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综合治疗长期生存一例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综合治疗长期生存一例

131?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2018年4月第12卷第2期Chin Arch Gen Surg (Electronic Edition ), April 2018, Vol. 12, No.2

例患者左肾积水,考虑受压所致,尽管缺乏组织学特征[6],最终

诊断仍应结合组织病理学诊断。

脾淋巴管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会引起局部的浸润,因此

手术切除是治疗首要选择[7-8]。用全切除术治疗较大或有症状

的淋巴管瘤,能够预防复发、感染、扭转和扩大。淋巴管瘤很

少变成恶性肿瘤,其预后一般较好[9]。不过Moulin 等[10]报道由

于囊性淋巴管瘤破坏了肠系膜根部,导致肠功能衰竭。因此,在与脾大及左上腹疼痛等相关疾病鉴别之后,及时行脾淋巴管瘤切除术治疗。治疗干预的延迟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例的计划手术方案是对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脾囊性淋巴管瘤切除术,但由于在囊肿切开过程中,囊液流出加上吸引器的快速负压吸引,引起囊腔中压力迅速降低,造成囊腔间隔中存在的血管网破裂和大量出血。术前未能预料此种情况发生,脾脏交通血管网的破裂出血较难控制,腹腔镜下止血困难,尝试纱布加压止血,未能达到满意效果,转而开腹行脾切除术。查阅近年来相关病例报道文献中,此类问题鲜有报道。因此,手术操作过程中值得引起术者的重视和防范。在术中行囊性淋巴管瘤减压过程中,应该缓慢进行,使囊腔内的压力缓慢降低;分离囊壁要仔细,对于细小血管尽可能结扎止血,避免过分使用电凝,以免在手术过程中增加出血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Ioannidis I, Kahn AG. Splenic lymphangioma[J]. Arch Pathol Lab

Med, 2015, 139(2): 278-282.

赵方, 陈鹏, 胡明道, 等. 儿童脾巨大囊性淋巴管瘤一例[J/CD].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8, 12(2): 130-131.

[2] Duvvada S, Senapati D, Challa SR, et al. Cystic lymphangioma of spleen in adults[J]. BMJ Case Rep, 2017, 20(2): 278-280.

[3] Kim SY, Kwon HJ, Park HW, et al. Multiple cystic lymphangiomas

of the spleen: radiologic 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J]. J Med Ultrason (2001), 2015, 42(3): 409-412.

[4] Rodriguez-Montes JA, Collantes-Bellido E, Marin-Serrano E, et

al. Splenic lymphangioma. A rare tumour. Presentation of 3 cases and a literature review[J]. Cir Cir, 2016, 84(2): 154-159.[5] 任延德, 李向荣, 龙莉玲, 等. 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CT 表现

与病理相关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 34(5): 833-836.[6] Xu GP, Shen HF, Yang LR, et al. Splenic cystic lymphangioma

in a young woman: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Acta Gastroenterol Belg, 2011, 74(2): 334-336.

[7] Zhou Z, Zhou J, Wu Z, et al.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for

adult lymphangiomas of the spleen: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4, 61(130): 285-290.[8] 徐振宇, 金琳芳, 石鑫, 等. 32例脾脏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

析[J]. 现代肿瘤医学, 2016, 24(5): 793-795.

[9] Chung SH, Park YS, Jo YJ, et al. Asymptomatic lymphangioma

involving the spleen and retroperitoneum in adult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9, 15(44): 5620-5623.

[10] Moulin L, Rumbo C, Romero P, et al. Case report: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ation for an extensive cystic lymphangioma of the mesenteric root[J]. Transplant Proc, 2016, 48(2): 543-545.(收稿日期:2017-10-12)

(本文编辑:姚亚楠)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综合治疗长期生存一例

吴剑龙1?李强2?刘志龙2?曹明溶2

患者男,68岁。因“腹胀、腹痛伴排便不畅20 d ”,于2011年11月30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2年余。查体:心肺无特殊,腹平坦,腹肌无强直,全腹未触及肿块;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消失。入院胸、腹部平片示: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急腹症X 线征象,结肠较多内容物。腹部超声示:肝实质回声增粗,肝左外叶胆管局部扩张,腹膜后实性占位,性质待定。上腹部CT 示:肝脏Ⅱ段病灶,性质待定;腹腔干右侧及腹主动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示:腹膜后(腹腔干右旁)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瘤。胃镜、肠镜、胶囊内镜检查皆未见

明显异常。糖类抗原CA19-9 1 047.49 U/ml 。术前初步诊断为腹腔转移瘤:胆管癌并腹腔转移?15 d 后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可见肝左外叶约1.5 cm 直径大小结节,质地韧,边界清,胆囊稍肿胀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中下方肿物,约3 cm ×4 cm ,质硬,不规则,下方与胰体部边界不清,粘连明显,胰头未见肿块。术中冰冻提示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见低分化癌转移,遂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波消融+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活检+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示:1.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见低分化癌转移,伴显著的纤维组织增生;2. 左肝肿物见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小胆管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3. 慢性胆囊炎,胆囊泥沙样结石。术后1个月开始先后进行4次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150 mg+氟尿嘧啶3.25 g+亚叶酸钙0.6 g+吉西他滨1.2 g 。

复查情况:(1)2012年3月入院复查腹部CT 示肝门部软组织肿块,包绕肝动脉及门静脉,考虑为肿大淋巴结融合成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8.02.015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

通信作者:曹明溶,Email :tcaomr@https://www.360docs.net/doc/51583334.html,

(完整版)肿瘤学各大学考试试题

中山大学医学院2002年肿瘤学(博士) 1、试述放射生物学的“4R”及临床意义。 深入研究了细胞周期,即增殖期(G1-S-G2-M)和静止期(G0)的关系,为此提出了4个R:即是修复(Repair),再氧化(Reoxygenation),再分布(Redistribution),再增殖(Regeneration)作为指导放射生物中克服乏氧等问题的研究要点,放射生物学推进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有效研究中去。 2、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 3、化学治疗根治肿瘤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原则。 4、癌变的二阶段学说。 5、P53的生理功能及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关系。 6、细胞凋亡的特征及生理意义。 以上6题任选4题,每题15分。 以下共有18题,任选2题,每题20分。内容涉及几乎各部位的肿瘤的临床表现(或)和治疗原则,推测是每一博导出2-3题的总和。仅记数题如下: 1、放射治疗的远期并发症是什么?如何预防? 2、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 3、大剂量MTX治疗及用CF解救的方法及原理。 4、上颌窦癌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5、鼻窥镜在鼻咽癌诊治中的应用 6、简述作用于抗癌新靶点的药物并举例说明 7、试述90年代后使用于临床的对恶性肿瘤有效的新药物,并举例说明 8、试述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获取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的方法。 9、中上段食管癌的临床表现 中山大学医学院2003年肿瘤学(博士) 20题选6 1、癌发生的二阶段学说 2、基因突变的方式与原癌基因活化 3、P53基因生物学特性与意义 4、信号传导通路的组成 5、调亡的特点及生物学意义 6、肿瘤多步骤转移基本过程 7、基因突变形式几检测方法 8、化疗药物多药耐药性发生机制9、基因治疗策略 10、腹部肿块的类型并举例 11、说明胸部肺癌转移的各站淋巴结 12、食道癌的X线表现 13、四度白细胞减少患者合并严重感染的处理 14、简述抗肿瘤药物的副作用及代表药物 15、拓扑异构酶I和II的作用及区别,抑制剂的代表药物 16、简述肿瘤外科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2007年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研究生入学考试<肿瘤学>复试 一、名词解释 1、肿瘤标志物 2、多药耐药性 3、广泛切除术 4、姑息性放疗 5、、、(记不清了)

ESMO 指南: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疗

ESMO 指南: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疗 原发灶不明癌症(cancers of unknown primary site,CUPs)是一类转移性肿瘤的统称,该类肿瘤无法通过常规诊断方法确定原发性癌灶的位置。原发性不明癌症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 3%~5%。目前尚未发现该类型肿瘤所共有的生物学特征。 不过,最新证据已经表明:即使在原发性肿瘤静息的情况下,肿瘤细胞本身的转移性特质、循环肿瘤细胞的位置特异性转化、转移部位的致癌性诱导等多种因素均可能促使肿瘤的转移性扩散。 诊断 原发灶不明癌症的诊断需要借助病理学评估。根据病理学特征,可以讲原发灶不明癌症分类为:(1)高度和中度分化腺癌、(2)低度分化癌(包括低度分化腺癌)、(3)鳞状细胞癌、(4)未分化肿瘤、(5)神经内分泌分化性癌。 免疫组织化学主要用于确定原发灶不明癌症的起源组织、排除化疗敏感性和可治愈性肿瘤(例如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肿瘤标记物检查:某些生殖细胞肿瘤会分泌特殊的胎儿蛋白(α-fetoprotein, AFP)、人类绒毛膜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β-HCG),可做为诊断及治疗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完成治疗后追踪的重要检查之一。(图 1)。如果检查结果确诊是癌或腺癌,建议男性患者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免疫学染色或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女性患者进行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免疫学染色,以排除激素敏感性肿瘤并进行特殊治疗。 角蛋白(keratins)CK7 和 CK20 染色可能会提供原发性癌灶的位置信息,嗜铬粒蛋白 A CgA (chromogranin A)和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染色主要用于判断神经内分泌分化(表 1)。CK7,卵巢、肺和乳腺癌阳性,胃结肠、前列腺阴性。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癌阳性。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KI-67,(细胞增殖标志指数)数值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目前,基因表达分析实验已经进入临床医疗市场,主要用于确定原发灶不明癌症的起源组织。这些实验有助于确定患者原发性肿瘤潜在的发生部位。然而,尚不得知原发性肿瘤特异性治疗方式是否对转移瘤有效,仍待进一步验证。 表 1 原发灶不明癌症患者活检组织的常规免疫组织学检查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综合治疗长期生存一例

131?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2018年4月第12卷第2期Chin Arch Gen Surg (Electronic Edition ), April 2018, Vol. 12, No.2 例患者左肾积水,考虑受压所致,尽管缺乏组织学特征[6],最终 诊断仍应结合组织病理学诊断。 脾淋巴管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会引起局部的浸润,因此 手术切除是治疗首要选择[7-8]。用全切除术治疗较大或有症状 的淋巴管瘤,能够预防复发、感染、扭转和扩大。淋巴管瘤很 少变成恶性肿瘤,其预后一般较好[9]。不过Moulin 等[10]报道由 于囊性淋巴管瘤破坏了肠系膜根部,导致肠功能衰竭。因此,在与脾大及左上腹疼痛等相关疾病鉴别之后,及时行脾淋巴管瘤切除术治疗。治疗干预的延迟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例的计划手术方案是对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脾囊性淋巴管瘤切除术,但由于在囊肿切开过程中,囊液流出加上吸引器的快速负压吸引,引起囊腔中压力迅速降低,造成囊腔间隔中存在的血管网破裂和大量出血。术前未能预料此种情况发生,脾脏交通血管网的破裂出血较难控制,腹腔镜下止血困难,尝试纱布加压止血,未能达到满意效果,转而开腹行脾切除术。查阅近年来相关病例报道文献中,此类问题鲜有报道。因此,手术操作过程中值得引起术者的重视和防范。在术中行囊性淋巴管瘤减压过程中,应该缓慢进行,使囊腔内的压力缓慢降低;分离囊壁要仔细,对于细小血管尽可能结扎止血,避免过分使用电凝,以免在手术过程中增加出血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Ioannidis I, Kahn AG. Splenic lymphangioma[J]. Arch Pathol Lab Med, 2015, 139(2): 278-282. 赵方, 陈鹏, 胡明道, 等. 儿童脾巨大囊性淋巴管瘤一例[J/CD].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8, 12(2): 130-131. [2] Duvvada S, Senapati D, Challa SR, et al. Cystic lymphangioma of spleen in adults[J]. BMJ Case Rep, 2017, 20(2): 278-280. [3] Kim SY, Kwon HJ, Park HW, et al. Multiple cystic lymphangiomas of the spleen: radiologic 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J]. J Med Ultrason (2001), 2015, 42(3): 409-412. [4] Rodriguez-Montes JA, Collantes-Bellido E, Marin-Serrano E, et al. Splenic lymphangioma. A rare tumour. Presentation of 3 cases and a literature review[J]. Cir Cir, 2016, 84(2): 154-159.[5] 任延德, 李向荣, 龙莉玲, 等. 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CT 表现 与病理相关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 34(5): 833-836.[6] Xu GP, Shen HF, Yang LR, et al. Splenic cystic lymphangioma in a young woman: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Acta Gastroenterol Belg, 2011, 74(2): 334-336. [7] Zhou Z, Zhou J, Wu Z, et al.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for adult lymphangiomas of the spleen: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4, 61(130): 285-290.[8] 徐振宇, 金琳芳, 石鑫, 等. 32例脾脏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 析[J]. 现代肿瘤医学, 2016, 24(5): 793-795. [9] Chung SH, Park YS, Jo YJ, et al. Asymptomatic lymphangioma involving the spleen and retroperitoneum in adult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9, 15(44): 5620-5623. [10] Moulin L, Rumbo C, Romero P, et al. Case report: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ation for an extensive cystic lymphangioma of the mesenteric root[J]. Transplant Proc, 2016, 48(2): 543-545.(收稿日期:2017-10-12) (本文编辑:姚亚楠)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综合治疗长期生存一例 吴剑龙1?李强2?刘志龙2?曹明溶2 患者男,68岁。因“腹胀、腹痛伴排便不畅20 d ”,于2011年11月30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2年余。查体:心肺无特殊,腹平坦,腹肌无强直,全腹未触及肿块;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消失。入院胸、腹部平片示: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急腹症X 线征象,结肠较多内容物。腹部超声示:肝实质回声增粗,肝左外叶胆管局部扩张,腹膜后实性占位,性质待定。上腹部CT 示:肝脏Ⅱ段病灶,性质待定;腹腔干右侧及腹主动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示:腹膜后(腹腔干右旁)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瘤。胃镜、肠镜、胶囊内镜检查皆未见 明显异常。糖类抗原CA19-9 1 047.49 U/ml 。术前初步诊断为腹腔转移瘤:胆管癌并腹腔转移?15 d 后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可见肝左外叶约1.5 cm 直径大小结节,质地韧,边界清,胆囊稍肿胀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中下方肿物,约3 cm ×4 cm ,质硬,不规则,下方与胰体部边界不清,粘连明显,胰头未见肿块。术中冰冻提示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见低分化癌转移,遂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波消融+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活检+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示:1.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见低分化癌转移,伴显著的纤维组织增生;2. 左肝肿物见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小胆管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3. 慢性胆囊炎,胆囊泥沙样结石。术后1个月开始先后进行4次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150 mg+氟尿嘧啶3.25 g+亚叶酸钙0.6 g+吉西他滨1.2 g 。 复查情况:(1)2012年3月入院复查腹部CT 示肝门部软组织肿块,包绕肝动脉及门静脉,考虑为肿大淋巴结融合成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8.02.015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 通信作者:曹明溶,Email :tcaomr@https://www.360docs.net/doc/51583334.html,

头颈部恶性肿瘤-nccn指南解读++

头颈部恶性肿瘤nccn指南解读 摘要:2010 版头颈部肿瘤 NCCN 指南较2009 版的内容有重大的更新,整合了已取得的重要临床数据,调整了部分治疗原则。主题词:头颈部肿瘤;临床指南;NCCN 中图分类号:R73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0X (2010 )07-0511-05 NCCN 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是由代表美国癌症研究和治疗最高水平的肿瘤中心组成的学术联盟组织编写,它的宗旨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当前最佳的治疗建议,提高肿瘤治疗水平。 NCCN 指南制定专家组汇集多学科团队, 充分采用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推荐标准;每条建议都拥有自己的共识分类,供医生使用时参考。头颈部肿瘤的种类及治疗手段复杂多样,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合作以获得最佳的治疗及随访,其指南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本文对NCCN 鼻咽部:鼻咽癌中第6 版的T2a (肿瘤侵犯口咽和/ 或鼻腔,无咽旁间隙侵犯)归入第7 版的T1 ,而T2b (咽旁间隙侵犯)作为第7 版的T2(T2 不分a 、b)。而淋巴分期中的改变为:N1 增加了单侧和/或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最大径不超过6cm 。口咽:T3 增加肿瘤浸润会厌舌面。T4a 增加了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肿瘤侵犯喉,舌的外部肌肉,翼内肌,硬腭或下颌骨。T4b 增加了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下咽:T3 增加了肿瘤累及食管( 原为T4a) 。T4a 增加了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剔除食管累及。T4b 增加了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口咽、下咽淋巴结分期无变化。2010 版的头颈部

肿瘤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解读。1 按AJCC 分期第7 版对TNM 分期进行了更新几乎所有头颈部肿瘤分期中进行了更新的内容为在T4a 、T4b 分期中分别增加了描述性的说明:1.3 喉部TNM 分期声门上:T4a 增加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声门型:T4a 增加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并且在T4a 的描述时说明肿瘤侵犯穿过甲状软骨的外皮质,而在第6 版中为肿瘤侵犯穿过甲状软骨。声门下:T4a 增加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T4a 为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为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但侵犯的具体结构变化不大。 1.1 唇癌和口腔癌TNM 分期T4a 增加了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唇) 肿瘤侵犯骨皮质,下牙槽神经,口底或面部皮肤( 如颏或鼻) 。( 口腔) 肿瘤侵犯邻近结构[ 如穿透骨皮质(下颌骨或上颌窦)进入舌的深部(外部)肌肉(颏舌肌、舌骨舌肌、舌腭肌和茎突舌肌),上颌窦,面部皮肤] 。N 分期未见变化。 1.4 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TNM 分期T4a 增加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了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 1.2 咽部(包括舌底、软腭、悬雍垂)TNM 分期系统收稿日期:2010-07-05 肿瘤学杂志2010 年第16 卷第7 期1.5 鼻腔、鼻窦TNM 分期T4a 增加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局部非

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综述)

【论文关键词】颈部转移癌不明原发灶诊断治疗【论文摘要】虽然理论上所有的颈部转移癌都有原发灶的存在,但临床上井非所有的颈部转移癌都可以找到原发灶,原发灶的检出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诊断仪器的开发、诊断技术的提高和诊断方法的改进,越来越多的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unknown primary cervical metastatic carcinoma, UPCMC)被检测出原发灶。对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治疗,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部位、病理类型、N分期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决定,应选择综合治疗。本文重点对UPCMC的定义、传统和新近发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大部分颈部转移癌可通过临床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找到原发灶,但是大约2%-9%的患者经过仔细全面的检查后仍然无法发现原发灶[1],此类患者找寻原发灶的过程是费时、费力的,但中位生存期却大约只有8个月[2]。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尚无大型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因此存在很多争论。 1.定义转移癌虽明确诊断,但寻找原发灶则有困难,原发灶隐匿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机体免疫机制控制了原发灶,原发灶自行消退,2.原发灶太小,不能被目前的检查方法所发现,3.原发灶位置隐匿,暂时不易被发现,4.原发灶恰位于放射野内,在转移灶放疗的同时被控制,5.原发灶在颈部软组织内,颈清术时被一并切除或虽未被切除;6.转移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原发灶不同,使原发灶尚未发现,患者就死于转移癌[3]。 2.传统的诊断方法对UPCMC的传统检查应强调下列几点:①某些特殊类型转移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往往可以提示肿瘤的来源,如乳头状腺癌具有甲状腺腺泡细胞特征或TG阳性的转移腺癌可以诊断肿瘤来源于甲状腺,降钙素阳性的转移性腺癌多为甲状腺髓样癌;AFP阳性的转移腺癌则往往来源于肝脏,CEA阳性的转移性腺癌则应注意胃肠道肿瘤来源的可能[4]; ②颈部转移性低分化鳞癌尤应注意鼻咽癌的可能,特别是鼻咽癌高发地区患者。超过90%原发于头颈部的鳞状细胞癌转移到咽后淋巴环[5];③根据转移癌的部位进一步缩小检查范围:颈深上淋巴结及中颈淋巴结转移,主要考虑来自头颈部;而下颈淋巴结受累时,原发灶往往位于锁骨以下[6]。朱德茂等[7]认为应根据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结果,再针对性行临床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周艳明[8]等分析106例病例后认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区域与原发灶部位存在一定规律,可用于指导原发灶的排查和治疗。 3 .UPCMC诊断的新观点新方法在探究原发灶的过程中病理学的检测起着关键的定性及导航作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肿瘤标记物的检测、PDF-PET等的灵活选用使UPCMP的检出率大为提高[9]。 3. 1随机活检和扁桃体切除活检在内镜检查过程中,所有可疑部位均应行活检。对粘膜没有明显异常的病例也应对鼻咽、扁桃体、舌根、梨状窝进行盲检,即所谓的随机活检,有此学者还主张在随机活检阴性而又不能排除扁桃体病变时应行同侧扁桃体切除活检查。[!--empirenews.page--] 3. 2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FDG PET) FDG被摄入细胞内后,FDG只进行磷酸化就停止代谢,FDG-6-磷酸在细胞内积累,这种积累程度和细胞内葡萄糖的代谢率成正比,而PET能定量检测FDG标志物的放射线并成像。由于肿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率高于正常组织,也可能由于肿瘤细胞葡萄糖转运酶的增多或者FDG相对于葡萄糖的摄取比例的增加,使得肿瘤组织在成像中表现为高放射性。[1][2][3]下一页18F-FDG PET在多种肿瘤分期方面临床价值肯定[10]。Wartski等[11]对38例通过常规内窥镜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原发灶的患者进行PET-CT检查,其中有26例(68%)患者发现原发灶,而后通过广视野内窥镜及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有23例(60%)为原发灶。同时PET-CT对于不同病理类型原发病灶都有较高的检出率,Pelosi等[12]报道了18例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鳞癌15例,腺癌3例),其中阳性8例占;假阳性2例;阴性8例。Paul等[13]回顾性分析了326例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其中14例为非鳞状细胞癌,有明确的病理及临床证实,通过PET-CT检查,真阳性7例,真阴性4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PET-CT 在用于鉴别非鳞状细胞癌的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时同样有效。但是PET-CT仍然受原发肿瘤的靶体积和部位等条件的制约。18F-双脱氧葡萄糖在肉芽肿疾病、涎腺良性肿瘤异常

肿瘤并发症

1 肿瘤并发症的概念肿瘤并发症是指由于肿瘤疾病本身和在肿瘤诊断、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一个、多个甚至是一系列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疾病的总称。 2 肿瘤直接引发的并发症(1) 肿瘤压迫或梗阻重要脏器肿瘤原发灶或转移灶对机体重要组织、器官的压迫,或者占位性病变所导致的梗阻。(2) 肿瘤直接侵蚀血管、淋巴管、空腔脏器如:血尿、血便、食管穿孔、食管气管瘘、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肠穿孔等。(3) 病理性骨折原发病灶的肿瘤细胞直接侵犯或者肿瘤转移至骨,尤其是四肢长骨、椎体等,可以引起病理性骨折。(4) 肿瘤代谢相关的并发症(5) 肿瘤相关的免疫功能异常肿瘤可以直接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可引发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3 肿瘤间接引起的并发症(1)肿瘤对神经系统的远隔效应神经系统没有受侵的情况下出现的病症。如:亚急性小脑变性、多发性肌炎、癌性周围神经病等。(2)异位激素综合征与代谢紊乱部分内分泌组织、器官发生恶性肿瘤占位或者肿瘤细胞侵及、转移所导致的内分泌异常表现。(3)肿瘤的非特异性皮肤、肌肉表现如肿瘤相关性黒棘皮病、类癌综合征的皮肤改变等 4 肿瘤相关性心理与精神并发症(1)反应性焦虑征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为急性焦虑障碍(惊恐发作),一为广泛性焦虑,两者均可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2)反应性抑郁症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悲伤、苦闷、失望的情感,多同时伴有焦虑等症状。(3)其他精神问题表现多样。如易激惹、孤独感、失助感、被动依赖、多疑、条件反射性呕吐、性心理及性功能障碍、记忆障碍、情感障碍等 5 医源性因素引起的肿瘤并发症主要是指肿瘤诊疗过程中由于医疗行为的干预而导致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者治疗所引发的一系列副反应、伴随综合征等。 6 医源性因素引起的肿瘤并发症(1)手术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术后血栓形成、术后所致的管腔狭窄(如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狭窄)、倾倒综合症等。(2)放射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放射性脑病、放射性内分泌腺损伤、放射性脊髓病、放射性脑损伤与智能障碍、放射性口腔损伤等(3)化学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化疗药物所导致的恶心、呕吐、腹泻、便秘、骨髓抑制,化疗药物所导致的心脏、肺、肝脏、肾脏、膀胱等药物性损害。(4)生物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IL-2大剂量使用时,可出现:寒战、发热、肌肉痛、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低血压及心脏损害,多浆膜腔积液和全身水肿,肺间质水肿,疲劳、嗜睡甚至昏迷,骨髓抑制等。(5)内分泌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TAM用于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在抗雌激素作用的同时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以促进子宫内膜增生,绝经后病人使用TAM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生率(6)中医药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中药成分复杂,组方变化多样,药物毒性更加难以具体、明确。(7)诊断相关的并发症造影剂肾病。碘对比剂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成像对比剂之一。造影剂肾病是有碘造影剂引起的急性肾毒性反应,轻者可以仅出现暂时性肾功能损伤,无明显症状,重者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7 按照肿瘤并发症所累及的系统分类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依照其所累及的系统主要有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肿瘤具有广泛转移和侵袭的特点,发生发展过程多变而且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临床难以预料,肿瘤可以先后或同时侵犯多个系统。 8 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即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者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以及保护性或者病理性反应。 9 (一)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1骨骼的浸润和转移产生疼痛的原因包括:骨骼直接受累和局部伤害感受器的直接激活;肿瘤压迫邻近的神经、血管和软组织;肿瘤骨浸润时释放PGE1、PGF2,是强烈的致痛因子。2神经系统受累3内脏器官受累 10颅底综合征颅底综合症包括:眶综合症、蝶鞍旁综合症、颅中凹综合症、枕骨髁综合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 原发肿瘤不明的转移性癌是指通过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可以证实为转移癌,但病史和临床表现不能提供原发肿瘤的证据。在原发肿瘤不明的转移性癌中,腺癌占40%,原发肿瘤可能为:肺、胰腺、胃肠道、胆、肝、肾、乳腺、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以及生殖细胞的肿瘤;未分化癌占40%,几乎任何部位皆可发生;鳞癌占13%,主要来自肺、头颈部、食管、宫颈、膀胱等部位的肿瘤;其它类型的肿瘤占7%。 [诊断标准] 原发肿瘤不明的转移性癌其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通过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肿瘤是转移性恶性肿瘤,而不是原发肿瘤。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 [治疗方案] 1.手术: 对单个的转移性病灶可行手术切除,可起到治疗和诊断的目的。 2.放疗: 对脑转移性肿瘤可行全脑照射,对骨转移性肿瘤也可局部放疗,头颈部肿瘤如不能手术也可放疗,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3.化疗: 根据病理和所推测的肿瘤选择化疗方案。腺癌来源于消化道和肺组织较多,鳞癌来源于肺、头颈部较多,未分化癌来源于肺、淋巴系较多,可选择相应的化疗方案(参见各有关章节)。对怀疑是来源于乳腺、前列腺的肿瘤,可试行内分泌治疗。 [疗效评价标准] 1.可测量的病变 完全缓解(CR):肿块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 部分缓解(PR):肿块缩小≥50%,时间持续≥1个月。 测量可采用双径,也可单径测量。 (1))双径测量:指肿块的两最大垂直径的乘积。 单个病变:肿瘤体积缩小≥50%, 多个病变:多个肿块的体积之和缩小≥50%。 (2)单径测量:线状肿块长度缩小≥50%。 无变化(NC):肿块缩小<50%,或增大未超过25%,未出现新的病变。 进展(PD):一个或多个病变增大≥25%,或出现新的病变。 2.不可测量的病变 CR 所有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 PR 肿瘤大小估计减少≥50%,时间持续≥1个月。 NC 病情无明显变化,时间持续≥1个月,肿瘤大小增大估计<25%,缩小<50%。 PD 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病变增大估计≥25%. 3.骨转移 CR 经X线及扫描等检查,骨转移性病变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 PR 溶骨性病灶部分缩小,钙化或成骨性病变密度减低,时间持续≥1个月。 NC 骨转移病变无明显变化,时间持续≥2个月。 PD 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病灶增大。 [预后评估]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原发灶不明骨髓转移癌误诊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原发灶不明骨髓转移癌误 诊1例 【关键词】肿瘤转移;红斑狼疮,系统性;癌;骨髓;误诊 随着对风湿免疫疾病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已关注到风湿免疫疾病和恶性肿瘤之间有着越来越多的联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恶性肿瘤时有报道,但SLE合并骨髓转移癌的报道较罕见,现将2008年11月收治SLE伴原发灶不明骨髓转移癌1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8年前因反复关节疼痛伴面部皮疹,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抗体(dsDNA)阳性,确诊为SLE,经激素及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病情缓解后,一直以强的松维持治疗。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低热、面部蝶形红斑、关节肿痛,用雷公藤多甙、氯喹、硫唑嘌呤等治疗。10天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有黑色水样腹泻及关节疼痛住院治疗。查体:神清,贫血貌,体温40 ℃、呼吸26次/min、血压140/80 mmHg、心界正常,心率120次/min,律齐,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平软,无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无双肾区叩痛、双下肢水肿及脊柱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2.73×109/L,Hb 92 g/L,血小板(PLT)189 ×109/L;尿常规:尿蛋白++、RBC 4个/μl;生化检查:血尿素氮2.5 mmol/L、肌酐45.57 μ

mol/L,乳酸脱氢酶615.5 U/L,谷丙转氨酶(ALT)172.70 U/L,谷草转氨酶(AST)201 U/L,谷氨酰转肽酶(GCT)545.8 U/L,碱性磷酸酶(ALP)538.30 U/L,腺苷脱氨酶140 U/L。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电泳:LDH1 7.8,LDH2 30.3,LDH3 26.2,LDH4 13.3,LDH5 22.4。免疫学检查:血IgG 14 698 mg/L,IgA 2 624 mg/L,IgM 2 407 mg/L,C31121 μg/L,CH50106 μg/L;抗核抗体(ANA)滴度1∶100,核型(胞浆颗粒)阳性,抗双链DNA抗体(dsDNA)阴性,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阴性,C反应蛋白64~128 mg/L。24 h尿蛋白定量1.14 g。肥达反应沙门菌阳性,血培养阴性。胸片:双肺有间质性改变。B超结果正常。临床诊断为:SLE,伤寒可疑及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经抗炎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患者仍有发热,复查血常规结果:WBC 0.55×109/L,RBC 2.58×1012/L,Hb 78 g/L,PLT 36×109/L,多次复查呈进行性下降。骨髓检查:骨髓增生低下,骨髓涂片尾部或边缘可见较多成团或散在异常细胞,细胞体积大小不等,胞浆丰富、嗜碱、融合成片,胞核较大、偏位,可见畸形,常有多核和不典型的细胞分裂,核染色质网状,浓厚不一,核仁大、清晰而畸形(图1);骨髓涂片细胞化学染色POX和PAS阴性。骨髓诊断:骨髓转移癌。B超及多次X线胸片和有关检查均未发现癌性病灶。 2 讨论 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SLE

肿瘤科常见肿瘤诊疗常规

肿瘤科常见肿瘤诊疗常规 目录 第一章头颈部肿瘤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二章 第三章胸部肿瘤 一、 二、 三、(胸腺瘤) 四、 第四章腹部肿瘤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五章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肿瘤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六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七章淋巴瘤与骨髓瘤 一、 二、多发性骨髓瘤 第八章神经系统肿瘤 一、 二、 三、 四、垂体腺瘤 五、 六、 第九章骨软组织及皮肤肿瘤 一、(骨肉瘤、)

二、软组织肿瘤 三、皮肤及附件肿瘤 四、黑色素瘤 第十章小儿肿瘤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 二、肾母细胞瘤 三、神经母细胞瘤 第十-章原发灶不明的肿瘤 肿瘤合并症 第十二章副肿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第十三章异位激素分泌综合征 第十四章上腔静脉综合征 第十五章颅内压增高 第十六章脊髓压迫症 第十七章癌性胸腔积液 第二八章癌性心包积液 第十九章癌性腹腔积液 第二十章代谢紊乱 一、高钙血症 二、高尿酸血症 第二十-章癌症疼痛

第一章头颈部肿瘤 一、外耳道癌及中耳癌 外耳道癌(carcinoma of external auditory canal)及中耳癌(carcinoma of middle ear)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30~60岁,约占80%。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6:1。 【病因】 尚不明确。但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长期刺激有关。 【病理】 鳞状细胞癌占绝大多数,腺癌及基底细胞癌少见。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1)耳漏:流出的分泌物稀薄如水或有臭味。 (2)出血:早期耳道分泌物带血,晚期破坏大血管,可发生大出血。 (3)耳痛:早期仅为胀痛,病情发展则出现持续性耳道深部刺痛和跳痛。 (4)晚期出现面神经麻痹、张口困难、眩晕等。 2.体征 (1)外耳道及中耳腔肿物,呈肉芽样或菜花状,易出血。 (2)耳道内有脓血性分泌物。 (3)耳前、耳后或颈淋巴结转移。 (二)特殊检查 1.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乳突摄片可显示病变范围,可见外耳道、乳突及颞颌关节有骨质破坏。 (2)CT检查:可精确估计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侵犯范围。 (3)MRI检查:有显示不同软组织对比能力,对术前评估有肯定效用。 2.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可靠方法。 (三)诊断与分期

17例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癌的临床分析

17例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诊断,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4年收治的因颈部肿块病理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多采用化疗+放疗的治疗方式,经随访后1年生存率为58%。结论对颈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应积极寻找原发灶,在寻找原发灶的同时不能耽误治疗,治疗上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定期复查。 标签:颈部转移癌;治疗;存活率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cervical metastatic carcinoma of unknow primary site,CCUP)占全部头颈部癌的3%~5%。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定义是:①病理学证实为淋巴结转移癌(不包括淋巴瘤);②无恶性肿瘤病史或不明性质肿物手术史;③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无法查明原发灶;④治疗过程中无颈部以外转移灶。现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4年收治的因颈部肿块病理确诊患者的诊治经过,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2014年12月遵义医学院附院收治的17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26~83岁,平均54.7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 d~18月,平均4.3个月。受累部位左侧颈部9例,右侧颈部7例,颈部前正中1例。其中上頸部4例,下颈部10例,锁骨上2例。组织学分类为鳞状细胞癌15例,转移性未分化癌1例,乳头状腺癌1例。 1.2诊断17例患者入院前均行颈部淋巴结活检证实为颈部转移癌,入院后根据患者病史,受累部位,病理结果分析行相关部位检查,例如:血常规,血生化,大小便常规,彩超,鼻咽镜,头颈部磁共振,胸腹部CT等,完善相关检查后均未找到原发灶,诊断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癌明确。 1.3方法颈清扫术后单纯放疗者1例,放疗剂量73.92 GY;因合并肺转移行单纯化疗者1例,方案为吉西他滨+顺铂化疗;化疗+放疗者9例,化疗主要选择紫杉醇+顺铂,放疗为X线,6 MV,剂量均为50 GY以上。1例患者单纯化疗1疗程后未返院治疗;5例患者因家庭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2结果 17例患者中5例患者确诊为颈部转移癌后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1例患者合并肺转移单纯化疗后病情平稳。1例患者放化疗后4个月复发,考虑转移性黑色素瘤,最终全身转移死亡。7例患者经放化疗后病情平稳,其中1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复查考虑为鼻咽癌,但患者拒绝活检。2例患者放化疗后6个月死亡。1例患者因失访作死亡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