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跌阳诊脉法具体有哪些

寸口、跌阳诊脉法具体有哪些

寸口、跌阳诊脉法具体有哪些

寸口脉主五脏,为脉之大会;跌阳脉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寸口、跌阳脉合诊,既可诊断五脏之气,特别是心、肺之有余不足,又可诊断后天脾胃之气,故更为全而,认证更为准确。如日: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跌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腹满肠鸣”,博粹堂中医介绍。

心肺俱虚,气血不足,则寸口脉迟而涩,脾胃气衰,则趺阳脉微而迟,又感于寒邪,阳不外达,故手足厥逆,腹满肠鸣,甚则影响膀胱,小便不利。又如“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日沉。跌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日伏,沉伏相搏,名日水”。此指水气病的寸口、趺阳相参诊脉法。寸口主上焦数为有热,迟指尺脉迟为主里,水湿气盛,湿与热相搏为里水,而且趺阳脉浮而数为有热,热与水互结,水湿泛溢则为浮肿,水湿内停则为小便不利。

老中医号脉大法

老中医: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几种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花10分钟,入下门还是可以滴! 平时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中医把脉的情景,在民间的语境中,人们也把诊脉说的神乎其神,俨然一副很酷很拽的样子。最脍炙人口的故事,莫过于古代太医为皇宫里的娘娘妃子们“悬丝诊脉”,在《西游记》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样的桥段。

诊脉一直蒙着一层无比神秘而且威严的面纱,人们一方面特别对这个行为特别崇拜,一方面感到无比高深。事实上,世间任何的技巧,既然是人们发明的,都是熟能生巧,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 艾灸名媛课堂想说的是,诊脉并非那么邪乎、那么“深不可测”,如果有时间,可以花10分钟阅读这篇文章。即使成为不了诊脉高人,了解一些诊脉大致的轮廓,还是有意义的。 首先,诊脉时应对向而坐,“左手右诊之,右手左诊之。”也就是说医者用左手切患者右手的脉,用右手切患者左手的脉。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寸口,又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代表脾、肺、肾。如图。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常见脉相及其对应的疾病

五行针灸 我的诊脉方式

五行针灸我的诊脉方式 很荣幸最近收到Peter Eckman新书的书稿,这本书旨在讨论脉象,即将由吟龙出版社(Singing Dragon Press)出版(我的书也将由这家出版社出版)1。书名我非常喜欢——《针灸脉法大全:体质针灸和辨证针灸脉诊指南》2效仿了1653年Isaak Walton的著作《垂钓大全》的书名。这本书详尽讨论了各种不同的诊脉和参脉方式。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诊脉方式,也许可以用我在五行针灸学校最后一次临床课程上的话来作为总结——事实上,我半开玩笑地跟学员们说“忘掉脉象”。这样的话我经常跟针灸师们说起,以使他们在学习诊脉时卸下一些不必要的负担。相反地,我建议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身上,把病人看作一个整体,而脉象只是五行纷繁表现的其中之一。我总是反复强调,12脉的脉象如此微妙,需要多年的磨练方可掌握,且技巧之类,都是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 我的这种方式来自我在Leamington攻读研究生学位时老师的教导,在Leamington,他们从不过分强调诊脉的重要性。我们只是被告知尽可能地多摸脉(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约是每个月100个),然后逐渐学习感受各种关联脉力量强弱的不同。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有无阻滞,比如出入阻滞或夫妻不和。我们被坚定地反复灌输这一理念——脉象对护持一行的诊断毫无益处,因为即使我们治疗的是正确的那一行,也有可能这一行的脉象对于治疗是最不敏感的,因为它的职责在于庇护其余四行使其归于平衡。 著名的27种脉象JR只提过一次,且几乎如同题外话一般匆匆带过。那是有一次,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27种脉象又正巧包含其中,于是JR只用了15分钟的时间便快速将各种脉象介绍完毕,显然对此毫无兴致,讲完时还告诉我们:“你们对于27种脉象的了解仅限于此便可。”看上去这扇门我们的通过与否,对他来说无关紧要。 另一次与JR的谈话对我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有一次我告诉他,有时候我接收不到任何手指传递给我的信息,他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也会有这种感觉,但也许一个月之后我会发现自己诊脉的水平又上升到另一个层次了。” 即便是现在,每当我诊脉时,他这一席话语也时常绕然指间。我从不会花过长时间诊脉以参其中含义,有时甚至会边说话边诊脉,仿佛我想让自己的心通过语言来思考,而神则被解放出来用以感觉。然后我会综合我其他感官的感受来帮助自己理解病人一言一行所传递给我的信息。 我对诊脉的担忧在于,五行针灸很少重视病人身体方面的反馈,而脉诊恰是其中之一。其他方式的诊断都只在瞬息之间。我们不能去触摸味道,声音,颜色或情绪,但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摸到病人的脉象。当我们其他的感官感到迷惑,觉得难以捉摸,我们似乎可以回避去

中医号脉有诀窍 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

养生揭秘:中医号脉有诀窍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图)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简介一种尺部诊脉法

简介一种尺部诊脉法 尺部诊脉法,是指通过对尺脉脉象(广义的,包括各种表现)的诊察来诊断病症的一种脉诊技法。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关于尺脉确定病症的记载,《辩脉法》载“尺脉弱,名曰阴不足”,又,“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名妊娠……”(《金匮》妇人妊娠病脉并治第二十),一般认为阴脉就是尺脉,同书中还有各种其它脉法与尺脉相对的多处记载,结合《脉经》里“尺脉浮……尺脉虚……尺脉沉而滑……”(卷四辩三部九侯脉证第一)“尺脉滑而浮大”,“尺脉牢而长”(卷一辩银洋大法第九)和历代其它医家关于尺脉的病案来看,应该有一种专门的尺脉诊法存在。 随师侍诊,常见有的老先生持脉,以食指定在关后尺上,中、无二指同时排列于后,谓之诊察尺脉。为此曾多方查阅资料,遗憾的是,至今未见任何中医文献明示相关操作技法。于是循此法四处求教,广涉脉书,临证也深加研摩,历有十年,略有体会,以为:诊脉胃气、神气随处可见,根脉诊则不能离开尺脉。尺脉至少是根脉的一种。叔和云“……尺犹不绝……何忧损灭”。又由于尺部位置的特殊,如果再施行适当的操作技法,则不仅可以同时检测胃神根,对确定平脉,把握先天阴阳的生理、病理消长,作整体生理、病理的八纲辩证、脏腑辩证,以及诊察尺中其它局部脏腑的生理、病理状况,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撰者所掌握的尺脉诊法,有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脉理和操作技法,与各家理法有所不同。现总结出部分相关的脉法脉理,简介于后,一家之言,以求引玉。 一、四大功用与相关脉理 1、确定平脉:尺脉部位介乎尺肤与寸口脉之间,至少有三指的长度,又没有寸、关、尺的浮沉差异,平阔有余,脉动、脉管体、脉内容物与四周组织关系分明,其中个体脉的大小、长短、浮沉、虚实异常,可以一览无遗。因为个体差异如肥瘦高矮造成的操作困难,也可以改善。此时运用“自然落指法”(详见后)是确定平脉的重要依据。当然,平脉仍然要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反复比较,以防疏漏。 2、把握肾中阴阳的生理、病理消长:一般来说,尺部脉法与所谓温补派各家的联系比较大。强调肾命水火阴阳。如薛已指出,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是肾水真阴不足,宜六味丸,右尺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者命火常亏,宜八味丸。李中梓谓,“先天之本在肾……故肾为先天之本……”,“两尺为肾部,沉候之六脉皆肾也……肾水绝也。”(《医宗必读》)。这里介绍的脉法,原来的名称就叫做“阴阳脉法”,除了广义的先天肾中阴阳之外,更突出了狭义生殖阴阳的消长。且主张男女尺脉左右相反:男子左脉主肾中先天阳气和生殖之阳气的消长,主火。又主子处,大肠,膀胱无形之气化。右脉主肾中先天阴精和生殖之阴精的消长,主水。右主子处,大肠,膀胱有形之物的排泄。女子与男子相反,左阴右阳。在脉象上,仲景的“男子脉浮弱至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和“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此名

号脉秘诀

脉的秘诀 如何学看脉和脉诊的经验如何学看脉和脉诊的经验作者:汕头市中医院副院长◎蔡仰高一、读脉书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二、关于呼吸定脉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四、脉学的基本精神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五、平人脉和病时脉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六、脉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状者也。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性格:脉数疾的,则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和蔼。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例如人长脉短,为大损,寿命只能有30岁。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40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看脉既可以知寿夭,那么脉象表征病情的顺逆,不是不可能测验的。症实脉实为顺,庙虚脉虚为顺;症实脉虚为逆,症虚脉实为逆。这固然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必赘述。七、脉象所表示的病症有好多种脉象,表现病症很明显。例如中央空两旁有的芤脉,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见此。肺脉出现病脉而见此,则为肺出血。如芤见于胃关,则为胃溃疡。芤在中下焦部分,那就指示着中下焦有出血,男子则为大肠出血(肠风),女子则为子宫出血;如这次未见出血,那次定不免要出血的。洪大数的脉象,见于寸部,其脉波的来势,有如铁锤的打击,血压太高会有此脉。有的高血压其尺部却无力。我地钟XX的父亲就是如此。高血压的脉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察脉而知其病情。风湿性关节炎,脉有多少弦硬。所谓弦硬,即是弦中带些坚象,因为有风则脉状似乎拉紧了。不紧的也有,那便是出现弦濡;弦为风,濡为湿。弦是疟脉,它的寒热往来有一定的时间。无弦则非正疟,其寒热的形状因而也有不同。弦濡只见于关部,而且寸尺无异状,关独濡而无力,必为胃病,而胃口不好。又如脉搏重手按无力,而兼弦象,为肝木克土,主腹泻或五更泻。还有脉浮沉如平,中见乍大乍小,主腹痛症。尺部见紧脉,为腰痛症,由于感受寒邪。上部之风,则寸脉浮大。关浮,主风在中。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八、动脉和散脉的脉形及病候有些脉的形状要谈一谈,这里要提出动脉:濒湖脉学体状诗说:“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无头无尾是怎么说呢?那即是中央独动,两头都虚。也就是说:关上摇幌为动,寸尺则无此现象。所谓阴阳相搏的阴阳,则代替气血。虚者摇兮胜者安的胜,指身体好,虽有动脉无碍,只是因思虑太过而已。动与滑有所区别,滑脉如珠走盘,动则如按住珠子,而珠子

中医诊脉要求有哪些

中医诊脉要求有哪些 诊脉除调神用指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条件与原则,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需要切实遵守。因为,这些都是前人经验的结晶,是正确进行诊脉的保证,博粹堂中医介绍。 体位 这主要是对患者就诊时的体位要求。患者一般正坐在医生的对面或侧面,前臂向前伸平,手心向上,腕部大致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将手表、手镯等物摘去,将过紧的袖口打开。手腕下放一松软的布枕,使腕部松弛自然,手掌手指自然放松。这样,气血运行流畅,可以真实地反映患者的脉象。患者若必须采取卧位时,亦应尽管使其平卧,将上臂向左右平伸,手腕手掌手指自然放松,手腕下亦可放一布枕。最好不要侧卧,因为侧卧时,在下面的手臂被压,可以影响血脉的正常运行,使原有脉象受到干扰。也不要扭转、抬举或低垂上臂,因为这样的话,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面产生与疾病无关的变化。对此《王氏医存》有较详细的论述,其日:“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被压,而脉不能行;若覆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低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弛;若身覆,则气压而脉困;身若动,则气扰而脉忙。故病轻者,宜正坐,直腕、仰掌;病重者,宜正卧、直腕、仰掌,乃可诊脉”。 临床常见一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如关节僵直,屈伸不便,或者呈强迫体位状态,致使不能正坐,正卧,手臂不能平伸,或手心不能向上。此对,不能强求体位姿势之正确,诊者应变通指法,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以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患者的真实脉象。有些医家则提出:如遇病情危重,正气衰微,而脉微欲绝之时,可以采用“覆手诊”法,即:使患者手心向下,面医者挽手取脉。如朱丹溪日:“凡看脉如得恶脉,当覆手取。如与正取同,乃元气绝,必难治矣;如与正取不同,乃阴阳错综未必死。”这是一种正取与覆取对比的诊法,是诊者对患者的脉象采取审慎态度的表现,唯恐错误诊断,贻误病情。 有些医家则认为:“覆手诊”仅可用于脉伏之时,如《脉诀刊误》云:“南北二政之岁,三阴司天在泉,尺寸或有不应者,反其诊则应矣。不应者,脉沉不应诊也,覆病人手诊之,则脉见也。沉者为浮,细者为大。除此外,无覆手诊。”其实,人之腕臂之肌肉、皮肤、血管,具有一定的张力,气血被约束在一定的通道之中,所谓“雍通营气令无所避”。在一般情况之下,其张力并不会随手腕之付仰而变化。《刊误》所云之沉为浮,细为大的现象,恐怕极难出现。即使是朱丹溪,他也认为,若是元气竭绝,无论仰手覆手,脉微欲绝的现象,是不会变化的。如果出现这样的变化,则可能是有各种干扰因素存在,绝对不会是患者病情所导致。 当然,对于“覆手诊”亦有不同的理懈,如周学海则认为:覆手当为反仲手。其日:“此所谓伏,非真伏也,乃沉之极也。凡诊脉皆仰置其手,反仰,谓将腕高枕,而手掌反折垂下,于是筋脉为之牵引绷急、而挺起矣,故沉者亦外见而可诊也。”无论是覆手诊与反仰手诊,均为脉沉伏、微弱之时,使患者采用一种特殊体位的诊法。前者欲借地心之弓I力,使脉搏变得显见一些;后者则期望牵动沉伏之脉,使之挺起而易诊。是否具有实用价值,难以一言面定,录之以备参考。 时间 诊脉的时间以清晨最佳。《素问·脉要精微论》日:“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我所学的脉法

我所學的脈法 十二經脈,獨取寸口,榮行脈中,衛在脈外,脈分陰陽,一脈兩動,先至者氣,後過者血。 一脈兩動,是說氣血,先至者氣,後過者血。這裏每一次脈的搏動,都包含氣血,診脈時感應到 的脈象中,也分兩動。 脈之五藏分部: 腎沈心洪,肺浮肝弦,四季皆緩,以應四時。 東方肝脈,其形弦長,弦而濡弱,肝之正脈。 南方心脈,其形洪大,頭大本小,心之正脈。 西方肺脈,其狀毛浮,氣至而浮,非體之位。 北方腎脈,其象應冬,收藏之象,沈到地下。 中央脾脈,陰陽俱緩,緩脈之形,四脈同見。 一脈兩動,在昨天解釋了一下,看來大家還是沒太明白,這個要在診脈時詳細體查,在每一次搏時,我們摸出來的脈,都有兩動,多體會就知道了。 關於五藏分部,這是常脈,也就是平脈,平脈不是說一次只能見到一種脈,我們平時說的平脈,也就是這裏說的緩脈,它是個複合脈,包括了前面的浮沈弦洪四脈,四脈同見的,就是緩 脈,這標志著人的五藏氣血運行正常。 在這裏有幾個概念我們要把它和以往的書上說的分開看,這是民間的一種脈法,來自口傳 心授,我不想私密爲己有,發出來給大家看。 先說弦脈,弦是一種脈形,是脈的搏動沒來時就能摸到的,而不是指脈來時的狀態,如果按住尺脈後面,在寸關部,脈雖然不搏動,脈若弦,依然是弦的,所以和脈的搏動無關,它是肝 脈。 浮脈,是指脈來時的狀態,不是脈位,不是脈形,而是指脈勢,氣至而脈浮,爲肺之脈。 脈來一動時,它能在天部見到,就是浮脈,這裏先說平脈,不要和病脈的浮混淆了。 沈脈,和浮相對,能在地部見到,就叫沈。 洪脈,是說脈勢頭大本小,脈形也大而長,其來時,氣血均至,其去時,是逐漸去的,過 渡平緩,這是心脈。 緩脈,包含有上面四脈,四脈同見,至數調勻,弦中帶濡,能浮能沈,頭體尾三部俱全, 就叫緩,說明脾胃氣旺,這是標准的平脈。

中医把脉是何原理

中医把脉是何原理?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1650545.html,/logs/8275652.html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影响因素多难于准确把握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 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

张震教你学号脉

号脉其实并不神秘 中医里头有一个比较玄虚的就是号脉。 说起号脉,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么一副场景:一个老中医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按着病人的手腕。最后,他能把那个人身体有什么病痛说得一清二楚,甚至妇女怀孕了,他都能号出她是生男还是生女。 事实是不是这样?号脉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为此,我跟很多非常有名的老中医交流过,其中有很多是年过古稀的老中医。我就问他们说:“咱们这个望闻问切中的号脉,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能不能号出一个孕妇的孩子是男是女呢?” 老中医告诉我说,一般的中医大夫按道理来讲都应该能号出来,但是得先让他们在妇产科待上一年半载,对妇科的东西有所了解才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号脉这东西,你得有所凭借,不能无中生有。大家都知道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评价它们的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前两句比较简单,可“功”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水平还算不错的大夫。他只要多问问你怎么得的病,病多长时间了等问题,问完了后也就大致能知道你得了什么病,病已到什么程度了。 最后呢?“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中国的文化里,“巧”算一个贬义词。古人把切放在中医四法的最后面,就是认为“切”不过是中医里面一个很小的技巧。所以说,号脉并不神秘。在古人眼里,它就是一种雕虫小技。 那么,怎样才能“巧”?熟能生巧。号的脉多了,自然就巧了。只不过,后来的人把它无限神话了,搞得它在人们心目中非常神秘。很多人到了医院,碰到一个白胡子大夫,就希望人家给自己号脉,以为自己什么都不用说,一号就什么病都能号出来了。 其实,号脉号的是体质,是用来判断一下你是虚寒,还是实热的体质,以及你的脏腑功能是强是弱,如此而已。至于你有没有胃溃疡,是否得了什么结石,号脉是号不出来的,更何况,中医里也没有这些概念。 比如说,一个人胃溃疡了,中医生号完脉之后就会告诉他说:“你这是肝脾不合。”有的人觉得挺奇怪的,说:“不对啊!我是胃溃疡,怎么就成肝脾不合了呢?”其实,这就是不懂中医号脉的缘故。号脉号的是什么?是病源。他的胃溃疡怎么引起的?可能就是肝脾不合。至于胃溃疡,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病的本源。 学号脉就要避开花里胡哨的东西 号脉这东西,可能有的人在中医学院学了五年也不见得能学会,就跟有的人只学了一天似的没多大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很多人学了那么多年,却没怎么实践过,也不知道真正的号脉是怎么一回事。相反,您如果一天内就领会了号脉的意思,并勤加练习,又何须学上五年呢?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

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从“懂、会、对、活、熟”五阶段把脉你的学习

注:本文为我的专著《物理是怎样学好的》中的一讲内容,供大家参考 从“懂、会、对、活、熟”五阶段把脉你的学习每次期中、期末及高三月考,有一些同学的成绩不太理想,说实在的,这并不可怕,其实也不用太担心。但令我着急的是,大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都有一些共同的说辞,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是这么几句: (1)这道题我会做的,就是一不小心做错了。 (2)这个内容我懂了,就是太紧张,考场上想不起来了,一离开考场,又想起来了。 (3)我选择题花的时间太长了,没时间做后面的题,如果有时间,我做得出来的。 (4)我的身体不太好,没精神做题,所以这次考咂了。 在家长会上,一些家长也常常会问一些类似的问题,我也总结了一下: (5)我小孩物理成绩这么差,到底是什么原因啊,我问小孩,小孩说都懂的。 (6)我小孩在小学、初中都是三好学生,随便学学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到了高中,完全变了个样了。 (7)我小孩成绩一次好,一次差,很不稳定的,怎么办啊,按这个规律(其实是所谓的“怪圈”),到高考时到底考得好还是考得差啊。 可怕的是这种“听而不懂、懂而不会、会而不对”的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的同学一般会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不认真的同学就等着下一次“奇迹”的出现。家长们一般都没什么办法,最多帮小孩找课外辅导班,甚至有的家长的情况是每次听了小孩的表态后,信心高涨,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了,但事实是,迎接自己的是更大的打击。 一直来,我很重视这个问题,每接一届学生,我都会按惯例做几个关于这方面的讲座,事实证明,是有很大效果的。我的讲座的主题是“学习就这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五个字“懂、会、对、活、熟”,理解了这五个字的内涵,你对自已的学习就号准“脉”了,就能“对症下药”了。 1.从“不懂”到“听懂” 对于“懂”字的理解,有的同学会认为多此一举。那么我给你举两个词,一个是“懂行”、另一个是“懂门儿”。“懂行”的中文意思是“对某一种业务熟悉”,“懂门儿”的英文意思是“know a lot about …”,看了这两个词的意思,我想你已经有了一个判断了吧,你现在还能有信心说出“我懂了”吗?要做到“懂物理”,其实也就是你对物理“懂行”了,你已经做到“know a lot about physics”。但事实上,很多同学并“不懂”,你所说的懂,其实是“最会欺骗你的人是你自己”。要知道“懂”字由“心”与“董”联合起来,表示的意思是“心里面掌握着各方面的情况”、“心中有数”。物理学习中,要达到真正的懂,需要课前、课中、课后“接力式”的努力。

诊脉方法

诊脉方法 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方法及注意问题 一、诊脉的时间 《黄帝内经》中记载诊脉以平旦为佳,也就是说诊脉最理想时间是清晨。但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脉时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候诊,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以达到平旦诊脉的同样效果。尤其对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诊而耽误救治时间。 二、诊脉的体位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三、诊脉的手法 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1.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3.运指

中医把脉歌诀.

中医把脉歌诀,郎朗上口,太好记了!赶紧收好! 一、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二、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三、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四、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五、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六、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七、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八、实脉 【体象歌】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兼脉歌】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中医把脉的基础知识

中医把脉的基础知识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

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三部六病 秘而不宣的脉法 人迎气口诊脉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

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

中医脉象口诀歌_学会你也能号脉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 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

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

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浅谈我所熟悉的几家脉法

浅谈我所熟悉的几家脉法 近年来,在导师指导下,我陆续接触了几种脉学,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脉学的魅力和巨大临床价值,对传统中医的脉诊学有继承也有扬弃。虽然这些脉法能否最终成为一种脉学流派尚需时间的考验,但这些脉法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传统的中医脉学,带给脉学爱好者、研究者以很大启示。 笔者拟从脉象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方法的角度做介绍,其中的一些脉法笔者略有体会,有些只是接触过但印象很深刻,具有文献价值,如实记录下来之后,我相信这些脉学方法将来会遇到知音。因资料所限,篇幅所限及笔者对脉学领悟程度不够,本文只选取几家做提纲挈领的介绍。 一、意势脉法 翻阅脉学文献典籍,可以看到许多用“位、数、形、势”为纲 领论述脉象者,但是加意细读,往往有论之欠详,主次难辨之感。齐向华教授充分借鉴了这一脉学思想并加以发展完善,强调在重视脉形、脉位的基础上,着重体察脉势,最终形成对脉意的准确把握,临证时注重对脉象中脉意脉势信息的提取,形成特色鲜明的意势取脉法。脉意,泛言是指脉象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的一种感觉,即真意,是对脉象整体特征的知觉,代表脉象根本“意图”的东西,其中包括脉势、脉位等,它更多是指一种抽象的综合。相对来讲,脉形、脉位要具体

得多。 在脉象实践中,意势脉法能够“以脉识人”,讲求把握“人的状态”,认为脉象不但能够充分体现疾病的中医学病机,而且还能够反映出人的体质、个性特征、经历。 从脉象中探知人的体质。齐教授根据《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的论述并参考近年出现的中医体质学分类方法,以禀赋和阴阳五行气血盛衰以及脏腑的内在变化将人的体质进行了大致分类,临证时有利于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可以借助脉象在短时间内做出不同人群的体质分析以及不同 体质对疾病易感性、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性和转归的预测。齐教授认为人的个性特征能够体现在脉象意势信息当中。如脉势豁大的阴虚阳亢之人,个性上表现为敏感、急躁、遇事沉不住气,临床症状常见心悸,失眠,头痛等。在脉象中可以提取出脉比较细,脉来浅软豁大,脉势激越等特征,综合形成不包容而失涵的脉意。意势脉法能够将诊到的脉象特征与中医传统理论紧密结合,服务临床,为中医辨证在病机上打开渠道,提供可靠依据。脉的意势作为立法遣方的基础,凭脉辨证,凭证用药,有的放矢,疗效显著,给人很奇妙的感觉。如对人敏感程度的判断,常常依据脉势当中“锐利”的手感。当脉象来去之时出现锐如刀锋的脉感,人的神经类型比较敏感,容易发觉细致的东西。反之,升支钝圆,艰涩难进,往往是不慧、迟钝的表现。

诊脉要领之胃神根的介绍

诊脉要领之胃神根的介绍 诊脉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别异常脉象。并且,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病因、病位、病机,而且还必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健康人的正常脉象,以及患者脉中正气的反映,就是胃气、神气、根气。这种切脉首先要审察正气的方法,为历代医家所推祟,将其列为诊脉要领之首。如程钟龄日:“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面已。”,博粹堂中医介绍。 1、胃。中医学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气旺盛,则脉道充盈,人体齐充满生执。《黄帝内经》日:“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可见胃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存在,有决定性的作用。综合历代的有关论述,脉有胃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脉来从容和缓:许多医家据《黄帝内经》的“谷气来,徐而和”而认为,脉来和缓就是有胃气。如刘河间日:“缓为胃脉。”周学霆亦日:“缓即为有胃气”等。并且,根据各自的经验,对缓字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如李中梓解释道:“胃气脉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从这里可以看到,缓绝非是一息四至的含义。费伯雄对李中梓这段论述非常推崇,他指出:“缓者,从容和缓,所谓胃气也。悠悠扬扬,意思欣欣,此八字最能传缓字之神。”其他,如石寿棠解为:“和柔轻缓,匀净分明”;滑伯仁解为:“宽纵”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从容和缓的状态。 另外,缓不仅是胃气的象征,而且也是辨别其它脉象的标准。如《三指禅》日:“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详玩,久久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诺脉,了如指掌”。脉应四时而动:人与天地相应,胃气亦随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春季微弦,夏季微洪,状季微浮,冬季微沉。胃气的这一特点,早已为人们所注意。《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脉的这种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是有胃气的表现。凡是这一变化的太过或不及t均为疾病以及胃气衰弱的表现。故《医学入门》指出:“凡人得应时之脉者,无病也口”《脉理求真》亦日:“胃气中和,旺于四季,其在春宜微弦而和,夏宜微洪而和,状宜微浮而和,冬宜微实而和。”这种脉应四时而变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胃气的充沛,同时,由于弦洪浮沉,是五脏之气应时而旺的表现,因而,另一方而又说明,胃气是五脏之气的综合表现。《索问·平人气象论》日:“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也是针对此而言的。而张景岳可谓独具慧眼,参透了《内经》之玄机,其日:“胃气即人之阳气,阳气衰则胃气弱,阳气败则胃气败,此即死生之大本也”。 所谓凡阳有五者,即五脏之阳也,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所诺二十五阳也。是可见无往而非阳气,亦无往而非胃气。无胃气,即真脏独见,故日死。”可见,任何一脏的偏盛或偏衰,均可使胃气受到损害,反之五脏之气冲和,胃气亦充沛。故丹波元简简洁地指出:“胃脉和平,正知脏腑之和平。”脏腑和平,则脉亦必然随四时而动。胃气无形:尽管前人反复地、不厌其详地描述胃气的形态,然而,却总感到,意犹未尽,难以用笔墨形容。为此,一些医家干脆提出:胃脉无形。凡欲得胃气之真实形态,全在心领神会。如祝如穹曰:“其在脉中,难取形状。诊脉者,指下浑浑缓缓,尤形可拟者为平脉也。”《辨脉指南》亦日:“胃气本不可拟,而欲拟示人,不可拟其略似耳。昔人拟以依依扬柳,又日口中吐出重气,若浑浑缓缓,无名可拟者是也。盖二十八脉俱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