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

修辞格
修辞格

第四节常用的修辞格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各种修辞格式的特点和长处,明白在何种场合该选用何种修辞格式,了解修辞格的连用和兼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双关、反语、仿词、婉曲等常用修辞格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借喻和借代的区分;排比喻层递的区分;对比与陪衬的区分。

【教学时数】8课时。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修辞格在修辞学中最为引人注目,但是以为修辞格就是修辞学,那只是一种误解。其实修辞格不过是修辞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已,它只是语言修饰描摹的一些特殊方法,这些方法是人们长期以来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产生的,今后,还将继续为增强汉语的表达效果而发挥作用。从它与其他修辞手段的联系来看,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修辞方法,而且新的修辞格还在不断产生,值得进一步去发掘、整理。修辞格既是修辞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方法又有着结构上的特点,因此,修辞格往往被人理解为一种程式,以为只要掌握这些不同的程式,就可以增强表达效果。程式总是比较固定的,而程式的运用却是千变万化的。比喻的程式很容易掌握,但要寻找一个好的比喻却像寻找一颗红宝石那么难。修辞格在修辞学中的意义,并非只在于它对增强表达效果提供了一些程式,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程式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进行语言

艺术的创新。

中国修辞学著作所列修辞格往往多寡不一,修辞格的名目,也有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的;修辞格如何划分大类,至今多有分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列举的修辞格及其分类,较有代表性,一般修辞学的论著大多在这个基础上增减变异。《修辞学发凡》列举了38种辞格, 即(甲类)材料上的辞格: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共9 种;(乙类)意境上的辞格:比拟、讽喻、示现、呼告、铺张、倒反、婉曲、讳饰、设问、感叹,共10种;(丙类)词语上的辞格: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共11种;(丁类)章句上的辞格: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针、倒装、跳脱,共8种。每一种修辞格有它自己的特点,如借代不同于比喻,排比不同于对偶,但修辞格之间又有共同之处,因此可以归成大类。

另外,张弓先生有描绘类、布置类、表达类的三分法,王希杰先生有均衡、变化、侧重、联系的四分法,也有将辞格分为形象类、强调类、气势类、含蓄类的。划分大类的方法虽有好多种,但主要的依据不外乎语言结构和修辞作用(表达功能)两种。修辞格既是根据表达效果建立的,表达功能自然更值得重视。

本节试将常用的修辞格依据其主要表达功能和突出的修辞效果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修辞效果生动形象的辞格四种,它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第二类,修辞效果鲜明突出的辞格八种,它们是对偶、对比、衬托、排比、层递、反复、设问、反问;第三类,修辞效果含蓄幽默的辞格十种,它们是双关、反语、拈连、仿词、移就、通感、顶针、回环、婉曲、引用。这样分类是就其最突出的修辞效果而言的,毋庸讳言,三大类之间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错综联系:有些形象生动的辞格也不乏幽默(如借代、夸张),而含蓄幽默的辞格中也不乏形象生动者(如双关、通感),同时,形象生动、含蓄幽默,自然也就会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但就总体而言,三大类的修辞效果确实是各有侧重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二十二种常用的辞格中,有一部分是世界上各种语言都有的修辞手段,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辞格是

汉语所独具的,如:对偶、拈连、仿词、顶针、回环等,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汉语修辞格的某

些特点同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修辞效果生动形象的几种辞格

(一)比喻

比喻,俗称打比方。它是在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时,根据联想,用跟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中,被描绘或说明的对象叫本体,用来描绘或说明的事物或道理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比喻词。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条件:第一,它们必须是有着质的差别的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第二,它们之间有某种相似

点。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试比较下列各例: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

是这样的。

③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

火把还是星星。

④成绩都不错,特别是那几门基础课还得了高分,像现代汉语和文学理论等。

例①本体是出水很高的叶子,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它们属于性质不同的事物,它们在形态上有着相似点,叶子出水很高跟舞女盘旋起舞时那婆娑的裙子相似。这是比喻。例②虽有相似点,即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但相比的都是眼睛,一是指“他”的眼睛,一是指的“他的父亲”的眼睛,没有质的差别,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一个条件,不能构成比喻,仅仅是比较。例③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例④中的“基础课”包括现代汉语和文学理论等,既不是不同事物,也不存在相似点,不能构成比喻关系,其目的不在于打

比方,而在于举例。

比喻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一般的事物形象化,从而获得较好的表达

效果。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 明喻是明确地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是十分明显的比喻。本体、喻体、

比喻词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用在喻体之前的“像”“好像”“好比”“如”“如同”“犹如”“有如”等一类动词和用在喻体之后的“似的”“一样”“般”“一般”等一类比况助词,有时这两类比喻词也可以搭配使用构成“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格式。这些词语表示比况关系时,

人们一见就知道是比喻。例如:

⑤大家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

树。

⑥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

银光闪闪……

⑦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像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

姿态。

例⑤把“陈伊玲”比作“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例⑥把天山“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比作“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例⑦把“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比作

“等待检阅的队伍”,这三例都使用了表示明喻的比喻词。

2.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直接把本体说成是喻体的比喻。本体要出现,喻体也要出现,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暗藏在对本体的判断中,或本体的变化中,或其他关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可用“是”“成为”“成了”“变成”“等于”“算作”等动词作为比喻词,也可不用。例如:

⑧啊,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⑨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海洋。

⑩祖国,我的母亲!

(11)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12)战士们守卫着南海的明珠西沙群岛。

例⑧把“黄河”比作“我们民族的摇篮”,例⑨把“东西长安街”比作“喧腾的海洋” ,例⑩把“祖国”比作“母亲”,(11)把“思想感情”比作“潮水”,(12)把“西沙群岛” 比作“明珠”,这些比喻关系不像明喻那样一目了然,是暗藏在句中的。其中,前两例用了比喻词“是”、“成了”,后三例不用比喻词。不用比喻词时,喻体可以在后(如例⑩(11)),也可以在前(如例12);

本体和喻体之间可以有停顿(如例⑩),也可以无停顿(如例 11、12)。

3.借喻 借喻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例如: (13)他爱捅马蜂窝,所以有的人爱他,有的人恨他。

(14)这个鬼地方,一阴天,我心里就堵上个大疙瘩。

(15)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例(13)用“马蜂窝”比喻不好招惹的人和事,例(14)用“大疙瘩”比喻怨气,例(15)用“三座大山”比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明喻、暗喻、借喻,是比喻的三种基本类型,由于使用形式的变换,人们又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一步分类,就有了各具特色的下属类型(“缩喻”“回喻”请参见《现代汉语习题解答和

教学说明》第673页)。如:

(16)雨是最常见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

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17)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

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18)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

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这一类比喻,一个本体连用几个喻体去作比,叫博喻。例(16)用了比喻词“像”,格式为“甲像乙,像丙,像丁……”应当属于明喻。例(17)和例(18)用了比喻词“是”,格式为“甲是乙,是丙,是丁……”的格式,则应当属于暗喻。

(19)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一类比喻的格式是“本体喻体”或“喻体本体”,本体与喻体的结构关系是复指关系,叫等喻。

(20)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花就是您的笑容,巨大的汽锤起落的铿锵就是您的声音,解放军

前进的队列就是您的步伐,葱郁耸立的名山就是您的身影。

(21)正如用12音律可以做出无数回肠荡气的交响乐,26个拉丁字母可以构成无数单词,组

成丰富的语言,蛋白质是由20个“氨基酸”通过不同种类的排列组成的。

这一类比喻的格式是“喻体像(是)本体”或“正如喻体一样,本体也是这样”,把本体和喻体

的关系倒过来,叫倒喻。

(22)对,宋寨主轻轻咳嗽一声,比我马二栓打个炸雷还响。

(23)我们四川人还有的用牛粪作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都不如。 这类比喻的格式是“本体胜过(或不如)喻体”,把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加似比较,强化本体的特征,叫强喻。

(24)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就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蕊。 这类比喻的喻体后一个由前一个引出,一层套一层,叫套喻。

(25)“得啦,我决不要把你们变成红焖牛肉。你们不必变成红焖牛肉。”上面那个长官带笑说。

这类比喻的格式是“本体不是(不变成、不成为)喻体”,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异点,叫反喻。

比喻的构成条件之一是相似点,这里强调相异点,为什么还是比喻呢?因为本体和喻体的

相似点,是它们相异点的前提,也是反喻赖以存在的依据。

比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当可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上述各例都比直接描述、说明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又如:说“骄阳似火”、“好风如水”,虽已有“骄”修饰“阳”,有“好”修饰“风”,却待有了“似火”“如水”,才把“骄阳”、“好风” 给人的感觉具体而形象地描摹出来。从表达作用看,要比原来的说法更具体形象,也更易于为人们接受。有的比喻还给人

以无穷余味。但是,用得不好,就会弄巧成拙。

运用比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通俗易懂。比喻的修辞效果之一是使深奥的事理浅显化,这就要求喻体浅显易

懂。比较下面的句子:

(26)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

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7)这篇文章的结构像神经网那样严密。

“希望”所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它的有无,其道理说出来也深奥,例26把它比作路,人们熟悉,道理也就懂了,还可从中得到启发。例27则相反,“神经网”一般人不熟悉,成了不

说还明白,越说越糊涂了。

第二,要注意感情色彩。什么样的本体用什么样的喻体,往往与从事修辞活动的人的感情

密切相关,应高度重视。例如:

(28)她(指水潭)又不杂些儿沉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

她?

(29)运动健儿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活跃在运动场上。

例28 中“一块温润的碧玉”,人见人爱,用来表示赞赏的感情,恰到好处。例29 中“热锅上的蚂蚁”是焦躁不安的意思,与生龙活虎的运动员,形似而神非。

第三,要注意贴切。贴切,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相似点、环境、对象等。比较下例:

(30)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

成一座富士山。

(31)田里的野草夹杂在禾苗中间,就像一个个敌人混杂在群众中间一样,清除时是要费一番

周折的。

例30把“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比喻为一座富士山,在“高”上相似,同时,这是“清国留学生”的特征,地点处在日本,从相似点、对象、环境等方面看都相当贴切,如果换成另外的对象、时代、环境,这样作比就不算贴切了。例31 的野草夹杂在禾苗中间与敌人混杂在群众中间没有相似点,没有构成比喻的基础,其他方面更谈不上了。

即使它们有某些相似,仍属不伦不类。

(二)比拟

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被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拟体。根据拟体的不同属性,比拟可分为

拟人和拟物两类。

1.拟人 拟人是把非生物或生物当作人来表现,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声情笑貌,使它们人格化。例如

①山歌向着高山唱,高山低头把路让。农民要把土变金,幸福日子长又长。

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③可是,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落到枕头边上,我还听

见零零星星几滴雨声。

以上是把没有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写。又如:

④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⑤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⑥1976年,10月初的一个夜晚,已经有了秋凉萧杀的意思,蟋蟀在一个角隅悲伤地啼哭。

⑦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杨柳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以上是把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当作人来写。

2.拟物 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者使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属性。例如:

⑧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⑨牛

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

以上两例是把人拟作物。

⑩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子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 (11)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以

上两例是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由于比拟是用拟体的属性去表现本体,使本体临时获得拟体的属性,因此爱憎的感情得以鲜明地表示,气氛得以有力地渲染,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使语言真切、生动、形象、新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①说“高山”只好“低头”,例②的“绿”成了可以拥抱的东西了,例③说“云雾”在那里“悄悄地挤”,例④说“鸟儿”也会“呼朋引伴”,会“ 卖弄”,会“唱”,例⑤说“油蛉”能够“唱”,“蟋蟀”能“弹琴”,例⑥的“蟋蟀”,又会“哭”,例⑦说“杨柳”也“惊疑不定”,“等着”,把这些生物或非生物当作人来写,使人感到亲切,增加了感染力;例⑧说“宏儿”会“飞”,例⑨说“人”有“尾巴”,例⑩的“钱”可以“下钱”,例11的“失败”可以“接起来”“焊上去”,增加了语言的诙谐的情趣,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

运用比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本体不具有拟体的属性,而又把它当作拟体来表现,这不是一种平实的表现手法,弄得不好会显得矫揉造作。试看下例:

(12)在夏天,太阳刚露出笑脸,大地就火辣辣的。真要命!

“太阳”露出了“笑脸”,是把太阳人格化,表现它具有人的和蔼可亲的属性,只有当人喜爱太阳时才会有这种感觉。可是从下文语境来看,人们讨厌这样的天气,因为它晒得大地“ 火辣辣的”“真要命”,带来的不是舒适,自然遭到人们的诅咒。对表达的人而言,情感前后矛盾,

而太阳呢,它的“笑脸”恐怕也是装出来的。

第二,要贴切自然。比拟是通过联想把甲当作乙写的,联想的基础是某些相似点,不具备这个基础,又把甲当作乙来写,就别扭。试看下例:

(13)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军民一心,并肩作战,就连那些蒲公英也雄赳赳地站立在山头上,风吹雨打,从无怨言。

说蒲公英“雄赳赳地站立在山头上”,“从无怨言”,是把蒲公英人格化了。但蒲公英体态纤细弱小,不管怎么也不会联想到“雄赳赳”这种威武雄壮的形象上去。

比拟与比喻有共通之处,都是两事物相比或人与事物相比。《文心雕龙?比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意思是说,比喻的体例很多,用来相比的方面没有一致的规定。有的从声音方面借喻,有的从形貌方面取譬,有的从心理方面模拟,有的从事物方面类比)其中既有比喻,又有比拟。有把比喻叫比拟的,如“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是《诗人玉屑?诚斋论比拟》的例子。也有把比拟叫做比喻的,如艾

青《和诗歌爱好者谈诗》说:“比喻的作用,在于使一切无生命的东西活起来,而且赋予思想感情。”这只能是比拟。从比喻、比拟混称的情况看,这两个辞格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自从《修辞学发凡》出版以来,人们都把比喻、比拟分为两个辞格,它们之间是有着明

显差别的。下面结合两组例子对比喻和比拟的联系和区别作一比较:

(14)海燕像一个勇士。

(15)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

(16)他是一条疯狗。

(17)他夹着尾巴逃跑了。

例14是比喻,例15是比拟。都是把“海燕”比为“勇士”,在勇敢这一属性上将“海燕”和“勇士”联系起来了;例16是比喻,例17是比拟。都是把“他”比为“狗”,在令人憎恶这一点上

将“他”和“狗”联系起来了。但是,比喻和比拟毕竟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比喻中的喻体,一定要出现,明喻、暗喻、借喻无一例外,如例14中的“勇士”和例

16中的“疯狗”。比拟的拟体一定不出现。如例15和例17中都没有出现拟体。 其次,比

喻中的喻体是明确的,确定了的,如例14中的“勇士”和1 6中的“疯狗”,内容是限定了的,不包括具有这种特性的其他事物的可能性。比拟的拟体是什么?没有专定于一,如例15只是说海燕勇敢,并不说它像什么那样勇敢;而例17,凡是有尾巴的畜生,都可能是这里

的拟体。

再次,比喻中如果相似点是可想而知的,喻体的某些属性就可以不一定出现,如例14和例16就是这样。当然为了明确相似点,也可以让它出现。比拟中拟体的某些属性一定要出现。

最后,比喻通常都可以转换成“甲像乙”的格式,而比拟一般不能或不必这样做。如例15不能转换成“海燕像勇敢”,例17也不必说成“他像畜生一样夹着尾巴了”,更不能说成“他像尾

巴”。因此,像下面这个例句,其中既有比喻又有比拟,应区别对待:

(18)有些河活像调皮的小姑娘,突如其来地从岩洞窜出来,蹦蹦跳跳,在河谷中晒晒太阳,

换换新鲜空气,闲荡一阵,人不知鬼不觉地又躲进岩洞,杳无踪影了。

上例中,第一个分句属于比喻,是明喻;后面几个分句都是将“河”当作小姑娘来描写和表

现,属于比拟,是拟人。

(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实在的,而不是想象的。根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系,将借

代可以分为若干类。

1.特征代本体 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来代替本体事物名称。例如: ①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地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

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②像吴三桂那样首鼠两端的人,在初对于自成本有归顺之心。只是尚在踌躇观望而已。这差不多是一般的史家所公认的事。假使先给其父子以高爵厚禄,三桂谅不至于“为红颜”而“冲

冠一怒”。

③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旧毡帽下面浮现着希望的酱赤的面孔。

例①用“花白胡子”称代长有花白胡子的那个人。例②用“红颜”称代面施红妆、容颜美貌的

妇女。例③用“旧毡帽”称代戴着旧毡帽的农民。这些是借人的特征代替人的例子。

④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⑤老栓看着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日。

例④用“红的”代替有这种颜色的人血。例⑤用“硬硬的”代替银元。例⑥用太阳的光“曦”代替

太阳。这些是借物的特征代替物的例子。

2.专名代泛称 用人或事物专用的名称代替与它有密切关联的人或事物。例如:

⑦我们所进行的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不管在哪一条战线上,都需要有成千上万的雷锋。

⑧这一群贪婪而又卑怯梦想着征服全世界的现代凯撒和现代拿破仑,一心期希西欧各国供给

全部炮火。

⑨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例⑦是用专名“雷锋”代替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青年。例⑧是用专名“凯撒” 、“拿破仑”代替梦想征服世界的野心家。例⑨是用专名“诸葛亮”代替像诸葛亮那样聪明多智的

人。

3.具体代抽象 用具体的、形象的、能给人以直观感受的事物代替可以被人理解的某种含义。例如:

⑩我们随时像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1)我们中间还有东北人,我就是一个。东北人听你们的话,最能够知道斤两。 (12)别那么轻易地把饭碗丢掉了。

例⑩用具体的“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代替“牺牲”。例11用具体的“斤两”代抽象的“分量”。例12用具体的“饭碗”代替抽象的“职业” 。

4.部分代整体 每种事物都有最显著最有代表性的部分,这部分最引人注意,人们就用这部分代替事物的整体。例如:

(13)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5)解放军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例13用文言的部分词语“之乎者也”代替文言,例14用船的部分构件“帆”代替“船”,例15用细小的财物“一针一线”代替任何财物或哪怕是一点点财物。

借代的方式远不止上述几种,其他的方式还多。例如:

(16)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

(17)我们就在这条巩固的战线上和敌人比赛意志,比赛技术,而且还要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和他们比一比钢铁。

(18)翻译莎士比亚是一个艰巨的工作,需要很多具体的条件,才可以担当。

(19)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20)出了医院正要转弯,一辆草绿色的“丰田”擦过他的身边。

(21)在这里,龙井的销售量特别大。

(22)302是我们店里的标兵。

例16用打扫的工具“扫帚”代“打扫”,用洒水的工具“水桶”代“洒水”。例17用“武器”的制造材料“钢铁”代“武器”。例18用作者的名字“莎士比亚”代他的著作。例19用死去的结果“倒下”代“死去”。例20用汽车的商标代汽车。例21用“龙井茶”的产地“龙井”代替那里所产的茶。例22用人的代号“302”代替人。

总之,借代这种辞格使用的频率高,使用的方式也多。恰当地运用借代这种辞格,可收到特点鲜明的效果,如“花白胡子”、“红颜”、“旧毡帽”等;可收到形象突出的效果,如用“红的”代人血,用“硬硬的”代银元,用“曦” 代太阳等;可收到具体生动的效果,如用“诸葛亮”代像诸葛亮那样聪明多智的人,用“斤两”代分量,用“之乎者也”代文言等。一种方式有时也

不止一个方面的效果。

运用借代,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借体要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见就知道所代的本体事物,否则使人不知所云。如前例中的“扫帚”和“水桶”,因谈的是洒水、扫地等事,“扫帚”和“水桶”是所用的工具,与之密切相关,有代表性,所代的本体明确。又如代号“302”,因该店中所编代号不会重复,

而且还有一种标志的作用。但下例就不同了,如:

(23)今天的比赛中,白牙齿越战越勇,比分一路领先,顺利地获得了冠军。

“白牙齿”是各种族之中正常的人牙齿的共性,用来代表某一个人,缺乏代表性,听了以后

仍不知冠军为谁获得。

第二,用形体特征代本体时,要注意感情色彩。例如:

(24)独眼龙工作一直积极,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从他的工作态度和对他的评价看,是赞赏的,但用“独眼龙”这个特征来代替他,就欠妥了,

因为用某人的缺陷代替某人,含有贬义,感情色彩显得不协调。

借代与借喻的区分:

借代与借喻容易混淆,它们的本体事物都不出现,都采用了用乙代甲的格式,即在本体事物的位置上都借用了其他事物。但借喻与借代各有自己的特点,是可以区分开的,主要是看它们构成的基础是相似还是相关。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它要求喻体与本体有一点极其相似,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相关不一定相似,它只要求借体同本体有密切关系,

互相关联即可。试比较下例:

(25)我们的红领巾在这次劳动中表现得相当出色。

(26)这些祖国的花朵正在健康地成长。

例25是借代,借“红领巾”代少先队队员。例26是借喻,借“花朵”喻儿童。它们的区别是:借代的构成,凭的是借体与本体的相关点,“红领巾”是少先队队员的标志,经常系在少先队队员的脖子上,就用来代少先队队员。借喻的构成,凭的是喻体与本体的相似点,“儿童”与“花朵”在美丽、可爱这方面相似,它们之间没实在的联系,更谈不上密切联系了。也正因为这样,借喻可改成明喻或暗喻,如说成“儿童像花朵”或“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借代不能

改为明喻或暗喻,不能说成“少先队员像(是)红领巾”。

当然,有一种“用事物特征的喻体代替本体”的说法,是介于借喻和借代之间的情形,例如:

(27)韩老六的大老婆应声走出来。这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枣核样的胖女人(比喻),……大

枣核(借代)存心把剩下来的钱往少处说。

(28)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然而圆规(借代)很不平,显出鄙夷

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9)芦柴棒(借代)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以上三例中,画横线的部分显然是比喻,而加点的部分由于其是“用事物特征的喻体代替本体”,一方面它只出现了喻体,没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符合借喻的识别标准;另一方面它的表达作用又确实是在“代”,正像例29中所说的“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又符合借代的识别标准。这种既“喻”又“代”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将其看作借代和借喻的兼用

形式(也可将其归入借代,称之为“喻代”)。

(四)夸张

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把话说得超过客观事实和实际可能的一种修辞格,叫夸张。夸张是极度形容,言过其实。把本来是大的说得更大,小的说得更小,多的说得更多,少的说得更

少。夸张分为扩大性夸张、缩小性夸张、超前性夸张三种。

1.扩大性夸张 扩大性夸张就是把一般事物朝大的、多的、高的、重的、强的、快的等方面夸张。例如: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

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②穷人要是遇到不爽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③他委实支撑不住了,他的一双眼皮像有几斤重,只想合起来。

④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它一条江,我能喝它一条河。

⑤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听得大家耳朵都起茧了。

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2.缩小性夸张 缩小性夸张就是把一般事物朝小的、少的、矮的、轻的、弱的、慢的等方面夸张。例如:

⑦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⑧大家对他们两个虽是恨得入骨,可是谁也不敢说半句话。

⑨芝麻大个官,有啥了不起。

⑩出门三脚平,抬头一线天。

(11)我们家那个巴掌大的地方,身都转不开。

(12)你看你豆子大个人也跟着闹。

3.超前性夸张 超前性夸张是故意把实际上后来出现的事提前说出。例如:

(13)“请”字的音还未落,席上的酒肉早就一扫而光了。

(14)李医生给俺看病,药方没开,俺的病就好了三分。

(15)他酒还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16)这种媳妇,才算媳妇,要照如今的妇女呀,哼,别说守一年,男人眼没闭(死),她

早就瞧上旁人了。

例13故意把“席上的酒肉”“一扫而光”说成早于喊“请”,借以夸张食客的贪吃和不顾礼仪。例14故意把“病好”说成早于吃药、开药方,借以夸张对李医生的信任和李医生医术的高明。

例15故意把心里发“热”说成早于喝酒以前,借以夸张其心情的激动。例 16 故意把“如今的妇女”“瞧上旁人”说成早于男人去世之前,借以夸张其无心守寡。

夸张是一种过甚其辞的说法,它的作用是为了更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更深刻地揭露事物的本质,更鲜明地显示自己的思想,更有力地肯定自己喜爱的事物或否定自己不喜爱的事情,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王充在《论衡?艺增》中所说:“ 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

可见,运用夸张比一般叙述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运用夸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以真实为基础。夸张是言过其实的说法,但不能凭空捏造。鲁迅先生说:“ 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

话了。”在我们的语言运用中,这类“变成笑话”的夸张并不少见。例如:

(17)一根豆角两头尖,社员拿它当扁担,一头挑起山一座,扁担还没打闪闪。

豆角根本不能充作扁担,没有“担”的基础。这是“大跃进”时代的一首歌谣,它脱离事实根据,

信口开河,是浮夸,是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

第二,力求过甚其辞。夸张以真实为基础,又不是真实的写照。不“过甚”,是夸张还是写

真,就不明朗,就会引起人家的误会,例如:

(18)实行科学种田后,水稻每亩单产5000斤,农民的日子好过得多了。

“水稻每亩单产5000斤”,说是写真吗,事实上达不到,说是夸张吗,又接近事实,成了写真、夸张两不像。说“白发三千丈”,是夸张;而说“白发三尺长”,就令人无从知道是夸张还

是事实,别人很可能会信以为真。

第三,避免滥用。首先应注意使用范围,文艺作品中经常使用,政论文要慎用,科学论文应写真,特别是那些数据还应力求精确,“厂里今年所创的外汇堆得比山高”这样的话用在总结里就欠妥。新闻报导、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等文章里,要避免夸张的滥用。

其次要求自然,有必要才夸张,夸张同时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帽子高,高万丈”这种夸

张毫无价值。

关于修辞效果生动形象的几种辞格的小结:表达时为了获得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可以对人或事物的特征采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但表现的方式或方法却各不相同。比喻用相似的特征作比,比拟用异化的特征表现,借代用换名的方法称呼,而夸张则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渲染。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论文摘要】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结晶,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则是很多诗歌的精华所在。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述了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修辞功能和修辞渊源。这对于李诗乃至唐诗的研究说来, 都是一个新的视角。 【论文关键词】修辞诗歌功能 诗歌是语言艺术。我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有数的几种最古老最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其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但散文的表达是如此, 就是诗词的表达亦如此。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呈现出修辞艺术的丰富性。修辞,为表达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方式。陈望道在《谈谈修辞学的研究》中指出:“修辞学的任务是探求修辞现象的规律,缩小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修辞是对文辞或语辞的修饰,意即如何“刷饰”、“藻绘”或调整安排语言的形式。尽管其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之分,但其共同的主旨都是追求语言文学的通达,使其具有美感作用,激发读者的共鸣。按此古今相通的精神旨趣,从散见于中国传统典籍的修辞理论和论述,到现代学者的归纳整理,修辞的内涵我们可以大约归为以下四类: ①(一)关于一般性修辞原则的讨论;(二)字句篇章的修辞;(三)辞格;(四)文体风格。其中,辞格是修辞艺术中最具活力的因素。首先,辞格本身的创设原则、使用方法和修辞效果等应属修辞原则的讨论范畴,一般性的修辞原则也自然适用于辞格;其次,辞格是形成文字语言特色和文体风格的主要方法。李白诗歌研究, 就其探索艺术手法来说,从修辞学的层面去切入,还是一个新角度。通过辞格, 可以领略诗作绝妙的韵味情致, 窥探诗人独特的诗歌作法。 一、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 1、比喻 比喻是利用乙事来说明甲事的一种修辞方式,它由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喻词(像、是等)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可用以描绘形象、阐述事理、抒发情感等。确切的比喻可使深奥、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具体形象的比喻可使事物表达得生动、鲜明,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李白诗歌中的比喻十分精采,不论描述重大事件,还是抒发个人情怀,都运用得自然贴切、形象生动。具体例子不胜枚举, 如:以白日喻皇帝, 经紫微(星座名)喻朝廷、以权衡(秤)喻权力“白日耀紫微,三公运权衡。”(《羽檄如流星》, 《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四)以龙鳞喻皇帝及其威严:“有策不敢犯龙鳞, 窜身南国避胡尘。”(《猛虎行》)以阳春喻盛世明君“长啸《梁甫吟》, 何时见阳春”(《梁甫吟》)以浮云蔽日喻奸佞蒙君误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以天气恶劣喻政治黑暗

论朱自清《春》修辞格的运用特点

论朱自清《春》修辞格的运用特点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更是运用修辞艺术的高手。他的写景抒情散文之所以漂亮动人其中很大的成分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格。在他的写景抒情散文《春》一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多达惊人的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春》一文中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格的运用分析探寻朱自清散文《春》的情感基调。 【关键词】朱自清修辞格春修辞效果 《春》一文是朱自清先生大致写于1928——1937年间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精品。在写此文时朱自清已经没有了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在此之前朱自清的多数诗文都表现出一种哀怨的情绪即使有高兴的成分也表现得很淡。但在《春》一文中作者却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喜悦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饱含乐观地写下了著名散文——《春》。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但是本文却赋予了它以轻松愉悦的感情和充沛的生命力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从它所运用的大量修辞格可以很鲜明地看出来。《春》这篇文章不记标点正文共634个字10个自然段30句话可是运用修辞格的句子多得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春》一文中所运用到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引用等各种修辞格部分句子的分析探寻《春》一文所表现出的感情基调。 一、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用的手法。比喻是根据人们的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比喻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本体即是被描写的事物比喻词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这类比喻词一般是“像”、“仿佛”、“好象”相似点即是本体和喻体所相似的地方。比喻常用的有三种形式即明喻、暗喻、借喻。运用比喻是为了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由于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性因而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它能更好地打动和抒发人们的感情。例如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 2 还眨呀眨的。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例①的描写给予鲜花以生动形象的精巧比喻。“象眼睛”、“象星星”两个比喻在这句话中是比较有条理讲究顺序不能颠倒的。首先把散在草丛里的遍地鲜花比作“眼睛”接着才是“星星”。因为眼睛是人们心灵的一个窗口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渠道而星星有一种可爱的情态包含其中虽然两者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而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所以这种可爱的情态只有通过眼睛才能传达出来因此这里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地用了“眼睛”和“星星”作比达到一种以目传情的修辞效果不仅传达出遍地野花的一种娇柔可爱并且运用这种修辞使作者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春的一种喜爱之情。例②写春雨“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三个明喻构成连用组成了一个排比句。用牛毛、花针、细丝作比写出了春雨细、密、柔的特点这种连喻抹浓了细雨蒙蒙的意境把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春雨写得栩栩如生含不尽喜爱、愉悦之情。这种对春雨细腻、温柔的描写甚至含着作者无比的怜爱之情生怕一不小心被风一吹就断了或是消失了似的。以上两个例子本体分别是“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和“春雨”而比喻词都是“象”用明喻的手法把“散在草丛里的野花”比作“眼睛”、“星星”使其更形象生动更显其可爱的情态同样用明喻的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形象地表现出“春雨”的特点使《春》一文更具吸引力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自己细腻的感情融入其中表达出自己对春的喜爱和怜爱之情 二、比拟的运用

英语修辞格汇总

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大体分为三类: 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 ); 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 句法修辞格(syntactical rhetorical devices) (一)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 Alliteration就是在一个词组或一个诗行中,有两个以上彼此靠近的词,其开头的音节(或其他重读音节)具有同样的字母或声音. 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ing pepper.(alliteration) 皮特.派特咽下了一口腌菜用的胡椒粉。 Assonance是在一句话或在一个诗行中间,有两个或更多的词具有相同的元音。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 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 Onomatopoeia是模仿事物发出的声响的修辞手法,与汉语的拟声辞格完全相同。恰当地运 用它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在英美文学终,拟声词的应用非常广泛: 如:摹仿金属声的有:clash, clank, ting, tinkle, clang, jangle, ding-dong, tick-tack, etc. 摹仿水等液体声的有:splash, bubble, sizz, sizzle, splish-splosh, drip-drop, etc.摹仿各种动物叫声有:neigh, baa, moo, miao, screech, hiss, cook-a-doodle-do, etc.摹仿人的各种声音有:giggle, chuckle, shriek, snort, sneeze, snigger, smack, whisper, grunt, grumble, mumble, sputter, murmur, chatter, gurgle, whoop, etc. note: (词义的转变)英语拟声词往往不仅仅指声音,并兼指产生声音的动作,(即转义后可做动词或名词): 如:flap本指扁平物体拍打时发出的“啪嗒”声,但转义后也可做动词“拍打”(动词to flap,名词a flap) 又如:bang本指“砰砰”的敲物声,转义后,可指敲物的动作"敲打"(v. to bang, n. a bang) (二)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 词义修辞格主要借助语义的联想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它们主要包括simile, metaphor, allusion, metonymy, transferred epithet, personification, hyperbole, irony, euphemism, pun, oxymoron, zeugma etc. Simile与汉语的明喻基本相同,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拟另一个事物或情境。其本体和喻 体均同时出现在句中,在形式上是相对应的。英语simile的比喻词一般是like, as(……as)等,汉语明喻的比喻词通常是好象、仿佛等。例如: As brave as a lion 像狮子一样勇猛。 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 Metaphor兼有汉语隐喻、暗喻特点,如: 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经验为智慧之母。 He has a heart of stone.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My brother studies hard. He is the head of his class.我弟弟学习很用功,他在班上

修辞格的运用(上)

第四章修辞格的运用(上) 【教学目的】 了解什么是修辞格;认识修辞格的构成特点;理解修辞格在表达中的不同作用,修辞格的运用要求;正确运用修辞格表情达意,进一步提高言语水平。【教学要求】 本章的理论性比较强,要注意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修辞格理论评析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作品,深入体会修辞格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殊作用,提高修辞格的运用水平。 一、什么是修辞格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唐钺。1923年他在《修辞格》一书中说:“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要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称语格)。”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具体性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具体性相结合,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在修辞上有这种魅力的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同内容贴切的,其魅力比较地深厚的,叫做辞格,也称辞藻;一种是比较同内容疏远的,其魅力也比较地淡浅的,叫做辞趣。两种之中,辞藻尤为讲究修辞手法的所注重。”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指出:“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根据民族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创造的具体的、一定的手法(语言艺术化的手段如对偶、对照、回环、反复、比喻、拟人、夸张、同语、幽默、讽刺、双关等式。)” 关于修辞格的定义,除以上三位先生的见解外,其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材是这样定义的:修辞格,一般也称之为辞格、修辞方式,它是在语音、语汇、语法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特殊表达格式。 现代汉语中究竟有多少修辞格?这一点尚无定论,我们只需了解一下各家的分类。如唐钺先生1923年出版的《修辞格》一书把汉语修辞格分为5类27格,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把修辞格分为4类38格;张弓先生196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格分为3类24式;黄民裕1984年出版的《辞格汇编》一书,分为4大类78格;1989年出版的唐松波等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共收辞格156个,是目前修辞格分类最多的著作。 二、修辞格的特点 (一)特定的结构形式 每种修辞格都有自身特定的结构方式,如比喻,是用一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明喻常见比喻词有“象”、“如”、“似”、“犹”、“若”

[DOC] 浅谈成功广告语中修辞格的运用.

学院:人文学院 姓名:王梦迪 班级:中本072班 学号:07010231 浅谈成功广告语中修辞格的运用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广告扑面而来。作为广告的核心——广告语,则成了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现代广告语中,为使其更具吸引力,修辞格被广泛运用其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格,已成了成功广告语中的点睛之笔。 关键词:广告广告语修辞格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在信息时代,要想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其自身的质量等因素外,好的宣传也是极其重要的。而无疑,广告是宣传商品的最佳途径。现今,每天数以万计的广告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向我们扑面而来,令我们应接不暇。“我们呼吸的空气有氧气、氮气和广告组成。”法国广告评论家罗贝尔·格兰如是说。 作为广告的重要载体——广告语,在广告作品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能起到点睛成石的效果,从而使广告更有魅力,更有竞争力。[1]“据有关专家调查统计,广告效果的50%—75%来自广告的语言文学,广告语言在广告传播中占有重要作用。” 鲁迅说过:“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不能达意。”不仅作文如此,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广告语。恰当地使用修辞,能[2]“使其具备一定的…发现特征?带给消费者启示和联想,使之言有尽而意无穷。”由此可见,修辞之于广告语也是不可或缺的。下面就此谈一些优秀广告语中的修辞格的运用。 ⑴双关

[3]“利用语音或语意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观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一般可把双关分为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 1.语义双关例如: ①实不相瞒,天仙牌的名气是“吹”出来的。(天仙牌电扇广告 广告中的“吹”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使人们产生疑惑:“吹”字在很多场合是表示吹牛、说大话、虚假浮夸,可为什么商家还说名气是“吹”出来的呢?带着这个疑惑,人们会更深地了解其产品,最后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电扇!电风扇的功能就是吹风,风扇好不好,一吹便知晓。此则广告恰当好处地运用了“吹”字的多义性,从而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②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 广告抓住联想对于世界的重要性这一事实,带出联想电脑的重要性。联想一词的词义是指一种由此及彼的想像力,广告中又双关集团名称及电脑品牌。这就使人们在认同联想的重 要性时,也“默认”了联想电脑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效果。 ③金鸡牌鞋油,为足下添光彩。(金鸡牌鞋油 “足下”一词,既反映脚下穿的皮鞋,又是对消费者的尊重,使消费者的情感得到感染,心情愉悦,也就不难接受金鸡牌鞋油的双重功效——不仅能使你的鞋子添光彩,而且还使你添光彩。 2.谐音双关例如: ①奥威手表,一“戴”“添”骄。(奥威手表广告

英语修辞格

Figures of Speech Words used in their original meanings are used literally, while words used in extended meanings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comparisons or calling up pictures in the reader's or listensr's mind are used figuratively. In "a colorful garden" the word colorful is used in its literal sense, but in "a colorful life" and "a colorful career" the word is used in its figurative sense. Neither life nor career has any color; colorful here has a new extended or figurative meaning: exciting, interesting, and rich in variety. The word suggests a comparison between life or career and something that has different colors, like a garden, and because of this association the word is more impressive than a word used in its literal sense, such as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 There are various ways of using words figuratively. They are called figures of speech. Among the most common of them are: 1. Simile It i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distinctly different things and the comparison is indicated by the word as or like: O my love's like a red, red rose. - Robert Burns That man can't be trusted. He's as slippery as an eel. The old man's hair is as white as snow. In the above three examples people and thing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are compared: a woman and a rose, a man and an eel, and hair and snow. But each pair have one similarity: loveliness, slipperiness and whiteness.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two things compared makes their similarity all the more striking. 2. Metaphor It is the use of a word which originally denotes one thing to refer to another with a similar quality. It is also a comparison, but the comparison is implied, not expressed with the word as or like. If Robert Burns had written "O my love's a red, red rose" with the word like omitted, he would have used a metaphor instead of a simile. In the changed line, "my love" is also compared to a red rose, but there is no word to indicate the comparison; hence rose is a metaphor. Similarly, in sentences like "He is the soul of the team" and "Irrigation is the lifeblood of agriculture", soul and lifeblood are used metaphorically. Metaphors are used not only after verb to be, and not only nouns can be used metaphorically. Study the following examples: The picture of those poor people's lives was carved so sharply in his heart that he could never forget it. There was a medieval magnificence about the big dining-hall. The street faded into a country road with straggling houses by it. There were a few lordly poplars before the house. All his former joy was drowned in the embarrassment and confusion he was feeling at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精)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设问能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反问能强调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8、拟人: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请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摹声的。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又如: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一连串的比喻无不是从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描摹出荷塘与月色交融在一起,其幽雅、朦胧、幽静的物态之美栩栩如生地展出来。因此,比喻的特点主要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而通感主要在感觉器官的转移上。 不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例如: (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通感”,副格是“比喻”。 (2)“通感+拟人”格。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 总之,通感艺术审美观照的艺术对象,从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再造形象之美,并让读者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通感要注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得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得给读者受到艺术“感悟”,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牛刀小试]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2、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沈从文《遥夜》) 歌声“长颤”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 3. 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修辞手法的特点

比喻: 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辞格,叫比喻。 比喻的特征: 1、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2、本体与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如:①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这里将平静的湖面比作一面硕大的银镜。 相似点:形态 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这里将抱在一起的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相似点:形成、颜色。 ③我得到了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里将刘备得到诸葛先生,比作鱼儿得到水。相似点: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④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里将春天的花草竞相开放比作众人约好了去赶集。相似点:热热闹闹。 ⑤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相似点:你的态度决定一切的道理。 3、本体与喻体不能是同一种事物 比如:你长得真像你爸爸! 4、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等。 5、比喻的判定: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是否存在比喻关系。 拟人: 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拟人的特征: 1、拟人是比拟手法的一种。“比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拟人”,一是“拟物”。“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使事物人格化。 2、拟人可以是拟人的动作、声音、神态、思想、感情等。 ①拟动作:微风柔和地吹, 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②拟神态: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③拟思想: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被吓跑了。 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夸张的特征: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英语修辞简介

语法管语言“通顺不通顺”;逻辑管语言“合理不合理”;修辞管语言“优不优美”。语言美完全由修辞来决定,由此可见,修辞学在语言学习过程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从翻译教学的目的来看,学生大致掌握下列二十种修辞格就可以了,它们是: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拟人(personification);借代(metonymy);低调陈述(understatement);委婉(euphemism);夸张(hyperbole);典故(allusion);对照(antithesis);平行(parallelism);隽语(paradox);矛盾修饰(oxymoron);突降(antiticlimax);重复(repetion);头韵(alliteration);双关(pun);反语(irony);仿拟(parody);轭式搭配(zeugma) 从应用范围来看,英语修辞格的运用可谓无处不在,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到数量繁多的习语、谚语、警语、格言、商品广告和交际口语,到处都可发现修辞格的踪影。只有科技英语和法律英语由于要求客观公允、精炼准确,修辞格的运用相对来说要少些。 从翻译手法上来看,英语翻译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手法:直译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法,都应该尽量保留原修辞格的语言文化特色,努力传递出各种修辞格的结构美、意蕴美和音韵美。 反语修辞格 所谓反语修辞格,就是把正面意思反过来说或把反面意思说成正面意思的修辞方法,即词语的真实含义往往与其字面意思相反。这种修辞方法便于挖苦、讽刺、俏皮、幽默。如:What a noble illustration of the tender laws of his favored country!-They let the paopers go to sleep! 他们竟允许穷人睡觉!——多么“高尚”的例证!多么“仁慈”的法律!多么“可爱”的国家!(这句话正话反说,19世纪时期英国政府对待穷人的态度昭然若揭,下层人的苦难生活用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表达出来。) 明喻 明喻就是直接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的修辞格,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修辞手法。在我国俗称“打比方”。明喻修辞格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可以运用于任何一种文体(包括科技英语)。比如:Using this instrument is like trying to pick up one grain of rice with chopsticks: possible, but difficult for the uninitiated. 明喻不但可用来写景状物、刻画人物还可用来叙事说理;精当的明喻可以极大地增强语言的联想性、形象性、鲜明性、具体性和通俗性。例如:Habit may be likened to a cable: we weave a thread of it every day, and it becomes so strong that we can not break it. 把habit 喻为cable,使读者轻易就领悟到“积习难改”的道理。再如这句服装广告词:Light as a breeze, soft as a cloud. 把这种衣服的质量描写得十分真切,读之让人顿生遐思。 明喻修辞格大多数情况下都可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但要注意保留其生动性和形象性。 夸张 具体而言夸张修辞格就是为了强调而故意夸大事实,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或感情色彩。比如:When I hear the word culture, I reach for my rovoler.(我一听到这个词,就像伸手掏手枪。)夸张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修辞格,各种文体都可找到应用的例证,现代广告词更是经常使用。例如:We have hidden a garden full of vegetables where you’d never expect—in a pie. 这则广告更是把小小馅饼营养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看看德国航空公司的一则广告:Making a big world smaller. 通过夸张,把这航空公司业务遍及全球各地的信息及其自信地传递出来。 夸张修辞格有时可照字面意思直译;但有时却不能直译,需要抛却夸饰成分,适当意译或引申,才能得到符合汉语习惯的上好译文。

修辞格的运用(上)

修辞格的运用(上)

第四章修辞格的运用(上) 【教学目的】 了解什么是修辞格;认识修辞格的构成特点;理解修辞格在表达中的不同作用,修辞格的运用要求;正确运用修辞格表情达意,进 一步提高言语水平。 【教学要求】 本章的理论性比较强,要注意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修辞格理论评析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作品,深入体会修辞格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殊作 用,提高修辞格的运用水平。 一、什么是修辞格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唐钺。1923年他在《修辞格》一书中说:“凡语文中 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要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 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称语格)。”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 中说:“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 具体性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 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 具体性相结合,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 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 种动人的魅力。在修辞上有这种魅力的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同内容 贴切的,其魅力比较地深厚的,叫做辞格,也称辞藻;一种是比较 同内容疏远的,其魅力也比较地淡浅的,叫做辞趣。两种之中,辞 藻尤为讲究修辞手法的所注重。”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指出: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根据民族语言 的内部发展规律创造的具体的、一定的手法(语言艺术化的手段如 对偶、对照、回环、反复、比喻、拟人、夸张、同语、幽默、讽刺、 双关等式。)” 关于修辞格的定义,除以上三位先生的见解外,其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材是这样定义的:修辞格,一般也称之为辞格、修辞方式,它是在语音、语汇、语法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特殊表达格式。 现代汉语中究竟有多少修辞格?这一点尚无定论,我们只需了解一下各家的分类。如唐钺先生1923年出版的《修辞格》一书把汉 语修辞格分为5类27格,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一书中,把修辞格分为4类38格;张弓先生1963年出版的《现代汉 语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格分为3类24式;黄民裕1984年出版的 《辞格汇编》一书,分为4大类78格;1989年出版的唐松波等主编 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共收辞格156个,是目前修辞格分类最多 的著作。 二、修辞格的特点 (一)特定的结构形式

英语修辞格汇总(高级英语,第一册)

1. 明喻simile Simile refers to a direct comparison between two or more things, normally introduced by like or as. He has been as drunk as a fiddler’s bitch. 1. 他醉得像小提琴手的母狗。 2. 他曾喝得酊名大醉/烂醉如泥。 If We haven’t got any money, we can’t buy a television. It’s as plain as the nose on your face. 1. 如果我们没有钱,就不能买电视机。这就像脸上的鼻子一样清楚明了。 2. 没有钱我们就不能买电视机。这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 Mr. Smith may serve as a good secretary, for he is as close as an oyster. 史密斯先生可以当个好秘书,因为他嘴巴紧得像牦蛎. 史密斯先生可以当个好秘书,因为他守口如瓶。 I see also the dull, drilled, docile, brutish masses of the Hun soldiery plodding on like a swarm of crawling locusts. 2. 隐喻metaphor Metaphor is an implied comparison between two or more things achieved by identifying one with the other. That lady tries to make sheep’s eyes at her new boss. 1. 那位女士想向新老板投去绵羊之眼。 2. 那位女士想向新老板献媚。 Little donkeys with harmoniously tinkling bells thread their way among the throngs of people entering and leaving the bazaar. It grows louder and more distinct,until you round a corner and see a fairyland of dancing flashes,as the burnished copper catches the light of innumerable lamps and braziers. The dye-market,the pottery-market,and the carpenters’ market lie elsewhere in the maze of vaulted streets which honeycomb this bazaar. It is a vast ,somber cavern of a room ,some thirty feet high and sixty feet square , and so thick with the dust of centuries that the mudbrick roof are only dimly visible. Churchill,he reverted to this theme, and I asked whether for him, the arch anti-communist,this was not bowing down in the House of Rimmon. I see the Russian soldiers standing on the threshold of their native land ,guarding the fields which their fathers have tilled from time immemorial. I see the German bombers and fighters in the sky ,street smarting from many a British whipping

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摘要】:歇后语是我国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歇后语是一种采用巧妙的设喻手法表达抽象思想艺术的语言,具有通俗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富有幽默感和想象力。歇后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现成话”,是采用积极的修辞手法构成的艺术语言。通常歇后语的修辞手法分为比喻、双关、谐音、拟人、夸张、析字、对比等七类。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歇后语往往是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从这一角度看是甲种修辞手法,从另一角度看是乙种修辞手法。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生动形象,风趣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歇后语。 【关键词】:歇后语修辞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把歇后语解释为:指说话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通用的有两种。①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儿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这证明在这个方言里,丈杖同音。②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儿”,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栓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①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后者。被叫做“俏皮话儿”的歇后语又被称为俚语、谚语、俗语、俏语、方语等,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口语性语句。它与成语、谚语等都属于语言的一种熟语。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运用时,有时前后两部分同时说出;有时只说出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省去,让人猜测体会。②歇后语由来已久。这种语言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始终以其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特点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主要归功于歇后语多样而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 歇后语常见的形式是前半部分设喻,后半部分解释说明,因此譬喻是歇后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如: ①铁路巡警——各管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