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一、传播途径:

1、通过唾液传播。如患狂犬病的猫、狗,它们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狂犬病病毒,当动物咬伤人时,病毒就随唾液进入体内,引发狂犬病。

2、通过粪溺传播。粪便中含有各种病菌这是众所周知的。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的病原体,都可借粪便污染人的食品、饮水和用物而传播。大多数的寄生虫虫卵就存在粪内。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是经由尿液传播的。

3、有病的动物在流鼻涕、打喷嚏和咳嗽时,常会带出病毒或病菌,并在空气中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散播疾病。

4、动物的全身被毛和皮肤垢屑里,往往含有各种病毒、病菌、疥螨、虱子等,它们有的就是某种疾病的病原体,有的则是疾病的传播媒介。某些宠物爱好者如果不注意个人防范,任意与动物拥抱、亲吻、食同桌、寝同床,是有可能从它们身上染上共患病的。

二、预防措施:

1、搞好环境卫生,根除动物传染源人畜共患病的预防,首先就是要坚持科学的饲养和卫生防疫制度,采取免疫和净化等措施消灭动物传染源,预防动物疫病的发生。

2、严格动物检疫,切断传播途径许多人畜共患病疫情的暴发,都是由于患病动物或产品的流动引起的。因此,要加强检疫工作,加强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控制疫病的传播。

3、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主要是整治好环境,消除有利于老鼠、臭虫、苍蝇和蚊子等孳生的环境条件。

4、注意个人卫生,提高防护能力个人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地表水,防止蚊蝇叮咬,保证饮水清洁和食品卫生,提高抗

病力。对患者应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

人畜共患病防控情况总结

人畜共患病防控情况总结 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按照病原体的生物属性分类,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等。人畜共患病可源于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家畜、家禽和宠物,也可源于远离人类的野生动物等。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人畜共患病共有800多种,这占到了可感染人的传染病种类的60%,病原体涉及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多种生物。在新发传染病有75%都是人畜共患病。据2007年统计,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种有16种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动物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的巨大储存库,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甚至破坏,动物病原体的遗传变异和跨种传播的风险增大,人畜共患病对人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畜禽及其产品的流通日益频繁,布鲁氏菌病、结核病(以下简称“两病”)和狂犬病等重要人畜共患病出现抬头趋势,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并已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畜共患病防控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为进一步掌握人畜共患病疫情情况,科学制定防控措施,现

把我国近年来人畜共患病防控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国人畜共患病防控总体情况 (一)人畜共患病疫情总体平稳 1.布鲁氏菌病 2011年,全国畜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形势仍较重,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内蒙古、吉林、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四川、陕西、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3个省(区)335个县722个乡6208个村发生布病疫情,发病牲畜116795头(只),死亡580头(只),死亡率0.5%。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发病羊108633只;陕西省938只,吉林省937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31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奶牛发病932头,浙江省460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别为375头和360头;内蒙古自治区其它牛发生布病716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4头。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湖南、海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甘肃等19省(区、市)没有发现布病临床病畜。 2.结核病 2011年,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牛结核病疫情上升外,全国其他省牛结核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内蒙古、吉林、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3个省(区)133个县195个乡396个村发生奶牛

牛羊源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5662290.html, 牛羊源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现状 作者:王思源王鹏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2017年第07期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人畜共患病的现象出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数量也越来越多,疾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畜共患病的问题不但影响着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同时也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生活的稳定。因此,进一步实现人畜共患病的防控迫在眉睫,这篇文章就针对我国牛羊源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展开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牛羊源;人畜共患病;防控现状;讨论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7-0027-01 1 牛羊源人畜共患病的原因 1.1 滥用抗菌药 在我国的动物养殖当中,滥用抗菌药的现象非常的普遍,我国是滥用抗菌药物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滥用抗菌药很容易导致“超级细菌”的出现,也会增大人畜共患病出现的几率。 1.2 通过血液或器官移植传播 进行器官移植很容易造成血液污染,被污染的血液会传播细菌,这也会导致人出现乙肝、艾滋病等疾病。 1.3 出现新的病原 病原体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然界已经存在的,后来因为某种情况被人们发现,例如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另一种就是微生物通过进化,由非致病性变为后来的致病性而形成一种病毒,例如甲型H1N1、霍乱弧菌O139型等。出现新型的病毒很不容易被发现,也会增大人畜共患病出现的几率。 1.4 国际贸易往来的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的贸易往来日益的扩大,食品、货物在流通的同时也会使病原体得到更大的扩散,例如H7型大肠杆菌会通过污染牛肉,造成食源中毒现象等。 2 我国牛羊源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现状 2.1 存在的问题

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

属于原虫有弓形体、肉孢子虫、隐孢子虫;属于吸虫有东毕血吸虫、肝片吸虫、中华双腔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枝睾吸虫;属于绦虫有猪囊尾蚴、棘球蚴、多头绦虫、牛囊尾蚴、犬复殖孔绦虫、微小膜壳绦虫;属于线虫有旋毛虫、弓首蛔虫、肾膨结线虫;蝇蛆有羊狂绳蛆[4]。 其中,有些病原体在动物间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传播给人,但在人之间不会引起传播。如旋毛虫病、狂犬病、森林脑炎等;有些病原体主要依靠人延续世代,如阿米巴病、人型结核等;有些人畜共患病,人和动物可以互为传染源,如血吸虫病等;真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则必须以人和动物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如猪绦虫病等。 3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 3.1 通过唾液传播 如患狂犬病的猫、狗,它们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狂犬病病毒,当猫狗咬伤人时,病毒就随唾液进入体内,引发狂犬病。 3.2 通过粪便传播 粪便中含有各种病菌这是众所周知的。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的病原体,都可借粪便污染人的食品、饮水和用物而传播。大多数的寄生虫虫卵就存在粪内。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是经由尿液传播的。 3.3 通过空气传播 有病的畜禽在流鼻涕、打喷嚏和咳嗽时,常会带出病毒或病菌,并在空气中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散播疾病。 3.4 通过被毛和皮屑 畜禽的全身被毛和皮肤垢屑里,往往含有各种病毒、病菌、疥螨、虱子等,它们有的就是某种疾病的病原体,有的则是疾病的传播媒介。某些宠物爱好者如果不注意个人防范,任意与动物拥抱、亲吻、食同桌、寝同床,是有可能从它们身上染上共患病的。 4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原则及防控 4.1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原则 4.1.1 做好监测工作 动物的人畜共患病监测工作主要由兽医部门来完成。实践证明,做好动物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制度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 与预防制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1.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患者的隔离: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捷表面的污染。 医务人员的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2.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 患者的隔离: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应严格空气消毒。 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

探讨预防人畜共患病的措施

探讨预防人畜共患病的措施 摘要: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人和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可通过人与患病动物的直接接触,或经由动物媒介、被污染的空气、水和食物传播。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人畜共患疾病大约有200多种,中国大约有130多种。本文从人畜共患疾病的现状与问题、传染源特征、人畜共患病传播途径等方面深入探讨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 关键词:人畜共患病传染源传播途径措施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闹得沸沸扬扬的艾滋病、疯牛病、李斯特菌、SARS、禽流感、猴痘、西尼罗热等等,都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古今中外还有很多由于有害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和农业生物安全的事例,人畜共患病严重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公共卫生,应该引起人们和相关部门的高中重视。 一、现状与问题 1、发生种类多,危害日趋严重。近年,陆续发现和发生多种新的人畜共患病或由动物传染给人类并在其间传播的疫病,如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近年来疫情回升较快,形势愈发严峻。 2、认识不足,关注不够。有关部门对人畜共患病的危害、防治等宣传力度不足。公众对人畜共患病了解较少,缺乏防范意识。 3、人畜共患病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人畜共患病的诊断、防治方法落后,新型疫苗开发、产业化生产滞后,防控策略、措施偏重发生疫情时的扑杀或无限制地使用功能和效果不清的消毒药,显现控制、扑灭疫情方面的盲目性和低水平。 4、疫情信息不畅通,监控体系不健全。动物疫情测报体系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实验室体系。 5、防疫基础设施薄弱,防疫能力低下。不少地区的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落后,人员不足,技术人员素质不高。 二、传染源特征 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1、动物作为传染源,许多动物的传染病都可以传播给人,由动物传给人的传染性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也称人畜共患疾病。该病可分为:①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并世代延续,在一定条件下才传播给人,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医院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一、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和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 (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三、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 (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3)应严格空气消毒.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

常见人兽共患病

常见人兽共患病 一(人兽共患病应符合哪些条件, 1.病原体是微生物或寄生虫,非生命性的公共治病因素不包括在内。 2..同一种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能使人和某种脊椎动物感染或发病,并可以让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或单向传染。 3..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传播方式可以是直接接触性的,也可以是间接接触性的。二(目前人兽共患病有哪些分类方法, 1.按病原体的种类分为病毒病,细菌病,衣原体病,立克次氏体病,螺旋体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 2.按病原体储存宿主的性质分为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以人为主的人兽共患病,人兽并重的人兽共患病,真性人兽共患病。 3.按病原体的生活史分为直接人兽共患病,媒介性人兽共患病,周生性人兽共患病,腐生性人兽共患病。 三.人兽共患病的流行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1.传染源:动物性,人,病原体排出的途径。 2.传播媒介与途径:媒介物,水和土壤,空气,食物媒介者。经呼吸道传播,经消化道传播,经皮肤传播和粘膜传播,经昆虫传播。 3.宿主的易感性。 四.影响人寿共患病流行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疫源地的开发:如造铁路,高速公路,木材开采。捕食野生动物等。 2.动物的迁徙(自认的或人为造成的)和动物群体密度的波动。 3.风俗与饮食习惯,如民族的,宗教的或地区的风俗和饮食习惯。 4.环境污染:主要指生物污染,如微生物,虫卵和幼虫等。

5.职业性及其他易感染群:?农牧业生产者?畜产品经营人员?野外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其他人员,如灾民,难民,香客,囚犯等。 五.应该如何有效地防控人兽共患病,(请举例说明) 1.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预防(使用疫苗,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剂作为抗原,使机体产生自动免疫力) 目前,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来自动物、昆虫、食品、水源、土壤等传播的目前,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来自动物、昆虫、食品、水源、土壤等传播的人兽共患病以及来源于污染环境的毒物、抗生素的滥用和生物恐怖袭击等因素的威胁,而且是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任务更为艰巨,应引起国人的关注和重视。人兽共患病以及来源于污染环境的毒物、抗生素的滥用和生物恐怖袭击等因素的威胁,而且是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任务更为艰巨,应引起国人的关注和重视。 防控人兽共患病要坚持一个方针四个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运用现代生物医学、现代兽医学、社会学的知识与技术,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群防群控”,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卫生资源,制定符合本国国情和本地区实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坚持综合防控的原则:免疫、消毒、检疫、封锁、治疗(动物淘汰)等综合性卫生防控措施,对防止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都是普遍适用,必有可少的。 3.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杀虫、灭鼠、灭螺等;对兽源性直接传播性和循环传播性人兽共患病,应重点对人以外的脊椎动物宿主采取早发现、淘汰动物、驱虫、免疫接种等措施。 4.坚持加强合作的原则:疫情通报,防止输入传染源,加强海关检疫,以及技术上和法律方面的合作。在国内要动员全国的力量,组织国家卫生、农牧、商业、

人畜共患病与公共卫生论文

人畜共患病与公共卫生论文 前言: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人和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可通过人与患病动物的直接接触,或经由动物媒介、被污染的空气、水和食物传播。简单地说,就是人和动物都可得的病。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人畜共患疾病大约有200多种,中国大约有130多种。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闹得沸沸扬扬的艾滋病、疯牛病、李斯特菌、SARS、禽流感、猴痘、西尼罗热等等,都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古今中外还有很多由于有害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和农业生物安全的事例,如公元5世纪下半叶,鼠疫病菌从非洲侵入中东,进而到达欧洲,发生鼠疫大流行,造成约1亿人死亡。人畜共患病严重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公共卫生,应该引起人们和相关部门的高中重视。正文: 1 现状与问题 1.1发生种类多,危害日趋严重。近年,陆续发现和发生多种新的人畜共患病或由动物传染给人类并在其间传播的疫病,如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近期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给国际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我国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曾一度得到控制,但近年来疫情回升较快,形势严峻。 1.2认识不足,关注不够。有关部门对人畜共患病的危害、防治等宣传力度不足。公众对人畜共患病了解较少,缺乏防范意识。相关部门在发展畜牧业上更多地关注养殖,对动物疫病(包括人畜共患病)重视不够。

1.3人畜共患病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人畜共患病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缺少专门研究机构和高水平防治技术支撑。许多人畜共患病的诊断、防治方法落后,新型疫苗开发、产业化生产滞后。防控策略、措施偏重发生疫情时的扑杀或无限制地使用功能和效果不清的消毒药,显现控制、扑灭疫情方面的盲目性和低水平。 1.4疫情信息不畅通,监控体系不健全。动物疫情测报体系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实验室体系。动物防疫、卫生检疫和检验等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不能形成资源共享和统一联动的疫病监测防控体系。 1.5防疫基础设施薄弱,防疫能力低下。不少地区的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落后,人员不足,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特别是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条件落后,一些专业人员从事与本职无关的工作,导致防治能力降低。 2 传染源特征 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1 动物作为传染源许多动物的传染病都可以传播给人,由动物传给人的传染性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也称人畜共患疾病。

人畜共患疾病流行共同特点

共同特点各种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传播方式、感染途径及宿主的病理变化虽不一致,仍可发现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①既为害家畜,又严重为害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常见的有炭疽、沙门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各型传染性马脑脊髓炎和多种寄生虫病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估计有73%以上的人口遭受150余种人畜共患疾病的威胁,至少有50%的人口在其一生中感染一种以上的人畜共患疾病。人的肠炭疽和肺炭疽过去的病死率常在90%以上。人的肺型和败血型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100%。鼻疽和鹦鹉热也是致人死命的疾病。狂犬病无论对动物和人几乎都无例外地致死。即令是一些对家畜的致死率较低、对人也只引起轻微症状的疾病如口蹄疫,也由于患病性畜肉、奶产量降低,其传播又极迅速,常需采取广泛封锁隔离甚至关闭国界等措施,也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些共患疾病对人体所造成的慢性感染,如牛型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旋毛线虫病、血吸虫病等虽不迅速致死,但使人长期虚弱,丧失劳动力,也属恶疾。②病原的宿主谱一般很宽。有的在实验条件下甚至可感染多种在分类系统上相距很远的动物。例如炭疽和狂犬病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哺乳动物和人类。鼠疫可以感染多种啮齿动物,再由鼠蚤传于人和多种家畜包括、、、、、、等。各型钩端螺旋体除各有其一、二种主要宿主外,还可以多种啮齿动物、野兽、水鸟为其次要宿主,并多能通过它们的排泄物污染水域和泥土而感染人类。弓形虫和血吸虫等多种寄生虫的宿主谱也很宽。很多人畜共患疾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迹不常到的山野和丛林,病原、媒介动物和宿主三者可长期共生于同一环境而自然延续不断,其中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当人类进入或开发这些地区时即易受其感染。这些宿主谱很宽和具有自然疫源地的疾病,特别难于消灭。③多是职业病,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健康。例如从事羊毛分级打包、剪毛、制裘、制革、制毛刷的工人易患炭疽;稻农易患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牧羊人、接羔员、挤奶员易患布鲁氏菌病;养猪者和渔民易患类丹毒、弓形虫病和日本脑炎;常与马匹接触的饲养员、赶车工、蹄铁工、骑兵、马术师易患鼻疽;野外工作人员容易感染野生动物的人畜共患疾病;而屠宰工人和兽医则对上述所有各种疾病都易感染。④很多是食品源疾病。如人的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和旋毛虫都是由于食入含有这些虫蚴而未经煮熟的肉而感染的。肠炭疽、沙门氏菌病等多种食物中毒疾病也由食入或与带菌(毒)的不洁食物接触而感染。肉品检验规程中规定有几十种疾病的胴体或内脏要废弃或无害处理,全属人畜共患疾病。⑤都可为研究人类传染病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这是由于只要病原体入侵的径路相同,人和动物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大体相似。如原认为布鲁氏杆菌病在人体多表现波状热,而在家畜则多局限于乳腺和胎盘;近年已证实、、羊也和人同样表现波状热。人的Q热系经呼吸道感染,有时和动物身上的症状有差异;但人如用Q热病原体经呼吸道感染猴子,则其症状与人相同。

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原因、现状及防控

山东畜牧兽医2018年第39卷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原因、现状及防控 张海霞①孙桂珍①孙晓梅①黄腾①李欣磊① (①山东农业大学校医院山东泰安 271018 ①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7-1733(2018)03-0062-02 “动物疫病的60%可以传给人类,人类疫病的50%可以传给动物”,这充分道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的主题,也说明了控制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性。世界上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200种,较重要的有89种,其中目前在许多国家流行、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有近40种。 1 人畜共患病发生的原因 1.1 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迅速畜禽养殖大都呈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形式,使的动物疫病的流行更加容易、更加广泛,人与动物的接触也更加频繁,畜舍环境的改变,使疾病在动物之间的传播蔓延。 1.2 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加强科学的进步使随着科学的进步,交通运输越来越迅速,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过去人们难以到达的地方现在很容易到达了,从而接触到过去不曾接触的人畜共患病。近年来运输工具和交通网络的完善,动物及其产品的合法贸易、非法交易范围和数量的扩大,原有的地方性疾病不仅以快速远距离传播,而且能出现新的病变和病理特征而出现新疾病。 1.3 伴侣动物的发展 家庭中饲养宠物,人与动物之间长期密切接触,人畜共患病也从农村、牧区进入城市,增加了患“宠物”病的风险。如弓形虫病、狂犬病、附红细胞体病、鹦鹉热、犬绦虫病等。 1.4 食品污染的存在 食品污染也是导致人畜共患病流行的一个原因。在工业化国家每年有30%的人口可能患食源性疾病。污染了的牛肉、牛奶及其奶制品、鸡肉、羊肉、猪肉、蔬菜、水果、饮料、水和调料等均可成为传染源。 1.5 病原体突破物种屏障的可能性在加大随着环境、气候和生态的变化,某些病原体很易突破种间屏障,经自然感染宿主,或直接感染人群,给人类成的威胁越来越大。野生动物的传染就转移到家畜或人,并且随着人类居住范围越来越广,侵犯到野生动物的生活,新病原体的侵入可能会不断生。如SARS和艾滋病等的研究结果发现,病原溯源均与动物有关。高致病性禽流感原本只感染家禽,水禽和哺乳动物不致病,而今,不仅能使水禽高度感染导致严重发病死亡,且感染哺乳动物和人引起死亡。 2 主要人畜共患病发生现状 2.1 布鲁氏菌病据卫生计生委通报, 2016年全国报告人间布病病例49314例,处于历史高位。山东省省1954年报告首例人间布病病人,2010年以来,本省布鲁氏菌病疫情蔓延非常迅猛,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增幅非常大,2016年已上升到3950人,6年的时间增加了近17倍,位居全国第七,是全国报告病例数前十位省份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全省17个市138个县报告病例,仅长岛一个县没有病例发生,其中潍坊、济宁、菏泽、滨州、济南、淄博六市占61%,人间布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本省也是历史上牲畜布病流行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曾经发生过5次大的布病疫情流行,80年代以后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05年全省已达到布病稳定控制区标准。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快速增长,牲畜布病发病率和监测阳性率不断上升。从全省牲畜布病阳性畜报告情况看,2011~2014年畜间布病疫情呈迂回上升趋势, 2015年以来布病阳性畜明显增多,畜间布病防控形势也不容乐观。 2.2 结核病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结核病患者2000万人,每年新增的结核病患者超过800万人,死于结核病的人200万人。结核病在亚非地区尤为严重。我国是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现有肺结核病患者500万人,据世界第二。卫生部公布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中肺结核发病死亡均占第一。 2.3 炭疽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全球性的人兽共患病,每年病例约在2~10万之间。国际:美洲的中部和南部,欧洲的东部和南部,亚洲、非洲、加勒比海以及中东地区多见。国内:贵州、新疆、甘肃、青海、四川、广西、云南、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多发。 2.4 狂犬病一种专门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100% 死亡率,病原为狂犬病毒,人兽共患,动物—人或动物—动物传播。人—人不传播。全球人感染狂犬病:亚洲每年31000人(56% ),90%在农村;非洲每年24000人(44%),75%在农村。 3 对人畜共患病防控的建议 3.1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和食品的安全监管对动物疫病的防治,国家必须采取强制性的防治措施,对养殖、加工、运输、储藏等实施强制性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制定和完善与国际兽医制度接轨的各类动物卫生标准和规范体系,要尽快建立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的扑杀补偿制度,以利于快速扑灭疫情。 3.2 建立疫情报告和应急预案制度建立疫情报告体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牛羊重要疫病诊断与检测新技术研究”(2016YFD0500905),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GGH3115), 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资金资助。 62

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

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控 摘要: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其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研究资料表明,人畜共患疫病不仅频繁发生,而且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通过介绍人畜共患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总结了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人畜共患病;传播;防控 从古老的鼠疫、狂犬病,到近年来肆虐全球的疯牛病、口蹄疫和炭疽,疾病在动物世界传播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最近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健康环境仍然十分脆弱,千万警惕“人畜共患病”! 1 人畜共患病的定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介绍,人畜共患病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1]。国际文献记载的人畜共患病约有近200种,其中的几十种曾引起大规模的传播。其中,曾造成大规模流行、死亡率较高的有鼠疫、黄热病、艾博拉、狂犬病、艾滋病、结核病、炭疽、森林脑炎、口蹄疫、疯牛病等10多种。有些疾病迄今人类还无法攻克。 2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2.1 按传播类型进行分类 2.1.1 直接传播 病原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通过直接接触媒介动物或者污染物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不发育甚至不繁殖。如狂犬病、口蹄疫、流感、炭疽、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类丹毒、钩端螺旋体病和旋毛虫病等[2]。 2.1.2 循环传播 病原为完成其循环性生活或发育史,需要有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但无需无脊椎动物参与。如人的绦虫病和棘球蚴病。 2.1.3 媒介传播

在病原的生活史中需要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共同参与,在无脊椎动物的体内繁殖,完成一定的发育史,经过一个潜伏阶段才能传到另一脊椎动物宿主。如传染性脑炎、血吸虫病等。 2.1.4 腐物传播 病原需要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和一种非动物的滋生地或储存地,如土壤、污水、私聊、植物等。比如肉毒梭菌中毒、各种真菌病和蠕虫蚴病。 2.2 按病原宿主进行分类 2.2.1 兽源性 病原的宿主为低等脊椎动物,人类患病主要是受动物的感染。如狂犬病、炭疽、禽流感、H1N1流感等[3]。 2.2.2 人源性 病原的储存宿主是人,动物患病主要来源于人。如人的结核、A型流感等。2.2.3 互源性 人和动物都是病原的储存宿主,在人和动物中都可流行,人和动物间相互感染。其特点是病原的宿主谱很广,传播途径多,大多互为疫源。 2.3 按病原体种类进行分类 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鼻疽、炭疽、猪丹毒、结核病等。 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用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口蹄疫等。 由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鹦鹉热等。 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恙虫病、Q热等。 由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念珠菌病等。 内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绦虫病等。其中:属于原虫有弓形体、肉孢子虫、隐孢子虫;属于吸虫有东毕血吸虫、肝片吸虫、中华双腔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枝睾吸虫;属于绦虫有猪囊尾蚴、棘球蚴、多头绦虫、牛囊尾蚴、犬复殖孔绦虫、微小膜壳绦虫;属于线虫有旋毛虫、弓首蛔虫、肾膨结线虫;蝇蛆有羊狂绳蛆[4]。 其中,有些病原体在动物间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传播给人,但在人之间

人畜共患病对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危害及其防控措施.doc

人畜共患病对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危害 及其防控措施- 摘要:从人畜共患病的主要危害、种类、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发生人畜共患病的原因、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原理和治疗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畜共患病对人类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人畜共患病;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防控措施 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动物传播给人类并引起人类发病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畜牧生产、畜产品的安全和公共卫生都造成了重大危害。2009年1月,农业部、原卫生部联合发布的《人畜共患病名录》,共收录了对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的26种人畜共患病,且新的病种仍在不断被发现。 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在进行畜禽防疫、治疗、动物产品检疫及实验室相关检测工作时,不免接触到牛、羊、犬、猪、鸡、鸭、鹅、鸽、兔等动物、动物产品、血液样品及各种动物病理组织样品。我国农村畜禽饲喂环境、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难免存在疾病隐患。而且由于一些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存在,与患有这些疾病的畜禽接触就有被感染的风险,严重威胁着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应当全力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人畜共患病的主要危害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其中70%都是人畜共患病J。我国人畜共患病流行也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奶业的迅速发展,奶牛的结核病、布病也呈暴发流行,导致很多农牧民反复感染,长期不愈。近年来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引起了全世界对生物安全和人畜共患病防控的重视。这些疫

病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不仅引起人类的恐慌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常见人畜共患病的种类 1.常见猪与人共患病的种类 主要有口蹄疫、猪流感、猪囊尾蚴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弓形虫病、猪旋毛虫病、猪疥螨病等。 2.常见牛、羊等反刍动物与人共患病的种类 主要有口蹄疫、结核病、炭疽、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布鲁氏杆菌病、牛链球菌病等。 3.常见禽类与人共患病的种类 主要有禽流感、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 4.常见犬、猫小动物与人共患病的种类 主要有狂犬病、弓形虫病、蛔虫病、旋毛虫病、鹦鹉热衣原体病、绦虫病等。 三、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发生人畜共患病的原因 1.密切接触 基层兽医防疫员在给畜禽注射疫苗时与动物密切接触,可能会出现不小心被动物咬伤、抓伤、扎过动物的针不小心扎上自己、沾染上动物分泌物等现象;卫生监督检疫所检疫员对动物产品检疫时,可能会出现不小心被所用工具划伤(如刀),接触被感染的动物产品(如肉、血液、内脏);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密切接触病理组织样品和血液样品更增加了病原体传播机会,若是人畜共患病感染动物样品,化验室操作员被感染的可能性极大。 2.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安全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畜共患病培训,对人畜共患病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人畜共患病防范意识薄弱。基层防

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导读:乙肝时乙型肝炎的简称,乙型肝炎是通过乙肝病毒 传播的,乙肝病毒又被称为HBV,NB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月经、乳汁以及泪液之中。…… 乙肝时乙型肝炎的简称,乙型肝炎是通过乙肝病毒传播的,乙肝病毒又被称为HBV,NB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 月经、乳汁以及泪液之中,接触这些液体或者是分泌物后,病毒如果进入到血液就会造成乙肝传染,所以预防乙肝就要预防这些液体或者是分泌物进入血液。 HBV进入血液的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1.母婴传染。母婴传染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和宫内感染,在我国大约有85%通过母婴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我国乙肝传染的首要方式,除了母婴传播,也有少数是通过父婴传播。 2.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液制品输送给受血者,受血者会在输血后感染乙肝,同时血液透析、肾透析也可能会感染乙肝,所以想要切断血液感染就需要保证血液制品的安全,血液制品的安全就需要采血单位对供血者严格进行检查,不能够有乙肝的患者捐献血液。 3.医源性传播,这种传播是通过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进行传播的,医疗器械包括手术刀等,所以医院的医疗器械要及时的消毒处理,以避免出现这种传播的可能。

4.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染,这种感染是指家庭内部有乙肝患者,家庭成员通过共用毛巾、茶杯、牙刷等获得感染,要避免这种感染就需要及时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态,并且在得知有成员患病以后千万不能共用东西。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所以社会上掌管这类场所卫生的部门一定要特别注意对这些场所的卫生检查。 通过上面的讲述您大概已经了解了乙肝的传播途径,只需要在这些场所做好保护自己的工作与相应的安全措施就可以了,另外可以通过打乙肝疫苗的形式避免被感染,现在很多人已经打了乙肝疫苗,所以可以很好的保证不被传染。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 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1]

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我国是世界上乙肝感染最严重的国家,在12亿人口中,约有1.2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乙肝虽然是一种危害很严重的传染病,但还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每个人都掌握预防乙肝的知识,并认真去做,就可以把感染乙肝的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被乙肝病毒传播。但若和乙肝患者共餐的朋友有口腔溃疡等,与乙肝患者有血液暴露的接触,是有可能会传播乙肝病毒的。 特别提醒: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容易被忽略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日常生活中,乙肝病毒携带者比比皆是,那么乙肝的传播途径具体有哪些呢? 乙肝的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或其他血源性注射传播。

2、母婴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3、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重要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夫妻之间的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传播率大概在14%左右,具体引人而异。因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乙肝病毒,在接吻时有可能会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造成传染。因此在口腔有破损(如溃疡,咬伤,牙龈出血等)的情况下应避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亲吻。 4、医源性传播: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乙肝传播途径之一;血液透析也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 5、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传播,成为隐匿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但是一般被污染的物品含病毒量是非常低的,达不到致病目的,往往很快被消灭,所以此类传播极为少见。 乙肝的预防措施: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及其防控现状

30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及其防控现状 李蛟,柴茂,苑述友,赵明军,崔沛 (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 高,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牲畜的流动性越来越广,目前我国人畜共患病呈现“老病新发”、新病不断出现,局部地区人畜共患病反弹,个别地区呈流行的状态,防控形势严峻。本文结合我国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和防控现状,探讨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对策。 关键词:人畜共患病;流行;防控现状 1人畜共患病的定义、特征 人畜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传播途径有人与动物、动物产品或环境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人畜共患病既是畜禽的严重疾病,也是人类的烈性传染病,对公共卫生有严重威胁。 2我国人畜共患病流行情况 截止到目前,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其中70%都是人畜共患病。目前我国人畜共患病呈现“老病新发”、新病不断地出现,疫情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人畜共患病反弹,个别地区呈流行状态,防疫形势严峻。 例如牛结核病,WHO科学家曾指出“在那些还流行牛结核病的国家中,人类始终受到该病的威胁,除非消灭牛结核病,否则人类结核病的控制是不会成功的”,全球每年有310万人死于结核病,我国每年人感染结核病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人数的14%,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种药物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数据指出,5%~10%的人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随着近年来牲畜流动和交易增加,奶牛结核病疫情有上升趋势。 如布鲁氏菌病,感染率有的可达20%~30%,在之前的防控措施下处于平稳状态,但是这几年疫情呈现上升的趋势。全国有28个省区报道了新增加的疫点,主要在中西部地区,有几个省、自治区奶牛布鲁氏菌病较严重;有的羊布鲁氏菌病呈流行状态,导致很多农牧民感染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如狂犬病,全球每年有1万多死于狂犬病,我国每年因狂犬病死亡人数约在1000人左右,年发病数居全球第二,仅低于印度。感染人群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男性高于女性,夏秋季高发。有调查发现犬总带毒率为2.56%;监测点中江苏犬带毒率最高,达20%。2018年我国养犬数量将超过2亿只,我国23个省市报告人感染狂犬病病例为2048人,其中华南、西南和华东等人口稠密地区发病较多,但近2年来华北地区狂犬病呈现扩散增多的趋势。理论研究表明当犬群免疫率达到70%时能有效阻断犬间传播,但我国犬疫苗接种覆盖率明显低于所需值,在个别农村地区只达到10%。 如钩体病,主要通过田间劳作和嬉水接触疫水而传播,8~9月为高发时间段,可能与水稻收割季节农民接触疫水机会增多有关,目前病例以农民和学生为主。2005年~2009年李青、刘波等对安徽省钩体病病原学监测发现,20种鼠类中至少有一半为带菌鼠,黑线姬鼠、灰褐家鼠和灰摩鼠带菌率分别为8.94%、5.06%和5.38%。 如炭疽病,有文章指出青壮年农牧民是高发人群,人炭疽散发于我国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新疆地区人炭疽暴发病例数最多,占总暴发人数的15.8%。甘肃、四川和内蒙古等地区每年也偶发人炭疽病例。因接触畜禽及其产品机会多的职业,如毛皮厂工人常发生职业性炭疽。 3我国人畜共患病防控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通过疫苗免疫接种,对病畜进行淘汰等方式,使当时畜间的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狂犬病、炭疽病等疾病在一段时期和范围内得到了控制。近些年,畜禽交易的频繁和流通量的不断加大,以及交通的快速畅通,导致各种人畜共患病加快流行频率并迅速扩大传染范围、其结果是许多地方性疾病迅速传播蔓延。随着人类居住和生活区域的扩大,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地理距离缩小,人与野生动物、家畜的接触造成致病物由动物向人传播,尤其在捕食野生动物,或利用其毛皮加工贸易等活动中最为明显,疾病由接触者或动物源性加工品传染到人、畜禽交易的频繁和流通量的不断加大。 现阶段,针对人畜共患病发展的新特点,我国采取了不同的防控措施。如布鲁氏菌病,我国采取分类管理、因地制宜、以检疫淘汰病畜和免疫健康畜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2016年,农业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了《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 2020年)》,根据人间报告发病率和畜间疫情未控制县数占总县数的比例,以省级为单位,将全国一共分为4类地区,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在全国范围内,严格限制活畜从高风险地区向低风险地区流动。河南省属于一类地区,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狂犬病的防控则主要采用“管、检、免、灭”方法,力争达到2020年全球消灭人狂犬病的目标。针对牛结核病,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止疫病传入,净化污染牛群,但缺乏快速诊断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banization.Joint WHO/FAO expert com-mittee on zoonoses[R].Geneva:WHO,1959:1-83. [2]张宏伟董永森主编动物疫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24. [3]夏咸柱,宠物与人类健康[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20: 5-7.

诺如病毒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诺如病毒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诺如病毒是什么 诺如病毒(Norovirus),又称为脓融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毒。可略写为NV。感染诺如病毒后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恶心,或伴 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儿童患者呕吐、恶心多见,成人患者以腹泻为多,呕吐少 见。病程一般为2-3天,此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恢复后无后遗症。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该病毒在全球广泛分布,资料显示, 在中国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5%左右,血清抗体水平调查 表明中国人群中诺如病毒的感染亦十分普遍。 诺病毒症状 1、发病时间:潜伏期为24-48小时,一般不超过96小时。 2、病程发展 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胃肠炎相似,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及腹泻。可单有呕吐或腹泻,亦可先吐后泻,故也称为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呕吐较多。粪便呈黄色稀水便,每日数次至十数次不等,无脓血与黏液。可伴有低热、咽痛、流涕、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病程长及病情较重者排毒时间也较长,传染性可持续到症状消失后两日。本病免疫期短暂,可反复感染。 3、诺如病毒感染检查 实验室检查便常规多无异常,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发病后24-48小 如何处理诺如病毒感染物

毒被诺如病毒感染病人呕吐物/溢出粪便污染地方的处理方式: 1、安排其他人士远离被污染的地方。 2、在整个清理呕吐物的过程中,须戴上手套及口罩。 3、如果呕吐和腹泻发生的附近范围有未覆盖好的食物,应丢弃所有食物。 4、清理弄脏的床单和衣服前应先将固体污秽物移除,接着浸在1比49稀释家用漂白水(1份含5.25%次氯酸钠的家用漂白水加入49份清水中)内30分钟,然后才清洗。若未能实时浸洗,便应把它们放置在密封的袋内,并尽快处理。 5、用即弃抹布由外至内抹去呕吐物/溢出粪便,及后用1比49稀释家用漂白水(1份含5.25%次氯酸钠的家用漂白水加入49份清水中)清洗及消毒受染污的地方表面及附近广泛地方(最好消毒从呕吐物/粪便溢出边缘起2米内的范围),尤其是经常接触的地方,如门把手,扶手等。 让漂白水在染污的地方表面停留约15至30分钟,令病毒变成不活跃,然后再以清水清洗,并让表面自然风干。 6、切勿以拖把清理呕吐物。 7、完成消毒后,必须把清洁用具浸泡在1比49稀释家用漂白水(1份含5.25%次氯酸钠的家用漂白水加入49份清水中)30分钟,然后彻底冲洗才可再次使用。 8、所有清理工作完毕后,必须彻底洗手。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