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

油气化探是运用地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观点,通过研究油气微运移现象或化探异常,达到找油气的目的,并兼顾地质研究的一种直接找矿方法。由它的名字就可以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化,地球化学方法;探,普查勘探;即使用地球化学方法来对矿产资源进行普查勘探。

油气化探包括四个测量阶段:区域概查阶段,有利地区的普查阶段,构造(圈闭)的详查阶段,井下勘探阶段。

㈠.区域概查阶段。该阶段以大地构造单元为分区,含油气异常的固定,以1:20万对区域内进行地球化学调查。该阶段确定区域的背景值,以及造成异常的主要因素;航测法在区域勘探中有重要作用。

㈡.有利区域的普查阶段。该阶段在确定的有利地区进行面积性油气化探勘探工作,比例尺介于1:20万与1:10万,取样密度不应小于10km2 3~5点。其主要任务:①结合物探和地质资料,绘制化探异常图,缩小有利靶区;②结合构造背景,建立异常模式,预测油气藏类型。

㈢.构造(圈闭)的详查阶段。在普查圈定的综合油气化探范围内,进行1:5万—1:10万比例尺精度的化探测量,采样点密度为10km2 20~40个点,主要任务布置石油钻探孔位提供依据,具体任务:①通过加密采样点,解剖前一阶段的综合异常,进一步缩小靶区,利用异常指标;②主要研究和运用多种直接指标的分布特征,通过各种方法绘制有一定风险的油气勘探部署图,为钻孔布置提供意见;③要有适当的油气化探基准井,排除地面干扰因素,追索化探指标在纵向

上的变化规律以及油气藏特征。

㈣.井下勘探阶段。在专门的地球化学钻孔和油气钻探中,进行深层化探测量,主要任务:①系统地研究全部沉积剖面上地球异常指标的特征;②研究油气运移迹象、途径和规律;③岩层时代和油气藏关系的研究。

以上体现了油气化探由区域到局部,在背景找异常的研究方法。谈起油气化探的方法分类,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以下分类;按研究目的层分类:空中化探;表层或近地表化探;深层化探。按研究介质的分类:气体地球化学法;水文地球化学法;岩石地球化学法。按指标分类:烃类气体法;水文地球化学法:生物地球化学法;岩石(土壤)地球化学法;沥青地球化学法;汞测量法;△C地球化学法;同位素地球化学;其他。

这里主要简述以下五种油气化探方法:

㈠.水文地球化学法。水文地球化学法简称水化学找油,主要研究油气盆地内地下水中所有元素、离子、分子和气体的均衡状况、有机质、微生物及各种元素的同位素的含量与本身结构;研究各种元素在地质历史时期中迁移富集的规律;研究地下水成分的形成及变化特征,阐明不同类型水的成因;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在石油的生成、运移、富集和破坏的作用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阐明油气藏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通过水化学成分预测有利的含油气地区。

水化学找油的目的,就是揭示含油气盆地内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以及各种化学元素与同位素在一定条件下的分散和集中的基本规律,

从而在垂直剖面上获得与油气有关的水文地球化学信息。

该方法的直接指标:①可溶性气态烃;②苯、酚及其同系物;③芳烃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性;④铵离子与氨。水化学找油的特点:指标的多维性;稳定性;异常模式的多样性;水化学异常的偏移规律。

㈡.土壤吸附烃法。吸附烃系指被岩石或粘土颗粒表面吸附的甲烷及其同系物。烃类物质及其伴生物,以分子的形式在微渗透与扩张等作用下,通过多种通道向上运移至地表时,除一部分轻质烃逸散入大气或者被氧化外,有相当一部分烃类粘附在矿物颗粒表面或者晶格内。土壤吸附烃法指标:①烃类气体总浓度;②重烃浓度(判断假异常的重要手段);而且浅层重烃含量低,通常与有机质热演化一致。该方法操作简单,烃类吸附强。浅层吸附烃的油气化探意义:不同盆地吸附烃的绝对含量相差较大,其原因与地质构造特征、油气性质、油气藏封闭程度及自然地理条件诸类因素有关;含油气盆地中吸附烃含量以甲烷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重烃,并且轻烃含量较高;盆地内吸附烃含量和组成变化亦较大,并且受非油气因素影响较大;形成浅层沉积物中吸附烃由原生烃和次生烃组成。

㈢.紫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共轭双键体系的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光区域存在着特征吸收峰,随着共轭双键的增加,特征峰向长波方向移动。该方法能对复杂的物质进行检测,不同的芳香烃化合物在一定的波长上。

常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紫外光谱吸收法的作用:

鉴定不同有机物或基团(定性);

确定不同有机物的含量(定量);

荧光光谱法基本原理是许多芳香族化合物在室温下和77K下具有发光的性质,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能够发生反映出该物质性质的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浓度的范围内,物质的含量同光强度成正比。荧光分光光度计(F-XX):

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

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重现性好,选择性好;

可用于不同介质的同时分析;

可以预测地下油气藏中的油气特征(尤其是重质油);

㈣. △C法(蚀变碳酸盐法)其基本原理是:储集层曾中的低分子烃类,从深部的还原环境向上渗透或扩散到达近地表的氧化环境时,一部分被土壤颗粒吸收,而另一部分由于氧化而生成CO2,CO2将分解沉积物中的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生成碳酸盐、二氧化铝和三氧化二铝;此外,CO2将可直接与某些金属离子结合而生成某种稳定的特殊碳酸盐,在特定的温度区间(500-600℃)内分解这些特殊类型的碳酸盐,能重新释放出轻烃成因的CO2将,测定其含量,研究其分布规律,可以预测区域含油气远景,判断油气藏的存在。

△C法异常的机理存在多解性,可以释放二氧化碳的碳酸盐比较多;特殊碳酸盐结构未知;蚀变产生机制存在机制;△C异常表示的可能是正进行的油气活动,也可以是曾经的油气迁移所残留,干扰因素较多;非烃类来源CO2气,沉积物中原生碳酸盐,构造控制。

干扰因素较多:非烃类来源的CO2气、沉积物中原生碳酸盐、构造的控制

㈤.碳同位素法。不同的地球化学过程中,碳同位素的分馏程度不一致,因此来源或不同成因形成的烃类在碳同位素组成上必然存在差异。

稳定碳同位素法经常使用的仪器是MS-XX质谱仪,碳同位素法在化探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判断天然气的成因和来源;②进行气和气源岩的对比;③推断勘探目的层的流体性质;④验证浅层化探异常成因;⑤寻找浅层生物成因气。

以上是简要对常用的化探方法做的分析,可见化探理论知识体系还是比较完善,但是现在在我们国家化探工作比起物探工作做的比较少一点,也许与化探对比较复杂的埋藏较深的油气藏的预测不是十分方便。但是我相信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促进油气化探的理论更臻完善,使其在油气资源普查与勘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独具风貌的油气勘探技术。

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 1、油气地球化学的定义 应用化学原理,研究地质体(沉积盆地)中生成油气的有机物、石油、天然气及其次生产物的组成、结构、形成、运移、聚集和次生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机理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2、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 (1)元素地球化学; (2)同位素地球化学; (3)流体地球化学; (4)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 (5)各种地质作用地球化学; (6)有机地球化学; (7)环境地球化学; (8)气体地球化学。 (9)海洋地球化学(10)区域地球化学 3、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沉积盆地或地壳中油气、生成油气的有机物及相关物质。 4、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活性生物有机质及其在沉积、保存和埋藏条件下的演化; ? 石油成因和演化; v 干酪根地球化学 v 可溶有机质地球化学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油气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v 盆地的油气勘探远景和资源预测 v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 v 油田水地球化学 v 油田开发地球化学

11、有机圈(organosphere):系指地球上古今生物及其形成的有机物,分布和演变的空间。有机碳的循环: (1)生物化学亚循环:为较小的亚循环(碳总量约为3×1012吨) ,其循环周期不超过一百年,包括三个次一级循环: (2)地球化学亚循环:为大的亚循环(碳总量约为12×1015吨),包括沉 积圈中有机质的演化途径,其循环周期以百万年计算,其中也包括三个次级循 环 11、旋光异构 当一个碳原子同时和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键合时,四个基团在碳原子 的周围会有两种排列方式,它们互为镜像但不能重合,这种立体异构体叫对映体,它们可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反向旋转,因而被称为旋光异构。 11、沉积有机质的概念 分布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它们来源于生物的遗体及其分泌 物和排泄物。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 被掩埋在沉积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11、富沉积有机质的沉积环境 生物高产和缺氧环境共存是富有机质沉积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大型深水缺氧湖泊 存在永久性的分层,才能形成湖泊的缺氧环境. (1)富营养、贫营养湖泊 (2)深水是缺氧湖泊发育的重要条件(3)缺氧湖泊的发育与纬度有关。 2.海相缺氧环境(1)上升流形成的缺氧环境 3.沼泽环境沼泽沉积环境是一种成煤的环境 1温暖潮湿的气候和长期停滞的水体条件。 2地形一般比较平坦、低洼;构造上处于缓慢持续下沉状态。 二、有机质的沉积受控于多种因素 主控因素:原始生物产率(营养物、水体分层、光等)和缺氧环境(降雨量、距河口距离、河流的搬运能力)

油田开发中油藏工程技术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

油田开发中油藏工程技术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

油田开发中油藏工程技术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 摘要:油藏工程技术是实现油气田开发方案的重要手段,是决定油田产量高低、采油速度快慢、最终采收率大小、经济效益的优劣等重要问题的关键技术。分析了我国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的5个阶段和各自的工艺技术状况,介绍了与我国油藏相适应的5套油藏工程技术方法,指出了采油工程技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油藏工程技术应用发展 油藏工程技术发展阶段 一、探索、试验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初) 1949年9月25日玉门油田获得解放,当时共有生产井48口,年产原油6. 9×104t,再加上延长15口井和独山子11口油井,全国年产原油总计7. 7×104t。1950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玉门油田被列为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一开始油井都靠天然能量开采,压力下降,油井停喷, 1953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编制了老君庙第一个顶部注气、边部注水的开发方案。为砂岩油藏配套开采上述技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成为全国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的良好开端。 二、分层开采工艺配套技术发展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 陆相砂岩油藏含油层系多、彼此差异大、互相干扰严重,针对这些特点,玉门局和克拉玛依油田对分层注水、分层多管开采进行了探索。60年代大庆油田根据砂岩油藏多层同时开采的特点,研究开发了一整套以分层注水为中心的采油工艺技术。 1、分层注水

大庆采用早期内部切割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采,采用笼统注水时因注入水沿高渗透层带突进,含水上升快,开采效果差,为此开展了同井分层注水技术。 2、分层采油 发挥低渗透层的潜力进行自喷井分采,可分单管封隔器、双管分采和油套管分采三种形式。 3、分层测试 研究发展了对自喷采油井产出剖面和注水井注入剖面进行分层测试、对有杆泵抽油井进行环空测试、油水界面测试及有杆泵井下诊断、无杆泵流压测试等技术。 4、分层改造 压裂酸化工艺是油田增产的重要措施。 二、发展多种油藏类型采油工艺技术(70年代到80年代) 1、复杂断块油藏采油工艺技术 根据复杂断块油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断层上下盘互相分隔构成独立的开发单元等特点,采用滚动勘探开发方法,注水及油层改造因地制宜,达到少井多产,稀井高产,形成了复杂断块配套的工艺技术。 2、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开采技术 潜山油藏以任丘油田为代表,与砂岩油藏完全不同,油气储存在孔隙、裂缝和溶洞中,下部由地层水衬托,成为底水块状油藏。以任丘奥陶系、震旦系油藏为主,初产高、递减快,油田开采中形成了碳酸盐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根据测区地质、地理条件等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常用的化探方法有:岩石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等。 一、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一般在露岩较好地区进行详查,查证异常,钻孔原生晕等。 1、采样布局: 面积性测量布设:应根据探查对象特点选择方网或矩形网。可以采用剖面法或以目标追踪法进行采样。也可以采用按一定面积划分采样单元,即采用单元网格采样。等轴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异常,通常采用方格网;带状或长条形矿体或异常一般使用矩形网格。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可以沿山脊及山脚以及易通行道路布置取样,尽量使样品在区内分布均匀。每一矿化体或异常上不少于2条测线,每条测线上不少于2~3个样点。 剖面布设:剖面方向通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 2、采样定点:通常使用仪器布设测网或采用GPS定点,定点误差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 3、采样方法: ⑴、面积性测量:要求采组合样,可按测线组合或按网格组合。通常采样格子或分域采样,每个采样网格内均匀地布采5~8个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沿线采样则由3~5点,岩石碎片5~8块组成组合样。通常每一种岩石应分别取样,不可几种岩性混采。组合范围在5~10m或1/10点距的范围内。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 ⑵、剖面测量:按以确定的剖面位置,据不同目的和地质特点,沿剖面线采集组合样。 ⑶、钻孔原生晕采样:钻孔岩心取样是沿着钻孔岩心,自上而下在一定点距内作连续拣块或间断拣块。必要时取地质副样。取样密度按矿化类型确定,而分样间距是以岩心提升回次结合孔深和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来确定的。通常

(完整word版)油藏工程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油藏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在自然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下,在油藏中驱油能量一般有:油藏中流体和岩石的弹性能、溶解于原油中的天然气膨胀能、边水和底水的压能和弹性能、气顶气的膨胀能和重力能 2、开发调整的主要类型有层系调整、井网调整、驱动方式调整、工作制度调整和采油工艺调整。 3、油藏动态分析方法一般分为历史拟合、动态预测、校正和完善三个阶段。 4、层系组合与井网部署是相互依存的,但两者各有侧重。层系划分主要解决纵向非均质性问题;井网部署则主要解决平面非均质性问题。 5、采用边缘注水方式时,注水井排一般与油水边界平行,能够受到注水井排有效影响的生产井排数一般不多于 3 。 6、产量递减的快慢取决于递减率、递减指数两个参数的大小。 7、在双重介质试井分析中,先后出现的两条直线斜率的关系是平行,两直线间的纵向截距差反映弹性储容比的大小。 8、动态分析方法计算的地质储量一般__<_(>、=或<)容积法确定的地质储量,因为它一般指__动用_储量。 9、在底水锥进中,锥体的上升速度取决于该点处的势梯度、垂向渗透率。 10、油藏的驱动方式可分为弹性驱动、溶解气驱、水压驱动、气压驱动和重力驱动 11、列举三种以三角形为基础的井网方式反七点(歪四点)、七点系统、交错排状系统 12、在应用渗流阻力法进行反七点面积注水开发指标计算时,见水前从注水井底到生产井底一般视为三个渗流阻力区;见水后从注水井底到生产井底一般视为二个渗流阻力区。 13、在递减指数相同的情况下,初始递减率越大,则产量递减越__快 _,在初始递减率相同的情况下,递减指数越大,则产量的递减速度越慢 _。 14、直线封闭断层附近一口生产井,在试井分析中先后出现两条直线,其中第二条直线的斜率是第一条直线斜率的2 倍。 15、油气藏储量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探明储量三级。 16、列举三种以正方形为基础的井网方式五点法、九点法、歪七点法。 17、注水方式分为边缘注水、切割注水和面积注水。 二、名词解释 1、单储系数:单位面积单位厚度油藏中的储量。 2、面积注水:是指将注水井和油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度均匀的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进 行注水和采油的系统。 3、含水上升率:单位时间内含水率上升的值或采出单位地质油藏含水率上升的值。 4、驱动指数:油藏中某一种驱油能量占总驱油能量的百分数。 5、流动系数:为地层渗透率乘以有效厚度,除以流体粘度。 6、采收率:油田报废时的累积采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7、井网密度:单位面积油藏上的井数或单井控制的油藏面积。 8、采油速度:年采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9、注水方式:注水井在油藏中所处的部位及注水井与生产井的排列关系 10、递减率:单位时间内产量的递减分数。 11、基础井网:以某一主要含油层为目标而首先设计的基本生产井和注水井,是开发区的第一套正式井网。

化探数据处理方法

内蒙古扎赉特旗东芒合矿和哈拉街吐矿 化探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方法 1 化探数据质量评价的数据处理(分矿区) ⑴统计重采样和重分析抽查样所占样品总数的比例 比例 = (重采样和重分析抽查样数/工作样总数)100% ⑵作出SSPS数据文件 将重采样和重分析样分别作成SSPS数据文件。文件中列出项目为: ①重采抽查样重采样号元素含量相应的工作样号元素含量 ②重分析抽查样重分析样号元素含量相应的工作样号元素含量 ⑶计算各元素相对误差 重采样和重分析抽查样相对误差均按RE(%) = |C1-C2|/0.5×(C1+C2)×100%计算。 C1为重采样或重分析抽查样的分析含量 C2为重采样或重分析抽查样的相应的工作样的分析含量 | |为绝对值 RE(%)≤30%为合格,>30为超差(不合格);(Au:RE(%)≤50%为合格,>50为超差) ⑷计算各元素的合格率 η= (抽查样品中合格的样品数/抽查样品的总数)100% 合格率(η)应>80%,即这批样品的分析结果是可信的。 ⑸列表表示检查或分析质量结果 表××化探重采样抽查各元素的合格率(%) Cu Pb Zn Cr Ni Co Sn V Ag Ti 2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数据处理(以哈拉街吐为例) ⑴作出SSPS数据文件 作出下列SSPS数据文件: ①文件1:整个矿区数据文件; ②文件2:矿区地层数据文件; ③文件3:矿区岩浆岩数据文件; ④文件4 :下二叠统大石寨组(P1d)数据文件; ⑤文件5 :下白垩统大磨拐河含煤组(K1d)数据文件;

⑥文件6 :华力西晚期侵入岩数据文件; ⑦文件7 :燕山期早期侵入岩数据文件; ⑧文件8 :燕山期晚期侵入岩数据文件; ⑨文件9:已知矿附近一定范围数据文件 每一数据文件的内容项目包括: 序号野外号 X坐标 Y坐标各元素的含量 ⑵整个矿区和各地质单元(各地层、各岩浆岩)样品各元素含量特征统计 统计的参数包括: ①元素含量平均值; ②最大值; ③最小值; ④标准离差; ⑤变化系数(标准离差/含量平均值); ⑥浓度克拉克值(元素含量平均值/该元素的克拉克值) 整个矿区和各地质单元统计结果含量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用表表示。 ⑶整个矿区和各地质单元样品各元素的概率分布特征统计 ①标准离差 ②峰度 ③偏度 ④概率分布曲线特征 ⑷矿区各地层样品各元素的局域丰度和蚀变-矿化叠加系数特征统计 根据地球化学过程的基本定律(A.B.Vstelius,1960),一个矿区地层中元素的“丰度”应该是沉积岩沉积成岩时的初始平均含量,而不应包括后期岩浆、蚀变、矿化作用等地质作用造成的元素含量的增赢或亏损。而矿区内局部地区地层中元素的“局域丰度”,至少应排除最后蚀变-成矿作用叠加的那一部分元素的含量。若本区各地层中元素概率分布及其偏度和峰度特征表明元素呈偏对数正态分布。这说明地层中多数元素都受到了后期不同程度的蚀变-成矿作用的叠加。据此,剔除了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超差样品(即含量大

油气地球化学复习

一、海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1、原油的化学性质 国外公认的碳酸盐岩生成的石油特征是:高硫(> 1.0 %), 低API度(20~30),Pr/Ph<1.0,Ph/nC18>1.0,偶碳优势CPI<1.0 2、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①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呈单峰态, ②广泛检出C13~C20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和C21~C45规则和不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 ③规则甾烷以C29甾烷占优势,一般占40%~60 ④C31~C35升藿烷系列相对较发育,且明显受盐度控制。 ⑤伽马蜡烷为常见的非藿烷骨架型五环三萜烷。 ⑥三环萜烷含量较高 二、陆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1、原油的性质:原油普遍高含蜡,硫酸盐含量低,具有低钒/镍比(一般小于1)的特点 2、原油的烃类族组成:原油的烃类族组成以烷烃为主,环烷烃次之,芳香烃较少,多属石蜡基原基。 3、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①饱和烃馏分 检测出C13~C20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并有丰富的甾烷、萜烷类化合物 甾烷类生要由C27~C29甾烷、重排甾烷及4-甲基甾烷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孕甾烷和升孕甾烷。甾类化合物主要为藻类生源产物,但C29

甾烷可能来源于高等植物。在陆相原油中,C29甾烷明显高于C27甾烷 ②芳烃馏分 陆相原油芳经馏分中含有丰富的芳构化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类型有: 芳构化倍半萜类与二萜类:前者只检测出卡达烯,后者仅见惹烯和海松烯,属被子植物树脂生源完全芳构化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芳构化三环萜烷:主要包括m/z181 及m/z209的两个C24~C26二芳三环萜烷和m/z205的C26 ~C28三芳三环萜烷.芳构化三环萜烷是常规三环萜烷芳构化的产物,属于细菌、藻类生源,但它是在酸性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常与陆源有机质有关。 芳构化三萜类:主要是陆生被子植物生源的奥利烷、乌散烷及羽扇烷芳构化的产物,也有微量细菌生源的芳构化藿烷。它们大都是在酸性氧化作用较强的湖相沉积中形成的,与陆源有机质有关。 苯并藿烷:指示细菌生源,是在酸性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在煤系地层及湖相腐殖—偏腐殖泥岩中分布较广泛。 芳构化甾类:仅见C26~C28三芳甾、C27~C29甲基三芳甾及其它微量甾类芳构化产物.陆相原油各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形成大都与陆源有机质输入有关。在有大量陆源有机质输入的淡水湖泊中,不仅腐殖质组分急剧增多,而且水介质的酸性氧化作用也明显增强,这种沉积环境的演变既有利于形成陆游生物标志化合物,也有利于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芳构化,甾烷与藿烷的重排现象也较普遍。当然,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芳构化和重排作用也与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有关。 三、生标物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1.化合物的结构表明它曾经是或者可能是生物体的一种成分,存在于沉积物中,尤其是在原油、煤、岩石中能够检测到 2.其母体化合物有较高的浓度,其主要结构特征在沉积和早期埋藏过程中具有化学稳定性 3.分子结构有明显的特异性,即具有特殊的碳骨架

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1999年第1期 矿产与地质第13卷1999年2月M I N ERAL R ESOU RCES AND GEOLO GY总第69期 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林 春) 1998年9月21日至25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了第六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有地矿、有色、冶金、黄金、石油、核工业、中科院和院校等系统的代表,共121人。大会收到科技论文110余篇,其中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勘查99篇,能源矿产地球化学勘查14篇,环境与农业地球化学9篇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反映了自五届会议(1993年)以来,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果,积累的工作经验,反映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科学技术水平。 1 勘查地球化学工作成果 国土资源部地调局牟绪赞副总工程师报告了地矿部自“六五”以来,完成区域化探扫面575万km2,发现各类元素异常4.3万处,异常检查发现工业矿床580处。有色物化探管理中心李幸凡教授介绍了有色地质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在30个重点成矿区带上完成1 5万水系地球化学普查65万km2,7千km2土壤加密和5千km2详查地球化学,发现大型、特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21处,小型矿床100余处。武警黄金部队地质处郭瑞栋高级工程师回顾了武警黄金部队地球化学找金工作,1992年以来,重视区域化探和矿区异常评价工作,共完成区带化探20万km2,获得5千个金或金为主的异常,发现30个矿产地,找到大中小型矿床16个。 2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经验 (1)区带普查与重点评价结合,优选异常与地物化、遥感综合查证结合的工作方法。 (2)有色系统以“有色地质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规定”指导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物探成果,划分不同级次地球化学区,选定找矿靶区进行验证的工作方法。 (3)统计我国63个典型金矿床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总结了金矿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成矿成晕规律,建立金矿原生晕理想分带序列,建立金矿成矿成晕的多期多阶段叠加成晕模式和用于“反分带”的盲矿预测准则的工作经验。 (4)研究地壳物质垂直迁移规律,即地壳内存在纳米级物质的垂向迁移,形成与深部矿化相对应的地气异常,应用于发现和查明深部或隐伏矿化地段、查明隐伏含矿构造等。 3 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施俊法副研究员从区域性矿产勘查、隐伏区的化探新方法、环境地球化学三个方面论述90年代以来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 (1)在区域农业规划、地方病防治、区域环境背景评价等应用进行十分缓慢。 (2)取样代表性、重现性、时间序列等问题仍是地球化学填图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3)地球化学工程学的环境技术和环境调查:衰变、分解或中和、富集或分散、隔离作用等。 (4)转变以往研究评价单个地化异常特征的方法,应研究区域地球化学场来揭示矿床周围的地球化学环境及探矿的地质因素。 (5)研制和开发具有较大深度的地球化学方法,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活动态金属离子法 (I M M)、酶浸析法、地电化学法(CH I M)、地气法、元素分子形式法(M FE)和离子晕法等。 5

油气藏开发与开采技术

第一章油气藏开发地质基础 1.要开发好一个油气田,需要掌握或认清该油气田哪几方面的地质特征? 答:油气田地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构造特征: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 称。因此我们需要搞清楚油气藏的构造类型及形态、断层性质及切割情况、裂缝密度及分布规律等问题; 2)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特征:即在物理、化学、生物上不同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与该表面上形成的沉积岩的组合与物质反应。我们需要了解各类沉积环境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得出相应相态条件下的开发对策; 3)储层特征:即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我们需要知道储层非均质性、油层划分 与对比等方面的问题 4)油气藏特征: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 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我们需要了其类型、压力系统、温度及岩石热力学性质、其中油气水的分布等知识。 2.每一种地质特征是如何影响油气田高效开发的? (由上一题展开回答) 3.地质模型的分类?* 答:按不同勘探开发阶段任务分为概念模型、静态模型、预测模型; 按油藏工程的需要分为储层结构模型、流动单元模型、储层非均质模型、岩石物性物理模型; 按油藏开采过程的特点可分为气藏模型、黑油模型、组分模型; 针对特殊油藏开采可建立热采模型、化学驱模型等。 4.沉积相与油气田开发的关系?* 答:沉积相与油气田开发的关系如下: 1)为编制好油气田开发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2)为培养高产井提供依据; 3)为及时夺高产,实现产量接替提供依据; 4)为合理划分动态分析区和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依据; 5)为选择挖潜对象,发挥工艺措施作用提供依据; 6)为层系、井网及注水方式的调整提供依据; 第二章油气藏开发技术政策 1.开发对象的特点(用几条高度总结)? 答: 1)具有不同的驱动类型及开发方式; 2)具有不同的开发层系选择; 3)具有不同的开发井网部署; 4)具有不同的配产方式及开采速度; 5)具有不同的注水时机与压力系统。 2.高效开发一个油气田应该达到哪几个技术指标?

油气地球化学(正构烷烃)调查研究方法综述

油气地球化学(正构烷烃)调查研究方法综述 摘要:正构烷烃是生油岩和原油的一种主要化学组分,具有多种成因和来源,其组成和碳数分布能反映有机质类型、沉积环境性质和热演化程度[]1。本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正构烷烃在原油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综合分析及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地球化学意义 1正构烷烃在原油中的分布特征 在没有遭受生物降解作用改造的情况下,正构烷烷烃系列无疑是原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9,其含量一般占原油的15~20%。高者:如我国华北地区高蜡原油正烷烃含量可高达38~40%(占饱和烃含量的87~91%)。低者:如华北地区、南海中均发现有正烷烃含量占饱和烃的1~4%的原油。 一般的沉积地层中正构烷烃多为奇碳数优势分布[]13 12-,我国大部分陆相生油岩及原油具有这样的地球化学特征。而咸水湖相及碳酸岩沉积环境有机质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独特,常在C22~C30范围呈偶碳数优势[]14,我国的江汉盆地[]15和柴达木盆地[]16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及其所生原油正构烷烃中也见有这种分布模式。这类正构烷烃的偶碳数优势成因,一般被认为是由偶碳数正构脂肪酸和醇类的还原作用[]17。 据唐立杰对冀东油田部分区块原油正构烷烃的分析,冀东油田原油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分布趋势基本相同,但其碳数分布仍可分为3类:(1)原油正构烷烃分布主要表现为单峰分布,其主峰碳在C15附近,各原油样品的相同碳数的正构烷烃的相对质量百分含量相差不大,C15以后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随着碳数的增加成降低趋势;(2)主峰碳在C15附近,次主峰碳在C25附近,C15以后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随着碳数的增加成降低趋势;(3)M27—29和NPll一X116井的原油表现为生物降解原油特性,各碳数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较低且相差不大。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根据测区地质、地理条件等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常用的化探方法有:岩石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等。 一、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一般在露岩较好地区进行详查,查证异常,钻孔原生晕等。 1、采样布局: 面积性测量布设:应根据探查对象特点选择方网或矩形网。可以采用剖面法或以目标追踪法进行采样。也可以采用按一定面积划分采样单元,即采用单元网格采样。等轴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异常,通常采用方格网;带状或长条形矿体或异常一般使用矩形网格。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可以沿山脊及山脚以及易通行道路布置取样,尽量使样品在区内分布均匀。每一矿化体或异常上不少于2条测线,每条测线上不少于2~3个样点。 剖面布设:剖面方向通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 2、采样定点:通常使用仪器布设测网或采用GPS定点,定点误差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 3、采样方法: ⑴、面积性测量:要求采组合样,可按测线组合或按网格组合。通常采样格子或分域采样,每个采样网格内均匀地布采5~8个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沿线采样则由3~5点,岩石碎片5~8块组成组合样。通常每一种岩石应分别取样,不可几种岩性混采。组合范围在5~10m或1/10点距的范围内。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 ⑵、剖面测量:按以确定的剖面位置,据不同目的和地质特点,沿剖面线采集组合样。 ⑶、钻孔原生晕采样:钻孔岩心取样是沿着钻孔岩心,自上而下在一定点距内作连续拣块或间断拣块。必要时取地质副样。取样密度按矿化类型确定,而分样间距是以岩心提升回次结合孔深和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来确定的。通常对脉型

油气地球化学 总结 复习资料

油气地球化学总结复习资料 1、C15~C21主要源于水生生物,C25~C33,成熟度低、高等陆源植物 2、类异戊二烯烃:盐湖相石油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具植烷优势和正烷烃的偶碳优势,Pr/Ph< 1、0;湖相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形成于还原环境,Pr/Ph为 1、0~ 3、0;湖沼相的石油形成于弱氧化环境,姥鲛烷优势明显,Pr/Ph> 3、0。在煤系地层中Pr/Ph值很高,Pr/Ph =5~10随着有机质热成熟Pr/Ph值增大,异构烷烃与相应的正构烷烃含量比值下降,Pr/nC17,Ph/nC18明显降低; 3、在石油中最常见的萜烷有m/z191的五环三萜烷(藿烷与非藿烷)。奥利烷被认为是白垩系或更年青时代高等植物的标志物,可能来源于桦木醇和被子植物中的五环三萜烯 4、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应用 1、母源输入和沉积环境C15~C21主要源于水生生物, C25~C33,成熟度低、高等陆源植物 2、类异戊二烯烃:盐湖相石油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具植烷优势和正烷烃的偶碳优势,Pr/Ph< 1、0;湖相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形成于还原环境,Pr/Ph为

1、0~ 3、0;湖沼相的石油形成于弱氧化环境,姥鲛烷优势明显,Pr/Ph> 3、0。在煤系地层中Pr/Ph值很高,Pr/Ph =5~10随着有机质热成熟Pr/Ph值增大,异构烷烃与相应的正构烷烃含量比值下降,Pr/nC17,Ph/nC18明显降低; 2、确定时代 3、成熟作用CPI、OEP/2nC29/(nC28+nC30)P8 74、生物降解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能判断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随着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原油的物性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油的密度、粘度增大,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加,饱和烃遭受生物降解的顺序为:正构烷烃>无环异戊二烯类烷烃>藿烷(有25-降藿烷存在)>规则甾烷>藿烷(无25-降藿烷存在)>重排甾烷>芳香甾类化合物>卟啉 5、油气运移发现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烷烃与芳香烃、正构烷烃与环烷烃的比值增加、长链三环萜比藿烷易于运移,甾烷中αββ 组分比ααα组分易于运移,单芳甾烷比三芳甾烷更易运移,因此,随着原油运移距离的加大,易运移的组分相对富集。 6、油气源对比干酪根石油的形成影响油气生成的因素 1、微生物(成岩阶段形成生物气) 2、温度和活化能与反应速率呈指数关系

油气化探样品酸解气中甲烷与氢气的相关性研究

2018年5月May2018岩 矿 测 试 ROCKANDMINERALANALYSISVol.37,No.3 313-319 收稿日期:2017-10-24;修回日期:2017-12-22;接受日期:2018-03-21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鄂尔多斯及周缘盆地群油气基础地质调查”(21201011000150014)作者简介:李忠煜,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地矿有机分析工作。E-mail:147331515@qq.com。通信作者:赵江华,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地矿有机分析工作。E-mail:676410267@qq.com。 李忠煜,赵江华,何峻,等.油气化探样品酸解气中甲烷与氢气的相关性研究[J].岩矿测试,2018,37(3):313-319.LIZhong-yu,ZHAOJiang-hua,HEJun,etal.ResearchontheCorrelationbetweenMethaneandHydrogeninAcid-hydrolyzedGasesforGeochemicalExplorationSamples[J].RockandMineralAnalysis,2018,37(3):313-319. 【DOI:10.15898/j.cnki.11-2131/td.201710240170】 油气化探样品酸解气中甲烷与氢气的相关性研究 李忠煜,赵江华*,何峻,李艳广,黎卫亮,韩伟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酸解烃是油气化探方法中准确度相对较高的一项指标,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入研究酸解气有助于对其机理的进一步解释,并且有利于开发新的分析指标。本文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油气化探样品经盐酸分解后所得气体中烃类组分与非烃气体组分的含量,发现了酸解气中甲烷与氢气的含量具有正相关性。进而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样品的元素和矿物组成、样品再粉碎分析以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包裹体成分等实验,获得以下结论:①酸解气中的甲烷和氢气含量与样品元素组成无关,与碳酸盐矿物正相关,其含量可以反映深部油气的情况;②两种气体并不是以物理吸附形式存在于样品中, 而是存在于更小的空间内,证明了酸解烃分析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③获得了甲烷和氢气同时存在于包裹体的直接证据,由此推测这两种气体可能具有同源性。由于甲烷和氢气含量相关性的存在,酸解脱气中氢气的含量测定有望成为油气化探的新指标,应用于油气资源调查。关键词:油气化探;酸解烃;包裹体;甲烷;氢气要点: (1)实验过程中发现酸解脱气中氢气与甲烷的含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 (2)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查明了氢气与甲烷的含量具有正相关性的原因。(3)研究结果为酸解氢气成为油气化探新指标提供了可能性。中图分类号:O623.11;O613.2;P575.5 文献标识码:A 油气化探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寻找对象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原生油气遗留下来的痕迹和生产的影响,造成局部地球化学异常,成为寻找油气藏 的重要信息[1-3] 。国内外对油气化探技术的应用, 多为前期圈定重点区域以及排除可疑区域、缩小目标范围等。与物探手段相比,化探技术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优势,缺点是化探数据多为间接性证据,准 确度不高[ 4-7] 。因此,化探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提高原有指标分析精度与准确度,深入研究其机理,并且试图寻找更多新的测试指标相互验证来提高勘探的准确度。 酸解烃是能被1. 7mol/L盐酸分解的土样、岩屑中释放出来的C1~C5的烃类物质[ 8-12] ,因其是直接反映深部烃类含量的一个指标,准确度较其他指标更高而获得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新兴的非烃 气体指标如氦、氖、氢等化合物[16-18] ,也可以很好地 表征油气藏中蕴藏的实质性信息,指示成矿环境和成矿历史。本项目组在分析测试过程中发现了酸解脱气中的甲烷和氢气有着极强的正相关性,关于该现象未见文献报道。为了探讨甲烷、氢气之间正相关性的具体原因,并且为油气化探新指标的开发提供可能性,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样品再破碎分析、激光拉曼等手段分析样品元素组成、不同类型矿物含量、样品颗粒破坏影响、包裹体 — 313—万方数据

油藏工程技术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是功不可没的。如今,石 油的开采逐渐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瓶颈,这也给油藏工程的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油藏工程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将众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了其中。有储层精细描 述技术、储层自动识别技术、多学科油藏描述技术、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油藏数值描述 技术以及油田开发规划方案优化技术。本文主要以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多学科油藏描述技 术为主,介绍它们的应用和发展。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主要内容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对油田挖潜和提高采收率,以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1 ] 。其主要任务是以剩余油分布 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研究油藏范围内井间储集层参数和油藏参数的三 维分布,以及水驱过程中储集层参数和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精细的油藏属性定 量模型,并通过对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下一步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2 ] 。 发展前景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是全球油田开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自油藏地质师和工程师们集中 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从此油藏描述 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用“精细化”来形象地概括。“精”就是要定量化和提高精确度;“细”是描述的内容和尺寸愈来愈细,也就是分辨率要求愈来愈高。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 动下,精细 油藏描述研究开始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向微观、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程。 现状 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①井间储集层分布及精细储集层地质 模型; ②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③开发过程中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④剩余油分布特征,关键问题是建立精细储集层地质模型,确定剩余油分布特征。 1. 2 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水平 由于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所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也各有侧重,故形 成的研究技术也各有特点。 在沉积学方面国内外研究水平大致相当,但由于中国油气田以陆相储集层为主,在湖盆沉积 学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沉积学理论和工作方法,并在石油行业制定了油藏描述沉积学 研究规范,在油田开发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在地质学定量研究方面,国内外水平接近,都建立了几个定量地质学与原型模型研究基地,国 外以美国Gyp sy 剖面为代表,国内以滦平扇三角洲和大同辫状河露头为代表,通过定量地质 知识库的建立,为在更精细的尺度上描述和预测储集层的空间分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板[3 ] 。 在测井技术方面,国外公司在测井系列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占有领先地位,而国内主要是 引进和开发利用国外测井技术。近几年来,国内在利用常规测井解决裂缝问题、进行水淹层 和低电阻率油层解释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 ] 。 在开发地震技术上,国外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处于领先水平,但在预 测精度上仍然存在技术瓶颈,特别是对薄层的预测较难。国内仅部分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对6m 以下的薄储集层还难以准确预测。 地质建模中的随机算法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外已经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算法体系,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性软件,国内则以引进应用为主。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 油气化探是运用地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观点,通过研究油气微运移现象或化探异常,达到找油气的目的,并兼顾地质研究的一种直接找矿方法。由它的名字就可以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化,地球化学方法;探,普查勘探;即使用地球化学方法来对矿产资源进行普查勘探。 油气化探包括四个测量阶段:区域概查阶段,有利地区的普查阶段,构造(圈闭)的详查阶段,井下勘探阶段。 ㈠.区域概查阶段。该阶段以大地构造单元为分区,含油气异常的固定,以1:20万对区域内进行地球化学调查。该阶段确定区域的背景值,以及造成异常的主要因素;航测法在区域勘探中有重要作用。 ㈡.有利区域的普查阶段。该阶段在确定的有利地区进行面积性油气化探勘探工作,比例尺介于1:20万与1:10万,取样密度不应小于10km2 3~5点。其主要任务:①结合物探和地质资料,绘制化探异常图,缩小有利靶区;②结合构造背景,建立异常模式,预测油气藏类型。 ㈢.构造(圈闭)的详查阶段。在普查圈定的综合油气化探范围内,进行1:5万—1:10万比例尺精度的化探测量,采样点密度为10km2 20~40个点,主要任务布置石油钻探孔位提供依据,具体任务:①通过加密采样点,解剖前一阶段的综合异常,进一步缩小靶区,利用异常指标;②主要研究和运用多种直接指标的分布特征,通过各种方法绘制有一定风险的油气勘探部署图,为钻孔布置提供意见;③要有适当的油气化探基准井,排除地面干扰因素,追索化探指标在纵向

上的变化规律以及油气藏特征。 ㈣.井下勘探阶段。在专门的地球化学钻孔和油气钻探中,进行深层化探测量,主要任务:①系统地研究全部沉积剖面上地球异常指标的特征;②研究油气运移迹象、途径和规律;③岩层时代和油气藏关系的研究。 以上体现了油气化探由区域到局部,在背景找异常的研究方法。谈起油气化探的方法分类,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以下分类;按研究目的层分类:空中化探;表层或近地表化探;深层化探。按研究介质的分类:气体地球化学法;水文地球化学法;岩石地球化学法。按指标分类:烃类气体法;水文地球化学法:生物地球化学法;岩石(土壤)地球化学法;沥青地球化学法;汞测量法;△C地球化学法;同位素地球化学;其他。 这里主要简述以下五种油气化探方法: ㈠.水文地球化学法。水文地球化学法简称水化学找油,主要研究油气盆地内地下水中所有元素、离子、分子和气体的均衡状况、有机质、微生物及各种元素的同位素的含量与本身结构;研究各种元素在地质历史时期中迁移富集的规律;研究地下水成分的形成及变化特征,阐明不同类型水的成因;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在石油的生成、运移、富集和破坏的作用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阐明油气藏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通过水化学成分预测有利的含油气地区。 水化学找油的目的,就是揭示含油气盆地内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以及各种化学元素与同位素在一定条件下的分散和集中的基本规律,

油气地球化学复习资料题

第三章生物的类型与化学组成 名词解释: 1.浮游植物: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 2.浮游动物:指没有运动器官或具极不发达运动器官,对水流等不发生作用,而只能随波 逐流的一类水生生物,浮游动物大多骨骼不发育体积小。 3.碳水化合物:是多烃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有C、H、O3种元素组成,其中H、O 原子比例数为2:1,与水分子中H、O比例相同。 4.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单体通过肽键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多聚体。 5.脂类:指所有生物组成的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中的生物体组分。 6.蜡:是不溶于水德固体,是由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和甾醇形成的酯。 7.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合体。 一.概述油气成因理论的四种学说 无机成因说:油气是由无机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它们或是由地球深部高温条件下原始碳或其氧化态经还原作用形成;或是在宇宙形成初期已存在,后随地球冷却被吸收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有这些碳氢化合物沿裂隙溢向地表过程中便可形成油气藏。按照这一学说,无机成因油气不仅存在而且远景巨大,将有可能比有机成因的油气潜力大的多,其蕴藏量几乎是取之不尽的。 油气的早期有机成因说:石油是由沉积物(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早期的成岩作用阶段经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形成的。这一学说认为石油是在近现代形成的,是许多海相生物中遗留下来的天然烃的混合物,即它仅仅是生物体中烃类物质的简单分离和聚集。由于此时的有机质还埋藏较浅故也被称为浅成熟。 油气的晚期成因说:认为并入沉积物中的生物聚合体首先在生物化学和化学的作用下,经分

解,聚合,缩聚,不溶等作用,在埋深较大的成岩作用晚期成为地质大分子——干酪根。之后,随着埋深的继续增大在不断升高的热应力作用下,干酪根才逐步发生催化裂解和热裂解形成大量的原石油(或称为沥青,包括烃类和非烃类)。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原石油从生成它的细粒岩中运移出来,在储层中聚集成为油气藏。与早期成因说相同的是,它也认为油气源于有机质。但不同的是,它认为石油不是生物烃类的简单分离和聚集,而是先形成干酪根,之后在较大的埋深和较高的低温条件下才在热力的作用下转化形成。它也被称为深成说(此时有机质的埋深已经较大)和干酪根成烃说(有机质先形成干酪根,干酪根再生油气)。现代油气成因说:无机成因说+油气的早期有机成因说+油气的晚期成因说 二.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的结构和元素组成有何异同? 脂类(C,H,O):包罗广,结构差异大,但有共性,既不溶于水而溶于低极性的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 蛋白质(C,H,O,N):蛋白质构成了生物机体中大部分含氮化合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是细胞最重要的结构成分。 碳水化合物(C,H,O):是一切生物体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包括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壳质)。 木质素(C,H,O,N):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性质十分稳定,不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含侧链很少,故生油难,但含-OCH3,可生气。 三.与油气关系密切的有哪几类生物,其化学组成有何异同,能否解释这几类生物为什么会与油气关系密切? 浮游植物:糖类富集,蛋白质含量较低,含木质素,脂类含量仅高于高等植物。浮游植物可能始终是世界上有机碳的主要来源。 浮游动物:糖类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较高,脂类含量较高。其数量受浮游植物产率的控制,

油藏工程总结 (1)

1、油田开发定义? 答:所谓油田开发,就是依据详探成果和必要的生产性开发试验,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对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按照国家或市场对原油生产的需求,从油田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规律出发,制订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并对油田进行建设和投产,使油田按预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果长期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对开发方案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使油田保持合理开发,直至开发结束的全过程。 2、一个油田的正规开发包括哪些阶段? 答:①开发前的准备阶段;②开发设计和投产阶段; ③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完善。 3、油田开发前的准备阶段主要工作 答:一是详探,全面认识油藏;二是进行生产试验,认识油田的生产规律,为油田正式投入开发提供可靠的资料。 4、选择生产试验区的原则 答:①生产试验区所处的位置和范围对全油田应具有代表性。②生产试验区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全油田开发的影响要最小,相邻区域也不要影响试验区任务完成。③生产试验区的开发部署和试验项目的确定,既要考虑对全油田开发具备普遍意义的试验任务,也要抓住合理开发油田的关键问题。④生产试验区也是油田上第一个投入生产的开发区。 5、油田开发方针、原则及层系划分原则、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意义? 答:正确的油田开发方针是根据国民经济对石油工业的要求和油田开发的长期经验总结制定出来的,要服从“少投入,多产出”,确保完成原油产量的总目标。 油田开发原则:①在油田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指油田地质储量、油层物性、流体物性),高速度地开发油田,保证顺利的完成国家和油区按一定原则分配给它的计划任务。②最充分地利用天然资源,保证油田获得最高的采收率。③油田生产稳定时间长,而且在尽可能高的产量上稳定。④具有最好的经济效果,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尽可能地采出更多的石油。 层系划分原则:①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储量,以保证油井能满足一定的采油速度,并有较长的稳定时间和较好的经济指标。②同一个开发层系的各油层特性要相近,油层性质相近包括沉积条件、渗透率、油层分布面积、层内非均质程度③各开发层系间必须有良好的隔层④同一开发层系 内油层的构造形态、油水边界、压力系统和原油物性应比较接近⑤考虑到分层开采工艺水平,开发层系不宜过长过细⑥同一油藏中相邻油层应尽可能 组合在一起。 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意义: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划分开发层系是部署井网和规划生产设施基础;采油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要求惊醒开发层系划分;油田高速开发要求进行开发层系划分。 6、不同时间注水及其特点? 答:早期注水及特点:油井产能较高,有利于长期的自喷开采,保持较高的采油速度和实现长时间的稳产,但投资大,回收期长。晚期注水及其特点:初期投资少,原油成本低,油田产量不可能稳产,自喷开采期短。中期注水及其特点:初期投资少,经济效益好,能保持较长的稳产期,不影响最终采收率。 7、国内外油田应用的注水方式或注采系统,大致分为那几类?各自定义、适用条件? 答:边缘注水:是将注水井按一定的方式分布在油水边界处进行注水。适应条件:油田面积不大、构造比较完整;油层结构单一稳定、边部与内部连通性好;油藏原始油水边界位置清楚;油层流动系数较高。切割注水:是利用注水井排将油藏切割成为若干区块,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开发单元,分区进行开发和调整。适应条件:油层面积稳定分布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注水井排可形成比较完整的切割水线;切割区内的生产井和注水井有较好的连通性;又曾有较高的流动系数,使切割区内注水效果能比较好的传递刀生产井排,以便确保达到要求的采油速度;顶部切割注水,适用于中等含有面积,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边外注水结合使用。面积注水:是把注水井和生产井按一定的几何关系和密度均匀的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适应条件:油田面积大,构造不完整,断层分布复杂;油层分布不规则,延伸性差,多呈透镜体分布;油层渗透性差,流动系数低;适用于油田后期强化开采,以提高采收率;油层具备切割注水或其他注水方式,但要求达到更高的采油速度时,也考虑采用面积注水方式;面积注水方式对非均质油藏、油砂体几何形态不规则者尤其适宜。点状注水:是指注水井零星的分布在开发区内,常作为其他注水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适应条件:岩性不均匀且不连通的油层。 8、面积注水的分类?各自的井网示意图、注采比?答:四点法:(1:2)。五点法(1:1)七点法(2:1)反九点法(1:3)正对式直线排状注水(1:1)交错式直线排状注水(1:1)注采比(n-3)/2 9、井网密度定义?答:每口井所控制的面积(km2/ 口) 10试井分析方法的分类?稳定试井定义?采油指 数定义? 答:试井分为稳定压力试井分析方法和不稳定压力 试井分析方法。稳定试井:即通过现场测试,获取 油(气)井产量和压力数据,利用稳定渗流理论反 过来分析、求取产能的一种方法。采油指数:单 位生产压差下的日产油量,J=Q/p 11、不稳定试井定义?井底流动压力的基本公式? 会应用P56 答:不稳定试井:利用油(气)井以某产量生产或 生产一段时间后关井所测得的井底压力随时间变 化的资料,利用不稳定渗流理论反过来分析和推算 地层好井筒参数的方法。 12油井压力恢复试井赫诺公式应用,精简公式的应 用?P58 13实测压力恢复曲线的分析及应用?P61 答:分析:(1)“续流”的影响。关井后仍有一部 分液体从地层继续流入井底,使得井底的压力恢复 速度小于理论速度,造成实测压力恢复曲线的初始 段比理论段要滞后一段。(2)除了“续流”这一 因素外,油井的不完善性等也会使实测的井底压力 恢复曲线的初始段发生变形。不完善井的井底压力 大于完善井,恢复速度不完善井大于完善井,不完 善井发生在井底附近,影响初始段。(3)边界影响, 14油气水的静态分布?油层压力?P58 答:原始地层压力:油藏在未开发之前,整个油藏 处在平衡状态,这时油层中流体所承受的压力。原 始地层压力系数:为原始地层压力与其相当深度的 净水住压力之比。 15油藏的驱动能量,驱动方式的定义?各驱动方式 类型的特征?溶解气 16可采储量定义、剩余可采储量、储采比?探明储 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定义? 答:可采储量是指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从原 始地质储量中预期能采出油气总量。剩余可采储量 是指已经投入开发的油田,在某一指定年份剩余的 可采储量。储采比是指开采到某年剩余可采储量与 当年年产量之比。探明储量石油气田勘探评价阶段 完成后,活在开发过程中计算的储量。控制储量是 在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 目的,在评价勘探过程中计算的储量。预测储量综 合分析有油气层存在,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 比,对可能存在的油气藏进行估算的储量。 17用容积法计算地质储量公式?流度定义?采油 速度定义?P85 答:流度是指石油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能力。采油 速度是指年产油量站原始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18物质平衡方法具有哪些特点?所需的基础资料 有哪些? 答:物质平衡方程式具有地下平衡,体积平衡,累 计平衡三大特点。所需静态方面的资料,动态方面 的资料,流动的物性资料 19推导封闭弹性驱动、弹性-局部水驱油藏的物质 平衡方程式? 20弹性产率定义?弹性采油量的公式?P102 答:弹性产率相当于油层压力下降1mp,依靠地层 和流体的弹性能从油层中排出的原有体积。 21边水水侵量的计算方法?定态水侵、准定态水侵 定义? 答:当油藏有充足的边水连续补给,或因采油速度 不高而油区压降能先对稳定时,此时水侵速度与采 出速度相等,这使得水侵称为定态水侵。当油藏压 力未达到稳定使得水侵称为准定态水侵。 22利用综合驱动物质平衡方程式推导出弹性-局 部水驱、溶解气驱油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式? 23折算年产量定义?采油速度?采出程度?产量 递减率?油田综合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定义、关 系?综合含水率、注水利用率? 答:折算年产量等于月实际产量除以该月的日历天 数然后乘以365天,单位t\s。实际采油速度:实际 年常量与地质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折算采油 速度:折算年产量与地质储量之比。采出程度:油 田开采到某一时刻的累计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产量递减率:指单位时间内的产量 变化率,或单位时间内产量递减的百分数。油田 综合递减率:反映了油田老井在采取增产措施情况 下的产量递减速度。自然递减率:反映油田老井在 为采取增产措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率。油田综合递 减率和自然递减率关系:由计算公式得知,计算自 然递减率时减去了老井措施累计增产油量,这就是 说,综合递减率与自然递减率之差表示挖掘生产潜 力弥补上的那部分自然递减率;自然递减率与综合 递减率之差越大,说明老井增产措施越多,挖掘效 果越好;自然递减率越小,表示生产越主动。自然 递减率越大,表示稳产难度越大。综合含水率: 是指油田月产水量与月产液量的质量比值的百分 数。注水利用率:反映注水效果好坏的注水指标。 24油田产量变化的一般规律?产量递减百分数定 义?与递减率的关系? 答:变化规律分三个阶段:一是上升阶段,其长短 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油田面积、储量大小 以及产层埋藏深度等;二是高产稳产阶段,其长短 取决于储层和流体的物性,油田开发方式和开采速 度,以及强化开采和开发调整的效果等因素;三是 递减阶段,这一阶段是油田开发的最长阶段,直至 达到油田开发的经济合理界限而告终。产量递减 百分数(a):是油田下阶段的产量与上阶段的产量 之比。与递减率(D)的关系:a=1-D。 25常见的递减规律有哪些?各自的定义、直线关 系?递减周期、半周期定义?判断递减类型的方法 有哪些? 答:指数递减规律:是指在开发过程中,单位时间 内的产量变化率为一个常数。直线关系:指数递减 类型的产量与时间在半对数坐标上呈直线关系,累 计产量与瞬时产量是直线关系; 调和递减规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量递减率不 是一个常数,而是其递减率与递减的产量成正比, 即递减率随产量的递减而减小。直线关系:对于调 和递减规律的产量与累计产量,在半对数坐标上成 一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与初始的递减率成正比, 与递减初始的产量成反比。而产量的倒数与时间呈 普通的直线关系。双曲线递减规律:指的是产量 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符合解析几何中的双曲线函数。 递减周期:产量发生变化时油田产量正好变为初始 产量Qi二等十分之一,时间T即是。半周期:产 量降为初始产量二等一半的时间。递减类型的判 断方法:图解法、试凑法、标准曲线拟合法等。 26产量的衰减规律、表达式?衰减曲线的校正方 法? 答:衰减规律:当油田产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可以 用下式表示Q(t=b/t2)时的变化规律。表达式Np(t) *t=Nor*t-b。校正方法:在累计产量随时间变化 的曲线上取1和3两点,所对应的纵坐标是Np1、 Np2,所对应的横坐标是t1、t3。在曲线中间取一点 2,使纵坐标满足Np2=0.5(Np2+Np2),根据所计算 的Np2,在纵坐标上找出对应的时间t2这样可以计 算出一个常数C=t2(t1+t3)-2t1t3/t1+t3-2t2. C 为校正系数,确定C后以油田的累计产量Np与 (t+C)的乘积为纵坐标,以(t+C)横坐标做曲线, 可获得一条较好的直线即校正产量衰减曲线。 27油藏压力动态的测算及分析的步骤? 28第七章课后题1、2、4 答:1.油藏管理的概念及核心是什么? 概念:有效地利用人力,技术和金融等可用资源, 通过优化开采,以最低的资本投入和作业费用,来 最大限度的提高从油藏中获取的利润。核心:油藏 管理包括进行某些选择:让其发生和使起发生。可 以在不进行刻意计划的情况下,听其自然从右仓操 作中获得一定利润,也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提高 采收率并从同一油藏获得在大利润。 2.简述油藏管理的基本因素? 对油藏系统的认识程度,油采管理的经营环境,现 代化技术。 4.油藏经营管理过程是什么? 确立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开发方案,方案的实施, 实施过程的监测与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