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流派简介

摄影流派简介
摄影流派简介

新现实主义摄影

又称新即物主义摄影或支配摄影.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个摄影流派,它的理论先驱是纯粹派摄影家斯特兰德,他称:“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它的实际创始者也是纯粹派摄影家帕丘,他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强调摄影艺术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才能创造出美,“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新现实主义摄影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事物中去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印象.这一流派的艺术功绩是促使人们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的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的虚幻世界中拉回现实生活中来.1925年前后,由于大口径的小型像机的出现,新现实主义摄影的表现领域又有所发展,产生了一些优秀作品.它的某些主张对后来出现的抽象主义摄影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派的著名摄影家有帕丘、桑德、勒斯基、黑葛、希尔夏等.

抽象派摄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个摄影流派.该派摄影家受抽象绘画艺术的影响,否定造型艺术可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中解放出来”,他们力图使用“绝对抽象的语言”表现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使被摄物体变成不能辨认的线条、斑点、形状的结合体,原来的被摄体只不过是借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摄影家想象和个性的“旋律”音乐.抽象派摄影的创始人泰尔博初期的作品,尚有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1917年,摄影家科班用碎木片和玻璃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随后,抽象派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将显微摄影、X光摄影引进抽象派摄影,从而扩展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建立了抽象派摄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这一派的代表摄影家还有莫荷利纳基、史格特.芬宁格、夏德等.

达达派摄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个摄影流派,“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达达派摄影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出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在照片的画面中,直观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构成的元素.如用剪辑的手法,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世界末日的凄凉景象.由于达达派摄影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观,1924年以后就逐渐衰没,但在其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作品中仍可窥见其影响.这一派的著名摄影家有哈尔斯曼、纳基、摩根等.

堪的派摄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流派.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

身的特性,提倡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被摄对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作品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不事雕琢、形象生动且富有生活气息.堪的派摄影家大部分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大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但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较为复杂,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堪的派摄影有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一位是德国的萨乐蒙,他创造了用小型相机运用现场光线抓拍人物形象的摄影技法,它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真实、生动、朴实、自然而成该派的经典作品.另一位是法国摄影家布勒松,他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论在摄影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具有深远影响.他的许多作品为一些国家级的博物馆收藏.这一派的著名摄影家还有美国的麦阿沃依、英国的戴摩尔、法国的哈夫门等.

写实摄影

摄影领域中的一种主要流派,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领域中的反映.写实摄影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性特点,认为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准确性,方能发挥其他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写实摄影家主张摄影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判断.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敢于正视现实.写实摄影家的创作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揭示力量.写实摄影人才辈出,作品繁多,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著称于摄影史,对新闻摄影的影响尤为深远.这一派有较大影响的摄影家和作品有罗斯.芬赖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战地摄影,威廉.杰克逊关于黄石奇观的摄影,雅各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的摄影以及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刘易斯.海因的《美国宾夕法尼亚煤矿的童工》,美国罗伯特.卡帕《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等.

新纪实派摄影

反写实主义的摄影流派.他们主张采取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来看待拍摄对象,与要求真实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并对人民的不幸遭遇给予深切同情的写实摄影的传统背道而驰.该派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流行.它所反映的题材主要是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群和畸形人,特别是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

自然主义摄影

摄影艺术流派之一.起源于189年摄影家埃默森发表的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埃默森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认为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影像“。另一位自然主义摄影家帕丘义认为:“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自然主义摄影家关于摄影的艺术效果应当由摄影手段取得的理论无疑是正确的,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的特点有着促进作用,对新闻摄影、纪实摄影有较大的影响.这一摄影流派的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现实社会生活,风格自然、生动,但忽视对生活本质的挖掘与表现.著名的摄影家与作品是:埃默森的《采集睡莲的人》、帕丘的《船上》、威尔钦逊的《沙丘》、骚耶的《城内的院落》等

纯粹派摄影

20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倡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茨.该派摄影家主张摄影艺

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与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有的美感效果,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流派对促进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研究起到一定作用.这一派著名的摄影家和作品是:斯蒂格里茨的《三等船舱》、科班的《俯瞰纽约》、斯特兰德的《双层的“AKELEY”》、斯坦诚的《K桑德伯格》等.

印象派摄影

形成于19世纪末期,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领域中的反映.该派摄影家提出“软调摄影要比尖锐摄影更优美”、“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的理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该派摄影家在创作时从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甚至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层次,刻意追求“绘画”效果,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把它称为仿画派.在摄影艺术流派的关系上,印象派摄影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杜马希的《后台》、邱恩的《亨利.钦白尼斯》、瓦采克的《农夫像》埃夫尔特的《戴帽子的女士》、奇里的《桥》等.印象派摄影家的作品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

绘画主义摄影

盛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其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美.绘画主义摄影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美,强调摄影家的艺术修养,认为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充实的艺术修养.这一流派的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主要的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斯的《男爵之宴》、罗宾森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雷兰德的《两种生活方式》、金马伦夫人的《汤姆士卡莱尔》、尼达的《弥留之际的嚣俄》等.大多数作品都脱离现实生活,常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安排场面拍摄,以追求绘画效果.随着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的审美趣昧的变化,受到“自然主义”冲击.绘画主义摄影在摄影艺术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至今仍有一定影响.

摄影的十一大流派

摄影流派 流派是由具有某种共同艺术观念、共同美学思想、共同审美趣味、共同创作倾向和共同艺术特色的艺术家形成或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艺术团体或派别。 目录 写实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 自然主义摄影 纯粹主义摄影 印象主义摄影 新现实主义摄影 达达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 抽象主义摄影 主观主义摄影 堪的派摄影 写实主义摄影 特点 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流派。在审美价值上往往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审美作用,感召性和见证性多于欣赏性。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

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故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绘画主义摄影 特点 追求绘画意趣,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摄影创作。绘画主义分为两种:1、绘画派: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经导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成。情节性、叙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2、画意派: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表现存在于自然中的美的形象。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励行于二十世界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希路 (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告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世界摄影史复习提纲

世界摄影史 1、摄影诞生的条件:1)能够形成影像的暗箱2)能够保存影像的感光材料 2、摄影术的原理:小孔成像原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在《墨经》中提出。 3、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曝光实验”是有托马斯·韦奇伍德制作的阳光图片。 4、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拍摄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图片《窗里看到的风景》。 5、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在法国诞生发明人达盖尔 6、照片分析:《窗外里的风景》 答:本张照片拍摄时间于1826年,是摄影师尼埃普斯拍摄的,摄影师尼埃普斯是摄影术的奠基人;发明的摄影方式为“阳光摄影术”其拍摄的内容为他在家窗口所拍摄的景色但美中不足的是:1)曝光时间长。2)图像表面多颗粒以致无法辨认。3)直接在印刷版上无法复制。 7、世界上5种摄影术摄影术的名字、发明人、国籍 1)法国—尼埃普斯—阳光摄影术 2)英国—塔尔博特—碘化银纸照相法(卡罗氏摄影法) 3)英国—阿切尔—火棉胶摄影法 4)英国—马多克斯—干板法 5) 法国—达盖尔—银版摄影法 8、碘化银纸照相法的发明人?历史意义? 答:1)发明人:英国的塔尔博特 2)历史意义:卡罗氏摄影法是现代摄影的基础,是现代摄影术语“正片”或“负片”的第一次应用 9、从1844年~1846年塔尔博特制作名为《自然的铅笔》的摄影集这是摄影史上第一本以摄影方式做成的书,向后人提示了使用与传播照片的可能性。

10、火棉胶摄影法的历史意义 答:(1)对于摄影的普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使摄影负片到正片的工艺方法更加完善。(3)为负片制造与照相的冲洗产生奠定了基础(4)标志着 摄影真正的发明,并且更加使用普及。 11、立体照片实现了人类最早的一种对虚拟现实的视觉体验。 12、彩色摄影史上第一个值得铭记的先驱者是马克斯韦尔;1861年他制作出摄影史上第一张彩色幻灯片,奠定了彩色摄影的基础。 13、1869年,法国人杜豪隆出版名为《摄影的彩色》的著作,从理论上阐述了加色法和减色法彩色摄影原理。 14、1942年,柯达公司推出彩色负片,柯达彩色负片的诞生,使彩色摄影真正走向大众。 15、1855年罗杰·芬顿用影像记录克里米亚战争,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战争图片,此次活动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运用摄影手段记录重大历史活动。 16、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了大地震,摄影师阿诺德·根舍对此次灾难进行了拍摄,这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用影像记录了灾难。 17、摄影术的诞生使照相馆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行业,在苏格兰出现了一家摄影术史上青史留名的照相馆,是由画家希尔和摄影家亚当逊合作开设的照相馆。 18、1851年法国国家政权第一次出现了公共目的的使用摄影,也是摄影史上第一次出现官方摄影家。 19、英国人汤姆·约翰逊在1887年与新闻记者阿道夫·斯密斯合作的《伦敦街头的生活》被称为第一本社学意义上的观察现代城市生活的摄影图书, 请简述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答:目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都是生活受到摄影的关注 意义:(1)是摄影史上的第一次现代都市生活的摄影图书(2)汤姆·约翰逊的摄影镜头直接对准城市中的贫困现象第一次主动赋予摄影以展示社会 问题的责任和权力(3)是摄影转向关心和关注底层大众生活的开端。 20、英国人麦布里奇所拍摄的连续动体照片精确地再现人与动物运动的全过程,他被因此获得“电影之父”的荣誉。 21、摄影史一般人认为,英国人爱默生在1886年发表的《摄影:一种绘画式艺术》一文标志着画意摄影的诞生。 22、画意摄影以1904年成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画意摄影协会,以及同年举办的第一届巴黎国际摄影沙龙展为标志达到高潮。 23、图片分析题:《人生的两条路》P25——雷兰德 答:拍摄者是英国摄影家奥斯卡·雷兰德拍摄的。他是欧洲“艺术摄影”的重要人物。拍摄时间是在1857年拍摄的,他在这张以30张底版拼凑而成的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一、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最终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的《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J.M.卡梅伦夫人《无题》等等。 二、印象派摄影 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1900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像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着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埃夫尔特(1874-1948)、奇里(1861-1947)等。 三、写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

抽象主义摄影流派

抽象主义摄影流派 特点 艺术的本质是感情宣泄,将点、线、面、影调、色彩等抽象符号以某种组合方式来表达感情。认为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艺术上升华。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一九一七年摄影家科班

(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

摄影的发展历史精编版

摄影的发展历史

在电脑上和在纸上欣赏摄影作品,所获得的感觉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这组作品里,个人更喜欢采睡莲和纺织女童工。第一张照片约瑟夫·尼埃普斯:《窗外》 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他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

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在这张正像上,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另一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又称阳光摄影法。他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实际上应被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尼埃普斯为保密而一直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美国盖蒂研究保护所的科学家最近对这张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片进行全方位分析后认为,这张照片至今保护完好。科学家正在设计一个内含惰性气体的密封盒,以求使这张照片能够再保存数百年。这幅照片最后一次公开展览的时间为1898年,此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52年才重新面世。科学家杜森·斯图里克说:“如果你想一想照片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

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 摄影术的诞生路易斯·达盖尔:《巴黎寺院 街》 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达盖尔青年时从事舞台美术,达盖尔最初就是用查恩式暗箱进行精心绘画的,当他得知尼埃普斯的阳光摄影法之后,与尼埃普斯通信,并与他合作共同探讨新的摄影方法。但尼埃普斯没有同意达盖尔用银盐做进一步实验的主张,所以直到尼埃普斯去世,阳光摄影法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直到1837年,达盖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的实验方法来彻底改进摄影的技术。他用感光过的镀银铜板,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定影而完成了自己的“达盖尔

写实主义摄影流派

写实主义摄影流派 特点 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流派。在审美价值上往往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审美作用,感召性和见证性多于欣赏性。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

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故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世界摄影艺术流派简介

《世界摄影艺术流派简介》哪个适合你? < 楼主:观海听涛可以将本主题收录到自己的博客> 艺术上的流派,是指文艺领域内具有某种共同创作倾向和创作特色,并有一定约社会影响的集团和派别。但摄影艺术流派的形成和产生,除了与当时出现的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有关外,它还和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摄影本身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摄影技术在不断提高。科学家们利用日益提高的各种技术,进行种种探索与研究,使摄影器材不断地改进、丰富和提高。它为摄影流派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使摄影艺术语言不断丰富和造型手段、表现方法不断加强和提高。此外,加上摄影艺术家自身的不断成熟,这些都是摄影艺术流派产生的重要条件。 在摄影出现以来的一百多年内,世界上主要的摄影艺术流派有下列几种,这里我们分别对各种摄影艺术流派作筒略的介绍。 第一节、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它是盛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 “绘画派”摄影又称“画意”摄影.因为绘画摄影都是平面视觉艺术,加上早期的摄影艺术与绘画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那时许多摄影家本身就是画家,二者之间就像亲生兄弟一样。这一流派受当时被祟尚的学院派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绘画影响很深,他们认为只有借助于绘画的魅力,才能使摄影跨进真正的“艺术的行列”,所以许多摄影家热衷于拍摄和“制造”一幅幅类似油画效果的“艺术”照片。他们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这一流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典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一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l860年一1890年“绘画派”摄影风靡世界各国,在世界摄影沙龙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1857年,雷兰德(1813一1875)创作了一幅作品:《两种生活方式》这是一幅以摆拍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它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的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有较强的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作者预先有准备,然后以摆拍为主,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这种摄影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祟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没有脱离学院派的法则。当绘画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就注重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生活,加上创作上的被动,后来随着摄影器材的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不断地变化,它受到了“自然主义”的冲击,失去了它的绝对统治地位。但尽管如此,在当今的摄影领域里,仍有它的席位。 第二节、印象派摄影 这种流摄的作者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在照片上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正如画意摄影中的“模糊”照片一样,能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所以,这类作品受到一些人的欢迎。 影像模糊朦胧的表现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拍摄时柔化,另一种是在放大时柔化。随着新的拍摄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等工具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这些作品的主要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最早的印象派摄影展览是1889年在英国举办的法国印象派绘画摄影展。在摄影家罗宾的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 这种流派的代表作有拉夫罗亚在1900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G·德比逊(1889)创作的《葱田》、E·J·廉斯坦普约(1903)创作的《夏天》等。

对一幅摄影作品欣赏与赏析

要做到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欣赏与赏析,首先应该需要摄影的艺术特征。 1892年创刊号的《斯汀迪奥》精美地再现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并把摄影与绘画、雕塑并列在艺术领域,杂志的第三期刊登了布林古尔《摄影艺术的诞生》的文章,这是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从此,摄影正式踏入艺术殿堂。摄影艺术有着他特有的性质。 首先,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摄影创作依赖于照相机。在意识上,摄影更趋向于客观。摄影家在创作的时候,无论怎样选择他的拍摄对象,却总要面对物质世界的某个方面,它不以摄影家的意志而转移。虽然现代摄影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使摄影家的创造发挥空间得以扩展,但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仍然是摄影创作的主流和本质。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画家的任务是构筑,而摄影家的任务是揭示。” 其次,摄影的时间性。摄影者必须适应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且往往要完全取决于它。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把摄影的时间性和瞬间性简述的淋漓尽致。他提出:“摄影主要在一张照片里抓住事物的全部精华,”因此,摄影者的思考必须抢在曝光瞬间之前,一旦按下快门就无法改变注意。 再次,摄影与机遇也体现于好的摄影创作之中。这需要摄影者对手中相机的熟练掌握成都及预见能力。 第四,再现细节。摄影再现一切细节的能力其精确度是任何其他视觉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摄影能精确地再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光影、体积、空间、质感、机理等,体现拍摄对象本身材质的美、肌理的美、秩序的美。 第五,摄影家根据相机的曝光速度进行创作,产生真是与虚幻的效果,从而表达摄影家的思想和想法。 第六,在某种程度上,摄影者是“用光来作画”。摄影者在为拍摄画面进行视觉设计即构图时,摄影的这六个特点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摄影者一方面要有对客观世界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要有摄影者所特有的预见能力,并能在按下快门之前安排被摄体,选择角度、视点、俯仰,运用线条、块面、形状等形式,突出作品主题,使画面简洁,有条不紊。 对摄影作品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了解摄影技术知识是欣赏摄影作品的基本条件。其次,对摄影艺术语言的解读能力。对一幅摄影作品的光线、色彩、透视、影调、清晰与模糊的解读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欣赏做好铺垫。但很多摄影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却并非画面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要求我们在更深的层次去探寻。第三,对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帮助解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从而更好的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第四,建立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认真体会摄影作品的思想,读懂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达到欣赏摄影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要对一幅摄影作品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摄影作品的拍摄主题。只有首先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来明确该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立场,进而体会到作品的价值及对社会的影响,确定其思想品味的高低。其次,分析摄影作品的表现技巧,读懂摄影家运用的摄影技巧所表达的思想目的,继而对其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对一幅摄影作品分析的步骤课分为读图、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解读创作者、再回到读图;摄影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富含大量信息的平面,既然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那么分析摄影作品先要从读图做起。当一张照片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想了解作者在画面里拍的是什么。拍摄的主体是什么,陪体是什么;进而我们想要知道作者在何时、何地拍摄的;然后我们会利用所知的摄影知识推断作者拍摄的角度,运用的摄影技巧、光线的处理、色彩处理等;最后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视觉心理学、摄影视觉语言和构图原理组织画面。作者的拍摄意图(即作品的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摄影的拍摄技巧、构图原则都是为拍摄主体服务的。如果体会不到摄影家的真实拍摄意图,那你所看到的摄影技巧、表现形式、绚丽画面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应运用所知的相关知识从前面内外尽可能多地了解摄影画面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虽然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得艺术流派 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得艺术流派,随着时间得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得有: 一、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得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得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得效果,或“诗情画意”得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得拉斐尔与摄影得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得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就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她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就是绘画主义摄影得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得画意效果》一书,她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得情感与深入得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得摄影家。无疑,摄影术得继续改良与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得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得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得前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就是一种带引到更高得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得、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得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得成熟。 这一时期得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得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与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得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得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与构图仍具学院派得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得情感、意境与形式得美,依旧就是它得特点。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得能力与艺术得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就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得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得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得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得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得不断发展,最终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今天得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得席位。 这一流派得主要摄影家与作品有:普莱期(?1896)得《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得《当一天工作完了得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得朱丽叶》、《黎明与落日》;雷兰德得《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J.M.卡梅伦夫人《无题》等等。 二、印象派摄影 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得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得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就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得反映。 开始,她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得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与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得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像得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她们提出“要使作品瞧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得摄影”。

摄影流派简介

新现实主义摄影 又称新即物主义摄影或支配摄影.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个摄影流派,它的理论先驱是纯粹派摄影家斯特兰德,他称:“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它的实际创始者也是纯粹派摄影家帕丘,他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强调摄影艺术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才能创造出美,“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新现实主义摄影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事物中去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印象.这一流派的艺术功绩是促使人们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的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的虚幻世界中拉回现实生活中来.1925年前后,由于大口径的小型像机的出现,新现实主义摄影的表现领域又有所发展,产生了一些优秀作品.它的某些主张对后来出现的抽象主义摄影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派的著名摄影家有帕丘、桑德、勒斯基、黑葛、希尔夏等. 抽象派摄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个摄影流派.该派摄影家受抽象绘画艺术的影响,否定造型艺术可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中解放出来”,他们力图使用“绝对抽象的语言”表现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使被摄物体变成不能辨认的线条、斑点、形状的结合体,原来的被摄体只不过是借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摄影家想象和个性的“旋律”音乐.抽象派摄影的创始人泰尔博初期的作品,尚有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1917年,摄影家科班用碎木片和玻璃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随后,抽象派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将显微摄影、X光摄影引进抽象派摄影,从而扩展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建立了抽象派摄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这一派的代表摄影家还有莫荷利纳基、史格特.芬宁格、夏德等. 达达派摄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个摄影流派,“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达达派摄影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出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在照片的画面中,直观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构成的元素.如用剪辑的手法,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世界末日的凄凉景象.由于达达派摄影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观,1924年以后就逐渐衰没,但在其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作品中仍可窥见其影响.这一派的著名摄影家有哈尔斯曼、纳基、摩根等.

摄影流派

摄影流派 概念: 流派是由具有某种共同艺术观念、共同美学思想、共同审美趣味、共同创作倾向和共同艺术特色的艺术家形成或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艺术团体或派别。 1.写实主义摄影 特点: 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流派。在审美价值上往往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审美作用,感召性和见证性多于欣赏性。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故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2.绘画主义摄影 特点: 追求绘画意趣,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摄影创作。绘画主义分为两种:1、绘画派: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经导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成。情节性、叙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2、画意派: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表现存在于自然中的美的形象。绘画主义摄影

纯粹主义摄影流派

莅纯粹主义摄影流派 蚃特点 膀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弘扬自身的优势,抛弃绘画的影响,提倡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求得摄影所特有的审美效果。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科班一九一三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诚的K桑德伯格,则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

律感。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但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薇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和Group f 64摄影组织中的青年摄影家,如亚当斯、根令翰等。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 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 印象派摄影 一八八九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摄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写实派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路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

摄影艺术流派

第一章第三节摄影艺术流派 主讲:于祥会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摄影术流派的相关知识 重点:写实摄影 难点:写实摄影 教学程序: 一、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实际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 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 段。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 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 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 上的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两种生活方式》(或作《两种人生》) O.G.雷兰德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 的特点。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 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弥留》 H.P.罗宾森《古罗马的没落》 T.库蒂尔 《唐吉珂德在他的书房中》 W.L.布拉斯《无题》J.M.卡梅隆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的《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J.M.卡梅隆夫人《无题》等等。 【编者按:本文源自《中国小百科全书》,网络流传的版本显然是OCR而来,错讹百出,本站编辑时进行了考据核对。例如,文中“E·斯坦诚”改为比较通用的译名“爱德华·史泰钦”等,但由于文中一些译名没有原文注释,一些人名、作 品名等无从核对,可能仍有疏漏,故文章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可作佐证资料。本文图片非原文所配,另外搜集自网络。】 二、印象派摄影 一八八九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 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扫公园的人》拉克罗亚《利物浦印象》 J.戴德利耶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 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传统绘画写实功能趋于弱化,工业、信息、科技革命所需的理性思维,驱动艺术家对艺术的抽象美进行不断探索,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在此背景下,新的艺术路线、美术流派不断呈现,并伴随着人类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主流艺术呈现三个演进阶段:20世纪初至一战曝发: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派、未来主义和抽象派 世人公认塞尚、梵·高和高更是开创20世纪现代艺术的祖师,在他们活着时影响有限。1901年-1906年,他们的作品在法国巴黎才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把他们思想继承光大,传播给20世纪的画家却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派别——纳比派。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纳比派采用卡片纸等吸附力强的画面材料代替油画布,还用蛋白或胶水来调和颜料,以追求色彩的效果。主要代表有塞律西埃、P.博纳尔、M.德尼、E.维亚尔等。 画家鲁赛尔和女儿安纳特法国维亚尔

逆光下的裸女法国博纳尔 沐浴瑞士瓦洛顿 莎乐美德国斯塔克 塞尚作品 梵高作品 1905年法国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代表人物有马蒂斯、弗拉曼克和德朗。在北欧,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蒙克、安索尔、席勒、柯克西卡、诺尔德以及桥派的基希纳、蓝骑士派的康定斯基和马尔克。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较为相似,两者使用颜色上都非常大胆,但使用颜色的目的却不同。野兽派意在唯美,而表现主义则意在使用使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现感情和自我,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