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会成本与决策3

论机会成本与决策3
论机会成本与决策3

论机会成本与决策

【摘要】机会成本从19世纪被引入经济学,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如今已成为评价决策的特殊评价手段,从资源稀缺性和多用性出发,帮助企业建立资源配置观念,使其全面考虑备选方案的利弊。本文旨在通过案例说明机会成本对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机会成本决策意义

一、机会成本含义

机会成本,又称经济成本,它包括实际支付的会计成本,以及资源用于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的最有收益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是一种资源用于某一用途后失去其他获利机会而丧失的收益,有货币可以直接衡量的。

机会成本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冯维塞尔在其《自然价值》中首先提出。他通过分析成本定律,联系效用与成本,独创机会成本。他认为机会成本是潜在利益的减少而非实际发生的支出。机会成本的提出打破对成本的固有观念,对西方经济理论有重要贡献,并成为其应用于管理活动最具实践意义的概念之一。

二、机会成本的特点

1、机会成本是一种假定的成本。

机会成本的思想是这样产生的:人类的资源有限,在一定的情况下,一定的经济资源可用于多种用途,但选择任何一种既定用途都是以放弃其他用途为代价的。机会成本就是这样一种收益机会的丧失,仅存在于决策人的主观意念中,是假计的成本。实际上它并未发生,而且也不能计入相关的帐册。

2、机会成本是一种被否定的成本。

在对各种方案未作决定之前,讨厌机会成本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选择方案并不意味着机会的丧失或牺牲。只有在做出决策之后或针对已确定的特有方案,才存在机会丧失的问题。因此,机会成本从不会被实现,即被否定的决不能同时

享有。

3、机会成本也是一种“可能性”的成本。

在决策中,用于衡量所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必须是切合实际和可行的。虚拟的脱离现实可能性的机会成本对决策有害无益。

4、必须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用途。

在缺乏选择的前提下,即一种经济资源只能用于或必须用于一种用途的情况之下,讨论机会成本没有意义,没有选择就不存在机会丧失的问题。

5、机会成本不仅存在于决策分析过程中,而且存在于决策之外。

决策完成时不意味着机会成本的消失,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及结束之后,均可考虑机会成本因素。

6、机会成本并非仅针对最优方案而言,非最优方案同样存在机会成本问题。

虽然考虑机会成本将导致人们选择最优方案,但由于人们受对客观事物认识水平及预期的限制,所选择方案并非一定是最优的。如果选择非最优方案,同样存在机会丧失的问题,为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所放弃最优方案的收益就是选择非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三、机会成本对决策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说明机会成本对决策的意义,案例如下:

假设某个厂每年需要生产部件40000件,企业还有剩余的生产能力制该部件。假设我们有以下的方案,第一种:自制。每年变动成本是6元,在原有的设备每年摊折旧费用20000元的基础上,需要追加固定的费用80000元。第二种方案:外购。单位外购成本10元。同时,原有设备可出租,出租的净收益每年60000元。

思路1:考虑机会成本。

自制零部件成本测算:自制相关变动成本:40000×6=240000元,追加固定成本(与原设备摊配费用为无关成本);80000元,自制机会成本:60000元。所以合计是380000元。而外购的成本合计是10×40000=400000元。运用会计核算中的差量分析法的话,自制与外购相比,每年少花费20000元

(400000-380000=20000),所以选择自制。

思路2:不考虑相对于其他备选方案的机会成本,独立测算各方案成本或收益,并据以选择方案。自制成本是240000+80000=320000元,而外购的成本大于自制的成本,选择自制。

两种思路都能达到相同的决策效果。但是思路1是现在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但相比思路2来说比较常规的思路。因为成本的测定本身并不意味着方案的选择,也并不意味着机会的丧失。但是考虑了机会成本的方案,却对企业决策带来不可磨灭的功劳,所以如果我是管理决策者,我会选择思路1.

还有机会成本的使用:既定方案或特定情形作出评价时可使用。比如说如果企业将自己有点资金投入企业,年终对企业经营时进行计算评价时,其发生的各项支出中,就不应仅仅包括支付的工资、管理费用和原材料等,还应包括放弃投资于股票、债券等机会所丧失的收益,以便作出更有利于企业的决策。

机会成本对于决策分析来说,并非是绝对的第一位的考虑因素,因为一个活动或者项目的选择一般会被人的认知能力和有关活动或项目的信息获得水平等因素所限制。当然如果认知能力和信息水平一定的前提下,企业主要领导人的风险偏好和过往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也和管理团队的执行能力密切相关。机会成本对于决策分析来说是企业在前面两个前提下比较分析经济收益的重要指标,是使用排除法选择活动或者项目的常用方法。虽然不是绝对的第一位考虑因素,但对管理决策者来讲却是绝对应该考虑到的因素。

五、结论

总之,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以便为既定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进行决定,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黄珍文机会成本:决策分析中一个重要的成本概念当代经济湖北省武汉市2002年 05期

[2] 姜旭宏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北方经贸黑龙江:哈尔滨市北方经贸杂志社 2007

[3](美)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决策与控制会计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4] 爱德华·丁·布洛切康·H·陈托马斯·W·林:成本管理——计划与决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 陈良对相关决策成本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12月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一)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 论文题目 学部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

摘要 文章一开始阐述了课题的背景和课题的研究意义,用亚细亚时件举例说明了企业决策中应重视机会成本,充分考虑机会成本所带来的影响,要权衡成本和收益作出正确的决策。要实现经济资源的最有效运用必须正确理解机会成本的特性。文章接着介绍到机会成本的定义,分析了机会成本的特性及使用的前提条件,阐述了机会成本的内涵,并且对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做出了差异分析,并指出机会成本估计的复杂性。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但只存在于财务决策分析过程中。文章主要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留存收益成本、现金持有量决策、应收账款投资决策等进行研究以及分析,正确分析了各种财务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因素。最后用巴菲特收购BNSF例证企业财务决策中充分分析了机会成本以此提升企业决策的有效性和有益影响。 关键词:机会成本,投资,决策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project origin and backgrou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roject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In ASA piece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enterprise decision.decision maker must know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 particular product in order make sound business decisions.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product must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opportunity cost.The article then introduced the definition of opportunity cost an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opportunity cost.then the paper make a difference analysis on opportunity cost and cost accounting, and points out the complexity of opportunity cost estimation.Opportunity cost is a key concept in economics, its application range is very wide, but only exists in financial decision analysis process.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 on fixed assets, retained earnings, cash holdings and account receivable.Finally,with an Buffett acquired BNSF example proves the importance of opportunity cost. Keywords:opportunity cost, investment, decision making

管理会计知识点与决策相关的成本概念及其分类

管理会计知识点与决策相关的成本概念及其分类 1.差别成本 差别成本也叫差量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差别成本是指可供选择的决策备选方案之间预期成本的差额;狭义的差别成本是指由于产量增加或者资源利用率的不同而形成的成本差别。 2.边际成本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边际成本( marginal cost,MC)是指当产量发生无穷小的变化时成本的变化量,它可以用成本函数的一阶导数来表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边际成本是指产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的变动。在一定范围内,产量增加或者减少一个单位的差别成本就是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这时边际成本、差别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一致的。 3.机会成本 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决策者只会从备选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优方案,而其他方案都会被放弃,被放弃的次优方案的可计量价值就是决策的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资源被用于某一方面就不能同时用于其他方面。也就是说,

资源在某一方面的利用是以放弃了它在别的方面的利用为代价的。在决策中,企业选择了一个最满意的方案而放弃了次满意方案可能带来的收益。这部分收益应该由被选择的方案来补偿,如果得不偿失,说明被选择方案并不是最优的。所以,在决策中要考虑决策的机会成本,才能全面地评价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才能正确地判断被选中方案是否是真正最优的。 4.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 sunk cost)是指已经发生的,不管现在做什么决策 都不会发生改变的成本。沉没成本是由之前的活动产生且无法恢复的,它是与决策无关的成本。 5.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 replacement cost)是指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购买与目前拥有的、相同的或类似的资产所需要支付的成本。随着市场的变化,资产的重置成本和历史成本并不是相同的。决策者在决策时必须考虑重置成本,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6.付现成本

与决策相关成本概念及分类

管理会计知识点:与决策相关的成本概念及其分类 经营决策需要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以选择最优的方案,这时成本就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是衡量经济效益的关键性指标。财务中成本概念包容万千,而经营决策需要考虑的是与决策相关的成本。如果费尽心力获得的成本信息却是与决策无关的信息,就等于对企业资源的浪费,因此区分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是决策分析中很重要的方面。 相关成本能够帮助决策分析备选方案的利弊,而非相关成本则会干扰决策者的选择。下面介绍几种在决策中常见的成本。 1.差别成本 差别成本也叫差量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差别成本是指可供选择的决策备选方案之间预期成本的差额;狭义的差别成本是指由于产量增加或者资源利用率的不同而形成的成本差别。 2.边际成本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MC)是指当产量发生无穷小的变化时成本的变化量,它可以用成本函数的一阶导数来表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边际成本是指产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的变动。在一定范围内,

产量增加或者减少一个单位的差别成本就是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这时边际成本、差别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一致的。 3.机会成本 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决策者只会从备选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优方案,而其他方案都会被放弃,被放弃的次优方案的可计量价值就是决策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资源被用于某一方面就不能同时用于其他方面。也就是说,资源在某一方面的利用是以放弃了它在别的方面的利用为代价的。在决策中,企业选择了一个最满意的方案而放弃了次满意方案可能带来的收益。这部分收益应该由被选择的方案来补偿,如果得不偿失,说明被选择方案并不是最优的。所以,在决策中要考虑决策的机会成本,才能全面地评价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才能正确地判断被选中方案是否是真正最优的。 4.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已经发生的,不管现在做什么决策都不会发生改变的成本。沉没成本是由之前的活动产生且无法恢复的,它是与决策无关的成本。 5.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是指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购买与目前拥有的、相同的或类似的资产所需要支付的成本。随着市场的变化,资产的重置成本

《管理经济学》(一)-机会成本与决策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经济学》(一)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企业不同成本对决策的影响 2、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其他目标分析 3、量本利分析的应用 4、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某一商品的价格趋势 5、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6、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 7、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 8、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定价战略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决策 10、需求法则与需求预测 11、论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 12、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13、机会成本与决策 14、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15、生产三阶段与管理决策 1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17、总利润、平均利润与边际利润 18、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9、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20、盈亏平衡点与企业决策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题——第7题可以加副标题。比如,第7题,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以钢铁企业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机会成本与决策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定义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time)或资源(resources)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substitute)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

机会成本对企业决策影响研究

机会成本对企业决策影响 研究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机会成本对企业决策影响研究第一章绪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巨大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得到最大的利润价值。是经营者所关心的问题。而在经营过程中,决策是最为关键的。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一定会考虑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打一个比方,在现实中,有很多企业在购进某种生产要素时,这种要素的市场价格较低,一段时间后,其价格上涨,这时候,是按照原来的生产计划再加工这种要素,还是直接出售这种要素呢?如果是选择前者,那么直接销售所可能获得的收益就是再加工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都可以用来衡量一项决策的经济利益。经济利润区别于会计利润就在于它考虑了机会成本。管理者必须考虑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这两个概念。而作为决策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特定概念“机会成本”,是在决策分析过程中,从多个供选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从而放弃了次优方案所能取得的利益而成为损失。这种由于放弃次优方案而损失的“潜在利益”就是选取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在经济危机平复不久的今天,一家企业如何能够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与其决策是分不开的。决策这一难题,需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而机会成本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机会成本是经济分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被推广到任何有关人类行为的决策过程中去。它是以放弃用同样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或将同样资源投入另外一种用途时所能获得的受益来衡量的。机会成本虽然不构成一般意义上的成本,不构成企业的实际支出,也不入帐,但它是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所必须考虑的现实的因素。忽视了机会成本,往往有可 1 机会成本对企业决策影响研究能使投资决策分析发生失误。由于资源方面不足,使得机会成本令会计更好的发挥着记录、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业务的功能。因此,研究机会成本并且对其加以良好的利用,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好的收益,

选择中的机会成本

选择中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由于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收益。又称择机代价或替换成本。它反映不选择最佳方案或机会的“成本”。或者说是因选择某一经营项目所牺牲的另一机会可获得的利益。例如:在生产要素供应有限,要生产一种产品,就不能生产另一产品的情况下,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是指放弃另一产品的收益。又如:某人决定开设一家小型杂货店,开店需要投资购买商品和经营设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经营。对该人来说,开店的机会成本是,他开店所需投资用于储蓄可得到利息(或把所需投资用于其他用途可得到的收益),加上他不开店而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工资。生产(经营)能力已经充分利用或接近充分利用的时候,或者当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供应不足的时候,机会成本对正确决策有一定意义。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西蒙曾说过:决策时选择出来的最优的方案只有一种,而其他的可能方案虽不及最优的方案理想,但如果采用也能带来效益的,放弃这些方案就势必失去这部分效益,因而决策中将选择某一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丧失的潜在效益称为选择该方案的机会成本。 可见,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与所作的选择有着千丝百缕的关系。机会成本并非会计学意义上的成本,而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们计算机会成本一般只是为了找到最佳的要素组合,从总体上得到最大的利益。我国也有一个与盖茨类似的不愿意上大学的例子,那就是姚明。姚明同火箭队签订了5年的合同,火箭队付给他的薪酬是7000万美元,加上他平时代理的广告收入,据说他的年收入已突破1亿美元,但是如果他选择去读大学的话,这些收入很可能都会失去,也就是说,与在NBA打球相比,他选择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要大得多。 机会成本不仅仅是名人作出选择时才会用到的,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选择就需要计算机会成本,因此,这是一个对于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人们在决策时,经常会比较各个备选项的成本和收益,只有所获利益高于成本,人们才更倾向于采取行动。 人们的所谓理性选择,就是以机会成本为权衡做决策。当你决定要不要换一份新工作时,你就得拿新工作和其他条件与现有工作的收入和条件去做对比。因为你的现有工作的报酬是你选择其他新工作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越大,选择空间就越小,选择也就越难。许多人终生动弹不得,就是因为机会成本太大。许多人一生最终碌碌无为,就是因为舍不

机会成本对决策分析有什么意义

机会成本对决策分析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并举例说明 机会成本是当人们在经历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机会成本,又称经济成本,它包括实际支付的会计成本,以及资源用于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的最有收益的隐性成本。所以,机会成本并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会计账目中,利润表上所记录的成本,它很重要一部分包括了在经过多种决策方案的选择后放弃了其他的机会所失去的收益。很简单的比方当一定量的经济资源投入产品A的生产中时,生产产品A的代价不仅包括这一定量的经济资源的耗费,而且必须包括没有用这些经济资源生产产品B 可能获得的收益。因为如果用一定量经济资源所生产A获得的利益抵不上生产B获得的收益,资源就要从A转移到B。经济学是既然是研究和管理稀缺资源及做出最佳资源配置,那么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的话,生产A的真正成本,不仅应该包括生产A的各种费用支出,而且应该包括放弃的另一种用途(生产B)可能获得的收入。 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计算的经济成本即计算机会成本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决策提供分析的基础。管理者以利润作为决策依据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大部分时候都会忽略了隐性成本这个重要的成本,当然所计算出来的会计账目中记录的利润是小于了实际收益的利润,所以说忽略了隐性成本,也就是不通过计算机会成本而做出的决策分析,是失误的、错误的决策。有时,企业做出无助于利润最大化的管理决策,就是因为不懂得或是没有正确考虑机会成本中的隐性成本,所以造成了决策失误。经济学中要求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理性的决策要求考虑经济利润,这就是说必须计算完整的机会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的成本。总而言之机会成本在有效的管理决策中有这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我们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中机会成本还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机会成本是一种假定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思想是这样产生的:人类的资源有限,在一定的情况下,一定的经济资源可用于多种用途,但选择任何一种既定用途都是以放弃其他用途为代价的。机会成本就是这样一种收益机会的丧

负债对企业的影响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谈负债对企业经营影响的思考 院系名称: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会计学 学号: 2013143500121 姓名:蓝祝宁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5.3.20

摘要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主要经营手段之一,对企业经营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情况和所属环境出发进行全局考虑,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把握好时机,确定和选择企业的最佳负债规模和结构,充分运用财务杠杆效应,选择适当的融资渠道,不断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规避负债对企业经营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负债对企业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负债经营,还影响着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由于企业的资本构成、资金需求、发展水平和所属行业不同,负债对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影响也不同。从财务杠杆、资金成本和偿债能力等方面研究负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通过对数据分析进行对比说明,对不同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所选行业的特点分析负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通过分析,了解负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在经营中选择负债时能趋利避害。 关键词:负债企业经营影响资产负债率行业规避

目录引言 (1) 第一章负债产生的原因和途径 (2) 第二章负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3) 2.1负债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 (3) 2.2负债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6) 2.3负债对企业经营的正面影响 (8) 2.4负债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 (9) 2.5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1) 第三章规避负债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13) 3.1选择合适的负债时期 (13) 3.2控制负债规模 (14) 3.3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 (14) 3.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14) 结论 (16) 参考文献………………… 致谢 (18)

税收筹划的机会成本

税收筹划的机会成本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化或者股东权益化的目标,在法律法规所允许并鼓励的范围内,通过对融资、投资、经营活动等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对多种纳税方案进行化选择的一系列行为。税收筹划的实质就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节税的目的。在我国,税收筹划作为纳税人的一项权利,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财会人员所接受和运用,但是,有很多的税收筹划方案,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少缴税或降低部分税负,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预期效果,这就与税收筹划中忽略机会成本有关。 所谓税收筹划的机会成本,其实也就是税收筹划的隐性成本,是指纳税人由于采用拟定的税收筹划方案而放弃的潜在利益。由于这种隐性成本不像显性成本那样直观,所以在税收筹划实务中往往被忽视,最终导致得不偿失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 1、公司外国投资所得延期纳税 由于国家税法规定,公司的国外所得只要留在国外不汇回,就可以暂不纳税,因此许多企业常常采用这种延期纳税的方式来节税,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得到了一笔无息贷款,但是,也正是由于纳税人采用这一获得税收利益的筹划方案而增加了自己的资金占用,资金占用量的增加实质上就相当于投资机会的丧失。这种因为资金占用的增加而引起的投资机会的丧失,就是一种机会成本。 2、处于低税率区的公司在高税率区发展业务时,为了节税而设立实行非独立核算的分公司。 一家位于低税率区域的公司,到一高税率区域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时,单纯从减少税收负担的角度来考虑,在高税率区域设立非独立核算的公司要比设立独立核算的子公司效果好。但是,如果考虑二者深层次的差异,就该另当别论了,比如分公司没有独立的经营决策权,不能独立地对外签署合约等限制,将会给公司资本流动及运营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当这种机会成本大于单一的节税利益时,设立分公司就成了一个得不偿失的税收筹划方案。 3、为了节税只考虑降低单个税种的税负 在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案中,有时候虽然某个税种的税负降低了,但却导致其他税种的税负提高。比如,企业及时报批存货损失,可以降低所得税的税负,但是按照税法规定,存货损失的增值税进项税必须转出,也就是说企业在缴纳增值税时这部分进项税不能够进行抵扣,因此便导致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提高。 4、利用税法疏漏,通过转移定价来达到节税目的。 现在,纳税人使用较多的一种税收筹划方案是转移定价,有时筹划方案看起来虽然很完美,降低税负的效果也很明显,但这样的筹划方案却隐藏着很高的涉税风险。转移定价的广泛使用主要由于当前税法对此还没有严密的规定,但税法未来一旦做出规定,企业过去的做法就有可能被认为是非法。根据税法规定,对企业故意实施税收违法行为的追溯时效不受限制,所以企业会因此而面临巨大的损失。 5、盲目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是最简单、最有效地税收筹划方法,几乎不存在涉税风险。 我国加入WTO,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在迅速发生变化,因此许多企业都面临着经营战略的调整问题。在经营战略调整中,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开展税收筹划,无疑可以给企业带.

论机会成本与决策3

论机会成本与决策 【摘要】机会成本从19世纪被引入经济学,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如今已成为评价决策的特殊评价手段,从资源稀缺性和多用性出发,帮助企业建立资源配置观念,使其全面考虑备选方案的利弊。本文旨在通过案例说明机会成本对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机会成本决策意义 一、机会成本含义 机会成本,又称经济成本,它包括实际支付的会计成本,以及资源用于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的最有收益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是一种资源用于某一用途后失去其他获利机会而丧失的收益,有货币可以直接衡量的。 机会成本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冯维塞尔在其《自然价值》中首先提出。他通过分析成本定律,联系效用与成本,独创机会成本。他认为机会成本是潜在利益的减少而非实际发生的支出。机会成本的提出打破对成本的固有观念,对西方经济理论有重要贡献,并成为其应用于管理活动最具实践意义的概念之一。 二、机会成本的特点 1、机会成本是一种假定的成本。 机会成本的思想是这样产生的:人类的资源有限,在一定的情况下,一定的经济资源可用于多种用途,但选择任何一种既定用途都是以放弃其他用途为代价的。机会成本就是这样一种收益机会的丧失,仅存在于决策人的主观意念中,是假计的成本。实际上它并未发生,而且也不能计入相关的帐册。 2、机会成本是一种被否定的成本。 在对各种方案未作决定之前,讨厌机会成本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选择方案并不意味着机会的丧失或牺牲。只有在做出决策之后或针对已确定的特有方案,才存在机会丧失的问题。因此,机会成本从不会被实现,即被否定的决不能同时

享有。 3、机会成本也是一种“可能性”的成本。 在决策中,用于衡量所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必须是切合实际和可行的。虚拟的脱离现实可能性的机会成本对决策有害无益。 4、必须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用途。 在缺乏选择的前提下,即一种经济资源只能用于或必须用于一种用途的情况之下,讨论机会成本没有意义,没有选择就不存在机会丧失的问题。 5、机会成本不仅存在于决策分析过程中,而且存在于决策之外。 决策完成时不意味着机会成本的消失,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及结束之后,均可考虑机会成本因素。 6、机会成本并非仅针对最优方案而言,非最优方案同样存在机会成本问题。 虽然考虑机会成本将导致人们选择最优方案,但由于人们受对客观事物认识水平及预期的限制,所选择方案并非一定是最优的。如果选择非最优方案,同样存在机会丧失的问题,为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所放弃最优方案的收益就是选择非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三、机会成本对决策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说明机会成本对决策的意义,案例如下: 假设某个厂每年需要生产部件40000件,企业还有剩余的生产能力制该部件。假设我们有以下的方案,第一种:自制。每年变动成本是6元,在原有的设备每年摊折旧费用20000元的基础上,需要追加固定的费用80000元。第二种方案:外购。单位外购成本10元。同时,原有设备可出租,出租的净收益每年60000元。 思路1:考虑机会成本。 自制零部件成本测算:自制相关变动成本:40000×6=240000元,追加固定成本(与原设备摊配费用为无关成本);80000元,自制机会成本:60000元。所以合计是380000元。而外购的成本合计是10×40000=400000元。运用会计核算中的差量分析法的话,自制与外购相比,每年少花费20000元

代工企业对经济的影响

研究课题: 中国的代工企业的影响极其现实意义 1.代工企业的定义 2.代工企业的过去及现在 3.代工企业的飞速发展的原因 4.中国代工企业现状及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5.金融危机对代工企业的影响 6.代工企业的发展方向 1.代工企业也就是从事OEM生产模式的企业,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的基本含义是定牌生 产合作,俗称“代工”。是某甲方工厂所生产的产品被某乙方选中,乙方委托甲方按照原样生产,并标上乙方的商标,由乙方收购。它是建立在合同授权基础之上的合法合作关系。 2.OEM是社会化大生产、大协作趋势下的一种必由之路,也是资源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社会化大 生产的结果。在欧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建立有OEM性质的行业协会,1998年OEM生产贸易已达到3500亿欧元,占欧洲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OEM生产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加快,OEM需求商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挑选OEM供应商,特别是向加工制造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在亚洲,日本企业为迅速占领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最早采用了国际OEM的生产贸易形式。"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亦与OEM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其中,台湾早已成为全球PC机最大的OEM基地,印度亦是通过OEM方式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在IT业,从技术到零部件到软件的功能模块,谁是全能?康柏总裁菲费尔谈到这个问题时说:"用最直接的方式赚钱!",并公开表示要省去那些所谓的资产(厂房、设备、办公楼等)带来的负担。甚至有人称:OEM 造就整个IT产业!美国耐克公司,其年销售收入高达20亿美元,自己却没有一家生产工厂,只专注研究、设计及行销,产品全部采用OEM方式,成为目前世界上OEM经营的成功典范。 3.OEM方式在制造业界,特别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行业应用是极其广泛的。OEM方式以其灵活,有 效经营的特点,适应了这种新形势的发展,从而得以广泛应用。OEM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企业的竞争战略正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为中心的生产型方式,向注重新技术应用、迅速推出新产品为中心的市场经营方式转化。这样既可以保证缩短生产周期,又可以将节省下的用于购置生产设备的大量资金用于研究开发,使企业在时常响应速度方面保持了一个良性循环,企业还可根据市场态势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生产规模,从而有可能保持一个适应市场发展动态的、灵活的弹性生产机制。从另一个角度讲,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用于生产设备方面投资的精神磨损必然加大,为了降低机会成本而大量采用OEM方式进行生产,不能不说是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草船借箭”之策。其次,OEM适应世界级品牌的发展需要,OEM适应全球化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需要,OEM适应为顾客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OEM适应建立新颖竞争优势的需要。现代经济的发展已改变了人们对单纯性竞争的看法,竞争与合作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两大动力。在自身有优势的产品上,使用竞争对手的OEM产品使自己的优势更突出,同时竞争对手也有了新的发展空间,竞争变成了合作。 同时在科学技术告诉发展的今天,很难有一个企业能全部掌握一次产品的全部专利技术,通过相互间以OEM方式提供产品即可保证知识产权的完整性。从而避免纠纷或重复开发所带来的资源的浪费,又能推动某项技术的市场影响力,使之成为新的工业标准,或是集团联盟的标准,使无序的竞争变得相对有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基本简介 机会成本小的具有比较优势。简单的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例如:你购买一套房屋全部用于居住,则不能再出租获利,也就是居住的同时也失去了用于出租等获利的机会;反过来说,你若出租,你则不能再居住。 机会成本主要应用在投资过程中。在投资决策中,放弃次优方案而损失的“潜在利益”,是选取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机会成本英语为:opportunity cost。名。不可数。进行一项投资时不得不放弃另一些投资,这些投资的最大获利就是该项投资的机会成本。选择投资和放弃投资之间的收益差是可能获取收益的成本。如投资者仅有一份资金,投资股票时必须放弃国债与基金。假如国债投资收益为1万元,基金投资收益为2万元,而股票投资收益为3万元,则股票投资的机会成本是2万元,国债投资的机会成本为3万元,基金投资的机会成本也是3万元。 更加简单的讲,就是指你为了从事某件事情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我们常拿融资租赁和贷款比较谁的融资成本高?如果不把机会成本加进去的话,可能会得出一个不正确的结论。比如人们通常感觉融资租赁的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高。出现这种认识错误的主要在于没有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 首先从利率上说租赁公司的资金是从银行来的,因此融资成本一定比银行高。但从机会成本考虑就不一定了。银行贷款是以资金占用作为标的的。融多少资金,就可以算出有多大的成本。融资租赁是以租赁物件的标的为基础计算成本的,有些厂商租赁打出“零”利率的口号,实际上是一种促销手段。天下没有免费的宴席,从物件的采购上早已把利息提前纳入销售价格中去了。 因为上述原因,和租赁公司谈利率,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上可能会遇到利率问题,但不是租赁公司给出的利率,而是租赁公司的收益率。是用来财务处理的,不能真正地反映融资成本。 第二个概念是银行的利率比租赁公司高。因为银行的利率不能随意加减,有政策限制。租赁公司的利率可以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来确定,有政策支持。但是,银行的政策现在也开始变化,实际上贷款利率已经是上不封顶。对于信用稍差的企业,银行贷款的利率也不会低。融资租赁因为增加了一道物权保障,也是做银行的次好项目。从利率上看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因为银行要做这种项目也要很高的利率。 第三融资租赁项目的操作程序要比银行贷款公开的多,申办程序要简单一些,谈判各方的地位要平等一些。请客吃饭,回扣等桌下交易要少一些,成交时间要快一些。如果把提前投产带来的效益算进去,使用融资租赁的机会成本比银行贷款要小的多。

论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论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一、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概念 会计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折旧等。按照我国财务制度,总成本费用由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组成。其中,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称为期间费用,直接计人当期损益。会计成本是显性成本,可以用货币计量,可以在会计账目中很直观的反映出来。 机会成本:是指一种资源由于用于本项目而放弃用于其他项目时,所可能损失的利益。用数值表示则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 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成本计量有五种计量方式,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即是指实际支付的货币成本。机会成本可能等于会计成本,也可能不等于会计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机会成本等于会计成本;在商品(或生产要素)供应不足、实行配给的条件下,机会成本高于会计成本;在商品积压或要素闲置的条件下,机会成本低于会计成本,甚至为零。通常,在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不等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在机会成本高于会计成本的情况下,使用机会成本的概念。 例子:某企业现有两个投资方案,假设投资回收期均为五年,A方案初始投资额100万元,每年净现金流量50万元;B方案初始投资额60万元,每年净现金流量30万元。假定该企业投资总预算为100万元。则如果只比较净收益现值的话,A方案净现值67.6万元。B方案为40.56万元,无疑应该选择A方案。但如果考虑使用B方案闲置的40万元进行其他投资的话,则A方案含有这些资金投入其他方案获得的最佳收益即为其机会成本。那么这时在判断方案的优劣时就不能只比较它们的净现值,还须考虑机会成本。由此可见,机会成本对企业的决策影响很大。

机会成本与经济利润

机会成本与经济利润 利润在传统上的意思比较简单,可以定义为收入减去成本。但是对经济学家和会计师而言,利润的定义有很大区别。 这里把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放在一处,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着联系:经济利润区别于会计利润就在于它考虑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由选择产生的——一种经济资源往往具有多样用途,选择了一种用途,必然要丧失另一种用途的机会,后者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成了前者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都可以用来衡量一项决策的经济利益。管理者必须考虑这两个概念。 1.机会成本 (1)机会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是经营决策过程中,经营者所必须考虑和重视的概念。假设一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那么资源用于其他它方面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就是资源用于实际方面的机会成本。这个概念的前提是大多数经济资源都具有多样用途。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用。如果一个企业占用某种资源,但是它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资源的潜力,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它就应当把这种资源转用于其他的方面。 考虑机会成本的前提是资源在现实的使用方式上没有获得最大的可能的收益,也就是使用一项资源所获得的现实收益小于其他使用方式所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2)机会成本的两个条件 ◆所使用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 机会成本本质上是对不能利用的机会所付出的成本,因为企业选择了这种用途,就必然丧失其它用途所能带来的收益。如果资源的使用方式是单一的,那就谈不上各个机会的利益比较。只有当资源具有多用性的时候,企业才要考虑机会成本,这是考虑机会成本的一个前提条件。 ◆把可能获得的最大收入视为机会成本 考虑机会成本时并不是指任何一个使用方式,而是指可能获得最大的收入使用方式。在这里,需要强调可能性。 【提示】 在证券市场上获得的收入,不能认为是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 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上,需要和其他因素(如经验)相结合,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这种资源在自身发挥作用的时候可能获得的收益水平。机会成本强调的是可能的最大值。 (3)机会成本在实践中的体现 ◆存款与投资的比较 假设有一笔资金,可以把它存在银行里,也可以把它投入到企业运营中。假设选择的是把它投入运营中,那么这笔资金储存的银行利息就是把资金投入企业运营的机会成本。 有些国家在经济发展处于疲软状态时会连续地降低银行利率,这种手段其实就是降低企业使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刺激企业更多地把资金投入到企业运营中。而在经济形势良好的状

南开2020年秋季考试《管理经济学》期末“作业考核(线上)25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秋季学期期末)《管理经济学》 阐述机会成本与企业决策,并举一例子说明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巨大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得到最大的利润价值是经营者所关心的问题。而在经营过程中,决策是最为关键的。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一定会考虑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打一个比方,企业在购进某种生产要素时这种要素的市场价格较低,一段时间后其价格上涨,这时候是按照原来的生产计划再加工这种要素,还是直接出售这种要素呢?如果是选择前者,那么直接销售所可能获得的收益就是再加工的机会成本;如果选择后者,加工后的再产品带来的收益就是直接销售的机会成本。因此企业投资决策的好坏除了应当考虑该项决策会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外,还必须考虑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分析决策过程中从可以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并且放弃了其他方案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这种由于放弃其他方案的潜在利益就是选取最佳方案的机会成本。 关键词:机会成本企业决策 一、机会成本与企业决策相关成本概念综述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认为:当我们被迫在稀缺物品之间作出选

择时,我们都要付出机会成本,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可得到的最好对策的价值,这就是机会成本。 (一)机会成本的特点及使用前提 1.机会成本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点:一是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生产成本,它是对未来的预测。对它的分析是建立在所放弃的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上,而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损失或成本,这种成本也可能不存在。二是机会成本在作最终决策时计算,机会成本是在做出一种(最优)选择时就必须放弃其他若干选择时产生的。 2.机会成本的使用前提 (1)资源是稀缺的。这是机会成本概念产生的基础。正是由于资源稀缺,人们不能实施每一个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方案,而是必须只能选择一个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2)资源具有多种用途。资源不仅是稀缺的,而且一种资源通常具有多种用途。如果资源只有一种用途,则放弃其它用途可能获得的收入就无从谈起,也就谈不上机会成本了。(3)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它意味着将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已经投入到其中的某些用途后,还有一些用途所需的资源就得不到满足。 (二)其他相关成本概念 在进行成本决策时,由于各个方案预计发生的成本不同,就产生了成本的差异。差量成本是进行成本决策的重要依据。差量成本是管理会计中研究短期决策时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可供选择的不同方案之间的成

机会成本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_邓帆帆

财税金融 摘要:机会成本观念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相当广泛,要实现经济资源的最有效运用,必须正确理解机会成本的特性,正确分析各种财务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因素。本文阐述了机会成本观念的意义,并讨论了机会成本观念在财务管理中运用。 关键词:机会成本财务管理运用 1机会成本观念的意义 经济学中,机会成本是一个重要概念,当一种有限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时,可能有许多个投入这一资源获取相应收益的机会,如果将这种资源用于其中某种特定用途,必然要放弃其他的资源投入机会,同时也放弃了相应的收益。在所放弃的机会中,最佳的机会可能带来的收益,就是将这种资源用于特定用途的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观念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种价值管理。方案的决策和选优,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目的之一,机会成本的观念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机会成本作为决策成本的组成部分,能够使方案的择优建立在严格和准确的成本计量的基础之上,来判断所作的决策是否为最优方案。 2.1企业筹资管理活动中的机会成本观念筹资活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及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的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财务活动。企业筹资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是: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和较小的筹资风险,获取同样多或较多的资金。企业的筹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六种。在筹资过程中,管理人员面临着多种选择,应采用哪一种筹资方式呢?管理者要进行利弊权衡、综合比较、考虑机会成本,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的决策。 商业信用是六种筹资方式之一,是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应付账款。卖方为了促使买方及时承付货款,一般都会提供一定的现金折扣。这种形式下,买方管理者有三种决策方案可供选择:①享受现金折扣,在折扣期内付款;②不享受现金折扣,在信用期内付款;③超过信用期付款。从企业信用角度考虑,一般企业不会采用拖欠货款进行筹资。若享受现金折扣,企业实际支付的货款减少,不会发生筹资成本,看似对企业有利,但在折扣期内还款,就是放弃了剩余信用期间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因此,管理者在决策时,必须既考虑享受现金折扣的收益,又考虑剩余信用期间的机会成本。 例:某企业向供应商购入200万元的商品,该供应商提供的条件为“2/10,n/30”,该企业当年的平均资金收益率为10%,对该企业是否享受现金折扣作为决策。 享受现金折扣收益=200×2%=4万元 享受现金折扣机会成本=200×10%×(30-10)/360≈1万 享受现金折扣机会利润=4-1=3万 若机会成本大于现金折扣收益,企业应选择不享受现金折扣,在信用期内付款;若机会成本小于现金折扣收益,企业应选择享受现金折扣,在折扣期内付款。 2.2企业投资管理活动中的机会成本观念企业通过筹资取得资金后,必须将资金投入使用,以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便是企业的投资管理活动。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投资包括企业内部使用资金的过程以及企业对外投放资金的过程,狭义的投资指对外资金投放的过程。企业投资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是:以较小的投资额与较低的投资风险,获取同样多或较多的投资收益。 2.2.1营运资金中的机会成本观念运用 2.2.1.1现金的机会成本企业持有现金的动机主要有三种:①交易动机。主要为了满足企业经常发生的业务需要而持有的现金,如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交纳税款等。②预防动机。主要为了应付意外的现金需求而持有的现金,如自然灾害、生产事故、被拖欠货款等。③投机动机。主要为了能利用潜在的获利机会而持有的现金,如利用原料价格波动进行投机等。对企业而言,并非持有的现金越多越好,闲置资金占用过多,将造成机会成本过大,管理者对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决策中,就必须考虑机会成本。 现金的成本包括持有成本、转换成本和短缺成本。其中现金的持有成本是指企业因持有现金而放弃再投资的收益和增加的相应管理费用。现金再投资的收益便是将现金投资于有价证券所能获得的收益,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中有两种方法在决策上都需考虑机会成本: 2.2.1.1.1成本分析模式。成本分析模式是在不考虑现金转换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对持有成本和短缺成本进行分析而找出最佳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其公式为: 现金成本(TC)=持有成本+短缺成本 =管理成本+机会成本+短缺成本 当现金成本(TC)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便是最佳现金持有量。 2.2.1.1.2存货模式。存货模式是在只考虑现金的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而不考虑现金的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的情况下,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其公式为: 现金成本(TC)=机会成本+转换成本 如果现金持有量大,则现金的机会成本高,转换成本低;反之,现金持有量小,则现金的机会成本低,转换成本高。当现金成本(TC)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便是最佳现金持有量。 2.2.1.2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应收账款的产生是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商业信用,以便促进销售和减少库存。但如企业应收账款数额过多,会增加赊销风险,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或花费较大的收账费用。企业持有应收账款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其中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将资金投资于应收账款而不能进行其他投资所丧失的投资收益。这一成本的大小通常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量、资金成本率或有价证券利息率有关。应收账款政策又称为信用政策,其内容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企业管理者在信用条件的选择上,应选择信用成本后收益最大的信用条件。如需判断信用成本后的收益,就必须考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信用成本后收益=信用成本前收益-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管理成本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周转率×变动成本率×资金成本率 例:某企业预测年度赊削收入净额为1000000元,应收账款周转期为45天,变动成本率为80%,资金成本率为10%,试计算应收账款机会成本。 应收账款周转率=360÷45=8(次)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0000÷8=125000(元) 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125000×80%=100000(元)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100000×10%=10000(元) 企业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越多,会增加企业的信用成本,从而使信用成本后收益降低,其相对应的信用条件并不是管理者的最佳选择。 2.2.1.3存货的机会成本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并不是说存货持有量越多越好,因为持有存货,必然会发生一定的成本。企业进行存货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尽力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在充分发挥存货的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达到两者的最佳组合。存货成本包括进货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其中储存成本是指企业为持有存货而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存货资金占用机会成本(以现金购买存货同时损失的证券投资收益等)、仓储费用、保险费用、存货残损霉变损失等。存货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存货存储数量密切相关,企业订货的批量越大,存储的存货就多,存货资金占用机会成本就高,存储成 机会成本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邓帆帆(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