液浓度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溶液浓度越高,吸光度值越大, 但是当溶液浓度过高时会导致吸光度值饱和,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稀释。

紫外-可见光谱法优缺点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仪的优点: 1.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复杂的程序,可直接取待测样品置于比色 皿中,并且能对待测液体或溶液进行直接测定,检测成本低。2.分析速度快,一般样品可在1-2 min内完成,比较适用于现场分析 或快速分析。 3.检测过程中不破坏样品,可称为无损检测,并可对改样品进行多 次重复测量实验且重现性好。 4.检测范围广,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 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5.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易实现在线分析及监测,适合于生产 过程和恶劣环境下的样品分析。 6.电子光谱的强度较大,灵敏度高,一般可达4 10-g/ml主要用 10-—8于微量分析。 7.准确度较高,浓度测量相对误差仅有1%左右。 8.分辨率高,在定量分析上,不仅可以进行单一组分的测定,而且 还可以对多种混合物同时进行测定。 9.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是建立在化学分析标样的基础上,因此分析的 结果真实可靠。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仪的缺点: 1.紫外-可见光谱仪仅适用于微量分析,对于高浓度(一般是指浓 度>0.01mol/L)物质,物质的吸光度和浓度之间的关系发生偏离,因此朗伯比尔定律不适用。 2.影响比尔定律偏离的因素较多,如非单色光,杂散光,噪声,化 学因素等。且影响光学系统参数等外部或内部因素较多,误差难以很好的修正,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影响较大。 3. 不是原始方法,是一种间接测定物质浓度的方式,不能作为仲裁分析方法,检测结果不能做为国家认证依据。 4. 受各企业产品相对垄断的因素,仪器购买和维护成本都比较高,性价比较低。 5. 需要大量代表性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建模,并建立相应化学体系复杂,实验过程较为复杂,工作量大,并且对于显色剂的选择难度较大,已知文献中并无相关研究。 6. 需要大量样品检测实验,且配制样品过程中容易带来人为因素的误差,建模成本较高,测试成本较大。 7. 模型需要不断更新,在仪器发生变化或者标准样品发生变化时,模型也要变化,适应性较差。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的2-苯乙醇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的2-苯乙醇含量 陈虹1梅建凤2陈蔚青1 1(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杭州,310015) 2(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杭州,310032) 摘要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2-苯乙醇含量的方法。用正庚烷萃取待测样品中的2-苯乙醇,然后直接测定正庚烷溶液258 nm波长处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可直接计算出发酵样品中2-苯乙醇含量,方法的检出限为0.19 g/L,样品加样回收率为100.4%,变异系数为1.66%。该方法具有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 关键词2-苯乙醇,紫外分光光度法,发酵液 2-苯乙醇(2-phenylethanol,PEA)是一种具有淡雅细腻玫瑰气味的芳香醇,在食品、药品和日化用品等众多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目前,2-苯乙醇主要是通过用廉价的化工原料有机合成生产,存在诸如产品纯度低、合成过程污染大等弊端[1]。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微生物转化法生产2-苯乙醇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微生物转化法生产2-苯乙醇,就是以L-苯丙氨酸为前体,由酵母菌发酵转化为2-苯乙醇,此法生产的2-苯乙醇,产品具有“天然” 属性,以及气味纯正,生产过程污染小等优点,目前国内外不少研究机构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在生物转化法生产2-苯乙醇工艺研究开发中,样品的快速准确测定,对工艺开发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2-苯乙醇的测定方法有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这两种方法虽然具有灵敏度和准确性高的优点,但对于大批样品的分析,存在速度慢,成本高等缺点,特别是对于2-苯乙醇转化合成的菌种选育工作。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具有敏度高、精密度好、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如能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样品中的2-苯乙醇,将给生物转化法生产2-苯乙醇的工艺开发带来极大的便利。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2-苯乙醇,上海双香助剂厂,纯度98.0%;L-苯丙氨酸,浙江康普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纯度99.5%;其它试剂均为AR级或BR级商品试剂。1.2 仪器 主要仪器有气相色谱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GC112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UV-2450);电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BS210S);高速离心机等。 1.3 PEA的测定 1.3.1气相色谱法 取含菌体的发酵液10mL于离心管中,4000 rpm离心20 min后,取一定量的上清液于具塞刻度试管中(移取量视样品中PEA浓度而定),再加入0.1mL的2.0%苯甲醇作内标物,用蒸馏水定容到10mL,振荡混匀,进行气相分析。气相色谱柱为PEG 20M(30m×0.53mm×1.0nm),FID 检测器,载体为N2,具体分析方法参见文献2。 1.3.2紫外分光光度法 取PEA的标准品溶液或转化发酵液样品离心上清夜0.5 mL于试管中,再加入5.0 mL 的有机溶剂(正己烷、正庚烷或正辛烷),试管充分振荡后静置30 min,上层含PEA的有机溶剂萃取液直接进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以蒸馏水进行同样操作的上层有机溶剂为空白参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萃取溶剂的选择 实验希望选择一种合适的有机溶剂,该有机溶剂能将发酵液中的PEA萃取出来,然后直接用于PEA含量的紫外测定,这就要求有机溶剂对PEA有较好的溶解性,萃取时处于上层,且无紫外吸收。正烷烃符合这些要求,实验便对正己烷、正庚烷和正辛烷进行了三者选一的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 简述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在190-800nm 波长围测定物质的吸光度,用于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 定量分析通常选择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出吸光度,然后用对照品或吸收系数求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多用于制剂的含量测定;对已知物质定性可用吸收峰波长或吸光度比值作为鉴别方法;若该物质本身在紫外光区无吸收,而其杂质在紫外光区有相当强度的吸收,或杂质的吸收峰处该物质无吸收,则可用本法作杂质检查。 物质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因此,紫外吸收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电子结构,故紫外光谱又称电子光谱。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如含有共轭体系、芳香环等发色基团,均可在紫外区(200~400nm )或可见光区(400~850nm )产生吸收。通常使用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波长围为190~900nm 。 紫外吸收光谱为物质对紫外区辐射的能量吸收图。朗伯-比尔(Lambert-Beer )定律为光的吸收定律,它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其数学表达式为: A=log T 1=ECL 式中 A 为吸光度; T 为透光率; E 为吸收系数; C 为溶液浓度; L 为光路长度。 如溶液的浓度(C )为1%(g/ml ),光路长度(L )为lcm ,相应的吸光度即为吸 收系数以%11cm E 表示。如溶液的浓度(C )为摩尔浓度(mol/L ),光路长度为lcm 时,则相应有吸收系数为摩尔吸收系数,以ε表示。 2 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

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为了满足紫外-可见光区全波长围的测定,仪器备有二种光源,即氘灯和碘钨灯,前者用于紫外区,后者用于可见光区。 单色器通常由进光狭缝、出光狭缝、平行光装置、色散元件,聚焦透镜或反射镜等组成。色散元件有棱镜和光栅二种,棱镜多用天然石英或熔融硅石制成,对200~40Onm波长光的色散能力很强,对600nm以上波长的光色散能力较差,棱镜色散所得的光谱为非匀排光谱。光栅系将反射或透射光经衍射而达到色散作用,故常称为衍射光栅,光栅光谱是按波长作线性排列,故为匀排光谱,双光束仪器多用光栅为色散元件。 检测器有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二种。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依据其结构和测量操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光束和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二类。单光束分光光度计有些仍为手工操作,即固定在某一波长,分别测量比较空白、样品或参比的透光率或吸收度,操作比较费时,用于绘制吸收光谱图时很不方便,但适用于单波长的含量测定。双光束分光光度计藉扇形镜交替切换光路使分成样品(S)和参比(R)两光束,并先后到达检测器,检测器信号经调制分离成两光路对应信号,信号的比值可直接用记录仪记录,双光束分光光度计操作简单,测量快速,自动化程度高,但作含量测定时,为求准确起见,仍宜用固定波长测量方式。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检定 3.1 波长准确度 3.1.1 波长准确度的允差围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波长准确度允许误差,紫外区 为±1.0nm,500nm处±2.0nm,700nm处±4.8nm。 3.1.2 波长准确度检定方法 3.1.2.1 用低压汞灯检定关闭仪器光源,将汞灯(用笔式汞灯最方便)直接对准进光狭缝,如为双光束仪器,用单光束能量测定方式,采用波长扫描方式,扫描速度“慢”(如l5nm/min)、响应“快”、最小狭缝宽度(如0.lnm)、量程0~100%,在200~800nm围单方向重复扫描3次,由仪器识别记录各峰值(若仪器无“峰检测”功能,必要时可对指定波长进行“单峰”扫描)。

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利用范围,仪器的校正,测定方式和注意事项

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利用范围,仪器的校正,测定方式和注意事项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一、原理 可见光、紫外线照射某些物质,主如果由于物质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对辐射的吸收,而产生化合物的可见紫外吸收光谱。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成立分光光度法或称吸收光谱法的分析方式。它是以朗伯──比耳定律为基础。 1 朗伯—比耳定律A = lg—- = ECL T 式中A为吸收度; T为透光率; E为吸收系数,采用的表示方式是(E1%1cm),其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浓度为1%(g/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数值; C为100ml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重量(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g; L为液层厚度,cm。 二、利用范围

凡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按照在特定吸收波优势所测得的吸收度,可用于药品的辨别、纯度检查及含量测定。 三、仪器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其应用波长范围为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光区。主要由辐射源(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吸收池、数据处置机、自动记录器及显示器等部件组成。 本仪器是按照相对测量的原理工作的,即先选定某一溶剂(或空气、试样)作为标准(空白或称参比)溶液,并以为它的透光率为100%(或吸收度为0),而被测的试样透光率(或吸收度)是相对于标准溶液而言,实际上就是由出射狭缝射出的单色光,别离通过被测试样和标准溶液,这两个光能量之比值,就是在必然波长下对于被测试样的透光率(或吸收度)。 本仪器可精密测定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有色物质或在适当条件下能与某些试剂作用生成有色物的物质。 利用前应校正测定波长并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四、仪器的校正 1.波长的准确度实验 以仪器显示的波长数值与单色光的实际波长值之间误差表示,应在±范围内。

(完整word版)药物分析简答题( 部分来自历年)(word文档良心出品)

1.简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鉴别药物时常用的方法,以及薄层色谱法检查药物中特殊杂质的方法。 答: 1)测定最大吸收波长,或同时测定最小吸收波长 2)规定一定浓度的供试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度 3)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法 4)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度比值法 5)经化学处理后,测定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性 1)杂质对照品法 2)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 3)杂质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并用法 4)对照药物法 2.试述古蔡法测砷原理。操作中为何要加碘化钾试液和酸性氯化亚锡试液?醋酸铅棉花起什么作用? 答:1)原理: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的砷盐反应生成具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一定量标准溶液所生成的砷斑比较,判断供试品中重金属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2)五价砷在酸性溶液中也能被金属锌还原为砷化氢,但生成的砷化氢的速度较三价砷慢,故反应中加入碘化钾及氯化亚锡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碘化钾被氢化生成的碘又可被氯化亚锡还原为碘离子,后者与反应中产生的锌离子能形成稳定的配位离子,有利于生成砷化氢的反应进行,还可抑制锑化氢的生成,因锑化氢也能与溴化汞试纸作用生成锑斑。 3)锌粒及供试品种可能含少量硫化物,在酸性液中能产生硫化氢气体,与溴化汞作用生成硫化汞的色斑,干扰试验结果,故用醋酸铅棉花吸收硫化氢 3.简述薄层色谱法检查药物中的杂质,可采用高低浓度对比法检查,何为高低浓度对比法?答: 先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然后将供试品溶液按限量要求稀释至一定浓度作为对照溶液,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斑点定位。供试品溶液所显示杂质斑点与自身稀释对照品溶液或系列浓度自身稀释对照溶液的相应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 4.药物分析在药品的质量控制中担任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答: 保证人们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完成药品质量监督工作。 5.常见的药品标准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 国家药品标准(药典);临床研究用药质量标准;暂行或试行药品标准;企业标准。 6.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答: 取样、检验(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记录和报告。 7.简述RPHPLC法测定有机含氮类药物时色谱峰拖尾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 一、造成色谱峰( 不对称)拖尾的原因 1.色谱柱本身填装问题,筛板堵塞或填料塌陷; 2.柱头有污染;

确定甘草酸释放量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确定甘草酸释放量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比较 研究 甘草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甘草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溃疡、抗氧化等 多种药理活性。确定甘草酸释放量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比较研究,对于甘草酸的分析与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比较几种常用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评述。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之一。该方法利用紫外光谱的 吸收特性来测量甘草酸的浓度。首先,将甘草酸溶液经过一定处理后,以一定浓度的乙醇作为溶剂,将样品在适当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然后,通过建立一定的标准曲线,来计算甘草酸的浓度。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无毒等优点,但其灵敏度和选择性较差,容易受到干扰。 二、荧光分析法 荧光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甘草酸在固体相转液相过程中的荧光性质进行测定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来测量甘草酸的浓度。首先,将甘草酸溶液与某些特定荧光标记剂反应生成复合物,然后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或荧光仪测定其荧光强度。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但操作相对复杂,需要较长的实验时间。 三、电化学法 电化学法是测定甘草酸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中循环伏安法被广泛应用。该方法 基于甘草酸与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观察电流信号的变化来测量甘草酸的浓度。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灵敏度和准确性,并且实验操作相对简单。然而,

电化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易受电极催化剂的污染、溶液pH值的影响以及标准 曲线的制备相对复杂等。 四、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常用于生物活性成分测定的方法,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是最常用的两种。HPLC法是将甘草酸通过样品预处理后, 在一定的流动相条件下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并通过检测器对其进行检测。GC法 则是将甘草酸在气相条件下通过柱子进行分离,再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这两种方法都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准确性,但与其他方法相比,样品预处理工作相对复杂。 在比较这些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如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准确性、操作简便性、样品处理工作量以及实验成本等。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实验条件和目的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为了提高甘草酸测定的准确性,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测定方法进行互相验证。 综上所述,甘草酸释放量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析法操作简单,但灵敏度和选择性较差;电化学法和色谱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但操作相对复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实验条件和需求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甘草酸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1 简述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紫外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X 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本法在药品检验中主要用于药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定量分析通常选择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测出吸收度,然后用对照品或百分吸收系数求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多用于制剂的含量测定;对已知物质定性可用吸收峰波长或吸收度比值作为鉴别方法;若化合物本身在紫外光区无吸收,而杂质在紫外光区有相当强度的吸收,或杂质的吸收峰处化合物无吸收,则可用本法作杂质检查。 物质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因此,紫外吸收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电子结构,故紫外光谱又称电子光谱。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如含有共轭体系、芳香环或发色基团,均可在近紫外区(200~400nm )或可见光区(400~850nm )产生吸收。通常使用的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波长X 围为190~900nm ,因此又称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吸收光谱为物质对紫外区辐射的能量吸收图。朗伯-比尔(Lambert-Beer )定律为光的吸收定律,它是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 A 为吸收度; T 为透光率; E 为吸收系数; C 为溶液浓度; L 为光路长路。 如溶液的浓度(C )为1%(g/ml ),光路长度(L )为1cm ,相应的吸收系数为百分 吸收系数,以E 1% 1cm表示。如溶液浓度(C )为摩尔浓度(mol/L ),光路长度为1cm 时, 则相应有吸收系数摩尔吸收系数,以ε表示。 2 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统和数据处 ECL T A ==1log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羟苯乙酯溶液的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羟苯乙酯溶液的含量 羟苯乙酯溶液是含5%羟苯乙酯的乙醇溶液,用于液体制剂的防腐。中国医院制剂规范并没有对该制剂进行含量测定,为了在配制液体制剂时取用量的准确性,笔者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羟苯乙酯溶液的含量,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UV-2401PC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羟苯乙酯(广东省台山市新宇制药厂,含量为99.9%,批号为040602);乙醇为分析纯;羟苯乙酯溶液(规格为500 ml:25 g,本院制剂室生产)。 2 方法与结果 2.1 测定波长的选择:精密称取60℃干燥至恒重的羟苯乙酯适量,用乙醇溶解并稀释成每1 ml中约含10 μg的羟苯乙酯溶液,以乙醇为空白,于200~400 nm 波长范围内绘制羟苯乙酯的紫外吸收光谱图。结果羟苯乙酯在258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故选择258 nm作为羟苯乙酯的测定波长。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60℃干燥至恒重的羟苯乙酯10 mg,置100 ml 量瓶中,用乙醇溶解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取稀释液2.0、4.0、6.0、8.0、10.0 ml置100 ml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以乙醇为空白,分别在258 nm 波长处测定吸收度,经计算得回归方程A=0.1035C+0.0041,r=0.9998(n=5),在2~10 μg·ml-1浓度范围内吸收度A与浓度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3 回收率试验:分别精密称取80℃干燥至恒重的度米芬适量,按处方及工艺配制成度米芬溶液,按样品测定项下方法测定含量并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 2.4 样品测定:取三个不同批号的样品,分别用乙醇稀释成含10 μg·ml-1的羟苯乙酯溶液,以乙醇位空白,分别在258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含量,结果分别占标示量的98.01%、99.42%、101.65%。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 2、掌握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技术; 3、了解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的主要构造。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其最大吸收峰位于280 nm附近(不同的蛋白质吸收波长略有差别)。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与蛋白质溶液的浓度的关系服从朗伯-比耳定律。该测定方法简单、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低浓度的盐类不干扰测定。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以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 紫外光:10-400 nm ;可见光:400-780 nm; 特点:带光谱、分子光谱; 应用:定性分析-最大吸收波长;定量分析-朗伯-比尔定律(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 定量分析原理:根据朗伯-比耳定律:A=εbc,当入射光波长λ及光程b一定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色物质的吸光度A与该物质的浓度c成正比。 2、仪器组成部件:各种类型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如下图所示,从总体上来说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显示记录装置。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标准蛋白质溶液:5.00 mg.mL-1溶液; 0.9%NaCl溶液;待测蛋白质溶液;10ml比色管(6只);吸量管;吸耳球;胶头滴管;滤纸;烧杯。

四、仪器装置图以及光路框图 光源单色器 单色器测量池接收器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光路示意图 五、实验步骤 1、基本操作: (1)启动计算机,打开主机电源开关,启动工作站并初始化仪器,预热半小时。 (2)用吸量管分别吸取0.5、1.0、1.5、2.0、2.5mL 5.00 mg/mL标准蛋白质溶液于5只10 mL 比色管中,用0.9% 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 cm 石英比色皿,以0.9%NaCl溶液为参比(参比溶液不可以取出). (3)在工作界面上选择测量项目为光谱扫描,设置扫描参数(起点:400nm,终点:250nm,速度:中,间隔:1.0nm,单次扫描) (4)将两个均装有0.9%NaCl溶液的1cm石英比色皿放入测量池中,进行基线扫描,然后选定量测,校零,在调回光谱扫描。 2、吸收曲线的制作: 将放在前面的比色皿中溶液换为1.00 mg/mL的蛋白质溶液,点击START进行扫描,得到如下吸收曲线,从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标准容易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78nm,此波长对应的吸光度为0.659。 3、标准曲线的制作: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药物检验中的应用探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药物检验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中国药典》中药物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在药 品检验中主要用于药品的性状、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含量均匀度和溶出 度的检查,具有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的优点,适用于微量和恒量物质的分析。检 验时,一般采用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批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1cm的石英吸收池,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2nm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收度,或由仪器在规定波长附近 自动扫描测定,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波长位置是否正确,除另有规定外,吸收 峰波长应在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波长±2nm以内,并以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 波长,通过核实波长位置,来判断药物含量及成分是否符合规定。 关键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药物分析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在190~800nm波长范围内测定物质的吸光度,用于 鉴别、杂质检查和定量测定的方法。当光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物质对光的吸收 程度随光的波长不同而变化。因此,通过测定物质在不同波长处的吸光度,并绘 制其吸光度与波长的关系图即得被测物质的吸收光谱。从吸收光谱中,可以确定 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最小吸收波长λmin。物质的吸收光谱具有与其结构相关的 特征性。因此,可以通过特定波长范围内样品的光谱与对照光谱或对照品光谱的 比较,或通过确定最大吸收波长,或通过测量两个特定波长处的吸收比值而鉴别 物质。用于定量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量一定浓度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并与一 定浓度的对照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或采用吸收系数法求算出样品溶液的浓度。 在《中国药典》中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化学药物的原料药和制剂分析常用的 分析方法,同时也用于中药、生物制品以及体内药物的分析。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药物检验中的应用 1.1吸收系数的测定方法 在药品标准的性状项下含有吸收系数测定项目,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去配 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测定其吸收度,并计算吸收系数,应符合规定范围。 1.2鉴别及检查的方法 根据药品项下的不同规定,测试供试品溶液的波长处的最大及最小吸收度。 1.3含量测定及含量的计算方法 1.3.1对照品的比较方法 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 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规定量的100%±10%,所用溶剂也应 完全一致,在规定的波长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后,按下式计算 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 CX=(AX/AR)CR (CX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AX为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AR为对照品溶液的 浓度;CR为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 1.3.2吸收系数法 按各药品项下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再以该 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按各药品项下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 定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再以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含量 (%)=(Cr×D×V×Ax/Ar)/W×100% (Cr 为对照品溶液浓度;Ax 为样本品溶液吸光度;Ar 为对照品溶液吸光度; D 为样本品液稀释倍数;V 为样本品液溶液体积;W 为样本品取样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 摘要本实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由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组成的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在这两种组分组成的混合物中,彼此都不影响另一种物质的光吸收性质,根据相互间光谱的重叠的程度采用相对的方法进行定量测定; 关键词紫外分光光度法;维生素C;维生素E;浓度 1、引言 维生素C抗坏血酸和维生素Eα-生育酚在食品中能起抗氧化剂作用,即它们在一定时间内防止油脂变性;两者结合在一起比单独使用的效果更佳,因为它们在抗氧化性能方面是“协同的”;因此,它们作为一种有用的组合试剂用于各种食品中;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维生素E是酯溶性的,它们都能溶于无水乙醇,因此能在同一溶液中,能够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双组分相同的原理,在紫外光区测定它们; 2、实验原理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很容易定量测定在此光谱区内有吸收的单一成分;由两种组分组成的混合物中,若彼此都不影响另一种物质的光吸收性质,可根据相互间光谱重叠的程度,采用相对的方法来进行定量测定;例如,当两组分吸收峰部分重叠时,选择适当的波长,仍可按测定单一组分的方法处理;但当两组分吸收峰大部分重叠时,则宜采用解联立方程组或双波长法等方法进行测定;

混合组分中在λ1处的吸收等于组分A 和组分B 分别在λ1处的吸 光度之和A λ1 A + B ,即: A λ1A +B =κλ1A bc A +κλ1B bc B 同理,混合组分在λ2处吸光度之和A λ2 A + B 应为: A λ2A +B =κλ2A bc A +κλ2B bc B 若先用A 、B 组分的标样,分别测的A 、B 两组分在λ1和λ2处的摩 尔吸收系数κλ1A 、κλ2A 、κλ1B 、κλ2B ;当测的未知试样在λ1和λ1 处的吸光度A λ1A +B 和A λ2 A + B 后,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A λ1 A +B =κλ1A bc A +κλ1B bc B A λ2A +B =κλ2A bc A +κλ2B bc B 即可求得A 、B 两组分各自的浓度c A 和c B ; c A =(A λ1A +B ·κλ2B − A λ2A + B ·κλ1B )/(κλ1A ·κλ2B −κλ2A ·κλ1B ) c B =(A λ1 A +B −κλ1A ·c A )/κλ1B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检测的灵敏度,λ1和λ2宜分别选择在A 、B 两组分最大吸收峰处或其附近; 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 和维生素E 含量 3.1、仪器试剂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天津港东UV-4501S,石英吸收池一 对 试剂:维生素C 抗坏血酸,维生素E α-生育酚,无水乙醇 3.2、实验步骤 3.2.1、 检查仪器 开机预热20min,并调试至正常工作状态;

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和比较

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和比较 2015年12月5日龙浪李珂璇王宇鑫李嘉浩程卫东王佳佳 临床医学院 指导教师:徐尧 一、摘要 本讨论报告通过分析和比较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两种比色法的主要优 缺点,即目视比色法操作简便但精度较低,分光光度法精确度较高但对溶液的性质要求较高;并且结合实例说明两种比色法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浓度限制,即两种比色方法分别在光的波长、物质的组分、以及对朗伯-比尔定律的符合情况上有 不同的适用范围,并给出了适用的吸光度范围(0.2-0.8)和浓度范围。由此针对不同情况给出了不同的选择方案。这对实际的研究和生产生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前言 在确定有色溶液待测组分含量时,常常可以通过比较和测量溶液的颜色来进行,这种方法叫做比色法。早在19世纪30-40年代,比色法就开始作为一种定 量分析的方法被应用到研究和生产中。常用的比色法有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两种,其中前者主要通过眼睛观察得出结论,后者借助光电比色计进行。由于这两种比色方法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分析和比较两种方法对于方法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三、内容 (一)两种比色方法优缺点比较 1.目视比色法 1)优点 (1)比色时操作简便,成本较低 相比分光光度法,目视比色法不需要动用分光光度计,只需要几个比色管便可以完成测定,因此显得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使用成本低。同时节省了电能,有利于能源的节约和保护。在分析大批试样时,其优势就显得更加明显,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测定消耗时间。 在本实验中,我们仅需配置5个标准溶液,便可直接在比色管架上进行比较,与分光光度法中所需的多次清洗比色皿的操作要求相比比较简易。 (2)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不严格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情况 目视比色法是通过比较通过光的强度来测定组分含量,可以在白光下进行[2],因此对于有些不严格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显色反应也是适用的。例如在用碘量比色法测定油脂中过氧化值时,碘和淀粉反应的特征蓝色只有在含碘量在 2~10μg[6]时才较为严格地符合Lambert-Beer定律,因此只要反应产生的碘稍稍 过量或不足,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就会产生较大误差,只能使用目视光度法。 本实验中,目视比色法实际上测量的是通过Fe(SCN)3溶液的光的强度,而 在分光光度法中实际测定的是某一单色光(如蓝色)被吸收的情况。 1)缺点 (1)精确度较差 目视比色法主要依靠人的眼睛来观察颜色深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观测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准确性自然会受到显著影响。一般来说,目视比色法的相对误差为5%-10%。

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利用原理和方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 1概念: 它是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某一波长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 所依据的光谱是分子或离子吸收入射光中特定波长的光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2分类: 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合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1) 其仪器设备和操作都比较简单,费用少,分析速度快;(与其它光谱分析方式相较) (2)灵敏度高; (3)选择性好; (4)周密度和准确度较高; (5)用途普遍。 §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物质对光的吸收是选择性的,利用被测物质对某波长的光的吸收来了解物质的特性,这确实是光谱法的基础。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强度(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出该物质在测定波长范围的吸收曲线。在吸收曲线中,通常选用最大吸收波长λmax进行物质含量的测定。 2.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 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有三种,即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和未参与成键的n电子。跃迁类型有:σ→σ*、n→σ* 、π→π*、n→π* 四种。 饱合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为σ→σ*,n→σ*跃迁, 吸收峰一样出此刻真空紫外区,吸收峰低于200nm,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不饱合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为n→π*,π→π*跃迁,吸收峰一样大于200nm。 生色团:是指分子中能够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人们通常将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原子团或结构系统概念为生色团。 助色团:是指带有非键电子对的基团,如-OH、-OR、-NHR、-SH、-Cl、-Br、-I 等,它们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光,可是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而且增加其吸收强度。 红移和紫移: 在有机化合物中,常常因取代基的变更或溶剂的改变,使其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发生移动。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表3-3),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紫移。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带 吸收带(absorption band): 在紫外光谱中,吸收峰在光谱中的波带位置。依照电子及分子轨道的种类,可将吸收带分为四种类型。 (1)R吸收带 (2)K吸收带 (3)B吸收带 (4)E吸收带 3.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 f电子跃迁吸收光谱 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是基于内层f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其紫外可见光谱为一些狭长的特点吸收峰,这些峰几乎不受金属离子的配位环境的阻碍。 2. d电子跃迁吸收光谱 过渡金属的电子跃迁类型为d电子在不同d轨道间的跃迁,吸收紫外或可见光

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的讨论

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的讨论 环境工程s2******* 阎正坤 摘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应用很广的方法。在学习其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构后,得到该分析方法是一种具有广谱适用性的分析方法。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光区或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吸收峰,即可进行定量、定性等分析;或反之对于在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有较弱吸收峰的物质中含有某些在此光区有强吸收峰的杂质,可进行纯度分析或结构分析;原子态或离子态的金属、非金属物质,可通过在特定介质中与配合物反应,生成分子态的有色配合物,从而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分析。 关键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朗伯比尔定律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1引言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石油化工企业,污水的分析与处理已经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效益。其中污水含油是主要的一项。现在测试污水含油的常用仪器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它已在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科学研究领域和化工、医药、环境检测等现代生产与管理部门广泛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理论框架早已建立,制作技术相对成熟。分光光度法在分析领域中的应用也有数十年历史,至今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分析方法之一。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吸光光度法常用仪器。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对紫外光和可见光选择性吸收而进行分析的方法。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是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A=Kdc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液层厚度d成正比。当液层厚度d以cm、吸光物质浓度c以“mol·L-1”为单位时,系数K就以ε表示,称为摩尔吸收系数。此时朗伯—比尔定律表示为 A=εdc 式中摩尔吸收系数单位为L·mol-1·cm-1。 吸光光度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一定的准确度,特别适宜于微量组分的测量。在污水中含油量一般较少,国家标准是不大于10mg/l。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在分析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3.1仪器结构 一束复合光通过分光系统,将其分成一系列波长的单色光,任意选取某一波长的光,根据被测物质对光的吸收强弱进行物质的测定分析,这种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所使用的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种类和型号较多,常用的有72型、721型、752型等。各种型号的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都相同,由五部分组成:①光源(钨灯、卤钨灯、氢弧灯、氘灯、汞灯、氙灯、激光光源);②单色器(滤光片、棱镜、光栅、全息栅); ③样品吸收池;④检测系统(光电池、光电管、光电信增管);⑤信号指示系统(检流计、微安表、数字电压表、示波器、微处理机显像管)。 单色器是将来自光源的混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并提供所需波长的光,是仪器的关键部件。它是由入口与出口狭缝、色散元件和准直镜等组成,其中色散元件是关键性元件,主要有棱镜和光栅两类。 3.1.1棱镜单色器 光线通过一个顶角为θ的棱镜,从AC方向射向棱镜,如图1所示,在C点发生折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