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西湖》教学设计

第六课《西湖》教学设计
第六课《西湖》教学设计

6.西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悟西湖的秀丽景色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感悟语言,体会意境,丰富语言及文化积累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措施和方法:借助课件资料和配乐,为学生创设情景,将音乐、画面和文字融为一体,使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西湖的录像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出示课题,指导读文)

二、熟读课文,大胆质疑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品赏诵读,互动释疑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引导朗读: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3.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教师小结。

四、拓展泛读,起思归疑

1.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2.教师启发,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3.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1、谈话,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1)检查对西湖的了解情况,根据学生的了解,教师及时总结:出示西湖资料——音乐录像,让学生充分感知西湖美景。

(2)教师出示“西湖地理图”,更好地理解西湖的地理位置。

(3)认读词语,出示词语图片,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认读。

(4)检查对课文的朗读情况,及时正音。

二、熟练朗读,质疑探究

1.指导学习课文,精读感悟,感受景美、文美。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

3.交流优美的句、段,结合课件,采用手势、配乐等方法指导学

生深入地朗读这些句子或段落。

三、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1.第二自然段中:抓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等句子,展示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远山峦真像山水画

湖面犹如银镜

2.第三自然段中:抓住“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明静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等句子,借助课件,让学生表演读,小组内合作读,挑战读,并学着来夸夸西湖的美等手段,进一步理解其意境。

板书:近湖堤就像绸带

倒影仿佛仙境

3.第四自然段中:抓住“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等句子,出示图画,加以音乐,学生进行欣赏性朗读,充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四、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1.配乐,进一步赏读和背诵本部分。(谁愿意背诵可以随便站起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板书:夜华灯宛如银蛇

琴声悠扬

2.概括总结;齐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

并进一步板书:是一颗明珠

3.总结全文,配乐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给家人听;写一段描写家乡的短文。板书设计:

6、西湖

远山峦真像山水画

湖面犹如银镜

近湖堤就像绸带(是一颗明珠)

倒影仿佛仙境

夜华灯宛如银蛇

琴声悠扬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西湖》教学设计

《西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第六课洋务运动教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问: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鸦片战争,那你们知道鸦片战争清朝军队海战使用的船只和武器是说什么样的? 答:木质帆船,吨位少,装备大炮也少,炮也落后只有少数仿制西方的枪,很多使用的是冷兵器,比如大刀啊长矛啊没错,是主要是大刀长矛等冷兵器 问:那同学们在想一想,清朝军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采用的是什么武器? 答:铁甲舰队、枪炮、近代化的北洋水师 【老师引导】:两次鸦片战争清军在作战中使用的武器以冷兵器居多,(展示图片)主要有刀矛弓箭等,热兵器(即火器)并不是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代从西方引进的“鸟铳”、“佛郎机”、“红夷炮”等,其形制功能比英军落后了200多年。而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使用的是在当时属于先进的武器(展示图片): 这些武器有一些是由外国进口的比如邓世昌驾驭的致远号就是从英国进口的,也有好多是由我们本国引进西方技术制造的, 格林炮(加特林机关枪)。所有的一切都是洋务运动期间主办的,就连邓世昌也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新办的新式学堂学习深造后出来的。 那么到底洋务运动是怎样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个究竟! 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 一、“自强”与“求富” 1.洋务运动的背景 好,下面我们来讲洋务运动的背景。在讲洋务运动之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概念?什么叫洋务,有哪位同学知道的! 洋务:(ppt) 了解了这个概念后我们来看看洋务运动究竟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中产生呢?请同学们看下书,找出洋务运动发生的时间!好,洋务运动产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那么洋务运动开始的19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状况:提示:有没有受列强欺负?(鸦片战争)国内有没有动荡或者什么大事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我们知道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的冲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惊醒了地主阶级中一些较先进、开通的人士。他们认识到了列强的船坚炮利是导致两次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几千年来的“大变局”,传统的一套措施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形势,认为只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于是他们开始抛弃原有的夜郎自大的观念,逐渐地向西方靠拢。开始用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方式来试图挽救清

第6课 《邪恶的轴心》教案

第6课邪恶的轴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及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迫害犹太人的情况;了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入侵埃的态度;了解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灾难;了解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通过总结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斗争体现了它们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2.通过学习绥靖政策,使学生认识:这一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重点、难点: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绥靖政策。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两种解决危机的典型或方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德日的法西斯专政在内外政策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地方:(1)对内都建立了极权政治,德国、意大利建立了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日本的军部操纵了内阁,控制了政权。(2)对外都积极地扩军备战,进行扩张。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德、意、日法西斯的对外侵略。德、意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欧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亚洲。 二、讲授新课: (一)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1.这个恶魔一般的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①历史原因可分为两点。第一,缺乏民主传统。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德国共产党的影响大增;而魏玛政府软弱无能。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是直接原因。纳

西湖美教学设计与反思

《西湖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音乐第五单元《姑苏风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江南文化及越剧音乐的风格特点。 2、学会由越剧填词的歌曲《西湖美》。 教学重点:在越剧欣赏中能学唱越剧调填词歌曲《西湖美》。 教学难点:能用越剧语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练声连音练习模唱练习 2、复习《太湖美》 二、感受西湖 1、在太湖美的歌声中继续我们的天堂之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告别苏州,又将去哪里呢?学生回答。 2有同学去过杭州西湖吗?请谈一谈对西湖的印象。学生交流 3、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观看课件(背景音乐西湖美) 4、感觉怎样?你想说点什么? 5、历代的文人雅士来到西湖禁不住诗兴大发,留下千古名句,让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有关西湖的诗句) 6、配乐朗诵西湖美歌词 三、体验学唱 1、初听范唱 2、复听歌曲 3、听旋律,注意间奏

4 、填词演唱 5、重难点教唱 6、集体演唱 四、越剧欣赏 1、怎样让歌曲唱出越剧的味道呢?同学们了解越剧吗? 2、欣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 3、学生交流自己品出来越剧味道,师小结简单介绍越剧特点。 4、在歌曲《西湖美》中找一找越剧的影子,从歌词的字数、间奏来体会歌曲的戏曲特点,学生交流。 5、师生运用吴侬软语学唱歌曲,配伴奏音乐 6、学生表演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师小结! 师生再见!

《春天举行音乐会》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尝试由浅入深,通过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春天。整个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通过听、动、唱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完课,我就有很多的感触。最大的感触是——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孩子都是聪明的,我们老师往往想民主教学,但又不敢真正做到民主。担心学生放了收不回,又担心学生不能胜任民主的学习方式,还担心自己控制不了民主的教学局面。其实,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在探索春天的音响时,让学生用人声来模仿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电声、流水声等等。学生的模仿真实惟妙惟肖、五花八门。因此,越是民主的课堂教学,越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也越会表现自己。只有课堂上真正做到民主,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才会愿意由衷地和你配合。

第六课 并集(教案)

第六课并集 教学目标: 1,理解并集的概念和图形表示。 2,会一些简单的并集的运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并集的概念和图形表示,以及并集的运算。 难点:运用并集的概念进行灵活解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交集的有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由实例引入新课。 三,目标领路,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并解决下列问题: 1,并集的概念,写法,读法 2,并集的图形表示(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3,{1,2,3,4,5} {1,3,5,7,9}=______________ 4,{a,b,c,d} {b,d,f,g}=_______________ 四,讲解新课,强化教学内容 1,并集的概念和图形表示 2,例题: 例1,设A={1,2,3 ,4},B={0,2,4, 6}。求:A B 解:A B={1,2,3 ,4} {0,2,4, 6}={0,1,2,3 ,4,6} 例2,已知集合A={正整数},B={负整数},C={零}。求:A B C 解:A B C={正整数} {负整数} {零}={整数} 五,检测教学效果

填空: 1,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__________。记作:_________。读作:________。即:A B=__________________。 2,{1,2,3,4} {3,4,5}=______________ 3{自然数} {有理数}=_______________ 4,{正方形} {矩形}=______________ 5,{x,y,z} {x,y}=______________, 6,A A=________ A ?=_______ 六,拓展提升 1,已知A={x|x+1<0},B={x|x-2>0},求:A B 2,已知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求:A B C D 3,已知A={x|x2-9=0},B={x|x-3=0},求:A B 七,课堂小结 小结略 同时给学生留一个课后思考题,下一节课提问:交集与并集有何区别 ? 八,布置作业

最新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表现标准】 2.4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 【教学目标描述、预设达成及其评析】 本课时中突破重难点的总目标是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并且综合运用四种投资方式,设计出合理的投资理财方案。 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的意义,还需要提出较具体的目标: 目标1:学生能确认储蓄存款的含义,目的,会运用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 目标2:学生能比较两类储蓄投资的优缺点。 目标3:学生能确认商业银行的含义,构成体系及主要业务。 目标4:学生能解释股票的性质,收益和投资特点。

目标5:学生能解释债券的性质,比较三种债券形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目标6:学生能辨认商业保险的类型,概括订立商业保险合同的原则。 评析: 针对本课首先提出一个总目标: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为了提供计划教学与评价的集中点,又陈述了六个具体目标。 目标1的行为动词是“确认”,名词短语是“储蓄存款的含义”“储蓄存款的目的”,另外还有一个行为动词是“运用”,名词短语是“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记忆事实性知识,记忆概念性知识和运用程序性知识类别。 目标2的行为动词是“比较”,名词短语是“两类储蓄投资的优缺点”,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和分析概念性知识类别。 目标3的行为动词是“确认”,名词短语是“商业银行的含义”“商业银行的构成体系及主要业务”,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记忆事实性知识,记忆概念性知识类别。 目标4的行为动词是“解释”,名词短语是“股票的性质”“股票的收益和投资特点”,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5的行为动词是“解释”,名词短语是“债券的性质”,另外一个行为动词是“比较”,名词短语是“三种债券形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概念性知识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6的行为动词是“辨认”,名词短语是“商业保险的类型”,另外一个行为动词是“概括”,名词短语是“订立商业保险合同的原则”,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记忆事实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表: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投资理财的选择”教学案例的分析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能力及学习动机分析: 高一的新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分析思维和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同时也

第6课世界三大宗教教学设计

情境教学设计: 第6课世界三大宗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发展、传播和影响等。 2、通过分析佛教教义,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基督教产生的原因的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概况、分析的能力。 4、通过学习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及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研究、表演、角色互换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通过对世界三大宗教起源的探究及现状的认识,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问题。 3、通过视频展示和史料分析,引导学生的解读能力和学会利用课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了解佛教的教义内涵。 2、基督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了解其教义实质,明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也是造成中世纪西欧落后的原因之一。 3、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和传播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图片展示、史料解读、角色互换等多种教学方法。 2、难点:正确认识三大宗教的本质 突破方法:通过对世界三大宗教起源的探究,以及其教义经典的解读了解其实质,对宗教现状探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阅相关图片(或漫画);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通过网络直接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寻求有关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表演法、列表格等方法。 五、教学用时:一课时 六、教具:图片、影片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剧照) 教师提问:《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取回的是《佛经》、《圣经》、还是《古兰经》?它们分别是哪一种宗教的经书?你还知道其他哪些 宗教?直接提问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三大宗教?然后请学生阅读课 本,了解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间及创始人等。 (二)讲授新课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间和创始人。请一位同学讲述有关佛教产生的经过。 1、佛教 学生讲述:公元前6世纪,在反对婆罗门教的过程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介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基本教义:倡导“众生平等”。佛教教义对 解除渴望摆脱苦难的劳苦大众很有吸引力;很多国王也利用它“忍耐 服从”的说教,大力扶植佛教。公元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在位 时,佛教有了更大的发展,并开始向古代印度以外传播。公元1世纪 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 天,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教师提问:(展示PPT,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师提问:(展示PPT,佛教的教条)佛教的教义是什么?它有哪些进步意义?又有哪些局限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代言人发言:(略) 教师归纳:佛教的教义是“众生平等”,对当时反对婆罗门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佛教宣扬消灭一切欲望,忍耐服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终 于被统治阶级利用,这是它的局限性。 教师提问:为什么阿育王时期要大力支持佛教?(提示与佛教教义有关) 多媒体展示:(强调学生做笔记) (1)产生的背景:(P31第一段第一句)

西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西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2.在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合作交流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的习作方法,感受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3.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 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2. 感悟语言,体会意境,丰富语言及文化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视频引入: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让学生欣赏西湖美景录像。 2.引入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这篇课文,亲自去享受一下吧!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 2、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西湖的迷人。 3、指导学生质疑。 估计学生会问: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1、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 3、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静静的湖面上飞掠过点点白鸥的情景。 4、作者站在湖边眺望,远山近水皆有情。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了吗?请用朗读告诉老师。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何说它是人间仙境呢?指名读。 2、“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哪儿见过?[ 3、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师生对读,十里西湖中,孤山……白堤和苏堤……三个小岛…… 4、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结合理解“飘浮、掩映、典雅“等词语。相机出示图片并指导朗读。 5、师小结: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飘带,迎风飘逸;蓝天、绿岛、白云在水波中晃动,时时发出变幻莫测的光泽,反映出飘渺神奇的湖光,仿佛传说中的仙境。 (四)学习课文的第四段。 1、月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播放第四自然段录音。 2、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月光下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图文结合) 3、指导感情朗读。 4、配乐感情朗读。 5、师:从大家的朗读声中,从大家的神情,我看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试着感情背诵。 学生用各种形式认读。 学生交流:杭州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学生交流后指名2—3人感情朗读。

公开课 第六课 我的毕业季教学设计

第六课我的毕业季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学无止境 教师: 李光清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到保持正常学习压力的必要性,坦然面对学习压力。 2、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3、培养终身学习理念,学会主动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在实践中学习。 2.终身学习。 难点: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出示图片。 师:86岁高龄的南京老人汪侠,这已经是自2001年高考打破年龄限制以来,他连续参加的第15次高考。老人很执着,但也诠释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学无止境》。 自主互研、生成能力 (一)、课前自主学习 1.积极面对当下的学习:①面对当下的校园学习生活,我们要正确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压力,调整__心态__,完成学习任务; ②九年级阶段,有一些__学习__压力,感到担心、紧张、焦虑,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我们要__坦然面对__;③__学习__对青少年来说既是权利,也是责任和义务,更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所必备的一种能力。因此,__学习__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2.在实践中学习:①我们不仅要重视__书本知识__的学习,而且要坚持在__实践__中学习;②在实践中,我们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了解客观实际,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提高__认识世界__、改造世界的能力;③在实践中,我们锤炼自己,丰富人生经历,完善自我,提升__自身素质__;④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__社会调查__、__志愿服务__、科学实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问题意识,培养研究能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⑤必

第六课珍惜学习的机会教学设计

第六课第二框珍惜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履行自己的受教育义务的意识和决心。 2、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 3、引导学生认同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使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既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义务。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知识目标: 知道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要采取各种合法方式予以维护;明确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教学难点 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具准备

CAI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让每个孩子接受教育,尊重每个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既是对孩子负责,对孩子的家庭负责还是对社会负责,但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自己学习的机会。 板书:第二框? 珍惜学习机会 一、维护受教育的权利 1、受教育权利不容侵犯 〔活动一〕 学生自编小品《买菜的女孩》 (背景:菜店。人物:父亲和女儿小梅) 父亲:你瞧你那样儿,还念书呢!能念出个啥名堂来?能念出个金娃娃来? 小梅:(不高兴地,一边整理菜一边说)除了钱你还知道什么?我们老师说了,我有受教育的权利,你不让我念书,就是你的不是。

父亲:你们老师懂个啥?女子无才便是德,做生意赚钱才是理,你能念个初二就不错了。小梅:做生意?人家张明的家长不也做生意?但他爸爸妈妈仍让他念书。 父亲:你懂什么?人家是男孩,应该多读书,你一个女孩子,都14岁了,早晚都是人家的人,还不如帮帮家里的忙。 小梅:女孩子咋啦?女孩子就不能念书吗?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父亲:错了,那是时代不行了。男女才一样。 小梅:(气愤)你……唉! 教师问: (1)小品故事中父亲的言行正确吗?为什么? (2)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怎样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3)假如你是小梅最要好得的同学请你给她出个主意帮助她解决遇到的困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梅父亲的作法是不正确的,受教育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假如你是小梅,你会怎样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呢?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四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出示投影。) 教师提问:小梅有四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选择,你认为哪种方法最佳? (①听爸爸的话,放弃读书;②离家出走;③找老师、亲戚帮忙;④状告爸爸,讨回读书

西湖春晓 教学设计

西湖春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 2、知识目标:走进西湖,了解西湖。 3、能力目标:随音乐节拍轻轻晃动圣体,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学生分析: 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学习生活在北方,所以对江南的生活、文化、音乐并不了解、熟悉,但这也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欣赏《西湖春晓》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并运用到今后歌曲的演唱中;课前请学生查阅关于西湖的资料(诗歌、图片、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进行课上交流,并在课下收入到个人成长记录中。 教材分析: 《西湖春晓》是由贺培真作词,贺绿汀作曲。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合唱歌曲,歌词充满了诗情画意,这首歌曲的节拍采用6/8拍,好似小船在湖上飘荡的感觉,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镜中喧,船在画里摇”的意境。欣赏这首歌曲,在让学生感受合唱所营造的意境和艺术魅力的同时,了解与西湖有关的音乐与文化,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 教学难点: 了解赞美西湖的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钢琴、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训练。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对杭州有什么了解吗?在北宋时期曾有人苏轼就曾在诗中这样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有多么的美丽。今天,我们就共同欣赏一首赞美西湖的歌曲《西湖春晓》。 三、欣赏《西湖春晓》 1、初听歌曲,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出示课题并初听歌曲) 生:朝阳、绿水、青山。 2、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歌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复听歌曲)生:淡淡青烟漫山腰、皓皓朝阳上柳梢;这首歌曲是合唱……(出示歌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请大家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生:优美。 5、看来,同学们已经被优美的旋律感染了,这首歌曲的作曲家贺绿汀就是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他在创作这首歌曲时采用了6/8拍这种复拍子,营造了歌曲亦诗亦画的意境。21教育网 6、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轻声哼唱,并用身体来感受歌曲的韵律。 三、拓展——走进西湖 1、我们从歌曲中感受到西湖的美,可这远远不够,让我们走进西湖,更深层地去了解西湖。

第六课教案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54 教学目标能够听懂并能提出建议与表达兴趣。 教学重点Shall we go to ______? Yes,I,m interested in _______ . 教学难点Safari park、shall we、be interested in、be afraid of 教学准备图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预习提示:用英语表达我害怕…… 一、Warm up 1、打招呼 . Good morning, everyone . 2、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有关身高的表达以及比较身高。 A:How tall are you ? B:I’m _______ tall . I’m taller than _____ . 二、Listen and speak . 1、看P5页的图并说一说图中的人物是谁?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故事内容。 2、先让学生听一遍54-55页的录音内容,了解本单元的故事内容。 3、重点讲解第五十四页的知识内容。 (1)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听录音。 ①图1中大家在哪?②乔乔对丛林生活感兴趣吗? ③图2中珍妮为什么你们害怕?④图3中吉姆对肖肖说什么? (2)听完录音后,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3)new words : ①shall:shall的主语通常是we和I,表示用婉转的语言提出建议。可以放 在句首,和可以放在句尾。 ②be interested in:对…感兴趣 在黑板上写单词及短语:book、jungle life、music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找出与之间喜好相同的朋友、注意be动词的变化。 ③be afraid of:害怕,后接名词,表示害怕某事物,也可以接动词ing形式, 表示害怕做某事。 4、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读。(以全班,小组,个人形式) 5、表演对话。 三、课堂检测: 1、“我害怕老虎”用英语怎么表达? 2、“我可以借你的照相机吗?”用英语怎么说? 四、作业:1、书写新单词。2、朗读对话。3、画出下课时新单词。 五、板书设计 6 At the safari park (1) Shall we go to ________ ? Yes , I’m interested in _______. 教学反思: 主备课教师:孙秀芝

第六课知识助我成长教学设计教案完整版

第六课知识助我成长教 学设计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六课第一框知识助我成长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珍惜受教育机会、履行受教育义务的意识和决心。 2、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 3、引导学生认同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使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既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义务。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知识目标: 懂得教育的含义,教育的作用,受教育的含义,义务教育的地位、含义和特点。 教学重点 受教育权的基本含义,公民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具备对有关是否合乎教育法的判断能力。 教具准备 CAI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一: CAI:《儿子和驴子》 一个家长和老朋友聊天,谈及自己的儿子。 家长:我要教育我的儿子,以免他成为愚人。 朋友:做的对,要给孩子准备上学用的钱。 家长:但这笔钱数目不小啊,够我买头毛驴。 朋友:如果你买驴,而不让孩子上学,家里就两头驴了。 教师问:你是如何理解那位朋友说的“如果你买驴子,而不让孩子上学,家里将有两头驴子”

学生:(略) 教师: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会愚昧无知,难以成才,接受教育将使我们终身受益。能够使我们明白更多的知识,赢得生存的更大空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使我们终身受益的权利。 板书: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 一、知识助我成长 (一)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活动二: 材料一:《大眼睛》 材料二、全国希望工程第一位大学生、研究生张宗友,2001年在南京大学考博成功,成为全国希望工程第一位博士生。张宗友1990年因家贫面临失学,金寨县希望工程办公室予以援助,使其得以继续学业。在救助期间,张宗友不负众望努力学习,199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阜阳师范学院,1996年9月又考入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由于学业突出,上大学期间希望工程继续资助他。1999年,张宗友从南京大学毕业,留校执教。2001年1月,他报考母校古典文学博士,历经辛苦,近日终于如愿以偿。张宗友平时十分热心于希望工程的公益活动。他表示,“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希望工程的关爱。”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的这幅广告画是为什么设计的(2)希望工程是为什么而设立的(3)材料二中的张宗友的命运是因为什么而改变的(4)张宗友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问:刚才我们同学的发言,使我们知道,教育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下面我们弄清一个基本的概念──教育。请同学们谈谈你的认识,什么是教育? 学生回答略 教师:教育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板书:1、教育的含义 广义: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狭义: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机构中,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活动。 教师问:我们同学今天坐在学校里学习,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教育? 学生:(略) 教师:现在我们所讲的教育是指狭义上的教育,也就是学校教育。 教育对一个人究竟能起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阅读“阿韦龙野人”的故事。 活动三: CAI:阿韦龙野人

小学五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与启示

小学五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与启示《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文章描写了西湖绿的神奇。本教学设计破常规的抓住景物特点条分缕析的理性剖析为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悟体验,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西湖绿的多彩、多姿、多情,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体会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奥妙。 【设计特色】 围绕绿字,读中化景,思中显形,说中悟情。 【教学流程】 一、期待阅读:触摸绿 1、课件呈现一片绿的广阔天地:万物葱茏的森林,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还有绿茵场、绿裙装 2、但西湖的绿与众不同,丰富多彩,柔情万分。先欣赏这情趣盎然的绿(课件展示),再请同学们细细地、用心地读课文35自然段。 (充分朗读,尽情想象;触摸语言,感受绿意。) 二、品味语言:拥抱绿 1、课文着重写了哪几处绿?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挑自已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 (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拔。) 3、请根据自已的理解发表意见。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报你选说的是哪里的绿,再读读你认为最能体现绿的特点的句子,然后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 (学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课文顺序,教师要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 学情估计及教学策略: (1)灵隐的绿(多彩) 估计学生会说灵隐的绿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但不管说什么,只要是读中所悟,都应积极鼓励。根据感悟,或纠误中点拨,或补偏中引导,或肯定中提升。

教师引领学生读中体会,从描写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峰下蜿蜒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丰韵传神的语言中去进一步感受这多姿多彩的绿。 (2)苏堤的绿(多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绿得多姿或绿得坚忍不拔等。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出她的多姿,读出她的意趣,读出她的坚忍不拔。 (3)花港观鱼的绿(多情)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悉心体会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 三、体验积累:亲吻绿 1、西湖绿得如此神奇,每年慕名前来观赏的人成千上万。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请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韵味的绿。看哪一位导游最能打动游客的心,让他们倾心,一饱眼福。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东方明珠》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6、东方明珠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巩固复习汉语拼音,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上海广播电视塔雄伟壮丽的形象,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东方明珠塔的雄伟壮丽从而感受到祖国的巨大变化。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有了广播电视塔,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的电视节目了。在上海,也有一座广播电视塔,她的名字叫“东方明珠”。 1.出示课题:6东方明珠 2.指名认读,齐读。 3.有谁去参观过东方明珠电视塔?你看到些什么?请你介绍一下。 二.简介“东方明珠” 1.出示挂图:东方明珠 2.教师简介这就是美丽的上海广播电视塔,也叫“东方明珠”。她在上海的黄浦江边,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从上到下共有11个圆球,就像11个绚丽多彩的明珠。晚上,各种颜色的灯都亮了,真是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假如前面小朋友讲到,老师可以不重复。)3.下面我们来读课文,看看这美丽的广播电视塔是怎样的 三.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目视双行,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听课文录音。 (3)老师领读。 四.学习本课的生字 黄浦江边有东方明珠这脚踩大地巨人五光十色非常好看像颗明珠 1.出示生字认读:了、广、方、东、电。(指名读、齐读) 2.自学课后的书写笔顺。 3.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卡片 2.口头扩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有几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话。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出示句式:(什么地方)有(什么)。 (什么)在(什么地方)。学生练习说话 3.指名读第二句话。

新浙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西湖十景》教学设计

13西湖十景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西湖十景的山水之美,了解西湖十景的文化内涵 2、学会用写意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方法,表现西湖十景的意境之美 3、培养关注、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的情感,热爱家乡、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墨色的浓淡、虚实表现西湖山水近景、远景、中景的关系 2、难点:能表现西湖十景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国画工具、西湖十景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工具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1)欣赏西湖十景图片,请学生用一组形容词说说西湖十景,导入课题《西湖 十景》 (2)课件出示晴雨西湖的图片,联想苏轼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提升西湖 十景的人文内涵 2、探究 (1)欣赏晴雨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水墨韵味。说说: 这样的山、水、天给你怎样的感受? (2)欣赏水墨作品《夕照》,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与雷锋夕照实景照片对比,感 受西湖之美恰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3)欣赏童中焘《三潭印月》,思考:画面中的三潭印月有何特点?画家又是 如何表现山、水、天交融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从如何凸显意境、国画用笔、墨色变化等角度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画面意境 (4)教师示范,用墨色的浓淡相融和用清水渲染墨色边缘的技法表现西湖山色 和水色交融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水分与画面效果的关系,用淡墨表现远山和其他景色(5)同龄人作品欣赏,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画面突出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作品采用了哪些用笔、用墨方法?对你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有意识地借鉴他人的成功创作经验 3、创作 (1)学习建议: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十景之一,用水墨晕染的技法表现印象中 的西湖山水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4、评价 举办以“西湖印象“为主题的作品赏评会,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画,并说说推荐理由 5、拓展 引导学生搜集、赏析表现西湖十景的国画作品 第二课时 1、导入: (1)画家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西湖水色交融的意境,回顾水墨表现技 法

第六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阿里)的风光,引出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导语:这里是地球的第三极,是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这里高寒缺氧,“鸟兽绝迹、驼马遁形”。然而,即使是在这里,也曾有生命昂然不屈,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并回答问题 1.红柳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 2.请学生口述文中所讲的故事。 三、跳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简析: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简析:以上3句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2.抓住关键词,归纳红柳形象特点,感悟红柳精神,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的感情。 3.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3)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4)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简析: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教案 《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为大家分享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的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第6课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外祖父在世时的几件与梅花有关的往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有善于引导、设计,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教学中教师牢固树立“课堂是学生的”、“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这一课程新理念,紧抓外祖父三次流泪由浅入深的引导,调动学生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切爱国之情,启发学生领悟外祖父将爱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身上,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身在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使学生受到浓郁的爱国情感熏陶。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

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会旁批旁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多媒体教案 教学流程 1、导语: 同学们,作者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作者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回忆起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来,你们还记得哪几件事吗!这几件事体现了外祖父怎样的情感! 2、学生回答。 3、过渡: 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一起回顾往昔,追忆外祖父往日的

西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这一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开放自主、欢快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欣赏情趣,调动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材解读: 苏教版第小学语文第五册《西湖》一课,本文是本单元介绍祖国美丽山川的第一篇文章。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课文先概括地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后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文笔通达流畅。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将这些优美的句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品读和背诵为主,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了解西湖美丽的自然景观,体会西湖拥有“人间仙境”“明珠”称谓的独特内涵。 (二)情感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积累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西湖优美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运用打比方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 教学准备 1、课件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