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锂盐应用及工艺研究的新进展

高纯锂盐应用及工艺研究的新进展
高纯锂盐应用及工艺研究的新进展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根据测区地质、地理条件等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常用的化探方法有:岩石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等。 一、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一般在露岩较好地区进行详查,查证异常,钻孔原生晕等。 1、采样布局: 面积性测量布设:应根据探查对象特点选择方网或矩形网。可以采用剖面法或以目标追踪法进行采样。也可以采用按一定面积划分采样单元,即采用单元网格采样。等轴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异常,通常采用方格网;带状或长条形矿体或异常一般使用矩形网格。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可以沿山脊及山脚以及易通行道路布置取样,尽量使样品在区内分布均匀。每一矿化体或异常上不少于2条测线,每条测线上不少于2~3个样点。 剖面布设:剖面方向通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 2、采样定点:通常使用仪器布设测网或采用GPS定点,定点误差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 3、采样方法: ⑴、面积性测量:要求采组合样,可按测线组合或按网格组合。通常采样格子或分域采样,每个采样网格内均匀地布采5~8个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沿线采样则由3~5点,岩石碎片5~8块组成组合样。通常每一种岩石应分别取样,不可几种岩性混采。组合范围在5~10m或1/10点距的范围内。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 ⑵、剖面测量:按以确定的剖面位置,据不同目的和地质特点,沿剖面线采集组合样。 ⑶、钻孔原生晕采样:钻孔岩心取样是沿着钻孔岩心,自上而下在一定点距内作连续拣块或间断拣块。必要时取地质副样。取样密度按矿化类型确定,而分样间距是以岩心提升回次结合孔深和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来确定的。通常

化探数据处理方法

内蒙古扎赉特旗东芒合矿和哈拉街吐矿 化探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方法 1 化探数据质量评价的数据处理(分矿区) ⑴统计重采样和重分析抽查样所占样品总数的比例 比例 = (重采样和重分析抽查样数/工作样总数)100% ⑵作出SSPS数据文件 将重采样和重分析样分别作成SSPS数据文件。文件中列出项目为: ①重采抽查样重采样号元素含量相应的工作样号元素含量 ②重分析抽查样重分析样号元素含量相应的工作样号元素含量 ⑶计算各元素相对误差 重采样和重分析抽查样相对误差均按RE(%) = |C1-C2|/0.5×(C1+C2)×100%计算。 C1为重采样或重分析抽查样的分析含量 C2为重采样或重分析抽查样的相应的工作样的分析含量 | |为绝对值 RE(%)≤30%为合格,>30为超差(不合格);(Au:RE(%)≤50%为合格,>50为超差) ⑷计算各元素的合格率 η= (抽查样品中合格的样品数/抽查样品的总数)100% 合格率(η)应>80%,即这批样品的分析结果是可信的。 ⑸列表表示检查或分析质量结果 表××化探重采样抽查各元素的合格率(%) Cu Pb Zn Cr Ni Co Sn V Ag Ti 2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数据处理(以哈拉街吐为例) ⑴作出SSPS数据文件 作出下列SSPS数据文件: ①文件1:整个矿区数据文件; ②文件2:矿区地层数据文件; ③文件3:矿区岩浆岩数据文件; ④文件4 :下二叠统大石寨组(P1d)数据文件; ⑤文件5 :下白垩统大磨拐河含煤组(K1d)数据文件;

⑥文件6 :华力西晚期侵入岩数据文件; ⑦文件7 :燕山期早期侵入岩数据文件; ⑧文件8 :燕山期晚期侵入岩数据文件; ⑨文件9:已知矿附近一定范围数据文件 每一数据文件的内容项目包括: 序号野外号 X坐标 Y坐标各元素的含量 ⑵整个矿区和各地质单元(各地层、各岩浆岩)样品各元素含量特征统计 统计的参数包括: ①元素含量平均值; ②最大值; ③最小值; ④标准离差; ⑤变化系数(标准离差/含量平均值); ⑥浓度克拉克值(元素含量平均值/该元素的克拉克值) 整个矿区和各地质单元统计结果含量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用表表示。 ⑶整个矿区和各地质单元样品各元素的概率分布特征统计 ①标准离差 ②峰度 ③偏度 ④概率分布曲线特征 ⑷矿区各地层样品各元素的局域丰度和蚀变-矿化叠加系数特征统计 根据地球化学过程的基本定律(A.B.Vstelius,1960),一个矿区地层中元素的“丰度”应该是沉积岩沉积成岩时的初始平均含量,而不应包括后期岩浆、蚀变、矿化作用等地质作用造成的元素含量的增赢或亏损。而矿区内局部地区地层中元素的“局域丰度”,至少应排除最后蚀变-成矿作用叠加的那一部分元素的含量。若本区各地层中元素概率分布及其偏度和峰度特征表明元素呈偏对数正态分布。这说明地层中多数元素都受到了后期不同程度的蚀变-成矿作用的叠加。据此,剔除了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超差样品(即含量大

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1999年第1期 矿产与地质第13卷1999年2月M I N ERAL R ESOU RCES AND GEOLO GY总第69期 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林 春) 1998年9月21日至25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了第六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有地矿、有色、冶金、黄金、石油、核工业、中科院和院校等系统的代表,共121人。大会收到科技论文110余篇,其中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勘查99篇,能源矿产地球化学勘查14篇,环境与农业地球化学9篇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反映了自五届会议(1993年)以来,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果,积累的工作经验,反映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科学技术水平。 1 勘查地球化学工作成果 国土资源部地调局牟绪赞副总工程师报告了地矿部自“六五”以来,完成区域化探扫面575万km2,发现各类元素异常4.3万处,异常检查发现工业矿床580处。有色物化探管理中心李幸凡教授介绍了有色地质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在30个重点成矿区带上完成1 5万水系地球化学普查65万km2,7千km2土壤加密和5千km2详查地球化学,发现大型、特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21处,小型矿床100余处。武警黄金部队地质处郭瑞栋高级工程师回顾了武警黄金部队地球化学找金工作,1992年以来,重视区域化探和矿区异常评价工作,共完成区带化探20万km2,获得5千个金或金为主的异常,发现30个矿产地,找到大中小型矿床16个。 2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经验 (1)区带普查与重点评价结合,优选异常与地物化、遥感综合查证结合的工作方法。 (2)有色系统以“有色地质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规定”指导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物探成果,划分不同级次地球化学区,选定找矿靶区进行验证的工作方法。 (3)统计我国63个典型金矿床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总结了金矿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成矿成晕规律,建立金矿原生晕理想分带序列,建立金矿成矿成晕的多期多阶段叠加成晕模式和用于“反分带”的盲矿预测准则的工作经验。 (4)研究地壳物质垂直迁移规律,即地壳内存在纳米级物质的垂向迁移,形成与深部矿化相对应的地气异常,应用于发现和查明深部或隐伏矿化地段、查明隐伏含矿构造等。 3 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施俊法副研究员从区域性矿产勘查、隐伏区的化探新方法、环境地球化学三个方面论述90年代以来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 (1)在区域农业规划、地方病防治、区域环境背景评价等应用进行十分缓慢。 (2)取样代表性、重现性、时间序列等问题仍是地球化学填图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3)地球化学工程学的环境技术和环境调查:衰变、分解或中和、富集或分散、隔离作用等。 (4)转变以往研究评价单个地化异常特征的方法,应研究区域地球化学场来揭示矿床周围的地球化学环境及探矿的地质因素。 (5)研制和开发具有较大深度的地球化学方法,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活动态金属离子法 (I M M)、酶浸析法、地电化学法(CH I M)、地气法、元素分子形式法(M FE)和离子晕法等。 5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根据测区地质、地理条件等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常用的化探方法有:岩石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等。 一、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一般在露岩较好地区进行详查,查证异常,钻孔原生晕等。 1、采样布局: 面积性测量布设:应根据探查对象特点选择方网或矩形网。可以采用剖面法或以目标追踪法进行采样。也可以采用按一定面积划分采样单元,即采用单元网格采样。等轴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异常,通常采用方格网;带状或长条形矿体或异常一般使用矩形网格。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可以沿山脊及山脚以及易通行道路布置取样,尽量使样品在区内分布均匀。每一矿化体或异常上不少于2条测线,每条测线上不少于2~3个样点。 剖面布设:剖面方向通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 2、采样定点:通常使用仪器布设测网或采用GPS定点,定点误差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 3、采样方法: ⑴、面积性测量:要求采组合样,可按测线组合或按网格组合。通常采样格子或分域采样,每个采样网格内均匀地布采5~8个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沿线采样则由3~5点,岩石碎片5~8块组成组合样。通常每一种岩石应分别取样,不可几种岩性混采。组合范围在5~10m或1/10点距的范围内。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 ⑵、剖面测量:按以确定的剖面位置,据不同目的和地质特点,沿剖面线采集组合样。 ⑶、钻孔原生晕采样:钻孔岩心取样是沿着钻孔岩心,自上而下在一定点距内作连续拣块或间断拣块。必要时取地质副样。取样密度按矿化类型确定,而分样间距是以岩心提升回次结合孔深和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来确定的。通常对脉型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 油气化探是运用地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观点,通过研究油气微运移现象或化探异常,达到找油气的目的,并兼顾地质研究的一种直接找矿方法。由它的名字就可以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化,地球化学方法;探,普查勘探;即使用地球化学方法来对矿产资源进行普查勘探。 油气化探包括四个测量阶段:区域概查阶段,有利地区的普查阶段,构造(圈闭)的详查阶段,井下勘探阶段。 ㈠.区域概查阶段。该阶段以大地构造单元为分区,含油气异常的固定,以1:20万对区域内进行地球化学调查。该阶段确定区域的背景值,以及造成异常的主要因素;航测法在区域勘探中有重要作用。 ㈡.有利区域的普查阶段。该阶段在确定的有利地区进行面积性油气化探勘探工作,比例尺介于1:20万与1:10万,取样密度不应小于10km2 3~5点。其主要任务:①结合物探和地质资料,绘制化探异常图,缩小有利靶区;②结合构造背景,建立异常模式,预测油气藏类型。 ㈢.构造(圈闭)的详查阶段。在普查圈定的综合油气化探范围内,进行1:5万—1:10万比例尺精度的化探测量,采样点密度为10km2 20~40个点,主要任务布置石油钻探孔位提供依据,具体任务:①通过加密采样点,解剖前一阶段的综合异常,进一步缩小靶区,利用异常指标;②主要研究和运用多种直接指标的分布特征,通过各种方法绘制有一定风险的油气勘探部署图,为钻孔布置提供意见;③要有适当的油气化探基准井,排除地面干扰因素,追索化探指标在纵向

上的变化规律以及油气藏特征。 ㈣.井下勘探阶段。在专门的地球化学钻孔和油气钻探中,进行深层化探测量,主要任务:①系统地研究全部沉积剖面上地球异常指标的特征;②研究油气运移迹象、途径和规律;③岩层时代和油气藏关系的研究。 以上体现了油气化探由区域到局部,在背景找异常的研究方法。谈起油气化探的方法分类,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以下分类;按研究目的层分类:空中化探;表层或近地表化探;深层化探。按研究介质的分类:气体地球化学法;水文地球化学法;岩石地球化学法。按指标分类:烃类气体法;水文地球化学法:生物地球化学法;岩石(土壤)地球化学法;沥青地球化学法;汞测量法;△C地球化学法;同位素地球化学;其他。 这里主要简述以下五种油气化探方法: ㈠.水文地球化学法。水文地球化学法简称水化学找油,主要研究油气盆地内地下水中所有元素、离子、分子和气体的均衡状况、有机质、微生物及各种元素的同位素的含量与本身结构;研究各种元素在地质历史时期中迁移富集的规律;研究地下水成分的形成及变化特征,阐明不同类型水的成因;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在石油的生成、运移、富集和破坏的作用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阐明油气藏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通过水化学成分预测有利的含油气地区。 水化学找油的目的,就是揭示含油气盆地内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以及各种化学元素与同位素在一定条件下的分散和集中的基本规律,

化探方法

地球化学找矿应用方法简介 1.偏提取法→深穿透法金→属活动态测量法→水提取法: 1.1.超微细粒金:在勘查地球化学中,通常的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只能检测到单体粒径为75μm 粒径(200目)的金。粒径<5μm的超微细粒金又分成微粒金和粒径<1μm的胶体金,胶体金再进一步细分为亚微米金和粒径<0.1μm(100nm)纳米金。当自然金单体粒径<0.000144μm(0.144nm)时则称之为离子金。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岩石、土壤还是水系沉积物中,其<5μm的超微细金约占30%~90%之多。并且,胶体金有很强的活动性,极易与其它物质结合,特别是纳米金已经具有了非同寻常的类气体等性质。这一发现为化探样品采集、分析方法改进以及金由深部向地表迁移机制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粗粒金在化学上的稳定性与粒径<74μm的细粒金特别是超微细粒金在物理和化学上的活动性是导致金的表生存在形式复杂多变的主要原因。 1.2.金的表生存在形式:金在表生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自然金颗粒、水溶形式金、胶体金、不溶有机物结合金、吸附和可交换金、氧化物包裹金、硫化物包裹金、碳酸盐包裹金、石英硅酸盐晶格中的金、水中悬浮物金、气体中或气溶胶体金、微生物中的金以及各种动物、植物中的金。其中,超微细金、水溶性盐类、胶体金、络合物金、不溶有机物结合金或吸附金、铁锰氧化物膜吸附金、黏土矿物表面吸附金或黏土矿物层间可交换金等表生存在形式在土壤中表现了很强的活动性。金的表生存在形式有赖于地球化学景观。王学求等(1996)在川西北若尔盖草原覆盖区的A 层土壤中发现了大部分金以有机质保护的胶体形式存在。在以上诸多存在形式中,除铁锰氧化物膜吸附金、黏土矿物表面吸附或黏土矿物层间可交换金等外,其余形式金均可用水提取方法将金提取出来。 1.3.偏提取法:传统的偏提取技术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其基本原理是用弱的溶剂去提取特定的相态,并通过测定赋存在该相态中呈离子态或化合态的金属元素含量来达到强化异常的目的。近年来,该方法倍受国内外勘查地球化学家的青睐,在测定各种活动态金属方面不断获得改进。随着高灵敏度分析技术的出现,为适应金矿勘查的需要和寻找更深矿体的目的,一系列改进的偏提取方法应运而生。我国学者王学求等提出新的偏提取方法即金属活动态提取法考虑了大量<5μm的超微细金的特殊处理,以防其特载体被破坏后再次被胶体等新的载体吸附而不能转入溶液。 1.4.深穿透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找矿目标的变更,一些能够有效探索数百米之下的化探方法逐渐出现。如瑞典Kristansson等(1982)提出的地气法、美国Clarke等(1990)提出的酶提取法、澳大利亚Mann等(1995)提出的活动金属离子法、前苏联的电地球化学法以及我国学者王学求等(1989)提出的金属活动态法和地球气纳微金属测量法。所谓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正是从着眼于

遥感与化探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_吴德文

第3期,总第65期国土资源遥感N o.3,2005 2005年9月15日RE M OTE SEN SI NG FOR LAND&RE SOURCES Sept.,2005 遥感与化探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 吴德文1,2,袁继明2,张远飞3,朱谷昌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100814;3.桂林矿产地 质研究院,桂林541004) 摘要:遥感找矿信息与化探异常之间存在套合和藕合两种空间关系,通过数据融合处理,可以对其相关性作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以达到综合找矿的目的。基于此,笔者以东天山地区作为试验区,进行了遥感与化探数据融合处理的技术方法研究及试验应用。 关键词:遥感数据;化探数据;融合处理 中图分类号:TP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70X(2005)03-0044-04 0引言 遥感与化探数据融合处理的目的是挖掘其中的综合找矿信息,为地质找矿提供更可靠的依据。遥感与化探数据融合处理是基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的。不同类型空间数据之间,存在着两种相关关系,即套合和藕合。所谓套合,是指两者之间空间上相关,但成因关系不明显;而藕合则是空间上和成因上两者均相关。从机理上分析,遥感找矿信息与地球化学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前人的矿物光谱研究表明[1],岩石矿物在遥感器可探测的光谱范围(0.4~2.5L m)具有一系列可诊断光谱特征信息,即金属离子(如Fe3+、Fe2+)的电子转移和A l-OH、M g-OH及CO2-3等分子团的振动所形成的矿物光谱吸收特征。岩石的光谱特征主要取决于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包括胶结物)中所含这些特殊离子(团)的多少。这表明了遥感对地球化学信息的响应,这种相关信息必定包含在它们的数据之中。通过遥感找矿信息的增强和提取,以及与化探数据的融合处理,可以对其相关性作出正确地识别和判断,获取更丰富的找矿信息。 1基于套合的数据融合方法 基于套合的遥感与化探数据融合主要是表达两种数据信息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不一定寻求信息成因上的相关性。在数据处理前,需要采用合适的数值转换方法(相当于数据规范化),把实型的化探数据转换成图像数据,使之在空间上和量纲上都与遥感图像保持一致,便于两者的融合处理。 1.1彩色图像合成 这是一种常用而非常有效的方法,通常针对不同的应用要求,选取三个变量进行彩色合成。比如,选择一个(或两个)遥感变量(含原始波段和派生变量)与两个(或一个)化探变量(含元素或派生变量)进行彩色合成,得到一幅彩色合成图像。 1.2算术运算 对遥感和化探数据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主要是在一定地学意义上的图像加、减、乘、除运算,使不同类型的图像信息在空间上叠加在一起。比如图像的比值增强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图像运算方法。 2基于耦合的数据融合方法 把化探数据经数据转换后作为与遥感图像等价的图像层对待。数据融合可在不同的层次进行,包括数据层融合、决策层融合和符号层融合。 2.1数据层图像融合 2.1.1基于像元的图像加权融合 加权融合的表达式为 Y(i,j)=a〔p1X1(i,j)+p2X2(i,j)〕+b 式中,X1(i,j)和X2(i,j)为两幅原始图像;p1、p2 (p2=1-p1)为两幅图像的权值,可根据应用目的分 收稿日期:2005-04-23;修订日期:2005-06-17

统计分析软件SPSS在化探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矿床地质 2010年MINERAL DEPOSITS 第29卷增刊统计分析软件SPSS在化探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蔡朝阳,韩秀梅,吴国学,孙德有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61)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是公认的最优秀的统计分析软件包之一。该软件以易学易用的操作界面、强大而成熟的资料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人性化的图形操作界面以及美观的结果输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各个领域(黄燕波,2007)。 近年来,运用SPSS对东北地区多个勘查区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化探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软件不仅能够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而且有助于从大量测试数据中提取有效的找矿信息,为化探异常的圈定、区域成矿规律总结及成矿远景预测等奠定基础。本文以SPSS Statistics 17.0为蓝本,以吉林珲春地区的相关资料为实例,简要介绍该软件在化探数据处理中的具体使用方法。 1 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异常下限 利用SPSS软件,可通过直方图解法和计算法综合确定不同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具体步骤包括: (1)在SPSS主窗口,点击“文件”主菜单,打开单元素测试结果原始数据文件(.xls); (2)点击“分析”菜单,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描述统计”中的“频率”选项; (3)选择要计算或统计的变量(元素),点击对话框右侧“统计量”菜单,根据需要逐项选择“均值”、“众值”、“最小值”、“最大值”、“标准离差”等参数; (4)在“图表”对话框中选择“直方图”和“带正态曲线”等选项; (5)点击“确定”,程序自动生成所选变量(元素)的描述统计结果文件(.spv)。 在直方图解法中,根据SPSS生成的元素含量(对数含量)直方图,确定众数值(或对数众数值)(Co),用其代表统计单元内的元素含量背景值,用图解法或计算结果确定标准离差(δ)。一般将背景值与2倍标准离差之和作为该元素的异常下限值(C A),即:C A= Co+2δ。 计算法则是利用SPSS统计出的“均值”和“标准离差”,采用“迭代剔除高值法”消除高值点的影响。即:以均值加3倍标准离差为高值点的界限,逐次剔除,直至无高值点(一般剔除三次),根据最后一次统计结果中的“均值”和“标准离差”,按前述公式计算该元素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 利用SPSS软件对吉林珲春地区15482件土壤地球化学样品的12种元素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u、Cu、Pb、Zn、Co、As、Sb等元素含量的对数直方图具有明显的正态分布特点,两种方法确定的异常下限值基本相同(相对误差 3.1%~5.8%),对化探数据处理及异常圈定无明显影响;Ag、W、Mo、Bi、Hg等元素含量的对数直方图呈偏态分布,两种方法确定的异常下限的相对误差较大(15.4%~41.7%)。根据该区成矿地质条件、矿化特征和找矿目标矿种,采用SPSS统计分析结果,作为本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不同元素的背景值、异常下限。 2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为深入分析主成矿元素和成矿指示元素间的地球化学行为,进一步划分元素的共生组合,可利用SPSS软件对化探样品不同元素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1)打开SPSS主窗口,点击“文件”,打开不同元素测试结果的原始数据文件(.xls); (2)点击“分析”菜单,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相关”中的“距离”选项; (3)将对话框左侧的变量(12种元素)依次选入右侧的“变量” 框内,首先点击“计算距离”选项中的“变量间”,然后

化探背景与异常识别的问题与对策

化探背景与异常识别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化探背景与异常划分涉及系统误差和不同地质体的背景差异,是地球化学找矿中至关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提取找矿信息和化探找矿效果。背景与异常划分方法可分成估值和模式识别两大类,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需对原始数据作符合地质规律的转换。 关键词:地球化学找矿背景与异常划分C型转换模式识别 1 背景与异常划分问题由来 自本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首次做岩石测量,化探背景与异常划分就产生了,但研究地壳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早已开始。1924年和1932年,F.W.Clake两次公布了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其后,А.П.Виноградов(1949) 、K.Rankama(1959)、黎彤(1963)和 S.R.Taylor(1994)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克拉克值现已成为衡量地壳中不同地段和岩石(包括矿石)类型中元素的集中、分散的标准,也用来研究矿源层和特殊地质体的成矿专属性等[1]。 1963年,Н.И.Софронов提出了“分散晕”的概念,论及元素的分布型式时认为微量元素的含量服从正态分布,为根据正态分布划分背景与异常的各种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1937年,В.Н.Вернадский又提出岩体中的“浓度克拉克值”概念,成为衬度类计算方法和在衬度值基础上划分背景与异常的方法的鼻祖。 化探方法开创之始,正值寻找地表矿和近地表矿的鼎盛时期。与地表矿和近地表矿相关的化探样品中指示元素意义明确,元素含量也较高,在原生晕找矿中使用浓度克拉克值以及在土壤测量和水系沉积物测量中使用X+K×S方法划分背景与异常虽然在理论上有牵强之处,但在实际生产中是可行的。这些方法通常在整个研究区内使用统一的背景值,称为全局估计。随着寻找隐伏矿床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全局估计法的不足就暴露出来了。1959年,W.C.Krubein提出用趋势分析的趋势值表示背景的起伏,用剩余值反映异常的空间分布,把背景与异常识别从全局估计引向“局部估计”(常用的移动平均法也是一种趋势分析法)。1966年,D.G.Krige提出了一种无偏局部估计法——二维加权移动趋势分析法。这种方法后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质统计学。化探人员主要使用泛克里格法来划分背景与异常。泛克里格法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1)强调化探背景是起伏的,而且强调化探样品之间的相关性是有一定空间限制的;2)在该限制空间范围内,对漂移值和剩余值的估计在数值计算上是无偏的。 为解决背景与异常划分问题,化探工作者还在化探样品分析手段和背景值估计方面作了努力,如偏提取技术、指示元素赋存状态分析和稳健统计学方法的使用等,这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尽管如此,如下问题仍然存在:1)受采样、分析测试和地质成因等方面影响,“背景”不仅不是平面的,也不是一个光滑曲面,而是有一定变化范围的带(图1)。 图1 化探背景与异常的关系

黄金矿业近年来的新进展(庞绪成,顾雪祥,崔仑,《中国矿业》2004.8)

黄金矿业近年来的新进展X 庞绪成1,2顾雪祥3崔仑2 (11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21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焦家金矿#莱州261441; 3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 中图分类号T D8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051(2004)08-0009-04 ADVANC ES IN GOLDEN MINING IN THE PAST SOME YEARS Pang Xucheng1,2G u Xuex iang3Cui L un2 (11Chengdu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Chengdu610059; 21Jiaojia Gold M ine of Shandong Gold(G roup)L td Co.,#Laizhou261441; 31I 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A S#Guiyang550002) 随着1974年金本位制的取消,国际黄金市场上的金价从35美元/盎司一路走高,至1980年达到了创记录的850美元/盎司,目前虽有大幅回落,但仍达到350~370美元/盎司。金价的攀升极大地促进了黄金找矿、勘探、生产与科技进步,同时科技进步又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以前不能利用的资源得到了利用。近20年来,黄金矿业在地质勘探研究及采选冶工艺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黄金地质工作的进展 近年来,在黄金地质领域,发现并开采了一大批新类型矿床,如美国的卡林型金矿床、澳州和巴西的红土型金矿床、印尼Grasberg含金斑岩铜矿床、太古代绿岩带上部层控浸染型金矿床、浊积岩型金矿床、块状硫化物后期叠加金矿床、汞矿带中的Au-Hg矿床、澳州基兹顿爆发角砾岩筒中的层状石英脉型金矿床、马里卢洛含电气石砂岩中的网脉状金矿床及日本温川黑矿型富金硅矿等11~22,其中最重要的勘探成就莫过于从日本-菲律宾-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的新生代岛弧链上的金矿发现了,在这条成矿带上,仅储量大于10t的矿床就有52处,总储量超过5000t,其中储量大于400t的矿床达5处,著名的金矿如新西兰豪柱基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波乐盖拉(Porgera)、利海尔(Lihir)、潘古纳,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岛的布桑(Busang)金矿等。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勘探成就是对浅成热液金矿的开发和认识。其成矿物质可来源于岩浆,但更多的来源于围岩。成矿环境多位于洋壳对陆壳的板块俯冲带附近。包括火山及次火山热液型金矿,也涵盖了卡林型金矿。如美国金坑金矿(Gold Quarry)、园山金矿(Round Mountain M ine)等。 由于在破碎带蚀变岩中找矿思路的突破,使我国胶东招(远)-莱(州)金矿田被发现并开采; 1980年,在北美发现了同样类型储量达600t的加拿大Hemlo金矿床,该矿床的Au与H g、Sb、As 形成特有的矿物组合,同时也表明,太古宙绿岩带不仅富铁镁质变火山岩中有成矿远景,在长英质变火山碎屑岩到沉积岩过渡带上,同样存在巨大的工业矿床。元古宙在全球许多地区取得了找矿突破,如捷克赛莱纳-莫克尔斯克与燧石-碧玉岩有关的特大型钨金矿床,沙特、马里、摩洛哥、澳洲及我国江南古陆和世界其它地区的与元古宙地层有关的金矿床。 在日本西南太平洋诸岛,发现了产于中新生代次火山岩中的以明矾石和冰长石蚀变为特征的陆相火山岩型金矿床132。在加拿大西北康纳沃约脱(Contwoyoto)湖岸的太古宙浊积岩系含铁建造中,发现了特大型的柳屏(Lupin)金矿床,开辟了找 X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

化探方法在矿山找矿中应用

探讨化探方法在矿山找矿中的应用摘要:矿产资源勘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也影响着国家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特别是石油、铁矿、有色金属等大宗战略矿产的短缺,对外交、运输、经济布局等等已经构成了沉重的压力。当前一大批矿山的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如果不能迅速在一些重点矿山和重要矿种的后备储量上取得突破,很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矿山找矿方法化探 abstract: the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dustry,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economic security, also influence the nation’s foreign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is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must be properly handle the problem. especially oil, iron ore, non-ferrous metal and other large sums of strategic mineral shortages, foreig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 layout and so on has made a heavy pressure. the current a large number of mining backup reserves severity shortage, if cannot rapidly in some key mining and important minerals reserve a breakthrough of the reserves, and possibly, can lead to serious social problem.

油气物化探方法总结

石油和天然气主要生成并聚集于地下岩层中,因此,要寻找和发现油气田,必须运用各种勘探方法在沉积盆地中进行勘探,研究地下岩层的生油气条件,寻找可能的储油气构造,确定含油气层。目前,勘探油气田的方法有地质法、地球物理勘探法、地球化学勘探法、钻探法四类。 地质法是油气田勘探工作中贯彻始终的基本工作方法。主要包括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岩石及油气显示的地质调查,获取地质资料并进行分析、解释,判断一个地区有无生成油气和储存油气的条件,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进行评价,确定有利的含油气区。在岩石出露的地区,该方法有可能直接发现油气藏。该方法还包括通过钻井获取地下岩芯、岩屑等资料进行的地质录井工作以及实验室分析工作等。另外,对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各种方法提供的大量间接资料进行地质解释,服务于地质。地质法发展起了野外地质调查技术、油气地质专题研究技术等。 地球物理勘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利用电子学和信息论等领域的新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间接找油、气的方法,它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空中或地下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根据物理现象的变化推断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储气构造。其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等方法,其中地震勘探方法因其数据精度高、分辨能力强而得到广泛应用。 重力勘探是以地下岩石的密度差异为依据,在地面测量由它引起的重力变化,进而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矿藏的方法。它在油气勘探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应用:地壳深部结构的研究和解释、结晶基底形态的研究和解释和沉积盖层的研究和解释。 磁法勘探依据地下岩石存在着磁性的差异,在地面测量由它们引起的磁场的变化,进而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矿藏的方法。一般来说火成岩、变质岩的磁性较大,而沉积岩几乎没有磁性。它可以用来研究大地构造单元、基底构造和沉积盖层等。通常与重力勘探联合应用,称为重磁勘探,两者均具有效率高,勘探成本低等特点,可用于沉积盆地的“探底摸边”,因而常用于油气普查和概查。 电法勘探根据地下岩石存在着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的差异,在地面测量由它们引起的电场的变化,进而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矿藏的方法。它含有多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