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分析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分析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分析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2009年09月01日作者:丁楚雄/孟秋实/陈春华来源:《化学与物理电源系统》编辑:樊晓琳

摘要: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三元过渡金属氧化物Li-Ni-Co-Mn-O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三元材料的结构特性与电化学反应特征,重点介绍了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掺杂、表面修饰等改性手段,并分析了三元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Li-Ni-Co-Mn-O;层状结构;制备方法;改性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ernary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LiNi1-x-yCoxMnyO2 as layered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is reviewed. The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materials are discussed. Various synthesis methods, doping and surface-modification approache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and further research trend of the materials are pointed out.

Key words: lithium ion battery。 cathode。 layered structure。 synthesis methods。modification

1、引言

锂离子电池因其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倍受青睐[1, 2],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极材料作为目前锂离子电池中最关键的材料,它的发展也最值得关注。

目前常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层状结构的钴酸锂、镍酸锂,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和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其中,钴酸锂

低,但存在放电电压低<3.4V)、振实密度低、尚未批量生产等不足。上述几种正极材料的缺点都制约了自身的进一步应用,因此寻找新的正极材料成了研究的重点。

LiCoO2,LiNiO2同为α-NaFeO2结构,且Ni、Co、Mn为同周期相邻元素,因此它们能以任意比例混合形成固溶体并且保持层状结构不变,具有很好的结构互补性。同时,它们在电化学性能上互补性也很好[8]。因此,开发复合正极材料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层状Li-Ni-Co-Mn-O系列材料<简称三元材料)较好地兼备了三者的优点,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具有高比容量、成本较低、循环性能稳定、安全性能较好等特点[9-14],被认为是较好的取代LiCoO2的正极材料。因此,三元材料也成为正极材料研究热门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关于三元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该材料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重点。

2、三元材料的结构特性和电化学反应特性

层状Li-Ni-Co-Mn-O氧化物最早由Liu[15]等在1999年提出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他们用Co、Mn取代LiNiO2中的Ni,用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了LiNi1-x-yCoxMnyO2系列材料,发现该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比LiNiO2更为优异。由此三元材料体系逐步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

在三元材料体系中,镍、钴、锰是同周期相邻元素,且LiCoO2和LiNiO2同为α-NaFeO2结构,能以任意比例混合形成固溶体并且保持层状结构不变。该体系中,材料的物理性能和电化学性能随着过渡金属元素比例的改变而改变。一般认为,Ni的存在使晶胞参数c和a增大且使c/a减小,有助于提高容量。Ni2+含量过高时,与Li+的混排导致循环性能恶化。Co能有效稳定三元材料的层状结构并抑制阳离子混排,提高材料的电子导电性和改善循环性能,但是Co

比例的增大导致a和c减小且c/a增大,容量变低。而Mn的存在能降低成本和改善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是过高的Mn含量使容量降低,破坏材料的层状结构。因此,优化过渡金属元素比例成了该材料体系研究的重点。

目前研究的三元材料体系主要有:LiNi0.5-x Co2x Mn0.5-x O2,LiNi1-x-

Co x Mn y O2,LiNi x Co y Mn1-x-y O2,LiNi x Co1-x-y Mn y O2等,其中x,y表示较小的掺y

杂量。其中,研究人员对LiNi0.5-x Co2x Mn0.5-x O2关注极大,尤其最早由

Ohzuku[16]于2001年制备得到的LiNi1/3Co1/3Mn1/3O2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希望取代LiCoO2的正极材料。以下我们以LiNi1/3Co1/3Mn1/3O2材料为例对三元材料的结构特性和电化学反应特性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2.1 三元材料的结构特性

Ohzuku等[17, 18]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表明,LiNi1/3Co1/3Mn1/3O2具有单一的α-NaFeO2型层状结构,理论计算的晶胞参数为:a=2.831?,c=13.884?,而实验测定的晶胞参数为:a=2.867?,c=14.346?。锂离子在锂层中占据3a位,过渡金属离子自由分布在过渡金属层中的3b位,氧离子占据在共边MO6

实际合成的产物中,Ni、Co和Mn在3b位置无序排列,且存在一定的阳离子混排。Li+可存在于过渡金属层中,而过渡金属Ni2+的半径/(104>峰的强度比超过

1.2,且(006>/(012>和(018>/(110>峰呈现明显劈裂时,三元材料的层状结构保持较好,阳离子混排较少,电化学性能也较为优异[25]。

2.2 三元材料的电化学反应特性

LiNi1/3Co1/3Mn1/3O2当Ni2+与Co3+被完全氧化至+4价时,其理论容量为277mAh/g 。在3.7~4.6V之间,会发生Ni2+/Ni3+/Ni4+和Co3+/Co4+的价态变化,而Mn处于稳定的+4价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起稳定结构的作用,电荷的平衡通过晶格氧的电子转移来实现[18, 21, 26]。在Li1-

Ni1/3Co1/3Mn1/3O2中,Ni2+/Ni3+、Ni3+/Ni4+及Co3+/Co4+氧化还原电对分别对应于0 x

≤x≤1/3、1/3≤x≤2/3和2/3≤x≤1的范围,Ni2+/Ni4+与Co3+/Co4+对应的电压分别为3.8~3.9V和4.5V左右[12,

17]。Choi等[27]的研究表明,当x≤0.65时,O的+2价保持不变;当x>0.65时,O的平均价态有所降低,有晶格氧从结构中逃逸,化学稳定性遭到破坏。而XRD的分析结果显示,x≤0.77时,保持O3相。当x>0.77时,观测到新相MO2出现。因此,虽然提高充放电的截止电压能有效提高材料的比容量,但是其循环性能大幅度下降。

温度升高时,材料的比容量增加。Yabuubhi[28]的研究发现,在2.5~4.6V范围内,30℃下的容量为205mAh/g,55℃时的容量为210mAh/g,而在75℃下为225 mAh/g,且有良好的倍率性能。

3、三元材料的制备

制备方法对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性能影响很大。目前用于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法[16, 24]、共沉淀法[27, 29-39]、溶胶凝胶法[25, 40-42]、喷雾热解法[43-45]、微波合成法[12, 46]、微乳液法[48, 49]、合金电解法[50,

51]、金属醋酸盐分解合成法[44]等。

3.1 高温固相法

高温固相法一般先将计量比的锂盐、过渡金属氧化物、乙酸盐或氢氧化物均匀混合,然后高温烧结得到产物。高温固相法因其设备和工艺简单,条件控制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在粉体制备中最常用。但是该方法主要采用机械手段进行原料的细化和混合,混合均匀程度有限,颗粒大小不均匀,易引入杂质,影响材料性能。扩散过程难以顺利进行,需要较高的热处理温度和较长的热处理时间,成本较高。

Ohzuku[16]采用此法以LiOH·H2O、CoCO3、(Ni+Mn>(OH>2为原料,空气中1000℃烧结15h,首次合成出具有电化学性能的LiNi1/3Co1/3Mn1/3O2化合物。初始容量为150 mAh/g<3.5~4.2V)和200

mAh/g<3.5~5.0V),工作电压比LiCoO2低0.1V。Shaju等[24]用氢氧化物原料,固相法制备的材料在2.8~4.4V,电流密度为30 mA/g时初始容量为160

mAh/g,4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9.38%。

3.2 共沉淀法

三元材料的共沉淀法可分为直接共沉淀法[29]和间接共沉淀法[30-

39]。前者是将锂盐与镍、钴、锰的盐共沉淀,直接高温烧结。但是由于锂盐溶度积较大,一般难以与过渡金属一起形成共沉淀,而多采用间接共沉淀法。间接沉淀法是先配制计量比过渡金属盐溶液,加入沉淀剂得到三元混合共沉淀前驱体,过滤洗涤干燥后与锂盐混合烧结;或者在过滤前将锂盐加入混合共沉淀前驱体的溶液中,蒸发或冷冻干燥,再进行高温烧结。其中,温度、溶液浓度、酸度、搅拌速率和烧结温度是控制最终产物的形貌和粒度分布的关键。与传统固相法相比有以下优点:原料可以达到原子或分子级的计量混合,最终产物的形貌和粒径分布可精确控制,烧结温度和时间大幅降低。

Zhang等[29]用直接共沉淀法制备了纳M尺度的LiNi1/3Co1/3Mn1/3O2材料。他们将Li 、Ni、Co的硝酸盐和MnCl2溶解在乙醇溶液中,滴入剧烈搅拌的KOH/乙醇溶液,沉淀经高温烧结得到产物。TEM显示粒径为10~40nm,电化学测试显示,该材料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间接共沉淀法又分为氢氧化物共沉淀[30-34]和碳酸盐共沉淀[35-

39]。采用氢氧化物共沉淀时,Mn不仅以Mn(OH>

的形式沉淀,还会被部分氧化

2

成Mn3+、Mn4+,以MnOOH或MnO2的形态形成沉淀,因此在制备前驱物时需还原气氛保护。而Mn在碳酸盐溶液中生成MnCO3很稳定,不易被氧化。Zhang[32]用Li、Ni、Co的硫酸盐配制溶液,NaOH与氨水作为沉淀剂,pH=11.2的条件下共沉淀。前驱物和锂盐500℃预烧后900℃烧结10h得到产物LiNi1/3Co1/3Mn1/3O2。SEM显示,由1μm的一次粒子组成二次球形粒子的尺寸为13~14μm,粒径分布窄。在2.8~4.3V充放电区间内,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66.6mAh/g,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96.5%。Park等[36]用Li、Ni、Co的硫酸盐配制溶液,在CO2气氛下,加入NaCO3和NH4OH溶液,在60℃,pH=7.5的条件下得到碳酸盐前驱物。前驱物在500℃处理后再与LiNO3烧结得到LiNi1/3Co1/3Mn1/3O2。SEM及TEM显示,碳酸盐前驱物为5~8nm的一次粒子团聚成粒径分布窄约10μm球形二次粒子,而最终产物的一次粒子长大为50~100nm,二次粒子尺寸基本不变,但是表面变得粗糙<结晶度提高)。在电流为20

mA/g,电压为2.8~4.4V范围内,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73

mAh/g,50次循环后容量为163

mAh/g。倍率性能也十分优异,5C下的放电容量为0.2C的85%。

3.3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也是制备三元粉体材料的常用方法[25, 40-

42]。它的优点有:原料各组分可达到原子级别的均匀混合,产物均匀性好;计量比可精确控制,产物纯度高;产物颗粒尺寸小,粒径分布窄,可通过改变工艺参数进行精确控制;热处理温度及热处理时间可显著降低。Kuthanapillil等[42]用醋酸盐配制溶液,间苯二酚与甲醛作为络合剂,干燥后烧结得到产物。LiNi1/

Co1/3Mn1/3O2粒子尺寸为0.5~1.0μm,粒子团聚形成的孔洞直径为1~5μm,比3

表面较大。在100次循环后,特殊的孔洞结构大部分能得到保持。2.5~4.6V电压范围内首次放电容量达到209mAh/g,220次后容量为190

mAh/g,后200次循环容量基本无衰减。倍率性能也十分优异,20C放电容量为0 .5C的84%。

3.4 喷雾热解法

喷雾热解法是合成具有球形形貌、高纯度、窄粒径分布、均相粉体材料的有效方法。Kim等[45]将化学计量的过渡金属硝酸盐溶液加入到持续搅拌的柠檬酸水溶液中,经超声波喷雾器在一定的谐振频率下使混合溶液雾化,形成的气溶胶被引流到500℃石英反应器中加热得到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前驱物。前驱物与LiO H研磨后900℃烧结20h得到最终产物。在30℃、0.2mA/cm2条件下放电,首次放电容量可达204mAh/g,且循环性能优异。Choi等[43]用此法也得到具有复晶的层状结构的LiNi1/3Co1/3Mn1/3O2产物。在3.0~4.5V电压区间,其首次容量达到195 mAh/g,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良好。

3.5 微波合成法

微波合成法是指原料或前驱物的加热是通过高频微波的作用,快速升温快速烧结,该法简便快捷,且成本低廉。Lee等[46]以过渡金属的硫酸盐配制溶液,采用共沉淀法制备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前驱物。与LiOH·H2O混合在微波下仅加热10 min,就得到了不含杂质,结晶度可媲美高温固相法的LiNi0.4Co0.2Mn0.4O2。在2. 8~4.3V的充放电区间内,首次放电容量达到了157mAh/g,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9%,优于高温固相法,材料的热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3.6 微乳液法

近年来微乳液法已经被用来合成各种类型多阳离子混合的纳M粉体[47]。微乳液是指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多为脂肪醇)、油类<多为烷烃或环烷烃)组成的透明、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微乳液中,大小在几个至几十个纳M间的、由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所构成的单分子层包围而成的微乳颗粒充当“微反应器”。这些“微反应器”彼此独立,并且能产生限制效应防止颗粒长大。当达到一定条件时,原料中的阳离子就可在原子尺度均匀混合,在这些“微反应器”中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生成纳M尺寸的中间产物颗粒,进而可以在相对低的温度下合成所需产物。

Lu等[48]以硝酸盐溶液为水相,油相为环己烷,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分别为OP-

10和己醇,后三者的混合液作为连续相。将水相溶液滴入连续相中形成透明油包水微乳液,再将所得微乳液缓慢滴入180℃的煤油中使水分蒸发,形成凝胶。480℃预烧3h后800℃烧结3h,即可得到结晶度高、单相的纳MLiNi0.25Co0.5Mn0.25 O2材料。电化学性能一般。Tong等[49]以乙酸盐水溶液为水相,煤油为油相,Sp

80为分散剂,使用类似的合成方法制得LiNi1/3Co1/3Mn1/3O2。650℃烧结即可得到纯相结构,850℃氧气中烧结4h的样品在2.7~4.2V区间内首次放电容量可达157 mAh/g,循环性能也最佳。

3.7 合金电解法

合金电解法[50,

51]可以避免使用昂贵的金属盐,成本降低,生产设备简单,环境污染小,适合工业化生产。Wu等[51]以Ni-Co-

Mn合金为阳极,金属镍为阴极,电解质用氯化钠,电解得到Ni-Co-

Mn的氢氧化物,加入适量的锂盐高温处理得到产物。进一步的实验发现,800℃烧结的材料电化学性能最好,首次放电容量可达196mAh/g。

3.8 金属醋酸盐分解合成法

该法是利用金属醋酸盐的低熔点特性,将过渡金属醋酸盐加热到共熔温度,使其在熔融状态充分混合,得到氧化物前驱体,与锂盐高温处理得到最终产物。Li等[44]用此法合成了粒径约200nm、尺寸均匀的LiNi1/3Co1/3Mn1/3O2颗粒,在50℃下,3.0V~4.5V区间内,以0.2mA/cm2充放电,首次放电容量可达180mAh/g ,35次循环后容量为154

mAh/g。该法制备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较喷雾热解法差,比较二者循环伏安曲线发现,在4.5V附近,醋酸盐分解法制得的样品有一小峰,可能有杂相Li2MnO 的存在。

3

4、三元材料的改性研究

Li-Ni-Co-Mn-

O三元材料同LiCoO2相比,其电导率较低,大倍率性能不佳;振实密度偏低,影响体积能量密度;追求高比容量而采用高充电截止电压,循环性能不稳定,容量衰减较为严重。对此研究者们一般通过元素掺杂和表面修饰等手段来对其进行改性。

4.1 三元材料的元素掺杂

适当的掺杂比例和均匀的掺杂能使材料的结构更稳定,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和热稳定性。另一方面,Li+的扩散速率可能会下降,放电容量可能会减小。目前

用于掺杂的非金属元素主要有F[38, 39, 52-

55]、Si、B[56]等,其中关于F的掺杂研究较多,改性效果也比较明显。用于掺杂的金属元素主要有Li[57-59]、Mg[39, 60, 61]、Al[34, 55]、Fe[34]、Cr[62]、Mo[63]、Zr[64, 65]等,一般要求与被替代的原子半径相近,并且与氧有较强的结合能。

Shin等[38]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得到过渡金属氧化物前驱物,分别与LiNO3和LiNO3 +LiF预烧,在900℃下烧结20h,得到二次粒子约15μm的LiNi

Co0.22Mn0.35O2和F

0.43

取代的LiNi0.43Co0.22Mn0.35O1.92F0.08粉体。XPS及XRD显示,F取代O后,过渡金属平均价态下降,平均半径增大;Li-

F强键使氧层排斥力增大,晶格参数增大。在2.8V~4.6V区间内,F掺杂的样品首次放电容量略有降低。原因是Li-F键能大于Li-

O键能,阻碍了Li+的传输。50次循环后,F掺杂的样品仅衰减2%,远优于未掺杂的12%。材料的热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改善。原因有二:掺杂的F有效地阻碍了电解液中HF对于电极的侵蚀;M-

F的键能大,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都有所提高。

提高材料的振实密度主要方法是提高烧结温度延长烧结时间和添加适当的烧结剂。前者导致更多的Li损失,制备成本提高,后者是提高振实密度的好方法。J ouanneau等[56]以B2O3为烧结剂,得到B掺杂的材料。虽然B掺杂后充放电容量没有提高,但是振实密度有较大提高,并且阳离子的混排程度大幅减少。

Kim等[59]研究了Li过量对于三元材料Li[Li x(Ni z Co1-2z Mn z>1-

]O2的影响。作者发现过量的Li能有效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尽管过x

量Li的贡献没有高含量Co的贡献大。当Co含量低时,适度过量的Li能有效抑制阳离子混排,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在2.8V~4.5V的充放电区间内,

Li1.05(Ni0.37Co0.23Mn0.40>0.95O2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75mAh/g,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比Li(Ni0.34Co0.22Mn0.44>O2的性能更为优异。

Kim等[61]用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了Mg分别取代Ni、Co、Mn的三元材料Li(Ni1/

Co1/3-x Mn1/3-

3-x

Mn x>O2(x=0~0.04>。XRD结果显示,掺杂后样品结晶度与层状结构良好。精x

细结构分析表明,Mg掺杂能大幅降低Li+与Ni2+在3b位置的混排,尤其用Mg2+取代Mn4+时,阳离子混排程度降低更为明显,仅为未掺杂时的一半。这与不同阳离子的半径大小关系有关 r Mg2+=0.72? > r Ni2+=0.69? > r Co3+=0.545? > r Mn4+=0.53?)。振实密度的测量结果表明,取代Co的样品密度比未取代的样品增大最明显,Mn次之,而Ni则有小幅下降。电化学测试表明,在2.8V~4.4V区

间内,与未取代的样品相比,取代Mn的样品首次放电容量提高至176mAh/g,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也有所提高,热稳定性也得到极大改善。而取代Ni的样品放电容量大幅降低,循环性能有所恶化,仅倍率性能有小幅上升。取代Co的样品与Ni有类似的结果。这些区别可以从抑制阳离子混排和改善电子传导率等方面进行解释。

Liu等[34]用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Al、Fe取代Co的三元材料LiNi1/3Co1/3-M x Mn1/3O2。XRD结果表明产物结晶度良好,无杂相。由于r Fe3+>r Co3+≈r Al3+,因x

此Al掺杂未引起晶胞参数的显著变化,而Fe掺杂则导致晶胞参数增大。电化学测试表明,Al在材料中呈惰性,容量有小幅下降;Fe在高电压下,倾向于占据Li位,Li+扩散受阻,不可逆容量损失更大。两者由于极化作用,放电平台均有所上升,但材料的循环性能未见明显改善。

Sun等[62]用共沉淀法,在800℃下烧结3h制备出Cr掺杂的LiNi0.35Co0.3-

Cr x Mn0.35O2材料。SEM结果显示,当x由0增至0.1时,粉体的二次粒子粒径变大x

,且团聚更紧密,因此材料的振实密度由2.3g/cm2增大至3.1g/cm2。因此Cr的引入能在较低的温度和较短的时间制得高振实密度的三元材料。电化学测试表明,Cr的引入虽然导致了首次放电容量下降,但是对于材料的循环性能有较大改进,尤其在4.8V高截止电压下。

Wang等[63]用固相法制备了Li[Ni(1-x>/3Co(1-x>/3Mn(1-

Mo x]O2粉体。研究发现,最佳烧结温度为800℃。Mo的引入使晶格参数显著x>/3

增大,峰强的比值I003/I104也明显增大,当x=0.01时,a值与I003/I104达到极大值。循环伏安测试表明Mo的存在导致氧化还原峰变得更尖锐。因此,Mo掺杂能有效提高Li+的扩散速率,降低阻抗,减小不可逆容量损失。在2.3V~4.6V区间内,放电平台更平更长,首次放电容量也得到显著提高。由x=0时的181mAh/ g提高到x=0.01时的221.6mAh/g。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也有所提高。

Lin等[64]用喷雾热解法制备Li[Ni1/3Co1/3Mn(1-

Zr x/3]O2粉体。XRD显示,在x≤0.03时粉体为纯相结构,结晶度高,x=0.05时x>/3

有杂相出现。当半径相对较大的Zr4+的含量上升时,晶胞参数a、c均增大。电化学测试表明,适当含量的Zr使首次放电容量有小幅增加,x=0.05时由于杂相的存在容量剧烈下降;由于Zr能稳定结构,Zr掺杂都能显著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其中,x=0.01时,样品电化学性能最佳。Bang等[65]发现,Zr也能改善材料的热稳定性。

4.2 三元材料的表面修饰

表面修饰指在材料表面包覆一层稳定的薄膜物质,大多不会改变材料的主体结构和容量。适当厚度、均匀的修饰层能提高电子导电率,减少电解液对正极活性物质的侵蚀,保护材料结构,亦能抑制高电压下电解液的分解,从而改善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目前用来表面修饰的物质主要有:Al 2O 3[66, 67, 71]、AlPO 4[68]、AlF 3[69]、LiAlO 2[70]、TiO 2[71]、ZrO 2[71]、碳[72]等。

Myung 等[66]在80℃下,将Li[Li 0.05Ni 0.4Co 0.15Mn 0.4]O 2粉体加入到三异丙醇铝的乙醇溶液中,搅拌2天后400℃热处理5h 即得到质量比为0.25%~2.5%的Al 2O 3包覆层。XRD 未见区别,晶胞参数也无改变,表明Al 2O 3未进入晶格,可能以无定形结构存在。TEM 结果显示,包覆量为0.25%的样品,Al 2O 3为厚约5nm 的光滑均匀的薄膜层;包覆量为2.5%的样品,Al 2O 3为粒径20~40nm 、堆积在表面的粒子。XPS 结果也表明Al 2O 3只是存在于材料的表面。当包覆量为0.25%时,纳M 厚度的Al 2O 3包覆层会大幅减小界面阻抗,额外提供电子传输隧道,极大的阻止HF 对电极的侵蚀作用,并且能容纳粒子在Li +脱嵌过程中的体积变化,防止电极结构的损坏。电化学测试表明,0.25%包覆量的样品的首次放电容量、循环性能、高温性能、倍率性能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过厚的包覆层则会导致电化学性能的恶化。

Sun 等[69]用AlF 3包覆层对LiNi 1/3Co 1/3Mn 1/3O 2进行改性。TEM 显示,AlF 3包覆层为5~10nm 的均匀光滑薄层。电化学测试表明,AlF 3包覆对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并无影响,但是能大幅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尤其是在高截止电压下,同时材料的倍率性能也有所提高。阻抗谱分析发现,包覆后的样品界面阻抗在长期循环后基本不变。作者比较50次循环前后的AlF 3包覆样品的TEM 图像,认为AlF 3薄层的包覆应在特定方向的晶面上进行。

Kim 等[70]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约15nm ,包含α相、β相的LiAlO 2纳M 颗粒,并成功的将其包覆在LiNi 1/3Co 1/3Mn 1/3O 2的表面。3%的LiAlO 2颗粒包覆的样品的首次放电容量有所上升,材料的循环性能得到较大改善,倍率性能也小幅上升。但5%的LiAlO 2颗粒包覆的样品SEM 显示表面几乎完全被LiAlO 2致密包覆,首次容量大幅下降,但循环性能依然优良。

Kim 等[72]以蔗糖溶液为碳源,加入LiNi 1/3Co 1/3Mn 1/3O 2后在350℃下处理1h ,得到表面包覆有纳M 厚度碳层的样品。与不包覆的样品相比,1%残碳的样品有着更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而3%残碳的样品的表现出相对较差的电化学性能。同时,包覆后的样品的热稳定性均有所提高。

5、三元材料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层状三元材料Li-Ni-Co-Mn-

O由于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良好的热稳定性、较低的生产成本正受到研究人员和锂电行业的广泛关注,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有力竞争者。目前的工业合成工艺较为繁复,前驱体制备重复性差,粉体的填充性不理想,昂贵的Ni、Co元素比例较高。未来的研究重点可以放在降低Ni、Co元素比例,合成方法的创新和改进,优化掺杂、包覆的改进手段等方向上。目的在于降低产业化成本,提高三元材料的振实密度、改善高低温和高截止电压下的循环稳定性能和倍率性能。可以预料,随着三元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类正极材料必将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TERADA N, YANAGI T, ARAI S, et al. Development of lithium batteries for energy storage and EV applications[J]. J. Power Sources, 2001, 100: 80-90.

[2] SHLYAKHTIN O A, YOON Y S, CHOI S H, et al. Ni and oxygen K-edge XAS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hemical bonding for lithiation of Li y Ni1?x Al x O2 cathode material[J]. Electrochim. Acta, 2004, 50: 501-504.

3] MIZUSSHIMA K, JONES P C, GOODENOUGH J B, et al. Li x CoO2 (0: A new cathode material for batteries of high energy density[J]. Mater. Res. Bull., 1980, 15(6>: 783-789.

[4] REIMERS J N, DAHN J R, Electrochemical and In Situ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of Lithium Intercalation in Li x CoO2[J]. J. Electrochem. Soc., 1992, 139(8>: 2091-2097.

[5] ARAI H, OKADA S, SAKURAI Y, et al. Reversibility of LiNiO2 cathode[J]. SolidState Ionics, 1997, 95(3-4>: 275-282.

[6] CEDER G, MISHRA S K. The Stability of Orthorhombic and Monoclinic-Layered LiMnO2[J]. Electrochem. Solid-State Lett., 1999, 2(11>: 550-552.

[7] MYUNG S T, KOMABA S, KUMAGAI 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Orthorhombic LiCo x Mn1–x O2 and Their Structural Changes during Cycling[J]. J. Electrochem. Soc., 2002, 149(10>: A1349-A1357.

[8] TANG A D, HUANG K L.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layered LixNi0.35Co0.3Mn0.35O2+δ cathode materials[J]. Mater. Sci. Eng.B, 2005, 122(2>: 115-120.

[9] LIU Z L, YU A, LEE J Y.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Ni1?x?y Co x Mn y O2 as the cathode materials of secondary lithium batteries[J]. J. Power Sources, 1998, 81-82: 416-419.

[10] JOUANNEAU S, MACNEIL D D, DAHN J R, et al. Morphology and Safety of Li[Ni x Co1–2x Mn x]O2(0≤x≤1/2>[J]. J. Electrochem. Soc., 2003, 150(10>: A1299-

A1304.

[11] CHOI J, MANTHIRAM J. Crystal chemistry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ayered LiNi0.5?y Co0.5?y Mn2y O2 and LiCo0.5?y Mn0.5?y Ni2y O2

(0 ≤ 2y ≤ 1> cathodes[J]. J. Power Sources, 2006, 162: 667-672.

[12] ARUNKUMAR T A, WU Y, MANGHIRAM A,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rreversible Oxygen Loss and Reversible Capacity in Layered Li[Li1/3Mn2/3]O2-

Li[M]O2 (M = Mn0.5-y Ni0.5-y Co2y and Ni1-y Co y> Solid Solutions[J]. Chem. Mater., 2007, 19: 3067-3073.

[13] WEN J W, LIU H J, CHEN C H.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of LiCo1/3Ni1/3Mn1/3O2 by radiated polymer gel method[J]. J. Mater. Sci. 2007, 42: 7696-7701.

[14] KOAOVA N V, DEVYATKINA E T, KAICHEV V V. Mixed layered Ni–Mn–Co hydroxides: Crystal structure, electronic state of ions, and thermal decomposition[J]. J. Power Sources, 2007, 174: 735-740.

[15] LIU Z L, YU A, LEE J Y.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Ni1?x?y Co x Mn y O2 as the cathode materials of secondary lithium batteries[J]. J. Power Sources, 1998, 81-82: 416-419.

[16] OHZUKU T, MAKIMURA Y. Layered Lithium Insertion Material of

LiCo1/3Ni1/3Mn1/3O2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 Chem. Lett., 2001, 30: 642-644.

[17] KOYAMA Y, MAKIMURA Y, OHZUKU T, et al. Crystal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superstructural Li1?x[Co1/3Ni1/3Mn1/3]O2(0≤x≤1>[J]. J. Power Sources, 2003, 119-121: 644-648.

[18] KOYAMA Y, ADACHI H, OHZUKU T, et al. Solid-State Chemistry and Electrochemistry of LiCo1/3Ni1/3Mn1/3O2 for Advanced Lithium-Ion Batteries[J]. J. Electrochem. Soc., 2004, 151(10>: A1545-A1551.

[19] TSAI Y W, HWANG B J, CEDER G, et al. In-Situ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ic Study on Variation of Electronic Transitions and Local Structure of LiNi1/3Co1/3Mn1/3O2 Cathode Material during Electrochemical Cycling[J]. Chem. Mater., 2005, 17(12>: 3191-3199.

[20] LIAO P Y, DUH J G, SHEEN S R. Effect of Mn Cont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Ni0.75–x Co0.25Mn x O2 Cathode Materials[J]. J. Electrochem. Soc., 2005, 152(9>: A1695-A1700.

[21] YOON W S, GREY C P, McBREEN J, et al. Combined NMR and XAS Study on Local Environments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Electrochemically Li-Ion Deintercalated Li1–x Co1/3Ni1/3Mn1/3O2 Electrode System[J]. J. Electrochem. Solid-State Lett., 2004, 7(3>: A53-A55.

[22] WHITFIELD P S, DAVIDSPNA I J, STEPHENS P W, et al. Investigation of possible superstructure and cation disorder in the lithium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 LiMn1/3Ni1/3Co1/3O2 using neutron and anomalous dispersion powder diffraction[J]. SolidState Ionics, 2005, 176(5-6>: 463-471.

[23] HWANG B J, TSAI Y W, CHEN C H, et al. Influence of Mn content on the 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Ni1–x–y Co x Mn y O2 cathode materials[J]. J. Mater. Chem., 2003, 13(8>: 1962-1968.

[24] SHAJU K M, RAO G V, CHOWDARI B. Performance of layered

Li(Ni1/3Co1/3Mn1/3>O2 as cathode for Li-ion batteries[J]. Electrochim. Acta, 2002, 48: 145-151.

[25] PARK K S, CHO M H, JIN S J, et al. Structur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size Layered Li[Li1/5Ni1/10Co1/5Mn1/2]O2[J]. J. Electrochem. Solid-State Lett., 2004, 7(8>: A239-A241.

[26] DEB A, BERGMANN U, CAUNS E J, et al. In situ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ic study of the Li[Ni1/3Co1/3Mn]O2 cathode material[J]. J. Appl. Phys., 2005, 97(113523>: 1-11.

[27] CHOI J, MANTHIRAM A. Role of Chemical and Structural Stabilitie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LiNi1/3Mn1/3Co1/3O2 Cathodes[J]. J. Electrochem. Soc., 2005, 152(9>: A1714-A1718.

[28] YABUUCHI N, OHZUKU T.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of LiCo1/3Ni1/3Mn1/3O2 in lithium batteri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J]. J. Power Sources, 2005, 146: 636-639.

[29] ZHANG S C, QIU X P, HE Z Q, et al. Nanoparticled Li(Ni1/3Co1/3Mn1/3>O2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high-rate lithium-ion batteries[J]. J. Power Sources, 2006,

153(2>: 350-353.

[30] Myung S T, Lee M H, Sun Y K, et 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layered

Li[Ni1/3Co1/3Mn1/3]O2 as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J]. Electrochim. Acta, 2005, 50: 4800-4806.

[31] LUO X F, WANG X Y, LIAO L,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

tap-density layered Li[Ni1/3Co1/3Mn1/3]O2 cathode material via hydroxide co-precipitation[J]. J. Power Sources, 2006, 158: 654-658.

[32] ZHANG S.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 tap density Li[Ni1/3Co1/3Mn1/3]O2 cathode material synthesized via hydroxide co-precipitation[J]. Electrochim. Acta, 2007, 52: 7337-7342.

[33] LI J, ZHENG J M, YANG Y. Studies on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of

LiNi0.4Co0.2Mn0.4O2 as Cathode Material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J]. J.Electrochem. Soc., 2007, 154(5>: A427-A432.

[34] LIU D, WANG Z X, CHENL Q. Comparison of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of Al- and Fe-doped LiNi1/3Co1/3Mn1/3O2[J]. Electrochim. Acta, 2006, 51: 4199-4203.

[35] SHIN H S, PARK S M, BAE T C, et al. Synthesis of Li[Ni0.475Co0.05Mn0.475]O2 cathode materials via a carbonate process[J]. SolidState Ionics, 2005, 176: 2577-2581.

[36] PARK S H, SHIN H S, SUN Y K, et al. Synthesis of Nanostructured

Li[Ni1/3Co1/3Mn1/3]O2 via a Modified Carbonate Process[J]. Chem. Mater., 2005, 17: 6-8.

[37] CHO T H, PARK S M, YOSHIO M, et al. Effect of synthesis condition on the structur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Ni1/3Mn1/3Co1/3]O2 prepared by carbonate co-precipitation method[J]. J. Power Sources, 2005, 142: 306-312.

[38] SHIN H S, PARK S H, SUN Y K. Effect of Fluorine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Li[Ni0.43Co0.22Mn0.35]O2 Cathode Materials via a Carbonate Process[J]. J. Electrochem. Solid-State Lett., 2005, 8(11>: A559-A563.

[39] SHIN H S, SHIN D, SUN Y K. Improvement of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Ni0.4Co0.2Mn(0.4?x>Mg x]O 2?y Fy cathode materials at high voltage region[J]. Electrochim. Acta, 2006, 52: 1477-1482.

[40] HWANG B J, TSAI Y W, CARLIER D. A Combined

Computational/Experimental Study on LiNi1/3Co1/3Mn1/3O2[J]. Chem. Mater., 2003, 15(19>: 3676-3682.

[41] KIM J H, PARK C W, SUN Y K.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Li[Li0.1Ni0.35?x/2Co x Mn0.55?x/2]O2 cathode materials[J]. SolidState Ionics, 2003, 164(1-2>: 43-49.

[42] KUTHANAPILLIL M S, BRUCE P G.. Macroporous Li(Ni1/3Co1/3Mn1/3>O2: A High-Power and High-Energy Cathod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J]. Adv. Mater., 2006, 18: 2330-2334.

[43] OH S W, PARK S H, PARK C W, et al. Structur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Li[Ni0.5Mn0.5]1?x Co x O2 positive materials synthesized by ultrasonic spray pyrolysis method[J]. SolidState Ionics, 2004, 171(3-4>: 167-172.

[44] LI D C, MUTA T, ZHANG L Q, et al. Effect of synthesis method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Ni1/3Mn1/3Co1/3O2[J]. J. Power Sources, 2004, 132: 150-155.

[45] KIM M G, SHIN H J, SUN Y K, et al. XAS Investigation of Inhomogeneous Metal-Oxygen Bond Covalency in Bulk and Surface for Charge Compensation in Li-Ion Battery Cathode Li[Ni1/3Co1/3Mn1/3]O2 Material[J]. J.Electrochem. Soc., 2005, 152(7>: A1320-A1328.

[46] LEE K S, MYUNG S T, SUN Y K. Microwave Synthesis of Spherical

Li[Ni0.4Co0.2Mn0.4]O2 Powders as a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Batteries[J]. Chem. Mater., 2007, 19: 2727-2729.

[47] GAN L M, LIU B, CHEW C H, et al. Enhanced Photoluminesc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n-Doped ZnS Nanocrystallites Synthesized in Microemulsion[J]. Langmuir, 1997, 13(24>: 6427-6431.

[48] LU C H, WANG H C. Microemulsion-Mediated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ized LiNi0.25Co0.5Mn0.25O2 Powders[J]. J. Electrochem. Soc., 2005, 152(6>: C341-C347.

[49] TONG D G, LAI Q Y, WEI N N, et al. Synthesis of LiCo1/3Ni1/3Mn1/3O2 as a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by water-in-oil emulsion method[J]. Mater. Chem. and Phy., 2005, 94(2-3>: 423-428.

[50] 夏小勇, 魏进平, 叶茂, 等. 电解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 x Ni1-x O2[J].

应用化学, 2003, 20(10>: 928-931.

[51] 吴青端, 叶茂, 李宇展, 等.

从电解NiCoMn合金出发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J].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8(5>: 48-51.

[52] LIAO P Y, DUH J G, SHEEN S R.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Ni0.6Co0.4-x Mn x O2 cathode materials[J]. J. Power Sources, 2005, 143: 212-218.

[53] KIM G H, MYUNG H K, SEUNG T M, et al. Effect of fluorine on

Li[Ni1/3Co1/3Mn1/3]O2?zFz as lithium intercalation material[J]. J. Power Sources, 2005, 146: 602-605.

[54] HE Y S, LI P, MA Z F, et al. Synthesis of LiNi1/3Co1/3Mn1/3O2-zFz cathode material from oxalate precursor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J]. J. Fluorine Chem, 2007, 128: 139-143.

[55] LIAO L, WANG X Y, LUO X F, et al.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Li[Ni0.333Co0.333Mn0.293Al0.04]O2-z F z cathode materials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J]. J. Power Sources, 2006, 160: 657-661.

[56] JOUANNEAU S, BAHMAT W, EBERMAN K W, et al. Effect of the Sintering Agent, B2O3, on Li[Ni x Co1-2x Mn x]O2 Materials[J]. J. Electrochem. Soc. 2004,

151(11>: A1789-A1796.

[57] KIM J M, KUMAGAI N, KOMABA S.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1+x(Ni0.3Co0.4Mn0.3>O2?δ (x = 0, 0.03 and 0.06> with lithium excess composition prepared by a spray drying method[J]. Electrochim Acta, 2006, 52: 1483-1490.

[58] KIM J M, KUMAGAI N, KADOMA Y, et al.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thium non-stoichiometric Li1+x(Ni1/3Co1/3Mn1/3>O2+δ prepared by a spray drying method[J]. J. Power Sources, 2007, 174: 473-479.

[59] KIM J M, KUMAGAI N, CHOI T H.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verlithiated Li1+x(Ni z Co1-2z Mn z>1?x O2 (z=0.1-0.4 and x=0.0-0.1> Positive Electrodes Prepared by Spray-Drying Method[J]. J. Electrochem. Soc. 2008, 155(1>: A82-A89.

[60] KIM G M, MYUNG S T, SUN Y K, et al.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Ni1/3Co1/3Mn(1/3–x>Mg x]O2–y F y via Coprecipitation[J]. J. Electrochem Solid-State Lett, 2004, 7(12>: A477-A480.

[61] KIM G M, MYUNG S T, SUN Y K, et al. Synthesis of spherical

Li[Ni(1/3?z>Co(1/3?z>Mn(1/3?z>Mg z]O2 as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y[J]. Electrochim Acta, 2006, 51: 2447-2453.

[62] SUN Y C, XIA Y G, NOGUCHI H. The improved phys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Ni0.35Co0.3?x Cr x Mn0.35O2 cathode materials by the Cr doping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J]. J. Power Sources, 2006, 159: 1377-1382.

[63] WANG L Q, JIAO L F, YUAN H T, et al.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o-doped Li[Ni1/3Mn1/3Co1/3]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y[J]. J. Power Sources, 2006, 162: 1367-1372.

[64] LIN B, WEN Z Y, GU Z H, et al.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Ni1/3Co1/3Mn1?x/3Zr x/3]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J]. J. Power Sources, 2007, 174: 544-547.

[65] BANG H J, PARK B C, SUN Y K, et al.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Ni0.45Co0.1Mn0.45?x Z rx]O2 (x = 0, 0.02> via co-precipitation method[J]. J. Power Sources, 2007, 174: 565-568.

[66] MYUNG S T, IZUMI K, KAMODA S, et al. Role of Alumina Coating on Li-Ni-Co-Mn-O Particles as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 Chem. Mater, 2005, 17:3695-3704.

[67] KIM Y, KIM H S, MARTIN S W.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l2O3-coated LiNi1/3Co1/3Mn1/3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J]. Electrochim Acta, 2006, 52: 1316-1322.

[68] CHO J, KIM T J, KIM J, et al. Synthesis, Therm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lPO4-Coated LiNi0.8Co0.1Mn0.1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a Li-Ion

Cell[J]. J. Electrochem. Soc, 2004, 151(11>: A1899-A1904.

[69] SUN Y K, CHO S W, LEE S W, et al. AlF3-Coating to Improve High Voltage Cycling Performance of Li[Ni1/3Co1/3Mn1/3]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J]. J. Electrochem. Soc, 2007, 154(3>: A168-A172.

[70] KIM H S, KIM Y, MARTIN S W, et al.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Ni1/3Co1/3Mn1/3O2 cathode material by coating with LiAlO2 nanoparticles[J]. J. Power Sources, 2006, 161: 623-627.

[71] LI D C, KATO Y, SATO Y, et al.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Ni1/3Mn1/3Co1/3O2 coated with metal oxides coating[J]. J. Power Sources, 2006, 160: 1342-1348.

[72] KIM H S, KONG M Z, KIM K, et al. Effect of carbon coating on

LiNi1/3Mn1/3Co1/3O2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J]. J. Power Sources, 2007, 171: 917-921.

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投资项目预算报告

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投资项目 预算报告 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一、预算编制说明 本预算报告是xxx投资公司本着谨慎性的原则,结合市场和业务拓展计划,在公司预算的基础上,按合并报表要求编制的,预算报告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在各重要方面均与本公司实际采用的相关会计政策一致。本预算周期为5年,即2019-2023年。 二、公司基本情况 (一)公司概况 成立以来,公司秉承“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信托理念,将“诚信为本、合规经营”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公司的能源管理系统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公司、车间和班组Ⅲ级能源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全员能源管理及全员节能工作;项目承办单位成立了由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为主要领导的能源管理委员会,能源管理工作小组为公司的常设能源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公司日常能源管理的组织、监督、检查和协调工作,下设的能源管理工作室代表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开展项目承办单位能源管理工作;各车间的能源管理机构设在本车间内,由设备管理副总经理、各车间主管及设备管理人为本部门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设立专(兼)职能源管理员,负责现场能源的具体管理工作。

产品的研发效率和质量是产品创新的保障,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基础建设。通过研发平台的建设,使产品研发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信息化;通过产品监测中心的建设,不断完善产品标准,提高专业检测能力,提升产品可靠性。 (二)公司经济指标分析 2018年xxx有限责任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983.31万元,同比增长10.77%(970.50万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8774.71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7.89%。 2018年营收情况一览表

年产1万吨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可行性报告

年产1万吨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项目 可行性报告 贵州贵阳 2016年8月

1 总论 1.1 概述 1.1.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0世纪是人类发展最为快速的一个世纪,各种高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然而,伴随这种高速发展的是能源的严重消耗,污染的加剧以及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屡屡出现,这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全世界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贮量在不久以后将会枯竭。为了缓解环境与能源压力,探索新型的能源模式已成为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电池的出现是人们在寻找清洁能源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电池的最大特点是在提供能源的高效率转化时,能够实现原料的“零排放”,从而减少对原材料的损耗,达到最优化的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电池材料对解决今后的能源危机及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起着关键的作用,而锂电池则是能实现高效能量储存与能源转换的储能设备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锂电池是通常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俗称,锂离子电池是指Li+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依靠Li+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实现充放电的二次电池。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了第一代锂离子电池并进行了商业化生产。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据统计,2015年全球笔记本电脑销量已达到1.644亿台。从2010年开始,我国笔记本电脑市场需求增速明显,2015年1~10月我国笔记本电脑累计产量为14711.95万台。同时,使用手机的人数也大幅增长。截至2015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达到71亿,手机信号已覆盖全球超过95%的人口,其中我国移动电话用户13.06亿户。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比例首次超过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达到19.1亿,到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超过20亿,而到2018年,全球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将是智能手机用户,总数超过25.6亿人。2018年智能手机用户指数代表了全球移动手机用户的一半,这意味着功能手机将成为电子通讯领域的少数派。

锂离子电池三元镍钴锰正极材料研究现状综述

三元系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层状Li-Ni-Co-Mn-O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正极材料LiNi l/3Co l/3Mn l/3O其合成方法电化学性能以及掺杂、包覆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三元系正极材料的结果: LiMn x Co y Ni1-x-y O2具有α-2NaFeO2层状结构。Li原子占据3a位置,Ni、Mn、Co随机占据3b位置,氧原子占据6c位置。其过渡金属层由Ni、Mn、Co 组成,每个过渡金属原子由6 个氧原子包围形成MO6 八面体结构,而锂离子嵌入过渡金属原子与氧形成的(MnxCo yNi1-x-y) O2层之间。在层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均有Li+与过渡金属离子发生位错的趋势,特别是以结构组成中有Ni2+存在时这种位错更为突出。抑制或消除过渡金属离子在锂层中的位错现象是制备理想α-2NaFeO2结构层状正极材料的关键,在LiMn x Co y Ni1-x-y O2结构中, Ni2+的半径( rNi2+=0.069nm)与Li+的( rLi+=0.076nm)半径接近,因此晶体结构会发生位错,即过渡金属层中的镍原子占据锂原3a的位置,锂原子则进驻3b位置。在Li+层中,Ni2+的浓度越大,则Li+在层状结构中脱嵌越困难,电化学性能越差。而相对于LiNiO2及LiNi x Co1-x-y O2 ,LiMn x Co y Ni1-x-y O2中这种位错由于Ni 含量的降低而显著减少。同时由于Ni2 + 的半径( rNi2 + =0. 069nm) 大于Co3+ ( rCo3+ = 0. 0545nm) 和Mn4 + ( rMn4 + =0. 053nm) ,LiMnxCo yNi1 - x - yO2 的晶格常数有所增加。 由于充分综合镍酸锂的高比容量、钴酸锂良好的循环性能和锰酸

(完整word版)高能量三元正极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doc

高能量三元正极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 一、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市场需求分析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替代能源,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 注,在 21 世纪初始持续实现了接近30%的年复合增长率。纯电动、混合动力汽 车需求的剧增,更加极大地促进了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特斯拉、日产、宝 马以及国内的比亚迪、江淮等车企,都已经实现了电动汽车的量产化,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对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产业链进行重点开发。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目前已在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有钴酸锂、锰酸锂、系列镍钴锰三元复合材料(镍:钴:锰 =1:1:1,5:2:3,6:2:2 等)和磷酸铁锂,其中适用于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磷酸铁锂和镍钴锰三元复合材料。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是正极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高电压充电或深度放电时电极材料对有机电解质的强氧化作用、材料自身结构的崩塌或破坏、高镍类材料带来的产气问题,以及压实密度已接近理论真密度的极限,现有材料在兼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能上的局限亟需突破。 从全球范围来看,锂离子电池企业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和韩国,相应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及生产也主要集中在以上国家。国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 料行业已逐渐形成了寡头竞争的局面,如日本的户田和日亚化学工业等企业,韩国的 Umicore 和 L&F 等企业。国内仍有较多的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主要有当升科技、湖南瑞翔、湖南杉杉、余姚金和、中信国安、天津巴莫、深圳天骄等企业。近年来,作为正极材料之一的镍钴锰三元材料,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发展更 是突飞猛进, 2014 下半年以来至今,受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体系重心由磷酸 铁锂到三元材料转变的刺激,使三元材料的市场需求呈井喷之势。但由于三元材料行业技术集成度高、下游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等原因,一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会逐步退出,行业内的优势企业将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产能集中、技术集中,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已经成为行业对三元类材料企业和产品要求的重要趋势。 由于镍钴锰三元材料 Li(Ni x Co y Mn 1-x-y )O2 存在明显的三元协同效应,利用Ni 、Co、 Mn 三种元素各自的优势可提高Li(Ni x Co y Mn 1-x-y )O2材料的综合性能。因此,该材料的组分优化可进一步放大各组分元素的优势,除了传统的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2009年09月01日作者:丁楚雄/孟秋实/陈春华来源:《化学与物理电源系统》编辑:樊晓琳 摘要: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三元过渡金属氧化物 Li-Ni-Co-Mn-O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三元材料的结构特性与电化学反应特征,重点介绍了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掺杂、表面修饰等改性手段,并分析了三元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Li-Ni-Co-Mn-O;层状结构;制备方法;改性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ernary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LiNi1-x-yCoxMnyO2 as layered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is reviewed. The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materials are discussed. Various synthesis methods, doping and surface-modification approache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and further research trend of the materials are pointed out. Key words: lithium ion battery; cathode; layered structure; synthesis methods; modification 1、引言 锂离子电池因其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倍受青睐[1, 2],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极材料作为目前锂离子电池中最关键的材料,它的发展也最值得关注。 目前常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层状结构的钴酸锂、镍酸锂,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和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其中,钴酸锂(LiCoO2)制备工艺简单,充放电电压较高,循环性能优异而获得广泛应用。但是,因钴资源稀少、成本较高、环境污染较大和抗过充能力较差,其发展空间受到限制[3, 4]。镍酸锂(LiNiO2)比容量较大,但是制备时易生成非化学计量比的产物,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差[5]。锰酸锂除了尖晶石结构的LiMn2O4外,还有层状结构的LiMnO2。其中层状LiMnO2比容量较大,但其属于热力学亚稳态,结构不稳定,存在Jahn-Teller效应而循环性能较差[6]。尖晶石结构LiMn2O4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充放电电压高,对环境友好,安全性能优异,但比容量较低,高温下容量衰减较严重[7]。磷酸铁锂属于较新的正极材料,其安全性高、成本较低,但存在放电电

锂电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可行性方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论 第二章建设单位基本信息第三章项目背景、必要性第四章项目市场研究 第五章项目规划分析 第六章选址科学性分析 第七章项目建设设计方案第八章工艺先进性 第九章环境保护说明 第十章安全规范管理 第十一章风险防范措施 第十二章项目节能可行性分析第十三章项目计划安排 第十四章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第十五章项目经营收益分析第十六章项目综合结论 第十七章项目招投标方案

第一章项目概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锂电三元正极材料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循环经济产业园 对各种设施用地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达到“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undefined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23651.82平方米(折合约35.46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64.34%,建筑容积率1.29,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6.49%,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83.27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项目净用地面积23651.82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15217.5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510.85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23212.24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1978.91平方米。 (六)设备选型方案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59台(套),设备购置费2122.60万元。 (七)节能分析 1、项目年用电量996001.21千瓦时,折合122.41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5541.97立方米,折合0.47吨标准煤。 3、“锂电三元正极材料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996001.21千 瓦时,年总用水量5541.97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 122.88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32.66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 率28.27%,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八)环境保护 项目符合xx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规划,符合xx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 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 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 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7413.6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498.75万元, 占项目总投资的87.66%;流动资金914.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2.34%。 (十)资金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分析研究现状和展望

本文由兰大材料物理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维普资讯 https://www.360docs.net/doc/503057757.html, 第36卷第3期2007年3月 化 工 技 术 与 开 发 V0.6No313. Ma.07r20 Tehooy&DeeometoeclIdsrcnlgvlpnfChmianuty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曹艳军,龙翔云,云峰程 <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南宁 摘 500)304 要:介绍了锂离子正极材料氧化钴锂、氧化镍锂、酸铁锂等的研究开发现状,磷对其特性进行了总结。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190 < 070—06017—9520)301—3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容量 中图分类号:91TM1 锂离子电池是以2种不同的能够可逆地插入及脱出锂离子的嵌锂化合物分别作为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的2次电池体系。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的晶格中脱出,经过电解质后插入到负极材料的晶格中,使得负极富锂,正极贫锂;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材料的晶格中脱出,过电解质后插入到正极材料经的晶格中,使得正极富锂,负极贫锂。这样正负极材料在插入及脱出锂离子时相对于金属锂的电位的差值,就是电池的工作电压【ll。锂离子电池是性能卓越的新一代绿色高能电池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锂离子电2,池具有以下特点:高电压、高容量、低消耗、无记忆效应、无公害、体积小、内阻小、自放电少、循环次数多。因其上述显著特点,锂离子电池已应用到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等众多民用及军事领域。另外,国内外也在竞相开发电动汽车、航天和储能等方面所需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3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构成材料包括电解液、隔离 ①层状或隧道结构,以利于锂离子的脱嵌,且 在锂离子脱嵌时无结构上的变化,以保证电极具有 良好的可逆性能; ②锂离子在其中的嵌入和脱出量大,电极有较高的容量,并且锂离子脱嵌时,电极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不大,以保证电池充放电电压平稳;③锂离子在其中应有

锂电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年终总结报告

锂电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年终总结报告 一、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宏观环境分析 二、2018年度经营情况总结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四、2019主要经营目标 五、重点工作安排 六、总结及展望

尊敬的xxx有限公司领导: 近年来,公司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 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 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开放 内涵式发展,加快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建设行业领先标杆。 初步统计,2018年xxx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823.28万元,同比增长17.20%。其中,主营业业务锂电三元正极材料生产及销售收入 为50663.26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94.13%。 一、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宏观环境分析 (一)中国制造2025 我国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但也面临“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局势。从内部看,为解决 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取得成 绩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挑战。2019年,我国经济虽然面临 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 抓住机遇。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是一场思想

观念的深刻变革。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变化,如果思维方 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理念是 行动的先导。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扎实推动经济 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 台阶。 (二)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推进清洁生产管理服务的载体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 化手段,构建“互联网+”清洁生产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清洁生产管 理服务的模式创新,对于大型企业,继续发挥其清洁生产引领示范作用;对于行业、工业园区和集聚区,探索开展清洁生产整体推行模式;对于中小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尝试清洁生产义务诊断等创新服 务模式。鼓励清洁生产中心、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等创新服务模式, 加快向市场化方向转变,不断提升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循环经济理 念逐步树立,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要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一些地方将发展循 环经济作为实现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到2020年,绿色发展理念成为 工业全领域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工业绿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绿

锂离子电池层状结构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层状结构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为改进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化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电极材料的研究。其中,正极材料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各种正极材料层出不穷,而层状结构三元正极材料LiNi x Co y Mn1-x-y O2因为具有较高的可逆容量、循环性能好、结构稳定性、热稳定性和相对较低的成本等优点,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简介其结构特点与电化学特性,并综述其制备方法的改良和改性手段,并分析该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其未来发展做一个设想。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层状结构LiNi x Co y Mn1-x-y O2 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in layered structural ternary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Li-ion Battery, the chemist have been working for suitable electrode materials. Among them, the study of cathode materials is a top priority. There are a variety of cathode material. And in recent years, Layered Structural LiNi x Co y Mn1-x-y O2 as a cathode has been a hot topic, because it has a lot of advantages, such as, it has a high reversible capacity, good cycle performance, structural stability, thermal stability and relatively low cost, etc.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introduction of its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a review of the improvement and modification means of their preparation. Finally, there ar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aterials and a vision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lithium ion batteries; layered structure; LiNi x Co y Mn1-x-y O2; research progress 1.引言 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自放电效率低、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和环保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但同时,锂离子电池也存在快充放电性能差、大电流放电特性不理想、价格偏高、过充放电较危险等缺点,为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家们一直专注于电池材料的研究。 其中,又以正极材料最为重要,因为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提供锂源,包括正负极嵌锂化合物往复嵌入/脱嵌所需要的锂,以及负极材料表面形成钝化膜所需的锂。正极材料决定着电池安全、电化学性能(能量密度、倍率充放电性能、高低温充放电性能、循环能力)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研究现状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型锰酸锂的研究进展 摘要:尖晶石型锰酸锂能量密度高、成本低、无污染、安全性好、资源丰富,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但是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较快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详细阐述了锰酸锂的各种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综述了近几年来在表面修饰和体相掺杂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锰酸锂;正极材料;表面改性 Research Progress of Lithium Manganate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bstract: Spinel LiMn2O4is a potential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due to its high energy density,low cost,no pollution to environment and safety performance. The various preparation methods of lithium manganese acid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re detaile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phase doping modification,surface modification of LiMn2O4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lithium ion battery; lithium manganate;anode material; surface modification 1前言 锂离子电池是性能卓越的新一代绿色环保、可再生的化学能源,目前正以其它电池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迅速占领了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小型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电动工具、电动汽车等应用领域,

锂电池行业:锂电池正极材料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会议纪要

题还是很多,但未来潜力还是很巨大的;钴的储藏量很小,基本进口;我国锰的资源比较多,在广西和越南边境大约有1亿吨的锰的储量,已经被中信公司控制了,湖南和贵州也有一些锰矿;镍的资源在甘肃金川有一些。(2)技术问题有很多,再生循环使用技术,新材料与技术,电池和马达及计算机与电子控制系统,新型车辆技术等。我们国内的电动汽车的技术为什么会显示出高耗能的问题呢?国外的马达做的小巧多了,把转动系统设计到轮子的中间。未来的电动汽车,传统的笨重的零部件都没有了,车厢的结构就是几组电池,系统在轮胎的中间,用导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了。技术上的进步就会解决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 2、未来的电池走向:一个是纯电动车的电池叫做高容量的电池,一是混合电动车用的电池叫做高功率的电池。这两个是小型锂电之外未来发展最快的电池。 与多元材料电池相比,磷酸亚铁锂电池无法解决大电流充放电问题,因而在混合动力汽车应用存在劣势。 多元复合氧化物正极材料是混合动力车、电动工具等上面需要大电流充放电状况下使用的锂电池材料。作为比较,我们使用海外生产的质量比较好的磷酸铁锂电池对比,用10C的电流充电的时候,多元材料电池的电压下降和容量减少都是十分有限的,而磷酸铁锂电池基本上已经没有电压了,处于无法使用的状况。而多元材料电池甚至在20C、25C电流充电的时候依然可以工作。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是不一样的,搭载的电池很小,但是在启动和刹车的时候对电池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启动的时候需要从电池里迅速的取出大量的电能,在刹车的时候要把急速刹车时大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储存到电池里,这样的电池与纯电动车上的电池的性能是完全不同的。混合动力车电池的特点决定了未来主要使用的将是多元材料锂电池。 与锰酸锂电池相比,磷酸亚铁锂电池无法解决低电压、低能量密度、低温特性差、容易发热、电压非常平缓等致命性的问题。所以未来解决不了安全性问和更小更轻的问题。 磷酸亚铁锂的低电压问题、低能量密度问题、低温特性差问题前文已经阐述过,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容易发热和电压平缓也是导致安全性问题的致命问题所在。 (1)电压平缓问题。锰酸锂电池充放电20%、40%、60%时,功率的变化非常有规律,而在混合动力车使用非常频繁的20%-60%之间的充放电时,磷酸铁锂电池功率或电压的变化非常小,接近于零,小到现在的电子检测设备检测不出来,这种差别是非常可怕的问题。在电池组中是一个电子管理系统在控制着这些电池,通过电压的测量,随时了解每个电池的状态。锰酸锂在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电压,可以找到规律。而磷酸铁锂电池无法通过电压的测量判断处于什么状态,找不到规律,不知道该充电还是放电,就容易产生过充电或过放电,这是导致电池出现燃烧或者爆炸等安全性问题的重要的原因。 (2)发热的问题。电动汽车绝对不允许有任何安全性问题出现,发热问题是最可怕的。导电性能如何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导电性能好,在工作过程中内部留下来的热量就小,电的利用效率就高。磷酸亚铁锂导电性能不好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1C电流充电的时候,磷酸亚铁锂电池温度上升到30多度,而锰酸锂材料电池温度略微上升一点,而在5C充电的时候,磷酸亚铁锂电池温度已上升50度,而锰酸锂电池才35度。一次充电温度上升到这么高不重要,关键是电池工作过程中温度是要累积的,不会及时的散发出去,在电动汽车里,是几十块甚至几百块堆积到一起,热量很难散发出去。

年产1万吨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产1万吨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总论 1.1 概述 1.1.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0世纪是人类发展最为快速的一个世纪,各种高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然而,伴随这种高速发展的是能源的严重消耗,污染的加剧以及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屡屡出现,这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全世界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贮量在不久以后将会枯竭。为了缓解环境与能源压力,探索新型的能源模式已成为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电池的出现是人们在寻找清洁能源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电池的最大特点是在提供能源的高效率转化时,能够实现原料的“零排放”,从而减少对原材料的损耗,达到最优化的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电池材料对解决今后的能源危机及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起着关键的作用,而锂电池则是能实现高效能量储存与能源转换的储能设备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锂电池是通常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俗称,锂离子电池是指Li+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依靠Li+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实现充放电的二次电池。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了第一代锂离子电池并进行了商业化生产。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据统计,2015年全球笔记本电脑销量已达到1.644亿台。从2010年开始,我国笔记本电脑市场需求增速明显,2015年1~10月我国笔记本电脑累计产量为14711.95万台。同时,使用手机的人数也大幅增长。截至2015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达到71亿,手机信号已覆盖全球超过95%的人口,其中我国移动电话用户13.06亿户。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比例首次超过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达到19.1亿,到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超过20亿,而到2018年,全球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将是智能手机用户,总数超过25.6亿人。2018年智能手机用户指数代表了全球移动手机用户的一半,这意味

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现状与 趋势

一、文献综述 1、前言 现阶段,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引领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日本的行业技术水平具有领先优势,韩国的动力电池制造能力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则具有引领前沿的科研能力。 2、国外发展现状 2·1日本 2·11 2009年,日本政府推出了RISING计划(创新型蓄电池尖端科学基础研究事业)和U~EAD项目(汽车用下一代高性能电池系统),并于2013年更新了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路线图(RM2013),具体指标有2020年电池的续航里程实现250~350km·电池系统总电量达到25~35kW·h,电池能量密度实现250Wh· kg-1,功率密变达到1500W·kg-1,循环寿命达到1000-1500次,价格成本降低到2万日元/W·h。RM2013指明了电极材料的发展方向,正极材料要发展xLiMn03·(1~x)LiMO2(M=Ni,Co,Mn,0≤x≤1)、LizMSi0s、LiNiosMn1s04、LiCnP04、Li2MSO·F、LiMO2(M=Ni,Co,Mn);负极材料要发展Sn~CoC合金,Si基负极包括Si/C和Si0,以及Si基合金。 2·12日本具有代表性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企业为松下电池公司。松下是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导者,作为Tesla最主要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凭借Tesla的发展稳居市场领导者地位,全球市场份额在20%左右。目前松下电池主要给ModelS和MndelX提供18650圆柱电池,正极采用镍钴铝三元材料(NCA),负极使用硅碳复合材料,单体能量密度可达252Wh·kg-1,而即将使用在Mode13上的21700圆柱形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更是提高到300Wh·kg-1·是目前行业内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 2·2韩国 2·21 2011年,韩国启动了包含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应用技术研究、评价及测试基础设施以及下一代电池研究的二次电池技术研发项目。LG化学和三星SDI是具有代表性的韩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企业,也是动力电池领域的后起之秀,两者凭借先

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现状

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现状 锂电池的原材料方面问题,一直都是锂厂家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锂电池生产厂家和大家谈谈关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问题,有兴趣了解这方面问题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如果我们拿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来比的话,负极材料占锂电池成本比重变会显得较低,并且目前负极材料国内已经实现产业化,其主要的生产厂家有深圳贝特瑞、上海杉杉、长沙海容等,这些都是大型的个业,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深圳贝特瑞公司可能很多人对它都有所了解了,它是中国宝安(000009)控股55%的子公司,并且是国内锂电碳负极材料标准制定者。其碳负极材料产能是6000吨/年,价格为6万元/吨左右,市场占有率高达80%,居全球第二。客户包括松下、日立、三星、TCL、比亚迪等130多家厂商。2008年,贝特瑞收购了天津铁诚公司,使其碳负极材料成本下降30%. 不过锂电池生产厂家们了解到贝特瑞宣传资料显示,具有磷酸铁锂正极材料1500吨/年的产能。而据其销售部门透露,目前贝特瑞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实际产能为800吨/年,产量只有40多吨/年,主要给大型电池厂商实验供货,如天津力神、江苏双登等。其产品价格比天津斯特兰贵,达到18万-20万元/吨。据了解,其毛利率在60%以上。 据华普锂电池生产厂家了解到的加一个问题是中国宝安控股75%的天骄公司也从事正极材料的生产。该公司主营钴镍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目前产量为800吨/年左右,销量650吨左右,2009年计划产能1400吨/年,增长来自于通讯电子类、笔记本等下产品中对传统高成本的钴酸锂的替代。 杉杉股份公司可以说是贝特瑞的个巨大的竞争对手。我们都知道杉杉股份是在1999年开始涉足电池负极材料时采用CMS(中间相炭微球)技术,之后为降低成本转用人工石墨和天然石墨,此后,因为电池循环放电次数不高,又回到了CMS的技术上。目前,杉杉股份的CMS价格每吨在10万元以上,年产能为1200吨。

年产3万吨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产3万吨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总论 第二章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报告编写说明 第四章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第五章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节能分析 第六章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环境保护 第七章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进度规划 第八章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九章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经济效益分析 第十章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评价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提出理由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预警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提升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深入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完善工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标准,健全电子电气、关键零部件等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可靠性、环保和能效标准,完善食品、化妆品、玩具等日用消费品的安全标准。支持基于自有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发、评估和试验验证,促进更多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制造业转移的趋势走向与国家前途命运关系甚大。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而创新因素是推动制造业大迁移的重要动力。当前,制造业升级和迁移面临的最大现实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普遍认为,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第二次在20世纪50年代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第三次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四次在20世纪80年代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于是,30多年

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可行性计划

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可行性计划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可行性计划 电动车要求电池具有比能量高、比功率大、自放电少、价格低廉、使 用寿命长及安全性好等特性,相应的正极材料也应满足相同的要求。正极 材料是电池中锂离子之源,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电池性能,是锂电能量密度 的基础,是锂离子电池中关键的功能材料。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市场规 模大、产值高的也是正极材料,其占锂离子电池生产成本的30-40%。 该三元正极材料项目计划总投资11495.7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090.6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08%;流动资金2405.13万元,占项目 总投资的20.92%。 达产年营业收入23839.00万元,总成本费用19000.31万元,税金及 附加209.91万元,利润总额4838.69万元,利税总额5716.01万元,税后 净利润3629.0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086.99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2.09%,投资利税率49.72%,投资回报率31.57%,全部投资回收期4.67年,提供就业职位365个。 提供初步了解项目建设区域范围、面积、工程地质状况、外围基础设 施等条件,对项目建设条件进行分析,提出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内容包括:场址选择、总图布置、土建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公用工程、环境保护工 程及安全卫生、消防工程等。

......

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可行性计划目录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三、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的分析研究综述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的研究综述 班级: 姓名********* ******** 宀口. 学 号:********* 课程老师: ***** 日期: *******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况,并对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重点综述了各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状况和性能表征,通过比较各类材料的优缺点,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分析,提供了一个思路和纲领。最后,介绍了正极材料的近期一些研究进展,并对锂离子电池的今后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锂离子电池材料能够有个更大的突破。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工作原理;制备方法 1 引言 过去半个世纪内,可充电电池作为一种高效储能装置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对这种储能装置的电化学性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比如: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使电子仪器日趋小型化、便携化,相应地要求电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比能量高的特点;空间探索技术和国防、军事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电池具有高的比能量和长储存寿命;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使人们对电动机车的发展日益关注,而这种电池则应有大的比能量和比功率。在众多的电池体系中,锂离子电池以其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和质量轻等优点倍受全球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自1980年Goodenough等提出钻酸锂(LICoO2>作为锂充电电池的正极材料,揭开了锂离子电池发展的雏形后,锂离子电池在其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990年,日本 SONY 公司的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池研制成功并实现商品化,进入 90年代以后锂离子电池作为新一代的高效便携式能源,在无线电通讯、笔记本电脑、摄录一体化及空间技术等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并被认为是 21 世纪最有潜力的新型能源。 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况 2.1 锂原电池 20世纪 60年代发生的能源危机促进了锂原电池的的商品化。锂原电池是以 Li 或Li-Al 合金作为负极材料的一系列电池,包括 Li/MnO2 、Li/I2 、 Li/SOC12、Li/FeS2等。与一般的原电池相比,它具有电压高、比能量高、工作温度范围宽和放电平稳的优点,因此先后在便携式电器、心脏起搏器、军事设备、及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应用。 2.2锂二次电池 随着人们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要求和环保意识的增强,锂二次电池得到了发展。起初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以金属锂及其合金为负极的锂二次电池体系,但是由于没有真正

三元正极材料项目计划书

三元正极材料项目 计划书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三元正极材料项目计划书 电动车要求电池具有比能量高、比功率大、自放电少、价格低廉、使 用寿命长及安全性好等特性,相应的正极材料也应满足相同的要求。正极 材料是电池中锂离子之源,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电池性能,是锂电能量密度 的基础,是锂离子电池中关键的功能材料。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市场规 模大、产值高的也是正极材料,其占锂离子电池生产成本的30-40%。 该三元正极材料项目计划总投资5811.6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466.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86%;流动资金1344.74万元,占项目 总投资的23.14%。 达产年营业收入11993.00万元,总成本费用9344.66万元,税金及附 加117.74万元,利润总额2648.34万元,利税总额3131.37万元,税后净 利润1986.26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145.12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45.57%,投资利税率53.88%,投资回报率34.18%,全部投资回收期4.43年,提供就业职位232个。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项目承办单位的管理决策层要以求实、科学 的态度,严格按国家《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要求,在全面完成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论证和比较,做到技术先进、可

靠、经济合理,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以客观公正立场、科学严谨的态度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出科学的评价。 ......

三元正极材料项目计划书目录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三、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年产1万吨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可行性报告

年产1万吨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可行性报告 年产1万吨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可行性报告 贵州贵阳 2016年8月

1 总论 1.1 概述 1.1.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0世纪是人类发展最为快速的一个世纪,各种高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然而,伴随这种高速发展的是能源的严重消耗,污染的加剧以及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屡屡出现,这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全世界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贮量在不久以后将会枯竭。为了缓解环境及能源压力,探索新型的能源模式已成为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电池的出现是人们在寻找清洁能源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电池的最大特点是在提供能源的高效率转化时,能够实现原料的“零排放”,从而减少对原材料的损耗,达到最优化的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电池材料对解决今后的能源危机及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起着关键的作用,而锂电池则是能实现高效能量储存及能源转换的储能设备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锂电池是通常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俗称,锂离子电池是指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依靠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实现充放电的二次电池。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了第一代锂离子电池并进行了商业化生产。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据统计,2015年全球笔记本电脑销量已达到1.644亿台。从2010年开始,我国笔记本电脑市场需求增速明显,2015年1~10月我国笔记本电脑累计产量为14711.95万台。同时,使用手机的人数也大幅增长。截至2015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达到71亿,手机信号已覆盖全球超过95%的人口,其中我国移动电话用户13.06亿户。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比例首次超过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达到19.1亿,到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超过20亿,而到2018年,全球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将是智能手机用户,总数超过25.6亿人。2018年智能手机用户指数代表了全球移动手机用户的一半,这意味着功能手机将成为电子通讯领域的少数派。 如今,锂离子电池以其轻巧、电容量大、寿命长等优点,很快占领市场并且用量越来越大。除笔记本电脑、手机、便携电源、摄像机、便携式测量仪器、小型医疗仪器等小型轻量化电子装置及电动玩具、电动剃须刀等日用电器中已被广泛应用外,锂离子电池还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电动汽车、储备电源、军用电源等多种新兴领域。 国外专家指出,在21世纪里,电池将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十大支柱产品中排名第二的能源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