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透视的基本概念

教案透视的基本概念
教案透视的基本概念

透视的基本概念石阡华夏中学美术组:赵彪教学设计(一)

章节第章

题目透视的基本概念、平行和成角透视

时间2012年``````` 月`````日星期四`````` 第``````` 节教学目的认识透视的概念与用途;初步了解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教学重点(结合本课特点提出重点思路)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本点的关系

3、近大远小与消失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思

路)1、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2、近大远小与消失

3、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及透视中几个重要关系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拟采用的教学方

法)

演示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让学生亲自感受,再进行边画边讲,在最后示范给学生看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且要重复讲述。

教具、图表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

教学内容及设计

时间

分配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

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客观物体占据的

自然空间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里,它们所占

据的视觉空间就并非符合原来的大小比例关系了。正如一只手与一幢

高楼相比微不足道,手在远处几乎观察不到,但若将其向眼前移动,

它的视觉形象就会越来越大,最后竟能遮住高楼,甚至整个蓝天,这

就是常言所说一手遮天的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玻璃窗子,

向外观察,外面的景物,或树木,或山峰,或高大建筑,或人群,都

可以在很小的窗框内看到。如果一只眼睛作固定观察,就能用笔准确

地将三度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仅有二度空间的玻璃面上,这个过程就是

透视过程。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得到相对稳定的具有立体特征的

画面空间,这就是"透视图”。把这个透视图转画到纸面上就叫做写

生。从透视图中推导出的视觉形象近大远小、缩形的变化规律,就构

成了绘画中特定的"透视学”。

一、基本术语: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

两旁的消失点。

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二、透视类型:

1、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平行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

2、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有两个透视消失点。成角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因此观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这两个消失点皆在水平线上。

3、三点透视又称为斜角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于画面,景物是倾斜的。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宽、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于三个不同空间的消失点上。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3、近大远小与消失

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於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4、视点位置的选择与构图

5、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课堂作业

四人一组讨论,绘画一张自己所在教室的透视图

金属学基础知识

共析钢、亚共析钢、过共析钢 1. 共析钢 碳溶解在铁的晶格中形成固溶体,碳溶解到a――中的固溶体叫铁素体, 溶解到丫一一中的固溶体叫奥氏体。铁素体与奥氏体都具有良好的塑性。当铁碳合金中的碳不能全部溶入铁素体或奥氏体中时,剩余出来的碳将与铁形成化合物——碳化铁(Fe3C)这种化合物的晶体组织叫渗碳体,它的硬度极高,塑性几乎为零。 从反映钢的组织结构与钢的含碳量和钢的温度之间关系的铁碳平衡状态图上可见,当碳的含量正好等于0.77%时,即相当于合金中渗碳体(碳化铁)约占12%,铁素体约占88%时,该合金的相变是在恒温下实现的。即在这种特定比例下的渗碳体和铁素体,在发生相变时,如果消失两者同时消失(加热时),如 果出现则两者又同时出现,在这一点上这种组织与纯金属的相变类似。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就把这种由特定比例构成的两相组织当作一种组织来看待,并且命名为珠光体,这种钢就叫做共析钢。即含碳量正好是 0.77%的钢就叫做共析钢,它的组织是珠光体。 2. 亚共析钢 常用的结构钢含碳量大都在0.5%以下,由于含碳量低于 0.77%,所以组织中的 渗碳体量也少于 12%,于是铁素体除去一部分要与渗碳体形成珠光体外,还会有多余的出现,所以这种钢的组织是铁素体+珠光体。碳含量越少,钢组织中珠光体 比例也越小,钢的强度也越低,但塑性越好,这类钢统称为亚共析钢。 3. 过共析钢 工具用钢的含碳量往往超过 0.77%,这种钢组织中渗碳体的比例超过 12%,所以除与铁素体形成珠光体外,还有多余的渗碳体,于是这类钢的组织是珠光体+ 渗碳体。这类钢统称为过共析钢。 二、有关钢材机械性能的名词 1?屈服点(<rS 钢材或试样在拉伸时,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即使应力不再增加,而钢材或试样仍继续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称此现象为屈服,而产生屈服现象时的最小应力值即为屈服点。 设Ps为屈服点s处的外力,Fo为试样断面积,则屈服点 d s =Ps/Fo(MPa,) Mpa 称为兆帕等于 N (牛顿)/mm2 , ( MPa=106Pa, Pa:帕斯卡=N/m2 ) 2?屈服强度(d 0.2 有的金属材料的屈服点极不明显,在测量上有困难,因此为了衡量材料的屈服 特性,规定产生永久残余塑性变形等于一定值(一般为原长度的0.2%)时的应力, 称为条件屈服强度或简称屈服强度 d 0.2。 4. 抗拉强度(db)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从开始到发生断裂时所达到的最大应力值。它表示钢材抵抗断裂的能力大小。与抗拉强度相应的还有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 设Pb为材料被拉断前达到的最大拉力,Fo为试样截面面积,则抗拉强度 d b= Pb /Fo ( MPa)。 4.伸长率(3) 材料在拉断后,其塑性伸长的长度与原试样长度的百分比叫伸长率或延伸率。 5. 屈强比((T s/ )r b 钢材的屈服点(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称为屈强比。屈强比越大,结构 零件的可靠性越高,一般碳素钢屈强比为0.6-0.65,低合金结构钢为 0.65-0.75合金

绘画中的透视 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原理》教案 彭富江08345820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基本透视原理并且能够基本正确的运用到今后的各种绘画中 教学重点:学生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把透视原理基本正确运用到绘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线看看这张图片,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铁路随着距离的变化有呢些不同呢?旁边这个电线架子随着距离的变化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再想,(示意图)公路是属于哪一个属性呢?(近宽远短窄 公路旁边的树呢?(近高远低 这同学们,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绘画中的透视原理 二,具体理解 现在我们把这个粉笔盒可以画成这样的样子

(平行透视)在我们这幅一点透视中就能够基本涵盖刚才所讲的透视关系 我们观察相等的横线近处与远处的横线由长到短的关系。 相等竖线由距离的变化的由高到低的关系 我们把这个粉笔盒再这么旋转一下,就可以画成这样的成角透视

同样的能够发现大小高低的变化 我们再观察下面这幅图片 在图片中我们看到,相同大小的船随着距离的变化有呢些变化?能够得出哪样的透视关系呢?(近大远小) 我们同样可以想到生活生活中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公路上的小汽车等近处和远处的大小变化

但是在我们的绘画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透视原理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我们先看这张图片

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脸随着距离的变化出现,近处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的五官,但随着距离的变化,五官越来越模糊,最后只剩下一个影子我们用简笔画就可以这样变现出来(简笔画 为什么我们说这个关系很重要呢?是因为在我们绘画的过程中,不管是油画还是国画素描水粉等绘画中,空间层次的前后关系的区别拉开这个关系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同学们今后的作画中能够切身体会到 比如下面这幅画 综上所述,我们在绘画中用线和面表现出物体空间位置,轮廊和投影的绘画原理就叫透视 三,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对透视这个基本概念有所了解,那么我们怎么

(完整版)金属学及热处理习题参考答案(1-9章)

第一章金属及合金的晶体结构 一、名词解释: 1.晶体: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6.多晶体:由许多取向不同,形状和大小甚至成分不同的单晶体(晶粒)通过晶界结合在一起的聚合体。 7.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8.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9.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10.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1.组织:用肉眼观察到或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相的形态及分布的图象统称为组织。 12.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 二、填空题: 1.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是否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 2.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3.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 4.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5.置换固溶体按照溶解度不同,又分为无限固溶体和有限固溶体。 6.合金相的种类繁多,根据相的晶体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7.同非金属相比,金属的主要特征是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塑性,不透明,有光泽,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8.金属晶体中最主要的面缺陷是晶界和亚晶界。

(完整word版)透视学教案_图文(精)

教案纸系环艺专业 08艺术1 班级任课教师 章节 第章 节题目透视的基本概念、平行透视 时间2008年 9 月 22日星期一第三四节 教学 目的 认识透视的概念与用途;初步了解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教学重点 (结合高职特点提出重点思路)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3、近大远小与消失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1、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2、近大远小与消失 3、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及透视中几个重要关系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拟采用的教学方法)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让学生亲自感受,再进行边画边讲,在最后示范给学生看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且要重复讲述。 教 具、 图表 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教学内容及设计时间分配 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客观物体占据的自然空间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里,它们所占据的视觉空间就并非符合原来的大小比例关系了。正如一只手与一幢高楼相比微不足道,手在远处几

乎观察不到,但若将其向眼前移动,它的视觉形象就会越来越大,最后竟能遮住高楼,甚至整个蓝天,这就是常言所说一手遮天的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玻璃窗子,向外观察,外面的景物,或树木,或山峰,或高大建筑,或人群,都可以在很小的窗框内看到。如果一只眼睛作固定观察,就能用笔准确地将三度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仅有二度空间的玻璃面上,这个过程就是透视过程。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得到相对稳定的具有立体特征的画面空间,这就是"透视图”。把这个透视图转画到纸面上就叫做写生。从透视图中推导出的视觉形象近大远小、缩形的变化规律,就构成了绘画中特定的"透视学”。 一、基本术语: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 一、金属的晶体结构 重点内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八面体、四面体间隙个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标定;柏氏矢量具的特性、晶界具的特性。 基本内容:密排六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密排面上原子的堆垛顺序、晶胞、晶格、金属键的概念。晶体的特征、晶体中的空间点阵。 晶格类型晶胞中的原子 数原子半 径 配位 数 致密度 体心立方 2 a 4 38 68% 面心立方 4 a 4 212 74% 密排六方 6 a 2 112 74% 晶格类型fcc(A1) bcc(A2) hcp(A3) 间隙类型正四面 体 正八面 体 四面体扁八面体四面体 正八面 体 间隙个数8 4 12 6 12 6 原子半径 r A a 4 2a 4 3 2 a 间隙半径 r B () 4 2 3a -()42 2 a -()43 5a -()43 2a -()42 6a -()21 2a - 晶胞: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 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螺型平行;混合型呈任意角度。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 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内,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 二、纯金属的结晶

基础美术详细教案(透视)

基础美术(素描) 模块:透视原理 能力目标: 1.能掌握透视的基本术语和基本规律 2.掌握正确画透视的方法 知识点目标:1.画出各种几何形体的透视关系 2.基本掌握两种透视方法 课时安排: 1天 任务要求:画出正方体的两到三种透视 任务分析:分析透视的原理和绘画方法 难点分析:掌握各种透视的同时加入不同视角 知识点讲解: 透视原理 角度与透视实际上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不仅仅在画画创作时,其它各种美术形式都很讲究角度与透视。它是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艺术一般都要求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度空间的立体感,比如同样的物体近大远小等,所以,透视规律在画面构图上的运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透视变化是绘画构图变化的现实依据。 透视的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灭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在漫画中是常用的,也是最简单的透视规律。一个物体上垂直于视平线的纵向延伸线都汇集于一个灭点,而物体最靠近观察点的面平行于视平面,这种透视关系叫一点透视,也叫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的表现方法: 首先在画面上画一条水平线(视平线),然后再画一条垂直线,相交点作为灭点,从灭点随便延伸出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将要画的物体的透视关系,然后在透视关系线和视平线之间画出所要绘制的物体。物体高度的变化是根据透视线和视平线所成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物体所处的位置不同时,画面中将表现出物体不同的面。在画物品的一点透视图时,首先找出灭点,通过灭点

一点透视教案

透视法课程教案

一点透视 一、透视的概念4 1、透视的起源4 2、透视的定义4 3、透视图4 二、透视的分类5 1、一点透视(平行透视)5 2、两点透视(成角透视)5 3、三点透视(斜角透视)6 三、一点透视的作图方法6 1、视线法6 2、量点法7 四、一点透视在室内设计效果图中的运用9

一、透视的概念 1、透视的起源: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由达芬奇发现并对其研究,运用在绘画上,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2、透视的定义:“透视”一词起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是绘画和设计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二维平面上再现三度物象的基本方法(如图1)。透视现象的最基本特征是“近大远小”,故也有称为“远近法”。 3、透视图:是基于透视的原理,在二维平面上再现人眼里的三维形象的图画。 图1 透视原理的分析 教学要求:简明扼要的介绍透视的概念,要求学生了解透视的定义及特征。 二、透视的种类 透视可分为焦点透视和三点透视,其中效果图常用的焦点透视又分为:一点透视(平行)、两点(成角)透视和三点(斜角)透视。(如图2)

1.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物体的两组线,一组平行于画面,另一组水平线垂直于画面,聚集于一个消失点,叫做一点透视,也称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的特点:是表现范围广,纵深感强,适合表现庄重,严肃的室内空间.缺点是比较呆板,与真实效果有一定距离。(如图3) 2.两点透视(成角透视): 物体有一组垂直线与画面平行,其他两组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而每组有一个消失点,共有两个消失点,也称成角透视。 二点透视的特点:是图面效果比较自由,活泼,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空间。室内外效果图都经常使用。缺点是角度选择不好易产生变形。(如图4) 图 2焦点透视的分类 图3 不同角度的一点透视

高中美术《绘画中的透视》教案

课题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 中美术《绘画中的透视》教 案 科目美术 教学目标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根据透视规律, 正确画出透视图,加强对空间的立体 认识,培养学生表现物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学具准备 > 重点难点掌握透视的基本知识和作图规律 用立体的观察法表现空间 教学简案 展开教学活动的任务性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 串设计 ? 目标达成反馈 串设计 1游戏导入请同学们一起观察教室里走廊的宽度,为什么近宽远窄 ——这就是透视现象 同学们在生活中,校园中透视现象无处不在,(欣赏校园风景图 片)这些现象都是我们身边的,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路两旁的树木 是不是近处的高,远处的低呢 学生产生 好奇心, 激发学习 兴趣。 、 学生思考,老 师引入课题 2新课…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 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现象在生活中是不是无 处不在呢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通过图 片,观察 透视现 象。 教师归纳 3新授知识点^ 一,透视的基本术语:(图示讲解)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 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2,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3,灭点(消失的):透视现象中的消失点 学生听并 看图理 解,观察 并思考 看图讲解

% 二,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1,你觉得(超市图片)中有几个消失点 2,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体抽象为一个立方体,当立方体前后 二个面平行于画面时,我们就称这种现象叫——平行透视。它就会 消失于一个点,所以也称一点透视。 3,平行透视的基本画法:(教师作画示范) (1)在画面上绘制一条水平直线作为视平线 (2)在视平线上目测选择一个点作为消失点 (3)在画面两侧画出与画面平行的的面(长方形)从消失点向长 方形的四个顶点连线,被遮挡的忽略 (4)( (5)再画出与视平线垂直的线 (6)删除多余的线条 3,欣赏名画中的现象 三,成角透视(二点透视) 1,在景物的侧面观察(图示)时,你又能找到几个消失点 2,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体抽象为一个立方体,当立方体任何 一个面都不平行于画面时,我们就称这种现象叫——成角透视。它 就会消失于二个点,所以也称二点透视。 3,成角透视的基本画法:(师生合画) (1)在画面上绘制一条水平直线作为视平线, 在视平线上目测选 择二个点作为消失点的位置。 (2)@ (3)在消失的之间绘制与视平线垂直的线。 (4)在离画面最近的垂直线上选择上下二点(也就是目测高度)与 消失点进行连线完成轮廓。 (5)继续完成细节部分,删除多余的线条 学生观察 讨论,思 考后回答 ? 】 学生理解 后和老师 共同完成 绘画图稿 (请个别 学生上黑 板完成 老师未完 成的绘 画) 教师作画示 范,帮助学生 理解一点透视 作画原理 $ 反馈与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掌 握六面体的基本透视方法,为了巩固我们学习的知识,请运用透视 知识选择一张进行速写。(老师出示透视场景图,供同学们选择) 学生作画 作业展示 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

教案透视的基本概念

透视的基本概念石阡华夏中学美术组:赵彪教学设计(一) 章节第章 节 题目透视的基本概念、平行和成角透视 时间2012年``````` 月`````日星期四`````` 第``````` 节教学目的认识透视的概念与用途;初步了解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教学重点(结合本课特点提出重点思路)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本点的关系 3、近大远小与消失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思 路)1、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2、近大远小与消失 3、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及透视中几个重要关系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拟采用的教学方 法) 演示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让学生亲自感受,再进行边画边讲,在最后示范给学生看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且要重复讲述。

教具、图表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 教学内容及设计 时间 分配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 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客观物体占据的 自然空间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里,它们所占 据的视觉空间就并非符合原来的大小比例关系了。正如一只手与一幢 高楼相比微不足道,手在远处几乎观察不到,但若将其向眼前移动, 它的视觉形象就会越来越大,最后竟能遮住高楼,甚至整个蓝天,这 就是常言所说一手遮天的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玻璃窗子, 向外观察,外面的景物,或树木,或山峰,或高大建筑,或人群,都 可以在很小的窗框内看到。如果一只眼睛作固定观察,就能用笔准确 地将三度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仅有二度空间的玻璃面上,这个过程就是 透视过程。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得到相对稳定的具有立体特征的 画面空间,这就是"透视图”。把这个透视图转画到纸面上就叫做写 生。从透视图中推导出的视觉形象近大远小、缩形的变化规律,就构 成了绘画中特定的"透视学”。 一、基本术语: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 两旁的消失点。

《透视》教案

描绘我们的校园一一透视原理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七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 元《美丽的校园》第一章《描绘我们的校园》活动一:学习与研究一—透视法。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是活动二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透视是造成物体在绘画中产生空间感的主要因素。 2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并能用学到的知识画出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消失规律。 难点: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材 学生:教材、纸、笔、尺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2.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请同学们分析原

因。 教师归纳总结并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⑴.了解透视的概念及一些术语: ①透视:是通过一层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的视觉科学,是一种表现空间深度的简明方法。 ②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③视平线: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④消失点: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上的点。 (2).看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透视现象存在。 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找出相同点。 教师小结:“近大远小”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⑶.透视的分类: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课件展示,请学生比较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平行透视----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两个消失点 4.探究与表现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及分析图,让学生加深印象。 课堂作业:要求同学参照图片展示的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5.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透视原理 1.基本规律:近大远小 2.平行透视:一个消失点 成角透视:两个消失点【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 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

北科大《金属学》_讲义(精华版)_对考研的学材料的童鞋非常有用!

一:大纲分析: 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 《金属学》复习大纲 (适用专业: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一、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 1.原子间的键合 1)金属键, 2)离子键, 3)共价键 2.晶体学基础 1)空间点阵, 2)晶系及布喇菲点阵, 3)晶向指数与晶面指数 3.金属的晶体结构 1)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2)原子的堆垛方式,3)晶体结构中的间隙, 4)晶体缺陷 4.合金相结构 1)置换固溶体,2)间隙固溶体,3)影响固溶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4)中间相 5.晶体缺陷 1)点缺陷, 2)晶体缺陷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3)面缺陷 二、金属与合金的凝固 1.金属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2.形核 1)均匀形核,2)非均匀形核 3.晶体生长 1)液-固界面的微观结构,2)金属与合金凝固时的生长形态,3)成分过冷 4.凝固宏观组织与缺陷 三、金属与合金中的扩散 1.扩散机制 2.扩散第一定律 3.扩散第二定律 4.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 四、二元相图 1.合金的相平衡条件 2.相律 3.相图的热力学基础 4.二元相图的类型与分析 五、金属与合金的塑性变形 1.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1)滑移,2)临界分切应力,3)孪生,4)纽折 2.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1)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2)晶界的影响, 3.塑性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屈服现象,2)应力-应变曲线及加工硬化现象,3)形变织构等 六、回复和再结晶 1.回复和再结晶的基本概念 2.冷变形金属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与性能变化 3.再结晶动力学 4.影响再结晶的主要因素 5.晶粒正常长大和二次再结晶 七、铁碳相图与铁碳合金 1.铁碳相图 2.铁碳合金 3.铁碳合金在缓慢冷却时组织转变 八、固态相变 1.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 2.固态相变的分类 3.扩散型相变 1)合金脱溶,2)共析转变,3)调幅分解 4.非扩散型相变 参考书: 1.金属学(修订版), 宋维锡主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2.材料科学基础, 余永宁主编, 高等教育出出版社,2006; 3.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 胡赓祥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出版社,2006; 4.任何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金属学》或《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参考书。 复习方法的话大家还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坚持。我个人有一些看法希望与大家分享。 刚开始看,很难把握重点,看的太细,会浪费时间。而且,第一遍看完之后,往往都是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细节部分是很难记住的。所以第一边看要抓大放小,把握大致脉络。短时间内对专业课内容有一个全局的把握,以利于第二遍的深入阅读。这就算达到了目标。 再看的时候,每看完一节或一章,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尤其是把重要的知识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列成条目以利于以后把握重点,节约时间。一定要相信,手过一遍,胜过口过十遍。做笔记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再以后做题时每遇到问题回来看自己总结的笔记,并且把做题时重要的类型题的解法归纳到笔记中。坚持下去。做到点——线——面的复习,这样下来专业课不拿高分都难了。

金属学名词解释

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简称元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包括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 组织: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形成具有不同形状、大小数量及分布的相相互结合而成的综合体。 固溶体:组元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形成的固相晶体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相同,这种相称固溶体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相互溶解形成的一种成分及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其中一种组元相同的固相。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 表象点:位于相图中,并能表示合金成分、温度的点称表象点。 吉布斯相律:相律是表示平衡条件下,系统的自由度数、组元数和相数之间的关系,是系统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相律可用下式表示: f = c -p +2 当系统的压力为常数时,则为: f = c-p + 1式中,c 系统的组元数,p 平衡条件下系统中相数, f 为自由度数。 自由度:是指在保持合金系中相的数目不变的条件下,合金系中可以独立改变的影响合金状态因素的数目 匀晶转变:从液相结晶出单相的固溶体,这种结晶过程称匀晶转变 异分结晶:固溶体结晶过程中,结晶出的固相与母相成分不同,这种结晶也称为选择结晶。 同分结晶:纯金属结晶时,所结晶出的晶体与母相化学成分完全一样。 枝晶偏析:生成固体的成分不均匀-偏析,快速冷却时在一个晶粒内部先后结晶的成分有差别,所以称为晶内偏析,金属的晶体往往以树枝晶方式生长,偏析的分布表现为不同层次的枝晶成分有差别,因此又称枝晶偏析 区域偏析:固溶体不平衡结晶时造成的大范围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叫做宏观偏析或区域偏析。 伪共晶:这种非共晶成分合金所得到的共晶组织称伪共晶。

最新透视学-教案

电子教案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含实践)。课程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法,辅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基础理论扎实,能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环境绘制出透视图的基本技能。 1.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构图方式; (2)掌握绘制的物体空间的尺寸,为绘制透视图的比例打下基础; (3)掌握特定环境的透视变化因素; (4)掌握几种透视图的制图方法。 (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 2.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具有徒手作图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透视图的能力; (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透视技法的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较强的设计意识; (2)具有艺术的.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与思想。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1: 1.透视的基本概念 2.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术语 3.透视的基本规律(法则) 4.确定物体形状的基本透视方法 5.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概念;平行透视设计构图画面特点;构图画面框架建立过程;物体比例的设置;室内或室外场景平行透视。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剖析典型案例。 教学实施: 一.透视的定义 “透视”(Perspicere)即“透而视之”。就是透过透明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这就是透视。

二.透视三要素 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视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三.透视的名词术语 1.视点EP(Eye Point):画者眼睛所在的位置。 2.停点SP(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也称驻点。 3.画面 PP(Picture Piane ):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是构成透视图形必备的条件。 4.中心视线CVR(Central Visv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视中线.中视线.视轴。 5.视心CV(Center Of Vision):中心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称心点.主点.视心点。 6.视平线VH(View Horizon):过视心所作的水平线。 7.视平面HP(Horizontal Piane):视平线所在的水平面 8.视高H(Height):视点到立点的垂直距离。 9.视距D(Distance):视点到视心点的垂直距离。 10.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11.基面GP(Gra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立点的所在面。 12.基线GL(Gra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13.灭点VP(V)(Vanishing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也称消失点。 14.中心视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点所做的视平线的垂线,也叫中垂线。15.测点M(Measvring):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也称量点.测量点。 16.视角SA(Sight Angl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上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当视角过大时,透视图形会产生不正常的变形。 17.视域(Visual Threshold):固定视点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绘画上通常采用600以内的视域作画。60°视角左右的视域叫舒适视域。 18.地平线HL(Horizon Line):平原上看到的天空与地面的交接线。投影在画面上与视平线重合。 19. 距点DP(Distance Point):以视心为圆心,视距长为半径作圆称作视距圆,圆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称为距点。常用到的是视距圆与视平线的两个交点。是所有平行于地面.与画面成45°角的平行直线的灭点。 20.余点RP(Rest Point):余角透视中在视平线上,除了距点和视心点以外的其它灭点都叫余点。 21.内余点IP(Inside Point):余角透视中在视平线上视心与距点之间的灭点。

转 金属学及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转金属学及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一、金属晶体结构的一般知识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学元素按性质可分成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金属,化学元素中有83种是金属元素。固态金属具有不透明、有光泽、有延展性、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特性,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的导电性降低,电阻率增大,这是金属独具的一个特点。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铝、铜、铬、镍、钨等。 第二大类是非金属,化学元素中有22种,非金属元素不具备金属元素的特征。而且与金属相反,随着温度的升高,非金属的电阻率减小,导电性提高。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碳、氧、氢、氮、硫、磷等。 我们所焊接的材料主要是金属,尤其是钢材,钢材的性能不仅取决于钢材的化学成分,而且取决于钢材的组织,为了了解钢材的组织及对性能的影响,我们必须先从晶体结构讲起。 (一)晶体的特点 对于晶体,大家并不生疏。食盐、水结成的冰,都是晶体。一般的固态金属及合金也都是晶体。并非所有固态物质都是晶体。如玻璃、松香之类就不是晶体,而属于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不在外形,而在内部的原子排列。在晶体中,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得很整齐。而在非晶体中,原子则是散乱分布着,至多有些局部的短程规则排列。 由于晶体与非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因此性能也不相同。 (二)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金属的原子按一定方式有规则地排列成一定空间几何形状的结晶格子,称 为晶格。金属的晶格常见的有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如图1-4所示。 体心立方晶格的立方体的中心和八个顶点各有一个铁原子,而面心立方晶格的 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和六个面的中心各有一个铁原子。 图1-4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a)体心立方晶格(b)面心立方晶格 铁属于立方晶格,随着温度的变化,铁可以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这种晶格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晶转变。纯铁在常温下是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α-Fe);当温度升高到910℃时,纯铁的晶格由体心立方晶格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称为γ-Fe);再升温到1390℃时,面心立方晶格又重新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 (称为δ-Fe),然后一直保持到纯铁的熔化温度。纯铁的这种特性非常重要,是钢材所以能通过各种热处理方法来改变其内部组织,从而改善性能的内在因素 之一,也是焊接热影响区中各个区域与母材相比,具有不同组织和性能的原因 之一。 二、合金的组织、结构及铁碳合金的基本知识 (一)合金的组织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其中至少一种是金属元素),组合成的金属,叫做 合金。根据两种元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形成晶体结构和显微组织的特点可 将合金的组织分为三类: (1)固溶体固溶体是一种物质的原子均匀地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晶格内,形成单相晶体结构。根据原子在晶格上分布的形式,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 间隙固溶体。某一元素晶格上的原子部分地被另一元素的原子所取代,称为置 换固溶体;如果另一元素的原子挤入某元素晶格原子之间的空隙中,称为间隙固溶体,见图1-5所示。 图1-5固溶体示意图 (a)置换固溶体;(b)间隙固溶体

第二节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分析

第二节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 一、金属晶体结构的一般知识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学元素按性质可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金属,化学元素中有83种是金属元素。固态金属具有不透明、有光泽、有延展性、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特性,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的导电性降低,电阻率增大,这是金属独具的一个特点。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铝、铜、铬、镍、钨等。 第二大类是非金属,化学元素中有22种,非金属元素不具备金属元素的特征。而且与金属相反,随着温度的升高,非金属的电阻率减小,导电性提高。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碳、氧、氢、氮、硫、磷等。 我们所焊接的材料主要是金属,尤其是钢材,钢材的性能不仅取决于钢材的化学成分,而且取决于钢材的组织,为了了解钢材的组织及对性能的影响,我们必须先从晶体结构讲起。 (一)晶体的特点 对于晶体,大家并不生疏。食盐、水结成的冰,都是晶体。一般的固态金属及合金也都是晶体。并非所有固态物质都是晶体。如玻璃、松香之类就不是晶体,而属于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不在外形,而在内部的原子排列。在晶体中,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得很整齐。而在非晶体中,原子则是散乱分布着,至多有些局部的短程规则排列。 由于晶体与非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因此性能也不相同。 (二)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金属的原子按一定方式有规则地排列成一定空间几何形状的结晶格子,称为晶格。金属的晶格常见的有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如图1—4所示。体心立方晶格的立方体的中心和八个顶点各有一个铁原子,而面心立方晶格的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和六个面的中心各有一个铁原子。 图1—4 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a)体心立方晶格(b)面心立方晶格 铁属于立方晶格,随着温度的变化,铁可以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这种晶格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晶转变。纯铁在常温下是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α-Fe);当温度升高到910℃时,纯铁的晶格由体心立方晶格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称为γ-Fe);再升温到1390℃时,面心立方晶格又重新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δ-Fe),然后一直保持到纯铁的熔化温度。纯铁的这种特性非常重要,是钢材所以能通过各种热处理方法来改变其内部组织,从而改善性能的内在因素之一,也是焊接热影响区中各个区域与母材相比,具有不同组织和性能的原因之一。 二、合金的组织、结构及铁碳合金的基本知识 (一)合金的组织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其中至少一种是金属元素),组合成的金属,叫做合金。根据两种元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形成晶体结构和显微组织的特点可将合金的组织分为三类: (1)固溶体固溶体是一种物质的原子均匀地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晶格内,形成单相晶体结构。根据原子在晶格上分布的形式,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某一元素晶格上的原子部分地被另一元素的原子所取代,称为置换固溶体;如果另一元素的原子挤入某元素晶格原子之间的空隙中,称为间隙固溶体,见图1—5所示。

透视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透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透视的形成原理与有关概念 一)透视的定义 透视意为“透而视之”,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透视主要是研究眼睛与物体间的关系。 二)透视三要素 《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三)有关概念 图1-1 1.视点:指画者的眼睛位置。 2.足点:指视点对基面的垂直落点,画者的立足点。 3.画面:指模型上的玻璃板,即研究透视的假设画面。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 间的透明平面。 4.基面:指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画风景时即地面。 5.基线:指画面与基面相交之平线。 6.点心: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在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正好在视圈的中心。 7.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相连的视线,是视线中离画面最短、最正中的一条,代表视点与画面的距离,也称视距。

8.视平线:画面上过心点的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代表视点的位置高度,是上下分割画面的基准线。 9、正中线:过心点的垂直线,是左右分割画面的基准线。 10、距点:将视距分别标在心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就是距点。 11、距离圈:在画面上,一心点为圆心,以视距为半径所画的视域圈。 12、天点:距离圈与正中线在视平线上方相交的点,到心点的距离也等于视距。 13、地点:距离圈与正中线在视平线下方相交的点,到心点的距离也等于视距。 图1-3 注:视点通过视中线必须和画面保持垂直关系 视点平视时:视中线平行于基面,画面垂直于基面。 视点仰视时:视中线向上倾斜,画面也向上倾斜甚至平行于基面。 视点俯视时:视中线向下倾斜,画面也向下倾斜甚至平行于基面。 四)两种观察方法与两种投影方式 1、观察方法 (1)焦点透视:称“定点法”属于有限视域范畴,其视域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个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单视域。 (2)散点透视:称“活点法”用活动的眼睛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散点观察,以运动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组成画面。 2、投影方式: 透视图是物体通过光线在画面上形成的投影形象,由于光线的状态不同,其投影方式所得的形象特征各不相同。(投影的光线状态,直接起因于视点、距离的变化) 图1-1 1-4 (1)焦点透视:为“中心投影”是视点在相对近距离观察物体的投影方式,视点是对物体各点投影和回收视线的中心,它的发射场是一个锥形体。 焦点透视对于空间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一个视域中的具体消失,根据物体的具体距离的推移,角度的转换,从体积解剖到点、线、面达到空间的无限,是一种对无限空间给予有限控制,出发于具体的空间而视线追及于灭迹的方法。 (立方体按近大远小的规律发生明显的透视缩变,同时受到透明画面上所推出的灭点、灭线的制约,产生消失于无

空间与层次(一)透视分析

课题:空间与层次(一)透视 学科:美术年级:八年级 课型:造型·表现课时安排:总2课时此为第1课时 一、课堂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的内容专业性较强,涉及的美术知识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如何突破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美术是视觉性的艺术,要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来代替抽象的语言描述,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确立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指导原则,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集体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部分内容。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和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的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本课分为两课时。本教案是第一课时,探讨和认识透视在绘画中表现体积、空间的作用和意义,了解透视的基本法则规律;第二课时探索艺术作品中透视的运用和作品艺术表

现之间的关系,认识艺术创作中从物象到精神的层次和含义。 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透视对物体体积塑造和对景物空间塑造的具体作用,尝试寻找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视觉的方法,体验和领会绘画中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认识在没有透视线的情况下,二维绘画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因素。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 2、技能目标:运用透视规律来表现身边的景物。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重点:如何通过透视来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四、课前准备:教具:课本、课件、课件显示屏 学具:课本、素描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