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艺术的形成因素

洛可可艺术的形成因素
洛可可艺术的形成因素

洛可可艺术的形成因素

摘要: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可以说是在转瞬即逝的季节中开放出来的富丽花朵,而历史的风也很快将它吹落了,但对于洛可可艺术带来的不同评价的思想背景、历史原因以及近年来洛克克艺术回归的社会、思想背景与因素却往往被忽略。

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洛可可样式抛弃了巴洛克中的理性与幻想相结合以及男性的强劲有力的一面,这种漫无节制的风格,一点也不是巧合之事,洛可可出现在西欧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与成长时代,一段极少看见战事、经济与人口大幅扩张的时期。

洛可可艺术流传区域不广,于十八世纪中叶逐渐衰微,而为新古典主义所取代。

关键词:洛可可欧洲资本主义沙龙

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虽然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但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并且逐渐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风格。Rococo一字是从法国字 rocaille演变而来,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力求色彩奢丽柔美,绘画的题材是爱情的追逐,为使形象尽可能浓艳、富有肉感,就采用人们最易接受的希腊罗马神话。

洛可可风格的绘画,题材大多借用神话故事表现贵族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内容无聊且庸俗,人物形象含情脉脉又矫揉造作,体现了没落贵族所欣赏的轻巧、纤细、充满性感。色彩多清淡柔和,如白、浅绿、粉红等色。这种装饰艺术风格的总的倾向是纤巧、优雅,但是显得繁琐和矫揉造作。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却具有极为复杂的背景及必然性。

社会历史背景:

从14世纪到17世纪贸易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资产阶级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意大利,提出“回到古希腊”,反对封建神学,赞美人性,尊重知识,崇尚理性,提倡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注重现实生活的乐趣,追求享乐。

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不断发展,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由于当时人们对路易十四的严肃风格失去兴趣,改而追求实用亲切的空间,因此许多洛可可的绘画以风俗画为主。这些画用色清淡、甜美,充满了幽雅、华丽的感觉。洛可可的绘画题材,除了豪华的贵族生活以外,还有肖像、风景、神话以及平民生活等。

从古尔比创设的东印度公司向欧洲输入印度花布起,1701年安斐特立特(Amphitrit)号直接从广东运回大批中国货后,在整个18世纪,每年都有一至几艘法国船只运入相当数量的中国货物,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广,足以形成西方人尤其是上层贵族对中国工艺品的普遍占有。

我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上的色调是以青与黄为主,我国特有的具有东方情调的曲线美,刺激着法国的装饰工艺。

洛可可艺术在吸收中国丝绸光泽,工艺镀金,螺钿镶嵌等方面,特别是在吸收中国工艺装饰所特有的没有严格对称的唐草纹样与漩涡纹样方面,有着明显的摹仿痕迹。当时宫内以摆设中国工艺品为最高品格的陈设就是例证之一。

人文因素影响: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

另外,法国作为西欧文化艺术的中心,沙龙成为社交中心,18世纪的文化就是的以沙龙为心。沙龙中的人们只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乐,特别注重发展人类生活的外部要素,这就使人们的感觉异常敏锐和高雅,形成了不同于巴罗克那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著名的洛可可样式。

同时,洛可可是社交性、精致的、有礼的欧洲贵族社会的最后艺术成就,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审视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应该说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欢豪华风格者的代表人和组织者,是“众望所归”的时尚代表人物。所以,才有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在贵族引起“共鸣”的时尚。也可以说,贵族们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洛可可虽源自巴洛克,但是比巴洛克更为讲究,更为矫饰,也更为柔弱。如果说巴洛克是一种阳刚的艺术,洛可可则无疑应属于一种阴柔的美。

其他因素:

18世纪初,由于化学的进步,出现了色数丰富、水洗不掉色的耐水性染料,木版印染这种新型产业应运而生,这些技术上的革新,使英国被称为“世界的工厂”。为洛可可绘画的缤纷提供了可靠保障。

并不是洛可可时期的代表画家们创造了洛可可艺术,洛可可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前人的影子,如善用弧形线条、画面色泽亮雅的波提切利,题材甜美的鲁本斯等。

总述:

洛可可艺术在路易十五时代达到鼎盛,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蓬皮杜夫人尸骨未寒,迪巴里夫人作为路易十五的新宠,断然改变了洛可可的风格,走向希腊化的均衡中。这并不是说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开始返璞归真了,华丽依旧是必要的,但这种华丽亦然不是时尚的“前卫”,而是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路易十六时代是洛可可风结束、新古典主义兴起的样式转换期,洛可可风已走上穷途末路,宫廷贵族和上流阶级的过于奢华与市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深化,当时的帝国已经是风雨飘摇,路易十六处心积虑地为这个即将倾颓地大厦涂灰抹泥,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的小心节约。

同时,早期的“工人阶级”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出现,社会阶层间的对立开始逐渐激化。

面对任何一种艺术,需要同时具备三种理解维度:艺术欣赏、社会思考和哲理批判。在判明艺术的特征与价值之后,必须将那些炫目的流光溢彩还原到物与人的关系上,最终得出有关历史的认识。在这一组物与人的关系中,以物为中心分明联系着制造者、出售者、所有者和波及者。此四项虽然各有所指,彼此之间联系发生的形式并不相同,但结果却很相似,都是物压倒了人的存在,物挤占了人的位置,物异化了人的本质,最终物改变了人的历史,物对人的改变开始于自身的否定。

18世纪中的洛可可艺术品并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它们一旦被制成后就在得到赞叹的同时面临被抛弃的危险。这种物物更迭对于物种距离的跨越,实在令人不易接受,物品上凝结着工匠劳动已经不能确保它的根本价值,为物而造物,而不是为人而造物的反向思维使18世纪的洛可可在成就自身荣耀的同时也否定了自身的品格独立。

代表作品及简要分析:

其实,18世纪的法国美术中开始出现两种对立的流派,即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和审美情趣的洛可可艺术和受启蒙思想影响的反映市民生活和新兴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写实主义艺术。

华铎《发舟苔丝岛》

这里的构图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幻景,所绘的大自然也充满诗意。金色的霞光普照大地,这些贵族情侣在等待依次登上缀满鲜花的彩船,他们是那样迫不及待,有的早在相互搂抱,有的忙着挤上去。灿烂的阳光清楚地显现出这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男女的调情动作,尽管这些人物在整幅画上的比例较小。画家就以蔚蓝色大海为背景,远望烟波浩渺,使人展开渴求这种环境的幻想翅膀。

布歇《浴后的狄安娜》

这种裸着身体,谈情说爱的生活形象,被画得非常细致,结构匀称,造型正确。这一幅《浴后的狄安娜》就是此类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他成熟期最早的杰作之一。说它是杰作,不可否认,画家的人体油画技法确是法国绘画的骄傲。女人体在景物的衬托下明亮耀眼,削弱素描明暗对比而加强色彩透明感,女神描绘成了娇滴滴的贵妇。

参考资料:

[1]罗兰·巴特:《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 张立平:《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思潮述评》,《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

[3] 爱德华·博克斯:《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4] 凯文·奥顿奈尔:《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3卷),2002年。

[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1年。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一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巴洛克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巴洛克风格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内涵极为复杂,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使17世纪整个欧洲的建筑及艺术设计呈现出巴洛克气势雄伟、强烈奔放的特点。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设计作品,使我们欣赏到这个时期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领悟到他们艺术设计的精巧构思和创作技艺。领略到他们卓著的艺术思维能力。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义。有怪异、奇特、粗野或推理错误上的含义。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们对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才给予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与反宗教改革有关,巴洛克是为教会服务并被宗教利用。教会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柱。学者王明道将巴洛克的艺术特色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二是它

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动感。运动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关注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五是讲究综合性,吸收文学、戏剧、音乐领域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七是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17世纪这个时期是有史以来人类生产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并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的时期。进入17世纪,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势力较量。整个欧洲历经磨难——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动乱,席卷整个欧洲,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国家。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和君主制取代教会统治;经济上出现商业资本主义和君主商业;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集于君主一身,并以国家的形式出现.形成前所未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力。以德国为战场.因路德教会和罗马天主教的冲突引起。几乎所有的欧洲实力国家都卷人了这场举世闻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场战争具有德国内战和国际混战的双重特点。在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法之后.这场恐怖的战争才结束,每个德国小诸侯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变革与争斗.剧烈地改变着各国的面貌。30年的战争导致宗教问题目趋严重,最终把北欧和南欧分成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宗教派别阵地。德国和西班牙王朝逐渐衰落。尤其在时装潮流中的统治地位也日趋降低。英国内战连绵不断。灾难接踵而来,使它无暇顾及时装式样。丹麦和瑞典对战争的加入有扩张疆土的意图,但最终也消耗了国力。意大利因西班牙的统治而日趋衰败.失去

洛可可服饰风格品析

摘要:本文以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含义、渊源及特点为切入点,介绍了洛可可风格在西方服饰上的体现进一步分析了洛可可时期男女装服饰元素,证明了洛可可风带给服饰领域的优雅、繁琐、富丽。通过对洛可可风格服饰设计的赏析,为现代时装设计及服装审美提供借鉴。关键词:洛可可;艺术风格;现代服装设计 引言 人们沐浴着现代文明的阳光,一种怀旧的情结正成为人们的着装需求,设计师们热衷追求古典情怀的人性空间。国际时装之都的时装秀及人们日常着装中,古典风尚的作品大行其道,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现代服饰是欧洲古典主义的审美趋向对现代服装设计影响的结果。

一、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含义、渊源 "洛可可(Rococo)"一词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色泽柔和,粉彩色系被大量运用、崇尚自然。洛可可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又称"路易十五样式"。它的形成过程受到中国庭院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服饰、瓷器、漆器等艺术的影响,又称"法国-中国式样",有人称洛可可风格为"中国装饰"。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爱迪生、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

“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及其风格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哥特式”(g。thic)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 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质是指一种无止息的驱动力,沉静是这个驱动力的目标。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寻找沉静、求取解脱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沉静和满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会于混乱的迷狂中,融会于超感官狂喜的强烈渴望,融会于一种悲怆,可以说哥特式灵魂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实际与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论家沃林格尔所言;“正是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突出的标志”,。”人们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并最终获得从感觉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无上自由感。 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 近代以来,欧洲的哥特式艺术热潮持续不断。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见证了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这种复兴是由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激发的,中间夹杂着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等因素。 源于19世纪早期的哥特小说,其要素包括神秘、厄运、死亡与家族诅咒等,从而使得“哥特”这个词汇与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关联。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英国的一些贵族乡绅热衷于在他们的庄园里复建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废墟,以满足怀古的幽情。自拿破仑战争以后,已然对文学和建筑产生影响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风格也延伸到了女装之中;在欧洲和美国,晚会上的珠光宝气开始渗透到白天,镶马赛克和浮雕宝石的饰针以及与之相配的珠宝逐渐流行,哥特式艺术成为当时激发浪漫主义艺术家强烈的非古典审美情怀的载体。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洛可可艺术概念

艺术概念 1、意义与背景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爱迪生、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2、词源与含义 从词源来看,rococo 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 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意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状工艺)为travail 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

浅析洛可可风格

浅析洛可可艺术风格 摘要:衡量一个民族的水平高低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之一就是“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在艺术史领域里,曾有许许多多的艺术风格从人们眼前、身边掠过,但每一种艺术风格给人类留下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些风格本身持续了几个世纪留存在当时的社会中,它们跨越了时代,超越了时空的领域,至今还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有些风格却用它短暂的生命,用尽它的美丽给后人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洛可可风格就似后者,在它拥有短暂的75年里,留给后人许多华美的作品。本文通过对洛可可风格发展过程的论述,着重于分析建筑合绘画风格,希望能够带领人们进入洛可可时代,感受一个别样精彩的时代。 关键词:洛可可建筑、巴洛克、洛可可绘画、 一、引言 我很喜欢法国巴黎,喜欢法国的建筑,法国的氛围,法国的文化等等。在法国的建筑里,相比于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等,我比较偏爱洛可可风格,纤细,轻快,明亮,柔媚,细腻,可以用来修饰这一风格的词汇数不胜数。之所以喜欢它,也是因为这种风格突破了常规,给人们以视觉的冲击,所以笔者想就这一风格进行分析。 二、风格介绍 就像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兴起了巴洛克风格一样,法国古典主义之

后兴起了洛可可风格。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因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风行,亦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被路易十五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快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主要表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代表建筑为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凡尔赛宫的镜厅,代表画家为布歇、弗拉戈纳尔等。 三、风格建筑意义 洛可可建筑的外型满足于有节奏的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层简单的色调,而内部装潢则五彩缤纷,形式多样。最大特点是明显带有人生的享乐主义思想,它是人生现世享乐生活的舞台,主要体现在王宫贵族为自己修建的宫殿上。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家具论文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室内设计基础论文 论文题目洛可可风格家具 系别艺术系 专业装潢艺术设计 学生姓名颜洋 学号2010050637年级2010级06班任课教师赵璐璐 成绩

洛可可风格家具 专业:装潢艺术设计学生:颜洋学号:2010050637 【摘要】洛可可式家具风格,是在巴洛克家具造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家具形式。它排除了巴洛克家具造型装饰中追求豪华、故作宏伟的成分,吸收并夸大了曲面多变的流动感,强调非对称性与女性化的线条美。以复杂的波浪曲线模仿了贝壳、岩石的外形,致力于追求运动中的纤巧和华丽,强调了适用中的轻便与舒适。它故意破坏了形式美中的对称与均衡的艺术规律,形成了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新风格。 【关键词】洛可可、非对称性、曲线美、用材 一、洛可可风格的起源 洛可可(Rococo)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一开始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时期,由于国家对工商业与文化实行奖励政策,还有法国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式的转变促使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文学艺术也随之蓬勃与兴盛。经历了男性理性时代的法国人开始渴望柔和暧昧的女性化情感,尤其是没落的封建贵族们,他们从路易十四时期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崇尚轻浮华丽的艺术,洛可可艺术便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主流艺术和社会风尚。并取代了巴洛克艺术风格。 洛可可一字是从法国字rocaille演变而来,原意是由贝壳或小石头制成的装饰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现代流行的说法,即为“细节”。还有一意即为贝壳工艺,指用贝壳、石子等做假山,或以旋涡纹、花饰为主的装饰形象,后来引申为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家具之中,贝形、卷曲形以及上述之花状纹、带状纹等均甚流行。 二、洛可可风格家具的特点 洛可可风格宛如中国的明式家具,以流畅的线条和唯美的造型著称。细腻柔媚,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漩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 如果巴洛克艺术是男性化艺术象征,那么洛可可艺术则是典型的女性化艺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不仅是洛可可艺术的保护人和倡导者,又是洛可可艺术的象征性人物,她引领了整个法国的艺术潮流,在她的推波助澜下,洛可可艺术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因此洛可可艺术又称蓬巴杜风格。 洛可可家具是对新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响应,强调生活的舒适性和愉悦感。 三、洛可可风格家具的色彩

洛可可风格建筑论文

洛可可风格建筑论文 艺术设计1班:梁清云 1、意义与背景 洛可可艺术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多用自然题材作曲线,如卷涡、波状和浑圆体;色彩娇艳、光泽闪烁,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洛可可风格装饰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巴黎苏比斯饭店的沙龙和德国波茨坦无愁宫。而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2.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被路易十五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建筑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3、洛可可艺术的特质 ①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②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③色泽柔和﹑艳丽。 ④崇尚自然。 ⑤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母爱等。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

洛可可艺术的形成因素

洛可可艺术的形成因素 摘要: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可以说是在转瞬即逝的季节中开放出来的富丽花朵,而历史的风也很快将它吹落了,但对于洛可可艺术带来的不同评价的思想背景、历史原因以及近年来洛克克艺术回归的社会、思想背景与因素却往往被忽略。 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洛可可样式抛弃了巴洛克中的理性与幻想相结合以及男性的强劲有力的一面,这种漫无节制的风格,一点也不是巧合之事,洛可可出现在西欧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与成长时代,一段极少看见战事、经济与人口大幅扩张的时期。 洛可可艺术流传区域不广,于十八世纪中叶逐渐衰微,而为新古典主义所取代。 关键词:洛可可欧洲资本主义沙龙 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虽然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但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并且逐渐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风格。Rococo一字是从法国字 rocaille演变而来,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力求色彩奢丽柔美,绘画的题材是爱情的追逐,为使形象尽可能浓艳、富有肉感,就采用人们最易接受的希腊罗马神话。 洛可可风格的绘画,题材大多借用神话故事表现贵族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内容无聊且庸俗,人物形象含情脉脉又矫揉造作,体现了没落贵族所欣赏的轻巧、纤细、充满性感。色彩多清淡柔和,如白、浅绿、粉红等色。这种装饰艺术风格的总的倾向是纤巧、优雅,但是显得繁琐和矫揉造作。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却具有极为复杂的背景及必然性。 社会历史背景: 从14世纪到17世纪贸易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资产阶级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意大利,提出“回到古希腊”,反对封建神学,赞美人性,尊重知识,崇尚理性,提倡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注重现实生活的乐趣,追求享乐。 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不断发展,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由于当时人们对路易十四的严肃风格失去兴趣,改而追求实用亲切的空间,因此许多洛可可的绘画以风俗画为主。这些画用色清淡、甜美,充满了幽雅、华丽的感觉。洛可可的绘画题材,除了豪华的贵族生活以外,还有肖像、风景、神话以及平民生活等。 从古尔比创设的东印度公司向欧洲输入印度花布起,1701年安斐特立特(Amphitrit)号直接从广东运回大批中国货后,在整个18世纪,每年都有一至几艘法国船只运入相当数量的中国货物,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广,足以形成西方人尤其是上层贵族对中国工艺品的普遍占有。

谈罗可可艺术的女性化特征

谈罗可可艺术的女性化特征 背景: 日期:2009-5-6 作者:佚名编辑:exiber 点击次数:15 销售价格:免费论文论文编号: lw200905061058396388 论文字数:2300 论文属性:职称论 文 论文地区:中国论文语种:中文收藏:https://www.360docs.net/doc/504277085.html, google书签雅虎搜藏百度搜藏新浪vivi 和讯网摘poco网摘天极网摘qq书签饭否mister-wong365网摘LiveDiggDiglog 关键词:罗可可宫廷贵族艺术女性化艺术风尚文化特征中国论文职称论文摘要:产生于法国18世纪的罗可可艺术是巴洛克艺术的沿袭,“罗可可”不是一个艺术流派而是一种装饰艺术趋势,它反映的是上流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是集享乐、奢侈、豪华于一体的艺术样式的代名词。文章通过研究法国路易十五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探讨表现在建筑、家具、绘画以及服饰方面的女性化风格特征。 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时代,由于国家对工商业与文化实行奖励政策,促使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文学艺术也随之蓬勃与兴盛。经历了男性理性时代的法国人开始渴望柔和暧昧的女性化情感,尤其是没落的封建贵族们,他们从路易十四时期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崇尚轻浮华丽的艺术,罗可可艺术便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主流艺术和社会风尚。 “罗可可”一词意为“贝壳工艺”,指用贝壳、石子等做假山,或以旋涡纹、花饰为主的装饰形象,后来引申为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

风格。罗可可艺术强调浪漫情调,它从东方、中世纪和古罗马的装饰风格之中得到启发,还吸收了中国清代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所特有的精致细腻的纹样,以及镶金嵌银的装饰风格。罗可可艺术崇尚自然,多以贝壳、山石、花草作为装饰题材,用富于女性化象征的S形、C形或旋涡状曲线夸张地伸展和缠绵卷曲,因此优雅、柔媚、华丽与繁缛成为罗可可艺术的典型特性。如果巴洛克艺术是男性化艺术象征,那么罗可可艺术则是典型的女性化艺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不仅是罗可可艺术的保护人和倡导者,又是罗可可艺术的象征性人物,她引领了整个法国的艺术潮流,在她的推波助澜下,罗可可艺术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因此罗可可艺术又称“蓬巴杜风格”。 罗可可艺术风格几乎侵袭了宫廷贵族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在18 世纪,罗可可趣味是随处可见的,贝壳、草茎和花朵是罗可可样式最常采用的装饰母题;即便是一件日用器皿,也能感到是罗可可时代的一个缩影。”①可以说,罗可可风格渗透到法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不仅体现在绘画与建筑上,还涉及到音乐、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罗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 罗可可建筑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巴洛克式的富丽堂皇、气魄宏伟的宫殿转变为优雅别致的别墅与私邸,而且还处处体现了女性化的安逸、亲切和舒适的装饰风格,如室内的柱子与楼梯修长而小巧;天花与墙面间以弧面婉转相连;房间的角落砌成柔和的圆形。罗可可

浅谈洛可可艺术风格

浅谈洛可可艺术风格 艺术产生于法国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是巴洛克艺术的沿袭,它反映的是上流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是集享乐、奢侈、豪华于一体的艺术样式的代名词。洛可可原意是指岩石和贝壳的意思,特指盛行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设计领域。 “洛可可”一词意为“贝壳工艺”,指用贝壳、石子等做假山,或以旋涡纹、花饰为主的装饰形象,后来引申为一种纤巧、华美、富丽 的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强调浪漫情调,它从东方、 中世纪和古罗马的装饰风格之中得到启发,还吸收了 中国清代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所特有的精致细腻 的纹样,以及镶金嵌银的装饰风格。洛可可艺术崇尚 自然,多以贝壳、山石、花草作为装饰题材,用富于女性化象征的S 形、C 形或旋涡状曲线夸张地伸展和缠绵卷曲,因此优雅、柔媚、华丽与繁缛成为洛可可艺术的典型特性。如果巴洛克艺术是男性化艺术象征,那么洛可可艺术则是典型的女性化艺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不仅是洛可可艺术的保护人和倡导者,又是洛可可艺术的象征性人物,她引领了整个法国的艺术潮流,在她的推波助澜下,洛可可艺术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因此洛可可艺术又称“蓬巴杜风格”。 蓬巴杜夫人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被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一些不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法则的因素而产生的,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必然后果。它的遵循理论是“师法自然”。人们都在谈论“师法自然”,但是,我们从现代角度去看,他们所谓的对自然的模仿只是让自然服从于社会的心血来潮,而这个社会并未完全做好使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在自然之中,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神秘醉意的准备。这时的艺术家们对贵族俯首帖耳,同时贵族阶级又要求他们唯命是从。法国人的这一发明使教会中心真正转向沙龙中心,而这时的沙龙已与过去不同,各种绘画展览都被称之为“沙龙”。画家、雕塑家、木刻家、铜板画家、珠宝商、金银器皿商、细木家俱商、理发师、裁缝、制靴匠,所有的人都对洛可可这种在结构脆弱的高雅文化基础上绽开的美艳之极的花朵趋之若鹜。在每个角落,在高谈阔论的男子和楚楚动人的女子周围,从木器、水晶器皿、糕点、大理石、地毯到陈列柜及里面的餐具,从四轮马车到轿子,从前厅到卧室,洛可可风格无所不在。这是上流社会的艺术,它滥用着并且吸干了艺术家们的殷勤,用窃来的爱情和移植的花朵分散了艺术家们的注意力。这种不断向上攀缘的结构尽管放射出璀璨的光辉,但它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周围,渐渐地疏远了其天然的源头。令人遗憾的现象出现了:这

洛可可艺术

浅谈洛可可艺术 ——十八世纪法国的绘画风格 摘要洛可可艺术形成于十八世纪初的法国,精致、甜美、幽雅为其主要艺术特色。这种绘画风格为法国的贵族服务以及对其他国家绘画的影响。 关键字洛可可艺术风格绘画曲线贵族 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艺术中的洛可可艺术,是法语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 ro- caille(贝壳工艺)。①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它强调人与自然,文化与天然相结合,是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喜欢形态与方向多变的曲线和弧线。洛可可艺术运用大量的蛇形线使其具有一种超乎想象的柔美和纤巧,观赏者在欣赏的同时可以随着曲线的延伸得到视觉上的美的享受。这种优美的曲线和复杂的花草纹样脱离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宏伟壮观,法国人转向钟情于更加精巧和柔美的曲线。 洛可可艺术形成于十八世纪初的法国,并且逐渐盛行。社会和政治背景的更迭,是洛可可艺术形成的背景之一。1715年路易十四死后,法国的艺术开始出现了转折,原来在古典主义时代中本来发展较为薄弱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与中国的一些装饰因素相互杂糅,反而衍生出一个风靡整个18世纪欧洲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它与享乐,爱情,奢华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反映宫廷贵族的审美理想和趣味。美术史家龚古尔写道:“当路易十五的时代代替了路易十四的时代时,艺术的理想从崇高转向了愉悦,讲求雅致和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遍及各处。”“中国风”的艺术思潮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冲击也是洛可可艺术形成的社会背景。18世纪的法国正是“中国热”盛行的顶峰,很多国王和宫廷贵族是中国手工艺品忠实的收藏者。瓷器成为欧洲贵族家庭中最为时髦的奢侈品,风靡世界市场,成为正在上升的欧洲“中国热”的顶点,并在此后几十年一直统治着贵族们的品味。 洛可可艺术风格起源于装饰领域,以后又从室内装饰拓展到雕刻、绘画、建筑、家具、陶瓷、服装、金银器等方面。本文主要讲洛可可风格的绘画。洛可可时期在绘画领域不再表现神、圣人和骑士,而转而表现宫廷的朝臣、贵族,还有肖像、风景以及平民生活等,颜色细致、淡雅,人物纤细。无拘无束地尽情戏耍,摆脱了一切思索而获得感官快乐的乐趣,在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中都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因为它不需要理性的协助就能直接使眼睛感到满意和愉悦。洛可可绘画的代表画家是在色彩运用上有突出成就的华托(1684~1721)、讲究画面结构的布歇(1703~1770)和画面蕴含诗意的弗拉戈纳尔(1732~1806)。他们都有敏锐的艺术感染力和精湛的表现技巧,但都表现出浮华虚夸的特色和甜柔艳美的画风,追求“纯美化”,呈现肉感的裸体和艳丽的色彩。往往描绘贵族男女的卖弄风情和后宫佳丽的矫揉造作。 华托大部分作品均与巴黎贵族阶级的豪华生活情形有关。他的绘画方法是不打草稿,直接将颜料绘于画布上。轻松愉快在华托的新画种中表现得最为完美,因而使他获得了学院特意为他创造的“风流庆典大师”的头衔。他的作品主要有《发舟西苔岛》,西苔岛是一个崇拜爱情女神阿弗洛狄忒的希腊岛屿。它就像游园会上的一场超脱尘世的表演,正如当时在贵族府邸里流行的那样。在爱情岛那闪耀着希望之光的远景前面,恋人们的队列在一种饱和的温暖色彩当中移动,使人与自然超出朦胧的轮廓相聚,踏上一只周围有小爱神盘旋的、扬着玫瑰红色船帆的金色小船里。男士们殷勤风雅,女士们身着丝绸衣裙,仪态万方,还有那种求爱、矜持和顺从的表情之妩媚,这一切都赋予周围景致以远离尘嚣的宁静和诗意的气氛,从而体验到人的最温柔的情感。这是一个外表优雅的世界,与宫廷的现实毫无关系,艺术家并不想向观赏者隐讳这点。因为正如他的画面上的演员都是那个时代

浅谈洛可可风格家具

洛可可风格家具 摘要:洛可可(Rococo)名词解释:原意是指岩石和贝壳的意思, 特指盛行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 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设计领域。来自法国的洛可可风格不仅在法国古典家具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最被现代人所推崇的一种风格。 关键词:洛可可、风格、古典家具、路易十五、法国、室内装饰、设计、岩石、豪华奢丽、蚌壳、秀气高雅、艳丽、轻盈、精致、细腻、曲线、弧线、不对称、C形、S形、色彩、豪华奢丽、线条、韵律感、量感、空间感、雕刻 一概括 洛可可风格家具于18世纪30年代逐渐代替了巴洛克风格。由于这种新兴风格成长在法王“路易十五”统治的时代,故又可称为“路易十五风格”。洛可可是法文“岩石”和“蚌壳”的复合文字,意思是表达这种风格多以岩石和蚌壳装饰的特征。由此引申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或样式。它反映出上流贵族的审美理想和趣味,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主流艺术样式.路易十四时代的官方古典主义以庄严、华丽、沉重的外貌、深刻的思想为其特征;而洛可可及其传统以艳丽、轻盈、精致、细腻和表面上的感官刺激为追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是造型的比例关系偏重于高耸和纤细,以不对称代替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与方向多变的曲线和弧线,排斥了以往那种端庄和严肃的表现手法。在室内常用大镜子作装饰。在装饰纹样中,大量运用花环和花束、弓箭和箭壶以及各种贝壳图案。色彩明快,爱用白色和金色组合色调。在室内装饰和家具配置上,造型的结构线条具有婉转、柔和、造型优雅和安逸等特点。 二洛可可家具风格特点: 1 女性的柔美洛可可风格带有女性的柔美,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芭蕾舞为原型的椅子腿,你可以看到那种秀气和高雅,那种融于家具当中的韵律美。而路易十六时期历经了历史的变革,所以摒弃了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期的繁杂,把家具的曲线变成了直线,只留下了凹槽的设计。而到了新古典时期,则连凹槽也省去了,留下的就是直线条。历经了时

洛可可艺术特点

洛可可艺术特点 洛可可艺术产生于法国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是巴洛克艺术的沿袭,它反映的是上流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是集享乐、奢侈、豪华于一体的艺术样式的代名词。文章通过研究法国路易十五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探讨表现在建筑、家具、绘画以及服饰方面的女性化风格特征。 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时代,由于国家对工商业与文化实行奖励政策,促使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文学艺术也随之蓬勃与兴盛。经历了男性理性时代的法国人开始渴望柔和暧昧的女性化情感,尤其是没落的封建贵族们,他们从路易十四时期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崇尚轻浮华丽的艺术,洛可可艺术便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主流艺术和社会风尚。画家华多即属于法国洛可可绘画的前期代表。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描写一群贵族男女,梦寐以求地幻想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爱情乐园。 西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情与诗神游乐的 美丽岛屿。华多尽情描绘贵族男女准备出 发去那里访问的情景。既然那是个行乐的 天地,画家就以蔚蓝色大海为背景,远望 烟波浩渺,使人展开渴求这种环境的幻想 翅膀。 这里的构图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幻景, 所绘的大自然也充满诗意。金色的霞光普 照大地,这些贵族情侣在等待依次登上缀 满鲜花的彩船,他们是那样迫不及待,有 的早在相互搂抱,有的忙着挤上去。灿烂的阳光清楚地显现出这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男女的调情动作,尽管这些人物在整幅画上的比例较小。 “洛可可”一词意为“贝壳工艺”,指用贝壳、石子等做假山,或以旋涡纹、花饰为主的装饰形象,后来引申为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强调浪漫情调,它从东方、中世纪和古罗马的装饰 风格之中得到启发,还吸收了中国清代丝绸、瓷器、漆器等工 艺所特有的精致细腻的纹样,以及镶金嵌银的装饰风格。洛可 可艺术崇尚自然,多以贝壳、山石、花草作为装饰题材,用富 于女性化象征的S 形、C 形或旋涡状曲线夸张地伸展和缠绵卷 曲,因此优雅、柔媚、华丽与繁缛成为洛可可艺术的典型特性。 如果巴洛克艺术是男性化艺术象征,那么洛可可艺术则是典型 的女性化艺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不仅是洛可可艺术 的保护人和倡导者,又是洛可可艺术的象征性人物,她引领了 整个法国的艺术潮流,在她的推波助澜下,洛可可艺术成为压 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因此洛可可艺术又称“蓬巴杜风格”。 最终,风靡一时的洛可可风格随着蓬巴杜夫人的亡故逐渐被新古典主义取代。由于洛可可艺术一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中,只为上流社会苍白、颓废、娇弱的思想生活服务,不免显得过于娇媚浮华,缺少了精神内涵的深刻性。但是,洛可可艺术夸张的手法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则使它具有了超时代艺术生命力,甚至至今还为艺术家们提供着创作思路。

洛可可的建筑艺术

洛可可艺术 简介 洛可可风格起源于 因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风行,亦称“路易十五式“。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丽夫人的趣味左右这宫廷,致使没话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快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主要表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代表建筑为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代表画家为布歇、弗拉戈纳尔等。 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合并而来。Rocaille 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后历史发展 时尚带来了变化。在老国王在任的晚期,巴洛克设计逐渐被有着更多曲线和自然形象的较轻的元素取代。这些元素在Niclas Pineau的建筑设计上有明显的表现。在摄政时期(1715-1723 年,路易十五还是个孩子,政权由其叔摄政) 随之而转变,最初在皇宫,然后是整个法国上层社会。纤细和轻快的洛可可风格设计被视为是伴随着路易十五的过度统治而来。相较于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除此之外,此派画家受到当时外来文化的启发,在创作中添加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特色。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国高度发展, 这种风格从建筑和家具蔓延到油画和雕塑,表现在让-安东尼·华托和佛朗索瓦·布歇的作品中。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风格复杂的形象和精细的图腾。不过在这一点上,它已经开始与大量不同的特征融合,包括东方风格和不对称组合。这种艺术形 18 可可风格为“法国品味” 艺术家像Bagutti和Artari 兄弟也作出同样的尝试。随着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洛可可被拿破仑从法国剔除出去。但到约1830年代,洛可可风潮正逐渐退去时,英国人才开始要“重振路易十四的歌德式风格”,——亦即把洛可可搞错了,并且以大量的金钱,购买经过过份涨价的二手洛可可风格物品,其实当时这些物品在法国几乎无法出售。[1] 洛可可艺术

浅谈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建筑的区别: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是天主教会炫耀财富的产物。 特征是繁琐堆砌,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雕刻风气盛行,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室内则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 巴洛克风格建筑:

罗马耶稣会教堂立面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

洛可可风格建筑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特点是:喜欢用弧线和S形的装饰风格,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卷草舒花,线脚大多用金色。 洛可可风格装饰有: 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服装的区别: 巴洛克可参考电影《温莎情史》,洛可可可参考电影《绝代艳后》。也有书籍《巴洛克与洛可可》作者:(美)米奈 路易十四時期是巴洛克风格最盛行时期,流行华丽的大团花装饰和果实图案,路易十五则图案较小,至路易十六已经进入洛可可时期,时兴小碎花。 巴洛克服裝分为荷兰风格时期和法国风格时期。 1650后,法国风格开始兴起,是十七世紀的欧洲艺术上最重要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大量的缎带,大量的蕾丝的使用。

左图:晚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初奥尔良公爵夫人&法国路易十五图右图:十八世纪法国1780年 荷兰式巴洛克的特色为3L(Lace,leather,long locks)荷兰时期主要特征是领子,直到现在荷兰民族服装业可以看到。外衣特征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紧绷的裤子延长到膝盖,下面是长袜。 男裝 历史上最华丽最妩媚的男装在巴洛克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大袖子蕾丝、带马刺的靴子、羽毛大帽子和佩剑。这个时候流行短小马甲,有点像西装背心。这个时候的內衣非常华丽,被大量丝带重重捆扎,一件內衣需要100多米長的缎带装饰。长外套开始出现,一开始没有领子,后来出现大领,从上到下密密麻麻装饰华丽的排扣,此时裤子

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艺术 法国是洛可可艺术的发源地。它开始于路易十四时期,又因为流行于路易十五时期,所以也称为“路易十五式”。洛可可风格反映了宫廷的骄奢的艺术情调,又因为蓬帕杜夫人的掌权而体现了女性化的装饰风格,它反映了即将走入末路的统治阶级的颓废心态。它见证了一个美术风格的黄金时期也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衰落 十八世纪是封建统治全盛的时期,却也是西方的民主思想逐渐萌芽的时期。理性主义开始逐渐笼罩整个西方世界。被宗教神权与封建君权束缚已久的人民与日渐富裕的新兴中产阶级包括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要求摆脱专制的统治。启蒙运动的“星星之火”被点燃。这种思想运动抛弃了文艺复兴时作为载体的宗教。“天赋人权”,“人人生来平等”的思想。一方面,以理性与科学为依据的启蒙思想使神学难以立足,难以自圆其说,失去了本来的强有力的精神统治地位。这导致带有浓重宗教色彩,注重稳重、和谐与高尚的审美情趣开始转变,宏大而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开始“颓废”。人们世俗化的单纯追求美感的审美趣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另一方面,宫廷中的贵族阶级在成为被攻击的等级特权阶级的同时开始渐渐衰落,也开始摆脱神学所带来的虚伪的矫饰自我的枷锁,开始转向于明目张胆的享乐主义。财富成为贵族保持自信的唯一工具。炫耀性的消费在宫廷中大行其道。已经呈现出过度装饰倾向的晚期巴洛克风格终于也在带有享乐意味的穷奢极欲中走向了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艺术是纯粹的宫廷艺术,所以它不可避免的就有了宫廷艺术的局限性。虽然洛可可艺术并不是一开始就被认为是缺乏实用性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后期过分追求装饰性,失去了作为工艺品最基本的实用性。当洛可可艺术由法国宫廷中开始传播,这种消极、奢华的艺术就开始使人们沉浸在非理性中。这极大地刺激了那时进步的思想家。所以洛可可艺术从那时开始就被扣上了腐朽与堕落的帽子。这种偏见是阶级性的,主观的,带有政治意图的。诚然这种艺术有极大的局限性,但是洛可可艺术仍然和巴洛克艺术一样都是欧洲艺术的黄金时期。它在一些方面对欧洲的发展也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首先,洛可可艺术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中国风格”的艺术。它是西欧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