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视觉

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视觉
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视觉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张爱玲的创作

摘要:

在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中叶,张爱玲如同一枝奇葩,怒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过去男性的价值标准是男女间唯一的价值标准,在这种体制下,女性只能沦为男人的奴婢和影子。同时女性骨子里自甘依附男性, 女性自身的封闭和沉默匮乏特征,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本文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和男性形象,分析其作品中表现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以清醒的女性意识书写女性悲剧的人生命运及命运的轮回,从本文中可看出她笔下的女性世界迥异于传统女性,正是这种成熟而深刻的女性意识,使得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位置。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主体意识反男权书写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Abstract:

in the middle of turbulence in the nineteen forties, Eileen Chang is a wonderful, in full bloom at the tim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caused female nature alienation and loss, the last male value standard is the only standard of value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is system, the female can only become the slaves and the shadow man. At the same time female bones from pleasant attach to male, female self closed and silent shorts feature, in male as the world 's servility consciousness, weak and servilit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it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own internal caus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of female and male image in Eileen Chang's works, analyzes the works of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clear awareness of women writing female tragedy of destiny and fate, from this paper that she 's female world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emale, it is the mature and profound female consciousness, which makes his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odern feminine literature history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historical position.

Key word :Eileen Chang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ti male writin

引言

二十世纪,是中国妇女大解放的世纪,也是女性文学崛起的世纪。在二十世纪的中文世界里,张爱玲绝对是个“异数”,在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年仅二十几岁的她,凭着一本小说集《传奇》和一本散文集《流言》迅速地成为文坛名家,《传奇》第一版在四天内就告罄,著名翻译家傅雷称她的《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①50年代著名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高度评价她“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并称赞“《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②同时她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被拍成电视剧,让更对的人了解了张爱玲的女性世界,正是她的这种成就引起了学术界对其文学的热究。

国内外学术界对张爱玲的研究从来未曾间断过,具体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0年代上海一些作家、文人对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第二阶段,建国后到80年代初海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第三阶段,8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40年代的傅雷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60年代,学者夏志清在其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第一次用41页的篇幅描来描写张爱玲。80年代以后的陈红玲的《苏青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陈理慧的《浅谈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林幸谦的《女性主体地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等著作都对张爱玲作品中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做出甚为详细的见解,为后来让人们的研究张爱玲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意识可以说是自然流露于文本之中,她始终抱着现实的态度,以冷静的笔锋复制或嘲弄现实,或反讽男性家长,暗藏了女性文本中的反男权意识,这和作者的女性主体关系密切。本文正是针对这一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当下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及对张爱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收集的同时试图从张爱玲作品中所描写的男女形象及女性自身的命运入手,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对男权的反对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等方便的研究,揭露出女性的真实处境同时对张爱玲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体意识进行举证,归纳法、阐释法和例证法是笔者在文中的主要探究方法。

一、张爱玲的女性主体意识

(一)什么是女性主题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女性主义文学指“女作家创作的文

学作品。题材上以表现婚恋和家庭生活内容为主,揭示女性的命运以及女性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体现了女性特有的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以细致精到的女性心理描写、委婉深挚的情感抒发见长,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民族文学中的文学现象。而狭义的女性主义文学指近代以来,在女权主义思想影响下,有意识地表现女性的思想意识、揭示在男性中心主义压迫下妇女处境的文学。”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张爱玲的作品背景通常是战争年代,但其中却很少有对炮声的描写和对战争的控诉,也没有激烈的革命情怀。而是以女性为关照面,表现女性在男权的压迫下的抗争,但最终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她的小说集《传奇》大多是非常专一的婚恋故事,涉及女性的生育、家庭等问题,战争气息十分淡薄,我们几乎看不到战争的画面,甚至有些表面上涉及战争生活,但依然落脚于女性主体的描写,如《倾城之恋》,抗战爆发,香港沦陷,表面上写的是战争,但倾城的结果是成全了白流苏大团圆的爱。

就像林悻歉说的那样:“她的创作似与时代擦肩而过,抑或与时代没有瓜葛”

③,通过阅读她的文本可知,她往往通过对女性情感生活形态的深刻把握,为我们展现出了女性丰富多彩的情欲世界,其创作出的小说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女性世界”。同时从女性的悲惨命运和轮回上直接或间接地达到反传统、反宗法通害的诉求。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某种程度上也来源于她家庭背景和所接受的教育。张爱玲自小就在教会学校读书,较早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和姑姑就同时到欧洲留学去了,父亲是清朝遗少,抽鸦片、娶姨太太;父母感情不和乃至离婚,母亲再度去法国。16岁时她与后母吵架,被父亲狠揍一顿并被关禁闭达六个月之久,其间还有生痢疾而得不到治疗的经历。这在她的作品《私语》中可得到证实,因此,她的女性意识尤为强烈,在心底深处表现书对男性(父亲)的抗拒,她小说中男性身上有她父亲的影子。

(二)女性主体意识在文本中的体现

张爱玲最关注的还是女性的命运,“男女间的小事情”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女性。但她又不同于同时代的作家,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多是时代夹缝中的没落女性,往往出身旧式的大家庭,有着传统的文雅修养,传统的妻道训练,在文本中有着神一样的地位——神化的女性形象。

说到张爱玲对女性主体意识,不得不提到她的母亲黄逸梵和她姑姑张茂渊,她们在当时可以说是觉醒的女性,张爱玲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她们的影响。张爱玲自小就看过《红楼梦》,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很大一部分受到《红楼梦》中贾母形象的影响,比如《创世纪》中的匡老太太、《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梁太太、《半生缘》中的顾太太等一系列的女性都是家中的主宰,与贾母的地位有着

相似之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并没有从正面来描写她的权威,而是通过对梁宅的描写:“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④皇陵自古以来就是帝王的安息之地,从中可以看到女性在张爱玲的创作中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创世纪》中的匡老太太,取名为紫微,“紫微”被定为诸星之首,在术数中被视为帝王星,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严和权势,运用象征的手法,投射出其在匡家的地位,即神化的地位。

张爱玲神话的女性形象不仅仅通过张的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来的,在其散文中也毫不避讳的将这种神化表现出来,在《谈女人》中张爱玲谈到“超人是男人,神却带有女性的成分,超人与神不同······如果有那么一天我获得了信仰,大约信的就是奥涅尔《大神勃朗》一剧中的地母娘娘”。⑤

二、张爱玲的“反男权书写”

张爱玲的反男权书写和她自己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年轻是的张爱玲曾经有被父亲拳打脚踢的经历,甚至还被父亲囚禁生了痢疾不能医治差点丢命的梦魇搬的记忆,所以她作品中除了直接表现女性在家族中的至高无上和神化地位之外,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反男权的书写来衬托女性的主题意识

(一)残障的男性形象

别林斯基说过:“一个庸俗的,卑琐的无聊的人,在一部艺术作品里,就会变得意味深长而又富有现实性,因为他表现了现实生活的一个方面,通过他的个性,代表了包含同一概念的整个一类人,整个一群人。”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庸俗、卑琐的人大多是男性,其中的男性大多是形体残障和精神残障的遗老、浮华浪子,如姜二爷、聂传庆、郑先生等。比如《金锁记》里的姜二爷,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提到姜二爷的畸形的身体,通过姜家的仆人小双“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是见过,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说肯给他?老太太······”⑥,更多的是通过曹七巧的埋怨来描写“七巧颤声道:”一个人,身子第一要紧。你瞧你二哥弄的那样,还成个人吗?还能拿他当人看?’”

⑦“七巧吓吓的笑了起来道: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我那三岁的孩子高哪!”,⑧这样一副残废畸形的躯体,他在现实生活中是儿子、是父亲,但绝不是真正的丈夫、真正的男人,只是一个称谓、一张遗照、一个符号、一具残废的躯壳、一具“软的、重的、麻的”肉体。形容《花凋》中的郑先生是泡在酒精缸里的孩尸。对男性做为正常人所应具有的身躯、精神状态的否定,颠覆男权,也表现出自己对这种男权的厌恶和控诉。

(二)女性化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除了形体残障和精神残障之外,还有女性化的男性,如《茉莉香片》中聂传庆“说他是二十岁,眉梢嘴角却又有点老态。同时他那窄窄的肩膀和细长的脖子,又似乎是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蒙古型的鹅蛋脸,淡眉毛、吊梢眼、衬着后面粉霞一般的花光,很有几分女性的美”⑨通过书写聂传庆天生存在的女性气质,虽然他没有刻意去打扮成女性,但是也暗中颠覆了聂传庆的男性自我。《心经》中的许峰仪“·····是一个粉光脂艳的十五年前的时装妇人,头发剃成男士,围着白丝巾,苹果绿水钻盘花旗袍,手里携着玉色软缎线袋,上面绣着一支紫罗兰”⑩本是男性的许峰仪在这里变成了了一个十足的女性形象,反讽他男性特征的丧失,从而达到了反男权的目的。(三)对男性主体尊严的嘲弄和否定

张爱玲说过:“我把世界强行分成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这边的,必定是不好的。”?(张爱玲《私语》)我们可以从这里追究出张爱玲对于男性的那种憎恨,甚至是怨恨,当然这更多的与她的生活环境相关。她笔下的男性,大多被排除在文本之外,男性丧失了主导身份。她对男性主体的丑化,是有意识地讽嘲传统父权的威严,是对男性主体尊严的嘲弄。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乔琪,即表现了身为丈夫的乔琪不但没有保卫自己的太太不受他人侵犯,反而乐意让无数的男人奸辱她的女人,从精神层次上看,身为男人仅有的丈夫的威严在葛微龙的卖淫活动中被彻底的粉碎了。一个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的男人,何来的威严?

张爱玲的作品还通过女性对男性欲望的拒绝来表现男性权威的丧失以及女性摆脱男性从属地位的宿命,如《沉香屑-第二炉香》中愫细拒绝在新婚之夜和丈夫罗杰同房,其实质是对父权权威和婚姻传统的颠覆,保卫身体的完整从一定层面来说是在保卫女性主体意识的完整,不至于沦为男性欲望的附属品。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有很多是窝囊、猥琐、软弱的角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文本中她还否定了男性作为人的存在,《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这样评价她的丈夫姜二爷的:“那样儿,还成个人吗?还能拿他当个人看?”?,《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乔琪“人是高个子,也生得停匀,可是身上衣服穿的那么服帖、随便,使人忘记了他身体的存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对于男性人格的否定,至少在文本中是否定了的。张爱玲还通过女性追求自己性生活的描写对男性予以否定。

三、张爱玲的女性悲剧命运观

(一)女性悲剧命运观

在当时由于男性的价值标准是男女间唯一的价值标准,在这种体制下,女性只能沦为好斗的男人的奴婢和影子。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女性独立生存价值被男权意识遮蔽而生存处境艰难卑下。张爱玲的文本虽然处处充满了反男权书写,将家庭中的女性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她笔下的女性一样逃不出成为男性附属品的命运。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描写了世人对男女两性关系中各自位置的界定:“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她就该死;女人把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把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是男权意识把女性推向一个“没有光的所在”,使她们永远充当男性的附庸。封建包办制婚姻与金钱婚姻是父权社会的产物,表面上看来男女青年都是受害者,但实际上她们遭受伤害的程度不同,占有财产主动权的男性,在婚姻生活不如意时可以在外边寻找异性,而女性只能借婚姻维持生存,若婚姻不如意,只能在家中吞下痛苦的泪水。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用了一个奇特的比喻刻画了这些女性的悲惨命运:“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屏风上,织进云朵里的一种白鸟。年深日久了,羽毛暗了,酶了,给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性的悲惨命运。

张爱玲虽然写出了女性摆脱男权控制的渴望,但是女性最终的归宿还是逃不出男性的压制,默默地承受男性加在她们身上的折磨,成为一具具僵尸,成为悲剧的代名词。

(二)悲剧的产生——男权本位对女性的压迫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男权社会强加给女子的三从古训:在家从父母,即嫁从夫,夫没从子,实质上就是要女性放弃自我,把自己的一切维系在男人身上,服从男人,依赖男人,始终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在男权本位的压迫中丧失了自己,屈服在男性本位的体系下。

张爱玲在《谈女人》指出“早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服在男子的拳头下,几千年来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女子的劣根性是男子一手造成的,男子还抱怨些什么呢?女人的缺点全是环境所致,然而近代和男子一般受了高等教育的女人何以常常使人失望,像她的祖母一样的多心、闹别扭呢?当然,几千年的积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掉的,只消假以时日······”?就像女权主义者西蒙波娃所说的,“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

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花凋》中“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

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三)悲剧的根源——对男性的依附

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源于对男性的依附心理, 而女性骨子里深深浸淫的自甘依附男性,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女性根深蒂固的男性崇拜意识和依附心理,深深地影响着她们的思维,制约着她们的行动。再加上女性自身的封闭和沉默匮乏特征,就使这种依附性变得更加牢固和坚不可摧。女性自己内心的积垢,对男性的依附,没有对自身传统意识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造成了女性悲剧的根源。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旧式深宅大院里的太太这些老中国的女儿们,她们无一例外地遵从妇人,从人者也这一古训,把自己变成男人们的附庸,有的为取悦丈夫,甘心忍受其在外面沾花惹草,有的为守住残缺的婚姻甚至牺牲了自己亲妹妹的青春。这种依附不仅表现在肉体上、经济上、更多的是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张爱玲在散文《有女同车》中提到“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对范柳原的人生依附, 《心经》中小寒对父亲许峰仪根深蒂固近乎疯狂的情感依附、《花凋》中郑太太、《小艾》中席五太太、《鸿鸾禧》中娄太太对丈夫毫无退路的经济依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对乔琪说难以言表的精神依附……都展示出女性强烈的依附意识。张爱玲的小说真切地揭示出:在这样一种看似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女性感受到的不是痛苦,而是陶醉、满足和自我欣赏,然而正是这种满足和自我欣赏让女性在依附中沦为了男性的附属品,难逃悲剧的命运。

四、张爱玲笔下的病态女性形象及命运轮回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表现出一种病态。弗洛依德认为,在人性结构中有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当三者不能协调一致而失去平衡时,整个人性系统就会紊乱,人性就会出现病态。

张爱玲对于病态(变态)人性的刻画在文本中时有发生,她往往将人物内在的病症赤裸裸地剖析出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堪称一个代表性人物。麻油老板的女儿七巧本是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姑娘,嫁到夫家以后,面对的却是一个患骨痨的废人丈夫,在正常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境遇中,她终于走向变态与疯狂,正如小说中提到的一样“大年夫妇出了姜家的门,她嫂子便道,‘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有出嫁的时候不过要要强些,嘴头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随时比钱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还有一句没有

一句的,就没有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这种疯狂使她嫉妒一切,仇视一切,自己得不到的爱情与幸福,也不愿别人得到。她的变态转向她身边的人,她疯狂地折磨儿媳,这是一个凶残、乖戾、怨毒到令人恐怖地步的形象。甚至将这种病态延伸到她的女儿、儿子身上,长安原也是可以摆脱七巧的这种命运,但是在七巧的变态的折磨下,她渐渐放弃了一些上进的思想,安分猴子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地跟母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母亲,她的这种病态、畸形发展实际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沉痛的控诉。母亲的命运在女儿和儿子身上再一次上演,就像小说中写的一样:“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经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这种命运的轮回表明了建礼教、父权宗法制对人毒害之深。不单单是在《金锁记》中,在《倾城之恋》中更是通过描写白公馆中人们命运来强调这种轮回“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地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地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偌大的白公馆里面住的都是上一代的复制品,即使这中间会有挣扎和抗争,但是还是逃脱不了女性悲惨命运的轮回。《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步了梁太太的后尘,最终沦为梁太太笼络上流社会的工具。

除了描写女性的命运轮回之外,张的作品中也通过对男性的命运的轮回的描写,从侧面反应女性无法拜托在男权压迫和封建宗法中的悲剧命运,如茉莉香片里的聂传庆,二十几岁的人却象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他渴望逃离父亲, 过一种健康正常的生活,但是却不断发现自己身上有父亲聂介臣的影响,因而永远也逃不掉,始终摆脱不掉窒息、残害他的旧生活方式和旧文化背景。男性都无法逃脱这种轮回,作为依附男性的女性更是没有办法脱离这样的苦海。

在张爱玲的书写中,女性人物作为真实的女性实体,即使再丑怪疏离、压抑疯狂,她也不刻意回避,深刻的描绘她们在社会的夹缝中被扭曲、变形、异化的悲惨遭遇。在《心经》中,小寒从十二三岁起就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许峰仪,有着极深的恋父情结,并愈演愈烈,最终由对父亲的血亲之恋转变成对异性的畸形爱恋,不惜以母亲为情敌,使尽种种手段上演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夺“夫”之战。

结语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觉的角度对张爱玲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意识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张爱玲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除了通过文本中对女性神化的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反男权的书写模式来表现。窥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的命运,得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是来自对男性的依附,这是这种依附造成了女性的悲剧以

及这种悲剧的轮回。

历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很多都是批判其作品没起到唤醒民族意识,没有对当时民族的觉醒做出贡献,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结合其写作背景与前者对其作品的研究,在分析中慢慢了解到张爱玲小说中对女性主体的塑造,可以看出虽然张爱玲在主观上试图批判封建宗法父权,反对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解放和自我认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和自身的局限,她笔下的女性并不能在完全意义上摆脱男性的压迫和对男性的依附心理,其小说叙述所及,均较深刻地体现了男性社会的性别政治中女性的历史处境——被推向没有光的的所在,致使女性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向病态甚至是变态的深渊。但是笔者并没有停留在其女性病态形象的研究,而是采用例证法,以曹七巧的为例,更深层次的探究这种病态的轮回,揭示张爱玲深藏在背后的对封建礼教沉痛的控诉。

在40年代这种战争的大背景下,很多作家对于女性主题意识方面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角度都是如出一辙,而张爱玲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女性世界,她没有直接的写出女性受到毒害或者是直接的呼吁女性要自我觉醒,而是以“男女间的小事情”为叙事主线,从这些小事中窥视女性的命运,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根源,从而达到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和角度,为现代女性文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代女性文学史也正是由于她的努力而出现了巨大的飞跃。

注释: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原载《万象》月刊.1944年5月第三卷:11页.

2.转引自刘川鄂.张爱玲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4页.

3.林幸谦.女性主体地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 [M].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156页.

4.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22页.

5.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文萃·散文[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84页.

6.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2页.

7.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0页.

8.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5页.

9.张爱玲.茉莉香片.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88页.

10.张爱玲.心经.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35页.

11.张爱玲.私语张爱玲全集[M].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89页.

12.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全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59页.

13.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36页.

14.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全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9页.

15.张爱玲.茉莉香片.张爱玲全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页.

16.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文萃·散文[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63页.

17.西蒙波娃.第二性[M].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10页.

18.张爱玲.花凋.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88页.

19.张爱玲.有女同车.张爱玲文萃·散文[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85页.

20.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6页.

参考文献:

专著: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林幸谦.女性主体地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 [M].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版.

[3](俄)别林斯基.孟菜尔?歌德的批评家[M].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万莲子.女性文学的沉思[M].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西蒙波娃.第二性[M].桑竹影,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6]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刚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王光尔.解读张爱玲经典——沉香与倾城[M].广东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

[8]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9]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期刊文章:

[1]王巧风.涅渡遮的生命“隐喻”一一张爱玲论[J].中国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2期

[2] 朱一红.对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性主义解读[J].浙江树人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6卷,第3期.

[3] 李掖平.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4]李怡.女性立场与张爱玲的文学追求[J].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1

[5]陈理慧.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4.2

[6]田丰、李鹏.从女性主义视觉看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新形象[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1月第1期.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李掖平 【摘要】:张爱玲具有成熟深刻的女性意识,她对男女平等的思考建立在关于女性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基础上,即女性应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男女平等。围绕女性存在的终极理想,她思考女性存在的意义,认为女性存在价值即女性本质———一种具有神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等特点的女性原则,具备这种神性的女性本质者才是真正可爱而健康合理的女性。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女性独立生存价值被男权意识遮蔽而生存处境艰难卑下。而女性骨子里深深浸淫的自甘依附男性,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女性尽早挣脱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男权传统牢笼,结束非人、非女人的女奴心狱生活,才可能成为自由自主 浅析简·奥斯丁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家庭门第显赫,从小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古典文学的训练,以及传统文化风习的耳濡目染),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四十年代的上海,东西方两种文化、两种层次的文明多面碰撞,多层次的矛盾冲突也时时缠绕纠结,这种社会历史环境对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影响很大。作为一名有着清醒认知又具有非常敏锐眼光的现代知识女性的张爱玲有着更为复杂的情结。身处在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独特条件下,特殊的家庭背景,在香港求学时遭逢战争的经历,这种种际遇加诸于张爱玲这样一位现代知识女性之身使她把目光从社会收缩到自身、以对人性尤其是女性内心的透彻审视代替对当

时各种社会潮流的盲目趋势。对女性在命运的拨弄下所做的种种选择进行解析,无论她们是主动或被动,张爱玲的笔触所至都没有导向道德上的谴责,而代之以深刻的心理剖析。这种对女性的理解包含着浓浓的叹息与悲哀。深刻的心理透视也无疑折射出了女性千百年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境遇的社会历史根源。② 张爱玲的小说主要以新旧文化交替的上海为背景,虽然当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已冲击到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依然受长期形成的封建习俗禁锢。经济是导致女性的人生悲剧的外在原因,但内在原因则是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奴性心理”。在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中,通过心理分析,作者关注了受压抑女性的女奴意识对婚恋的影响。在这种物化的婚恋关系中,女性显然处于被动,这使她们根本无法把握自己人生幸福的轨迹,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在婚恋问题上她们受着封建意识的奴役,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奴性心理使她们生活在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狱里,自觉自愿屈居于男性的脚下。④无论是有知识的如白流苏,还是无知识的如霓喜;无论是为经济的如淳于敦,还是为爱情的如葛薇龙,这些女性全被代代相传的封建意识扼制了喉管,屈从于、甚至是期盼着男性世界的控制,从未想过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注定了她们在婚恋中的女奴地位。 张爱玲的作品中也有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与奥斯丁凸现正面女性不同,张爱玲多是从负面刻画女性的无奈与被动、疯狂与变态。《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作为一个上流女性的挣扎自不待言,就连《封锁》中的一瞥、诊所里《等》中的一顾都入木三分地勾画出了几个活生生的女性人物。郑川嫦作为一个美梦幻灭的女孩子夭折了,她病中的怅惘画出了她不为人注意的自生自灭;虞家茵收拾行囊离开了她投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视角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视角 系别:外国语学院 :王佳慧 班级:11级8班 学号:18

Abstract In the 18, 19 century of England, a critical realist female writer, Jane Austen, appeared in the literature. Austen used female angle to create novels. Her Pride and Prejudic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ovels. Austen paid attention to female inner world with woman exquisite writing style to describe a small quiet town three or four families’ stories. Austen broke man’s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for a long time. This paper will begin from the feminism theory angle to analyz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nd the influence of Austen’s works. Meanwhile, this paper studies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 by analyzing Austen and the environment of her time. Key words:Austen feminism Elizabeth character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 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残余思想有所抬头,性别歧视在某些领域在加重,两性平等的认识被歪曲,女性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与误导,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表面上看,《伤逝》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深刻认识,里面包含着鲁迅先生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反省,这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权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伤逝;女性主义;男权思想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也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学科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尤为突出,其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理论认知,到理论创建,最终在实践中逐渐中国本土文化的痛苦融合过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男权特征,成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增加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度。 严重的男权思想,也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存与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的产生巨大差异,并在叙事方式、文体特征、性别意识以及情感世界等,都形成独特的特质。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关注和发掘不够,这无疑限制女性文学的影响了,因此,需要逐步的加以解决。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九十年前,鲁迅就已经敏锐的认识到,女性的觉醒,不仅仅是依靠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与对自由的勇敢追求就能实现。《伤逝》表面上看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认识,还有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深入分析鲁迅对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性别平等的解读,以及《伤逝》对近、现代中国女性爱情观、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伤逝》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思想认识对和谐社会建设下中国女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四”时期,女权主义运动传入中国,为这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封建大国的妇女展示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但是,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近百年来,中国的女性主义思维更注重于现实的需要与实际利益的争取,而很少从宏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1生态女性主义综述 生态女性主义,顾名思义,即是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的有机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蓬勃兴起,90年代后盛行起来。这个名词最早由法国生态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尼提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的起因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引起了一些女性主义的强烈抗议,是由于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而产生的理论。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伊内斯特拉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结合环境主义、女性主义和关注女性精神世界的运动是一种反抗男权社会中父权制对地球的掠夺和对女性压迫的力量”。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中心论里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本身就包含生态的和女性的两大成分,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有爱好和平、理解并爱护自然的天性,反对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对自然的侵略,生态女性主义号召反对一切压迫,认为解放女性和解放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它主要反对人类中心论,坚持去中心化,积极地提倡爱、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观,追求和谐相处。生态女性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以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女性主义用生态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这样一种立场,即宇宙万物是没有等级制度的,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其他生物之间,或者是自然界的其他

形式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人类只是地球上无数物种之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生态系统在微妙的平衡中维系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是唯一有理性的物种,为了自身的利益,却成为破坏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 2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1)反对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是生态女性主义主要反对的核心观点之一,人类中心论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wwest.achersec.mo评价的依据,它认为人类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韦布斯特阐述人类中心论:a.认为人类是中心,在宇宙中至关重要。b.认为人类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即人是目的。c.以人类的价值和经验为准则,人类利益至上,自然是客体,人才是主体。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利用自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开始对自然掠夺和驾驭,贪婪而毫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征服世界的野心也不断地扩张,甚至把妇女、孩子和动物一起作为他们炫耀的财富。人类凭借自身的知识把人与自然分割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二元论由此在人类世界里蔓延开来,人类高高在上,主宰着这个世界,而作为哺育人类的自然则被人类归类到低级的、不开化的、野蛮的、无思想感情的被主宰的地位。《圣经》宣扬上帝创造人类为万物之主,人类则以权力神授的思想自居,理所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①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

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 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 题目: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入学年月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目录 摘要----------------------------------------------------------------------------------------------- II 关键词--------------------------------------------------------------------------------------------- II 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 -------------------------------------------------------- - 1 - 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因 ----------------------------------------------------- - 3 - 三、张爱玲女性意识的价值 -------------------------------------------------------------- - 5 - 四、结语--------------------------------------------------------------------------------------- - 6 - 注释 ------------------------------------------------------------------------------------------ - 6 - 参考文献--------------------------------------------------------------------------------------- - 7 - 致谢 ------------------------------------------------------------------------------------------ - 8 -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名利场》英语论文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名利场》 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 XX 学号: XXXXXX 指导教师: XX 职称 XX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入手,去解读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其中主要以小说的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她对独立、平等、自由的追求,探究女性主义思想给女性带来的积极改变,从而鼓励现代女性自强、自立、自尊。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内容主要包括:著名小说《名利场》的基本情节介绍,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简单概括,历来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说明,《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夏泼对独立、平等、自由这些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的追求的具体表现,以及这种积极向上的女性主义思想给广大女性带来的重要启示。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通过对英国文学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萨克雷这位著名作家以及他的成名作《名利场》,后来又观看了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我对这部“没有英雄的小说”以及里面特立独行的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大家对这部经典小说的赏析多从女性主义及男权社会角度入手,因此本人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借助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的关键词独立、平等、自由来分析蓓基·夏泼的积极一面,并启示当代女性应该如何追寻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4、主要参考文献 Thackeray, W.M. Vanity Fair.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8. 王贵云,2009,谈《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积极一面。学院派批评,2009年第4期,第76-77页。 西蒙娜·德·波伏娃,1998,《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张静,2011,寻找失落的自我-略论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存在主义女性观。 作家杂志,2011年第5期,第162-163页。等 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天使”形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2677899.html,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天使”形象分析 作者:吴桓球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 摘要:本文借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关理论,通过对华盛顿·欧文的一个作品《乡村的骄傲》中女主人公形象、恋爱的态度和话语权利的解读,发现欧文笔下这位所谓的天使女子不过是被男权意识和话语体系所扭曲异化的不真实形象而已。 关键词:女性主义;天使;《乡村的骄傲》 《见闻札记》是“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最伟大的文学成就,创作于1819—1820年间,收录了欧文的散文及短篇故事集。其中的故事是依据美国和德国的民间传说写成的,以幽默睿智的文风见长,而散文大多以作者旅英时目睹的英国景色和风俗习惯为背景。(1)欧文向往田园生活,向往古代淳朴的风土人情,英国那宁静、优雅的田园风光最能激发他的遐思和冥想,字里行间常常浸透着一股忧伤和怀旧的气息。《乡村的骄傲》(The Pride of the Village)正是《见闻札记》中的一篇,文体风格介于故事与散文之间。描述了作者在经过英格兰一个偏僻乡村时听到的一则其实的故事。全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正如作者所说,“与时常听到的相类似”:纯真美丽的农家少女爱上了英俊潇洒的贵族军官,但由于地位悬殊加上军令难违,军官无情地弃地而去,最后,少女因伤心忧郁过度而死。故事虽真实的,作者却只是从别处听来,未曾亲眼目睹。然而经作者细腻温婉的文笔娓娓道来,故事中少女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却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2)凡阅读过《乡村的骄傲》的评论家往往把焦点投注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强调作者细腻、传神的表现手法,褒扬作者有着一颗善良、敏感,对妇女倾注了无限热忱、关怀和怜悯的心。认为作者成功地把握了少女微妙的心理特征及其在神情和动作上的表现,加上描写细致入微,富有感情,整篇文章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久久不能平静。而对故事的女主人公,则冠之于美丽善良、纯洁温柔的天使,是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至于故事的男主人公——贵族军官,作为如花少女夭折的直接杀手,现有的研究往往忽略,几乎没有任何的评论。所以笔者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探讨欧文的这篇散文式故事《乡村的骄傲》。 吉尔伯特和古芭在女性主义经典《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指出(3)男性文化传统为妇女所设定的形象就是“天使”和“魔鬼”两类。天使类的理想女子是被动的、顺从的、无私的、奉献的。她们往往美丽温柔、贤良淑德,无怨无悔,为爱献出生命。在父权制文化传统中,男性是权威,女性被视为是低人一等的“第二性”,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成为按男性期望和设计而产生的、囚禁在男性文本中的人物和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是被男权意识扭曲和异化的女性形象。欧文在《乡村的骄傲》中也正是依此标准来设计女主人公——一位温婉可人,生来就是被男人疼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首先体现在女主人公的形象刻画方面。欧文通过对女主人公——乡村少女在与男主人公——贵族军官的初见、再见和永别的几个场景细腻传神而动人的描写,凸显了男性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形象——百依百顺的柔情天使。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位被称为“村中的美人和骄傲”(4)的乡村少女(凡引用原译文部分均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 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 《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陈染打破了这一樊篱,将主人公倪拗拗的内心世界毫无掩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对女性欲望的认同 封建社会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之中盛行的是“性放纵”,拥有三宫六院的帝王自不必说,即使平民百姓也可以占有三妻四妾,与男性的荒淫无度相比,女性的性爱权利却被剥夺殆尽,她们饱尝性压抑的痛苦,稍有抗争则被斥责为淫妇。但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所谓的“淫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性爱的美丽。 《私人生活》中,作者对女性的性爱本能做了充分的肯定。“我”因为身上“被唤起”的某种欲望,因为“一种近在咫尺的与性秘密相关联的感觉”与一个“喜欢这种快感甚于喜欢他”的男人“紧密缠联在一起”;禾因为对“我”的喜欢与“我”发生的美丽的性爱,一切都是纯洁的,禾晶莹剔透的泪珠,翡翠绿色的玉石枕,禾的“两只桃子般嫩白而透明的乳房”,所有的一切象征了我们纯洁的爱情,可以跨越年龄,跨越性别的爱情;“我”看到伊秋与西大望“扭动在一起的身体”之后的“心惊肉跳”,“所有的毛细孔都在张开、放大、用力呼吸”,“我”意识自己长大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笔法,陈染在这里对女性的欲望做了充分地肯定。 其次,作者在描写“我”与别人的性爱的时候常用第三人称,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我”和T走进“阴阳洞”,T说“我们就在这儿”之后,作者的第一人称很自

生态女性主义

善待自然,善待女性 ----浅析生态女性主义摘要: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纪,也是一个环境日益突出的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不断发展充实着的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也结合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女性主义新的观点。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它的主要观点来简要阐述一个生态女性主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权主义 Ⅰ、介绍 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纪,也是一个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世纪。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和自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我们必须要加以探讨的重要问题,而20世界70年代所产生的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正是一门跨学科来研究人与非人类的自然、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学科。该论文主要探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和一些主要思想,生态女性主义关于自然和女性相关联研究的视角对于人类善待自然,男性善待女性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从而对人类如何更好的存在和如何建立更美好的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Ⅱ、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 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妇女文学的崛起,旨在消解占支配地位的男性文化、消除父权统治,谱写新的女性神话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之产生;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及全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生态文学批评研究也初见端倪,逐渐升温。在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女权主义思想的持续发展、文学与其“外部”研究趋势的推动下,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浪潮也应运而生。(1) 生态女性主义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女性主义或生态学流派,它是西方环境保护运动与女权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的相结合的产物,是各个文学流派关注女性社会地位、关注生态文明发展的产物。通常认为,这个学术概念首先是在法国女权主义者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Francoise d’Esnbonne)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部作品:《女性主义或死亡》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和变换》。在作品中,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把女性受到男权压迫的女权主义观点和大自然遭受人类践踏的生态学观点联系在一起,号召女性发动一场生态革命来拯救自己、拯救地球。这位作家指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对于生存最直接的两种威胁是人口过剩和资源破坏,但很少有人认识到男性制度所应承担的责任,因为男性在地球和女人身上播种的能力以及他们在繁殖过程中的参与使得他们在两种威胁中起到作用。她强调,妇女已经被男性统治的社会降至少数种族的地位,尽管她们在人数,特别是在生育中的重要角色应该使她们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但她们长期以来得不到控制自己生育的权利,同样地球遭受了与妇女同样的待遇,受男性统治的城市化技术社会已经削减了地球的繁殖力,而同样也受男性统治的人类正在不断增加人口。人口过剩对于人类与地球都是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妇女必须行动起来,在征求自己的同时也征求地球。”(2)概括地讲,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就是希望妇女乃至全人类能按照女性主义的原则和生态学的原则来重新构建和谐的人类关系。所以,顾名思义,生态女性主义就是将生态学思想与女性主义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研究潮流,它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批判男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赞颂女性贴近自然的美好本质,进而呼吁两性之间的相互平等及人类征服大自然的错误思想的改变,而在这个潮流中,生态女性主义者要寻求的是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与此同时,一名生态学家也必须是一名女性主义者。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纷繁驳杂的,但是却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很多的相同和相似的,因为他们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最终走向一段悲剧。在她的作品中,主要刻画的是旧上海的都市女人,她们都是古老与繁华不太协调的糅合,她们的命运一般以悲剧收场。“欲的自由”和“生的苦闷”是张爱玲作品的主旋律,描写的是现代文明和封建文化交织渐变的文化背景下的普通女性。 关键词:女性命运悲剧收场欲的自由生的苦闷 引言 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的奇葩,对于现在女性权利日渐上升的社会现实,女性已经成为溶解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营养液了,发掘女性观,女性思想的精华、变化却无疑是一大热点。对张爱玲的小说作品进行考察,我们能够发现,“欲的自由”和“生的苦闷”是她自己作品的主旋律,描写的是“香港”和大上海“十里洋场”社会的现代文明和封建文化交织渐变的文化背景下的普通女性。综观她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这一类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曹七巧就是一个典型的心里变态型的女性。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类一切成就的源泉,也是成功的源动力,艺术是性欲的升华,人类从事某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得不到满足的欲望。这虽然带有一种泛性主义倾向,但也

不乏它的深刻性。可以说曹七巧许多举动都是她性欲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折射。“当着姑娘们,一点忌讳也没有”大讳姜家的“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的家规。虽说这与她从小生活在麻油店里没有受到良好的教养有关,其实也更是七巧借助言语对她性苦闷的一种宣泄,她也只能从言语的放荡中来获得快感。搬到上海后,兰仙嫌人多房挤,七巧瞟了兰仙一眼,笑道:“三妹妹原来也嫌人多了,连我们都嫌人太多,像你们没满月的自然更嫌人多了!”这几句话中就明显的有性暗示。听得玳珍都红了脸,而她却一点都不害臊,反而越说越来劲。可见七巧的内心里是渴望有正常人一样的私生活的,可是现实偏偏不让她如愿,因此她的言语就有意无意受了性压抑的支配。有一次兰仙在场妨碍了七巧向季泽撒娇,七巧便“嘴里说笑着,心里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她挤走了样才好。”特殊环境中的几个动作,曲折传递出七巧下意识里对兰仙的妒忌,渴望季泽的感情赋予。嫉妒者是奴隶,他在虚构的幻觉世界里生活,人的嫉妒的暴虐也蛰伏在令人恐惧的形式中。她以后彻夜探询儿子的私生活,“婆婆也不像个婆婆”,当着包括亲家母在内的众人的面,抖露媳妇芝寿的私生活秘密。这时的七巧正是通过对儿子媳妇的私生活的偷窥和对儿子媳妇正常的夫妻生活的反复搬弄来获得欲望的满足。她还横加干涉长安的婚嫁,使出一切奸诈泼辣的手段离间长安的恋情,白白毁了她女儿一生的幸福。这一系列反常行为似乎不可理喻,其实都是根源她不幸的婚姻及由此导致的变态性格,“性欲是人类一切成就的源泉”,正是得不到满足的性欲使七巧的言行偏离了常态,人格也受到严重扭曲。恶性膨胀的变态心理,使她根本漠视、无法容忍下一辈正当的个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美国的小说,该小说是由菲茨杰拉德创作的,这部小说是爵士时代的象征之作。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作者主要是描述着一群女人的悲剧情节,这些女人在小说中主要是展示着玩世不恭、轻浮放浪的形象,结局都是悲剧。在本文主要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该小说中女性的一些悲剧形象和产生这些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悲剧 作者简介:阮军(1976.5-),女,湖南邵阳人,研究生,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主要是以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经济大萧条这段时间为写作背景,通过描述女性那些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坠落形象以及悲剧的下场,来叙说美国的一些现实生活中价值观的大改变。众所周知,在一战到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们主要追求的是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一些女性为了追求享乐主义,存有不知羞耻地追求财富、傍大款等心理,从而导致女性的悲剧下场,本文通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该小说所表达的金钱至上、男权主义、所谓的讨厌女性症状以及对新女性的恐惧。 1、女性主义界定 女性主义是在20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它最早的发展也是因为当时美国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由此导致社会中的一些女性开始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女性主义不单单是为了消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为了改变女性被压迫的命运,而且也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原则,成为一种价值观和思想。同时,在狭义的解释中,可以把女性主义解释为从性别的关系中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在本文中,主要是从女性主义的狭义解释中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和隐含的意思。 2、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女性人物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中,主要描写的是在父权主义的形势下,严重形象糟糕、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素质低下、道德败坏、追求物质利益的一群坏女人形象,她们有许多的共同点,都是一种社会上负面形象的女性代表,自私自利、金钱主义、没有道德心和羞耻心、放荡萎靡,为了自己的追求恶意不择手段,不顾社会世人的眼光,独断独行,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 2.1黛西·布坎南 黛西·布坎南是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粗心大意、刻薄的女人,在小说中,她的老公是汤姆·布坎南,也是个既粗心又粗鲁、而且代表着富人阶层的一个人物。在小说中,汤姆的身份和财富是他的妻子黛西放荡的基础,从而导致黛西物质主义之上,既贪图金钱,同时没有内涵,看到有钱的人物就会主动粘上去,例如本文的盖茨比,当觉得他是富人的时候,与之交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 2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3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4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 5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7 Creative Treason in Film Title Translation 8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 9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 10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1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12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13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14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5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16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 17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8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 19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20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21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22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3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 24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 25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26 浅谈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功能及应用 27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28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29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30 ESA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31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 32 国际商务谈判中礼貌策略研究 33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34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 35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36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37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8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39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3410012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视觉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张爱玲的创作 摘要: 在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中叶,张爱玲如同一枝奇葩,怒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过去男性的价值标准是男女间唯一的价值标准,在这种体制下,女性只能沦为男人的奴婢和影子。同时女性骨子里自甘依附男性, 女性自身的封闭和沉默匮乏特征,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本文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和男性形象,分析其作品中表现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以清醒的女性意识书写女性悲剧的人生命运及命运的轮回,从本文中可看出她笔下的女性世界迥异于传统女性,正是这种成熟而深刻的女性意识,使得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位置。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主体意识反男权书写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Abstract: in the middle of turbulence in the nineteen forties, Eileen Chang is a wonderful, in full bloom at the tim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caused female nature alienation and loss, the last male value standard is the only standard of value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is system, the female can only become the slaves and the shadow man. At the same time female bones from pleasant attach to male, female self closed and silent shorts feature, in male as the world 's servility consciousness, weak and servilit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it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own internal caus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of female and male image in Eileen Chang's works, analyzes the works of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clear awareness of women writing female tragedy of destiny and fate, from this paper that she 's female world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emale, it is the mature and profound female consciousness, which makes his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odern feminine literature history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historical position. Key word :Eileen Chang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ti male writ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