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背景下的规模化养猪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以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例

生态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原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负责人: 徐英

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2) 第三章项目概况 (3) 第四章项目建设技术方案 (4) 第五章项目建设投资概算 (5) 第六章效益分析 (6) 第七章结语 (7)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名称 三原生态农业开发 二、选址 马额镇邵村 三、项目提出的理由 邵村沟地面积余亩, 占全村总土地面积的48%。长期以来, 沟壑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 几乎颗粒无收。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的变化及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 土地基本处于荒芜状态, 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大, 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造成邵村沟地多年贫瘠的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气候干旱、少雨, 人们对沟地的忽视, 加之道路不畅通, 从而使沟地利用率处于极端低下的状态。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技、经济、交通等的发展为我们合理、有效的改进和利用每一寸有限的资源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能够在荒沟里成功引水, 经过现代化农业设施, 植树造林, 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多样性,不但能够改变沟壑当前荒芜的状态, 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绿化和美化自然环境的作用, 为人们多创造一份绿色、多增添一份笑容, 从而发挥出荒沟变绿地所带来的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1、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转变观念, 调整农业产业模式, 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规模化养殖, 保持水土、改良土壤, 解决沟壑荒废、水土流失等问题, 我本人计划在三原邵村自行开发荒沟土地80 亩, 积极开发林业、果业、养殖业等生态农业项目。 2、三原多沟壑, 长期处于荒废状态, 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果品和肉食品的消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对于土地的综合开发治理, 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沟壑治理的推广有着深远的意义。 3、推广绿色生态立体农业模式, 改变邵村沟壑荒废的状况, 重塑自然环境, 改进土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无公害、新鲜、营养、优质、安全、无药残的农产品。 4、经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加大三原沟壑治理的步伐, 大大提高沟壑的整治力度和效果, 同时提高本地区农民收入和自然环境质量。 五、项目资金筹措 项目投资50 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0 万元, 流动资金20 万元。以自筹资金为主, 同时争取农业部门支持。 第二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国内消费现状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 但发展势头迅速。就当前的消费状况来看, 由于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认知度较低, 有机概念宣传推广还没有深入人心; 国内有机农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还没有真正形成, 缺少有效的销售网络和平台;消费群体还没有真正形成; 再加上政策、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阻碍了消费群体的培养。近年来, 随着经济水平的

浅析武汉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班级:1118552 学生学号:111855218 课程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 题目: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雄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 指导教师:洪光荣 2013年12月31日

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以为中心形成的城市圈最有条件成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因此,的崛起具有促进城市圈建设,利用龙头带动发展,力争和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所作为等层次的战略意图。在这一契机下,尤其是十七大之后,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的实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全市经济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了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后,探讨了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成就对策 1 引言 从国家实行中部崛起战略至今,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其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许多经济指标都见证了这一成就。当然由于地理位置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2 城市发展现状及规划情况 2、1 城市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0年,市域需住人口994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440万人;2020年达1180万人左右,主城区为502万人;未来城市将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多轴多心”

空间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部和背部的六大新城 组团。 2、2 “1+8”城市圈 城市圈是由“1+8”9个城市构成的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以为圈心,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城市圈的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业生态采摘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森林迷宫+农业观光采摘园可行性 报告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 第二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 第四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第五章:项目管理和劳动定员 第六章:市场营销案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利润分析 第八章:结论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森林迷宫+生态农业采摘园 二.项目承办单位:君建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三.项目法人代表:黄勇 四.项目技术负责人:黄勇 五.项目主管单位:琵琶洲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 六.项目地址:慈利县琵琶洲 七.项目总投资: 4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5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 八.项目建设目标: 在琵琶洲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框架下承租其计 划的区域100亩,可发展面积150亩。第一期以100亩为基础建设成以生态农林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的花果,蔬菜,天然氧吧生态一日游。集趣味性,生态性,游玩性,科普性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九.项目主要建设容与规模: 1各种树木组合而成的绿色森林迷宫10亩: 迷宫简介: PPT图片

2生态果园示基地80亩: 樱桃:20亩油桃:10亩葡萄:10亩小西瓜10亩猕猴桃:10亩梅:10亩桑葚:10亩枇杷:10亩 3 园区农产品超市,休息,办公,茶室,员工宿舍,仓库等。修建仿古木建筑300平+架空层(相当于600平)4示基地环境基础设施 园道路建设; 其中:简易游道 3000米 给排水工程; 供电设备; 排灌系统(喷灌、滴灌) 5.园林建筑 作为市近郊的生态农业示园,同时也是回归大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农业科普教育、观光休闲之处。因此考虑建设一定量的园林小品和附属设施,以增加生态农业园的园林化和生活便利,提高生态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 十.项目实施期限 拟从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2年达到本报告提出的规模目标。

论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

论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 摘要:工业革命后,线性经济的发展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并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应运而生,使地球上有限的矿产资源得以循环使用,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线性经济清洁生产资源再生 资源是制约人类文明文明的决定性因素。 16世纪,由蒸汽机引发的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为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一场浩浩荡荡的对资源的“掠夺战”开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落后的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以及人们在极小的付出后获得的极大的回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的经营模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商人的亲睐。随着制造业的高度发展,线性经济“重开采,轻再生”的模式不仅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生产规模大,不断被“发现”的矿产资源也被严重透支,还给后代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生态债”,能源短缺开始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据统计,中国GDP,至少有18%依靠生态和资源的透支。 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改变现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生产过程的末端,对产生的污染物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环境的破坏趋势,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与线性经济相伴随的末端治理凸显其局限性。首先,传统的末端治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生产所带来的污染。其次,末端治理成本较高,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末端治理使企业满足于在环保法规内生产,而阻碍了环保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第四,末端

治理阻碍社会技术的革新。 在不可逆转的资源枯竭的现状下,“再生”成为唯一的解决办法。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式经济》一文中首先提出人类未来的经济法则应该像宇宙飞船中的“封闭经济系统”那样通过循环进行物质的再生产。 近半个世纪,资源开发的经济成本与环境代价加大,部分国家甚至已经开采使用深海能源,能源价格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与此同时,近三百年来产生的“工业废物”却在不断增加,精明的商人发现了这座巨大的“金矿”并开始“转型”利用废物提炼有用的原材料,加速了回收利用的技术。社会生产逐渐开始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资源再生时代”结束了“资源掠夺时代”,“循环型社会”在逐渐成型、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循环经济的生产发展模式,对企业本身、对环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促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改革的重中之重! 从企业的角度看,循环经济不仅节省了原材料,也降低了企业的排污量,真正做到“降耗”、“减排”;另一方面,废弃物的循环使用让企业原材料物质流减少,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从区域的角度看,建设如丹麦卡伦堡工业园之类的生态工业园,使得不同的企业之间互相消解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实现范围内企业间的共生,减少废料的产生与处理费用,促进物料的循环使用,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环

湖北谷城循环经济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总论湖北谷城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建设背景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我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首次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在谈到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时,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党中央的关切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模式,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谷城县已具备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规模条件、技术条件、制度条件和人才条件。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建设湖北谷城循环经济工业园对实现谷城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谷城县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 废旧物资的资源化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面对当前全球矿产资源开发强度越来越大、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严峻形势,大力倡导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金属及塑料等循环利用产业,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可持续发

展的必然选择。 谷城县再生铅及铅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谷城县再生铅及铅深加工产业主要以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规模,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洋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再生铅企业之一,是以回收废铅酸蓄电池、进口第七类废物,生产铅及铅合金、铅制品为主,并综合回收铅、锑、铜、铝、塑料的综合性再生冶炼企业,再生铅产能已达10万吨。公司现拥有破碎分选系统、短窑冶炼系统等先进成套设备,并设计出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工艺流程,综合回收率达96%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金洋公司2006年被湖北省列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007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精神指导下,金洋公司积极开展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注重环保治理,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结合循环经济模式与金洋特征,公司建立了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对废电池采取了预处理、脱硫技术;加大污染治理投资,降低了“三废”排放量;改革现有工艺、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金洋公司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1、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高。金属铅回收率较传统工艺提高5—7%,达到%以上;合金中锑、锡等元素得到充分利用,锑回收率较传统工艺提高

生态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名称 三原生态农业开发 二、选址 XX镇XX 三、项目提出的理由 XX沟地面积2000余亩,占全村总土地面积的48%。长期以来,沟壑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几乎颗粒无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的变化及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土地基本处于荒芜状态,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大,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造成XX沟地多年贫瘠的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气候干旱、少雨,人们对沟地的忽视,加之道路不畅通,从而使沟地利用率处于极端低下的状态。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技、经济、交通等的发展,为我们合理、有效的改善和利用每一寸有限的资源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能够在荒沟里成功引水,通过现代化农业设施,植树造林,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多样性,不但能够改变沟壑目前荒芜的状态,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绿化和美化自然环境的作用,为人们多创造一份绿色、多增添一份笑容,从而发挥出荒沟变绿地所带来的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1、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观念,调整农业产业模式,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规模化养殖,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解决沟壑荒废、水土流失等问题,我本人计划在三原XX自行开发荒沟土地80亩,积极开发林业、果业、养殖业等生态农业项目。 2、三原多沟壑,长期处于荒废状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果品和肉食品的消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对于土地的综合开发治理,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沟壑治理的推广有着深远的意义。 3、推广绿色生态立体农业模式,改变XX沟壑荒废的状况,重塑自然环境,改善土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无公害、新鲜、营养、优质、安全、无药残的农产品。 4、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加大三原沟壑治理的步伐,大大提高沟壑的整治力度和效果,同时提高本地区农民收入和自然环境质量。 五、项目资金筹措 项目投资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0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以自筹资金为主,同时争取农业部门支持。 第二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国内消费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速。就目前的消费状况来看,由于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认知度较低,有机概念宣传推广还没有深入人心;国内有机农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还没有真正形成,缺少有效的销售网络和平台;消费群体还没有真正形成;再加上政策、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阻碍了消费群体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品质需求进一步增强,更加追求健康、绿色、环保、低碳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消费模式。 二、市场分析与预测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有机农业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它对多种农业生态区域、气候类型和社会制度的适应性表明了它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有机农业的发展,将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全球性的农业运动,由区域性布局转向全球性布局,由关心环保到关注环保和食品安全,由绿色食品扩大到绿色产品,实现有机食品认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1979年国务院成立深圳市,1981年升格为副省级,1988年批准为计划单列。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1988年多数经济指标不足武汉的一半,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18位左右。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在19城市中排4位,武汉排9位。 一、武汉与深圳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多数指标落后深圳。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大于深圳的1952.84平方公里,但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小于深圳的788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深圳的891.23万人多18.77万人。武汉的户籍人口835.55万人,深圳241.45万人,是深圳的3.5倍。武汉的流动人口74.45万人,深圳652.78万人,只有深圳的九分之一。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深圳8201.23亿元,不足深圳的五分之三。198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53.44亿元,深圳仅2.70亿元。1990年,武汉176.83亿元,深圳171.67亿元,多深圳5.16亿元。2000年,武汉1206.84亿元,深圳2187.45亿元,少深圳980.61亿元。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深圳15484.08亿元,不足深圳的三分之一。1980年,武汉101亿元,深圳仅1.06亿元。1992年,深圳超过武汉,武汉396.74亿元,深圳434.70亿元,多武汉37.96亿元。 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98亿元,深圳4363.12亿元,为深圳的二分之一多。第三产业比重50.4%,深圳为53.2%,低深圳2.8个百分点。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深圳1709.15亿元,多深圳1291.95亿元,这是近几年武汉加大投资力度的结果。1984年以后,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高于武汉。到2006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才超过深圳,当年武汉1325.29亿元,深圳1272.26亿元,多深圳53.03亿元。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深圳2598.68亿元,少深圳434.59亿元。2005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超武汉,当年武汉1128.64亿元,深圳1437.67亿元,多武汉309.03亿元。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豫农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工程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二O 一六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第二章工程背景 (6) 第三章工程区基本情况 (14) 第四章市场分析 (15) 第五章工程建设整体技术方案 (16) 第六章工程选址 (18) 第七章工程技术技术方案 (20) 第八章组织与经管 (23) 第九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25) 第十章财务估算 (27) 第十一章综合评价 (29) 第十二章结论 (30)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工程概要 (一)工程名称:豫农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工程。 (二)工程建设性质:扩建。 (三)工程建设单位:豫农人生态农业 (四)工程建设地点:尉氏县朱曲镇铁匠庄村 (五)工程负责人:许东昌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1、种植区150亩,主要繁育和种植有特色的花卉、苗木、果品及农作物育种等,出售花卉、苗木、果品和观赏相结合;建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26600平方M。 2、水面养殖区20亩,主要养殖各种鱼类,根据地形设置5个垂钓区;在水面旁设水上大棚养鹅区。 3、绿化基地养殖区150亩,主要建设3000平方M鸡舍,进行立体养鸡,利用开阔的绿化基地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本地柴鸡。养殖区旁建设5个化粪池,共400立方M。

4、观光农业服务区100亩,主要为观光游客提供各种服务设施。 (七)工程的特点 1、规模性。本工程规划占地面积420亩,集特色种植、畜禽圈养、散养、渔业、水面立体养鸭、垂钓、农业观光与一体,具有投资大、规模强、产出高的特点。 2、循环性。一是资源利用的循环性,现有的水面,从事渔业生产,另外还根据地形科学地设置几个垂钓区,同时在水面上方搭建养鸭棚,进行立体养殖;在绿化基地上,建设鸡舍,同时还设立散养区,使规模养殖自然化,另外,种植基地又将作为旅游观赏区;工程在设计时注重观赏性,将建立观光旅游带和相关服务设施,循环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二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性,养鸡产生的粪便等作为种植业的肥料;部分粪便投入化粪池;养鸭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放在鱼塘内,增加水塘的肥力,有利于鱼的生长;养殖的畜禽将作为接待观光旅游人员的佳肴。 3、生态性。工程力求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在建设中,扬长避短,保护现有的良好资源,维护有安全隐患的部位;在经营中,力求循环利用,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及促进动植物生长的化学产品,生产过程全部为有机化;养殖畜禽产生的粪便用于种植业的肥料;在旅游观光中,把保护环境放

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置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置投资建设 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项目概论 (1) 一、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7)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10) 第二章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产品说明 (16) 第三章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

废物处臵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6)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6)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 二、厂址选择方案 (17)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8)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8)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 一、建设内容 (20) (一)土建工程 (21) (二)设备购臵 (21) 二、建设规模 (22)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2)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2)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2) (二)原辅材料来源 (22)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3) 二、基本生产条件 (24)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5) 二、工艺技术方案 (26)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6) (二)技术保障措施 (26)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7) 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7)

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1.2 项目建设地点 ----- 1.3 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4 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具有7000亩规模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1.5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①新建高新技术展示区及标准化育苗中心,占地20亩;②新建综合管理服务区,占地300亩;③新建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占地5000亩; ④生态养殖示范区,占地50亩;⑤新建特色百果示范区,占地1000亩;⑥新建农业休闲观光区,占地630亩。 项目建设规模为:具有7000亩规模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1.6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6000万元,其中高新技术展示区及标准化育苗中心建设投资1500万元;综合管理服务区建设投资

5000万元;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投资5000万元;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投资1000万元;特色百果示范区建设估算投资约500万元;农业休闲观光区建设投资约3000万元。 资金来源: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1.7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满负荷年生产果蔬种苗600万株,设施果蔬20000吨,储藏果蔬3000吨,加工果蔬3000吨,交易果蔬2000吨,出栏生猪10000头,沼气12.6万方;有机肥2300吨,鲜果2000吨,接待游客120万人次。生产经营期年均销售及服务性收入18423.32万元,年均税后利润7430.0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43.53%,投资利润率37.94%,投资利税率2.43%,税后投资回收期6.20年。预计该项目的完成将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00元左右。每年可直接向社会提供工作岗位300多个,间接工作岗位1000多个。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现代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建设旨在创造“局部优化的微环境”,培育现代农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点,是区域农业

二、武汉经济变迁

一、武汉济制度变迁的历程 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时期。 1、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近代工业革命和技术革新。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本国工业水平,增强了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力,加强了各地间商品流通,建立了统一完善的国内市场。1889年底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开始大规模地推进早期现代化建设,在工业、交通、农业、金融、军事、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均取得杰出成就,其在商业领域的业绩亦颇为突出。交通的现代化为商品运销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工具,工业、农业的发展为商品赛会提供了丰富的展品,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营销对象与市场,这些是推动湖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张之洞主持湖北政务不久,就指示江汉关道仿照西欧各国做法,设立劝工劝商公所,陈列湖北土特产品和工业制品供各客商参观选购,对产品质量和工艺进行评价,以推动商品流通和工业生产,研究改进工商管理办法。 1898年,张之洞饬令江汉关道开办汉口商务公所,1902年9月,张之洞札委高松如等一同承办劝业场工程,为武汉劝业奖进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由于张之洞实行的开放政策,武汉这个落后闭塞的内陆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地理面貌、城市景观、大众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维护了汉口商埠的传统魅力,而且促进了武汉地区的贸易繁荣与近代化历程。而商业的发达,工业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又强烈地冲击着武汉地区的社会和民心,使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由封闭走向开放,武汉也一跃成为具有强大辐射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2、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建国初期,随着国家对外贸易战略格局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变革,直接导致武汉由传统开放型城市变为内陆封闭型城市。而多元化交通格局的形成,也削弱了了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武汉从商业重镇向工业基地转型。建国以后,武汉的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在全国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1978年以来的市场经济改革阶段。与沿海地区及其他发达城市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尽管有些许亮点闪现,但整体水平不高。在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内地城市再次面临良好机遇,武汉经济也慢慢开始复苏。 部分二

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战略选择

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战略选择 发表时间:2009-12-09T14:13:50.890Z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第9期供稿作者:乔地[导读]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基于两型社会下的思考 乔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 作者简介:乔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试点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为建立一个资源保护、环境友好的社会提供一个示范。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正好吻合了“两型”社会的宗旨,应当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选择。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不利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 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战略创新,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把人类经济子系统看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基于大规模的生态赤字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过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因此,就及需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的一种明智选择和超前战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地区也还只是限制在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阶段。而且发展水平也很有限。只所以说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它的一种明智选择,首先是因为武汉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大的政策支持环境,国家把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其次武汉城市圈智力资源丰富,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武汉是全国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慧库和智囊团作用。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基于“今天的生态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种理念而发展的。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种超前战略,它使低代价的赶超战略成为可能,符合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应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机遇选择。 2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建立环境导向,消费引导,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听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调整,从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得其生产和消费循着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②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大学智力支持,加快有关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技术的进步能节约能耗的物耗,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和环境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将难以发展。武汉拥有大量的大学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发挥其巨大的大学智力支持。 3结语 循环经济是伴随着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从任意排放到末端治理再到循环利用的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在其利用的过程中物质形态发生了转变和转移。循环经济就是使资源物资的利用尽可能多地转变为产品,尽可能久地利用再利用,从而达到尽可能小的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识,特别是产业代谢的研究,把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最终就是要建立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重大利好理念和与两型社会宗旨的完美吻合,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编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邱晨,陈利根.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与产业,2008,(6).

生态农业体验园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体验园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生态农业体验园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项日建设单位: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注册资本:万元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地址: 成立日期:年月日 1.1.3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 a)建设地点: 某市芳水乡白玉村 b)建设规模: 都市农业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生态园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果树、蔬菜的种植,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总面积约为200亩。 c)建设期限: 建设期为2年 d)建设内容:

1.第一期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 (1)按功能规划为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活动区等,并进行具体分区; (2)兴建小型现代化的养殖中心: (3)修建工作人员办公区、宿舍及小规模接待区; (4)修建沼气池,满足生态园照明、动力等需要; (5)建设滴灌系统,发展果树种植和间种农作物; (6)修建小型会议中心; (7)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运用到养殖业中,通过采用RFID技术建立饲养档案、预防接种档案等,达到高效、自动化管理牲畜的目的,同时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2.第二期工程计划: (1)兴建及餐饮、棋牌、垂钓、休闲、游乐、园林绿化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园区。休闲园区规划结构为:休闲别墅区:、水果采摘区、观光植物区、观景品茗区。 (2)运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积极发展观光采摘业。 3.建立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进行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建立以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为主的高效生态科技示范园区,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消费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生产质优价高的无公害畜禽肉类和蔬菜粮食等是今后农业生产领域的主要任务。为了确保生态园区建设前期的资金周转及维持经营,在真正走向市场化道路之前,生态园的前期产出全部由集团内部消化。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徐林实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重工业的加速期,高耗能的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及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之间的矛盾,缓解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黑色GDP:绿色GDP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5)05—0046—03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重工业的加速期,高耗能的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基本上处于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的粗放型模式,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而环境战略尚没有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没有做到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效地协调起来,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环境与发展的对立统一观已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研究的课题,它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按照传统认识,经济学家对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非稀缺的“环境物品”视为没有经济价值的公共物品,是独立于经济物品之外的、在成本核算中没有量化的可以自由取用的物品。

2005年,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发表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指出:在环境领域,全球过去5O年内人口急剧增长,人类对生态资源采取了过度的开发和使用,有60%以上的生态系统资源没有被可持续利用。自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基于经济的复兴,人类将土地变为耕地的面积几乎等于I8和l9两个世纪的总和。地球10%~30%的珍稀野生动物已濒临灭绝,15个生态系统中只有4个环境 有所改善,其中,淡水资源已难以承受人类的需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可见,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适宜的环境已不再是大自然的无偿赠予,环境已成为稀缺的经济物品。矿业开采对地壳的改变,诱发了多种地质灾害,破坏和影响了地下水和地表水;大气的污染带来了气候异常变迁;化学物质、生活废弃物对土壤和水的污染等等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已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对人类的生存延续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更新了环境在经济中的位置。新的价值观认为资源是有限的,把过去认识中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变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素、制约要素和生产力要素,从新的系统观的角度,把人、自然、科学技术等要素看成一个大系统,从新的经济观的角度要求经济活动要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进行,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共赢。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是,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倡

(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

生态省建设引导资金项目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 (四)项目建设地点: (五)项目负责人: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1、种植区450亩,主要繁育和种植有特色的花卉、苗木、果品等植物,出售花卉、苗木、果品和观赏相结合;建无公害蔬菜大棚10000平方米。 2、水面养殖区450亩,主要养殖各种鱼类,根据地形设臵5个垂钓区;在水库旁建设水上大棚养鸭区。 3、山场养殖区100亩,主要建设5000平方米猪舍,进行立体养猪,利用部分山场建设四周围栏,进行野猪家养;利用开阔的山场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土鸡和野鸡。养殖区旁建设50个沼气池,共400立方米。 4、观光农业服务区100亩,主要为观光游客提供各种服

务设施。 (七)项目的特点 1、规模性。本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277亩,集特色种植、畜禽圈养、散养、渔业、水面立体养鸭、垂钓、农业观光与一体,具有投资大、规模强、产出高的特点。 2、循环性。一是资源利用的循环性,现有的水面,主要从事渔业生产,另外还根据地形科学地设臵几个垂钓区,同时在水面上方搭建养鸭棚,进行立体养殖;山场上,建设猪舍和鸡舍,同时还设立散养区,使规模养殖自然化,别外,种植基地又将作为旅游观赏区;项目在设计时注重观赏性,将建立观光旅游带和相关服务设施,循环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二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性,养猪、鸡产生的粪便等作为种植业的肥料;部分粪便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供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养鸭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放在鱼塘内,增加水塘的肥力,有利于鱼的生长;养殖的畜禽将作为接待观光旅游人员的佳肴。 3、生态性。项目力求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在建设中,扬长避短,保护现有的良好资源,维护有安全隐患的部位;在经营中,力求循环利用,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及促进动植物生长的化学产品,生产过程全部为有机化;养殖畜禽产生的粪便用于种植业的肥料和生产沼气;沼气用于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在整个项目区内80%使用沼气作燃料和照

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导语:以下是YJBYS为您推荐的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欢迎阅读!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 (四)项目建设地点: (五)项目负责人: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1、种植区450亩,主要繁育和种植有特色的花卉、苗木、果品等植物,出售花卉、苗木、果品和观赏相结合;建无公害蔬菜大棚10000平方米。 2、水面养殖区450亩,主要养殖各种鱼类,根据地形设置5个垂钓区;在水库旁建设水上大棚养鸭区。 3、山场养殖区100亩,主要建设5000平方米猪舍,进行立体养猪,利用部分山场建设四周围栏,进行野猪家养;利用开阔的山场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土鸡和野鸡。养殖区旁建设50个沼气池,共400立方米。 4、观光农业服务区100亩,主要为观光游客提供各种服务设施。

(七)项目的特点 1、规模性。本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277亩,集特色种植、畜禽圈养、散养、渔业、水面立体养鸭、垂钓、农业观光与一体,具有投资大、规模强、产出高的特点。 2、循环性。一是资源利用的循环性,现有的水面,主要从事渔业生产,另外还根据地形科学地设置几个垂钓区,同时在水面上方搭建养鸭棚,进行立体养殖;山场上,建设猪舍和鸡舍,同时还设立散养区,使规模养殖自然化,别外,种植基地又将作为旅游观赏区;项目在设计时注重观赏性,将建立观光旅游带和相关服务设施,循环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二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性,养猪、鸡产生的粪便等作为种植业的肥料;部分粪便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供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养鸭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放在鱼塘内,增加水塘的肥力,有利于鱼的生长;养殖的畜禽将作为接待观光旅游人员的佳肴。 3、生态性。项目力求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在建设中,扬长避短,保护现有的良好资源,维护有安全隐患的部位;在经营中,力求循环利用,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及促进动植物生长的化学产品,生产过程全部为有机化;养殖畜禽产生的粪便用于种植业的肥料和生产沼气;沼气用于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在整个项目区内80%使用沼气作燃料和照明,节约了能源;在旅游观光中,把保护环境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