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分析

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那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如何呢?

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最高峰,决策权完全归于君主个人,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史实:明朝:地方,废行中书省,设

三司,中央,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阶级关系有些新变化,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经济方面,

赋税制度:清初实行地丁银制度,废除了人头税,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

革;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高度集中。农业:排灌工具先进,桑棉种

植扩大。

手工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纺织制

瓷矿业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

地位。

商业:影响商业的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赋税制度调整的客观促进(征银)

表现:1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2许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南方大量

工商业市镇兴起, 4商帮产生5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票号出现

影响:1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标志,发

展缓慢的原因及认识( 1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

芽走向衰落;2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因腐朽的封建统治的阻碍,发展缓慢,后因外来侵略而中断。)

2政治:市民阶层壮大发展。

3思想:推动明清民主思想的产生。

4文化: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小说,戏剧)

民族关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统治者重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都

同破坏民族分裂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同时,民族关系也比较紧

张,明朝始终受到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对外关系方面,国际环境恶化,外来侵略增多,明朝有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朝有沙

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等,反侵略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海禁政策和闭关自

守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思想文化方面,1文化专制登峰造极,八股取士使科举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意义;

2又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3程朱理学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陈腐局面;

4陆王新学(必修三14页);

5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如四大名著;

6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必修三48页);

7书法:文征明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8戏曲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9.珠算普及(必修三38页);

10总结性著作纷纷出现,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必修

40

页);

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科学

技术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必修三)始终未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技,西学东渐,少量

西方科技传入。

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承古萌新 1科学技术-----总结性2思想----民主性3文学艺术----平民

性4古典文化-----总结性5西学东渐-----新颖

性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竟相逐利。

17—18世纪东西方社会状况比较(夕阳与曙光)

中国西方

政治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西方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近代的民主政治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占主

导,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重商主义,政府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

展鼓励对外扩张,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

义迅速发展。

对外关“海禁”“闭关锁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系

思想文闭目塞听,盲目自

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化文化专制,钳制思

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他们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

形成:工业革命后开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内容: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殖民体系三者构成。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表现为亚非拉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表现为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国家名义上独立,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复习学案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记忆并掌握有关世官制、分封制、宗法制的相关基础知识;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况,归纳总结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观点,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条件。 学习重点:先秦时期核心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 学习难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 二、自主学习 先秦时期的政治 【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②目的:。 ③分封对象:,,。 ④权力:对分封的土地和人口具有 ⑤义务:、、。 ⑥影响:①初期:利: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②

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宗法制】 ①内容:宗法制按照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以关系的亲疏,等级森严,形成了;继承。 ③影响: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了影响,如修族谱、祭拜祖先、寻根问祖等。 【世官制】 先秦时期的经济 【农业】 ①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 ②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和。 ③土地制度:商周时期实行制。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确立了制 ④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郑国主持 【手工业】 春秋时期,出现了。 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手工业,、三者并存。 【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周时官府垄断商业,

春秋时官府垄断被打破,出现了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战国时出现了新兴商业城市。城市出现商业集中的趋势 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时代大背景,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合宜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为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智谋相当重视。 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自由宽松,环境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不同阶级、阶层对社会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实际是经济基础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道家

明清时期美术艺术特征

明清时期美术艺术特征 在明清美术中,绘画无疑是最丰富多彩的篇章之一。它上承宋元博大精深的绘画传统,同时也反应了明清的社会,世态人情,思想意识与审美观若以名家之辈出,画派之丛起,等为考量的画法之创新,则明清画可谓超越前代,卓有成就。 明代中期以前继承宋代宫廷画风宫廷绘画昌盛,明中、后期,山水画和水墨 写意花鸟画有很大的发展,揭示自然物像的美和通过山水花鸟艺术以寄情寓性,以及对水墨抒情的追求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下面就让我们从三个时期来了解明代的美术艺术。 明前期宫廷山水画(“浙派”院体与浙派山水的杰出代表是戴进与吴伟,极大了左右了院内外的职业画家的艺术追求,作为职业画家,他们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区别,而且生平际遇也有所不同。戴进:A.山水画:a.措景丰富,多生活实感,构图剪裁精当而境象恢弘,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严,格调洒脱而清爽隽逸。吴伟:A.山水画:a.用水更多,气魄更大,布景造型更简括整体,画山石用斧劈皴,横涂直抹,似若随意。 明中期文人画与“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门派画家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吴门派兴于沈周,成于文徵明,是吴门派文人画的最突出的代表A他们以 山水见长,山水画中以水墨以及水墨淡着色的作品更引人注意,并且有粗细两种面目。B.多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凭借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沈周:A.山水画:a.以粗笔为多,早期笔墨严谨细秀,晚年笔丰墨健,浑厚沉郁。 b.作品构图

平稳,境界宁静优雅,洋溢平和怡悦的气氛.C.尤能在温雅恬静的情调里表达恢 弘的胸襟,丰富的想象与蓬勃的生命力,作品反映的审美情趣和笔墨意韵,代表了明代文人画的美学追求。文徵明:A.山水画:a.以细笔为主要面目。b.作品情调娴静典雅,布景层叠而上缺少纵深空间表现,追求平面感.c.笔墨干枯中见秀润, 设色清丽雅洁,有一股“士气”充溢其间,抒情意味更胜。唐寅:A.修养广博,才华横溢,题材范围宽广,形成以“院体”工细为主而兼具文人画笔墨的意趣与风格,尤能通过诗书画结合阐发不同寻常的立意。B.仕女画:富有时代特色,创造了细腰纤瘦,眼眉细小,樱桃小口,下巴尖尖的艺术形象。 C.山水画:状物真实,抒 情自然。仇英:A.文化修养不博,画上只题名款,绘画题材较窄,专画传统题材,尤擅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在精丽秀美中闪现妍雅温润,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风格。 明后期写意花鸟画(“白阳青藤勾花点叶体”),明代中叶,在画史上并称为“白阳青藤”的陈淳,徐渭把写意花鸟画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陈淳A号白阳山人,写意花鸟造型写实精当,严于剪裁.B.意境安适宁静,笔墨自由如意,也时作草书题诗,配合画意.周之冕:A.所画花卉,勾染点簇,设色鲜雅,逼真而富生意.B.画法兼工带写,以勾勒法画花朵,以墨色点染枝叶,被称为勾花点叶体:《芙蓉鸭图》徐渭:A.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大家,号青藤,一生坎坷,形成狂傲不羁的个性。B.花鸟画:a.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赋予花卉以强烈的主观感情,直抒愤世嫉俗,激荡难平之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b.擅以狂草般的笔 法纵情挥洒,泼墨淋漓。 然而清代的美术艺术同样可以分三个时期来了解。 清初非正统画派(“清初四僧”清初画坛“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 仁:<1>他们是有很强反清意识的遗民画家,绘画带有深挚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个性化特征,所继承的传统仍属文人画系统。八大山人:A.带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

中国历史各阶段特征【精简版】

高中历史各阶段主要特征 先秦史(远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 先秦史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一、政治: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它以宗法制为基础,家国一体。 (3)世卿世禄制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经济: (1)土地制度历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青铜冶炼技术显著提高。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秦汉史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 (1)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统一强盛的华夏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 (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思想文化: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之欧阳光明创编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分析 欧阳光明(2021.03.07) 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那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如何呢? 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最高峰,决策权完全归于君主个人,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史实:明朝: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阶级关系有些新变化,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经济方面, 赋税制度:清初实行地丁银制度,废除了人头税,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高度集中。 农业:排灌工具先进,桑棉种植扩大。 手工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业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 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商业:影响商业的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赋税制度调整的客观促进(征银)表现:1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2许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南方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4商帮产生5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票号出现 影响:1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标志,发展缓慢的原因及认识(1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走向衰落;2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因腐朽的封建统治的阻碍,发展缓慢,后因外来侵略而中断。) 2政治:市民阶层壮大发展。 3思想:推动明清民主思想的产生。 4文化: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小说,戏剧) 民族关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统治者重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都同破坏民族分裂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阶段(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的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战争。 (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 3、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度;战国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单元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西汉汉武帝时得到巩固。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4)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文化;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且有气势恢弘的特点。 (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外交的范围得以扩展,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1)政治上: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南北政权并立、对峙;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2)经济上: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中外美术史复习资料

第一编中国古代美术史 第一章原始时期美术 1. 美术起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 新石器时代美术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 名词解释:黑陶彩陶岩画 4. 作品分析:人面鱼纹彩陶盆鹳鱼石斧纹彩陶缸红山文化玉龙舞蹈纹彩陶盆 第二章先秦时期美术 1. 为什么夏、商、周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2. 论述《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 3. 战国青铜器的装饰风格特色是什么? 4. 什么是甲骨文和金文? 5. 作品分析:司母戊鼎立鹤方壶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 第三章秦汉时期美术 1. 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 2. 简要说明秦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3. 何谓画像石、画像砖?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分析其内容和艺术成就。 5. 简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6. 秦汉时代有哪些重要的陶塑和铜雕作品? 7. 秦汉书法发展中的书风演变过程及重要碑刻。 8. 作品分析:武氏祠画像石马踏匈奴长信宫灯说唱俑马踏飞燕张迁碑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1.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较之汉代有哪些重大发展? 2.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历史贡献是什么? 3. 魏晋南北朝有哪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4. 试述顾恺之的时代,生平,重要的传世绘画作品以及在理论方面的贡献。 5. 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在美术评论上有何意义?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7. 宗炳《画山水序》对山水画提出了哪些重要见解。 8. 简要介绍十六国至北朝中国三大石窟艺术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 9. 简述陵墓雕塑的演变、发展、特征及代表作品。 10. 作品分析: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七贤图砖画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美术 1. 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唐代美术发展的特征。 2. 举出唐代有有影响的人物画家和作品,按照不同历史阶段试作简要论述。 3. 唐代鞍马画的代表作品分析 4. 举例说明张萱与周昉仕女画的艺术风貌。 5. 隋唐时期有哪些重要山水画家?分别叙述其风格特点。 6. 唐代石窟壁画的发展与特征。 7. 试举唐代陵墓雕刻的重要作品并分析其艺术成就。 8. 唐代书法发展的基本情况。 9. 名词解释: 绮罗人物青绿山水吴带当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经变画供养人昭陵六骏作品分析:步辇图历代帝王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游春图送子天王图五牛图牧马图韩熙载夜宴

历史阶段特征大全

历史阶段特征大全 中国古代史 重要提示: 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第一阶段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 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 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 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距今一万年左右,处于刀耕火种阶段。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少量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图画文字)。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a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c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局面之“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 (1)政权总体稳定,但有不安定因素。本阶段先后经历了秦朝、西汉、东汉三个时期(公元前期221 年至公元220年),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政权稳定。 (2)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构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此外还制定经济措施、文化措施等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西汉建立后,在沿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着手采取措施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2、经济方面:秦朝统一后,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产。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实行了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经济恢复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到汉武帝时,

古代中国各阶段特征总汇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221年) 阶段特征: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手工业,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政治: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周王室和诸侯权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 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220-589年和581-907年)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但以政权并立对峙为主,北方混战;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领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浅析明清时期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

浅析明清时期说唱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时期说唱音乐鼓词弹词牌子曲发展 多元化吸收艺术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优秀的表现形式,说唱音乐是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综合说(道白)唱(歌唱)演(表演)于一体的艺术。我国的说唱音乐曲种有260余种,其中著名的有鼓词、弹词、牌子曲、琴书、杂曲、走唱、板诵等八类。演唱者运用叙事或者代言的方式,模拟故事中各种人物的语气口吻,曲调反复,唱腔丰富,构成各种节奏与腔调变化的说唱音乐是说唱音乐最明显的特征。 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是说唱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特点是:与语言相结合,富于地方特色,伴奏乐器简单。它作为民间广泛流传的音乐形式,继承了宋元时期的优秀品质,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弹词、鼓词和牌子曲。这个时期说唱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曲种类型更加丰富多彩,表演形式更加多元化,流行区域不断扩散。鼓词与各地方言、曲调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说唱音乐—大鼓,大鼓又分为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安徽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弹词在不同的地区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分为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弹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等;牌子曲发展为京津地区的八角鼓、兰州鼓子、湖北小曲、四川清音等。表演形式有一人、二人、三人以及三人以上,表演使用的乐器越来越多样,如梅花大鼓的伴奏乐器出了鼓、板、三弦、四胡之外,有时候还有琵琶、胡琴、扬琴和箫等,

表演对场地的适应性越来越强。“小鼓一具,配以三弦,二人唱书,谓之鼓词。亦有一人者,京津有之”这是对鼓词表演形式的真实写照;为了适应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各种场地,鼓词逐渐趋于小型化,出现了摘取精彩唱段的“摘唱”和演唱短篇故事的“段儿书”等形式,弹词、牌子曲亦有此种情形。著名曲目缤纷众多,最著名的有《杨家将》、《珍珠塔》、《玉蜻蜓》、《满江红》等。 取材趋向多元化,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民间说唱音乐取材有的来自历史事件,如鼓词《杨家将》,歌颂保家卫国的英雄精神;有的来自群众口头加工,如弹词《林冲》,歌颂反对欺压的勇敢精神;有的来自虚构小说,如弹词《义妖传》歌颂许仙与白素贞的自由坚贞爱情,揭露封建压迫;有的来自现实生活,如太平天国运动中革命者的弹词、鼓词说唱音乐,歌颂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对统治阶级的蔑视憎恶;有的来自社会道德,如弹词《珍珠塔》,讽刺嫌贫爱富的世态,还有的反映世俗的感情故事,如弹词《再生缘》反映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但是充满着封建说教和迷信情节,等等。明清时期由于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封建经济逐渐发展,意识形态的僵化,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巨匠和带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优秀小说,因此多数的说唱音乐体现着民主性和封建性对立,既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民主精神,又带有深厚的封建烙印。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之令狐文艳创作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分析 令狐文艳 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那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如何呢? 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最高峰,决策权完全归于君主个人,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史实:明朝: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阶级关系有些新变化,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经济方面, 赋税制度:清初实行地丁银制度,废除了人头税,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高度集中。 农业:排灌工具先进,桑棉种植扩大。 手工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业等行业中,民营手 工业甚至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 主导地位。 商业:影响商业的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赋税制度调整的客观促进(征银) 表现:1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2许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南方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4商帮产生5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票号出现 影响:1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标志,发展缓慢的原因及认识(1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走向衰落;2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因腐朽的封建统治的阻碍,发展缓慢,后因外来侵略而中断。) 2政治:市民阶层壮大发展。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阶段特征归纳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国家分裂到局部统一,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封建制度初步建立 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初步确立,手工业三种类型出现,商业经济打破“工商食官” 思想文化思想百家争鸣;文艺百花竞艳;科技领先世界。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秦汉时期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严格限制经济 思想统一,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思想文化;科技领先,文化气度恢宏对外交往初步发展对外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总体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隋唐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封建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全面繁荣,兼收并包,科技领先思想文化 对外交往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总体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宋元时期 政治国家由分裂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和新发展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实现南移经济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成为官方哲学;科技发展高峰;文艺通俗化思想文化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关系 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总体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明清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 慢发展 思想文化承古萌新。理学的藩篱里产生了早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传统科技向总结性发展,出 现西学东渐;文艺具有反封建色彩 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外差距拉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

明清时期梁枋装饰图案特点

明清时期梁枋装饰图案特点 (一)两个朝代建筑彩画的绘画风格和构图规律 1.明代建筑木构架彩画: “目前能见到的明以前的彩画保存甚少,大多是经过了历代翻修已非原貌。”〔1〕各地的情况都一样。但明代彩画还保留下来一些作品,如北京十三陵的长陵、智化寺和法海寺等处都是很珍贵的实物例证。除了北京一地的明代建筑外,江浙等地少数建筑中还保留着一些明代彩画,反映了江南彩画的技艺和成就。 在绘画风格方面,从保留下来的明代彩画中可见,“旋子彩画是明代宫殿建筑中最盛行的一种彩画。画面布局灵活,富于变化。花心面积大,旋瓣采用青绿相间与退晕相结合的办法,色彩在对比中求得变化。花纹结构有简有繁,彼此参差变化,使花纹形象突出,造型简单明确。旋花的主要部位用金,则起点睛与分明主次的作用。这些特点结合—起,最后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2〕在图案上,明代的彩画中有椭圆的团花、圆形的旋子和扁长的如意头等。在构图上,旋花造型尚未定型,相对于清代旋子彩画和和玺彩画来说,要比它们“三段式”的布局来的自由活泼。各部分的花纹变化比较丰富。例如梁枋彩画“找头内图案花纹是根据梁枋的宽窄及找头的长短而变化的。以明正统八年(1443)北京西山法海寺粱枋彩画为例,可以看出由于上檩条与额枋的宽窄不一,为取得比较协调的构图效果,都采用“一整两破”的形式。额枋用圆型的旋子花纹,檩条则采用伸缩性较大的如意纹来进行组合搭”。〔3〕 2.清代建筑木构架彩画: 梁思成先生将清代的彩画归类为殿式和苏式两大类。苏式是原有的名词,“殿式”两字是着者臆造来与“苏式”对称的。殿式的特征是程式化象征的画题,如龙,凤,锦,旋子,西蕃莲,西蕃草,夔龙,菱花等。这些都用在最庄严的宫殿庙宇上。苏式的特征是写实的笔法和画题。自然现象如云冰纹;花卉如葡萄,莲花,梅,牡丹,芍药,桃子,佛手等;动物如仙人,仙鹤,蛤蟆(海墁),蝙蝠(福)、鹿(禄)、蝶等;字如福寿等;器皿如鼎,砚,书画等(博古)此外还有山水,近年连西洋景都进了苏式彩画里去了。〔4〕在殿式里面又分旋子彩画,和玺彩画及龙锦彩画(以龙和锦组成画面)等类别。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继承了明代的风格,并在设计及操作技术使之更加规格化和标准化,成为清代北方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 在构图方面,殿式彩画形成了程式化的布局:三段式中段称枋心+左右两段的外极端称箍头+箍头与枋心之间为藻头(俗书找头)。旋子彩画最主要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其构图有固定的组合:“一整二破”“一整多破”等。和玺彩画的特点是在藻头和枋心内描画各种龙凤纹样。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苏式彩画则是:“搭袱子”+藻头。构图中还有扇面斗方,桃形。葫芦形等各种像形的集锦式画法。其他的如民居上画的装饰性的彩画最主要的特点是题材自由,形式不拘一格。明清两代建筑彩画,不仅在技法上,而且在施工技术上都有较大的改革。它们总的特点是,纹样庄严,构图严谨,配列均衡。植物和几何纹样多采用相对称的形式。色调有浓淡与华素之分,用金量多。使用颜色上一般都是大面积平涂,加之退晕手法所描绘的各种花纹。使整个建筑物外观有的辉煌夺目,有的轻爽素雅,并可标识等级,形成了固定规矩。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分析 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那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如何呢? 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最高峰,决策权完全归于君主个人,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史实:明朝: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阶级关系有些新变化,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经济方面, 赋税制度:清初实行地丁银制度,废除了人头税,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高度集中。 农业:排灌工具先进,桑棉种植扩大。 手工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业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商业:影响商业的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赋税制度调整的客观促进(征银) 表现:1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2许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南方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4商帮产生5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票号出现 影响:1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标志,发展缓慢的原因及认识(1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走向衰落;2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因腐朽的封建统治的阻碍,发展缓慢,后因外来侵略而中断。) 2政治:市民阶层壮大发展。 3思想:推动明清民主思想的产生。 4文化: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小说,戏剧) 民族关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统治者重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都同破坏民族分裂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同时,民族关系也比较紧张,明朝始终受到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对外关系方面,国际环境恶化,外来侵略增多,明朝有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朝有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等,反侵略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海禁政策和闭关自守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思想文化方面,1文化专制登峰造极,八股取士使科举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意义; 2又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3程朱理学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陈腐局面; 4陆王新学(必修三14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文化上:在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文学领域,《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科技领域,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 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以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不利于中国古代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第4讲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771年) 中华文明的勃兴、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 1.政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特征。 2.经济: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以石器、刀耕火种为主要耕作方式;工商食官制度,实行手工业官营。 3.文化:中华文明的兴起。 考点整合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 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 考点整合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 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 3、文化: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封建社会主流思想逐渐形成。 考点整合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朝时期(220~589年)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考点整合 五、隋唐时期(581~907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

2018中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2018中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 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掌握了农耕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经济: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业的繁荣时期。 文化:商朝出现了甲骨文。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政治:分封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现使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引发各国变法运动。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政治: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经济: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出现了耧车。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促进了商业(商业可上升为经济)的发展。 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科技: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外交: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详解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 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具体表现在:⑴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⑵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⑶文化上: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⑴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⑵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⑶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⑴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⑵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⑶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⑴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⑵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⑶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⑷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⑴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汉代时得到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察举制成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 ⑵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丝绸开始远销欧洲。 ⑶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⑷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文化;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且有气势恢弘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