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干语亲属称谓语研究

东干语亲属称谓语研究
东干语亲属称谓语研究

东干语亲属称谓语研究

摘要:亲属称谓语是以本人为中心而确定的亲族成员与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的反映。东干语是我国晚清时期回民起义失败后,被迫迁到中亚境内的回民义军幸存者所使用的陕甘等地的方言,它独立发展一百余年,受到了俄语、突厥语、波斯语等多种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亲属称谓系统。此文用描写和分析的方法从宗亲、外亲和姻亲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描写,并进一步总结东干语亲属称谓语词汇的总体特点和语法特点。

关键词:东干语亲属称谓语系统词汇特点形态特点

目前,国内对东干语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专门研究的著作或文章,但在有关书籍或文章中有所涉及。著作如林涛教授主编的《东干语调查研究》第八章第九、十节介绍了有关亲属和称谓语的词汇。期刊论文也有对亲属称谓语的介绍,如《东干文与东干语》(丁宏)在介绍东干语的特点中描写了名词中的称谓语特点。此文的东干语亲属称谓语语料也主要来自于上述著作和论文。东干语的研究概况使其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将进一

步促进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友好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研究东干语言将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更好地发展。其次,中亚东干语在发展的过程中独具特色,既保留了旧有的明清西北方言的主体,又吸收和借鉴了俄语、突厥语等外来语,在语言研究方面潜藏着巨大的研究价值,是研究近代汉语和西北方言的重要资料。

一、东干语亲属称谓语概貌

亲属称谓语是指具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人的相互

称呼,是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我们采用两分法将亲属主要分为血亲和姻亲,本文又根据与自己是否属于同一姓氏把血亲进一步细分为宗亲和外亲。在东干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家族是由同出一源的七代亲属组成的,因此研究范围只涵盖以自己为中心,下三代到上三代以内的亲属称谓。

(一)宗亲:指与本人有血缘关系且属于同一姓氏的亲属,包括直系宗亲和旁系宗亲两部分。

1.直系宗亲:指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且同姓的亲属。如下表1:

2.旁系宗亲:指与自己有间接地血缘关系且同姓的亲属。如下表2:

(二)外亲: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但不同姓的亲属。如下表3:

(三)姻亲:指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具体分为血亲的配偶,即宗亲和外亲的配偶;配偶和配偶的血亲,即丈夫(妻子)及其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1.血亲的配偶。如下表4:

2.配偶和配偶的血亲。如下表5:

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如下表6:

(四)其他称谓语

其他的有对小孩的爱称,如:гуэгуэp乖乖儿、дaндaнp蛋蛋儿等。

二、东干语亲属称谓语词汇特点

(一)汉语西北方言词语是东干语词汇的主体

东干语亲属称谓语来源于我国晚清时期的西北回民汉

语方言,其最大特点是词汇中存在着丰富的西北方言词汇。东干语中的大量词汇在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陕甘等地的方言中广泛使用。如:太爷、太奶、外爷、外奶、达达、大妈、姨娘、婶婶、姑父、姨父、老汉、大儿、二儿、碎儿等。

(二)借用外来词

东干人是指19世纪晚期被迫迁到中亚地区的我国西北回民。中亚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突厥汗国统治过,在此之后伊斯兰教传入中亚,到19世纪末俄国人成为中亚的统治者。东干人受到了伊斯兰文化、俄罗斯文化和突厥文化的影响,由于多元的文化基础,使东干人的语言词汇呈现出多语的现

象。如:东干语亲属称谓语中对哥哥的尊称“阿勒该”和指谓连襟的“巴家”都受到了突厥语吉尔吉斯语的影响。

(三)古代和近代汉语词汇的保留

东干语亲属称谓语中有一些经常使用的词语完整地保

留了我国古代汉语词汇。如:

1.对岳父的称谓“外父”。“外父”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梁章钜《称谓录》引《潜居录》:“冯布赘于孙氏,其外父有烦琐事,辄口:`‘俾布代之’。”①

2.对岳母的称谓“外母”。“外母”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元时期,如《警世通言》卷二十:“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押赴市曹处斩。”②

3.对父亲的称谓“达达”和“老子”。“达达”这一称谓大约出现在明代,如《金瓶梅》第二十六回:“妇人……说道:`我的亲达达!……放他出来。”③“老子”一词见于南北朝时期,如《宋书》卷九十一:“孙恩之乱……‘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老子不惜死,乞活此儿。’……”④

4.对舅母的称谓“妗子”。对“妗”的称呼出现于宋代,如《集韵》:“俗谓舅母口妗。”⑤

5.对妯娌的称谓“先后”。“先后”之称大约见于汉代,《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于先后宛若。”⑥

三、东干语亲属称谓词形态特点

词的形态分为两种:一是构形形态,例如重叠,一是构词形态,例如附加。

(一)重叠。东干语亲属称谓语中一部分单音节名词多采用重叠的构形方式。如爷爷、奶妈、把把、拿拿、达达、妈妈、爸爸、婶婶、芽芽、姑姑、舅舅、公公、婆婆、哥哥、嫂嫂、姐姐、妹妹等。

(二)附加。东干语亲属称谓语中有些词用附加的方式构词,在词根上添加词缀,构成派生词。词缀加在词根前面的叫前缀,加在后面的叫后缀。

1.前缀:东干语亲属称谓语中的前缀主要有“阿、老”等。

(1)阿[a24]:在东干语亲属称谓语中添加前缀“阿”而构成的新词带有亲切感,如“阿爷、阿奶、阿达、阿伯、阿姐”等。

(2)老[l 51]:词缀“老”添加在“哥、姐”一类亲属称谓前表示小称,“老娃子、老姑、老哥、老哥子、老姐、老姐儿”是东干人对最小的孩子的叫法。 2.后缀:东干语亲属称谓语中的后缀主要有“子、儿、娃子”等。

(1)子[?ts ]:词缀“子”一般添加在“哥、姐”一类词的后面,如“哥子、姐子”。

(2)儿[? r]:东干语亲属称谓语中添加后缀“儿”带有

亲近感,如“娃娃儿、蛋蛋儿、乖乖儿”。

(3)娃子[?va?ts ]:东干语称谓词后加“娃子”,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如“男娃子、女娃子、儿娃子”。

四、结语

此文对东干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做了较为全面的描写和

分析,首先对东干语亲属称谓语语料进行了搜集,其次,从宗亲、外亲和姻亲三个方面对其亲属称谓语系统进行了展示,有助于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最后,对东干语亲属称谓语词汇的总体特点和具体的构词构形方式分别进行了概括和

分析。但亲属称谓语系统纷繁庞杂,语义错综复杂,包括语言、文化、社会、历史、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综合、全面的研究,而此文所做的工作少之又少,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去探究。

注释:

①③⑤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暨南大学,2001年。

②冯梦龙:《警世通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184页。

④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975、2248页。

⑥司马迁著,金源编译:《史记?本纪》,西安:三秦出

版社,2008年,第254页。

参考文献:

[1]丁宏.试论东干人语言使用特点──兼论东干语与东

干文化传承[J]. 民族研究,1998,(04).

[2]范丽荣.庆阳方言?H属称谓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3]海峰.东干语研究概况[J].语言与翻译,2002,(03).

[4]海峰.中亚东干语的语言学价值[J].新疆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5]海峰.中亚东干语言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

[6]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D].暨南大学,2001.

[7]林涛.东干语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林涛,惠继东.东干语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西夏研究,2015,(03).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