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实验五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霉菌制片方法

二、基本原理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三、器材

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

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查氏培养基平板,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U形棒,解剖刀,玻璃纸,滤纸等。

四、操作步骤

1.一般观察法

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染色液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2.载玻片观察法

(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用1.05kg/cm2,121.3℃灭菌20分钟或干热灭菌,备用。

(2)将6—7ml灭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平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解剖刀切成0.5—1cm2的琼脂块,用刀尖铲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2块。

(3)用灭菌的尖细接种针或装有柄的缝衣针,取(肉眼方能看见的)一点霉菌孢子,轻轻点在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夹着立在载玻片旁的盖玻片盖在琼脂块上,再盖上皿盖。

(4)在培养皿的滤纸上,加无菌的20%甘油数毫升,至滤纸湿润即可停加。将培养皿置28℃培养一定时间后,取出载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3.玻璃纸透析培养观察法

(1)向霉菌斜面试管中加入5ml无菌水,洗下孢子,制成孢子悬液。

(2)用无菌镊子将已灭菌的、直径与培养皿相同的圆形玻璃纸覆盖于查氏培养基平板上。

(3)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2ml孢子悬液于上述玻璃纸平板上,并用无菌玻璃刮棒涂抹均匀。

(4)置28℃温室培养48小时后,取出培养皿,打开皿盖,用镊子将玻璃纸与培养基分开,再用剪刀剪取一小片玻璃纸置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五、实验报告

1.结果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霉菌形态特征。

2.思考题

(1)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形态上的异同。

(2)玻璃纸应怎样进行灭菌?为什么?

常见微生物菌落形态

菌落特征比较 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湿润,粘稠,易挑起 放线菌: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 酵母菌: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 霉菌: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 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 细菌: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 放线菌: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 酵母菌: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专业.整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P琼脂上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圆形 , 表面光滑、凸起、湿润 , 直径 2 ~ 3mm 。灰黑色至黑色 , 有光泽 , 常有浅色 ( 非白色 ) 的边缘 , 周围绕以不透明圈 ( 沉淀 ), 其外常有一清晰带 ( 卵磷脂环 ) 。当用接种针触及菌落时具有黄油样粘稠感。有时可见到不分解脂肪的菌株 , 除没有不透明圈和清晰带外 , 其他外观基本相同。从长期贮存的冷冻或脱水食品中分离的菌落 , 其黑色常较典型菌落浅些 , 且外观可能较粗糙 , 质地较干燥。 金黄色葡萄球 菌在海博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上典型特征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灰黑色菌落,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本培养基用于直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在 18-24 小时没有出现典型菌落,需再培养 18-24 小时。有时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显灰黑色,但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 金黄色葡萄球 在甘露醇高盐 琼脂培养基上 典型特征 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显黄色,其外围有一黄色的晕环。 .专业.整理.

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6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为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下列三种: 1. 直接制片观察法:是将培养物置于乳酸石碳酸棉蓝染色液中,制成霉菌制片镜检。用此染色制成的霉菌制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防腐作用,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飞散;染色的蓝色能增强反差。必要时,还可用树胶封固,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2.载玻片培养观察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就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培养物。 3.玻璃纸培养观察法:玻璃纸是一种透明的半透膜,将灭菌的玻璃纸覆盖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将霉菌接种于玻璃纸上,经培养,霉菌在玻璃纸上生长形成菌苔。观察时,揭下玻璃纸,固定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既能保持霉菌的自然生长状态,也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特征。

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实验五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2. 掌握常用的霉菌制片方法 二、基本原理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 细胞不变形;(b) 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 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三、器材 曲霉( Aspergillussp .),青霉( Penicillium sp .),根霉( Rhizopus sp .),毛霉( Mucor sp .); 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查氏培养基平板,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U 形棒,解剖刀,玻璃纸,滤纸等。 四、操作步骤 1.一般观察法 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染色液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2.载玻片观察法 (1) 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 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用1. 05kg/cm2 ,121. 3C灭菌20分钟或干热灭菌,备用。 (2) 将6—7ml灭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平皿中,待凝固后,用 无菌解剖刀切成0. 5 —1cnf的琼脂块,用刀尖铲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 2 块。 (3) 用灭菌的尖细接种针或装有柄的缝衣针,取(肉眼方能看见的)一点霉菌孢子,轻轻点在琼脂块的边缘上, 用无菌镊子夹着立在载玻片旁的盖玻片盖在琼脂块上, 再盖上皿盖。 (4) 在培养皿的滤纸上,加无菌的20 %甘油数毫升,至滤纸湿润即可停加。将培养皿置

放线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实验三放线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 和细菌的单染色一样,放线菌也可用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蓝等染料着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放线菌的孢子丝形状和孢子排列情况是放线菌分类的重要依据,为了不打乱孢子的排列情况,常用印片染色法和胶带纸粘菌染色法进行制片观察。 放线菌是由不同长短的纤细的菌丝所形成的单细胞菌丝体。菌丝体分为两部分,即潜入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或称基内菌丝)和生长在培养基表面的气生菌丝。有些气生菌丝分化成各种孢子丝,呈螺旋形、波浪形或分枝状等。孢子常呈圆形、椭圆形或杆形。气生菌丝及孢子的形状和颜色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三、器材 1.活材料:放线菌培养物,酵母菌斜面培养物; 2.染色液:复红染色液(或结晶紫,美兰); 3.器材:载玻片,胶带纸,小刀,接种环,吸水纸,擦镜纸,酒精灯,香柏油,乙醚-乙醇混合液,显微镜。 四、操作步骤 1.印片法: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的观察 印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用小刀切取放线菌培养体一块,放在载玻片上,用另一块载玻片对准菌块的气生菌丝轻轻按压,然后将载玻片垂直拿起。注意不要使培养体在玻片上滑动,否则会打乱孢子丝的自然形态; 微热固定:将印有放线菌的涂面朝上,通过酒精灯火焰2-3次加热固定;染色: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 水洗:水洗后晾干; 镜检: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最后用油镜观察孢子丝、孢子的形态及孢子排列情况。 2.胶带纸法 粘菌:用胶带纸在放线菌培养体上粘取菌体,注意,压取时从菌落边顺着菌体生长方向,避免从菌落上面压取,以免取得的全是孢子。 染色:将粘有菌体的胶带纸压在事先准备好的滴油染液的载玻片上。将多余染色液用滤纸吸掉。 镜检:同上。 五、实验报告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细菌-酵母-霉菌的形态与菌落特征观察

实验四、细菌,酵母,霉菌的形态与菌落特征观察 一、实验目的 细菌:观察食品中常见细菌的平板菌落特征,了解细菌的菌落在细菌形态学检定上的重要性 酵母菌:1.学习并掌握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繁殖的基本方式 2.学习区分酵母的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 3.观察酵母的平板菌落特征,了解酵母菌的菌落在真菌形态学检定上的重要性 霉菌:1.学习并掌握观察四类常见霉菌形态特征的基本方法 2.掌握青霉,曲霉的小室栽片培养法,以便更好地观察其个体形态 3.观察霉菌的平板菌落特征,了解霉菌的菌落特征在丝状真菌形态学检定上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1.细菌: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多个同种细胞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适宜条件培养,以母细胞为中心,在有限空间中大量繁殖,扩展成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群落,成为菌落。若将某一纯种细胞大量密集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菌体生长的各菌落连接成片,称为菌苔。各种细菌在平板上生成的菌落均具有一定特征,对细菌的分类,鉴定有重要意义,菌落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计数等研究和选种,育种等实际工作中。 2.酵母菌:以出芽繁殖为主要特征的不运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其细胞核与细胞质有明显分化,个体大小比常见细菌大几倍甚至几十倍,酵母菌的形态通常有球状,卵圆状,椭圆状,柱状,或香肠状等多种。酵母菌的无性繁殖主要有芽殖,裂殖与产生掷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繁殖通过结合产生子囊孢子。酵母菌的母细胞在一系列的芽殖后若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分离,就会形成藕节状的假菌丝,称假丝酵母。 美蓝是一种无毒的弱氧化剂染料,其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呈无色。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为无色,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故可用美蓝鉴别细胞的死活。但应注意美蓝的浓度不宜过高(一般以0.05%浓度为宜),染色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对细胞活性有影响。 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比细菌较大而厚(凸起)。其表面光滑而湿润(有的酵母菌老龄时成干燥而皱缩状),质地柔软而黏稠,容易用接种环挑起,不透明,颜色多为乳白色或奶油色,少数为红色。菌落的颜色、光泽、质地、表面和边缘形状等特征都是酵母菌分类、鉴定的依据。 3.霉菌:有复杂的菌丝体组成,分为基内菌丝或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或繁殖菌丝,有范志菌丝产生孢子。观察霉菌的形态常有三种方法:乳酸石炭酸棉蓝浸片法、小室载玻片法、玻璃纸培养法。 乳酸石炭酸棉蓝浸片法,是将培养物置于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中,制成霉菌制片。由于霉菌菌丝较粗大,置于水中观察时,菌丝容易收缩变形,故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制片使细胞不会变形,染液的蓝色能增强反差,并具有防腐、防干燥、防止孢子飞散作用。但用接种针(或小镊子)挑取菌丝体时,菌体各部分结构在制片时易被破坏,不利于观察其完整形态。 霉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成棉絮状(毛霉),蜘蛛网状(根霉),绒毛状(曲霉)和地毯状(青霉)的菌落。其繁殖方式多为无性繁殖和少数有性繁殖霉菌的菌丝体及其菌落形态特征是霉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三、实验材料

四酵母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实验四酵母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观察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 2.观察酵母菌的菌落特征。 3. 学习掌握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染色方法。 二、基本原理 酵母菌是多形的、不运动的单细胞微生物,细胞核与细胞质已有明显的分化,菌体比细菌大。繁殖方式也较复杂,无性繁殖主要是出芽生殖,仅裂殖酵母属是以分裂方式繁殖;有性繁殖是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本实验通过用美蓝染色制成水浸片,和水-碘水浸片来观察生活的酵母形态和出芽生殖方式。美蓝是一种无毒性染料,它的氧化型是蓝色的,而还原型是无色的,用它来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由于细胞中新陈代谢的作用,使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所以酵母的活细胞无色,而对于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则因它们无此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极弱,而被美蓝染成蓝色或淡蓝色。因此,用美蓝水浸片不仅可观察酵母的形态,还可以区分死、活细胞。但美蓝的浓度、作用时间等均有影响,应加注意。 三、器材 1.活材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alsbergensis)2-3d培养物; 2.染液:吕氏碱性美蓝染液 3.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操作步骤 1.酵母菌落形态观察并记录。 2.美蓝浸片观察 (1)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碱性美蓝染液,液滴不可过多或过少,以免盖上盖玻片时,溢出或留有气泡。然后按无菌操作法取斜面上培养2-3d的酿酒酵母少许,放在碱性美蓝染液中,使菌体与染液均匀混合。 (2)取盖玻片一块,小心地盖在液滴上。盖片时应注意,不能将盖玻片平放下去,应先将盖玻片的一边与液滴接触,然后将整个盖玻片慢慢放下,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气泡。 (3)将制好的水浸片放置3分钟后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然后换用高倍镜观察酿酒酵母的形态和出芽情况,同时可以根据是否染上颜色来区别死、活细胞。 2.水浸片观察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取酿酒酵母少许,放在水-碘液滴中,使菌体与水混匀,盖上盖玻片后镜检。可以适当将光圈缩小观察。 五、实验报告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测微与计数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 2.学习使用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学习使用血球记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4.总结并掌握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霉菌定义及用途 ?霉菌不是真菌分类中的名词,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食品的关系密切,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的一 种微生物,如早期进行的酱和酱油的制作等。 ?霉菌也可以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或产生毒素,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霉菌特征 ?霉菌可产生分支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 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3-10um),常是细菌菌体宽 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3.霉菌的菌落 ?松: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较长,菌丝体疏松,因而形成的菌落也比较疏松,呈绒毛 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 ?大:菌落形态较大,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时会长满整个 培养皿; ?干:外观干燥,不透明; ?挑: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 ?颜色:由于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颜色不同,不同的霉菌菌落表面呈现不同的 颜色,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颜色常不一致。 同一种霉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或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所不同。但同一种霉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和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特征相对稳定。菌落特征是霉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4、霉菌的菌丝形态 ?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的宽度一般为3-10μm,比放线菌菌丝宽 很多倍,其菌可伸长并产生分枝。 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霉菌-基础知识

一、针对于外部环境霉菌易产生地方和原因 1.生产车间墙壁潮湿,在潮湿部位容易生长霉菌。 2.车间存在冷凝水的管路、墙壁等容易生长霉菌,水管的破裂,也会导致霉菌的产生。 3.空气中总是包含一定水蒸气,只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看不到,不过,当水蒸气 液化的时候,比如当我们沐浴或是泡澡的时候,浴室内镜子的表面就会变得潮湿,这时候 我们就能够看到他们。热空气中包含很多的水分,当热空气冷却时,水分就会冷凝、液化。冷凝、液化通常是发生在房屋中温度最低的部位,比如墙壁上温度低的部位,正是在这些 温度低的部位,最容易产生霉菌。 4.车间里无法保证正常的换气,无法让车间保证在规定湿度情况下,容易生长霉菌。 5.车间忽冷忽热,容易产生冷凝水的地方,容易糟到霉菌侵害。 6.离墙近的设备容易产生冷凝水,容易产生霉菌。 7.温度相对较低的车间的门,请一直保持关闭状态。如果这些温度较低车间的门没 有关闭的话,那么旁边车间传过来的热空气涌进行,就形成很高的湿度,从而在空气冷却 的时候形成液化,容易生长霉菌。 8.保证空调的正常运转,保证车间内部空气能够达到要求指标,空调的换气程度好 坏直接影响到霉菌的产生。如果车间能保证及时将含有大量水份的空气排出车间,则极大 程度缩小了可能存在霉菌的可能性。 二、霉菌一旦进入食品, 影响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是很多的,与食品关系密切的有水份、温度、基质、 通风等条件,为此,控制这些条件,可以对食品中霉菌分布及产毒造成很大的影响。 1.水份 霉菌生长繁殖主要的条件之一是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份,一般来说,米麦类水份在14%以下,大豆类在11%以下,干菜和干果品在30%以下,微生物是较难生长的。食品中真正能被微生物利用的那部分水份又称为水份活性(Wateractivity缩写为Aw),Aw越接近于1,微生物最易生长繁殖。食品中的Aw为0.98时。微生物最易生长繁殖,当Aw降为0.93 以下时,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但霉菌仍能生长,当Aw在0.7以下时,则霉菌的繁殖受 到抑制,可以阻止产毒的霉菌繁殖。 2.温度

微生物实验: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四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 1. 2. 3. 4.观察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并掌握其特征。 观察霉菌的菌落特征,学会霉菌的一般制作方法。 观察并掌握各种霉菌的个体形态及生长繁殖方式。 进一步熟悉xx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无性繁殖以芽孢为主,也有少数是裂殖,有些酵母菌能产生囊孢子,有的能形成假菌丝。酵母菌的菌落似细菌菌落,但较大且厚,多呈白色,少数为红色。酵母菌在液体中生长可形成菌膜、菌环、沉淀和浑浊。酵母菌的细菌结构较完善,即有壁、膜、质、核等结构。酵母菌的细胞形态、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均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酵母活细胞新陈代谢旺盛,活力强,还原力也强,若无毒的染料进入细胞,既被还原脱色,但死细胞及代谢作用缓慢的老弱细胞无此还原力。美兰是无毒染料,且能被活细胞还原成无色,故可用来区别细胞的死活。 霉菌是一些小型丝状真菌、单细胞(根霉、毛霉)或多细胞(曲霉、青霉),其细胞结构与酵母类似,同属真核细胞。 霉菌形态较复杂,个体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其菌丝分为气生菌丝与营养菌丝(菌丝比放线菌粗得多)观察时请注意菌丝是否具有横膈膜、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时形成何种孢子,孢子着生方式以及孢子头的构造等,以区别各种不同霉菌的形态。 霉菌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较疏松,呈毛状、棉絮状、绒毛状或毡状。由于不同霉菌形成的孢子均有不同颜色、构造、性状,故菌落表面呈现出不同

的结构和色泽特征。菌丝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菌落中心的菌丝较老,先产生孢子,故常形成同心圆。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面包酵母、根霉、曲霉、青霉。 2.仪器: xx。 3.其它: 生理盐水、乳酸酚棉兰染液、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美兰、镊子、大头针。 四.步骤与方法 1.酵母菌细胞形态观察 (1)制片: 用接种环挑取一环面包酵母菌种于载玻片上的一滴美兰染液中混匀,盖上盖玻片静置4~5分钟。盖时先将盖玻片的一边与液滴接触,然后慢慢放下,避免产生气泡。 (2)镜检: 用高倍镜观察,光线弱些,绘图表示个体细胞的大小、形状、芽孢或裂殖情况,并观察死活酵母情况。 2.霉菌的形态观察 (1)制片方法: 在洁净的载玻片加一滴乳酸酚棉兰染液,用大头针或镊子从

微生物菌落形态描述

微生物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观察 1、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主要是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其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鞭毛、芽孢等)及染色特性进行观察,直观地了解细菌在形态结构上特性,根据不同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达到区别、鉴定微生物的目的。 2、细菌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细胞群体叫菌落(colony)。不同微生物在某种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所形成的菌落特征有很大差异,而同一种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特征却有一定稳定性。以此可以对不同微生物加以区别鉴定。因此,微生物培养特性的观察也是微生物检验鉴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细菌的培养特征包括以下内容: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 大小、形态、颜色(色素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光泽度、透明度、 质地、隆起形状、边缘特征及迁移性等。在液体培养中的表面生长情况(菌膜、环)混浊度及沉淀等。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观察运动、扩散情况。(下图)

细菌的培养特征图隆起8. 扁平7. 纺锤状6. 假根状5. 不规则形4. 丝状3. 圆形2. 点状1.

9.凸起10.垫状11.脐状12.边缘整齐13.波状14.裂片状15.啮蚀状16.丝状17.卷发状18.丝线状19.刺毛状20.串珠状21.疏展状22.树根状23.假根状24.丝状25.串珠状26.乳头状27.绒毛状28.树根状29.量杯状30.萝卜状31.漏斗状32.囊状33.层状34.絮状35.环状36.蹼状37.膜状 2)霉菌酵母菌的培养特征:大多数酵母菌没有丝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和细菌的很相似,只是比细菌菌落大且厚。液体培养也和细菌相似,有均匀生长、沉淀或在液面形成菌膜。霉菌有分支的丝状体,菌丝粗长,在条件适宜的培养基里,菌丝无限伸长沿培养基表面蔓延。霉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都常带有不同颜色,因而菌落边缘和中心,正面和背面颜色常常不同,如青霉菌:孢子青绿色,气生菌丝无色,基内菌丝褐色。霉菌在固体培养表面形成絮状、绒毛状和蜘蛛网状菌落。

常见微生物菌落形态

菌落特征比较 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湿润,粘稠,易挑起 放线菌: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 酵母菌: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 霉菌: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 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 细菌: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 放线菌: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与细菌菌落区分。 酵母菌: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P琼脂上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圆形 , 表面光滑、凸起、湿润 , 直径 2 ~ 3mm 。灰黑色至黑色 , 有光泽 , 常有浅色 ( 非白色 ) 的边缘 , 周围绕以不透明圈 ( 沉淀 ), 其外常有一清晰带 ( 卵磷脂环 ) 。当用接种针触及菌落时具有黄油样粘稠感。有时可见到不分解脂肪的菌株 , 除没有不透明圈与清晰带外 , 其她外观基本相同。从长期贮存的冷冻或脱水食品中分离的菌落 , 其黑色常较典型菌落浅些 , 且外观可能较粗糙 , 质地较干燥。 金黄色葡萄球 菌在海博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上典型特征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灰黑色菌落,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本培养基用于直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在 18-24 小时没有出现典型菌落,需再培养 18-24 小时。有时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显灰黑色 ,但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 金黄色葡萄球 在甘露醇高盐 琼脂培养基上 典型特征 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显黄色 , 其外围有一黄色的晕环。

微生物菌落特征形态总结大全(带图片)

菌落特征比较总结 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湿润,粘稠,易挑起 放线菌: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 酵母菌: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 霉菌: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 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 细菌: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 放线菌: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 酵母菌: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

大肠杆菌0157 菌在海博0157 典型O157:H7菌显紫色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显暗蓝色菌显色培养基上 典型特征 大肠杆菌在伊 红美蓝琼脂 黑色中心,有或无金属光泽. (EMB)上典型 特征 大肠杆菌在月 桂基硫酸盐胰 蛋白胨肉汤 有小倒管内收集有气泡。(LST)上典型特 征

典型沙门氏菌显亮红色,大肠杆菌显蓝色绿色,枸橼酸杆菌显紫色,其它细菌显黄色或 无色。 ,至 沙门氏菌在37 C 培养24-48小时后,棕褐色或灰色至黑色,有时有金属光泽,周围 培养基呈棕色TH 沙门氏菌在胆 硫乳琼脂(DHL 琼脂)上典型 特征 沙门氏菌在37 菌株无色半透明 C 培养22-24 。 小时后,无色半透明有黑色中心或几乎全为黑色。有些 沙门氏菌在海 博沙门氏菌显 色培养基上典 型特征 沙门氏菌在亚 硫酸铋琼脂 (BS 琼脂)上 典

沙门氏菌在35 C 培养24-48小时后,无色半透明有黑色中心或几乎全为黑色。志贺 氏菌为无色透明菌落。大肠杆菌为黄色菌落,其外围有黄色环。 在37 C 培养18-24小时后,沙门氏菌、亚利桑那菌和变形杆菌为蓝绿色至蓝色、有 或无黑色中心的菌落;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为粉红色菌落,有沉淀环; ,无色半透明有 黑色中心或几乎全为黑色。志贺氏菌和普罗菲登斯菌为绿色、湿润而隆起菌落。 沙门氏菌在SS 琼脂上典型特 征 沙门氏菌在37 明菌落。 C 培养18-24小时后,无色透明菌落有黑色中心;志贺氏菌呈无色透 沙门氏菌在 XLD 琼脂上典 型特征 沙门氏菌在HE 琼脂上典型特 征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

菌和酵母菌的异同 细菌和多数酵母菌都是单细胞微生物。菌落中各细胞间都充满毛细管水、养料和某些代谢产物,因此,细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具有尖似的特征,如湿润、较光滑、较透明、易挑起、菌落正反面及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且菌落质地较均匀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细菌:由于细胞小,故形成的菌落也较小,较薄、较透明且有“细腻”感。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色素,因此常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菌落。此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因此,在菌落形态上也有所反映,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外形较圆而凸起;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往往大而扁平,周缘不整齐,而运动能力特强的细菌则出现更大、更扁平的菌落,其边缘从不规则、缺刻状直至出现迁居性的菌落,例如变形杆菌属和菌种。具有荚膜的细菌其菌落更粘稠、光滑、透明。荚膜较厚的细菌其菌落甚至呈透明的水珠状。有芽孢的细菌常因其折光率和其他原因而使菌落呈粗糙、不透明、多皱褶等特征。细菌还常因分解含氮有机物而产生臭味,这也有助于菌落的识别。 酵母菌:由于细胞较大(直径约比细菌大10倍)且不能运动,故其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厚而且透明度较差。酵母菌产生色素较为单一,通常呈矿蜡色,少数为橙红色,个别是黑色。但也有例外,如假丝酵母因形成籍节状的假菌丝,故细胞易向外圈蔓延,造成菌落大而扁平和边缘不整齐等特有形态。酵母菌因普遍能发酵含碳有机物而产生醇类,故其菌落常伴有酒香味。 2.放线菌和霉菌的异同 放线菌和霉菌的细胞都是丝状的,当生长于固体培养基上时有营养菌丝(或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向空间生长,菌丝之间无毛细管水,因此菌落外观呈干燥、不透明的丝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特征。由于营养菌丝伸入培养基中使菌落和培养基连接紧密,故菌丝不易被挑起。由于气生菌丝、孢子和营养菌丝颜色不同,常使菌落正反面呈不同颜色。丝状菌是以菌丝顶端延长的方式进行生长的,越近菌落中心的气生菌丝其生理年龄越大,也越早分化出子实器官或分生孢子,从而反映在菌落颜色上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菌落中心的颜色常比边缘深。有些菌的气生菌丝还会分泌出水溶性色素并扩散到培养基中而使培养基变色。有些菌的气生菌丝在生长后期还会分泌滴,因此,在菌落上出现“水珠”。 放线菌:放线菌属原核生物,其菌丝纤细,生长较慢,气生菌丝生长后期逐渐分化出孢子丝,形成大量的孢子,因此菌落较小,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粉状等特征。由于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常使菌落边缘的培养基呈凹状。不少放线菌还产生特殊的土腥味或冰片味。 霉菌:霉菌属真核生物,它们的菌丝一般较放线菌粗(几倍)且长(几倍至几十倍),其生长速度比放线菌快,故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紧密。由于气生菌丝会形成一定形状、构造和色泽的子实器官,所以菌落表面往往有肉眼可见的构造和颜色。 根据上述特征可将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识别要点归纳如下: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已知菌落:细菌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酵母(酿酒酵母)放线菌类(细黄链

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霉菌得培养与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得 1、掌握霉菌得观察法——小室观察法。 2、了解四种常见霉菌形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得菌丝体,分基内菌丝与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就是繁殖菌丝)及孢子得形态特征就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得重要依据。霉菌菌丝与孢子得宽度通常比细菌与放线菌粗得多(约3~10μm ),常就是细菌菌体宽度得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2、观察方法 观察霉菌得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得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与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3、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得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得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得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2、菌种:曲霉( Aspergillus sp、 ) ,青霉,根霉 ( Rhizopus s p、 ) , 毛霉( Mucorsp. ),培养 7d得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3、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配方见附表)

4、仪器或其她用具: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吸管,U 型玻棒,解剖刀,镊 子,50%乙醇,20%甘油,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等 四.实验内容 a)配置150ml得PDA(霉菌)培养基,然后高温灭菌。 b)培养小室得灭菌:在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得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 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与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扎后于110℃灭菌 20~30分钟,烘干备用。 c)倒平板:取已灭菌得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各6~7ml 注入另两个灭菌平皿中, 使之凝固成薄层。 用解剖刀切培养基:在无菌操作得情况下,利用解剖刀将培养基切成 d)1cmx1cm得琼脂块,并将其移至上述培养室中得载玻片上(每片放两 块 )。 e)在培养基边缘接种:通过无菌操作,用接种环从斜面培养物上挑取很少量 得孢子,接种于培养小室中琼脂块得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将盖玻片覆盖在 琼脂块上、 f)培养:通过无菌操作,在培养小室中得圆滤纸上加3ml 灭菌得20 % 得甘油(用于保持平皿内得湿度 ) ,盖上皿盖,28 ℃正置培养一周。 g)镜检:取出载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倍镜。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绘图 四种霉菌:

菌落特征

形态特征: 大肠杆菌: 直径?菌落边缘整齐,圆形,表面有光泽、湿润、光滑、呈灰白色。 金黄色葡萄球菌: 直径?菌落厚,边缘整齐,不透明,表面光滑有光泽,圆形凸起。 荨麻青霉: 直径?菌落绒状、厚实,中央呈浅灰绿色,反面暗黄色。 曲霉: 直径?,结构疏松,绒毛状,边缘生长稀疏,呈白色,中央部分颜色暗绿。 酵母菌: 直径?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培养时间长表面呈皱纹状,较干燥,颜色变暗。 玫瑰暗黄链霉菌: 直径?菌落扁平、圆形、不突起,表面粉末状,边缘有辐射状,质地致密,干燥、不透明,背面略呈浅黄色。 大肠杆菌:画成杆状如下图,只取一小区域画即可 枯草芽孢杆菌:画成杆状如下图,只取一小区域画即可

金黄色葡萄球菌:画成圆形球状,只取一小区域画即可。 青霉:一部分同学画左图,一部分画右图,不要全一样,长度单位不用标明。左图最顶端圆圈代表“分生孢子”,下面为“小梗”,再下面最长的一段为“分生孢子梗”右图最顶 端圆圈代表“分生孢子”下面为“小梗”,小梗下方为“梗基”最下面一段为“分生孢子梗”

曲霉: 一部分同学画“1-双层小梗的分生孢子头,左侧图;一部分同学画2-单层小梗的分生孢子头,3,4,5部分不用画出。最顶端圆圈代表“分生孢子”,接着分别为“次生小梗”、“初生小梗”、如果只有一轮就只标明是“小梗”就行了椭圆形的大的空腔部分为“顶囊”,与顶囊相连的为“分生孢子梗”。

可以抄老师的板书,有人拍照了,只是要加上一段关于油镜的使用a,b(发的那份里有)还有我们的实验报告纸的正面要写成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报告。右上角写上学号的后两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