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圈: 是指生物生存的地球外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地壳表层。

2.有机圈: 是以古今生物为来源的有机质的分布、演变空间。有机圈包括生物圈。

3.地球化学界面:又称地球化学墙,是指Eh或pH值的某种特定值或特定界限,特定的矿物或沉积物只在界限一边存在,不在界限另一边出现。

4.有机物界面:又称有机物墙,位于Eh值为零的面上,在此界面之上为氧化环境,有机质不能保存;在此界面之下为还原环境,有机质才能保存。

5.干酪根:泛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质。

6.沥青“A”:用常用有机溶剂(如氯仿)从烃源岩中直接抽提出的可溶有机质称为沥青“A”

7.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8.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可溶有机质后,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9.原油族组成:是族组分分离过程中得到的组成成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

10.原油馏份组成:石油组分分析中,用某个温度范围内蒸馏出的馏分百分含量(重量或体积)所表示的石油组成

11.有机显微组分:显微组分就是指这些在显微镜下能够认别的有机组分。

12.稳定碳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度量可以用12C/13C比值表示,而习惯上以δ13C表示,即(表达式略)

13.腐泥质:是在滞水盆地条件下(海湾、泻湖、湖泊等)堆积的有机淤泥。

14.腐殖质:是由高等植物的细胞和细胞壁(主要由木质素、纤维素、丹宁组成)在有氧条件下沉积而成的有机物质。

15.有机质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的热演化水平,是沉积有机质在地温升高的条件下有机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变化规律的总和。

16.原油的热蚀变作用:是指在油藏条件下经历高温作用原油发生的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17.储层的热蚀变作用:在储层中,石油和天然气中的烃类若处在更高温的地热系统中,会向着分子结构更稳定、自由能降低的方向继续演化,最终形成在该温度、压力下稳定的混合物。这一过程叫烃类储层的热蚀变作用。

18.有机质的生烃演化模式:是有机质在生烃演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基本规律的总和。

19.生烃门限:是指沉积盆地中干酪根开始热降解生烃作用的起始成熟度或深度。

20.液态窗:是指烃源岩有机质在生烃演化过程中的生油主带。

21.未熟-低熟油:是在未熟-低成熟阶段,特殊类型的生烃母质经低温生物化学或低温化学作用形成的原油,与正常成熟原油比较,其主要差别是生烃演化机理的差别。

22.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骨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原始生物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23.质量色谱图:某一质量(或某一质量范围)离子流强度的总和与时间(或扫描次数)的对应关系图叫质量色谱图。

24.质谱图:化合物在电子的轰击后会,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属性离解成不同质量的碎片。依据碎片质量大小的相对顺序和每一碎片的相对强度得到的碎片质量的频数分布图叫质谱图。

25.色谱图:是化合物经色谱分离并经检测器对其检测后,得到的一系列化合物相对强度(电信号)与其保留时间之间的二维关系图。

26.类异戊二烯烷烃:由类异戊二烯结构单元形成的链烷烃类。

27.甲基菲指数:甲基菲指数(MPI)是用芳烃馏分是甲基菲表示的成熟度参数。MPI=1.5

×[(3-MP)+(2-MP )]/[(P+(9-MP)+(1-MP))]式中,P为菲,MP为甲基菲

28.生物气:指有机质在未成熟阶段经厌氧细菌生物化学降解生成的气态产物。

29.油型气又称为腐泥型天然气,简称腐泥气或油型气,是由I、Ⅱ型干酪根生成的天然气。

30.煤型气又称之为腐殖型天然气,简称腐殖气或煤型气,是由Ⅱ2、Ⅲ型干酪根生成的天然气。

31.煤成气:是指腐殖型为主的有机质(包括煤层和分散的Ⅱ和Ⅲ型有机质)在热力条件下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气态物质(主要是烃类气体)。

32.煤层气:指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型气。

33.生物降解作用:指微生物对某些类型烃类化合物的选择性消耗。

34.原油伴生气:在原油热降解生成过程中伴随生成的烃类气体。

35.原油裂解气:主要是指形成的油藏在高温条件下发生裂解作用形成的天然气。广义上讲,岩石中的残留烃类裂解形成的天然气也叫原油裂解气。

36.焦油席:是指具有明显界定范围的富沥青质的石油带,是在不同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下石油中沥青质相对富集的结果。

37.硫化作用:在硫酸盐还原细菌作用下,硫酸盐可以氧化烃类,还原形成H2S、S。

38.热降解作用和热裂解作用:沉积有机质在形成干酪根后经热力条件的作用发生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其中,在有机质成熟作用阶段的作用称之为热降解作用,而在高成熟-过成熟作用阶段发生的作用称之为热裂解作用。

39.运移分馏效应: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存在被矿物颗粒选择性吸咐的现象,这势必造成油气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变化。运移过程造成的烃类流体成份变化的现象叫运移分馏效应。

40.初次运移:是指烃类从烃源岩到储集岩(储层)的运移过程。

41.二次运移:则指油气在储集层中的一切运移过程。

42.沥青质:氯仿沥青“A”的族组分之一,溶于氯仿但不溶于石油醚的沥青部分。

43.煤成气:是指腐殖型为主的有机质(包括煤层和分散的Ⅱ和Ⅲ型有机质)在热力条件下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气态物质(主要是烃类气体)。

44.煤层气:指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型气。

45.生物降解作用:指对某些类型烃类化合物的选择性消耗。

简答题:

1.简述有机质沉积的一般地质特征。

1)地球上大多数沉积有机质以分散的形式存在,只有少部分以煤和油气藏的富集方式存在;2)有机质的沉积分布特征随地质时代而变;3)有机质的数量和性质随岩性而变;4)有机质的数量和性质随沉积环境(相)而变。

2.海洋环境有机质的沉积特征

1)滨岸带不利于有机质沉积保存;2)浅海陆棚是海洋内有机质的主要沉积区 ;3)大陆斜坡及其邻近的深海盆地是有机质沉积较为丰富的地区,仅次于浅海带 ;4)远洋盆地(半深海-深海)是有机质沉积的贫瘠区

3.湖泊环境有机质的特征

1)有机质来源的二元多方向性;2)营养湖浪基面以下的还原环境,是有机质的富集区;3)湖泊环境的差异较大,沉积有机质的差异也较大;4)深湖-半深湖是富有机质泥岩的的要沉积环境;5)盐湖环境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泥质岩有机质丰度高;6)单断式“箕状”断陷湖盆,有机质也呈不对称分布

4.造成沉积盆地干酪根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

1)原始有机质的输入特征;2)沉积环境;3)有机质成熟度。

原始有机质的输入特征决定了进入沉积地层有机质的物质基础;沉识环境影响有机质的保存

条件和元素组成特征;成熟度则改变有机质的化学组成。

5.有机质生烃演化的主要阶段及特点

有机质的演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未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

○1未熟阶段:相当于有机质的成岩作用阶段,也就是干酪根的形成阶段,该阶段有机质经历的温度较低,对应的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Ro)小于0.5%。该阶段形成的产物主要是生物成因气;○2成熟阶段:相当于深成作用阶段,对应的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Ro)范围较大,为0.5-2.0%。有机质的生烃演化跨越沉积有机质生成液态烃(包括凝析油)的全过程,也是烃源岩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其中,Ro为0.5-0.7%的阶段为成熟作用早期阶段,形成未熟-低熟油气。Ro0.7-1.3%为成熟作用中期阶段,是有机质的主要生油阶段,即生油主带。Ro1.3-2.0%为高成熟作用阶段,生成的产物为凝析油和湿气。○3过成熟阶段:相当于变质作用阶段,Ro大于2.0%,生成产物以甲烷气为主,生烃潜力逐步枯竭。

6.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评价指标。

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

○1有机质丰度指标如有机碳(Corg)、可溶烃量、热解生烃潜量等;○2有机质类型指标较多,如烃源岩C、H、O元开素组成,有机显微组成、热解类型指数、降解率等;○3成熟度参数主要有:镜质组反射率(Ro)、热解最高峰温(Tmax)、可溶有机质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等。

7.有机成因气的主要类型。

有机成因气是指在沉积岩中由分散状或富集状有机质形成的天然气。按母质来源有机成因气可分为油型气和煤型气;按有机质演化程度可分为生物成因气、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热解气和高温裂解气。

8.简述有机质晚期热降解生烃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证据。

晚期有机成因说认为,进入沉积物中的生物聚合体首先在生物化学和化学的作用下,经分解、聚合、缩聚、不溶等作用,在埋深较大的成岩作用晚期成为地质大分子-干酪根,之后,随着埋深的进一步增大,在不断升高的热应力作用下,干酪根才逐步发生催化裂解和热裂解形成大量的石油。

主要证据:○199%以上的石油产自于与有机质密切有关的沉积岩,产油的储层岩系与富含有机质的细粒岩石有密切的关系。○2许多生物标记化合物,如卟啉、异戊二烯型烷烃、甾烷、萜烷,在原油中的普遍存在及石油的旋光性强烈支持其有机成因。○3石油和动植物残体之间的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的相近性提供了两者之间成因联系的进一步证据。○4于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发现的烃类和原油中的烃类存在非常大的差别。○5大量的实验室内的热模拟实验已经证实,干酪根在实验室受热时,的确可以产生大量类似于油的烃类和非烃类产物,其为物组成与勘探实践中发现的石油的化学组成特征基本一致。○6自然地质剖面的实际资料显示,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中的烃类含量在达到一定的深度后开始大量升高。

9.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生烃演化模式有哪些主要差异?

(1)不同类型干酪根或烃源岩生油门限存在较大差别;对应于Ⅰ、Ⅱ1、Ⅱ2、Ⅲ型干酪根,随着有机质类型的变差,生烃模式中的生油门限深度(或成熟度)逐渐增加;而生油主峰由早而晚的出现的顺序是:Ⅱ2类、Ⅲ类、Ⅱ1 类和Ⅰ类;(2) 各类干酪根的最大产烃率不同;(3)不同类型干酪根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中的气油比(GOR)不同。Ⅰ类和Ⅱ1类生成的产物中油多气少, Ⅱ2类和Ⅲ类气多油少;(4)不同类型有机质的演化阶段的划分也存在差异。

10.综述造成油藏流体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油藏储集岩的孔隙空间和孔结构存在非均质性;2)油藏的充注作用过程造成油藏流体的继承性非均质性。油藏的充注作用过程与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烃源岩在不同时生成的烃类组成的差异是油藏充注作用过程造成流体非均质性的基础;3)流体在储层的扩散混合作用不合完全消除油藏充注过程造成的非均质性。流体在储层的扩散和混合作用在纵向上可能是快速完成的,而横向上的是缓慢进行的。

11.描述水体环境的参数有哪些?对有机质的沉积和保存有何影响?

描述水体环境的参数分为三大类,即描述水体环境的物理参数、化学参数和环境的参物参数。

水体环境的物理参数包括:水流流速、水体深度与浪基面深度、沉积速率(vd)与沉降速率(vs)等。一般而言,水流速度较小、水体深度稍大于浪基面深度、相对较快的沉降和沉积速率有利于有机质的沉积和保存。

水体环境的化学参数主要包括:氧化-还原电位(Eh)、酸碱度(pH值)和盐度。○1氧化-还原电位是环境氧化还原能力的量度,主要受含氧量控制,是对有机质沉积保存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当Eh等于零时,为中性;Eh为正值时,表明环境富氧,为氧化环境。有机物界面(或有机物墙)就位于Eh值为零的界面,在此界面之上为氧化环境,有机质不能保存;在此界面之下为还原环境,有机质才能保存。因此,一般来说,有机质主要保存在强还原至弱还原环境中。○2酸碱度(pH)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酸性介质pH<7,中性介质pH=7,碱性介质pH>7。酸性条件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弱碱性条件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同时有利有机质的保存。○3水体含盐度对生物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着生物群落的发育和沉积物的性质。但盐度增加导致的盐类沉积有利于有机质沉积后的保存,这可能与微生物的发育受到抑制有关。另外,盐跃层的形成可使水体对流停滞,导致下部水体缺氧而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在对有机质沉积有影响的生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微生物(细菌)的作用。细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将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分解和转化为较小的单体。○2加速还原环境的形成。○3死亡的微生物直接作为沉积有机质的来源。

3、简述造成陆相沉积盆地干酪根类型较为复杂的主要原因。

1)有机质来源的复杂性。陆相盆地有机质来源具有二元性,高等植物来源和低等水生生物来源比例的差异,使有机质组成面貌差异较大;2)沉积环境的复杂性。沉积环境不难影响有机质的保存条件,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的生存状况及其对有机质的改造作用同样可以改变有机组成;3)有机质成熟度的差异。成熟度并不影响有机质的原始组成。但不同成熟条件下的生烃作用会改变干酪的组成,使现今的评价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发生改变。

16.影响正构烷烃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有机质来源的影响: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形成的原油的正构烷烃存在明显差异。如以高等植物为主的有机质,形成的原油以nC22+正构烷烃为主,并常呈现碳优势分布现象,低等生源有机质,正构烷烃以低碳数化合物为主。

2)沉积环境的影响:沉积环境不仅影响生物有机质的来源,而且影响有机质的成岩作用过程。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有机质的成岩作用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氧化脱官能团作用和加氢还原作用会导致正构烷烃碳数的差异。强还原条件下形成的正构烷烃常呈现偶碳优势,而氧化或弱还原条件下形成的正构烷烃具有奇碳优势分布特征。

3)成熟度的影响:在有机质的整个演化过程中,早期生成的正构烷烃碳数相对较大,晚期形成的正构烷烃碳数相对较小。在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生成的正构烷烃主要以气态烃类主为。

4)运移分馏作用的影响:随着运移分馏作用的加强,高碳数正构烷烃的相对丰度降低,而低碳数化合物相对增加。

5)次生蚀变作用的影响:原油成藏后的次生蚀变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油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如热蚀变作用、生物降解作用、气浸和气洗作用等、蒸发分馏作用等。

16.影响甾烷类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或其地球化学意义)

1)生源意义:C29规则甾烷和C29重排甾烷可能来源于高等植物外,其它类型的甾烷主要来自菌藻类生源。

2)环境和指相意义:①重排甾烷的发育情况可能粘土矿物的含量和环境的还原程度有关。环境的还原性越强,粘土矿物含量高,重排甾烷的相对丰度可能较高。②C26甾烷常与海相或咸化环境有关。③还原环境中的甾烷的芳构化程度较低。

3)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与成熟度的关系:ααα甾烷20R构型的甾烷为生物构型甾烷,随成熟度增高向ααα甾烷20S和αββ甾烷转化。因此,随成熟度的增加,ααα甾烷20S/(S+R)增加,αββ/(ααα+ αββ)增加,并在Ro约0.9%左右达到平衡,,平衡值约0.6。

4)运移分馏作用的影响:随着运移分馏作用的加强,三芳甾烷/(三芳甾烷+单芳甾烷)随运移距离的增大而增大,ββ比αα构型的甾烷运移的快。

5)次生蚀变作用的影响:原油成藏后的次生蚀变作用会改变原油中甾烷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如热蚀变作用、生物降解作用、气浸和气洗作用等、蒸发分馏作用等。

35.生物标志物在油气勘探中有哪些主要的应用研究领域?

1)研究有机质的来源:不同来源的生物有机质,由于其生物化学成份的差异,其生成的烃类具有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分布。如低碳数正构烷类、C27、C28甾烷主要与藻类生源有类,补身烷系列、藿烷类化合物等主要与细菌生源有关,而二萜类等主要与高等植物有关。

2)研究有机质的沉积环境:环境特征是生物有机质演化和成岩的介质条件因素。如Pr/Ph、伽马蜡烷等的分布明显与沉积环境有关。

3)研究有机质的成熟度:不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决定了它们在不同成熟度条件的分布特点。如甾烷异构化参数、不同构型三环萜类的分布等均与成熟度有关。

4)研究油气的运移:不同生物标志化合物运移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决定了他们在运移过程中的运移分异效应,如:三环组分比五环组分易运移,极性小的化合物通常容易运移,故远距离运移的有富含三环组分和极性小的化合物,此外,ββ比αα构型的甾烷运移的快。

5)研究原油的次生蚀变作用:不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经历次生蚀变作用时所表现出的变化特征是不同的。如正构烷烃的抗降解作用能力差,环状化合物抗降解能力相对较强。此外,还存在部分蚀生蚀变过程中形成的标志性化合物,如25-降藿烷系列等。

6)用于油气源对比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地球化学意义,决了了不同的烃源岩具有不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和分布特点。这是油气源研究的基础。

37.简述油气源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油源对比的依据是:虽然石油经过运移、聚集以及继续演化,由于经受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差别,或受到水洗和生物降解等影响,而引起原油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别,但同源的石油、石油与源岩之间,总保持某些亲缘关系,其中某些成分,特别是一些所谓的“指纹指标”如生物标志物及其含量,或某些成分之间的比值将保持不变或少变。

油气源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同源的石油、石油与源岩之间,化学组成具有某些相似性,这种相似是说明它们存在“亲缘”关系的基本依据。

存在的主要问题:1)石油代表了烃源岩体生成和运移出的烃类流体,选择作油源分析的烃源岩仅代表潜在烃源岩体中一个小个体,如果它不能代表整个烃源岩体,甚至所选样品根本就不是有效烃源岩,则肯定导致不正确的结论;2)成熟度存在较大影响;3)油源对比中正相关不一定是样品相关的“必要证据”,负相关才是样品之间缺乏相关性的“有力证据”;4)次生蚀变作用对烃类总体组成和分子参数及同位素组成有重大影响,这会导致油源对比结果的失真。

38、什么是运移分馏效应?对原油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有何影响?

运移过程造成的烃类流体成份变化的现象叫运移分馏效应。主要表现:①族组成发生变化,非烃、沥青质和芳烃含量下降,烃类相对含量增加。②低分子量、半径小的化合物相对丰度增加、高分子量、半径大的化合物相对丰度降低。例如,甾烷化合物中,5α,14β,17β异构体比5a,14a,17a异构体运移得快,重排甾烷13α,17β比规则甾烷15a,14a,17a跑得快;重排补身烷比补身烷运移快;气态烃类比液态烃跑得快;③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中,13C/12C 相对降低。

36. 有哪几种类型油藏原油的次生蚀变作用?对原油化学组成有何影响?

次生蚀变作用主要类型包括:热蚀变作用、脱沥青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硫化作用、气侵和气洗作用等。

储集石油的热烛变作用如同干酪根因成熟作用而产生的蚀变一样,是在地下在热的作用下进行的。在储层中,石油和天然气中的烃类若处在更高温的地热系统中,会向着分子结构更稳定、自由能降低的方向继续演化,最终形成在该温度、压力下稳定的混合物。不同类型的烃类和不同异构体的自由能有很大差异。

脱沥青作用,就是通过溶解大量的气体和(或)C1~C6范围的其他轻质烃到原油中,使得重质到中等的原油中的沥青质沉淀下来。脱沥青作用经常会导致储层中沥青质的沉淀和焦油席(Tar mat)的形成。

原油的微生物蚀变作用,即生物降解作用,和由于水洗的蚀变作用,即水溶化合物的去除,在被来自地表雨水的地层水浸渍的区域中的油藏里是经常可以观察到的。两种蚀变过程不一定相伴发生,但实质上它们经常被同时发现。这并不奇怪,因为两个过程都是通过流动的地下水的作用而引起的。

在一般储层中,硫化物可以氧化烃类形成各种有机硫化物。此外,硫酸盐、元素硫等还可将甲烷氧化成CO2,这也是造成某些天然气藏破坏的原因。

当储层中的石油存在外来气态烃类的加入时则会发生气侵和气洗作用。作用的结果同相会使原油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

26.综述天然气的主要成因类型及特征。

根据生成天然气的原始物质来源,可将其划分为无机成因气、有机成因气及混合成因气三大类。

无机成因气泛指在任何环境下由无机物质形成的天然气。包括宇宙气、幔源气、岩浆岩气、变质岩气及无机盐类分解气。无机成因气绝大部分属于干气,或以CH4为主,或以CO2或N2为主,视来源不同而异。

有机成因气是指在沉积岩中由分散状或集中状的有机质或有机可燃矿产形成的天然气。按母质类型有机成因气分为油型气和煤成气,按有机质演化程度分为生物成因气、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热解气和高温裂解气等。

油型气亦称腐泥型天然气,主要指由腐泥型母质(I型)和腐殖-腐泥型母质(ⅡI型)形成的天然气。煤成气是指腐殖型为主的有机质(包括煤层和分散的Ⅱ和Ⅲ型有机质)在热力条件下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气态物质(主要是烃类气体)

天然气的来源特征决定了天然气的化学成份特点。一般而言,油型气的干燥系数相对较低,重烃含量较高,碳稳定同位素值相对略轻。有机成因气随演化程度的增加,其化学组成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7.与海相烃源岩比较,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有何特点?其生成产物的组成有何主要差异?

与海相原油比较,陆相原油具有下述特点:

(1)含蜡量较高,主要为石蜡型原油,其实为石蜡-环烷型原油

(2)链烷烃含量较高而芳烃含量较低

(3)含硫量低

(4)微量元素组成中高镍低钒

2)与海相烃源岩比较,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有下述几点主要差异:

(1)有机质来源的多样性

(2)有机质沉积环境的多样性

(3)有机质演化的不均衡性

9.综述烃源岩生烃生烃演化过程的产物组成变化特点及其与油藏充注作用过程的关系。

烃源岩在不同的生烃演化时期,其生成的产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变化趋势是:随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生成的石油物质的密度降低,颜色变浅。化学组成中,杂原子化合物(NOS化合物)丰度下降,低碳数化合物丰度增加,碳稳定同位素δ13C变重,气油比(GOR)增加。不同演化阶段生成产物的产率和组成的差异,是有机质生烃演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同时,烃源岩生、排烃的基本模式,也是造成油藏充注过程中继承性非均质性的根本原因。

形成油藏的圈闭捕获的是某烃源岩层不同生烃地质时期形成的油气。不同时期形成的油气通过运移作用延绵不断地注入到圈闭中。烃源岩后期生成的石油通过注入点到达圈闭的同一侧后,它将如同一系列“波阵面”那样向圈闭内部推进,在横向上和垂向上取代先期生成的石油,结果使先期注入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相对远离油源区。可见,就同一源岩而言,不同时期充注到同一油藏的原油的组成是存在差别的,后期生成并充注到油藏中的原油靠近油源区,原油的运移和充注方向是由相对高成熟原油指向相熟度相对较低的原油。

7. 综述烃源岩生烃演化产物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烃源岩生烃演化产物组成的差异主要与原始有机质的输入、沉积环境和热演化水平(或成熟度)有关。

1)有机质来源的影响

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形成的原油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如以高等植物为主的有机质,形成的原油的正构烷烃nC22+正构烷烃为主,并常呈现碳优势分布现象。原油中常存在特殊成因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如惹烯、高等植来源三萜类等。原油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也相对较重。低等生源为主的有机质,正构烷烃以低碳数化合物为主(4分)。

2)沉积环境的影响

沉积环境不仅影响生物有机质的来源,而且影响有机质的保艳情条件和成岩作用过程。成岩作用过程的差异势必造成生烃产物组成的差异。以正构烷烃的形成过程为例:氧化脱官能团作用和加氢还原作用会导致正构烷烃碳数的差异,强还原条件下形成的正构烷烃常呈现偶碳优势,而氧化或弱还原条件下形成的正构烷烃具有奇碳优势分布特征。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石油,其族组成特征常存在较大差别(4分)。

3)成熟度的影响

在有机质的整个生烃演化过程中,不同演化时期生成的石油,其烃类组成是存在较大差别的。早期生成的石油“非烃+沥青质”含量相对较高,原油密度也相对较大,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也相对咬轻。在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以生成的低碳数烃类为主,最终以形成甲烷为,直至生烃作及终结(4分)

10.油藏原油的化学组成是与多种因素有关的。你认为影响油藏原油组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原油化学组成的地质、地球化学因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原油生成过程的影响:A.有机质来源的影响: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形成的原油的组成存在差异;B沉积环境的影响:沉积环境不仅影响生物有机质的来源,而且影响有机质的成岩作用过程,同时影响烃源岩生成的产物组成的差异;C.成熟度的影响:在有机质的整个演化过程中,随成熟作用的加强,生成产物的组成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早期生成的正构烷烃碳数相对较大,晚期形成的正构烷烃碳数相对较小。在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生成的正构烷烃主要以气态烃类主为。

2)成藏过程的影响。主要与运移分馏作用的影响有关。生成油气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过程中其化学成份均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3)次生蚀变作用的影响

次生蚀变作用对油藏原油的化学组成影响较大。主要的次生蚀变作用如:

(1)热蚀变作用的影响。

(2)水洗和生物降解作用。

(3)硫化作用

(4)脱沥青作用

39. 综述影响原油族组成的主要因素。

原油在化学组成上具有一定共性的组分,在分离过程中被分离不同的组分,常将分离出的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馏分,称之为原油的族组成。

1)有机质组成的影响:有机质类型的差异,导致生成的原油的组成差异,使族组成不同。

2)沉积环境的影响:环境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有机质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和生烃演化过程,从而使原油的族组存在较大差别;如盐湖相原油的非烃、沥青质含量高。

3)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同一烃源岩,不同演化阶段所生成的产物组成不同。一般而言,早期生成的原油的非烃、沥青质含量高,而晚期生成的原油的总烃含量高;

4)运移分馏作用的影响:运移分馏作用常使极性馏分含量下降,烃类含量增加。同时,在烃类组成中低分子量化合物丰度增加;

5)次生蚀变作用:热蚀变作用、脱沥青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硫化作用等均可在较大程度上改变原油的化学组成,从使大较大程度改变原油的族组成特征。

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 1、油气地球化学的定义 应用化学原理,研究地质体(沉积盆地)中生成油气的有机物、石油、天然气及其次生产物的组成、结构、形成、运移、聚集和次生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机理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2、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 (1)元素地球化学; (2)同位素地球化学; (3)流体地球化学; (4)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 (5)各种地质作用地球化学; (6)有机地球化学; (7)环境地球化学; (8)气体地球化学。 (9)海洋地球化学(10)区域地球化学 3、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沉积盆地或地壳中油气、生成油气的有机物及相关物质。 4、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活性生物有机质及其在沉积、保存和埋藏条件下的演化; ? 石油成因和演化; v 干酪根地球化学 v 可溶有机质地球化学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油气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v 盆地的油气勘探远景和资源预测 v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 v 油田水地球化学 v 油田开发地球化学

11、有机圈(organosphere):系指地球上古今生物及其形成的有机物,分布和演变的空间。有机碳的循环: (1)生物化学亚循环:为较小的亚循环(碳总量约为3×1012吨) ,其循环周期不超过一百年,包括三个次一级循环: (2)地球化学亚循环:为大的亚循环(碳总量约为12×1015吨),包括沉 积圈中有机质的演化途径,其循环周期以百万年计算,其中也包括三个次级循 环 11、旋光异构 当一个碳原子同时和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键合时,四个基团在碳原子 的周围会有两种排列方式,它们互为镜像但不能重合,这种立体异构体叫对映体,它们可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反向旋转,因而被称为旋光异构。 11、沉积有机质的概念 分布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它们来源于生物的遗体及其分泌 物和排泄物。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 被掩埋在沉积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11、富沉积有机质的沉积环境 生物高产和缺氧环境共存是富有机质沉积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大型深水缺氧湖泊 存在永久性的分层,才能形成湖泊的缺氧环境. (1)富营养、贫营养湖泊 (2)深水是缺氧湖泊发育的重要条件(3)缺氧湖泊的发育与纬度有关。 2.海相缺氧环境(1)上升流形成的缺氧环境 3.沼泽环境沼泽沉积环境是一种成煤的环境 1温暖潮湿的气候和长期停滞的水体条件。 2地形一般比较平坦、低洼;构造上处于缓慢持续下沉状态。 二、有机质的沉积受控于多种因素 主控因素:原始生物产率(营养物、水体分层、光等)和缺氧环境(降雨量、距河口距离、河流的搬运能力)

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

第35卷第3期物 探 与 化 探Vo.l35,N o.3 2011年6月GEOPHY SI CA L&GEOCHE M ICAL EX PLORAT I ON Jun.,2011 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 杨志斌,孙忠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潜在的新能源,广泛分布在大陆架边缘的深海沉积物和陆域多年冻土区。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愈来愈受到极大的关注。笔者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介绍海域和永久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应用的主要地球化学方法,并详述各种方法的机理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海底;永久冻土带 中图分类号:P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1)03-0285-05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小客体气体分子(主要是甲烷)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固态结晶物质,俗称 可燃冰 ,广泛分布于大陆架边缘的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带中。1967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麦索亚哈油气田区首次发现天然产出的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美国、加拿大也相继在阿拉斯加、马更些三角洲等陆上冻土区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获得了大量极宝贵的数据和资料[1-3]。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借助深海钻探计划(DSDP)在中美洲海槽9个海底钻孔中发现水合物,自此海洋水合物在科技界引起了日益增长的兴趣,一直保持着一种方兴未艾的势头[4]。 从80年代开始,随着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ODP)的进一步实施,海洋水合物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地球化学方法也开始运用于水合物的形成标志、赋存特征及成矿气体来源等研究方面。水合物进入了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研究阶段。1995年11~12月,ODP在大西洋西部的布莱克海台专门组织了164航次水合物调查,在994、996、997钻孔均采集到水合物样品,地球化学家对布莱克海台水合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5-6]。 2007年5月我国首次在南海北部钻获水合物实物样品,2008年又在青海木里永久冻土带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使得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地球化学作为一种勘查手段,在水合物勘探和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广泛调研,总结了目前地球化学在勘查海底和陆域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方法,并分别对其机理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1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的研究范围,涉及水合物组成、沉积物气体及孔隙水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气体成因、物质来源、成矿机制、资源量计算、环境变化等方面。 研究表明,海底已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中,气体分子以甲烷为主(约占总量的99%),还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氮、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因此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区,底层海水、海底沉积物及孔隙水中的甲烷等烃类气体和H 2 S、CO 2 等非烃类气体的含量必然会出现异常[7-8]。根据水合物形成的异常特征,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识别技术分为底层海水烃类异常,海底沉积物气体、孔隙水异常,自生碳酸盐矿物异常,同位素组成异常等[9-10]。 1.1 底层海水的烃类异常 底层海水中甲烷的高异常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或深水常规油气渗漏所致。水合物的形成、赋存与下伏游离气体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有断裂切穿水合物稳定带,将下伏游离气体带与海底连通时,甲烷气体便会排至海底水体中形成气体羽[11],从而引起底层海水的甲烷浓度异常。例如在H ydrate R idge洋底喷溢的甲烷气体羽中,甲烷含量高达74000 10-9,然而正常底层海水的甲烷含量都小于20 10-9。同时,在底层海水柱状剖面中, 收稿日期:2010-03-30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111019)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AS2009J04)联合资助

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_油气地球化学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20分) 1、沉积有机质 2、稳定同位素分馏 3、有机圈 4、有效烃源岩 5、门限温度 6、氯仿沥青“A” 7、生物标志化合物 8、干酪根 9、大型气田 10、油气源对比 二、填空题(每题1分,10分) 1、原油中很难检测到糖类化合物是因为。 a、被细菌分解; b、进入干酪根无法查其原始面貌; c、原油中含氧化合物很少; d、连结糖类的醚键容易断裂。 2、下列过程属于油藏中原油次生变化的有。 a、聚合作用; b、生物降解; c、蒸馏作用; d、注气开发。 3、奥利烷的主要生源是。 a、高等植物; b、海洋植物; c、被子植物; d、原生动物。 4、正常情况下有机成因天然气中甲烷及其同系物的碳同位素表现为。 a、δ13C1<δ13C2<δ13C3<δ13C4; b、δ13C1>δ13C2<δ13C3>δ13C4 c、δ13C1>δ13C2>δ13C3>δ13C4; d、δ13C1<δ13C2>δ13C3>δ13C4。 5、鉴别生物成因天然气的主要标志是。 a、在天然气组成上主要是CH4,δ13C1重; b、在天然气组成上主要是CH4,δ13C1轻; c、在天然气组成上主要是CO2,δ13C1轻; d、在天然气组成上主要是CH4和CO2,δ13C1重。 6、Pr/Ph是反映。 a、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指标; b、原油成熟度指标; c、原油次生改造程度的指标; d、母质类型参数。 7、卟啉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证据之一,它是从原油中分离鉴定出第一个具有 生物成因的化合物。 a、Treibs(1934); b、Serfert(1978); c、Tissot(1974); d、Smith(1954)。 8、年青沉积物中甾类化合物的主要构型是。 a、5α(H)14α(H)17α(H)20R; b、5α(H)14α(H)17α(H)20S; c、5α(H)14β(H)17β(H)20R; d、5α(H) 14β(H)17β(H)20S。 9、在同等条件下,最先进入生烃门限的是干酪根。 a、I型; b、II型; c、III型; d、IV型 10、同一成熟度条件下干酪根的H/C原子比值。 a、III>II>I型; b、II>III>I型; c、II>I>III型; d、I>II>III型。 三、判断改错题(每题1分,共8分) 1、烃源岩评价主要是评价有机质的丰度和类型。 2、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是将样品浸入油中所测得的反射率值。 3、在油气源对比中,样品间的正相关性是样品具有成因联系的必要证据,而负相关性却 是样品之间缺乏亲缘关系的有力证据。 4、油藏受气浸时将产生两极分化,一方面形成凝析气藏,另一方面产生固体沥青沉淀, 从而使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 5、III型干酪根只能生气不能生油。 6、随着烃源岩成熟度的增高,生成的油气越来越多,导致可溶烃(残余油气或吸咐烃) 逐渐增多,而热解烃却逐渐减少。 7、凝析油是有机质在高演化阶段所特有的产物。 8、通常情况下,成熟度相当或相近的煤型气碳同位素组成比油型气轻。 四、回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论述干酪根分类方法及优缺点?(至少列举3种方法) 2、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及产物特征? 3、生物标志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及其在地质研究中的作用? 4、油藏中原油的次生变化类型及其结果? 5、应用化学动力学原理,阐述影响油气生成的主要因素? 五、图谱识别(7分) 标出图示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中Pr、Ph和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指出主峰碳,判断

第十四章 有机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有机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烃源岩评价 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源对比 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藏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沉积盆地热流和热史研究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化探) ……

第一节烃源岩定性评价 烃源岩的定性评价是其定量评价和油气资源量评估的基础。也是油气资源评价体系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勘探早期是对烃源岩的一种鉴定工作。主要回答勘探区是否存在烃源岩?哪些是烃源岩?烃源岩的品质如何?由于前已述及,油气是由有机质生成的,因此,岩石中有机质的多少、有机质生烃能力的高低及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就成为决定烃源岩生烃量大小的因素。

岩石热解分析 Rock--Eval Eval))基本原理(Rock 分析周期

岩石热解分析 (Rock Rock--Eval Eval)) 基本原理 分析结果S 参数意义 0:气态烃量,mg 烃/g 岩 S 1:液态烃量,mg 烃/g 岩 S 2:热解烃量,mg 烃/g 岩 S 4:残余有机质二氧化碳量, mg CO2/g 岩 Tmax :最高热解峰温,是热解烃S 2峰 峰顶的温度,与烃源岩的成熟度有关

岩石热解分析 (Rock Rock--Eval Eval)) 烃源岩热解参数计算及参数意义 总有机碳:TOC(%)=(0.83×(S 0+S 1 +S 2 )+S 4 )/10 氢指数:I H (mg 烃 /g 。TOC )= S 2 /TOC)×100 烃指数:I HC (mg 烃 /g 。TOC )=(S +S 1 )/ TOC)×100 氧指数:I O (mg CO2 /g 。TOC )=(S 3 /TOC)×100 有效碳:Cp(%)= 0.083×(S 0+S 1 +S 2 ) 降解率:D(%)=(Cp/TOC)×100 生烃潜量:Pg(mg 烃/g 。岩 ) = S +S 1 +S 2

油气地球化学复习

一、海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1、原油的化学性质 国外公认的碳酸盐岩生成的石油特征是:高硫(> 1.0 %), 低API度(20~30),Pr/Ph<1.0,Ph/nC18>1.0,偶碳优势CPI<1.0 2、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①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呈单峰态, ②广泛检出C13~C20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和C21~C45规则和不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 ③规则甾烷以C29甾烷占优势,一般占40%~60 ④C31~C35升藿烷系列相对较发育,且明显受盐度控制。 ⑤伽马蜡烷为常见的非藿烷骨架型五环三萜烷。 ⑥三环萜烷含量较高 二、陆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1、原油的性质:原油普遍高含蜡,硫酸盐含量低,具有低钒/镍比(一般小于1)的特点 2、原油的烃类族组成:原油的烃类族组成以烷烃为主,环烷烃次之,芳香烃较少,多属石蜡基原基。 3、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①饱和烃馏分 检测出C13~C20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并有丰富的甾烷、萜烷类化合物 甾烷类生要由C27~C29甾烷、重排甾烷及4-甲基甾烷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孕甾烷和升孕甾烷。甾类化合物主要为藻类生源产物,但C29

甾烷可能来源于高等植物。在陆相原油中,C29甾烷明显高于C27甾烷 ②芳烃馏分 陆相原油芳经馏分中含有丰富的芳构化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类型有: 芳构化倍半萜类与二萜类:前者只检测出卡达烯,后者仅见惹烯和海松烯,属被子植物树脂生源完全芳构化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芳构化三环萜烷:主要包括m/z181 及m/z209的两个C24~C26二芳三环萜烷和m/z205的C26 ~C28三芳三环萜烷.芳构化三环萜烷是常规三环萜烷芳构化的产物,属于细菌、藻类生源,但它是在酸性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常与陆源有机质有关。 芳构化三萜类:主要是陆生被子植物生源的奥利烷、乌散烷及羽扇烷芳构化的产物,也有微量细菌生源的芳构化藿烷。它们大都是在酸性氧化作用较强的湖相沉积中形成的,与陆源有机质有关。 苯并藿烷:指示细菌生源,是在酸性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在煤系地层及湖相腐殖—偏腐殖泥岩中分布较广泛。 芳构化甾类:仅见C26~C28三芳甾、C27~C29甲基三芳甾及其它微量甾类芳构化产物.陆相原油各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形成大都与陆源有机质输入有关。在有大量陆源有机质输入的淡水湖泊中,不仅腐殖质组分急剧增多,而且水介质的酸性氧化作用也明显增强,这种沉积环境的演变既有利于形成陆游生物标志化合物,也有利于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芳构化,甾烷与藿烷的重排现象也较普遍。当然,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芳构化和重排作用也与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有关。 三、生标物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1.化合物的结构表明它曾经是或者可能是生物体的一种成分,存在于沉积物中,尤其是在原油、煤、岩石中能够检测到 2.其母体化合物有较高的浓度,其主要结构特征在沉积和早期埋藏过程中具有化学稳定性 3.分子结构有明显的特异性,即具有特殊的碳骨架

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考试试卷(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6分) 1、立体异构立体异构是指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同的原子连接顺序,但是由于分子内的原子在空间排布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异构 2、稳定同位素根据目前的测试水平和技术条件,凡未发现有放射性衰变或裂变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3、干酪根干酪根是指不溶于非氧化的无机酸、碱和有机溶剂的一切有机质 4、镜质体反射率指在油浸介质中测定的镜质体入射光强度与反射光强度的百分比。(指在油浸介质中测定的镜质体反射率)。 5、有机成因天然气指沉积岩中分散状或集中状的有机质通过细菌作用、物理化学作用等形成的天然气 6、地质色层作用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岩石矿物对石油中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以及油气运移路径的差异等所引起的油气化学组成的变化称为地质色层作用。 7、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或岩石中来源于活体生物,并基本保存原始生化组分碳骨架的、记载原始生物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8、潜在烃源岩能够生成但尚未生成具有工业价值油气流的岩石。 1、构造异构构造异构是指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由于分子中原子结合的顺序不同而产生的异构 2、放射性同位素根据目前的测试水平和技术条件,凡发现有放射性衰变或裂变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古代沉积物的地质年龄。 4、生油门限在烃源岩热演化过程中油气开始大量生成时所对应的地层温度或地层埋藏深度称为生油门限。 5、无机成因天然气泛指在任何环境下由无机物质形成的天然气。 6、分子离子峰分子受到电子轰击后失去一个外层电子形成的正离子为分子离子或母体离子,质谱图中对应于分子离子的峰为母峰或分子离子峰。 7、脱沥青作用在油气藏过程中或多期次成藏时,当大量气态烃(特别是湿气或凝析气)注入时,使原油中沥青质、胶质分离出来的作用,称为脱沥青作用。 稳定同位素分馏:稳定同位素分馏是指稳定同位素在两种同位素比值不同的物质之间的分配,包括同位素的动力分馏效应和同位素的交换分馏效应。 有效烃源岩:有效烃源岩是指具备生油气条件,并已生成和排出了具有商业价值油气聚集的岩石。 门限温度:门限温度是指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开始大量生成油气时所对应的温度。氯仿沥青:是指以氯仿作溶剂得到的岩石抽提物。 大型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气田。 油气源对比:油气源对比是指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地选择对比参数(指标)来研究油、气、岩之间的相互关系。 热成熟作用:一方面原油发生裂解形成轻质油、凝析油、湿气甚至干气,油气的品质变好;另一方面,也会形成焦沥青,对储层造成伤害。 生物降解作用:轻组分损失,原油品质变差,水洗作用也会使品质变差。 气侵和脱沥青作用:一方面形成凝析气藏,另一方面随着天然气的注入发生脱沥青作用,沥青质沉淀,对储层造成伤害,使储层物性变差。 氧化作用:使石油中胶质、沥青质组分增加,原油品质变差。 手性碳原子:具有指向四面体角的4个键,且与其相连的abcd4个基团完全不同的碳原子轻烃:沸点小于200°c的烃类化合物。热蚀变作用:储层中油气随着沉降或低温梯度的改变而经受跟高的温度,将发生类似于有机质在烃源岩中的成熟作用,被称为石油的热蚀变作用。 腐泥型天然气(油型气)是指腐泥型干酪根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 腐殖型天然气(煤型气)是由腐殖或偏腐殖型Ⅱ2、Ⅲ型干酪根在成熟演化阶段形成的天然气。

油气地球化学(正构烷烃)调查研究方法综述

油气地球化学(正构烷烃)调查研究方法综述 摘要:正构烷烃是生油岩和原油的一种主要化学组分,具有多种成因和来源,其组成和碳数分布能反映有机质类型、沉积环境性质和热演化程度[]1。本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正构烷烃在原油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综合分析及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地球化学意义 1正构烷烃在原油中的分布特征 在没有遭受生物降解作用改造的情况下,正构烷烷烃系列无疑是原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9,其含量一般占原油的15~20%。高者:如我国华北地区高蜡原油正烷烃含量可高达38~40%(占饱和烃含量的87~91%)。低者:如华北地区、南海中均发现有正烷烃含量占饱和烃的1~4%的原油。 一般的沉积地层中正构烷烃多为奇碳数优势分布[]13 12-,我国大部分陆相生油岩及原油具有这样的地球化学特征。而咸水湖相及碳酸岩沉积环境有机质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独特,常在C22~C30范围呈偶碳数优势[]14,我国的江汉盆地[]15和柴达木盆地[]16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及其所生原油正构烷烃中也见有这种分布模式。这类正构烷烃的偶碳数优势成因,一般被认为是由偶碳数正构脂肪酸和醇类的还原作用[]17。 据唐立杰对冀东油田部分区块原油正构烷烃的分析,冀东油田原油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分布趋势基本相同,但其碳数分布仍可分为3类:(1)原油正构烷烃分布主要表现为单峰分布,其主峰碳在C15附近,各原油样品的相同碳数的正构烷烃的相对质量百分含量相差不大,C15以后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随着碳数的增加成降低趋势;(2)主峰碳在C15附近,次主峰碳在C25附近,C15以后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随着碳数的增加成降低趋势;(3)M27—29和NPll一X116井的原油表现为生物降解原油特性,各碳数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较低且相差不大。

油气地球化学 总结 复习资料

油气地球化学总结复习资料 1、C15~C21主要源于水生生物,C25~C33,成熟度低、高等陆源植物 2、类异戊二烯烃:盐湖相石油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具植烷优势和正烷烃的偶碳优势,Pr/Ph< 1、0;湖相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形成于还原环境,Pr/Ph为 1、0~ 3、0;湖沼相的石油形成于弱氧化环境,姥鲛烷优势明显,Pr/Ph> 3、0。在煤系地层中Pr/Ph值很高,Pr/Ph =5~10随着有机质热成熟Pr/Ph值增大,异构烷烃与相应的正构烷烃含量比值下降,Pr/nC17,Ph/nC18明显降低; 3、在石油中最常见的萜烷有m/z191的五环三萜烷(藿烷与非藿烷)。奥利烷被认为是白垩系或更年青时代高等植物的标志物,可能来源于桦木醇和被子植物中的五环三萜烯 4、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应用 1、母源输入和沉积环境C15~C21主要源于水生生物, C25~C33,成熟度低、高等陆源植物 2、类异戊二烯烃:盐湖相石油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具植烷优势和正烷烃的偶碳优势,Pr/Ph< 1、0;湖相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形成于还原环境,Pr/Ph为

1、0~ 3、0;湖沼相的石油形成于弱氧化环境,姥鲛烷优势明显,Pr/Ph> 3、0。在煤系地层中Pr/Ph值很高,Pr/Ph =5~10随着有机质热成熟Pr/Ph值增大,异构烷烃与相应的正构烷烃含量比值下降,Pr/nC17,Ph/nC18明显降低; 2、确定时代 3、成熟作用CPI、OEP/2nC29/(nC28+nC30)P8 74、生物降解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能判断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随着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原油的物性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油的密度、粘度增大,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加,饱和烃遭受生物降解的顺序为:正构烷烃>无环异戊二烯类烷烃>藿烷(有25-降藿烷存在)>规则甾烷>藿烷(无25-降藿烷存在)>重排甾烷>芳香甾类化合物>卟啉 5、油气运移发现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烷烃与芳香烃、正构烷烃与环烷烃的比值增加、长链三环萜比藿烷易于运移,甾烷中αββ 组分比ααα组分易于运移,单芳甾烷比三芳甾烷更易运移,因此,随着原油运移距离的加大,易运移的组分相对富集。 6、油气源对比干酪根石油的形成影响油气生成的因素 1、微生物(成岩阶段形成生物气) 2、温度和活化能与反应速率呈指数关系

油气勘探方法

油气勘探方法:地质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勘探方法,钻探方法。 地震勘探概念:用人工方法引发地震,用仪器在地面以一定的方式记录爆炸发生后地面各接收点的振动信息,利用原始记录经处理后的成果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地震勘探的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波动需的研究内容:研究波前面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地震波的本质: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的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些点连成的曲面就叫做波前,也叫波阵面。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的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些点连成的曲面叫做波后,也叫波尾。 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某个检波器记录的是它自己所在位置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就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波剖面: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以某一直线为X 轴,选定一个时刻t ,纵坐标代表各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这样可作出一条曲线,叫做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入射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垂直于分界面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纵测线:在二维地震勘探中,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 非纵测线:当激发点不在测线上时,这样的测线称为非纵测线 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 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与以零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水平时差校正:界面水平时,从观测到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的相当于x /2处的t 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水平时差校正或动校正 倾角时差:由及发电量测对称位置观测懂啊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射线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 透射定律:透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比等于第1,第2两种介质中的波速之比 斯奈尔定律: 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e n v e l o p e ) ,就是新的波前面。反映了波传播的空间位置、形态。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作图的方法,由已知t 时刻波前的位置去求出t +Δt 时刻的波前。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波传播时,任一点处质点的新扰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所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的合成波。 互换原理: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可以互换,同一波的射线路径保持不变 叠加原理:几个波相加的结果等于各个波作用的和 时距曲线: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各观测点的旅行时t 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即炮检距)x 之间的关系曲线 引入平均速度的意义:是对介质结构的简化,将时间最短路径转化为路程最短路径 直达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未遇到分界面而直接到达接收点的波 回折波:由震源出发,沿着一条圆弧形射线,先到达某一深度后又向上拐回地面到达观测点。这种波就叫回折波 P v v v v v pi pi si si pi pi si si p p ===== ββθθθsin sin sin sin sin 11

油气地球化学复习资料题

第三章生物的类型与化学组成 名词解释: 1.浮游植物: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 2.浮游动物:指没有运动器官或具极不发达运动器官,对水流等不发生作用,而只能随波 逐流的一类水生生物,浮游动物大多骨骼不发育体积小。 3.碳水化合物:是多烃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有C、H、O3种元素组成,其中H、O 原子比例数为2:1,与水分子中H、O比例相同。 4.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单体通过肽键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多聚体。 5.脂类:指所有生物组成的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中的生物体组分。 6.蜡:是不溶于水德固体,是由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和甾醇形成的酯。 7.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合体。 一.概述油气成因理论的四种学说 无机成因说:油气是由无机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它们或是由地球深部高温条件下原始碳或其氧化态经还原作用形成;或是在宇宙形成初期已存在,后随地球冷却被吸收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有这些碳氢化合物沿裂隙溢向地表过程中便可形成油气藏。按照这一学说,无机成因油气不仅存在而且远景巨大,将有可能比有机成因的油气潜力大的多,其蕴藏量几乎是取之不尽的。 油气的早期有机成因说:石油是由沉积物(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早期的成岩作用阶段经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形成的。这一学说认为石油是在近现代形成的,是许多海相生物中遗留下来的天然烃的混合物,即它仅仅是生物体中烃类物质的简单分离和聚集。由于此时的有机质还埋藏较浅故也被称为浅成熟。 油气的晚期成因说:认为并入沉积物中的生物聚合体首先在生物化学和化学的作用下,经分

解,聚合,缩聚,不溶等作用,在埋深较大的成岩作用晚期成为地质大分子——干酪根。之后,随着埋深的继续增大在不断升高的热应力作用下,干酪根才逐步发生催化裂解和热裂解形成大量的原石油(或称为沥青,包括烃类和非烃类)。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原石油从生成它的细粒岩中运移出来,在储层中聚集成为油气藏。与早期成因说相同的是,它也认为油气源于有机质。但不同的是,它认为石油不是生物烃类的简单分离和聚集,而是先形成干酪根,之后在较大的埋深和较高的低温条件下才在热力的作用下转化形成。它也被称为深成说(此时有机质的埋深已经较大)和干酪根成烃说(有机质先形成干酪根,干酪根再生油气)。现代油气成因说:无机成因说+油气的早期有机成因说+油气的晚期成因说 二.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的结构和元素组成有何异同? 脂类(C,H,O):包罗广,结构差异大,但有共性,既不溶于水而溶于低极性的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 蛋白质(C,H,O,N):蛋白质构成了生物机体中大部分含氮化合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是细胞最重要的结构成分。 碳水化合物(C,H,O):是一切生物体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包括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壳质)。 木质素(C,H,O,N):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性质十分稳定,不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含侧链很少,故生油难,但含-OCH3,可生气。 三.与油气关系密切的有哪几类生物,其化学组成有何异同,能否解释这几类生物为什么会与油气关系密切? 浮游植物:糖类富集,蛋白质含量较低,含木质素,脂类含量仅高于高等植物。浮游植物可能始终是世界上有机碳的主要来源。 浮游动物:糖类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较高,脂类含量较高。其数量受浮游植物产率的控制,

石油勘探

石油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石油成因的学说 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生油岩 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储集层 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油气藏 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油气田 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含油气盆地 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 生油门限 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

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192万吨。 油(气)按储量可分 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亿桶)的油田。天然气可按1137米3气=1吨原油折算。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亿吨(5~50亿桶)的油(气)田。中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710~7100万吨(0.5~5亿桶)的油(气)田。小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710万吨(5000万桶)的油(气)田。 按圈闭类型划分油气藏 有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后两类比较难于发现,勘探难度大,称为隐蔽圈闭油气藏。 岩石分类 岩石分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三大类。多数油、气储存于沉积岩中,火成岩及变质岩中也可以储存油、气。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砾岩、泥岩、页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等。 地层及其单位 岩石(特别是沉积岩)常常是由老到新呈现为层状排列的,因而把这些排列在一起的岩石统称为地层。地层的单位有大有小,因其成因和时代及工作需要可把排列在一起的岩石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和系统。 地层时代划分 地层形成的年代有老有新,通常把地层的时代由老至新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与“代”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则称为“界”,如太古界、……新生界等。“代”可以细分为“纪”,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第三纪、第四纪等,与“纪”相对应的地层单位称为“系”,如侏罗系、第三系等。“纪”和“系”还可以再详细划分,如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常用到的“×××组”和“×××层”,就是更小的地层单位。 三维地震勘探

油气地球化学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圈: 是指生物生存的地球外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地壳表层。 2.有机圈: 是以古今生物为来源的有机质的分布、演变空间。有机圈包括生物圈。 3.地球化学界面:又称地球化学墙,是指Eh或pH值的某种特定值或特定界限,特定的矿物或沉积物只在界限一边存在,不在界限另一边出现。 4.有机物界面:又称有机物墙,位于Eh值为零的面上,在此界面之上为氧化环境,有机质不能保存;在此界面之下为还原环境,有机质才能保存。 5.干酪根:泛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质。 6.沥青“A”:用常用有机溶剂(如氯仿)从烃源岩中直接抽提出的可溶有机质称为沥青“A” 7.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8.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可溶有机质后,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9.原油族组成:是族组分分离过程中得到的组成成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 10.原油馏份组成:石油组分分析中,用某个温度范围内蒸馏出的馏分百分含量(重量或体积)所表示的石油组成 11.有机显微组分:显微组分就是指这些在显微镜下能够认别的有机组分。 12.稳定碳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度量可以用12C/13C比值表示,而习惯上以δ13C表示,即(表达式略) 13.腐泥质:是在滞水盆地条件下(海湾、泻湖、湖泊等)堆积的有机淤泥。 14.腐殖质:是由高等植物的细胞和细胞壁(主要由木质素、纤维素、丹宁组成)在有氧条件下沉积而成的有机物质。 15.有机质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的热演化水平,是沉积有机质在地温升高的条件下有机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变化规律的总和。 16.原油的热蚀变作用:是指在油藏条件下经历高温作用原油发生的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17.储层的热蚀变作用:在储层中,石油和天然气中的烃类若处在更高温的地热系统中,会向着分子结构更稳定、自由能降低的方向继续演化,最终形成在该温度、压力下稳定的混合物。这一过程叫烃类储层的热蚀变作用。 18.有机质的生烃演化模式:是有机质在生烃演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基本规律的总和。 19.生烃门限:是指沉积盆地中干酪根开始热降解生烃作用的起始成熟度或深度。 20.液态窗:是指烃源岩有机质在生烃演化过程中的生油主带。 21.未熟-低熟油:是在未熟-低成熟阶段,特殊类型的生烃母质经低温生物化学或低温化学作用形成的原油,与正常成熟原油比较,其主要差别是生烃演化机理的差别。 22.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骨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原始生物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23.质量色谱图:某一质量(或某一质量范围)离子流强度的总和与时间(或扫描次数)的对应关系图叫质量色谱图。 24.质谱图:化合物在电子的轰击后会,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属性离解成不同质量的碎片。依据碎片质量大小的相对顺序和每一碎片的相对强度得到的碎片质量的频数分布图叫质谱图。 25.色谱图:是化合物经色谱分离并经检测器对其检测后,得到的一系列化合物相对强度(电信号)与其保留时间之间的二维关系图。 26.类异戊二烯烷烃:由类异戊二烯结构单元形成的链烷烃类。 27.甲基菲指数:甲基菲指数(MPI)是用芳烃馏分是甲基菲表示的成熟度参数。MPI=1.5

关于油气地球化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分析

关于油气地球化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分析 付莹 (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油气地球化学是利用多项实验分析技术获得与石油地质相关的信息参数,同时对油气地质进行预估,以便使微观地质研究以及合理的勘探开发得以实现。油气地球化学是我国石油地质研究领域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本文简述了油气地球化学中的技术,从天然气有机地球化、油气轻烃两方面分析了油气地球化学,以便油气地球化学能够在我国地质研究当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关键词】油气地球化学技术分析新方法 油气地球化学是我国地质勘查的主要应用手段之一,能够快速、有效的帮助我国或去石油地质的相关信息,为我国石油开采以及相关工程起到积极作用。我国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兴起于20世纪五十年代后,由苏联引进中国。我国通过不断的开发以及创新,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在油气地球化学方面已然形成新的技术以及方法,从而对我国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1.1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内涵以及功能 以油气地球化学的角度来看,油气地球化学技术具有多方面功能:其一,油气地球化学技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分析沉积盆地当中之所以形成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原因。另一方面,分析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在运移成藏之后所产生的次生变化。研究人员通过油气地球化学技术能够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深人研究。现今,油气地球化学技术正在高速发展,相关人员也在不断进行研究。我国以原有的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为基础,可以令含氮化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得以实现,可以对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中的色泽、质量、生物标志以及分子等石油信息实施检测,并得

出其质谱、色谱以及同位素方面的数据。我国以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不断开发新型的技术以及方法,其目的是为我国现今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勘测、石油与天然气成因分析、运移成藏的过程预测以及后期次生变化方面所做的研究供提供数据支持以及保障。 1.2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作用 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在勘察过程中,一般是以土壤气测法作为勘察的主要手段。该方法至今已获得较大的进步,油气地球化分析技术拥有多项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相比传统的油气 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新技术能够提供更为健全的指标、同时节省了企业大量资金、并能够高效率完成工作,故而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当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如今,该技术已然渗人勘探期间的各部分工作当中,高以及新兴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成为油气资源勘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测成功率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提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逐渐向一体化以及系统化方向改变与发展。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适用范围将愈发广泛,以我国目前的油气资源分析,除了陆地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需要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海上石油的开采也需要该技术支持。因此,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对我国海上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海上石油与天然气气源的开采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2油气地球化学新技术以及新方法 2.1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中运移、封盖条件方面 传统天然气地质研究当中,并没有丰富的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较为匾乏,直至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以及相关的运移、封盖技术条件测试出现。通常情况下,传统分析当中,研究人员主要使用Cl一cs中所包含的烃类成分以及非烃类成分实施研究,方法单一,导致分析结果并不精确。若从技术方面来看,该方法并不能帮助研究人员获取大量的信息,所获取的信息类别也较少,不能区分所有天然气的类别,同时也无法分析目标天然气的形成原因、封盖条件等,油气地球化学开发的新技术以及新方法在天然气中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油气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_汪双清

第24卷 第4期2005年12月 岩 矿 测 试 ROCK AND M I N ERA L ANALY SIS V o.l 24,N o .4 D ece mber ,2005 文章编号:02545357(2005)04027106 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分析测试技术专栏 油气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 汪双清,孙玮琳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 100037) 摘要:回顾了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贡献,分析了其现状和发展前景;总结和介绍了油气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常见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在油气资源调查工作中的优势、应用范围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研究工作的四点建议:立足理论研究,开拓应用技术;大力开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查的室内外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研 究;积极构建管理和技术平台,整合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和数据资源;协调开展综合油气勘查工作。 关键词: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和方法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5 01 11;修订日期:2005 08 03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200120190106 01) 作者简介:汪双清(1961),男,湖北武汉市人,研究员,从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1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历史和作用 油气藏地球化学勘查已有70多年的历史,目前 仍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应用地球化学方法找油气,大致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评价生油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二是根据原生油气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选择适当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找矿。 目前,人们对于油气形成过程中的原生油气迁移和聚集的机制尚存在不同认识。但原生油气在其迁移和聚集的过程中,在周围介质环境中所遗留下 的某些痕迹和影响是公认的[1~6] 。由于原生油气迁移和聚集所产生的痕迹和影响,以及储层烃类垂向微渗逸并在近地表形成各种各样的地球化学效应,使周围的土壤、岩石和地下水等介质中的组分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造成局部的地球化学异常,使之成为寻找油气的信息,这也是近地表油气藏地球化学找矿的依据。 在石油勘探历史的早期,人们利用油气苗就已在世界上找到了许多大油田。当可见的油气苗变得不显著时,则需借助新技术以检测油气的微渗出量及表层土壤中由烃类引起的化学、物理和微生物的效应。近地表油气藏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最初是用 Laubm eyer 于1929年创建的土壤气测法[7] 。经历 了近60年的坎坷发展后,这一技术在勘查的领域、对象和技术方法等多方面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并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全面复兴。它因具有方法新、指标全、成本低、直接、高效等优点,日益受到石油工业界的重视与支持,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成为油气勘查中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显示其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预测成功率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新技术新方法迅速发展,数据处理及解释趋于系统化。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近地表油气藏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十分活跃,并在80年代后期至90 年代初出现高潮,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8~10] ,为寻找和确立大庆、胜利、塔里木、土哈等大中型油气 田做出了重要贡献[11] 。90年代后期,由于油气勘探条件的变化,勘探本身难度的增加和技术方面的困难,以及经济体制变革等多方面的原因,这方面的工作被严重削弱。 事实上,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在我国仍有着巨大的需求。我国除了要在陆地上继续寻找大型整装油气藏外,当前更主要的目标是寻找非常规油气藏。在这方面,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有其独到的优势,应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勘探领域, 2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