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_尤利西斯_的互文性叙事艺术

乔伊斯_尤利西斯_的互文性叙事艺术
乔伊斯_尤利西斯_的互文性叙事艺术

第26卷第5期2007年10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 zhou Jiaotong Un 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 ol.26N o.5

Oct.2007

文章编号:1001-4373(2007)05-0005-03

乔伊斯5尤利西斯6的互文性叙事艺术

陆双祖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5尤利西斯6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小说,代表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几乎是乔伊斯尝试小说新潮艺术和尖端技巧的实验场。本文试结合/互文性0文本理论,对5尤利西斯6的叙事艺术进行阐释,认为乔伊斯在创作5尤利西斯6时所采取的主要叙事策略是互文性策略,即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创造性吸收和改编,这也是5尤利西斯6产生广泛的象征意义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乔伊斯;5尤利西斯6;互文性;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9.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乔伊斯的5尤利西斯6代表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是英语小说史上迄今为止最富于革新精神的一部小说。诗人艾略特认为:/5尤利西斯6是对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反映,是一部人人都从中得到启示而又无法回避的作品。0[1]/在现代小说的发展中,5尤利西斯6的主导作用在于证实了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0/在所有英语作家中,乔伊斯似乎最出色地代表了对-未知的艺术.领域进行的现代性的、反抗性的和离经叛道的探索的神话0。[1]它不仅以全新的艺术来描绘生活,而且为20世纪西方小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杰出的范例。因此,对于其艺术成就的研究一直是热点和难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大多研究都侧重于小说的意识流手法、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和技巧的研究,而从总体上对作品叙事艺术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试结合后现代文论中的/互文性0文本理论对5尤利西斯6的叙事艺术进行阐释,认为乔伊斯在创作5尤利西斯6时所采取的主要书写策略是互文性策略,即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创造性吸收和改编。这是5尤利西斯6产生广泛的象征意义,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5尤利西斯6叙事的互文性

互文性(inter textuality)又译作/文本间性0,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0特性。作为当代西方后现代文本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最早是由朱丽娅#克里斯蒂瓦提出的。克里斯蒂瓦指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马赛克镶嵌而成的,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改编。0[2]在她看来,任何文本都是由它之前的文本遗迹和记忆构成的,其外观都是由马赛克式的引文镶嵌而成的图案,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其后,罗兰#巴特、德里达以及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丰富了这一概念。在巴特看来:/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他文本。0[2]德里达则把文本看作是/编织品0,提出了/延异0和/踪迹0等重要术语。而布卢姆也指出:不存在文本,只有文本之间的关系。因此,互文性理论注重文本间的相互指涉,突出地强调单个文本的意义产生于其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产生于和其他文本的相互交织作用之中,强调在文学研究中把单个文本置于文学传统和大的文化语境中来进行观照。这无疑为我们研究5尤利西斯6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从互文性的视角审视5尤利西斯6,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互文性是乔伊斯创作5尤利西斯6的基本叙事策略,5尤利西斯6中的互文性几乎囊括了欧洲几千年的文明史和文学作品。5奥德赛6、5神曲6、5圣经6、莎士比亚戏剧、5失乐园6、狄更斯等,以及同时代作家王尔德、萧伯纳、叶芝等等,甚至乔伊斯自己的作品,都被他一网打尽,作为了拼嵌文本的马赛克。通过互文性策略,欧洲古代灿烂的文明同现代西方文化形成了对话,小说文本的意义就产生于这种不同文本的相互交织的关系之中。总体而言,5尤利西斯6叙事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5尤利西斯6最显著的互文性特征表现为: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同古典史诗5奥德赛6所形成的互文性对照。乔伊斯以古希腊神话为建构小说文本的基石,赋予了5尤利西斯6神话的特征,给小说带来某种内聚力和统一性,充分表现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巧妙结合和有机统一。5尤利西斯6的书名就直接取自5奥德赛6主人公奥德修斯的拉丁文名字;在情节结构上还为这么一部反映现代人的现代小说精心设计了一个神话模式,套用了荷马史诗5奥德赛6的框架。小说分为三部分十八章,作者最初为它们拟订的标题分别是/忒勒玛基亚0、/尤利西斯的漂泊0和/回家0,这和5奥德赛6的总体情节结构几乎一一对应,详尽而又生动地叙述了1904年6月16日从早上8点到次日2点40分约19个小时内都柏林三位普通市民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感受。其中第一部分对应

*收稿日期:2007-05-10

作者简介:陆双祖(1969-)男,甘肃武威人,讲师,硕士。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

5奥德赛6中奥德修斯的儿子特雷马克斯出海寻父的经历;第二部分对应奥德修斯十年归程的漂泊;最后一部分对应奥德修斯一家的团聚。而且两部作品的重要人物之间也存在着互文性对应,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反的特征。5尤利西斯6中的斯蒂芬、布卢姆、莫莉分别和5奥德赛6中的特雷马克斯、奥德修斯和珀涅罗珀相对应。这一切都是典型的互文性叙事策略。因此,乔伊斯运用互文性文本策略,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使5尤利西斯6同5奥德赛6之间形成互文性对照,意在把它写成一部规模巨大的现代史诗,只不过作者让我们看到,远古神话已变成了平凡、乏味、庸俗、肮脏的都市生活;史诗中的英雄也早已被或者平庸、猥琐,或者精神畸形的人物所取代。作者把相隔两千多年互不相干的现代社会与荷马时代进行对照,旨在揭示人类自古及今,亘古未变的漂泊不定的精神状态,说明/回家0是人类永恒的期望。同时小说以古希腊的民族英雄反讽小说中猥琐迷茫的现代/反英雄0,通过古希腊英雄的坚定信念深刻揭示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意在说明:现代人类的代表,布卢姆、斯蒂芬和莫莉,是一群有着严重精神缺陷的反英雄人物,现代世界里人的处境远远不如荷马时代,现代人被宣判永远失去了精神家园,其灵魂的漂泊是必然的,从而赋予了作品一种历史纵深感。这种互文性对应使5尤利西斯6成为现代西方最杰出的一部戏仿英雄史诗的讽刺小说,同时,也使布卢姆成为现代西方最典型的反英雄人物之一。这不仅是乔伊斯对西方经典的创造性互文性改写,也是5尤利西斯6产生广泛的象征意义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次,5尤利西斯6的互文性还表现在对西方经典文本的互文性借用和改编上。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言,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拼凑,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乔伊斯的5尤利西斯6无疑是对这一理论最经典的注解。在5尤利西斯6中,乔伊斯除在总体上与5荷马史诗6形成互文性对应外,他还广泛吸收改编了西方文学传统经典文本中的话语,把文学和文化传统/马赛克0式地拼编织进了小说文本之之中,借助欧洲文学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深刻折射出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颓废和迷茫,产生了无限的文学意味。这种互文性现象在5尤利西斯6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除荷马史诗外,乔伊斯将但丁5神曲6的结构也巧妙地结合到作品之中。5尤利西斯6描述的是一座/地狱0,/乔伊斯让他的英雄通过现代主观想象的地狱0。[3]/书的中心部分好似一个螺旋,沿着现代非现实世界向下旋转,沿着报社、图书馆、酒吧和其他场所前进,最终到达夜城妓院)))20世纪地狱的底层。0[3]而这个现代的地狱构成了人物的整体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的琐碎的思想感情与冲动。这种文学的平行类比使乔伊斯笔下的5尤利西斯6具有典型的现代意义。在小说的第七章,乔伊斯引用了5神曲6中的原句,通过但丁对地狱惩戒的描写揭示出现代都柏林精神世界的黯淡迷茫。5尤利西斯6与莎士比亚的5哈姆莱特6之间也产生了广泛的互文性关系。哈罗德#布鲁姆就指出:/5尤利西斯6这部小说与5哈姆雷特6之间的相通之处多于与5奥德赛6的联系。0[4]此言不虚。在小说中,斯蒂芬就是/现代版0的哈姆雷特;小说第三章斯蒂芬的内心独白和5哈姆雷特6第一场第四幕中霍拉旭的台词之间形成了互文性对照,第十五章斯蒂芬的沉思和哈姆莱特/T o be o 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0的著名独白也形成了互文性对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意味,揭示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猥琐和堕落。乔伊斯在作品中广泛地运用莎士比亚作为互文的素材,这充分说明莎士比亚是乔伊斯重要的先驱。/乔伊斯反复呼吁:-我从自己内部穿行,遇见莎士比亚的魂灵,但我总是遇见自己。.乔伊斯坦言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影响,同时又直言不讳他有信心将莎士比亚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这可能是对5尤利西斯6本身杰出的经典性最好的赞美。0[4]此外,乔伊斯在小说第七章主编对布卢姆说的话:/走吧!世界在你面前呢。0[5]引用了弥尔顿5失乐园6第十二卷末尾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时的描述:/世界整个放在他们面前,/让他们选择安身的地方,/有神的意图作他们的指导。0[6]这里主编克劳福德俨然是天使,而编辑部是美好的伊甸园,布卢姆则成为了偷食禁果的亚当,从而构成互文性反讽,深刻揭示出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诞。总之,在5尤利西斯6中,但丁的5神曲6、莎士比亚戏剧、5圣经6、弥尔顿的5失乐园6,以及历代欧洲文坛巨匠,如亚历山大#蒲伯、托马斯#莫尔和查尔斯#狄更斯、叶芝等作品中的经典话语(原文、典故、意象、原型等)被一网打尽,使小说沐浴在西方文学传统的光芒和雨露之中,浸透了西方文学的神髓,读者面对5尤利西斯6就仿佛面对整个西方文学传统。

再次,5尤利西斯6叙事的互文性还表现在对西方文学种种文体的创造性运用上,造成了文体的互文性现象。5尤利西斯6素称/天书0、/奇书0,既跟频繁用典有关,又跟复杂多变的文体有关。小说独特的文体表现在作品的每一章变换一种文体,或者说作者有意中断一切统一文体,以使每一文体都与其内容融为一体,这样,心灵现象也就直接呈现在文体的纷繁变化之中。小说共18章,每一章根据内容的不同,文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第一章采用了对话、叙述文体;第二章采用了一种/人称问答0文体;第七章的叙述被切割成63个片断,每一片段都冠以醒目的标题,文字多有省略,暗合新闻体和报纸风格;第十一章则按照音乐作曲的原则组织,采用了各种音乐符号,诸如轻奏、强音、渐弱等等,使每个字都富有音乐的韵味;而第十七章则模拟了天主教5要理问答6的枯燥文体。尤其奇特的是第十四章,该章各段按时间顺序模拟从十四五世纪到19世纪末的各阶段的英文文体,/使用了古盖尔文、古拉丁文、古英语等多种语言,并模拟了班扬、笛福、斯泰恩、谢里丹、吉本、德#昆西、狄更斯、卡莱尔等英国文学史上二十余位散文大家的文体和风格,以及20世纪的新闻体,传教士的说教体和科学论文体。越到后面,文体越通俗,最后一种文体还掺杂了不少方言、俚语。0[7]因此, 5尤利西斯6无疑是一种登峰造极的文体实验,是西方文体的集锦和/狂欢化0,从而使作品在文体的层面上与西方文学传统发生了互文性关系,构成了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读者面对5尤利西斯6就仿佛面对一部英文文体的发展史。

最后,5尤利西斯6还同乔伊斯自己的其他文本,尤其是同5青年艺术家的画像6(以下简称5画像6)之间构成了互文性关系。这种互文性为小说人物刻画和主题阐释提供了坚实、丰厚的素材和依据,也成为5尤利西斯6互文性的独特特征。一方面,乔伊斯使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和话语在5尤利西斯6中频频出现,像5都柏林人6中的人物葛莉塔#康罗伊、默

6

第5期陆双祖:乔伊斯5尤利西斯6的互文性叙事艺术

文#布朗和加布埃尔#康罗伊等人物就分别出现在5尤利西斯6的不同章节中。另一方面,尤其突出的是5尤利西斯6同5画像6之间在情节和人物等方面具有强烈的互文性。5画像6中的主人公斯蒂芬成为5尤利西斯6的一个主要人物,其故事得到继续发展。而且作品还常常引用5画像6中人物的语言,如在5尤利西斯6第九章,斯蒂芬内心独白:/神话中的工匠。长得像鹰的人。你飞走了。飞向哪里?,,伊卡洛斯。父亲啊,帮助我吧。0[7]就引自5画像6结尾部分斯蒂芬的话语[8]。通过引用,使两部作品之间产生了互文关系,从而要理解作品,理解斯蒂芬这一人物,读者就必须阅读这两部作品。

三、结语

以互文性文本理论审视5尤利西斯6,互文性成为了乔伊斯营构小说文本的核心策略,也是5尤利西斯6产生广泛的象征意义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5尤利西斯6通过互文性叙事策略,建构了小说最基本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把欧洲文学传统和文明编织成了/地毯上的图案0,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互文性吸收和改编,使这部小说在主题、人物言行、思想情感、叙事模式、风格等方面同欧洲文学传统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在伟大的传统和猥琐的现代生活之间形成了对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张力和反讽效果,凸现了小说的主题。因此,乔伊斯正是以高超的互文性文本策略,把一个/平淡的现代故事0书写成了一个/伟大的现代神话0,使5尤利西斯6成为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小说。

参考文献:

[1]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255-256.

[2]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40.

[3]陈恕,尤利西斯导读[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20-21.

[4]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

社,2005:327,331.

[5]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上卷)[M].萧乾文洁若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5:235.

[6]约翰#密尔顿.失乐园[M].朱维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1996:470.

[7]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卷)[M].萧乾,文洁若,译.南

京:译林出版社,2005:34,391.

[8]詹姆斯#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的画像[M].黄雨石,译.北京:外

国文学出版社,1998:295.

The Intertextual Narrative Art in James Joyce.s U lysses

Lu Shuangzu

(S chool of H umanities,Gansu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Lanzh ou730070,Chin a)

Abstract:Uly sses is the greatest Eng lish novel that represents the hig hest achievements of m odernist no-v els.In a sense,it is the ex periment o f Jam es Joy ce in the fashion arts and cutting-edg e techniques o f no-v els.T he narrative art o f Uly sses is ex pounded through draw ing o n the theor y of intertextuality.It holds that the main narrative strateg y o f Uly sses is intertextuality,which is the cr eative abso rption and adaptation of w ester n literary traditio n,and it is also the key of Uly sses.s achievem ent o f the gener al sy mbolic signif-i cance and success.

Key words:Jam es Joyce;Uly sses;intertextuality;nar rative art

7

丁尼生和尤利西斯

诗人简介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 早期生涯 丁尼生出生于林肯郡的索姆斯比,在1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4。他的父亲是村庄教区牧师。年轻的丁尼生曾在父亲的图书馆里阅读大量书籍,并在8岁时开始写诗。1827年,阿尔弗雷德和他的兄弟弗雷德里克及查尔斯出版了《两兄弟诗集》,其实这部著作包括了三兄弟的作品。阿尔弗雷德的诗歌趋于平淡,只是单纯模仿偶像拜伦的作品。 1828年丁尼生进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1829年他的诗歌《廷巴克图》赢得了校长金牌。他成为一个学生团体“使徒(the Apostles)”中的一员,并在这些同伴的鼓舞下于1830年出版了《抒情诗集》。一些评论家喜爱这本书中的《马里亚纳》和其它几首诗歌,但总的说来是持负面评价较多。 1831年丁尼生的父亲去世,丁尼生未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剑桥大学。第二年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诗歌》,但并未被广泛接受。随笔作家亚瑟·亨利·哈兰姆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去逝。在痛失密友及作品受到恶评的双重打击之下,丁尼生近10年未再出版作品。 《诗歌》(两卷本,1842年),赢得了评论家及公众的热烈欢迎。最好的诗歌包括《拍岸曲》(受贺莱姆之死启发而创作)、《亚瑟王之死》及《洛克斯利大厅》。丁尼生的长诗《公主》(1847年)与妇女权益有关,并试图证明女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幸福的婚姻。(吉尔伯托和利文将诗歌改编为滑稽剧《艾达公主》。)丁尼生一些最好的抒情无韵诗篇就来自于以“泪水,空虚的泪水”开篇的那首诗《公主》。后来的版本又加入《轻轻地,柔和地》以及其它几首歌。 晚期生涯 1850年丁尼生的生活发生了三件大事。《悼念》终于付梓,自哈兰姆去世以来,丁尼生一直在创作这部作品。它包括131首短诗,外加一篇序言及后记,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挽歌之一,也是丁尼生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作品。 6月丁尼生娶了艾米莉·塞尔武德(Emily Sellwood),同年11月丁尼生继威廉·华兹华斯之后,成为桂冠诗人。 丁尼生作为桂冠诗人的首部正式作品,是庄严重但有点拘谨的《悼惠灵顿公爵之死》(1852年)。1854年创作了《轻骑兵进击》,以纪念英国骑兵在克里米亚战争巴拉克拉瓦战役(Balaklava)中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莫德》,是185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独白诗剧,评论家对此颇有微辞。 1853年以后,丁尼生多数时间生活在自己位于怀特岛法令福德(Farringford)的庄园中,有时会住在自己1868年建在萨里郡阿尔沃的一所房子里。《莫德》遭到冷遇之后,丁尼生把自己封闭在法令福德,着手创作组诗《国王叙事诗》。1859年这一系列的第一部分出版,讲述亚瑟王和他的骑士的第一部分,立即获得成功。 《伊诺克·阿登及其它诗歌》(1864年)中的《伊诺克·阿登》是丁尼生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其它几部稍为逊色的历史戏剧作品包括《玛丽女王》(1875年)、《哈罗德》(1877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引导语: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以下 是的为大家找到的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theApplicationandInnovation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时期以来,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 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 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tradition)。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SurveyofGothic1.1DefinitionofGothic 1.2theOriginofGothicNovels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曹操《短歌行》赏析(林庚)

教育资料 《短歌行》 《短歌行》赏析(林庚) 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名作,它代表着人生的两面,一方面是人生的忧患,一方面是人生的欢乐。而所谓两面也就是人生的全面。整个的人生中自然含有一个生活的态度,这就具体地表现在成为《楚辞》与《诗经》传统的产儿。它一方面不失为《楚辞》中永恒的追求,一方面不失为一个平实的生活表现,因而也就为建安诗坛铺平了道路。 这首诗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一方面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鸣”以下四句却是尽情的欢乐。你不晓得何以由哀怨这一端忽然会走到欢乐那一端去,转折得天衣无缝,仿佛本来就该是这么一回事似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的感受。这一段如是,下一段也如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缠绵的情调,把你又带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终于走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结论。上下两段是一个章法,但是你并不觉得重复,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旋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这岂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生吗?把整个的人生表现在一个刹那的感觉上,又都归于一个最实在的生活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不正是当时的情景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正是当时的信心吗? “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两段连贯之妙,古今无二。《诗经》中现成的句法一变而有了《楚辞》的精神,全在“沉吟至今”的点窜,那是“青青子衿”的更深的解释,《诗经》与《楚辞》因此才有了更深的默契,从《楚辞》又回到《诗经》,这样与《鹿鸣》之诗乃打成一片,这是一个完满的行程,也便是人生旅程的意义。“月明星稀”何以会变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几乎更不可解。莫非由于“明月出天山”,“海上生明月”吗?古辞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何以知天风,因为它高;海水何以知天寒,因为它深。唐人诗“一叶落知天下秋”,我们对于宇宙万有正应该有一个“知”字。然则既然是山,岂可不高?既然是海,岂可不深呢?“并刀如水,吴盐胜雪”,既是刀,就应该雪亮;既是盐,就应该雪白,那么就不必问山与海了。 山海之情,成为漫漫旅程的归宿,这不但是乌鹊南飞,且成为人生的思慕。山既尽其高,海既尽其深。人在其中乃有一颗赤子的心。孟子主尽性,因此养成他浩然之气。天下所以归心,我们乃不觉得是一个夸张。 .

丁尼生 尤利西斯 Ulysses 中文翻译

丁尼生尤利西斯诗歌中文翻译2007-12-01 16:52 这太无谓——当一个闲散的君主,安居家中,在这嶙峋的岛国, 我与年老的妻子相匹,颁布着 不公的法律,治理野蛮的种族,——他们吃、睡、收藏,而不理解我。我不能停歇我的跋涉;我决心 饮尽生命之杯。我一生都在 体验巨大的痛苦、巨大的欢乐, 有时与爱我的伙伴一起,有时却 独自一个;不论在岸上或海上, 当带来雨季的毕宿星团催动 激流滚滚,扬起灰暗的海波。 我已经变成这样一个名字,—— 由于我如饥似渴地漂泊不止, 我已见识了许多民族的城 及其风气、习俗、枢密院、政府,而我在他们之中最负盛名; 在遥远而多风的特洛亚战场, 我曾陶醉于与敌手作战的欢欣。 我自己是我全部经历的一部分; 而全部经验,也只是一座拱门, 尚未游历的世界在门外闪光, 而随着我一步一步的前进, 它的边界也不断向后退让。 最单调最沉闷的是停留,是终止,是蒙尘生锈而不在使用中发亮! 难道说呼吸就能算是生活? 几次生命堆起来尚嫌太少, 何况我唯一的生命已馀年无多。 唯有从永恒的沉寂之中抢救 每个小时,让每个小时带来 一点新的收获。最可厌的是 把自己长期封存、贮藏起来, 让我灰色的灵魂徒然渴望 在人类思想最远的边界之外 追求知识,像追求沉没的星星。 这是我的儿子忒勒玛科斯, 我给他留下我的岛国和王杖, 他是我所爱的,他有胆有识, 能胜任这一工作;谨慎耐心地 教化粗野的民族,用温和的步骤

驯化他们,使他们善良而有用。 他是无可指责的,他虽年少, 在我离去后他会担起重任, 并对我家的佑护神表示崇敬。 他和我,将各做各的工作。 海港就在那边,船儿已经扬帆, 大海黑暗一片。我的水手们—— 与我同辛劳、同工作、同思想的人,对雷电和阳光永远同等欢迎, 并用自由的心与头颅来抗争,——你们和我都已老了,但老年 仍有老年的荣誉、老年的辛劳; 死亡终结一切,但在终点前 我们还能做一番崇高的事业, 使我们配称为与神斗争的人。 礁石上的灯标开始闪光了, 长昼将尽,月亮缓缓攀登, 大海用无数音响在周围呻唤。 来呀,朋友们,探寻更新的世界 现在尚不是为时过晚。开船吧! 坐成排,划破这喧哗的海浪, 我决心驶向太阳沉没的彼方, 超越西方星斗的浴场,至死 方止。也许深渊会把我们吞噬, 也许我们将到达琼岛乐土, 与老朋友阿喀琉斯会唔。 尽管已达到的多,未知的也多啊;虽然我们的力量已不如当初, 已远非昔日移天动地的雄姿, 但我们仍是我们,英雄的心 尽管被时间消磨,被命运削弱, 我们的意志坚强如故,坚持着 奋斗、探索、寻求,而不屈服。

完善版美国文学期末重点

2014 Final Exam Study Guide for American Literature Class Plan of Final Exam 1.Best Choice Question 10% 2.True or False Question 10% 3.Definition 10% 4.Give Brief Answers to Questions 30% 5.Critical Comments 40% American Literature Review Poe’s Poetic Ideas; Major Ideas in Emerson’s “Nature”; Whitman’s Style; Formal Features of Dickinson’s Poetry; Analysis of “Miniver Cheevy” by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Comment on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by Robert Frost;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The Theme and Techniques in Eliot’s “The Waste Land”; Theme and Technique in The Great Gatsby by Fitzgerald; Comment on Hemingway’s style and them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alysis of “Dry September” by William Faulkner; Literary terms: Transcendentalism American Naturalism The Lost Generation The Jazz Age Free Verse The Iceberg Analogy

从_尤利西斯_看乔伊斯对反犹主义的批判

第11卷第2期2006年4月 新 余 高 专 学 报J OURNA L O F X I NYU COLLEGE V o.l 11,NO.2 A pr .2006 23 从 尤利西斯!看乔伊斯 对反犹主义的批判 ?梁庆标 (南京大学 中文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面对欧洲长期盛行的反犹思潮,乔伊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 尤利西斯!中不但批判了存在于爱尔兰人心中的这种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地方主义思想,而且塑造了一位典型的犹太人形象--布卢姆,以此展现了自己开阔的视野与胸怀。 关键词:乔伊斯;反犹主义; 尤利西斯!;布卢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6)02-0023-04 收稿日期:2005-10-29 作者简介:梁庆标(1978-),男,山东郓城人,博士生,主要从事20世纪西方文学、传记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目前国内对乔伊斯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他的艺术形式和美学风格的分析,较少从思想的角度进行把握和发掘,尤其对 尤利西斯!中犹太问题的表现及意义缺乏关注。而在国外#乔学?研究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本文就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 尤利西斯!中的犹太问题。 一、乔伊斯与欧洲反犹思潮 反犹主义在欧洲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复杂的背景。至于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宗教的原因。基督教一直是和犹太教相对立的,他们认为信奉犹太教而不是基督教就是渎神和异端,为此十九世纪在基督教学习的人都要接受如下教育: 1.犹太人应该对耶稣的被钉上十字架负责,他们是罪有应得。 2.犹太人的流亡是对他们把耶稣钉上十字架的惩罚。 3.耶稣预言了对犹太人的惩罚,他们依然要受到耶稣和上帝的诅咒,而耶路撒冷则是罪恶的中心。 4.犹太人还因为他们的物质主义倾向而拒绝了耶稣对他们的拯救。 5.犹太主义曾经是最好的宗教,但是随着耶稣的降生它就变得僵化了,该结束了。 6.犹太人不再是上帝的选民(Chosen Peop l e )了,他们已被基督教的子民取代。 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不能容忍异端存在的基督教就把矛头指向了这些犹太教徒。他们指控说犹太人有一种世界阴谋,就是要破坏基督教。他们还搬出了中世纪流行的传言,告诉人们犹太人在逾越节仪式中杀害基督教儿童,用他们的血举行仪式。在普遍信仰基督教的欧洲,这种宣传的影响之大自然可想而知了。 经济原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欧洲人普遍认为,犹太人重物质,贪财吝啬,不守信用,为了挣钱他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爱尔兰人格利菲思(Griffith)曾表达了对犹太商人的极度不满:#爱尔兰的犹太人在任何方面都是经济罪人,他自己不创造财富 他只是从别人那里攫取 他是最成功的外国货的销售者,他是不公平的竞争者,他曾经并且永远是外来人?。而且他们相信,一些犹太商人掌握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经济,他们的阴谋就是要制造骚乱,并推翻这些政府,夺取权力。所以他们害怕犹太人因此而控制他们的政治,而普通的工人和百姓则因为犹太商人对他们的剥削和压榨而心怀仇恨。 一些种族科学家则从一种伪科学的种族主义态度出发,把犹太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犹太种族病理学?。他们认为犹太人是典型的#他者?,和其它种族有着一种超越阶级和文化的、根深蒂固的生物学上的差异。他们是不可同化的,印欧种族或雅利安人的后代具有超越他们的特性,因此他们就认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于是这就成了欧洲各反犹国家驱逐和排挤犹太人的理论

高中语文文言文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翻译、赏析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翻译、赏析译文 原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绕树三匝,何枝

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 所? 可依?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 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 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 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 待。《史记》载周公自谓: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贤。”),才 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 赏析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雅好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诗22首,全是乐府诗。曹操的乐府诗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他的《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但是作者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语言质朴,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这首带有建安时代"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特色的《短歌行》,读后不觉思接千载,荡气回肠,受到强烈的感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院—系:数学学院 科目: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班级: 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A班 姓名:沈铁 学号: 200805050149 上课时段:周五晚十、十一节课

奋斗了,才有出路 ——读《鲁宾逊漂游记》有感小说《鲁宾逊漂游记》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读完这篇小说,使我对人生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奋斗历程而受益匪浅。当一个人已经处于绝境的时候,还能够满怀信心的去面对和挑战生活,实在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他使我认识到,人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所吓倒,我们要勇敢的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在当今社会只有努力去奋斗,才会有自己的出路! 其实现在的很多人都是那些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敢勇敢的去面对它。不仅如此,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不要说是冒险了,就连小小的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做,天天总是说:“我的小宝贝啊,你读好书就行了,其它的爸爸妈妈做就可以了。”读书固然重要,但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能忽略。想一想,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如果你连家务活都不会做,你能在那里生存吗?读完这部著作后,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像书中的鲁宾逊那样在大海遭到风暴,我能向他那样与风暴搏斗,最后逃离荒岛得救吗?恐怕我早已经被大海所淹没;如果我漂流到孤岛,能活几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我会劈柴吗?会打猎做饭吗?我连洗洗自己的衣服还笨手笨脚的。”我们应该学习鲁宾逊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坚持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坚持到底,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宾

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奇迹,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含冤入狱,可它依然在狱中完成《史记》一书,他之所以能完成此书,靠的也是他心中那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不断努力的精神。著名作家爱迪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可是他从小就表现出了科学方面的天赋。长大后爱迪生着力于电灯的发明与研究,他经过了九百多次的失败,可它依然没有放弃,不断努力,最后终于在第一千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鲁宾逊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他面对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了下来。他自从大船失事后,找了一些木材,在岛上盖了一间房屋,为防止野兽,还在房子周围打了木桩,来到荒岛,面对着的首要的就是吃的问题,船上的东西吃完以后,鲁宾逊开始打猎,有时可能会饿肚子,一是他决定播种,几年后他终于可以吃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也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我们要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要勇于付出,在战胜困难的同时不断取得好成绩。要知道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鲁宾逊在失败后总结教训,终于成果;磨粮食没有石磨,他就用木头代替;没有筛子,就用围巾。鲁宾逊在荒岛上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难题,面对人生挫折,鲁宾逊的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了他坚毅的性格和顽强的精神。同样我们在学习上也可以做一些创新,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把鲁宾逊在荒岛,不畏艰险,不怕失败挫折,艰苦奋斗的精

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Sister Carrie 学生版讲义资料

Chapter III WEE QUESTION OF FORTUNE--FOUR-FIFTY A WEEK Once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wholesale district, she glanced about her for some likely door at which to apply. As she contemplated the wide windows and imposing signs, she became conscious of being gazed upon and understood for what she was--a wage-seeker. She had never done this thing before, and lacked courage. To avoid a certain indefinable shame she felt at being caught spying about for a position, she quickened her steps and assumed an air of indifference supposedly common to one upon an errand. In this way she passed many manufacturing and wholesale houses without once glancing in. At last, after several blocks of walking, she felt that this would not do, and began to look about again, though without relaxing her pace. A little way on she saw a great door which, for some reason, attracted her attention. It was ornamented by a small brass sign, and seemed to be the entrance to a vast hive of six or seven floors. "Perhaps," she thought, "They may want some one," and crossed over to enter. When she came within a score of feet of the desired goal, she saw through the window a young man in a grey checked suit. That he had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concern, she could not tell, but because he happened to be looking in her direction her weakening heart misgave her and she hurried by, too overcome with shame to enter. Over the way stood a great six- story structure, labelled Storm and King, which she viewed with rising hope. It was a wholesale dry goods concern and employed women. She could see them moving about now and then upon the upper floors. This place she decided to enter, no matter what. She crossed over and walked directly toward the entrance. As she did so, two men came out and paused in the door. A telegraph messenger in blue dashed past her and up the few steps that led to the entrance and disappeared. Several pedestrians out of the hurrying throng which filled the sidewalks passed about her as she paused, hesitating. She looked helplessly around, and then, seeing herself observed, retreated. It was too difficult a task. She could not go past them. So severe a defeat told sadly upon her nerves. Her feet carried her mechanically forward, every foot of her progress being a satisfactory portion of a flight which she gladly made. Block after block passed by. Upon streetlamps at the various corners she read names such as Madison, Monroe, La Salle, Clark, Dearborn, State, and still she went, her feet beginning to tire upon the broad stone flagging. She was pleased in part that the streets were bright and clean. The morning sun, shining down with steadily increasing warmth, made the shady side of the streets pleasantly cool. She looked at the blue sky overhead with more realisation of its charm than had ever come to her before. Her cowardice began to trouble her in a way. She turned back, resolving to hunt up Storm and King and enter. On the way, she encountered a great wholesale shoe company, through the broad plate windows of which she saw an enclosed executive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引导语: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短歌行 二首》 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 态,第二首诗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 短歌行 其二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钜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 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 他被孔丘称赞, 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 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 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 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 此大众议论纷纷。 赏析 《短歌行》 (“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 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 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 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 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 ·周西伯 昌》。 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 犹能奉事殷纣, 故孔子盛称 “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 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 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 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 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 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 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 ?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 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 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 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 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 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 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 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 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 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 孤强盛, 又性不信天命之事, 恐私心相评, 言有不逊之志, 妄相忖度, 每用耿耿。

2008年浙师大《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考试答案

(一)文学常识 一、古希腊罗马 1.(1)宙斯(罗马神话称为朱庇特),希腊神话中最高的天神,掌管雷电云雨,是人和神的主宰。 (2)阿波罗,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主管光明、青春、音乐、诗歌等,常以手持弓箭的少年形象出现。 (3)雅典那,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城邦的保护神。 (4)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貌美性诈。私自打开了宙斯送她的一只盒子,里面装的疾病、疯狂、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出,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人间因此充满灾难。“潘多拉的盒子”成为“祸灾的来源”的同义语。 (5)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造福人间的神。盗取天火带到人间,并传授给人类多种手艺,触怒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受神鹰啄食,是一个反抗强暴、不惜为人类牺牲一切的英雄。 (6)斯芬克司,希腊神话中的狮身女怪。常叫过路行人猜谜,猜不出即将行人杀害;后因谜底被俄底浦斯道破,即自杀。后常喻“谜”一样的人物。与埃及狮身人面像同名。 2.荷马,古希腊盲诗人。主要作品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称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叙述十年特洛伊战争。《奥德赛》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赛历险回乡的故事。马克思称赞它“显示出永久的魅力”。 3.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之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6.阿里斯托芬,古希腊“喜剧之父”代表作《阿卡奈人》。 4.索福克勒斯,古希腊重要悲剧作家,代表作《俄狄浦斯王》。5.欧里庇得斯,古希腊重要悲剧作家,代表作《美狄亚》。 二、中世纪文学 但丁,意大利人,伟大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主要作品有叙事长诗《神曲》,由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组成。《神曲》以幻想形式,写但丁迷路,被人导引神游三界。在地狱中见到贪官污吏等受着惩罚,在净界中见到贪色贪财等较轻罪人,在天堂里见到殉道者等高贵的灵魂。 三、文艺复兴时期 1.薄迦丘意大利人短篇小说家,著有《十日谈》拉伯雷,法国人,著《巨人传》塞万提斯,西班牙人,著《堂?吉诃德》。 2.莎士比亚,16-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另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历史剧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四、17世纪古典主义 9.笛福,17-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10.弥尔顿,17世纪英国诗人,代表作:长诗《失乐园》,《失乐园》,表现了资产阶级清教徒的革命理想和英雄气概。 25.拉伯雷,16世纪法国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巨人传》。 26.莫里哀,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主要作品为《伪君子》《悭吝人》(主人公叫阿巴公)等喜剧。 五、18世纪启蒙运动 1)歌德,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主要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11.斯威夫特,18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格列佛游记》,以荒诞的情节讽刺了英国现实。 12.亨利·菲尔丁,18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汤姆·琼斯》。 六、19世纪浪漫主义 (1拜伦, 19世纪初期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为诗体小说《唐璜》通过青年贵族唐璜的种种经历,抨击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恰尔德。哈洛尔游记》 (2雨果,伟大作家,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悲惨世界》写的是失业短工冉阿让因偷吃一片面包被抓进监狱,后改名换姓,当上企业主和市长,但终不能摆脱迫害的故事。《巴黎圣母院》 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有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拉.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青年贫诗人尔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忧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企图,最后竟亲手把那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 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波希米亚姑娘。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计救出,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当她再次处于危急中时,敲钟人为了援助她,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机智。而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波希米亚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伽西莫多立即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亲手把克洛德.孚罗洛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他摔的粉身碎骨。 (3司汤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写的是不满封建制度的平民青年于连,千方百计向上爬,最终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红”是将军服色,指“入军界”的道路;“黑”是主教服色,指当神父、主教的道路。 14.雪莱,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歌颂空想社会主义的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等。 15.托马斯·哈代,19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 16.萨克雷,19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名利场》 17.盖斯凯尔夫人,19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玛丽·巴顿》。 18.夏洛蒂?勃朗特,19世纪英国女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简?爱》19艾米丽?勃朗特,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啸山庄》。 20.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雾都孤儿》。21.柯南道尔,19世纪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代表作品侦探小说集《福尔摩斯探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侦探小说。 七、19世纪现实主义 1、巴尔扎克,19世纪上半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人间喜剧》,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等。《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其“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从“尤利西斯”形象的变异看西方人文观的形塑与嬗变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6, 4(1), 1-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6931908.html,/journal/wls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6931908.html,/10.12677/wls.2016.41001 The Formation and Variation of Western Humanism as See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lysses’ Images Jie Lu1,2 1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2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Mar. 1st 2016; accepted: Mar. 14th, 2016; published: Mar. 21st,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693190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ough many western writers have shaped the legendry character of “Ulysses”, the images of “Ulysses” vary in different western works in different times. In Homer’s Odyssey “Ulysses” is the initial establisher of secular humanism; in Virgil’s Aeneid he is the awakened one with rational sense; in Dante’s The Divine Comedy he is the defender of individualism against theocracy; in Ten-nyson’s poem Ulysses, he is a pioneer of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while in James Joyce’s Ulysses, under the guise of Bloom, this modern Ulysses is a lonely spiritual tramp in the faith-lost western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By studying the mol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Ulysses’ image chronically, which is meaningful and unavoidable for study on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essay casts light on the succession and revolution of western humanism in several significant cultural transitions and turns. Keywords Ulysses, Image Transformation, Humanism 从“尤利西斯”形象的变异看西方人文观的形塑与嬗变 卢婕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