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构成及其变化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构成及其变化——两本专著的转述[ 研究物语]

本文章被浏览499次

仍做文抄公,将两本关于阶层的研究专著摘抄转述。实在是觉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这个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对市场研究行业很有借鉴的价值。

研读这两本书,再结合这一期袁岳的《我们需要以文化为核心的营销研究》以及吴垠的《关于中国居民分群范式(China-Vals)的研究》等文章,您或许会发现一个“新天地”。

1,《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2002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当代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2004年7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说明了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构成。该成果来自于:课题组自1999年—2001三年间,对国内外有关社会阶层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先后对湖北省汉川市、辽宁省海城市、福建省福清市、贵州省镇宁县、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无锡市和吴江市七都镇、广东省深圳市、北京燕山石化总厂、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天津南开大学等市、县、厂、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召开各种座谈会、调研会,取得了11000多个样本和近千份各类成员的访谈纪录。

《当代社会流动》探讨了这些社会阶层是怎样产生的,今后各自将怎样演化?本书根据课题组在2001年、2002年所作的全国6000分抽样问卷调查的数据和资料,同样是以实证研究为主的。值得说明的是:自开始设计问卷,戴建忠、李培林、黄平等就做了指导,冯世雍、高嘉陵、柯惠新等帮助做了全国抽样的总体设计。还有很多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发表意见,贡献智慧。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

理论框架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促使中国的社会阶层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显著的分化。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情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

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也可称为权力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

经济资源: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

文化(技术)资源:社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一般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

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因为执政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经济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她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不像西方国家的社会中那么重要;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重要性不亚于经济资源。

这三种资源的拥有情况决定各个社会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在对大量个案访谈资料所作的分析中,发现:人们凭借其社会经验和主观感觉对人群进行的分类,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

是否有钱;是否有权;是否有文化。

如果用学术语言加以归纳,可以这样说“人们一般倾向于依据经济资源、组织(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拥有量来评价个人或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

四个分类指标与操作变量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最主要机制是劳动分工、权威等级、生产关系和制度分割。这四种分化机制形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集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人们在这些社会关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拥有多少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通过一些列操作变量来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并据此划分出十大阶层。

1,劳动分工:职业的技术等级分化。

操作变量:

a.就业状态(在业、半就业、无业)

b.职业分类(约300个职业类别)

c.职业技术等级分类(中高层白领、低层白领、技术蓝领、非技术蓝领、纯体力蓝领)

d.部门分割(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权威等级:科层组织中的管理等级的分化。

操作变量:

a.管理等级(最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b.行政级别(局级及以上、处级、科级、股级、无行政级别)

c.管理人数

3,生产关系:所有者与受雇者之间的分化。

操作变量:

a.就业身份(雇主、自雇、雇员或雇工)

b.雇用人数

4,制度分割:体制内与体制外、体制内核心人员与体制内边缘部门人员之间的分化。操作变量:

a.所有制(公有制、非公有制)

b.单位类型(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及家庭经营、单独做事)

十大社会阶层在四个分类指标中的位置

(课题组的全国抽样调查的对象是16-70岁人口)

注:

1,体制内核心部门是指国家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这些单位的资源配置主要受国家计划控制并且主要来自政府财政;体制内边缘部门是指公有制企业及部分企业化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类单位的资源配置受政府计划控制程度较弱。

2,每一阶层内部,由于某一指标或更多指标上的具体差异,导致了阶层内部的群体差异。在目前社会阶层结构急剧变迁时期,各社会阶层正处于流动、重组、磨合和结构化的过程中。

3,城镇和农村、不同区域,各阶层在其总体中的比例差别显著。

十大社会阶层比例分布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占总体2.1%;其中:

1.高层行政管理者9.4%

2.中层行政管理者17%

3.低层行政管理者57.9%

4.中高层事业单位管理者15.7% 经理人员占总体的1.6%,其中:

1.高层经理人员12.6%

2.中层经理人员41.4%

3.低层经理人员46%

私营企业主占总体的1% 其中:

1.大企业主0.5%

2.中企业主27.6%

3.小企业主71.9%

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体4.6%,其中: 1, 科教文为专业人员69.3%

2,工程技术专业人员22.4%

3,商贸服务业专业人员8.3% 办事人员占总体的7.2% 其中:

1,党政机关办事人员62.4%

2,企业办事人员37.6% 个体工商户占总体7.1% 其中:

1,工商小雇主22%

2,自雇工商户78%

商业服务业员工占总体11.2%

1, 商服业基层监管人员 4.4%

2,商服业准白领员工17%

3,商服业蓝领员工78.6%

产业工人占总体17.5%,其中

1,第二产业基层监管人员 3.3%

2,第二产业技术工人33.5%

3,第二产业非技术工人63.2%

农业劳动者占总体42.9% 其中:

1,专业农户12.6%

2,兼业农户25%

3,普通农户62.4%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占总体的4.8%,其中 1,待业青年22.8%

2,下岗职工35.3%

3,半就业人员 3.6%

4,其他失业人员38.3%

(未完待续)

美国社会阶层划分

美国社会阶层的划分及各阶层消费特点 ?上上层(不到1%): 上上层继承有大量遗产,出身显赫的达官贵人。他们捐巨款给慈善事业,不时举行并参加社交活动的舞会,拥有一个以上的宅第,送孩子就读于最好的学校。这些人是珠宝、古玩、住宅和度假用品的主要市场。他们的采购和穿着常较保守,不喜欢炫耀自己。这一阶层人数很少,当其消费决策向下扩散时,往往作为其他阶层的参考群体,并作为他们模仿的榜样。 ?上下层(2%左右): 上下层的人由于他们在职业和业务方面能力非凡,因而拥有高薪和大量财产,他们常常来自中产阶级,对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业颇为积极,喜欢为自己的孩子采购一些与其地位相称的产品,诸如昂贵的住宅、学校、游艇、游泳池和汽车等。他们中有些是暴发户,他们摆阔挥霍浪费的消费形式是为了给低于他们这个阶层的人留下印象,这一阶层人的志向在于被接纳入上上层,但其子女达到的可能性比他们本人来得大。 ?中上层(占12%): 这一阶层既无高贵的家庭出身,又无多少财产,他们关心的是“职业前途”,已获得了像自由职业者、独立的企业家以及公司经理等职位,他们注重教育,希望其子女成为自由职业者或是管理技术方面的人员,以免落入比自己低的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善于构思和接触“高级文化”,参加各种社会组织,有高度的公德心。他们是优良住宅、衣

服、家具和家用器具的最适宜的市场,同时他们也追求家庭布置,以招待朋友和同事。 ?中间层(32%): 中间层是中等收入的白领和蓝领工人,他们居住在“城市中较好的一侧”,并且力图“干一些与身份相符的事”。他们通常购买“赶潮流”的产品。25%的人拥有进口汽车,其中大部分重看时尚,追求“一种良好品牌”,其理想居住条件是“在城市中较好一侧”,有个“好领居”的“一所好住宅”,还要有“好的学校”。中间层认为有必要为他们的子女在“值得的见识”方面花较多的钱,要求他们的子女接受大学教育。 ?劳动阶层(38%): 劳动阶层包括中等收入的蓝领人和那些过着“劳动阶层生活方式”的人,而不论他们的收入多高、学校背景及职业怎样。劳动阶层主要依靠亲朋好友在经济上和道义上的援助,依靠他们介绍就业机会,购物听从他们的忠告,困难时期依靠他们的帮助。度假对于劳动阶层来说,指的是“呆在城里”,“外出”指的是到湖边去,或常去不到两小时远的地方。劳动阶层仍然保持着明显的性别分工和陈旧习惯,他们偏好的汽车包括标准型号或较大型号的汽车,对国内外的小型汽车不大问津。 ?下上层(9%): 下上层的工作与财富无缘,虽然他们的生活水刚好在贫困线之上,他们无时不在追求较高的阶层,却干着那些无技能的劳动,工资低得可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当今社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阶层由以前的的简单到现在的多样和复杂无不体现了国家的富强和崛起。这里我就当代中国社会复杂的阶层进行简单的剖析。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对旧中国复杂的社会结构及阶级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梳理,并提出了中国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及打击的势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急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和对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结构及阶层关系趋向于简单化。到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社会阶层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即农民、工人和干部。农民占了人口的80%,生活在城市中的工人及干部,涵盖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当时的干部除公务员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医生及文艺工作者等。工人中还包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当时的人们几乎无私有财产,均属工薪阶层。干部和工人之间收入差别也很小。处级干部的工资和六级技工差不多。城市

是因为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引入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得到高速增长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转型期法律,法规不建全,加之官商勾结使一些人快速致富的结果。这个群体富裕之路无外乎有下几个方面: (1)八十年代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大批农民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他们中的一部分在竞争中成长壮大,后来成为农民企业家。 (2)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时期,部分政府官员的子女和亲属利用权力,在价格双轨制中掏足了第一桶金,资本的积累使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 (3)九十年代,干部下海经商潮,也造就了一批富翁。 (4)九十年代在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工人下岗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通过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相当有远见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陈独秀也好,张国焘也好就其本质不是不想把中国引向共产主义。但是他们的错误就是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向,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正确。 毛泽东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毛泽东根据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别国情,灵活的运用了阶级分析法。他并不是注重各阶级的生产关系的属性,然而却突出了内外民族矛盾、贫富阶级矛盾,以分析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尤其是从动态角度考察了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划清了敌我友界线,从而确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治策略。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毛泽东才能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当时各阶级做出正确而明智的分析,为党当时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最终得出结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反动的知识阶级所谓中国大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朋友,乃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无须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敌人一一即现时非敌人也去敌人不远其左翼可以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不要让他乱了我们的阵线。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因为中国拥有数量广大的农民,他们长期受压迫,有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动力,但是却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毛泽东在文章中对农民

中国十大阶层的消费差异

中国十大阶层的消费差异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可化为十大阶层。这十个社会阶层是: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他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2、经理人员阶层 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干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还没有完全明晰化,其阶层内部的不同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和利益认同方面还有明显差异。经理人员阶层在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

中也是主导阶层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有重要的影响力。 3、私营企业主阶层 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在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并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分工要求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术。 5、办事人员阶层 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这一阶层是社会阶层流动链中的重

中国人的阶层划分看看你属于哪个阶层

中国人的阶层划分看看你属于哪个阶层 中国的阶层划分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阶层本身的成型,没落以及阶层间的流动仍在频繁进行。更重要的是,部分阶层对公众的透明度极低,隐性资源的存在对描述阶层造成了巨大的障碍。由于资源所限,本工作室仅以官方和知名国外机构统计数字为基准,试图尽可能清晰的构建定量的中国阶层模型。基本阶层要素:政治资源(以官方职务级别为基准) 经济资源(以现有财富水平和 年度收入水平评估,综合考虑现值和潜力) 注1:鉴于学术文艺等其他资源对前两者的依附性较高,不单独考虑注2:农民计算纯收入,城镇居民计算可支配收入(对工薪阶层来说为税后到手工资公积金) 基本分析单位:家庭住:家庭指“父母及未婚子女”(参考资料:联合国委托国际人口学联盟编写的《人口学词典》) 城市家庭户均人口约3,农村家庭户均人口约4,中国总人口取15亿 划分标准:与相邻阶层隔离的程度(定性差异) 某类资源的掌握程度(定量差异) 注1:本报告主要关注纵向阶层划分,基本不考虑横向职业差别(除对纵向阶层有显著影响) 注2:阶

层间流动仅存在于相邻阶层之间,不存在跨阶层流动 本模型将中国社会分为7个阶层(每层又分2-3级),分别是:顶层及最上层(0.001%) 上层(0.05%)中上层(0.5%)(中上层A, 中上层B)中层(4.5%)(中层A,中层B)中下层(15%)(中下层A,中下层B)下层(35%)(下层A,下层B,下层C)底层(45%)(底层A, 底层B)注1:仅限中国大陆,暂不包括港澳及地区。注2:两类标准必然出现部分重合,经济标准部的收入与资产也必然出现重合,双收入家庭计算也有重合。以上均在统计数字中已作考虑,不另行说明。注3:经济标准与生活水平存在区域落差。对京沪穗深人士,在实际收入或资产上打85折计算。(实际仅影响少数中层、中下层和下层) 1.顶层及最上层(0.001%) 政治资源掌握者:副省部级(含)以上在职官员,副国级及正省部级(含)以上退职官员 现职政治局委员:25位 (news.xinhuanet./ziliao/2004-07/14/content_1600008.htm) 32个省市自治区四套班子现职主官约120位,副职约780位,总计1000位。27个国务院组成部门现职正副官总计约200位。副省级单位,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们对社会阶层的分析和定位,其目的是要反映社会现状、阶层结构,使其成为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因此,对当前社会阶层的分析,应当尽可能地综合反映出各阶层具有的不同的共性、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各阶层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以此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化解这些冲突、解决这些矛盾提供必要的依据。要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要正视各阶层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化解这些矛盾。 一、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和构成特点 社会阶层是对按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群体的称谓,阶层不同于阶级,但是和阶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一阶级内部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基层,不同阶级的成员也可以组成同一个阶层。 建国以来,我国曾存在四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剥削制度也自此消失。由此我国只存在着两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也属于工人阶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分配方式的变化,一部分生产资料占有者逐渐脱离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正常且符合我国现实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阶级消亡创造条件,必须废除某些制度,但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部分的保留某些阶级和制度,或者说,在新制度的绝对控制下容许旧制度的某些因素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以使和它能满足其要求的那部分生产力相适应。”[1]对这部分脱离基本阶级的人来说,尽管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剥削阶级、没有形成新的资产阶级,但是他们毕竟是现阶段保留下来的旧制度和旧阶级因素的集合与体现,相别于社会基本阶级。 因此,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只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或者说,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再不会只来自于这两个基本阶级,而必须考虑到发生的新的变化。但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近年来发生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特点为: 1,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内部,阶层分化日益加大。在同一阶级内出现了具有相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利益归属、价值取向、认同感的不同社会阶层。 2,分属不同阶级的成员因为其相近的经济景况、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诉求等而可以成为同一阶层的成员;同一阶层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阶级。社会阶层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 3,出现了不是来自于社会基本阶级的新的社会阶层。其成员构成包括如我国现在的各私营企业主等。这一类社会阶层和阶层成员是游离于我国社会基本阶级之外的。

中国社会的分层现象

摘要:自新中国建国以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不断变化发展,原本 延续了几千年的固有的政治、社会分层不断分化、重组,使得原有的分层结构迅速的变得纷繁复杂。而准确的把握社会的分层,并把分层的趋势引导向有利于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当今政府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关键字:社会分层政治分层政治力量 什么是分层?一提到分层,特别是社会分层,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划阶级,订成分”,就容易让人联想到那段以阶级成分划人等级的时代。确实,以出身论阶级古来有之,《汉书·食贷志》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其实,社会分层并没有那么多的功利主义在里面,就像我们学习要分清难易一样,社会分层只不过是我们认识人类复杂的社会结构的一种简便方法,只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罢了。 一就建国以来的社会分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建国初期到三大改造完成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 解放初期。中国取得独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当时的社会阶层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当时的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知识分子,则被划入小资产阶级,即中国形成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四大阶级并存的局面当时的经济,在城市以国营企业为主,个体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并存,在农村则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 (二)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之前发展时期的社会阶层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关于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私营企业实行"国有化",在农村实行“农村社会化”的表述1954年以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名义载入宪法。总路线规定要在相当长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于1956年完成,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基调。 但是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社会却开始走向混乱,在农村,农村合作社出现,集体公社的生活造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局面,严重挫伤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城市经济出现了“以钢为纲”错误思想。在社会阶级划分方面,出现了"文革"这一历史的倒退,"文革"中许多知识分子,许多的正派人生被以阶级定罪,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冤假错案,使共和国蒙受了巨大损失。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阶层及特点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单纯的公有制经济逐渐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转变,原来的三大职业体系——干部、工人、农民,受到根本性的冲击,1985年以后,政府放松了对农村居民的限制允许进城经商等,而几大阶级也开始分化与重组 1、工人阶级的分化重组。改革前,工人阶级成分十分纯粹,基本上是国有及集体企业工人,而改革后,“三资企业”兴起和壮大,逐渐形成了私营企业工人、外资企业工人、合资企业工人、乡镇企业工人等扩充,而且工人也不再单指原来的产业工人,工人开始分为了企业家阶层,“白领”阶层,普通工人,低收入工人。 2、农民阶级的分化与重组。在中国,农民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它具有三重涵义。一是职业的农民,二是阶级的农民,三是户籍的农民。职业的农民是

评《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分析》

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严铭 阶层是对人群的划分,同阶级、等级一样,不是对人群横向的划分(如对牧人、渔人、农人、工人的划分,它表现为劳动者分工,即人与某种劳动职能的固定结合关系),而是对人群纵向的划分。人群的横向划分决定着人们怎样互相交换其活动,反映着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群的纵向划分决定着人的高低差别,反映着人对人的压迫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既有阶级概念,又有阶层概念。当这两个概念并用时,阶层通常是阶级的组成部分,表示阶级内部次一级的划分,隶属于阶级,有时也包括其阶级归属尚不明朗的过渡性成份。 由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如实地指出了当代中国不是人人平等的无阶层社会,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低差别的社会;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群的这种差别,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在对人群分层时,指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处于社会上层,产业工人处于社会下层,中间隔着6个社会阶层,从而使读者可以看出前者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者,而后者则不是主导阶层(第105页),自然不再属于领导阶级,正在逐渐滑向弱势地位;正确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第16页)此外,还对政府有关部门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两极分化做法表示了义愤(见此书第96-97页),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 此书在描述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时,旗帜鲜明地用阶层论代替了阶级论。自然,它就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阶层进行阶级归并,正确揭示我国当前的阶级状况。 之所以如此,是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革命党而是执政党,“目标”应当“变化”为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第7页),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实现各阶层的“共赢”(第99页,第108页),即用阶级阶层合作来代替阶级斗争。认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分层状况“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第99页)。这里所说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显然特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者认为它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已经“过时”,因而应当予以“扫除”(第104页)。 然而,在“扫除过时意识形态的障碍”(第104页)的同时,此书又想表白自己所用的阶层论并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5页)。为此,它求助于英文词汇。说,在“大多数”英文文献中,并不存在“阶级”与“阶层”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大多数”理论家都采用同一个词汇:“class”,它既可以被译成“阶级”,也可以被译成“阶层”(见此书第5-6页),并就此写了一大段说明。这段文字似乎是想让一部分赞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读者感觉,此书所说的“阶层”同“阶级”本是同一个概念,此书所用的阶层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没有必要把“阶级”改称“阶层”。但为什么又改了呢?此书说:“在中文中,情况有所不同,‘阶级’这一词汇往往是指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概念——即由生产资料占有来进行划分的、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的群体,这一词汇让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剖析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 士: 始指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惟周初的士占有土地和奴隶。春秋的士在军事上是军队的主力,政治上任卿大夫的家臣,经济上或有食田,或有俸禄。春秋战国期间,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动,失去了贵族特权,取得了小块土地所有权,逐渐转化为地主阶级或自耕农的一部分。同时,出现了大批专门以思想、教育为职业的文士,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形成。《书.酒诰》:“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左传.昭公七年》:“大夫臣士,士臣阜。”杨伯峻注引俞正燮《癸已类稿.仆臣台义》:“士则卫士之长。” 农: 亦称“农人”、“农民”、“农夫”等。包括自耕农、佃农和雇农。中国封建时代主要的生产者,中国历史上受压迫受剥削的基本阶级。春秋时隶属于封建领主,其地位和奴隶差不多。战国始受地主统治。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赵宋之前以劳役地租为主,之后则以出租田地榨取实物地租为主。《诗.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毛传:“尊者食新,农夫食陈。”《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国家,百官具,农工皆有职以事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汉书.食货志上》:“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晦,百晦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夕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七一九引《黄志》:“上农资累巨万。次农自足产业,不仰给于人。下农无寸土一椽,全仰给于人。” 众人: 简称“众”。商、西周时的下层平民。一般从事农业生产。与奴隶不同,其身分是自由的,有当兵的权利和对政的机会。西周的“众人”大多数原来是殷商本族的成员,其中或最初即为劳动群众,或则逐渐由贵族地位下降而来。《殷虚书契续编》卷二第二十八叶第五片:“王大令众人曰:勰田,其受年。”“勰田”谓协力耕作。《殷虚书契前编》卷四第三十叶第二片:“贞惟小臣令众黍。”《书.盘庚上》:“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罚乃尔身,弗可悔。”《诗.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自从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各个阶级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剧烈演变。直到改革前夜,当年的中国各阶级演变成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四个群体,这四个群体又可进一步合并为农民和非农两个大群体。改革二十多年来,上述四个群体抑或是两个大群体又进一步演变为6个阶层。即官权阶层、富豪阶层、中产阶层、平民阶层、贫困阶层、知识阶层。从阶级──群体──阶层,反映了三个时代三种不同的社会组合,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社会组合的不同认识。那么,当代这6个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生存态度和价值取向又是怎样的呢?(https://www.360docs.net/doc/5118849658.html,) 官权阶层。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官本位国家,历代的官员不仅数量大,而且地位特殊。但当代中国官员阶层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他数量空前庞大,还在于他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突出、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他担当着改革推动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他又有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事实上在不断膨胀。大大小小握有实权的官员从公开的收入看虽然并不很高,但由于享受着汽车、房子、电话、医疗等一系列优厚待遇,以及其他种种无形的待遇,所以实际收入、消费水平比较高。这是明面上的。如果考虑到相当一部分权官存在这样那样并不违法的灰色收入,这部分官员的实际收入还要高。如果再考虑到还有一部分权官利用手中权力捞取黑色收入,比如受贿、贪污、化公为私等,那末这部分人的收入就难以计算了。当然,一旦东窗事发另当别论。近年官权阶层又出现了五个倾向:一是讲究排场、享受的攀比之风趋于厉害,即所谓轿车越坐越好,越坐越专;房子越住越大,越住越阔;招待越来越讲究档次。二是中高级官员卷入腐败的增多,大案要案明显上升。三是塌方式腐败趋于严重,即“一窝黑”、“一班蛀”的案件增多。四是颓废空气正在弥漫开来,越来越多的官员奉行“不捞白不捞”、“不乐白不乐”的哲学,及时行乐且唯恐不及。五是傍“大款”风方兴未艾,一些官员只对财大气粗的私营企业主感兴趣,对外商感兴趣,而对小老百姓的疾苦包括受中外老板们欺凌的普通员工的疾苦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但与此同时,这个阶层中不少有识之士深深怀有危机感和改革的紧迫感,迫切希望通过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腐败,摆脱困境,改善和加强对社会的领导。但由于权力运行规律使然,他们又很难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推进改革,而在维护权力和改革的平衡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出路。毫无疑问,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的继续变化,官员阶层所处的矛盾地位还会进一步突出。能否在推进社会发展中改善自身和变化自身,将是这个阶层越来越面临的难题。能否解开这道难题,既取决于这个阶层本身的努力,也取决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推动和支持程度。(https://www.360docs.net/doc/5118849658.html,) 富豪阶层。这是改革以来出现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阶层。这个阶层人数很少,不超过总人口的0.3%,即350万人左右(包括家庭成员,下同)。但控制的财富已达到十分惊人的程度,其银行存款大约占全部居民存款的1/3以上,家庭收入估计也占全部居民收入的30%以上,这些人的私人资产一般都在3百万元以上,有的达到几亿元甚至更多。这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最大受惠阶层,大约构成如下:①借助权力利用体制空隙暴富起来的。这部分人包括官权阶层的亲属、下属、朋友以及那些通过种种手段和官权阶层建立关系的人。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末和90年代初期,利用价格双轨、利率差档、房地产批转租等体制空隙,大肆参与紧缺物资、批文批件、贷款、地皮的倒腾,转眼之间就聚敛起大量的财富。②直接运用权力化公为私暴富起来的。这主要是一些腐败的国有企业负责人和掌握大量资金

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

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 李春玲 2012-8-19 14:40:53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传统的社会分层研究最为关注的是经济分层(如收入、财富)和工作领域中的区分(如职业、生产关系、雇佣关系等),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分层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把消费分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和文化消费品日益丰富,人们花费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消费观念、消费实践和消费方式在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相对而言,人们投入工作方面的时间相对缩短,工作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从而,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位置不再完全取决于人们在工作场所中的身份状态,个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人对他的看法,因而,消费也成为决定人们社会分层位置的重要因素,或者说,消费也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 我们根据各个家庭拥有家用电器和耐用品数量,计算出一个家庭耐用品指数,并采用这一指数作为当前中国社会消费分层的指标。本文采用数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1年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此数据的样本数为6193。 一、家庭耐用品指数与消费分层 本研究基于14种家庭耐用品的拥有量来计算家庭耐用品指数,14种家庭耐用品被区分为四类,给予不同的分值。第一类包括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这是当

前中国人认为的现代家庭生活所必需的、最起码的三大件家用电器,这三大件代表了最初级的现代生活方式;第二类包括电话、手机、组合音响、影碟机、空调机和微波炉,这几类家用电器代表了一种更丰富和更全面的现代生活方式,同时拥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物品的家庭实现了基本的现代生活方式;第三类包括电脑、摄像机、钢琴和摩托车,这几件物品的价格明显比第一类和第二类高,它们代表了更高档次的现代生活方式;第四类是家用轿车,家用轿车比第三类物品更昂贵,它代表了最高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家庭耐用品指数的计分方法是:拥有一件第一类或第二类物品为1分,拥有一件第三类物品为4分,拥有一件第四类物品(家用轿车)为12分。表1列出了16~70岁人口的家庭耐用品指数的得分情况以及各类得分所代表的消费水平。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大约2/5的人的家庭耐用品指数得分低于3分,这些人的家庭基本上不具备基本的现代生活用品(三大件——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略超过1/5的人得分在3~5分之间,他们的家庭拥有了现代生活的基础家用设备,即拥有三大件(第一类物品)但没有或只拥有一两件更高层的家庭电器或耐用品(第二类物品);略超过1/5的人得分在6~10分之间,这些人的家庭实现了中等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在满足了现代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舒适和娱乐,我们可以把这类家庭称之为小康之家,它们不仅拥有三大件第一类物品,而且还拥有3件或更多的第二类物品,但通常不拥有第三类物品;大约1/10的人得分在11~19分之间,他们的家庭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不仅拥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物品,而且,通常还拥有一件或更多件第三类物品,这些家庭可以称之为富裕家庭或较高消费家庭;极个别的人得分在20分以上,他们中大部分人拥有家用轿车,这些家庭算是高消费家庭。

英国社会阶层分类

英国社会阶层的演变(一) 英国的社会阶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和其他的国家(比如美国)不同的是,英国的阶层除了钱以外,还和口音、所用词汇,礼仪,服饰类型,以及品味有关。 一般用级别符号代表相应的阶层,比如20世纪的时候,A\B\C1\C2\D\E; 21世纪12345678。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Britain has clearly changed with the centurie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dequately discuss the topic in a single article. However, there are specific class names, castes, and categories that are helpful to define. General Social Castes Some basic categories covering most of the population of Britain around the 17th century and arguably well before and after are as follows: British Caste社会地位Characteristics Cottagers佃农and labourers劳工were a step below husbandmen in that they had to work for others for wages. May also include villein农奴佃农Lowest order of the working castes; perhaps vagabonds流浪者, drifters流浪者, criminals or other outcasts放逐者would be lower. Husbandman农夫;百姓tradesman手艺人or farmer who either rented a home or held very little land. Some sources suggest the landholdings占有土地of a husbandman were about 30 acres. Yeoman小地主The yeoman class generally included small farmers who held a reasonable amount of land and were able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neighboring lords庄园主et cetera. They played a military role as longbowmen长弓兵(红制服高头盔)帝国时代游戏, et cetera. Gentry贵族们 /Gentleman缙绅绅士The gentry class generally held enough assets资产to live on rents without working. If they worked it was in law, as priests神父;教士, in politics, or in various other pursuits. The term Esquire绅士was used for gentry who were not knighted骑士,武士;爵士. Sometimes Merchant citizens are placed between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当今社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阶层由以前的的简单到现在的多样和复杂无不体现了国家的富强和崛起。这里我就当代中国社会复杂的阶层进行简单的剖析。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对旧中国复杂的社会结构及阶级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梳理,并提出了中国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及打击的势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急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和对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结构及阶层关系趋向于简单化。到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社会阶层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即农民、工人和干部。农民占了人口的80%,生活在城市中的工人及干部,涵盖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当时的干部除公务员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医生及文艺工作者等。工人中还包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当时的人们几乎无私有财产,均属工薪阶层。干部和工人之间收入差别也很小。处级干部的工资和六级技工差不多。城市99%的人月收入在30到100元之间,当时的最高工资(中央领导及一级教授)也就四百元左右。社会的贫富差距非常之小,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仅为0.16,在世界上也属非常低的国家。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生产力低下及物质财富的匮乏,生活是非常清苦的,多数食品处于凭证限量供应状态,衡量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也处于相当低下的水平,即在0.59左右,处于贫困到温饱之间。从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浪潮,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及阶层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财富象滚雪球般增大,各种职业及社会阶层象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当今中国社会的职业及阶层已是包罗万象,错综复杂。要想逐一分析已是相当困难的事。如果用收入及财富的拥有量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可将中国社会的阶层分为三大群体: (一)低收入群体:年收入在4万元以下。(在个税起征点之下)这个群体包括的阶层有:绝大多数农民及农民工,国企和民企中的大部份工人,部份技术人员及低层管理人员,企业退休职工,城市中的低保领取人员,小商小贩,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人员,部份中小学教师等。这个群体人数众多,占全国从业人员的70%左右.这里我要特别提出的是农民工和城市下岗,双解工人: 农民工是个特殊群体,他们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涌进城市的打工者,他们干着最艰苦,最危险,最繁重的工作。他们离乡背井,收入微薄,吃住简陋,夜以继日,战斗在各条战线上,今天的中国取得如此辉煌的建设成就是他们劳动的结晶。他们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应感谢他们并向农民工群体表示深切的敬意。 城市下岗,双解工人在经济转型期付出了沉重代价。他们在计划经济年代,靠微薄的工资,为祖国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可到了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中却成了失业群体,他们得到的仅仅是几万元微薄的补偿,他们默默忍受住如此不公平的待遇,继续寻求工作,寻找出路,他们中的年龄偏大者,因找不到工作,只能靠低保度日,还得自已交纳养老保险。为了今后老有所依。今日国家之财力远非九十年代相比,政府应给这个群体多一些关怀和照顾。 (二)中产阶层群体: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百万元以下,或拥有百万元以上资产者.这个群体包括:国企,民营,外企中的白领,公务员,教师中的大部,医务人员中的大部,企业中的高级技工和中层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中的大部,演艺人员,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小

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

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参见图1)。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各社会阶层及地位等级群体的高低等级排列,是依据其对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重要程度来决定的。在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因为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经济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并不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么至关重要,相反,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抑制其影响力的增长;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则在近十年来上升很快,它在决定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资源。 十个社会阶层的界定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目前,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这一阶层的社会态度、利益及行动取向和品质特性,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改革的最初十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处于政治与社会经济地位不一致的状态,他们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在改革的后十年,他们仍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并且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的较大获益者之一。另外,由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执政党和政府意志的代表和体现,所以,各社会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之间的关系——与他们的合作或冲突,经常转而表现为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支持或不满。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1%;在城市中的比例为1%-5%;在城乡合一的县行政区域中比例大约为0.5%。 2、经理人员阶层 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干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还没有完全明晰化,其阶层内部的不同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和利益认同方面还有明显差异。这一阶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干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企业干部逐渐从行政干部系列中脱离出来,成为职业经理人。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出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趋势,一些企业主聘用职业经理人来为他们经营管理企业;另一些业主则通过企业股份化而使自己从业主型的创业者转变为职业经理人。第三部分人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经理人员阶层是市场化改革的最积极推进者和制度创新者,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这一阶层的成员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也较高,被称为“老总”。许多大中型企业处于国有或产权不清的状态,实际上是经理人员在支配这些企业的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同时,这一阶层的主导成分与国家权力和海外资本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状况决定了,经理人员阶层在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也是主导阶层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对政府经济决策的影响力,甚至要大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在继续扩大。这个阶层还在发展之中,在目前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5%,但在地区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这一阶层的成员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据我们调查,在深圳市这类经济中心城市,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高达9%,远远超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所占比例;但在经济不发达的贵州省镇宁县,经理人员就非常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以及这一阶层的经济回报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 3、私营企业主阶层 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

社会阶层的划分

社会阶层的划分 所谓中产阶级,总是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让人摸不着头脑。首先,这一提法的动机是什么;其次,划分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为什么;再次,除了中产阶级之外,还有哪些阶级。 人类社会,应该按阶级划分,还是按阶层划分,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我个人感觉,阶级之间过于割裂,而阶层之间似乎联系的更紧密一些,更符合人性。同是天涯沦落人,人与人之间,何必搞得那么对立,非要弄得你死我活、鱼死网破不可。大爱无疆,慈悲为怀,所谓阶级之间的争斗,应该会一去不复返了。发展、和谐和以人为本才是真谛,才是永恒。 人生而平等只是人权概念上的平等,受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人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平等的,这一点,在经济处境和政治处境上都有所体现。人的社会地位应该由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构成,经济地位根据经济状况划分,政治地位根据话语权划分。 经济地位重于政治地位,因为要生存,首先得填饱肚子。当一地位较高时,就会在意另一地位的提升问题,即有钱就会谋权,有权也会想钱,所以二者要相互适应,否则会生乱子。 经济地位反映的是对社会财产的享有程度,可划分为超富阶层、富裕阶层、充足阶层、贫穷阶层和贫困阶层五个等级。 1、超富阶层:实现了经济自由; 2、富裕阶层:有能力拥有和消费奢侈品,生活品质较为高级; 3、充足阶层:有能力拥有全部的生活必需品,生活无忧; 4、贫穷阶层:可拥有部分生活必需品,生活中存在困难,但尚可做到衣食无忧; 5、贫困阶层:没有或极少拥有生活必需品,经常缺衣少食,食不果腹。

政治地位反映的是对社会决策的影响程度,有什么样的政治地位,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权利,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而政治权利的大小,可以用话语权的份量来衡量。政治权利具有专属性,只能本人(或机构)行使,其他人(或机构)无权干预。 社会决策包括很多方面,有行政上的、技术上的、经济上的、行业上的、…,一个人可以同时在若干方面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只是程度不同。按话语权从大到小,可有如下划分: 1、按国家机构等级划分:中央、省部、市县、乡镇、…; 2、按单位行政职位划分:高层正副职、中层正副职、下层正副职、一般职工; 3、按专业技术等级划分: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一般技术人员。 要想综合各个方面,给政治地位划分出合理的层次,实属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所谓政治,其实就是影响社会决策的行为,政治地位则预示着行为的份量,地位越高,分量越重,影响越大。政治存在于各个层面,任何社会形态都自己的政治体系,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无论单位还是家庭,政治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从民主的观念出发,无论职位高低,政治权利应该是平等的,所具有的政治地位也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各社会中的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角色,角色的不同,代表的份量不尽相同,国家代表一国之民,高层比低层代表更多人的利益,高级职称预示着比低级职称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代表更多的可信成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政治地位是应该有所差异的。 如果非要给政治地位划分出一个层次的话,可分为无话语权、有话语权和最终话语权三个等级。任何决定,即使经过投票表决,也需要最终拍板,一锤定音,如果最终话语权人持反对意见,可以行使否决权(如果有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