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光与热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光与热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光与热教科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对于放大镜有所了解,但对于凸透镜和凹面镜的工作原理是不懂的。

教学准备

1、教具

一面凸透镜、四面小镜子、一个温度计、一盒火柴、一个排插、两个灯座、一个100瓦和一个15瓦灯泡,相关课件等。

2、实验

组织一部分学生测量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光的亮度和温度。

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节回顾。(复习提问)

谈话: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喜爱科学。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无处不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拿光这种物质来说吧,这里面就有许多科学,好,现在就之前学过的内容考考大家。

出示课件(考考你)

1、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以直线传播的。)

2、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

3、光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

4、什么叫反光?(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

5、反射光是怎样传播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二、讲故事,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里面也有科学,看看谁能发现里面的科学。(师讲述如下故事)(课件出示图)

一支探险队到雪山上去探险,在经历了雪崩等困难之后,队员们都幸运地活了下来,却被困在了雪山上,上不去也下不来,面临极其危险的境地。最可怕的是,他们没有了引火之物,打火机、火柴都已丢失,当时已是零下30度的低温。寒冷、饥饿再次给他们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一个探险队员忽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到了一块冰块,磨成个凸透镜的样子,放在太阳下,慢慢地干草燃烧起来了。数天后,他们成功获救了。

想一想:故事中,干草是怎么燃烧起来的呢?这里边就有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干草是怎么燃烧起来的。

出示课题——光与热

三、讲授新课。

1、再考考你们(出示课件):

光是怎么来的呢?(光是由光源发出来的。)

2、介绍热光源和冷光源

热光源在发光的同时发出热量

光源(阳光、蜡烛等)

冷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不发出热量

(萤火虫、水银灯)

3、引入本课主题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那么,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4、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课件出示)

1)中午阳光强,温度就……

2)阳光下热,背阴处就凉快。

3)发光很亮的电灯泡,靠近它……

5、再次思考:(课件出示)

光的强度与温度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做实验)

6、实验一

点亮两个不同功率的灯泡,一个大功率100瓦,一小个功率15瓦。把手靠近两个灯泡,看看两个灯泡是不是一样热。

得出什么结论?(灯泡越亮,发出的光越强,手靠近时感觉越热。)

7、实验二(组织学生课前实验,记录结果,课堂上汇报。)

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纸上,观察,比较用一面镜子和用多面镜子,反射光的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测量纸上的光斑处的温度,比较一下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根据上述数据绘制柱状图

从数据中分析,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有

什么关系?这个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之前的想

法吗?

8、小结。

光的强度越大,温度就越高。

四、介绍凹面镜和凸透镜

太阳是地球上最干净最环保最大的光源,如果能把太阳光会聚起来,那将是一个巨大的热源。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光聚集起来吗?

人们很早就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介绍凸透镜聚光原理

2、介绍凹面镜聚光原理

在一开始时讲的故事中,干草是怎么燃烧起来的呢?这里边有什么科学原理?现在大家知道了吗?

(利用凸透镜把太阳光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从而使干草燃烧起来了。)

五、介绍凹面镜和凸透镜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部分,看看镜和凸透镜的应用课本里介绍了哪些?

(课件出示图片)

1、太阳灶应用。

2、用凹面镜取得奥运会圣火火种。

3、科学家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1、懂得了光越强,温度越高。

2、知道了凹面镜和凸透镜可以聚光形成高温。

3、还知道了太阳灶的工作原理。

七、拓展延伸

太阳能是地球上最干净最环保最多的能源。太阳能的利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广泛。大家都知道太阳能的哪些用途呢?

(学生回答,老师课件出示)

1、太阳灶

2、太阳能热水器

3、太阳能制冷空调

4、太阳能热电站、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熔炉、太阳能海水淡化器等

利用教具演示“太阳能电机”(微型)工作原理。

八、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一)判断

1、向阳的一面比背阳的一面温度高。()

2、所有的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产生热。()

3、可以用放大镜和望远镜对着太阳看。()

4、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5、在我国,人们很早就会用凹面镜取火。()

6、太阳灶是利用凸透镜的原理制成的。()

7、只能用凹面镜来取火,凸透镜不可以用来取火。()

8、强光携带的热量比弱光携带的热量多。()

(二)选择填空

1、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发现了()。

A、空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2、奥运会的圣火火种是利用()取得的。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凹面镜

3、下面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是()。

A、放大镜

B、太阳灶

C、哈哈镜

4、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在纸上,用的镜子越多,纸的温度()。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5、强光与弱光的热量相比较()。

A、强光携带热量多

B、弱光携带热量多

C、一样多

6、()能把太阳光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A、凹透镜和凸透镜

B、凹面镜和凸面镜

C、凹面镜和凸透镜

(三)填一填

1、能把阳光会聚起来,形成高温和强光的是和

2、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聚光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制得了。

3、太阳灶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案-教科版

光与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二、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三、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四、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二单元-光)

的电灯、点燃的蜡烛、打开的手电筒等。 2.影子产生的条件:光,屏,遮挡物。 3.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1.首先是要在发光的前提下 2.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 光,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4.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与光源方向相反;光源的照射角度大时,影子短,光源的照射角度小时,影子长;遮挡物与光源越近,影子越大;越远,影子越小。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不同侧面的形状不同,照得的影子形状也不同。我们把这种方法获得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5.不同时间物体影子的方向不同。一天中,正午影子最短,早晨和傍晚影子最长,并且与太阳运行的方向相反。早晨影子指向西方,正午影子指向北方,傍晚影子指向东方。 6.影子会变化是因为不同的时间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是不同的。一天中影子的规律是长→短→长,上午由长变短,下午由短变长。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与太阳的方向相反。同一时间不同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不同时间同一物体的影子方向、长短、大小不同。 7.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会举例:汽车大灯发出的光、舞台灯、窗帘缝里漏进的阳光等。 8.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会举例:万花筒、潜望镜、汽车的反光镜、医生的额镜等。 9.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 的光线结合在一起。) 10.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浅色升温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在黑色、黑色蜡光纸、红色、白纸中,黑色升温最快,白色升温最慢。与阳光垂直摆放,升温快。 14.夏天为什么人们喜欢浅色的衣服?(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热较少) 15.会画出物体在阳光下、灯光下看到书上的字时的传播路线、潜望镜里光线的传播路线。(要用直尺、带上箭头)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

反思 把学生分成8人一组,让一个学生靠墙背对阳光拿着温度计,先记录好温度计上的原始温度。然后,让一个学生拿着一面小镜子反射太阳的光,把光照到温度计上,几分钟后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升温了多少;接着,再添一面镜子照射,几分钟后再记录升温多少;最后3面镜子一起照射、聚光使温度计的温度上升。 需要几面镜子,我从三班学生那里借来。温度计从科学实验室借来。 记录表的打印,尤其天气需要xx呢! 课堂上,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 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不仅使学生有了胜利的体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辛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反思三 今天讲了光与热这一课,感受颇多。虽然已经是秋天了,可是今天的天那么高那么蓝,阳光稀奇的好,难得的灿烂。使本课的实验做的十分得胜利。前

五年级上册科学光的反射教案教案资料

五年级上册科学光的 反射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反射教案 赵小强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是光是怎样传播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学生将通过相关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并了解生活中利用光的反射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明白知识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难点:光的反射原理。 教具准备:手电筒镜子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亲历探究活动得出光的反射概念,通过照亮物体让学生能够运用最后运用光的反射及利用反射原理搞的制作,进一步理解光的反射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 3、光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了解反射的作用。 二、体会方法,感受反射 (一)反射含义 1、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对着镜子使用电视的遥控器,还是能够 打开电视呢?生:反射

2、光的反射:①什么叫反光?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 ②反射光是怎样传播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③展示生活中运用光反射原理物体。 探照灯、照镜子、反光镜、太阳灶、灯罩、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等。 3、凸面镜原理:凸面镜的表面是凸起的,当光线射到凸面镜后,不会聚于一点,而是要发散开来。所以它要比尺寸相同的平面镜观察的范围要大得多。 4、凸面镜:能够聚集光线。额镜、奥运会圣火的采取。 (二)自然现象反射——月全食 师:月全食中月亮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图例) 原来,这个现象是跟折射有关的。太阳的光线经过地球表面大气层的时候会被折射,因此一部分的光线仍然可以到达地球的影子。 另一方面,由于大气层会把大部份蓝光散射,所以有较多的红光到达月球(如图)。红光被月球表面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是红色而不是漆黑一片。 (三)课外延伸 1、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结合在一起。 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白色的墙壁有利于反射。 3、眼睛瞳孔的变化? 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4、课后用一面镜子对着自己的眼睛,把头从黑暗处移到光明处,观察瞳孔的变化?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备课老师:彭必贤付进芝邹凤林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在这个环节中科让学生自己讲述并补充自己的好办法。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实验的条件: 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按要求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试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一首儿童歌曲《小种子》。 2.提问,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二、设疑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呢? 例如:空气、水、温度这些都是种子发芽的外部环境。还有什么呢?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还需要具备: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这些是种子发芽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2.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学生做出思考和猜测。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种子发芽实验,探究一下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以绿豆种子为例,做几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水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不到水,叫对照组。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1)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编号,便于以后的比较、观察和记录。(2)每个盒内至少要三粒种子,因为一颗种子带有偶然性,科学实验要严谨。 结论:种子发芽要有一定的水分 第二个探究实验

最新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案教科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光与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二、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三、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四、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 1、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4、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5、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6、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7、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8、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9、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第一个实验 实验名称:观察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 实验内容:教科子第2~3页。 实验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10厘米)、小尺、钟表、温度计。 实验过程: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3、请同学们注意: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4、观察记录纸上的记录,思考以下的问题: (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3)温度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然后把结论写出来。 实验结论: 1、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 2、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温度高,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温度低。

第二个实验 实验名称: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1~14页。 实验目的: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实验过程: 1、调查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放上一些好吃的,可以吸引小动物过来(别忘记洒上石灰) 学生在调查时,必须要遵守以下几点: (1)不要伤害小动物 (2)不要随意惊动小动物 (3)要想办法留下小动物活动后的痕迹 (4)要注意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5)调查结束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 (6)不要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实验小结:昼夜的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第三个实验 实验名称: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7页 实验目的:知道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 1、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上面的三幅图:车灯、森林里的阳光、傍晚里的彩霞,你怎样解释这些光的现象? 提示学生:可以从光的行进路线来考虑。 2、提问:如果有物体把光挡住,光还能照过去吗?你认为光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 3、用一只手电筒和三张小纸板做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解释。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苗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从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开始,通过对种子的观察,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出如何去验证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内容包括提出假设、选材、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如何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论等,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给出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

.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 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若干个实例。 .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 课时建议: 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导 .谈话提问: 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来自农村,相信大家一定都见过种子。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追问:种子怎样长成一棵新的植物?关于种子萌发 你有什么问题? .讲述:种子发芽又叫种子萌发。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新课教学 ◆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 .指导学生推想种子萌发的条 讲述:大家想一想,我们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只有把它们种在地里或进行培育才能发芽,可见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教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种子萌发可能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等条件。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种子萌发与什么条件有关系——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是否有关系 ①讲述: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有没有关系。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实验呢? 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1、制作宇宙模型课型:时间:教学目标: 1.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宇宙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制作宇宙模型。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手制作心目中的宇宙。难点: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宇宙,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法、学法: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学生动手操作、参观、学习并质疑。 学具:橡皮泥、纸、彩笔、剪刀、胶水、牙签、细铁丝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收集资料。2.导入:同学们:宇宙奥妙无穷,你对宇宙了解多少呢?小组交流。 二、课堂活动: (一)、设计模型根据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设计出小组的宇宙模型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 年月日小组 一、模型名称: 二、所需材料: 三、根据自己的设计小组分工准备材料。

第二课时 一、制作模型讲解: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制作,如:剪纸、绘画、捏橡皮泥等多种方式。 说明: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有限,因此可只制作宇宙的一部分。 二、修正模型 学生对模型进行修正,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 三、参观交流模型小组内留一个人讲解,其余到各组参观,并提出自己 的建议。 四、质疑设计问题银行存折,如:“宇宙有多大?” 出示表格: 序号存入时间问题提取时间 1 9月3日宇宙有多大? 2 9月3日天空有多少个星座? 五、总结:你从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大胆的设想?你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畅所欲言。 六、实践调查:查阅有关宇宙的更多知识,解决疑难问题,丰富自己的 知识。 2 修改模型课后反思:本课的主题是修改上一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宇宙模型,这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编排的,利用他们对大自然的万物充满了好奇,并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因此,本节课的主旨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再观察再思考,并实验,去寻找各种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案)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5.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光和影教案 教科版

光和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二、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三、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四、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五、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光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光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光 第二单元《光》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温暖)。 9、(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

形成强光和高温, 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和热。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二、解释概念。 1、光: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皮影戏、手影表演、 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新版教案

授课教案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 上册 兴农村裕琅希望小学

刘孝群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经过了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孩子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1.整体学习状况: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语数教学。 3.儿童心理分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二单元) (2008-09-02 15:47:24) 转载▼ 分类:教学心得交流 标签: 杂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反思 在教学《光与热》这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热光源、冷光源)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反思一 在光学这单元,很多的实验都需要到操场上进行,比如测量影子的长短,测量温度,用不同颜色的纸测量吸热的程度,也需要到操场上进行。但是由于现在的季节没办法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所以感觉到这类型的课程不实际测量缺乏了一些自主体验的感受。发现的问题或许也只是被动的。 新教材的光单元,没有关于光的折射的内容,但是在后面进行的《怎样吸收更多的光和热》就需要孩子们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光组成的。而我在课堂把这部分教学加入其中,自己感觉对孩子们的认识的帮助更有梯度,学生们更容易认识到问题所在。 谈到为什么看到各种物体的颜色时,很多学生说这个物体就是这样的颜色,或者是被染成的。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提高认识,是告诉还是帮助分析是一种好的办法。 脏雪融化的快还是干净的雪融化的快等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们的认识一点点的提高。认识到颜色与吸收热量本领之间的关系。联系实际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颜色深的吸收的热量的快。但反光能力弱,这样的结论。要引导学生们分析,不要生硬的给出答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反思二

我校每学期都要进行研究课活动,本学期我执教科学《光与热》一课。教后收获很多。 作为一名合格的科学老师,课下准备资料、知识、小组设计活动等需做充分、全面的考虑。 《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在教学《光与热》这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热光源、冷光源)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度。接着,大家猜想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着什么样的密切联系。 为了证明这个理论,需要做一个“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实验: 把学生分成8人一组,让一个学生靠墙背对阳光拿着温度计,先记录好温度计上的原始温度。然后,让一个学生拿着一面小镜子反射太阳的光,把光照到温度计上,几分钟后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升温了多少;接着,再添一面镜子照射,几分钟后再记录升温多少;最后3面镜子一起照射、聚光使温度计的温度上升。 需要几面镜子,我从三班学生那里借来。温度计从科学实验室借来。记录表的打印,尤其天气需要阳光明媚呢! 课堂上,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