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模度(比例理论,源自黄金分割和人体)

勒.柯布西耶——模度(比例理论,源自黄金分割和人体)

关于《模度》产生的一些背景

语言学家们认为不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说,即使存在的话,它们也是关于语言的使用或者语言的意义之类的问题。然而我们认为至少存在一个哲学问题,所有有思想能力的人都对其感兴趣。那就是宇宙观的问题:即理解世界——包括作为世界之一部分的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知识——的问题。(K.R.Popper.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huntchinson,1959,p.15)

艺术秩序中的数学公式规律一直与视觉美联系在一起,但是,艺术中的美以前并不被看成是一种视觉现象,而是某种更为深奥事物的外在符号:一种与世界之普遍和谐的一致。正是从这种更为深刻的和谐中,艺术之美获得了它的“善”或“真”

与爱因斯坦一样,勒.柯布西耶见多识广,这使得他成为文艺复兴精神的一个传人。再没有其他现代运动的建筑师给予建筑学中的数学比例如此重要的角色。对他来说,数学规律不仅仅是对美得一种规定,甚至也不是人类用来理解他们的世界的一种手段,而是宇宙自身的核心或主导性原理,自然的,艺术的统一与和谐之源。

......勒.柯布西耶的态度中有一种根本性的暗示:一种指导性智力或意志控制着宇宙:

“这种核心使得我们假定宇宙中行为的统一性,并且承认其背后有一个单一的意志......如果我们认可(并热爱)科学及其作用,这是因为两者迫使我们承认它们是由这种主要的意志所规定的。如果数学计算在我们看来是令人满意的与和谐的,这是因为它们源自这一核心。经过计算,如果飞机呈现出一条鱼或者其他某一自然物的特征,这是因为它们已经重新获得了核心。”(Le Corbusier,The Modulor,pp.29-30.)

不可知论者勒.柯布西耶的观点中的具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

“数学......即绝对,也无限,即可理解,也永远不可捉摸。他位于围墙之内,人们在其前面徘徊而毫无结果;有时候,存在一扇门:有人打开它——走了进去——他进入另一个王国,诸神的王国,这个房间里放着开启伟大体系的钥匙。这些门是奇迹之门。穿过其中的一扇门后,人们不再是起作用的力量,毋宁说,起作用的是它与宇宙的联系。”(补充:柯布西耶同时代的对立面范.德.拉恩持相反的意见:即这种概念意味着某种难解的或神秘的事物,“不是,尤其不是神秘主义;在这种语境中,那是我所知的最糟糕词”)

以上子资料摘选自《比例——科学哲学建筑》英理查德.帕多万

模度:发表于《建筑师》2007-12柯布专辑

模度

摘要

1.简述“模度”的生成过程。2.阐述柯布西耶欲通过“模度”实现的理想,以及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比较分析“模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4.以“板块练习”和马赛公寓为例,分析柯布西耶对“模度”的应用。

关键词

模度度量英制公制标准化菲波纳济等比数列黄金分割直角规线红蓝尺工具

模度之前

在1920年出版了《走向新建筑》里,柯布西耶阐述了自己对建筑史有针对性的复述,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初步构想;而从1922年的“别墅公寓”设计到1933年“不洁的住宅群6号”之间的一系列设计,都提出了有普适性的空间模型;另外,1925年在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上的“新精神馆”里,又探讨了把家具和建筑共同纳入同一工业大生产体系的可能性。以上工作,都旨在回应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普适性、以及工业大生产要求下的标准化问题,并在空间模式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正是缺少一套相应的能将空间形态量化的度量体系。

二战的爆发,暂停了柯布西耶的建筑实践,也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去反思这一度量问题。度量与切分

如柯布在《模度》里所说的:“对问题根源的调整,将改变一切,将开启思想的大门,使想象自由流淌。” 他正是要追寻度量问题的根源,从中寻求突破的可能。

柯布西耶开始讨论度量问题的领域是音乐,并将研究的起点回溯至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时代。声音,作为一种连续的从低到高的现象,最早不能被记录而只能口耳相传,要想

通过书写再现声音,创建可捕捉的元素是必要的——依某种原则将连续的整体打断而成为一系列级数,这些级数就组成了声音的成比例的梯度。毕达哥拉斯用数学作为切割声音的原则或许启示了柯布:

“数千年了,书写的文明对声音只有两种工具:只有切分为段落并被度量,连续的声音才有可能被写下。”

从由此创建的第一部音乐脚本,音乐的多立克式和爱奥尼式,经过漫长的基督教世界的传承,到文艺复兴的若干不算成功的改造尝试,最后,在十七世纪由约翰?萨巴斯蒂安创造了“调和音阶”,对音乐方式的变革,都源于对音程切分与度量方式的改变。

柯布西耶意识到,对建筑的度量,就像音乐脚本影响音乐表达一样影响着建筑的发展。在被柯布歌颂为“神圣”的大机器时代,应该有更精微的度量方式,来处理前所未有的现代建筑的“音程”。

英制与公制

在今天的建筑学领域里,主要的两种度量方式,分别是沿袭了人类原始度量方式的“英制”和基于近代工业标准化要求的“公制”。对这两种度量方式的比较分析,直接导致了柯布对新的度量方式的两项要求:第一,适应人体;第二,满足全球的标准化。

英制的优势在于其源自人体,故而在这种度量方式下的建筑,更能与人的尺度及行为相匹配,且这种“人体度量”是有史以来各民族都存在的;而问题也伴生于此——这种基于盎格鲁-萨克逊人人体尺度的度量标准,很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共识,在大工业时代,一间车间的产品将被销往全球,建立共识的标准必不可少。法国人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难题——以子午线的四百万分之一为一米的公制,作为一种源自地球尺度和数学切分的度量标准,显然更容易为全球理解和接受;但是,建筑毕竟是“装人的容器”,脱离了人体尺度,建筑自身就将面临困境。

这种两难的境地,催生了柯布西耶的宏大理想:创造一套全新的度量体系,同时兼顾英制和公制的优点,从而完全取代两者而成为全球通行的度量标准。

“比例网格”(Proportion Grid)

柯布用欧洲美学传统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工具——“黄金分割”和“直角规线”,创造了一套新的度量比例体系。

图解创造的起始是一个正方形,将其二等分成两个矩形后,以其中一个矩形的对角线长沿中线与正方形一边交点做弧,交于该边延长线。被延长的边与原边长成1:0.618的黄金比,这是黄金分割的几何图理,并非柯布西耶的创新。柯布的工作是在以上图解的基础上引入了“直角规线”,即连接长边延长端点与初始正方形中线另一端点成斜线,并以此斜线为一直角边作垂线与该边垂直,垂线另一端与黄金分割长边延长线相交,得到新延长线的长度恰好为初始正方形边长的两倍。(图1)

图1

这样,初始正方形以偏心的位置嵌套于双正方的矩形中,在长边产生两条分割线,再加上双正方矩形长边的中线,便形成四种高度,在比例上恰好分别对应膝高、脐高、身高和举高。这一图解被称作“比例网格”(Proportion Grid),是“模度”的雏形。(图2)

图2:“比例网格”与人体的对应。

这是柯布西耶在1943年以前相关“模度”的前期工作,他总结大量法国传统住宅的室内净高通常为2.2米,认为这刚好是人的举高尺度,于是将2.2米赋予比例网格的“举高”,相应其它分割点上1.78米、1.1米和0.68米的赋值便可直接依“比例网格”折算出来。这套网格在柯布的“别墅公寓”、“新精神馆”以及“不洁的住宅群6号”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柯布对使用结果的评价是:“比例网格在图解中决定物体尺度的时候给了我们极端的确定性……在这网格中,数学秩序符合人体尺度,我们使用它,但我们还是不能满意:对我们的发明,我们始终缺乏定义。”

“菲波纳济等比数列”和“红蓝尺”

“比例网格”基本实现了数学原则与人体尺度的巧合,也能在决定物体尺度时提供足够的“确定性”,然而,对四种尺度的简单定义,虽然粗略适应人的最基本活动,却不可能成为一个足以取代强大的“英制”和“公制”体系的新度量标准。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发展出更为精微的“网格”。

要使“网格”精微化,有理的增加分割点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既然黄金分割能生成“比例网格”,它也当然能将网格中的比例进行再分或放大。这样,在同一比例控制下,这套“网格”中的尺度就可以同时趋于无限小和无限大。在黄金分割的算术表达中,1.618:1与1:0.618是等值的,于是当黄金分割中的小项依黄金分割再分,自然形成了前两项加和等于

第三项的算术“巧合”,这正好在比例上形成了著名的“菲波纳济等比数列”:0,1,1,2,3,5,……(随项递增逐渐趋于黄金比)

数学的和谐使这种无限分割的方式更具说服力,但是在柯布看来,这样划分的结果仍不够精微——越大数量级的尺度中就越缺少细致的划分,尤其是在0.68米“膝高”到1.78米“身高”之间的重要人体尺度区间,不再可能出现划分。另外,在“比例网格”中,所有的黄金比都以初始正方形的边长作为“起始单元”,而被赋予重要的“举高”意义的“二倍单元”出自“直角规线”的再加工,并不在“菲波纳济等比数列”之中。

柯布西耶的解决方式,是将代表“举高”的“二倍单元”作为起始尺度,通过黄金分割,生成一套和上述网格相同比例关系但不同尺度的新网格,称为“蓝尺”,而起始于“一倍单元”的“比例网格”称为“红尺”,这就是著名的“红蓝尺”(此时的赋值以1.75米的法国人平均身高为起始尺寸)。(图3)

图3:分别依黄金分割赋值的“红蓝尺”。

在“红蓝尺”下,不但“举高”被纳入了“黄金分割”的“菲波纳济等比数列”,在两套比例的相互交叠、相互加减下,划分也变得足够精微。

克服了诸多难关,随着1945年“红蓝尺”的问世,柯布西耶终于完成了一套令他自己满意的度量体系,并于1946年将其命名为“模度”(Modulor)。

“模度”的赋值与“适用性”反思

解决了比例模型的问题,只要在一个刻度上赋值,整套度量数据便应运而生。

柯布西耶最早给“模度”的赋值是基于1.75米的法国人的平均身高,从而得到以1.08米为起始的“红尺”和2.16米为起始的“蓝尺”。(图4)

图4:“模度”的最终定稿。

随着结合实践的深入思考,柯布和他的的工作室成员发现,基于相对矮小的法国人人体尺度赋值的“模度”,不能适应高大人种的需要,于是,根据一份英国的调查报告,柯布西耶将“模度”的“身高刻度”定义为6英尺(报告中英国人的完美高度),即1.83米,相应得到以

1.13米为起始的“红尺”和以

2.26为起始的“蓝尺”,并将蓝尺的2.26米、1.4米、0.86米、和红尺的1.83米、1.13米、0.7米、0.43米和0.27米八个刻度,分别赋以单手举高、胸高、垂手高、身高、脐高、座椅扶手高、平坐高、低坐高的人体尺度意义。(图5)

图5:“模度”部分数据与人体尺度的分别对应。

这样,“模度”不但俱备“黄金分割”的完美比例和精确的度量数据,也同时满足了对人体的适应性。这是柯布西耶对“模度”的最终“定稿”,在此后以马赛公寓为代表的大量建筑实践中,这一版“模度”都成为柯布西耶确定物体尺度的有效度量工具。

柯布还设计了“模度”的工具形式——(1)一把尺:2.26米(89英寸)长,由金属或塑料制成,上刻有与人体相关的主要数据;(2)赋予适当数值的表格:包含更大及更小的数据列表;(3)一本小册子,介绍“模度”以及由其衍生的各种组合形式。这套工具一直装在柯布的口袋里。

随着这一适用工具的铸成,有关“适用性”的问题就不可避免的浮现出来——“模度”兼顾了“公制”的数学精确和“英制”的人体关怀,但是,柯布西耶对“英制”的批判恰恰是其尺度不能为全球所共识,那么“模度”的启动尺度为何又回归了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标准?而在《模度2》中提到的两个批判“模度”的图解则更加尖锐——一幅图解中,“红蓝尺”边的尺度人被画成正圆中的维特鲁威人,而中间四肢展开的人体,被画成1.83米高的高大女人,这一方面是在历史参照中对“模度”的赞扬,另一方面似乎在问:模度适合女人吗?(图6)

图6

在另一幅图解中,“比例网格”干脆被倒置了,再将人体刻度一一对应,画出的竟是一只猩猩,令人不禁生疑——“模度”中的人,真的是人吗?(图7)

图7

“模度”作为标准,就意味着它必须满足所有的人,同时,也意味着它不可能完全满足任何个人——就算“英制”的标准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英国人。但是,“模度”优于“英制”的地方在于,在这套精密的数学和谐下,只须引入一个外来数据,其它的数据就可以从数学逻辑生成,这比“全套”的英国尺寸更容易被全球接受;而相比于“公制”,以英国人的身高作参照总比子午线的长度更“人化”。

至于为什么是英国人的,柯布的解释是:“原则上,适合最高的人(6英尺高)的高度是正确的,这样人造商品才能被他们使用。这牵涉到最大的建筑尺度,但太大的总比太小的要好(基于人体适用尺度),故而,基于这种度量的产品大家都可以用。” (图8)

图8:《MODULOR2》中讨论尺度适用性的图解。

“直角规线”与几何谬误

相比“实用性”问题,生成“模度”的图解方式中存在的几何谬误,也许更值得玩味。

从初始正方形到二倍正方矩形的图解演化中,用到了“直角规线”,使得初始正方形偏心的嵌套于二倍正方矩形中。但是,二倍正方矩形内接直角的顶点一定会出现在长边的中点,这种偏心的结果是悖理的。(图9)

图9:若作二倍正方矩形的内接直角,则直角顶点应该在长边中点上,MN和XY应该是重合的。

“直角规线”得到的真实长度应该是初始边长的2.012倍。

于此,柯布的助手汉宁(Hanning)在“比例网格”诞生之时就提出了置疑。汉宁的解决方式是放弃二倍正方的“举高”尺度,用初始正方形对角线来确定长边的第二个端点。(图10)

图10:汉宁的解决方式。

这种方式无疑保证了几何图理的正确,但长边变成了初始边长的2.032倍,这将使“模度”的“蓝尺”数据变得复杂,并丧失其与“红尺” 显而易见的关系。柯布西耶既没有采纳汉宁的提议,也不作辩驳,在“模度”尚未推行之时,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表示:“我们仍存在分歧。”

在《模度2》中,柯布西耶提到了一个名叫杜方(M.R.F.Duffau)的读者来信,信中也委婉的提出了“模度”图解中存在的几何悖论。杜方显然比汉宁更了解柯布的意图,他建议柯布取消“直角规线”的介入,直接将“蓝尺”初始尺度定义为“红尺”的二倍。(图11)

图11:杜方的解决方式。

在柯布写《模度2》的时候,模度已经在当时建筑圈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不再如与汉宁的讨论中淡化谬误的存在,在给杜方的回信中,尽管柯布表示“模度”的图解过程的确存在谬误,但他仍然坚持用“直角规线”来生成“蓝尺”。柯布进而声明:“我不是数学家,我是艺术家,甚而是诗人。”

姑且不讨论“艺术家”和“诗人”的所指,柯布显然不把数学原则作为不可动摇的规范,在《模度2》中对“菲波纳济等比数列”的几何图理分析中,他甚至让偏心的初始正方形与双正方矩形中内接不偏心的直角出现在同一图解中。(图12)

图12

在这里,数学原则可以使“模度”更有“说服力”,而当广泛的共识建立之后,它也失去了被无条件坚持的理由。那么在整个图解过程中只出现过一次,而又导致了几何谬误的“直角规线”,为什么得到柯布西耶如此执着的坚持呢?这个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广泛应用的美学工具,(图13)

图13:文艺复兴的“直角规线”。

究竟是柯布西耶确定“蓝尺”的借口,还是他对传统的不可割舍情结?

“模度”与美学传统

“模度”与美学传统的渊源并不止于“黄金分割”和“直角分析”,“模度”工具的结构,可分为比例和数据两部分,而比例和数字恰恰是西方美学传统的核心问题。这种表面的关联极易引起人们误解,对于直接将“模度”视作美学原则的观点,柯布西耶本人是深恶痛绝的。

首先,诸如“黄金分割”和“直角规线”的美学工具,在文艺复兴甚至更早的建筑中,是直接被用来决定建筑比例、形态和布局关系的。而在柯布的工作中,上述原则在铸成了“模度”工具后便“功遂身退”,并没有参与对建筑体量、空间等设计问题的讨论,而即便“模度”本身,也只是被用作建筑构想形成后的量化工具,本身不用作美学问题的推敲。

第二,西方美学传统中的数字,总是具有隐秘的符号意义,从《圣经》中记录的游牧庇护所到阿尔伯蒂设计的墓园,上帝之称与作者名号都以数字密码的形式充斥着建筑的各种度量,古典算术中数(number)、量(value)、比例(proportion)、比率(ratio)等在概念上的分离,都与美学意义相关。而“模度”中的数据却只代表量(value),而不蕴涵任何数(number)本身的隐秘意义,从“模度”赋值的几次改变可以看到,它只是对尺度的量化。在1948年柯布的一项为原有建筑安装木窗格的设计中,为了适应2.04米的现状层高,柯布甚至专门制作了一套“举高”刻度为2.04米的“红蓝尺”。

第三,西方美学传统与哲学、数学的渊源,导致了将美学原则的适用范围同时导向“无限化”和“归一化”的两种倾向,而柯布对“模度”的范围定义,是建立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的。对于大尺度的范围,柯布的描述是:“度量将控制在实践范围之内,这里的界限取决于对实际的理解,同时是视觉和感观的。我们认为超过400米,该度量便不再能控制了;而且在那种尺度下,也不再有实质性的问题存在了……”同样,在极小尺度上,对于《Architectural Review》中一个基于十几毫米为初始数值的应用“模度”的小品设计,柯布也予以抨击:“危险不仅来自它的不可实施,这种纯粹的抽象令人毛骨悚然。”柯布西耶始终把“模度”的适用范围控制在建筑问题可能存在的范围之内,但是在“模度”广泛推行的过程中,它也不可避免的被“经典化”,成为戒律,对柯布而言的“解放”,反而成了很多“模度”使用者的“束缚”。这致使柯布在《模度》未写完之时便迫不及待的展开对“模度”神话“反攻”:“我将与剥夺我自由的公式和设备斗争……在这些黄金数字以及图表指向完美、正统的方法的特殊时刻,我要保全我的自由……我将始终保全放弃这方法的控制力。”

继而,柯布还借助“模度”的比例优势对文艺复兴的几何不变性研究展开了批判。他认为对正多面体、星形体及正多边形的研究,背离了基于视觉判断的建筑学的本质,因为人眼对不同距离的事物的认知并不是均匀、等分的而是渐变的。(图14)

图14:柯布的不等距视觉分析。

“模度”中依“菲波纳济等比数列”逐级放大的度量标准,为柯布的批判提供了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式。由等分问题,我们还能看到由完美数字10产生的十进制的“公制”、以及由完美数字6产生的十二进制的“英制”,在数据衍生过程中同样是基于整倍数的叠加,那么“英制”的起始单位虽然与人体相关,但经过整倍的叠加后,数倍的英尺和英寸们也就失去了人体意义。相比之下“模度”数据间脱离倍数关系又分别对应人体的特性,似乎又能显示出更强的适用性优势。

虽然承载着对传统的批判,但是“模度”毕竟生自美学原则,它与传统美学的“血缘关系”是不可能否认的。而且“模度”也深得这种高贵“血统”的“遗传优势”。

柯布由“黄金分割”的特性导出“菲波纳济等比数列”,这种几何图理和算术原则的“巧合”,在美学体系中是一种“理性的数学和谐”,是发现和认知秩序的重要原则。于柯布西耶而言,这种和谐带来的是具体的操作意义:因为所有的数据都是启动数值分别通过比例折算而成,计算过程繁琐,而且基于“黄金分割”这种无理数系数所生成的数值也相对复杂,很难得到相互匹配的取整标准。而“菲波纳济等比数列”刚好可以使部分数据的演化脱离比例演算,而直

接通过已确定数值的加法得到;而且只要为其中两个数据取整,整套体系的取整数据便都可匹配。这无疑化简了“模度”的操作难度。

另外,在2.26米以下的八个分割点与人体一一对应,也是“比例”的初始意义,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对“比例”的解析就是“比拟”。对人体的比拟将单纯的数学比例赋予了“目的因”。而在柯布西耶而言,这成了调和“英制”与“公制”最有力的方式——全球共识的数学原则与人体“比拟”的巧妙结合。“英制”和“公制”的优势在这里真的被整合起来了。

“板块练习”的启示

在“模度”的度量控制下,可以产生无数种矩形板块。柯布西耶和他的助手们,选择其中有“建筑潜力”的板块,(图15)

图15:灰色为有“建筑潜力”的板块。

在2.26米见方的边界内做拼接练习。“建筑潜力”作为板块选择标准,意味着练习不止满足于纯粹的几何构成,它的目的是挖掘“模度”应用的各种可能性。

通过这些练习,柯布西耶也发现了“模度”在应用中的一项缺陷:在1.83米的身高与2.26米的层高之间,“模度”并未提供适宜的门的高度。于是,柯布西耶将2.05米高(基于经验尺

度)的“门板”强行介入到“板块练习”中。随着板块的意义越来越具体,“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在上述2.26米正方的练习中,由于所有的板块全都出自“模度”体系,具有更大的匹配可能,练习的结果都实现了严密的拼接;(图16)

图16:板块的严密拼接。

但当2.05米的“外来”尺度的介入后,在2.26米的边界与“门板”之间,出现了0.21米宽的空隙。(图17)

图17:打点的板块为2.05米高的门。

这困扰着许多参加练习的操作者,但在柯布西耶而言似乎并不成“问题”,他在《模度》中提到:

“这些板块表达了205公分高的门,空隙处可作气窗,‘模度’提供了基于226公分的容器。除非发生什么特殊情况改变我的主意,否则我将贯彻二十余年来对门尺度的确定:介于190到205公分之间。这是细节,基于个人观点,是个人对‘模度’的诠释,它强加限定,同时也容许自由……我们总能发现‘剩余’,它对建筑师总是有用的,甚至是被审慎的创造出来的。以上已经展示了它们的潜力,至少,它们可以介入更小的下一级尺度,并与之合并。”

在柯布西耶眼中,这些干扰构成的空隙非但不是“问题”,反而提供了建筑设计的“潜力”——这比坚持纯粹的“模度”更为重要。

马赛公寓的启示

在马赛公寓的平面尺寸中,柱径、阳台、阳台桌面、楼梯间、公共走廊以及走廊隔墙厚度,都是由“模度”所提供的数据控制的,第一个例外是:柱间距并不出自“红蓝尺”, 4.19米的尺度是3.66米与0.53米两个“蓝尺”数据的加和。没有直接选择“红尺”的4.79米或“蓝尺”

的5.92米(“红蓝尺”中最接近4.19米的数据),应该是出自对建筑工程需要的尊重。第二个例外是隔墙,由于隔墙选用了1.2米的预制板材,出于经济性的原因,设计者并没有依“模度”的标准切割板材。

由于“模度”的人体意义体现在高度上,所以它在竖向尺寸的确定中,显得更加生动。“模度”控制了从层高到栏板厚度的几乎所有的竖向尺寸。其中每一居住单元(每单元三层)的一层阳台和二层阳台的桌面高度,分别为0.7米和0.86米,如上文提到的,这两个尺寸分别回应了坐姿和站姿两种预设。(图18)

图18:不同高度的桌面高度回应两种不同的行为。

作为构思和结果间的连接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有效性,我们甚至可以从数据中读出设计者的初衷。

“模度”中存在着数学原则与人体尺度的巧合。因而,在0到2.26米的“尺度人”肢体所及的范围内,“模度”得到了最贴切的表达。“蓝尺”2.26米被作为很多柯布西耶建筑层高的不二选择,“红尺”1.13米适合较高的桌台面,蓝尺0.86米恰巧可作为操作台的高度……在马赛公寓的2.26米(蓝尺)高、3.66米(蓝尺)宽的厨房里,吊柜的高和宽都是1.13米(红尺);0.86米(蓝尺)高的操作台面,由三个0.86米高、0.86米宽的方形柜并排拼成,1.13米高的

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

第八讲 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 一、 黄金分割 1. 黄金分割的概念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5-1):2,取其小数点后三位的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柔和,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Kepler )曾说“几何学有两大宝藏,其一为毕氏定理,其二为将一线段分成外内比。前者如黄金,后者如珍珠。” 所谓将一线段分成“中外比(或称中末比或外内比)”,这是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公元前三世纪前后)里的说法: A straight line is said to have been cut in extreme and mean radio when, as the whole line is to the greater segment, so is the greater to the less. 分一线段为二线段,当整体线段比大线段等于大线段比小线段时,则称此线段被分为中外比。 关于黄金分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已经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而《几何原本》是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中世纪后,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学帕乔利称之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神圣分割。当时,人们都还是称之为“中外比”,直到19世纪初,黄金分割这个名称才出现。 黄金分割在文艺复兴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他们称之为“金法”,17世纪欧洲的一位数学家,甚至称它为“各种算法中最可宝贵的算法”。这种算法在印度称之为“三率法”或“三数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例方法。 其实有关“黄金分割”,中国也有记载。虽然没有古希腊的早,但它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独立创造的,后来传入了印度。经考证,欧洲的比例算法是源于中国而经过印度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而不是直接从古希腊传入的。 2. 黄金分割的尺规作图 设线段为AB 。作BD ⊥AB ,且 ,连AD 。以D 为圆心,DB 为半径作圆弧,交AB BD 2 1

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 1886-1969)简介:1886年,密斯生于德国亚琛,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 ,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后便更名为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van der Rohe 是他母亲的姓。密斯原本为一石匠,年轻时苦学出身,甚至没有正式的高中学历。但是它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已很难有人能超越。 密斯·凡·德·罗是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齐名的著名建筑师之一。对于建筑本身而言,三人在风格上还是不尽相同,但在建筑理念上,总体还是差不多的。与柯布西耶一样,密斯在1908-1911年间与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一起工作,并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后来,他又采纳了鲍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尤斯(Walter Gropius)遗留的风格。这位德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于1937年移居美国,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艺术中国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118843621.html,/]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包浩斯第三任校长。因包浩斯的乌扥邦倾向及社会主义色彩不容于纳粹当局。而被迫关闭。密斯与创校人格罗皮乌斯等人流亡到美国,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西格兰姆大楼为世界上第一栋高层的玻璃帷幕大楼。展现了密斯所提出的「少即是多」原则。内部不少设施也由密斯与他的徒弟菲利浦·约翰逊一手包办。大楼前的广场约占地基一半,这在当时也是创举。现代主义被带到美国后,

大自然中的黄金分割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题设计—— 大自然中的黄金分割 龙翔学校 周福兰 ◆ 黄金分割的由来 一天,毕达哥拉斯从一家铁匠铺路过,被铺子中那有节奏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所吸引,他走进作坊,拿出一把尺量了一下铁锤和铁砧的寸,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和谐的关系。回到家里,毕达哥拉斯拿出一根线,想将它分为两段。经过反复比较,他最后确定了 0.618:1的比例截断最优美。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这比例称为黄金分割律。中世纪的数学家开普勒对黄金分割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几何学有两大宝藏:一个是勾股定理,另一个是黄金分割。 那么,什么是黄金分割? ◆ 黄金分割自述 点C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CB ,如果AB AC AC CB =,那么称线段AB 被点C 黄金分割,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C 与AB 的比叫做黄金比。 那么,黄金比又是多少呢?如何计算呢? 分析:设线段AB 的长度为1个单位,AC 的长度为x 个单位,则CB 为 ()x -1个单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1x x x =- 由比例的基本性质得: 21x x =- 即 012=-+x x 解这个方程求得:AC= 21 5- 所以,求出黄金比为 ≈-=215AB AC 618.0

◆你知道为什么女性爱穿高跟鞋吗? 中世纪意大利的数学家菲波那契测定了大量的人体后得知,人体肚脐以下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接近0.618,其中少数人的比值等于0.618的被称为:“标准美人”。因此,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人体时,都以黄金比为标准进行创作。 周老师的身高为162cm,肚脐眼以上的长度为70cm,你能帮周老师挑一双最适合她身高的鞋子吗?试试吧! ◆趣味问答 (问题一):报幕员应站在舞台的什么地方报幕最佳? (问题二):人的正常体温是37℃,对大多数人来说,体感最舒适的温度是22 ℃~23 ℃。你能解释吗? ◆动动脑,画一画 你能利用黄金分割的数学知识设计一幅图案,送给老师吗?动动脑,画一画

人体的18个黄金分割点具体是哪18个

人体的18个黄金分割点具体是哪18个? 是指把一线段分为两部分,使得原来线段的长跟较长的那部分的比为黄金分割的点。两个这样的点,约等于0.618:1 身体也有黄金分割点是 膝盖骨是大腿与小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身体的黄金分割点 分已知线段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是全线段与另一部分的比例中项,这就是在中学几何课本中提到的黄金分割问题。若C为线段AB的满足条件的分点,则可求得AC 约为0.618AB。这个分割在课本上被称作黄金分割,我们有时也可说是将线段分成中末比、中外比或外内比。若用G来表示它,G 被称为黄金比或黄金分割数。 人体美学中的黄金分割 人体美学观察受到种族、社会、个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牵涉到形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只有整体的和谐、比例协调,才能称得上一种完整的美。本次讨论的问题主要为美学观察的一些定律。 (一)黄金分割律这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0.618,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比例,会本能地感到美的存在? 其实这与人类的演化和人体正常发育密切相关。人的进化过程中,骨骼方面以头骨和腿骨变化最大,躯体外形由于近似黄金而矩形变化最小,人体结构中有许多比例关系接近0.618,从而使人体美在几十万年的历史积淀中固定下来。于是黄金分割律作为一种重要形式美法则,成为世代相传的审美经典规律,至今不衰!近年来,在研究黄金分割与人体关系时,发现了人体结构中有14个“黄金点”(物体短段与长段之比值为0.618),12个“黄金矩形”(宽与长比值为0.618的长方形)和2个“黄金指数”(两物体间的比例关系为0.618)。黄金点:(1)肚脐:头顶-足底之分割点;(2)咽喉:头顶-肚脐之分割点;(3)、(4)膝关节:肚脐-足底之分割点;(5)、(6)肘关节:肩关节-中指尖之分割点;(7)、(8)乳头:躯干乳头纵轴上这分割点;(9)眉间点:发际-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 (10)鼻下点:发际-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11)唇珠点:鼻底-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12)颏唇沟正路点:鼻底-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13)左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左1/3与右2/3之分割点;(14) 右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右1/3与左2/3之分割点。面部黄金分割律面部三庭五

黄金分割资料

黄金分割是一个古老的数学方法。对它的各种神奇的作用和魔力,数学上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是发现它屡屡在实际中发挥我们意想不到的作用。 什么叫黄金分割 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CB(AC>CB),且CB比AC的比值等于AC比AB 的比值时,(比值约等于0.618),那么,线段AB被点C分割成黄金比。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0.618”叫做黄金分割数。 一、形形色色的黄金分割 【建筑】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建筑家就知道0.618的比值是协调,平衡的结构。文明古国埃及的金字塔,形似方锥,大小各异。但这些金字塔底面的边长与高之比都接近于0.618。古时候的一些神庙,在建筑时高和宽也是按黄金数的比来建立,他们认为这样的长方形看来是较美观。黄金律是建筑艺术必须遵循的规律。在建筑造型上,人们在高塔的黄金分割点处建楼阁或设计平台,便能使平直单调的塔身变得丰富多彩。古希腊帕提依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建筑师们发现,按这样的比例来设计殿堂,殿堂更加雄伟、壮丽;去设计别墅,别墅将更加舒适、美丽。连一扇门窗若设计为黄金矩形都会显得更加协调和令人赏心悦目。高雅的艺术殿堂里,自然也留下了黄金数的足迹。 【艺术】1483年左右,达芬奇画的一副未完成的油画,包围着圣杰罗姆躯体的黑线,就是一个黄金分割的矩形,当时达芬奇似乎有意利用这一黄金分割的比值。“检阅”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舍勒特的一副油画,它的画杠结构比例也正是0.618的比值。英国在画家斐拉克曼的名著《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一书中,工绘有96幅美人图。每一幅画上的美人都妩媚无比婀娜多姿。如果仔细量一下她们的比例也都也雅典娜相似。画家们发现,按0.618∶1来设计腿长与身高的比例,画出的人体身材最优美,而现今的女性,腰身以下的长度平均只占身高的0.58,因此古希腊维纳斯女塑像及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都通过故意延长双腿,使之与身高的比值为0.618,从而创造艺术美。 [人体]美学中的黄金分割如果一个人肚脐到脚足是人总长的0.618。肚脐到头部应该是人总长的0.382,这是一个黄金分割,这样的人是标准均称的身材。

勒柯布西耶个人简介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原名C harles Edouard Jeannert-Gris,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富蘭克·勞埃德·賴特並稱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又譯做柯比意。 他豐富多變的作品和充滿激情的建築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從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別墅建築、馬賽公寓到朗香教堂,從巴黎改建規劃到昌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築》到《模度》,他不斷變化的建築與城市思想,始終將他的追隨者遠遠的拋在身後。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取之不盡的建築思想的源泉。 勒·柯布西耶出生於瑞士西北靠近法國邊界的小鎮,父母從事鐘錶製造,少年時曾在故鄉的鐘錶技術學校學習,對美術感興趣,1907年先後到布達佩斯和巴黎學習建築,在巴黎到以運用鋼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築師奧古斯特·貝瑞處學習,後來又到德國貝倫斯事務所工作,彼得·貝倫斯事務所以嘗試用新的建築處理手法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而聞名,在那裡他遇到了同時在那裡工作的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和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他們互相之間都有影響,一起開創了現代建築的思潮。 他又到希臘和土耳其周遊,參觀探訪古代建築和民間建築。 勒·柯布西耶於1917年定居巴黎,同時從事繪畫和雕刻,與新派立體主義的畫家和詩人合編雜誌《新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筆名為勒·柯布西耶,他在第一期就寫到:“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它植根於一種新的精神,有明確目標的一種建設性和綜合性的新精神。”後來他把其中發

比例线段与黄金分割综合题型

比例线段与黄金分割 【知识要点】 1.把 b a 的值叫做线段b a ,的比,若d c b a =,则称线段 d c b a ,,,成比例线段。 2.bc ad d c b a d c b a =?=?=::,其中d c b a ,,,分别叫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比例项,d a ,称为外项,c b ,称为内项;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3.n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我们称为比例尺,进行有关比例尺的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 4.比例性质:①基本性质: bc ad d c b a =?=;②反比性质:c d a b d c b a =?=; ③更比性质:a b c a d c b a =?=; ④合比性质:d b c b b a d c b a ±=±?=; ⑤等比性质:n n b a b a b a b a ===Λ332211,则1 12121b a b b b a a a n n =+++++ΛΛ 5.比例中项:若ac b =2,则称b 是ac 的比例中项 6.若点P 分线段AB 得到较长线段是较短线段和整条线段的比例中项,则称点P 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 7.2 15,215--==较长线段较短线段整条线段较长线段叫做黄金比值。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各组中的四条线段成比例的是( ) =2,b=3,c=2,d=3 =4,b=6,c=5,d=10 =2,b=5,c=23,d=15 =2,b=3,c=4,d=1 例2. 已知线段a 、b 、c 、d 满足ab=cd ,把它改写成比例式,错误的是( ) ∶d=c ∶b ∶b=c ∶d ∶a=b ∶c ∶c=d ∶b 例3. 若a=2,b=3,c=33,则a 、b 、c 的第四比例项d 为________ 例4. 若ac=bd ,则下列各式一定成立的是( ) A.d c b a = B.c c b d d a +=+ C.c d b a =22 D.d a cd ab = 例5. 已知d c b a =,则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 A. a ∶b=c 2∶ d 2 B. a ∶d=c ∶b C. a ∶b=(a+c )∶(b+d ) D. a ∶b=(a -d )∶(b -d ) 例6.已知5:4:2::=c b a ,且632=+-a b a ,求c b a 23-+的值。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少即是多”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少即是多” 2012-11-26 | 所属分类[ 大师 ]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形式主义‖——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德国人,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密斯·凡德罗建立了一种当代的建筑学标准。作为钢框架结构的开创者和玻璃幕墙的缔造者,密斯提出的‖少即是多‖的理念,不仅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也大大影响了全世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密斯坚持―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密斯凡德罗建筑风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密斯完全的放弃了传统建筑风格手法,改采用了柯布西耶与沃尔特·格罗佩斯大力推动的新建筑观念(称为先锋派)。因此在传统建筑上常见到严谨的装饰花纹,局部的修饰都被拿除了,改为以功能为主,带有强烈理性风格的现代建筑手法。当时社会除了倡导节约的风气外,理论家也大为批评过去古典复兴样式建筑是欧洲贵族们浪费华巧的实证。1919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幕墙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此馆的设计后来在原址被重建,1930年密斯在捷克波尔诺(Brno)的作品图根哈特别墅(Villa Tugendhat)也被视为此高峰期的经典建筑。 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他早期的工作展示了他对玻璃窗体的大量运用,这使之成为其

人体比例与黄金分割

人体比例与黄金分割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人体比例与黄金分割 人体美学观察受到种族、社会、个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牵涉到形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只有整体的和谐、比例协调,才能称得上一种完 整的美。 黄金分割律这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这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 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 : 1或1 : ,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 人体14个“黄金点”: 肚脐:头顶-足底之分割点; 咽喉:头顶-肚脐之分割点; (3)、(4)膝关节:肚脐-足底之分割点; (5)、(6)肘关节:肩关节-中指尖之分割点; (7)、(8)乳头:躯干乳头纵轴上这分割点; (9)眉间点:发际-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 (10)鼻下点:发际-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 (11)唇珠点:鼻底-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 (12)颏唇沟正路点:鼻底-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 (13)左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左1/3与右2/3之分割点; (14)右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右1/3与左2/3之分割点。 隐藏在身体里的15个黄金矩形 人体上存在的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等于或接近于0.618,称为黄金矩 形。能在你身体里找到越多的黄金矩形,就说明你的身体比例越完美! 躯干轮廓:躯干的宽与高之 面部轮廓:口裂水平线的面宽与发际至颏底的面高之比。 鼻部轮廓:两鼻翼点间距为宽与鼻根至鼻底为高之比。 头部轮廓:头宽(左、右颧弓突点间距)与头高之比。 唇部轮廓:静态时,上下唇峰间距(宽)与口角间距(长)之比。 手部轮廓:手指并拢时取平均值,手的宽(掌指关节处)与长(腕远纹至食指间)之比。 外耳轮廓:以耳轮下角水平的耳宽为宽,耳轮上缘至耳垂下缘间距为长之比。 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左右各3个)轮廓:最大近远中径为宽与龈径为 长之比。 2个“黄金指数”: (1)反映鼻口关系的鼻唇指数:鼻翼宽与口角间距之比近似黄金数; (2)反映眼口关系的目唇指数:口角间距与两眼外眦间距之比近似黄金数。 ,作为一个人体健美的标准尺度之一,是无可非议的,但不能忽视其 存在着“模糊特性”,它同其它美学参数一样,都有一个允许变化的幅度,受 种族、地域、个体差异的制约。

人体黄金比例

人体黄金比例 一个理想的人体,以脐为分割点,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比例是5:8,接近黄金律。近年来,经过医学美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人体存在着14个“黄金点”、15个“黄金矩形”、4个“黄金三角”、6个“黄金指数”,和7组面部“黄金比例”。 14个人体黄金点(6个单独的点+4对8个点) 脐点:头顶至足底之间的分割点(上短下长)。 喉结点:头顶至脐之间的分割点(上短下长)。 左(右)膝关节点:足底至脐之间的分割点(下短上长.)。 左(右)肘关节点:肩关节至中指之间的分割点(上短下长)。 左(右)乳头点:乳头垂线上锁骨至腹股沟的分割点(上短下长)。 眉间点:发际至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的分割点。 鼻下点:发际至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的分割点。 唇珠点:鼻底至颏底间距下2/3与上1/2的分割点。 颏唇沟正中点:鼻底至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的分割点。 左(右)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左(右)的分割点,即口裂平面的面宽约等于3个口裂长。 隐藏在身体里的15个黄金矩形 人体上存在的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等于或接近于0.618,称为黄金矩形。能在你身体里找到越多的黄金矩形,就说明你的身体比例越完美! 躯干轮廓:躯干的宽与高之 面部轮廓:口裂水平线的面宽与发际至颏底的面高之比。 鼻部轮廓:两鼻翼点间距为宽与鼻根至鼻底为高之比。 头部轮廓:头宽(左、右颧弓突点间距)与头高之比。 唇部轮廓:静态时,上下唇峰间距(宽)与口角间距(长)之比。 手部轮廓:手指并拢时取平均值,手的宽(掌指关节处)与长(腕远纹至食指间)之比。 外耳轮廓:以耳轮下角水平的耳宽为宽,耳轮上缘至耳垂下缘间距为长之比。 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左右各3个)轮廓:最大近远中径为宽与龈径为长之比。 4个黄金三角 鼻从正面观呈黄金三角。 鼻从侧面观呈黄金三角。 鼻根尖与两侧口角点组成的三角形。 两肩端点与头顶中央组成的三角形。 6个黄金指数 鼻唇指数:鼻翼宽度与口角间距宽度之比。 唇目指数:口裂长度与两眼外眦间距之比。 上下唇高指数:面部中线的上下唇红高度之比。 目面指数:两眼外眦间距与眼水平线的面宽之比。 切牙指数:下颌中切牙与上颌中切牙远近中径之比。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 密斯的全名为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四个建筑大师中,他对建筑文化和建筑理论的影响最为深远,他几乎改变了“世界近2/3城市天际轮廓线”。从形式上来看,在目前建筑理论界,密斯的思想似乎最为透明和简朴,这是因为密斯把建筑思想表达得通俗易懂。密斯的建筑思想能够全世界的迅速的传播开来,应该得益于密斯理论上这种近乎透明性。本文拟研究密斯建筑思想的来龙去脉,期望能够找到密斯建筑思想的理论基托和密斯建筑的根。 背景阐述和理论依据 当密斯从圣·托马斯那里看到真理的定义即“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时,表现为欣喜若狂。同时,圣·奥古斯丁的“真的光芒就是美”也是密斯喜欢的名言。从上述两段句子中,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对“真”或“真理”的阐释,泄露出密斯思想上的哲学偏好。从这里,或许可以找到密斯建筑思想的隐秘入口。 一、真或真理与形式

圣·托马斯是经院哲学家,他的哲学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把现实中的事物分为形式(Form)与质料,形式是事物的主要决定因素,质料则是被动的因素。事物的性质是由形式所决定的。比如,石凳和石桌,虽然质料相同,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一个是桌子另一个是凳子。“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所要说明的是“真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事实或者事物的意义,这里要指出的是“事实”其实就是“事物运动造成的现实”,它被看作为一种抽象的“事物”,也可以分为质料与形式,在此把“事实”理解为抽象事物。事物的意义取决于事物的“真理”,而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事物的“真理”就是事物的“形式”,也就是说,形式就是事物的意义或价值所在。这样,就可以看出密斯其实就是把“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领悟成形式就是事物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圣·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家,他的哲学以柏拉图的思想作为基础。柏拉图的哲学把现实分为两部分,一是可感世界,一是可知世界(不可感世界)。可感世界就是现实世界,可知世界就是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理念世界的理念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原型并且决定现实世界的事物。或者说,理念是事物的本质。顺便说一句,柏拉图把艺术看作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也就是说,在柏拉图的美学中,艺术与理念隔着两层,艺术是对理念模仿的现实的再次模仿。按着柏拉图的说法,现实是理念的模仿,必然会走形和变样,那么,艺术与理念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变形和走样更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柏拉图对艺术评介并不高就是理所当然。 希腊文理念一词出于动词观看(ιδειη),即可见的东西,后来比喻为心灵之眼所看见的东西。柏拉图的理念,其本意就是“事物的相”和“可见的东西”],

人体黄金分割比例(1)

黄金分割与人体美 人对自身形态之美极为迷恋,同时也感到迷惑。自古希腊起人们就对人体美进行探索,他们发现人体美的原因在于整体统一,多样和谐。从对“维纳斯”的测量,到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研究。人们不禁发现其形体及个部比例数据都符合黄金分割率。我国的医学美学专家孙少宣及彭庆星,在对人体进行了深入的开拓和研究后,科学地阐述了黄金分割律与人体内在联系。提出了“人体美是黄金分割律的天然集合”的论点,他们的这一论点被广泛的运用到医学美容实践中去。从而促进了医学人体美理论的应用和研究。历年来,人们在研究人体美时发现,在健美人的容貌和形体结构中有许多与黄金分割率相关的点三角形,矩形及指数,从这里可以窥视黄金分割率在人体美的实践中的重要价值,现分述于下: 一、黄金点 (一)人体黄金点 所谓黄金点是指一条线段,短段与长段之比值为0 。618或近似值的分割点。人体有许多黄金分割点是人体美的基础之一。

1.脐:就人体结构的整体而言,肚脐是黄金点,脐以上与脐以下的比值是0.618 :1。 2.喉结:头顶至脐部,喉结是分割点,之间的比值近似0 。618。 3.眉间:前发际至颏底连线,上1/3与下2/3之分割点。 4.鼻根点:鼻根中线与睑板软骨上缘连线的交点。 5.鼻下点:前发际至颏底连线,下1/3与下2/3之分割点。 6.唇珠:鼻底至颏底连线,上1/3与下2/3之分割点。 7.颏唇沟正中点:鼻底至颏底连线,下1/3与下2/3之分割点。 8.口角:正面观,口裂水平线左(右)侧1/3与对侧2/3之分割点。 9.风市穴: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尖的部位,为足底至头顶之分割点。 10.肘关节(鹰嘴):肩峰至中指尖之分割点。 11.膝关节(髌骨):足底至脐之分割点。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理论对德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摘要:“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几千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中提炼出来的一个精髓。当“少即是多”从德国的现在建筑巨匠密斯?凡德罗的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更多的是德国这个民族所独有的严谨性和理论性。德国自古都是一个有着严格传统、固执的性格和顽强作风的民族。过多的繁琐的结构和浮华与变现的装饰,都被这个民族所淘汰。密斯?凡德罗的现在主义设计也影响了这一种现在装饰精神在欧洲古典装饰密集的地区得以大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的熏陶下,成就了密斯?凡德罗提出的这种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简的设计风格,同样这也深远地影响着整个德国甚至世界的室内设计。 关键词: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极简主义;空间流动;德国室内装饰 一、研究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密斯?凡德罗通过对柯布西耶和沃尔特?罗格佩斯所大力推动的新的建筑主义观念,即成为先锋派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理论实践研究,在思考下得出了新的建筑设计所提倡的主导思想。因此,在这种主导思想的推动下,传统欧式建筑上所能看见的严谨的装饰花纹,和繁琐的石材构件都被一一的排除掉,局部的细节装饰也被他统统拿除,改之为具有功能性、实用性、带有强烈理性思维风格的建筑流派装饰。这种做法挑战了传统古典欧式建筑的权威,很多古典传统建筑师并不是很认同这样极其简洁,甚至是呆板的建筑形式,认为这样的建筑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古典欧式贵族建筑的奢华装饰提出了装饰过于奢华、造价过于昂贵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建筑形式得到了人们的支持,提倡节约风气的建筑理论在当时孕育而生。理论学家也大胆地批评过去的古典复兴的欧式建筑只是为了服务皇室贵族而产生的建筑形式,没有在社会上形成实用节约的风气。浪费花俏的古典复兴的欧式建筑在密斯?凡德罗的作品中被完全剔除,也是人们对建筑的形式从古典转变为现代的开始。 二、包豪斯设计学院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来称“设计学院”。他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化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一词是格罗皮乌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德语的意思是房屋建筑。 包豪斯在设计理论上不但带给了现代设计一个新的开端,他所提出的三个基本观点:1.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从冷战过后,德国大力发展的工业设计中也可以看出,包豪斯学院的成立,真是对当时工业设计起到了领导和指导作用。密斯?凡德罗的第一任设计上的导师就是包豪斯的第一任院长格罗皮乌斯,罗格皮乌斯昵图探索艺术和技术的新统一,并且要求设计师“向死亡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这个理念在密斯?凡德罗身上得到了继续发展。通过包豪斯设计学院所设计的工业产品中不难看出密斯设计的雏形,一些类似块面切割的家具和线条感很明显的建筑物都是密斯后期创作的主要来源。 (一)建筑装饰风格 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从自己的探索中出发,建立了一种当代通用的,并且符合大众化的建筑学体系标准,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这种理性的科学建筑理念已经扬名世界。在通过建筑钢架结构的构造标准和玻璃幕墙在建筑中的运用之后,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主义。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值的钢架结构外露,简洁的穿梭于建筑和室内当中,有着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洁明了的细节表现。密斯?凡德罗在自己的建筑工作中很注意对细节的把握,密斯?凡德罗曾说过“细节就是上帝”。不错,现在学者也把细节视为成功的关键性标志。 (二)“少即是多”的流动空间

黄金分割比例

黄金分割比例—— 相信学过数学的同学一定对不陌生,自从我们学习了后,就会发现其实这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所谓的是指事物各部分间的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或∶1,即长段为全段的。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后来成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法则.世界上着名的金字塔之所以能屹立数千年不倒,与其高度和基座长度的比例有很大关系,这个比例就是5:8,与0.618极其相似。,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比例,会本能地感到美的存在?其实这与人类的演化和人体正常发育密切相关。人体的好多部位的比例如果达到黄金分割就会给人以非常完美的视觉效果。例如最漂亮的脸庞:眉毛到脖子的距离/头顶到脖子的距离=;最完美的人体:肚脐到脚底的距离/头顶到脚底的距离=,等等。 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医学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解释人为什么在环境22至24℃时感觉最舒适。因为人的体温为37℃与的乘积为22.8℃,而且这一温度中肌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均处于最佳状态。科学家们还发现,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高雅的艺术殿堂里,自然也留下了黄金数的足迹。画家们发现,按:1来设计腿长与身高的比例,画出的人体身材最优美,而现今的女性,腰身以下的长度平均只占身高的,因此古希腊 维纳斯女神塑像及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都通过故意延长双腿,使之与 身高的比值为,从而创造艺术美。世界上着名的画像蒙娜丽莎之所以 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与其画像给人的美感分不开。

勒柯布西耶和他的明日之城

勒?柯布西耶和他的明日之城市 一、勒?柯布西耶简介 勒?柯布西耶原名查理斯?加纳特,1887年出生在瑞士境内的一个以制作业为主的小镇。柯布耳朵祖先是14世纪的法国移民,1923年他取用了法国祖先勒?柯布西耶这个名字,在建筑作品上用勒?柯布西耶署名,在绘画制作上用加纳特署名。 柯布14岁在家乡的一所为制表工业镶嵌表壳而设的高级技术艺术学校学习,他的教授艾拉提尼尔是打开他艺术世界大门的导师,艾拉提尼尔鼓励学生对待建筑应如同对待雕塑和绘画一样懂得去欣赏。柯布在他的家乡度过了青年时代,这所艺术学校对他的前半生有重要影响。 19岁时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代表,曾为艺术学校托管人建造了一栋别墅,这次经历使得他首次找到机会走出瑞士去旅行,1906年柯布在意大利和奥地利呆了不少时间,意大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奥地利他接触了瑟夫?霍夫曼的新艺术派运动的学说,当柯布20岁时,曾为约瑟夫?霍夫曼工作过,柯布很欣赏并尊重他这种坦率无华且不要表面虚假装饰的主张,但他不满那种把机械艺术当做小布垫式的张贴在建筑上面的做法。 1908年柯布首次访问巴黎,这是促成他自身风格的定型时期。柯布并不是要探求立体派艺术的魅力,而是侧重于探求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如何忠于新时代和新技术的设计思想。他最崇拜当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师阿古斯特?派洛特,认为他是伟大的忠实于表现技术的革新派的支持者,柯布到派洛特哪里工作了15个月。他得出结论,他所处的时代的紧迫任务是解决高层建筑的结构问题,轻型框架和不受限制的灵活的平面布置问题。看到派洛特那种几根细柱所支撑的空透的高层建筑,产生了底层“架空”的构思一年,或称鸡腿柱托着的高楼。架空的底层可以取得自由流动的空间,这个构想后来发展到柯布的建筑作品当中。派洛特这栋建筑给柯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派洛特作为一位清醒的工程师所未能达到的期望后来都被柯布大胆的实现了。 柯布23岁时在彼得?拜伦斯工作室中工作了5个月。可不从产品设计中学到了很多,他坚定了“创造工业化摩登建筑风格和艺术产品的美学是以时代为基础的,某些工业产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装饰品”的信念。 在柯布等人的努力下,功能主义建筑在世界上诞生了。直到今天,功能主义和理性分析还

人体比例与黄金分割

人体比例与黄金分割 人体美学观察受到种族、社会、个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牵涉到形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只有整体的和谐、比例协调,才能称得上一种完整的美。 黄金分割律这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这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 人体14个“黄金点”: 肚脐:头顶-足底之分割点; 咽喉:头顶-肚脐之分割点; (3)、(4)膝关节:肚脐-足底之分割点; (5)、(6)肘关节:肩关节-中指尖之分割点; (7)、(8)乳头:躯干乳头纵轴上这分割点; (9)眉间点:发际-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 (10)鼻下点:发际-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 (11)唇珠点:鼻底-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 (12)颏唇沟正路点:鼻底-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 (13)左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左1/3与右2/3之分割点; (14)右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右1/3与左2/3之分割点。 隐藏在身体里的15个黄金矩形 人体上存在的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等于或接近于0.618,称为黄金矩形。能在你身体里找到越多的黄金矩形,就说明你的身体比例越完美! 躯干轮廓:躯干的宽与高之 面部轮廓:口裂水平线的面宽与发际至颏底的面高之比。 鼻部轮廓:两鼻翼点间距为宽与鼻根至鼻底为高之比。 头部轮廓:头宽(左、右颧弓突点间距)与头高之比。 唇部轮廓:静态时,上下唇峰间距(宽)与口角间距(长)之比。 手部轮廓:手指并拢时取平均值,手的宽(掌指关节处)与长(腕远纹至食指间)之比。 外耳轮廓:以耳轮下角水平的耳宽为宽,耳轮上缘至耳垂下缘间距为长之比。 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左右各3个)轮廓:最大近远中径为宽与龈径为长之比。 2个“黄金指数”: (1)反映鼻口关系的鼻唇指数:鼻翼宽与口角间距之比近似黄金数; (2)反映眼口关系的目唇指数:口角间距与两眼外眦间距之比近似黄金数。 0.618,作为一个人体健美的标准尺度之一,是无可非议的,但不能忽视其存在着“模糊特性”,它同其它美学参数一样,都有一个允许变化的幅度,受种族、地域、个体差异的制约。 比例关系 是用数字来表示人体美,并根据一定的基准进行比较。用同一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为基准,来判定它与人体的比例关系的方法被称为同身方法(见中图)。分为三组:系数法,常指头高身长指数,如画人体有坐五、立七,即身高在坐位时为头高的五倍、立位时为7或7.5倍;百分数法,将身长视为100%,身体各部位在其中的比例;两分法:即把人体分成大小两部分,大的部分从脚到脐,小的部分为脐到头顶。标准的面型,其长宽比例协调,符合三停五眼(见右图)。三停是指脸型的长度,从头部发际到下颏的距离分为三等分,即从发际到

密斯凡德罗柏林国家美术馆分析建筑学

简介:密斯崇尚绝对主义绘画的崇高性,并试图建造了一座绝对主义的殿堂,这座新国家 美术馆,与马列维奇那件“黑色的正方形”作品在精神上有着认同关系。他一生推崇“lessismore”,柏林美术馆作为密斯凡德罗的封笔之作,遵循了这个观点,并将屋顶、皮、骨、基座等抽离开来后再放到一起,带来了震撼的效果。 场地:柏林国家新美术馆位于肯珀广场(Kemperplatz),广场的另一侧是由汉斯沙龙建造 的柏林爱乐音乐厅,广场旁边是当时战后因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而分裂成东西两部分的波茨坦广场(Potzdamerplatz),柏林墙推到后现在成为发达的商业区。 空间: 1)建筑室外为90cm的基座,建筑外表皮覆盖了大量地玻璃墙面,将室外的景色引入到室内,同时又投射了室外的景色在玻璃上,使内外的界限变得模糊。 2)建筑室内空间主要分为两部分,常设展示空间和策划展示空间。其中,常设位于基座当中,基本上位于地下。而策划空间则位于其上,其上只用8根细钢柱支撑了边长64.8m的正方形屋顶,室内的分隔主要是用活动隔板,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调整,创造了空间的更多可能性,这也是密斯的一个重要的理论——universalspace(通用空间)的一个很好的践行。通用空间指的就是他能容纳各种功能,又能产生所有功能。他还利用了钢框架和玻璃的材料特性,使整个建筑空间都显得十分空灵通透。 3)缺点:过分追求了纯粹性,常设展览安排在地下,导致功能布局不合理。欣赏展品的趣味不在其考虑范围内,密斯也自己说过,“我不要趣味,我只要优秀”。 参考文献:1. 《东西方的会合》, [瑞士] 维尔纳·布雷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建筑,思考的符号》, [韩]承孝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密斯_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总是活跃着这样一群建筑师,他们的创作思想与世博会主题紧密相连,他们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前卫的科技之美。虽然其中一些建筑未被永久的保存下来,但他们设计的建筑和他们的名字却被人们牢牢记住。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用他们的灵感与专注,创造出世博会上一个又一个震撼与奇迹,而世博会也成为这些建筑师事业的辉煌标记,将他们思想与作品永远铭记在建筑的史册之中。 在众多在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建筑师中,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192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了国际博览会,密斯设计的德国馆,以其 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文?李政?李贺楠 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这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虽然,巴塞罗那德国馆建成后只有3个月就随着展览的闭幕而被拆除,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建立在一个约4英尺高的石砌平台之上,由一个主厅和二开间附属用房组成。主厅的承重结构为8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屋顶是薄薄的一片向四周悬挑的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封闭又开敞的 “一个博览会的效益取决于它探讨的基本问题,伟大的博览会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博览会探讨生活问题才会取得成功……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与工业两方面都完全面临着新问题,寻求好的方案,对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社会以及技术工业都非常重要。” ——密斯塞罗那博览 10

空间序列。 巴塞罗那馆入口前面的平台上是一个大水池,大厅后院有一个小水池,以水作为纽带,将室内外空间互相穿插贯通,形成奇妙的流动空间。巴塞罗那馆整个建筑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巴塞罗那馆对20世纪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巴塞罗那馆以其纯净的形式,灵动的空间,钢与玻璃材质完美的运用,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密斯建筑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密斯的创作道路 1886年,密斯出生于德国亚堔的一个石匠家庭,绝少有人知道一位现代建筑的先行者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与一些建筑大师关注艺术形式不同,密斯的一生都专注于建筑材料的研究,研究材料的施工工艺,研究材料的美学特征。这些建筑思想的形成或许与密斯成长经历有着内在的联系。 1905年,密斯在19岁时来到柏林, 在一个擅长木结构设计的布鲁诺?保罗建筑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又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在19世纪初,古典主义建筑依然是当时德国流行的建筑形式,但也有少数建筑师倡导要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出时代的新建筑。彼得?贝伦斯是建筑新思潮代表人物,他的事务所逐渐成为培养现代建筑大师的摇篮。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这些二十世纪现代建筑大师都曾在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过。 从事经过事务所工作的经历,使密斯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1913年,密斯在柏林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19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1930年,在格罗皮乌斯的推荐下,密斯被任命为包豪斯学校的校长。因为当时德国纳粹党专政,1933年,包豪斯学校被迫关闭。密斯毅然决定前往美国继续开拓自己的建筑事业。 在美国,密斯的命运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自由的思想氛围,为他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宽松的创造空间;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他新技术和新材料实践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作为战后新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本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而密斯的建筑作品则以其反传统的先锋性和新技术的时代性成为美国文化的精神载体,向全世界建筑界发出了呐喊和宣言。 钢和玻璃建筑之王 密斯在建筑史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建立了钢建筑的新语言,虽然同一时代的建筑师也有对钢建筑的研究,但却没有人能够深入到建立起钢建筑体系的深度。从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密斯就认识到玻璃墙面与钢构架的结合将成为新时代建筑的标志。密斯仔细研究钢建筑的材料特质和力学特点,使钢建筑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实验性建筑,而是 走入现实社会,成为服务于社 会大众的建筑形式; 密斯还 World Culture People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