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

翻译基础理论(5)——翻译过程

西方七个翻译过程模式

一、奈达的逆转换模式

三个阶段: 分析(analysis) 、转换( transfer) 和结构调整(restructuring)

关于转换或换码过程,奈达逆转和简化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过程,认为翻译的转换在核心句层次上进行,

具体过程是: 原文的表层结构转换→原文的深层结构( 核心句) 转换→译文的深层结构( 核心句) 生成→译文的表层结构。

二、贝尔的“心理语言学模式”

贝尔将翻译分为两个阶段:

①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 analysis) ,将源语语篇分解为“普遍的( universal) ”、“非具体语言的( non-language-specific) ”和“语义表述(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三部分”;

②将小句在“语义表述”中的信息依次进行语用、语义和句法综合( synthesis) ,变成译语语篇。

用简图表示为: 源语语篇分析→语义表述综合→译语语篇。

贝尔把自己的模式称作“心理语言学模式”,并曾用一个比喻来形象地解释他的翻译模式: 翻译的过程好比冰块(原作) 先融化(阅读) ,后重新凝固(翻译) 。

三、目的学派的“环形翻译模式”

“环形翻译模式( the looping model) ”是德国目的学派的代表人物诺德提出来的,其起点和终点都是译语情景。

翻译过程是:

①分析译语语篇的目的(skopos) : 译语语篇的目的由翻译的发起人(initiator) 确定,包括译语的情景和功能等;

②将源语语篇“分析(analysis) ”成“与翻译有关的源语成分(translation-relevant ST elements) ”;

③转换( transfer) ;

④综合成译语语篇(TT synthesis) 。

用简图表示为: 分析译语语篇的目的→分析源语语篇→转换→译语综合→译语语篇。

这就意味着每向前一步,译者都要“回头看看(look back) ”刚刚分析过的因素。这样一来,分析和理解过程中获得的每一则信息都能为后来的发现所确认和修正。诺德称自己的模式类似于Gadamer (1972) 的现代阐释学概念“循环理解(circle of comprehension) ”。

四、释意学派的“三角形口译模式”

“三角形口译模式”是法国的释意学派提出来的,指的是在理解和表达中间增加了“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这一意义产生的阶段: 三角形的左边是源语,右边是译语,顶部则是意义的产生阶段。

释意学派把翻译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达。

革新点:思维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

五、霍尔姆斯的“结构层图式转换模式”

霍尔姆斯认为,翻译在序列( serial plane)和结构( structural plane) 两个层面上进行。

在序列层面,翻译是逐句进行的,包括接收原文(receptionof Tsl) 和形成译语语篇( FORMULATION of Ttl) 两个阶段。结构层面的翻译指的是先从源语语篇中抽象出“心理构想( mental conception) ,然后将这种抽象的构想运用到译作的形成过程中,用作检验所译句子的标准。

结构层的翻译分为三个阶段(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几个步骤有可能同时进行) :

①译者运用“派生规则( derivation rules) ”抽象出原文的“图式( map) ”;

②运用对应/对等规则( correspondence/equivalence rules) 将源语语篇图式发展成为可能的译语语篇图式;

③运用投射规则( projection rules) ,将译语语篇图式转换成译语语篇。

用简图可标示为: 源语语篇( 派生规则)→源语语篇图式( 对等规则)→可能的译语语篇图式( 投射规则)→译语语篇。

六、场景—框架语义学翻译模式

场景—框架语义学( the 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 是Charles Fillmore( 1977) 提出的。“框架( frame) ”指的是能与情景的原型相联系的任何语言选择系统,包括词、语法结构和语法类型等。“场景(scene) ”指能够通过体验或语言

形式表达的、有意义的情景。在交际过程中,场景和框架不断地相互激活,形成框架-场景、场景-框架、场景-场景、框架-框架的表达形式。

简图将翻译的整个过程表示为: 获得作者的源语框架→激活和建立自己的场景→寻找合适的译语框架。

七、翻译过程的阐释学模式

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角度解释翻译过程,把翻译分为四步: 信赖( trust)→侵入( aggression)

→吸收( incorporation)→补偿( restitution) 。

信赖是对原作进行价值判断和衡量,是翻译前译者必须经历的一步。

侵入指的是译者像抓俘虏一样,打破语言的外

壳,深入到原文的内部,将核心思想抽取出来。

吸收是将原文的意思和形式移植到译语中,用译语完整地再现出来。

补偿就是寻求原作和译作的平衡。

考研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版

考研英语翻译的基本方 法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3年考研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7月 版) 在解答考生关于考研英语真题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时,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对英汉翻译所懂甚少。长期以来,一直有考生提问诸如“老师,这句英文中这个短语怎么没有翻译出来?”、“这半句汉语是从那里来的,英语中怎么没有对应语句?”以及“这个句子为什么翻译成汉语时,添加了否定词?”等等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很笼统的告诉考生:基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语言模式的差异。在很多时候,英译汉必须按照汉语思维模式以及语境的需要,去增添或者省略一些信息、调整一下语序、转换表达方式。 为了让考生更深入地了解英译汉,我们选用一些真题中的句子,来做先关探讨。在此之前,我们先简单地阐述一下翻译的标准和过程。 翻译标准 在我国近现代,最有影响的翻译标准是严复的“信、达、雅”。就考研英语翻译而言,由于文章的题材大多是有关、经济、文化、教育、科普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文体以议论文为主,说明文为辅,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我们很难在“雅”这一标准上做文章。“达”,即通顺,译文必须通顺且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这是一个重要的评分标准。“信”,即忠于原文,是翻译的最高标准。由于要翻译的5个句子

是从一篇文章中截取出来的,因而译文必须和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一致。如果歪曲了原文的意思,那么该句的得分就会很低。 因此,翻译不能违背原文本身,这是考研翻译的最基本标准。 翻译过程 翻译一般分三个阶段:①找核心句;②译核心句;③译其修饰限定补充的句子。由于考研英语翻译大部分句型都是长难句,这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简而言之,考生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再处理其余的细枝末节,如修饰成分等。考试中,考生应该先通读全文,从大处着手,通篇把握文意,然后分析需要翻译的句子,找出主干,理分支,并翻译。最后是检查书写以及时态。 翻译策略 1.直译和意译 直译,既忠于原文意思又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意译,不受原文词语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用不同于原文的表达方式,把原文意思表达出来。在考研英语翻译中,我们应遵循的方法是:尽量采用直译,不能直译才采用意译,必要时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1)能直译就直译

翻译的程序与基本翻译过程

翻译的程序与基本翻译过程 翻译的程序 在理想的情况下(不过理想的情况很少),翻译程序包括背景资料的准备和实际翻译过程。不过,首先需要明确是个人翻译还是小组翻译。 理想情况是指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资料来源(图书和参考资料)来研读需要翻译的文本并把所有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样,在实际操作翻译之前,这些属于理解或转换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如果同一文本已有其它译本,也应该仔细加以研究,以确定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办法。在有些情况下,译前对原文和潜在问题的研究实际上要花费比翻译过程本身更多的时间,特别是当译者需要大量阅读同一作者的其它著作以及同一时期其他作者就同一主题撰写的著作和文章时,情况就更是如此。 实际翻译程序可以归纳如下: 1.快速翻译,侧重文体。有些译者认为口述的译文更新颖、更流畅。但无论译者是口述、打字、还是手写,重要的是要使译文节奏流畅; 2.初稿应该搁置一旁约一周左右。这样,修订译稿时就可以获得全新的感受,排除翻译初稿时留在耳边的余音,更加客观地评估译文; 3.认真检查译文内容,特别着重译文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删除不必要的增补词语和补充初稿中的疏漏。特别要注意关键概念在翻译上的一致性,理顺拗口的词句; 4.修改后的译稿要再搁置几天; 5.从文体上检查译文。其实,这一步骤应该反复进行多次。朗读译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因为听觉对连贯性和节奏感方面的问题比视觉要敏锐得多; 6.检查译文拼写、标点符号和格式。有些译者错误地认为,对译文内容、文体和正字法这三方面的检查可以合并起来一次完成,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对译文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查应该分别进行; 7.译文送交编辑或出版商审阅。有时,在译文送审之前还须经过译文未来读者代表对译文进行检验; 8.采纳编辑或出版商提出的建议,尽管有些建议需要进一步考查和讨论。译者不应该被不了解文本全貌的片面意见所左右,要坚持自己对文本完整性的理解,特别是译文需要署名时更是如此。 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负责任的出版社的编辑会提出十分中肯的意见,对这些意见应该加以认真考虑。 上述翻译程序的八个步骤,说的是一系列符合理想的情形,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翻译时间很紧,需要尽快脱稿。驾轻就熟的译者往往可以把几个步骤合并在一起,但首先应该拿出一个在文体上符合要求的译稿,然后才能就准确性、连贯性和正字法对译稿进行审校。这是一条进行有效翻译的基本原则。一篇逐词直译过来的蹩脚译文,几乎无法进行重组来达到文体上的要求,但文体上合意的译文就可以很容易地"规整起来",使之更为准确。 小组翻译一般来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它所涉及的程序也十分不同,这就要看小组成员是在编译部里合作进行翻译,还是他们各自先译出初稿,然后定期开会,讨论出一个"一致审定"的译稿。 编译部往往拥有大量的词典和百科全书、完备的词库和若干名通晓同一译语并熟谙翻译内容所涉及的专门知识的人才。另外,大多数编译部为每个翻译小组都安排有一名经验丰富的组长,遇有特殊问题,可以直接请教。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由一位译者负责初稿,后由另一位或几位译者进行校订。 许多个体职业译者几乎拥有编译部的全部有利条件,他们可以接触各种专业词典和百科

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翻译是信息交流过程中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语言知识是翻译的基础。此外,翻译还涉及到推理、判断、分析和综合等复杂的心理认识过程。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是翻译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来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使我们能更自觉、更灵活地处理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语言现象。下面就英译汉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结合翻译实例作一概述。 1.词义的选择 ? 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是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因此,在平日的翻译练习和测试中,我们在弄清原文句子结构后,务必注意选择和确定句中关键词的词类和词义,以保证译文的质量。通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词义选择: 1)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词义 例如:Censorship is for the good of society as a whole. Like the law, it contributes to the common good. [译文]:审查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它像法律一样维护公众利益。 [注释]:本句中like作介词,意为"像……一样"。但like作动词用,则意为"喜欢;想要"。例如:He likes films with happy endings. (他喜欢结局好的电影。)又如:Would you like to leave a message (你要不要留个话儿)此外,like还可以作形容词用,意为"相同的",如: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2)根据上下文和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选择词义 例1According to the new school of scientists, technology is an overlooked force in expanding the horizon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译文]:新学派的科学家们认为,技术在扩大科学知识范围过程中是一种被忽视的力量。 [注释]:school一词常被误译为"学校",其实,school还有一个词义"学派"。可见,正确选择词义对译文质量有重要影响,而文章的上下文和逻辑联系是翻译中选择词义的重要依据。 例2Now since the assessment of intelligence is a comparative matter we must be sure that the scale with which we are comparing our subjects provides a "valid" or "fair" comparison. [译文]:既然对智力的评估是比较而言的,那么我们必须确保,在对我们的对象进行比较时,我们所使用的尺度要能提供"有效的"和"公平的"比较。

英译汉翻译的基本程序

一、英译汉翻译的基本程序 1.通读并透彻理解原文。翻译之前仔细研读原文,解决好“翻译什么”的问题。边读边琢磨,确切理解原文所述事物本身的含义与之相关的外延联想,如原句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有没有褒贬义或寓意,对其中的修饰语的把握等。 2. 组织语言。考生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手段。 3. 表达。考生要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来考虑译文,尤其注意不能扭曲原意,不能错译或漏译。 4. 审校。这是英汉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考生将自己的译文与原文进行对照,看看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易懂,是否符合汉语规范。 二、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与意译 直译指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照字面意思翻译;意译是在不损害原文内容和精神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的需要,对原文做相应的调整。如: Good marriage doesn’t just happen. They take a lot of love and a lot of work. 直译:好的婚姻不会仅仅发生—它们需要大量的爱和大量的工作。 意译:幸福的婚姻不是凭空发生的---它需要你为它付出大量的爱和做大量的工作。 或:美满的婚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必须为它付出大量的爱,做大量的工作。很显然,本句话的意译要比直译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当然,一句话并不限于一种译法,要根据具体需要而定。一般来说,在英汉翻译考试中,如果直译能达意就用直译,如果直译效果不好,就应该考虑意译。只要译文内容忠实,意思明白就行了。 顺译法(又名句型对应法) 顾名思义,顺译法(句型对应法)就是按原文句子结构的排列顺序进行翻译,这种译法适合于原文叙述层次与汉语相近的长句翻译,如只含名词性从句的复合句、前置的状语从句或从句在后的长复合句等等。 As an obedient son, I had to accept my parents’ decision that I was to be a doctor ,though the prospect interested in me not at all. 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我不得不接收父母的决定,去当大夫,虽然我对这样的前途毫无兴趣。 3.倒译法 倒译法就是颠倒原文句子结构的排列顺序来进行翻译。 例1: The moon is completely empty of water because the gravity on the moon is much less than on the earth. 因为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的多,所以月球上根本没有水。 例2:The football students can be removed from the university if they fail to pass their examination. 作为足球运动员的学生如果考试不及格就要被开除。 4.分译法 分译法,又称拆译法,也是一种基本的句法变通手段。从被分译成份的结构而言,分译大致可以分为单词的分译、短语的分译和从句的分译三种。 单词的分译即拆词,将难译的词从句子主干中拆离出来,另作处理,这种方法常常引起句式上的调整,英译汉中要拆译的词常常是形容词和副词。如: 1

英语翻译的标准与过程(1)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 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翻译的标准

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严复的三字标准 中国清末思想家严复的三字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之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后来一般就把“信、达、雅”当作翻译的标准。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严复的“信、达、雅”被公认为翻译标准,其影响深远。它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同样指导作用,商务英语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就要做到“信”,同时在“信”的基础上追求“达、雅”。 严复的三字标准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之说。“神似”论和“化境”说,同“信、达、雅”三字标准一样,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泰特勒的三条基本原则标准 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947—1814年)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判翻译的三条基本原则: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三原则”: (1)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当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翻译的程序与基本翻译过程

翻译的程序 在理想的情况下(不过理想的情况很少),翻译程序包括背景资料的准备和实际翻译过程。不过,首先需要明确是个人翻译还是小组翻译。 理想情况是指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资料来源(图书和参考资料)来研读需要翻译的文本并把所有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样,在实际操作翻译之前,这些属于理解或转换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如果同一文本已有其它译本,也应该仔细加以研究,以确定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办法。在有些情况下,译前对原文和潜在问题的研究实际上要花费比翻译过程本身更多的时间,特别是当译者需要大量阅读同一作者的其它著作以及同一时期其他作者就同一主题撰写的著作和文章时,情况就更是如此。 实际翻译程序可以归纳如下: 1.快速翻译,侧重文体。有些译者认为口述的译文更新颖、更流畅。但无论译者是口述、打字、还是手写,重要的是要使译文节奏流畅; 2.初稿应该搁置一旁约一周左右。这样,修订译稿时就可以获得全新的感受,排除翻译初稿时留在耳边的余音,更加客观地评估译文; 3.认真检查译文内容,特别着重译文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删除不必要的增补词语和补充初稿中的疏漏。特别要注意关键概念在翻译上的一致性,理顺拗口的词句; 4.修改后的译稿要再搁置几天; 5.从文体上检查译文。其实,这一步骤应该反复进行多次。朗读译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因为听觉对连贯性和节奏感方面的问题比视觉要敏锐得多; 6.检查译文拼写、标点符号和格式。有些译者错误地认为,对译文内容、文体和正字法这三方面的检查可以合并起来一次完成,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对译文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查应该分别进行; 7.译文送交编辑或出版商审阅。有时,在译文送审之前还须经过译文未来读者代表对译文进行检验; 8.采纳编辑或出版商提出的建议,尽管有些建议需要进一步考查和讨论。译者不应该被不了解文本全貌的片面意见所左右,要坚持自己对文本完整性的理解,特别是译文需要署名时更是如此。 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负责任的出版社的编辑会提出十分中肯的意见,对这些意见应该加以认真考虑。 上述翻译程序的八个步骤,说的是一系列符合理想的情形,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翻译时间很紧,需要尽快脱稿。驾轻就熟的译者往往可以把几个步骤合并在一起,但首先应该拿出一个在文体上符合要求的译稿,然后才能就准确性、连贯性和正字法对译稿进行审校。这是一条进行有效翻译的基本原则。一篇逐词直译过来的蹩脚译文,几乎无法进行重组来达到文体上的要求,但文体上合意的译文就可以很容易地"规整起来",使之更为准确。 小组翻译一般来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它所涉及的程序也十分不同,这就要看小组成员是在编译部里合作进行翻译,还是他们各自先译出初稿,然后定期开会,讨论出一个"一致审定"的译稿。(本文由诺贝笔翻译公司提供https://www.360docs.net/doc/514852946.html,) 编译部往往拥有大量的词典和百科全书、完备的词库和若干名通晓同一译语并熟谙翻译内容所涉及的专门知识的人才。另外,大多数编译部为每个翻译小组都安排有一名经验丰富的组长,遇有特殊问题,可以直接请教。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由一位译者负责初稿,后由另一位或几位译者进行校订。 许多个体职业译者几乎拥有编译部的全部有利条件,他们可以接触各种专业词典和百科全书,使用出版商或翻译中心提供的词库,请教承担翻译任务的出版商或编译部约请的翻译顾问。

翻译的过程

翻译基础理论(5)——翻译过程 西方七个翻译过程模式 一、奈达的逆转换模式 三个阶段: 分析(analysis) 、转换( transfer) 和结构调整(restructuring) 关于转换或换码过程,奈达逆转和简化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过程,认为翻译的转换在核心句层次上进行, 具体过程是: 原文的表层结构转换→原文的深层结构( 核心句) 转换→译文的深层结构( 核心句) 生成→译文的表层结构。 二、贝尔的“心理语言学模式”

贝尔将翻译分为两个阶段: ①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 analysis) ,将源语语篇分解为“普遍的( universal) ”、“非具体语言的( non-language-specific) ”和“语义表述(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三部分”; ②将小句在“语义表述”中的信息依次进行语用、语义和句法综合( synthesis) ,变成译语语篇。 用简图表示为: 源语语篇分析→语义表述综合→译语语篇。 贝尔把自己的模式称作“心理语言学模式”,并曾用一个比喻来形象地解释他的翻译模式: 翻译的过程好比冰块(原作) 先融化(阅读) ,后重新凝固(翻译) 。 三、目的学派的“环形翻译模式”

“环形翻译模式( the looping model) ”是德国目的学派的代表人物诺德提出来的,其起点和终点都是译语情景。 翻译过程是: ①分析译语语篇的目的(skopos) : 译语语篇的目的由翻译的发起人(initiator) 确定,包括译语的情景和功能等; ②将源语语篇“分析(analysis) ”成“与翻译有关的源语成分(translation-relevant ST elements) ”; ③转换( transfer) ; ④综合成译语语篇(TT synthesis) 。 用简图表示为: 分析译语语篇的目的→分析源语语篇→转换→译语综合→译语语篇。

翻译过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翻译过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如果你一直希望了解进行翻译工作时该如何入手,需要有哪些工作步骤,那就看看这篇文章吧! 以下就是一些重要的提示: 1. 确保你手头有所有必要的参考材料,如好词典和词汇表。 2. 充分有效利用时间:不要把所有时间用在翻译上。留出一段时间进行编辑,在没有进行事先审查的情况下绝不交付翻译。 3. 标出需查阅的词语。这样,你翻译时可以随时调阅,以便保证翻译过程的连贯性。如果你无法翻译一个生词,你就应首先在单语词典中查找这个生词的各种含义。随后,你就可以在值得信赖的资源中去寻找其可能的译法。 4. 专有名词值得作进行专门调查。你应该确保所提到人的名字拼写正确(绝不要仅仅因为它是原始文本就相信其正确性)。地理名称英译汉翻译技巧,历史变迁,时间段,等等,也要如此对待。 5. 不要绞尽脑汁纠结于一个难以翻译的词上。最好是先留下临时翻译(您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标出,例如,绿色),当你了解更多上下文背景时,然后再回来处理这个词,这样有利于你得到正确的翻译。不要留下空白,问号,X或其他符号,当你最终交付时,这些标记很容易被忽视,(压力之下,这总是看似玩捉迷藏)。 6. 根据难度水平进行翻译:如果你发现某些段落较为容易,你就应该先从这些段落开始。翻译没有单一的方法,因此,它也不会是直线一次性的。你甚至可以跳过困难的部分,直接翻至文末,如果该部分更能加强主题,那就再多下一点功夫。同样,你比较结构的翻译技巧的目标是永远不要留下任何空白或不完整的地方,所以只要你完成文本中较为容易的部分,你就可以再处理更复杂的部分。 以下还有另外一些提示可帮助你有效进行翻译工作。 1. 除非你确定作者的意图是用一个具有讽刺意味或“怪异”的方式书写文本的一部分,你就不应该随心所欲地进行翻译。我的意思是,当你看到双语词典中找到的第一个翻译确实与上下文不符时,你就不应使用它。 2. 不要忘记,你的翻译自始至终都必须连贯一致;因此,你应该使用相互一致的语言,使句子,段落和整个文本更能说明问题。 3. 玩味句子结构。你知道,从词法方面并没有英语翻译技巧太多的发挥空间,但在结构和语法水平方面却有发挥余地。一个好方法是,通过改变字词的类别(例如将形容词改成

第五讲 翻译的过程和方法

第五讲翻译的过程和方法 1.翻译的过程描述:理解与表达 1.1翻译过程的先导:创作过程追述 无论何种文本的创作过程,作者都必须一个由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再到作品世界的实施程序。 创作过程示意图 客观世界:包括三方面: 1)现实事物,即作为创作对象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并以(生理的、心里的、社会的)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中介活动构成构成各种事件和关系(它们构成创作的内容方面)。 2)文化观念,即作为观念形态潜藏于人的意识之中的传统规范,主要包括科学原理、文学原理和交际规范(它们构成创作的思想方面)。 3)符号系统,主要是语言符号系统,包括词汇、语法和修辞(它们构成创作的外在形式方面)。 主观世界:一个异常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1)现象图式,即通过个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概括印象。 2)人格结构(心里结构),包括知识、情感和意志三个层次,它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意义重大,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作者的现象图式。 3)语义范型,即通过人格结构对现象图式进行分类、组合、改造、加工,逐渐形成的类似于作品的深层结构的东西,可以分为范畴、命题和表达结构,并初步呈现出语言的表现形式。 作品世界: 作者把主观世界中已经具有的若干语义范型根据特定的文类要求纳入一定的表达程式(叙事、述理、造型),即通过语言媒介组织成作品世界中的事理和意象(所述事实、科学理论、文学形象),使其获得语言表现(类似于作品的表层结

构)。作品的语言表现因而具有表意、传情和溢美三个基本特征。 至此,创作过程以文本的产生而结束,因而文本也依次具有语言表现、表达程式和事理意象三个层次。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这一阶段包括选材、提炼、加工、构思,构成创作的第一阶段,即酝酿阶段。从主观世界中的构思完成(即开始进行语言表达)到作品世界的完全定形(即文本的产生)包括写作、修改、润色、成稿,构成创作的第二阶段,即表达阶段。这两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连续过程,即创作过程。 1.2翻译过程:总括模式描述 原作世界:作为一个独立过程的创作模式进入翻译过程时,就变成其模式中的一个层次,被称为原作世界。其运行顺序发生颠倒,即由作品世界到主观世界再到客观世界。通过这一过程,译者充分理解原作。 译作世界:在对创作过程进行逆向追踪的同时,译者似乎在重复走着作者创作路线,即原则上也是从自己的客观世界出发经过主观世界进入作品世界。这一“重复”过程构成译者独特的世界,称为译作世界。通过这一过程,译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出译作。 翻译过程模式示意图 翻译过程中有两条行进路线: 1)横向参照路线:即原作世界中的三个世界与译作世界中的三个世界各个对应相互参照的路线,它基本上是双向的反复的。同时每一参照又包含由原作世界局部地、逐渐地向译作世界过度的单向行进路线。其中,作品世界①向作品世界②的横向路线采用语言转换的形式,主观世界①向主观世界②的横向路线采用图式转化的形式,客观世界①向客观世界②的横向路线采用文化匹配的形式。 2)纵向行进路线:即由原作世界中的作品世界①经理解步骤①进入主观世界①,再经理解步骤②进入客观世界①的纵深涉入路线,然后再由译作世界中的客观世界②经表达步骤①进入主观世界②,再经表达步骤②进入作品世界②的表层化出路线。其中活动在原作世界中的这段路线构成翻译的理解阶段,活动在译作世界中的这段路线构成翻译的表达阶段。理解和表达阶段的两个步

翻译的标准和过程

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严复) 忠实通顺 忠实是翻译标准中的首要问题,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完整、准确的表达;保持原作的风格(民族、时代、语体、语言风格等),保存着原作的风姿(鲁迅) 通顺易懂,符合规范。不死译、硬译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because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普通版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你却躲在阴凉之地;你说你喜欢风,但清风扑面的时候,你却关上了窗户。 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英语翻译的一些心得体会

英语翻译的一些心得体会 作者:专四专八报名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514852946.html,/ 我们常把英语称作是外语,刚开始学习这种语言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很多问题。特别是学习英语翻译,这是很多学生都犯难的地方。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抱着学学的心态,要把学习英语当作是一种兴趣和爱好。英语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大家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进行一些专业的考试,比如说进行专四专八考试来测试一下自己的具体英语水平。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掌握的东西是很多的。英语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翻译的专业性很强,一般通过专四专八报名考试的人都会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翻译技能包括笔译和口译,从口译这个角度来看,翻译者的语言文字功底要比较强。当然,除了语言文字功底之外,英语表达和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 1.要想练好自己的英语表达,就要经常进行视译。在联系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资料,广泛的阅读对翻译有很大的帮助。当我们拿到资料之后,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比较流利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有一些不通顺或者是结构不是很好的地方,可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然后向他人请教。 2.在英语翻译中,我们要进行思维扩散学习。在英语学习中,听力是基础,要想学会英语首先要练好自己的思维能力,至少要知道对方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用一些比较精炼的句子把它们表达出来了。当然,我们不单要做到听懂,还要很清楚地理解对方表达中的精髓,这就要求大家的中文功底也要好,否则即使是听懂了,也难以用中文很好地表达出来。 其实,不管是表达还是思维,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一定要多下苦工,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这可以说是学习英语的前提。英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英语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这样可以提高大家的英语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斯坦纳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斯坦纳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信赖(trust) ;2)侵入(aggression) ;3)吸收(incorporation); 4)补偿 ( restitution )首先是信赖,在着手翻译之前,译者不知不觉地经历了这一步骤。 他之所以拿一篇原文来进行翻译,是因为他相信原文有价值,有意思,因而确有东西可供人们了解交流,值得翻译。 一切理解活动,必须从信赖开始。 信赖可换言为选择,译者总是要选择有意义的原文,否则就会放弃。 译者对原文的意义和韵味的取舍各有千秋,因翻译的目的差异而不同。 如果译者是在两种相距很远的语言或文化之间进行翻译,那么信赖可能很真挚,有时却又靠不住。 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以什么为前提来断定原文里有相当充实的内容值得翻译出来呢?实际上不同语言的接触都已经产生或者有充分的资料证明一定会产生可供交流的意义,尽管这意义可能是不完全的,也不一定是非常明确的。 理论研究同样证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之处毕竟比不同之处大得多。 所有的人都有认识事物和做出反应的基本能力,着基本能力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翻译的。 在西方翻译史上,宗教和科技翻译者大都倾向于照字面去理解原文的意思,古代和文艺复兴以及十九世纪的文学翻译者基本上习惯于紧扣原文,而中世纪和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某些现代文学翻译者则往往不太忠实于原文。 这实际上表明了译者的信赖度和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取舍标准。 斯坦纳的第二个步骤是侵入原文,就想抓俘虏一样,译者打破语言的外壳深入到原文的内部,将核心的思想抽取出来。

在语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认识理解和阐释等于是必须进行的进攻,原文的精神是他夺取的目标。 如果说第一个步骤是价值判断与衡量,第二个步骤则是用比喻的方法强调交流需要理解,理解就是翻译。 译文还没有出来,译者就得努力攻入原作内部,深入浅出,纵横捭阖,克服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障碍,把原作的意义和韵味剥离出来。 第三个步骤是吸收,也就是说前一个步骤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原文的意思和形式必须移植归化到译语之中,用译语完整地体现原作的所有信息。 可以看出这是理解之后的表达阶段,是翻译过程的重心所在。 从原语引进的东西对译语可能有干扰作用,是译语丧失本色,反而把译语俘虏过去。 译者在吸收阶段应当看到双语互动的政府作用这一辩证关系,他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让原作规划到译语里使读者仿佛不是在读译文而是在读母语,两者神似如臻化境。 吸收的好坏取决于译者自己的理解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预先材料的掌握。 较差的译作一看即知是译文,翻译腔调较为浓重。 吸收的对象不仅是原作的内容,还有其形式,译者要让读者感觉到外国人是在用译者的语言表达意思。 第四个步骤是补偿,补偿是因为存在不平衡。 斯坦纳认为翻译在过程的前段往往失去了平衡,译者不是添油加醋掺和自己的意思,就是偷工减料回避难点,所以真正的翻译应当寻求平衡,翻译应当提供补偿。 思想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是有来有往的,最理想的翻译是既实现交流,又不造成损失。 外在翻译过程两端的原文和译文都应完好平衡。

关于英译汉文件翻译的标准以及步骤

英译汉是运用汉语把英语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而英译汉的过程则是正确理解英语原文和创造性地用汉语再现英语原文的过程,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 有两点值得我们特别地注意: (1) 汉语所要表达的是英语原文的内容, 即句子或文章的意义, 而不是句子结构; (2) 在翻译过程中, 英语原文的内容要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而不是将两种语言结构进行简单的转换。 因此,在做英译汉的题目时, 汉语所表达的意义应与原文保持一致, 而汉语的句子结构只是为这一表达服务, 而不应拘泥于原文。另外, 应付英译汉考试和一般的从事翻译创作不同, 因为各自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翻译创作的标准为“信、达、雅”, 而英译汉考试则只要做到“忠实、通顺”即可。要做到忠实原文,就应该掌握好适度原则, 即要把原文的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既不能改变和歪曲, 也不能增加或删减。例如, He is seriously ill. 这本来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句子, 可将其翻译为“他病得历害”或“他病得很重”, 但有人为了追求译文所谓的“漂亮”, 把它译成“他苟延残喘”, 这就给译文增加了一定的感情色彩, 违背了忠实的原则, 反而得不偿失。要做到通顺, 就必须把英语原文翻译成合乎汉语规范的汉语, 译文必须是明白通畅的现代汉语, 即不能逐字逐词的死译, 也不能生吞活剥。例如, His addi tion completed the list. 有人将该句翻译成“他的加入结束了名单”或“他的加入完成了名单”, 这样的翻译尽管可以使读者能勉强看懂, 但总使人有别扭之感, 根本不象是地道的汉语, 根本就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关于上句, 我们不妨把它翻译为“把他添上, 名单(上的人)就全了”, 这样采取灵活的方法, 没有生硬地套用原文的结构, 就使得译文合乎汉语的习惯, 使人容易看懂, 读起来也顺口多了。 英译汉的过程包括理解, 分析句架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 若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 但理解与表达通常是互相联系, 往返反复的过程, 在进行汉语表达的时候, 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因此,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考生从英语到汉语, 再从汉语到英语反复的推敲。 --译佳林翻译 一、理解 理解阶段的目的在于读懂英语原文, 弄清原文的意思。为了透彻理解原文, 建议考生在复习和应试时采取下列步骤: (1) 通读全文。通读全文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理解划线的部分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的语法与逻辑关系。在段落中要搞清划线的句子和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 特别要弄清代词it, they, them, this, that, these, those other所指代的词或词组。这些词和词组有时在划线的部分就能找到,有时则要到前面有关的句子中去找,这样的例子在今年的试题中是很多的。如: 92年的英译汉考题第一小题的英文为: There is more agreement on the kinds of behavior referred to by the term than there is on how to interpret or classify them. 在该句子中有the term一词, 那么它指代的是什么呢? 只有通过阅读上下文才能搞清楚, 而有的考生只是单纯地把它翻译为“这一术语”, 但是,在标准答案中, 该词被翻译成“智力”, 因为通过上下文我们很容易地看出它指的是“智力”这一术语。再

英汉翻译一般需经过三个阶段理解阶段

英译汉 英汉翻译一般需经过三个阶段: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没有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而在表达的时候,可以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校对则是为了保证译文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对原文的理解。三个阶段互为补充,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忽视。 在做翻译题时,考生应该首先读懂句子,把握主要意思之后,再进行翻译。可通过语法关系和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等对英文原句进行透彻理解。第一步是理解词汇的含义、句子结构及惯用法等。在正确分析原文的语言现象和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原文所涉及的内容。翻译的素材通常属一般性题材的内容,在考生的阅历或知识范围之内。理解的第三个层次是译者运用推理机制,对语言现象本身和语言外所隐含的信息加以综合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其中最具相关性的解释,也就是摆脱语言表层结构的束缚,透过表面,深入其深层意义。 在理解之后,需要用汉语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考生应努力用最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原作者所说的内容。在表达时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将在以下几节中做一概括性的论述。表达方式在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直译和意译。一般来说,在语言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用直译,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内容,又能保持原文的形式及风格。 翻译的最后一步是核对。核对是为了保证译文完全符合原文所陈述的内容。在检查译文时,译者必须借助原文才能确认自己最初解释的准确性。另外,核对也包括润饰文字。 翻译的基本技巧 我们接下来将谈到翻译中的一些基本方法,主要是:省略法、增词法、转译法、重复法和分译法。 省略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方面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加精炼,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有时需要省略部分词语。所省略部分应是一些在译文中不言而喻的或翻译后反嫌累赘的词。但在省略时,千万不要将原文中的某些主要内容或难于翻译的内容删去。 一般说来,省略,有的是出于句法上的需要,有的是出于修辞上的需要。现分类举例说明。(一)句法性省略 1. 省略代词 (1)省略人称代词 指代关系明确,一般每个句子都有主语和谓语,或有时要有宾语,这是英语句法所要求的,而汉语的表达习惯则往往在指代关系明确的情况下,几个谓语借用上下文提到的一个共同的主语,不必一个一个地重复。因此,作主语的人称代词汉译时往往省略。同样道理,作宾语的人称代词也是如此。例如: As he lay awake, he realized that he was in trouble. 他醒来,躺在地上,明白自己的处境不妙。(后面两个he 不译) Through an advertisement, you can learn what product is available. 通过广告可以获悉市面上能买到什么产品。(因为此处为泛指,人称代词you略去不译)(2)省略物主代词 与汉语相比,英语多用物主代词。汉译时往往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省略物主代词。如:In my childhood I learned a great deal about Russia.

第二节 翻译的过程

第二节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大体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 一、理解阶段 (一)确定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 同样的词或词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义不同,例如: 1. I never had much in seeing you. There was no love lost between us at any time. 我向来不大想看到你,咱们两人之间大概什么时候都不曾有过好感。(没有爱可失去,no love to lose) 2. We grumble a little now and then, to be sure. But there’s no love lost between us. 当然啦,我们有时也免不了争论几句,但是我们还是相亲相爱。(没有失去爱,not lose love) 3. The slums offered an ugly contrast to the classical grandeur of official Washington. 贫民窟与辉煌的华盛顿官府建筑形成了很难看的对比。 4. The baseball season opens this afternoon and I suspect that most of official Washington are out at the field, including the president and many of the members of the cabinet. 棒球季节于今天下午开始,我猜想华盛顿政府的大部分官员都看比赛去了,包括总统和许多部长在内。 5. Careers officers complain about our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presents them with school-leavers without ideas for employment. 译文一:负责就业的官员抱怨,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在向社会提供毕业生时根本没有就业观念。without ideas for employment当作状语,修饰动词presents 译文二:负责就业的官员抱怨,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向社会提供的毕业生根本没有就业观念。without ideas for employment看作定语,修饰名词school-leavers Employers deplore the fact that teenagers are unable to spell and write and calculate. (二)理解语言现象 1. He is not more a writer than a painter. 与其说他是个作家,还不如说他是个画家。 2. He is no more a writer than a painter. 他既不是个作家,也不是个画家。 3. He sees the book my way. Even if mine doesn’t sell, his sure will. 对于这部分,他的看法同我一样。即使我的意见难以为人接受,他的意见必能服人。 4. Stop selling me to him. 别在他面前替我说好话。 5. In science, more than in any human institution, it’s necessary to search out the pas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and to control the future. 科学较任何其他社会事业更需要探索既往,以便了解现在,掌握将来。 6. These scientists could not believe the two Curies more. 这些科学家完全相信居里夫妇。 (三)理解逻辑关系 1. The old man informed us that his wife had had thirteen children, one in every month of the year and one over besid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