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名词解释备课讲稿

针灸学名词解释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冲带阴阳维跷脉。

一源三歧: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血海:由于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乃头、胸、腹、胫。

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骨空。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该类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又简称“经穴”。

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末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简称“五输”。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是指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止于十二经脉四支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跷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穴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与背腰部的腧穴,简称“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主治脏之虚证。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主治腑之实证。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膻中兮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碗踝部上下。

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隔喉咙。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又名“一夫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刺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的腧穴,激发经络气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刺手: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固定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湖北中医学院针灸学考试试题

湖北中医学院针灸学考试试题 试题1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 2.经络系统 3.十二经脉: 4.砭石: 5.“阳脉之海”: 6.经气: 7.“一源三歧”:8.十五络脉:9.经络学说: 10.“六合”:11.“气街”:12.五输穴: 13.“肺系”:14.募穴:15.“陷下则灸之”: 16.“感觉阈”:17.隔姜灸:18.平刺: 19.四总穴”20.艾炷灸 二、判断题 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 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上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5.经脉循行中与耳有联系的经脉有2条。 ( ) 6.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 7.下合穴中,三焦下合委中,胆下合穴为阳陵泉。( ) 8.丰隆穴的定位: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 9.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 10.胎位不正首选至阴穴。( ) 11.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并深入内脏。 ( ) 12.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太渊、鱼际、经渠和尺泽。( ) 13.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带脉,而内关通阴维脉。( ) 14.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皮肤上。( ) 15.大肠经的郄穴是手三里。( ) 16.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不经过手(足)掌部。( ) 17.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池。( ) 18.瘀血腰痛的配穴为膈俞、次髎。( ) 19.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有“阴脉之海”,“血海”之称。( ) 20.中风的中经络型的针灸治法为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主穴选内关、水沟。( ) 三、单项选择题 1.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 2.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针灸学速记歌诀备课讲稿

针灸学速记歌诀

考研针灸学速记歌诀 第一部分经络总论 详见中医基础部分的论述(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藏)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第二部分腧穴总论 腧穴的概念,分类,治疗作用,主治规律,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 第三部分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的含义及应用举例 1.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3.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4.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二、针灸的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三、处方选穴规律 1、近部选穴 2、远部选穴 3、辨证对症选穴 四、常用配穴方法 1、按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2、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徐氏《针灸大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五、特定穴 (一)五输穴 1、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

2、阴井木,阳井金(阴井荥输经合木火土金水,阳井荥输经合金水木火土) 3、《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井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井穴急救,荥穴热病,输穴肢节酸痛五脏病,井穴气喘咳嗽,合穴六腑病。 五输穴歌 井荥输经合五穴,系由肢端向肘膝, 按其脉气小到大,第一所出为井穴, 二溜为荥三注输,所行为经入为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手太阴肺经】 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手阳明大肠经】 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足阳明胃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足太阴脾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手少阴心经】 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涌泉然谷和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宜;【足少阴肾经】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少厥阴心包经】 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手少阳三焦经】 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是胆经;【足少阳胆经】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足厥阴肝经】 (二)原穴、络穴 十二原穴歌 十二经脉各有原,脏腑原气过止处, 阴经原穴以输代,阳经原穴在输外。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 2.经络系统 3.十二经脉: 4.砭石: 5.“阳脉之海”: 6.经气: 7.“一源三歧”: 8.十五络脉: 9.经络学说: 10.“六合”: 11.“气街”: 12.五输穴: 13.“肺系”: 14.募穴: 15.“陷下则灸之”: 16.“感觉阈”: 17.隔姜灸: 18.平刺: 19.四总穴” 20.艾炷灸 二、判断题 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 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上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5.经脉循行中与耳有联系的经脉有2条。( ) 6.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 7.下合穴中,三焦下合委中,胆下合穴为阳陵泉。( ) 8.丰隆穴的定位: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 9.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 10.胎位不正首选至阴穴。( ) 11.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并深入内脏。( ) 12.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太渊、鱼际、经渠和尺泽。( ) 13.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带脉,而内关通阴维脉。( ) 14.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皮肤上。( ) 15.大肠经的郄穴是手三里。( ) 16.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不经过手(足)掌部。( ) 17.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池。( ) 18.瘀血腰痛的配穴为膈俞、次髎。( ) 19.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有“阴脉之海”,“血海”之称。( ) 20.中风的中经络型的针灸治法为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主穴选内关、水沟。( ) 三、单项选择题 1.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 2.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3.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病理学题库名词解释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适应环境的改变而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相似并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最显著的发生部位是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缩小。; 酶解性组织坏死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属于液化坏死范畴;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有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瘢痕组织(iscar tissue); 坏疽大片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其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的颜色和气味。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 水变性细胞损伤后钠水的过多积聚; 肥大与增生: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增加。;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再生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修复缺损; Mallory小体肝细胞内出现的红染玻璃样物质,是由中间丝的前角蛋白堆积成的;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细胞微细胞坏消失,组织结构轮廓尚存; 干酪样坏死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坏死彻底,不见组织结构轮廓。; 核碎裂(karyopyknosis)由于核染色质崩解和核膜破裂,细胞核发生碎裂,使核物质分散于细胞质中,也可有核固缩裂解城碎片而来; 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肝细胞受损后,细胞浆水分增多,多角形细胞变大变圆,胞浆透明淡染; 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栓塞性脓肿由栓塞于毛细血管的化脓菌引起的脓肿; 脓性卡他粘膜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此时,中性粒细胞主要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化脓;嗜中性粒细胞破坏、崩解后释放出的蛋白水解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 炎性肉芽肿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讲课稿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流派 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 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 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 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 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 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 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 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 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 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 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 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 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 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著最突出:腧穴学理论 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 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 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 处方特点 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 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 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 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 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 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 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 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

针灸学试题库完整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 A1型题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资生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答案:1.C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 A.唐代—孙思邈 B.晋代—葛洪 C.宋代—王执中 D.晋代—皇甫谧 E.宋代—王惟一 答案:2.D 3.《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 A.354个 B.359个 C.361个 D.349个 E.152个 答案:3.D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 A.王执中 B.杨继洲 C.王惟一 D.李时珍 E.滑寿 答案:4.C 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 A.唐代 B.晋代 C.战国 D.元代 E.宋代 答案:5.E 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A.王焘 B.李学川 C.杨继州 D.高武 E.李时珍 答案:6.C 7.继《内经》、《甲乙经》之 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D.《十四经发挥》 E.《奇经八脉考》 答案:7.A 8.《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A.滑伯仁 B.李学川 C.杨继洲 D.皇甫谧 E.王惟一 答案:8.A 9.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 是 A.李时珍 B.李学川 C.杨继洲 D.王惟一 E.滑寿 答案:9.B 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 A.公元6世纪 B.公元7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7世纪 E.公元9世纪 答案:10.D 11.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 是 A.阳明、少阳、太阳 B.少阳、太阳、阳明 C.太阳、阳明、少阳 D.少阳、阳明、太阳 E.太阳、少阳、阳明 答案:11.A 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 是 A.厥阴、少阴、太阴 B.少阴、太阴、厥阴 C.太阴、厥阴、少阴 D.厥阴、太阴、少阴 E.太阴、少阴、厥阴 答案:12.C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 以下部位排列是 A.太阴、少阴、厥阴 B.厥阴、太阴、少阴 C.少阴、太阴、厥阴 D.厥阴、少阴、太阴 E.少阴、厥阴、太阴 答案:13.B 1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错 误的是 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阳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答案:14.C 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 交接的部位在 A.头部 B.胸腹部 C.面部 D.手足末端 E.上肢部 答案:15.D 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 交接部位在 A.头面部 B.颈项部 C.胸腹部 D.四肢末端 E.胸部 答案:16.A 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 经)交接部位 A.胸腹部 B.胸中 C.腹部 D.四肢部 E.头面部 答案:17.B 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 是 A.手少阴—手太阳 B.足厥阴—足少阳 C.手阳明—手太阴 D.手少阳—手少阴 E.足太阳—足少阴 答案:18.D 19.不属于奇经八脉循行的 特点是 A.除带脉横向循行外 B.其余均为纵向循行 C.纵横交错地循行 D.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E.经与经之间有相互交接规 律 答案:19.E 20.十二经别是指 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 的别行部分 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 的别行部分 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 的别行部分 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 的别行部分 E.十二正经离、入、合、出 的别行部分 答案:20.A 21.不是十二经筋的循行走 向 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B.行于体表 C.不入内脏 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E.入走体腔 答案:21.E 22.不是经络的作用 A.运行气血 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 D.保卫机体 E.活血祛瘀 答案:22.E 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 的交接部位在 A.心中 B.肺中 C.肝中 D.胃中 E.胸中 word 可编辑..

病理学考试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0.1.01病理学(pathology) 0.1.02病理解剖学(pathologic anatomy or anatomical pathology) 0.1.03病因学(etiology) 0.1.04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0.1.05病理变化(pathologic changes) 0.1.06尸体解剖(autopsy) 0.1.07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0.1.08细胞学(cytology) 0.1.09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 0.1.10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 0.1.11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 0.1.12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0.1.13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 四、问答题 0.4.01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0.4.02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 0.4.03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0.1.01①一门医学基础学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③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0.1.02①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③研究病变器官的代谢和功能改变及临床表现;④研究病因学和发病学。 0.1.03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条件的一门科学。 0.1.04①即发病学;②在原始病因和发生条件的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过程。 0.1.05①在病原因子和机体反应功能的相互作用下;②疾病过程中脏器和组织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0.1.06①一种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②对死者遗体进行病理剖验;③目的:确定诊断、查明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及时发现传染病和新的疾病;为科研和教学积累资料和标本。 0.1.07①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②组织获取方法: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③目的:研究疾病、诊断疾病。 0.1.08①病理检查方法;②黏膜或组织表面脱落或刮取的或深部穿刺所得的细胞;③诊断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 0.1.09①常用的研究技术;②体外条件下;③疾病(病变)的发生发展。 0.1.10①能与组织细胞某些化学成分特异结合的显色试剂;②病变组织细胞内的化学成分; ③认识形态和代谢改变;④疾病诊断。 0.1.11①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化学的结合;②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0.1.12①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②未知抗原或抗体;③肿瘤病理诊断 0.1.13①DNA或RNA中碱基序列;②内源性基因的异常和外源性基因的存在;③生物性病原因子、遗传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和个体基因的识别和诊断。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次页? 讲次:第4周/ 第4次 内容: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学时:3学时 章节: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 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等。 掌握内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其中30个右左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熟悉内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了解内容:全面了解肺经、大肠经、胃经腧穴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重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其中30个右左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难点:经脉的循行、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 拓展:各经经脉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激趣:腧穴主治作用的临床应用,古代医家腧穴运用范例。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腧穴及其临床应用。 35min 二、手阳明大肠经35min 三、足阳明胃经45min ?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

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 1.掌握肺经、大肠经、胃经的经脉循行。 2.肺经、大肠经、胃经重点腧穴的主治规律是什么? 3.如何理解“四总穴歌”? 4. 预习下次课内容:上篇针灸理论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四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六手太阳小肠经 :

《针灸学》毕业考试试题

针灸学毕业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奇经八脉: 2、特定穴 3、交会穴 4、腧穴 5、郄穴 二、选择题A型(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下面有4个备选答案,答题时只许从中 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后面括号内。 1、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是() A、梁门 B、梁丘 C、条口 D、阴市 2、既可治心动过速又可治心动过缓的腧穴是() A、神门 B、心俞 C、巨阙 D、内关 3、治疗小儿疳积的奇穴是() A、四缝 B、四白 C、四环 D、四关 4、根据骨度分寸法中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长度是() A、6寸 B、9寸 C、12寸 D、8寸 5、胆经的五输穴是() A、足窍阴、侠溪、足临泣、悬钟、阳陵泉 B、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C、足窍阴、侠溪、丘墟、外丘、阳陵泉 D、足窍阴、侠溪、丘墟、阳辅、阳陵泉 6、下列各穴中,心包经的“合”穴是() A、劳宫 B、间使 C、巨阙 D、中府 7、手厥阴心包经募穴() A、中脘 B、天枢 C、大陵 D、曲泽 8、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善的针灸专著是() A、《针灸大成》 B、《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C、《针灸甲乙经》 D、《十四经发挥》 9、手厥阴心包经起于() A、心中 B、心包 C、胸中D中指端 10、下列穴位中,既是胃之募穴,又是腑之会穴的是() A、中脘 B、章门 C、中极 D、气海 11、十二经穴是() A、各经起始穴 B、各经终止穴 C、位于四指上 D、阴经木阳经金

12、膀胱经的合穴是() A、委中 B、至阴 C、束骨 D、昆仑 13、回阳救逆首选() A、丰隆 B、膻中 C、中脘 D、关元 14、根据骨度分寸法前发际至后发际的长度是() A、12寸 B、13寸 C、14寸 D、15寸 15、八会穴中气会穴是() A、中脘 B、气舍 C、气海 D、膻中 16、有固定名称、位置和归经的是() A、特定穴 B、经穴 C、奇穴 D、阿是穴 17、最佳的拔罐方法是() A、闪火法B、投火法C、架火法D、贴棉法 18、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A、四肢部 B、胸腹部 C、头面部 D、下肢部 19、下列不宜针灸的穴位是() A、睛明 B、乳中 C、神阙 D、太渊 20、下列各穴中,既是原穴,有是八会穴的是() A、合谷 B、太渊 C、内关 D、列缺 三、选择题B型(每小题1分,共15分) 答题说明:每一组备选答案下有二至三个问题,每一问题选择一个与其关系最为 密的答案,可将答案的号码写在括号内,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择一次,也可以选 择多次或一次也不选。 A、晕针 B、滞针 C、断针 D、弯针 E、气胸 1、患者感觉疼痛,稍加捻转或提插则疼痛加剧,应考虑是() 2、患者感觉胸痛、胸闷、气短、心慌、呼吸不畅等症状时,应考虑是() 3、患者感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精神疲惫,出冷汗等症状,应考虑() A、354个 B、360个 C、369个 D、361个 E、349个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穴() 5、《针灸逢源》载穴() 6、《针灸大成》载穴() A、短针的进针 B、长针的进针 C、皮肤松弛部位进针 D、皮肤浅薄部位进针 E、特殊部位腧穴的进针 7、指切进针法适用于() 8、舒张进针法适用于() 9、提捏进针法适用于() A、阳明经 B、少阳经 C、太阳经 D、厥阴经 E、太阴经 10、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前额头痛属于何经?(‘) 11、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巅顶头痛属于何经?() 12、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两侧头痛属于何经?() A、天府 B、中府 C、尺泽 D、孔最 E、太渊 13、肺的募穴() 14、手太阴肺经的郄穴()

针灸 经络总论

《针灸学》教案次页? 讲次:第2周/ 第2次 内容: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 学时:3学时 章节:第一章经络总论 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等 掌握内容: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熟悉内容: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了解内容: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重点: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使学生掌握十二经脉的基本概念、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难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 拓展: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激趣:经络研究现状即进展。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历代医家临床运用针灸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激发学生针灸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对针灸临床运用的认识。 一、经络的概念:5min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5min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20min ?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

二、奇经八脉10min 三、十五络脉5min 四、十二经别5min 五、十二经筋5min 六、十二皮部5min 第二节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一、标本10min 二、根结10min 三、气街10min 四、四海10min 第三节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5min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0min 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 1.经络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什么是经络学说?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经络学说如何在临床上应用? 5. 预习下次课内容:上篇针灸理论第二章腧穴总论。 :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 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 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 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 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 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 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 答案: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 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 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

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 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 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 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 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 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 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 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答案: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9. 治疗中风闭证宜选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和十二井穴、太冲、劳宫。答案:丰隆;水沟 10. 六腑下合穴中大肠、小肠下合于经,三焦下合于 经。 答案:胃经、膀胱经 11. 腧穴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答案:经穴、奇穴、阿是穴 12. 依据本经子母补泻法,喘咳实证取________穴,虚证取_________穴。 答案:尺泽;太渊 13.退热要穴是_______、通乳要穴是_______、祛湿要穴是_______。

病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心血管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风湿小体:是一种特殊的肉芽肿性病变,对风湿病有病理诊断意义。它的中心为纤维蛋白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周围有风湿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 2、动脉瘤:病变较严重的动脉壁,由于中膜平滑肌萎缩而变薄,在血管内血压的作用下局部扩张膨出,形成动脉瘤 3、室壁瘤:梗死区坏死组织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血液压力作用下,局部向外膨出而形成。可发生于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更常见于愈合期。 ◆问答题 1、简述动脉周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和继发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分为3期 1. 脂纹期 (1) 肉眼:淡黄色条纹,位于主A分枝开口处,呈帽针头大小,稍隆起 (2) 镜下 ①泡沫细胞(foamy cells) 多为巨噬C源性, 少量肌源性②SMC及较多细胞外基质③少量TC、WBC 2. 纤维斑块期 (1) 肉眼:灰黄色,蜡滴样,隆起斑块 (2) 镜下:①表面:纤维帽(SMC+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 ②深层: 脂质+增生SMC、Mφ、泡沫C+基质 3. 粥样斑块期 (1) 肉眼: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

(2) 镜下①表面:纤维帽(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 ②深层:大量无定形坏死物(脂质、胆固醇结晶) 底部及边源:肉芽组织 外周:淋巴细胞+ 泡沫细胞 ③中膜:不同程度萎缩→变薄 4. 复合性改变及后果 (1)斑块内出血:大量→动脉急性完全闭塞(如冠状A→心肌梗塞) (2)斑块破裂:常见于腹主A下段、髂A、股A 后果:血栓形成、梗死(3)血栓形成:动脉腔阻塞→相应器官梗死 (4)钙化:动脉壁变硬、脆 (5)动脉瘤形成:破裂→大出血 (6)血管管腔狭窄缺血性病变 继发病变 1. 主动脉粥样硬化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3. 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脑软化脑出血(小动脉瘤) 4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2、何谓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常见部位、病变特点及其并发症有哪些? 概念:心肌梗死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区的持续性缺血而导致的心肌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针灸学考试题库word精品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 ”)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 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 世纪末17 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 《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 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 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 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 卄茁B / \ 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 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 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 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 著《十四经发挥》 E. 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四、多项选择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

病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体积缩小或伴有细胞数目的减少。 2.肥大(hypertrophy):细胞和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多(增生),即肥大与增生并存。包括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肥大与萎缩相对应。 3.增生(hyperplasia):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主要发生于上皮组织,亦可见于间叶组织。 5.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及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而引起的细胞或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可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6. 虎斑心(tigerd-effect heart):心肌脂肪变性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严重贫血所致的心肌脂肪变,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虎斑心。 7. 再生(regeneration):指由损伤部位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完成的修复。如能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性再生,否则为不完全再生。 8.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是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等有形成分组成。肉眼上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9. 瘢痕(scar):是指肉芽组织成熟转变而来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表现为纤维细胞稀少,小血管减少消失。肉眼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韧并缺乏弹性。 1、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左心衰竭严重肺淤血时,漏出到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将其分解为橙黄色的含铁血黄素。由于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常见于心力衰竭时,故称之为心力衰竭细胞。 2、槟榔肝(nutmeg liver):右心衰竭引起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坏死、崩解,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发生脂肪变性。肉眼见肝切面出现红黄相间的似槟榔样的条纹,故称之为槟榔肝。 3、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栓塞(embolism):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栓子)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的过程。 5、再通(recanalization):指血栓在机化过程中,因血栓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其表面,形成迷路状的结构,使血栓上下的血流可以部分复流。 6、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在分娩过程中,羊膜破裂或早破、胎盘早期剥离、胎儿阻塞产道时,由于子宫强烈收缩,宫内压增高,可将羊水压入子宫壁破裂的静脉窦内,经血循环进入肺动脉分支、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引起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称为羊水栓塞。 7、梗死(infarction):任何原因出现的血流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1.炎症(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称为炎症。2.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主 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多见于皮肤、肌肉、阑尾等部位。 3.脓肿(abscess)是指局限性化脓性炎,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由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讲课稿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针灸学讲稿

《针灸学》课程讲稿 绪言 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哪么什么是针灸学?研究内容又是什么? 1、概念 简言之,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针刺和艾灸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 详而言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应用针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腧穴,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经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一适应症门学科。 针刺等刺激是通过腧穴、经络来发挥作用的。 2、研究内容 针灸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 (2)经络——循行路线、生理、作用、病理、病候。 (3)刺灸——有针和灸二方面。其中针涉及到针具、针刺手法、补泻手法、及其他各种针法。灸则包括艾灸的制作、施灸的方法。 (4)治疗——疾病的诊断、立法、处方、具体操作。 3、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 4、针灸学形成与发展 起源:我国氏族公社时期,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整个新石器时代 针具最初是用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用来针刺腧穴治疗疾病。 灸的发明,是在人类知道运用火以后,与针一样,也是古人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的。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因为火的烘烤而缓解,出现了“熨而痛减”、“灼而快然”的情况,故认识到熏灼也可以治疗疾病。并逐渐认识到易于点燃,活力温和,芳香走窜的艾,作为灸材,发展成为艾灸。 拔罐,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兽角“角法” 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针具的制作也越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竹针、骨针,铜针等,针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针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逐渐上升到理论。 针灸学国际传播与交流 1、6世纪传到朝鲜、日本等,16世纪末、17世纪初入欧洲 1、WHO国际培训,援非,70年代 2、1987年11月北京成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针联” 5、学习要求 针灸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以身试针,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以后才会有真正的了解。鉴于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教程文件

《针灸学》试题及答 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五输穴 2、拇指同身寸 3、得气 4、骨度分寸法 5、热则疾之 二、填空(共20分,每空1分) 1、我国最早铸造针灸铜人的是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_。 2、经穴数目最多的经脉是__________,一侧含穴___________个。 3、在十二经穴中,既是原穴以是输穴的穴位有_________个。 4、在十二经脉中环绕或挟口唇的经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四总穴歌》说:“肚腹__________,腰背_________求,头项寻 ___________,面口_______收。” 6、在常用骨度分寸中,两者之间距离为12寸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急性胃痛,取郄穴可用___________,八会穴可用____________;八脉交会穴可用________。 8、艾炷灸是常用的针灸法,根据其施术方式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两类。

三、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1分) 1、下列各穴,属于胆经的是() A、期门 B、章门 C、京门 D、梁门 2、下列井穴中,治疗疝气应首选() A、涌泉 B、隐白 C、大敦 D、至阴 3、下列针灸配方中,称为”开四关”的是() A、内关外关 B、上关下关 C、合谷太冲 D、腰阳关膝阳关 4、下列穴位除()穴外都是郄穴 A、孔最 B、郄门 C、阴郄 D、偏历 5、在十五络脉名称中不包括哪个名称。() A、大包 B、会阴 C、长强 D、鸠尾 6、募穴的刺激点共有() A、 12个 B、15个 C、18个 D、21个 7、下列特定穴中,治疗急性病症应首先选用() A、原穴 B、俞穴 C、郄穴 D、八脉交会穴 8、除()之外,两穴之间的距离均为3寸。 A、跗阳昆仑 B、犊鼻足三里 C、蠡沟中都 D、伏兔阴市 9、下列经脉中,除()外循行均经过脊。 A、足少阴经 B、冲脉 C、督脉 D、足少阳经 10、根据五输穴的主治特性,治疗”体重节痛”应采用() A、合穴 B、井穴 C、输穴 D、经穴 11、拔罐法,早期称为() A、排脓疗法 B、排气疗法 C、吮血疗法 D、角法 12、斜刺角度为() A、10。左右 B、15。左右 C、30。左右 D、45。左右 13、呼吸补泻法是() A、呼气时捻转,吸气时提捶 B、呼气时提捶,吸气时捻转 C、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D、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 14、下列各穴中,治疗痔疾最有效的是() A、侠白 B、隐白 C、二白 D、四白 15、治疗小儿遗尿除主方外,肾气不足者应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