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如何看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

印度人如何看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
印度人如何看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

印度人如何看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

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狄博杰教授来自中印边境附近的喜马偕尔邦。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家乡流传过关于中印战争的歌,他只记得一句歌词———“让我们拿起枪,打向中国”,但他唱起来却有印度民歌特有的婉转,不知道歌词的还觉得挺好听。也许,这种感觉恰恰反映了印度人对1962年那场中印边境战争复杂的、谜一样的态度。

1962,在媒体上热,在书店中冷

在印度媒体上,只要提到中印边境问题,或者中印军事抗衡,通常会提到1962年那场战争。如7月12日的《印度时报》发表题为“印度担心中巴在被占克什米尔联手”的文章,文章称:“印度非常担心中国与巴基斯坦在被两国联合占领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结成战略联盟,一旦结盟的话,那么就有军事实质意义。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军队侵占了3.8万平方公里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报业托拉斯7月15日的一篇文章题为“印度称:中巴‘边境协议’是非法的”,文章称,提及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立即就想到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的所谓“边境协议”。印度外务秘书普雷尼特?卡奥尔说:“印度政府的立场是,所谓的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协议’是非法和无效的,在边境问题的谈判中,我们反复向中国方面重申这点。”还有的印度媒体一提到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立即就想到“中国军事威胁”。如《印度快报》7月15日以“印度应该做好应对中国的准备”为题报道说,印度脑子里应该装着250万解放军正在迅速现代化的念头。说到1962年战争,就要好好想想现在北京拥有的大量武器库,比如说洲际导弹,75艘大型战舰和62艘潜艇,其中10艘是核潜艇……

与印度媒体经常“温故而知新”不同的是,印度关于1962年中印战争的书很“稀少”。《环球时报》记者去了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的三家书店。发现只有一家卖法律和相关书籍较多的书店有两本关于中印战争的书,其中一本是英国人尼维尔的《印度的对华战争》,另一本是《中国、西藏、印度———1962年战争和战略军队的未来》,书皮上还印了作者手写的中文名字“国多马”。翻看一下这本书的前言,得知这是一位军官受军队委托研究这场战争后写成的,作者试图不从“对与错”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而是理解双方的立场,如他试图从在印度的中国人群体了解中国对战争的看法。作者个人认为这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另一家书店只有一本中印文化关系的书。第三家最大的书店在国际关系和国防部分摆出来的几本关于中国的书,都是如何在中国做生意的。本报记者问店主是否有1962年战争的书,他皱了皱眉,看了记者一眼,摇了摇头。

对于印度是否有纪念那场战争的轰动性的影视作品,几个印度朋友都对记者说没印象。《环球时报》记者则在新德里一家最大的音像市场找到了一部名为《真相》的电影。据说只有这部电影能算得上与中印战争有关的经典影片。影片描述的是中印战争拉达克地区的战事。印度人在片中特别强调,中国人在战争前天天用大喇叭喊“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两国是兄弟)”,给印度人上够了迷魂汤,然后突然袭击,才在战争中占了便宜。此外,片子数次借士兵之口宣称“一个印度士兵就消灭了20个以上的中国士兵”,看了感觉有些滑稽。对于战争的失败,电影中给出的原因是:上层出于政治考虑,要求部队不要恋战、撤出战斗。

教科书中很少提到中印战争

《环球时报》记者曾听中国留学生说起,与同宿舍的印度同学讨论1962年战争和边界问题时分歧明显。于是记者找德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请他们问问身边同学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一个名叫布诺的印度学生听到问题后反问:“除了1962年,为什么中印之间数千年都没有发生过战争?”他认为这场战争是双方对形势估计错误,现在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的东西很多。一名正在备考MBA的男生库马尔说:“我对这个了解不多,我听说中国占了印度大片土地导致了这场战争。”而一名爷爷参加过1962年战争的高二女孩安卡尔说,她知道这场战争印度输了,中国因为装备好赢了,但也希望两国未来关系改善。记者想请她爷爷谈谈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但女孩此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记者。

在《环球时报》记者问过的10名学生中有5人表示不知情,也有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女生说印度赢了战争。另外知道的5个人中,有2到3人认为这场战争涉及麦克马洪线,也与达赖喇嘛有关,而这些认识都来自于中学课本。一名刚刚考取了一所私立大学的女孩告诉记者,历史书中没有提到过中印战争,但她上的政府学校高三的《政治》课本中专门有一章关于印度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对此有所提及。

在新德里,本报记者也问过一名出租车司机,对方说:“那场战争已经过去很久了,不要提了,我想说现在,中国印度是两个大国,我们之间有很坚实的友好关系。”记者也问了一位30多岁的瑜伽老师,他说:“那是历史,过去很久了,我们要面向未来”。他认为反倒是毒牛奶事件和中国玩具质量问题对中国形象影响更大,因为这涉及人们关心的健康问题。

精英们的战争记忆各不相同

在印度,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往往受到精英阶层的主导。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时,时年36岁的印度人民院议员瓦杰帕伊带头前往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呼喊反华口号,要求尼赫鲁政府增兵把中国人“赶回去”。2004年8月,昔日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已步入耄耋之年,当时,78岁的瓦杰帕伊在卸任总理3个月后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将原本挂在印度精英嘴边的那场“中印边境战争”称为“中印边境纠纷”。这一细微的差别清楚地折射出印度精英阶层对华态度的转变。

此外,印度的一名陆军上校是《环球时报》记者的老朋友。他主张中印两军加强交流,但对那场战争仍记忆犹新。他的个人看法是,此役的爆发的确是印度理亏在先,毕竟当时印度军队都已经冲昏了头脑,居然把前进哨所建在了“麦克马洪线”以北,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当然占理。但他也认为,“我们是在不停地、主动地挑衅中国,但动作都不大,可你们最后却给了印度狠命全力地一击,把我们打蒙了”,“西藏海拔那么高,运输条件那么差,你们却能调动这么强的力量,说明你们早在很久以前就暗中准备给我们一个教训了,这点让许多印度人想不通!”

为了进一步探究印度精英的态度,《环球时报》记者致电印度最大的私人通讯社亚洲新闻社一位副总编辑斯瓦米先生,他本人在1962年前出生。记者问他是否觉得1962年战争仍然重要,他回答“这是肯定的,虽然印度和中国之间此后没有战争,边境地区也维持和平,两国关系极大地改善,但是两国边界尚未划

定这是事实。虽然大家都希望两国不存在这个问题,但那并不是事实。印度媒体对这个问题的报道反映了各方的不向意见。”他个人印象里印度方面最近讲述1962年战争的影片和书都不多,报道也不多,但他解释说,“一个问题可以很重要,但并不一定是人们日常关心的问题。”

给记者唱那首战争歌曲的狄博杰教授说,他小时候知道这场战争是因为突然有很多西藏人来到他的家乡,解释原因的时候会提到战争。小孩子当时觉得藏人的服饰很可,但是流亡藏人也帮助修公路,对当地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地民众也对他们表示同情。他感觉至今在流亡藏人多的地方,比如印度北部的达兰萨拉地区和南部的卡纳塔克邦,人们对那场战争的记忆相对其他地方可能会深刻一些,但即使是该邦发行的报纸特别提到战争的也不多了。

印度战略问题青年学者佐拉华-辛格则认为,1962年中印战争主要责任在中国,结果是印度输了,中国占据了当时属于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对于最近印度往边境增兵,他认为中国不应将此视为威胁,因为边境地区中国的军事优势远大于印度。对于印度一些军官强硬的言论,他认为反映了军队“卧薪尝胆”希望“雪耻”的心理,因为中印战争是印度独立后唯一一场输掉的战争。此外他解释说,独立后印度版图因为巴基斯坦分出去而缩小了,但中国独立后的版图则增大了,印方当时的心理是为何领土增多的中国还要和印度争夺土地。他认为,从地缘战略上看,中印两

个相邻的大国很难成为朋友,但再次发生战争的几率几乎为零,两国都希望有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经济,因此两国关系是在两个极端中间,可能不时有所偏向。他认为由于印度的政治体制,联邦政府没有那么大的控制力,因此中印之间很难像中日或中美之间那样,搁置争议,发展经济,要先解决互信问题。但佐拉华表示,战争和缺乏互信都是国家和政府间的问题,两国人民之间是很友好的,目前在中国有上万印度人。

当然,印度也有刻骨铭心地记着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始终想着报仇雪恨的人。如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现政府智囊团成员巴拉特?卡纳德在其名为《印度核政策》的新书中大肆渲染称,中印未来可能爆发核战争,印度已在中印边境附近的山区开凿两处隧道,用以部署印度国产“烈火”中程弹道导弹,防备中国。卡纳德认为,由于印度和中国存在利益矛盾,无法排除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他建议印度军事智囊团把战略重点从巴基斯坦转向中国。声称印度需要发展战略核打击力量,包括运载核武器的轰炸机。

印度前国防部长——“阿鲁纳恰尔邦”现任首席部长辛格更是典型的“1962年战争不忘者”,他在解释增兵边境的理由时说,印度国防政策不能再停留在“威慑巴基斯坦”上,“现在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军事力量……在中印边境部署更多部队是必要的。”

印度对那场战争的记忆是多元化的

纵观印度人对1962年中印战争的看法就会发现,一些普通百姓由于政府宣传,还是认为中国当年“侵略”了印度,但毕竟年月已久,并在藏南建立了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所以并不是很在意。倒是很多印度人对经贸交流更感兴趣,尤其印度商界和青少年。印度知识分子的总体看法比较平和,认为两国领土争端根源在于殖民者的遗留问题,两国在处理方法上也各有不妥,有不少人指责尼赫鲁总理冒进挑衅,错过与周恩来总理缔结边界协议的良好时机。也有一些印度战略家仍在指责中国有领土野心,应对战争负责。这部分人不多,但非常活跃,在媒体中的影响力较大,时常制造出干扰两国关系的噪音。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小8 1楼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越战老兵回忆录 剑舞南疆——1、出击之前先剃头 一、首战复和 2月19日。天气,晴。凌晨一时,我师在宁明县妙利地区奉广州军区前指电令,迅速乘汽车分两路向水口方向机动,从行进间加入战斗,接替125师攻打复和的任务。 1、出击之前先剃头

1978 年四季度,伴随着中国改革大潮的涌动,媒体上关于越南当局**排华、屡犯我边境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政治嗅觉敏感的人,已经察觉到中越之间可能开战的苗头。其实,我当时所在的162师已经接到有关指令,进入一级战备。部队干部停止休假,战士停止探家,迅速充实编制,调整配备干部。同时,部队开展在山岳丛林地作战的演练。司令部机关在作战室挂出了越南北部山区地图,开始图上作业;政治机关忙于战时政治工作的部署和演练,拟发战斗动员令;后勤部门迅速为各分队检修枪械,补充弹药。可以说,整个部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月12日 ,作战命令终于下达。开进前夕,我发现很多分队干部战士都在理发,其中很多人都剃成了光头,俨然一副和尚像。连队卫生员告诉我,战时假如头部负伤,长头发影响战场救护

效果,不利于抢救伤员,从即将到来的战场救护角度出发,医护人员建议参战人员头发要短,一般不得超过一寸,最好光头。于是,剃头——就成了部队战前准备工作的一项内容。 出发之前,我作为部队政治机关的干部,按照要求做好了参战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战争,我没有参加过,以前只是在电影里看过,在书本里读过,事实上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不知道。可是,我马上就要走进战场,马上就要亲身经历,将来是“光荣”啦,还是活着回来?很难说。我首先想到了前者,假如我“光荣”啦,我需要留下什么遗愿,还有那些工作需要提前做好?我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弟弟,想到了两个姐姐,他们,是我生命历程中难以割舍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的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他们朴实无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靠勤劳的双手把我们养大,作为子女,还没有来得及孝敬他们,就先“走”啦,似有遗憾。想到此,鼻子有些发酸。聊以自慰的是,当我得知部队要上前线时,已经将提干后的大部分积蓄寄给二老,又购买了部分他们需要的衣物寄回。母亲是个善良的人,更是一个细心的人。战后回家和她聊天,她说当时感到纳闷:“这孩儿怎么老往家寄东西呀!”关于我将要上前线打仗的事,我给弟弟写信,嘱托他不要告诉父母。弟弟俨然守诺,向老人隐瞒我上前线的实情,

《中印边境战争》观后感

中印边境战争观后感 看了中印边境战争的纪录片之后,我对中印边境战争已经那个年代内我国的形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藏南和印度之间的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英国在中国并未承认的情况下,擅自画出了“麦克马洪线”,这才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 1962年6月印度向中国挑衅,10月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中国在这此战争中处于优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结果,中国方面:从麦克马洪线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将藏南和达旺纳入版图。 我认为,中国军队在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却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除了胜利者的名义之外,什么都没有得到。纵观历史,中国一直都是表现出一个大国的风度,始终保持着中立,友好,和平解决的态度,这使我们长期处于被西方列强欺压的一个被动局势。我们耗费了大量的物资和兵力,长途跋涉到环境恶劣的地方,就是为了讨回本来属于我们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然而,我们却把胜利的果实拱手让给了别人。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虽然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印度也得到了骂名,但是却引出了许多的问题。例如,最近的黄岩岛归属问题。据我们所知,黄岩岛是中国固有土地,中国对黄岩岛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然而,菲律宾不顾中方严正交涉于警告,不断挑衅,强行霸占并私自改名。菲律宾就是仗着中国历来“好说话”,嚣张跋扈。倘若中国再一次退让,把土地拱手相送,那么62年的悲剧将会再一次上演。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们的土地将有可能不断的被强占! 在中印边境战争中,我们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土地。但如今,我们国家已逐渐强大了,我们有能力有义务保护自己的领土不被侵犯。我认为,中国的态度就应该强硬起来,在主权问题上决不能退让,努力捍卫主权的完整!

1962年中印战争的启示

1962年中印战争的启示 50年前,中印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在今天看来非常有启示意义。以下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遵循的六项原则。 第一,出其不意。中国非常重视蒙蔽对手,通过对敌人造成政治和心理冲击,在战场上迅速取得胜利。这种侧重突然袭击的战术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中国的军事家孙子认为,“兵者,诡道也”,并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正是遵循这一思路,中国发起和结束中印战争的时间都在印度意料之外。 第二,速战速决。中国将军认为,应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度打击敌人,中国在中印战争中表现出这一风格,目标是速决战。 第三,先发制人。北京不惜使用武力来达到政治目的,曾多次“教训”对手,使对手不敢在未来挑战中国的利益。中国总理周恩来曾表示,中印战争是要“给印度一个教训”。 第四,等待时机。要选择最佳时机,中印战争就是个典型例子:攻印恰逢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把世界带到核战争的边缘,从而分散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减少了印度能获得的潜在支持。美国刚释放出与苏联和解的信号,中国就立即宣布单方面停火。 第五,寻找借口。五角大楼在2010年给国会的报告中说,“中国现代战争史提供了大量案例,表明中国领导人将军事上的先发制人称为战略防御”。该报告列举了一长串例子,其中包括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政府称之为“自卫反击战”。 第六,敢于冒险。敢于冒险一直是中国军事战略的重要特点。中国一向愿意进行军事赌博,而且每次冒险都能带来成功。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使中国在未来更有信心,且现在中国拥有二次核打击能力和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常规军事力量,敢于冒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中印战争时中国还很穷,面临内忧,又没有核武器。但那场战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将军们的思维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国迅速增强的军事实力正在引发严重关切。

印度人如何看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

印度人如何看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 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狄博杰教授来自中印边境附近的喜马偕尔邦。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家乡流传过关于中印战争的歌,他只记得一句歌词———“让我们拿起枪,打向中国”,但他唱起来却有印度民歌特有的婉转,不知道歌词的还觉得挺好听。也许,这种感觉恰恰反映了印度人对1962年那场中印边境战争复杂的、谜一样的态度。 1962,在媒体上热,在书店中冷 在印度媒体上,只要提到中印边境问题,或者中印军事抗衡,通常会提到1962年那场战争。如7月12日的《印度时报》发表题为“印度担心中巴在被占克什米尔联手”的文章,文章称:“印度非常担心中国与巴基斯坦在被两国联合占领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结成战略联盟,一旦结盟的话,那么就有军事实质意义。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军队侵占了3.8万平方公里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报业托拉斯7月15日的一篇文章题为“印度称:中巴‘边境协议’是非法的”,文章称,提及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立即就想到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的所谓“边境协议”。印度外务秘书普雷尼特?卡奥尔说:“印度政府的立场是,所谓的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协议’是非法和无效的,在边境问题的谈判中,我们反复向中国方面重申这点。”还有的印度媒体一提到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立即就想到“中国军事威胁”。如《印度快报》7月15日以“印度应该做好应对中国的准备”为题报道说,印度脑子里应该装着250万解放军正在迅速现代化的念头。说到1962年战争,就要好好想想现在北京拥有的大量武器库,比如说洲际导弹,75艘大型战舰和62艘潜艇,其中10艘是核潜艇…… 与印度媒体经常“温故而知新”不同的是,印度关于1962年中印战争的书很“稀少”。《环球时报》记者去了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的三家书店。发现只有一家卖法律和相关书籍较多的书店有两本关于中印战争的书,其中一本是英国人尼维尔的《印度的对华战争》,另一本是《中国、西藏、印度———1962年战争和战略军队的未来》,书皮上还印了作者手写的中文名字“国多马”。翻看一下这本书的前言,得知这是一位军官受军队委托研究这场战争后写成的,作者试图不从“对与错”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而是理解双方的立场,如他试图从在印度的中国人群体了解中国对战争的看法。作者个人认为这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另一家书店只有一本中印文化关系的书。第三家最大的书店在国际关系和国防部分摆出来的几本关于中国的书,都是如何在中国做生意的。本报记者问店主是否有1962年战争的书,他皱了皱眉,看了记者一眼,摇了摇头。 对于印度是否有纪念那场战争的轰动性的影视作品,几个印度朋友都对记者说没印象。《环球时报》记者则在新德里一家最大的音像市场找到了一部名为《真相》的电影。据说只有这部电影能算得上与中印战争有关的经典影片。影片描述的是中印战争拉达克地区的战事。印度人在片中特别强调,中国人在战争前天天用大喇叭喊“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两国是兄弟)”,给印度人上够了迷魂汤,然后突然袭击,才在战争中占了便宜。此外,片子数次借士兵之口宣称“一个印度士兵就消灭了20个以上的中国士兵”,看了感觉有些滑稽。对于战争的失败,电影中给出的原因是:上层出于政治考虑,要求部队不要恋战、撤出战斗。 教科书中很少提到中印战争 《环球时报》记者曾听中国留学生说起,与同宿舍的印度同学讨论1962年战争和边界问题时分歧明显。于是记者找德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请他们问问身边同学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一个名叫布诺的印度学生听到问题后反问:“除了1962年,为什么中印之间数千年都没有发生过战争?”他认为这场战争是双方对形势估计错误,现在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的东西很多。一名正在备考MBA的男生库马尔说:“我对这个了解不多,我听说中国占了印度大片土地导致了这场战争。”而一名爷爷参加过1962年战争的高二女孩安卡尔说,她知道这场战争印度输了,中国因为装备好赢了,但也希望两国未来关系改善。记者想请她爷爷谈谈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但女孩此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记者。 在《环球时报》记者问过的10名学生中有5人表示不知情,也有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女生说印度赢了战争。另外知道的5个人中,有2到3人认为这场战争涉及麦克马洪线,也与达赖喇嘛有关,而这些认识都来自于中学课本。一名刚刚考取了一所私立大学的女孩告诉记者,历史书中没有提到过中印战争,但她上的政府学校高三的《政治》课本中专门有一章关于印度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对此有所提及。 在新德里,本报记者也问过一名出租车司机,对方说:“那场战争已经过去很久了,不要提了,我想说现在,中国印度是两个大国,我们之间有很坚实的友好关系。”记者也问了一位30多岁的瑜伽老师,他说:“那是历史,过去很久了,我们要面向未来”。他认为反倒是毒牛奶事件和中国玩具质量问题对中国形象影响更大,因为这涉及人们关心的健康问题。 精英们的战争记忆各不相同 在印度,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往往受到精英阶层的主导。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时,时年36岁的印度人民院议员瓦杰帕伊带头前往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呼喊反华口号,要求尼赫鲁政府增兵把中国人“赶回去”。2004年8月,昔日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已步入耄耋之年,当时,78岁的瓦杰帕伊在卸任总理3个月后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将原本挂在印度精英嘴边的那场“中印边境战争”称为“中印边境纠纷”。这一细微的差别清楚地折射出印度精英阶层对华态度的转变。 此外,印度的一名陆军上校是《环球时报》记者的老朋友。他主张中印两军加强交流,但对那场战争仍记忆犹新。他的个人看法是,此役的爆发的确是印度理亏在先,毕竟当时印度军队都已经冲昏了头脑,居然把前进哨所建在了“麦克马洪线”以北,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当然占理。但他也认为,“我们是在不停地、主动地挑衅中国,但动作都不大,可你们最后却给了印度狠命全力地一击,把我们打蒙了”,“西藏海拔那么高,运输条件那么差,你们却能调动这么强的力量,说明你们早在很久以前就暗中准备给我们一个教训了,这点让许多印度人想不通!” 为了进一步探究印度精英的态度,《环球时报》记者致电印度最大的私人通讯社亚洲新闻社一位副总编辑斯瓦米先生,他本人在1962年前出生。记者问他是否觉得1962年战争仍然重要,他回答“这是肯定的,虽然印度和中国之间此后没有战争,边境地区也维持和平,两国关系极大地改善,但是两国边界尚未划

中印战争资料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老四野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主席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有命有所不受。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以雪百年国耻”。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勐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银川登陆一样,将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乾净的消灭了,无一倖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印军四散溃逃。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次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 林彪此战的战术,几乎是中、美在朝鲜场上战术的翻版。大扬了国威军威。逻辑很简单,与其让世界无休止地指责中国“侵略”,还不如让大家看看中国真动起手来是什么样子。因此,中国的目标是越过麦克马洪线,给印度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解放军对印军摧枯拉朽似的打击使整个印度民族陷入了恐慌和心理崩溃。对印度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迷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持和拥护中国。

中印战争

《陆海疆域冲突与战争》作业 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班级:边管0701 姓名:马广良 学号:0705030109 中印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一、战争背景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二、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 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 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 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 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三、战争爆发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 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 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 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 “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 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尼赫鲁来说, 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立场: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见1962年7月7日印度《闪电》报。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 四、战争双方部署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

尘封的中越自卫反击战内幕 (图

尘封的中越自卫反击战内幕(图文) (2014-08-14 17:49:49) 转载▼ 分类:历史与地理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尘封的中越自卫反击战内幕(图文)作者: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央军委下达集结命令,中国二十万军人奉命集结在云南至广西的772英里的边防战线上,二十五日,我军完全封锁中越边境全线。1979年2月17日凌晨,我军炮兵部队数十万发炮弹摧毁了越军表面阵地有生力量,我步兵部队全面进攻,直到我军攻下谅山,深入越南40多公里,从2月17日至3月5日宣布撤军,短短17天,双方合计伤亡10万以上,日均6,000人,用血流成河来描述这场边境战争绝不夸张。当年尘封的中越战争残酷的战事内幕: 首战两天我军伤亡4,000多人 2月17日6时25分,我广西至云南772英里边防部队阵地,以猛烈密集的炮战开始轰击越军阵地,持续近一个小时的炮轰,基本摧毁了越军表面阵地的有生力量,我军坦克部队配合步兵开始向越军阵地纵深推进,然而,我军猛烈的炮战并没有致命打击消灭久经战火熏陶的越军主力,我军步兵遭到了越军的顽强抵抗。由于我军深受文革乱军的影响,单兵素质,远不如越军,加之我军大部队行径作战,伤亡巨大。17日,东线部队在我军炮兵的猛烈炮轰之后,开始了友谊关突破,然而,无论是基层指挥员,还是战士,都缺乏实战经验,战士冲击时队型过于密集,越军的炮火,自然是会钻进我军战士的躯体,伤亡惨重。17日、18日,我人民中国军队部队广西和云南战场,

传来两天伤亡达4000多人的消息,而且战场大批伤亡人员出现,更使我军后勤部门措手不及,无力全部救治,伤员死亡很多,教训深刻,我军前线指挥机关和中央军委震惊了,中央军委和东线指挥许世友,西线指挥杨得志,命令我军后勤部门增加部队加大抢运伤员的战斗,把战场伤员运回后方治疗。我军进入实战初期,死亡率确实相当高,个别连队伤亡甚至到达了百分之九十,一般作为尖刀连的部队,最后一个连回国的一般只有十几个人,一个班剩下不到一两个人。我军前线指挥机关面临战场现实,善打游击战的许世友,立即改变作战部署,直到2月底以后,我军的伤亡才逐渐减少。查阅1983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档案,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军歼灭越南正规军近6万人,其中击毙敌人42,000多人,击伤10,000多人,俘虏2,000多人。我军伤亡2.7万人,其中阵亡将士为六千多人,负伤战士为2.1万多人。但从另外的资料显示:中越伤亡总数近乎相等,中方约6万多人,越方不到8万人。但中方伤亡中,伤者占大多数,死亡仅6,000余人。越方则死亡率很高,死亡人数约近5万人。 500多名烈士不是倒在敌人枪口下死亡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阵亡将士六千多人中,有五百多人并没有死在敌人的炮火下,而是死在了当时中国军队自己的劣质武器手中。文化大革命时期,部队受到冲击,兵工厂生产质量下降,武器低劣,结果在战场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尖刀连,我军士兵的手榴弹扔过去不爆炸,冲锋枪开两下就卡壳,甚至炮弹在炮膛里就爆炸的事情非常多,许

从79年-93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几个不为世人所知的真相

从79年-93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几个不为世人所知的真相! 一、作战名称与时间段划分对于中越边境战争而言,“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或者“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均为中央或军委文件的正式提法。严格来说依据时间段划分,应该这样叫: 1979.2.17——-3.16"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 1981年5月的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的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对越拔点作战" 1984年后就称为"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直至战争结束"轮战"是中央军委锻炼部队的一种方法,不是战争的正式名称. 二、我军主动回撤的原因中央军委战前即决定,无论战果如何,我军攻克高平和谅山后不得恋战,即行撤回。三、起止时间起1979年2月17日止1993年3月31日(同年2月10日,中央军委批复成都军区,结束对越防御作战。3月31日,部队调整完毕,转入正常守备。)四、从越南撤军时损失很大的谣传来源1979年3月5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续从越南北部撤军。在没有停火的情况下单方面撤军,为了防止敌人反击、袭击,各部周密组织,交替掩护,陆续回撤。整个过程比较顺利,越军没有占到什么大的便宜。只是在广西方向作战的第50军150师出了纰漏:3月13日,第150师第448团奉命由班英向北清剿回撤,在那嘎及

其以北地区夜间行动,遭敌阻击,由于部队干部惊慌失措,指挥不当,造成542人失散(被俘回归219名),丢失各种枪支407。成为了相关谣传的来源。五、我军出动兵力解放军参战陆军部队序列西线:昆明军区:11军(31师 32师)14军(40师41师42师)成都军区:13军(37师38师 39师)50军149师东线:广州军区:41军(121师122师123师)42军(124师125师126师)55军(163师164师165师)武汉军区:20军58师43军(127师128师129师)54军(160师161师162师)成都军区:50军(148师150师) 为了打好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这一仗,各军在战前都进行了扩编,所有乙种师均扩编为甲种师,每师1万余人,加上配属部队一个军参战人数都在4万左右.加上广西,云南两省军区独立师和若干边防团,工程兵部队,铁道部队,炮兵部队,后勤部队.总数已经超过了50万人. 六、我军阵亡人数离1 万差得远.

1962中印战争主帅

1962中印战争主帅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 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 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原第四野战军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泽东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 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以雪百年国耻”。 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猛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 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就把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 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干净的消灭了,无一幸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印军四散溃逃。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 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 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 林彪此战的战术,几乎是中、美在朝鲜场上战术的翻版。大扬了国威军威。逻辑很简单,与其让世界无休止地指责中国“侵略”,还不如让大家看看中国真动起手来是什么样子。 因此,中国的目标是越过麦克马洪线,给印度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解放军对印军摧枯拉朽似的打击使整个印度民族陷入了恐慌和心理崩溃。对印度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迷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持和拥护中国。 中国再次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新中国,即使在困难的时期,也是不好惹的,惹了是不好办的!

一九六二·对印自卫反击战

一九六二 1962年,在中印边界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俗称对印自卫反击战)。 对于这场战争,甚至于法国、以色列等国都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以阵亡722人、负伤697人、被俘0人的代价,击毙印军4383人、击伤1047人、俘虏准将以下3968人并缴获大量装备;但对于国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因为在中国军队成功击溃侵略印军,直逼传统习惯边界线后,却主动无条件撤回至战前实际控制线(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放弃了我们所声称的9.2万平方公里土地。 对于为什么撤军?又为什么撤回至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中国政府从未给出过明确的解释,唯一的答复就是周总理所说的“显示正义”(详见《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十个问题》第六个问题);而民间也是众说纷纭。而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国际形势的严峻。当时我国正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围困当中,同时又与苏联关系破裂,可以说是处在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而我们面对的印度则是得到了美苏两国以及其所领导的两大集团的极大支持,绝不完全统计,截止停战前,印度军队已经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3个陆军师和2个空军师的全套制式装备,以及来自北约的18个步兵旅的全套美式装备,并且仍有装备和物资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印度。此外,当时美军航母已经开赴孟加拉湾企图干预,而苏联也是重兵压境。因此如果继续作战,中国将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之中,而通过主动后撤,不仅使印度失去了继续战争的借口,而且也让美苏集团无话可说,避免了陷入被动的局面。 第二点,国内局势的困难。当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的政策性失误,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度下降,市场供应紧张,财政赤字激增;再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中国出现了大面积饥荒,粮食极度缺乏,人口非正常死亡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台湾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断加紧对大陆东南沿海的袭扰,酝酿着大举反攻和东山再起的图谋,造成了中国大陆前所未有的紧张。此外,中国当时正在全力以赴研制核武器,而美苏都威胁要对中国“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主动后撤不仅确保了将所有资源用于核武器的研制,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制进程,而且可以减少美苏两大集团的敌视,有助于核计划在较小的风险下顺利完成。 第三点,后勤补给的艰难。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早已经不需要依靠老百姓的独轮车来运送给养了,但由于作战环境的特殊,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通公路的山区,于是后勤补给又得需要人力来完成了,而当地严峻的地理环境使得依靠人力完成补给变得十分困难;并且作战的主要物资都必须从数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来,路途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可想而知。而相反的,印度则可以依托平原优势,轻松的通过汽车、火车来运输物资,满足作战需要。此外,即将到来的西藏的冬季,和由此带来的封山、封路问题,将会使得补给问题更加艰难。 最后,就是继续作战的风险性。当时我方的参战部队主要是3万人的边防部队,虽然已经成功击溃入侵的印军,但那只是印度军队的很少一部分,如果继续进军,那中国军队在平坦的印度大平原上遇到的将会是人数在中国参战部队总人

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原文)

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纪念太原战友参加中印边境 自卫反击战四十八周年 赵天贵 如今,年长者都知道,一九六二年初冬,在我国和印度边境曾发生过一埸战争,这就是中印边境自卫反战。但不一定知道在这次战斗中,还有我市八十八名战士参加。其中有三人荣获三等战功,一人受团部嘉奖,多人荣获五好战士称号,牺牲一人。 中印边界反击战虽然过去四十八年了,但我作为当时参战的一名普通战士仍然历历在目。 一場不该发生的战爭. 中国和印度都是几千年来的世界文明古国,从古以来就是友好邻帮,从未划过国境线,双方都是按照传统习惯线管理着自己的国家,从耒没有因为国境线发生过边境冲突。两國经济文化非常发达,两国相处十分友好,人民往来也十分融洽。不幸的是一八六零年,印度加入了英法联军,对我国实施了抡夺烧杀政策,对我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才使印度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友好形象发生了变化。尽管这样,我国人民还是宽宏大度,不计前嫌,仍然和印度人民友好往来。我们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文化在中国很盛行,人人都爱看印度电影,个个都能哼几句拉兹之歌,但印度的当权者们却不是这样,他们秉承了英国殖民主义侵略政策,忘想接收英国殖民主义遗产。把英国殖民者麦克馬洪,随意在中国地图上非法划了的一条“麦克馬洪

线”强加在中國人民头上,企图霸占我国领土,侵占我国边疆。 . 一九五一年我国刚刚解放不久,正处在百废待兴之际, 又爆发了朝鲜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中国人民及中国政府,除了应对战争以外,还的应对国际事务,一时无暇顾及中印边境之事。印度尼赫鲁政府便乘人之危,极力阻挠我进軍解放西藏,派出一百余名军士人员侵入我国西臧达望地区,赶走了当时当地西藏的地方政府,把这一地方变成了印度侵入该地方区的地方政府,积极帮助西藏当时上层贵族组织武装叛乱。更为严重的是:一九五九年三月,尼赫在给周总理的信中,无耻的赤裸裸地,提出无理的领土要求,不仅要把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划归印度,而且还把要印度人从未侵入过,的三万四千多平方公里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也划入印度。并单方修改了地图,企图通过以修改地图为名,行侵略我国边疆之实,忘想,使之丑恶的侵略行径“固定化”“合法化”。 对于这样的无理要求,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当然是绝对不会接受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国外反华势力组成了反华逆流,世界形势一时风起云涌,几股反华势力,同时向我国袭来。.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政策的印度尼赫鲁政府也不例外。他们凭借国外反华势力的支持,对我国边境的侵入更加疯狂,更加频繁,印度军队除肆无忌憚的入侵我国國境外,还在我国境内修筑了一百余处固定哨所,不断打死打伤我国军民,經常发生流血事件,经常骚扰我国藏族牧民和掠夺牛羊马匹。一时间把一个和平安宁的中印边境线搞的

马岛战争对中国的启示

英阿马岛战争对中国的启示 高技术局部战争分析课上,老师着重讲了英阿马岛战争,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结合老师上课的分析,以及自己对中国军事力量的了解,我想谈谈英阿马岛战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英阿马岛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开展的战役,是二战之后最激烈的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一,是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各国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现代战争之一。中国现在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但是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以及许多需要发展的方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论述。 中国缺乏海陆空集体作战的现代战争的经验,尤其是在海上和空中。1962年的中印之战和1979年的中越之战,但这两次纯粹是陆战,没有涉及空战和海战。抗日战争以及内战时期,也是基本为陆战。中国陆军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但是中国海军实力现在并不是很强大,没有形成航母作战群,杀手锏也不够多。第二,马岛战争与假想中的台海冲突有很强的战略相似性。和台湾一样,马岛是一组岛屿,离大陆海岸线不远,而且冲突发生后,都可能面临一个军事强国的介入。所以说英阿马岛战争为假想中的台海战争提供了一个模板。 中国急需发展先进的军事战争武器,尽快与国际接轨。例如巡航导弹可破强敌。在研究马岛的空战时,有一个战例对我印象特别深。阿根廷的超级军旗式攻击机利用飞鱼反舰巡航导弹,击沉了英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商船,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谢菲尔德号被击沉,是海战史上首次使用反舰巡航导弹对舰艇发动突袭的战例,改变了海战的手段。所以说先进的军事武器能够对未来的战争起到关键性作用。阿根廷空军本来可以彻底摧毁英国的航空母舰,但是他们的飞鱼式反舰巡航导弹数量不足,这也反映了阿根廷准备不充分,对中国来说,打每场战役都要有充分准备,要高度重视,并且秘密武器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阿根廷反舰巡航导弹的成功运用,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海军认真研究阿根廷的作战经验,随后在近战武器系统方面的研制支出大幅度增长,开发新型巡航导弹、电子干扰系统。中国也应该加紧研究先进军事战争武器的脚步。 中国要尽快形成航母作战群,军事家要学会充分利用航母。在英阿马岛战争

中印战争

此条目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2006年12月31日) 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 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目录 [隐藏] ? 1 冲突起因 o 1.1 中国观点 o 1.2 印度观点? 2 战争过程 ? 3 关于战争的争议 ? 4 中印停战 ? 5 战争结果 ? 6 观点 ?7 参见 ?8 参考 [

点。由于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失败,印度朝野提议要求美国介入,当时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同意此说,向美国要求国际介入调停。1962年11月,美国介入并以物资支援印度军队。中国边防军宣布停火,此后两国边境即以麦克马洪线为界,但争议并未就此平息。 [编辑]关于战争的争议 印度方面认为战争由中方首先挑起,时间是10月,而中国方面则认为战争由印度挑起,时间是6月。 [编辑]中印停战 麦克马洪线示意 中国政府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各方猜测的主要原因为以下一点或数点:

?避免战争长期化,不利于中国军队后勤补给,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运输能力差、方式较落后,主要依靠陆地机械运输,缺少空运。而中印战争期间需经过交通险恶地带且可能受到大雪封锁,所以中国军队后勤需要倚赖附近藏民等人力、牦牛拉车,后勤保障不充足、较脆弱。 ?避免交战两国战争扩大化和全面战争的开启。当时中国军事战略主要集中于三北和东南,如发生战略转移,可能出现很大军事风险。 ?国际环境复杂,印度受到美英的不同程度的支持,而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歧,不能得到相关支持,同时和当时交恶的苏联在三北也有领土纷争。 ?国内环境不佳,处于三年困难时期。 ?大陆和台湾的台海问题存在着国民党的国民政府反攻的可能。?缺乏安置当时藏南区域内数万印度移民的方式。 ?战争本身出于警告印度在藏南的做法和打击印度及尼赫鲁本人在国际及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 ?唯恐战争规模超过冲突起因的需要,防止其他国家等拥有介入战争的理由。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浅析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浅析 摘要:分析1962年对印作战主动撤军的原因,剖析此战对当前中印关系带来的 影响。 关键词:战略;军事威胁;边境问题 1962年,在印度就边界问题步步紧逼挑衅,解放军被迫实施自卫还击,最后以我军大获全胜并主动撤军而结束。对印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重要对 外作战之一。这次战役对稳定我国周边环境、展示我军作战能力的战略意义不言 而喻,战役中的宝贵作战经验对于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主动撤军的主要原因 作为战败国的印度,在几年后重新占领了争议地区,这在国际领土争端的历 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言:历史上历来以战争停火线划界或 控制领土的,中国的行动,是绝无仅有的。 我军在全胜的形势下主动停火撤军,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国际战略局 势的准确分析把握。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正值我国国际关系的严峻期,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打压遏制,苏联与我关系破裂,东南台湾蒋介石扬言反攻 大陆,我国与周边很多国家未正式建交,不确定因素较多。且这一时期,正值古 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无暇东顾,这也间接为我国提供一个较好的作战大环境。 我国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这场作战。在反美、防苏的斗争全局下,我国必须 尽快结束中印边境冲突,不给美苏可乘之机。二是反击作战现实的综合态势考虑。一方面,从国家军事战略全局上看,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初衷和直接目的, 不是为了占领争议地区,而是为了积极营造稳定的中印边境,集中力量应对东南 沿海方向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对印度实施跨域作战,作战态势也会对我非常 不利。当时印军总兵力达数十万,并拥有大量交通设施,可以迅速调兵至前线地区,且拥有大口径火炮、坦克及作战飞机,从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上通盘考虑, 均不利于我实施进一步作战。三是我军综合保障的现实困难所迫。对印反击作战,是在印军占有局部优势,特别是保障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国家战略保障能 力上比较落后,且中印边境地区作战环境恶劣,后勤补给线漫长而艰险,战役投 送十分困难,很多武器弹药和生活给养均需人扛畜驮。在边界地区附近作战尚能 完成基本保障,但深入他国纵深实施作战保障,这在当时是所不允许的。同时, 我国必须时刻考虑东南方向与台湾国民党军队的可能作战,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 害的中国,其经济实力,难以支撑可能的东西两线长期作战所带来的巨大消耗。 四是我国国际形象的正面树立使然。一场战争,既要考虑其军事因素,还要综合 考虑其它各项因素。从政治外交上,大胜后撤军,旨在以实际行动回击印度及国 际反华势力的污蔑,表明中国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的政策和诚意,争取国际社会对 中国的理解和同情,赢得国际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地位。也让我国周边其他国家 看到我国坚持和平方式解决周边问题的诚心,进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赢得与 第三世界诸多国家的深厚友谊,从而巩固1955年万隆会议良好的外交形势,进 而为我国重返联合国,恢复联大合法席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对当今中印双方的主要影响 此次作战距今已有五十余年之久,但其给中印双方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却仍 然没有停止,以下主要从与我国不利的几点进行阐述:一是触痛了印度国民心理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8个真实战例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8个真实战例 战例1 西山口一邦迪拉反击战中,我某部9连副班长庞国兴,在和主力失散的情况下,和另外3名战士自动组成战斗小组,使用2支56式冲锋枪和2支56式半自动步枪,深入印军纵深7.5千米,多次主动向敌人优势兵力发起冲击,占领两个炮兵阵地,缴获7门87.6毫米加农榴弹炮,后又配合主力部队缴获另外8门。 战例2 印军第7旅第9旁遮普联队的一个巡逻队遭到攻击时,乔杜里少校向他的旅长达尔维将军请求火力支援,结果在距离1500 米以外二线阵地上的达尔维拒绝开火,一个奇怪的理由是看不清目标和事先未曾标定距离。其实,是达尔维顾虑我军迫击炮的轰击。 战例3 西山口主阵地上印军三挺重机枪火力配备很内行,中间一挺靠前,左右两挺靠后,这样即可以互相支援,又不会被一下子全消灭。曾把我军某团前指压制在一个巨石后面(幸亏印军没有用迫击炮打几下),该团一个平时号称“十发十中”的75炮班在1000米外对故重机枪射击,由于测距不准(75毫米无后坐力炮在远距离射击时,准确测距非常关键,尤其是山地,很容易误判),三发不中,最后班长爬上去用手榴弹炸掉了前面的重机枪.但是我军一个连遭到印军另外2挺机枪的侧射,向敌冲击的三个排全部伤亡。 战例4

在多龙桥战斗中,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1营(欠第4连)从邦迪拉逃跑,于11月21日10时到过多龙桥,多龙桥东南700米有我军某营部和1个步兵班(5人)、1个82迫击炮排(15人,3门炮)以及1个重机枪班(7人),其余部队在3千米外.该营发现敌人后,派指导员王文保、副连长史洪信、班长冯长喜(携带冲锋枪1支,半自动2支)直插桥南堵截过桥的印军;另派5人从北侧山腰迂回印军侧后;又派炮手4人沿公路由西向东侧击印军:82迫击炮和重机枪在营指占领阵地向印军开火。10时12分战斗打响,又有炊事班等7人闻声赶来加入桥头战斗,我军首先歼灭已过桥的印军34人,控制了多龙桥.后通过俘虏喊话,迫使其余印军投降,此战我军56人(伤3人)共歼灭印军241人(击毙35人,俘88人,投降118人)。战例5 我某营机炮连82迫击炮排(有3门炮、64发弹),在步兵连被敌机枪拦阻的情况下,虽然雾大看不到目标,但该排根据枪声概略确定射击诸元,以1800米距离发炮5发,压制了目标.不久敌火力点复活,该排发现故迫击炮阵地和其他暗火力点,于是采用2门炮交替前进的办法,每炮前进40米~100米,射击3~4发,共进行10次射击,耗弹63发,有力的支援了步兵占领2891高地。 战例6 我军某82迫击炮班,炮1门,38发弹,1周给养,行军6天,跟随步兵渗透到略马东.12时,发现印军一个炮兵连乘车沿公路开来,该班立即射击,第一发得远弹,第二发命中印军车队尾车,第三发命

1962中印战争

这个事件网上有很多详细过程,评价褒贬不一,也比较容易找到,所以就不再累述。 中印边境战争 鉴于在.的 400|||西藏山南地区,与印度争议边界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古巴导弹危机和此次战争几乎同一时间爆发。 冲突起因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叁段。到1951年前后,印军向北扩张取得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占得部分印中两国争议领土。1959年,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中国政府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 中国观点 中国政府认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人自己定的,任何时候的中国政府都没承认过,是西方肢解中国的一部分。就像英国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所作所为一样。由于中方认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政府强加於西藏南部的分界线,故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并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因此,中国表示上述争议领土应该属於中国。印度观点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认为他们有权利继承原来的英属印度领土。因此,他们认为上述藏南地区属于印度。 国际观点 美国、英国、苏联均支持印度,并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资援助。 关于战争的争议 印度方面认为战争由中方首先挑起,时间是10月,而中国方面则认为战争由印度挑起,时间是6月。 战争过程 1962年6月起,中方称印军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死伤中国军人数十人。10月20日印方称中国军队攻击印度,战争开始。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东段,中国西藏的边防军暂时攻占了藏南和达旺地区;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驱除了37处据点的印军。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叁项建议。印度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东线的藏南及达旺地区大力增援士兵。11月16日至21日为战争的第二阶段。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再次於中印边境发动进攻。在东线,中国西藏边防军在东、西段对印军施以反击,至11月21日,中国西藏边防军佔领了印军的16处据点。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则佔领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由於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失败,印度朝野提议要求美国介入,当时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同意此说,向美国要求国际介入调停。1962年11月,美国介入并以物资支援印度军队。中国边防军宣佈停火,此后两国边境即以麦克马洪线為界,但争议并未就此平息。 中印停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