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两种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两种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生命早期获得大量的骨质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因素.青春期开始后性激素是增加骨质的最重要的因素[1].尽管基因影响骨质,其他因素如营养、运动对骨质的获得存在积极或消极的作用[2,3,4,5].身体活动增加儿童和青少年骨质比成人多已得到确认.跑步和力量训练对年轻人和动物模型的骨质的影响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6,7,8].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不同运动训练对骨质的影响,需要比较不同运动计划最大化预防骨质疏松[9,10,11].大鼠是研究运动对骨组织影响的最佳模型.

研究目的是比较3周(每周3天)抗阻训练和跑台运动(每天1小时,每周3天)对生长期大鼠股骨骨密度的影响.运动开始后5个月检测大鼠股骨,证实骨质的获得.使用雄性大鼠是因为避免像雌性大鼠因激素变化影响骨结构.1方法

1.1

动物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力量训

练组(SE,n=10),跑步组(RE,n=10)和对照组(C,n=10).实验过程中,所有大鼠随意饮食.开始和处死后称取体重.腹膜内过量戊巴比妥处死大鼠.大鼠12小时光照循环,运动计划在白天进行.每天同一时间进行运动.2

实验过程

2.1跑步训练

3月龄大鼠,RE组大鼠在电动跑台上运动,每

天1小时,每周3天.跑台的起始速度为4m·min-1,逐渐增加到16m·min-1.C组大鼠放置在固定炮台上,每天10分钟.2.2

力量训练

3月龄大鼠,SE组大鼠尾部负重爬1.1米垂直

梯(坡度为80°)[12]

.每天1次,每周3天.完成8组

训练,共15个月.每组训练包括6次爬梯.每组运动的负重逐渐增加.5周后,最大负重达到大鼠体重的50%.在8月龄时,运动后5个月,处死大鼠,切取右后肢切除肌肉和其他组织,股骨用于分析研究.股骨浸入水中,用体积描记法获得股骨体积[13].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用于计算骨密度.2.3

BMD测定

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BMD,配备小动物专用软件.其可靠性和精确性得到很多的研究证实[14,15,16].3

统计分析

统计学显著性评价使用ANOVA和posthocNewman-Keuls’test,P值小于0.05具有显著性.4结果

4.1

运动对体重的影响

通常,运动能诱导体重显著降低.但是,大鼠在

处死时,运动组大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

两种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巢湖学院

体育系,安徽

巢湖238000)

要:研究目的是检验比较力量训练与跑步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BMD )增加的影响.10只3月龄

雄性Wistar 大鼠分为跑步组

(R E ),每天1小时,每周2天,电动跑台上以16momin -1,每周3天.10只大鼠分为力量训练组(SE ),每周3天,尾部负重,爬1.1m 垂直(倾斜角度80°)梯.两组训练保持5个月,所有大鼠在8个月时处死.10只大鼠不进行运动作为对照组.处死后收集大鼠右股骨,用双能X 线吸收仪测定股骨的骨密度.BMD 测量结果显示运动诱导BMD 显著增加,

8月龄R E 组与C 组和SE 组相比(P<0.05).SE 组和C 组的BMD 没有差异(P>0.05).总之,跑步而不是力量训练对生长期大鼠的股骨颈BMD 有积极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在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可能起治疗作用.

关键词:身体活动;骨质;股骨;生长期大鼠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6-0199-03

Vol.28No.6

Ju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6期(下)

2012年6月199--

两种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生命早期获得大量的骨质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因素.青春期开始后性激素是增加骨质的最重要的因素[1].尽管基因影响骨质,其他因素如营养、运动对骨质的获得存在积极或消极的作用[2,3,4,5].身体活动增加儿童和青少年骨质比成人多已得到确认.跑步和力量训练对年轻人和动物模型的骨质的影响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6,7,8].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不同运动训练对骨质的影响,需要比较不同运动计划最大化预防骨质疏松[9,10,11].大鼠是研究运动对骨组织影响的最佳模型. 研究目的是比较3周(每周3天)抗阻训练和跑台运动(每天1小时,每周3天)对生长期大鼠股骨骨密度的影响.运动开始后5个月检测大鼠股骨,证实骨质的获得.使用雄性大鼠是因为避免像雌性大鼠因激素变化影响骨结构.1方法 1.1 动物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力量训 练组(SE,n=10),跑步组(RE,n=10)和对照组(C,n=10).实验过程中,所有大鼠随意饮食.开始和处死后称取体重.腹膜内过量戊巴比妥处死大鼠.大鼠12小时光照循环,运动计划在白天进行.每天同一时间进行运动.2 实验过程 2.1跑步训练 3月龄大鼠,RE组大鼠在电动跑台上运动,每 天1小时,每周3天.跑台的起始速度为4m·min-1,逐渐增加到16m·min-1.C组大鼠放置在固定炮台上,每天10分钟.2.2 力量训练 3月龄大鼠,SE组大鼠尾部负重爬1.1米垂直 梯(坡度为80°)[12] .每天1次,每周3天.完成8组 训练,共15个月.每组训练包括6次爬梯.每组运动的负重逐渐增加.5周后,最大负重达到大鼠体重的50%.在8月龄时,运动后5个月,处死大鼠,切取右后肢切除肌肉和其他组织,股骨用于分析研究.股骨浸入水中,用体积描记法获得股骨体积[13].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用于计算骨密度.2.3 BMD测定 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BMD,配备小动物专用软件.其可靠性和精确性得到很多的研究证实[14,15,16].3 统计分析 统计学显著性评价使用ANOVA和posthocNewman-Keuls’test,P值小于0.05具有显著性.4结果 4.1 运动对体重的影响 通常,运动能诱导体重显著降低.但是,大鼠在 处死时,运动组大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 两种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李 靖 (巢湖学院 体育系,安徽 巢湖238000) 摘 要:研究目的是检验比较力量训练与跑步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BMD )增加的影响.10只3月龄 雄性Wistar 大鼠分为跑步组 (R E ),每天1小时,每周2天,电动跑台上以16momin -1,每周3天.10只大鼠分为力量训练组(SE ),每周3天,尾部负重,爬1.1m 垂直(倾斜角度80°)梯.两组训练保持5个月,所有大鼠在8个月时处死.10只大鼠不进行运动作为对照组.处死后收集大鼠右股骨,用双能X 线吸收仪测定股骨的骨密度.BMD 测量结果显示运动诱导BMD 显著增加, 8月龄R E 组与C 组和SE 组相比(P<0.05).SE 组和C 组的BMD 没有差异(P>0.05).总之,跑步而不是力量训练对生长期大鼠的股骨颈BMD 有积极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在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可能起治疗作用. 关键词:身体活动;骨质;股骨;生长期大鼠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6-0199-03 Vol.28No.6 Ju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6期(下) 2012年6月199--

运动与骨健康

运动与骨健康 运动是青春的象征,运动是力量的象征,运动是健康的象征。运动的人肌肉发达,充满力度和美;运动的人骨骼有力量,骨骼有弹性、有韧性,骨的强度和骨量都比较高。运动有助于骨骼的健康。 在阐述运动和骨骼的关系之前,我们先明白几个与骨健康有关的指标:第一是骨强度,指骨骼质量和骨骼抗骨折能力,反映骨量与骨质量的整体水平;第二是骨量,如果骨量减少,则骨强度降低,骨量可用骨密度仪准确测得;第三是骨质量,这是一个综合指标,与骨骼的结构、骨转换率、矿化程度、累积损伤、骨基质蛋白等多种因素有关。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降至使机体罹患骨折危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流行,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性激素水平低下、缺乏运动和营养不合理是骨质疏松发生的三大危险因素。人体的衰老过程必然伴随着性激素水平逐渐下降,但是如果从现在开始,从孩子开始,把合适的运动锻炼和一定的体力活动作为日常生活的必要部分,并注重平衡膳食,摄入充足的营养素和对骨骼健康有保护作用的营养成分,则能保证骨骼的健康。 运动及合适的体力活动普遍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增加骨量,维持合理的骨转换水平,保证适度的骨骼矿化,修复骨骼的微损伤,改善骨骼结构。运动作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手段,不仅安全、经济而且具有其他的健康效益,如增加体位稳定性,增强肌力和耐力,预防摔倒,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等等。 缺乏运动将导致骨量丢失 大约在400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运动及适当的体力活动对骨有益。早在1683年,伽利略最先发现运动产生的机械应力与骨量的关系,以及体重与骨骼大小的关系。1892年,一位德国解剖学家认识到作用于骨的机械应力变化影响骨骼力量。长期卧床很快造成人的尿钙丢失、导致体内钙的负平衡和骨丢失,但是当重新运动后,骨形成增加。瘫痪的人如果只有承重而没有肌肉活动(如辅助性站

动物跑台运动

跑台运动促进幼龄大鼠学习能力 娄淑杰**,*,刘瑾彦**,杨若愚,陈佩杰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运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摘要:为了探讨跑台运动对幼龄大鼠学习能力的影响,实验采用5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跑台运动组,其中跑台运动组大鼠以低强度进行为期一周的跑台运动;然后使用Morris水迷宫,对两组大鼠的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能力进行分析。在定位航行实验中,运动组大鼠寻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并且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运动组大鼠的游泳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运动轨迹的弯曲度表明运动组大鼠还表现出了较强的寻找平台的动机以及对平台位置较为准确的空间定位能力。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两组大鼠的游泳速度并没有明显差异,从大鼠在各象限内穿越平台相应位置的次数来看,运动组大鼠在D象限穿越的次数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结果提示,低强度的跑台运动在短时间内便可以明显提高幼龄大鼠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信息的刺激而获得新行为、新习惯的过程,记忆则是指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脑内储存、加工和提取的过程。对人而言,学习记忆能力是影响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关脑的学习记忆过程及其机制一直都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点。但无论是在形态学方面还是行为学方面,报道的结果大都是以损伤或药物干预作为处理所获得 [1-3]。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众人皆知的,如可促进和维持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等。最近几年,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研究其对脑功能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学习记忆功能而言,研究报道已有很多,但结果不尽相同。如van Praag 等人研究了跑转笼运动对成年小鼠海马区神经再生以及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其中的行为检测结果显示,经过转轮运动训练的成年小鼠比未经运动训练的小鼠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 [4]。另外,Kramer等的人体实验也表明,一些先前从不运动的老年人通过步行运动,其思维能力如计划、安排和工作记忆力都相应有所改善[5]。而在Rhodes 等人的研究中,运动训练后的小鼠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6]。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是研究对象均为已发育成熟的成年动物或人。而且,关于衰退期学习记忆障碍的研究报道居多[7,8],对于发育早期学习记忆能力的探讨则未见报道。有关神经系统可塑性和神经发育的研究认为,幼年期的神经发育,部分决定了成年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大脑在某个特殊时期接受信息的种类和数量,影响着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密度和效率 [9]。鉴于此,本文针对运动对生命早期脑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开展了研究,以探讨运动这一正常的生理活动在脑发育中的作用,为探讨生命早期的运动对日后成年乃至老年时期脑健康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健康雄性5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30只,购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动物中心,平均体重为(110.05±7.91) g。将其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跑台运动组,每组15只。分笼饲养,每笼 5只,自由饮食,光照时间7:00~19:00,饲养环境温度(20±2)°C,相对湿度45%~55%。

骨质疏松与骨密度

骨质疏松与骨密度 由于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发生骨质疏松与骨质减少,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它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质减少,骨组织的细微结构被破坏,使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增加。它可以使除头颅外的任何部位的骨骼发生骨折。已知骨组织的强度有75%~85%与骨密度(BMD)有关。随着年龄的老化,周身各骨骼的BMD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股骨颈的BMD在20~90岁之间,女性要下降58%,男性要下降39%;股骨粗隆间区(intertrochanteric region)则分别下降53%及35%。BMD下降到一定程度,易于发生骨折。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前臂远端(Colles'骨折)、胸椎和腰椎压缩性骨折和近端股骨骨折(股骨颈居多)。随年龄的增加,骨折发生率相应增加(就各人种而言,白人、黄人远高于黑人骨质疏松的发生率)。Colles'骨折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5,椎骨压缩性骨折为1∶7,股骨颈骨折为1∶2。股骨颈骨折而致死亡者占15%~20%,如要恢复到骨折前的功能,一般需12个月的时间,有些则致终身残疾。 骨峰值与骨重建 骨骼内矿物质含量是决定是否易发生骨质疏松的基础,而成人后的骨峰值(Peak adult bone mass)的高低,是年长后是否易发生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其他导致骨矿物质丢失的速度加快等因素均与骨质疏松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 在人的一生中,骨骼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通过骨重建(bone remodeling)使新骨代替旧骨,保持骨骼的"年青化"。这种代谢更新,称为骨转换(turnover),每单位骨转换如呈负值,造成骨矿丢失,称为高转换,许多继发性骨质疏松,都是由于各种病因造成骨的高转换引起。 骨质疏松的病因 骨质疏松与骨质减少有着多种致病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疾病及药物等,见表1。 表1. 常见的骨质疏松与骨质减少的原因遗传疾病生活方式药物营养 白人、黄人神经性厌食吸烟甲状腺激素不能耐受奶制品 家族史甲亢甲亢少活动或过分活动引起无月经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低钙饮食 体形小甲旁亢绝经早抗凝药物素食者 柯兴氏病未生育化疗酗酒 I型糖尿病月经初潮迟抗惊厥药物持续高蛋白饮食 类风湿 骨质疏松的分型 按照骨转换可以分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或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按病因分型可以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绝经后早期骨丢失,丢失的骨骼主要为小梁骨及少量的皮质骨,Ⅰ型引起的骨折,多为Colles'骨折及压缩性椎骨骨折;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由于老年肾功能减退,1α(OH)D3的合成功能下降,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使皮质骨丢失,Ⅱ型骨质疏松多见股骨颈骨折。另一种见于年青人的骨质疏松,称特发性骨质疏松,常原因不明,很少见。

强制性运动训练对脑梗塞大鼠运动功能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强制性运动训练对脑梗塞大鼠运动功能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6-12-28T11:07:11.5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3期作者:唐艳[导读] 脑梗塞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台州医院康复医学科 317000 摘要: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训练对脑梗塞模型大鼠运动功能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共选取50只大鼠,制作成动物模型,将制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通过石膏固定健侧前肢,从而强制大鼠使用患侧肢体,每天进行半小时爬坡训练;对照组制模后未给予特殊处理。分别于造模后第二天及训练2周后,对两组大鼠进行肌力测验、平衡木行走试验及水迷宫试验。结果显示两组大 鼠训练前无显著差异,训练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肌力测验、平衡木行走试验及水迷宫试验均有改善 (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训练可改善脑梗塞大鼠运动功能及记忆能力。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脑梗塞;运动功能;记忆能力 脑梗塞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尤其遗留的后遗症给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均带来严重影响。大量临床研究发现[1,2],运动训练对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均有一定疗效。本研究通过对脑梗塞模型大鼠给予强制性运动训练(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观察该疗法对脑梗塞大鼠运动功能及记忆能力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应用CIMT治疗脑梗塞患者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共选取健康大鼠50只,5月龄,雌雄各半,质量250~300g。 1.2脑梗塞模型制作 材料:制备插线选用进口的高碳素钓鱼线,直径为0.20-0.28mm,长度 4cm左右,在前端用细砂纸磨钝并沾上蜡,防止插漏血管,并在距离前端 18mm 处作标记,标记后的鱼线用生理盐水浸泡备用。 模型制备:实验动物以10% 的水合氯醛(0.32ml/100g )腹腔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颈部正中切开皮肤及浅筋膜,钝性分离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暴露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在颈总动脉近心端结扎,结扎颈外动脉,电凝联系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动脉,在颈内动脉穿线备用,在颈总动脉结扎的上端距离颈总动脉分叉处剪一小口,用制备好的鱼线沿颈总动脉插入颈内动脉,当到达指定长度(18mm左右)时结扎颈内动脉。在插线的过程中要注意手感,当遇到阻力时,不要用蛮劲插入,当鱼线弯曲时要更换,手法要轻柔,迅速,动物清醒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和神经症状。 方法:对大鼠进行神经病学分级:分级标准如下:0 分: 无神经功能缺损; 1 分: 前肢出现任何屈曲成分( 即提尾悬空实验阳性) , 不伴其他不正常; 2 分: 侧推抵抗力下降( 即侧向推力实验阳性) , 伴前肢屈曲,无转圈行为; 3 分: 同2 级行为, 伴自发性旋转( 自由活动时向瘫痪侧划圈)。选择Ⅲ级及以上模型大鼠进行试验。 1.3动物分组处理 将制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运动组各25只,并将运动组大鼠右侧肢体(即健侧前肢)固定于石膏中,固定时使健侧前肢相对于胸骨呈自然屈曲状态,迫使大鼠使用对侧前肢(即患侧前肢)活动,固定时间持续2周;对照组大鼠制模后未给予特殊处理。2组大鼠均被安置在透明、含有木屑的有机玻璃笼内喂养,每笼4~5只,自然昼夜节律光照,期问自由摄食、饮水。 1.4运动功能与记忆能力检查 分别在术后第2天和第15天对大鼠进行平衡木行走试验、肌力测验及水迷宫试验。 1.4.1 平衡木行走试验(beam walking test) 平衡木长80cm,宽2.5cm,平放在距离地面高10cm处。按Feeney的记分标准,0分:穿过平衡木,不会跌倒;1分:穿过平衡木,跌倒机会少于50%;2分:穿过平衡木,跌倒机会大于50%;3分:能穿过平衡木,但受累的瘫痪侧后肢不能帮助向前移动;4分:不能穿过平衡木,但可坐在上面;5分:将大鼠放在平衡木上会掉下来。 1.4.2 肌力测验双侧前爪抓握(bilateral forepaws grasp) 用直径0.15mm铁丝绳,长46cm,置于距地面70cm高度上,其下放高3. 5cm泡沫箱。将大鼠两个前爪放在绳上,放开,记录大鼠在绳上的时间。0分:挂在绳上0~2s;1分:挂在绳上3s~4s;2分:挂在绳上5s;3分:挂在绳上5s,将后腿放在绳上。 1.4.3 水迷宫试验 水迷宫试验的圆形水池直径120cm,深45cm,盛满室温水,加入奶粉使之变浑浊。在圆池1/4象限水平面下2cm隐藏一平台。每天进行8次水迷宫训练,每次训练1个象限中的1个起点 ,让大鼠找到平台并爬上去,待其在平台上休息15 s后,再将它放在第2个预先随机确定的起点进行训练。如果120s内找不到平台由试验者用引导棒引导大鼠到平台.正式试验过程中, 超过120s仍找不到平台者记为120s.每次训练后用干毛巾将小鼠擦干以防止低体温造成的应激,记录大鼠游泳找到平台的潜伏时间。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 ±s)表示,选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大鼠在第2天测试结果显示数据无显著差异,训练后差异显著(P<0.05)。 2.1两组大鼠运动功能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表2) 对2组大鼠行为学检查结果比较后发现,两周后运动组大鼠自主活动较对照组增多,自主觅食能力明显增强,活动范围增大;运动组大鼠平衡木行走试验跌倒次数(0.0±0.0)显著少于对照组(0.2±0.45),肌力测试评分(3.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1.8±0.84),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负荷跑步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股骨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_冯宁

墙报交流运动生物力学分会 肘肌疲劳前显著减小。 4 研究结论 1. 20%MVC静态收缩诱发肌肉疲劳对主动肌-主动肌、主动肌-拮抗肌协同收缩时的频率、相位关系和运动皮层与主动肌、拮抗肌的耦合关系产生了相同的改变,从实验数据上印证了拮抗肌活动控制的“共驱动”理论。 2. 运动疲劳引起运动皮层细胞活动数量和主动肌、拮抗肌运动单位募集数量增加,并引起运动皮层与主动肌、拮抗肌之间的协同增加。在维持关节稳定性的同时维持既定收缩负荷,疲劳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协同收缩肌肉,特别是控制主动肌与拮抗肌以更加同步的方式活动。 3. 拮抗肌预疲劳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拮抗肌共神经输入(common neural inputs)支配减小,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步活动的程度下降。这可能跟拮抗肌疲劳后诱发支配主动肌与拮抗肌皮层脊髓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动肌与拮抗肌外周收缩能力及中枢激活能力改变的不同步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为代偿拮抗肌疲劳引起的关节稳定性下降而对主动肌与拮抗肌运动单位募集采取差异性的调节方式有关。 不同负荷跑步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股骨 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冯宁 沈阳体育学院110102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两个方面对生长发育期大鼠股骨进行综合研究,采用跑步这种运动形式,分析和探讨不同运动负荷对大鼠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模拟大负荷和中等负荷跑步运动对青少年股骨的反复周期性生理刺激,是否有利于其生长发育,观察股骨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以期为青少年骨骼生长发育状况的评价和预测,运动干预手段或运动训练方案的制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1985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7173291.html,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作者:倪锡森龙金瑶陈剑浩陈晓婧 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8年第09期 【摘要】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等。由于动物行为学对于动物学习和认知等方面的研究,它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动物实验。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近年来关于帕金森病动物行为学实验作一综述,为相关研究作参考。 【关键词】帕金森病;动物行為学;模型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它是以运动减少、肌肉强直和静止性震颤为主要症状,其病理改变主要为黑质的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纹状体DA递质减少,细胞内嗜酸性路易小体(Lewybody,LB)形成[1]。在探究PD的真正治病机理和更多有效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动物实验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因为造模成功的大鼠行为往往与临床PD患者的特殊行为互相对应,所以实验中往往通过多种行为学方法进行PD大鼠的行为学障碍的检测,来判断造模的成功与否。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近年来关于PD大鼠模型行为学实验方法作一综述,为相关研究作参考。 1检测大鼠协调运动能力 APO诱导旋转实验:分别在术后7d、14d、21d给予APO(0.5mg/kg,SC)诱导大鼠旋转,观察在安静宽敞的环境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取30min内旋转圈数≥210转的大鼠作为成 功的PD模型组。及给药后4周后每组大鼠腹腔注射APO0.15mg/kg,注射5min待大鼠稳定向左侧转圈后计数,以旋转360度为1次,共记录30min,观察各组大鼠30min旋转总圈数,用大鼠旋转圈数差值比(K值)表示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善程度,K值=(干预后旋转圈数-干预前旋转圈数)/干预前旋转圈数。 APO诱发的大鼠旋转实验是目前PD模型主要的评价方法,大鼠给予APO激动D2受体以后会出现向健侧旋转的现象,通过观察大鼠的旋转次数和协调能力的变化帮助评定PD模型的成功与否,旋转次数的增加和协调运动能力的降低与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密切相关[2]。 2检测大鼠空间记忆能力 Morris水迷宫实验:每次实验时把大鼠从其中一个区域面朝池壁放入水池中,由于大鼠的求生本能,大鼠将在水池内游泳直到找到隐藏在水面下的平台为止。每次训练时间一般为60s 或120s,找到平台后允许大鼠在平台上滞留5~10s。如果大鼠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平台,则实验者帮助其找到平台并在平台上滞留10~30s。每次训练间隔时间为30s左右,每只大鼠每

大鼠模型

将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以跑台 运动的方式,复制递增运动负荷至24m'min一`的4周60%一70%最大 摄氧量运动实验动物模型;提取右心室肌组织的全蛋白进行双向凝胶 电泳分离,运用ImageMasterZDPlatinum图像分析软件对2一DE胶进 行分析,选择差异表达上调5倍以上及下调至1/5以下的12个蛋白 质点作为备选目标蛋白质点,用串联飞行时间质谱蛋白质仪 (ULGRA王L一FLEx一TOF/TOF)进行质谱鉴定,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 应(RT-PCR)对部分目标蛋白质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60%一70%最大摄氧量跑台运动对大鼠右心室肌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急性大强度跑台运动及低频电刺激后大鼠骨骼肌及血清/GⅢ表达的变化,探讨/GⅢ 与骨骼肌疲劳之间的关系!方法:?2 只雄性%Y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和刺激组!运动组参照N)PQ’>P 方案进行一次大强度跑台运动,造成大鼠运动性疲劳;刺激组采用低频电刺激的方法诱发大鼠腓肠肌疲劳! U);&)>. =*’& 检测大鼠骨骼肌及血清/GⅢ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大鼠比目鱼肌/GⅢ 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_I9I$),但趾长伸肌及血清/GⅢ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 I9I$)!(@)随刺激时间的延长,大鼠腓肠肌的肌张力峰&峰(LML)值逐渐降低,与刺激开始时相比,刺激!I0<. 即显著降低(! _I9I$);而疲劳指数(D4)则随刺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刺激AI0<. 时D4 高达$@9!A’左右!(?) 与对照组相比,刺激组大鼠腓肠肌/GⅢ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_I9I$),而比目鱼肌及趾长伸肌/GⅢ的表达 水平虽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 I9I$) 大强度跑台运动及低频电刺激对大鼠骨骼肌及血清caⅢ表达的影响 大鼠跑台运动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目的跑台急性运动疲劳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g-NO,> 大鼠%4 只( 5 周 龄) 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多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方案( 跑台坡度为&s,负荷分为三级) 建立一次性力竭跑台运动动 物模型"尾静脉取血,分别测定大鼠在安静!运动#& +-M!运动"& +-M!力竭!恢复#& +-M!恢

糖皮质激素对大鼠骨骼的骨密度影响

糖皮质激素对大鼠骨骼的骨密度影响 作者:李卫群刘郴淑黄连芳苏敏 【关键词】激素 摘要:目的:探讨单光子吸收法测定糖皮质激素对大鼠骨骼影响的骨密度。方法:16只3月龄£ SD大鼠,体重345?347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激素组,后者喂醋酸泼尼松4. 5mg/kg,每周2次。3个月后,对两组动物的股骨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激素组大鼠股骨近段和中段的骨矿含量有减少的趋势;股骨三段的骨宽度有所增加;股骨近段、中段和远段骨密度分别减少了11.8%(P<0. 05%) > 12. 5%(P<0. 05)和10. 5%(P<0. 05)。结论:单光子吸收法除了能测定人体骨密度外,也可用于对大鼠骨质疏松的研究。 关键词:醋酸泼尼松;骨质疏松;骨密度;单光子吸收法 Effect of the Glucocorticoids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Skeleton in Rats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the glucocorticoids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skeleton in rats using the single photon absorptiometrie measurements. Method: 16 male Sprague-Dawley(SD) rats at 3 months of age and weighing 345~347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and hormonal groups. The hormonal group was given prednisone acetate (4. 5mg/kg, ig) two times a week. After 90 days, single photon absorptio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n femurs of 2 group rats. Result: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不同专项运动员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特点分析

不同专项运动员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特点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游泳、滑雪、橄榄球、足球、拳击、摔跤、体育舞蹈共七项运动的专项运动员进行体脂百分比与骨密度的测量,结合阅读大量文献,了解不同专项运动员体脂百分比和骨密度的现状,了解不同专项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范围;通过对本实验骨密度数据的整理,分析不同专项训练对骨密度的影响。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测试法,统计法。其中测试法选取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和国家队的运动员共197名,其中男性运动员59名,女性运动员138名,分别是游泳、滑雪、橄榄球、足球、拳击、摔跤、体育舞蹈七个专项,对这些专项运动员进行DEXA测试得到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数据,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不同专项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分布范围和不同专项训练对骨密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所测专项运动员中,男性运动员体脂百分比在15.39%~20.33%之间,其中橄榄球最高,为20.33%,摔跤最低,为15.39%。男性运动员骨密度最高的是摔跤运动员,为 1.53g/cm~2,最低的是滑雪运动员,为1.14g/cm~2。女性运动员体脂百分比在21.78%~27.62%之间,其中滑雪最高,为27.62%,摔跤最低,为21.78%。女性运动员骨密度最高的是摔跤运动员,为1.30g/cm~2,最低的是滑雪运动员,为1.07g/cm~2。研究结论:1.通过查阅文献,结合生理学知识,与测试数据综合对比分析,找出不同专项男性运动员可能的最适体脂百分比范围:游泳在6%~12%之间,滑雪在7%~15%之间甚至更低,橄榄球在15%~17%之间,摔跤在3%~13%之间,体育舞蹈在1 2.4%~20%之间。不同专项女性运动员可能的最适体脂百分比范围: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大鼠环境应激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探讨

1研究目的 当压力增大时,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降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差,这种应激是目前多种疾病的病因和诱因[1]。 研究发现,应激可引起一系列的脑功能障碍,如出现认知功能低下、情绪和行为异常等。此外,应激刺激还会诱发多种行为和状态的改变,如出现焦虑和抑郁状态、探究和攻击行为的改变、睡眠生物节律及活动量也有所影响等[2]。机体可通过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axis,HPA)和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nervoussystem,SNS)两条信号通路对应激反应产生调控。 本实验通过观察大鼠运动训练后对外界损害性应激的各种行为学变化,并测定相关神经内分泌指标的改变,探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大鼠应对外界损害性应激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人们通过运动锻炼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及各种环境应激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2材料与方法2.1实验动物分组 三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 ̄220g (购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大鼠适应性喂养1wk,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A组)、运动训练组(B组)、应激组(C组)、运动训练应激组(D组),每组8只。分笼饲养,每笼5只。均以国家啮齿类标准动物饲料喂养,自由饮水,饲养环境28℃±1℃,相对湿度为50-65%。2.2运动训练方案 B和D组大鼠运动训练采用递增强度的方式进行跑台运动,运动负荷参照Bedford等人的研究进行[3]。 起始速度为11m/min,时间为20min,每周训练5天,递增速度3m/min、时间5min,运动至速度为20m/min,维持此运动速度运动60min,跑台坡度为5度,训练周期为8周。2.3应激实验方案 D组运动训练8w后与C组大鼠一同接受电击、强声、强光多种损害性应激1w[4]。将大鼠分别置于封闭的笼中,给予足底电击(电流强度1mA、电压30V,每隔1min刺激1次,每次持续10s,单位电击周期为5min);强噪声刺激(200HZ强声刺激,每隔30min刺激1次);强光刺激(500w普通灯泡夜间照射8h)。实验中应掌握同种刺激不要连续出现,使大鼠不能预料或习服刺激的发生。 收稿日期:2012—09—05 作者简介:赵振(1976—),男,陕西泾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大鼠环境应激的保护效应 及其机制探讨 赵 振,苏铁柱 (长治学院体育系,山西长治046011) 摘要:通过观察经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后大鼠对损害性应激的反应变化及神经内分泌改变,探讨中等 强度有氧运动对大鼠应对外界损害性应激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关键词:运动训练;应激;旷场行为;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NO;NOS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14(2012)05-0078-05 2012年10月长治学院学报 Oct.,2012第29卷第5期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Vol.29,No.5 78··

儿童骨密度检查的意义

儿童骨密度检查的意义 骨密度是反应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定期为孩子做骨密度检查可以预防孩子缺钙,通过调整饮食及时帮助孩子补钙,还是预防孩子成年后骨质疏松的概率。为了让大家更了解骨密度及意义,后儿保优势成长中心为您介绍:骨密度检查几个数值以及检测儿童骨密度的意义。推荐阅读:骨密度专业测评 一、T值 意义:实际检查中通常用T值来判断孩子的骨密度是否正常。如果孩子的骨密度-1﹤T值﹤ 1 表示骨密度值正常;而如果超出这个范围,那就要具体分析原因,根据情况做积极改善。 二、Z值 意义:骨密度Z值就是相对同龄人标准的差异程度。 Z值是根据同年龄、同性别和同种族分组,将相应病人的骨密度值和其参考值比较。Z 值+0.00SD就意味着病人的结果正处于依年龄、性别和重组分组人群的中间值。Z值-2.00SD 则意味着病人的结果处于依年龄、性别和种族分组人群底部2.5%的范围内。当处于按年龄、性别和种族分组人群底部或顶部2.5%的范围内时,并不意味着骨密度自身有问题,而表明机体处于异常状态。这样,将病人的骨密度与相应同年龄、性别和种族分组进行比较,如结果处于土2.00SD范围内时,表明统计学上时正常;如处于上述范围之外,则说明统计学上是异常。这个测定时假设参照人群处于一个统计学正态分布人群。 儿童骨密度测评是一个综合多个学科复杂专业问题: ● 从骨矿物质的积累和骨的生长发育、均衡营养等方面来说,属于儿科学的研究范畴,因为儿童生长期内骨骼发育不良而影响身高的发育或将来成人后的形体的美观,是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 ●从钙摄入多少及维生素D等是否缺乏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而言,其属于营养学研究的范畴; ●规律的负重运动与阳光下锻炼可减少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这与运动医学研究密切相关; ●另外,骨质疏松还与遗传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有关。 通过对骨密度测评确定孩子当生长发育过程中成骨原料的吸收与摄取状况,可以分析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内外因素,以便及时制定有针对性营养、运动锻炼计划,确保孩子在骨骼生长发育的优势,特别是关于需不需要补钙,如何补钙,是解决摄入的问题还是吸收的问题,通过精确的测评和专业分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后儿保优势成长中心通过骨密度仪器,可以了解孩子骨密度状况,并且根据情况,为孩子制定提高骨密度的饮食以及运动方案。如果您想为孩子检测骨密度或者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可以在线咨询后儿保专家。

骨密度知识

骨密度 1、骨密度底的原因 这种情况骨密度减低原因较多,常因为维生素钙质缺乏,以及饮食原因营养不良减肥,以及缺乏运动锻炼以及阳光紫外线照射等情况。 女性:35岁开始人体骨质开始流失,身体机能开始退化,容易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骨痛、骨损、骨质疏松、骨关节病等骨骼退行性病变,女性几种常见的不良习惯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年轻化: 1、节食减肥:年轻女性为了拥有苗条身段而节食减肥瘦身,平时偏食素食,远离高热量高营养食品,使营养不合理,致使体内摄钙不足,加上减肥致体内脂肪减少,由于脂肪和雌激素含量有关,女性雌激素量往往随脂肪减少而降低,雌激素水平长时间下降,会加速骨骼钙质的丢失,引起骨质疏松症。 2、美白:维生素D有助于体内对钙质的吸收,而阳光照射是维生素52842D产生的必备因素,而年轻女性美白远离太阳的行为不能有效增加体内维生素D就大大影响了体内钙质的吸收。 3、饮食不规律,边吃饭边干活:尤其是白领丽人,长期不良的习惯影响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的吸收,人在吃饭时,需要有消化液和血液,帮助胃肠消化食物,而干活大脑也需要大量的血液,长久会影响身体微循环,导致骨质疏松 4、加班熬夜,长期饮用咖啡:会影响钙质吸收与体内雌激素水平,造成骨质疏松。 5、哺乳期和已育妇女:由于垂体分泌大量泌乳素使卵巢处于抑制状态,雌激素水平降低,低雌激素使骨量减少。你可以了解并试试袁浩牌骨疏康,改善微循环,调节内分泌,尽量多储存骨本,增加骨质密度,另外要注重饮食健康和户外运动 男性:骨密度降低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经常酗酒,引起钙流失;二是房事过度导致钙流失;三是饮食中不注意食用一些含钙高的食物,钙摄入不足。血液中缺钙,骨髓中当然也缺钙 2、会引起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变化,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降低,在无创伤或轻度创伤情况下,可发生骨折的疾病。病人表现为周身骨骼的疼痛、体态变形、驼背、身长缩短等,由于骨质疏松易合并骨折,致残率高,治疗效果不佳,故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必要。每个人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是不同的,有的出现早,有的出现晚,有的人亦可终身不发病,这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遗传、生活环境、体质等因素有关,具备以下条件的人较他人更易患骨质疏松症。年龄超过50岁;女性早绝经;营养状况差;长期静坐、躺卧而缺少必要的活动,如办公室工作人员、司机等;长期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晒太阳少,如煤矿工人、地铁工作者等;嗜烟、酗酒;身体瘦小,体重过轻、肌肉不发达;性功能低下;患有以下疾病,如糖尿病、库欣综合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亢、妇科疾病,如原发性闭经、卵巢早衰、肝、肾、胃肠道慢性疾病、骨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创伤及高龄骨折等;曾行妇科手术,如双侧卵巢切除、子宫切除;长期使用激素药物,特别是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等;有骨质疏松症或因骨质疏松症而导致骨折家族史。骨质疏松症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故称之为静悄悄的流行病, 3、解决方法 若为30岁以下人群,尽管血钙在正常参考范围,也应适当增加含钙丰富的食物,除了维持正常生理需要外,还要弥补以往的丢失;血钙低于正常参考范围,应采

骨密度(骨质疏松)及其训练方法

骨密度(骨质疏松)及其训练方法 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正常数值 中国北方汉族健康人的骨密度值,确定峰值骨密度年龄、大小及各年龄段的正常值。应用DXA测定腰椎L2--L4及髋部骨密度。结果表明男性峰值骨密度年龄各部位均在20--24岁,L2--L4 密度值为1228(g/cm2);女性峰值年龄腰椎在30--34岁,值为1197(g/cm2)。髋部骨密度峰值年龄在25--29岁。 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FO)2004年世界骨质疏松大会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WHO代谢性骨病研究中心johnell等对12个临床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后认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骨密度(BMD)均是十分重要的骨折危险因素。该研究纳入12个人群研究中的3万9千人,共观察了约17万人年。采用Poisson模型分别对每个研究人群中BMD对骨折发生危险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加权系数对每个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男性和女性,BMD 均是很好的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预测指标。 在65岁年龄组中,BMD值每降低1个标准差(SD),男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增加 2.94倍(2.02--4.27),女性增加 2.88倍(2.31--3.59)。但是,这种作用呈年龄依赖性,50岁的危险梯度

显著高于80岁。各种类型的骨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梯度均低于髋部骨折,BMD预测价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65岁年龄组中,BMD每降低1个SD,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增加1.41倍(1.33--1.51) 女性增加1.38倍(1.28--1.41)。对于髋部骨折,骨折与测量BMD间隔时间延长,BMD的预测价值减小,但没有显著性。BMD值越低,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和各种类型骨折)的作用越大,T值降低4个SD时的危险比是2.10(1.63--2.71)T值降低1个SD时危险比是1.73(1.59--1.89)。对于髋部骨折,BMD 的预测作用也相似。johnell等认为,由于所选的临床研究是国际性的,因此,该分析结果所得出的结论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该分析结果表明,BMD可以用于易感病例的筛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要考虑到年龄对BMD骨折预测价值的影响。 根据骨密度缺少产生原因和作用机理的不同,在进行保健食品配方设计时可选择不同原料。经常使用的原料如下:1.钙剂如钙吸收正常,每日给1.00克—1.50克即可。各种钙剂中,碳酸钙使用得比较普遍。对65岁以上老人每日0.75克—2.5克。对使用雌激素副作用多且有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可能者,给予大剂量的钙,可起到与使用雌激素相同的作用,肾结石病人不能摄入大量的钙。 2.维生素D及其活性产物过去认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病人常伴有维生素D不足,因此主张多给维生素D,实际上除了合并有骨

不同运动形式对骨密度的影响

不同运动形式对骨密度的影响 ① 刘保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不同运动形式对骨密度的影响,以期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运动形式 骨密度 骨质疏松 体育运动对骨密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科学地进行健骨锻炼,对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前人研究成果作简要的综述,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力量练习对骨密度的影响 许多研究都表明,力量性运动会对骨产生积极的效应。Menkes 等 [1] 以及Ryan 等分别对60岁左右的老年 人进行每周3次的力量训练,16周后其腰椎BMD 增加 2%,而股骨颈BMD 增加2.8%-3.8%。国内也有类似 的报导。张林[2] 对50名绝经后女性实施健骨运动处方 6个月后发现,运动组(以有氧健身操为主的全身练习和 局部力量练习并重)的腰椎骨密度和跟骨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也有相关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如Rock 2 well 等[3]让10名绝经前妇女以强度为1RM 的70%进行 力量锻炼,每2次,数月后发现其腰椎的BMD 降低3. 96%。出现上述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研究的是否 随机性,研究对象的年龄、健康状况,样本数量,运动频率,运动持续时间以及运动模型等的不同都有关系。 2 冲击性练习对骨密度的影响 已有研究证明,高冲击性练习(如体操和排球)非常有助于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Witzke [4]对青春期女子进行9个月的跳跃训练,结果显示长时间的跳跃训练可以增加青春期女子的峰值骨量。郑庆云[5]通过纵跳模型实验显示,经过八周的跳台训练,纵跳组大鼠的股骨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提高,而且与游泳运动组相比也有显著提高,提示跳跃训练可以提高锻炼者的骨量和骨 密度。可见,冲击性练习有助于提高骨骼的骨量和骨密度。但是相关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所以还需要体育科研人员继续做进一步的研究。 3 耐力性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耐力性运动可以通过反复的冲力负荷对骨量或骨密度的增加产生有益的影响。Lane 等人[6]通过CT 对男性和女性长跑者第一腰椎骨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发现同对照组相比长跑者增加约40%。纵向研究提供了更令人满意的结果。有学者对20名长跑者进行追踪观察,在9个月集训前和结束时分别测定受试者跟骨的矿物质含量,以同一训练方案训练9个月后骨矿物质含量增加3.11%。还有学者[7]对20名长跑受试者进行纵向观察研究后发现,以同一训练方案训练9个月后骨矿物质含量增加3.11%,而当训练方案中途变化时骨矿物质含量无明显变化。因此他们认为持续的同一水平的负荷对增加小梁骨矿物质含量有一定作用,而变化的负荷则可能只产生很小的影响。 也有研究表明,耐力性锻炼对机体的BMD 无显著影或存在部位差异。如K irk 等[7]报道,参加长跑训练的绝经后妇性与同龄对照组之间脊柱矿物质含量无差异; Nelson 等[8]在一项试图增加走的运动机械负荷研究中, 观察了牵引走50min 、每周4次、训练1年的运动效果,发现不同部位的变化不同。Bloomfield 等[9]让绝经后妇女进行8个月的自行车运动,每周3次,每次30min ,结果发现,腰椎的BMD 增加3.6%,而股骨的BMD 无明显变化。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负荷可以使疏松骨骼骨量增加,其增加的数量可能不很多,尚不能补偿因性激素缺乏而造成的骨丢失,而且还有部位差异。如果运动负荷停止,则产加的骨量可以再度丢失,因此长期不断的负荷刺激是至关重要的。 ? 44?不同运动形式对骨密度的影响 刘保华 ①作者简介:刘保华(1978-),男,安微黄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适应与人体机能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