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

“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3.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4.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七律?长征》音乐,展示长征图片。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七律?长征》,看到的图片是长征途中的一幕幕情景。听着这样激昂的音乐,看到这些令人震撼的图片,大家内心有怎样的感受?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作家和记者对长征的评价吧!(出示课件)它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魏巍《地球的红飘带》卷首语

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美]埃德加?斯诺

2.板书课文题目,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自学提示

①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②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③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④结合课后“资料袋”及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

⑤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逶迤腾细浪磅礴泥丸云崖大渡桥岷山

◆易读错的字:“腾”是后鼻音,“岷”是前鼻音。

(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记混、写错的字。

腾——滕丸——九渡——度崖——涯

(3)理解较难的字词。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文中指红军队伍。

(4)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加以补充。

教师:请同学们看图: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的围剿,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

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于1936年10月全部会师于甘肃会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用自己的双脚长驱二万五千多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文体,指导朗读。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了,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

明确: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诗有八小句,每句七个字。律诗的格律较严,字的平仄也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诗中四大句也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按照规定,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根据指导再次读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理清层次。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过渡: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写了哪些内容?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以理解的诗句,就在旁边画上问号。

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思考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什么联系。

◆结构层次:

第一层(首联,第一句):总述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第二层(颔联和颈联,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上一层的内容。

第三层(尾联,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喜悦的心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的重点放在了朗读上,大家也从读通、读顺,到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情感。看来,大家掌握了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朗读。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我们在课堂上的共同学习,大家掌握了诗歌大意、划清了诗歌层次,同时对长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去回顾长征中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今天这堂课大家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让老师来点评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教师提问,引发思考。

导语: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上节课的收获?

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收获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上的收获、历史知识上的收获、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等。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细读全诗,入境入情读明白。

【学习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诗句。

(2)提出问题,质疑思考。

①你能说出诗中哪个词说明红军翻过的山多,涉过的水多吗?(万水千山)

②红军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坎坷磨难,诗中用哪个字对此历程进行了高度概括?(难)

③面对千山万水的阻隔和千难万险,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不怕?(不怕)

④你从哪里具体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不怕?读一读。(万水千山只等闲)

预设:这四个问题虽然不难,却一环套一环,能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诗所揭示的深刻含义,也能帮助学生背诵。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①朗读指导:这两句诗是整首律诗的首联,首联是诗的总纲,应以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朗读,以表现对红军战士的赞颂之情。“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音节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路途的漫长和艰辛;“等闲”语气略舒

缓,读出不畏艰险的感觉。

②交流总结: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学习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过渡:红军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可谓山重水复。那么诗中选了哪些山、哪些水作为长征途中千山万水的代表呢?(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岷山)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红军长征途中跨过的山。

(1)指名读诗句。

(2)课件出示五岭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五岭和乌蒙山的险要。

过渡: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它们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逶迤)这幅图是乌蒙山,它高大巍峨,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磅礴)那么“细浪”和“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我也来画一画。

预设:通过出示山的图片,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山的逶迤与磅礴;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水面腾起的小浪花和泥地上溅起的泥丸,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心理反差,从而自然过渡到诗句的学习。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①理解诗意,关注写法。

预设: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还可以引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练。

明确: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就像跳动的细小浪花,高大的乌蒙山在战士们的眼里也不过是脚下滚动的小泥丸。这两句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写出了战士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生:“逶迤、磅礴”说明山之险,“细浪、泥丸”是说细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从这几个重点词语中能看出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结合注释或课外资料理解。

生:五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四省边境,乌蒙山在云南和贵州两省交

界处。通过查资料,我深深地体会到长征之路有多么艰险,感悟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4)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这两句诗开始叙述长征的经过,节奏应较首联略舒缓。“腾”和“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和“泥丸”的语气略重,以表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

【学习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过渡:面对山,我们的红军战士不仅不怕,而且“只等闲”。面对水呢?请同学们读读诗歌第五、六句。

(1)指名读诗句。

(2)结合背景知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

过渡:同学们读这两句诗时,一定会注意到两个形容词,对,就是“寒”和“暖”,水拍山崖怎么会“暖”,桥上的铁索又怎么会“寒”呢?这就要结合背景知识来理解了。我们先来看“暖”,请大家听一听,看一看。

①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边展示边解说。

解说词:1935年5月,当红军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只见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山崖,发出轰隆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各处渡口,而且抢走了江面所有的渡船。同学们想一想,面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要渡过金沙江难不难?但是红军战士采取了声东击西的办法,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②学生结合故事,说说对“暖”的理解。

A.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心潮澎湃,暖洋洋)

B.你们感受到毛主席与红军怎样的心情呢?(喜悦,欢欣鼓舞)

过渡:金沙江两岸峭壁陡立,水流湍急,惊涛骇浪,但红军战士巧妙地渡过了,所以感到了“暖”。那么红军战士又是如何跨越大渡河的呢?泸定桥上的铁

索给红军战士什么样的感觉呢?

③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描述词: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④学生谈谈对“寒”的理解。

过渡:现在你们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词语?请写在诗句旁边。(心惊胆寒、惊心动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等)你们又从这个“寒”字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对死去的英勇战士的悼念;体现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会到红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朗读指导:“云崖暖”“铁索寒”语调一扬一低,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紧,处理为对比重音。“拍”“横”可适当拖长字音。

【学习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战士们此时的心情如何呢?剩下的两句诗,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你们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的含义很深,需重点理解?找到后要细细推敲、琢磨。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①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战士的心情?(喜;尽开颜)

②岷山,绵延千里,大雪覆盖,终年不化,可是红军战士却把翻越岷山看作一件欢喜的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最后两句诗展现出了美好的前景,语调转高,要读得欢快、流畅,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峰。

2.整合全诗,概括画面谈感受。

过渡:同学们,我们按分句学习的方式学完了一整首诗。现在请大家思考一

下:这首诗一共向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哪一幅图给你的印象最深呢?请说明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3.品读全诗,升华情感。

(1)范读欣赏。

播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演唱会上《七律?长征》(濮存昕朗诵)视频,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激情个性地演绎情感。

(2)朗读、背诵训练。(突出“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尽开颜”等词语,试着体会伟人的胸襟,强调个性化朗读。)

小结:同学们,学完了全诗,我们被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也被伟人的胸襟深深地感动着。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怎能轻易放弃呢?让我们鼓起勇气,克服我们这堂课上的最后一道难关,大胆地把全诗背下来,好吗?

三、拓展文本,延伸诗情。

1.阅读毛泽东对于长征的叙述与评价,谈谈感受。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

2017六年级语文辅导练习(第五课) 姓名日期10月7日 课题:检测学生第一. 二单元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考查孩子第一二单元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掌握情况 教学难点:找出孩子语文知识的薄弱环节 教学目标:通过辅导,找出学生薄弱环节,进行巩固提高训练。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一、教学衔接 1、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了解学生的本周学校的学习内容。 2、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指点; 3、课前热身练习 二、本次课主要内容 考点一:字词句的训练(适时拓展) 【典型例题】 一、听写 二.按要求写词语 1.体现人间美德的:舍己为人 : ()() 2.描写人物内心的:深思熟虑:( ) ( ) 3.描写人物神的词语:笑容满面()() 4.描写圾示动作的词语语:()() 二、同音细分辨,根据提示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小学用了五个读音为“jìnɡ”的字作校训,激励师生努力创造良好校风:环境整洁突出一个“ ( )”字;秩序有所安定突出一个“( )”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 )”字;力争上游突出一个“( )”字;强身健体突出一个“()”字。 四.选词填空 坚强强忍强制强迫 1.最近,国家()学校附近的网吧停业。

2.她()心中的怒火,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解决了矛盾。3.尊重他人,不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4.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要(),不能太脆弱 爱惜爱护爱抚爱戴 1.鲁迅先生是深受众人( )的著名作家 2.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都养成了( )花草树木的习惯。 3.小侄儿在家里得到了好多长辈的( )。 4.真正的读书人大都( )各种书籍,不会损坏玷污它。 五,选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1.. 四年来我( )历尽了艰苦,受尽了虐待,( )咬紧了牙就不哼一声。 2..我在当时( )清楚地看见,( )现在也清楚地记得伯父当时的表情。 3. 7.( )小刚没有专心听讲,( )难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六、句子加工厂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句子瘦身(缩句): 2. 她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不可能是聋子。 改为反问句: 改为感叹句: 3. 苏珊沉默一会儿对我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改为转述句: 4. 文大夫巧治病句。 (1) 我们认真讨论并专心听取了大队长的工作报告。 (2)虽然他是班长,但是对工作一丝不苟,尽心竭力。 知识点二:阅读理解 忧天,人类才可自救。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詹天佑》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詹天佑》课文原文及 知识点 【导语】课文《詹天佑》讲述了詹天佑在政治背景黑暗的情况下,不怕困难,在经历了许多困难后终于修建完京张铁路的故事。wo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原文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也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xié),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yōnɡ)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kān)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wěi)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些外国人要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suì)道,其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shèn),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一、整体梳理: 1、诗歌总集:《诗经﹒采薇》 唐诗:《春夜喜雨》 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元曲:《天净沙﹒秋》 现代诗:《太阳的话》、《白桦》 2、本组诗歌是按内容分类的。 3、不同角度搜集: (1)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2)按形式分:格律诗(律诗、词、曲等)、自由诗。 (3)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4)按国家和作者分:中国的屈原、李白、杜甫……外国的雪莱、海涅、普希金……(5)民歌 (6)童谣 4、诗歌的起源: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5、诗歌的特点: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6、诗歌的表现手法: (1)赋——直接陈述事物;比——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兴——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传统)(2)夸张、复沓、重迭、跳跃……(发展)(3)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4)象征:以象征义,现代诗歌中,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 7、现代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 (1)比拟——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2)夸张——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或缩小,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3)借代——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与比拟有相似之处。 8、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按音律分: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涵盖;发展轨迹) (2)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 ◎小令:58字以内。◎ 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单调:只有一段。

【配套K12】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怎么写?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希望能够帮到您!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一 朋友,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可能会认为我的“小伙伴”是一个人。其实,它是一窝啄木鸟。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伙伴们一起到山上锄花生草时,看见在一棵树上有一个鸟窝。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树上爬,想早点儿把鸟窝掏到手。没想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们摇下来的鸟窝正好落在我的怀里。 这个鸟窝跟碗口一般大,里面住着四只小鸟。瞧:他们全身长着绒毛,嫩红的皮肤。光滑的小脑袋下长着一张带钩的长嘴,嘴的两侧嫩黄嫩黄的。尖尖的爪子抓得我的手痒痒的。可以看出是一窝刚出壳不久的小啄木鸟。我马上把它们搂在怀里用衣服半掩着,飞速地奔回家。 回家后,我钻进房间,把被子弄成“鸟窝”一样,把小鸟放下去,看着鸟儿直发呆。心想:得给它们安个“家”才好。于是我用较硬的纸板卷成碗的大小粘好,再剪了一些烂布撒下去,它们的窝就搭好了。然后爬上屋后那棵大叶杨,把鸟窝钉放好,把啄木鸟安放上去后用布遮盖好。不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不好,要下雨了,得给小鸟儿的家加个屋顶

才行。于是,我偷偷地把家里的木梯搬出来,找来材料帮小鸟加盖屋顶。刚刚弄好,一场大雨就哗啦啦地下了起来,把我淋成一个落汤鸡。看着小伙伴们在家里舒服地躺着,我心里美滋滋的。 风过了,雨住了。我来到树下,只听见鸟窝里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叫声。我猜想它们肯定是饿了。我马上跑到山上,在玉米花生地里捉了一些虫子,然后爬到树上去喂它们。喂鸟真有趣,先用手轻轻地碰了一只小鸟的嘴,没想到,饿极了的它头转来转去,把另两只正在睡觉的鸟儿也吵醒了。三只鸟一齐张开饥饿的嘴巴,朝着我要吃的,一时间,我不知道喂哪只好。只好按顺序一个一个来,等把三个饥饿的小伙伴喂饱了,我才想起我自己还没吃饭,肚子正“咕咕”叫呢。从此以后,我都这样照顾我的小伙伴。每天一放学,我就到山上去捉虫子,然后回家喂给它们,等喂饱它们后,自己才进屋吃饭。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啄木鸟慢慢地长大,身上长出了灰黑色的羽毛。我在喂它们的时候,总会想起老师的话: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人人有责。鸟类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爱护它们。我想:等“小伙伴”长大后,我应该把它们放归大自然,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肯定不会忘记我这个朋友,一定会经常回来看望我的……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二 我有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肉嘟嘟的小脸蛋上长着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得分: 一、基础知识。(38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6分) hé’ǎi ( )可亲的奶奶总是把lán zi ( )之类的东西kānɡ kǎi ( )地借给别人使用,我笑她爱心fàn làn ( ),她却笑着说:“我这叫zī yuán ( )共享!”我也要向她学习,长大后为他人、为国家多作ɡònɡ xiàn ( )。 (二)用“\”画去加点字不正确的音节。 (4分) 1.“长征”运载.(zǎi zài )火箭升空的画面非常壮观.(ɡuān ɡuàn )。 2.在恶.(è ě)劣的环境中,这棵参.(cān cēn )天大树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三)与词语“耳闻目睹”结构相似的是一组是( )。(4分) A.排山倒海 B.地动山摇 C.惊涛骇浪 D.天涯海角 (四)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反义词。(4分) 1.树勇敢..( )地顶住了凶猛..( )的洪水。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五)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20分) 1.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8分) (1)改为反问句: (2)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 照样子,仿写句子。(4分)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 。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4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写一句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4分) 二、积累运用。(10分) 1.古诗名句填空。(6分) (1)《浪淘沙》中,描写黄河的雄伟气势的诗句是, 。 (2)《书湖阴先生壁》中,引用典故抒写诗人对山水的深情的诗句 是, 。 (3)《江南春》中写到了“莺啼”,你读过的古诗中也写到“莺啼”的诗句 是, 。 2.中国文化常识填空。(4分) 《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句中的“五行”指的 是、、、、。你或你同学的名字里带有字,跟有关,由此推测有可能你或他的五行缺。 三、阅读感悟。(22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5课七律长征 人教部编版 有答案

5七律?长征 一、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难:①nán ②nàn 灾难.( ) 难.题( ) 难.分难解( ) 2.磅: ①bàng ②páng 磅.秤( ) 磅.体重( ) 气势磅.礴( ) 二、读拼音,写生字。 大dù( )河的两岸都是悬yá( )峭壁,河水像瀑布一样奔腾而下,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三、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颜:①脸;脸上的表情。②体面;面子。③颜色。 五颜.六色( ) 和颜.悦色( ) 无颜.见人(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2.尽:①完。②达到极端。③全部用出。④所有的。⑤死亡。 同归于尽.( ) 山穷水尽.( ) 尽.人皆知( ) 取之不尽.( ) 人尽.其才( ) 四,、读句子,用“\"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1.红军越过(万代千秋万水千山千沟万壑),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万里长征的胜利。 2.优美(逶迂逶移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 3.雄伟壮观的故宫,气势(磅礴喷薄滂沱),那是祖国文化与历史的永恒经典。 五、根据语境,默写《七律?长征》中的诗句。

1.老师经常用“,”鼓舞我们克服困难。 2.读了《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这句诗。 3.《抢渡金沙江》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的诗句是“”。 六、把《七律?长征》补充完整,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 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桥横铁索寒。 更喜千里雪,过后尽开颜。 1.首联两句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的英雄气概,“”一词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颔联运用和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豪迈气概。 3.颈联既写了红军巧渡后的喜悦,又写了飞夺的惊心动魄,表现了战斗的惊险激烈和红军的神勇无敌。 4.尾联描述了,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5.本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 和精神。 七、读文章,完成练习。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diān)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

部编版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对韵歌》《口语交际:我说你做》《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 本组概括 本组教材是由我上学了和识字1、2、3、4、5组成。我上学了用四幅图,帮助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学习常规。“识字”属于象形字归类识字:《天地人》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金木水火土》展示了儿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口耳目》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口、耳、目、手”等人体器官以及“站、坐、行、卧”的具体要求;《日月水火》展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这些象形字的特点;《对韵歌》用对子的形式展示了一些自然事物,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组内容在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养成浓厚的识字兴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了解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理解字义,认清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2.会认本单元40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并学会在口头表达中运用;认识10种基本笔画。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金木水火土》《对韵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并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够根据汉字的直观性、象形性等特点或借助图画识字。 3.能正确书写汉字。 教学难点: 1.能发现探究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并以此来识记汉字 2.能从生活中认识汉字 五、课时分配 我上学了 2——3课时 天地人 1——2课时 金木水火土 2课时 口耳目 2课时 日月水火 2课时 对韵歌 2课时 口语交际:你说我做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2课时 快乐读书吧 1课时 我上学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练习题

6.怀念母亲 1.辫子组词。 慕()篇()频() 幕()偏()涉() 挚()凄()斑() 势()妻()班()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心()()涌()天之() ()望()天()来()梦 ()不下()()不安() 3.按要求写句子。 (1)为了我们的将来,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琴拉得很好。我的耳聋了,听不见。(用恰当的关联词将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心很着急。(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你认为句中的“愿望”具体指作者的什么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会“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这个句子,回答问题。 ①“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画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你心中,你的母亲的形象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优质教案(表格式)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人教新教材(部编版) 语文配套教案表格式 各单元内容如下: 识字一:1.春夏秋冬 2.姓氏歌 3.小青蛙 4.猜字谜语文园地一 课文一:1.吃水不忘挖井人 2.我多想去看看 3.一个接一个 4.四个太阳语文园地二 5.小公鸡和小鸭子 6.树和喜鹊 7.怎么都快乐语文园地三 8.静夜思 9.夜色 10.端午粽 11.彩虹语文园地四 识字二:5.动物儿歌 6.古对今 7.操场上 8.人之初语文园地五 课文二:12.古诗二首 13.荷叶圆圆 14.要下雨了语文园地六15.《文具的家》 16.《一分钟》 17.《动物王国开大会》 18.《小猴子下山》语文园地七 19.《棉花姑娘》 20.《咕咚》 21.《小壁虎借尾巴》语文园地八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3)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5.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第2 / 5页 (4)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6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换偏旁法,如“雪”,可以通过换偏旁变成“霜”识记;比较识记法,如“入”字,通过和“人”比较识记;通过形象演变进行识记,如“飞”字,可以想象成鸟的形状等;加一加法,如“落、飘”,可以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 三、示范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春、冬、花、入、风、雪、飞”。“冬”的两点要在竖中线上。“入”的第二笔要长,并且要出头。 “风”和“飞”的横斜钩要写得稳当。 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3(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 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1)学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2)分析生字,记忆生字,了解结构。 (3)示范指导,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 学生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 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本设计力求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及“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将适时运用课件演示;促进学生对詹天佑这种创新思维的理解。 教材简析 本文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有代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感悟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和爱国精神;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詹天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詹天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说一说?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由他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等。) 对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詹天佑是一位()。 (板书:杰出爱国) 2、回忆一下;詹天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3、这条铁路从南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然而詹天佑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他在修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解决这个问题。 二、浏览课文第二段(4-6自然段);标题概括 1、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课文记叙了修筑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快速默读4—6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

2018年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

入学教育 教材解读:儿童离开家庭,离开幼儿园,进入学校学习,角色发生了转换,对自我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面临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编排入学教育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入学教育以儿童的口吻“我上学了”引领儿童走进学校生活,凸显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内容分“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3 部分。 3 部分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从“我是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到“我是小学生”角色的转换,再到“我爱学语文”学科的定位,将情感熏陶、习惯养成与语言学习进行了有机整合。 第一部分以“我是中国人”为主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材以蝴蝶页开篇,整幅画面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鲜艳的五星红旗为背景,展现了各民族小朋友,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欢快地团聚在一起的情景。 第二部分以“我是小学生”为主题,开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旅程。通过听读儿歌《上学歌》,体验“我”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喜悦与自豪,同时又让儿童有一个鲜明的角色转换意识,知道从今天起,将要从家庭生活或幼儿园生活走向更有规律、有计划的小学学习生活了,明白做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以“我爱学语文”为主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读书、写字、讲故事、听故事,激发儿童学语文的兴趣。让他们知道读书、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和执笔方法;以听、讲儿童喜爱的经典故事为切入口,通过观察插图,感受讲故事的乐趣,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自己的国家、民族、,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语文学习的快乐。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观察与演练结合,培养学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的态度。 教学重点:儿歌《上学歌》 教学难点:儿歌《上学歌》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你长大后干什么?同桌讨论后教师指名说。同学们要实现理想,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很多同学都喜欢学校,学校就是一个乐园。播放《上学歌》让孩子们一起跟着唱。然后初步地认识语文书。

一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学期备课

潍坊高新双语集团学期课程纲要 时间:2018年9月校区:东风校区年级:一学科工作室:语文主备教师: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一、课标目标分析 (一)课程总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二)学期总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3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 5.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爱护图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 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七律●长征》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一、我会写 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二、多音字 难nán(困难)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开颜——愁眉 五、理解词义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春夏秋冬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课练习题

第5课《詹天佑》复习检测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要挟(xiéxiá)塞外(sāi sài) 阻挠(ráo náo)隧道(suísuì) 开凿(zuózáo)经纬(wěi wèi) 干线(ɡānɡàn)怒号(háo hào) 平庸(yōnɡrōnɡ)泥浆(jiānɡjiànɡ) 三、同音聚会(填写同音字组成词语)。 jiān()决()巨()灭()视yì()立()力洋()()制四、依样画瓢(照样子写词)。 丑(纽扣)(别扭)(按钮)(傻妞) 尧()()()() 夋()()()() 五、完整词语。

()崖()壁狂风()() ()山()涧翻山()() 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争执而相持不下。() 2.轻视;看不起。() 3.受攻击后,反过来攻击对方。() 4.暗中破坏,使不顺利或不成功。() 5.利用对方的弱点,仗恃自己的势力,胁迫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 七、择优录取。(选词填空) 勘探勘测勘察 1.经过(),这里发现了一个特大油田。 2.公路建设之前,要做好线路的()。 3.他对这儿的水污染状况进行了实地的()。 哄笑嘲笑讥笑 1.他的一个口误,引起了大家的一片()。 2.大家都()他经常说大话。 3.黄明想为班级做些事,董亮()他说:“就你那成绩,也想挣老师的表扬啊?想得美!” 八、佳句赏析。 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1)给这句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这是对詹天佑的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________________。 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 ]惹那些外国人讥笑,[ ]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在[ ]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这句话是对人物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詹天佑____________。 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1)这段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气候的恶劣,“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地形的险恶,由“__________”我们知道了詹天佑当时工作条件的艰苦。 (2)这里主要对人物的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由这些描述,我想到了用一些四字词语来赞美詹天佑:(至少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詹天佑》一课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写了他在主持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三件事,其中他的“爱国”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这件事给以突出表现的,他“杰出”的创造才能则是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两件事给以表现出来的。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一)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教育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 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 二.多音字: 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 尽:jìn尽力jǐn尽管 三.形近字: 崖(山崖)涯(天涯) 渡(渡河)度(度假) 四.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

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归纳整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归纳整理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缩(suō) 甩(shuǎi) 蹦(bènɡ) (2)难写的字 秧:左窄右宽,右部“央”的一横两边都要出头。 割:左宽右窄,左部“害”的中间部分是一个“丰”。 疯:部首是“疒”,里面是个“风”。 嘻:左窄右宽,右部是“十+豆+口=喜”。 (3)多音字 蔓缝 斗嚷 2.词 (1) ...... ...必须掌握的词 后脑勺本来活生生苞蕾苔藓丰满 甘蔗瀑布软绵绵谚语农作物尽量 雨衣袖筒斗篷情况袖子瓦蓝预报 遮盖讲座油锅酱油闹钟逗引嘴唇 (2) ...近义词 ... 生长~成长本来~原来苞蕾~花蕾 丰满~饱满尽量~尽力迅速~快速 飞快~飞速菜畦~菜地增加~增长 预报~预告遮盖~遮掩逗引~勾引 不声不响~一声不响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 (3) ... ...反义词 丰满→枯瘦迅速→迟缓增加→减少 飞快→缓慢遮盖→裸露安静→热闹 不声不响→大吵大闹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小心翼翼→粗心大意 (4) .... ...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活生生软绵绵凉冰冰明晃晃 类似的词语:笑哈哈笑眯眯笑嘻嘻笑盈盈 ②AABB式词语:窸窸窣窣安安静静满满当当 类似的词语: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安安全全 ③描写夜色的词语:满天星斗 类似的词语:月光如水月明星稀月白风清 ④描写说话有气势的词语:理直气壮 类似的词语:慷慨陈词义正词严严词厉色 ⑤描写声音的词语:窸窸窣窣滴答滴答 类似的词语:叽里呱啦淅淅沥沥嘻嘻哈哈 ⑥量词:一块白石头一件新雨衣一层玻璃 ⑦动词:敲着鼓点跑到窗前挺着脖子甩着袖子 ⑧修饰词:用力地长扁扁的纸盒子厚墩墩的云彩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路面比作玻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马路的洁净。 (2)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滴比作珍珠玛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景色的美丽。 2.拟人句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到第十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到第十课课后习 题参考答案 干货来了?不得不看的干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 册语文书第六到第十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到第十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 (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 引上绝路→ 痛击敌人→ 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 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 队交给的任务! “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 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他们不畏牺 牲的英雄气概。 B、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 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 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出类似的词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 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 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只从敌人手 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 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