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一、语言的社会性

社会语言学认为,应该从语言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语言本身存在方式的角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这里包含两层含义:

1、从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看,语言的生命取决于人类社会对它的使用。语言不仅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法国社会心理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梅耶认为,语言学是一种社会科学,要想了解语言的变化,就必须了解社会的变化。房德里耶斯指出,唯有研究语言的社会作用,才能懂得语言的本质。弗斯在继承了英国语言学历来重视语言应用研究传统的同时,深受英国功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坚持认为语言研究必须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在他看来,语言不仅有形式意义,还有情景意义,因此应当在社会环境中描写和分析语言。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弗斯的学说,建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功能、语篇、人际功能都与语言的社会环境以及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存在着密切联系。

2、从语言本身的存在方式看,不同语言学派有不同的认识。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具有社会性。但这里的社会事实非指语言和社会间的关系,也非指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内涵,而是抽象的、同质的社会心理系统,即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集体意识”,即索绪尔所说的“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真正对象是语言,而言语是无序的,“语言科学不仅可以没有言语活动的其它要素,而且正是没有这些要素掺杂在其间,才能建立起来。”但是,特定语言系统中每个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对每个社会成员是不是共同的,每个社会成员是不是同样掌握了语言系统中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即语言是不是一个抽象同质的形式系统。社会语言学认为,同一个语言社会中的成员,常常分属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因此掌握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有差别的,即语言是一个由符号的各种变异形式构成的系统。因此,语言的历时性变化不仅明显地表现在不同时代的语言使用者中,而且表现在同一代语言使用者甚至同一个语言使用者身上。可见,语言的历时变化不仅有语言结构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原因,而且与语言的共时变异有密切关系。社会语言学对语言的变异研究不排除语言变异的共时描写,

把语言事实(语音、词汇、语法等等)和社会事实(社会阶层、性别年龄、职业等等)联系起来,从中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目的是更全面地揭示语言结构、语言变异的特点。这样一来,复杂的语言变异现象由于跟社会结构联系了起来,因而便进入了一个有序的结构系统。

二、语言变异

1、语言的异质有序性。萨丕尔认为所有的语法都有漏洞,即语言的不规则性。布龙菲尔德指出,没有一个言语社团曾经是完全统一的。但他们把不一致的语言形式排除在语言描写和语言结构的分析之外。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和言语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任何一种语言都只能以言语变异的形式存在,而言语中的各种变异又和语言系统以外的某些因素有着规律性的联系,因此,表面上看来无序的言语变异形式就进入了有序的规则系列。如果语言是杂乱无序的,就会失去最基本的交际功能,如果语言是纯一同质的,就会导致语言功能的缺失。社会语言学把异质和有序结合起来,并作为语言系统的特性,体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结构观。

2、语言的变化和变异。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了语言发展变化的观念,但语言的变化总是要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如语音演变只在特定的地域和时间内起作用。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结构内部和社会外部两方面的制约因素结合起来,将变化和变异结合起来,有效地解释了语言演变的局限性问题。

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同质有序的,他们研究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时,主要侧重于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语言本身不是他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比如研究语音系统时,一般都以语音成分之间的对立作为基本原则,至于语音变异,只要不构成意义上的对立,或者说只要不与其它语音形式构成对立,不影响同质的语音结构系统,都可忽略不计。总之,系统是重要的,变异不计。索绪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变化没有目的性,和语言共时状态的系统性无法调和,必须排除在语言分析之外。社会语言学不仅将语言的共时变异和历时变化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建立了语言变化的解释机制。

3、语言变异的类型和成因。在社会语言学家看来,历时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共时的变异,共时的变异又体现了历时的变化。语言变异有语言结构系统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①内部变异指由于语言结构中某个或某些成分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现象,如汉语浊音

清化使大量同音词的产生,导致复音词的增加和声调系统分化。而且内部变异与外部因素有密切联系。②外部变异指由于社会因素而导致的变异现象,主要有:个体之间的变异,指说话人因社会特征的不同如性别年龄、阶层职业、教育程度等导致的变异,如“女国音”现象发生在女孩中;个体内部的变异,指同一个说话人因交际场合、交际对象、谈论话题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异;纯自由变异,不论社会特征、不论语体形式而发生的变异,这类变异的形成既没有合乎音理的语音条件,也很难说它们与不同语体或说话人的社会特征有何直接联系,这类变异现象值得注意的一是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社团中是否有区别,二是它们是否具有扩散的倾向,是否反映或预示语言中可能出现的变化。

从变异现象在语言社会中的功能看,变异或者可以是言语社团的象征,或者可以起到标记语体的作用,或者具有标记语言发展演变残迹的作用。

4、语言变异的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热衷于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建立语法规则,把变异作为例外现象置之不理。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依靠语言共时描写的成果研究语言中已经发生或者说已经完成的变化。马丁内(功能语言学家)虽对语言的社会环境方面有浓厚兴趣,但也只是采用经济原则来解释。社会语言学家不仅看到语言内部异质性的特点,并且找到了观察语言变化的有效途径。区分了两种变化类型:①自觉的(conscious),指语言使用者不仅意识到了语言的某种变化,而且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推动这种变化。拉博夫称之为“自上而变”(change from above)。②不自觉的(unconscious),指语言使用者并没有意识到变化的发生,拉博夫称之为“自下而变”(change from below)。

传统观念一般认为,语言创新形式的扩散大都是从上而下的,社会压力和羡慕心理使地位较低的说话人仿效地位较高的说话人;而地位高的说话人为了维护本集团的身份,则继续创新,甚至借用有权威的外国语。拉博夫认为,起变的集团未必都是精英阶层,大众未必都是追随高层。普通人的创新形式在当地人或同等人心目中也能显出威望,为众人所采纳。总之,不同的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标准和规范,语言的变异可能是由于标准体的权威价值与土话的同等价值之间的对立而导致的。由于不同的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标准和规范,因此标准变体的权威性和非标准变体的集团认同价值之间的对立是导致语言变异的重要因素。

关于语言变化及扩散方式,社会语言学家主要得出了以下五点认识:①一般情况

下,变化常常是从语言中已有的形式中产生出来的;②当一群人有意识或潜意识地以另一群人为榜样并且模仿他们的说话特点时,变化就产生了;③为显示或维护自己的身份特征并与其它社团集团相区别,说话人会有意强化某些变异形式或变异特点,如英国诺里奇市的男性偏爱当地方音并加以强化;④变化可能是通过偶然性的接触,从一群人传播到另一群人,如在交际中有意无意地兼容对方话语,导致学到了对方的一些发音特点;⑤典型的变化是按照“从一群人到另一群人”的方式传播的。

三、社会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索绪尔式的矛盾(Saussurian paradox)。索绪尔将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这一区分在有助于明确语言学研究对象、强化语言共时研究的同时,使语言学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领域的言语现象的研究。要全面研究人们的言语活动,就必须同时考察语言和言语两个方面,这样,研究言语活动与社会相关的一面(语言)的时候,只要观察任何一个人包括语言学家本人的言语活动就可以做到,因为索绪尔认为语言是潜存于每个人脑子里的一套语法系统,是一个内部有序的同质系统,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方面;而研究言语活动与个人相关的一面(言语)的时候,却要从社会环境中去观察,因为对于个人言语事实的获得,只能从许多个人运用语言的言语行为中寻找。这就是索绪尔式的矛盾。

有效地解决索绪尔式的矛盾,不仅关系到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对语言学的性质和研究范围的界定,而且直接关系到搜集语料的方法。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应当在社会环境这获取实际使用着的话语作为语言分析的材料,这涉及到:①怎样确定调查对象;②怎样与调查对象交谈;③怎样使谈话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三个方面不仅仅关系到研究者能否有效获得真实可靠的话语材料,而且关系到研究者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方式。

2、观察者的矛盾(observer’s paradox)。要想获得真实可靠的、正在被使用的语言材料,就需要进行系统有效的观察,而这种观察又常常导致说话人有意改变自己的话语风格或说话的注意力,使得观察者难以获取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可靠的语言材料,即为“观察者的矛盾”。为了克服这种矛盾,社会语言学家在注意访谈方式和技巧的同时,创造性地采用了各种有效的访谈法、观察法、社会网络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等等。要获取非正式(自然)语体,一个简便可行的方法就是改变说话人的注意力。所谓注意力是指,当被调查者面对陌生的调查者时,当调查者在一方倾听、记录或录制他的话语时,他常常会自

觉地使用比较正式的语体。对于怎样更有效地诱发被调查者说出自然的话语形式并无简单的定式。

3、现代方言地理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二者同样关注语言的实际存在形式和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异,并且也是以活的口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不同在于:①方言地理学主要关心不同方言在历史上的联系,古代语言在方言中保留的残迹以及方言形式本身和它们的历史来源。社会语言学则更多地关心特定时间内不同社会集团的实际话语状况,与这些话语状况相联系的各种社会因素以及它们是怎样制约人们的语言使用的。②方言地理学在研究方言时,常寻找典型的发音合作人,很少考虑发音人在不同交际场合、针对不同交际对象、为不同交际目的而产生的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在研究方言时,则总是在具有不同社会特征三人群中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广泛而客观地搜集有代表性的语料。③方言地理学的研究基本上是定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地域变体以及其它社会变体时一般都是以概率统计的定量方式来说明研究的结果。

4、事实决定理论。生成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这种能力对每一个正常人而言都是共同的。语言能力是本族语言人的语法判断能力,是在最理想的条件下说话人和听话人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因此要认识语言知识,就不能通过直接观察的途径,而是要借助于语言运用之外的另一种材料——语感,即语言的直觉。语感是指母语人的语言直觉或“语法判断”,即说话人对是否合乎语法、句子和句子关系的一种界定。由于语法结构具有同质性,语言使用者对自己的语言直觉是能说出来或可以观察的。因此建立语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语言直觉。“理论不为事实所决定”,生成语言学取舍分析方法的基本依据就是说话人的直觉或语感。拉博夫认为,直觉的问题在于:①是一种不可观察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②不能提供用以发现我们研究模式是否正确的有效途径;③语言学家的直觉脱离了普通人的直觉,因而靠不住。

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取舍、理论的建立,有赖于在社会环境中对充满变异的语言事实的观察,即社会环境中的语言事实决定了语言学家的分析手段和方法——事实决定理论。并确定了研究素材问题的三项应用性原则:①一致性原则。如果本族语言人之间对某个语法现象没有不同的判断,则这种判断可以作为语言描写的依据;②避嫌原则。如果本族语言人之间出现了差异,则不能作为描写依据。③表现原则。如果语言人的判断与

其语言表现不一致,就以语言人的实际语言表现为依据。

基于此,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其社会属性,而非个体属性,只有立足于言语社团才能系统全面地描写语言结构。个体不能作为语言数据的来源。在一个语言社会中,由于性别年龄、地位阶层、文化背景、价值观等等的不同,常常会导致语言表现和语言判断上的差异,这更能说明语言变异不是无规则的、任意性的变异,而是语言在社会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系统性分化。系统研究这些分化造成的语言变异现象,不仅对具体了解语言演变过程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结构系统本质的认识。

5、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社会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大体有两个层次,一是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主要有定量和定性之分;一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程序,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快速隐匿观察法、社会网络调查法、变语配对法、语义鉴别法等等。

社会语言学不仅重视田野调查以及真实话语材料的搜集,而且特别注重调查方式的科学性、材料搜集的客观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在定量研究方面,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和方言学家的出发点大多不会超出具体语言或方言的描写,由于其立足于语言或方言结构本身的描写和分析,没能在语言变量和社会结构、社会变异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无法获得正在发生的语言变化,更谈不上采用有效的量化方式解释正在发生的语言变化。社会语言学以有代表性的小样本社区成员的日常话语作为语言研究的切入点,这种会话语料既可以是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的,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方言之间的,研究者注重发现和描述同一社区中语言变量与社会结构、社会变异之间存在的量化关系,因此可以发现和捕捉正在发生的语言变化,而且可以有效地描写语言变化的规律。

在定性研究方面,人类学的社会语言学家、主要从事会话分析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是特定群体的成员,都必然要在具体的语境之中进行交流。在这些交流活动中,社会文化因素和语法词汇等因素共同制约着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互动社会语言学以差异性为立足点进行情境解释,认为言语交际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对各交际点上的说话人意图作出推理。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交往背景不同,因此除了其它方面的差异之外,进入会话推理的预设及其在会话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方式也不同,由此可看出语言运用与社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这样,就不能把单纯地差异性看作是某些来源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别,或不同语言系统间语法语义的区别。这样,

社会语言学家就需要采用一些能够应用于所有情境的、不必对语言和文化背景做同质性预设的分析方法。如果说社会语言学的经典范式“变异研究”更多的是探讨语言变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共变关系,具有微观研究的特点,那么,互动社会语言学则以言语交际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言语交际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共变关系,更多地具有宏观研究的特点。

四、社会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

1、从语言观和方法论上看,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是理性主义的,语言本身是一个高度抽象的系统,假定有一个纯净齐一的语言集团,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拟想中的人(an idealized man),即假设的理想说话人。理论的构建以演绎得出。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真实的社会不是均匀纯一的,要研究社会的、真实的、相互交谈的人的言语,因此,社会语言学特别重视各类语言变体的调查研究。

2、从研究对象方面看,生成语言学重点研究语言能力,生成语法是对语言能力的形式化描写,即用一套公式把语言能力的内容表达出来,最终目的是弄清人类的认知系统、思维规律和人的本质属性。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语言运用,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不仅具有先天的准备学会任何语言的“语言习得机制”,而且还应当包括语言运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什么时候说、跟谁说、说什么、用什么方式说等等。语言模式必须包括交际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内容,海姆斯将这种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称为交际能力,目的是把语言结构、语言运用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总之,社会语言学考虑的是言语而不是语言,是功能而不是结构,是语境而不是信息本身,是语言的得体而不是语言的任意性。

3、从从研究方法看,生成语言学重演绎法,数字化,社会语言学特别强调通过田野调查获得日常生活中自然使用的第一手语言材料,要求这些材料具有可验证性,并且注重对材料作出定量分析。两派的研究方法各有长短,均出于研究目的的需要。

五、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1、从语言观上,可将之归入功能学派。强调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语言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对应规律和共变关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从方法论上,与形式语言学的共同点是,不仅具有鲜明的实证主义色彩,而且有追求形式化的倾向(至少是城市方言学派或语言变异研究具有追求形式化的倾向)。与功能语言学的共同点是强调语言形式的解释,

这种解释既有语言功能方面的,更有社会动因方面的。

2、社会语言学的特殊性表现在:①具有广泛的学科包容性。一方面,具明显的功能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与比较典型的功能学派相比,又有新的立足点。如语用学立足于语言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注重语用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立足于探讨形式和意义的关系,这种语境和语篇分析;认知语言学立足于人的心智,从人的基本认知能力出发,通过概念结构的分析,解释语言的结构。②理论的多元化。一面是社会性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的行为科学理论,一面是语言学理论。导致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手段的互异性,因此很难在学科内部产生一种普遍的理论指导模式。

范国强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在语言研究中占有方法论上的优势。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两个方面对《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展开评述。调查统计、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立足于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对汉语词的研究很有价值。 标签:汉语词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公众语感 近读江汉大学王立教授的《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汉语词》),感觉耳目一新。虽然此书出版已近五年,但仍有进一步推介的必要。这本著作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语感角度对汉语词进行了相关调查和研究。对汉语的基本单位“词”的研究,正如胡明扬先生所言,“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老大难问题”[1]。虽然我们已把“词”作为汉语语法的基本分析单位和基本应用单位,但对词的概念界定始终没有完全明晰起来。王立先生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公众语感,为汉语词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也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本土化的一个成功尝试。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将汉语词的百年研究历程分为“汉语词观念的萌发——形成——确立——传播——深化”5个时期进行考察。第二章简要阐述了“从语感的角度认识汉语的词”的研究思想是如何获得的,对“语感”“语感测量”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5次语感测量的实例,着重介绍了语感测量的工作程序。第三章至第七章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展开,是语感测量的整个研究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在解决语言问题上的独特价值,可谓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八章是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汉语的“词”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这一结果将带给汉语研究一个怎样的启示。 这部研究汉语词的学术专著,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是很应该引起注意的,即调查分析、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立足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 一、可取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定量研究 对于语言本体研究来讲,不同的方法论反映了不同的语言观。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调查分析、定量研究,是多视角的、动态的。对汉语语法进行多视角、动态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并成为当今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门话题。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提出的定量研究模式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影响至今,而调查分析就是对定量研究模式的实践。拉波夫主张把语言放在语言集团的场景中进行研究,语法问题也不例外。例如,他认为对变项X属于语法Y还是语法Z的问题,要根据整个言语群体而不是根据言语个体进行判别。《汉语词》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研究模式。正如王立在书中所言,“对词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把寻求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研究放到汉语使用的大背景中去进行,看看存在于汉语社团成员头脑中的基本语言单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2009年9月 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September2009 V o.l32N 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苏晓军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 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SU X i aojun (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 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 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 1.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1. What is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答:广义的把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语言的都看成社会语言学等等范围,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等。狭义的是研究语言使用中的变异现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异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具体来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语和土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最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会语言说的研究会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同时也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Generalized to stud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the language areas are regarded as social linguistics, etc。Such a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psychology, geography,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 on. Narrow the variation in use of language phenome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Variability refers to the change in language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use of different language variants shown. Specifically, social linguistics includes: (1) The languag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such as two-word system status, bilingual, multi-lingual or multi-dialect situation; (2) variations in various languages, including regional dialects and social dialects, standard language and dialect, formal and informal language body language bod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3) The conversation scenarios and se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de and the Code Sele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4) Social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or language groups on evaluation and attitude variations and the resulting social effects; (5) The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asons, as well as language contact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way of language and law,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 is constantly extending the scope; I believ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社会语言学

An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Female Language 1401 全雪萍1430100137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f gender language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ly as 1922, Jens Otto Harry Jesperson has specially opened up a chapter of “ The Women” in his book Language, which discusses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Since the 1970s, some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Lakoff , Trugill and others advanced the study to systematize the study of gender study.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ies of “female language” are increasing in many magazines and books, which draws much attention. Many researchers have almost reached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women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Crosby and Nyquist got the conclusion from their studies: the so-called female language is not existed since women are born, but this kind of language reflects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always put the female in this position that is hard to change. In our society, the female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ck of social status. In this paper, I will start from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and simply discuss the factors of its formation. I.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Many observers believe that men and women are differen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female language exists in any language a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Men and women have different choices in expressing ideas when they use the same language. For example, abstract nouns have gender differences in grammar, men call women as “ feminine”, while women call men as “masculine”. The education received by women is that they tone should be soft when they talk; do not refute others; be gentle and modes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void arbitrary or offending others; be aware of overconfidence.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can be summarized from following aspect:the choice of words, the choice of syntactic and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1.The choice of words Both men and women have their partial words, which can be said tha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words have been given the label of “feminine” or “masculine”. Men don?t use( scorned, unwilling to use) some peculiar words in female language that is “ feminine” words. At the same time, women also avoid the “ masculine” expressions. Women often express their feelings without control, they like exaggeration when they talk, so they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oosing words: 1)Like using exaggerated adjectives, such as divine, charming, cute, gorgeous, heavenly” and so on. Men sometimes also use these words, but they rarely use these words to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in terms of tradition. “ What a divine idea!” obviously comes from a woman?s mouth. 2)Like using some degree adverbs to emphasize, also like choosing some adverbs to strengthen adjectives, such as “ so” “quite” etc. Lakoff( 1972) and Tarone (1979) prove that men like using “very” and “really” while women like using “so”. 3)Are good at using some color words, especially some rare color words, such as “ lavender, magenta, aquamarine”.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三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三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三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可以归纳出某些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B)A. 非标准性 B. 独立性

C. 非历史性 D. 短暂性 2.社会语言学是(A)。 A. 从社会研究语言 B. 从语言研究社会 C. 从社会研究社会 D. 从语言研究语言 3.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A)。 A. 哈佛·丘里 B. 韩礼德 C. 拉波夫 D. 布莱特 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用“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来概括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A. 克里斯特尔 B. 布莱特 C. Nessa Wolfson D. 乔姆斯基 5.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A)。 A. 语言运用 B. 语言转换 C. 语言变异 D. 语言使用 6. 社会语言学家用(C)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A. 变化 B. 变动 C. 变异 D. 改变 7. 社会语言学是(B)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8.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A)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 A. 变体 B. 本体 C. 客体 D. 受体 9. 现代语言学的鼻祖是(A)。 A. 索绪尔 B. 布龙菲尔德 C. 乔姆斯基 D. 拉波夫 10. 从本质上讲语言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是(C)的符号系统。 A. 系统性 B. 交际性 C. 工具性 D. 阶级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社会语言学总结

社会语言学总结 1.定义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German Llamas & Peter Stockwell, 2008) 社会语言学研究“什么人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费什曼Fishman,1972) 简而言之,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详而论之,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二是社会语境。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杨永林,2001)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查语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社会语言学即联系社会与语言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Hudson 系统研究语言形式同其社会意义相互之间关系的学说(心理学)Ervin-Tripp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那些只有通过社会及语境关联因素才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特性。 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系统、言语行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祝畹瑾 2.学科性质 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边缘”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边缘学科”(陈原,1983:1);(2)“应用”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 化共存的一门应用学科”(陈建民、陈章太,1988);(3)基础学科说,这是针对“应用”说提出的,认为社会工程属于社会语言学的应用,应该纳入“应用语言学”,与其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一门应用学科,不如把它看成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郭熙,1999) 我们认为:边缘学科的提法符合社会语言学学科产生的历史,也符合社会语言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语言学生存发展的基础。(苏金智,2004) 3.研究内容、范围 从研究方向上说,社会语言学可分为理论与应用两大部分。 理论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问题是,在考察语言变体和言语群体结构相关性时应当采取什么模式与方法,并为交际能力的讨论提供一种普遍性的解释; 应用社会语言学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考察隐藏在语言使用不平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含义上,尤其是在法庭、医院、学校这样一些涉及语言使用问题的公众生活领域(Romaine,1994;转引自杨永林,2001) 从观察视野上说,分为宏观和微观。 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社会的语言社会学”(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或“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是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起点,,同时将语言作为研究不同社团组织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关注整体性、全局性的语言问题,如双语、多语、语言态度、语言维护、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教育等宏观问题。 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为“语言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2002年3月 第34卷 第2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 onthly) Mar.2002 V ol.34N o.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 西南师范大学 文 旭 提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0429(2002)02-009028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参见文旭1999,2001)。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观”。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cognitive realism)的承诺,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换句话说,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兰格克(https://www.360docs.net/doc/50906926.html,ngacker)、雷科夫(G. Lakoff)、比尔沃思(M.Bierwisch)以及赫德森(R.Huds on)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 ord gram2 ? 9 ?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一、语言的社会性 社会语言学认为,应该从语言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语言本身存在方式的角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这里包含两层含义: 1、从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看,语言的生命取决于人类社会对它的使用。语言不仅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法国社会心理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梅耶认为,语言学是一种社会科学,要想了解语言的变化,就必须了解社会的变化。房德里耶斯指出,唯有研究语言的社会作用,才能懂得语言的本质。弗斯在继承了英国语言学历来重视语言应用研究传统的同时,深受英国功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坚持认为语言研究必须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在他看来,语言不仅有形式意义,还有情景意义,因此应当在社会环境中描写和分析语言。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弗斯的学说,建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功能、语篇、人际功能都与语言的社会环境以及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存在着密切联系。 2、从语言本身的存在方式看,不同语言学派有不同的认识。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具有社会性。但这里的社会事实非指语言和社会间的关系,也非指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内涵,而是抽象的、同质的社会心理系统,即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集体意识”,即索绪尔所说的“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真正对象是语言,而言语是无序的,“语言科学不仅可以没有言语活动的其它要素,而且正是没有这些要素掺杂在其间,才能建立起来。”但是,特定语言系统中每个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对每个社会成员是不是共同的,每个社会成员是不是同样掌握了语言系统中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即语言是不是一个抽象同质的形式系统。社会语言学认为,同一个语言社会中的成员,常常分属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因此掌握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有差别的,即语言是一个由符号的各种变异形式构成的系统。因此,语言的历时性变化不仅明显地表现在不同时代的语言使用者中,而且表现在同一代语言使用者甚至同一个语言使用者身上。可见,语言的历时变化不仅有语言结构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原因,而且与语言的共时变异有密切关系。社会语言学对语言的变异研究不排除语言变异的共时描写,

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并将语言当做社会现象考察。[1] 中文名 索绪尔 外文名 Saussure 概况听语音 在当前中国,“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等有相混的地方,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为好,给“社会语言学”一个较为固定的内涵、一个较为稳定的外延,不能作为一个“漫无边际”的“糊里糊涂”的概念。 社会语言学在当前中国,主要是一些研究方言学的学者在做,或者说是一些学者从方言学的领域中转移过来的。这有一定的原因,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民俗之间,等等,本来就关系较为紧密,这也是促成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的一个原因。

社会语言学将从以下两个领域进行探索: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引起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语境的变化对语言要素的影响。 第二,从语言(诸因素)的变化探究社会(诸因素)的变化。 在第一个领域中,社会是第一性,社会有了变化,才引起语言的变化。在第二个领域中社会仍是第一性,但未会有像语言相对论者所认为,有什么模式的语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或者社会文化。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是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似乎指语言是一个变数。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2] 代表人物听语音 索绪尔 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他认为Language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Langue)即平时人们研究的语言系统或是总结语言的使用,例如语法,句法,词法等; 另一个方面便是言语(Parole),即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当代的使用偏好,与当代社会相关联的研究方向。 但并未得到当时学者们的重视。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 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即下图方式: 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社会语言学研究 文化·色彩·思维篇

《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序言 桂诗春 作为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的姐妹篇,杨永林教授又呈献另一佳作《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嘱我做序,欣然应命。 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相辅相成,有着深厚的联系;而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正是这种联系的见证。我国秦始皇实行“书同文”以统一大业,西汉杨雄做《方言》,以记录汉语词汇在地理上的差异。从清末开始的汉字改革和1919年“五四”白话文运动,既是社会的需要、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语言学的存在与发展的范例。在西方,19世纪末的方言地理学和20世纪初的人类语言学,文化语言学i也在考察语言和社会、民俗、文化、地域的关系方面取得辉煌成果。这些姐妹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研究目标和领域,但却对社会语言学在上一个世纪的60年代作为一门科学的出现,起了催生作用。 我自上一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接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几门新兴的语言学科。当时看到的第一本书是Halliday等三人所写的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1964),这本书以语言教学作为出发点,谈到了一些新兴语言学科对改进语言教学的一些启发。Halliday本人是一位功能学派的语言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书中谈到不少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振聋发聩,惹人深思。几年后,我有机会赴英作短期学术访问。到过英国一间综合中学(即有别于私立的贵族公学的普通中学)去听了一堂高中毕业班的英语课。教师上课先放几段录音,其中有丘吉尔二战时期的一段炉边谈话、一段牧师的布道文、一段家庭妇女逛市场的谈话、一段女售货员在柜台边上的讲话。然后让学生根据说话内容来判断说话人的身份、职业、文化水平和地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根据说话的语言特点来进行讨论,热烈而生动。有根据谈话的内容者、有根据所用的语体者、有根据说话人的方音者,最后都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当时我感到很新鲜,向授课老师刨根问底,因为在我的想象中,毕业班的英国学生上英语课应该都是学较高深的英国文学作品,不会再学母语的使用。他送了一本详尽的教学大纲,我一看,书名为Language in Use,而主编就是Halliday。事隔30多年后,我于去年又在广州见到他,承他告诉我编写教学大纲的背景:当时英国政府有鉴于应用语言学的进展,成立一个包括语言学家和中学教师在内的规划小组;以他为首,专门研究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对改革母语教学的启发,教学大纲便是大家研究的成果,并付之实行。我想这和上面提到的那本专著不无关系。 但是就我而言,经过这些初步接触后,却没有在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在社会语言学上面,因为我觉得研究社会语言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去开垦象美国语言学家Nida所说的中国这片社会语言学的处女地,而我却没有这样的条件。不过我始终是关注着这块热土,希望有更多的有心人去耕耘,因为有些学术问题(如语言和思维)是共通的,不同学科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问题而已。 杨永年教授正是在社会语言学的这片热土上辛勤劳作的垦荒者。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在中国人使用颜色词的社会性差异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成果。经过了15多年来的努力,他坚持自己所提出的“宏观控制,选准热点,知难而进,谈深谈透”的研究方针,在语言功能、文化、思维、称谓、性别、颜色等方面开展了原创性的研究,荦荦大端,使人

社会语言学(陈原)

《社会语言学》书评 【摘要】陈原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对其《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续篇和发展,是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言现象的专著。该书以现代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该书主要围绕着“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和“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这两个主题展开论述。论证有力,材料丰富,部分观点新颖独到。对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社会、语言、变化 陈原的《社会语言学》是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言现象的专著。与往常很多语言学著作的枯燥晦涩不同,这部作品是作者为非语言专业的读者而作,跳出了传统语言学和教科书式表述的框框,因而深入浅出,阐述学术问题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该书以现代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交际工具、思想的直接现实、信息载体兼信息系统为出发点,对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该书第十章“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与第十一章“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是全书论述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照我的理解,这门学科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①最后简单地提及模糊语言的问题,另外对《社会语言学》也有所补充。 一、社会语言学的定义 由于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兴起的时间不长,而且处在不止一种学科的邻接境地,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或范围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界说。 关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者在书中仅对美国语言学家布赖特在《社会语言学》中提出的“共变论”②展开了讨论,避免对各家定义逐一介绍的繁复,观点鲜明。“共变论”的主要意思是说语言和社会一样都是变数,并且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社会的变化会引起语言的变化。而社会语言学正是研究这两个变数的相互关系。与传统语言学着重解决语言本身构造和语言本身诸要素的规律研究不同,社会语言学更注重研究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中语言的运动过程。 二、社会语言学的出发点 与很多同类的语言学教材一样,该书前四章也逐一介绍了社会语言学的出发点,分别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信息载体兼信息系统” 1、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人类的语言是有意识有语义的。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不仅是表达感情的信号,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语言本身更多是逻辑推理的产物。因此,语言学不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不是一种生理现象。 在论述语言不是一种心理现象时,作者是这样说的:“人碰到一种能引起强烈心理活动的场面(例如恐怖场面)时,并不一定导致语言活动,心理活动不能导致语言活动,语言从而很难说是一种心理活动。”我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心理活动不一定导致语言活动”,“不一定”是“不确定,但有可能性”的意思,然而作者在后面的论述中却否定了这种可能性。我认为可以说是“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活动。” 在这里,作者还反驳了波格丹诺夫《社会意识学大纲》中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而存在的观点。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社会意识形态,但就语言而言,没有一次社会大变革带来了语言上的巨大“革命”,而是代代相传,为新的社会制度服务,其中发生的变化对整体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社会革命不能改变语言,因此语言是而且只能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为社会(社会成员)服务的工具。

社会语言学

基础知识类: 语体的分类 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如:ladys and gentlement),书面语体又分为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和事务语体(通知、报告、批复,应用文写作课上讲到的公文的专门用语(如“根据”、“遵照”、“依照”、“按照”、“本着”等。)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谐音禁忌 任何一种语言都会有一些人们避免说的东西。大家不说这些东西,并不是因为无法称呼,而是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去谈它们,这就是禁忌语。 1、生活中谐音禁忌,如: 梨(男女朋友忌分梨吃,会分离)。 钟(送礼忌送钟,因同送终)。 伞(送礼忌送伞,会分散)。 苹(绍兴人 "苹果"与 "病故"同音,故探病忌送)。 桑(门口忌种桑树,家中会有丧事)。 缎子(寿衣不用缎子,音同断子)。 舌(同赊本之音)。 2、方言谐音禁忌中,中国各地方言文化皆有不同,所产生的禁忌心理也互相有所不同,如: 广州话:猪肝(干)说成猪润、猪舌(赊)说成猪利。 绍兴话:"鹅"与"我"同音,故不言杀鹅(我),而以杀白狗来代替。 了解香港的“两文三语”政策 香港政府在1997年回歸後,推行「兩文三語」的政策,「兩文」就是中文和英文;「三語」就是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

了解马来西亚境内流行的语言或方言 北马福建话印尼语客家方言客家话巴利马来语新马华语槟城福建话泰米尔语马来西亚英语马来西亚华语马来语 了解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国家的通用语及国家的通用文字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现代汉语(普通话) 国家通用语(国语):现代汉语(普通话) 国家通用文字:规范汉字(简体字) 掌握语码转换、双语现象、语言规划、言语交际能力、语言替换、洋泾浜语、言语社区等概念。 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语里采用两种或以上的语言变体。语言变体不仅可以指不同的语言,也包括同一种语言中的不同方言,或者是语言不同的语体(如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说话人出于不同的原因在这些语言和语言变体之间转换。 双语现象 双语现象有社团双语和个人双语之分。社团双语是指在一个语言社团中通行两种(或多种)语言。个人双语是指某语言社团的一些成员,能讲两种或多种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 ①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 ②外语教育。 语言规划 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与管理,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