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契机

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契机
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契机

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契机

恩格斯在致康·施莱特的信(1890年10月27日)中曾经这样讲道:"不

论在法国或是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的最终的支配作用,在我看来是无疑的…….经济在这

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这一作用也是间接发生的,而对哲学发生最大直接影响的则是政治的, 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1]在这里,恩格斯阐明了经济因素的变化以及引起

的其它领域的变化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重建以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动力直接来自

于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公共行政学科的需求.概括起来,中国行政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四个主要的方面:

1.政府改革与创新.

中国传统上一直是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行政国家.中国社会的

许多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多多少少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对政府

体制进行改革,其它领域的改革如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均难以进行.要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其前提就是要取消和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合理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使政府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要建立和发展市

场经济,必须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而其前提条件之一便是要使企业摆脱政府的附属地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欲建立适应社会变化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逐步还权于民,实现政社分开,

政事分开等.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型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政治体制逐步走向民主和法治.面

对经济,社会和政治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政府体制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如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仍然很多,市场监管体制不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

与此同时,政府管理自身也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公共

服务赤字(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公民的需要),财政赤字(主要在地方政府,特别

是县以下政府财政赤字),制度赤字(政府管理的许多方面缺乏制度的保障),能

力赤字(政府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要),绩效赤字(官僚主义和效率

不彰),信任赤字(腐败,滥用权力导致的公民对政府信任的降低).诸如此类的

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全面履行其职能,而且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与创新

政府体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市场经济,解决经济社

会发展中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改革政府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现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

会发展的政府体制是时代对中国行政学发展的要求.政府改革与创新直接成为中国行政学发展的推动力,亦成为中国行政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2.公共行政的职业化.

公职人员是推动国家建设的基石和发展动力,其素质和能力乃一国施政的成

败所在.为适应建立现代化公共行政的需要,中国政府急需一支掌握公共行政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精神和伦理的公职人员队伍.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方面,建设一支精明强干的公职人员队伍便成为具有战略意义

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便提出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

化和专业化.1980 年中共中央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认为干

部教育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公职人员的

教育和培训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和正规化.特别是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以后,中国公职人员的发展逐步走向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公共行政的职业化,最根本的在于确保公职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能力胜任(competence).确保公职人员的能力,除了淘汰不胜任或不敬业的公务员这种

消极的做法外,更具建设性的做法便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务人员培训教育制度, 积极发掘公务人员的潜能,培养主动创新及负责任职的前瞻性途径.1993 年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明确提出国家行政机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按照职位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教育.1996年中共中央印发《1996 -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国家人事部也发布了《"九五"公务员培训

工作纲要》.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2001-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06 年中共中央印发《2006-2010 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都对公职人员培训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原则,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作了明确规定.从这些文件中可

以看出,除了政治理论的教育和培训以外,经济理论与管理,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依法行政成为公职人员学习的重点.公职人员的大规模,经常化,制度化的

教育培训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研究和学习公共行政,为公务

职务做好准备,同时结合技术与管理训练,提升公职人员的管理能力,都为公共

行政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3.公共领域的问题与危机.

公共行政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如何透过有效的集体行动解决公共问题的科

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

社会经济领域,亦出现了诸多问题,面临许多的危机和挑战,最突出的是经济的

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问题,能源与能源安全问题,社会

矛盾和社会稳定问题,粮食和粮食安全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反贫困与分配不公

问题等等.当代社会在公共事务领域所遭遇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且大多属于公共

政策上所谓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公共行政学科的价值完全系于其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

因为在社会和政治的系络(context)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公共行政的重

要面向,尽管不是公共行政学的全部内容.在当今社会,公民对政府解决诸多社

会问题寄予更大的期望,并要求其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便大大改变了公共行政的

本质和角色.公共行政不再仅仅是执行政策的工具,而是设计并执行经济,科技,

政治和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事实上,正是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对公共行政的

研究取向构成了影响.新的社会问题促使公共行政的理论者和实践者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创新和前瞻的态度和行为解决问题.

4.学科的分化与整合的影响.

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从20世

纪80年代起,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

等都得到了重建或发展,这些学科的发展,亦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因为,公共行政学是综合的,科际整合的,研究行政学必须有政治学,心

理学,法律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统计学,历史学等相关的知识,诸如此类的

专业化的知识,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提供了诸多专门领域的知识来源.

三,中国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基本成就

从20世纪80年代公共行政学科恢复和重建以来,公共行政学科在中国发展

的速度,规模都是令人感到欣喜的.总的看来,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展现了从不

成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已开始展现了专业化的特征.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学科认同的确立.

如前所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行政的知识"一直都是存在的,而

且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也被人们所认同,之所以称为学科(尽管大多数人是在宽泛和不严谨意义上使用它)或专业,那是近代以后科学分化和专业化的结果,它

标明的是知识社群的某种自我意识或者信仰,即把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致力于"科学"的事业.80年代初,中国老一辈的行政学家(夏书章,黄达强,刘怡昌等)

极力呼吁行政学学科的发展和建立.最初的年代,公共行政学科一直被视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和当时的劳动人事部在吉林召开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论证了开展行政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建议筹建中国

行政管理学会.从1986年开始,在高等教育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立行政学二级

学科,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内首家公共行政的专门研究机构,1988年中

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1997年我国首次在研究生教育中增设公共管理一级学科. 1998 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先后获取行政管

理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 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试办公共管理专业

硕士(MPA).

从这个简单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共行政

研究社群的自我意识觉醒并不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对公共行政的时代需要,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领域,其地位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认同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同.这种自我意识觉醒产生的一个结果便是学科发展趋于自主性,趋于专门化,公共行政逐渐从政治学科和其它学科中分离出来,拥有了

合法的身份.当然,这里讲的分离只是相对意义上而言的,仅指学科的地位而言. 2.专业学术团体的建立和发展.

专业化的学术团体的建立和发展,是任一学科发展和成熟的标志之一.1984

年在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是全国性的公共行政学术团体,其宗旨在于组织全国从事公共行政理论研究者和实务者,开展公共行政理论研究,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体系,推动行政学科的发展; 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的现实问题,促进行政改革,为政府改革起咨询参谋作用;普

及和宣传公共行政的知识与理论,提升理论者和实务者的水平;促进公共行政学科的国际交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以后,在促进科学研究,传播公共行政科

学知识,为政府提供咨询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公共行政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个职业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已有全国性会员近万人.

专业学术团体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在于地区性的和专业领域的学术组织

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多个地方性的行政管理学会.此外,专业领

域的学术组织亦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已建立了六个专业领域的研究组织:全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1987 年),县级行政管理研究会(1990

年),政策科学研究会(1992年),后勤管理研究会(1994年),公安管理研究会(1996年),绩效管理研究会(2006年).地区性和专业领域的学术组织的发展,

标志着公共行政的研究向着更广泛和更纵深的方向发展.

3.学院化和专业发展.

近二,三十年,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最突出的特点或者成就在于公共行政的"学院化",越来越多的大学兴办公共行政的教学和研究机构,这不仅仅表明

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专业领域的广泛认同,也标志着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繁荣.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仅有少数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

设立公共行政专业.到目前为止,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已开设与公共行政学科相关的专业的学院共有320余所,其中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有100余所.2000年,

有24 所高等院校获准试办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PA).截至目前,已有120 多家高等院校获准举办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公共行政的学院化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一是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对学科地位的认同和确认;二是公共

行政现代化对公共行政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及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的推动;三是高等院校扩展和发展新专业的冲动.学院化和专业的迅速发展固然产生了一些问题, 如快速扩张导致的质量问题,但是由于大学本身的独特地位,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明显的好处,一是公共行政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的扩大;二是公共行政理论和知识的广泛传播;三是培养了一大批公共行政管理的专门人才;四是促进了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4.公共行政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在早期恢复和重建时期,公共行政的研究领域相对比较狭窄,主要偏重于公

共行政一般理论的介绍和研究,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公共行政研究在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都有更大的拓展.从宏观研究方面,公共行政的研究逐步

拓展到研究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间关系等领域.在中观

层次上,更加关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问题以及具体公共事务领域的政策与管理问题(如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环境政策与管理,土地资源政策与管理, 教育政策与管理,能源政策与管理等等).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上,研究的核心更

加关注政府内部体系的科学管理问题(如公共组织的管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与预算的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的管理,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等等). 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使得中国的公共行政研究更趋于符合中国的行政现实,更趋于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更趋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研究行政问题.

5.公共取向和公共责任的展现.

公共性的提升既是公共行政研究的目的之一,亦是公共行政理论工作者和实

务者的责任所在.可能在一些人看来,公共取向可能有悖于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科学的努力和信念,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科学努力中最重要的地方,是事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在近三十年中国行政学发展的历程中,行政学者

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公共责任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民教育.在大学

中向大学生们传授了中国政府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和公共政策方面的知识,

使他们了解中国的行政现实,理解自己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二是

为公共机构和官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无论是大学的公共行政院系,还是专门的行政官员的教育培训机构(如国家和地方行政学院,党校),公共行政知识的传授

均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公共行政知识的传授使官员了解如何更加明智地做出选择,如何更有效率的工作,如何以更负责任的精神为公众服务;三是为政府提供

政策研究和管理咨询.几十年来,围绕着政府管理和改革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

实问题,如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公共财政改革,公共服务

体制与机制改革,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公共危机管理,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公共医疗体制改革,反腐败……等等,公共行政学者皆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

政策建议.

6.国际化:学习,借鉴与交流.

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乃是当代社会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亦是开放社会的

需要.社会科学国际化的本质是跨国之间的学术组织和研究者交流信息,相互学习,共享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行政学科的发展始终

都是伴随着国际化的步伐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这主要表现在:(1)以开放

的姿态,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外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经验.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和学者组织国内的学术力

量翻译了一大批国外公共行政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了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推动了国内公共行政教学和科研的发展.(2)举办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1984年开始,我国政府和学界承办

了多次大型国际公共行政研讨会(如1984年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研讨会,1991 年东部地区行政组织第14次大会,1995年世界反贪大会,1996年国际行政学会第三届国际大会等).与此同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公共

行政学会联合举办了多次国际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涉及当代公共行政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3)学者之间的交流.近20多年,国内行政学研究的组织每年均

向国外派遣交流学者,留学生,与此同时,国外许多著名的公共行政学者先后到

国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活动.(4)国际合作研究.国内许多大学,研

究机构,学者和国际机构(如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在

共同关心的许多议题领域如政府改革,环境管理,治理与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

开展共同研究.总的看来,公共行政研究的国际化活动出现良好的局面.可以讲, 公共行政研究的国际化是推动中国公共行政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走向繁荣的公共行政学:未来的挑战

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中,中国行政学的发展成就是值得令人欣喜的.事实上,

公共行政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合法性危机","身份

危机"和"研究品质危机",对这些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这些反思和批判均是十分中肯的.应当看到,中国公共行政学科所产生的问题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公共行政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亦是正常的现象.

现在看来,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种历史机遇

就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政府现代化运动对公共行政理论的需求.公共行政学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了时代的需求,就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公共行政学科未来的发展和繁荣,可能受到许多外部因素(如良好宽容的学

术环境,政府的支持,研究资源的获取以及有效使用等)的影响,但重要的是公

共行政学者本身以及其科学研究本身.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是重要的.

1.公共行政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态度.

20 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开始于问题,而不是开始于

观察,尽管观察可以引出问题来.科学家面前自觉的任务,总是通过建立解决这

种问题的理论,例如通过解释出乎意料的未曾解释过的观察,以求得这个问题的解决.在他看来,科学研究既然始于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我们尽可大胆的猜测,

形成暂时性的理论(Tentative Theory),然后再以批判的方法去清除错误,在

清除错误的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使我们所建构的理论更加

经得起批判的检验,而迈向真理.[2]对公共行政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而言,问

题意识无疑是重要的,如果没有问题意识,是不可能产生出有意义的观察活动的. 在过去几十年行政学的发展中,行政学者大多关注概念,范畴与范畴之间的

逻辑关系以及所谓的学科体系之间的完整,相对而言,不太重视甚至忽略了学科发展前提的活生生的行政现实.问题意识的本质就是科学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要具有的批判意识以及创造性思考的精神.诚如波普尔所言,科学方法就是"批判

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 is critical method),批判方法即在于清除错

误以便迈进真理.问题意识的第一个方面在于研究者的创造性品德和创造性思考,诚如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所言,它是一种

从打破常规,摆脱习惯,破除固定框架开始的,由此而导致了创造过程中的越轨

行为.

公共行政理论者和实务者问题意识的提升,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要熟

悉行政学界目前所积累的研究成果以及实践中的新发展,也就是讲,首先必须了解和理解各种知识理论;其次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能力.演绎和归纳逻辑的能力,只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性思维需要依靠非逻辑的思考能力;最后亦与

科学研究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在研究态度方面,最重要的莫过于改变功利主宰的倾向.行政学者吴琼恩教授主张行政学研究应抱持"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或"内在报酬"(intrinsic reward)的态度研究行政问题,实是

关键所在.[3]

2.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论问题.

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科学的地位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不是由其研究

什么来决定的,而是由其方法论来决定的.在这里,方法论不同于方法.社会学

家米尔斯(Mills)在其所著的《社会学的想象》(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一书中曾有这样的区分,他认为"方法乃是人们想要理解或解释某些东西所使用的各种程序,方法论则是研究各种方法,它对于研究人员从事研究工作时的所作所为提出各种理论.由于方法有很多,方法论在根本上也就比较有一般性的特征, 因此,方法论虽然可能,但并不常常为研究人员提供特定的程序".[4]在社会

科学研究中,一百多年来,一直存在多种方法论之争,如逻辑实证论(Logical Positivism),否证论(Falsificationism),典范论(Paradigm),研究纲领论

(Research Programs)以及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Methodological Anarchism),

争论的焦点在于有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是否应当效法自然科学的方法, 简言之,也就是实证论和自然论之争.

在公共行政学发展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方法论的争辩.早期的行政学研究一

直是以逻辑实证论为基础的,试图通过经验研究的方法,建立一门行政科学,如

行政学者西蒙所言:"应以经验研究和实验方法,决定如何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以这种方法论为基础构建的"行政理性模型"(Rational Model of

Administrative Theory)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产生公共行政学合法性危机的根源,

使用合法性危机一词,用以说明公共行政理论无力反映并指导实际行动的现象.

[5]在上个世纪70年代,学者柯哈特(Larry Kirhart)发现公共行政在理论

建设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方法论的反省,导致许多的困难,建议应采取新的方法论

作为研究之指引与框架,并将现象学研究观点引入行政学研究.1976 年,伯斯

坦恩(Richard Bernsten)则认为,一个较健康的社会科学应是包含了实证,诠释,

批判等三种方法,因为只有保持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辩证关系,对真实世界的描述和经验了解将较为清楚.1979 年,邓哈特夫妇首次将批判方法论引入公共行政

研究.[6]行政学者怀特于1986年发表"公共行政知识的成长"一文,提出科

学的后经验论哲学(Post-empiricist Philosophy),以之涵盖三种研究模式:实

证,诠释和批判,主张给诠释研究和批判研究合法性的地位.[7]1986 年斯塔

林(Stalling)认为成功的公共行政研究是可以结合实证传统的量的资料与现象

学传统的质的资料,尤其是现象学传统更能提供对因果结构的有用理解.[8]

我国的公共行政研究,在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发展和建构自己的行政理论,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在于对方法论的反思.我们要对现有的方法论予以

充分的了解和尊重,并了解其有限性,不可迷恋所谓的科学方法而排斥其它的方法论.事实上,了解"行政现实"的方法是多样的,科学和理性只是一种途径,

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途径也是理解公共行政领域行为的重要方法,同时亦不

可以西方的科学理论或行政理论典范为归依.

3.社会需求的回应与满足问题.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学界在任何时候都有独立的权力和自由去选择研究

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去研究问题.任何人都不能宣称垄断真理,也不能以任何的名义告诉科学工作者应该采信何种学说或理论假设.但是,从根本上讲,正是社会的实际存在决定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一门学科,在多大程度上回

应和满足了时代提出的需求,便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发展和繁荣.公共行政学, 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门解决公共问题的应用学科.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政府改革与创新为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急待回答的问题,如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如何处理政府与公民

的关系,实现民主行政;如何优化公共治理体系;如何提升政府能力;如何创新

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实现依法行政,实现法治政府;如何确保责任的实现;如何

确保执行力和公信力……等.政府和社会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寄予很高的期望, 期望公共行政领域的学者能够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公共行政学者有责任去分析和研究走向现代化政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了解中国公共行政的历史和现实, 能够正确的阐述与解释它,能够提供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

满足社会的需求,固然涉及到公共行政知识的应用问题.学者卡普兰等人曾

经从科学研究者与政策制定者处于不同的世界,具有不同的生活形式和不同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来解释知识应用存在的障碍.[9]如学者和政府对时间有不同的观念,政府习惯于处理立即性的问题,而研究时间太长;政府和学者使用不同

的沟通语言与专门术语;政府重视问题的解决,而学者重视理论模式的建立;政

府对于许多政策问题无法操控,而学者往往将复杂的实际问题予以简化或将研究范围予以控制.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并非不能得到解决.对于行政学者而言,

重要的是建立和创造有价值的理论,无论这种理论是描述的—解释的理论,规范性的理论,假定性的理论还是工具性的理论.理论不仅要具有价值的可靠性,更

要能够跨越理论与实务的鸿沟,具有协助改善行政实务的能力.

4.关于科际整合与跨学科研究问题.

当代公共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任何一个单一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实不足以解决

公共问题,多元科学的研究途径符合复杂世界的本质.事实上,公共行政学研究

的许多内容包含着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

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发展起来的概念,假设和理论,也深受自然科学(物理学

等)理论和假设的影响.如果我们认为公共行政是复杂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我们必须从它与其它社会系统相互依赖中去分析它的存在与发展;从社会学角度去探讨与其它社会构成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从政治学,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它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我们承认科层组织的核心是人,那么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研究必将为公共行政行为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料.公共行政整合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目的是弥补单一学科途径所可能产生的知识和理论的盲点.有些学者担心科际整合会丧失公共行政科学的合法性,影响公共行政自身的理论建构,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当然,所谓多元学科的整合研究,并不意味着公共行政学科研究者和实践

者要全知全能,而是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公共行政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开放的知识体系,公共行政学者应该抛弃学科之间的门户之见和学科保护主义(discipline protectionism).

5.关于比较公共行政的研究.

著名的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罗伯特·达尔曾言:"公共行政的研究一天缺乏

比较性,欲使它成为科学的企图就一天无法实现.或许有一种美国的公共行政学, 一种英国的公共行政学,一种法国的公共行政学,但不可能建立一种能够涵盖普遍原则,可放诸四海皆准的公共行政学"."除非我们先深入研究凡能影响公共

行政的种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并指出公共行政那些方面是超越特殊的社会背景, 否则实不能说已经获得了普遍真理".[10]达尔的观点虽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但也说明了比较研究的重要性.的确,没有比较的思维,一切科学的思想和

所有科学研究,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比较研究是加强我们了解或实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我看来,比较公共行政的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不同国家公共行政的比较,使我们摆脱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公共行政中的大堆假设和熟悉的布局,扩大我们对各种可能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解决现实世界的行政和政策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方法,避免使我们囿于己见,固于己见.此外,

比较研究可以打破不加反省的民族和文化偏见,避免文化局限的结论.当然,比

较研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会遇到诸多困境:如比较变项太多的问题;国内差异

和国内多元性(Intra-national Diversity),政治制度的多样性以及国际差异(International Difference),文化和价值的偏见问题;资料的信度问题.如果

我们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比较公共行政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实现比较研究的价值和作用.

6.关于公共行政学科的本土化问题.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E.Husserl)曾谓:"客观的科学的世界之知识乃是

以生活世界的自明性为根基的".[11]中国行政学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如其它

社会科学一样,充满了移植和加工的特点和性格.假如模仿和照抄也是一种国际化和学科早期发展的客观需要的话,这种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发展中

国特色的公共行政或公共行政学中国化的角度看,本土化则是中国公共行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战.

公共行政的本土化或者中国化,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公

共行政,使公共行政的研究具有中国特色;二是公共行政学要更加关注"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公共行政的知识与理论与中国社会发生密切的

关系,根植于中国并为中国所用.就第一个层面而言,它不仅涉及到消极意义上

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上,也不是简单从研究对象,研究议题,研究

方法上使之适用于中国,而是涉及到意义的诠释与文化价值问题,在此不再详论.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恩格斯致康·施莱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

[2]Bryan Magee.Popper.London:Fontana Press, 1982,pp40-43.

[3]吴琼恩.行政学.台北三民书局,2001. 200.

[4]吴琼恩.行政学的范围与方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87-88.

[5]Denhardt and Hammond.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ction.CA ; Wadsworth, 1993. pp 178-179.

[6]R.B.Denhardt and K.G. Denhard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ritique of Domin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1979,11(1):107-120.

[7]J.D. White.On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6,46(1):15-24.

[8]R.A.Stalling. Doctoral Program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Outsider's Perspectiv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6,46(2):235-240.

[9]N. Caplan. The Tow-communities Theory and Knowledge Utilization.American Behavioral Socentist, 1979(22):459-470.

[10]Robert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47(1).

[11]E. Husserl.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0.pp380-381.

资料来源:《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12171861.html,/ 09/28/2008

变革时代的中国公共行政学_发展与前景

82008年第9期总第279期 变革时代的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与前景 张成福 [摘要]中国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动力在于中国社会变革和公共行政的现代化对公共行政理论的需要。经过 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公共行政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日趋成熟和专业化。中国公共行政学未来的发 展取决于研究者问题意识的觉醒;研究方法论的改进;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强化科际整合和跨学科研 究;加强比较研究;致力于本土化的理论建构等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发展成就;未来前景 [中图分类号] D0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0863(2008)09-0008-06 一、导言 从历史到现在,凡是人类群体生活的地方,都面临着如何将自己有效地组织起来解决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公共行政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其历史同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尽管时代变迁,但有一个核心的主题从未发生改变,即建立和发展一套有效的治理体系,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解决公共的问题,从而实现集体的目标。所不同的是,不同时代的治理体系,具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政策。从历史上看,治理体系的能力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百姓的生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乃至王朝和国家的兴衰。因此,建立优良的治理结构,从而实现善政,自古到今,都是东西方许多先贤学人探索的永恒主题。如何治国理政的思想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或科学,与其它科学领域一样,从一开始就代表着这样一种努力,即透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去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在西方,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多元理论共存、多元典范共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局面。作为一门学科,公共行政的研究变得日趋成熟,日趋专业化。从上世纪80年代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重建以来,公共行政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十分令人可喜的成就,亦逐步走向成熟和专业化。与此同时,中国的公共行政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和诸多原因,也产生了许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20多年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行回顾及评价,并就如何推动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走向繁荣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契机 恩格斯在致康·施莱特的信(1890年10月27日)中曾经这样讲道:“不论在法国或是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的最终的支配作用,在我看来是无疑的……。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这一作用也是间接发生的,而对哲学发生最大直接影响的则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1]在另外一封信里,他还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同时,它们又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2]在这里,恩格斯阐明了经济因素的变化以及引起的其它领域的变化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重建以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动力直接来自于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公共行政学科的需求。概括起来,中国行政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四个主要的方面: 1.政府改革与创新 中国传统上一直是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行政国家。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多多少少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对政府体制进行改革,其它领域的改革如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均难以进行。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其前提就是要取消和

谈德国学前教育带给我们的思考

谈德国学前教育带给我们的思考 综观德国的幼儿教育,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最鲜明的特色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那就是崇尚自然。德国的幼儿教育非常朴实,处处体现着效法自然,尊重幼儿自然成长的内涵。对照我国的学前教育,两百多年前“发现儿童”的教育家卢梭发出的要在“自然中培养自然人”的呼声早已被那些花样翻新的早期教育模式所淹没了。 一、朴实温馨的环境 德国幼儿园一般都很小,从外看很难发现这是一所幼儿园,但推门进去,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呈现在你面前。德国的幼儿园是温馨、舒适的,没有我们想像中的现代化设施,更没有我们想像中价值不菲的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它的优雅和朴实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教室的屋顶上悬挂的是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帷幔,充满了梦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幼儿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在书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游着;墙面上是幼儿随意的涂鸦,还有在户外捡来的树枝、干花和枯叶挂在墙面上,记录着幼儿户外生活的快乐和惊喜。也许因为我们看的几所幼儿园都是极具传统的幼儿园吧,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旧的,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双手经营着一段可以留下来的历史。 在我国,一些收费较高的私立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十分豪华,昂贵的木地板,塑胶的活动场地,琳琅满目的玩具,很多幼儿园把这些外

在的环境设施视为争创示范先进园的硬指标,这些也是许多家长选择幼儿园的一个衡量标准。诚然,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必须的,可是我们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样豪华的设施对教育幼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幼儿长大成人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永远呆在宫殿式的房子里。过于现代化的设施也阻碍了幼儿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林间幼儿园 在上世纪90年代,德国出现了一种叫做“林间幼儿园”的托幼方式,这里没有房屋、围墙,教师在树林里对幼儿进行没有教室的幼儿教育。他们组织幼儿在草地上散步、观察动植物,在这些直接投入大自然怀抱的野外活动中拓展幼儿的独创性和运动能力。“英国庭园”是慕尼黑的一所自然公园,后来被开辟成了慕尼黑林间幼儿园,园内有成片的白桦林和灌木丛,草地上有清澈的溪流,在这里入托的15个l岁半以上的幼儿每天上午9时来这里集合。他们或分成几个小组做游戏,或个人自由活动,做手工、捡树枝、玩石子、堆泥沙。有喜欢爬树、赛跑的幼儿,也有乐于观察蚂蚁、蜗牛的昆虫迷。教师除了在规定的时间教唱歌以及随时解答幼儿游戏中的各种“为什么”之外,更多的精力则放在了安全保护工作上。午饭如同郊游时的野餐,大家席地而坐,摆上自带或教师帮助准备的食品,饭后下午2时左右,结束一天的活动。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2020 公共行政学简答题

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之简答A 简答题: ※1、公共行政的特点? 答: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1)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公共行政的高效性。 2、公共行政的作用? 答:(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3)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3、公共行政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1)公共行政学是大工业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2)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是工业社会高速发展要求加强行政管理的必然结果。(3)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也是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4)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政治学的发展有直接联系。 ※4、公共行政学的特点? 答:(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和边缘学科;(2)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3)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5)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5、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 答:(1)公共行政研究政府能够管什么。(2)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应该管什么。(3)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由谁来管。(4)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怎么管。(5)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为什么管,也就是管理的目的。 6、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答:(1)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取向。(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3)哲学研究方法。(4)跨学科的研究方法。(5)实证研究方法。(6)比较研究方法。 ※7、行政环境的特点? 答:(1)复杂性;(2)约束性;(3)特殊性;(4)不稳定性。 ※8、组织文化的特征? 答:(!)组织成员的同一性程度;(2)团队精神;(3)对人的关心程度;(4)组织的一体化的程度;(5)风险承受程度;(6)民主程度;(7)报酬标准;(8)重视结果;(9)控制程度。 ※9、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

公共行政学(考试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 3、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欧文)。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8、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9、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10、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2、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13、1926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它的作者是(怀特) 14、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张金鉴) 1、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里格

斯)。 4、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农业社会)。 5、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棱柱型)。 6、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工业社会)。 7、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8、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 2、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非赢利性)上。 3、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29)。 4、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上述三者,即ABC)。 2、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稳定性)演变而来的。 3、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4、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美国)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半总统制)。 6、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 7、英国地方政府形式是最典型的(自治体地方政府)体制。 8、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德国)国的地方政府。 9、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特殊型)的行政区。

我看德国的学前教育

我看德国的学前教育 【摘要】德国是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德国重视教育,并将其民族的严谨性体现在教育中。追溯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源与历史,探索其发展的原因,从中汲取有益经验,能够给我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一定的启示,对我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国;学前教育;比较 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德国的学前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期就出现了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在英国幼儿学校的影响下,德国也曾出现了幼儿学校运动,并开始了幼师培训工作。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福禄贝尔创办幼儿园以后,对西方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国重视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两者的紧密联系。政府历来主要把学前教育视为福利事业,交给教会、慈善团体和私人办理,不对学前教育作硬性规定。学前儿童教育注重通过游戏和其他自由活动的方式来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政府日益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制,作为初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19世纪前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的最初20年,为解决父女劳动力就业,幼儿无人看管的问题,各地建立了不少私立的、冠以各种名称的学前教育设施,其目的在于保护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且多为季节性设施。其中,最早且最富盛名的是侯爵夫人巴乌利美开设的保育所。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至战前阶段。这一阶段,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有一定的进步性,德国的幼儿园继续朝着多轨的方向发展。1924年,德国政府颁布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俄优先地位。该法案基本上定下来现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规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第三阶段是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战后,德国一分为二,两个国家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路线。在东德,幼儿教育被纳入统一的学校教育系统,成为公立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西德,幼儿教育又恢复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传统。同意后的德国保持了西德的学前教育传统。 二、德国学前教育的现状 1、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管理。在德国,学前教育机构名目繁多,形式各异,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传统幼儿园,即幼儿一般按年龄分组进行活动,1岁前的婴儿分为一组,1~3岁幼儿为一组,3~6岁幼儿为一组。传统幼儿园在形式上主要以混合组的形式,将不同年龄的儿童合在一起活动。二是幼儿俱乐部或游戏所、儿童店。三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幼儿园,如蒙台梭利幼儿园。德国幼儿园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幼儿园主要是由联邦各州的青少年福利局或其他相应的组织直接主办的。私立幼儿园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质的,是私立幼儿园的主体;另一类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德国所有的学

集成电路发展简史

集成电路发展简史 学生:吴世雄学号2010013080007 摘要:随着我们的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对数据的存储与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些都需要集成电路的参与。可以说集成电路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本文尝试用简短的语言介绍集成电路的诞生、发展及现状。本文也简要介绍了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以及将要面对的困难。 关键词:集成电路;历史;IC工业;微电子学;制造工艺;摩尔定律 A Brief History Of IC Abstract:As our society into the digital age, data storage and processi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nd these requir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Can be said that the IC has been to every corner of the depth of our lives。This paper attempts a brief language to introduce the birth,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C。This article also briefly describes the IC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 IC production will have to face。 Key Word:Integrated circuits; history; IC industry; micro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process; Moore's Law 前言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计算机的构造是怎样的呢?它的功能是哪些呢?计算机的两大功能——存储和处理数据——都离不开集成电路。我们不禁会想为什么集成电路会在计算机中占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呢?这一切都要从头讲起。 一、什么是集成电路? 所谓集成电路,是之采用半导体(主要是硅)工艺,吧一个电路所需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连同它们之间的连线在一块或几块很小的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一同制作出来,形成完整电路,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特定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 集成电路因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以及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一经出现便得到迅速发展。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都要用到集成电路芯片。小到手机、大到航天飞机,它们的核心部件都有集成电路。 从全世界看,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为第一大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 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 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 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亦称行政学)作为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边缘性学科,作为与中国改革开放现实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在中华大地上异军突起,锋芒毕露;并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行政管理学正在向新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因此,探讨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寻求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对策,展望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前景,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发展的。但是在改革现实的需求、领袖权威性的倡导、传统理论的影响、国际环境的促进以及学科本身的适用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中国行政管理学取得了飞速发展与长足的进步,为学术繁荣、人才培养及机构改革的推进作出了突出贡献。总的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其取得的成就主要有: 1.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初步确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框架体系,使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科际界限越来越清晰,并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 2.学术研究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形成了若干个部门行政管理学和专业化比较强的研究领域。中国行政管理学在注重研究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部门行政管理学,如工商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文化行政管理、科技行政管理等的研究力度,促进了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 3.行政管理学的学术团体与教学科研机构急剧增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体系。在学术团体方面,1988年建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1987年成立了全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1993年还成立了全国行政管理青年研究会;1995年以后全国各省市相继建立了行政管理学会。在研究机构方面,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市人民政府人事编制部门、各省市社会科学院及部分高等院校都创办了大量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在行政管理学教学方面,全国除国家行政学院外,还成立了30余个地方行政学院。在高等院校,有20多家建立了行政管理学系或专业,在教学层次上:有博士、硕士、大学本科和大专等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并且我国自90年代末期还开展了公共管理硕士 MPA、学位教育。 4.培养了大量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他们大多数目前已成为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中坚,同时向社会,特别是向青年学生和党政机关传播了行政学方面的知识,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政府管理有其客观规律,政府管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公共行政学》要点及主要内容

《公共行政学》各章要点提示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公共行政的含义、特点。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同时,本章界定了公共行政学的概念、特点与研究方法,也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状况。 要点提示 公共行政的含义 行政是指政府处理国家的公共事务。公共行政是指公共组织(政府)的行政,即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公共行政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公共性、法则性、民主性、公平性、高效性。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作用:第一、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 第二、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 第四、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 第五、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科学管理时期 二、行为科学时期 三、新公共行政学时期 四、新公共管理时期 五、中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与发展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 政府能够管什么;应该管什么;政府管理由谁来管;政府管理怎么管;政府管理为什么管。 第二章行政环境 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共行政管理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和。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 要点提示 行政环境的含义 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作用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行政环境的特点 (1)复杂性 (2)约束性 (3)特殊性 (4)不稳定性 一般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 一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的宏观环境,不仅指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与公共行政 (2)社会环境与公共行政 具体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 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它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的凝聚力、

集成电路论文

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状况 摘要 集成电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异常迅速,技术进步门新月异。虽然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无论从质还是从量来说都不算发达,但伴随着全球产业东移的大潮,中国的经济稳定增长,巨大的内需市场,以及充裕的各类人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尽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将会崛起成为新的世界集成电路制造中心。 首先,本文介绍了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概念,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在介绍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并给出了发展我国集成电路的策略。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战略产业,其已成为一些国家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相比于其它地区,中国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后来者,但新世纪集成电路产业的变迁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蚓起带来了机遇,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中国不仅能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新兴地区,更能成为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强国。 关键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

Integrated circuit(IC) industry is of a knowledge,technology and capital concentrated nature. IC industry in the world develops extremely fast and the technology improves everyday.Although currently China’s IC industry is not fully developed,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either quality or quantity of the products.with the shifting of the global industry centre to the east and with the stable economic growth,enormous market demands and abundant human and nature resources available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C industry has favourable conditions in all aspects.and it is expected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China will become tire new IC manufacturing centre in the world.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IC , and analysis the important points of it. Second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s of IC in the word especially in China. In the end, this paper gives some advices of the developments of IC in our country. The IC is the core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modern manufacturing strategic industries. IT has become some national top prior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 the latter of the China's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but the changes of the IC industry in the new century for China's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vermis creates opportunity, if we can seize the favorable opportunity, China can not only a new region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more can become the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in the world powers. Key words: IC current situations tendency 前言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保险思想和救济后备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主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荀子提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可谓最古老的社会保险思想。 我国古代一直施行各种赈济制度。据记载,周朝已建立各级后备仓储。战国以后,逐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仓储制度,魏有“御廪”;韩有“敖仓”,汉代设有备荒赈济的“常平仓”,隋朝设“义仓”;宋朝和明朝还出现了民间的“社仓”,它属于相互保险的形式。宋朝还有专门赡养老幼贫病的“广惠仓”,这可以说是原始形态的人身救济后备制度。 尽管我国保险思想和后备救济制度产生很早,但因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从而保险业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都不具备。所以,始终没有产生商业保险。 中国资本主义形式的保险业是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通商贸易和 经济侵略而来的。在鸦片战争前,外国商人在对华贸易中,为了应付海盗、战争和变幻莫测的海上风险,需要保险的保障。1805年,英、印商人在广州成立“谏当保安行”,亦称为广州保险协会或广州保险社,这是外商在中国开设最早的保险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

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保险公司也相继来华设立分公司或代理机构,经营保险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魏源、洪仁玕、郑观应、王韬、陈炽等人,他们纷纷著述立说,阐述各自的保险观点,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创建作了思想、舆论准备。清廷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也为民族保险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1865年5月25日,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打破了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局面。1865至1912年的40多年间,成立的各类华商保险公司约有35家。1912年到1925年,陆续成立的保险公司有39家。1926年到1936年,全国有保险公司40家,分支机构126家。 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有关保险立法亦为政府和社会人士所重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先后拟订了《保险业章程草案》、《海船法草案》和《商律草案》。北洋政府时期,曾聘请法国顾问爱斯嘉拟订了《保险契约法草案》。1917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拟订了《保险法草案》。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保险法》。1935年5月和9月,分别公布了《简易人寿险法》和《简易人寿保险章程》。1937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改后的《保险法》、《保险业法》和《保险业实施法》。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内地保险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保险中心则由抗战前的上海转移到重庆。

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新版

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在西方, 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B.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B.公共性)。 3、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欧文 )。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C.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A.《行政之研究》), 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韦伯)。 8、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 A.官僚制理论 ) , 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9、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D.泰勒 )。 10.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 D.法约尔)。 11.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D.法约尔 )。 12.提出著名的POSDCRB, 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是( B.古立克 )。 13.20世纪30年代, 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14.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 C.怀特)。 15.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D.《行政学导论》)。 16.中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D.梁启超), 她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

"中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7.中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 她于1876年在( B.《论译书》)中提出"中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8.中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9.中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C.张金鉴 ) 。 20.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D.孙中山), 她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第二章行政环境 1、公共行政环境的( D.特殊性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A.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 C.公共行政生态学), 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 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 4.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 该书的毛者是( A.里格斯 ). 5.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是里格斯的( B.《公共行政生态学》 )。 6.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农业社会 ) 。 7.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 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 . 8.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工业社会 ) 。 9.按照里格斯的划分, 棱柱型是( D.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技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

公共行政学课程综述

《公共行政学》课程综述 作者: 学校: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 目录 目录 (1) 内容摘要 (2) 前言 (3)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3) 二、实际应用 (4)

三、收获及心得体会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内容摘要 公共行政学主要内容有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监督。其中还要讲解一些与之相关的人事行政、行政立法、行政文化与行政发展等行政学基本理论。它还对行政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做一个展望。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公共行政精神的论述;关于新时期公共行政功能的认识;对于当代中国的公共行政应当注意的问题;信息社会公共管理的新变化;学习型政府问题治理等。 公共行政学从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较为系统地讲授和分析公共行政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公共行政职能、公共行政组织、公共行政领导、公共行政决策、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公共

行政法制与公共行政伦理、公共行政监督、公共行政方法、公共行政效率、公共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等内容。课程在立足于理论分析的同时注重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言 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这正是公共行政学所要研究的内容。它包含行政体制、机关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等一些内容。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机构的设置以及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机关行政是指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行政决策是指在处理政务时,领导者从公共利益和出发,本着公平的原则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而做出决定的行政行为。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1.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2.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大事记 1805年英国人在XX成立于仁保险公司,是中国最早的保险公司。 1875年最早的华商保险公司——义和公司保险行在XX成立。 1899年中国经营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成立。 1949年XX约有中外保险公司400余家,其中华商保险公司126家。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的诞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 1952年12月,外国保险公司在华的垄断地位彻底改变,种种特权被取消,业务来源锐减,至年底已全部自动申请停业,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1958年10月,XX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 1959年起,国的国内保险业务除XX、XX等地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外,其他地方全部停办1959年9月,做出10年国有保险总结:共收入保险费16.2亿元,其中,财产险占91.19%,人身险占8.81%,支付赔款共3.8亿元,拨付防灾费1300万元,积累保险基金4亿元,上缴国家财政5亿元。 1968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决定海外业务对外的分保由民安保险公司办理,寿险业务由中国保险公司办理分保,港、澳、新等地区的保险业务下放到中国保险公司XX分公司管理。 1972年4月1日起,恢复对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船舶保险。 1973年起,人保开办了来料加工、建筑工程安装、石油开采、钻井平台、油轮的油污及其他保

1974年,人保开办国际航线的航空保险。 1978年保险复办。但是产、寿险合并。 1979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召开了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业。中国保险学会成立。 1981年12月3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XX国经济合同法》其中对财产保险合同作了原则规定,成为制订相关法律的依据。 1982年简易人生保险开卖。 1983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XX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财产保险合同方面的法规。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升格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1984年1月1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管理、监督和稽核。 1984年11月2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可用一部分保险准备金进行投资,并成立投资公司。 1985年3月3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对保险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 1986年10月,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综合性银行———交通银行组建保险业务部,经营保险业务,打破了XX保险业务由人保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 1988年3月21日,由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XX工商银行合资成立平安保险公司,资本金为4500万元。这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的、地方性的保险企业。1992年9月29日,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