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高中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高中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中的重要艺术流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那为什么这两个画派被称为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呢?我们首先要了解印象主义之前的绘画风格。

1、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西方绘画多以神话、宗教、历史或贵族生活为题材。

2、虽然画家在创作前可能会到戶外写生取景,但他们都喜欢回到画室才進行绘画创作。

3、当时的画家除了相信自然界的一切景物,各自有不同的固有色外,绘画时还会在物体受光较少的部分加上黑色或褐色,以营造黑暗的调子变化。

在红色上加上黑色或褐色营造红袍下的暗面效果

在手部加上黑色或褐色來营造阴影的效果

这就是传统绘画的写实风格。印象派就是改变了传统绘画的现状,走向了革新。

作品大多是在室外对景写生而成,突破了西方几百年来画家在画室作画的传统习惯。

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

1840年在巴黎出生,少年时代在面对英吉利海峡的港口城市拉·阿布尔度过。

1874年4月,莫奈等一批青年画家,在巴黎了借用一位摄影师的工作室举办了印象派的第一次展览。这幅画就是其中的一幅。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塞纳河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由于画家要在很短的瞬间,将早晨的美景在光线还没有变化前完成作品,因此画面不可能描绘的很仔细,所以完全要靠印象了。当学院派的画家们看到这幅作品时,认为很粗糙,过于随便,就用讥讽的语言嘲笑他们,其他人也跟着附和,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这个画派随之诞生。

莫奈《鲁昂大教堂》1892——1933

《鲁昂大教堂》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系列,都是差不多在教堂正面角度的地方画的,但是莫奈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去描绘不同光线下的鲁昂教堂,充分表现了印象派注重瞬间的感受,注重对光线的描绘,不同天气情况下,教堂呈现出这几种不同的色彩。

一天黄昏,莫奈在和女儿在屋后的山坡上散步,他突然注意到这片阳光照耀的干草堆,于是他开始描绘不同时间草堆光线的变化。1891年秋到1892年春,莫奈画了24幅《干草堆》。这些干草堆,有的是中午烈日下,有的是雪后初霁,有的是清晨薄雾中,有的是黄昏薄暮时。

这些形状相似、位置相似的草堆,由于千变万化的光线而变得多姿多彩。光是一切的推动者,也是一切的发起者。

印象派代表人物:马奈

《费里—贝舍尔酒吧间》,是马奈逝世前一年完成的一幅重要作品。不仅构图很有气魄,更重要的是他运用光色效果真实地表现了巴黎这一著名酒吧间的气氛。

这一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站在柜台后面正在接待顾客的女招待。马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青年妇女青春的肤色和圆润的手臂,以及她面前质地各不相同的各种瓶子,鲜

美的水果和芬芳的花卉。有意思的是,马奈利用女招待身后的一面大镜子,将女招待与顾客在谈话,以及坐在餐桌上的许多顾客,都朦朦胧胧地表现了出来,使有限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酒吧间的开阔场景和灯光闪耀、人声嘈杂的气氛。也正是这种富有整体感的气氛,把广阔的场面和繁杂的细节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气概不凡的构图。

另一个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德加

德加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受过严格的古典主义教育,早期承袭安格尔画风。父亲是个金融资本家,祖父是个画家,从小德加便生长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环境里。德加是印象派人物画家,又是现实主义巨匠,因家庭富有,不顾及自己作品的出路,画风没有随和世俗的味道。

但他的艺术与莫奈等印象派画家有所不同,他只是在色彩上很像印象派,却并不喜欢像莫奈那样在外光下作画。在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自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他受古典艺术的影响较深,有坚实的素描基础;他的绘画以表现人物动态、尤其是芭蕾舞女的活动见长。德加的画中,最出名的就是芭蕾舞系列。

《穿绿色芭蕾舞裙的舞者》这幅画就是画的芭蕾舞演员在上台之前整理舞鞋的瞬间动作。画家用很漂亮的大红色做背景色,映衬了舞裙上的淡绿色。这幅画可以看出他用笔的熟练,虽然只是一幅很快完成的速写,但是生动有力。还注意了虚实的变化,表现衣服皮肤头发的质感。德加还用粗的炭笔加粗了一些线条增加表现力。

《舞台上的舞女》是德加描绘芭蕾舞女的作品中最出色的一幅。它不仅以新颖的构图和艳丽明快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德加过硬的写实能力。众所周知,舞蹈之美在于动作。这动作又在飞逝之中。如何及时而又准确地把握住并描绘出这种飞逝中的美,这是需要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的。而德加则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用“静”给我们留下了“动”的美。

《舞蹈教室》这幅画画了一个老教授给女孩们上芭蕾舞课的场景。一共二十一个舞者。德加很好的抓住了每个舞者一瞬间的动作,在这个偶然刹那,德加观察到的不只是像雷诺阿笔下的女人优雅美丽的姿态。相反的,画中的舞者,有的不耐烦的站

着,有的在抓痒,有的在闲聊,有的在整理内衣,还有的在疲惫的打哈欠…中间是一位年纪很大的指导老师,他穿着黑色的芭蕾舞鞋,表情严肃笔直的站在那里。两脚分开,双手抬起,搭在一只垂直于地面的拐杖上。虽然头发已经全白,但显得很有风度。老师的严肃而有分量的姿势正好与舞者们的漫不经心形成鲜明对比。前景有只四处张望的小狗,角落上有只鲜绿色的水壶,颜色与前面舞者背后的大蝴蝶结相同,和鲜红的舞鞋、头顶上的花朵也行成了俏皮的美感。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雷诺阿

雷诺阿(1841年—1919年是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绘画少女而闻名,把印象派渗入洛可可派的作风,被称为印象派化的洛可可画家。他的艺术主调是欢乐和愉快。

他的绘画题材比较广泛,以画人物特别是青年妇女和儿童著名,尤其喜欢画女性人体。他的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着重表现生活的欢乐气氛,且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红磨坊街的舞会》突出地表现了雷诺阿艺术的这些特色。此画描写法国巴黎蒙马特区露天舞会的情景。当时,蒙马特还未成为闹市区,山上到处有空地。舞厅便利用这些空地举行露天舞会。雷诺阿经常和朋友们到这里来描绘舞会的情景。这一作品就是实地写生完成的。画中描绘的人物多是画家的亲朋故旧。雷诺阿以他对光与色的敏锐感觉,将阳光透过树叶丛的空隙投射到人们的脸上、身上、桌上和地面上所产生的光色闪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充分表现了巴黎蒙马特区民间露天舞会上洋溢着的节日般的欢乐气氛。

毕沙罗,法国印象派大师。堪称印象派团体中的“中流砥柱”,尽管其他几位印象派大师的“社会知名度”比他大,但总体作用仍有所不同。1903年11月13日,毕沙罗离开了人世。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莫奈是发起者,并且以自己的作品给这个画派命了名。但是,要说这个画派的真正领袖,那么,非毕沙罗莫属。他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

毕沙罗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是印象派的先驱,有印象派“米勒”之称。

印象派的一个分支——新印象派(也被称为“点彩派”

主要特点是将本应调和的色彩变成无数的有规则的小点,让这些小点通过观者的视觉去混合,这样可以产生更鲜明的色彩效果。

新印象主义的发起人为修拉,是19世纪末法国“新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它描写巴黎人在塞纳河阿尼埃的大碗岛上度假休息的情景。为了画好这幅作品,修拉画了三十多幅习作和色彩稿。据说修拉为了在这幅作品中点小圆点,花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尽管这幅作品在表现初夏下午的阳光的感觉十分真实,但由于修拉机械地搬用科学方法,把艺术与科学完全等同起来,结果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显得机械呆板。所以有的批评家批评修拉的这套做法,过于机械。

一起总结一下印象派的艺术特征:提倡户外写生,追求色彩的瞬间变化。

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

所谓后印象主义是指那些曾经追随过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

印象画派是以光线来客观地再现自然;而后印象派画家追求的则是他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形式的探索。

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事物,同时饱含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它不是印象派的延续,反而是突破了印象派。

代表人物:塞尚、凡·高和高更

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塞尚(1839年—1906年

塞尚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他的作品在19世纪几乎无人知晓。直到他逝世一年后,人们才在巴黎为他举办了回顾展。人们才开始认识到他对西方现代美术的重要贡献,被人尊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他的作品中,以夫人为模特儿的有25件。这一幅《红沙发上的塞尚夫人》便是其中之一。在这幅画中,画家把红色沙发和模特儿身上的蓝绿色调,构成十分鲜明的对照,色彩响亮而协调。

《玩纸牌的人》这一名称的作品,塞尚一共画了五幅。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玩牌者的人数和道具不一样。他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描绘同一对象,主要是为了研究玩牌者的形体结构。为此,他常常要求他所画的对象保持静止不动,如同这一作品中两个玩牌者所摆出的姿态和动作。一般说来,塞尚在人物画中对人的神态不大感兴趣,主要是画人的形体结构。但在这

一作品中有些例外。他还画出了这两个玩牌者的不同的个性:左边那个叼着烟斗的玩牌者,显然是一个经验丰富、胸有成竹的玩牌老手;右边的那个则显得比较紧张。

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高更(1848年—1903年

法国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当过海员,做过证券经纪人,业余从事绘画。以后抛弃证券经纪人的职业,成为职业画家,过着很不安定的生活。之后又与家庭决裂,到法国古老的农村生活和创作。1891年,又远渡重洋到南太平洋的法属塔希提岛生活和创作,过着土著人的生活。

他认为自己具有孩子和原始人的气质,追求原始艺术的质朴、天真和神秘感。他的《海边》一画,就反映了他的这种艺术追求和浓厚的装饰风格。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

高更特别钟爱大溪地,他拒绝文明社会的虚假,追求那种简单、原始的生活。1897年,他开始了一幅他认为是此生最重要的画,以表达他心灵最深的感触。这幅画在1898年完成。

他自己解释说,这幅画要从右向左读,画面上有三组主要的角色,分别代表三个问题。右边三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是人生的起点,代表我们从哪里来。中间那一组是青壮年期,代表我们是什么。这里有两个女人在讨论人类的命运,一个男人坐在那里,似乎有些彷徨无措的样子。一个青年人正在摘苹果,象征着人生的追寻。在左边,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那里沉思,更有一位在阴暗里的老妇,象征着我们往哪里去。

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凡·高(1853年—1890年

是19世纪后印象主义画派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在荷兰农村一个穷苦的牧师家庭。十六岁起在巴黎画商于荷兰海牙开设的画店当学徒,因不善经商,23岁离开画店在贫民区当小学教师,不久又在矿区当传教士。他后来专心自学绘画。

1886年3月,依靠他在巴黎当画商的弟弟的帮助来到巴黎,并通过弟弟的关系认识了雷诺阿等印象主义画家,开始与他们密切往来,画风深受影响,画面的色彩越来越明亮。

一年半后,凡·高离开巴黎迁到终年充满阳光的法国南部小城市阿尔居住。新的环境,使他的绘画很快形成了鲜明而又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运用对比强烈而又响亮的色块,以粗犷的笔触,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他不受客观物象的束缚,在用色上突出表现了强烈的个人感情因素。

凡·高的作品在他生前始终不被人理解,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由于穷困,由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尖锐冲突,加上每天顶着烈日无休止地作画,终于使这位一心要走自己的路的艺术家精神失常,最后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时他才37岁。

凡·高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真正的艺术生涯只不过十几年,但却留下了800幅油画和800幅素描。他的艺术对后来现代主义艺术影响很大。

文森特·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向日葵代表了凡高对生活的热爱。

《麦田上的乌鸦》与梵?高自杀之谜

梵?高与当地人相处愉快,病情也似有好转,但就在7月27日下午,他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29日黎明,梵?高在提奥身边死去。当时他只有37岁。关于梵?高自杀的原因始终存在争论。当时,梵?高向往常一样,拿着油画写生工具从旅馆走出来,但是

在他怀里却紧紧握着一把借口赶走乌鸦而借来的手枪。一位农夫刚好走过麦田小道,听到梵?高嘴里嘟囔着: [没办法了,没办法了……] 梵?高走进麦惠摇摆的麦田深处,将枪弹打入腹部,枪声在洒满

夕阳的大片麦田上空回荡……第二天早上,在提奥的看守中,梵?高安静的离开了人世。梵?高的自杀并不只是由于精神问题,《麦田上的乌鸦》等作品绝对是画家极其清醒的状态下画的,但这些画暗示了梵?高的死亡却是很明显的。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后印象派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表现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Hold Your Horses(勒马)乐队的新歌《70 Million》(7 亿)的 MV ,里面蕴含 24 幅欧洲经典作品,这短短三分钟的真人秀,让他们迅速走红。《70 Million》 - MV 中名画出现时间 00:00《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00:33 《维纳斯诞生》(波提切利) 00:44《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伦勃朗) 00:50《亨利八世》(左半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 01:05 《梅杜萨之筏》(泰

奥多尔·籍里柯) 01:15《马拉之死》(路易·达维特) 01:20《创造亚当》(米开

朗基罗) 01:25 《男人之子》the son of the man(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里特)01:27《红黄蓝的构成》(蒙德里安) 01:30《自画像》(弗里达·卡罗) 01:32《多拉·玛尔》毕加索 01:36《呐喊》(爱德华·蒙克) 01:39 《自画像》(梵高)01:42《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 01:44《浴中加布莉埃尔与她的一位姐妹》(法国枫丹白露画派) 01:48《宝座上的圣母》(乔托) 01:54《莎乐美和施洗约翰的首级》(卡拉瓦乔) 01:58《奥林匹亚》(马奈) 02:04《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 02:14《新闻记者西尔维亚·冯·哈尔登的画像》(奥托·迪克斯)02:20《吻》(克里姆特) 02:43《新娘》(马克·夏加尔) 02:51《宫娥》(委拉斯贵支) 02:58《向日葵》(梵高)

高中美术 《印象主义绘画》教案

美术课《印象主义绘画》说课稿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 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 教学手段: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棗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

印象派作品赏析

印象派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论文 hpu chang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班级: 授课老师:

在后印象派中,最重要的艺术家是梵高。梵高的画是印象派写实主义的反动。印象派客观地看这个世界,而梵高则不在乎正确地描写。不过他的涂色法多少是由印象派演变来的,他喜欢印象派画家所表现的色光效果。他使用厚涂大笔触.让颜色看来如要爆炸似的,或如漩涡般打转。 梵谷的作品是激烈的个性反映,不安而神经质,对于表现主义和野兽派都有影响。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他自己以及他的生活、内心感受。他的作品,不论是静物《向日葵》、人物自画像《割了耳朵的凡高》、室内画《夜间咖啡馆》,还是风景画《星夜空》,都充满了他对生命的热爱,诉诸了他内心强烈的感情,不仅是他的投影、他的分身,有时候甚至于赤裸裸地说明了他自己。凡高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是他画的《向日葵》。 塞尚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艺术不是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的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那么赏析这幅画之前,我还是查了下梵高的生平经历。在梵高一生中,悲惨、痛苦、混乱和贫困与他如影随形。他从27岁学习绘画,很长时间并没有获得成功,没有人买他的画,甚至没有人欣赏和赞扬他的

画。梵高的艺术道路短暂而辉煌,他27岁学习绘画,37岁去世。在短短的10年中,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世界性的画家。然而,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四百法郎而已。在梵高死后不久,社会上就开始评定他是一流画家。可惜的是,梵高本人却在还未获得正确评价之前,就自己拉下了人生的帷幕。 转折点发生在梵高去世的前一年,即1888年,在这一年的2月,梵高到了法国南方的阿尔,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梵高一生最重要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在阿尔炙烈的阳光下完成的,《向日葵》就是这期间的作品。 向日葵就像太阳,那浓烈的黄色调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但同时也似乎寓意着一种苦难,一种深重的苦难。 难怪他可以用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像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 那是有些神经质和悲情色彩的梵高对生命的狂

从传统走向现代

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 作者:裴娣娜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316 更新时间:9/24/2005 我国教学论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转换研究主题和方法,以促进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并为构建跨世纪的教学论学科体系寻求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武器,这是我们面临世纪之交时所应进行的基本思考。 基于对教学论发展历程的反思,我认为中国教学论从传统走向现代,在以下三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集中体现了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现代特征。 一、理论基础由传统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转换 目前我国教学论学科的理论框架,基本上是在50年代学习前苏联教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强调教师对教学进程的调控,强调班级授课的集体教学形式。尽管这一理论体系是以往教学实践发展的总结,反映一定时期人们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但从严格意义上分析,其理论基础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传统教学论的基本特征。教学论学科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是知识论,在教学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问题。 传统教学论是以知识化为基础,将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考察和研究发生在个体自身内部观念世界中的内隐封闭过程,纯认知过程,考察和研究已经完成了的认识——知识。在唯理智主义思潮影响下,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是撇开了认识活动的主体,从纯理智活动范围内考察认识问题。而旧的知识观,又只承认既定的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的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看成是静止稳定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中,教学过程被理解为知识、技能的“授——受”过程,而且局限于学生个体的知识传授过程,仅作为一个认知过程,作为一个物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按严格规定的教学程序,讲授作为知识信息仓库的教材,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及程序。与此相关,传统教学论研究所关注的是单位时间内所规定教材讲授任务的完成,并不研究在多方面因素制约影响下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理性因素,而且也忽视了基于教学实践活动基础上学生认识发展内在机制及外在影响因素的探讨。随时代的发展,这一理论

高中美术教案《印象主义绘画》教案

《印象主义绘画》教案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朱惬 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 教学重点: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2、莫奈、凡高 教学难点:如何用心来欣赏绘画 教具准备: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在德彪西的《月光曲》中进入教室。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艺术论坛上周的讨论题是:测试,你更喜欢哪一张画?很多同学都去参与了讨论。有同学在问:这是谁的作品啊?那我告诉大家,贵妇人肖像是法国罗可可艺术的代表画家布竭的作品,老人肖像是法国后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作品。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罗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艳丽、精致、豪华浮华的法国宫廷艺术和我们的生活距离很大,所以从讨论结果来看,喜欢老人肖像的同学比较多。那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它呢?有同学说“老头帅。”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课题——印象主义绘画 上堂课我们已经抽签过自己小组的预习作业,现在请预习过的同学来给介绍一下: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由来?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

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请学生介绍莫奈和他的作品《印象·日出》。教师出示一张白纸,问:这是什么颜色?白色!打上红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打上蓝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请同学回忆,曾经学过的形容阳光色彩的词句。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阳光的颜色。请看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辨别这三张画,大家可以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黎明、中午、黄昏。 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者,除了莫奈还有谁? 马奈、毕沙罗、德加等。请介绍马奈的代表作。 看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 看了这些作品,请同学简单的来总结马奈的艺术风格。马奈:十分善于使用黑色的。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响亮醒目而又各得其所。现在我们来看这些画,你能否分辨出莫奈的和马奈的作品。 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每组有一张纸,纸上画了一个圆,请大家用桌上现有的彩色粉笔,在圆中混和点色点,观察混和后的颜色。教师请几个小组的成员一起回答自己小组得到的颜色。 大家可以发现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刚才大家用的绘画的方法就是——点彩画法。看点彩大师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那请预习过的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艺术风格和画派。新印象主义: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大家认为这种绘画方法好吗?这种绘画风格把印象主义对光与色的追求推向了一个极端,还有一批画家在寻求另外的一种对光和色的表现方法——后印象主义。学生介绍后印象主义: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

第七课 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印象派绘画与后印象派绘画(也称为印象主义绘画与后印象主义绘画)。印象派绘画提倡户外写生,真实地描绘外光下景物的光色变化,改革了油画技法对西方油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印象派绘画的光源色、条件色、补色关系对古典油画表现物象固有色来说是科学的进步,这一点在讲课中,务必使学生们明白。根据教材内容讲清印象派的由来与印象派绘画的表现手法之间的不同,不要从字面意思上去曲解印象派。 后印象派的出现是印象派的进步。印象派绘画提倡户外写生真实地描绘外光下景物的光色变化,但它追求的是外光下色彩的瞬间变化,画起来很被动。而后印象派绘画则主要表现的是画家对物象色彩的主观感受,不受外光下物象色彩瞬间变化的制约,所以说后印象派绘画是对印象派绘画的进步。后印象派绘画还注重艺术形式的探索。后印象派绘画为西方绘画走向现代开启了大门。在印象派绘画和后印象派绘画中莫奈、塞尚、高更、凡·高是代表画家必须作重点介绍。 课业类别:鉴赏与评述 课时: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完本课应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印象派绘画使欧洲走出传统,后印象派绘画则开启了欧洲现代绘画的大门。 2、让学生明白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的本质。 3、重点了解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的代表画家莫奈、塞尚、高更、凡·高。 教学重点:对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分析、讨论、评述。 教学难点: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在绘画发展中的历史性贡献(印象派绘画改变了对物象固有色的表现手法,真实客观的表现了物象的光色变化。后印象派绘画则用色彩表现了自己对物象的主观感受。)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讨论法、交流对话法。 教学过程:

印象派绘画含义及其深远影响

印象派绘画含义及其深远影响 印象派绘画诞生于法国19世纪后期的印象主义画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1] 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

家庭:从传统走向现代

家庭: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全球家庭的变动 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家庭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最普遍的社会制度在相应的社会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家庭的状况、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家庭的安危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的变迁必然影响家庭,家庭的变化同样影响社会。家庭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从血缘家庭到普那路亚家庭,再到对偶家庭,最后到一夫一妻制家庭。从此,家庭进入了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可以说,直至20世纪50年代家庭变动还是比较缓和的。 尽管"传统"与"现代"只是相对而言,两者不可截然分开,要准确地划分 "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件困难的事,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总结和描述出一些传统意义上家庭的特征。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家庭的意义和表现形态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人类的共同的组织形态,遵循着共同的发展规律,传统家庭表现出许多类似的现象。一般说来,传统家庭是自供自足的经济单位。家庭往往是几代同堂,家庭人口众多。家庭既是生产单位、生育单位(繁衍后代)、生活单位,又是教育单位、分配单位。它承担着生产、分配、生活、教育甚至医疗等功能。家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父权为中心,妻子和儿女对丈夫、父亲的依附性较强。但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相互依存必然产生感情上的依恋,家庭一般是和睦的,结构比较稳定,有较强的聚合力。从维系家庭的思想体系来看,主要靠严格的道德规范、宗教戒律和"家本位"思想;从婚姻基础看,主要是家庭需要、物质上的依赖、父母的意志、双方的经济条件和宗教信仰,不是男女之间的感情。婚姻关系基本上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和人生责任。人们社交少,人际关系单纯,外遇情况不多,夫妻双方一般能相濡以沫,白头到老。只要妻子能生儿育女、俗守妇道、胜任家务,丈夫较少提出离婚。而女人无论在社会上或家庭中都处于没有权利的地位,出嫁后成为丈夫家的附属成员,不论家庭生活多么不称心,也很少会提出离婚。总而言之,传统家庭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 然而,近代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随着科学

后现代主义绘画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绘画的意义 药学院药学一班郭玉奇 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所谓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凡·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后来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凡·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凡·高的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有人说,他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 塞尚的《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为他夫人画的肖像。在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虑西方传统肖像画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用传统的以光影表现质感的方法来描绘的。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达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与形体的结合。色彩与形体的表现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质”。他的这种重在艺术形式的追求的创作倾向,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故被人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梵高的《星月夜》是一幅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的作品。画家以奔放的类似火焰般的的笔触,描绘了夜空中奇特的月亮和星星。那一大片陷入蓝色和黄色的旋涡之中的天空,好像已经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线的一种扩散,使人头晕目眩。这是凡高的躁动不安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中也包含着画家身受精神创伤后的某种非理性的成分。梵高的这种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情感因素。与印象主义绘画只是停留在描绘客观世界外表的光与色的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高更的《海边的两个塔希提妇女》是他远涉重洋初到塔希提岛以当地土著民族为对象创作的绘画。这一作品首先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带有原始的异国情调和由强烈的色块组合所形成的装饰性。西方传统绘画所注重的画面的空间感被画面的平面性所取代。高更的这种单纯而强烈的色彩画法,包含着画家强烈的主观情感。这对后来野兽派和表现派绘画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欣赏教案

音画融溶绘声绘色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欣赏 (选自人音社《音乐鉴赏》第11单元第21节) 设计意图: 音乐与美术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艺术门类。它们教育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创设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审美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运用体验、感受、参与、探究、对比、讨论等学习方式,让他们了解世界优秀音乐作品和多元文化,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本课旨在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音乐中想像画面、从绘画中体会音乐,通过对欧洲印象派几个绘画与音乐作品的介绍、鉴赏和比较,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分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他们体验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美好意境。 教学内容: 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极其《大海》、《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音乐作品欣赏。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点。 2、通过学习、鉴赏,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3、了解、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印象派绘画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受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 教学难点: 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创作手法,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的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色彩的变幻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电视倍投、组合音响。 教学时数:1课时(高一年级) 教学过程: ◆课前:(创设轻松愉快、印象派特点的音乐环境,暗示课题。) 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 (学生在音乐声中进音乐教室坐下,课前发一张白纸) 一、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从屏幕上看到了,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 绘画或美术。 2、老师概括: 二、导入新课:(初步感受多种音乐风格,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和体验,为后面印象派音乐欣赏做铺垫。) 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使人产生脑中有画面或色彩的的感觉,优秀的绘画作品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构图中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比

《后印象主义绘画》教案 杨传祝

《走进后印象主义绘画》教案 授课学校:华东师大附属枫泾中学 授课教师:杨传祝 授课班级:高二年级美术创新班 授课地点:7号楼二楼教室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认知后印象主义绘画出现原因及其主要艺术特点,以及主要代表画 家各自绘画的作品特色,同时学生能以技法、造型、色彩、内容等审美手段鉴赏后印象主义绘画作品。 2、过程方法:学生课前资料查阅,教师课堂上对作品的讲解与分析,学生间讨论思考,使 学生能运用课上的知识对作品感受赏析,最后上升为学生独立的作品审美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后印象主义绘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风格的多样性,开阔 了绘画的审美视野,提高了学生对绘画作品的主观表达与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后印象主义画派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明确塞尚、高更、凡高的各自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世界上,现在只有一个真正的画家---那就是我!”,教师询问学生:西方美术史上哪位画家敢如此大胆说出?答案是:保罗.塞尚,由塞尚引出后印象主义画派。 二、讲授新课: 学生欣赏比较:后印象主义绘画和以前的绘画有什么不同? 1、后印象主义绘画出现的条件(困境与机遇): (1)印象派之前的画家对描绘对象达到了技法娴熟,形象非常逼真,使后来的画家在写实上难以逾越。 (2)1839年照相机的出现与冲击。 (3)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化学工业推动颜料品质和数量的提高,物理学中对光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使画家产生对颜色观察的理性分析。 (4)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与启发。 2、后印象主义绘画的出现。 (1)后印象主义:那些早期学印象派方法,但不满足印象派对自然的客观描绘,而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艺术表现的本质,强调表现主观感受的画家们,被1910年英国艺术理论家罗杰.弗莱称为“后印象派”,其主要画家代表为塞尚、高更、凡高等等。 (2)画家及代表作品赏析: ①、A.塞尚简介B.作品赏析:《苹果与橘子》、《夫人像》、《圣维克多山》。 ②、A.高更简介B.作品赏析:《自画像》、《塔希提少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 们往哪里去?》。 ③、A.凡高简介B.作品赏析:《凡高自画像》、《向日葵》、《吃土豆的人》、《阿尔的卧室》、 《星月夜》、《有乌鸦的麦田》、《加歇医生像》。 3、鉴赏三位画家的代表作,教师提问:三位画家最大绘画特点的不同是什么?学生运用已 有的知识鉴赏并思考回答。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 关键词:印象派印象派画家艺术特色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效应(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通过对印象派的产生及发展的讲解来确立印象派作为反传统的新画派成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的重要历史地位。 ②了解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主要画家及其代表作。 ③初步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从传统的着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着重主观表现的发展趋势。 2.内容结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将本课分成“印象派的产生及发展”、“印象派主要画家及作品“、“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印象派效应”四部分。通过对印象派画家的艰辛历程的讲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印象派作为一个反传统的新画派其发展的艰难及在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着重讲清印象派绘画反传统的主要特征,以利于讲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且能够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本课的难点:为什么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末? 二、教学过程 各位老师好,我这节课的题目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效应》 前言 众所周知,西方传统绘画强调客观的再现,而现代绘画注重主观的表现。印象派作为反传统的新画派,在面对传当时的统与社会的压力时,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毅力。印象主义的胜利是艺术史上从传统到现代的的一个转折,它传递了一种新的自然观念,在审美语言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使艺术革新论在艺术史上不断上演。 哪么今天我来深入地了解一下印象派,首先就是印象派的产生。 1.印象派的产生 思想在改变人的观念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从18世纪开始,康德肢解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统,首先将美的重心转移到了形式上。19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很含蓄的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尼采则在形式表达的动力上予以论述,他认为理性的发达抑制了本能和主观意志。这些思潮观念成了现代主义发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以至后来成为主流观念遍及世界上各个角落。于是,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先后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最后登场的是印象主义。然而,印象主义的出现却遭到史无前例的争议与非难。 1874年一些志同道合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团体——“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他们抛开了屡次落选的官方沙龙打算单独策划一个展览。画展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这是历史性的时刻,就在这个展览上这个团体被称为“印象派”。在此后,从1874年至1886年十年间,印象派群体顶住了社会的压力,先后举办了八次印象派画展。 那么,为什么印象主义会遭到如此强烈的争议与非难呢? 2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 实际上印象派画家只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的探索,改变了过去艺术家的一些表现习惯。 一展示现实生活关注作品的表现形式

高中美术鉴赏《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 印象派》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 教学重点: 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 2、莫奈、凡高 教学难点: 如何用心来欣赏绘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风格特点? 二、新课讲授课题——印象主义绘画 现在请预习过的同学来给介绍一下: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 的由来?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 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请学生介绍莫奈和他的作品《印象·日出》。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问:这是什么颜色?白色!打上红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打上蓝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 么颜色的?蓝色的。 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 请同学回忆,曾经学过的形容阳光色彩的词句。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阳光的颜色。请看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辨别这三张画, 大家可以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黎明、中午、黄昏。 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者,除了莫奈还有谁? 看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 组织学生讨论,请同学简单的来总结马奈的艺术风格。 马奈:十分善于使用黑色的。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响亮醒目而又各得其所。现在我们来看这些画,你能否分辨出莫奈的和马奈的作品。 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刚才大家用的绘画的方法就是——点彩画法。看点彩大师修拉的作品《大碗岛 的星期日下午》。 分析: 新印象主义: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 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 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 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引导讨论:大家认为这种绘画方法好吗?这种绘画风格把印象主 义对光与色的追求推向了一个极端,还有一批画家在寻求另外的一 种对光和色的表现方法——后印象主义。 学生介绍后印象主义: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后印象主义者

从后印象派到野兽派_解析马蒂斯绘画的形式结构_刘健

罗杰?弗莱指出,审美感情是一种关于形式的感情,即有形式的某种关系可引起特定的情感。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是对这种形式的反应,而不是对人物或事件形象再现效果的反应。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就是体现在能构造出自然表面以下的永恒的、真正的形式结构。而所谓的形式结构则是指由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体积、线条、色彩等所组成的综合情感表达的意味。 后印象派在形式结构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张真实地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认为艺术所表现的不是客观的自然界,而是艺术家的主观心灵,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后印象派的艺术是超越表象和感觉的,他们关注的不是对象外在的形色,而是力图揭示不同对象普遍的内在结构。 野兽派马蒂斯的绘画作品中也体现着对这种形式结构的追求。马蒂斯从塞尚绘画中领悟到内在结构的价值,从梵高绘画中领会了线条和色彩是表达感情的手段,高更使他明白平面性才能使他在绘画中倾注更多的感情因素,才能使他得以超越传统绘画带给他的束缚。可以说后印象派画家塑造了马蒂斯,改变了他的绘画风格,对他终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内在的结构 塞尚在形式结构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注重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认为艺术不是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地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在他看来,绘画毫无社会功利可言,只是形、色、节奏、空间在画面上如何构成,是“为构成而构成”的。塞尚绘画形式结构的产生是来源于客观物象,是画家根据自己的感觉对客观物象作了形式上的提炼的结果。从《花房中塞尚夫人》《苹果与桔子》等作品我们能看出他对画面结构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马蒂斯对塞尚十分崇拜。他说,在他大胆从事探索的紧要关头,塞尚的《三浴女》如同黑暗中的一颗明星,给了他信念和毅力。马蒂斯从塞尚的画中领悟到,艺术是超越表象和感觉的,艺术不应关注对象外在的形色,而是力图揭示不同对象普遍的内在结构。从其作品《钢琴课》可以看出马蒂斯对画面内在结构的探索。画中表现的是在拥有大窗户面对着庭院的室内,马蒂斯的儿子正在弹钢琴。作品几何形态的分割较为严谨,画面通过纵、横、斜轴组成严密内在结构,钢琴上的节拍器与窗外草坪的三角形,窗框的矩形与右上角的油画,形成几何对比,窗上的曲线扶手和乐谱台上的花纹,与画中的孩子、上方油画及左下角的青铜小品,遥相呼应,一切都融合得恰到好处。毫无疑问,内在结构形式是这幅画的的实质。 二、单纯的线条、强烈的色彩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绘画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用单纯的线条、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但他不同于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对象外表的美,梵高爱的是对象的本质。梵高的线条和色彩既是造型手段也是表达感情的手段。形式美和意境美在梵高作品里得到了高度的结合,在人像中如此,在风景、静物绘画中也如此。梵高的作品几乎都表现出作者的心脏在跳动。正如苏珊?朗格所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 梵高那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线条表达狂热感情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马蒂斯,使他在画面上大胆地追求更多的感情因素,开始强调线的造型功能,追求线条的表现性,尤其是采用强烈自由奔放的纯色作画。正如他所言:“我把色彩用作感情的表达,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抄袭。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线条和色彩在马蒂斯艺术中有着难以言喻的作用,《舞蹈》中人物的舞姿动感十足,激情满怀。色彩极其简约,天是蓝色的,地是绿色的,人是橘红色的。整个画面是由这三种和谐的色彩与构成人物的富有节奏韵律的线条组成,画面形色简约,线色浑然一体。画中的线条和色彩并不是对自然和生活的简单摹仿,而是对大自然高度和谐的赞美,是他内心情感的直接体现。 三、平面化的视觉画面 平面性是绘画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绘画艺术特有的条件,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野兽派实现了通过色彩平面来构成作品。1905年夏天,马蒂斯在参观高更南海绘画的藏品时醒悟:在他一切的探索中,平涂法才能使他在绘画中倾注更多的感情因素,才能使他得以越过凹凸、透视、明暗等光线作用下的物体固有色扩散等一些老问题。从那时起,他意识到绘画的本质在于它的非自然性,并因此走上色彩的单纯化、平面化道路。 《红色的和谐》是马蒂斯平面性绘画的代表作。画中一个女子将一盘水果放在桌子上。这个情节似乎可有可无,画家只是把这室内的景物作为构图的一种依据,使平涂的色彩纳入秩序的构图中,从而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情感内容,正如他所说,“我用色彩进行创作,我要像作曲家组合他们的和音那样来组合那些平涂色彩。”这幅作品说明,马蒂斯有意减弱画面的深度感和物象的体积感,而根据感情的需要,将高纯度的平面色块在画中组合,形成冲突对比或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音乐般的节奏。 四、结语 马蒂斯吸收了后印象派画家塞尚、凡高和高更所长,借鉴黑人雕塑和东方装饰艺术,与传统艺术彻底决裂。他追求鲜艳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开创了具有独特形式与强烈色彩的野兽派时期,对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从后印象派到野兽派——解析马蒂斯绘画的形式结构 刘 健 西安财经学院 摘 要:后印象派主张真实地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这一观念引导了马蒂斯绘画风格,使他能够用简洁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他所构想的情感世界,对他终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后印象派画家对马蒂斯绘画影响的分析,介绍了形色简约的马蒂斯艺术的形式结构。 关键词:后印象派 马蒂斯 线条 色彩 形式结构 参考文献: [1]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欧阳英译.马蒂斯论艺术[M].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王端廷.塞尚的隐居与中国文人的出世[J].荣宝斋,2010年第2期.北方文学https://www.360docs.net/doc/5215597509.html,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2008-10-26 13:03:48 作者:省中学艺术学科旭来源:网络文字大小:【大】【中】【小】[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欣赏印象派绘画的同时,初步感受印象派绘画的艺术魅力,了解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2. 欣赏体会印象派中的三种不同倾向的风格,得出各自的艺术追求。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西方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区分印象派绘画与传统绘画,区分三种倾向印象派绘画。 2. 感受了解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师: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一个精彩的舞蹈节目至今令人难忘,那就是——? 生:《千手观音》(异口同声) 师:看来《千手观音》真的有很大的魅力啊!那好!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下其中的精彩片段。 (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舞蹈片断) 师:同学们都沉醉于优美的舞蹈中了,不过有件事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演员上台的时候穿的是什么颜色的服装? 生:黄色的、金色的。 师:那么为什么在舞蹈的过程中服装的颜色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呢? 生:因为舞台灯光的关系。 师:对了。物体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物体原本的颜色会发生变化。那么在自然光线的照射下物象的固有色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欣赏一位画家画的草垛系列组画。(播放幻灯片,配乐《月光曲》) 师:从刚才的欣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郭艳:黄色的草垛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光线的照射下颜色发生了变化!

印象派艺术风格及演变

印象派艺术风格及演变 印象派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派别最早的发端,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在西方现代派艺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它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极力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2]。 起源与发展 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由于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观点,他们逐渐地不约而同的来到巴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巴比松村,有的甚至长期定居于此,来描绘那里迷人的风光,“巴比松”派诞生了。“巴比松画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这些画家当中只有极个别的被官方所接受,大部分画家的作品被拒之“沙龙”的门外。1873年,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塞尚和西斯莱等人的作品遭到沙龙展览评审团的拒绝,这种不公平待遇是促使他们以不寻常途径,组织与“沙龙展”相对的独立展览以便展出自己作品的直接动因。这件事的结果就是于1874年4月在摄影师纳达尔(Nadir)的工作室举行的第一次画展。他们以自称“无名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协会”作为此次展览的组织者,而与沙龙文化圈对立。展览中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ImpresSion--Soleil Levant)的名称被《锡罐乐》杂志记者李洛伊(Leroy)不怀好意地引用以称呼此团体为“印象派”,认为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绘画的画家。而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名称却被莫奈、雷诺阿等人接受,“印象派”这个名词也就成了标示他们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目标的代称[3]。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之后,至1886年这群画家先后共举办了7次画展[4],“印象派”随之诞生,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名声响誉全世界,“巴比松”派反而慢慢被人淡忘。 代表人物

第三十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第三十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而成的,具有相当成熟、相当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它就大体上转变成为近代型文化。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它的转型呢? 一些学者,特别是一些西方学者,非常强调西方文化“冲击”的作用,他们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部缺乏活力的惰性体系,它长期停滞不前,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作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这个理论模式通常称作“冲击——反应”论。如果仅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探寻中国文化转型的原因,那么这个理论模式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容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停滞不前,但却发展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从“师夷长技”开始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到制度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再到心理层面文化的近代化,每一步都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冲击——反应”理论正是肯定了这个事实,肯定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在促成中国和其他落后国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的历史性作用。 但是,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它只看到西方文化在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只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消极阻碍作用,而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富有活力的那些因素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它不能全面正确地解释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和动因。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富有活力的因素中,比较重要的有: 一、经世思想 经世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时就提倡一种积极用世的精神,后世儒家继承了这种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的座右铭,“修身”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中,经世精神也有强弱显隐的不同。以清代为例,清朝初年学风朴实,富于经世精神;中期,乾隆、嘉庆时,由于统治阶级严厉箝制言论,知识分子只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故纸堆中,致使经世精神隐而不彰;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已经衰落,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社会问题丛生,于是经世思想再次抬头,渐渐成为一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著名学者包世臣、龚自珍、魏源,封疆大吏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都是讲究经世学问的。他们致力于研究农政、刑名、河工、漕运、盐法、战守、货币等实学。稍晚一些,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都讲究经世之学。在经世思想的支配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曾国藩提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对于魏源、曾国藩等人来说,把研究中国的实学扩及到研究西方的实学,乃是一个自然的逻辑结论。 二、变易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