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研究进展_马兴瑞

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研究进展_马兴瑞
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研究进展_马兴瑞

第27卷第6期2006年11月 

宇 航 学 报

Journal of Astronautics

Vol .27 No .6 November 2006

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研究进展

马兴瑞1

,于登云2

,孙 京2

,胡成威

2

(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100037;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北京100094)

摘 要: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是空间飞行器机构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对其设计方法和具体工程问题的研究也日渐深入。本文概述了空间飞行器机构的分类与构成,对展开与驱动机构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应用,提出了在系统任务分析与设计中的力矩(力)裕度、精度分配、机构非线性、阻尼控制、热匹配、空间润滑、可靠性分析与试验七个典型工程问题。对这些问题逐一分析了其性质、作用及其对系统的影响,探讨了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展望了我国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空间飞行器;展开机构;驱动机构

中图分类号:V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328(2006)06-1123-09

收稿日期:2006-04-20; 修回日期:2006-09-11

0 引言

随着空间飞行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其构造日趋复杂,功能不断增多,需要采取各种机构来完成多种任务,机构已成为现代空间飞行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飞行器机构是指使得空间飞行器及其部件或附件完成规定动作或运动的机械组件

[1]

。其基本功能是:在空间飞行器发射入轨后实

现各种动作或运动,使空间飞行器或者其部件、附件处于要求的工作状态或工作位置。在此前提下,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具体功能,并且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空间飞行器机构的具体功能正在不断变化、发展和扩大。

空间飞行器机构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主要的两种是依据使用状态和依据其功能分类。依据使用状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一次性工作机构,例如:星箭分离机构、太阳翼压紧释放机构和展开机构等;连续或间歇运动机构,例如天线指向机构,太阳翼驱动机构等

[1]

。依据基本功能可以将其划分为五类,

即:连接分离机构,如包带、爆炸螺栓、对接机构等;锁(压)紧释放机构,如太阳翼压紧释放机构、天线锁紧释放机构等;展开锁定机构,如太阳翼铰链、天线

展开机构等;驱动伺服机构,如雷达伺服机构、天线指向机构、机械臂关节等;阻尼与缓冲机构,如展开阻尼装置,着陆缓冲机构等。通常的空间飞行器机构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动力源、传动副、执行部件。运动需要动力,因此动力源是机构的核心部分。传动副是将动力源输出的能量和运动形式传递、转换到执行部件的部分。执行部件是直接实现机构功能的部件。

本文结合研究组在空间飞行器机构领域的工程研究实践,重点针对展开锁定机构和驱动伺服机构两大机构类型,分析其研究概况与进展,总结并归纳出工程中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研究与解决途径。1 空间飞行器展开机构研究进展

空间飞行器展开锁定机构是实现空间飞行器主结构、次结构或某一部件由初始位置或形态,变化到最终位置或形态,并保持该状态的机构。它是伴随着卫星的诞生、发展、成熟,而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机构领域。早期的卫星靠自旋动力展开杆状天线[2,3]

;展开式太阳翼出现后,折叠式展开

机构成为一直应用到现在的最为典型的展开机

[4]

;重力梯度稳定卫星的出现,推动了套筒式展开

机构和轻型桁架式展开机构的发展[5]

;随着航天器

体积重量的逐步增大,逐步产生了桁架式展开机构、充气式展开机构等等[6]。展开机构已经逐步成为空间飞行器机构领域中涉及面最广泛、种类最繁复、功能最多样的一个领域。

从其运动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伸展机构,即完成被展开体的某一直线运动;展开机构,即完成被展开体的某一非直线运动或混合运动。从其展开形式上可以分为四类:折叠式展开机构、套筒式伸展机构、桁架式伸展机构、充气式展开机构。从机构的动力源形式上也可以分为四类:机械储能式展开机构、电驱动展开机构、气源展开机构、混合式展开机构。本文从展开形式的角度对四类展开机构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要说明。

折叠式展开机构,包含有源和无源两种。其中无源折叠式展开机构通常以弹簧为主要动力源,提供展开驱动能量。通过铰链将被展开部件连接起来并实现展开与锁定的功能。其典型的应用是展开式太阳翼。展开式太阳翼的应用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在这方面目前的主要航天大国———美、俄、欧、日本都已经具备了成系列的成熟的一次或多次展开技术[1,4,6]。我国从本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东方红三号、风云一号、实践五号[7]、资源一号[8]等卫星为代表,经历了引进到国内自行研制的道路,目前已经形成了大、中、小三个系列,掌握了一次展开的技术,并突破了二维二次展开的关键技术。

有源折叠式展开机构通常以电机为主要动力源,提供展开驱动能量。其典型的应用是大型固面或可动天线的展开机构。其中美国的Astro Aer o-space公司在大型柔性天线有源折叠式展开机构方面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9]。其研制的AstroMesh柔性天线展开机构可以将展开口径近20m的柔性反射面伸展到星外10m以上的距离,并保证较好的刚度[10]。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在这个方面单项技术,能够基本满足几米口径天线的展开和锁定。

套筒式伸展机构,也称为ER M,国外从80年代出开始进行该类产品的研发工作,应用于杆状天线伸展机构、重力梯度杆等。德国的Dornier系统中应用了展开长度大于20m的该类套筒式展开机构作为天线的展开机构[11,12]。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该项技术。

桁架式展开机构分为杆状构架式伸展机构和桁架式天线展开机构两大类,其中杆状构架式伸展机构主要有盘压式杆状伸展机构简称盘压杆和铰接式杆状伸展机构简称铰接杆两种,最早由美国航天研究公司(Astro Aerospace Co.)研制,已经在国外各类航天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应用于大功率柔性(或半刚性)折叠式太阳翼(美国TR W公司)、大型天线阵(日本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太阳帆(美国Loral公司)和重力梯度杆(日本千叶大学)等。其中AEC-ABLE公司为美国军方研制的X-SAR天线伸展机构,伸展长度达60m。目前国内的一些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已经开展了该项技术的原理性研究,正在进行工程化研究[12]。

桁架式天线展开机构包括缠绕肋式天线展开机构、环形桁架天线展开机构两种。它主要用于大口径天线反射器的展开功能。缠绕肋式天线的应用较为广泛,美国于1974年发射的ATS-6卫星上直径30英尺抛物面天线就采用了缠绕肋展开形式。美国早期的电子侦察卫星如“漩涡”(38.4m)、“大酒瓶”(76.2m),大都采用了该技术。针对更大口径的展开式反射器,进一步发展出了环形桁架式展开机构,美国已经多次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电子侦察卫星和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如“喇叭”,Thuraya-1、2, MB SAT,E AST,I NMARSAT4等,天线的最大口径达到152m[9,13]。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相应的工程化研究[9]。

充气式展开机构通常应用于大型次结构体的展开,如太阳翼、天线反射器、气闸舱等。国外对空间充气展开技术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以NASA和L'Garde公司为代表的美国有关机构先后在EC HO I、E XPLORER I X等5颗卫星应用了空间膨胀薄膜展开结构技术。1996年美国取得了膨胀展开天线空间展开试验(IAE)的成功[14]。L'Garde公司和JPL将该技术应用于展开式结构、合成孔径雷达、展开式天线和太阳电池阵等方面。其中计划于2008年发射的ARI SE天文观测卫星中充气展开天线的口径达25m[15]。

俄罗斯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于载人航天,前苏联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的气闸舱就采用了充气式展开结构。1993年俄罗斯“能源”科研生产联合公司

1124宇航学报第27卷

研制了“旗帜2”太空反射镜,直径达22m。E SA研制了10m×12m偏置反射面天线、充气式望远镜遮光罩支撑结构和充气展开式降落伞等。美国、俄罗斯及ESA都在进行充气式展开太阳帆的研究[16,17]。我国在这个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先后开展了充气式展开技术的理论与工艺研究,目前国内主要的空间飞行器工程研究机构与高校正在联合进行该领域的技术与工程基础研究。

2 空间飞行器驱动机构研究进展

空间飞行器驱动与伺服机构是使某一部件或次结构实现预定的运动功能的主要机构。它既可以作为动力元件服务于展开锁定机构,又可以自成体系的构成空间飞行器机构的一个大类。与展开机构一样,驱动机构也是伴随着空间飞行器的发展、演化而逐步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领域。随着自旋稳定卫星的应用,出现了天线的消旋机构[1,2,3];展开式太阳翼的出现,使太阳翼驱动机构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1,4];动量轮的应用,使具有较高转速的空间驱动机构得到迅速发展[1,5];大型通信卫星的成功,使得天线驱动机构加入到空间机构中来;空间电子侦察与对抗的要求,使得雷达伺服机构成为关键技术[6]。

依据动力源的形式可以分为有源驱动和无源驱动两类。无源驱动装置主要实现一次性的展开或伸展动作,属于一次性运动机构;有源驱动则既可以应用于一次性运动机构,也可以完成间歇或连续运动的任务。依据其工作要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定位机构和驱动机构。前者主要是将天线定向于工作要求的指定位置,主要应用于通信天线、数传天线、测控天线、光通信器以及定向探测器的定位;后者主要完成对目标的搜索、捕获和跟踪,主要应用于微波雷达、激光雷达、搜索与跟踪天线、以及空间机械臂等的伺服功能。驱动与伺服机构的两种典型应用是太阳翼驱动机构和天线驱动与伺服机构。

太阳翼驱动机构(SADA)或称为轴承与功率输送装置(BAPTA)的目的是使太阳电池面能始终朝向太阳,从而提高太阳电池的效率。太阳翼驱动机构一方面驱动太阳翼绕着航天器本体作相对转动,另一方面把太阳翼产生的电能输送到航天器本体中[1]。它主要包括电机、齿轮传动装置及其轴承,以及传递电功率的电刷滑环装置。它的开发和应用起源于60年代初,主要的研制单位有:美国SAEFFER MAGNE TIC INCO,加拿大SPAR,法国SFP及C NE,德国DOR NIER,TELDIX,英国B Ae,日本东芝,俄罗斯萨马拉特种设计局等[18,19]。经历了单轴驱动、低载荷、小功率容量,单轴驱动、大载荷、中等功率容量,双轴驱动、大载荷、大功率容量三个主要阶段,目前主要的航天大国都已经成系列的掌握了不同功率容量、不同驱动和运动能力的太阳翼驱动机构技术,并形成了系列化产品[19]。国内该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坚持自主开发的基础上,吸收了引进项目的有关经验,1999年我国完全自行研制的CBERS-1卫星太阳翼驱动机构随卫星发射成功,至今工作正常。此后,又突破了针对于八年长寿命要求的太阳翼驱动机构技术,并在轨成功应用。目前正在进行产品化工作和两自由度太阳翼驱动机构的研制工作。

天线驱动与伺服机构是用来实现在空间环境条件下的单自由度或多自由度定位与转动,可以实现天线对目标的实时跟踪、定位、伺服等多种功能。可以应用于星地与星间通信和数据传输,各类雷达与观测器的运动伺服。国外从70年代起已经逐步发展并完善了驱动机构的技术,80年代起开始在不同类型、不同轨道的卫星中有了成功的应用。目前该技术已先后在军事通信卫星、数据中继卫星系列及其用户星、对地观测卫星、星际探测卫星和军用侦察、导航等卫星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TRW公司研制的MilstarⅡ[20],Loral公司研制的I NTE LSAT(IS-Ⅶ)卫星[5],日本E TS-Ⅵ卫星[21],Matra Marc oni研制的TDRRS卫星[5,6],Honeywell公司研制的EPS卫星[22]等都采用了该类型的卫星天线。美国的Hon-ey well[22,23]、Loral、加拿大的E MS、意大利的Alenia以及德国的Astrium、俄罗斯的应用力学科学生产联合体等一些公司都已经有了适应于不同运动、不同指向要求的较为成熟的系列产品[24~29]。我国在这一方面尚处于起步的阶段,2003年我国首个Ku波段双轴点波束天线在轨应用,此后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内研发机构相继开展了多项该领域的

1125

第6期马兴瑞等: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研究进展

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目前我国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发和研制的能力。

3 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空间飞行器通常要经历发射、空间轨道变化、在轨运行和(或)返回地面四个特殊的工作环境,这些阶段的环境在力学、热、真空、辐照、尘埃等方面都与地面有着巨大的差别,且不同工作阶段之间的差别也很大。空间飞行器机构本身还存在着运动前、运动过程中、运动结束后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下,机构的受力、温度等环境同样存在的大小不等的差异。由此,复杂恶劣的环境条件成为了约束空间飞行器机构设计的主要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空间飞行器机构设计的主要特点:要求适应复杂恶劣且变化多端的空间环境,适应不同的安装和工作空间要求,以及复杂的接口关系;追求高体积与重量比和高体积变化率;要求保证足够的运动能力,满足不同工作阶段和工作状态的刚度与阻尼要求;要求达到系统的精度指标和不同的工作寿命与可靠性要求。

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设计的最初阶段是进行任务分析,通过对任务目标、约束条件、技术指标等问题的反复分析与评估,形成主要技术要求,并由此开始具体的设计工作。任务分析过程就是一个优化或优选问题的建立过程。其中,任务目标的明确与分解是建立目标函数;内部外部的各类接口关系可以理解为一个优化问题的约束条件;主要技术指标理解为优化函数的设计变量。每一条技术指标的确立和实现都是一个设计变量的求解过程,对于任何一个指标并不追求其单项的最优,而是希望全部或大多数指标组合起来的系统指标最优。通过任务分析,可以产生系统的技术要求和各个子系统、部件的具体技术要求,保证其正确性、全面性以及可行性,是任务分析阶段的关键。对于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有一些有特点的问题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这些问题同时也是该方向研究的难点。它们是:力矩(力)裕度问题,精度分配问题,机构的非线性问题,阻尼控制问题,热匹配问题,空间润滑问题,机构的可靠性分析与验证问题。3.1 力矩(力)裕度问题

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的力矩(力)裕度反映的是动力源能够提供驱动能力的余量。是确保机构拥有足够的能量,来完成其所有运动功能的重要设计准则,它可以分为静态力矩(力)裕度和动态力矩(力)裕度[1]。静态力矩(力)裕度是对机构的最小启动能力的要求;动态力矩(力)裕度是对机构的最小惯性运动能力的要求。

力矩(力)裕度是机构设计中所特有的,且应用最为广泛,最为重要的设计准则。它直接影响到机构动力源的选择,系统构型和重量分配,能源需求与控制形式,机构对于热控、润滑等保障技术的需求,系统的安全模式设置以及可靠性设计。

美军标[1,2,5]和欧空局标准[30,31]都对力矩(力)裕度的概念和基本应用准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复杂系统的力矩(力)裕度分析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32,33]。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还处于从经验设计到概念设计的过渡阶段。陈烈民[1]定义了太阳翼展开状态下的静态力矩裕度的概念[1],但是在对于复杂机电系统的力矩(力)裕度理解和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偏差,从而导致概念设计准则制定的准确性不强,对于工程应用的指导性不强。特别是对于动态力矩(力)裕度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完整实用的航天工程应用的规范。

力矩(力)裕度问题应着重研究:动力源的启动能力、最小出力能力的描述与测试方法;阻力矩的产生机理、描述方法与测试方法;机构在空间的运动分析、描述方法与地面测试方法;机构锁定能力的分析。3.2 精度分配问题

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的精度通常指展开后的平面精度、定位机构的指向精度、伺服机构的运动精度等,是衡量展开与驱动机构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一个复杂的空间机械系统,在任务分析与设计阶段,正确合理的分配精度指标是保证系统性能与可靠性的重要工作。它有助于合理建立系统的尺寸链;能够结合工程实际有效的确定各个关键部件的精度要求;可以通过分析发现系统中的精度敏感因素,正确合理地确定精度调整环节。特别是对于大尺寸、高精度要求的展开与驱动机构(如大型平面展开天线、大型网状天线、光学展开与调整系

1126宇航学报第27卷

统、高精度天线指向机构等),能否正确合理的分配精度指标往往是系统成败的关键。

国外对于大型可展开天线[34]、点波束天线[35]等对于精度要求高的展开机构和指向驱动机构都进行了详尽的精度分析与分配。在此基础上,通过在轨精度校正可以将指向精度提高将尽10倍[35]。国内在这方面还没有一个标准和固定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基本上还处于经验设计的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精度分析、分配的设计方法。

精度分配的问题主要是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考虑。正问题是解决精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将精度的各项影响因素分析与描述清楚。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机、电、热综合系统,精度分析问题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多学科一体化设计问题,它涉及到:材料的热匹配分析与测量方法;间隙机构的运动精度分析与测量方法;润滑材料与摩擦表面的磨损分析;弹性元件疲劳前后对精度的影响;系统机械分辨率和测量分辨率选配,以及控制方法的匹配;各类影响因素灵敏度和组合影响分析等问题。

精度分配的反问题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各项精度影响因素如何组合构成系统精度,进而得到系统精度的分配理论与方法。以此正确分配系统的精度指标,使得系统各个部分的精度指标合理恰当,既能够充分发挥各部分的能力以最优的组合方式满足系统精度,又将各个部分在精度方面的难度减到最低。

如果精度分配问题能够以一种严格的数学表达式的形式进行数学描述,并且可以将其相关的约束条件也描述清楚,可以作为一个严格的优化问题来解决。然而工程实践中它经常是难于以较为严格的数学形式,全面、准确的表达出来的,这时就由优化问题转化成一个优选问题。通过优选得到的精度分配方法不一定是理论上的最优,但能够近似的达到工程上的最合理,能够将工程中的优势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将薄弱环节尽可能多地弥补上。

3.3 机构的非线性问题

以展开与驱动机构为核心的系统通常是一个复杂的多体非线性系统。其非线性主要体现在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间隙非线性三个方面。对于单纯的结构部件材料与几何非线性是其非线性的主要表象;间隙非线性主要反映在展开机构中铰的间隙,驱动与展开机构中减速器的啮合间隙两个部分。间隙非线性是机构中表现最为突出、表现形式最多、影响很大的一个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机构在展开和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机构在展开后的静态基频;系统的位置和指向精度,扫描能力以及跟踪精度;卫星的总体构型设计;卫星的控制稳定性。

Aldo A.Ferri[37]研究了空间桁架中使用的套筒式连接铰的非线性,将接触力假设为单项非线性弹簧,并认为铰链引入的阻尼具有粘性阻尼特性。G. Shi和S.N.Atluri[38]引入改进后的库仑摩擦模型,使用Ramberg-Osgood函数描述铰链引入的迟滞特性。P.K.C.Wang[39]基于Hertz接触理论建立了球铰的数学模型,重点研究了存在预紧力的球铰的力-位移关系。Peterson和Hachkowski[40~42]针对以向心止推轴承作为转动部件的高精度弯曲铰链。陈宾、潘寒荫[43]采用小参数法将间隙运动展开为无间隙的标准运动。黄铁球、吴德隆等[44]在通过改进Dubowsky线性碰撞力模型,提出了近似“迟滞”碰撞模型。马兴瑞、王本利、于登云等[45~51]研究了铰链的分段线性化以及非线性建模方法,提出了多种工程模型。曲广吉、于登云等[52]采用多柔体动力学方法,在国内首次解决了太阳翼展开锁定过程中碰撞的工程问题。

间隙非线性在机构中的表现形式很多,如三维间隙、平面间隙、啮合间隙、配合间隙等等。不论何种表现形式,主要研究单一间隙在静态、稳态(稳定速度)、惯性运动(加减速,换向)条件下的表现与描述形式;多个多种间隙的串、并联组合在静态、稳态和惯性运动条件下的表现与描述形式;间隙对于驱动元件固有频率以及响应能力的影响三个方面的工程应用问题。

3.4 阻尼控制问题

阻尼控制技术是通过设定或调整机械系统(构件)的阻尼系数,从而改善系统动力学特性的一种有效措施。对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采用全频段阻尼或低频段阻尼、甚至针对系统收拢或展开状态下的某一阶或几阶频率采用局部阻尼,可以使系统在发射段的载荷条件有所降低,从而减小为了克服主动段较高的载荷条件而付出的重量代价,提高

1127

第6期马兴瑞等: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研究进展

其安全性;可以使系统在展开和运动过程中,由于间隙和结构非线性所引起的局部频率下降得到抑止或缓解,改善其动态特性;可以使系统在解锁释放、展开到位锁定时,以及在运动中的换向、急停、启动时,所产生的冲击和力矩扰动得到抑止或缓解,提高其稳定性。

阻尼通常有被动阻尼和主动阻尼。在国外已经有在空间飞行器结构中采用压电陶瓷、形状记忆合金等材料作为驱动元件的主动阻尼部件进行响应抑止的工程应用[1,6]。被动阻尼材料如蜂窝材料、粘弹性阻尼材料都在空间结构与机构部件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1,6,53,54]。在国内已经开展了针对结构部件的减隔振技术研究[53,54],在工程型号中应用了被动阻尼材料[7]。主动阻尼虽然有很多的优点和先进性,但是由于在空间实现起来的困难,以及可靠性方面的约束,目前还没有被直接应用于空间飞行器的展开与驱动机构中。

被动阻尼的可实施性要强于主动阻尼,它主要是通过阻尼材料或阻尼元件来实施。通过将具有良好阻尼特性的材料应用在机构或结构件的恰当的位置来实现对振动的隔离或阻尼。目前可以应用于展开与驱动机构中的阻尼材料或阻尼元件主要有:蜂窝减振结构、记忆合金阻尼元件、专用阻尼器、粘弹性阻尼材料、摩擦阻尼材料等。这些阻尼材料或阻尼元件通常可以应用在分离与连接面、支撑杆件、展开级间锁定段、滑动接触表面、锁定点接触表面等位置。针对展开与驱动机构,主要从阻尼材料与现有材料的结合或直接应用;结构的阻尼特性分析方法;阻尼效果分析与评价方法;适合于工程应用的阻尼设计准则与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

3.5 热匹配问题

热匹配问题就是解决不同材料的热胀冷缩在机构产品中的匹配性的问题[1,5]。在机构设计中为了追求良好的热匹配性,常常将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以及材料的热传递能力和热容,作为重要的设计参数。通过这些参数的匹配设计,来达到机构在空间较大的温度梯度环境中能够尽量地保持受力均匀,从而不因过大的热应力而产生结构破坏,并保证机构的精度和运行稳定性[5,30]。

对于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热匹配问题应重点研究连接、支撑结构件和运动副、轴系的热变形分析与验证方法,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匹配性设计准则。热变形分析在理论上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理论方法通常难于与工程实践直接结合起来,甚至是工程中难于使用的。其难点就是工程可实现性。研究在模拟空间真空和冷热交变环境下的热变形测量方法,由此对分析算法进行验证对于模型进行校正,是热匹配问题的一个核心。另一个核心是,对于机构部件解决热变形对于间隙的影响分析方法,以及轴承预紧力的分析与测试方法问题。

3.6 空间润滑问题

空间润滑是保证机构可靠性和正常运行的重要途径。它用来保证运动副不出现冷焊现象,保证运动副在运动过程中具有良好、稳定的摩擦特性[1,5,30]。在润滑中通常可以采用固体润滑、油润滑和油脂润滑三类方法[55~58]。其中固体润滑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展开与锁紧释放机构的润滑和轴承的润滑;固体润滑可以应用于中小载荷、几千小时量级以及中等精度要求的减速器。对于长寿命、大载荷、高精度的减速器,油脂润滑的效果优于固体润滑。对于高转速的动量轮的润滑目前还主要采用油润滑的方法。

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的润滑对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展开与锁紧释放机构的润滑、轴承的润滑和齿轮减速器的润滑。其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提高润滑剂与基底材料的结合能力;提高润滑材料耐磨损能力和耐损失能力;降低润滑材料对于地面存储试验环境的要求;减小润滑方法对于机构精度的影响。

3.7 可靠性分析与验证问题

可靠性分析与验证的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也是目前空间飞行器领域中十分重视的问题,但是对于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产品的可靠性分析与验证问题,有着比较典型的特点。其研究对象通常是小子样或者单一子样。产品的失效模式复杂,且各个失效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较为复杂,单点失效模式多,且很多单点失效模式无法回避。产品地面测试覆盖性差,存在一定数量的不可测、测不准项目。系统集成对性能影响显著,装配集成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对于可靠性的影响。可靠性分析与验证

1128宇航学报第27卷

问题在工程方法存在着一些难点。首先,地面模拟空间工作环境困难,难于原位测量;其次,产品的性能存在一定的离散区,这一区域的边界确定起来困难;第三,在工程实践中对于长寿命和大载荷问题的加速等效研究理论与方法欠缺,由此导致了可靠性或寿命试验周期长投入需求大。

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技术关于可靠性方面的研究,重点应当放在解决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分析方法和验证方法上。在分析方法方面主要应当考虑:动力源、传动副、测量与执行部件的失效模式分析与可靠性计算分析方法;不同材料运动组合体的热匹配分析原则与方法;系统寿命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机构系统工作模式的优化以及降额设计、冗余与备份设计原则。在可靠性试验验证方法方面主要应当考虑:驱动组件的等速与加速寿命试验方法;锁定冲击的测试方法;轴承的预紧力加载和跑合方法;摩擦副的磨损形式分析与磨损量测试方法;复杂驱动系统极限启动能力和机械效率的测试方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工业的迅速发展,对于空间飞行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其能力的要求日臻提高。在高速、大容量、高精度、强抗干扰能力通讯与数传,遥感测绘与监测,空间站建设与深空探测,以及空间科学等多个领域,对于空间飞行器的在轨重构、精确指向与跟踪、多自由度运动与伺服以及可重复的展开与收拢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性能需求。对于空间运动的可靠性、安全性、寿命等方面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此外,受国外在高技术领域的技术限制与封锁,使得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高技术研发道路,坚持自主创新的思想,加速并加强空间机构领域的研发工作。

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作为一个支撑性的机构研究方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的发展将可以拓宽甚至改变目前的空间飞行器构型设计思想,使得空间飞行器具有多种在轨形态重构,以及实现复杂、高精度运动的功能。将能够支持我国在大型可展开结构技术;大口径(20~50米)柔性天线技术;大面积半刚性、柔性太阳翼和太阳帆技术;长寿命高精度位置伺服技术;高精度定向数据传输技术;微波雷达与激光雷达伺服技术;相机高精度调焦技术;主动热控技术(展开式辐射器、百叶窗、热门、太阳能热动力站等);空间机械臂技术;月球及行星表面行走与探测技术;空间站技术等等多个技术方向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和促进我国空间材料;高精度机械加工;电子器件与芯片;长寿命、高精度空间用轴承;长寿命、高精度空间驱动与测量技术;空间摩擦学;表面工程等多个行业以及技术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烈民.航天器结构与机构[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5

[CHEN Lie-min.Spacecraft Structure and M echanis m[M].Beij ing:

Publis hing Company Of As tronautics,2005]

[2] Moving Mechanical Ass emblies for Space Vehicles.Desi gn and Tes t-

ing Requirements,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MIL-A-83577(U S-

AF),15J une1975

[3] Moving Mechanical Assemblies for Space Vehicles.General Specifi-

cation for,D OD-A-83577(U SAF),15March1978

[4] Raus chenbach H S.Solar Cell Array Desi gn Handbook,The Princi-

ples and Technology of Photovoltaic Energy Conversion,1980

[5] Moving Mechanical Ass emblies for Space and Launch https://www.360docs.net/doc/504512409.html,-

HDBK-83577,1997

[6] Robert L,Fusaro.Space Mec hanis ms Needs for Future NA SA Long

Duration Space M is sions,Conference on Advanced Space Expl oration

Initiative Technologies cos pons ored by the AIAA,NASA,and OAI,

September4-6,1991

[7] 马兴瑞,张永维,白照广.实践五号卫星及其飞行成果[J].中

国航天,1999,(11):3-8[MA Xing-rui,ZHANG Yong-wei,BAI

Zhao-guang.SHI JIAN5Satellite and it's Flying Production[J].

Aerospace China,1999,(11):3-8]

[8] 孙京.资源一号卫星机械太阳翼[R].国防科技报告,2005

[SUN J ing.The mechanical part of s ol ar array generator for china and

brazil earth res earch s atellite[R].The R eport of National Defence

Technol ogy,2005]

[9] 肖勇.环形可展开大型卫星天线结构设计与研究[D].西北工

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2[XIAO Yong.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hoop trus s deployable satellite antenna[D].The M as ter Paper of

North-West Ins titute of Technology,2001,2]

[10] Mark W,Thoms on,ASTRO MESH.DEPLOY ABLE REFLECTOR S

FOR KU-AND KA-BAND CO MMER CIAL SATELLITES,AIAA-

2002-2032

[11] 从强.ER M及其在卫星天线展开机构上的应用[J].航天器工

程,1996,5(1、2):10-15[CONG Qiang.ER 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 atellite antenna deployment mechanis m[J].The Engineering

of Spacecraft,1996,5(1、2):10-15]

[12] 王炜.盘压杆展开机构的研究[D].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硕士

论文,2000[WANG Wei.The research of coilable mas t deployment

mechanis m[D].The Mas ter Paper of CAST,2000]

[13] Geoffrey W,Marks,Michael T,Reilly.The light weight deployable

antenna for the MARSIS experi ment on the mars express s pacecraft

[C] Proceedings of the36th Aerospace Mechanis ms Symposi um,

1129

第6期马兴瑞等: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研究进展

Glenn Research Center,2002,(5):14-17

[14] Hachkowski M R and Peterson L D.A Comparative History of The

Precision of Deployabl e Spacecraft Structures,CU-CAS-95-22De-

cember1995

[15] AR ISE Advanced Radio Interferometry Between Space and Earth,JPL

December1998

[16] Veldman S L and Vermeeren C A J R.Inflatable Structures in Aero-

space Engineering-an Overview,Composit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Faculty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2

[17] David J,R ohwelle.Qual ification of the Inflatable Suns hield In Space

(ISIS)Mast[C] Proceedings of the36th Aeros pace Mechanisms

Symposi um,Glenn Research Center,2002,(5):14-17

[18] Aldo A Ferri.Modeling and anal ys is of nonl inear sleeve joints of large

space structures[J].AIAA J ournal of Spacecraft and R ockets,1988,

25(5):354-360

[19] 高星,王友平.太阳电池阵驱动机构和天线指向机构,卫星姿

态动力学与控制(四),第三十一章[M].北京:宇航出版社

[GA O Xing,WA NG You-ping.The s ol ar array generator driving

mechanis m and antenna pointing mechanism[M].The Satell ite Atti-

tude D ynamics and Control IV,Chapter31,Publis hing Company of

Astronautics]

[20] Huds on E C.The Milstar Payl oad,AIAA-94-1014,1994

[21] On-Board Ka-Band Mul ti beam Antenna System With High Pointing

Accurac y For ETS-VI[C].IEEE IEIC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1987

[22] Mec hanis m overview of Honeywell LID,2001

[23] Stephen R,Jones.Topex Hi gh-Gain Antenna Sys tem Deployment Ac-

tuator Mechanis m,N91-24618

[24] Bradley Arkwright,Paul Buchele,Pietro Di Leonardo.Development

of a modelar t wo-axis gimbal mechanis m for spacecraft antenna and

thrus ter pointing[C] 8th European Space Mechanis ms and Tribology

Symposi um,Septe mber1999

[25] Eric Loringny.Gabriel pont et vincent albouys,High dynamic range

pointing mechanis m[C] 8th European Space Mechanis ms and Tri-

bology Sympos ium,September1999

[26] JP.Hermier.SPO T'S pointing mechanis ms experience feedback

[C] 8th European Space Mechanis ms and Tribology Symposium,

September1999

[27] Sami Mankai.Thrus ter orientation mechanis m[C]8th European

Space Mechanis ms and Tribology Symposium,September1999 [28] Keiji Ueura,Dr,R olf Slatter.Development of t he harmonic drive

gear for s pace appl ocations[C] 8th European Space M echanis ms and

Tribol ogy Sympos ium,September1999

[29] Jes s Stevens on,Manager.Developing of the jen ICS antenna pointing

system[C] 8th European Space Mechanis ms and Tribology Sympos-

ium,September1999

[30] Space Engineering,M echanical-Part2:Structural.ECSS-E-30Part

2A.Noordwijk,The Netherl ands:ESA Publications Division,2000 [31] Space Engineering,Mec hanical-Part3:Mechanis ms.ECSS-E-30Part

3A.Noordwijk,The Netherl ands:ESA Publications Division,2000 [32] R obert W,Pos tma.Force and torque margins for compl ex mechanical

systems[C] Proceedings of the37th Aerospace Mec hanis ms Sympos-

ium,Johns on Space Fl ight Center,2004,(5):19-21[33] Finch J W.Desi gn Method for Torque Esti mation in Stepping and

Switched Reluctance M otors,IEEE,1994

[34] Tsujihata,The13meter Deployabl e Antenna Aboard ETS-Ⅷ[R].

IAF-97-M.3.07

[35] Bapna D,R ollins E,Foes sel A and Whittaker.Antenna pointing for

high bandwidth c ommunications from mobile robots[C] Proceedings

IEEE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ICR A'98),Leu-

ven,Belgium,1998:104-110

[36] Wodak Gawronski,Farrokh Baner,Ofelia Quintero.Azi muth-Track

Level Compensation to Reduce Blind-Pointing Errors of the Deep

Space Network Antennas.IEEE Antenna and Propagation Magaz ine,

2000,42(2):28-38

[37] Aldo A Ferri.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nonlinear sleeve joints of large

s pace structures[J].AIAA J ournal of Spacecraft and Rockets,1998,

25(5):354-360

[38] Shi G,Atl uri S N.Nonlinear dyna mic response of frame-type struc-

tures with hys teretic damping at the joints[J].AIAA J ournal,1992,

30(1):234-240

[39] Wang P K C,Hadaegh F Y.Forced vi brations of preloaded elastic

beams with joints in the micro-dynamic regime[J].J 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1993,166(1):1-19

[40] Hac hko wski M R,Peterson L D.Analytical Model of Nonlinear Hys-

teresis Mechanis ms in a Rolling Element Joint,AIAA-99-1268

1999

[41] Hachkows ki M R,Peters on L D.Load Path M anagement Des ign The-

ory for Precision deployable Joint.41st Structures,Struct ural Dynam-

ics and Materials Conference,3-6April,2000

[42] Mark S Lake,Hac hko w s ki M R.Desi gn of M echanis ms for Deploy-

able,Optical Instru-ments:Guidelines for R educing Hysteresis,

NASA TM-2000-210089,March2000

[43] 陈宾,潘寒荫.含铰接间隙与杆件柔性的空间展开机构单元的

动力学建模与计算模拟[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97,(1):

27-46[CHEN Bin,PAN Han-yin.The dynamic modeling and s imu-

lation on the space depl oyable mechanism ele ment wit h the hinge

clearance and bar flexibility[J].M is siles and space vehicles,1997,

(1):27-46]

[44] 黄铁球,吴德隆,等.带间隙伸展机构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

[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9,(6):29-39[HUANG Tie-qiu,WU

De-l ong,et al.Nonlinear dyna mic modeling of deployable truss struc-

tures with cl earances[J].Chines e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6):29-39]

[45] 宋宇,王天舒,王本利,马兴瑞.带伸展柔性附件航天器的动力

学响应[J].振动工程学报,1999,12(3):379-382[SONG Yu,

WAN G Tian-s hu,WANG Ben-li,MA Xing-rui.Investi gation on dy-

namic behavior of spacecraft with extensional flexible appendages[J].

J 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1999,12(3):379-382]

[46] 马兴瑞,苟兴宇,李铁寿,王本利.航天器动力学发展概况

[J].宇航学报,2000,21(3):1-5[MA Xing-rui,GOU Xing-yu,LI

Tie-shou,WANG Ben-l i.Devel opment general iz ation of s pacecraft

dynamics[J].Journal of As tronautics,2000,21(3):1-5]

[47] 王天舒,孔宪仁,王本利,马兴瑞.含铰间间隙的航天器附件展

开过程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33(3):283-286

[WA NG Tian-s hu,KONG Xian-ren,WANG Ben-li,M A Xing-rui.

Analys is of deployment of spacecraft appendages with hinge gap[J].

1130宇航学报第27卷

Journal of Harbin Ins titute of Technology ,2001,33(3):283-286]

[48] 马兴瑞,王本利,苟兴宇,等著.航天器动力学-若干问题进展

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MA Xing -rui ,WANG Ben -li ,GOU Xing -yu ,et al .The Spacecraft Dynamic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 ication of Several Probl ems [M ].Beij ing :Publis hing Co mpa -ny of Science ,2001]

[49] 王巍,孙京,于登云,马兴瑞.基于接触理论的一类带锁定机构

的间隙铰链分析模型研究[J ].宇航学报,2004,25(1):1-9[WANG Wei ,SUN Jing ,YU Deng -yun ,MA Xing -rui .Analytical M odel for Complex Joint With Latch Mechanis m of Space Struct ure [J ].J ournal of Astronautics ,2004,25(1):1-9]

[50] 王巍,于登云,马兴瑞.关于航天器铰接结构非线性动力学研

究的几点建议[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4,24(4):24-29[WANG Wei ,YU Deng -yun ,MA Xing -rui .Advances and trends on non -linear dynamics of spacecraft joint -dominated structure [J ].Chi -nes e Space Science Technol ogy ,2004,24(4):24-29]

[51] 王巍,于登云,马兴瑞.基于非线性模态的航天器铰接结构基

频特性研究[J ].宇航学报,2005,25(3):19-27[WAN G Wei ,YU Deng -yun ,MA Xing -rui .R es earch on dynamic behavior of space joint -dominated structure based on nonlinear normal modes [J ].J our -nal of Astronautics ,2005,25(3):19-27]

[52] 曲广吉.航天器动力学工程[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526-553[QU Guang -ji .Spacecraft D ynamics Engineering [M ].Beijing :Publis hing Company of Chinese Science Technology ,2000:526-553]

[53] 赵会光,马兴瑞,冯纪生.航天器连接结构减振特性的功率流

分析[J ].宇航学报,2001,22(6):71-74[ZHAO Hui -guang ,MA Xing -rui ,FENG J i -sheng .Power Flo w anal ys is for vibration damping characteris tics of interconnected structures in s pacecraft [J ].Journal of Astronautics ,2001,22(6):71-74]

[54] 赵会光,马兴瑞,冯纪生.航天器精密设备隔振问题的功率流

最优化研究[J ].宇航学报,2002,23(3):1-7[ZHAO Hui -guang ,MA Xing -rui ,FENG Ji -sheng .Power flow optimization for vibration is olation problems of spacecraft vibration -sensitive equipments [J ].J ournal of Astronautics ,2002,23(3):1-7]

[55] Frederic DI GESU ,Jacques SICRE .Characteriz ati on of Lubrication

Effect on Performances and Lifetime of Ceramic and Hybrid Ball Bearings ,9th European Space Mechanis ms and Tribology Sympos -ium ,September 2001

[56] Greg R Gill is -Smith .Mars Pathfinder Lander Deployment Mecha -nis ms ,Spacecraft Mechanisms Engineering ,Jet Propul sion Laborato -ry ,CA 91109

[57] Brian D ,Harrington ,Chris Voorhee .The challenges of designing the

rocker -bogie s us pensi on for the mars exploration rover [C ] Proceed -ings of the 37t h Aeros pace Mechanis ms Symposium ,2004,(5):19-21

[58] Ted Is kenderian ,Deployment Process .Mechanization and tes ting for

the mars exploration rovers [C ] Proceedings of the 37th Aerospace Mechanis ms Symposium ,2004,(5):19-

21

作者简介:马兴瑞(1959-),男,教授,博士导师,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航天动力学.

通信地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00037)电话:(010)68373508

The Researching Evolvement of Spacecraft Deployment and Driving Mechanism

MA Xing -rui 1

,YU Deng -yun 2

,SUN Jing 2

,HU Cheng -wei

2

(1.China Aeros 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 .,Beijing 100037,China ;2.China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 ,Beijing 100094,China )

A bstract :The spacecraft deployment and driving mechan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pacecraft mechanism .There is large

advancement of the technology ,going with the develop ment of Chinese spacecraft technology .The researching of design method and engineerin g problem is expanding .The sort and composing of spacecraft mechanism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ploy -ment and driving mechanis m ,are su mmarized in this paper .Linking with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seven typ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during the mission analyzing and des igning phase of spacecraft mechanis m system ,such as torque margin ,distributin g of precision ,nonlinear dynamic of mechanis m ,damp controlling ,matching heat distortion and stress ,space lubrication ,reliability analyzing and testing .The character ,action and influence on the aerospace system of all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ing contents and direction of these problems mentioned .In the end ,the develop ment direction of the Chinese spacecraft deployment and drivin g mechanism has been expected .

Key words :Spacecraft ;Deployment mechanis m ;Driving mechanism

1131

第6期马兴瑞等: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研究进展

空间光调制器的应用

DOI 10.1007/s11141-015-9547-8 Radiophysics and Quantum Electronics,Vol.57,Nos.8–9,January,2015 (Russian Original Vol.57,Nos.8–9,August–September,2014) APPLICATION OF THE PHASE LIGHT MODULATOR IN THE IMAGE OPTICAL ENCRYPTION SCHEME WITH SPATIALLY INCOHERENT ILLUMINATION A.P.Bondareva,N.N.Evtikhiev,V.V.Krasnov,? and S.N.Starikov UDC004.932.4+004.942 +535.42+535.8 We describe application of the phase liquid-crystal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HoloEyePLUTOVIS as an encoding element in the image optical encryption scheme with spatially incoherent illumi- nation.Optical encryption and numerical decryption of test images were conducted.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e e?ciency of the constructed optical encryption scheme. 1.INTRODUCTION Currently,we are witnessing the existence and intense development of the optical encryption meth-od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speed,simultaneous multichannel processing,and the absence of concomitant radiation in the radio-frequency band.Encryption systems in spatially coherent monochromatic light are widespread.One of the best-known systems uses the double random-phase encryption[1–5].In this case, encryption is performed in monochromatic spatially coherent light using two random phase masks.Appli-cation of random phase masks as two-dimensional encoding keys leads to the fact that such systems have a high cryptographic strength.However,because of the need to record phase,such systems require holo-graphic methods of recording and,correspondingly,complex optical schemes.Moreover,the use of random phase masks leads to a poor-quality encryption of images. To simplify the encryption schemes and improve the decryption quality,one can pass from spatially coherent to spatially incoherent radiation.In this case,recording of the encrypted image is no longer required and the holographic recording scheme becomes unnecessary.The encryption is performed by transmission of monochromatic spatially incoherent radiation from the encrypted object through a di?ractive optical element,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n intensity distribution described by the object image convolution with a point spread function,namely,an impulse response of the di?ractive optical element in intensity[6, 7].This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s the encrypted image recorded by a matrix photosensor. The fundamental possibility of optical encryption in incoherent light was demonstrated in[8],but using a random phase mask as the encoding di?ractive optical element precluded the achievement of an acceptable decryption quality.This is because the point spread function of a random phase mask is virtually unlimited in space and signi?cantly exceeds the size of the encrypted image.As a result,the photosensor records only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encrypted image,which leads to distortions of the decrypted image.To solve this problem,we suggest that the encoding element is not used as a random phase mask,but as a di?ractive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given spatially limited point spread function,with length smaller than the size of the encrypted image. ?vitally.krasnov@mail.ru National Nuclear Research University(NNRU),Moscow,Russia.Translated from Izvestiya Vysshikh Ucheb-nykh Zavedenii,Radio?zika,Vol.57,No.8–9,pp.693–701,August–September2014.Original article submitted November11,2013;accepted March31,2014. 0033-8443/15/5708-0619c 2015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619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规范生态公益林调整,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生态公益林,专指省级生态公益林。 第三条各地要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维护生态公益林稳定,确因规划调整、征占用林地等原因需要调整(包括内部调整、核减、增加,以下统称调整)生态公益林的,可提出调整申请。 (一)规划调整。由于县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或发展改革部门立项的林地规划调整,需要适当调整生态公益林,使本区域生态公益林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二)征占用林地。由于项目建设征占用林地而需要调整生态公益林,应与林地征占用同时报批,在取得《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后办理调整。 (三)其它确需调整生态公益林的情况。 第四条调整生态公益林应由林权权利人向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经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专文逐级向省林业局提出调整申请。市属林场向市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经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市林业主管部门专文向省林业局提出调整申请。省属林场、雷州林业局迳向省林业局提出调整申请。 第五条申请调整的生态公益林,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一)面积平衡。县(市、区)和省、市属林场及雷州林业局(以下简称“县、场、局”)应做到本县、场、局内部申请调出和调进面积一致,确保本县、场、局生态公益林稳定。申请增加或核减生态公益林的,由省林业局统一调配。 (二)区位重要。申请调进为生态公益林的林地,必须符合生态公益林的区划标准和条件。 (三)质量较高。申请调进的林地的森林生态质量较高。 (四)集中连片。调进后该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分布集中连片。 (五)权属明晰。申请调进为生态公益林的林地,林地林木权属明晰,且权利人要求区划为生态公益林。

临近空间用途及发展优势与潜力

一、临近空间的概念 临近空间是指介于普通航空飞行器最高飞行高度和天基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的空域。天基卫星的最低轨道约为200km,航空飞机的最大飞行高度约为20km,但从应用上讲,由于100km以下为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主要活动区域,故在国内一般定义临近空间为离地球表面约20-120km的空域,美军定义为20-100km的空域。过去所称的“近空间”、“亚轨道”、“空天过渡区”、“亚太空”、“超高空”或“高高空”等区域,都是指临近空间。 图表临近空间区域划分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二、临近空间飞行器综述 所谓临近空间飞行器,顾名思义是指能够飞行在临近空间执行特定任务的一种飞行器,既能比卫星提供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相对于某一特定区域),并节省使用卫星的费用,又能比通常的航空器减少遭地面敌人攻击的机会。临近空间飞行器能快速飞行在敌方战区上空而不易被敌方防空监视系统发现,从而为作战指挥官提供不间断的监视情报,以增强其对战场情况的了解能力。部署这种高空飞行器,成本低、时间快,适合现代战争的需求。 图表临近空间飞行器的设计思想、特点与关键技术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三、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展优势 民用领域以通信监测领域为例,与卫星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造价明显低于卫星,载荷能力超过卫星的2倍,延迟时间、衰减更小,且可以多次回收、重复利用。 图表临近空间飞行器与通信卫星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除此之外,临近空间飞行器还具有一下优势: (一)持续工作时间长。 传统飞机的留空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留空时间则以天为单位,目前正在研制的临近空间平台预定留空时间长达6个月,规划中的后续平台预定留空时间可达1年以上,易于长期、不间断地获得情报和数据,可对紧急事件迅速做出响应,而且人员保障少、后勤负担轻。 (二)覆盖范围广。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在传统飞机之上,其侦察覆盖范围比传统飞机要广得多。 (三)生存能力强。 气球或软式飞艇的囊体采用非金属材料而且低速运行,雷达和热反射截面很小,传统的跟踪和瞄准办法不易发现。与传统飞机相比,气球或软式飞艇的缺点是:充灌氦气的时间较长,在充气时需要保持稳固,有时还需要占用机库;在放飞、通过平流层上升、下降、回收和放气的过程中,由于其庞大的体积,容易受到风和湍流的影响。 四、临近空间飞行器军事用途

光寻址空间光调制器电寻址空间光调制器实验(浙大)

.. . .. . .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2011-2012光信息综合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___ ____ 实验名称: 液晶光阀用于光学图像实时处理 实验类型:综合型 同组学生: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容和原理 三、主要仪器设备、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四、实验结果记录、数据处理分析 五、思考题 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意见和建议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液晶光阀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采用液晶光阀实现非相干光——相干光图像转换和图像反转的工作原理和方法; 3、掌握应用液晶光阀进行光学图像实时相减和实时微分的方法,加深对光学图像实时处理的理解。 二、 实验容和原理 1. 液晶特性 (1) 液晶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既有晶体的取向特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 (2) 当液晶分子有序排列时表现出光学各项异性:光矢量沿分子长轴方向时具有较大的非常光折射率ne ;而垂直分子长轴方向位寻常光折射率no(针对p 型液晶材料)。 (3) 晶轴方向即为分子长轴方向。在组成液晶盒的两玻璃间加一电压,其中的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会沿着电场方向排列,即光轴方向沿电场方向偏转。电场控制了双折射效应的变化。 (4) 液晶光阀正是利用此特点而制成的器件。 2. 液晶光阀结构示意 1--玻璃基片 2--透明电极 3--光导层 4--挡光层 5--介质反射膜 6--定向层 7--液晶层 8--衬垫 E--低压音频电源 K--开关 3. 液晶光阀工作原理 (1) 如液晶光阀结构图所示,工作时将待处理的非相干图像从右侧成像在光电导层上,把它作为写入光。读出光束从左侧入射,经起偏器使其偏振方向与液晶左侧分子指向方向一致。经透明电极、液晶盒之后,在右侧的介质反射膜处返回,再次穿过液晶层经偏振分光镜后,通过一个透光轴方向与起偏器偏振方向垂直的检偏器,成为输出光束。 (2) 由于光阻挡层和反射膜都很薄,交流阻抗很小,因而加在两透明电极之间的外电压主要落在液晶层和光 E 1 8 1 5 4 6 7 6 2 3 K 2 写入光 读出光 偏振分光镜 输出光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地点: 玉泉教三209-211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林业局关于广东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林业局关于广东省全面推进集 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林权 【发文字号】粤府办[2010]25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04.26 【实施日期】2010.04.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林业局关于广东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 通知 (粤府办〔2010〕25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林业局制订的《广东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林业局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广东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 (省林业局) 为加快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粤发〔2008〕14号),在认真总结我省前一阶段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订本方案如下: 一、改革范围和主要内容 这次改革的范围是所有权属于集体的山林。对权属有争议的山林,要依法依规,按照“逐级负责、分级调处”的原则,积极稳妥调解处理。对权属争议尚未解决的,暂不纳入改革范围。 (一)明晰产权。 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经村民会议过半数或村民代表会议2/3以上成员同意后,依法将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均股、均利等方式,落实到农户,确立经营主体地位。 产权明晰后,要依法进行林权勘界、登记,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对已发放的全国新林权证,经核实准确无误的,要维持不变;如发现错误、重漏登记,或者四至范围、面积精度误差较大的,或者遗失、损坏的,要进行纠正、更正或补办,重新予以登记、发放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对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由村委会、村民小组把已确权的集体山林折成股份,并向农户发放全省统一式样的集体山林股份权益证书。集体山林股份权益证书是农户持有集体山林股份的凭证,也是农户的林地共有经营权、林木共有权、收益分配权的凭证。集体

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螺旋桨技术

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螺旋桨技术 杜绵银,陈培,李广佳,周波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74) 摘要:临近空间飞行器因其显著特点和潜在的军、民两用价值而成为当前各国研究的热点。螺旋桨推进是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主要推进动力方式。本文介绍了临近空间发展、螺旋桨的发展及其在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特别是高空飞艇及高空太阳能无人机上的应用,分析了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螺旋桨设计、试验、制造的技术特点及技术难点。 关键词:临近空间;螺旋桨;平流层飞艇;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引言 未来战争是空天地海电磁五位一体的体系对抗,空天是重要的战略制高点,图1显示了各个高度范围人类研制和构想的各种空天飞行器。距地面20km以下的范围是传统航空器主要活动区域,100km以上的太空则是航天器的运行空间。而介于两者之间即20~100km的临近空间,该空域大气稀薄、气象活动较弱包括了大气层中对流层顶、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下边界,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和平地带”,各国均未给予太多关注。目前,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统一和融合,临近空间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俄罗斯、欧洲、韩国、英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纷纷投入大量的经费,积极开展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技术与应用研究。但从发展总体水平上看,国外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仍处于关键技术攻关与演示验证阶段,要获得较高的军用价值仍需实现关键技术上的突破[1]。 图1 空间飞行器概念示意图 临近空间飞行器特指能在近空间作持续飞行并完成一定使命的飞行器,具有突防能力强生存力高和应用范围广的特点,能执行快速远程投放、侦察、监视、预警、通信中继、导航和信息干扰等诸多任务[2-3]。按飞行速度,临近空间飞行器可分为高速飞行器和低速飞行器两类。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又可分为超声速和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高度涵盖20~100km,一般以火箭或吸气式发动机为动力,主要包括超声速飞机和巡航导弹,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滑翔导弹和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行器等,如美国的X-43A(图2)。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主要包括高空气球、平流层飞艇(图3)和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图4)等,飞行高度约20~30km,飞行速度为低速和亚声速。 图 2 X-43A 图3 洛马公司的高空飞艇想象图 图4探路者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高空气球由于没有动力装置,易受风力影响,无法实现定点和机动,其应用价值有限。平流层飞艇和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大多以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提供能源,驱动螺旋桨产生推力来克服空气阻力。与传统飞机相比,留空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制造和运行维护费用低;与卫星相比, 由于临近空间飞行器运行高度低,容易实现高分辨

广东省林地流转合同范本

广东省林地流转合同 (示范文本) 县(市、区)镇(乡)村委会 合同编号:村组林地流字[ ]第号签订日期:二O 年月日 广东省林业局 监制 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甲方(转出方): 住址: 乙方(转入方): 住址: 为规范林地流转(包括非“四荒地”上的非家庭承包林地)行为,维护林地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经甲乙双方自愿平等协商同意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流转林地标的、形式、期限和交付现状 甲方将其享有的坐落在 的下列林地(具体见下表及附图)面积共亩的林地使用权、经营权以(承包再流转形式为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租赁、抵押、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形式出资或条件;非“四荒地”非家庭承包形式为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的方式,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流转期限共年,流转给乙方用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上述林地、林木交付现状: 。

第二条林地流转价款和支付方式及时间 (一)林地流转价款采取以下第方式支付,如需具体收取可在本合同第七条作补充约定。 1.一次性付款方式。林地使用权流转价款按每年每亩为元,面积亩,共计为元,如林地上的林木一并转让的,按每年每亩元,共计元,支付时间为年月日。 2.分期付款方式。共分为期,每期年,每期林地流转价款递增 %。合同生效后天内由乙方向甲方一次性支付第一期的流转价款元,以及林地上的林木转让款元,共元。以后每年于当年月日前由乙方向甲方支付下一期的林地流转价款。 (二)本合同生效后天内,乙方向甲方支付元作为合同定金。采取一次性付款的,定金在流转合同期满后天内一次性返还。分期付款的,定金在最后一期的流转价款中抵扣。 第三条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有权依法获得流转收益,有权要求乙方按合同规定缴交林地流转价款。监督乙方依照本合同约定的林地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好林地;

光寻址空间光调制器电寻址空间光调制器实验(浙大)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2011-2012光信息综合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___ ____ 实验名称: 液晶光阀用于光学图像实时处理 实验类型:综合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主要仪器设备、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四、实验结果记录、数据处理分析 五、思考题 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意见和 建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液晶光阀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采用液晶光阀实现非相干光——相干光图像转换和图像反转的工作原理和方法; 3、掌握应用液晶光阀进行光学图像实时相减和实时微分的方法,加深对光学图像实时处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 液晶特性 (1) 液晶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既有晶体的取向特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 (2) 当液晶分子有序排列时表现出光学各项异性:光矢量沿分子长轴方向时具有较大的非常光折射率ne ;而垂直分子长轴方向位寻常光折射率no(针对p 型液晶材料)。 (3) 晶轴方向即为分子长轴方向。在组成液晶盒的两玻璃间加一电压,其中的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会沿着电场方向排列,即光轴方向沿电场方向偏转。电场控制了双折射效应的变化。 (4) 液晶光阀正是利用此特点而制成的器件。 2. 液晶光阀结构示意 1--玻璃基片 2--透明电极 3--光导层 4--挡光层 5--介质反射膜 6--定向层 7--液晶层 8--衬垫 E--低压音频电源 K--开关 3. 液晶光阀工作原理 (1) 如液晶光阀结构图所示,工作时将待处理的非相干图像从右侧成像在光电导层上,把它作为写入光。读出光束从左侧入射,经起偏器使其偏振方向与液晶左侧分子指向方向一致。经透明电极、液晶盒之后,在右侧的介质反射膜处返回,再次穿过液晶层经偏振分光镜后,通过一个透光轴方向与起偏器偏振方向垂直的检偏器,成为输出光束。 (2) 由于光阻挡层和反射膜都很薄,交流阻抗很小,因而加在两透明电极之间的外电压主要落在液晶层和光电导层上。控制液晶电光效应的实际电压值就由光电导层与液晶层的实际阻抗之比来决定,即取决于光电导层上的光照情况。 E 1 8 1 5 4 6 7 6 2 3 K 2 写入光 读出光 偏振分光镜 输出光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地点: 玉泉教三209-211

11空间光调制器

4. 声光扫描 声光扫描器的结构与布拉格声光调制器基本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调制器是改变衍射光的强度,而扫描器则是利用改变声波频率来改变衍射光的方向。 ⑴声光扫描原理 从前面的声光布拉格衍射理论分析可知,光束以θi 角入射产生衍射极值应满足布喇格条件:s B n λλθ2sin =,B d i θθθ==。布喇格角一般很小,可写为 s s s B f v n 22λλλθ=≈ (3.6-5) 故衍射光与入射光间的夹角(偏转角)等于布拉格角θB 的2倍,即 s s B d i f nv λ θθθθ==+=2 (3.6-6) 可以看出:改变超声波的频率f s ,就可以改变其偏转角θ,从而达到控制光束传播方向的目的。超声频率改变?f s 引起光束偏转角的变化为 s s f nv ?=?λ θ (3.6-7) 这可用图1及声光波矢关系予以说明。 ⑵声光扫描器的主要性能参量 声光扫描器的主要性能参量有三个: 可分辨点数,它决定描器的容量。 偏转时间τ,其倒数决定扫描器的速度。 衍射效率ηs ,它决定偏转器的效率。 衍射效率前面已经讨论过。下面主要讨论可分辨点数、扫描速度和工作带宽的衍射光 声频为f s 的衍射光 k s s 图1 声光描器原理图

问题。 可分辨点数N 定义为偏转角?θ和入射光束本身发散角?φ之比,即 )(w R N λφ?φ?θ ?== (3.6-8) 式中w 为入射光束的宽度;R 为常数,其值决定于所用光束的性质(均匀光束或高斯光束)和可分辨判据(瑞利判据或可分辨判据)。 上式可以写成 s f R N ?=11τ (3.6-10) τ 1N 称为声光扫描器的容量-速度积,它表征单位时间内光束可以指向的可分辨位置的数目。 声光扫描器带宽受两种因素的限制,即受换能器带宽和布喇格带宽的限制。因为声频改变时,相应的布喇格角也要改变,其变化量为 s s B f nv ?=?2λ θ (3.6-11) 因此要求声束和光束具有匹配的发散角。声光扫描器一般采用准直的平行光束,其发散角很小,所以要求声波的发散角B δθδφ≥。 L n f f s s s λλ2 2≤? (3.6-12) 有效波面 图2 列阵换能器 (a) (b)

临近空间飞行器特点及用途应用

专业经济研究智库 权威行业研究报告 一.临近空间飞行器基本概述及发展特点 (一)、临近空间的概念 临近空间是指介于普通航空飞行器最高飞行高度和天基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的空域。天基卫星的最低轨道约为200km ,航空飞机的最大飞行高度约为20km ,但从应用上讲,由于100km 以下为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主要活动区域,故在国内一般定义临近空间为离地球表面约20-120km 的空域,美军定义为20-100km 的空域。过去所称的“近空间”、“亚轨道”、“空天过渡区”、“亚太空”、“超高空”或“高高空”等区域,都是指临近空间。 图表 临近空间区域划分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二)、临近空间飞行器综述 所谓临近空间飞行器,顾名思义是指能够飞行在临近空间执行特定任务的一种飞行器,既能比卫星提供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相对于某一特定区域),并节省使用卫星的费用,又能比通常的航空器减少遭地面敌人攻击的机会。临近空间飞行器能快速飞行在敌方战区上空而不易被敌方防空监视系统发现,从而为作战指挥官提供不间断的监视情报,以增强其对战场情况的了解能力。部署这种高空飞行器,成本低、时间快,适合现代战争的需求。 图表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设计思想、特点与关键技术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三)、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展优势 民用领域以通信监测领域为例,与卫星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造价明显低于卫星,载荷能力超过卫星的2倍,延迟时间、衰减更小,且可以多次回收、重复利用。 图表临近空间飞行器与通信卫星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除此之外,临近空间飞行器还具有一下优势: (一)持续工作时间长。 传统飞机的留空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留空时间则以天为单位,目前正在研制的临近空间平台预定留空时间长达6个月,规划中的后续平台预定留空时间可达1年以上,易于长期、不间断地获得情报和数据,可对紧急事件迅速做出响应,而且人员保障少、后勤负担轻。 (二)覆盖范围广。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在传统飞机之上,其侦察覆盖范围比传统飞机要广得多。 (三)生存能力强。 气球或软式飞艇的囊体采用非金属材料而且低速运行,雷达和热反射截面很小,传统的跟踪和瞄准办法不易发现。与传统飞机相比,气球或软式飞艇的缺点是:充灌氦气的时间较长,在充气时需要保持稳固,有时还需要占用机库;在放飞、通过平流层上升、下降、回收和放气的过程中,由于其庞大的体积,容易受到风和湍流的影响。 二、临近空间的用途应用

空间光调制器参数测量与创新应用实验实验讲义

空间光调制器参数测量与创新应用实验 实验讲义 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不得翻印

前言 空间光调制器是一类能将信息加载于一维或两维的光学数据场上,以便有效的利用光的固有速度、并行性和互连能力的器件。这类器件可在随时间变化的电驱动信号或其他信号的控制下,改变空间上光分布的振幅或强度、相位、偏振态以及波长,或者把非相干光转化成相干光。由于它的这种性质,可作为实时光学信息处理、光计算等系统中构造单元或关键的器件。空间光调制器是实时光学信息处理,自适应光学和光计算等现代光学领域的关键器件,很大程度上,空间光调制器的性能决定了这些领域的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空间光调制器一般按照读出光的读出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反射式和透射式;而按照输入控制信号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光寻址(OA-SLM)和电寻址(EA-SLM) 。最常见的空间光调制器是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应用光-光直接转换,效率高、能耗低、速度快、质量好。可广泛应用到光计算、模式识别、信息处理、显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是传统光信息处理实验与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现代光学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空间光调制器的广泛应用和科研价值。本实验注重学生对光信息处理中关键器件的理解,同时利用SLM解决实际科研与产业应用问题的能力,实验直观且有很强的指导性,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研究型实验。

实验一SLM 液晶取向测量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空间光调制器的基础知识。 2. 理解空间光调制器的透光原理。 3. 测量空间光调制器的前后表面液晶分子取向,计算液晶扭曲角。 二、 实验原理 根据液晶分子的空间排列不同,可将液晶分为向列型、近晶型、胆甾型3类。其中扭曲向列液晶 (Twisted Nematic Liquld Crystal ,TNLC)是液晶屏的主要材料之一,它是一种各向异性的媒质,可以看作是同轴晶体,它的光轴与液晶分子的长轴平行。TNLC 分子自然状态下扭曲排列,在电场作用下会沿电场方向倾斜,过程中对空间光的强度和相位都会产生调制。 想定量分析液晶屏对光的调制特性,需要将调制过程用数学方法来模拟,液晶盒里的扭曲向列液晶可沿光的透过方向分层,每一层可看作是单轴晶体,它的光学轴与液晶分子的取向平行。由于分子的扭曲结构,分子在各层间按螺旋方式逐渐旋转,各层单轴晶体的光学轴沿光的传输方向也螺旋式旋转。如图1.1所示。 图1.1 TNLC 分层模型 在空间光调制器液晶屏的使用中,光线依次通过起偏器P 1、液晶分子、检偏器P 2,如图1.2所示。光路中要求偏振片和液晶屏表面都在x-y 平面上,图中已经分别标出了液晶屏前后表面分子的取向,两者相差90°。偏振片角度的定义是,逆着光的方向看,1φ为液晶屏前表面分子的方向顺时针到P l 偏振方向的角度,2φ为液晶屏后表面分子的方向逆时针到P 2偏振方向的角度。偏振光沿z 轴传输,各层分子可以看作具有相同性质的单轴晶体,它的Jones 矩阵表达式与液晶分子的寻常折射率n o 和非常折射率n e ,以及液晶盒的厚度d 和扭曲角α有关。除此之外,Jones 矩阵还与两个偏振片的转角1φ,2φ有关。因此光波强度和相位的信息可简单表示为()12,,T T βφφ=;()12,,δδβφφ=,其中 ()e o d n n βπθλ=-????又称为双折射,它其实为隐含电场的量,因为β为非常折射率e n 的 函数,非常折射率e n 随液晶分子的倾角θ改变,θ又随外加电压而变化。

林权处理程序

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及职务); (二)双方争议的事实、理由和要求; (三)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 (四)处理结果和调处费的承担; (五)不服处理决定申请复议或起诉的期限; (六)处理机关、处理日期; (七)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处理决定书应当附林木林地界至位置图。 关于林地林木权属争议案件调解处理申请书

广东省人民政府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办公室制 处理山林纠纷是一项技术性和政策性都很强工作,在处理山林纠纷工作中,除了认真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外,更要依法公正调处,现就处理山林纠纷的一般程序简述如下。 一、维持现状,协商解决 山林纠纷,指的是因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归属而发生的争议。林木,包括树木、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山林纠纷发生后,纠纷各方应当维持纠纷山场现状,不得采伐林木和在纠纷山上从事基本建设或者其他生产活动。然后,纠纷当事人应当主动、互谅、互让地协商解决。经协商依法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及附图上签字或者盖章,并报所在地乡镇政府和县处理山林纠纷办公室(以下简称山林办)各一份备案。 二、申请处理 当事人自行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山林

办申请处理。 《森林法》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处理。” 关于调处山林纠纷分级负责,仙居县人民政府《关于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若干规定》的第一条作了规定:1、一个乡镇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权纠纷由乡镇政府组织调解,调解不成的,由乡镇政府处理;2、一个乡镇内集体与集体的山权、林权纠纷由乡镇政府组织调解,调解不成的,报县政府处理;3、跨乡镇的山林纠纷,由双方乡镇或有关国有林管理单位共同协商,协商不成的报县政府处理。 申请处理山林纠纷的,申请人应当提交《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写明当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山林纠纷山场的现状,包括面积、林木情况、纠纷山所在的行政区域位置、四至和附图;争议的事由,包括发生纠纷的时间和原因;当事人的协商意见;申请人提出争议的依据和理由等。 根据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的通知,山林纠纷处理机关(指乡镇的政法办或林业站,县以上的山林办。下同)受理申请,从2000年8月1日起,不再收取“山林权属纠纷调处费”。 但是,当事人应当承担鉴定勘验费、档案查阅费等费用。 三、举证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山林权属主张,应当出具证据。如果不能出具证据,山林纠纷处理机关可以依据有关证据认定争议事实。处理山林纠纷的证据,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八十年代林业“三定”后县以上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山林所有权证》和《自留山使用证》以及农户责任山承包合同。

广东省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

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占用、征用林地的审核和审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下列情况: (一)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建设工程)需要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审核; (二)建设工程需要临时占用林地的审批; (三)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林地的审批。 第三条用地单位需要占用、征用林地或者需要临时占用林地的,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申请;需要占用或者临时占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以下简称重点林区)的林地,应当向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提出占用林地申请。 第四条用地单位申请占用、征用林地或者临时占用林地,应当填写《使用林地申请表》,同时提供下列材料: (一)项目批准文件; (二)被占用或者被征用林地的权属证明材料; (三)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作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四)与被占用或者被征用林地的单位签订的林地、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协议(临时占用林地安置补助费除外)。 森林经营单位申请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的,应当提供前款(一)、(二)项规定的材料。 第五条建设工程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审核权限,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建设工程需要临时占用林地的,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临时占用防护林或者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5公顷以上,其他林地面积20公顷以上的,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二)临时占用防护林或者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5公顷以下,其他林地面积10公顷以上

临近空间飞行器

临近空间飞行器 一、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基本概念 临近空间(Near space) 通常是指距地表20~100千米处的空域,其下面的空域我们通常称为“天空”,是传统航空器的主要活动空间;其上面的空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太空”,是航天器的运行空间。临近空间区域包括大气平流层(高度12-50千米)的大部分区域,中间大气层区域(高度50-80千米)和部分电离层区域(高度60-100千米)。 临近空间的显著特点包括:空气相对稀薄;环境压力低;环境温度变化复杂;臭氧和太阳辐射强;20-40千米区域平均风速最小。目前“临近空间”这个词只是一个学术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官方定义”,对其的称呼也有很多种,如“近空间”、“亚轨道”或“空天过渡区”,美国也有人称之为“横断区”,而我国学术界过去则有“亚太空”、“超高空”、“高高空”等称呼。 临近空间飞行器是指高于普通飞行器飞行空间,而低于轨道飞行器运行空间区域的飞行器,主要包括能在近空间作长期、持续飞行的低动态飞行器,和具有高动态(马赫数大于1.0)的亚轨道飞行器或在临近空间飞行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 临近空间飞行器具有航空、航天飞行器所不具有的作用,特别是在通信保障、情报收集、电子压制、预警等方面极具发展潜力。 二、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特点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民用上可以进行高空大气研究、天气预报、环境及灾害监测、交通管制监测、电信和电视服务。在军事上可用于国界巡逻、侦察、通信中继、电子对抗等,在空间攻防和信息对抗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空天一体化的发展,

特殊的战略位置将为未来战争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其发展和应用将可能对未来整个作战体系和作战思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临近空间飞行器在应用上不同于一般的飞机和卫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传统飞机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持续工作时间长。传统飞机的留空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留空时间则以天为单位,目前正在研制的临近空间平台预定留空时间长达6个月,规划中的后续平台预定留空时间可达1年以上,易于长期、不间断地获得情报和数据,可对紧急事件迅速做出响应,而且人员保障少、后勤负担轻。 (2)覆盖范围广。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在传统飞机之上,其侦察覆盖范围比传统飞机要广得多。 (3)生存能力强。气球或软式飞艇的囊体采用非金属材料而且低速运行,雷达和热反射截面很小,传统的跟踪和瞄准办法不易发现。与传统飞机相比,气球或软式飞艇的缺点是:充灌氦气的时间较长,在充气时需要保持稳固,有时还需要占用机库;在放飞、通过平流层上升、下降、回收和放气的过程中,由于其庞大的体积,容易受到风和湍流的影响。 (4)飞行高度适中。临近空间飞行器由于飞行高度介于飞机和卫星之间,因此在对地观察分辨率、电子对抗效果等方面优于卫星,而在通信服务覆盖范围、侦察视场范围等方面优于飞机。 (5)部署速度快、机动能力强。卫星的发射准备周期长,约40天,机动变轨次数有限。而临近空间飞行器结构简单,可大量部署,准备时间往往不超过一天,实时性好,威胁作用大。(6)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大量采用全复合材料,没有大尺寸高温部件,具有低可探测性,而且飞行速度较高,目前世界上尚缺乏有效对抗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武器。 (7)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飞行高度高,视场大;高速临近空间飞行器不仅飞行高度高,而且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因而临近空间飞行器在战场信息控制和快速精确打击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可实现局部快速响应和持久部署。一些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处于区域气流稳定,平均风速小,可实现红外凝视的监视侦察,在局部区域的时间分辨率方面,是飞机和卫星不可比拟的。 (8)载荷能力强,效费比高。临近空间飞行器可作为卫星廉价的替代品。用于中继通信和侦察。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制作和使用费用远低于现有的无人驾驶飞机和卫星。飞行平台的载荷能力大,飞行器可返回,可重复使用,载荷可维修,可更换。与卫星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具有效费比高、机动性好、有效载荷技术难度小、易于更新和维护。此种飞行器距目标的距离一般只是低轨卫星的1/10~1/20,可收到卫星不能监听到的低功率传输信号,容易实现

光寻址空间光调制器电寻址空间光调制器实验(浙大)

.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2011-2012光信息综合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___ ____ 实验名称: 液晶光阀用于光学图像实时处理 实验类型:综合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主要仪器设备、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四、实验结果记录、数据处理分析 五、思考题 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意见和建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液晶光阀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采用液晶光阀实现非相干光——相干光图像转换和图像反转的工作原理和方法; 3、掌握应用液晶光阀进行光学图像实时相减和实时微分的方法,加深对光学图像实时处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 液晶特性 (1) 液晶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既有晶体的取向特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 (2) 当液晶分子有序排列时表现出光学各项异性:光矢量沿分子长轴方向时具有较大的非常光折射率ne ;而垂直分子长轴方向位寻常光折射率no(针对p 型液晶材料)。 (3) 晶轴方向即为分子长轴方向。在组成液晶盒的两玻璃间加一电压,其中的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会沿着电场方向排列,即光轴方向沿电场方向偏转。电场控制了双折射效应的变化。 (4) 液晶光阀正是利用此特点而制成的器件。 2. 液晶光阀结构示意 1--玻璃基片 2--透明电极 3--光导层 4--挡光层 5--介质反射膜 6--定向层 7--液晶层 8--衬垫 E--低压音频电源 K--开关 3. 液晶光阀工作原理 (1) 如液晶光阀结构图所示,工作时将待处理的非相干图像从右侧成像在光电导层上,把它作为写入光。读出光束从左侧入射,经起偏器使其偏振方向与液晶左侧分子指向方向一致。经透明电极、液晶盒之后,在右侧的介质反射膜处返回,再次穿过液晶层经偏振分光镜后,通过一个透光轴方向与起偏器偏振方向垂直的检偏器,成为输出光束。 (2) 由于光阻挡层和反射膜都很薄,交流阻抗很小,因而加在两透明电极之间的外电压主要落在液晶层和光电导层上。控制液晶电光效应的实际电压值就由光电导层与液晶层的实际阻抗之比来决定,即取决于光电导层上的光照情况。 (3) 对写入光图像上的暗区:光电导层上的光照很少,电阻很大,外电压主要分配在光电导层上,而液晶层上 E 1 8 1 5 4 6 7 6 2 3 K 2 写入光 读出光 偏振分光镜 输出光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地点: 玉泉教三209-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