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物(包括人类)的本性,是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例如,泰勒斯、阿那颗西米尼、赫拉克利萨戈拉、留基波和徳谟克利

特、毕达哥拉斯分别在存在、根、种子、原子、数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箱子或者长方盒子)的、有限的(从原始混沌的洪水中生成和演变而来的);它是运动的(或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或围绕太阳转动——“地动说”)。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如古代中国的“元气说”或“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或“四因说”等。

(2)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3)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论方面,古代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领悟的方法认识自然界并以此获得知识。古希腊人善于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认识认识自然界并以此获得知识。

(4)在表达思想的方式方面,古代中国人“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论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老人》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论证”,这种表达方式“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古希腊人则“最为思辨,充满着论辩、推理和证明等说理方式”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 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 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在阶级社会,自然异化的深刻原因要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去寻找。马克思说“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 [3]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号召人们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改革。” 3、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惊人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人们纷纷为工业文明的成就而赞叹。生态环境问题被暂时地掩盖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实出发预见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前瞻性的意识和远程的眼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讲稿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自然界是先于人存在的自然界,它是建立在人的时间基础上的,是人们依据实践基础所认识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1)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转化 (2)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有机界僵硬系统 (3)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彼此并列的历史和前后相继的历史 3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去发现其中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已经发现就要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1实践性 自然界不是思辨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通过工业形成的自然界;即使先于人类存在,也实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被人们所认识2历史性 自然界不仅具有空间上扩张的历史,而且具有时间上生成的历史;自然界生成的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的历史,是人类史和自然史相统一的历史3辩证性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统一性,又承认其运动变化和循环发展,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既承认自然界的天然的先在性又承认其人工的现实性,实现了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既承认人类生成自身的历史又承认其创造自然界的历史,实现了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统一…… 4批判性 否定了“神创论”和“上帝第一推动说”,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批判力杜林的自然观、毕希纳的庸俗唯物论、孔德的实证论哲学、社会达尔文主义、宇宙热寂说以及歪曲劳动的本质并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等……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 1古希腊哲学 2德国古典哲学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1星云假说和地质“渐变论” 2人工合成尿素和元素周期律 3电磁场理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甘一雯财务管理1班2014110188 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是狭义的自然,即与人发生关系的自然,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哲学观点,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的观点,突破了唯物主义的传统理论视域,从根本上与前康德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开启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哲学境遇。马克思深谙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精髓,经过整合、创新,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费尔巴哈明确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事实上,这就是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实体即主体”之思辨原则的感性表达。其理论运用于人与自然,便得出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存在的关系。可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有一个缺陷,那便是他无法提供“自然界”与“他人”何以构成“人”与“自我”之本质的依据。此时,黑格尔哲学便弥补了之一缺陷。黑格尔认为,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的自然。马克思结合这两种理论,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上升到感性活动,即实践,初步开启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理论境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所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不纠结于自然的先在性,因为这是毫无意义的。人和自然的实在性,经过实践活动,已经转变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连接点。 海德格尔一向致力于打破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一直把人类当做主体,把自然当做客体,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这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同时,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应当为如今的环境问题负责,因为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实践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所用。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一种误解,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枢纽,并不是改造自然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也有所体现。在马克思看来,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劳动和资本的矛盾。这里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工人付出劳动,但生产资料却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而工人却不得不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要解决这一矛盾,便要实现共产主义,要实现公产主义,便要消灭私有财产,要消灭私有财产,便要消灭异化劳动,要消灭异化劳动,便要消灭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简而言之,共产主义就是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 共产主义与平均主义截然不同,若只是简单地将财富平分,并没有实际解决资本的问题,因为它并没有消除私有财产,反而激发了人类对于财产的占有欲望。新中国成立初期便是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混淆了共产主义与平均主义,导致中国错失了发展的机会,经济一度陷入崩溃的边缘。那时,中国奉行平均主义,所有

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与唯心篇 (一)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1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12.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13.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14. 14.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16.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2007大纲卷]I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

后,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白《大金国》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案】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备注】“五行”即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代表很广泛。 1、代表方位: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2、代表季节(节令):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每季末月土。 3、代表颜色:青木;红火;白金;黑水;黄土。 4、代表五脏: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中医文化具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 础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2016年 4 月 5 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摘要: 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基础 1.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分别将其称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排除了“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等等。其次,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界的整体为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形态、过程和规律为自己独特的理论任务,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为自己坚固的科学基础,以众多独特的概念、范畴和规律为自己的理论内容。这就使其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的同时,又与它们具有明显的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典作家们又将其称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认识体系”和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自然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以上两种含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辩证统一。其区别在于,二者的理论化程度高低不等。第一种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朴素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春秋的老子对于世界也提出了关于道的思想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某些原初的物质,即“始基”,变化、发展而来的,万事万物又可以还原为这些原初物质。在中国古代,代表观点是“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用“水、木、火、金、土”五大要素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在古希腊,泰勒斯把水定义为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不可分、不可灭、至小无外的“原子”在“虚空”中的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地猜测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缺少科学证明;而且把哲学物质范畴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并不能真正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难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因而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全球变暖,沙尘暴频发,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等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由于过去人类过度追求表面的、眼前的繁荣与扩张,从而导致孕育和支撑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破环。人类与环境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过渡的索取终于遭到了环境的报复,敲响了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警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意识到我们与环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后,生态文明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马克思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最早产生于中学时代。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自然思想成为了之后他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上铺垫。他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超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一一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摘要】现如今, 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 台湾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 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 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 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 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 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 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 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 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 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 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 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总之,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相关解释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而一致性和差异性,都与人类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研究自然界辩证运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归宿。 (四)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第三,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辩证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五)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性质: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

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摘要:在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打破了封建神学,促进了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分类研究,自然科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又推动着哲学的前进,其中,经典力学是机械唯物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科学基础。从唯物史观讲,机械唯物主义与当时的生产力相符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文章回顾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合理性局限性唯物史观 1 引言 人类在其生活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在探索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关于自然界的总体看法。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从古代的朴素形态转变成为机械的形态。到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1]。 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在这个时期,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17世纪上半期,笛卡尔根据力学的成就,建立了一个机械的宇宙演化模型,并对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作了机械的解释。17世纪下半期,牛顿在开普勒和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能算出天体的轨道,并确定地预言其运动。在这个时期,那些试图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们往往用力学规律去说明自然,认为物体的基本属性只是广延,色、声、香、味等感觉性质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幻影。在他们看来,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推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的物理学出发,应用当时发达的力学成就,贯彻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对神学自然观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与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不同,肯定物质自身能够运动并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但却进一步发挥了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按照这种决定论,自然界被看作是一个不间断的因果链条,原因和结果具有严格确定的、不可移易的必然联系,认为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在自然科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不但偶然性并未从必然性中得到说明,反而使必然性成了纯粹偶然的产物。 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合理性 在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进步意义,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1)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符合当时的认识水平,并极大的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17世纪下半期,牛顿在开普勒和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学院内燃机六班 2014201045 汤琛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一些新发展,并论述了其对于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问题 一、自然、自然观的含义 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马克思主义更重视狭义的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人类物质生产中的要素。”糙种狭义的自然界范围小于广义的自然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其范围会由小变大,程度会由深变浅。只有作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被人打上人的印记的自然界,才在这种讨论中具有意义。同样,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首先就是要恢复被人直接和间接破坏了的生态平衡,并且力争不再造成新的危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这种狭义理解的自然观称为人化自然,而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自然也正是这种人化自然。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其中主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构成,自然界的生成与演变等等,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贯穿于自然观中的一根主线。不同的人会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构造和演化规律进行科学语意上的描述。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的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及其人类的总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在于:它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体与类发生联系的现实途径。正是通过实践(生产和交换)才使人超越自身,达到与社会、历史以及日益走向整体化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答案2013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3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其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1、自然界是现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自然界是先于人存在的自然界,它是建立在人的实践基础上的,是人们依据实践基础所认识的自然界;自然界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历史性属性,是人类史与自然史相统一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1)各种“按照一定的规律互相转化的物质运动形式”,“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中和在工业中实现这种转化”;物质运动在转化过程中,它的“运动的量是不变的”,既不会增多,也不会消失;物质运动都遵循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2)有机物可以从无机物中被制造出来,它们遵守共同的化学定律;有机体都是从细胞的繁殖和分化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动植物的物种之间可以相互融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有机界的僵硬系统”。(3)自然界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彼此并列的历史”和“前后相继的历史”;它“是生成着和消逝着”以及循环着,“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3、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去发现其中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一经发现,就要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它主张“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反对孤立地看待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它反对无条件地使用不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非此即彼”的认识方法,主张“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样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唯一在最高程度上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它“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74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赵松淼 ( 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河南 焦作 454000 ) 【摘 要】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的增强,如何看待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将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与自然的统一。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的实践活动反而让人类产生了异化,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能够重新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解决人类面对的生态难题。【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空气、水、土壤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则被人自然的活动所破坏,人与自然的问题自然也被学者重新重视起来,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如何,人与自然关系该如何处理,如何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生态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回答,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重新认识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地位,改变过渡夸大人类自然实践能力,或是人作为自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一部分的观念,将人类的活动约束在与自然统一的条件下,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因此重新认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渊源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欧洲机械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兴起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的人类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活主要还是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中虽然也需要面对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了农业生产只是一种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单纯依靠人自身和借助于简单的生产工具,人类生产力虽然已经超越了之前的原始和奴隶社会,但这时期的生产力还是较低,并没有将人从自然中凸显出现,人还是在自然的和谐中存在,当然也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工业革命的出现第一次借助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生产,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型,人的主体性借助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主体性的提升,使得人类开始反思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使得各个学科都开始将人作为自然之中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作为研究对象,机械唯物主义将人作为一个机械存在,自然则是一个更大的机械,自然中各个存在都是自然这个机体的一个零件,自然的各个零件之间是一种单线的、机械化的联系。黑格尔则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进行反思,与机械唯物主义将自然作为一个机械化的存在不同,黑格尔则把自然界定为一个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只是黑格尔所说的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马克思生态观意义上的统一,而是一种借助于主体的精神活动的统一。此后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这种观念,将自然界定为一种不依赖精神的客观存在,马克思生态观自然观在批判机械主义、黑格尔哲学以及费尔巴哈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关系,科学的界定了自然和人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容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自然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在他看来自然是一个有机的存在,人类的面对的自然是一个多层次存在的自然,可以分为自在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三个层次的存在。作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以前的自然和现代人类社会还没有达到的自然,更准确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影响到的自然,这种自然是可以说与人的实践活动完全不相关的存在。而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以及影响到的自然,这个层次的自然已经不是自在自然的状态,被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人的本质力量已经改变了部分自然的存在状态。最后所谓人工自然则更多的体现了人类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结果,这个层次的自然是自然本身不存在的自然,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存在,这种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对人类而言是人本质力量存在的体现,对自在自然而言则是一种“异己”存在,虽然并不意味着与自在自然相冲突,但是自在自然并不存在的对象。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这种对自然的认知,也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划分为基础的。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存在,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自在自然条件下,人的实践活 动没有触及到,因此人的本质力量也改变不了自在自然的存在,在人化自然的层次,人通过实践活动已经在自然上体现出了的人本质的力量,人造自然更加体现了人的本质化力量,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自然的存在物,与其它自然不同的是,其它存在没有人类的这种主体性,一方面人通过人实践活动,将人作为与其它存在物不同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在通过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也通过实践活动,人将自然的存在融入到了自然的存在,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是一种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存在的,现代人类面对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其实:首先人类的本质力量是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下展现的,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限定在这种统一关系之下,不能超越自然的范畴。现在人类社会面临生态问题就是由于人类过渡的夸大了人的本质力量,甚至是将人作为自然的主人身份而存在,忽视了也是自然存在的事实,过渡的对自然的开发,已经改变了自然本身的存在形式,降低了自然自身系统的调整能力,从而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恶化,最终影响到整体自然系统的存在,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会受到这种影响,最终毁灭人类的存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树立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将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建立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最大限度的降低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自然的破坏。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导下需要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人作为自然机体一部分,与其它自然存在物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人有主体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的本质量对象化,这些都是其它自然存在物所不具备的,但并不意味着在自然之中人的存在是高于其他物的存在。尤其是在道德层次上,人应该对其他自然存在物怀有仁慈之心,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的开发,对自然物大肆的破坏实际上就忽视人对于自然其他存在物的道德责任。在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强化这种道德责任,通过自然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类的开发自然的行为。最后是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存在价值,正如学者所共识的一样,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展人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恰当利用则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因此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关系统一起来,杜绝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和其负面作用的展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解读,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要求我国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类活动的准则,人类需要负起对于自然的责任,将人的发展限定在自然规律之下,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艳华.刍议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J].才智,2016,(8). [2]朱开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河南农业,2016, (19). [3]刘慧,毕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的现实指导意义[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4]李佩文,王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5). 作者简介:赵松淼(1975—),男,河南新郑人,硕士,中共焦作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