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浅析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摘要] 从艺术最终的目的来说,艺术本来就是人类自由心灵、人类创造力最完整、最伟大的表现。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受书法的影响较大,其绘画技法延用了书法的书写形式。众多画家都在探索以书法入画的各种可能。为此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及书画的当代性何以创新、发展。 [关键词] 书画同源字的造型线条性笔墨 在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国绘画和书法应认真加以呵护和继承,并使其成熟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得以创新发展,以民族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千百年来,说者甚多,但大都语焉未祥。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论题是一个因时而异的概念,在书画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若执着已见,作出结论,就难免以偏概全,从而也就无法理清其间的关系和头绪了。 中国艺术审美形式,延续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中国山水画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发展了自然美,并给予艺术表现的结果,是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国绘画其特殊材料和欣赏习惯,在用笔和表意上,同中国的书法和字的造型有很多相通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一、早期的汉字与绘画的关系 我们知道,绘画的前提是“应物象形”,也就是对具体物象的模拟;书法的前提则是可供书写的汉字,而汉字的结构原则乃是“六书”。“六书”以象形为首,次为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假借其实是用字的方法并不是构字的原则,而指事、形声、会意,实在也带来某种象形的成分。因此,论书法的起源,实际上就是文字的起源与绘画的关系密切,自无可怀疑。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之中,每有象形的符号,既是文字,又是图画,我们可以看一些象形文字是怎样组成的: 例如: 日,像已升起的太阳。 月,像上弦月形。 雨,像雨滴自天空而降之形。 山,像山峦起伏之形。 目,像眼睛之形。 口,像人口之形。 羊,像羊头、弯角、两目或耳形。 人,人的侧视形,像头臂身腿之形。 这些象形文字,足以说明画的结构跟书法是很有渊源的。而上古图画,如彩陶、岩画、青铜纹饰等等中,每有近乎符号的形象,即是图画,又是字。 二、中国画与书法用线性 前面说到字的组成是由大自然的一切物象形成的,那么推到魏晋以后,“书画同源”的命题将进入到画法等同于书法。 因为,这一段时期对于书法创作来说,不仅仅需要通过书写的诗文内容来说明问题而更需要通过点画的使转如轻重、疾徐、顿挫、提按等所谓“用笔”的节奏

书法创作技法和要领

书法创作技法和要领 一、三大创作原则 1.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2.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3.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二、七大布局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过于冷僻。 5.作品整体布局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 三、十个书写关键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

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开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5.中侧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虑。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8.错落有致。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9.笔情墨趣。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笔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10.重视贯气。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中国书法论文

中国书法论文 书法的抽像 中国书法,中国画和篆刻艺术是具有浓烈民族传统特色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虽然功能各异,但却都体现出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定审美趋向-----对抽象形式美感的敏锐思考和热著追求,书法更是世界艺苑中的一把奇葩, 研究中国书法的抽象形式美特征,可以先就广泛的民族文化氛围立场来寻求启迪书法艺术一中国汉字作为基础,而汉字与其他文字比较而言。更具有很强的空间塑造能力和抽象美的基因,线条也具有很明显的造型因素,描摹自然万物形态的意义。这种对世界万物内在规律的抽象概括,最终形成了汉字既可以表现出绘画所具有的空间造型美又表现了抽象美的这样一种双重性。书法也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充满了魅力。抽象的特征保证了书家可以最自由的发挥自己的天才,而造型的特征决定了书家的创作离不开既定结构的约束。在古代书家中,无论是伟大的王羲之、颜真卿的楷书、行书还是张旭、怀素的狂草、。都是书家在一定艺术法则制约下发挥出最大创作自由的完美结晶中国古典审美传统的准则是,以小见大、以少见多、以简见繁。书法中的草书便是如此,看似简单其实却有巨大的容量。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具有提炼各种生活美、反映作者精神的卓绝能力。抽象美更讲究提炼,讲究艺术处理,更有可鲜明地表现出创造性。形成强烈的风格。 同时,中国的书法又是极注重表现的。 “写意”是中国艺术重要的传统,他的根本任务是在创作过程中努力反映出书家的精神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书家的每一件作品中都能窥见书家的审美趣味、生活观念。中国古代有“书如其人”之说。正说明了创造者与作品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再次,中国书法艺术又是极重形式美的,长期的生活积淀和艺术积淀使古来的书家总结提炼出一整套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规律。使不论那一朝代的那位书家的笔下,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它保证了中国传统艺术具有发展的稳定能力和自固能力,不会被外来艺术所同化。 当然,中国书法还是一种时间特征很强的艺术体系,书法的用笔、运行速度、提按的运动等等,使它不仅有效的保持视觉艺术的空间本色,还具有音乐艺术那样的旋律和节奏美,草书是体现最为强烈的。表现出运动地而不是静止地表现艺术空间。 中国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名族艺术,而且今后也一定会给新的艺术流派带来价值启示。它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浅谈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浅谈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普通人们对于艺术与设计有着模糊不清的概念,就连一些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不见得能很好的把握,也总是模棱两可,捉摸不定。 通过学院举办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座谈会》,邀请的嘉宾是今日美术馆的馆长——张子康先生(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1989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9年9月在《河北图书商报》任美术编辑。1992年5月在河北教育出版社文化编辑室工作。1998年9月——1999年7月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助教研修班,现为今日美术馆馆长。今日美术馆是以“民营非企业”,2002年由今日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先生创建并首任馆长,2004年底由张子康先生接任。张子康先生还兼任《东方艺术》杂志主编。今日美术馆系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按照国际美术馆规范建设和运营的纯民间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无梁无柱全开放自由展览空间及恒温恒湿、自动展板、自动灯光、多媒体声光展示系统等,系中国美术馆最高硬件标准,同时也跻身于国际一流美术馆行列。今日美术馆现有和正在筹建的下属企业有:今日美术馆出版社(香港)、今日美术馆杂志、今日美术馆网站、中国当代美术家数字资料库、中国当代书法家数字资料库、今日美术馆拍卖公司、今日美术馆画廊以及今日美术馆画院、今日美术馆研究院、今日美术馆艺术产业联盟等综合艺术产业实体。今日美术馆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流派及领军人物的同时,更注重对艺

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和国际知名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艺术产业机构相适应的艺术运营模式,为当代艺术家及其艺术品提供一个面向世界的全开放式平台。今日美术馆开馆的《彩墨江山展》、《流行书风展》,其鲜明的学术性以及在美术史、书法史上的重大意义不仅受到国内外媒体及艺术机构的关注,也给中国美术界、书法界带来强烈震撼,促进了中国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今日美术馆展览面积1800余平方米,展线长约1000余延米,其全开放自由空间和活动展板、活动灯光不仅能适应所有二维平面作品展览,同时更能适应雕塑、装置等三维空间作品展览。)听了他的讲解以及他和设计系的老师的讨论,我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有点心得体会: 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的理解事实上它们是即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的。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艺术和设计在各自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辩证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对于设计会有影响,反过来设计的发展也影响着艺术。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区别 1、当代艺术与设计的概念 纯艺术和设计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以形态思维为中心的,一个是以逻辑思维引导形态思维的,如果和在一起,在各种具体问题上的冲突将是没完没了的。包豪斯在魏玛时期曾经有过这方面的问题。格罗佩斯在1919年建立学院时,根据魏玛共和国政府要求,把早就在

书法艺术的临摹与创作浅谈

书法艺术的临摹与创作浅谈 文--韩少玄 关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临摹,有这样两件事,很有意思。当然,我之所以在这里把它讲出来,并不是仅仅因为它们有意思。 其一是—— 有人问启功先生(也有可能是别人,我记不太清楚了,姑且以为就是启功先生吧,这不是主要问题),学习书法可以不临摹吗? 启功先生说,可以。但是,前提是你要有能力超越历史上所有书法家所创造的一切的优秀作品。换句话说,启功先生的意思是,对于一个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如果不临摹,那就是说要以一个人的创造能力要对抗历史上所有的优秀书法家的聪明才智。毕竟,传统是一笔财富,他却要抛弃这些财富不继承而白手起家。勇气固然可嘉,但是以一个人的能力来同整个书法史的优秀创作者集体相较量,如果想要获胜,这样的人会有吗? 其二是—— 有人向欧阳阳中石先生请教书法艺术中创作与临摹的关系。 欧阳中石先生答,这其实就如同财富与资本的管理,临摹是赚钱、是资本的积累,而创作是花钱、消费,没有足够资本的积累,拿什么来消费呢?所以,要首先学会创造、聚集财富,然后再考虑消费的问题。聪明人不会反其道而行之。 两位先生不愧硕学鸿儒,讲道理深入浅出、论大道如做家常语,轻松幽默中就能够把问题谈得非常到位。其实这里已经谈到了临摹与创作的关系问题。 那么临摹与创作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有这样一个寓言可以说明问题,也很有意思—— 在古代有一个书生,对邻家富商居住的三层楼房很是艳羡,他也想有这么一座楼房。他找来一位造楼的工匠为自己建造楼房。于是工匠就开始在书生选定的地基上开始动工,首先筑地基,然后从第一层开始垒砌。书上看了很奇怪的问道,我要的是最上面的那一层,你干嘛还要造下面的这一二层呢?

书法鉴赏论文

[摘要] 董其昌把追求内心清静、恬淡、超尘脱俗的理想倾注于笔端、流露于纸上,作品中淡淡的墨痕和富有韵味的旋律包含着无穷的意味,意境朦胧而深邃。晚明时代精神和文化氛围是董其昌冲淡旷远、自然天真的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摇篮。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操、文化修养和人生追求融进书法艺术之中,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其作品表现出高超的笔墨技巧,并呈现出禅的气象,达到了清幽、空旷、淡远的境界。 关键字:书法风格;艺术;禅悟;文化氛围 董其昌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明崇祯九年(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董其昌生活在社会转型、时代变迁的晚明时期,特别是明嘉靖、万历年间宦官擅权、奸臣当道导致了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的动荡使哲学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因其内容日趋繁琐僵化而失去了人们的信仰,代之而起的是尊崇主体精神的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及王艮、李贽进步思想的传播。 董其昌的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学虞世南,又弃唐学晋。当他在大收藏家项子京家见到米芾、怀素的真迹后,立即从米芾的率意,怀素的流畅中悟出用笔的法门,悟出章法的奥秘,再加上禅佛的影响,使他的书法充满古淡、散远的书卷气息。董其昌能熟练地控制长锋羊毫,用笔轻松若不经意,线条细长、婉转、流畅。然而由于缺乏顺涩、提按、疾缓的变化,尽管做到了散逸、虚飘和圆熟,却难免模式单一和笔力浮滑。软性的特征在董其昌书法中表现得如此突出,与他的个人性格和审美追求十分吻合。 以软性美为特征的董其昌书法风范,在“天崩地解”的明亡前夕,竟能成席卷天下之势,客观上反映了士大夫阶级对现实危机的无奈和回避。从这个角度看,董其昌书风具有时代性,折射出所谓的“世纪末心态”。因此,身处清朝末年的政治革新派康有为对董其昌书法批评甚多,说他“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 董其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他以禅论书,对书法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和意境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把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 (1)虚和取韵风神超逸 董其昌书法用笔最突出的特点为“虚灵”。在此方面,他有独到的论述:“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虚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意韵。为了达到虚和取韵,他十分强调书者主宰笔的能动性。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7]542 他的作品中没有偃笔和拙滞之笔,转折处均提笔暗转,如作品《楷书周子通书轴》用笔以劲力取势、以虚和取韵,使其作品风神超逸。 (2)秀润闲雅潇洒流畅 董其昌非常重视用墨技巧,他将墨分为五种不同的浓淡层次用于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他认为“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精于用墨,如《草书杜律诗册》用笔苍润兼施,通篇在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中呈现出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他还喜用枯淡之墨作书,如《草

浅谈书法心得

走近书法,品味书法 回想起来,在小时候接触书法好像都是在练着楷书字帖,在那些方整的字体之间琢磨着怎么样模仿,然后把字写得漂亮一些。不曾想过,书法真正的光泽和灵魂所在何处,不曾试想,这又是多么伟大的艺术。长大一些后,细细端详了许许多多的书法作品,便感觉从中似乎迸发出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厚实恢宏。似乎在那之中,都是书法家的诉说倾吐,是他们的人格、精神和气魄。我震撼,并渐渐迷恋,希望走近它品读它聆听它。 很幸运能够加入到博雅班这个大家庭,在这里学习书画,显得那样亲近。恍惚间像是回到了那个远古时代的书塾,在屋檐里是我们,满是渴望、向往的眼神,带着虔诚和感动,静静等候学识的恩惠。 李老师说,大书法家他们一生都在写字。对书法的热爱不会有片刻的停歇,每天写写字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我想他们对书法发自内心的真爱,不单是为了成为一个流芳千古的书法家,更像是亲近自己的恋人,甚为怜惜,更像是寻求一种方式和自己的内心交流。不论是高兴或是悲伤,他们都能在书法中找到自己的平衡,能找回那个自我,而不会轻易地在世俗里迷失。现在的我们呢?是不是有一种东西可以让我们在喧闹的世间里得到安静平和的内心呢?我们的精神的寄托又在哪里呢?甚而换,一个角度说,如果我们想在一个领域上卓有建树的话,我们反问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足够热爱它呢?有没有到痴狂的地步,像大书法家痴狂于写字那样?或是说,漫漫一生,我们为何不做自己喜欢做的、炽爱着的事情,然后将它做得最好呢?为什么要随波逐流地为着那些浮华的东西废弃了自己精神的家园呢? 我很喜欢把书法说为“写字”,我觉得它就是这样的平凡亲近的一件事。我们不是都要成为书法家的,但我们可以效仿的是,和他们一样,把它作为一种修炼,不是“法”,不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而是让它和一股清泉一般注入我们的心田,多好! 写毛笔字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其实又是一个多么沉不下心的人。急躁,用美丽的语言来掩饰就是充满激情。我从来不缺少的正是热情,可我做不好的,是控制自己的心让它安静沉稳地跳动。我可能很快就写了满满一张纸的字,我还学着写我没有学到的字,我会激动地让老师指正。李老师看了一眼就说“你根本没有在认真写。”。是啊!我根本就没有在认真写,我在练习的不过是在协调好字体的结构,使字体结构趋于优美,而我没有沉下心将每一笔划赋上它应有的力量和笔劲,没有提按的变化。所以写出来的字只是平面上的,没有立体感。我注意到,李老师在写字的时候,手持得稳稳当当,没有一丝犹豫和颤抖,像是将全部的力量运于掌上,落在纸上又似乎轻盈圆润婉转扬长,像是画一幅唯美的画一样。是啊,真正的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而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国画(宣画)是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它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 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的支柱,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 中国画的墨,包涵着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理念,以墨色为易象达到静境,这是儒、释、道皆倡导的境界。道家提倡恬淡的修养,由彩色的绚烂之极归于墨色的平淡,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儒家的阴阳交替为宇宙的根本规律,黑为阴,白为阳,墨色的两极正合自然之性。中国画由汉唐发展至宋元,文人画的形成使得笔墨达到极高之境界。文人画之高妙正在于此,笔墨的高妙全在善用画中之虚白处,画面空灵境界的营造,又全在于精湛的笔墨运用。 中国画是意象艺术,是用不是写实也不是抽象的“似与不似”、“不似之似”高度的内涵和丰富的笔墨结构塑造出来的。过去,对中国画笔墨传统的认识主要是从笔墨形态要服从表现对象的刻画,笔法用于体现对象的形廓、质感、定向感或笔墨的形态具有审美价值,而对强烈反映主体审美意识的笔墨结构缺乏深入的认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和“气韵”是主体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它们的形成和创造有赖于笔墨结构和形态的运用和创造。唐代王昌龄首先提出“意境”的概念。其后“意境”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成了中国美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于理,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教育人们具有“悲悯之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又是“理”,是“道德”,是“心性”。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 中国画在视觉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是中国得以长存的精神支柱。

书法鉴赏论文之草书.doc

中国草书 草书不是最早的字体,相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晚出现的字体。文字本来是用来记载事件和表达意思的工具,能够被人们明白是它的首要任务,所以一开始文字出现的时候,它是工工整整的。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工工整整的字没办法适应当时的生活节奏,所以人们加快了写字的速度,这样一来文字就不再死板生硬,就有了灵动的气息。再后来,爱好书法的人们对写字有了更多的追求,他们不满足仅仅让文字用来记录和表述,他们要给每个字注入生命的灵气,让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用草书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这些字不再只是背负它本来的使命,而是拥有了生命,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像在做着表情告诉我们书写者当时的心情。草书,把书法艺术推向最高点。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所以今草起于何时,也是说法不一。不过,提到草书,就不能不提汉末书法家张芝。东汉大书法家张芝,是我国最早的一位今草大师,有“草圣”之称。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书圣王羲之中年就师承张芝,推崇张芝,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将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本的,张芝的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东晋是我国书法史上的极盛时期,各种书法都同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成为规范后世的楷模,草书也不例外。 在东晋,草字体的自身不断演变。书写工具也得到了改进,笔墨纸砚的制作更加完善,日趋精良,种类繁多,这为东晋书法家充分发挥艺术才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思想方面,随着儒家思想的衰退,老庄哲学和佛学乘时而起,老庄思想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这也为草书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崇尚自然,寻求情感寄托的书法家们将草书作为个人情感的宣泄方式,并将它推向书法艺术的高峰。 东晋的书法要是少了书圣王羲之的贡献一定会逊色很多。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建树,是新兴的今草。后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与张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遒逸。虽然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现在一字之内,但其所呈现的,是神采上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谓的…状若断而还连?。这样,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这看似不协调的两端,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用笔以方折为主,斩钉截铁,干净简捷,从容不迫。…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称情疾书的尺牍。尺牍既是一种文体,又是一种形式,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要载体。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集古录跋尾》)《十七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通篇不假修饰,结构在疾书的情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技法与才情,理性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书法史上号称小圣。他既学王羲之,也学张芝,创制了“一笔书”,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也就是一种上下相连的草书,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人们常说的“书画同源”,可能是指汉字的产生是从“象形”发物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拙,日月是也”《说文解字》。其实,这“源”,是指艺术创作中最本质的源。远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早就用绘画来表现与他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中国书法艺术形成晚于绘画。然书与画二者是“异形而同品”。也就是说:“字与画同出于笔,故皆曰写,写虽同而功实异也”(汤贻芬《画荃析览》)。中国书画的创作方法、手段有着惊人的一致。都以纸、笔、墨为工具材料,把运笔分为落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都用中锋、偏锋、顺笔、逆笔、回笔等,以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高、低、强、弱、俯、仰、争、让,追求干、湿、浓、淡、疏、密、虚、实等的变化,创作出具有神彩飞扬、气韵生动的作品为最终目标。但中国书法赖以存在的文字,创造汉字的艺术造型为主,绘画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造物象为主。前者是“书以言情,书为心画”,后者是“画以状物,画状物形”。书画在基本作用上,有两种美感。一是发于意志,曰气,代表气势的阳刚之美,一种是发于情感,曰韵,代表风韵的阴柔之美。书画所表现的风格,是气和韵的流露。绘画既有线条,又有形像和色彩(亦有不着色的)。而书法只有抽象的线条。所以,书法线条的气、韵表现比绘

画更为强烈。同时,书法与绘画又互相影响,互为补偿。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除应物象形、尤其随类赋彩离书法较远外,余者也是书法创作的法则,清刘熙载说:“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笔”。这是以画理来喻书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了王献之的一笔书,便有了陆探微(南朝时宋人)的一笔画。南朝梁的张僧繇作画按东晋书法家卫夫人的《笔阵图》。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用笔来自张旭的草书。唐寅说:“工笔画如楷书,写意画如草隶”。元代画家昊镇以书法作竹,苏东坡以竹法作书。而明代王线说得更具体:“画竹之法,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赵孟頫在其《枯木竹石》图上自题曰:“石如飞白树如摘,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郑板桥“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廿,他得出结论:“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有不少老画家主张“未曾学画先攻书”。可见书与画相互促进的关系。“工画者多善书,善书者易工画。”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一大批能书善画,能画善书的艺术家,如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不胜枚举。

浅谈介绍模板法艺术之美之令狐文艳创作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令狐文艳 摘要: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它也有自己艺术美的多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线条美墨色美形体美气韵美意境美 文字本是用来代表语言传达思想的工具,有其特有的实用价值。中国的方块汉字具有多样变化,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表现华夏儿女审美人格心灵世界,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厚重发展史的沉淀。自殷商以来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书法在晋唐之间称为书势,日本人称中国书法为书道。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它独特的艺术美,无愧为中国美学之灵魂。中国的书法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的线条美 中国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书法的线条就是“点画”,两者是一致的。而在竹木简、纸帛上留下点画墨痕的工具,是毛笔。由动物毛制作,它柔软而富有弹性,有吸墨多和吐墨自由的特色,东汉的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因为毛笔是软的,才能写出抑扬顿挫、变化莫测的线条来。中国书体分为五类,决定书体不同的关键不在造型,而在线条

特点。由于线条自身艺术质的不同,故造成书体美感就有差异。篆书线条因无明显“提”、“按”,都是均粗直曲线条构型,故线条单调,书法美感因素相对较弱。隶书线条因提按分明,波、磔夸张,线条意态生动,故书体美感因素较强。草、楷、行线条因特别追求提、按、顿、挫、转、折,而且讲究墨色变化,所以线条骨丰肉润。意态丰富,入妙通灵,故书体美感趣味无穷。由此可见线条的变化,推动了书体的变化,线条的美感强弱,决定了书体美感的强弱。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美其实是由长短粗细不等的线段,按照一定美的规律的组合。可以说,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了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蔡邕在《九势》中提出了“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用笔原则。中锋线条有坚实圆润的美感,偏锋线条有浮燥薄削感,藏锋的线条有含蓄感,露锋的线条有生辣感,如竖画,当悬针而写成垂露则无力,当垂露而写成悬针则无韵。”“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是力感中的“力”,是欣赏书法时的一种感受,是观念中的“力”,属于心理学范畴。 书法线条的旋律美,如颜真卿书写的线条,被誉为“屋漏

书法与国画之笔法

书法与国画之笔法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可见笔法是书法的基础。­ 说过: 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其在此强调了笔法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笔法亦是中国画的基础。­ 那么,何谓笔法呢?笔法顾名思义即用笔或曰之关键的技法。笔法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笔法。­ 因此,是否理解并掌握用笔之法,是书法与国画的重中之重。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入书法与国画的大门,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在书法与国画方面的艺术成就。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一定时期(甚至长时期)的反复练习,而且要勤于思考,分析运锋铺毫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即不同的笔法下,点画线条所产生的形态,从中找出一些艺术规律。笔法,在整个书法国画艺术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很复杂的。书法与国画同属于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古今书法、国

画艺术家都十分强调笔法,且他们在笔法上都具有扎实的功夫和精湛的水平。­ 书法的用笔笔法具体可以归纳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运笔方向、用笔技法等等。­ 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中锋之法乃是最基本笔法。­ 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 藏锋,具体地讲就是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直接外露出来。藏头,就是指起笔,要“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护尾,就是指收笔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把笔锋最后护起来。藏锋的笔画给人以含蓄沉著,浑厚凝重之感。藏头是将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是将笔毫回收锋尖。­ 露锋,又称出锋,即不回收掩藏,这大多是用在一笔之末,指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主要笔画用藏锋时,副笔可用露锋。藏锋中显示笔力骨气,露锋时要丰实遒劲。­

关于中国书法的一点感想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书法作为汉字的表示形式,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融入了炎黄子孙的生活中。印象中我最早接触到书法的时候,是我小时候看我外公在家里写毛笔字。外公从十八岁的时候开始教书,毛笔字一直是他的特长,常常会有人拿上几张红纸,请外公写上一副对联或者几个大字。在外公的影响下,我的表姐也从小时候开始练书法。暑假去外公家玩,表姐在写毛笔字的时候,我也会学她拿一本字帖,用一只毛笔沾点墨汁在上面照着描红乱画一通。虽然我那时候什么也不懂,字帖粗糙的黄黄的纸张也一点都不吸引我,但是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书法在生活中也是挺常见的。岁数大点的人,喜欢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龙飞凤舞的毛笔字,给他们一丝心灵的寄托。在大厅大堂这些地方,中国人也往往喜欢挂上一副“厚德载物”以示家风端正。过年的时候,我们从小就知道要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见得多了,反而忘了这福字也是一个正正经经的毛笔字,忽略了福字的造型稳重、均齐、端庄及其蕴含的书法韵味。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

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08082832.html, 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作者:胡定义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中国国画与中国书法承载着华夏数千年文明的原始基因与古老的辉煌,当它从古老的中华文化源头走向现代的时候,与中华民族重新构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叙述不期而遇。文章对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影响方面做相关讨论,供文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关键词:国画书法;现代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4.1;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14-01 一、前言 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做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中国早已渊远流长,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因它们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所以使之矗立于世界之林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处处彰显着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用笔同出一源,书法于以绘画特别的基础,当中蕴含的绘意修养对于书法也十分重要。书法水平的高低通常也可以在笔墨的文化含量方面反应出来。而反过来说,好的书法又得益于绘画当中美的意念的助力。 二、中国早期绘画与书法的关系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同为中国的民族文化,根植于华夏文明古老的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单纯的拘于形似,而是更注重和强调神似。通常以毛笔、宣纸和水墨为材料,自由而大胆地构建了独特的思维想象力,不拘于时空的限制,创造出具有丰富想象力和高度概括力的作品。这种巧妙的手段与高深的技巧,使得中国传统的绘画与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时而传神,时而行云流水,两者的精髓来自于一种意境的体现,几千年来被人们视为向往和追求的境界。意境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但对它的描述一直也不能很具体,笼统的说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而且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当中的文化元素对现代的设计方面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大多数的中国设计师都追随以意境为核心的设计理念,这是传统文与现代的文化碰撞,为处于现代的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颖的成果和欣喜的结果,这些现代艺术品无不具有深厚的东方底蕴和特色。 三、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1.绘画与书法是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生活可谓物欲横流。在利欲熏心的情形面前,人们极为迫切地在探索一种宁静的、淡雅的生活及休闲方式,使自己沉静下来。因此,绘画和书法这种蕴含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艺术元素的表现形式成为众人的首选,使人们感受到其中乐趣的同时也起到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

浅谈书法发展与练习

美丽宁夏文化建设 ——业余党校调研报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字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长时间靠打字交流的社会中,汉字书写渐渐被忽视,国民书法水平也直线下降。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因素导致了国民书法水平陷入低谷。在几年前韩国“书艺”申遗事件的出现,引发了社会高度重视,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拯救汉字书写,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随着国家近两年的政策调整,汉字书写逐渐得到重视,但提升不大。为解决这一现状本组展开了关于美丽宁夏汉字书写的文化建设调研活动。 关键词:每况愈下书风书法观念影响因素阻碍时代中学生 一、书法状况 (一)书法水平良莠不齐,整体处于低谷。 经过调查了解,我没发现大多数学生和部分老师对书法的认知处于一个较低的高度,他们对书法家的了解不过是王羲之和颜真卿;对于书法作品的认知无非是兰亭序;对于书法理论的学习不过是永字八法。对于书法理论和书法历史的了解,是衡量一个人书法水平的重要条件,但是针对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数据来看,国民整体对书法历史及理论的了解程度是少之又少。同样的,人们的汉字书法水平也是每况愈下,据统计,在一份六十人的抽样调查中,仅有 2.4%的人字迹相对较好,61%的人字迹般中规中矩,而36.6%的人字迹潦草。可以说当今社会的整体书法水平可以说处于历史的低谷。

(二)书法风气不正,传统书法观念被挑战 中国书法协会楷书委员会推出“今楷”。2012年,旭宇先生被聘为中国书协顾问、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要职。下车伊始,他便组织委员会进行楷书改革,在大会上提出,要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书法。于是“推陈出新”,推出了“今楷”。按照旭宇先生的观点,今楷是将汉字点画线条进行了丰富和创新,既符合楷书要求又偏向于行书的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可快速书写,避免陷入汉字僵化的一种新的书体。然而该书体一出现,就被书法界人士和书法爱好者炮轰,引起了社会讨论。但是国家文化部并未对此作出回应,致使“今楷”扔披着文化创新的外衣,在书法界横行霸道。据当代书法家田蕴章先生讲,在关于今楷的讨论大会上,迫于上层的高压态势,部分书法协会会员对于今楷,可谓是敢怒不敢言。作为书法水平相当高的卢中南先生也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传统书法第一次收到了冲击。今楷被推行的原因,究其根本,乃是书风不正,对于传统书法并未做到真正的继承。委员会委员书法水平有待商榷,为创业绩,不择手段,曲解国家政策。 另外,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明星书法备受推广。自古以来,所有书法家的巅峰作品大都是在他们中老年时期完成的,他们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改正,靠着长时间的积淀才自成一体,从我们熟知的“蔡张钟王”再到唐代的“欧虞褚薛”,以及广为流传的“欧颜柳赵”,这些书法大家的黄金时期,都是在他们中年以后。历史上基本上没有出

左兵--浅谈书法创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浅谈书法创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前言: 今年,教育部发布文章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学习书法,并在学生中推广。社会上再次掀起了学习书法的热潮。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让它后继有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近日,在书法协会的活动中,许多人在进行创作时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细节方面,比如:结体、布局、章法、款识、用印方面。这些问题虽然不大,但是严重影响我们对于书法的审美。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从传统中来,有所创新故然是好,但是遵循一定的规则这是不容质疑的。对以上问题做以下浅谈。 一、什么时候进行创作 书法的学习一般分为临摹和创作两个阶段,有时这两个阶段没有明显的区别和界线。 无论是书法家还是书法爱好者都必须进入到书法创作这个阶段中来,这也是学习书法的最大乐趣之一。古人云:“先入帖,再出帖。”此言不假。任何人在进行创作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进行大量的临摹,尤其是古人的碑帖和作品。这是一个长期、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对一本碑帖或者作品达到相当熟练的时候,我们可以进入到集字的训练中去。用所学的碑帖中的字进行创作练习。这个阶段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书法学习就完成了,就学好书法了。我们还要上下求索学习同时代、同书体的作品和碑帖。给自己的创作加入新鲜的营养和血液,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我常说的写字好的人不一定成书法家,写字不好的反而有可能成书法家的原因所在。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书法家都经历“临摹---创作----临摹-----创作”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没有认真、扎实、刻苦的临摹,创作只是一句空话,没有创作的追求,临摹同样也失去了意义。至于临摹的方法,前人的叙述备矣,不在重复了。然而有一点必须记住: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去读帖,有时间就去,大有所益。古人读帖很认真。曹操常常将梁鸿的书挂在军中的帐子中,有空就读。钟鹞更是“坐则画地,卧则画被”。欧阳殉路中见到索靖的碑帖,展转赏读三日才恋恋不舍的离开。总之,读帖对于我们提升艺术鉴赏能力,锻炼我们的视觉记忆能力很有帮助。许多书法家的实践证明,读帖胜于临摹。但是切记:“先入帖,再出帖。”做到“临摹——创作-----临摹-----创作。” 二、书写工具的选择 书法创作离不开书写工具,我们熟悉的有文房四宝,那么我们该怎么去选择,有一定的讲究,书法家自然不必多说,对于一般书法爱好者来说我们应该知道。 首先,笔的选择,在几年来的书法创作中,以及采购笔的经验来说。我们一般认为还是湖南的笔好一些,但是随着近几年来,江西造笔事业的发展,江西的笔也有许多很不错。然而我们怎么挑选一支好笔,才是关键的地方。一般来说,就是一句话:尖要齐,肚要圆,笔竿要直,发开之后没有脱毛的现象,或者在书写后清洗也不脱毛。这样就可以基本算一支比较好的笔了。不必太过讲究。现在市场上这样的一支笔大概在几十到百元之间。当然有条件可以选择更好的笔,不过价格就高。好的书法家不必挑笔,但是有一支好的笔还是不错的,,就象好的武士有一件好的兵器,如虎添翼。 选择笔还要注意,根据自己喜爱的创作书体去选,一般行草书多用笔尖较长的,真、隶书、篆书,多用笔尖较短的笔。前者用弹性较好的笔,便于字的牵连。后者多用相对笨拙的笔,便于表现字的厚重、苍劲。此外,小字用娇小的笔,大字用提斗。 其次,墨水的选择也比较关键,古人用的墨水是先磨在用,一般比我们现在的墨水还好,但是我们现在很少有人在用了。众所周知徽州的墨最好,不必多说。但是购买容易买假的,我们在选购的时候可以借助嗅觉,,好的墨由于加入了松香,有一点清香。而劣质的墨则发臭。我们现在多用墨汁代替,方便。市场上好的墨汁有一得阁和曹素功,价格不高,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