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与能量 导学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 导学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 导学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基本概念

综述:坏消息是这部分内容,理论方面晦涩难懂,需要列位看官仔细体会;

好消息是这部分的题在高考中往往以较为基础的形式出现,各位大可不必害怕; 另一个坏消息是如果你不能正确理解下文中的基本概念,错误率会很高;

另一个好消息是只要你紧随下文思路,理解还是比较容易的。

闲话少说,且看,下文,分,解…………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掌握有关燃烧热的简单计算。

4.初步了解新能源的开发。

【考点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

1、从化学键角度理解

化合物里的原子或离子之间通过________相结合。

化学反应可以理解为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化学键是原子间一种强烈的相互作用,被打断时,要从外界吸收能量。

相应的,新键形成时,要向外界放出能量。

若旧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显然该反应为_________ 若旧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小于新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则该反应为_________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包括多种形式,主要以______形式体现。

2、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

任何物质有含有一定的能量,

若反应物的能量比生物的能量少,根据能量守恒,多的那部分能量只能从外界吸收,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为放热反应。

换句话说,对于一个吸热反应,反应物的能量加上从外界吸收的能量,应该等于生成物的能量,放热反应同理。

如:2H 2 + O 2 = 2H 2O (放出Q kJ 热量) 2H 2O = 2H 2 + O 2 (吸收Q kJ 热量)

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

2H 2 + O 2 – Q = 2H 2O 2H 2O + Q = 2H 2 + O 2

整理后如下:

2H 2 + O 2 = 2H 2O + Q 2H 2O = 2H 2 + O 2 – Q

2H 2+ O 22H 2O -Q 2H 2+ O 22H 2O +Q

【思考】在同温、同压下,比较下列反应放出热量Q1、Q2的大小

①2H2(g) + O2(g) = 2H2O(g) + Q1

2H2(g) + O2(g) = 2H2O(l) + Q2

②S(g) + O2(g) = SO2(g) + Q1

S(s) + O2(g) = SO2(g) + Q2

③C(s) + 1/2O2(g) = CO(g) +Q1

C(s) + O2(g) = CO2(g) + Q2

④H2(g) + Cl2(g) = 2HCl(g) + Q1

1/2H2(g) + 1/2Cl2(g) = HCl(g) + Q2

3、常见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常见放热反应:①大多数化合反应常见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

②所有的燃烧反应②盐类的水解

③酸碱中和反应③Ba(OH)2·8H2O与NH4Cl反应

④金属与酸反应

4、吸热与加热

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也不一定就是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时吸热还是放热与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5、反应与过程

注意区别反应与过程。

我们这里的反应特指化学反应。

而过程有很多种,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即化学反应)等

如液态水蒸发为水蒸气需要吸热,这是一个物理过程,不是吸热反应

【考点2】反应热

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________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无所不能百看不厌荡气回肠的图

E

E

E

上图中,E1为反应物所含有的能量,E3为生成物含有的能量

反应时,旧键断裂,物质从外界吸收能量(E2–E1)--------------即反应物键能之和新键形成,物质向外界放出能量(E2– E1)-------------即生成物键能之和可以看出,这里给出的是一个吸热反应的图像,请大家在其右侧画出放热反应的图像。

1、从化学键角度

从化学键角度,反应的能量变化应该等于:“旧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之差,即(E2–E1)-(E2– E3)

对于任何反应,规定:反应热= 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

2、从能量守恒角度

从能量守恒角度,反应的能量变化应该等于反应物与生成物能量之差,即E3-E1对于任何反应,规定:反应热= 生成物的能量—反应物的能量

【注意】:虽然两种角度计算方式不同,但结果相同,都是E3-E1

我们将物质自身含有的能量称为焓

(*严格来讲,焓的概念比较复杂,为了理解方便,这里我们暂且这么说也无妨)

焓的符号_________,单位_________,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反应热表示为:“△H”,【思考】:放热反应,△H_____0, 吸热反应,△H_____0

3、kj / mol

如果说“kj”是能量的单位,好理解,那么这里的“/mol”是什么意思呢?

△H既然是反应热(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符号,它的单位应该是kj才对,为什么要加上“/mol”呢?

这里的“/mol”,是指“1mol反应”。

何谓“1mol反应”?

以H2(g) + Cl2(g) = 2HCl(g) 和1/2H2(g) + 1/2Cl2(g) = HCl(g) 为例

对于前者,1mol反应是指1molH2和1molCl2完全反应生成2mol HCl

对于后者,1mol反应是指1/2 mol H2和1/2 mol Cl2 完全反应生成1mol HCl

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了,所谓1mol反应,简单点说就是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就是各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上述两个方程式,在以往看来没有什么差别,但在热化学中,代表却是两个不同的情况。

【考点3】燃烧热

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

在25℃,101 kPa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25℃,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⑤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界压强一般指25℃,101 kPa.

例:

分析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哪个是表示固态碳和气态氢气燃烧时的燃烧热的?为什么?

A、C(s)+O2(g)=== CO(g); ΔH=110.5 kJ/mol

B、C(s)+O2(g)=== CO2(g); ΔH=-393.5 kJ/mol

C、2H2(g) +O2(g) === 2H2O(l); ΔH=-571.6 kJ/mol

D、H2(g) +O2(g) === H2O(g); ΔH=-241.8 kJ/mol

【考点4】中和热

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②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

中和热均为57.3 kJ/mol,

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其中和热小于57.3 kJ/mol;

③以生成1 mol水为基准.

中和热测定实验:

实验步骤

(1)往小烧杯中加入50 mL 0.50 mol/L的盐酸,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

(2)用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并测量其温度。

(3)将NaOH溶液迅速倒入小烧杯中,盖好盖板,

并用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4)重复实验2~3次。

注意事项

(1)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及泡沫塑料板的作用是。

(2)为保证酸、碱完全中和,常使稍稍过量。

(3)实验中若使用弱酸或弱碱,会使测得数值。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 Ⅰ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Ⅱ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①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②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 键)。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 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Ⅲ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 3)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①①①①①①①②5① 2.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3.几组概念的对比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导学案Word版

第4节化学反应的方向导学案 [学习目标定位] 知道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的主要特点,知道焓判据、熵判据的含义,会用焓变和熵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1.根据是否有外力作用,过程可分为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自发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外力而自发进行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现象的发生,你认为是自发过程的是( ) A.水由高处往低处流 B.气温升高冰雪融化 C.室温下,水自动结成冰 D.生锈的铁变光亮 (2)自发过程具有的特点 ①体系趋向于从状态转变为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者热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自发转变为的倾向。 2.有下列化学反应:①白磷自燃、②氯化氢分解、③煤燃烧、④钠与水反应、⑤酸碱中和应,其中属于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简称自发反应)的是,属于放热反是。 3.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自发过程自发反应 含义在温度和压强一定的条件下, 就能自发进行的过程 在给定的一组条件下,可以进行到 显著程度的化学反应 特征具有,即反应的某个方向在一定条件下 是自发的,而其逆方向在该条件下是肯定 的 举例高山流水,自由落体运动钢铁生锈 应用(1)可被用来完成有用功。如H2燃烧可设计成原电池 (2)非自发过程要想发生,必须对它做功。如通电将水分解为H2和O2 探究点一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焓变、熵变的关系 1.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焓变的关系 (1)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图1表示的反应能量,为热反应,体系能量由 到,趋向,该过程一般自发进行。 ②图2表示的反应能量,为热反应,体系能量由到

,趋向,根据自发过程的特点,该反应一般自发进行。 (2)分析下列反应进行的方向与ΔH之间的关系: ①NaOH(aq)+HCl(aq)===NaCl(aq)+H2O(l),酸碱中和反应是热反应,ΔH 0,常温下 自发进行。 ②2Na(s)+2H2O(l)===2NaOH(aq)+H2(g),该反应是热反应,ΔH 0,常温下自发进行。 ③NH4HCO3(s)+CH3COOH(aq)===CO2(g)+CH3COONH4 (aq)+H2O(l) ΔH>0,该反应在常温下自发进行。 ④CaCO3(s)===CaO(s)+CO2(g) ΔH>0,该反应在常温下 自发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自发进行。 (3)自发反应与焓变的关系 多数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也有很多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反应焓变是 与反应进行的方向有关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唯一因素。 2.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熵变的关系 (1)熵的概念 自发过程的体系趋向于由转变为,体系的混乱度。体系的混乱度常用熵来 描述,熵的概念是表示体系的程度的物理量,其符号为S。熵值越大, 体系的越大。 (2)影响熵大小的因素 ①同一条件下,不同的物质熵值。 ②同一物质的熵与其聚集状态及外界条件有关,如对同一种物质不同状态时熵值大小为S(g) S(l) S(s)。 (3)熵判据 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这个原理叫做。在用 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时,就称为熵判据。 ①当ΔS>0时,反应为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进行。 ②当ΔS<0时,反应为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进行。 (4)反应熵变是与反应进行的方向有关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唯一因素。如:2Al(s)+Fe2O3(s)===Al2O3(s)+2Fe(s) ΔS=-39.35 J·mol-1·K-1,该反应为熵 减小的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该反应也能自发进行,说明“熵判据”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归纳总结] 从能量角度(即焓变)看,化学反应有趋向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倾向,而从熵变角度看,化学反 应呈现最大混乱度的倾向,在实际的化学变化中,ΔH与ΔS倾向有时会出现矛盾,因此, 在分析一个具体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时,不能孤立地使用焓判据或熵判据来分析,否则,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讲化学能与热能 考点1焓变与反应热 一、焓变与反应热 1.焓变:在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其符号为ΔH,单位是kJ/mol。 2.反应热: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二、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反应特点 (1)从能量高低的角度分析 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吸收的热量; 对于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放出的热量。 (2)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 2.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盐的水解反应、Ba(OH)2·8H2O和NH4Cl反应、C与H2O(g)反应、C 与CO2反应。 (2)放热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 考点2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表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如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表示25 ℃、101 kPa时,2 mol氢气和1 mol氧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水时放出571.6 kJ的热量。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写-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标-标出各物质的聚集状态和反应时的温度、压强| 注-注明ΔH的正负号、数值和单位 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六注意” 考点3燃烧热、中和热及能源 1.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比较 →CO2(g),→H2O(l),S→SO2(g)等。

2.中和热的测定 (1)装置(请在横线上填写仪器名称) (2)计算公式 ΔH =-(m 1+m 2)·c ·(t 2-t 1)n ×10-3kJ ·mol - 1 t 1为起始温度,t 2为终止温度,m 1、m 2为酸、碱溶液的质量(单位为g),c 为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4.18 J·g - 1·℃- 1),n 为参加反应的酸或碱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 3.能源 考点4 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一、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根据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可以计算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根据一定量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计算出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换算成1 mol 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热效应,也可以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二、利用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差计算 ΔH =反应物的总键能之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之和。 若反应物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E 1,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E 2,则反应的ΔH =E 1-E 2。 三、利用盖斯定律计算 1.盖斯定律是指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采用以下五个步骤就能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1)写:写出目标方程式(题目中要求书写的热化学方程式),配平。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海头高级中学高二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学案(苏教版)

疏导引导 知识点1: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热 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化学上规定,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heat of reaction)。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放热反应,需要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1)活泼金属与H2O或酸的反应;如 Fe+2HCl====FeCl2+H2↑ (2)酸碱中和反应。如 2KOH+H2SO4====K2SO4+2H2O (3)燃烧反应,如 2H2+O2点燃2H2O (4)多数化合反应,如 SO3+H2O====H2SO4CaO+H2O====Ca(OH)2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1)多数的分解反应,如 CaCO3高温CaO+CO2↑ FeSO4·7H2O △ FeSO4+7H2O (2)部分特殊反应 2NH4Cl(s)+Ba(OH)2·8H2O(s)====BaCl2+2NH3↑+10H2O C(s)+H2O(g)高温CO+H2CO2+C △ 2CO 2.反应条件与吸放热的关系 不同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不同,有的常温下就可以发生,有的则需要加热。实验证明,常温下进行的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如中和反应;也可能是吸热反应,如NH4Cl和 Ba(OH)2·8H2O的反应。加热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如C+CO2△ 2CO,也 可能是放热反应,如2H2+O2点燃 2H2O,两者的区别是放热反应撤去热源后仍能继续进行, 吸热反应必须持续加热才能继续进行。由上可见,反应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而是由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高低决定的。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有的化学反应要吸收热量,其原因是:(1)化学反应必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总能量与反应物的总能量不同;(2)能量是不能再生也不能消灭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电能转化为光能或热能等,或从一种物质中传递到另一种物质中去,即化学反应中能量守恒;(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能形式表现,即为放热或吸热。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为吸热反应;(4)物质所具有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化学方程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复习导学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Fe-56 O-16 S-32 Ca-40 C-12 K-39 Mn-55 Cl-35.5 【复习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掌握化学计算的解题格式,锻炼化学计算题的解题能力;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能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知识梳理】: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变化; (2)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没有增减,也没有改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①质的意义 ②量的意义:通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可知 2.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守的原则: ;。3.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一“写”:根据事实,左边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物,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时用“+”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连接。 二“配”: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并使之成最简整数比),使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都相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切不可改动化学式中的数字 ............! 一般用最小公倍数法或观察法。 三“改”:将短线改成等号。 四“注”:即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标”:气体用“↑”,液体中生成固体用“↓”,但当 .............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有气体或 固体时,不须标出! ......... 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计算的依据: (2)计算的步骤:①“设”②“写” ③“找”找出之间的质量关系④“列” ⑤“求”⑥“答”。 典型例题分析及点拨: 【例题1】根据所给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1)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硝石(KNO3)、木炭、硫粉组成, 点燃后生成硫化钾、二氧化碳和一种气体单质,并产生猛烈地爆炸威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点拨: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的条件,然后在等号的上面标出反应条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黑火药爆炸后的已知产物中少了氮元素,故而产生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导学案)

编号: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年___ 月___日 班级:_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 编写:刘红旗 审核:张先斌 审批:苏自先 选选修修四四::第第一一章章 化化学学反反应应与与能能量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课内导学案(第1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知道焓变,△H 的“+”与“一”。 3、掌握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类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焓变 反应热 (一)焓变 1、焓( )是与______有关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_______( )决定。 2、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时,此时的反应热等于_______,用____表示,常用单位为_______。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1、反应热产生的原因:任何化学反应都有_______,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_____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_____作用,这需要_____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时,即新化学健_____时,又要_____能量。 2、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 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 的变化。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 守恒和 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______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习】 1、化学反应的本质: 2、以H 2(g) + Cl 2(g) = 2HCl(g)为例,该反应的反应热为_________。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 总结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必修二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 Ⅰ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Ⅱ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①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②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 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Ⅲ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成正相关。 3)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①①①①①①①②5①2.1):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 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3.几组概念的对比

化学选修四同步 精品导学案:第1节化学反应速率 Word版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今日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2.掌握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3.了解实验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表达式:v =Δc Δt 单位:常用mol/(L·s)或mol/(L·min) 举例:对任意一个反应,用符号来代替具体的化学物质, 反应方程式表示为mA +nB===pY +qZ 。 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分别为: v(A)=Δc(A)Δt ;v(B)=Δc(B)Δt ;v(Z)=Δc(Z)Δt ; 【思考】 1. 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数值相同吗? 【提示】 不一定,若化学计量数相同,则反应速率相同,否则,不相同。 2、①对反应CaCO 3+2HCl===CaCl 2+H 2O +CO 2↑能否用CaCO 3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提示】 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②化学反应速率是某一时刻的速率吗? 【提示】 不是,是平均反应速率。 ③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其数值有什么关系? 【提示】 其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总结】 1.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里,通常笼统地说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时,往往是对整个化学反应而言, 例如,H 2+F 2===2HF 反应很快、 CH 3COOH +CH 3CH 2OH===CH 3COOCH 2CH 3+H 2O 反应很慢等; 定量地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是对某种具体物质而言的, 例如在N 2+3H 22NH 3中v(N 2)=5 mol·(L·min)- 1等。 故描述反应速率时应指明具体物质。 2.一般来说,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的进行而逐渐减慢。 因此,某一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实际上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指瞬时速率。 3.无论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其化学反应速率值都取正值。 4.由于一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之间化学计量数不一定相同, 所以,在同一个化学反应里,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不一定相同。 但是,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5.固体或纯液体(注意:不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可视为不变的常数, 因此,一般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例如:2Na +2H 2O===2NaOH +H 2↑,则一般不用钠或水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例1、反应4A(g)+3B(g)==2C(g)+D(g),经2 min ,B 的浓度减少6 mol·L - 1。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

化学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教案时沪科版

化学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教案时沪科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共4课时) 第4课时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 ——电池生电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构成及生电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不同的电池,发现电池结构的共性。 (2)通过自主构建原电池,经历探究电池的构成条件。 (3)根据实验现象经历探究电池生电的原理。 (4)通过实验研究过程,认识控制变量的化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增强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电流产生的原理。 2.难点 原电池中电流产生的原理。 三.教学用品 锌片、铜片、碳棒、稀硫酸(1mol/L)、饱和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99%)、导线、电流表、培养皿、洗瓶、烧杯。PPT课件、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寻找知识增长点,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首先从生活中的电池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让学生分析比较各类电池的结构;然后自主构建原电池。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体验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应用”的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自主形成相关概念,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升华,初步形成了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2.教学流程 3.教学流程说明 (1)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①观察生活—发现电池结构。 ②自主实验,构建电池—发现电池构成的条件。 ③对实验现象进行反思—发现电池工作的原理。 ④应用原电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以下问题,教师应视情况给予适当的解释或引导: ①理论上讲,在“Zn/Cu/稀硫酸”原电池中应该观察到Cu上有气泡,Zn 上无气泡,但若Zn片的纯度不够,则Zn上也能观察到气泡。 ②有一些原电池不是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而是空气中的一些成 分参与了反应,如吸氧腐蚀等。 ③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把两个电极直接接触或变化两电极间的距离,发 现电流的强弱不同。还有的学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原电池的电流会越来越弱。这些现象仅利用化学知识是无法解释的,可以鼓励他们请教物理老师,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3)根据具体的教学状况对教学过程可做以下调整或补充: ①课堂引入可改为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会比较容易上手。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姓名:班级:学案编号:4001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编写:耿爱茸.08.30 教学目标: 1. 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3. △H的“+”与“—” 【复习回忆】 1. 举例说明哪些反应是吸热反应,哪些是放热反应? 2. 化学键在形成和断裂的过程中能量如何变化? 【学习新知】 一.反应热焓变(认真阅读课本第2—3页,填写下列空格) 1、反应热焓变的定义、符号、单位 ⑴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_____反应还是_____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______ 即焓变(△H)决定。化学反应过程所______ 或______ 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 反应热等于焓变。 ⑵单位:_________ 或__________ ⑶许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通过_______测得。 2、从化学键的角度解释(微观)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___时,需要___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这需要能量;当,即新化学键时,又要______ 能量。如果反应完成时,形成新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比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这是放热反应。反之,就是吸热反应。 举例:以H2和Cl2反应生成HCl为例分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参考课本第二页) 3、△H符号的规定 对于放热反应,由于反应后放出能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因此,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_ ”。对于吸热反应,由于反应通过、等吸收能量(能量来自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因此,规定吸热反应的ΔH为“ ”。 当ΔH为“___ __”或ΔH 0时,为放热反应; 当ΔH为“_ _”或ΔH_ __0时,为吸热反应。 【动脑筋】结合上例,能否得出反应Cl2 + H2 = 2HCl的反应热△H? 4. 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课堂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燃烧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B.放热反应不需要从外界吸收任何能量就能发生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D.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 下列变化属于吸热过程的是①液态水汽化②碳的燃烧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 ⑤生石灰跟水反应()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④⑤ 3. 下列过程中△H小于零的是 A.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B、氯化铵加热制备氨气 C. 在加热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 D. 实验室制备氢气 4. 1mol C与1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mol CO 和1mol H2,需要吸收131.5 kJ的热量。此反应的△H 是多少?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空白处,谢谢! 第1页共1页

化学反应速率导学案

《化学反应速率》导学案 一、化学反应速率 【知识回顾】 1. 化学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少或生成物的增加来表示。 2.表达式: 3.单位: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实验方案思考】 Zn(s)+2H + (aq) = Zn 2+ (aq) +H 2(g)ΔH < 0 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反应方程式提供的变量,从理论上考虑应如何测定该反应速率? 【实验原理】 测定Zn 与10mL 4mol/L 的硫酸反应收集10mLH 2所需的时间Δt (S )。设实验条件下气 体摩尔体积为Vm L ·mol -1,忽略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变化,以Zn 2+ 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 v (Zn 2+ ) =Δc ( Zn 2+ )Δt =Δn ( Zn 2+ )V 溶液Δt =Δn (H 2)V 溶液Δt =V (H 2)/V m V 溶液Δt 【实验药品】锌粒、4mol/L 的硫酸溶液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连接实验装置,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量筒装满水,拇指堵住量筒口倒置水槽。 3、向试管中缓慢加入锌粒。 4、向试管中倒入10mL 硫酸溶液,迅速塞紧橡皮塞,固定装置,立即记录开始时刻。 5、保持量筒竖直收集气体,观察现象,待收集气体刚好10mL 时记录下结束时刻。

课堂练习:化学兴趣小组测定Zn 与10mL 某浓度的硫酸反应收集22.4mL (已换算为标准状况)H 2所需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多次测量,取反应的平均时间为 分钟。 2.忽略反应中溶液体积的变化,以Zn 2 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为 mol/(L ?min) 。 3. 以H + 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为mol/(L ?min) 。 【实验反思】 1.实验过程中产生气泡快慢程度是否相同?你所测定的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还是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2.你会不会以Zn(s)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为什么? 3.分别以H +和Zn 2+ 浓度表示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不相同,表示快慢程度一样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 【反思小结】 1. 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且浓度的变化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为正值。 2. 由于在反应中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对于有纯液体或固体参加的反应一般不用纯液体或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3.对于同一个反应来说,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不同,但表示的意义一样。因此,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是用哪种物质做标准。 4.在同一个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对于反应:aA(g)+bB (g )=mM (g )+nN (g ) v (A) a =v (B)b =v (M)m =v (N) n ; 【思考】:若同一反应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用v (A)和v (B)表示,且v (A) a >v (B)b , 则A 表示的反应速率比B 表示的反应速率。 【我的收获】

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8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 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反应热的涵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反应热第二课时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反应热 【复习引入】高一时曾做过铝片与盐酸、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实验。在这两个实验当中,能量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还有哪些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化学反应必定伴有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当时放出能量,当 时吸收能量。 2、从能量的角度看,断裂化学键要,形成化学键要,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讲解】通过以上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常伴有能量的变化,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或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2、符合:用表示。 3、单位:一般采用。 4、可直接测量,测量的仪器叫量热计。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板书) 【思考】例如:H2(g)+Cl2(g)2HCl(g)实验测的1mol H2与1mol Cl2反应生成2molHCl时放出184.6KJ的热量,从微观的角度如何解释? 【阅读】教材第2页图 【分析】(1)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KJ (2)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KJ (3)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能量的差就是此发应的反应热。【思考】1、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如何理解△H的“+”与“—”?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3页及图1—2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放出能量,这就是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就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这就是吸热反应。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学案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 能量转化形式。 2.记住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会用反应热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4.能结合能量变化图像分析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辨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形成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体会引入焓变概念的价值。 一、焓变反应热 1.焓变 ①焓(H):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②焓变(ΔH):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决定了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2.反应热 ①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能量。 ②与焓变的关系: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等于焓变,单位kJ·mol-1。 二、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微观角度 ①化学反应的本质及特点 ②举例(以H2(g)+Cl2(g)===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为例)

2.宏观角度 3.结论:Δ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三、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表示

2.举例 1 mol C和1 mol H2O(g)反应生成1 mol CO和1 mol H2,需吸收131.5 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反应热ΔH =+131.5_kJ·mol-1。 探究点一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定义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形成原因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 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 总能量 与化学键强弱的关系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 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 的总能量 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 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 的总能量 表示方法ΔH<0 ΔH>0 图像表示 说明1.(1)对于放热反应,由于反应后放出热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降低,故ΔH<0,即ΔH为“-”。 (2)对于吸热反应,由于反应吸收来自环境的能量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故ΔH>0,即ΔH为“+”。 2.同一个反应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时,一个方向释放能量,另一个方向必然吸收能量,但能量的绝对值相等。 (1)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木炭、H2、CH4等在O2中的燃烧,H2在Cl2中的燃烧。

7989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能力过关测试题

《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能力过关测试题 【试卷说明】既然是能力过关题,题目的难度也有所提高,但是绝对没有超过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深度,只是引导同学们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例如,学到干电池时,你是否考虑过把干电池中的所有成分分离开来?学到制Cl2时,你是否想过漂白粉的制备问题?这就是设计16、17题的缘由。关于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教材中讲的较少,但是给你诸多数据,你能不能找出些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是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所必需的能力,看一下18、19两题吧。这就是新教材、新理念,学习基础知识,然后提高能力,要能发现问题,并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间120min,满分100分。祝你考出优异成绩。 卷I(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1.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的方法,AgNO3显现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的手上有汗渍,用手动过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如果将溶液①小心地涂到纸上,溶液①中的溶质就跟汗渍中的物质②作用,生成物质③,物质③在光照下,分解出的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由棕色变成黑色的指纹线。用下列化学式表示这三种物质都正确的是() A、①AgNO3②NaBr③AgBr B、①AgNO3②NaCl③AgCl C、①AgCl②AgNO3③NaCl D、①AgNO3②NaI③AgI 2.1999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AbmedH·ZeWapl,开创了“飞秒化学10-15S)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3.x、y均为短周期元素,且x为ⅠA族元素,y为VIA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B.由x、y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 C.x2y既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D.由x、y组成的化合物中,x、y的原子个数比不可能是1:1 4.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H2SO4,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下列图表示产生H2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5.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mA+nB=pC+qD

最新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表示》导学案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表示》导学案

《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执笔人:綦于红 ___班__小组姓名_______ 评价等级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从宏观的实验中归纳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并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 质。 2、初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及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的选 择。 3、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来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的团 队精神。 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学法指导:合作学习,由实验探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课前预习】: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2、化学变化伴随发生的现象有哪些?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课堂探究】 [探究活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提出问题): 1 .请用不同方式表达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2 .在这一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3.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重新组合的过程,从微观上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没有改变,从宏观上说________、_______没有改变。 (猜想假设):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_________生成的物质质量(等于或不等于) (实验探究):请根据“友情提示”的内容,选择一个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 (友情提示):NaOH+CuSO4----Cu(OH)2+Na2SO4 CaCO3+HCl---CaCl2+H2O+CO2 (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合作实验): (得出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_______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反思评价):误差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对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保证在______ 容器里进行反应。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第一节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 学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学案)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二、问题与例题 第一部分、自学(8分钟)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 2、符号: 3、单位: 4、反应热表示方法: 二、△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三、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需注明反应的和。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 (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也不同。 四、中和热 1、中和热: 第二部分、新课学习(20-30分钟) 问题1、如何区分反应热和焓变? 【例题1】1molC与1molH2O(g)反应失成lmol CO(g)和1mol H2(g),需要吸收 131.5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为△H= kJ/mol。 【变式训练1】拆开 lmol H—H键、lmol N-H键、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1mol 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问题2、如何计算△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