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五)——合作共赢谱新篇

2016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五)——合作共赢谱新篇
2016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五)——合作共赢谱新篇

连载五:合作共赢谱新篇

——如何坚持开放发展

今天,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向世界张开怀抱,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2014年相聚北京雁栖湖畔到20国集团首脑相约在2016年杭州的西子湖边,从淘宝行销海外到中国高铁走出国门,从数百万人海外打拼到上亿人走出国门享受“说走就走的旅行”……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于国内国际大局,提出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对外开放的宏阔图景。我们将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开放是发展的大势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句广为传唱的《春天的故事》里的歌词,描绘了深圳这座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大都市,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我国开放发展的典型样本。

30 多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进程。这些年来,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从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全面开放沿边内陆地区,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一幅壮美的开放画卷在神州大地渐次铺开。

正是由于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市场规模世界第二,外贸出口、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开放成为中国少走弯路、快速发展的秘诀和法宝。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基本理念,提出开放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把坚持开放发展摆在如此重

要的位置,正是我们党充分考量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作出的战略选择。

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深刻启示。回望我国历史,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秉持

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态度,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媒,与外界进行频繁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外交流的美谈。但由于后来闭关锁国,与世界潮流隔绝,逐步走向衰落,甚至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国门。放眼世界,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相继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实现自身发展。

这是顺应世界经济大势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商品、服务和要素跨国流动,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共同利益增多,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我国对世界的影响、世界对我国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唯有顺势而为、坚持开放,别无他途、别无选择。

这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经过长期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土地、能源等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迫切。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要素,进一步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才能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深刻洞悉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党吹响了对外开放新号角,提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等重大任务,通过一系列完整配套的战略举措,努力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微评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开放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开放继续前行建设“富强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是我国大规模“引进来”的30多年,也是大踏步“走出去”的30多年。

◆“一带一路”好比一根“玉带”,串起了沿线国家“散落的珍珠”,让中国梦联通亚洲梦、世界梦。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沿线国家参与的交响乐。

权威声音

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高虎城(商务部部长):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凝聚开放的共识、增强开放的自信、理清开放的思路、提高开放的能力,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不断为我国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大视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展开中国对外开放的画卷,可以看到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宏伟图景,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东部地区继续领航,纵深广阔的内陆地区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潜力巨大的沿边地区借助区位优势竞相发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世事如棋局,善弈者谋势。”想下好对外开放这盘大棋,就要善于审时度势,对开放区域、对外贸易、投资这些“棋子”进行科学排兵布阵,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能。我国目前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总体来看是合理的。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冲击给全球经济带来深刻影响,国内外环境发生新变化,对我国对外开放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三大布局”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其更趋合理,更加符合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的要求。

在开放区域布局上,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新格局。由于开放政策、地理区位、发展基础等差异,对外开放海强陆弱、东快西慢特征明显。

以2014年为例,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分别占全国85%和81.9%,让中西部地区望尘莫及。今后我们将加速内陆沿边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江海联运、铁海联运、陆航联运等运输方式,立足自身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对沿海地区来说,要继续发挥开放引领作用,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更好地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在对外贸易布局上,从外贸大国迈向外贸强国。我国是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

国,但“大而不强”。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靠数量和价格取胜,新兴产业总体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

上升、人民币升值、其他新兴国家的竞争,让外贸出口“压力山大”。这就要求我国外贸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鼓励传统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完善营销售后服务,大力推动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等享有良好国际声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出口。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建立与世界分享的“中国市场”。

在投资布局上,完善双向投资布局。双向投资,就是在“引进来”、有效利用外资的同时,加快“走出去”,不断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如何“引进来”?除了引进资金,还要更多吸收创新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如何“走出去”?就是要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国门,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推动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使之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

三、大格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2015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3 月,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出台,大幅减少限制性措施;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发布,从顶层上设计了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这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和出台,反映了我国为加速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作出的不懈努力。

建立开放型经济,关键是要完善“引进来”“走出去”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合作共赢的新体制。毋庸讳言,我国对外开放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外资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世界银行发布的《2015 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排位虽相比上年有所上升,但在189个经济体中

仍排在第90位,主要原因还是各类行政审批等管制措施太多。这些体制上的弊病,成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影响了对外开放的效果。

为破除这些羁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总的来看,就是要牢牢抓住体制改革这个核心,坚决破除一切阻碍对外开放的制度性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体制机制。

建立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让出口“跑得快”。贸易便利化,就是减少中间

环节,让我国外贸产品尽快出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外贸企

业利用“互联网+外贸”快捷、低成本的优势,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成为我国外贸新增长点。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要围绕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优化海关监管措施、完善检验检疫监管、规范进出口税收等方面形成新体制,为其出口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还要简化对外贸易管理环节,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大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让外资“进得来”。外资进不进得来,就看能否提供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这是国际投资的通行规则,已有70多个国家采用,实践证明能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有效引进外资。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出台了我国第一张针对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2015年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后,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共用一张负面清单。这些“门槛”的拆除,将极大促进国内外资源的有效自由流动,促进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公平竞争。

完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让我国企业“出得去”。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活跃,对外投资规模已经接近引进外资,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遍布制造业、基础设施、能源矿产、农业、服务业等领域。为适应这一形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完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作了安排。一方面是简化程序、减少限制,除少数必须经过批准的以外,其他境外投资原则上一律取消审批核准,清理束缚对外投资的不合理限制,让企业放开手脚闯世界。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导、提供服务,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政策咨询和产业指引,引导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问与答

问:什么是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

答:单一窗口,是指参与国际贸易和运输的各方,通过单一的平台提交标准化的信息和单证,以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贸易便利化。

通关一体化,简单说就是“多地通关,如同一关”。原来海关的分布是属地化的,实现通关一体化以后,以往需要在多关办理的手续可以在一个海关办理,

企业可以自主地选择申报、纳税、验放地点和通关模式,大大简化了通关手续。

理论热点面对面(最新版)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连载一: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从即日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对《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进行连载。本文为连载第一期。 岁月铭刻着奋斗的艰辛,历史映射着真理的光芒。2009年,我们伟大祖国迎来了60周年华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60年的辉煌历程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越来越彰显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越来越得到亿万人民的广泛认同和衷心拥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如何看待新中国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但都壮志未酬。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才为之一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黑暗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彻底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历史,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始了新的纪元。 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成立之初的共和国却面临着严峻考验。旧中国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民生困苦,失业众多……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克服重重困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斗志,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英雄壮举。 新中国60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在中华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新型国家政权的建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从国民经济的恢复到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到各方面制度的不断完善……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的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走向。 这是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的60年。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60年的奋斗,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粮食、钢铁、水泥、原煤、有色金属等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抗击特大洪水、战胜非典疫情和特大地震灾害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一批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举世瞩目……神州大地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根本改善的60年。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49年到2008年,我国人均GDP从35美元增加到3266美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80%和90%分别下降到37.9%和43.7%,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100元增加到1578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50元增加到4761元,人均预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doc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 会

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从xx年至今已连续出版了8部,在通俗理论读物方面独树一帜,业已成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理论品牌,不少专家学者对它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最近出版的七个“怎么看” ——理论热点面对面·xx~,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热点难 点问题,紧紧围绕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反腐倡廉等关于民生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答,依旧体现了它独有的贴近群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现实问题、通俗形象生动的风格,同时又保持了理论的深度和洞察力,朴实而不玄虚,浅显而不肤浅,成为集理论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基本特征。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就必须走出书斋,来自生活,解读生活;来自实践,服务实践。架起理论与群众的桥梁,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重要使命。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了对科学的需求,就能lc-t ‘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同理,广大干部群众一旦有了对党的理论的需求,就能赋予党的理论发展以巨大的动力,而满足理论需求的最好途径,就是研究和回答人们关心的理论问题。如果党的理论能不断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党的理论就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实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理论常常滞后于生活实践。为此,黑格尔曾用诗意的语言比喻,作为理论思维之结晶的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黄昏时候才起飞。列宁为提醒人们注重实践,不要死抱理论,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他曾经引用歌德的诗句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因为实践之树始终莲蓬勃勃,充满生机,总是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和叶芽,当然是常青的。而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体理论,一旦实践发展变化了,具体理论的真理性就会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变成灰色。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错位现象,有的问题在实践中提出来了而理论难以回答,有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解决而理论没有及时概括。这既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困惑的问题,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新起点上的新蓝图《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①

新起点上的新蓝图《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①——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出版说明 为深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帮助人们全面准确理解“十三五”规划建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更好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力量,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7个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了2016年通俗理论读物《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本书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要求,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读阐释,观点权威准确,文风清新简洁,是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2016年1月2015年金秋十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蓝图。“十三五”这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五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后冲刺的五年。站在“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扬帆起航的时间节点上,全会确定的一系列新目标新理念新任务,必将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奋斗征程。 一“十二五”成就辉煌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五年攻坚克难,经济实力迅猛增强。“十二五”期间,我们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重大风险挑战,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2011—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从48.4万亿元增至63.6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8%,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跻身“10万亿美元俱乐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6018元提高到46629元,年均增长超过7.5%。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济发展成就斐然。 五年稳扎稳打,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的“钱袋子”更多向民生倾斜,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的目标提前完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9.5%的增速跑赢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全国农村累积减贫5000余万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 五年革弊鼎新,改革迈出有力步伐。“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后,各领域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大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许多一直想改而未改的“硬骨头”不断被啃下,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民生等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年勇担责任,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国一方面以经济发展支撑世界前行,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发挥了世界经济“推进器”和“稳定锚”的作用;另一方面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

理论热点面对面

理论热点面对面:怎么保持物价稳定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8526677.html, 2011-11-25 来源:江苏公务员网 【字体:大中小】 2011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 (2010) 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连续突破3%、4%、5%、6%,2011年6月达到了6.4%。 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虽然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物价过高、涨速过快,就会造成百姓生活压力过大、心里不安,甚至会引发恐慌。可以说,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汉语盘点2010” ——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2010年的中国和世界。2011年1月5日,经过网民推荐、专家评选、网民投票等,评出国内字、词和国际字、词,分别为“涨”、“给力”和“乱”、“军演”。 ◇组合拳:成效初显压力仍大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一路走低。随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加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外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并大幅上涨。在这种情况下,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转正,12月升至1.9%,通胀预期有所显现。进入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5月上涨3.1%,10月为4.4%,11月达到5.1%;2011年物价继续在高位运行。为什么物价上涨这么快? 深度解读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英文缩写为CPI,反映一定时期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我国统计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8个大类。 成本上升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各类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并引起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应上涨,而这些生产要素是计入生产成本的,其价格上涨也最终体现到了商品价格中。 大宗商品

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完美打印版)

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考生在申论复习训练过程中,须结合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特定要求和申论考试通常所涉及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有策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来开展复习,作理论的积累以及重要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并不能覆盖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的全部,考生应有选择地展开阅读,阅读积累中要讲究策略,重点关注某一个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影响,原因,对策思路以及理论评述性的文字内容,像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及各省地方公务员申论考试很可能会出现的重大社会热点主题,比如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拆迁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政府信息公开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抗震救灾中的民族精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主要问题、人口老龄问题、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民生、保稳定的关系等,并未出现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当中,考生在利用这本通俗理论读物开展复习申论的实际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申论主题热点范围的扩展,同时要根据申论持点和要求有策略地加以利用本书。 那么,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在复习备考申论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这体通俗读物来应对申论考试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金波老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考生参考,并结合两个理论热点问题举例说明利用本书复习备考申论的策略方法。 第一、根据申论考试的持点,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和领会 在众多的理论热点中有些理论热点,肯定不会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出现,比如第9章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第10章为什么不能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说成是“普适价值”。其中也有些理论点,不太可能出现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比如第2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8章如何理解“中国式民主”。其中这样一些理论热点,是值得考生重点关注和领会的,比如第1章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因为今年是持殊的一年,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两大主题交织的一年,2009年中央机关公务申论考题的主题,考的就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那么2010年中央机关及地方公务员考试会不会出现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相关的主题呢,如果出现,也最容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切入。第5章和第6章可以结合起来当作一个主题来切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为“三保”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所体现的宏观思路就是科学发展。最值得考关注的是第7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7章、第19章以及第21章的内容,其中第13章怎么看网络反低俗行动,第19章“三鹿事件”的警示(为何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第12章如何理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第21章为何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引起广泛共鸣,无疑应引起考生高度重视,并开展精细化阅读和领会。 第二、根据申论命题的持点和规律,有策略地开展重点阅读、提炼和积累,为应对申论作答的基本问题展开训练 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不论怎样变,都逃不出基本原始题型的制约和限制,因此,考生每面对其中一个重大申论考试热点问题时,都应抓住问题本身,状况+影响,紧迫性和原因,对策思路和中心论点论据等关键线索开展积累训练和复习,因为申论主题不论怎样变化,材料信息都始终如一地紧密围绕上述关键线索展开,变不出什么新花样,也翻不出什么新招式来,理由就在于申论测试考生的四大基本能力类型,几乎是固定而流于规范的。那就是,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重点测考察考生四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归纳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对四种基本能力的测试,就决定了作答要求的具体题型,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来,难逃申论题型的三大家族题型的限制和范围,纵观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以及地方公务员考试,其申论题型概莫能外,都遵循着三大家族题型的支配和主宰。 第三、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针对一个重大申论热点问题展开复习时,应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细心收集和提炼出针对申论考试热点的中心论点论据,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意识地作些文字表达方面的合成、归纳、写作的训练。书中材料所提出的极为重要、带有结论性的语句和观点,要重点收集和整理,避免临场发挥时挤牙膏或提炼不出规范贴切、经典权威的结论和论点来。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先做有心人,用申论的眼光和要求去审视本书中的重点材料和表述,用申论的规范语言归纳原因,提炼对策思路以及针对该问题展开论述和写作的思维角度,是复习阅读时要把握住的着力点。多作写作思路的设计和训练,是申论写作成功的致胜法宝。只要写作思路开阔,论点论据信手拈来,不愁写不出好的申论文章。要仔细研读经典段落,看别人是从哪些角度切入并展开的,论点的分层和确立正是以切入点为根据的,因此要细心留意别人从哪些方面来设计、提出、设置论点论据的。申论复习一旦得法,找到突破口,申论成绩可在短期内提高10—15分都是完全可能的,这正是考生在应对申论这种主观试题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 第四、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时,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最近最新提出的基本国策和政策方针由于近几年公务员申论考试开始转向当前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背后的基本国策、大政方针的测试,要求考生在领会中央精神、基本国策、大政方针基础上来应对现实社会问题,展示自己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因此,考生在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一书时,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最近最新提出的基本国策和政策方针,尤其是一些重要观点和最新提法,往往隐藏着重要的宏观思路和视角,需要考生细心体味和理解,比如该书中第59页所提出的“为什么既要保增长又要保民生、保稳定?”,关于三者关系的辩证论述,十分重要而精彩,也传达出中央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大思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切调控思路,都要服从这一宏观思路,值得考生细细琢磨和品味。2010年中央机关公务员申论命题思路,一定会从某一个角度或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切入到中央决策的主轴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宏观思路上来,这一定是考生关注的重中之重、热中之热。具体哪些问题与保增长有关、哪些问题与保民生有关、哪些问题与保稳定有关,尤其值得考生细心体会领会的。

小康进村入户宣传资料(面对面)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宣传问答 1、什么是小康? 人的生活状态可分为贫穷、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段。我们说的“小康”不是富裕,更不是现代化,而是解决温饱之后的一种生活状态。通俗地讲,小康就是衣食无忧,吃穿不愁。有专家研究表示,根据经验,如果老百姓在偶然花费30元钱购买一件东西时,不作太多的考虑,基本就可认为是达到小康了。 2、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大之后,江苏提出在全国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即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制定了全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综合指标体系,共有4大类18项25条,既包括经济发展的指标,还包括生活水平、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指标,其中,人均GDP超过2.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0㎡。 3、全面小康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高邮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2010年,我市要以市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今年初,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作出“争先进位、创新发展,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任务,并提出到2012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要比2009年翻一番。可以说,今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决战之年。目前,我省已有苏南苏中30个县(市、区)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今年我市将与兴化、东台、大丰、铜山等县市同时进行全面小康达标创建。 5、高邮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意义是什么? (1)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使我市跨上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本身就包含了科学发展的内涵和目标要求,它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十分明显。而通过小康建设的实践,进一步增强了高邮人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意识,促进了科学发展观在我市的贯彻落实,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市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跨越。 (2)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增强了我市的竞争能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我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培训课件

第四章:优先战略保民生 ——怎么解决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然而,2011年春节前后,招工难现象却再度发生。在不少地方,曾经熙熙攘攘的劳务市场,如今却显得有些冷清;曾经是农民工“一岗难求”,如今却是招聘企业“一工难求”。面对缺工困境,不仅东南沿海很多企业奔赴中西部地区上门“请工”,当地企业也纷纷开出优惠条件,家门口“留工”。一时间,招工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冷热两重天:就业难与招工难 2011年春节前后,劳动力市场上再度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局面。 一面是年复一年的就业难,一面是再度出现的招工难,看似相互矛盾,却又“两难”并存。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不禁疑惑:当前的就业形势到底应该怎么看? ◇解析“两难”局面: 招工难难掩就业难 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招工难表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已经“逆转”;也有人表示,招工难只是特定时期的暂时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要认清当前的“两难”局面,必须透过表象,深入分析,把准就业形势的“脉”。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其农民工薪酬与东部地区农民工薪酬的差距逐渐缩小。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调研显示,东部地区打工者月收入为1455元,中部为1389元,西部为1382元。东部比西部仅高5%,而5年前为15%。 先看招工难。据对16个用工大省的调查,招工难,主要难在用工需求较大的东部沿海地区,难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难在薪酬待遇较低的企业和岗位,尤其在春节前后的特定时间段表现得更加明显。可见,招工难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季节性等特点,而不是全局性、普遍性的难。 [权威声音] 就业主要矛盾仍然是供大于求 尹蔚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矛盾仍然是供大于求。最近几年中国一些地区出现的招工难,主要发生在制造业、服务业的一线,这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人口红利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结束。 出现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比如,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用工需求普遍增加;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一批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不少劳动力返乡务农;部分企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权益没保障,拴不住心,留不住人;

2017国考申论素材之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_申论

精心整理2017国考申论素材之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_申论 2015年11月2日,万众瞩目的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露出“真容”。它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反映了我国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体系建设迈向世界前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 如今,。 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推动创新发展,既需要用事业荣誉鼓舞人,也需要用物质利益激励人。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让科研人员取得更多股权期权等合法权益,更好地体现知

识和创造的价值。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科技布局,加快政府职能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逐渐把更多资源投向“人”,大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为此,我们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让潜心研究的人心无旁骛、无后顾之忧,让创业创新的人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众创,汇众智搞创新,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大幅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使每一个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都可参与创新,形成大众创造、释放众智的新局面。

众包,汇众力增就业,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最大限度利用大众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开拓集智创新、便捷创业、灵活就业的新途径。 --

理论热点面对面 名词解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英文缩写为CPI,反映一定时期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我国统计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8个大类。 大宗商品: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但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主要包括三个类别:一是能源商品,如原油、煤炭等;二是基础原材料,如铁矿石、铜、铝、铅等;三是农副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稻谷等。 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大量印钞或者买入债券等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一定数量的超额资金,目的是创造新的流动性。2010年11月初,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宣布8个月内购买6000亿美元的国债。此前曾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了1.7万亿美元的资产。 流动性:通俗地说,就是在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数量的多少。一般来讲,流通的货币越多,流动性就越充裕,社会的购买力就越强,引发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就越大。 “热钱”:是指为追求高回报而在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它与正当投资的最大区别在于以纯粹投机为目的,而不会为社会创造财富。“热钱”炒作的对象包括股票、期货、原油、黄金、货币、房地产乃至一些农产品。从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流入中国的“热钱”平均为每年25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9%。 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最初于1995年组织实施,主要内容为:在收费站设立专用道口,对整车合法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给予“不扣车、不卸载、不罚款”和减免通行费的优惠政策。2010年12月1日起,绿色通道扩大到全国所有收费公路,而且减免品种进一步增加,目前主要包括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等。 翘尾因素:是指上年物价变动对第二年的延伸影响。物价指数通常按年距环比计算,即当年各月的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月为基期计算。因此上年物价变动会对当年造成影响。如,某种商品2010年前11个月的价格均为1元,12月涨到2元,然后一直保持到2011年12月。虽然这个商品的价格在2011年全年都保持稳定,但在计算2011年前11个月的价格指数时,需要与2010年相同月份的价格相比,因而结果就为200%,这一“涨价”就全部由翘尾因素导致,而直到2011年12月,价格同比降为100%,翘尾因素才得以消除。 外汇占款:是指一个国家的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对中国来说,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相应的人民币资金,增加了人民币的需求量,形成了外汇占款。 存款准备金率: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它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就越少,信贷扩张能力也越差。在我国,最低存款准备金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即所谓“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规定各省区市的行政首长负责本地区粮食的供需平衡和粮价的相对稳定。实践证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是保障供应、稳定价格行之有效的做法。2010年11月以来,国务院多次强调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确保粮食的生产和供应。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1988年,为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国务院批准实施“菜篮子”工程,提出实行市长负责制。20多年来,“菜篮子”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体系逐步完善。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提出了12项主要任务。最近国家发改委还明确,对市长负责制设量化考核指标,建立问责制,对月度价格涨幅较高的城市进行通报。 三次分配机制:社会分配机制主要有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初

2015理论热点面对面 七、让每一个司法案件体现公平正义

让每一个司法案件体现公平正义 《法治热点面对面》⑦ ——怎样提高司法公信力 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法”:“平之如水,从水。”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像水那样平的“法”,包含着深刻的公平意义。公平、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也是司法的灵魂,是人民群众感知法治建设的一把尺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怎样理解司法不公的致命破坏作用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有一句话在法学界广为流传:“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公正是司法活动的灵魂和法治的生命线,司法不公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致命的破坏作用。 司法是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总开关,是法律实施的核心环节。我们党历来重视实现和维护司法公正,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司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有力推进了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有的有案不立、有罪不究,有的越权管辖、插手经济纠纷,有的刑讯逼供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等。这些现象侵害群众权益,践踏法律尊严,逾越了社会公正的底线。

司法不公严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司法活动承担着权利救济、定分止争的社会功能,人们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等各项权益保障都与司法活动密切相关。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遇事“找法律”“讨说法”的现象越来越多,司法途径成为老百姓维护自身权益的普遍选择。司法不能主持公道,就会造成对群众合法权益的严重侵犯。如果司法不公得不到扭转和更正,群众利益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法律保障。 司法不公严重损害法律权威和法治公信。司法是国家强制力的具体体现,是法律权威的最重要渊源。“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司法公正,人们才能对法律产生信赖和尊重。司法公正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存在于每一个具体案件之中,存在于每一个当事人的具体感受之中。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99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司法不公会严重挫伤公众对司法的信任,践踏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进而对法治公信力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 司法不公严重戕害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群众每一次经历司法不公,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罪恶不受惩处、正义无法伸张,社会公正也就无从谈起了。 究其根本,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公正司法代表了国家法治文明程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保障公正司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提高司法公信力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回应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高度关切,为更好实现司法公正提供了基本遵循。 声音

生态文明理论热点面对面公务员必备~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连载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这首人们熟悉的优美歌曲,唱出了人们对海南优美环境的赞叹。从2000年9月开始,海南省推动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08 年4月,共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33.4%。当地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增加,文明程度提高,琼岛处处盛开生态文明之花。海南省抓住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发展的突出优势和长期依托,坚持生态立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命运,既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辉煌的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息息相关,而印度河流域的宜居环境则塑造了古印度文明。人们也不会忘记,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等所经历的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地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得文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前车之鉴,要时刻牢记。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今的伦敦环境优美,但它曾经被人们称为“雾都”。19世纪50年代,伦敦是一个被各种工厂包围的城市,烟尘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工业污染严重,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特征。长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日益深

理论热点面对面之九

理论热点面对面之九: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近年来,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的美国高盛公司的长篇研究报告--《北京共识》,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报告认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中国创造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中国以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功,也向世界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当今世界,各国由于历史演进和具体国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和民主制度模式总是多种多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具体国情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然而,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救亡图存,许多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奋力抗争,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势力围绕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提出了种种主张,展开了激烈斗争。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但是,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地,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最终在各种反动势力的扼杀下夭折。自那以后,旧中国的政治制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没有能根本改变其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本质,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 中国人民从长期的艰难探索和不懈奋争中逐步认识到,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要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必须彻底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全新的人民民主制度,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扩大,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政治保障。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的重大决定;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张;党的十七大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第一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

中宣部:理论热点面对面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 ——理性看齐心办 一、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公平正义怎么保障 【背景】 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抓事业、搞改革,就是为了建设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公平正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享受着越来越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公平正义得到更多重视和保障。 从现实来看,党和政府促进公平正义的努力有目共睹,但另一方面,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原因】 (1)社会不公现象凸显。 潜规则在一些领域比较盛行;求人的事屡见不鲜,很多事都得走关系、靠背景;贫富不均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感受。 (2)政策制度不完善。 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不公现象,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养老保险接续、随迁子女高考等方面的改革不到位、政策不完善,加剧了一些人的不公平感。 (3)人们权利意识增强。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民主观念、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日益强烈。 (4)媒体传播放大。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公平事件的传播速度很快,而且部分人在非理性和极端化情绪支配下,利用网络进行炒作,夸大了不公平的程度。 【意义】 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诸多矛盾的交结点,成为广大群众关注度很高的问题。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应把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追求公平正义体现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正确看待公平正义】 (1)历史地看,公平正义是一个发展着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中制度下,公平正义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公平正义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过程。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为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面对经济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要通过维护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讲公平正义,又不能脱离基本国情,只能“就米下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去满足人们的要求。 公平正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螺旋式上升。我们一方面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力求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实现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2)相对地看,绝对的公平正义,从来都是没有的,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幻想中。 (3)具体地看,讨论公平正义,不能泛泛而谈,必须放在具体领域、结合具体问题来分析。 【对策】 (1)通过制度改革为公平正义护航。 公平正义,从美好理念转化为实践,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紧建设对社会公平正义具有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新起点上的蓝图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新起点上的新蓝图——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2015年金秋十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蓝图。“十三五”这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五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后冲刺的五年。站在“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扬帆起航的时间节点上,全会确定的一系列新目标新理念新任务,必将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奋斗征程。 一“十二五”成就辉煌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五年攻坚克难,经济实力迅猛增强。“十二五”期间,我们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重大风险挑战,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2011—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从48.4万亿元增至63.6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8%,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跻身“10万亿美元俱乐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6018元提高到46629元,年均增长超过7.5%。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济发展成就斐然。 五年稳扎稳打,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的“钱袋子”更多向民生倾斜,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4500 万人的目标提前完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9.5%的增速跑赢国内生产总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本 科目: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师:王军义 班级:2015中医康复保健 2015中职检验1 2015中职检验2 2015中职口腔修复工艺 时间:2016.9——12月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第一讲)商品的交换 周次:2 时间:2016 节次: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商品与货币的发展;商品的价格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商品、货币的含义、产生 (二)商品价格变动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1、什么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3、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直接影响价格 2、气候、时间等因素间接影响价格 四、学习思考题: 从你喜欢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动认识商品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邢思等《共话时政社会热点通俗读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网络新闻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第二讲)商品的消费 周次: 3 时间:2016 节次: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价值规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能力目标: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观、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健康的消费观念(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春节压岁钱大比拼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