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鉴赏入门书籍

日本刀鉴赏入门书籍
日本刀鉴赏入门书籍

日本刀鉴赏入门书籍

第一本,《刀剑要览》饭村嘉章编著

饭村嘉章也是《有铭古刀大鉴》《新刀大鉴》、《新新刀大鉴》的著者。这本书是不少刀友推崇的入门书籍。此书小巧又厚实,有700多页内容,包括著名刀工的刀价、年代、作风参考列表,著名刀剣铭字照片一览,各时期刀工位列、业物位列,古刀新刀的国别系统与当同然(相似作风传承),日本刀基本概念、原理、特征种种类别,诸项工作,刀装分类,镡与金工一览,大名与武将家纹一览等等,几乎涵盖了初入门者需要了解、查询的方方面面,在日本也是相当热门的入门书与工具书。

第二本《日本刀的鉴定与鉴赏》常石英明

常石英明的这本书内容相当不错,很适合作为了解日本刀的流派作风与鉴赏方面的入门书。虽然是1967年出版的旧书,但内容之丰富,特别是条理线索之清晰有序,在关于日本刀的书中都算非常出色,常石英明本身虽然不以研究出名,但对于资料的整理归纳确实有一套。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了日本刀的历史时代划分,日本刀的种种基础概念诸如外形、地肌、刃文动态等等,刀剣鉴定的各个入手点

讲解,然后是古刀与新刀(包括新新刀)按照地域国别分类的典型刀工讲解,最后是日本刀的鉴赏要点,伪物的典型特征讲解,国宝刀剣与古来名刀的目录,以及日本刀的一些相关法规等等。

第三《日本刀的研究与鉴定》·古刀编与新刀编

这一套是两本书,也是常石英明的编著。非常好、详细、具体的日本刀各传流派与典型刀工的介绍资料,文中配以大量的插图予以辅助说明,图文结合一目了然。虽然算是入门书,但值得长期翻阅,前面说过,常石英明对资料的归纳整理相当出色,这两本书在刀工特征流派作风方面,也可以作为工具书来查阅。1977年出的书,在旧书市场上不算常见,特别是成套的更加少。总之是强烈推荐的一套书。

第四日本刀的鉴赏基础知识

这本书是东京国立博物馆刀剑课课长,刀剑研究家小笠原信夫在1999年编撰,由至文堂出版的入门日本刀书。(小笠原信夫写过不少入门书,比如袖珍本小册

子《刀剑》,还有《日本刀的历史与鉴赏》,美术刊物《日本的美术》中的刀拵、大和与美浓、新刀等3期,他在刀装具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广泛,有《爱镡百趣》、《小柄百选》、小册子《镡》等,不过能够代表其学术地位的应该还是1973年的《长曾弥虎彻新考》和1998年的《御剑》)这本书虽然也是入门级的材料,但是编撰结构和写法却跟一般的入门书有些不同,并非照本宣科的从历史、名词、流派等一路讲下来,而是选择了一些不同的角度来切入,好像一段段小论文串在一起,佐以大量插图照片,又有许多与职人、爱刀家、研究者的座谈对话,读起来比较活泼,不会那么枯燥。所以要说全面,这本书没有刀工位列、流派分别,但是内容又相当丰富,在一段段的文章里把许多知识交代出来,比如“体现信仰的刀剑”、“日本刀剑与西欧刀剑的区别”、“三所物的实用性如何”、“枪与薙刀”等等。小笠原信夫的著作中,这本是比较不错的,值得入手一读。

第五刀剑鉴定读本

《刀剣鉴定读本》是“三山一剑”中的永山光干所撰写的刀剑鉴定书,在“三山一剑”四位大师中,他是著作最少的一位(他写的另外一本书是《日本刀的研磨》),但是作为人间国宝研磨师和资深刀剑鉴定家,他过手的名刀无数,对刀剑有非常本质的理解,也有着深厚的刀剑鉴定鉴赏功力。其实《刀剣鉴定读本》作为入门书来说深了点,前面部分是日本刀的历史介绍,后面全是按照不同时期来介绍五传风格演变,没有照片,都是永山光干风格的手绘押型图示,如果对刀剑的流派作风缺乏基本概念的话,不太容易把图示跟实物相联系在一起。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有点艰深,但反复的认真阅读下来,对于扎实基础还是很有益的。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欧阳修诗歌研究

?文学研究?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欧阳修诗歌研究 3 邱美琼 (南昌大学中文系,南昌 330031) 摘 要: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欧阳修诗歌研究,其成绩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即:欧阳修诗歌材料的整理、选译,欧阳修的生平、思想研究,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色研究及欧阳修诗论研究。日本学者的欧阳修诗歌研究对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审视自身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手段提供了反省之鉴。 关键词:20世纪;日本学者;欧阳修;诗歌研究 中图分类号:I 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0)01-0065-04 欧阳修诗歌在镰仓(1192-1333)、室町(1333-1568)时代即传入日本,当时日本兴起以五山诗僧为代表的汉文学活动,称为“五山文学”。五山诗僧接受宋代诗歌的影响,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的诗作都成为他们研习和模仿的对象。江户末期,日本著名诗人山本北山(1752-1812)亦大力提倡宋诗,他的《作诗志彀》一书,极力鼓倡清新性灵之说,反对以唐宋定优劣,认为宋诗之所以值得提倡,是因为欧阳修、苏轼等人能够不蹈袭唐人而大变旧法。这种鼓倡一直影响着日本学界的诗歌研究。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关于欧阳修诗歌的研究,更是成果丰硕,在宋代诗人诗作研究中可谓蔚为大观。这主要体现在欧阳修诗歌材料的整理、选译,欧阳修的生平、思想研究,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色研究及欧阳修诗论研究四个方面。 一、欧阳修诗歌材料的整理、选译 较早出现的是有关欧阳修诗歌的选译本。1967 年,朝日新闻社出版《宋诗选》(《新订中国古典选》, 入谷仙介选译),其中选译了欧阳修与柳永、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等16位宋代诗人的诗词,入谷仙介在序文中提出,宋诗是理性优于感性的诗,一旦认真读了宋诗的人,就能够懂得深刻的人道主义的道理,获得丰富的人生智慧,用理性来修正、淳化感情。喜欢思索的人,面对复杂的人生,更要阅读宋诗,只读唐诗而不读宋诗的人,可以说是还没有完全理解诗歌艺术的人。后来又有保苅佳昭对欧阳修诗歌的译注,如:《欧阳修诗译注稿(1)》(《橄榄》1990年10月)、《欧阳修诗译注稿(2)》(《橄榄》, 1991年)。 其次是欧阳修文集的考订。欧阳修声名显赫,其文集屡经刊刻,宋时即有汴京、浙、闽、蜀等多种刊本,但由于种种原因,①错讹不少。后周必大请诸门客重新编校,凡经六载,成《欧阳文忠公集》。此本一出,则成欧集最后定本,以后欧集诸本,皆出于此。日本学者东英寿长期从事欧阳修的研究,他从历代书目出发,系统清理了欧阳修文集的历史及现存版本,考察其源流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予以论说,如:《南宋本<欧阳文忠公 集>的形成过程》(《人文学科论集》,2001年)、《关于天理本<欧阳文忠公集>》(《中国文学论集》, 2001年),对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所藏《欧阳文忠公 全集》作了考证,认为现在中国大陆及台湾所藏的南宋本《欧阳文忠公集》都是残本,只有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所藏的南宋本《欧阳文忠公集》153卷大抵与南宋时代保留的原形同。同时,他的《关于欧阳衡<欧阳文忠公集>———中华书局<欧阳修全集> 的底本选择问题》(《橄榄》,2001年12月)、《李逸安点校的<欧阳修全集>及其底本选择问题》(《东 方书籍一览》,2002年)等又讨论了中华书局校点本《欧阳修全集》 (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所用的欧阳衡本存在的问题。此外,东英寿还有《欧 阳修<居士集>的编纂意图》(《中国文学论集》,1988年12月)一文,从欧阳修66岁时与子欧阳发 等编定《居士集》来探究欧阳修排佛之志的是否出现变化,亦很具启发意义。 2010年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第一期 Journal of Gannan Nor mal University Feb .2010 3①收稿日期:2009-09-25 作者简介:邱美琼(1966—),女,广西荔浦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学。 如欧阳修喜反复检查修改作品,但其声名太盛,往往未改定即传播出去,又有手抄或木版印书之误等。

中医入门 秦伯未

中医入门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1901年7月31日生,1970年1月27日卒。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 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 编者志 前言 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入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中医治病,主要是依据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一套医疗方法。我个人认为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中医的面貌,从而理解中医的特点和掌握中医的治病规律,这事学习中医比较正确的方法。故本书的叙述,即分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在四部内在分若干项目,作比较细致的介绍。 我还认为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与中医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才是比较踏实的。所以本书在介绍中医基本理论时,多举常见疾病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以便一边学一边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下一番功夫,学中医当然不例外。无论全面学或学一科和一种病,都不能离开理法方药,

美术鉴赏常识知识点汇总NO.10

美术专业理论知识 (1)透视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这里所说的透视指的是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而中国绘画则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中国画的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特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焦点透视大体上又可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以一个六面体的位置为参照,如果画面中立方体有一个面与纸面平行,这种透视方式就叫做平行透视,由于透视法遵循近大远小的原则,延长平行透视画面中立方体倾斜的线条后,会有一个消失点(灭点),因此,平行透视又叫做一点透视;如果画面中的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每个面都是与纸面成夹角的,这种透视方式叫做成角透视,延长成角透视画面中立方体倾斜的线条后,会有两个消失点(灭点),因此,成角透视又叫做两点透视。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代表画者眼睛所在的高度。在透视图中,通过消失点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即为该作品的视平线。 (2)色彩 色相:色彩所呈现的质的面貌,是色彩彼此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明度: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 纯度:通常是指色彩的鲜艳度,也称饱和度。 (3)构图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 构图根据视点的高低不同,可分为:仰视构图、平视构图、俯视构图。 构图根据画面的总体构架可分为:三角形(金字塔形)构图、S形构图、倒三角形(V

理性读一点关于日本的书

理性读一点关于日本的书

中日紧张:理性读一点关于日本的书 发布时间:2014-07-24 11:42 作者:刘大桥字号:大中小点击: 2046次中(大陆)日自1972年建设立邦交起一直二十一世纪初,中日两国关系,几乎可以说顺风顺水,直到2008年12月,中日韩还在日本的福冈签订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声明》说:“我们对三国在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往来、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扩大财金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感到满意”。而且“我们承诺,在上述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三国合作”。但是当文件签署不久后的2012年9月的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之后,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当然,我们看到,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只是中日关系急剧恶化的诱因之一--以至到现在似乎到了没有解的地步。中日双方都不恳退步,都剑拔弩张,而且无论中国还是日本的鹰派人物(包括政界、军界、学界等),在2013年和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的2014年里,叫嚣着说“中日必有一战”。两国的鹰派,以及由复杂因素导致的两国民粹主义(中国称日本为“右翼势力”),仇华/反日情绪高张。特别是作为笔者所在的中国一方,我们所见到的,仇日反日情绪在整个社会弥散。在此过程式,对于大众,甚至对于精英,其实并不十分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包括这诸方面的常识。笔者冒着被骂的危险,写下这则文字。 一、关于武士道 1900年,日本人新渡户稻造则在日本出版了一册介绍和宣扬大和民族精神的书《武士道》(张俊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在中国人通常的政治词典里,“武士道”决不是一个褒义的词汇,恰恰相反,是一个在中国人见人厌、人见人恨的一个词汇。因为众所周知的是,由于自1894年的黄海之战到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卢沟桥事变,中国和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侵略下,饱受欺凌和杀戮。在这一历史中,“武士道”如幽灵如噩梦般缠绕和弥散在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心中。或者说,“武士道”一度成了日本侵略者嗜血成性的代名词。直到读了110多年前新渡户稻造著的薄薄一册《武士道》后,才知道,日本大和民族与日本历史的武士及武士道,并非我原来的认知。 《武士道》开宗明义写道“武士道,如同它的象征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它并不是保存在我国历史的植物标本集里面的已干枯了古代美德的标本。它现在仍然是我们中间的力量与美的活生生的对象”。也就是说,在《武士道》一书的著者看来,“武士道”一词不是中国词典里“罪衍”的标识,而是日本词典里的美德化身。全书不足十万字,用了十七章来对此作了阐释。对“武士道”的渊源梳理,整整用了八章,这表明著者对其的历史负责。就在“武士道”的渊源梳理中,著者声称,日本的“武士道”的渊源来有三,一是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一是日本自身发展起来的神道,一是孔孟之道。在这三者中尤为孔孟之道是“武士道”的主渊源。新渡户稻造写道:“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在此总揽下,著者以“义”、“勇”、“仁”、“诚”、等七章对其武士道的渊源逐一梳理。于是我们已经看到,武

中国国学经典书籍

中国国学经典书籍 篇一:国学经典入门书目 入门书目: 《经典常谈》朱自清 《向古人借智慧——如何阅读中国文化经典》龚鹏程百花文艺出版社 《傅雷家书》傅雷 《美的历程》李泽厚 《人间词话》王国维 《金蔷薇》(又译《金玫瑰》)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彭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生之体验》及《续编》 《青年与学问》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基本经典: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孟子/大学/中庸卷)李鍌等著华出版社(又有海峡文艺出版社的新版本)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论语通译》徐志刚人民文学出版社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金良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老子译注及评介》陈鼓应中华书局

《老子本原》黄瑞云人民文学出版社新 《老子入门》罗义俊上海古籍出版社 《庄子浅注》曹础基中华书局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 (附注:经典的译注,一般而言,中华书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可以信任,以上只是略举几种。) 参考: 《读经教育手册》绍南文化编订 《论语别裁》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三联书店) 《圣哲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子的故事》李长之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此系列好书不少,物美价廉) 《亦新亦旧的一代》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概论: 《经书浅谈》中华书局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国学入门》朱维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学入门》龚鹏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龚鹏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的智慧》韦政通岳麓书社 《中国文化概论》韦政通岳麓书社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人文讲习录》《生命的学问》牟宗三广西师大出版社 课外阅读: 蔡志忠古典漫画系列(《论语》《老子·庄子》《禅说·六祖坛经》等)三联书店 《论语故事》(日)下村湖人原著王进祥译著 《论语故事》(日)村下湖人海峡文艺出版社(此书又一版本:《论语故事心解》下村湖人线装书局) 《孔子》(日)井上靖春风文艺出版社 《释迦牟尼传》(日)武者小路实笃作家出版社《故道白云》(法)一行禅师中国华侨出版社 篇二: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书籍 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书籍 学习经典古诗和传统历史故事 创设具有国学氛围的环境 设计组织多样国学课程和活动 学挂图、插画,在班级里设置剪纸、脸谱等中国元素等,营造独有的传统文化氛围。 4、设计组织多样国学课程和活动 除了学习传统经典之外,国学班还会开设各种不同的课程:例如传统礼节、水墨动画、国艺鉴赏、书法练习等课程,在每个传统的节气到来时,有的国学班会组织小朋友们参加不同的活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这个帖子我曾经在天医论坛去发表过,因为我发现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朋友无门而入的感觉,也常碰到要找我辩论中医是伪科学的朋友,我常向他们推荐下面的书籍,告诉他们看完再来批判,不然根本没资格批判,哈哈,也是人间一大快哉。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熬夜写出上述文字我心甘情愿,愿有更多的人能入中医之大门,修炼永无止境...

什么是美术鉴赏(一)

什么是美术鉴赏(一) 什么是美术鉴赏(一) 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和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所谓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系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美术鉴赏的对象是美术作品;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从感受、归类、分析和判断到体验、想象和评价;美术鉴赏的目的是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 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鉴”,就是甄别、归类、分析、判断,具体说,就是要弄明白一件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材料、手段或方法、语言形式和内容等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以及美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 “赏”,就是欣赏,接受者把鉴别美术作品所获得的感受、体验、联想等与自己的审美经验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基础,而鉴赏者的个人的创造性参与则是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参观时,面对风格各异、琳琅满目的美术作

品可能会产生疑问:哪些是好的作品?哪些是一般的作品?艺术家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法而不是那样的方法来创作这 些作品?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哪些作品是“有意义”的?怎样来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面对名作我们也许会产生疑问:它为什么这么“有名”?对当代美术涌现出的新的艺术形式,我们会提问:这是艺术吗?“艺术”到底是什么? 这些问题涉及到的,就是美术鉴赏问题。提问,正是鉴赏的开始,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最终完成对美术作品的判断鉴赏。 分享到 法国米勒油画“拾穗”分享到 唐朝张萱的国画“捣练图”张萱“捣练图” 以上三幅都是描绘妇女劳动的,却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我们鉴赏美术作品时,要遵循每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和形式规范。 马克思说:“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鉴赏美术作品必须具备美术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别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性鉴赏活动。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必看的: 1.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人格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心理学》日本图片简易版 读这类书可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各种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入门必读的。 2.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各种人类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人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用更精确的语言描述的这些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数据收集者的角色。 3.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解释了人类心理现象的由来,是目前唯一能够将所有心理学理论贯穿在起来的核心理论,以其目前的发展速度进化心理学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统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 这门学科不是很出名,因为绝大多数人甚至许多学者都不能接受把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进行类比,在这一点上21世纪的人相对于和Darwin时代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进步。 4.心理学方法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社会学研究方法》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讲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好很强大。 《40项研究》讲的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本虽然只读了第一章,但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大致翻了一下,全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讲统计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人类获取知识的任何方法都是基于统计学的,包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强烈推荐这本书。 5.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探索脑》 讲的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原理,或者说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个人觉得对理解心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6.咨询方面 《登天的感觉》 相信这本书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询师的理由。 --------------------------------------- 这些书豆瓣都有,直接搜类别名字(比如"进化心理学")即可 最好去看看wiki上的"心理学"条目 入门之前读书的基本原则: 1.暂时不看以下几种书:解梦/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2.不看声称能快速解决具体问题的书:领导力/3秒钟看透人心/测试你的XX能力/投资心理/让别人喜欢你 3.能分辨书的好坏前只看翻译的,暂时不看国内作者写的书,除非有人强烈推荐

推荐一套儿童国学入门书_刘继涛

066 博览群书 2011/10 推荐一套儿童国学入门书 ○刘继涛 《中国孩子最喜爱的国学读本》,全6册,冯天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国学热已经兴起了好多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这股热劲还在持续。国学渗透进当今社会,体现在很多方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三年前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舒展开的书画长卷、整齐排列的方块字、一声声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千年古国的灿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自然而然地发现,有关国学的事物多了起来:电视台里有很多专家学者在讲国学,网络上点击率高的博客、帖子很多是在讨论国学,有关国学的书籍也是畅销书当中的一大门类,被各个书店摆在显眼的位置。 面对林林总总的国学书籍,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读国学?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和过人之处,会对我们的民族生起更多的自豪感,会多一分敬意和尊重,不至于在来势凶猛的外国文化面前妄自菲薄。表意丰富的汉字,历经千年仍在使用,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光辉璀璨的文学和艺术,给予 我们无尽的美的享受;华夏文化中特有的道德和思想,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做事。古籍中的思想能给人以启迪;中国古代的作品大多寓意深刻,重启发、重形象思维,每个人看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领悟,获得启迪。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国学教育理应在其中占据一定的分量。其实,语文教育中,古代文化一直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有关古文的课程也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我国古代比较重要的诗文,在高中及之前的课程中基本都已经通过课文传授给孩子。 但是,这样做并不说明青少年国学教育就已经很到位了,因为国学不单指古代的文学一个方面。单从语文方面而言,学生对传统的小学(语言文字学)的了解就是很有限的,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采用的是课文的形式,像《说文解字》这样的书籍很少被提到:学生或许记得该书的作者名字,知道“六书”,但对于这二者之间

日本武士刀锻造过程详解

既然是阐述日本武士刀的锻造过程,那么有必要知道一下日本武士刀的分类:根据其形状和尺寸主要太刀、打刀、胁差、短刀、长卷、薙刀、剑、枪等。 自古以来作为武器的同时以其优美的造型

著称,很多名刀被当作美术品收藏,并寓含着武士之魂的象征意义。与其他国家的刀类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项特点就是在外形装饰之外刀体本身展现出艺术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称作“刀工”、“刀匠”、或“刀锻冶”。 日本刀制法:日本刀在制法上集合了相当高的技术,日本刀的材料钢,被称作和钢,或玉钢。玉钢以日本传统土法炼成。这是一种低温炼钢法,炉温不超过1000℃。此法看似原始,但相比近代的高温炼钢法,能炼出品质纯良的好钢。不过高温炼出的钢材较软,易打造成形,而低温炼出的钢材较硬,较难打造,可以说制作日本刀是人力密集型的工事,是以血汗换取的品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流派,所用钢材成分多少会有差异。

另外水减的过程就是我们俗知的淬火,从现代材质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步骤算是刀匠控制钢材含碳量的手法。看似简单的工序,其实不然,为了控制钢材的含碳量,加热次数有严格限制;而且和钢的硬度在其续渐冷却时会有所改变。在限定的加热次数下将玉钢打炼成厚薄均一的薄片。钢片成形后,刀工会用水将其急速冷却。可使钢多余的含碳部分剥离。使刀身具有良好弹性,刀口坚硬不易缺口。刀匠要对钢片的温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极准确的把握,才能够得到含碳量合适的材料。 在对刀材进行锻炼的时候,刀工将烧红的钢块捶打锻造,钢块捶打开后再折叠起来捶打,如此反复,追打到第10次,就会有

1024层的钢材,通过这一步骤,可将钢中硫等杂质和多余的碳素等清除,以增钢材弹性与韧性。这就好比揉面一般,捶打的层数越多,钢材中的碳和各种成份就会更加均一,铁晶体也会更细致,最终锻造出来的钢材品质均一、达数千层,十分强韧。 钢材搭配。日本刀的造形不论刀尖或整个刀身是以圆为基础造型,刀身之所以为弧形主要是钢材的搭配以及淬火所造成的。首先,刀工以碳素含量多而硬的刃金、皮鉄,将碳素含量少而质软的心鉄,包裹起来日语称做造込这样的双重构造是日本刀的一大特点。外侧的刃金和皮鉄使得刀锋利而且有适当的硬度不至于弯折。此后的烧入阶段以碳素量和焼入的冷却速度控制刀尖和其他

【中医药类教材】 中医入门教材

高等中医教育自建立以来,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教学体系,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高等中医院校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系统性、规范性不强,学科之间界限不清以及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市场上的中医教材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概念不严谨、体例陈旧等,教材内容重复、雷同甚至矛盾的问题也很突出。 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教材更是保证中医教育质量的基石。本期,本报特别邀请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出版社编辑谈了他们使用教材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材格局值得称道 评《针灸医籍选读》 侯中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医籍选读》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吴富东教授主编,北京、上海、湖南等多家高等中医院校共同编纂而成。目前,本教材在中医高等教育事业针灸课程的体系中应用较广,是一本结构清晰、内容翔实、详略得当的教材,其教材格局特色鲜明,值得称道和探讨。 宏观框架合理 针灸学源远流长,自上古的砭石到后世的毫针,针灸治法层出不穷。医论医籍蔚为大观,要想窥见历代医家针灸学术精华全貌,必须博览群书。本书将大量针灸学著作融为一炉,并分为上中下三篇,以医经、医论、歌赋的整体形式编纂起来。其中上篇医经部分包括了《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的精华篇章。中篇医论部分摘取针灸后世诸家医论精要,展示了自晋朝至清代针灸诸家的学术观点。下篇歌赋部分选取琅琅上口的针灸各家歌赋,纂辑而成。可以说,上篇针灸医经是学好针灸的根基,《灵枢》又称为《针经》,其主要学术内容即呈现了针灸治病相关的脏腑经络等根本原理与规律。《素问》重点讲授临床治疗的策略,有了策略,治疗就显得更加生动。《难经》是对《内经》182篇的疑难释解,也是对临床治疗规律的深入阐释。因此,上篇充分起到了对针灸医学理论的奠基作用。 中篇医论部分则充分展示了临床各家的针灸风格、用途、特色。皇甫谧、孙思邈、王执中、杨继洲等大批医家不仅继承了《内》、《难》特点,而且各自有所发展,如阿是穴的发明、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腧穴之间的配伍规律等。是针灸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又一重要学习内容。下篇歌赋则属于学习针灸经典的趣味精华版。读者通过歌赋的学习,可以很好很快地掌握治病的内在规律。 因此,本教材整体设计合理,宏观框架有序,显示出了其结构的合理特征。 篇章注意细节

清华大学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清华大学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一、专业的设置 刘晓峰的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老师们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此领域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二、考试的科目 世界史: 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①101英语或103日语②643世界通史③501综合考试; 三、导师介绍 刘晓峰,男,1962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助教、讲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教授主要从事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同时对东亚地区时间文化有精深的研究。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教育考博分校(官网可咨询)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 序 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蹉跎久未报命。顷独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并书名亦忆错误者,他日当更补正也。 中华民国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启超作于碧摩岩揽翠山房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〇《论语》《孟子》 《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堕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须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举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上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沣《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疏,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〇《易经》 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抄出,随时省览。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 从个人感受来说,前人学医基本上是从《皇帝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来学起的,这四部书也补称为古典中医的四部经典。但是现代人学中医我认为并不需要非得遵从古人学医的这个道路去起,如果从这条路走无疑会有一个很好的中医基础,但是由于这些古典中医专着对于现代人啃起来的确是很难,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现在人有时很难再见的到了,当时可能是非常流行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原来一些当时很重要的病,现在就变了非常的一般或是少见了,而且中医学也往前发展的很快。那么,后果的一些名人也写了一些近代的名医,不但非常的实用,而且也很接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大家读起来就不像古书那样费解难懂,而且这个名医也写了许多中医入门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现代人读起来就容易懂的多了,等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如果有兴趣再去读古人的医着就好懂的多了,那时你可以借助于你学到的知识,再深入学习了解古人的智慧就会事半功倍。 我推荐给你几本中医入门书籍,仅供你参考: 《中医入门》本书由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写给入门人读的书籍,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把你领入学习中医之门。 《中医基础》中基是为了给初学中医的人打基础的书籍,本教材是中医药大学的基础教材,也推荐给你,因为里面有一些诊断学的基本功在里面,所以还是很值得的一学的。 《用药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用药基础的书,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 《方剂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方剂组成的基础专着,主要是讲的方剂学的内容,是从中药配伍关系讲的,当然你也可以学一学中医药大学的《方剂学》这本书。 以上这四、五本书如果你能掌握了书中的内容,就可以入中医之门了,当然即使是专业学中医的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医学并不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做医生了,要知道“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于临床实践还尚须时日,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把掌握的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中医大夫。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 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 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 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现有发展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 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认识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学习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 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出本节课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学习新知 1、师生共同探究美术鉴赏的概念 ⑴从“美术鉴赏”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美术”:视觉艺术,可视形象,平面空间,以供欣赏;“鉴赏”:“鉴”鉴别、鉴定,“赏”欣赏、观看。“美术鉴赏”即鉴赏视觉艺术。 ⑵规范的概念: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 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鉴赏教材中P4,第2、3段)2、小组合作学习,鉴赏两幅作品,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⑴合作学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习提示:观看两幅作品《捣练图》和《拾穗》(哪种美术?画的是?他们在做?构图?色彩……); 对比两幅作品,体会感受(通过对比,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⑶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 是基础,“赏”才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3、看图说话,归纳出美术作品的分类 ⑴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有哪些大的分类:依据其艺术门 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 等六大类;按照形式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⑵选择教材中的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其门类。 4、思考与讨论出美术鉴赏的意义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与讨论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用自己的语言 进行复述,并提炼出其社会、教育和审美功能。 三、课堂小结 关于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尝试鉴 赏你喜欢的美术作品。 板书设计: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美术鉴赏的概念:字面意思,教材中定义 二、美术鉴赏的分门别类:依据艺术门类分为:绘、雕、建、设、书、摄等。形式语言:具象、意象、抽象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社会、教育、审美功能 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 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

梁启超国学入门

梁启超国学入门 一个国家的固有学术文化,是这个国家的精神命脉。作为中国人,应当具有最低限度的本国学术文化知识。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籍。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籍《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 《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它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国学是什么梁启超认为,国学应当包括社会实践和读书两个方面。 我们认为,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这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我们主张以现实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为主线,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读书。实践(或修养)本身就是目的,并且是证实圣贤境界的唯一方法。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籍对后世的启发回顾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日

子,能够给今天做学问的人以什么样的启发呢? 这些年,因为国学热,讲了很多的国学,国学也确实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但是对国学内在包含的这个“德性”的学问,应该说强调得却不太够。特别是因为胡适在近代学术的影响比较大,他提出整理国故,造成国学成为一个整理国故的学问。因为在胡适的定义里,国学就是整理国故的学问,而整理国故的学问对于胡适来讲,不涉及哲学的人生观的发扬继承,而是对文献和历史的了解整理。所以,我觉得梁先生在这方面,不愧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哲学家。他对整个国学的把握,对我们应该有指导意义。今天,我们重印的梁先生的《德育鉴》,20世纪很多文化名人都受过这本书的影响。我们重新编辑出版,并做了一些简单的注解,就是想至少能在清华的校园文化里把梁先生原来的工作拿给大家,让今天的学生不仅能用现代的口号讲一些素质教育,也能看看我们的先贤用什么办法来修养自己。 有人问:梁启超是不是国学大师?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1912年,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当时就建议创立“函夏考文苑”,仿照法兰西学术院,那当然就要有院士,提名一共有二十多位,首席是四位,其中就有梁启超,其余是严复、章太炎和马相伯。这是一个例子。第二个例子:在整理国故的时代,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认为章太炎先生是南方学术的“泰山”,梁任公先生是北方学术的“北斗”,这“一南一北”也是承认他们两个是当时国学最高的代表。另外,在清华国学院成立前,清华的曹云祥校长跟胡适请教办国学院的办法,他本来想请胡适来主持筹建国学院,因为胡适是清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从医篇 一引言 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 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 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 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 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 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 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 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 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 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 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 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 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 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 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 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 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 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 糟粕,存其精; 中西学,长并存。相 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 (包括《灵枢》、《素问》)、 《神农本草经》、《伤寒 论》与《金匮要略》称为 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 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 病论》,再加上《难经》, 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 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 通晓内、儿等科。《后汉 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 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 手术。著述已佚,现存《中 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 其所著《脉经》内,整理 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 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 著《针炙甲乙经》,按部 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 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 著《诸病源候论》,是一 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 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 必修课。本书较系统地对 病状作了符合实际的描 述及理论阐述,深受历代 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著 有《素问释文》,对素问 作了全面注释,其中对运 气学说,尤有发挥。 7孙思邈,唐代大医 家,他不但有渊博的医学 知识,而且刻苦治学,重 视医德修养,所著之《备 急千金药方》、《千金翼 方》,是我国较早的医学 类书。 8钱乙,是宋代的儿 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 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科 专家,著有《妇科大全良 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医发展史上, 将张子和、刘河间、朱丹 溪、李东垣称为金元四大 家。 11张子和,名从正。 著《儒门事亲》,扩大了 汗、吐、下三法的治疗范 围。 12刘河间,名完素。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

美术鉴赏基础知识

第一章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什么是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进行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获得一种审美享受。 美术鉴赏不仅要对美术作品有感性认知和视觉印象,还要对美术作品的表现技巧、形式语言、思想内容、艺术倾向、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并做出判断,所以这种情感活动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它主要通过对具体美术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揭示出作品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人们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能力,得到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美术鉴赏属于艺术接受学的范畴。艺术家创作出了美术作品,但艺术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必须通过美术鉴赏发挥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通过观者对作品的品评鉴赏,才会使作品具有长久的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意义,艺术创造者及其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美术鉴赏能力的高低通常与人的综合人文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以美术鉴赏为基础的审美教育可以开拓人的艺术视野、增长知识,可以丰富审美心理结构,优化情感结构,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术鉴赏的条件 美术鉴赏活动中无论是欣赏还是鉴别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否则美术鉴赏便不

能成立。一方面,美术作品作为鉴赏的审美客体,是读者和观众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在美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和观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因此构成美术鉴赏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术鉴赏的客体即作品本身,一是审美鉴赏的主体即读者和观众的参与。(一)美术鉴赏的客体 美术鉴赏的客体,即被鉴赏的美术作品本身。在进行美术鉴赏活动时要求客体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否则便失去了欣赏或鉴别的意义。如何使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美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要达到完美和统一。如果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往往会流于技巧的炫耀。反过来如果忽视形式,就违背了艺术审美的特性,因为对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赞美,都是由充分表现意蕴的形式引起的。如果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思想,则无论美术作品的内容多么科学、多么具有真理性,只要它不具有美的形式,便不具有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美术鉴赏中,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是点、线、面、形体、色彩等形式要素及排列组合方式,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一旦形成之后,便产生特有的形式美,所以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无视作品的内容,而陶醉于迷人的形式美之中。美国的美学家克莱贝夫·贝尔从艺术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艺术的形式能够唤起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从审美经验上可以断定形式具有艺术意味,因此,他把“有意味的形式”定义为美。但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美术作品只有在“真”与“善”统一到美的形式上时,才真正的具有审美价值。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很多理论都是强调内容与形式上的完美和统一。如唐代画家张彦远说:“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末遒,空赋善彩。”①所以他认为“意存笔先,画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